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2024-09-16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共12篇)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篇1

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 要不就是放羊式, 他们分别走了两个级端。传统体育过于的程序化, 把学校体育当作了体育训练队, 要求学生掌握过高的技能、技巧, 而学生在短短的体育课这点时间里是不可能掌握那么精准的技能技巧的, 学生在紧张的课堂生活中希望体育课能轻松自由一些, 可以缓减压力。从而又诞生了放羊式的自由体育。放羊式的教育模式是让学生自由了, 但是没了学习运动技能技巧的所要的集体性教学, 失掉了各种优秀品德的培养机会。因此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正确的引入、运用、理解快乐教学尤为重要。

1 传统体育

1.1 教学模式的固定化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注入式”教学, 从20世纪50年代起, 就采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这样的固定模式, 运动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没有自我目标的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 而常时间久坐的学生在仅有的一节体育课上需要的是舒散一下禁锢的筋骨, 放松一下绷紧的大脑。

1.2 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单一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已明确将终身体育、锻炼力、社会角色的培养等列入体育教学目标, 而学校教学还是采用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1) 教学内容:三级跳远、铅球铁饼、篮排球之类, 还是以运动技术、技能为教学重难点来进行教学, 要求学生掌握各项技术技能, 而忽略了学生的爱好和步入社会后的实用性。

(2) 教学手段: (1) 教师中心论以?为特征的体育课是当今的体育课的主流, 一切听老师的忽略学生的想法需求, 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造成教师的外部要求与学生内在需要间的不吻合。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被迫的学习, 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怕学、厌学, 甚至逃学讨厌情况速增。 (2) 以学生为中心的?论的体育课很多学校采用了放羊式教学。在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是第一位他们想自由活动就给他们自由活动从而形成了放羊式教学。从表面看他们是获得了一定的快乐, 但他们却丢失了纪律和一些优秀的品德的培养。且错过了最佳培养体育兴趣和学习体育运动的时机。同时对于体育课的评价标准也难以把握, 故此教学手段是不合适的。 (3) 过于严密的教学组织形式, 过多的条条框框过多的约束限制, 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 进而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 放羊式教学

放羊式教学就是所谓的一切以学生快乐为主, 学生不想上课想自由活动, 教师就给一个球随学生满操场跑, 也不管学生学不学技能, 上课集合下课集合其它时间自由。这样一来学生就为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 更谈不上爱上体育。对学生的各种品德的培养也就更谈不上了。

3 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是一种教育方法, 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指的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 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在立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从而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

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如下。

(1) 课的目标的设置不在是以学会一些竞技能为主的目标而是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爱上体育运动, 不再是一些一层不变教条的达标性目标而是在学生现有的能力 (身体素质, 知识水平) 基础上设置的一些适合学习, 适合生活建身运动的目标。且是学生很快就能达到的目标, 也和以后参加社会体育相接近的目标。

(2) 课的内容:是把枯燥的运动技术技能转化为易学易懂有乐趣的享受运动。把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健身运动拿入到教学中, 让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 成为全民建身的基础。例如:把体育课准备活动中原来的慢跑、徒手操变换成模仿动物跑、跳, 把各种手脚的活动变换成带顺口溜的小游戏进行, 这样学生不仅情绪高涨, 而且效果显著, 培养了他们对体育的爱好。

(3) 教学手段。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前研究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特征爱好等, 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尊重学生, 不用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方法来束缚学生。在强调必要的课堂纪律的同时, 允许一些其它的声音的存在。如相互间的提示、提醒、鼓励、庆贺所发出来的喊声、笑声等对有利于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兴趣和士气的声音。

(2) 改变固定模式的教学手段以体育游戏、音乐、舞蹈、合作学习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比如在前滚翻教学中, 让学生分成两组用等体积的球和正方体做滚动等距比赛, 看那一组先到, 各体验一次, 然后谈谈体验, 结果学生会发现球滚动的快, 从而领悟到做前滚翻时要团紧身体。又如合作学习, 通过分组练习、比赛, 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纠错、互相鼓励, 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 克服困难, 挑战自我, 挑战极限, 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活跃了班级的学习气氛。

综上所述通过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又避免了放羊式的无教学状态, 通过快乐教学学生掌握了各种运动技能技巧、学会了团结合作、不怕困难、增强了自信心等优秀品质。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建立和谐了人际关系,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快乐体育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 让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因此只有改变呆板的一层不变的教育模式, 引入快乐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才能适应当今的体育发展需要, 才适合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湖南教育出版杜, 2004, 6.

[2]黄一飞.关于快乐体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EB/OL].中国期刊网.

[3]陈济川.科学地引进快乐体育的构想[EB/OL].中国期刊网.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篇2

初中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体育教学。因为体育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正是由于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学生对体育教学情有独钟。但在组织室外的教学活动时,学生对传统的教学器材较为熟悉,训练起来有点乏味。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和学生一起制作自制教具。这样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了自制教具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自制教具进行跳远训练,提高自主训练效果

跳远项目是中考体育必考的科目,这个项目看起来很简单,学生的训练可以随处进行,但学生的自我训练缺乏科学的方法,训练效果不佳。为了刺激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我和学生一起制作“立定跳远测量尺”,学生兴致很高涨,积极参加到制作过程中,很多学生献计献策、找材料、亲自制作,很快我们的“立定跳远测量尺”制作完毕,学生迫不及待地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学生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我们用一根3米长的4cm的方木棍做测量尺的主杆,在主杆上定位为零刻度线,用卷尺测出3m的位置,再在零刻度线和3m之间,每隔1cm划一道标线,每隔5cm有一个数字标码,这样学生每次的跳远成绩就可以清楚地读出来。训练时,学生把测量尺放到地上,从零起点跳,每次给自己确定跳远的目标,有了训练的目标,学生的训练就会认真,就会卖力,经过多次训练就会出成绩,坚持长久训练,成绩就会稳定,就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巧用自制教具进行篮球训练,提高学生的比赛技能和合作能力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学生在对抗赛时缺乏经验,经常会出现撞伤、扭伤的现象,比赛成绩不怎么理想。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比赛技能和合作能力。在教学时,教师经常喊破嗓子,可惜学生理解的效果还是很差,感悟出来的内涵还不够细腻。为此,我和学生一起制作了“训练沙盘”。在学生训练时发现问题随时叫停,让学生来到沙盘前,细细观察教师的布局、位置的变换、进攻的方式、防守的技巧等,尤其是在运球时,教师通过沙盘上的人物指导学生运球技巧、如何突破防线、如何进攻成功率高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实战能力,提高比赛质量。

三、改善现有的体育器材进行跳高训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训练效果

很多学生对跳高训练有种畏惧感,尤其是女生在这项训练时,很多学生基本上不敢跳,唯恐跳起来时被横杆挂住,弄伤身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解释和动作示范也起不到多大效果,学生的心理障碍很难消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训练的自主性和实践技能,教师将支架固定在地面上,将横杆变成橡皮筋,学生压到“横杆”上,橡皮筋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学生训练时也就消除了畏惧心理,当学生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时,教师在将橡皮筋换成软木棍,随着学生技能的提高,压在上边也不会出现多大问题,逐步适应真实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能够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可以利用真实的器材训练,提高训练的自主性和实效性。

总之,体育自制教具的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巩固了训练成果,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之我见 篇3

[关键词]:熟——基础 精——核心 活——关键

做为一名专职体育老师,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想要上好一堂体育课,必须做到“熟”“精”“活”才能真正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所谓“熟”首先要熟悉《课课程标准》,因为新课标是教学的偏执,它对教学目标、要求、时数都是相尽的规定。同时体现了一的教学。因此,熟悉新课标。将课标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熟悉教材。熟悉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和教材所站的地位及承上启下关系。只有这样方能在备课中考虑本节课如何处理教材,更新的知识,技术主次分明,是教学效果恰到好处:做到重点突出,化难为易的良好教学效果。再次示范动作要熟练、规范、准确,尤其是示范的时机要准确。随便示范不仅在教学中损坏了原有的动作美,还会影响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程度、理解和感受动作能力强弱、年龄、个性特点等。这样,在授课时方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使好、中、差,学生学得有兴趣,都得到提高。

“精”是上好一堂课的核心。所谓“精”首先要精心设计练习教材的导言。例如,对中长跑1500米的教学,学生均有畏难情绪:但我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给予鼓励的格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来启发激励学生,结果学生练习的劲头很是你追我赶,恰到好处。在教学时我总是考虑如何突出重点,分教或转化难点:考虑如何才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衔接紧凑。如前滚翻主干教材,重点时“团身”而前滚翻必须建立在蹲撑开始,两脚踏地:同时屈肘、低头、提臀、收腹、团身的问题,所难点是向前滚动技术的正确掌握。对此我就这样设计:在助力下,加大前滚速度:突破力身技术获得前滚翻的动作体验,然后让学生自述并实践前滚翻成蹲撑动作轨道的特征,引导学生提示团身与向前滚动顺利完成动作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循序渐进,个个破,提高教学效果。再者教学语言要精炼。一堂体育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教师语言上的交流,所以我认为应该从“精“入手,博中求精。例如在教原地掷垒球时,就要讲清“蹬——转——起——挺——挥——拨”结合示范,才能使学生较快理解动作要领和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

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 篇4

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释放内啡肽, 该物质能使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后直接产生愉快的心情, 获得愉快感, 有助于调节情绪, 振奋精神。而获得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 应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1. 打好运动基础

首先, 增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 增强与健康、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是学生最需要的基础性能力。

其次, 获得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学生通过运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 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可以为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交往提供基础。

2. 养成体育习惯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养成体育习惯比掌握多少运动技能及掌握的程度更重要。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除了传授体育技术外, 要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情感,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 形成健康意识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 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 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4. 发展身心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一方面从身体形态来讲是可以健美学生体格, 强健学生体能;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意志品质与道德作风的培养, 使学生意志坚强、乐观开朗。采用集体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等一些优良品质。

二、愉快感对促进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 情感对于思维, 犹如能源对于发动机。愉快会使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比较活跃, 机体的活动能力和耐受力增强, 运动技能在大脑皮层中条件联系易于建立, 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从心理学的观点看, 愉快是一种心理体验, 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情绪之一, 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体验的源泉。对于社会人来说, 来自生物性的游戏和玩笑性的愉快体验固然重要, 但是, 有建设性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对人们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 现代教育的主题之一是如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 它也直接影响到愉快的体育与实践。另外, 随着“合作教育学”的崛起, 导致师生关系更趋向平等民主, 这些都为愉快的体育教学奠定了比较坚定的教育学基础。

三、激发学生愉快感的有效途径

1. 体育教师良好的教态, 能激发学生的愉快感

教师的仪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的语言要准确、精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并带有一些幽默。教师伴以亲切自然的表情、认真而谦逊的态度, 体态端正、落落大方地在学生面前, 用热情洋溢的音调向学生们问好, 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 能消除他们拘谨抑郁的心理。

2.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可以培养愉快感

心理学发现并认为, 成功=能力×动机激发程度。由此可见, 在能力相同的情况下, 成功的大小, 取决于受激励程度的高低。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给他们更多的信心, 重视培养他们的运动愉快感、成功感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欲高先低、欲快先慢, 让学生饮尝到成功的兴奋与欢乐, 通过保护或帮助, 使学生完成动作以增强他们的兴奋与欢乐, 增强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降低要求, 来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另外教师要多用肯定性的语句来表扬学生, 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自己正在走向成功。这样会使学生信心大增, 兴趣更浓, 练习更积极。

3. 让学生体验愉快感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欣赏的肯定更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 是培养学生运动愉快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不管学生体育天分与潜质如何, 只要对他们予以适当的、必要的肯定, 增强他们的“愉快感”、“成功感”, 他们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现代科学证明:以鼓励的语气布置任务, 可以充分利用人的向上性、自尊性和荣誉感, 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给予鼓励。有时, 在学生自身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或成功, 教师及时肯定他, 使他知道自己成功在哪里。这些评价都有助于学生感受运动愉快感, 特别是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更要从他们的基础出发, 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点滴进步, 充分给予鼓励。例如在投篮技术练习中, 有同学做出一个正确漂亮的投篮动作, 他本人并不知道他的动作好, 此时教师要及时评价, 使他感受运动的愉快感。鼓励性评价, 是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 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它,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

4.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体育兴趣来体验愉快感

体育原本由游戏发展而来, 其本质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 是自然的, 发自内心的。在体育教学法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旨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为积极自学渴求。实践证明, 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 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游戏教学法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吸引力, 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素质不好, 平时不爱动的学生, 由于受到了游戏的活跃气氛感染, 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使他们在“玩”中体验运动的愉快感。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 便会心情愉悦, 注意力集中而持久, 观察敏锐, 想象丰富, 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因此, 培养、诱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运动愉快感”, 即“成功感”的基础, 而这种感受的增强, 也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促进作用。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愉快感时, 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合理的, 经过学生稍加努力可以达到的, 就是说体育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上, 即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应根据学生体能、身体素质、心理发展水平来确定。要求过低, 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会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同时也会失去体育课应有的活力;要求过高, 学生会频频失败而怯步, 并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良情绪。合理的目标应有一定难度, 与大纲基本相符, 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 这样学生能够在“跳一跳就摘桃”中体验体育活动的成功感即“愉快感”, 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几项体育技术动作, 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毅力等, 让学生感到愉快, 开发学生的潜能, 最终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激发愉快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验愉快感,学校体育

参考文献

[1]张风丽.对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院报, 2000, (3) .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篇5

论文关键词:心理,体育教学效果

体育运动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的调节下进行的。小学生动作技巧的掌握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同样要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和顽强的意志来实现。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和竟赛过程中,除了要精通动作的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利用性格特点激发上进心。

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不稳定,经常会有反复,在实践中常遇到的有三种类型:1、自尊心。2、自信心。3、自卑感。自尊心强的学生其特点是喜扬长怕揭短,爱听恭维话,能严格要求自己,小心谨慎,不甘落后,但出问题时情绪波动显著,对于这类型的学生缺点和错误,不宜当众批评,应采用个别谈心,正面诱导的方法来维护他的自尊心。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很好,学生不仅很乐意接受,而且改正的快。自信心强的学生,其特点是好胜逞强. 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常用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对这样的学生应要求他多思考动作要领和细节,赞扬其积极主动、勇敢顽强的精神。自卑感的学生,应加倍关注他们在练习中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提出表扬。

二、利用好奇心培养兴趣。

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而好奇则是少年儿童的`本能,特别是受到新颖事物的刺激后即刻见异思迁,不由自主地转移注意力。根据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应经常更新教学手段或采用新的教法来引导学生的心理由好奇而产生探索新性的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训练的积极性,在教学

摘要看教师在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情趣中所起的引导作用。

三、利用正面教育鼓舞情绪。

教学训练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严”就不可能培养学生好的心理品质,当然,“严”要严的合理,不能把严都理解为批评训斥,而表扬也是“严”的一种方式。少年儿童有特别喜欢表扬的特点站大全,他们受到表扬后,内心格外的高兴。有的表扬不一定公开,也不必用舔言蜜语,而用点头或用喜悦的目光和面部表情来显示,学生的内心同样会

感到甜滋滋的。表扬要恰当,不能过多过分,值得表扬的就充分表扬,这也是一种“严”。比如有的女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女生,如果表扬不恰当,反而使她们面红耳赤。行动拘谨,内心不安。表扬也要讲究方法,场合和对象等问题。批评学生时,教师要出自关心和爱护的心情,真诚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切不可包含任何的歧视,避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四、利用丰富的感知材料加强想象训练。

思维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感知内容愈丰富,思维的效果就愈佳。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少年儿童时期正处在形象思维特别活跃阶段,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时期,重视对他们进行想象思维的培养。

1、直观形象教育。

除用准确恰当的示范,看技术片、电影及教具外,有条件者可组织参观比赛等。在观察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动作的分析与判断能力,以树立动作的正确表象。

2、分析解剖练习。

对动作的关键环节,侧重加强某部分肌肉群的感觉和神经联系,对正确的强化,使错误的抑制,让运动感觉分化得更精细。

3、发挥语言是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武器,根据视觉心理学研究证明,有语言参加的视觉活动,能提高眼睛的感受能力。学生的动作完成到用力或转体部位时,及时地运用语言信号剌激,是能帮助他们完成动作的。

4、想象练习。

让学生在适当的时间默念动作要领,通过思维活动多次重现运动表象,将意识到的观念通过神经调节转化为剌激运动器官的能量。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篇6

在学校里,德育课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通过德育课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以爱国主义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可见,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但是,德育课又是一门不易上好的课程,德育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德育课的理论性强,其理论深刻而抽象,若不是生动的教学,极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目前德育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仅凭一本书、一个教案、一支粉笔上课,教师“满堂灌”在德育课教学中仍是普遍现象;三是相当多的学生对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总认为德育课的学习没有其他科目重要,不重视德育课的学习。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德育课的育人作用,走出德育课教学的困境,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探讨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一、积极推广使用德育活动课教学形式

所谓德育活动课是指以活动为载体来进行德育课内容的教学。传统的德育课只是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学过程缺乏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使得德育课教学枯燥乏味,学生难有学习的兴趣。而把活动课的形式引入到德育课的教学中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乐见乐学德育课。德育活动课的形式很多,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撰写思想政治论文、文艺表演、墙报制作等等。教师作为活动课的指导者,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使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制作法律墙报专栏、参观少管所或排演相关内容的短剧。又如,在学习经济知识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国情,从而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二、注重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情绪以及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等问题都与他们的知识面过窄有关。首先,知识面过窄使他们的思想空间狭小,看不到更远的将来和更广阔的世界,从而难以形成远大的理想抱负。其次,知识面过窄使他们对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很难有较深的理解,因为知识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体的做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和叙事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相关的知识。如:在学习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教学内容时,可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政治常识,介绍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使他们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同时又能激发出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这种情感的滋生又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他们逐步形成远大的理想抱负,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二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图书报刊,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学习、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三、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

青少年学生正是追求知识和思想成熟的时期,他们渴望了解他们周围的现实和社会,如果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注意搜集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和事件,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内容时,可以结合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犯罪的事件,挖掘该事件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高思想认识。又比如,在学习宪法中关于“一国两制”的教学内容时,可结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的良好发展现状以及台湾岛内过去几年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猖獗造成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的现实来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既能较好地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意义,又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之中,能够综合利用听觉、视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使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与教的互动。正是由于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诸多优点,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较大地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多媒体教学是德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前景。比如,在学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的“爱国守法”内容时,如果要使学生理解和体会什么是爱国主义,仅靠教师传统式的叙述讲解,学生就会感到空洞乏味,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则效果大不相同。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一些历史事件的场景以音像资料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这些历史场景之中,从而生动形象地感受爱国主义的力量和体会爱国主义的情感。可以说,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得到很大提高。当然,德育课的多媒体教学要受制于学校的教学条件,但我们应努力创设条件,尽可能多地运用这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五、改善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陈旧和单一是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德育课的教学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活动课的形式来进行,但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仍不失为德育课教学的主要手段。如何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使传授式课堂教学转变为互动式课堂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那么,哪些教学方法可以被我们引进课堂呢?

1.运用案例解读教学内容,使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首先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事例、材料),然后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从中抽象出蕴藏在案例中的观点和道理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因为案例是具体的事例和材料,能够引人入胜,学生乐于阅读和思考。一般来说,德育课教材里都有一些案例,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做的不是一味地讲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或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补充适当的案例。这种教学方法在目前的德育课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优化体育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篇7

一、精心的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内心需求,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激情的教学氛围。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先设计一个小游戏,营造一个欢乐、有趣、主动的教学环境,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顺势导入新的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热情延续至学习新知识中去。再如,可以用歌声导入,开始新课前,先让学生集体高声歌唱几首斗志昂扬、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歌曲,调动学生的情绪,顺势进入新课的教学。通过这些精彩的导入,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体育热情,对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优缺点,并身处于不同的素质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达到胜利的终点。面对素质好、处于优层的学生,应以放为主,给他们自由,教师只起帮扶的作用,引导他们挑战自我,对这类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鼓励他们独立地完成和掌握各种体育训练动作,并能有所创造,培养他们的独立和创新能力;面对中等层次学生,需要教师较长时间的指导、示范、讲解,循序渐进地加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动作要领,最后完成动作定型;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目标要求,一招一式讲解、示范,耐心纠正错误。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畏缩的心理,建立学好体育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在青少年拳术教学中,对优层的学生只需示范和讲解动作、动作的关键以及易犯的错误,讲解清楚学生就能自己独立练习掌握动作,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配以音乐,让学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从动作中表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中层的学生动作的掌握采用由下肢到上肢再到完整、由简单到复杂、节奏由快到慢、循序渐进;对次层的学生降低动作难度,复杂的动作路线可以换成直线一步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手把手耐心地、一步一步地教,力求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动作技术。

总之,分层教学就是要全员参与,全员得到锻炼、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在练习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兴奋。程度好的学生能够有更高的发展,程度低的学生也能得到基本的发展,在快乐中学习,在愉悦中享受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

三、重视体验性学习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体验性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体育知识,这就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过程性学习。体育课上,教师应加强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积极探索的能力,多亲身实践、多亲身体会,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获取最直接的体育知识和动作要点。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师讲解的负担,更是培养了学生实践出真知的科学认识,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探索新事物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那种喋喋不休地对技术要领进行讲解的方式,这种方式很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没有几个学生能在教师的描述中真正体会到耐久跑的真实感受,同学们往往在教师讲的不到一半时,就会转移思路,想别的事情了。这次我设计了几个有意思的小竞赛游戏:1.先分组,然后在小组内让排在末尾的学生加速跑到前面成为排头,共循环进行5次,看哪组用时最短;2.组间对抗,分组后,各小组间隔100米顺序出发,目标是前面的小组;3.生生对抗,队首拍队尾。这样把耐久跑的训练科目融入到竞技游戏中,不但活跃了学习气氛,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积极性,完美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

四、设置一定的认知冲突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前滚翻”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一实心球和一方块,然后提问哪一个滚得快?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篇8

一、体育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器材设施的缺乏, 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很大的局限性,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方法的单一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一些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思想交流, 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四是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怕苦怕累, 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

二、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1. 加强思想教育, 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

体育教师应加强家长和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教育, 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 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体育课是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 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 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 掌握多一些运动能力, 可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 促进更科学地锻炼身体, 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既是增进身体健康顺利完成学业的需要, 也是未来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另外, 教师要带着爱心去上课, 要有热心和耐心, 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 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比如, 上课时天气较热, 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 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遇到学生不舒适, 就应让学生休息;有些动作学生一时掌握不了, 教师千万不可急躁, 不能埋怨, 要耐心讲解, 多做示范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心和爱护,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以成功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一些体育学习项目是比较单调、枯燥, 甚至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一些活动项目学生的生理反应强烈, 一些项目动作难度大, 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等,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因此, 在教育中,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多加鼓励,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学生活动时, 可以先让胆子大、动作完成得好的学生来作示范, 用榜样来鼓励其他学生, 让学生觉得自己也可以完成动作。有学生克服困难、成功地完成了动作, 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 增强其成功的感受, 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的自信心和决心,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3.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师因为和所教的学生平时接触较少, 师生之间有时会有陌生感, 特别是学生会感到拘谨不自在。为此, 上体育课时, 教师要注意营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当学生有微小的进步, 教师应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帮助, 不能采用冷落、视而不见的态度, 要不断鼓励以激发其自信心, 使学生加深对体育课的感情。

4.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师应根据整节课的不同阶段, 采用形式多样、生动灵活的教法,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例如, 在技巧侧手翻的教学时,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学时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 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体位后的不同感受, 引导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 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 依次推手, 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 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 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 教学效果显著。

也可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多利用比赛等游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 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 由于比赛激烈, 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 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5. 加强安全教育, 以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体育课的安全教育。特别是进行器械体育课的教学时, 除安全教育外, 还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措施, 确保教学的安全。

6. 注意科学性

如何提高体育专业技术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体育,专业技术,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体育专业教师, 要想提高专业教学的效果,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正确技术就是理想的技术, 是把很多优秀运动员的优点集中起来, 运用现有的科学公式计算出来的设想, 经过过科学的分析得到的模式。在学习运动技术时, 教师要把这种模式当做标准的动作概念向学生示范和讲解, 使学生在头脑中储存好一个正确的动作程序, 这个在大脑中储存的程序在练习时不断向肌肉发出冲动, 并对所完成的动作情况进行比较。然而,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不同, 会导致最后掌握技术的结果也不相同, 所以掌握正确的技术, 应该是按照标准模式, 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使技术掌握得更好。所以, 在学习动作技术过程中, 不能仅仅强调条件不足的一面, 更不能因为受到某些条件的掩盖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技术。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就应该注意尽可能大的开发学生的智力, 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并且自觉的钻研技术的原理, 并能够运用已知的理论知识, 举一反三。

二、培养学生专门化运动知觉。要培养学生在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对动作过程的感觉能力, 使学生对所做的技术动作是否正确有明显的感觉, 比如说自己所做动作技术错在什么地方, 或者错在什么时间, 给予自身内部反馈。教师可以在技术练习之前, 先提示学生要思考正确的技术结构, 然后再进行技术练习, 练习后进行感知比较, 最后再和教师所给出的反馈信息相比较, 使学生逐渐地把自己所做的动作能够全部用语言描述出来, 再与技术要领进行比较, 建立起正确的专门化运动知觉。

三、要能够正确处理技术练习过程中的起伏情况。当学生进行技术练习一段时间并且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以后, 就会出现技术水平起伏的情况。产生起伏的原因很多, 有的是由于过度训练造成的, 有的是长时间的技术错误造成的, 还有的因为个人身体素质不够导致的, 另外也有的因为受伤或者意志薄弱等原因都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技术起伏现象。要想解决这种技术起伏情况, 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产生技术起伏的原因, 然后在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提高。如果是因为过度训练导致的, 可根据学生的疲劳程度和产生疲劳的练习内容, 采用相应的方法来缓解。如果说是一般疲劳, 可以采用减量和强度或者减少训练时间和次数的方法, 也可采用按摩方法或者药物缓解。但如果学生精神疲劳, 则要采用缓解精神疲劳的方法, 比如让学生散步或者听音乐等减低精神负担的方法。如果因为技术错误的原因就可以考虑采用改变姿势, 或采用技术疏导的方法, 甚至可以更换项目。如果是因为身体素质水平比较低而产生的技术起伏, 可以适当在练习计划中增加素质训练, 使素身体质水平得到提高。如果因为身体受伤产生技术起伏, 则要看伤的部位和原因, 如果是技术用力的关键部位, 就需要加强受伤部位的训练, 在休息时, 还要参加必要的活动, 保证身体机能保持良好状态, 还要注意不使受伤处再受伤。

四、加强表象训练。所谓表象训练, 其实是一种心理技能训练, 它要求学生头脑集中的想象练习时的主要技术动作, 以及要点和难点, 并能够回忆自己所掌握的动作概念, 从而对肌肉系统发出正确的冲动。

五、要合理的利用动作技术的迁移作用。在技术学习过程中, 已经掌握的技术对将要学习的技术有积极的帮助或者消极的影响两种情况。产生积极的帮助叫正迁移, 而消极影响叫负迁移。正迁移是在练习时采用的练习手段和专门性练习都对所要学习的新技术起到促进作用,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能够出现积极的效应。如前滚翻的练习对前空翻就有积极效应。负迁移是在练习时采用的步骤、方法和手段对技术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先学前空翻接着学后空翻, 由于前空翻和后空翻对人体肌肉屈伸的用力方向的要求不同, 神经反射的方向也相反, 它就起着相互消极影响的后摄效应。所以在学习新技术之前一定要先安排彼此相关的动作, 同时要注意练习的前后顺序, 使前后两个动作有积极影响, 不然就必须是熟练掌握第一个动作, 再学习第二个动作, 尽量避免产生负迁移。另外, 在一次技术课中最好不要出现两种容易产生负迁移的技术。

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且马上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 在学生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之前进行改正。在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技术是很正常的, 产生的原因也很多, 比如学生的运动能力差、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技术动作概念理解错误、在运动中产生恐惧心理、受到气候、器材等条件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少出错误, 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还应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既要明确所教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之处, 也要知道最容易产生错误的环节所在, 教材的主要教法手段, 效果好坏, 如何运用避免出现错误等, 最好对错误的产生应有所预防。让学生知道技术的重点、难点, 不仅要把动作做好、做对, 还要不断地进行改进。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 适当降低动作技术的难度, 先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结构, 体会肌肉用力的感觉。在出现错误以后, 首先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逐个解决, 减轻器械重量和技术难度, 比如减轻投掷器械的重量, 跨栏降低栏高、跳高降高度等, 分解练习也是纠正错误的好办法。教师对学生出现错误的态度应认真负责, 不能为难学生, 更不能放任不管, 让错误继续下去。

七、要合理安排技术教学的顺序。在安排技术教学的顺序时应考虑:一、更快、更好的掌握技术。二、提高能力:包括各种能力。三、增强体质。三者是统一的, 不可缺一。

1、技术练习:在上课的前半部分, 学生的精力比较充沛, 兴奋性也比较高, 提高技术的效果一般会比较好, 所以在前半部分应该集中进行技术教学和训练。在各项素质中速度能力的提高也需要精力充沛, 因此技术和速度教学和训练应安排在课的开始。

2、力量练习:力量练习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力量和最大力量的练习:如果一堂技术教学课中没有新技术的教学, 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的内容也应安排在前半节课中行。

另外技术教学的安排还有一个连续教学和间歇教学问题, 他们各有优缺点,

在教学中也要考虑。

1、初学者采用连续性技术教学, 使大脑皮层留下技术痕迹、记忆深。

2、具有良好条件的学生可以采用连续性教学, 条件差的采用连续性教学容易疲劳。

3、技术素质差, 技术又复杂的项目, 可以采用间歇式教学。

4、间歇式教学不可间歇时间过长, 以免消失记忆痕迹, 时间段要考虑消失的恢复。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篇10

一、初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析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它们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 初中学生处于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明显变化的特殊成长时期, 在身体快速生长的同时, 心理的发育也十分迅速, 但二者的发育是不平衡的, 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我们只有了解这个时期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特征, 才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非智力因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初中阶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具有五大发展特征:

1. 动机具有多变性

动机是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学习动机是激起人去从事 (或抑制) 学习活动的内部推动力。

因为体育课给初中学生的表面现象是“动”和“玩”, 不像知识型课程 (如语、数、外等) 那样给学生明显的学习压力, 学生也有明显的学习目标 (考上大学等) , 又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得不够完善, 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够周密, 因此, 他们往往由于突发的诱因而改变原先的学习动机。正是初中体育学习动机的多变性, 使他们不能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 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变化不定, 给体育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宣传体育学习的重要性, 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的, 调动学习积极性, 自觉有效地参加体育学习。

2. 兴趣具有不稳性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在人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动力的作用。稳定的兴趣可以促使人把学习等活动坚持下去, 取得成就。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的全天候管束中解放出来, 而思维也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 加上初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往往对什么活动都有兴趣, 什么都想试一试, 很多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非常的广泛, 他们一会想成为学校的足球明星, 一会又想成为学校的篮球健将, 一会还想成为学校的乒乓球冠军, 正是这样多梦的年龄以及不稳定的兴趣, 使初中生往往对体育学习活动朝三暮四、一事无成。因此作为体育教师, 就要在发展学生兴趣的广泛性的同时, 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 使他们能够学一样, 爱一样, 精一样,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3. 情感具有肤浅性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 它与社会性的需要、人的意识紧密相联。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和自调能力较差, 虽然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仍较肤浅, 一旦要求他们改变原来的计划或活动等, 他们的情感会受到影响, 情绪也易受到波动, 会无意识地产生一些抵触的心理, 甚至有小部分学生不明是非、不辨美丑, 产生哥们义气等不健康的情感。

体育教学是锻炼学生身体, 教育学生做人的活动, 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社会情感的阵地, 因此,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堂教学, 做好教育工作, 使他们能够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4. 意志具有薄弱性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 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 从而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坚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取得最终的胜利。

体育学习是一项枯燥而艰苦的活动, 初中生的意志独立性没有发展成熟, 思维独立性较差, 他们的学习活动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大多数初中生一直以来受到家庭的溺爱, 没有吃过苦、受过累,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 常常会因为一时的艰苦而产生意志动摇, 从而放弃对体育的学习。

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进行创新, 使体育课堂教学在艰苦中充满愉快,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锻炼学生困难面前绝不退缩的顽强意志, 使学生爱上任何项目的体育课,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5. 性格具有可塑性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人在实践活动中, 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初中生的性格还没有发展成型, 它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 在塑造学生的优良性格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掌握他们的特点, 发挥体育教学内容的自身优势, 在培养学生的坚定、顽强、主动、独立等优良性格方面做出努力。

二、非智力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1. 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国家的综合实力。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体育教学是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 确立终身体育学习的观念, 同时, 要不适时机地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重大的体育活动如北京申办奥运会、足球甲A联赛、美国NBA篮球赛等, 向学生们宣传体育学习的重要性, 树立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强烈动机。

体育教学一方面由于“动”和“玩”的特性, 具有对学生天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体育学习的艰苦性也会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者相互统一, 相互对立, 是对立的统一体, 在教学中教师应强化积极因素, 弱化消极因素,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如创设游戏教学法、比赛教学法、音乐助跑法等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进行耐力跑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会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如分成几个小组, 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或者在同一时间上体育课的班级中组织几分钟的比赛, 找出自己班级的差距, 充分发挥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性, 提高学习的兴趣,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主动参与意识

现代教学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而要让课堂焕发这样的生命活力, 就要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度”, 即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学生活动的创造性。

我们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创设了体育课堂全部由学生自主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下面表格只是其中的一种:

在教学中, 我们进行了一项这样的实验:把学生按学习兴趣分成几个组 (俱乐部) , 每个俱乐部选择一个项目, 具体活动由俱乐部安排, 下课前留一点点时间, 大家畅所欲言地提出问题, 集体分析, 找出解决方法, 制订改进方案, 而教师则在关键的地方给予一定的指导。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练习积极主动, 教学效果非常突出。通过教学模式的调整, 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既增强了他们体质, 又增强了他们的心理素质;既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实验结果表明,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3. 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竞赛具有激烈的对抗性, 可以培养学生勇于竞争的精神, 乐于竞争的斗志。我们在教学中引进合理公平的竞争机制, 制订一定规则, 开展各种形式的个人竞赛, 如组织100m比赛、跳远比赛等, 形成你追我赶、争取胜利的激烈场面。鼓励他们要学会竞争, 学会展现自己的优势,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以此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他们在竞争面前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的心理素质, 为未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竞赛, 不断地否定自我, 不断地超越自己, 今天比昨天好, 明天比今天强,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 使他们明白学无止境,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我们还非常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如组织小组、班级之间的比赛等一些需要集体智慧与力量的活动,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定要有全体队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胜利, 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将个人的荣誉与集体的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由于我们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层次的“组荣我荣、组辱我耻”的团队精神。

4. 塑造学生完美个性, 培养优良意志品质

尽管初中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得不完善, 但是他们对勇敢、刚毅、顽强、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重视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具体表现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热心参加集体不愿与同学们多交往, 但是他很喜欢体育学习, 体育成绩也很好, 我就把他请进训练队参加训练, 发展他的体育优势;另外, 在体育课上, 我还常常委他以“重任”:请他示范动作、派他管理器械等, 让他感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 增强他的自信心, 这样, 他与同学们的交往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关心班级里的事务, 性格也一天比一天开朗起来, 学习上有什么不懂也愿意主动去请教老师、同学了, 文化成绩稳步提高。去年中考, 由于体育特长和文化成绩, 他考取了县重点中学——沛县中学。

所以说, 我们体育教师应在各方面多关心学生的成长, 在学生完美个性的形成方面作出最大的努力。

三、结束语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非智力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可以培养出具有远大的理想、广阔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能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于拼搏,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的现代中学生。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绝不意味着就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可根据体育教学特有的优势, 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 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 具有充分发展的智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是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 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促进社会的发展。

摘要:现代教学论的发展, 揭示了知识技能的掌握, 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体育教学中的经验表明,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不但有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参考文献

[1]车文博等.《体育运动心理学》.古林教育出版社, 1990.10.

[2]徐家杰.《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6.

[3]林文川.《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福建学校体育卫生》.1993.2.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体育;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46-01

游戏教学法是把运动游戏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传统的运动游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较多用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与教学内容结合较少。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游戏教学法有着其独特的意义。游戏教学法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最多、效果也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由于游戏教学法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所以大部分教师都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不仅是一种先进的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教师致力的一个方向。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材紧密联系,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的和要求,注重教学效果,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考虑游戏的内容和形式。

运动游戏是伴随人类诞生而形成的最早的文化活动之一,是体育文化的源泉,是人类游戏的发源地,也是人们最早传递生存经验的途径之一。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用心血和汗水、智慧和情感抚育了它,使之成了人们今天运动和健身的综合性体育活动,深受人们喜爱、欢迎。当今社会越发达的国家越重视它,是因为它集运动、竞赛、音乐、舞蹈、交往、创新等活动于一身。今天我们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不能不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今天,“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的要求。

一、体育游戏能够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把那些最重要,需要反复练习,而又比较单调的体育基本动作,编成游戏,可激发学生的乐观情绪,使其学而不厌,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根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编出了相应的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练习基本动作的积极性,又训练了学生跑和跳的技能。如,在体育课热身运动时,采用一些“跳山羊”“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中,享受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最终实现体育课的教育价值,让学生逐渐养成坚持体育运动的习惯。

二、游戏教学法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始终贯穿其中

体育游戏能培养学生团结友善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不仅健身、习技,而且提升品德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人们在长期的活动中构建的游戏,本身就包含着个人活动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处事民主平等、自觉遵守约定的规则。活动中倡导互励,鼓励自我约束,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学生受此游戏精神的熏陶,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游戏精神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带到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从而养成他们良好的道德思想素质。

三、游戏教学法可以使“快乐体育”蕴含其中

快乐体育是人们在运动、健身、习技、认知、竞赛、交往、审美、民主自由、尊重等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中,使之产生一种积极情绪体验的体育活动。快乐是运动游戏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人们通过游戏活动必然要获得的精神食粮,也是游戏的情感魅力所在。

游戏教学法运用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达到认知、习技、健身的目的,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享受。这样,不仅可以消除整天紧张的文化课学习所带来的精神疲劳,而且能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锻炼,得到活泼的发展,更有利于他们科学文化课的学习。

四、游戏教学法可以使体育课的审美因素蕴含其中

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们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现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了动作美、行动美、竞技美和环境美等。

游戏教学法不仅实施了教学活动,提高了技艺,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促进了机能的完善,塑造了美的外形,而且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游戏精神的熏陶。可以清除在尘世中所受的精神污染,追求高尚,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游戏教学法是培养现代创新人才的“催化剂”

运动游戏的构建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使它的吸引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运动游戏的各个要素和结构本身有很强的变异性和开放性。游戏教学法在实施不同教学的同时,对其要素和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变异,这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课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开启创新智慧的大门。如果我们能用创新的观点去观察一下学生自发的游戏活动,就一定会为他们的趣味创新而惊喜。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效果 篇12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人们力求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对进行的体育教学有无参与的欲望和兴趣, 对课堂的氛围、练习的效果以及教学的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器材, 场地干净整洁器材整齐有序, 能使学生心理产生参与的兴趣;其次,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采用多种练习手段, 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最后, 教师在示范时基本功要扎实, 动作正确优美, 使学生对所学的练习内容产生练习兴趣, 能有效地提升练习效果。同时, 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 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运用身体语言如表情、点头、眼神、微笑等, 激起学生的积极情绪, 使他们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 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从而加深对体育课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前提。

二、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手段, 组织教法要多样性

学生获取技术的结果, 远远比不上他获取技术的过程重要。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过程, 让学生在教学工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从而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样的结果才是幸福的、自信的、深刻的。教学必须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 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变“讲解—示范—练习”为“试学—探讨—引导—巩固”。同时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 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带着疑问解决问题。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开拓学生的思路, 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有利于掌握动作, 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如“悬念式设疑”, 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 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 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组织教法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和选择教学手段时, 应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 从课的任务、目的、要求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多变的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 并安排丰富多样的准备活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练习环境、组织形式以及器材的配备等方面, 要常出新意。在同一个学习内容中, 变换多样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到有新鲜感, 这样也就保证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外,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掌握其心理特征, 对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有着特殊的魅力。十几岁的学生, 对成功获胜有着强烈的渴望, 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手法, 简单易行, 形式活泼, 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练习兴趣浓厚, 不仅提高了授课质量, 缩短了学生学习时间, 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教师进一步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个性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由此可见, 教学手段和组织教法的多样性是培养学生练习兴趣的关键。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体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很多复杂、难以完成的技术动作, 学生往往通过大量的练习也无法做到标准, 体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已成为一道坎。要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 教师要结合课堂需要, 采用慢镜头的形式使画面重复播放, 更好地反映出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技能技巧, 引导学生发展思维, 加上在课堂上的讲解示范, 这样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 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所学习的动作技术。例如, 健美操竞技套路中, 有很多动作在音乐节拍下要求较快地完成, 而且还要求练习者全身协调, 有力度、标准地完成动作套路, 做到以上要求是相当难的。以往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讲解示范之后要求学生练习, 虽然教师不断指导, 但由于动作难度较大, 学习起来确实困难。然而, 教师通过慢镜头的形式使画面重复播放, 动作套路慢了下来, 学生可以模仿屏幕中的动作, 结合教师的讲解, 学生就相对容易掌握套路中的技巧, 并完成学习的竞技套路。

四、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学生心态

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 甚至完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动作, 使学生心中产生消极甚至恐惧的心理。教师应及时分析原因, 对症下药, 应当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 加强保护与帮助, 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如在双杠分腿坐前滚翻成分腿坐的教学中, 可以先在双杠下放一个山羊 (低于杠面) , 杠前方放一块垫子, 这样做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避免他们因恐惧心理而造成的错误动作, 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时, 要循循善诱, 讲清道理;对练习失败的同学, 要给予热情的鼓舞和耐心帮助, 激发他们再次试做的勇气和改正错误动作的信心, 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信任合作机制下一篇: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