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

2024-09-19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精选11篇)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 篇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 护士职责已从传统的“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是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1]。社区护理包括“促进健康、保护健康, 预防疾病及残障, 最大限度保证及促进人们的健康”3方面内容[2]。为了适应医疗服务要求, 满足市场需要, 在社区护理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社区服务体系中高技术型护理人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我校2006级“3+2”英护3班和5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5班 (62名学生) 作为实验组, 3班 (58名学生) 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实验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产生自学动机,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教学目标。如在讲授社区健康教育章节时, 采用角色扮演法。课前给每组学生布置不同题目, 每组自行分配角色, 准备资料, 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穿插点评后安排小组讨论, 讨论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社区护理各论部分内容多、涉及面广, 结合学生已学的基础医学知识, 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在讲授社区护理管理模式一节时, 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课堂上先由教师介绍各种模式的特点, 然后由学生汇报查阅资料情况, 提出自己对某种模式的看法或适用的条件并阐述理由, 最后由教师评议, 选出最优或相对最优的模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其最大优点在于能在较短时间内传授较丰富的知识, 容量大, 效率高。

在进行本实验之前对2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 结果P>0.05, 即2组学生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本学期教学结束后, 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和学习态度3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试卷形式, 技能操作考核 (包括健康宣教能力、家庭访视能力、沟通能力) 采用现场操作方式, 学习态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2.1 理论知识考核结果 (见表1)

2.2 技能操作考核结果 (见表2)

2.3 学习态度评价

对实验组关于社区护理学习兴趣和态度进行调查, 结果见表3。

3 讨论

表1显示, 实验组相关学科知识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社区护理是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医学学科[2], 是护士综合素质的体现,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

由表2可知,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沟通能力、健康宣教能力及家庭访视能力。

由表3可以看出,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其自学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4 总结

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 对学生学习兴趣、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培养不够, 导致教与学、学与用处于分离状态,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 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讨论式等, 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爱丽.社区护理的规范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4) :53.

[2]李继坪.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 篇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势在必行[1].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21世纪护理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xx-)中指出要发展社区护理,拓展护理服务[2].社区护理要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学校的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途径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 者:陶慧 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护理学院,昆明市,650031 刊 名:中华护理教育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6(1) 分类号:G71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教育 护理 护理研究

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篇3

关键词 糖尿病 社区护理干预 效果评价

资料与方法

对2003年6月~2004年3月在邹城市城区干部职工和居民体检时确诊的糖尿病387人作为干预对象,实行微机化系统管理,2006年6月进行问卷调查、体检,查验空腹血糖。干预共进行了2年3个月。

护理干预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门诊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小冊子和健康教育处方,接受各种咨询和进行电话指导,集中讲座每3个月1次。②饮食指导:个性化指导患者合理膳食。每人每日250g谷类,200~300g蛋白质,500g以上新鲜蔬菜,<20g植物油,<6g食盐,少吃动物性脂肪和糖。③心理指导:指导病人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对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指导病人多与朋友和亲人倾诉沟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必要时可以求助心理咨询。④运动指导:适当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及运动时间、频率、强度,要求每天步行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运动5次,强度以“运动后心率=170-年龄”为宜。⑤用药指导:合理选择药物,及时调整药量,并告知服药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⑥戒烟限酒指导。⑦控制体重与减肥指导。⑧其他:注意保暖,皮肤护理和生活规律等指导,遵医指导。

评价方法:糖尿病基本知识知晓和行为改变情况: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填写调查问卷,不能填写者,由调查员询问填写。

血糖控制效果评价指标:①理想:空腹血糖4.4~6.1mmol/L;②良好:空腹血糖≤7.0mmol/L;③差:空腹血糖>7.0mmol/L。

统计学处理: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用EpiInfo6.0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干预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情况比较: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行为变化明显,遵医嘱用药由31.78%提高到94.06%,定期监测血糖率由27.91%提高到96.12%。一些与糖尿病相关的行为因素如饮食控制、运动、戒烟限酒率均明显上升(P<0.01)。

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比较:干预前后血糖理想控制率、良好率均明显上升,合计达90.18%,不达标率由76.74%下降为9.8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 论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护理干预,可促进糖尿病患者执行医嘱,掌握正确的饮食、锻炼、心理调适等,进而达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等目的[1]

由于糖尿病在目前还是一种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其治疗目标是通过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以防止和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原则是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药物干预为辅[2]。社区护理干预可以全面地、持续地、系统地落实干预措施,不断地强化各种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纠正不良的有害的危险因素,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达到巩固防治效果的目的。结果表明,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不良生活习惯得到纠正,正确的生活行为方式逐步建立,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收到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但有些行为危险因素如戒烟率相对较低,因吸烟与社会大环境有关,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戒烟的社会环境,以提高戒烟率。血糖控制理想率相对不高,可能与干预人群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关。

参考文献

1 张安玉.糖尿病的流行形势及其防治的有关问题.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6):257-259.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 篇4

关键词: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护理专业教学是为社区护理等医疗机构培养更多护理专业人才, 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护理专业人才, 提高护生护理技能, 积累护理实践经验。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为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提供了保障。本文就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校学习的护理专业学生共180人和社区护理人员120人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护生90人, 其中男生8人, 女生82人, 年龄19~25岁, 平均年龄 (20.3±1.3) 岁;社区护理人员60人, 年龄25~56岁, 平均年龄 (35.4±2.2) 岁。实验组护生90人, 其中男生7人, 女生83人, 年龄20~25岁, 平均年龄 (21.5±1.4) 岁;社区护理人员60人, 年龄26~55岁, 平均年龄 (36.5±2.3) 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护理实践。本组护生的社区护理实践主要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 由选取的该社区卫生机构的60名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带教。主要带教内容:健康教育、档案建立、日常诊疗服务、护理技能培训等。

实验组: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护理实践。包括以下方面: (1) 通过社区居委会, 在护理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活动; (2) 在社区医院或门诊中心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3) 选择一些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护生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在护理人员带领下进行相关社区护理实践活动; (4) 与政府合作,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基地, 对护生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护生, 在社区护理实践中均由护理人员带教, 带教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档案建立、日常诊疗服务、护理技能培训等。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护生考试成绩、社区护理教学实践效果、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1.4 评价标准

护生考试成绩评价: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 理论考试内容为社区护理学相关知识, 闭卷考试;实践操作则是对学生的护理技能逐项进行考核并给出成绩。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自制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情况、人际交往能力改善情况、护理实践能力提升情况等。问卷调查回收率100.00%, 有效率100.00%。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评价:采用调查问卷对其带教意愿进行调查。

1.5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研究中两组涉及的数据采用SPSS 13.0医学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护生考试成绩分析

两组护生护理专业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组护生通过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各项能力的提升以及总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

2.3 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调查结果

实验组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愿意率为71.67%, 对照组为43.33%,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3) 。

3 讨论

在当前教育教学发展中, 对护理专业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 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1]。护理专业理论教学需要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加强护理专业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是护理职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区护理教学发展, 需将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 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当前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 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学生社区护理技能明显提升, 其为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也得到提高。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加重, 对社区护理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势在必行[2]。在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中, 为了更好地针对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技能进行培养, 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或基地, 而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为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护理实践的机会[3]。本文针对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发现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立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社区护理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通过为护生提供实践场所, 在护理实践中锻炼护生各方面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实践基地在护生社区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有效提高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满意度。社区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实践带教意愿较高, 实践基地的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愿意率为71.67%, 而社区卫生机构护理人员的带教愿意率为43.33%,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有助于社区护理专业培养更多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相关服务功能, 进而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带教素质。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完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基础设施, 合理安排学生护理实践时间, 可使学生有效进行社区护理实践。

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 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社区护理专业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为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可以帮助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成为优秀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4~10]。本次研究中, 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社区护理实践的学生, 其社区护理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均高于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实践的护生, 且实践基地护生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成果显著优于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护理实践的护生。

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在提高护生成绩以及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成效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各项能力及综合素质, 同时可以提高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识, 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护生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因此, 应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优秀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萍, 刘秀娜, 罗羽, 等.我校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2) :97-98, 105.

[2]孔令磷, 鲍翠玉, 陈蒲宾, 等.本科社区护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改革[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2) :61-64.

[3]Carter K F, Foumier M, Grover S.Innovations in communitybased nursing education:transitioning faculty[J].J Profession Nurs, 2005 (3) :167-174.

[4]孔令磷, 鲍翠玉, 涂丽娟, 等.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6) :697-698.

[5]廖晓春.护理专业社区卫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4) :633-634.

[6]陈军, 姜丽萍, 蔡福满, 等.社区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探索[J].护理研究, 2007, 21 (11) :1022-1023.

[7]曾华.西宁市社区护士专业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28) :70-72.

[8]吴云霞, 孟繁铭.浅谈社区护理与护理教学中“情商”的培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2) :53-54.

[9]陈晓玲, 王爱琴, 许天亮, 等.高职高专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22 (2) :206-207.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 篇5

[关键词] 社区护理 大专 教学模式

本研究为省教育厅课题基金项目09BY77,校课题基金项目2009JG-8。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年10号和国人发部2006年69号文件》提出要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培养全科和社区护理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我院在陕西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于2008年9月在省内率先开办了社区方向护理大专,课题组教师改变了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知识型、能力型、创新型高素质护理人才为目标,开展了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社区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研究对象

实验班:在我院2008级护理大专学生中开展社区护理专题讲座,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拔60名学生为社区方向护理大专教改班,其中女性55名,男性5名,实施新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对照班:2008级普通护理大专班60人,均为女性,实施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方 法

1.教学模式内容:

(1)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我院课题组教师结合陕西省社区护士在岗培训的经验,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人群共建服务型、稳定型实践基地,在反复循环的社区护理服务实践中,科研、教学资料不断融合,逐步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教学需要和社区居民自身健康需求,同时发展了我省的社区护理科研,形成多方受益的局面[2]。

(2)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基于素质培养的综合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社区护理精品课程网站、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3]。通过省级社区护理精品课程、社区护理实训中心、社区护理专业理论课程的精心建设和组织,制订了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基础上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3)CMDM模式教学模式

美国的克劳·特巴克社区护士培养模式( cloutterbuck mini-mum data matrix,CMDM)已广泛应用于社区护理教学与实践,对社区护士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CMDM采取一种开放的、填表的方法来描述护理对象,从个体、环境、结构三个维度进行护理对象相关信息的收集,这种模式有助于社区评估、批判分析和决策计划,以及形成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

2.统计学方法

实验班和对照班四门共同考试课成绩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P值设定为0.05。

结 果

1.成绩分析

对社区方向护理大专班和普通护理大专班四门共同考试课进行统一命题,试卷实行了考教分离,试卷难度P值为0.711±0.05,试卷的区分度D值0.165±,0.02,信度为0.754±0.06 ,试卷的评判根据提前制订的评卷标准和标准答案,按照流水方式进行阅卷,考试成绩具有可比性。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共同考试课的成绩差异

2.社区卫生服务站评价

西安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愿意接受我院社区方向护理大专学生临床见习和就业。

讨论

1.结果分析

对实验班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后,我们发现学生在专业主干课程课时缩短的情况下,四门课程成绩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此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我们认为此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模式,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既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又能满足社区人群基本健康需求,也是当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体现[2]。“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模式为学生适应社区护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综合教育平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CMDM模式可以使护生从整体角度考虑护理对象,而且对护理对象进行评估时可以考虑到所有因素,能帮助护生对影响健康变量的复杂性有更具体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此外,还使护生能够应用批判思维、护理程序,并能把理论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提高了思维分析能力[4]。

2.构建社区方向护理大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国内文献显示在目前我国尚无开展社区护士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护士严重紧缺,同时通过短期的培训难以达到社区护理工作中所需要的特殊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通过大量的调研、专家座谈讨论等,得出结论是目前开设社区护理方向,培养三年大专社区护士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护理大专学生社区就业意向明显高于本科,说明在目前阶段,社区方向护理大专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提供培养知识性、能力型、创新型高素质社区专业护士的有效途径[1,5]。

参考文献:

[1]荆亚茹,张永爱等.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及构建社区护理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全科护理,2009,7(9):2535.

[2]唐莹,陈正英等. 构建民族地区社区护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9):100.

[3]韩清.“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0,6:113.

[4] Cloutterbuck J C, Cherry B S. The cloutter buck minimum data matrix teacher mechanism for the new millennium[J].Nurse Education,1998, 37(9):385-391.

[5]陈晓斌.加快社区护士培养的几点思考[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7):61.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 陕西西安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参加2014 年泰福健康管理专修学院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共同举办的“社区老年护理系列综合初级培训班”的273 名学员,此次共发放问卷273 份,回收问卷273 份,回收率100.0%,其中有效问卷271份,有效率99.3%。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于培训结束后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每位学员邮箱,并于规定时间内收回。问卷内容由研究者根据培训主题、内容自行制定,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学员的一般情况、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培训内容对职业前景的有用性、学员对此次培训的收获以及培训结束后学员对老年护理工作的态度等。问卷初步制定后经6 位老年护理专家进行了审核,并根据审核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后的问卷各条目的CVI均大于0.80,问卷整体的CVI等于0.96,因此,本次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表1)。

1.3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 2013 对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6个地区的8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级医院,共271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研究对象最大55岁,平均年龄(36.0±6.2)岁,最小21岁;其中年龄在30~39岁者最多(占52.0%),20~29岁者占18.5%,40岁以上者占29.5%。学历方面,研究对象中50.2%具有本科学历,43.5%具有大专学历,6.3%具有中专学历。职称方面,主管护师所占比例最多,为50.9% ;其次分别为护师占32.9%,护士占15.1%,副主任护师占1.1%。研究对象中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年限最长34年,最短1年;其中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年限达11~20年者最多,占48.0% ;1~10年者占25.5%,21~30年者占23.5%,31年及以上者占3.0%。

2.2 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2.2.1近三年参加老年护理培训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近三年内有69.4%的人参加过其他区级、省市级或国家级护理培训项目,其中参加过老年护理培训项目者占14.4%。

2.2.2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在所给选项中,学员认为最有实用性的前10项培训内容见表2,其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排泄护理及老年人心理调适占前3位,分别为74.2%、59.4%和56.8%。

2.2.3培训内容对职业前景的有用性

在所给选项中,学员认为对职业前景最有用的前10项培训内容见表3,其中老年人的排泄护理、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慢性病护理占前3位,分别为46.5%、42.4%以及37.3%。

2.3 对自我学习效果的评价

2.3.1对老年护理工作的理念转变

本次调查的学员中,72.7%对老年护理工作理念有所转变;其中24.7%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对老年护理的认识更加深刻,16.6%表示获得了老年护理的知识和技能,12.9%表示认识到了老年护理的重要性,5.9%表示认识到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另有12.6%无详细说明。

2.3.2对今后护理工作的启示

本次调查的学员中,65.3%认为经过此次培训对今后的社区护理工作获得新的启示。其中,22.5%表示对老年护理有了新的认识并希望今后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15.9%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注重与患者的沟通,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9.2%表示会将学到的新知识及新技能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6.3%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重视居家访视的重要性;5.2%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加强与其他学科及团队合作;另有6.2%无详细说明。

2.3.3对护理工作实践的评价

评价包含3方面内容,包括培训结束后是否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工作中(包括传递给病人、同事等)、培训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岗位上的工作是否有所创新与改变。具体内容见表4。

2.4 对后续培训的期望

在调查中,所有学员表示希望再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并希望培训内容能对今后的工作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其中,73.8% 的学员希望增加临床实践机会;82.7% 希望加深对老年慢性病管理的学习;79.7% 希望学习老年慢性病健康教育技能与技巧;70.8% 希望学习老年护理康复新技能。

3 讨论

3.1 对发展我国社区老年护理的认识

3.1.1我国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特点

老年人作为社区内的特殊人群,因其生理机能的下降及退化,具有强烈的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治疗、健康教育、康复、居家服务融为一体,形成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对老年人起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是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需求增加的最佳途径。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强调的系统化包含2层含义:(1)服务内容系统化。即对老年人的服务不仅要做到疾病治疗,还应做到疾病预防、健康教育、提供支持系统,从而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2)服务提供者系统化。即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目前以全科医师为核心,涵盖康复师、药剂师、社区护士等在内的全科团队模式在社区老年护理发展中已逐渐受到重视,它旨在为患者提供系统化、全面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其中社区护士在团队中主要承担社区护理、上门服务、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及病人临终关怀等职责。

3.1.2发展社区老年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是以居家照顾、社区照顾为主,以机构照顾为辅[6]。从老年人的角度看,老年人可以在社区内接受生活照料及医疗服务,更为便捷;对家属而言,可减轻照护压力;从政府的角度看,这种形式可以提高效率:由社区内成员参与服务,不需要很复杂的机构和设施,所需投资较少,促使服务资源配置更合理,提高服务质量。社区老年护理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了社会养老需求及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有效整合了社会养老资源,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易推广实施,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

3.2 对此次培训效果的探讨

3.2.1培训加深了社区护士对老年护理的认识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制约了老年护理的发展。在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50.2%,在本科学历的学员中有93.4%是通过成人教育、网络课程或夜大等途径获得本科学历,学员学历普遍偏低。且目前我国在专科和本科的护理专业教育体制中缺少老年护理专业的设置和重视,这导致大部分社区护士未接受系统的社区护理与老年护理教育,因此,她们对社区老年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十分牢固,很多人也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自如地应用到社区护理工作中。在本次培训后,大部分学员表示培训后对老年护理的认识更加深刻,认识到了老年护理的重要性,并获得了老年护理的新知识和技能。这说明,规范化的老年护理培训使学员对社区老年护理专业有了更加清醒及深刻的认识,这将为她们今后开展扎实的社区老年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3.2.2培训有助于培养及提高社区护士核心能力

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护士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也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注意[7,8]。在通科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的同时,对社区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也逐渐开展[9,10,11]。虽然各个国家对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存在不同的定义,但它基本包括沟通能力、决策和规划能力、分析评估能力、社区实践能力、管理和财务规划能力、应对多元文化能力、领导能力这7个方面[12]。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社区护士业务量大,对社区护士的能力要求更全面。在本次调查中,高达70.8%的学员表示已将培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工作中;一半以上的学员通过将培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大部分学员表示培训结束后其在工作岗位上已有所创新或正在创新实践中。这表明,通过培训大部分学员能够将自己学习到的新知识融入实际工作中,并且对自己岗位上的工作能够积极思考,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并发展她们的社区实践能力、分析评估能力、决策规划能力等核心能力。

3.3 对老年护理师培训的思考与启示

3.3.1老年护理师的培训应强调延续性与系统性

在本次调查中,所有学员表示希望再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学员对延续性的培训有较强的需求。系统性的培训项目能对培训后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追踪反馈,并根据追踪结果组织再培训,从而形成延续的培训方案,满足了学员对后续培训的需求。本次项目有初级培训班、中级培训班、高级培训班三种,是从老年护理基础知识逐渐向老年护理专业性服务方向不断发展的系统性培训项目,旨在将社区护士培养成为专业老年护理师,以推动社区老年护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质量,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3.3.2政府部门应完善老年护理师培训制度

提高社区老年护理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支持,要求政府部门及其领导高度重视社区养老及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为大力改善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服务现状,需要尽快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完善政策制度。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力量、公益广告等宣扬专业养老人员的重要性。其次要尽快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本、专科教育中加强对老年护理及社区护理的系统教育;并制定完整的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及培训模式、绩效保障制度,以留住老年护理师人才;建立一整套规范化的老年护理及居家护理流程,以提高老年护理服务质量。此外,还要鼓励民营企业踊跃加入到老年护理事业的建设当中,从而解决全国范围内老年护理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当放权于社区管理机构,支持社区老年护理师执业认证,使经过老年护理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资质的老年护理师的学有所用,逐步满足老年护理服务的高需求。

3.3.3社区管理者应充分重视社区老年护理工作

从问卷调查中看,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多数社区管理层未能充分认识到社区护士在老年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为:(1)社区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打针、发药等,而健康教育、居家访视等重要内容往往只是流于形式,难以充分发挥社区护士在老年护理服务中的岗位职能;此外,多数社区也未设置专门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专科人员和老年护理岗位,使得老年护理服务的发展受限;另外,在推行以全科团队模式进行家庭访视的当下,多数社区并没有将社区护士纳入到团队中共同从事社区人群的健康管理和社区护理系列服务,包括老年护理及居家服务。(2)本次调查中,近三年内参加过护理培训项目的学员中,仅有27人参加过老年护理培训项目;在参加本次培训项目的社区中,派出学员数最多为5名,最少为1名,社区护士参与社区老年护理相关培训机会受限,缺乏开展高质量老年护理服务的基础。因此,社区管理者作为社区护理工作开展的推动者,为加强社区老年护理工作,应充分重视社区护士在老年护理服务中的重要性,设置老年护理工作岗位,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如:优质的服务、效果的评估与绩效和职业生涯挂钩),以激发社区护士参与老年护理工作的热情;同时,社区管理者要大力支持老年护理师的培训工作,尽快在社区内建立成熟、高效的社区老年护理队伍,提高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质量,从而促进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对2014年复旦—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社区老年护理系列综合初级培训的效果进行分析,为完善我国社区老年护理师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培训班的273名学员进行调查。结果 :72.7%的学员对老年护理工作理念有所转变;65.3%的学员认为通过此次培训获得对今后的社区护理工作新的启示;70.8%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工作中(包括传递给病人、同事等);53.5%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12.9%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在岗位上的工作有所创新与改变。结论 :培训加深了社区护士对老年护理的认识,有助于培养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此外,为更好地完善社区老年护理师的培训,在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上应进一步完善,同时建议政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社区管理者提升对社区老年护理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社区护士,老年护理,培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EB/OL].[2015-08-13].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301&sj=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药政司组织召开65岁以上老年人部分基本药物在基层全额保障座谈会[EB/OL].[2015-08-13].http://www.nhfpc.gov.cn/yaozs/s3586/201504/d19d3770819e4deab79ef8aa3a2a1a45.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5-08-13].http://www.nhfpc.gov.cn/jtfzs/s3580e/201307/e128e64b0899464d966a3735937cdcff.shtml.

[4]朱珑.社区老年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4):1847-1849.

[5]人民网.养老人才建设圆桌会议[EB/OL].[2015-08-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29/c1026-26469598.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5-08-13].http://www.gov.cn/zwgk/2011-12/27/content_2030503.htm.

[7]丛丽,赵光红.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200-201,204.

[8]Zhang Z,Luk W,Arthur D,et al.Nursing competencies: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ing to effective nursing performance[J].J Adv Nurs,2001,33(4):467-474.

[9]赵纯红,沙莎.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4(1):301-303.

[10]陈艳艳,于兰贞.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及信效度评价研究[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2,26(10):2873-2874,2879.

[11]Poulton B,Mccammon V.Measuring self-perceived public health nursing competencies using a quantitative approach[J].Nurs Educ Today,2007,27(3):238-246.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 篇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的丰富性大大增加,不科学的饮食搭配及锻炼行为的缺失使得高血压、高血脂等逐渐成为老年人的高发性疾病。相关机构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占该年龄段老年人疾病的80%以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发病率上升趋势,这种社会性趋势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高血压需要长期治疗,联合用药,控制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借助社区医疗护理的作用,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

1 对象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资料

研究采用实验对照的方法进行,实验样本为2010年1月2013年12月4年内,本社区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实验样本的年龄为55~82岁,平均(71.4±2.7)岁,男女性别比例为97:63。患者病程为7~32年,平均(14.3±9.2)年。体验样本群组分为对照组合实验组各80人,随机取样,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前不存在明显差异。参与实验的样本个体经过实验室检查,均不存在明显的心、脑、肝、肾等器官疾病。在基本的实验指标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程与血压整体上不存在明显差异,符合实验要求,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普通社区护理的方式。

1.2 诊断标准

将高血压的症状分为4类标准:第1类,1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40~159mm Hg,舒张压为90~99mm Hg;第2类,2级高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60~179mm Hg,100~109mmHg;第3类,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 Hg,舒张压≥110mmHg;第4类,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 Hg,舒张压<90mm Hg。

1.3 社区护理干预方法

(1)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老年人时间充裕的特点和社区护理的优越性,对实验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展开积极的健康教育,传输和宣传高血压相关知识,并且健康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化。针对不同个体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教育方法也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明确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比如高脂高热量饮食、钠盐过多摄入、肥胖、锻炼缺失等。对高血压疾病的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让老年高血压患者认识到高血压的巨大危害,提高他们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形成预防意识,能够自觉、自主地进行疾病家庭简单护理。

(2)饮食干预。针对实验组高血压患者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原则和饮食计划,并督促他们严格执行。指导他们合理均衡的膳食,讲解不同类型的常吃事物对高血压病情的影响,明确有助于降压食物的食用情况,包括食用量、食用频次等。明确他们每日食用的钠盐量不超过6g。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多吃蔬菜和水果,限制饮酒与吸烟。

(3)运动干预。社区护士根据每个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具有针对性的身体锻炼计划,锻炼的强度、频度、方法、持续时间科学、合理、针对性,达到老年人科学锻炼的目的。特别注意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不可运动过量增加身体负荷,避免导致身体伤害出现。运动也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当增加锻炼量,讲究循序渐进。

(4)心理干预。从以往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老年人普遍具有孤独感,因此社会护理干预的心理干预方面等要针对性的进行,要考虑到不同老年患者的文化程度、个性特征重要心理影响因素。心理干预主要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方式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比如心理辅导、放松锻炼、音乐(戏曲)治疗、兴趣团队、暗示法等。

(5)药物干预。药物治疗是目前老年高血压疾病最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方式,科学合理的用药至关重要。社区护士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教育,让这些老年高血压患者对按时、按量用药产生重视心理。通过讲座等形式让老年高血压患者认识到,高血压如果不及时控制将会引发并发症,严重影响到身体健康,督促他们坚持长期服药。

1.4 效果评估

在护理干预实施1年之后,制定相关统计调查表,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测量,调查测量的指标有血压、高血压意识、并发症等,并统计出高血压控制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的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检验。

2 结果

在实验组护理干预1年之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测量,为尽可能减少测量数据的干扰因素和偶然度,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度,测量分为3次进行,每次间隔2天。测量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行护理干预前后是数据结果统计显示,干预前2组在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均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而在护理干预实施1年之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数据统计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符合统计学原理,具有统计意义。

测量的数据结果可统计出实验组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统计前后高血压所属级别(见表2)。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护理干预后,75%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恢复正常血压,相比对照组提高了25%,效果显著。在同时进行的其他指标调查中,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经过长达1年的护理干预后,其在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健康行为、饮食习惯、心理状况等方面具要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符合统计学要求,具有统计意义。

3 讨论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级级护理专业本科学生84人, 其中女75人, 男9人;年龄21岁~24岁 (22.8岁±0.7岁) 。

1.2 研究方法

1.2.1 实践教学安排

社区护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 总学时40学时, 其中理论28学时, 实验12学时。实验课分6个模块进行, 内容包括:①社区家庭健康护理;②社区健康教育计划;③社区儿童保健、健康档案管理实践;④社区不同人群的健康宣教; ⑤社区慢性病居家护理;⑥社区常见伤残病病人的康复护理。所有内容均采取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1.2.2 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的实施

①分组:依据每班学生学号顺序进行分组, 每班6人为一组, 每组选1名组织能力强、学习成绩较好, 勇于担当的学生担任小组长。②合作性学习准备阶段:以小组为单位, 由小组长负责, 依据每次实践学习内容的学习目标, 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专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 对每次实践学习内容提前准备, 做到人人参与、共同协作, 主动学习。③合作性学习实施阶段:在社区护理学的实践教学中, 依据每次实验课学习目标, 分组进行实验内容实施, 以抽签顺序进行每组准备内容的汇报, 主要以角色扮演形式进行, 每位学生必须参与, 汇报结束由其他小组代表评议, 最后教师点评, 总结要点。

1.3 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效果评价方法

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效果评价采取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反馈学生对合作性学习模式的效果。在2009级护理本科生中发放调查问卷84份, 收回有效问卷84份, 有效率为100%。

2 结果

2.1 实践学习成绩考核

社区护理学实践学习成绩包括课前准备资料、课堂实践汇报、课后实验报告三部分组成, 以30%、40%、30%比例计算成绩, 实验考核成绩均值80分以上, 成绩较为理想。

2.2 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的效果评价 (见表1)

(n=84) 人 (%)

3 讨论

3.1 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都没有得到培养和鼓励。合作性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帮助,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组成异质小组, 教师指导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练习、讨论或交流等, 以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 结果显示有97.6%和95.2%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

3.2 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知识、态度、情感三方面护理专业特性 合作性学习模式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而在传统授课模式中, 教师上课时强调实践内容的精确性、规范性, 这样势必导致学生上课时死记教师的实践教学流程, 模仿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 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采取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教学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 课前学生在各组组长的负责下, 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合作性学习, 共同查阅文献、共同讨论、共同设计实验环节, 最后共同合作完成社区护理实践。在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实践时要求学生以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社区护理工作, 做到谈吐热情礼貌、大方得体。在进行健康宣教前要求学生制订详细健康教育计划, 熟记健康宣教内容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既要做到解释准确, 还要通俗易懂。所有这些既加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了学生知识、态度、情感三方面综合护理能力。

3.3 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师生互补教学相长,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质量 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 首先要求教师设计每次实践课的小组合作性学习内容, 分析、归纳学生可能提出的不同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才能有效驾驭课堂。因此合作性学习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过程, 是推进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手段[3]。通过小组合作性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自身修养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利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明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合作性学习在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级84名护理本科生, 采用合作性学习模式进行社区护理实践课教学, 评价教学效果。[结果]①实践考核成绩均值80分以上, 成绩较为理想;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学生认为合作性学习模式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拓展知识面, 有利于培养社区实践能力等。[结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教学,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 明显提高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小组合作性学习,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郭明贤, 李烦繁, 崔艳, 等.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7) :643-644.

[2]邓岚, 张蓉, 张英, 等.合作性学习在护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6 (6) :254-262.

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附近社区高血压Ⅱ期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其中初中文化16例, 高中文化35例, 大专以上文化25例。年龄、性别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将76例高血压Ⅱ期患者按居住区域分成10组, 每组各有2名实习护理学生对其进行社区护理干预, 学生均经过高血压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及考核合格。3名临床带教老师参与整个过程的指导。

1.2.2 实习学生首先收集患者相关信息, 进行分析整理等评估工作,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集体研讨, 明确患者存在的问题, 制订护理干预措施, 最后进行效果评价。干预措施包括: (1) 认知干预。提高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危险因素、症状、发展后果、治疗原则、预防措施、血压的监测方法、服药的重要性、必要性及长期性等的认识, 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 (2) 营养干预。主要是限制食盐、各种腌制品、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补充优质蛋白质, 多吃水果、蔬菜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等, 不暴饮暴食, 戒烟限酒, 少饮咖啡。 (3) 运动指导。协助患者制订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种类、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骑车等。 (4) 身心健康指导。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和个性特征进行心理疏导, 并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 给患者以理解、宽容和支持。 (5) 服药指导。协助、配合患者或患者家属养成每日早晨备好当日药, 分别放入小药杯中餐前服用的习惯, 说服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服药, 提高患者的遵医效果[3]。 (6) 血压监测。指导患者或患者家属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并能定时测量, 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经社区护理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下降, 与护理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2.2

实习护生对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后, 62例患者的家庭成员积极合作, 对高血压的饮食、运动、服药、情绪的影响等方面认知提高, 患者情绪稳定, 营养合理, 运动科学;58例患者能够坚持按时合理用药。

3 讨论

3.1 高血压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4,5], 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病因、症状、治疗护理、预防等相关认识并不十分清楚, 常表现出要么不在乎, 要么高度紧张等不科学的态度。本次社区护理干预结果表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非常必要, 能够使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 知道科学干预可以控制改善高血压症状, 消除他们焦虑和烦躁的情绪。另外, 通过健康指导可以使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改变不良习惯, 如:便秘、打麻将、饮酒、喜浓茶等, 而代之以养花、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听音乐等轻松的社交等, 从而使患者的血压得到较好的控制, 患者的躯体症状得以缓解, 自我情绪得以更好地调整, 愿意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同时, 加强了患者之间的沟通, 使患者学到了更多的自我保健知识, 促进了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

3.2 药物护理相当重要。针对不少患者根据自我感觉随意增减或停服降压药物的现象, 我们要帮助患者建立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 同时提醒患者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学会自我观察及护理。经过1年的有效社区干预, 患者基本能坚持合理用药, 无并发症发生。

3.3 患者的家庭应参与护理治疗。通过社区护理干预实践活动, 我们发现患者的家庭、家庭内外环境、家庭人员的重视程度对患者的情绪波动、血压变化影响很大, 所以我们对患者及患者家庭成员进行了健康教育指导, 收获颇丰。

3.4 本次社区护理干预实践活动, 患者和家属都非常重视, 给予了积极配合。说明社区人群已开始理解社区护理, 有了较强的保健意识, 非常渴望能够得到这项服务。

3.5 临床实习护生通过对高血压Ⅱ期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 增长了专业知识, 提高了专业技能以及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 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缩短了护理教育与护理临床的差距, 为学生和带教老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希萍, 潘杰, 等.高血压病病人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5B) :1223.

[2]张旋, 姜小鹰.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 (综合版) , 2005, 20 (11) :76-79.

[3]邵云峰, 陈洁, 华连琴.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方法介绍[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7, 14 (10) :69.

[4]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2-256.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 篇10

【关键词】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2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40-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之人们生活节奏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为提升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内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2月~8月在本社区建立健康档案的高血压病患者中随机选取280例,将其中自愿接受社区护理干预的140例作为干预组,不愿接受社区护理干预的另1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血压值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并对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肝功能、腰围、体质量指数各项指标进行测量,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其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治疗及护理方式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及药物干预、运动干预、不良生活习惯干预等方式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干预期为1年。

1.2.2.1 健康教育[1]  对患者进行有关高血压防治基础知识教育的讲座,内容包括: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及临床症状、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疾病的关系、降压药合理用药常识、饮食及运动疗法的具体措施、血压正常值及波动范围、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等。

1.2.2.2 心理干预[2]  对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易怒的患者,告知其不良情绪与高血压疾病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心理疏导,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豁达的生活态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帮助其保持轻松愉悦、乐观向上的心态。

1.2.2.3 饮食干预[3] 规范患者饮食结构,以低脂、低热量、低盐、高纤维、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每日食盐摄入量少于6g;忌食或少食腌制食品,降低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量;并要求患者戒烟限酒,每日饮酒量少于50g。

1.2.2.4 运动干预[3]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设计个性化有氧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登山。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社区护理干预前后血压值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收缩压与舒张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经社区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值均明显降低,与干预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干预前比较,#P<0.05,下表同。

2.2两组患者在社区护理干预前后依从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遵医服药、監测血压等行为表现无显著性差异;经社区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遵医服药、监测血压等行为发生率明显提高,与干预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较复杂,且病程较常,除遗传因素外,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精神因素,以及长期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亦是导致高血压发病和影响治疗效果的原因。因此,除药物治疗外,心理平衡、合理饮食、适宜运动、病情监测和防治知识教育等亦可成为治疗该疾病的必要辅助手段。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社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不仅可使患者获得健康知识,还会促使其健康行为的形成,转变其不良生活方式,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从而稳定患者病情、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聂梅.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7):2184-2185.

[2] 韦素惠.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09,7(1):100-101.

[3] 杨静.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1):673-674.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 篇11

资料与方法观察指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分别对患者护理前后抑郁及焦虑程度进行评价。抑郁自评量表 (SDS) :重度抑郁≥72分, 中度抑郁62~71分, 轻度抑郁52~61分。焦虑自评量表 (SAS) :重度焦虑≥69分, 中度焦虑59~68分, 轻度焦虑50~58分。采用自制睡眠质量调查问卷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好。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产后抑郁症患者100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诊断, 分数均>13分, 确诊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无心理疾病史、精神病史、脑部疾病史等。按护理方法分为常规组及护理干预组, 各50例。常规组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 (28±8) 岁, 初产妇35例, 经产妇15例, 顺产36例, 剖宫产14例;护理干预组年龄22~35岁, 平均年龄 (28.5±6.5) 岁, 初产妇34例, 经产妇16例, 顺产37例, 剖宫产13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 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个性化社区护理。具体护理方法: (1) 心理辅导: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辅导模式, 加强护患沟通, 采用温馨关怀的话语对其进行宣教, 使其了解产后的基本知识,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 可让有经验的产妇与其沟通, 交流经验, 缓解内心的抑郁、焦虑及不安, 增强生活信心。同时, 提醒患者家属在哺乳期不宜给予刺激, 最大程度谅解产妇产后抑郁症, 在生活中给予支持及理解, 对心理活动及时引导, 保证愉快心理, 让产妇找到归属感及安全感。 (2) 技术指导:全面及耐心向孕妇讲解孕妇的基本知识, 对生活中注意事项给予及时提醒,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患者哺乳及其护理。 (3) 环境护理:保持房间内的干净整洁安静, 光线充足柔和, 保持空气流通性, 做好保暖措施;根据产妇兴趣爱好, 用鲜花等装饰病房, 为产妇创造温馨的环境;在病室内播放舒缓优美的轻音乐, 帮助产妇疏解心理压力。 (4) 生活指导:嘱咐患者进行缩肛训练, 减轻阴道的松弛,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 帮助患者恢复体形;告知患者采用温水沐浴, 确保个人清洁卫生, 避免乳房下垂等;进行有氧运动, 切不可急于求成,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5) 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多喝汤、多饮水, 确保有足够的乳汁供幼儿吸允;每天进餐前应配备适当比例的杂粮、细粮, 力争主食丰富多样;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的新鲜水果, 每天吃3个鸡蛋, 同时补充其他营养;产后10天每天饮1~2次红糖水或者在饮食中加入适量红糖, 达到增强体质、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与常规组比较, #P<0.05。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情绪恢复正常, 能独立照顾新生儿; (2)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情绪状态有所改善, 基本有能力照顾新生儿; (3)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抑郁症状甚至加重。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 患者护理前后SAA、SDS及睡眠质量评分均以 (±s) 表示, 抑郁症控制效果以率表示, 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情况:与护理前相比,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组患者,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抑郁症的控制效果情况:护理干预组患者抑郁症控制有效率 (94.0%) 明显高于常规组抑郁症控制率 (72.0%) ,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妇女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以抑郁、悲伤、沮丧、烦躁、易怒、哭泣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 通常发生于产后6周内, 个别抑郁严重者可出现离家出走、自杀、伤害婴儿等低端异常行为。产后期被认为是一种充满压力的母性角色的适应期, 同时也是一种危机期, 孕妇产后抑郁发生率达到15%左右, 产后抑郁不仅影响着孕妇的身体健康, 而且还对婴儿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发生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主要有: (1) 部分产妇由于难以忍受分娩疼痛, 导致过度紧张, 增强疼痛感, 提高抑郁发生率; (2) 子宫收缩乏力等问题, 增加产妇恐惧心理; (3) 母婴不同房, 导致产妇过度担心婴儿, 增加抑郁症发生率; (4) 产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没有人给予心理指导, 也能够加剧抑郁症的发生[2]。鉴于以上几种因素, 应加强对产妇的综合护理干预, 对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 保证母婴健康平安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 本文对护理干预组产后抑郁症患者给予社区护理干预, 分别从心理护理、技术指导、生活指导及饮食指导方面干预。其结果表明, 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SAS评分、SDS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 且能够控制抑郁症, 与常规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相比,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3]。产妇紧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是引发产后抑郁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由于导致产妇产生不良情绪的因素较多, 临床中应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给予产妇心理支持, 消除产妇负性情绪, 缓解产妇心理压力。尤其对于有既往精神病异常史或抑郁症家族史的产妇, 应加强对其心理状态的评价、观察, 指导产妇充分休息, 避免长时间心理负担。有研究资料显示, 未参加孕妇学校、未适当锻炼的产妇更易发生产后抑郁, 可通过给予产妇认知干预, 进行孕产期的技术指导, 可促使产妇了解妊娠、分娩、育儿知识等, 树立产妇正确的生育观, 从而消除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心理, 稳定产妇心理。此外, 病房内环境对产妇情绪有着一定的影响, 清洁、明亮、温馨的环境可稳定产妇情绪, 增加身心舒适度, 改善产妇负性情绪[4]。最后, 对其进行生活指导及饮食指导, 利于产后孕妇身体的恢复, 使孕妇及家属掌握产后恢复的相关知识, 有利于提高孕妇的生活质量[5]。

综上所述, 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 具有显著效果, 可改善抑郁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使其较快适应母亲角色, 顺利度过产褥期及哺乳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产后抑郁症患者100例, 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常规组和护理干预组,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情况及抑郁症的控制效果。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组 (P<0.05) , 患者抑郁症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后抑郁,社区护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妙珊, 李春红, 马一婷, 等.心理护理和社区关怀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作用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15) :1209-1210.

[2] 李影花, 刘琼慧.初产妇产后抑郁的社区综合护理研究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34) :296-299.

[3] 张春茹, 黄晓慧, 王小华, 等.社区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 (19) :131-132.

[4] 程玉娥, 毛伟刚.社区护理中产后抑郁护理的实践总结[J].医学信息, 2013, (23) :308-309.

上一篇:高等学校财务预算问题下一篇:钻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