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学效果

2024-07-25

护理教学效果(共12篇)

护理教学效果 篇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 护士职责已从传统的“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是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1]。社区护理包括“促进健康、保护健康, 预防疾病及残障, 最大限度保证及促进人们的健康”3方面内容[2]。为了适应医疗服务要求, 满足市场需要, 在社区护理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社区服务体系中高技术型护理人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我校2006级“3+2”英护3班和5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5班 (62名学生) 作为实验组, 3班 (58名学生) 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实验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产生自学动机,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教学目标。如在讲授社区健康教育章节时, 采用角色扮演法。课前给每组学生布置不同题目, 每组自行分配角色, 准备资料, 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穿插点评后安排小组讨论, 讨论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社区护理各论部分内容多、涉及面广, 结合学生已学的基础医学知识, 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在讲授社区护理管理模式一节时, 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课堂上先由教师介绍各种模式的特点, 然后由学生汇报查阅资料情况, 提出自己对某种模式的看法或适用的条件并阐述理由, 最后由教师评议, 选出最优或相对最优的模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其最大优点在于能在较短时间内传授较丰富的知识, 容量大, 效率高。

在进行本实验之前对2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 结果P>0.05, 即2组学生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本学期教学结束后, 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和学习态度3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试卷形式, 技能操作考核 (包括健康宣教能力、家庭访视能力、沟通能力) 采用现场操作方式, 学习态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2.1 理论知识考核结果 (见表1)

2.2 技能操作考核结果 (见表2)

2.3 学习态度评价

对实验组关于社区护理学习兴趣和态度进行调查, 结果见表3。

3 讨论

表1显示, 实验组相关学科知识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社区护理是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医学学科[2], 是护士综合素质的体现,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

由表2可知,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沟通能力、健康宣教能力及家庭访视能力。

由表3可以看出,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其自学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4 总结

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 对学生学习兴趣、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培养不够, 导致教与学、学与用处于分离状态,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 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讨论式等, 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爱丽.社区护理的规范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4) :53.

[2]李继坪.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护理教学效果 篇2

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通过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指出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事项,并根据学生成绩进行效果评价.

作 者:郭金达 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河北,秦皇岛,066000;秦皇岛市卫生学校,河北,秦皇岛,066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23)分类号:G424.1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内科护理学 效果评价

护理教学效果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38-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眼科实习的护生90名,学历大专,均为女性,年龄20~22岁,平均(20.8±0.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名护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法。2组护生的性别、年龄、专业课成绩、教学课程(课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按进入眼科实习的先后顺序将2组护生各分为5个组,每组9名护生。眼科实习4周为一轮转周期,每一轮转周期内有一组护生进入实习。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眼科教学方法,即护生入科时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将医院眼科护理安全的定义、性质和防范措施在课堂上加以诠释,最后进行出科考核。

1.2.2观察组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法,分为3个阶段:⑴课前问题准备阶段。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医院护理安全规章,紧密结合临床,围绕眼科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确定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罗列出来,要求护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找出答案。同时将以往发生在眼科的安全差错和安全隐患事件设计成多份案例,尽量选用具有代表性、近阶段发生的事件。⑵自学阶段。在护生入科前2天电话通知护生,将这些问题和相关安全提前公布到本院局域网上,要求其下载后进行自习。同时让观察组护生以小组为单位,护生间分工合作,对不明确的名称或者概念,可以翻阅教科书或上网查阅,结合老师已提供的案例,力图弄清这些问题,充分理解案例。⑶讨论和总结阶段。①将护生入科的第2天定为护生安全知识讲课日,课堂上各组由1名护生先用PPT形式进行汇报,内容包括自学题的答案、获得答案的途径、参考了哪些资料和文献等,然后各组再进行讨论,讨论相互补充或纠正。对不同观点组织集体讨论,这样能增强探究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讨论结束后,每组再由1名护生对问题给予回答和讲解,作为学习成果的验收。这些过程中,带教老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作用,可以控制讨论节奏,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带教老师总结,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对案例和一些重点问题、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解答。②确立每周进行1次护理安全讨论,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事件进行集体分析讨论,力图将安全差错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为真正的眼科安全实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1.3评价方法眼科实习结束前进行理论考核。比较2组护生的考核成绩。考题满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40分,每题2分,共20题;填空题24分,每空2分,共12题;案例分析题36分,共1题,其中找出问题12分,原因分析12分,应对措施应用正确12分。填空题为眼科安全防范措施的相关内容;选择题为实际工作中会遇见的情境,让护生根据措施的具体防范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测试护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案例分析题为列举1例安全隐患事件进行分析,需要护生找出问题的出处、造成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处置。其中理论考试的题目由非带教老师(处于研究盲态)命题,2组护生的考核与评分标准相同。记录2组护生在眼科实习期间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事件(也称护理缺陷,指在临床工作中虽然有某一环节的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并未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事件)和护理差错事故,比较两者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或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安全考核总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题答题情况,观察组护生均高于或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2.2护生护理安全隐患事件和差错事故的上报数2组护生均无护理安全差错事故的发生,但在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次数上,观察组护生(2次)明显少于对照组(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均P<0.05)。

3讨论

护理教学效果 篇4

1 运用“循证护理”思维, 实施学科课程渗透, 构建护理管理初始模式

《护理管理学》教学内容抽象, 尤其对未步入临床实践的在校护生来说, 绝大多数授课内容远离学习的接受空间和想象空间, 学习起来单调、乏味, 仿佛授课内容遥不可及。针对于此, 在结合其他学科课程讲授过程中, 做到学科课程相互渗透, 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构建护理管理的初始模式。利用已构建的模拟病区实验室, 在结合《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护理美学与礼仪》的教学中, 设置管理者角色, 实施医院三级护理管理体制的教学机制, 模拟实施护理管理的实践尝试的管理手段[1]。同时, 运用护理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引入激励机制、病区管理机制、业务管理机制、消毒灭菌的控制机制以及按照管理职能的教学计划[2]、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实施学生自主管理, 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之后, 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授课, 其学习内容就会变得简而易学,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而感到不枯燥。

2 运用“循证护理”式管理手段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大部分学生认为, 只要牢固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南丁格尔精神, 对患者全心全意,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 扎实掌握专业知识, 练就熟练的操作技术, 就能成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针对学生重技能、重基础, 轻视护理管理学的认识偏差, 我们以科室护士长的工作为实例, 讲授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和控制等基本职能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具体分析各要素在护士长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或缺失, 从而有可能导致护理工作的优劣后果。这种以实例确认护理管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护理管理学的浓厚兴趣,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护理管理学的欲望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展开讲授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学原理等基本知识, 引导学生将其运用于未来的护理工作中, 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服务。

3 运用“循证护理”案例分析式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临床工作2年以上的护士, 初具一定的临床管理经验, 《护理管理学》讲授起来便于理解, 易产生教与学的共鸣, 常能将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 且能应用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实施管理。然而对护生来讲, 是既无管理者的经历, 又无临床实践经历, 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职责等均限于想象之中, 且认为参与管理是未来比较遥远的事情, 而且已形成了对专业课程知识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习惯, 不能适应护理管理学知识比较抽象的学习风格。针对这种情况, 需要教师收集临床护理实践中管理实证, 结合实例解释与说明, 变隐性为显性, 给予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举证说明如:色彩管理在医院中是如何体现的?色彩管理的应用基础与理论是什么?环境布局管理是如何应用的?导诊服务有何管理意义?讲授能级原则时, 在护理组织中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的分工属于何种管理理论和手段?人性化管理手段的日常体现和临床体现在何处?如何实施与理解等。通过这种“循证护理”案例分析式教学, 将管理知识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之中, 运用管理学知识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的实例, 不仅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整合的知识,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对内容枯燥抽象的管理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极大的提高了护理管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4 运用“循证护理”式自主分析性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管理意识和进取意识

所谓“循证护理”式自主分析性教学, 即在课前留出案例, 学生分组, 收集与案例有关的管理方法、手段以及护理管理研究成果, 分析、总结管理措施, 提出本案例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通过寻找证据, 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分析与总结能力。在护理管理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采用了“循证护理”式自主分析性教学方式,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科学的认识, 有效的改变了认为管理科学是领导者或管理者的必修课, 解决了《护理管理学》对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可有可无的偏见, 增强了学生将管理知识渗透到护理知识学习的应用中, 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意识。作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外,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护理专业技术岗位上有所发展, 有所进步。

总之, 多手段、多途径运用“循证护理”理论与知识, 解决了《护理管理学》课程讲授的难度, 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困惑, 达到了寓教于应用, 与应用于实践中, 与实践于升华。

摘要:针对在校护生《护理管理学》的讲授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理解力和应用能力欠缺问题, 我们采用“循证护理”的手段, 结合模拟病区实验室教学场地, 理论与实践相契合, 运用“循证护理”思维, 实施学科课程渗透, 构建护理管理初始模式;运用“循证护理”式管理手段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运用“循证护理”案例分析式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循证护理”式自主分析性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管理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理论的教学引入, 使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循证护理,护理管理,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春卉, 马健康, 王柳行, 等.模拟病区实验室不同教学模式对培养护生三维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 :80-82.

护理教学效果 篇5

【摘要】目的:探讨有序实训室开放对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级高职护理1~10班449名学生和级高职护理1~10班491名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自主联系实训室开放的形式练习操作,实验组采用有序实训室开放的形式练习操作,比较两组学生的操作技能成绩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生的基础护理操作成绩84.06±8.40,对照组的基础护理成绩为79.25±9.59,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护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有序实训室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训条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解决高职护理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有序实训室开放;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效果

1引言

当今社会对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特别是要重点培养实践型、技术应用型人才[1]。随着着学院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学校实训场地及资源不能适应快速增加,护理技能实训课时少,仅仅依靠课堂开放的时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动手机会,必然影响到护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毕业生质量和就业能力,满足不了临床岗位需求[2]。因此需要有序实训室开放,为护生提供了自主训练、反复强化训练的机会,充分挖掘潜能的空间,来提升护理操作技能,为临床培养出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选取2014级高职护理1~10班449名学生和2015级高职护理1-10班491名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学生均是参加高考入学的专科学生,平均年龄、入学成绩、基础课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方法

2.2.1开放方法

对照组班级根据自己的自习时间,自愿原则到实训室联系练习基础护理操作,学生自主练习和管理。实验组由实训室统一在周一、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周六、周日对护生有计划有序对各个班级开放,借鉴医院“三级责任制管理模式(“实训室教师—志愿者—护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主要由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团队进行开放前、中、后管理,老师协助督导。制定实训室开放方案和实训室开放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实训室开放有序进行,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2.2.2研究评价

比较对照组2014级高职护理的449名护生和2015级高职护理的491名护生的护基操作技能,由医院和学校共同制定的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操作评分标准,由相同的监考老师对相同的常规10项操作进行考核。再通过问卷调查护生对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满意度进行对比。

2.2.3统计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表,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描述,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量资料采用均差±标准差(x-±s)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3结果

3.1实施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护理技能成绩比较

2015级护生的总平均操作成绩明显高于2014级护生,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

3.2实施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学生满意度情况

实施后学生的满意度(除卫生管理外)均高于实施前,两者比较有差异性(P<0.05).

4讨论

4.1有序实训室开放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基础护理课程教学进度,针对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实训室开放方案和管理制度,有计划在周一至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周末双休日向学生定时开放相应的操作项目,弥补了护理技能实训课时少的问题。通过实训室课外开放模式的改革,为护生提供了自主训练、充分挖掘潜能的空间,反复强化训练,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护理操作技能,也训练了护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实训教学质量,达到了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4.2有序实训室开放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序实训室开放安排的操作项目和时间,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紧密配合,学生自主练习,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辅助指导,有利于强化操作技能,为临床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从表1来看,有序实训室开放后,实验组2015级护生基础护理技能成绩为84.06±8.40,对照组2014级护生基础护理技能成绩为79.25±9.5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较实施前的技能成绩有明显提升。

4.3有序实训室开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有序实训室开放,主要由从护生择优选拔的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进行自主管理,老师监督辅助管理。志愿者根据训练项目,从准备物品开始到物品交接、实训室开放训练中操作技能指导、安全管理、训练课堂纪律、训练结束后的物品整理归位,必须全程参与,这样充分训练了护生的方法、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3]。

4.4有序实训室开放改变了传统的实训室管理模式

护理实训室对护生的周一、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和周末开放,改变了原有实训室的`管理模式,借鉴医院“三级责任制管理模式(“实训室教师—志愿者—护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也锻炼了学生管理能力、沟通交流、随机应变能力、团队协助能力[4],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表2也可看出,有序实训室开放后,学生对实训室开放管理的满意度除了卫生管理,其余满意率均有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护生对有序实训室开放的管理模式是非常认可的。总之,通过有序实训室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训条件,在提升学生操作实践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交流沟通等综合职业素养,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实训室管理模式,基本解决高职护理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为临床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应用型护理人才,值得推广和应用,但是满意度都还不算很高,还需探讨更好的管理方案和开放方案。

【参考资料】

[1]丁金昌.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和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4,07(19):92-95.

[2]张小翠,王杰.权变管理理论下开放式实训室的管理研究与探索[J].中国市场,,02:88-89.

[3]叶玲,吴林,刘清南,胡静.护生实训管理员管理护理技能中心开放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药教育,,08:44-45.

护理教学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4.032

我院是精神心理专科医疗机构,是集诊疗、预防、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广西首府规模最大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担负广西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和省内外专科人员的进修培训,承担各大中专院校的见习、实习任务,是广西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临床实习基地,每年均有护理带教实习生的任务。2012年以来,对如何提高精神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质量,我院通过深入一系列评学评教,总结归纳进行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到我院实习的学生36名,年龄19~23(21.22±1.03)岁,均为女性;学历:本科6名,大专30名;通过护士资格考试合格的28名,未通过的8名。根据各位实习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进行针对性培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实习[1]。

1.2方法

1.2.1制定教学基本要求

师资条件:负责带教的老师,必须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责任心强、表达能力强、精神科护理工作满5年以上、取得护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经验,经我院师资认定取得师资证书,每年考核一次。

1.2.2专人负责,分阶段进行

①第一阶段(入科第一个月):入科培训及考核。护生与带教老师上4周的白班,严格专人负责,带教老师按照带教内容负责学员的入科介绍、相关专科知识理论讲解培训、操作示范、答疑,老师根据班次职责讲解各种护理工作内容、各工作间的用途,掌握精神科入院评估、病情症状特点、护理风险、护理措施;各种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治疗方法。帮助学员完成此阶段的基础理论及入科须知的学习,最后,进行集中考核相关知识及技能,总结、了解各实习生入科状态及知识知晓率。②第二阶段(入科第二个月):学习过程不同学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4周后护生与带教老师值夜班,熟悉精神病人观察的方法及观察内容、安全护理防范措施、突发事件的应对;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护理对策;保护性约束制度;康复护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及护理。③第三阶段(入科第三个月):如何实施整体护理(要求写一份护理查房);护理文书的书写;精神科专科监护技能[2](暴力行为的防范及护理、自杀行为的防范及护理、出走行为的防范及护理、噎食及吞食异物的防范及护理、木僵患者的护理、精神科安全护理);指导护生书写交班报告、护理记录;出科前一周进行考核鉴定。

1.2.3培训、考核方法

通过讲解、多媒体示教、示范操作、现场实践等方法培训学员;评学方法:学习结束教师填写《教师对学员的学习评价鉴定表》并进行逐项评分(10个项目),及时总结;评教方法:学习结束学员填写《学员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并进行逐项评分(10个项目),交到科教科,再由科教科进行总结、分析、反馈及提出整改措施。

1.2.4观察项目

采用医院常规考核办法,对实习生进行入科培训、出科鉴定考核。对实习生考核主要内容分理论部分及技能操作部分,理论部分主要为专科基础知识,包括精神科护理基本知识、精神科组织管理、精神科常见症状、日常护理内容、沟通原则、整体护理、常见的意外及防范措施;技能操作项目为保护性约束法。实习结束前一周进行考核,理论成绩达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操作技能成绩达95分以上为优秀,90~94分为合格,90分以下为不合格。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习前后实习生护理基础知识合格率的比较

实习后36名实习生对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掌握的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实习前后实习生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合格率的比较

实习后36名实习生对精神科护理理论知识考核的合格率、操作技能考核的合格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3讨论

3.1师资和教学设施建设

带教老师的思想、言论、行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我院为顺应护理实习生的需求及确保教学质量,制定具体的带教老师条件,并且通过考核颁发持有本院的带教资格证书,保证师资队伍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同时配备示范教室、提供实习期间学习用书及资料:《入科须知》《精神科护理应急预案》《精神科护理常规》《精神科应知应会手册》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3.2实习内容及时间分配

实习内容均为精神科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确保教学质量到位。

3.3教学方法多样化

因精神病的特殊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紧张、害怕、恐惧心理,因此带教老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讲解疾病特点及防范措施,解除学生对精神病的恐惧,通过激发和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员提出问题,并寻找方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4]。

3.4建立了有效的护理教学模式

经过系统的三个月带教,通过讲解、多媒体示教、示范操作、现场实践等方法培训学员,以及有组织的评学评教,建立了有效的护理带教模式,使实习生对精神科的护理管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精神科的应知应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加强了职业安全防范意识,为下阶段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对患者的耐心、爱心、责任心,提高了职业素养。

我院精神科通过实施临床护理实习带教规范化培训,护理教学水平及质量明显提高,建议各医院重视对护理实习生的带教,建立以目标为导向,完善、规范各项护理教学管理,使实习带教更标准化、规范化,利于培养实习生的安全执业意识及提高临床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实习生的整体素质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教学管理条例,规范了教学管理,2016年已成功通过广西高等医学院校A级临床教学基地评审,为今后申报精神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蒙连新.糖尿病专科护理强化培训对提高护士能力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5,43(4):521522.

[2]刘哲宁.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970.

[3]潘彩芳,卢祥婵,许日波,等.艾滋病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内科,2010,5(6):632634.

[4]周丽琴.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护理操作教学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1):8990.

(收稿日期:2016-06-02修回日期:2016-08-31)

提高护理教学效果的“五项措施” 篇7

护理是外科护理教学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帮助护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病人的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 是使护生获得专业护士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护理教学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

1.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一

大多数教师还沿用传统而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照本宣科, 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只注重知识灌输, 不注重技能培养

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 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 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3.教材内容繁多, 学时紧

为完成理论授课任务, 实验课学时偏少, 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4.临床见习时间少

即便按教学大纲要求实施了, 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二、提高护理学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重传授知识, 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思想, 加强基层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 同时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上, 以增强将来从事护理工作的适应性。

2.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临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带教模式, 将护理学理论与教育学理论相结合, 创新教学方法, 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让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工作相结合上。应用启发式教学, 激发同学兴趣;学生主动发言, 分享信息和感受;应用PBL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将导读、导思、导议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外科护理程序进行带教, 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使学生学习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展智力, 学会学习, 提高独立思考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优化教师队伍

要求担任临床护理课程教学的人员应当是双师型人才, 不但要具备教师资格, 还应取得相应执业资格。不但熟悉医疗知识、精通护理知识, 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为适应现代教学思想的要求和新医改政策, 从学校到教研室, 都要高度重视临床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轮训教师, 教师要到临床进修学习, 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

4.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逐步树立以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 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将学生成绩评定综合化, 把期末考试、平时测验、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纪律、课堂发言按一定比例综合记入学生成绩。

5.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是通过观察自己带教老师的示范行为, 最初理解而建立对护理工作的概念。良好的示范有助于帮助他们认识到护理工作的严肃性, 养成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学校要大力支持、重视临床科目见习教学, 开展医院与学校技术协作, 把外科的临床见习任务交给医院外科护理部协助完成, 充分发挥医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让学生早接触临床, 多接触临床, 使他们从感性上了解外科临床工作的概况, 了解医院、医师对患者应负的责任, 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使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更加鲜明、具体, 从而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心, 并激发他们学习护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结语

护理是一门综合性质的实践性学科, 在新医改政策的导向下, 要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需不断完善护理临床教学管理体系,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选择称职的带教老师, 利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通过综合全面的评估, 加强对护理实习生的目标培养, 使其成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摘要:新医改实施后, 社会和医院对临床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全面提升在校护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本文针对目前外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出了采取改变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改进考试制度及加强见习教学这“五个关键”措施, 来提高外科护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外科护理,教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护理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护理伦理学,学科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完善

0 引言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护理工作的范围也转向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在推广整体护理, 倡导优质护理的今天,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上日渐复杂的医学道德问题, 无疑给护理伦理学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伦理知识真正运用于临床实践,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结合近些年对护理伦理学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对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护理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进行了一些探讨。

1 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师生重视程度低, 师资配备不全面

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 长久以来, 高职护理教育一直存在重技能, 轻人文;重技术, 轻医德的思想观念。作为护理人文中最重要的护理伦理教育在我国起步于解放初期, 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得以发展,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 护理伦理学定位不够准确, 学校重视性相对不够, 教学实效性很不乐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 护理伦理学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性质, 有些学校把其定位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程, 在学生在校第一学期就开设;有些学校定位其为护理基础课程, 在第三学期开设;也有定位为护理专业课程, 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其次在学时安排上, 高职院校实行3.5+1+0.5培养模式, 护理伦理学的课时安排不一, 但多在26-34学时之间, 课时安排悬殊较大。此外护理伦理学师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承担伦理学教学的教师大多不是医学或护理伦理专业毕业, 未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养, 而是一些从事护理基础或其他专业的老师兼任, 使这门课程形如鸡肋, 学生重视程度不高, 很难使学生对护理伦理学这门课程及其基本理论有系统的了解, 更缺少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1.2 教学内容混乱, 课程标准和教材不能满足护理职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护理伦理学是一门伦理学与护理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护理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一地减轻躯体上的痛苦, 护理人员在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的护理工作中, 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良好的护理道德, 而且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伦理问题, 需要扮演多种角色, 处理不同利益所引起的冲突和纠纷。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病人的要求趋向多元化, 护患关系之间紧张、对持的局面时有发生, 传统的课程标准往往是几年前制定的教学大纲, 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作为承载护理伦理学教育的载体, 护理伦理学教材对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高等护理伦理学教材不仅种类有限, 可选择性小, 教学内容多, 且偏重纯理论, 道德规范与要求重复多, 缺少情境设计, 伦理案例和情景案例陈旧, 缺乏时代性, 不能如实反映临床实际。

1.3 默守陈规, 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单一老化

目前护理职业教育大多还是遵循“以能力为本位, 以实践为主线”的精神, 重技术, 轻人文。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模式老化, 无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生应具备本课程的知识、水平、技能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关注教学形式而无视教学效果, 使得伦理学教学日渐脱离现实生活而成为形而上学的空洞说教。课程教学多由教师单纯课堂讲授来完成, 学生参与度低, 学习积极性差,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伦理学基础理论知识, 忽视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相关知识。传统的考核方法是在课程结束后通过一次性的理论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 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较差, 更多依赖于老师给予的标准答案, 考试成绩很难体现课程教学效果, 难以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的道德思考, 采取合理的行动, 避免对患者的伤害。学生对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兴趣欠缺, 认为这是一门纯理论、重说教的课程。

2 高职护理伦理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探讨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护理人文的核心课程之一。根据高职生心理发展特点及临床护理发展趋势,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教学中经常存在的问题, 我们立足于现代护理岗位的性质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 主要在于强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 精选教学内容, 做到主次突出现行护理伦理教材, 通常分为理论部分、规范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内容偏多, 而且部分理论已经不能反映临床实际情况。教材中却很少涉及具体的护理行为道德训练的内容, 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 有些教师不知不觉就把伦理学当做一门理论课程, 讲些远离护理临床的干巴巴的理论, 教学中所列举的案例也不能代表现代临床护理实际, 缺乏实践性和指导性,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认为伦理学就是讲些枯燥无用的大道理, 考试时只要背些原则、规范就足以应付, 使学生对护理实践中遇到的错综复杂的伦理突发情况及难题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从而做出自己正确的决定。

笔者认为: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教师应由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 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转变。护理伦理学以爱的伦理为核心, 其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爱、为什么要爱、作为一名护士如何去爱, 当遭遇利益或各种冲突时, 如何评价和选择爱的行动方案。教师有重点、有选择地讲授理论知识, 将其基本原理融入到护理实践活动的各个章节中。教会学生用伦理学的原则、规范和范畴指导护理实践, 协调护理领域中护患、医护、护护、护技、护社等各种重要人际关系道德, 特别是当上述人际关系发生冲突和矛盾时, 学会运用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护理实践, 提高评价能力。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训练。

2.2 丰富伦理学的教学方法, 构建新型评价方式, 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 且较抽象的学科, 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使学生靠考前背一些概念过关, 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提升教学实际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2.2.1 借助合适案例,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选择符合临床实际的案例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导, 不仅可以免除一些毫无意义的开场白, 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直接进入讲授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知识点, 将枯燥的、抽象的伦理学原理和生动、具体的护理临床结合起来, 学生参与程度高, 有利于建立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原则问题的理解, 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教与学的结合。通过与伦理相关案件的分析和讨论, 也有助于学生解决护理实践中的护理道德困惑, 从而精准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开阔学生的思维。生动活泼的案例式教学大大调动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效地改进了教学的质量。

2.2.2 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式学习

研讨式学习是由老师创设问题情境, 师生在课前共同查找资料, 研究、讨论、实践、探索, 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 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和临床护理现状,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针对性强、实用性广又适合讨论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由老师当“导演”拟定讨论提纲, 学生当“演员”, 由小组轮流选出代表本组发言的同学对本组的观点、结论进行阐述, 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 最后老师对讨论做总结和讲评, 使学生得到系统和完整的知识。

角色扮演法是学生非常乐于互动的一种教学手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境, 再现教学内容。如在学习护患沟通这一目标任务的时候, 可由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 病人对护士百般刁难, 而护士可根据所学习的伦理知识巧妙应付, 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 提高应变能力、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看表演, 对所学知识是一种复习巩固, 教师在表演结束后组织针对性讨论, 包括课堂总结, 强调所学的内容以及怎样的过程能被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学生反思和感悟, 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教学评价方面,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考核方式应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以仅靠课程结束时的一次理论考试, 要按照共同标准见识教学过程的全部环节, 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克服一次性评价的弊端。考核时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 考核形式多样化, 对基础性的理论知识, 如伦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可强调以记忆掌握为主, 采用闭卷考试方法;对能力的评价, 如伦理困境的决策;安乐死的利弊, 则以开放的灵活多样的考查为主, 如用问卷反馈调查、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准确性、参与角色扮演、演讲交流辩论、以分析案例为主的小论文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提高其职业素质, 让学生“学以为用, 考以为用”, 从而对培养护理人才起到导向性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为适应医学和护理模式的改变, 护理伦理学的地位日渐突出, 强化护理伦理教育十分必要, 对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将有助于课程更加紧密联系实际, 提升护理伦理教学的实效性, 使学生养成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帮助病人的美德, 更好地完成“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志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护理伦理学科教学思考[J].护理研究, 2013, 8 (27) :2400-2402.

护理教学效果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4级8个护理专科班学生, 随即分成两组, 观察组学生为102人, 对照组为100人, 两组学生年龄, 基础文化, 学习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PBL课件制作

1.2.1. 1 素材准备

(1) 文字资料将课本上重点难点知识及自学内容与自测题用Word2000专写成文稿件。 (2) 图像资料从图片库下载典型图片, 制成幻灯片。 (3) 视频资料从手术录像资料上下载截取加上解说声音文件形成数字视频文件。

1.2.1. 2 课件形成

将文字资料, 图像资料, 视频资料恰当的结合起来, 应用于章节重点内容形成完整的课件。

1.2.1. 3 课件运行

课件运行于微软Vista操作系统, 需安装多媒体广播器和幻灯系统。

1.2.2 教学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观察组授课通过电脑直接播放课件, 结合启发式理论讲授, 给与学生自学空间, 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提出不能理解的问题, 帮助学生丰富前沿知识。两组学生教师配备和授课时间均相同。

1.2.3 评价方法

1教学效果评价眼科护理PBL教学综合调查报告问卷以42项闭合式条目回答问题, 分4个等级。本文截取与教学效果评价密切相关的十条为依据。2教学考核两组考试内容, 形式均相同, 进行理论考核。

1.2.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用u检验和统计描述。

2 结果

观察组理论成绩为 (90.2+-7.6) 分;对照组理论成绩为 (79.8+-6.2) 分两组比较, u=6.08, 7.55, 均P<0.05。观察组教学效果评价, 见表

3 讨论

3.1 PBL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BL课件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 形象, 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强化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可以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1]。

3.2 PBL课件形象直观, 重点突出, 更容易将所学知识消化理解, 应勇于实践[2]。PBL课件将文字内容以图片, 摄像及声音等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使复杂难以掌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学。

3.3 PBL课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3,4]。PBL课件为现代化护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帮助和掌握教学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播放PBL教学课件能使学生生动形象地感受到眼科疾病的有关知识。自学内容和自测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综上所述, PBL课件以其形象直观, 简单易学等特点, 成为护理教学的新模式, 对培养新型护理人才有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 了解眼科护理教学PBL课件的应用情况与教学效果。方法 采用自制的《眼科护理PBL教学综合调查报告问卷》对护理大专层次学生进行调查。利用典型病例, 护理操作等素材形成多媒体PBL课件, 将课件与启发式教学, 示教等有机结合。结果 观察组102人与对照组100人进行比较研究, 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认为PBL课件形象直观, 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素质, 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结论 眼科护理教学PBL课件的应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眼科护理教学,PBL课件,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单志军, 郑昊, 等, 网络数字录像系统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5) :14-15。

[2]孙建玲, 李红岩, 等, 手术室护理操作技术CIA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护理学杂志, 2007, 22 (6) 。

[3]杨洪影, 王向阳。多媒体CIA课件研制开发策略综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0 (6) :84-92。

护理教学效果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实习阶段的大专护理学员14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2人,两组学员年龄均在22~24岁,所有学员所学课程均相同,所有课程成绩均合格。两组学员年龄、学习成绩、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学员采用传统护理教学。实验组学员采用循证护理教学,包括:(1)介绍循证护理的概念,再教授相关知识,让学员先了解循证护理的方法、步骤。(2)再让学员学习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让她们学会提出问题并能够收集相关资料。(3)给予学员实践的机会,让她们通过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的情况,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再收集相关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选出合适的证据。利用收集的证据,针对患者的情况,做出自己的护理计划。(5)请专业医生对计划进行评价与修改,并让学员实施。(6)对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询问患者的感受。

3个月后,对所有学员进行理论考试,包括临床实践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等,并做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员的学习兴趣。

1.3 评价标准

学习兴趣的测定:用兴趣指数单一条目法测定学员对临床课程的学习兴趣,按Likert5分计分法,毫无兴趣计1分,有点兴趣计2分,兴趣一般计3分,较有兴趣计4分,很有兴趣计5分[2]。理论考试:包括临床实践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等,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员的平均理论考核成绩为(85.23±3.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87±4.91)(P<0.05),所有学员考核成绩均合格。说明循证护理教学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帮助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她们的考试成绩。详细见表1。

2.2 学习兴趣的评分比较

实验组学员学习兴趣得分为(3.93±1.05),高于对照组的(2.35±0.91)(P<0.05)。说明循证护理教学对扩展学员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可以较好得实施临床教学,对学员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详细见表2。

3 讨论

循证护理即遵循科学证据的护理,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当前所能获取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人员的技能和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3]。它包含以下要素:可利用的最佳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4]。就当今社会而言,传统护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护理教学的任务,严重制约了护理人员的发展。为了提高护理学员的综合工作能力,我们做了本次研究,拟为各大医学院提供有效的研究结果。

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兴趣。同样地,要提高学员的学习工作能力,先增加她们学习的兴趣很重要。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强调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给予实践的机会,让她们自己找出针对患者情况的护理方案并实施,有效掌握护理知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3个月后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员学习兴趣得分为(3.93±1.05),高于对照组的(2.35±0.91)(P<0.05)。这说明通过循证护理教学的方法,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让学员从被动的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并积极学习新知识,从而为以后知识的掌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结果中,我们还发现,实验组学员的理论考试成绩为(85.23±3.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87±4.91)(P<0.05)。这也说明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能帮助学员更有效地掌握临床所学要的知识,对个人的综合工作能力有极大的提升。这也反映出学员学习兴趣的提高,对学习成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循证护理教学对学员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将其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她们的全面发展。其中,学员理论考核成绩的提高的结果,与王培席[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教学对学员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传统护理教学,为我国当今护理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教育学员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并用循证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学员综合护理能力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值得各大医学院及医院的推广实施。

摘要:目的 研究对比传统护理教学和循证护理对学员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实习阶段的大专护理学员14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2人,实验组学员使用循证护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组学员采用传统护理教学。3个月后,对所有学员进行理论考核和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学员考核成绩(85.23±3.45)明显高于对照组学员(79.87±4.91)(P<0.05),且在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实验组学员自我满意度(3.93±1.05)显著高于对照组(2.35±0.91)(P<0.05)。结论 循证护理教学提高了学员的综合工作能力,优于传统护理教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循证护理,传统护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Laxmaiah M,Mark VB,James G.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alpain anagement:Principles,problems,potential and applications[J].Pain Physician,2010,10(2):329-356.

[2]吴丽萍,万丽红,彭飞扬.本科护生手语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9,42(11):1031-1034.

[3]李红.循证护理的发展与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9,20(11):495.

[4]刘琪.循证护理的研究与发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0,17(4):55.

护理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眼科护理 微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5-01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眼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视力的下降,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发展[1]。为探究微课在眼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现根据我校60名护生的教学情况,就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报道如下[2]。

一、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实习的60名中专护生,均进行眼科护理教学。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名。对照组中男性6名,女性24名,年龄在19至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6±1.2岁,采用常规护理教学。观察组中男性5名,女性25名,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8±1.1岁,在对照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微课教学。两组护生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故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护生各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且有较长临床工作经历的教师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即主要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主,护生根据书本结合老师所讲的重点进行学习,实验操作过程中,由老师进行示范,同时护生进行适当的相关操作的练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微课教学,即在课程开始前,由教师精心制作微课教学资料在学校微课网络平台,主要内容为本次课的重难点及注意事项,同时结合临床典型病例作参考,要求护生课前观看,发现问题,作好相关预习。在每次课结束后,老师将本次课的课堂实录上传,以备护生课后复习。在此过程中,护生可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在线观看或下载后观看。学生对相关知识存在疑问的地方,可在微课平台留言,教师在规定时间一一为护生进行在线解答。课程结束后,由学校统一对两组护生进行课程考核,并根据平时表现,评价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根据两组护生在学期教学结束后的课程考核成绩,可以发现,观察组经微课教学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生的专业成绩更高,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根据两组护生在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以及人际沟通的得分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经微课教学的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自主学习能力更高,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三、讨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微课以逐渐成为当前流行教学形式,尤其是在医学院校的护理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以视频的形式在课前提前上传到网络平台,护生通过点击观看,不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更提高了课前预习的效率。由于眼科护理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护生往往很难很好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且常感到学习枯燥无味,很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微课教学不仅将枯燥刻板的知识以视频的形式给出,生动形象,且结合临床病例,使得护生能够更好的接触临床,有效的避免了因在校学习期间实践机会过少而导致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

综上所述,在眼科护理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的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护生的课程考核成绩,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值得在眼科护理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庄淑梅. 微课在护理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教育,2016,13(1):30-33.

护理教学效果 篇1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4级三年制护理专业84名护生,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2名。两组性别、年龄、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教材、教学内容及任课教师

两组均采用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张丽莉主编的《儿科护理》教材 (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 , 由同一教师任教。

1.2.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按照儿科教研室制订的教学计划, 结合教材第九章第四节“肺炎”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实验组以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 选用典型的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案例展开教学, 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针对病例提出相关问题, 如该患儿所患疾病名称及诊断依据, 并进行护理评估, 提出护理问题, 制订护理措施及给出健康教育内容等。

1.2.3 教学前准备

课前1周将病例展示给实验组学生, 以病例为切入点提供相关仪器用品。将实验组42名学生分为5组, 每组设一名组长, 让学生根据病例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 设计临床情景及剧本, 安排角色, 由小组长组织排练。要求所设定剧本符合临床实际并由任课教师审核。

1.2.4 情景表演

场景设置在儿科示教室, 由任课教师组织, 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以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为例, 由1名学生扮演患儿, 表现为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双下肢水肿;1名学生扮演患儿母亲, 表现为哭泣、恐惧;1名学生扮演医生进行抢救;2名学生扮演护士, 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 开放静脉通路, 给予氧气吸入, 配合医生抢救;其余学生为观众, 认真观看表演并于结束后回答病例相关问题。

1.2.5 课堂评价

情景模拟结束后, 再次展现病例, 先由表演学生自己评价, 提出优点与不足, 再由观众回答病例相关问题, 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为以后的模拟教学奠定基础。

1.3 评价

1.3.1 理论成绩

课程结束后, 两组进行基础理论知识考试, 从儿科题库中统一抽题, 总分值60分, 由任课教师阅卷。

1.3.2 问卷调查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每个指标包括备选答案“是”和“否”, 要求必须选择其中的一项。共发放42份, 当场回收有效问卷42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 数值用±s表示,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 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2 实验组对情景教学法的评价 (见表2)

3 讨论

3.1 情景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法将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讲授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进行临床模拟, 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也锻炼了其在情景表演中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在情景模拟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最后通过教师的指导与提炼, 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框架学习,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沈建新[3]等将情景教学法运用于内科护理教学中, 发现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这一点从本研究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中也可证明。

3.2 实验组学生对情景教学法的评价较高

表2显示, 实验组学生对情景教学法持支持态度, 76.19%的学生认为通过情景表演提高了对病情的观察能力, 88.10%的学生则表示情景教学法加深了其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以小组形式进行模拟表演, 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展现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推动了学生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发展[4]。

3.3 情景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所面对的患者比较特殊, 再加上如今高度紧张的医患关系现状, 社会对医护人员理论及实践能力要求更高。我们将情景教学法运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 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活动, 充分展现人文关怀, 为患儿提供整体护理。

综上所述, 情景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锻炼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符合护理教育要求。

摘要:目的 探讨情景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级三年制护理专业84名学生,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2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法, 通过理论考试成绩及实验组对情景教学法的评价来比较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 (P<0.01) , 实验组大部分学生对情景教学法较支持。结论 情景教学法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零距离。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儿科护理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剑青, 刘鹏飞.情境与案例教学法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7) :470-471.

[2]马玲, 蔡小红, 胡小萍, 等.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7) :501-502.

[3]沈建新, 张美娟, 周玉香, 等.反思见习案例培养护生职业情感的实践与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4) :271-272.

上一篇:事业单位报表下一篇:速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