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能教学(共12篇)
护理技能教学 篇1
摘要:目的 提高非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能培训, 加强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培养, 为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业务基础。方法 根据非护理专业特点, 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改革教学方法 。结果 增强了技能操作中的无菌观念, 提高了学生动手机会和自觉学习能力。结论 改革后的教学方法 较好地克服了跨专业特点, 提高了非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能学习效果。
关键词:非护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会
非护理专业学生 (以下简称“非护生”) 是指在校学习的除护理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学生, 亦指临床、妇幼专业等。由于“非护生”对护理技能操作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为满足其自身发展和临床工作需求, 本人对两届五年制临床、妇幼专业学生在《常用护理技术》实践技能的教学中, 根据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 现总结如下:
1 加强“非护生”常用护理操作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1.1 基层医院服务的需求
我校学生毕业后, 大部分将会走上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 成为在那里服务的最主要卫生工作者。虽然西部基层医院条件在不断的改善中, 但仍旧存在着缺医少药和医护人员不成比的现状。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医药卫生人才, 实践教学也因在本着能满足基层医疗机构最常用和实用的技能进行综合培养。
1.2 学生学习的渴望值增加
本人对07届临床实习的临床、妇幼专业返校的113名同学, 针对他们在实习期间23项常用护理技能操作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在实习期间60%以上的“非护生”, 除了在带教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认真完成本专业临床实习大纲所规定的实习任务外, 大部分学生都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和承担一些临床护理工作。81.3%的“非护生”在实习期间会不同程度接触或运用护理操作技术, 而无菌技术、静脉输液、生命体征测量、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皮内注射7项护理操作的使用率达89%以上, 男、女病员导尿、鼻导管吸氧、穿脱隔离衣、压疮护理等为72.4%。
1.3 学生职业安全意识不够
由于“非护生”对护理技能知识的较为欠缺, 在临床实习时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无菌操作不规范, 查对制度不严格, 医患沟通无法有效进行等, 这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严重者会给后续工作造成一定的后果。
2 有效组织实践教学, 加强学习实效性
(1) 鼓励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 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修订, 从而使制定的教学计划成为师生共同的教学合同, 相互监督执行。 (2) 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重点了解所授内容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以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课前5min提问, 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教师做好板书设计, 主要以操作流程为主, 板书应简练、明了, 最好用以“口诀法”。如在铺无菌盘时可描述为“衣帽整洁戴口罩, 双手清洁盘擦细, 打包之前查包卡, 名称数量和日期……”, 内容生动有趣, 且朗朗上口, 便于学生记忆。 (3) 同步示教、练习。练习组以每组3~4名学生为宜, 指定一名同学仿示教。教师通过口述操作要点或口令指挥, 以分节动作示教, 学生同步仿示教。在示教过程中, 教师点明学习重、难点, 强调注重事项。教师巡回指导时, 随时纠错, 并对学生进行提问、答疑, 也可随机让学生进行回示。 (4) 点评。自我点评、学生互评、老师点评。及时正确反馈,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启发学生思考问、提出问题。完成教学内容后, 让学生从“是什么?”知道“为什么”。
3 效果评价
(1)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理论课和实践课一起在实训室完成, 有机的整合了教学内容, 大大增加了学生在实训室动手的机会和练习时间。 (2) 差错率减少。同步示教、练习可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动作与老师保持一致, 加上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 在练习时学生容易注意到, 能及时予以改正。 (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对护理技能的加强, 可使“非护生”能更好地参与和完成临床实习任务, 了解和参与护理管理工作, 加强工作间的默契等, 这对提高“非护生”在临床实习质量和水平, 促进科室和谐、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医护队伍的凝聚力都有重要意义。 (4)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分小组练习, 每小组都可以运用本组的实验物品, 切实直观地和老师进行同步模拟练习, 学生讨论积极。随机抽取学生回示, 使适当的压力变为动力, 学生在练习时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5) 考评结果。通过平时测评、实践技能考核及理论考核的综合评定, 显示优秀率达到41.5%, 良好率55.7%。无论是学生学习兴趣、技能操作水平、掌握操作项目都较往届生有所提高。
4 体会
笔者在对“非护生”实践技能的教学中, 通过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适合专业的教学方法, 加上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和课堂上有效的反馈环节,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主动性都有所加强, 同时也对他们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霞, 李莲香.手术室实习护生文化休克现象调查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6 (7) :24.
[2]杨广清, 赖兰萍, 闫俊辉.规避实习生静脉输液安全隐患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6) :58.
[3]任顾群.浅淡中专起点专科护生《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10) :826.
护理技能教学 篇2
1明确儿科健康教育中护士的责任和角色
根据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尚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我们结合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小儿营养喂养等教学内容,向护生介绍护理健康教育在小儿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并强调它是儿科整体化护理的重要内容,使护生从一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明确不仅要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护理工作,同时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康教育者,明确自己有责任帮助病儿及其父母确立健康信念,养成健康行为。
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病儿和病儿父母。健康教育范围为儿童保健常识、儿科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措施、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儿科健康教育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这是护生必须掌握的原则。另一方面,由于父母是未成年儿童的看护者,他们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主要是了解有关疾病发生发展、治疗护理、预后等方面的知识。另外,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减少疾病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尤其是慢性病的家庭护理、急性病的预防等,家长也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1]。同时,家长又因孩子生病面临心理压力,存在明显的行为和情绪障碍[2]。因此,护士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树立必须与家长一起执行护理活动的观念,主动向病儿父母说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预后等情况;教会家长观察病情和一些必医学论文发表期刊要的护理技能、保健知识,帮助家长调节心理状态,消除不良行为和情绪。要使护生认识到,儿科护士必须成为病儿家庭的维护者和支持者。
2技能训练
根据儿科护士职业特点、所面对的健康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健康教育的范围,我们确定语言教育技能和文字教育技能为主要训练项目[3]。训练结合儿科护理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同时强化护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初步做到学以致用。
2.1语言技能训练
口头、体态语言是护生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和最基本素质。但由于护生年龄小、社会经验缺乏及现有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护生中普遍存在与人交流时手足无措、词不达意、不敢面对大众说话等现象,因此,护生语言技能训练成为了主要训练内容。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2.1.1演讲
让每个护生登台演讲1-2次,每次5分钟左右,每次5人。演讲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内容和演讲者,演讲者在课后自编讲稿,设计开场白和结束语。演讲时要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教师和同学对她演讲时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表情、姿势、表达能力、附加语、附加动作和对知识掌握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指出问题,要求在下次演讲中进行改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少要为每位护生提供2次登台机会。经过训练,大多数护生的紧张状态有所缓解,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2.2.2案例讨论
选用儿科临床上常见的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有一定难度的典型病例按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程序进行分析讨论。练习时应制订有效的教育计划,教学中教师给出病例,并针对病例紧密围绕健康教育设置若干问题,将学生按4人1小组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讨论,每个人都必须发言。讨论时教师不进行过多干预,不在讨论中对学生发言做出评价,尽量创造学生间平等沟通交流的条件,让每个护生都畅所欲言。这种方法对部分表达能力较差及胆小的护生非常适合。通过这种由教师引导、不随意评价的自由讨论,使那
些不愿发言的学生能积极发言,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2.3角色扮演
将护生按每8人1组分为若干小组,让她们课后从案例中挑选素材,进行脚本设计、改编、表演。脚本设计要求体现儿科学健康教育的特点,按照健康教育的程序进行。角色扮演要求护生熟练掌握运用口头、体态语言去主动和教育对象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正健康需要,并掌握教育对象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区别不同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对象,进行具有针对性、重点突出、内容具体、具有实际效果的健康教育。在表演中通过复述和回示检验施教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学效果。由于角色扮演只处于模拟临床情境之中,施教者往往不能真实确认自己的角色,因此,我们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提醒扮演者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表演才能,在脚本设计及排练阶段教师加以指导。此法训练学生语言技能取得了较好效果。
2.2文字技能训练
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护生分别面向病儿、病儿家长、社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对象和教育范围,练习书写健康教育标语、健康教育宣传单、健康教育演讲稿、健康教育提纲、健康教育处方。书写内容为小儿营养喂养、预防接种、生长发育评价、营养性疾病预防、小儿肺炎、腹泻的防治等。书写时要求护生按照健康教育程序进行,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步骤和工作规程,同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受教对象的需要及绝大多数人均未接受过医学教育的事实。书写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具体性,通俗易懂,每个护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对宣教内容加以叙述,严禁照抄书本和相互抄袭。书写内容在全班传阅讨论修改。
2.3疾病教育技能训练
在语言、文字技能结合训练中,学生往往缺乏感性认识,对所学知识缺乏感悟及融会贯通能力,在课堂练习及实习阶段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对所学知识不会应用,甚至出现错误。为此,教学中我们把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方法、出入院指导、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进行语言、书面技能训练,使学生既掌握了有关儿科护理的基本知识又加强了健康教育的能力。
3讨论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在护理学教学中开展护生健康教育意识及技能训练是切实可行的,对培养护生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力具有直接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可.住院患儿的父母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1.36(3):235.[2]刘春兰.住院患儿家长身心健康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1.36(3):235.[3]唐戈.护生(士)健康教育训练与评估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摘要:结合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意识培养及语言、文字健康教育技能的训练。实践证明,它对于培养护生健康教育意识、能力有积极作用,同时加大了护生对本儿科护理学论文课程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增强了学习兴趣,对掌握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和儿科常见疾病知识也有促进作用。
谈护理技能教学的三个阶段 篇3
【关键词】学生 技能操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2-01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1级护理学专科生两个教学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8名,对照组102名,均为女生。两组学生在年龄、专业成绩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比较研究法,实验组与对照组授课教师、教材、实验指导用书、课程标准及教学时数均相同。对照组采用教师演示技能步骤,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强化练习的传统教学法。实验组则从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1.2.1操作流程的理解、熟记阶段 护理技能的教学,实质上就是护理动作教与学的过程,它也要经历从认知到联系形成,再到自动化阶段。每次授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点,让学生模拟操作视频,自己熟悉步骤,总结归纳流程,课堂上教师不再示教,由学生根据其所熟悉的流程完成操作。存在问题:学生对操作动作的细节模仿差,更偏重能完成操作。在认知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技能的理解,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演示,效果尚可。
1.2.2操作流程的练习、比较阶段《护理学基础》课程是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中为学生提供的主干课程,护理技能也是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操作流程的掌握尤其关键。此阶段教学注重学生对操作流程的消化和吸收。练习中,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并引领操作,对于操作中的难点令学生反复实践并找出既不有悖原则又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操作方法相比较,找到交集和不同点,以优化自己的操作。存在问题:学生尚不能优化自己的操作,仍旧停留在模仿水平和简单的完成操作,有缺项和漏做步骤。在联系形成阶段,主要强化学生对操作流程的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效果满意。
1.2.3操作流程的提炼、掌握阶段 此阶段以小组学习为主,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小组中接受他人观点的挑战,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教师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抽取各组学生对所学操作进行演示后由学生总结出最便捷、实用又不违反操作原则的流程,以及对操作细节的处理,用表格或图表形式呈现出来供全体同学择优分享。存在问题:学生满足于操作做得像视频、像教师,没有创新点。在自动化阶段,主要加强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
1.3评价方法
1.3.1进行达标考核及满意度调查 结课前发放护理技能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实验组共发放调查表128份,回收有效128份,有效率100%。对照组共发放调查表102份,回收有效102份,有效率100%。
1.3.2护理技能考核 根据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抽取无菌操作2项,非无菌操作2项共4项,作为考核项目,两组学生均实行考前抽签确定考试项目和考试序号,教师评分尽可能做到公正,实验设备、环境均相同,尽量减少各方面造成的评分偏差。
2.结果
通过表1和表2,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3.讨论
随着我国护理教育发展及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正被广泛应用,小班授课形式呼之欲出,但就现有的条件,存在着教师人数与学时数的矛盾,因此,在技能教学中,传统的授课方式仍占据主流,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我们所提倡的尚有差距。
参考文献:
[1]李小妹主编.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
[2]徐美贤.费茨动作技能形成理论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实践[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5(6):91-92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与教学实践 篇4
1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的内容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是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 其内容应“以规范、实用、简便为原则”[1], “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和现代护理观的需要”[2]。
1.1 护理规范化
护理过程原则上分为计划、实施、评价3个阶段。计划阶段的标准应包括:核对患者信息, 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 对使用物品评估等。实施阶段的标准包括该项操作的具体规定和标准动作等。评价的标准操作是否正确、操作是否熟练等。护理的规范, 体现在过程的规范, 只有把操作过程的每一项细节做到位, 才能实现护理技能操作的规范化。
1.2 操作人性化
一是操作前, 要了解患者的职业、既往史、主要症状、发病部位等。要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过程, 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做好各种预防和应急措施的准备工作。二是操作中, 要随时了解和掌握患者对操作的不适感, 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 指导患者顺利完成操作。三是操作后, 要询问患者的满意程度和看法, 告知注意事项, 让患者感受护理人员的关爱和体贴, 并对整个操作进行自我评估。
1.3 理念先进化
操作要体现现代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理操作的对象是特殊的群体, 他们对各种事物的反应与常人不同, 心理处于相对封闭时期, 因此更需要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和关怀,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要求, 使他们得到心理的安慰。操作要做到严格、认真、细致、准确、熟练, 保障患者的安全。另外, 物品的准备程序要明确规范, 摆放有序, 放置适当, 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简化操作程序。
2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的制定
2.1 标准制定的原则
标准制定要具体、灵活、实用, 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制定要以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标准制定要跟踪考核护理的全过程, 既要考核护士的操作水平, 又要考核服务意识、语言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
2.2 标准评价的研究
笔者认为,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应分成3个部分。一是操作前准备阶段标准。应包括以下5项内容:护理技能操作理论知识、操作前护士本人及物品的准备、对患者情况的了解、对护理环境的了解、对操作执行的预案。二是操作中实施阶段标准。应包括以下6项内容:无菌技术及“三查七对”、操作时患者的准备、操作流程的掌握、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操作中应变能力、对患者的告知义务。三是操作后总结阶段标准。应包括以下7项内容:操作的熟练程度、操作目的的实现程度、对患者注意事项的宣教工作、对患者现存护理问题解决情况、操作完毕终末处理、能否发现新的护理问题、对本次操作的自我反思和评价。每一项标准按完成任务质量和患者、同行、本人和管理者4个方面人员分别进行评价打分。
2.3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的发展趋势[3]
一是向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服务, 确保患者的身心安全和舒适方向发展。二是向个性化、个体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既体现了标准的严谨性, 又突出了灵活性。三是向集约化、实用化方向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护理效率。
3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的教学实践
3.1 亲身体会、以身示教
教员要以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为核心, 把标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员。教员要采取各种措施,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虚拟仿真实验室, 把护理技能操作标准贯穿教学始终, 以标准为教学的根本和基础, 以标准为教学的依据和目的, 力求使学员准确掌握, 深刻领会, 灵活运用。
3.2 变化角色, 学会沟通
通过学员、教员、“患者”与“家属”等角色互换的方式, 提高学员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学会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强化与“患者”交流, 避免各种纠纷, 增强学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3 强化素质、提高能力
要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 即把学员学到的各种技能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在一起, 做到融会贯通, 提高学员的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如:学习患者心理学, 开展操作大比武、组织学员见习、请老学员讲课等。
总之, 通过护理技能操作标准实践, 使之更加科学化、实用化和人性化, 并应用于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 提高了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伯利.临床护理操作考核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杂志, 2006, 5 (1) :63-64.
[2] 曹梅娟, 姜安丽.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考评标准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1) :89-90.
护理技能比武纪实 篇5
为全面落实卫生部提出的《关于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近期,我院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考核,把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作为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的重要内容,结合《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的要求,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于5月5日在全院范围内举行了护理技能大比武,比武项目为:心肺复苏、静脉留置针、血糖监测三项操作。各科室精心准备,选派出了科室内的优秀选手参赛,经过激烈角逐和评委们公平、公正、严格的打分评选,重症监护室、内二科、五官科、内三科、手术室、城东内科分获团体一、二、三等奖。李萍、齐菲、马桂霞分别获得单项操作一等奖。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了护理技能大练兵的热潮,不单是参赛选手在业务上得到提高,还带动了科室的整体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的全面提升,锻炼了整个护理队伍,对整个护理队伍的快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院领导对这次比武活动非常重视,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表彰奖励并颁奖,塑造了我们蒙阴县人民医院良好的文化氛围!
这次护理技能比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希望护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引起注意:
血糖监测操作存在问题
1:心理素质普遍差、情绪紧张。2:六步洗手法不熟练甚至不正确。
3:无菌观念差,取试纸时大多数存在污染试纸条现象。4:采血部位、采血手法掌握不好。5:操作不熟练,限时2分钟,普遍超时。
心肺复苏操作存在问题
1、部分人按压部位、手法不正确。
2、打开气道手法不正确。
3、吹气时未用眼睛余光观察胸廓起伏。
4、抢救病人时未体现出一个“急”字,缺乏快速敏捷的素质。
5、触摸大动脉手法不正确。
6、动作粗暴、未体现爱伤观念。
7、吹气潮气量不足。
静脉留置针操作存在问题
1、无菌观念不强,取棉棒、蘸消毒液、排气不符合要求。
2、液体排在留置针盒内,排气时不持针柄、倾斜针头向弯盘。
3、针芯不应放回弯盘,应放在针头盒内。
4、输液贴下留有空气,肝素帽内空气排不尽,贴日期位置不正确,不能在病人手上写日期。
5、治疗盘内用物未清理。
6、忘记查床头牌。
7、不用速干手消毒剂洗手,漏掉最后一步。
8、个别人忘记带口罩。
下面是部分比赛和颁奖现场。
心肺复苏现场
静脉留置针现场
血糖检测现场
颁奖现场
护理技能教学 篇6
关键词:全国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 基础护理教学 以赛促教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1-01
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经过四年的积淀,已经成为全国卫生职业院校的顶级赛事。它是中国护理教育学生切磋技能、展示风采的舞台,也是总览中国护理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窗口。笔者通过2014年围赛期间的学习、分析与总结,探讨以赛促教,使竞赛与基础护理教学相辅相成并有机融合,以期培养出会动手、善思考、爱伤护伤的实用护理人才。
1 技能大赛亮点
1.1 统一操作标准
竞赛要求选手独立连续完成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静脉输液、置胃管和口腔护理技术四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赛前组委会提前公布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护理技能赛项规程”,规程中围绕四项操作给出了统一的操作程序及考核标准。赛前1个月召开了赛事说明会,会上四位全国知名护理专家分别解读了操作标准,回答了各省代表队提出的关于操作流程方面的问题,从而统一了标准,使标准向国际大赛标准看齐。
1.2 注重评判思维
竞赛内容加入了案例分析,突出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特点。要求选手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要求,对病人实施连续的、科学的护理。在健康评估室,选手根据给出的案例对病人现状进行评估,列出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在物品准备室,选手需要根据案例认真思考并准备用物,针对患者状况灵活地实施4项护理技术操作。而这些都需要选手具备评判思维能力。
1.3 拓宽理论知识
比赛设置了理论测试环节,分值占总分的10%。赛前组委会给出复习方向,要求各代表队围绕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复习准备,并组织临床专家建立了大赛案例题库,100道案例题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急危重症护理知识。相比较去年围绕内科和外科护理共9道的案例题库来说,今年的题量剧增,知识也大幅度拓宽。答题时要求根据案例进行思考,运用基础护理学中护理问题的确定等相关知识,列出案例中患者存在的至少3个以上的护理问题,并确定首优问题,列出针对首优问题的护理措施。这样的答题方式要求选手掌握的知识面要广,选手需将基础护理学与其他专科护理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有机结合,方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1.4 回归人文自然
比赛强调操作过程要充分体现选手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在操作中具有爱伤观念;沟通要和蔼可亲;同时要去除精心设计的表演化痕迹。在大赛评分标准中特别列出:态度和蔼、自然真切和没有表演痕迹占2分;沟通有效和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占2分。可见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动作设计都更加强调自然实用和贴近临床。
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措施
2.1 认真研讨标准,让标准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普及化
国赛公布的技能竞赛标准无疑是当前护理教学最前沿的标准,在认真阅读标准的前提下仔细研讨。在省内知名护理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产生出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国赛操作分占总分的90%,即操作满分为90分,而我校参赛选手操作得分为89.54分,位列全国第一。充分说明了这套操作流程得到来自各省市的评委专家们的充分认可。这样一套科学合理的流程完全可以贯穿到基础护理技能教学中去。赛后可以拍摄选手的操作视频,用作教学素材;及时组织护理教师学习、研讨与操作实践,力争竞赛标准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普及化、统一化;大赛操作评分标准可以用做教师考核护生操作的依据;邀请国赛获奖选手担当小老师,在护理班级中进行操作展示和指导,以充分发挥国赛获奖选手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样一来,在国赛技能标准的引导下,使基础护理技能教学更快与大赛接轨,时刻走在护理技能潮流的前列。
2.2 发挥案例作用,引导护生评判性的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
大赛充分结合案例考核选手的应变能力和评判思维。笔者在国赛集训期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案例,这样就为基础护理技能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赛后,笔者将这些案例素材进行资源共享,在系里组织的护理教师研讨会上介绍案例的答题方式以及编写要求。鼓励护理教师结合大赛要求参照模板自主编写案例,从而使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技能时,能充分运用案例激发护生思考,培养护生在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中的评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及操作考核时,能参照国赛竞赛的模式,将案例与考核紧密相连。这样既可使基础护理教学紧密围绕大赛,同时也响应了当前课程改革教育的精神。使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拓宽护生的理论知识面,使护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要编写出标准真实的案例,需要基础护理教师勤入临床见习,在见习中学习,在见习中收集与整理案例的素材。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促进护理教师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隙接轨。
2.3 人性化培养,使护生成为沟通护理有效及尊伤爱伤的护理能手
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各项操作都离不开有效地沟通和细致的护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护生具备基本的护理礼仪知识和爱伤护伤理念。护理教师可将护理礼仪贯穿在基础护理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强化。比如在护生操作全过程设定角色,让学生相互模拟护士与患者,要求模拟护士方带着微笑,设计并运用良好的语音语调及身体语言进行护理,操作后让患者方提出感受,评价出心目中的好护士,优秀者进行展示。在教师见习时,征得医院方及患者的同意,将临床星级护士护理患者的场景拍摄下来,剪辑后在课堂上放映,让护生充分感受临床上的护理氛围。在基础护理学见习周,护理教师跟随护生深入临床,可对护生进行全程跟踪观察指导,每天布置护生见习任务,将见习所见所闻写成小故事,见习后进行总结分享。将好故事汇总装订成册,注明作者姓名,留作教育資料。还可请临床带教老师与患者对见习护生进行综合打分,得分情况列入到基础护理学考核中。通过这些方式既能有目的增强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爱伤观念,同时也能让护生向临床看齐,使学生的沟通与护理变得更真实,有助于减轻表演化痕迹。
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的定期举办,不断地推动了护理职业教育改革,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主旨将不断地影响着职业教育人和受教对象。笔者作为一名基础护理学教师将时刻关注大赛动向,不断拓宽自身视野,为教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护理技能教学 篇7
1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1]
心理学家费茨 (Fitts) 和泼斯纳 (Posner) 的研究证明, 操作技能的形成包括学习、保持和迁移3种形式。
1.1 操作技能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以下3个阶段。
1.1.1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或观察别人的示范, 形成有关此项操作技能的表象。此阶段的关键是领会操作技能的基本要求, 掌握操作技能的局部动作。教学的重点是通过示范等方式提供反应线索,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的表象。
1.1.2 联系形成阶段
在掌握局部操作的基础上经过练习将个别操作连接起来, 克服不连贯现象, 形成一个连续的操作技能整体系统。教学的重点是提供练习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形成连续的技能操作整体。
1.1.3 自如阶段
操作技能达到熟练、自然的程度, 无需思索就能熟练地完成整个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动作不熟练的情况下, 人需要大脑高级中枢的思考来判断下一步动作如何进行, 而到自如阶段, 人不需要经过大脑高级中枢的思考, 只需要低级中枢的控制来完成动作, 这使反应的速度大大提高, 以保证有关动作的顺利进行。
1.2 操作技能的保持
操作技能一经学会便不易忘记, 而且越复杂的操作技能, 越不容易忘记, 这主要因为操作技能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习得的, 在练习时各种感官同时作用, 并包含大量的学习, 使效果得以巩固;操作技能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 各操作步骤之间相互提示, 得以保持;操作技能的保持主要依赖于小脑及脑的低级中枢, 这些部位的记忆容量较大, 有利于保持。
1.3 操作技能的迁移
操作技能的迁移是指一种操作技能的掌握对另一种操作技能的形成产生影响。操作技能的迁移按照结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及负迁移。一项操作技能对另一项操作技能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为正迁移;产生消极、抑制的作用为负迁移。
2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2.1 护理技能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材分析、制订教学目标, 吃透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难点和要点, 精心编写教案,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课前, 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个小病例或放一段录像等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如在讲到静脉注射时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病例:护士小李给王先生行静脉注射, 当穿刺见到回血后, 她松开止血带, 推注药液, 局部出现隆起, 王先生感觉疼痛, 再抽仍有回血,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如何处理?还可以在进行静脉注射操作示范前, 先放一段静脉注射操作成功的录像片, 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护理技能的教学过程
2.2.1 有效的示范及指导
由教师以示教配合讲解的方式示范护理技能, 使学生对有关护理技能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慢动作或动作分解的方式示范, 并配合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理解所演示的护理技能。如在铺床时采用大单斜角折法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系统讲解、连贯演示操作步骤后, 进一步详细分解演示大单斜角的折法, 使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2.2.2 利用视听手段
可以采用播放录像、电影或多媒体光盘的方法呈现护理技能操作的全过程, 使学生反复观察完整的护理技能操作过程及复杂的局部操作, 以促进其对护理技能的学习。多媒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后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护理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单纯实际操作的局限性问题, 清晰、生动、形象地展示护理技能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也可以方便地将护理技能操作进行分解演示。
2.3 护理技能的练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认为,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最重要条件之一。美国护理专家罗杰斯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能记住其所听到内容的5%;记住其所见到内容的30%;记住其所讨论过内容的50%;记住其亲自做的事情的75%[2], 由此可见进行实际操作的作用之大。但是, 掌握护理技能单靠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使学生娴熟地掌握操作技能, 达到护理技能的自如阶段, 可以充分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 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到实验室练习。具体做法为:首先, 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实验课教师将常用护理技能操作所需物品准备好, 清点后放入专门的柜子中;其次, 将实验室门上的钥匙、柜门上的钥匙交给组长, 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练习, 待这门课程全部结束后, 清点物品, 收回钥匙[3]。
2.4 护理技能的迁移
操作技能迁移的基本条件是2种操作技能具有共同特点, 且共同特点越多迁移越明显。新、旧技能相同或相似, 又要求学生做相同的反应时, 迁移的效果是积极的、相互促进的, 即正迁移。例如, 掌握了无菌技术, 对其他各种注射法、输液和输血、导尿术等操作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当新、旧技能十分相似, 却要求学生做出不同反应时, 迁移的效果则往往是消极的、相互抑制的, 即负迁移。因此, 促进正迁移, 避免负迁移是进行护理技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 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 是学生在各种互动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挖掘他们的潜能, 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应用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 可以指导我们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摘要:通过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 在护理技能教学中, 应用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 可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操作技能,学习理论,护理技能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护理技能教学 篇8
关键词:技能教学,护生,高职护理,运动技能训练法,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 技能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水平。自然地, 探索和实践其教学方法, 以期有效提高操作技能教学的效果[1];是高职护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教学思想指导下, 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和教学实践经验, 对本届2011级学生在实施《基础护理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了“运动技能训练法”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一定经验。具体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作者任教的本校2011年级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4个班, 共计164人 (全为女生) 年龄18~21岁,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个班, 实验组人数83人, 对照组人数81人。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医学基础知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1) 常规教学法。对对照组学生采用“教师讲解、示教—学生练习—教师进行集体或个别纠正—学生练习—测试”的常规教学法[2]进行教学。 (2) 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法。对实验组学生采用运动技能训练法进行教学。根据运动技能训练理论思想, 对护理技能操作示教采用“教师操作一步, 学生紧接着操作一步, 教师停下来检查这一步骤的规范性并及时反馈, 等学生都掌握了正确方法后, 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直至整个操作流程完成为止”。示教结束, 学生独立练习, 最后测试。 (3) 评价方法:教学过程评价包括四个维度:训练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出错率;独立练习过程中的二次示教需求占比率;统一学时内的人均练习次数;操作考试时人均花费的时间以及总成绩的平均成绩;教学过程心理感受问卷调查表。教学结果评价的标准为操作考试成绩。 (4) 统计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
1. 两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效果比较。统计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记录, 结果见表1。
2. 学生心理问卷调查。学期结束时期, 从课堂秩序、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是否能激发学习动机、以及是否喜欢本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设计心理问卷调查表 (其中每一个问题分为三种层次:秩序好、较好、混乱;过程有趣、一般、乏味或者枯燥;能激发学习动机、一般、不能激发学习动机等) 。共计下发表格164份, 收回164份, 回收率100%。统计结果见表2。
三、讨论
1. 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法。
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法理论依据: (1) 运动技能概念:运动技能, 又称之为动作技能或操作技能, 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完善化、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加涅认为, 运动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一是描述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 (2) 运动技能的特点:如果一种技能比较复杂, 且是由若干技能所组成, 先用部分学习法, 再用整体学习法, 效果更佳, 练习是技能获得的基本途径[3]。施密特及其工作组1990年提出的指导假说:如果学习者每次学习后均获得追加反馈 (100%) , 追加反馈将引导个体在技能学习初期获得正确的操作技能。总之, 运动技能理论强调教学过程特点为:分解、及时反馈、增加练习。
2. 常规教学法。
在常规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中, 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及学生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建立运动表象和动作概念。
3. 统计结果及其意义。
(1) 表1中所示评价指标意义%出错率:可以说明学生在教师示教过程中对操作动作的正确程度, 正确程度高, 则出错率低, 否则出错率就会高。二次示教占比率:二次示教需求说明学生对教师在示教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动作节操作流程的熟悉程度及亲自动手操作的信心。人均练习次数:人均练习次数多, 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高, 二是学生独立练习的机会比较多。考试时间的长短直接说明学生掌握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 技术操作越是熟练, 用时间就越少, 反之用时间就越多。 (2) 教学过程中心理评价结果意义%表二中是统计结果显示, 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法他们普遍认为, 在教学的有趣味性、课堂组织与秩序、激发学习动机以及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等方面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 (3) 统计结果意义%从表1、表2结果中看出, 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法存在以下两大教学优势。其一, 在于为学生的操作练习最大限度争取了学时。从表1中结果可看出, 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法中学生获得练习次数是常规教学法的1倍以上。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了练习时间的保证, 技能的巩固和自动化才获得了基本条件。其二, 在于激发学习动力。说明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课堂吸引力和凝聚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时间效率, 显著提高学生操作技术考试成绩。
4. 不足处。
此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较适合于小班教学。对于大班教学, 由于受到教学场地和视野的限制, 给课堂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同时影响教学效果。
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法是一种具有理论基础和实际效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 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较之常规教学方法, 一方面, 其在教学组织管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 能在有限的学时内,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操作练习提供时间保障;能增加学生技术操作正确率;能提高学生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皮慧敏, 魏莉, 郑元梅.延迟小结追加反馈对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学习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9, 9, 24 (17) :5-7.
[2]田莉, 张国栋, 魏莉, 等.心理练习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 2005, 9, 2 (3) :136.
护理实践技能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9
1 护理实践技能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1 护理实践技能教学最理想的带教老师应是“双师型”
护理实践技能教学要求带教老师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或实验指导教师资格外, 同时还应具有护理专业技术职称, 如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等。这样既可以保证其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能密切结合临床对学生进行护理操作讲解和示范。如讲解导尿术时, 虽然实验室使用非一次性橡胶导尿管练习导尿, 但有实践经验可同时也告诉她们, 临床上现在普遍使用一次性导尿管导尿, 可有效固定尿管和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并可将一次性导尿管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及时了解临床护理发展动态, 缩小与临床的差距。护理实践技能教学的教师如果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宽的知识面, 就能以正确、娴熟的操作示范, 把协调、省力、优美的动作技能展示给学生。
1.2 护理实践技能教学教师应在在教学过程以自身的道德修养感染学生
护理实践技能教学带教老师除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外, 还应以自身的道德修养感染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我们对自己、对学生都严格强调着装, 仪表大方, 尽量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实验教学中, 把科学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贯彻始终, 严谨务实。指导学生操作时, 护理实践技能教学带教老师对学生要表现出耐心、关心和同情心。如练习肌肉注射时, 个别学生由于害怕不敢进针, 甚至手抖将注射器掉落在地上, 此时我们不应责怪学生, 而是鼓励学生不要紧张, 手把手教她如何进针, 消除其恐惧心理, 往往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断的影响学生, 让她们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及善待人, 使其渐渐感悟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责任心和“慎独”精神, 还要有端庄的仪表、轻盈的体态、诚恳待人的品行、温文尔雅的语态、严谨的工作作风、机敏的应变能力等职业素质。
2护理实践技能教学课前准备的要求
2.1加强集体备课[2]
在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 我们按照每15~20名学生的标准配备一名带教老师。为了保证操作一致, 在每次实验课前采取集体备课方法, 让每位带教老师熟悉教学内容、实验大纲、带教对象,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带教计划和方法。要求每一位带教老师熟悉每项实践技能操作的目的、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每一个步骤, 做到操作准确、娴熟, 微细环节统一, 并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教学方法进行讨论, 不断规范实验教学。
2.2做好物质准备
在实验课前要求实验员根据不同的护理技术准备相应的用物, 达到规格、品种准确, 数量充足并以节约够用为原则。密切结合护理临床, 利用实验室的现有设备, 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实验条件。同时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3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3.1采取灵活多样的实验方式
在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如环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中, 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 因为身临其景, 学生往往都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完成操作, 可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3.2注重对操作的反馈
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 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我们在老师示范操作完毕后, 立即请学生回示, 让大家仔细观察操作过程, 提出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醒大家注意在操作时避免同样的问题。这样, 可加深学生对正确操作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练习过程中, 做到放手不放眼, 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动作, 让学生自己从反复的实验中得到锻炼提高, 更好掌握每一项护理技术。
3.3做好归纳总
结护理实践技能教学过程中, 可在章节性实验课完成后请学生回示操作, 了解学生对本章节技能的练习的效果, 再由带教老师做好归纳总结, 指出其在操作时普遍存在的难点、疑点、误点, 并针对疑难操作环节、步骤再次讲解和强调, 有的放矢地矫正, 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巩固所学知识。
4护理实践技能教学后, 开设“第二课堂”
护理实践技能教学实验课内由于学生较多, 每项护理技术练习次数有限为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各项操作, 我们通过课后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 开设“第二课堂”, 增加学生操作机会, 让她们在熟练准确的操作基础上提高质量和效率。“第二课堂”开设期间安排带教老师轮流值班, 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保证练习效果。
通过采取严格筛选高素质的护理实践技能教学带教老师, 课前做好知识、物质的充分准备, 灵活组织实施实验教学, 注重学生的教学反馈及开设第二课堂等措施, 我校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学生护理实践技能实验考核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参考文献
[1]张三花.让内隐知识流动起来[J].交通高教研究, 2004;5:35~36, 39.
[2]朱海利, 任小红.我国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现状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5;13 (6) :594.
[3]林细吟, 苏小茵.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护理研究, 2004;18 (6) :1121~1122.
[4]欧慧明, 尤黎明.开放护理技能教学中心实验室的实践与探索[J].国际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4;4 (1) :125~128.
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教学设计 篇10
1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是在将临床护理模拟教学与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相结合, 重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 掌握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 考试合格之后进入临床实习, 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护患矛盾。同时对教师而言, 设置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可在模拟护患关系的环境中, 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
2.1 内容选取
根据岗位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以临床为依托, 以实用为原则, 以护士执业考试大纲为参考, 构建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本课程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护理技术, 是护理基本功, 是临床护理的基础;第二部分为专科护理技术, 包含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及重症监护等常用护理技术;第三部分为病案分析, 是在典型的病例基础上对患者的病因、病理病机、治疗护理、转归等进行动态分析, 这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发临床思维的设计性实训项目;第四部分为模拟临床综合实训 (病案情景剧) , 是学生在教师提供典型病例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病案情景剧, 然后再由学生进行排练和表演, 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各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关联, 层层递进,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临床护理实践技能的精髓, 使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临床应用能力有效对接,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教学内容组织
2.2.1 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 介绍本操作对临床的意义 (引发学生兴趣) ; (2) 进行理论分析 (体现护理的科学性、严谨性, 为灵活实施护理奠定基础) ; (3) 解释操作要点、难点、重点, 结合临床实例分析操作注意点; (4) 教师操作示范, 学生回示, 教师点评; (5) 学生集体讨论模糊之处; (6) 分小组练习 (实验教师配合指导) , 教师点评; (7) 课后实验教师辅导操作练习, 学生自练; (8) 技能考核; (9) 进行各种操作强化活动 (抽考、技能竞赛、技能表演、临床见习、岗前培训等) 。
2.2.2 病案分析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教师展示病案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 由中心发言人汇报, 学生提问, 教师点评。 (1) 收集资料; (2) 依据现有资料及补充资料, 判断患者存在和潜在的护理诊断; (3) 列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4) 在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及并发症等, 说出分析思路、处理措施及依据; (5)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疾病的评估、计划、措施等治疗护理思路进行综合评述。
2.2.3 病案情景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病案情景剧的编写内容要求有以下几点: (1) 与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 (2) 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3) 应用护理程序对临床各类疾病、突发及意外事件的分析、处理、解决; (4) 对患者体现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案情景剧的表演要求有以下几点: (1) 表现出沟通交流技巧; (2) 应用护理程序对疾病或临床各类突发及意外事件的分析、解决; (3) 有基础护理或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4) 有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其家属体现出人文关怀; (5) 整体配合默契, 突出团队精神, 能够体现出护士的综合素质。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精髓, 提高临床动手能力, 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3.1 教学设计
(1)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 利用仿真演练室对学生进行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技术训练, 采用行动导向模式的项目教学法, 利用模拟病房, 通过模拟护理情景,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护理程序, 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
(2) 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采用以问题为中心、案例引导等交互式教学法, 将书本知识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 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临床护理思维。
(3) 全面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课程考核采用单项技术考核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即模拟临床考核, 在模拟临床情境下, 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实际操作、展现职业素质和能力。
3.2 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难易程度,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例如病案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式、演示法、练习辅导法、角色扮演等。实践证明, 充分的师生互动, 学生的热情参与, 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显著。
3.3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触摸屏、模拟病房、教学软件等, 设置虚拟护患情景, 优化了教学过程,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实践条件
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模拟临床真实环境,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仿真病区、模拟病房, 实现校内实训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我校护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62个, 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较高, 教学责任心强, 均为中级以上职称, 能做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带教, 为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体验医院文化、感受职业氛围提供了优良条件。
5 特色与创新
5.1 课程内容创新
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是将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病案分析、临床护理模拟教学相结合, 强化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性实训课程, 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护理人才的融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为一体的全新课程。
5.2 课程理念创新
本课程有2个中心内容, 一是加强对学生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的训练。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写作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将培养护士的职业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5.3 教学及考核方法创新
针对不同内容,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考核是在创设的模拟临床情境下, 临床教师用一线护理专家参与制订的职业标准进行考核, 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
6 教学效果
历年来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 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问卷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8%以上。2007年在河南省卫生厅与职业教育协会联合举办的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展示中我校获得专科组二等奖和创意奖。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为90%。
护理技能教学 篇11
关键词:卡片操作流程法;常规教学;理论成绩;操作技能
R-4
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和改革,对于医护工作人员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对于技能掌握情况要求更为严格。但是很多实习护生在工作开展期间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是操作技能的熟悉方面都有缺陷,这就需要强化学校护理教学工作。卡片操作流程法是将操作程序印制在卡片上的简化过程,不但便于学生随身携带,更让学生容易掌握和记忆[1]。本文就“卡片操作流程法”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与常规教学法所得实验效果进行对比,以选择针对当前护理学生的最好教学方法,详细内容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基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选择护理院校中的100名护理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护理学生的年龄在16-18岁之间。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将100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组间护理学生基本资料对比,P>0.05,具有实验研究价值。
(二)实验方法
为了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两组参与实验的护理学生,其无论是所学课程、任课教师,还是学习中用到的学习器具等均相同,实验项目选择《常规护理技术》。同一任课教师对两组学生进行不同教学[2]。
参照组:本组50名护理学生实施常规教学方法,即教师进行书面讲解以及示范性操作,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教师进行错误指征,学生进行改进的一个过程。
实验组:本组50名护理学生在实施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加行“卡片操作流程法”,即操作课前卡片熟悉操作流程,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学生进行学习巩固,课后进行卡片复习,再次进行测试。
两组护理学生均于课程结束后进行相关操作技能课、理论课的测试。
(三)评价指标
理论测试: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出卷考试,其中涉及到铺无菌盘的目的、操作中的注意要领等,以10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表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越好。
铺无菌盘操作考核:参考基础护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学生操作技能掌握越好[3]。
(四)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参与实验研究的100名护理学生进行考试成绩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其中,所得计数资料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两组护理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均分、操作考试沉积均分等观察指标行 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观察指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实验研究护理学生的理论测试、操作考核成绩对比结果见下表1。综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组护理学生各项观察指标所得结果均明显优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
三、讨论
护理学生学习期间不但需要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强化操作技能的专业性[4-5]。常规教学方法均是将操作的流程粘贴于墙面上,学生在学习和对比墙面图片过程中,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对比于常规护理教学方法,卡片操作流程法将操作流程简化制成图片,让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方便记忆和掌握。
综合本文研究内容,我们将100名护理学生分为两组安排教学,其中实验组行卡片操作流程法进行教学,参照组行常规教学方法,两组实验研究的护理学生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最终实验组无论是理论学习成绩还是操作技能考试成绩都优于参照组,经统计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很显然,卡片操作流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能力以及积极性、巩固理论学习的掌握程度。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想要强调操作技能的学习必须有感知、记忆等认知成分的参与,而卡片操作流程法中就有感知以及记忆成分的参与。另外,护理学生在练习初期对于复杂的操作流程以及理论学习内容都很难掌握,而卡片流程法的实施,能够将操作过程以及理论知识进行简化,方便学生携带和记忆,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强化学生的动作概念认识。
四、结语
综合实验研究结果,"卡片操作流程法"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优于常规教学,综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以及操作考核成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护理学生未来进入医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玉香."卡片操作流程法"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36-137.
[2]孙细梅.教师角色扮演在基礎护理操作实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9):3667-3668.
[3]张洪燕.礼仪与沟通融入基础护理操作教学中势在必行[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3):328-328.
[4]李艳菊,杨茜,杨帆等.激励理论在基础护理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3-25.
护理技能教学 篇12
1 创造良好实验教学环境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 实验条件不足的情况。而完善的实验条件和充足的实验教学基地是护理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是护理操作技能学习与提高的良好基础。要保证护理专业教学的质量, 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 就必须加大教学投入, 加强教学硬件设施建设, 充实教学资源, 强化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近几年, 我校加大了对护理实验教学的投入:
1.1 基础护理实验室建设
有护理操作训练室 (模拟病房) 、阶梯示教室、手术室、抢救室, 使实验室的布局病区化, 使其成为医院病房的缩影。并配备了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管道化吸氧、吸痰装置、多功能心肺复苏模拟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注射泵、输液泵、触摸屏等, 使学校实验教学跟上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
1.2 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
除学校附属医院外, 有上海、郑州、焦作、平顶山等多家省内外三甲医院作为实习基地, 这样大大改善了学生护理技能操作训练的条件,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掌握护理技能, 培养综合素质的良好实训场所。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分析式教学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例如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章节中对高热患者的护理内容, 可举病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 找出患者所存在的护理问题——“体温过高”, 并列出护理措施, 从措施中引导出“体温的测量方法”这一操作。在学习“药物过敏试验技术”章节中可列举护士因未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导致青霉素过敏的病例, 从而引导出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及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操作等问题。案例分析法通过设置悬念, 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兴趣, 并且强化了学生对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使学生的理论功底、护理技能与专业兴趣同步提高, 并且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2.2 角色扮演教学法
对于某些护理操作如男女患者导尿术、鼻饲法、吸痰法等必须在护理模型上练习, 但因单调枯燥, 缺乏真实性,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大多数的护理操作如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口腔护理、头发护理等可采取角色扮演教学法, 一名学生扮演护士, 另一名学生扮演患者, 并要求课后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角色扮演, 增加了护理实验课的兴趣性, 还使学生既能体验到护士的责任, 又能体验到患者的感受, 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2.3 项目教学法
以往的实验课常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教-学生练习”, 导致学生主动参与性差。而项目教学法的优点就在于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要参与, 就必须要对参与的内容先进行自学, 在自学的基础上, 力求弄懂每一内容及每项操作的每一环节, 进而理解每一项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从而提高整体素质。不懂的地方还会与小组成员交流、主动查阅文献、资料, 主动请教老师, 因而,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此外,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爱好、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培养。护理操作如皮试液的配置、导尿术等即可采用此教学法。
2.4“军训式”教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吃苦耐劳的精神, 对于某些护理操作项目, 我们采用了“军训式”教学法。如铺床法, 首先要求学生的操作达到质量标准, 进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教师指挥, 学生统一手法, 统一步调, 统一姿态, 进行操作, 使其在军队式紧张严肃的氛围中学习。其他如无菌技术操作, 药物的抽吸等操作项目都可采取此种教学法。
3 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
“熟能生巧”, 护理操作只有多训练才能掌握。针对实验课课时少学生多, 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 可全天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室配置相应的护理操作用物, 如触摸屏、电视、VCD等教学仪器, 学生利用早晚自习或休息时间去训练, 发现问题可通过观看VCD或寻求护理老师的指导等方式解惑, 从而获得较充分而规范的训练。
4 定期进行技能考核
目前, 中专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就业形势又较严峻, 本着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劳动者的指导思想、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近几年我们把临床常用, 医院招聘时最常考核的护理操作项目单独列出, 进行技能考核, 其操作成绩占本课程成绩的40%。
4.1 考核时间
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在平时学完每项护理操作后实施;第二阶段, 放在期中, 抽签决定考核项目;第三阶段, 为实习前集中强化训练考核, 项目为省卫生厅规定的十六项护理操作。
4.2 统一标准, 严格把关
规范的护理操作考核是控制护理实践质量的有效手段, 我校一直采用河南省卫生厅颁发的《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为严格考核, 护理教师一对一考核, 按评分标准给分, 考试现场不得观看, 考试后, 监考教师当场指出操作中的错误及不足, 并告之成绩。
通过考核可给学生以压力, 督促其进行刻苦训练, 有助于护理操作技能的提高。尤其实习前考核, 使学生走入临床实习岗位能很快完成护生向临床护士的角色转变, 获得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5 完善护理实验教学评价方法, 强化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对护理实验教学进行科学评价, 加强管理, 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和大纲是否符合护理专业特色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实验教案编写情况;实验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的示教、指导是否到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通过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小组对护理实验教学进行跟踪调研,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深化护理专业护理教学改革, 提高了学生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当然,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改革要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办出特色, 我们将致力于开展更加深入和更广范围的护理教学改革。
摘要:目的 总结和改进护理实验教学方法。方法 创造良好实验教学环境,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实验室开放, 技能考核, 实验教学评价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结论 护理教学质量和护生护理操作技能提高。
【护理技能教学】推荐阅读:
中职护理技能教学10-07
以护理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为轴心打造护理专业实践教育圈05-22
临床护理技能07-09
护理技能大赛07-23
护理技能考核08-26
护理软技能09-13
护理操作技能训练10-11
护理职业技能11-19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10-26
护理技能大赛指导经验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