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

2024-08-27

教学技能(精选12篇)

教学技能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动作技能的三个阶段即认知和定向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协调阶段和完善阶段进行钳工教学,旨在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钳工,动作技能,技能教学

钳工是使用钳工工具、钻床等按照技术要求对工件进行加工、修整、装配的一项工种,是机械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种,它的特点是灵活性强,工作范围较广,技术性强,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直接决定加工质量。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动作或智力的活动方式,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这两者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智力技能则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动作形成的不同阶段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钳工操作能力,并通过动作技能的教学和练习来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提高。笔者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技能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作技能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对所学操作技能有初步认识,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动作印象。此阶段学生动作忙乱紧张、呆板而不协调,并出现多余动作,并难以觉察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因而自己不易发现错误。

根据这个阶段的特点,教师在钳工技能教学时,首先要设法加深学生对动作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技能。常用的方法有:

1. 将运用逐步分解。

教师在示范时应把操作的过程按顺序展现出来,以有利于学生观察操作中的要领;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自己的模仿写出操作步骤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而后再依据操作步骤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在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钳工锯削姿势的教学,教师对推锯、回锯、锯条的运动轨迹等进行分解示范,同时学生模仿练习。

2. 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

职业学校的钳工实习都是采用班级授课,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很难使每个学生都注意到,即使学生都集中注意力,也很难说每个学生都能理解。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训练方法,一是可以缓解教师力量的不足,二是可以使指导与示范个别化,三是可使学生理解和观察中的错误及时得到纠正。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讲解示范后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人进行练习,一人进行动作监督,这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示范,并指出对方错误所在。例如,在钳工錾削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握锤、握錾、挥锤、锤击等动作进行指导,这时采用的“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播放多媒体课件前教师要注意讲解,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看操作过程的动作细节。播放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必须研究的动作上来,特别是对重点的动作或画面动作不够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醒,以免学生疏忽。播放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例如,在进行钳工修理教学时,在学生进行操作之前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作的联系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已使个别动作联合成完整的动作体系,视觉控制作用逐步减弱,肌肉运动感觉的自控作用逐步提高,并能发挥特殊功能。同时,在本阶段动作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减弱,多余动作消失。由于技能逐近形成,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能力也在加强。

根据本阶段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反复有效的练习。这种练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要使学生获得技能并达到熟练程度,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 调动学生练习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具有了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时就能开动脑筋、主动练习。在操作练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独立操作时可能发生一些错误,教师应及时给予指正,这对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极为有利。如果仅让学生进行重复模仿练习,虽然学生操作不会发生错误,但这种正确性是教师示范的结果,而不是学生认识后加以掌握的结果,将无助于学生的技能提高。

2. 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技能操作的练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指出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和不合理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动作的要领、操作的注意事项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了反馈信号,知道练习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就能每次练习都有所收获。

三、动作的协调阶段和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的各个动作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体系,相互协调,能够依照动作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出来。此阶段意识的调节作用已大大降低,肌肉运动感觉作用占主导地位,视觉对动作的控制也进一步减弱,注意范围扩大,并能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调整动作方式。

1. 突出要点,反复练习。

由于这个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操作应以学生练习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强化和巩固。对难度较大的操作技能教师要重点练习,力求人人过关。

2. 定指标,合乎规范性。

根据心理学原理可知,这个阶段正是技能形成过程的高原期,学生练习的兴趣可能下降,或产生厌倦情绪,使技能成绩出现停顿状态。为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每次教学中应给学生一定的生产指标和技术指标,用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严格规范学生的技能操作,逐步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具体分析各种技能操作成绩提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先后快慢一致,合理安排好技能教学三个阶段的时间,以免学生的操作技能达不到熟练程度的要求或感到枯燥、乏味。

教学技能 篇2

第二节教学应变技能的方法及策略

一、教学应变的方法

教师学习应变技能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应变的方法。

(一)因势利导法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转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推动课堂教学向前进行。教师案例如下∶

一位教师上课时,发现某学生看小说,就提问,可这个学生站起来嘻皮笑脸地说∶“这个问题嘛,我可以给全班开个讲座了。”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教师沉着地说∶

“好呀!正好教学计划中有个专题讨论,下周进行,你作中心发言。”那个学生一下子泄了气。课后为了下周的发言,他查找了许多资料,作了充分准备,发言时效果很好。教师表扬了他,他也公开向老师道歉。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案例如下∶

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键入文字] .com

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些偶发事件虽与课堂内容无关,但教师可以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移花接木法,也称话题转移法

把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枝节,巧妙地嫁接在教学的主干上,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应变艺术。教学案例如下∶

一教师在讲《三衢道中》这首诗的“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一男生忘乎所以地学着黄鹂叫了两声,引起课堂一阵骚动。这位教师见了,坦然一笑说∶“某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鸟叫。这是因为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啊!可见黄鹂的呜叫,对渲染环境、表达诗人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大家想想,在这黄鹂的叫声中,在左右绿荫相映的山道上,诗人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由于嫁接自然巧妙,不仅气氛很快缓和下来,而且同时让学生领会到∶在此情此景之中,诗人行走在三衢道上,不由得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问题转移法,也称“踢皮球”法

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出现。当今科技文化迅猛发展,中小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喜欢分析、善于思考,因而会提出一些很特别的问题,完全在意料之外,有的甚至老师也一时难以回答。这时就可以利用问题转移法,把学生踢过来的球再踢给学生,也即把所提问题转移给全班同学或[键入文字] .com

其他同学,这样既可以给教师提供思考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采用讨论法或其他方法,师生共同合作拿出正确的答案。教学案例如下∶有位老师上小语三册《朱德的扁担》一课,当教师讲到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下“朱德记”三个字,战士们更加爱戴总司令,都不好意思再夺他的扁担时,全班同学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之情,被这位满怀激情的讲述推向了高潮。这时,一只胖乎乎的小手高举起,一个有趣的问题立刻蹦了出来∶“老师,那时人们很穷,读不起书,怎么记得‘朱德记,三个字呢”?教师没有思想准备,不能立即作答,却又巧妙地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是呀,谁能答出这个问题呢?”好一个“是呀”,有惊讶,有肯定、有赞赏、有对全体儿童思维的激发。全班学生乃至听课的人都随着教师的反问陷入了深思。在儿重的心目中,解放前穷人不能上学,这是肯定的;不上学又怎么能识字呢?怎么能认识朱德的扁担呢?对一般小学生来说,这一连串的推理是很自然的。然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现实生活终于给孩子们打开了智慧之门,回答问题的小手一个接一个的举起来,_‘他们读过函授学校。”一个孩子用现代生活中的语句解释。“方向想对了,但说法不对”。精明的教师既作了肯定,又作了否定。“办扫盲学校。”另一个孩子的答案与故事发生的年代靠近了些,老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解放区办农民夜校”,“红军叔叔一边打仗,一边学文化”。孩子们终于得出最满意的答案。

[键入文字] .com

(四)堵导变通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点拨诱导,讲究导的艺术,又要注重堵漏塞流,强化堵的机智,提高课堂效益。堵即控制,控制学生的思维,使其纳入正常的轨道。要知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问题的出现,使的课堂教学散乱芜杂,如不及时堵住这种流向,课堂教学就不能正常展开。教学案例如下∶有位年轻的女教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讲到“美女蛇”的时候,一个男生举手发问∶“老师,世上有没有关男蛇?”说完,他还得意地看了看同学们,引起了哄堂大笑。女教师沉思片刻,说∶“这个同学天真好奇,问得有趣;但他问的思路不对,照此下去,可以问,有没有丑女蛇和丑男蛇呢?要知道,作者的思路是在‘美女,和‘蛇,的对比上,‘美女,是指她迷人的外表,‘蛇’是其害人的本质,‘美女蛇,比喻披着画皮的坏人„„”这位女教师没有因为学生的哄笑而影响自己的情绪,更没有因为那位男生的提问对自己不尊重而反感,而是因势利导,[键入文字] .com

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正轨,既稳定了课堂教学秩序,又指导学生理解了“美女蛇”的寓意。这样处理十分得体,体现了教师机敏而灵活的教学艺术。

(五)巧妙暗示法

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有时候是难免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暗示法便是其中的一种。教学案例如下∶在讲述政治课中的“正确认识权利与自由的关系”时,课堂上有个学生在抽烟,吸引了许多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教师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有抽烟的自由,而有的人却会因抽烟而受到处分,这是为什么呢?”不仅成功地警告了抽烟的学生,而且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了,使得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讨论这个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六)幽默调侃法

幽默可以帮助教师更灵活更巧妙地实现教学、教育的意图,学生也普遍欢迎富于幽默感的老师,课堂上适度进行幽默调侃,是唤起学生注意,避免发生分心的有效方法。教学案例如下∶对个别上课分心的学生,以一句“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唯有一心不可二用”、“春风吹得书生醉,莫把课堂当睡堂”、“春眠不觉晓,教室有睡鸟”的话,提醒他们注意。有几个学生在政治课上打瞌睡,周围还有几个学生看着发笑。老师这样问到∶“同学们,有谁知道?‘垂帘听政,是什么意思吗”?学生[键入文字] .com

回答完之后,老师接着说∶“是不是闭着眼睛听政治课也叫‘垂帘听政”,?引得全班轰堂大笑,瞌睡的学生完全清醒了。有位教师给少年犯上课,上讲台时不小心摔了一蹿,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这位教师慢条斯理站起身,笑嘻嘻地说∶“同学们看到了,这就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一个人可能摔倒,而仍然可以再站起来。”他这急中生智的一句自我解嘲,当即使“倒彩”变成了满堂喝彩声。

(七)冷静处理法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愿学习,甚至与教师顶撞的现象。在老师活动中,也常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时,‘教师的应变艺术就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的激动、冷静地审时度势,胸有成竹地寻求妥当适度的解决方法。教学案例如下∶一位年轻教师接班的第二天,他上课,未走进教室,只听见里边乱哄哄的。他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画了他的漫画,并在旁边加注∶“不准擦掉”。老师明明知道是学生侮辱自己,但他仍然冷静说∶画画的同学很有想象力,画也切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做教师的一靠嘴,传授知识;二靠耳朵倾听同学的真知灼见;三靠眼睛,观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所以画的作者,把这三种器官画得都挺大的。我建议课余时间,这位同学多向美术老师请教,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现在是语文课,是不是先擦掉上课?至此,同学们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老师这样做,不仅教育了学生,也平息了一场**,胸有成竹地把突发事情转入了正常的教学轨道。反之,如果不能冷静、理智地控制自己,对学生训斥一番,效果一定不理想。

[键入文字] .com

(八)巧补失误法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某些失误不足为怪,关键在出现失误后能巧补,不致造成课堂损失。教学案例如下∶有位教师在以《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参赛时,因课前思想包袱重,板书课题时漏掉了“爱”字。当分析完第一段回扣课题时,才发现缺了“题眼”,此时,他反而镇静下来,用红笔在一旁写了一个格外大的“爱”添到题目中,巧妙地补救收到了出乎预料的“歪打正着”效应。巧补失误是坦诚相见,拙中见巧,真错实补,以真实的手段和扎实的知识迅速弥补疏漏、匡正谬误。

(九)以静制动法

面对课堂上偶然出现的骚动混乱,教师切忌怒发冲冠、暴跳如雷,而应头脑冷静,以静制动。教学案例如下∶一位教师去上课时,刚走到教室门口,冷不防从闹哄哄的教室里飞出一球,打在教师身上,正在同学们伸舌缩颈等待着一块暴风雨的时候,这位教师却走上讲台幽默风趣地说∶“好球!”停了片刻,他又改变语气,严肃地对大家说∶“不过,要想练射门的基本功,还得上操场去。以后谁要是在教室里踢球,我可要出示黄牌警告了。”几句话,不仅教室里的气氛很快缓和下来,那位肇事者也羞涩地低下了头。

(十)将错就错法

[键入文字] .com

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的出现的错误或失误变成教学资源加以利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在学生不知不觉中,教师既弥补了自身的失误,又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案例如下∶一位数学老师讲例题时,因为板书有误,导致答案不合理,他已经意识到出了差错,但是不慌不忙地问学生们∶“同学们,这个答案合理吗?”有一学生回答∶“不合理。”教师追问∶“那么错在哪里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接下来教师在黑板的另一侧写下“正解”两字,学生还以为老师在进行错解分析呢。在适当的时候,教师面对失误要急中生智、将错就错,实现错中悟、悟中得的教学效果。

(十一)讨论共答法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上课内容有密切关系,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教学案例如下∶在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时,有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留学生出国后不愿归国呢”?或者会问“中国周边的新加坡、韩国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都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可经济发展比中国更快,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弓l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归纳,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十二)联系迁移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外在的相似性,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处理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学案例如下∶某[键入文字] .com

老师一走上讲台,同学们突然大笑起来。一位女生告诉他,他衣服上的扣子扣错了。学生们在哄笑。教师瞪大眼睛看着大家,打量自己,发现自己扣错了扣子,重扣。“同学们,你们别笑,我是有理由的!第一,我起床时想心事,一直在琢磨这堂课怎么上。第二,我们班有位同学运用数学公式总是张冠李戴,他不是比我更好笑吗?你们只笑我一个,不公平。”同学们又笑开了。“尽管我很委屈,但我还是要向大家承认错误。通过这事儿,我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心无二用。做事专心致志才不会出错。我向大家保证,今后决不扣错扣子!你们呢?那位爱张冠李戴的同学呢?”大家不再做声,课堂气氛变得严肃起来。教师巧妙地将自己扣错了钮扣与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张冠李戴联系起来,在自我批评中同时教育了学生,学生由先前的嬉笑变得神情严肃,做好了专心致志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这样就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了。

(十三)顺水推舟法

顺水推舟法是指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时,不是依照自己的原先设计,而是顺着学生的情况,以新的教学思路展开或推进教学的方法。教学案例如下∶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ok(公鸡)一词时,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教师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page]

二、提高应变技能的策略

[键入文字] .com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教师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造成僵局,伤害学生的情感,有损教师威信,妨碍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应变能力是教师的教学思想、知识水平、道德修养、理性思维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直觉思维、顿悟、灵感、激情等非理性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教师面临突然出现的新问题,能否表现出当机立断,机警地采取有效措施,受教师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呢?

(一)满腔热情地工作

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效果,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态度是表现教育机智的前提。教师对事业与工作缺乏责任感,对学生冷漠无情,那么当学生出现意外情况时,就有可能认为是节外生枝、故意刁难或成心捣乱,就有可能以极其厌烦甚至粗暴的态度对待,就很难体现教育机智。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事业、工作和学生,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才能积极活跃,就有可能产生机智,就能够妥善、巧妙地处理意外事件。

(二)提高知识素养、丰富经验积累

深厚的知识素养和丰富的经验积累是教师应变的保障。教师的应变能力是教师从事创造性劳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它是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果断的处置等心理素质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教学专业知识,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研究学生的认[键入文字] .com

知规律,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还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的生活经验。只有扩大知识面,提高应变能力,才能积极能动地适应干变万化J的情况,杌敏地联系教育教学目的,富有成效地处理多种多样的、意想不到的突发性事件,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三)培养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是产生教育机智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自制力,就能善于控制感情冲动并以理智来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能迅速地判断和分析问,题。除此以外还要有果断性,面对突然意外的问题,教师不能表现惊慌失措、犹豫不决,要头脑冷静、当机立断,即使是无法立即解答的问题,也不应当在学生面前含混不清、拖泥带水或随心所欲地解释或解决。

(四)钻研方法,提高应变能力

教师在进行提高应变能力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因势利导,争取主动。当事件突然发生,课堂陷入被动,要扭转被动局面,要因势利导,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2)把握机遇,灵活调整。现行教材,多为名家名篇,思想内容丰富,艺术造诣高深。编人教材,都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在一篇课文中以谁为主,以谁为次,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这便给予了教师在调整教[键入文字] .com

学内容方面的自由和主动。作为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节奏、调整教学顺序„„

(3)启发诱导,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要启发诱导,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症结,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4)制造氛围,创设情境。当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或过于喧哗时,要及时调控,制造氛围。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教师要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的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悬念,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的问题,选择情感性的教学语言,使用幽默的教学手段以及采用非常规的思维路径等。

(5)适应需要,调节难度。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当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当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实现教育机智的有效发挥,还须掌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时机要恰当、分寸要适度,要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让学生心服口服。

论课堂教学技能技巧之导入技能 篇3

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导入原则一、导入技能的含义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简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导入的基本功能

1.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去划分,导入的功能有:再现、联结。

(1)再现。课的导入总是与以前的知识密切相关。它通过对旧知识在新课前的简单再现,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旧知识。

(2)联结。通过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结,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避免新知识出现的突然性和孤立性。

2.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去划分,导入的功能有指向、提示。也就是说,导入应该展示本单元、本课题或本节课教学的方向或目标。

(1)指向。我们接触过的一些开门见山的导语常常这样说:“今天我们学习第……课”;“今天这节课主要讲……”就是给学生指明学习活动的方向。

(2)提示。即从内容或形式方面为教学过程的展开作提示,如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在导入中向学生简要地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目标及活动方式(启发性提问、观看电教手段的演示、回答问题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等),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有重点地理解和学习。

3.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划分,导入的功能则可以包括:收心、激情、启思。

(1)收心。即收拢放飞之心。上课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组织教学。

(2)引趣。即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激情。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或某种特定的情绪,使之迅速进入“角色”。

(4)启思。即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在的思维启动机制,使学生直接进入理解课文的紧张思维状态。

三、导入的原则

(一)针对性

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设计导入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导入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必要补充,也可以与教学内容具有间接关系。设计导入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脱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导入,不管多么别致,吸引人,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设计导入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教学目标的需求。

(二)启发性

导入应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内容。

(三)迁移性

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其中,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叫做正迁移,而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迁移叫做负迁移。学生的学习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之上的,教师的导入应建立在这些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顺利实现过渡。

(四)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较高。

(五)艺术性

教师需要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以使课的开始扣人心弦,吸引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语言艺术的前提。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导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四、在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

1.图片导入法。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网络图片导入新课,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求知欲。

2.复习导入法。复习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类比导入法。利用与教材内容相近或相似的人或事物进行导入,使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为新课教学作铺垫。

4.时事导入法。时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真实的语境,便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

5.实物导入法。把实物带入课堂进行教学,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而且方便、简洁、语境真实。

教学技能 篇4

技能是通过练习,以巩固动作或智力活动的结果。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这两者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是对动作技能起到调节与提高的作用。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和定向阶段、动作联系形成阶段、协调和完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动作形成的不同阶段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钳工操作能力,并通过动作技能的教学和练习来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提高。笔者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钳工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动作技能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对所学操作技能有初步认识,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动作印象。此阶段学生动作忙乱紧张、呆板而不协调,频现多余动作,且不易发现自身错误。

根据这个阶段的特点,教师在钳工技能教学时,首先要设法加深学生对动作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技能。常用的方法有:

1. 逐步分解法

教师在示范时应把操作的过程按顺序展现出来,以利于学生观察操作中的要领;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自己的模仿得出操作步骤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而后再依据操作步骤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在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钳工锯削姿势的教学,教师从推锯、回锯、锯条的运动轨迹等进行分解示范,同时要求学生模仿练习。

2. 采用电化教学

在播放录相前教师要注意讲解,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看操作过程的动作细节。播放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必须研究的动作上来,特别是对重点动作或画面动作不够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醒,以免学生疏忽。播放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

3. 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

职业学校的钳工实习都是采用班级授课,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很难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注意到,即使学生都集中注意力,也很难说每个学生都能理解。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训练方法,一可以缓解教师力量的不足,二是可以使指导与示范个别化,三是可使学生理解和观察中的错误及时得到纠正。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讲解示范后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人进行练习,一人进行动作监督,这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示范,指出对方错误所在。例如,在钳工錾削教学中,我们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握锤、握錾、挥锤、锤击等动作进行指导,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作的联系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已使个别动作联合成完整的动作体系,视觉控制作用逐步减弱,肌肉运动感觉的自控作用逐步提高,同时,在本阶段动作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减弱,多余动作消失。由于技能接近形成,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能力也在加强。根据本阶段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反复有效的练习,这种练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要使学生获得技能并达到熟练程度,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 调动学生练习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操作练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具有了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时就能开动脑筋,主动练习。在独立操作时可能发生一些错误,教师应及时给予指正,这种学生在明确目的和要求且经过主动学习予以确认的结果,对于熟练掌握技能极为有利。如果仅让学生进行重复模仿练习,虽然学生操作不会发生错误,但这种正确性是教师示范的结果,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后加以掌握的结果,无助于学生的技能提高。

2. 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技能操作的练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指出学生操作中错误所在和不合理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动作要领、操作注意事项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了反馈信号,知道练习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使每次练习都有所收获。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很有讲究,除个别情况外,一般不采用示范性动作对学生错误操作予以纠正,应在反复的巡查中加强个性化指导,多用启发式提醒、反问式拨正,即使正面纠正也简洁明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指导效率和效果。

三、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的各个动作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体系,相互协调,能够依照动作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出来。此阶段意识的调节作用已大大降低,肌肉运动感觉作用占主导地位,视觉对动作的控制也进一步减弱,注意范围在扩大,并能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调整动作方式。

由于这个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操作应以学生练习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对难度较大的操作技能要重点练习,力求人人过关。根据心理学原理可知,这个阶段正是技能形成过程的高原期,学生练习的兴趣可能下降,或产生厌倦情绪,使他们的技能成绩出现停顿状态。为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每次应给学生一定的生产指标和技术指标,用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严格规范学生的技能操作,逐步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在小组和班级中,树立更多的优秀的典型,对大多数学生给予更多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综上所述,钳工技能教学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特点,教学必须不断探究其中的规律性,加强指导的艺术性。要具体分析各种技能操作成绩提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先后快慢一致,必须合理安排好技能教学三个阶段的时间,以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与时俱进,共同成长。

摘要:文章探讨根据动作技能的三个阶段来进行钳工教学,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动作技能,钳工,技能教学

参考文献

[1]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 2000, (4) .

[2]白宏伟, 董倩玲.浅析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J].教育探索, 2002, (9) .

教学技能 篇5

2015年泉州教师资格面试技巧教学技能:教学综合应变技

(三)【教学应变的方法】

教师学习应变技能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应变的方法。(一)冷静处理法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愿学习,甚至与教师顶撞的现象。在老师活动中,也常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时,教师的应变艺术就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的激动、冷静地审时度势,胸有成竹地寻求妥当适度的解决方法。教学案例如下∶一位年轻教师接班的第二天,他上课,未走进教室,只听见里边乱哄哄的。他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画了他的漫画,并在旁边加注∶“不准擦掉”。老师明明知道是学生侮辱自己,但他仍然冷静说∶画画的同学很有想象力,画也切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做教师的一靠嘴,传授知识;二靠耳朵倾听同学的真知灼见;三靠眼睛,观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所以画的作者,把这三种器官画得都挺大的。我建议课余时间,这位同学多向美术老师请教,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现在是语文课,是不是先擦掉上课?至此,同学们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老师这样做,不仅教育了学生,也平息了一场**,胸有成竹地把突发事情转入了正常的教学轨道。反之,如果不能冷静、理智地控制自己,对学生训斥一番,效果一定不理想。

(二)巧补失误法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某些失误不足为怪,关键在出现失误后能巧补,不致造成课堂损失。教学案例如下∶有位教师在以《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参赛时,因课前思想包袱重,板书课题时漏掉了“爱”字。当分析完第一段回扣课题时,才发现缺了“题眼”,此时,他反而镇静下来,用红笔在一旁写了一个格外大的“爱”添到题目中,巧妙地补救收到了出乎预料的“歪打正着”效应。巧补失误是坦诚相见,拙中见巧,真错实补,以真实的手段和扎实的知识迅速弥补疏漏、匡正谬误。

(三)以静制动法

面对课堂上偶然出现的骚动混乱,教师切忌怒发冲冠、暴跳如雷,而应头脑冷静,以静制动。教学案例如下∶一位教师去上课时,刚走到教室门口,冷不防从闹哄哄的教室里飞出一球,打在教师身上,正在同学们伸舌缩颈等待着一块暴风雨的时候,这位教师却走上讲台幽默风趣地说∶“好球!”停了片刻,他又改变语气,严肃地对大家说∶“不过,要想练射门的基本功,还得上操场去。以后谁要是在教室里踢球,我可要出示黄牌警告了。”几句话,不仅教室里的气氛很快缓和下来,那位肇事者也羞涩地低下了头。

(四)将错就错法

泉州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的出现的错误或失误变成教学资源加以利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在学生不知不觉中,教师既弥补了自身的失误,又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案例如下∶一位数学老师讲例题时,因为板书有误,导致答案不合理,他已经意识到出了差错,但是不慌不忙地问学生们∶“同学们,这个答案合理吗?”有一学生回答∶“不合理。”教师追问∶“那么错在哪里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接下来教师在黑板的另一侧写下“正解”两字,学生还以为老师在进行错解分析呢。在适当的时候,教师面对失误要急中生智、将错就错,实现错中悟、悟中得的教学效果。

(五)讨论共答法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上课内容有密切关系,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教学案例如下∶在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时,有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留学生出国后不愿归国呢”?或者会问“中国周边的新加坡、韩国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都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可经济发展比中国更快,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归纳,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联系迁移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外在的相似性,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处理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学案例如下∶某老师一走上讲台,同学们突然大笑起来。一位女生告诉他,他衣服上的扣子扣错了。学生们在哄笑。教师瞪大眼睛看着大家,打量自己,发现自己扣错了扣子,重扣。“同学们,你们别笑,我是有理由的!第一,我起床时想心事,一直在琢磨这堂课怎么上。第二,我们班有位同学运用数学公式总是张冠李戴,他不是比我更好笑吗?你们只笑我一个,不公平。”同学们又笑开了。“尽管我很委屈,但我还是要向大家承认错误。通过这事儿,我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心无二用。做事专心致志才不会出错。我向大家保证,今后决不扣错扣子!你们呢?那位爱张冠李戴的同学呢?”大家不再做声,课堂气氛变得严肃起来。教师巧妙地将自己扣错了钮扣与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张冠李戴联系起来,在自我批评中同时教育了学生,学生由先前的嬉笑变得神情严肃,做好了专心致志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这样就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了。

(七)顺水推舟法

顺水推舟法是指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时,不是依照自己的原先设计,而是顺着学生的情况,以新的教学思路展开或推进教学的方法。教学案例如下∶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ok(公鸡)一词时,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教师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泉州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

教学技能 篇6

摘 要:本文就技工院校电子技能实践教学问题,提出建立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技能实训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以赛代练,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等教学改革设想,寻求一种为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方式,使毕业生就业达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

关键词:电子技能教学 实用技能 专业改革

培养出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是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目的,进行实践教学,突出应用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往往会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实践课程。

一、技工院校电子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技工院校电子专业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多数学校仍在使用贫乏滞后的实验设备,例如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以分立元器件为主的电路,对新科技、工艺、元器件的应用较少。当今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SMT(表面贴装技术)工艺、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已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之中,这是电子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要让学生接触到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二、新形势下的专业教学改革设想

1.建立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中职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要以学生职业活动为核心,按照职业资格的标准来教学,要以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做导向。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强调相关职业通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特定职业技能的训练,教学中应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可按照课程实际让学生参加电路设计制作和测试的实习,教学内容和模块也应当按照职业活动的需求进行适时调整。

2.构建以技能实训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着眼于以上问题的出现,以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为契机,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及框架,同时重排理论课程之外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按学制分为基础、进阶、提高三个层次。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子装接三门课程为依托,设立实践课程,培养基本技能,通过理论与技能的结合,达到优良的实践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重视电子装接技能的提高,重视焊接技术的基本技能、焊接及拆焊工艺技能、相关工具的灵活运用、各种器件的甄别和维修等,这些都是学生的基本电子技能,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应该被灵活掌握并且熟练应用。例如,学生应具备熟练使用电烙铁和热风枪的能力,会将不同的元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逐一拆下来,最好具有较为熟练的手工焊接技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大学生的锻炼力度,比如让学生拆卸旧电路板,引导学生加深对电路板元件的认识,再通过不同规格导线焊接不同的物件来练习焊接工艺,最后通过简单电器重装让学生认识到器件的甄别和维修。

3.促进以技能大赛为抓手的技能训练

本着以赛代练、以赛促改革、以赛促发展为原则,组织学生认真参加各类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技能大赛,通过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将实践变为主动参与,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以赛代练,在竞赛辅导教学中既有“教”的设计,又有“学”的设计,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大赛中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于电路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对于学于电路的调试、检测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锻炼。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资源,积累经验,培养动手能力,才会大大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培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依托单片机应用、EDA技术以及传感器应用等课程,特别开设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课程,配备先进、完善的教育设施。例如,以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一个简单、完整而实用的电子产品或控制系统,通过实践学习理解软硬件协同工作的思路,并将电路知识加以拓展。教学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并制作PCB以及焊接调试,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树立产品质量的理念,除考虑实现功能之外,还应考虑可靠性等因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实践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结

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创新。基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辅以教师队伍的整改和整合,改善实验条件,最后寻求一种为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方式,必将推进教育教学各个方面,也会为改革提供最为有效的信息反馈。

参考文献:

[1]朱向荣,效文娥.浅谈如何在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发展电子技术专业[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

[2]任媛媛.如何提高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J].科技创业家,2012(11).

教学技能 篇7

实训教学设计的技能。实训教学设计技能是指教官在实施实训教学之前, 通过对实训科目指导思想、目的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在深入研讨教学大纲, 吃透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 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想和谋划的技能。它包括确定实训目标、选择和加工实训内容、设计和安排实训活动、编写教学方案等环节。实训目标确定是否明确、具体、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实训内容选择是否精炼, 难易是否适宜, 详略是否得当, 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方案编制程序是否科学合理, 结构设计是否巧妙;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循序渐进, 遵循“先基础, 后应用, 再实战检验”的顺序等, 是衡量教官是否具备实训教学设计能力的标准

教学语言运用的技能。教学语言是教官和授课对象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 包括书面语言、口述语言和体态语言等方面。书面语言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制定、教案编写等方面。准确、严密、层次清晰, 逻辑性强, 是教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口述语言包含讲授语、导课语和结课语等。清晰、简练、准确、逻辑严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抑扬顿挫、有节奏感;文明、质朴、规范, 是教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体态语言往往同口述语言结合使用, 衣着整洁、朴素、大方;态度亲切、诚恳、认真;感情真挚、热烈、冷静;举止庄重、从容、恰当, 是教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示范演示的技能。示范演示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警务技能教官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教学中, 示范演示的方式多种多样, 常用的方式有教官亲自示范演示、辅助教官示范演示、示范分队示范演示、利用照片、幻灯、电视、多媒体、电影等手段, 展示执法行动的过程、显示民警的思维过程与动作过程等。做好示范演示准备;掌握演示方法;讲、演结合严密、恰当, 是衡量教官示范演示能力的标准。

实训课堂调控的技能。实训调控技能主要指教官在组织实施课堂训练过程中, 调动受训对象情绪、控制受训对象行为, 保证课堂训练秩序, 促使受训对象积极主动学习、训练的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授课对象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训练气氛、掌握课堂节奏和应变与控场等。警务技术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和多因素的动态过程。任课教官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训练氛围, 灵活机智地控制训练现场;有节奏的组织实施课堂训练, 设法集中受训对象的注意力, 是教官能力的直接体现。

运用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技能。训练方法是教官和受训对象为了完成警务技术教学任务, 实现警务技术教学目标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科学途径。训练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是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的统一。因此, 训练方法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体系, 既包括教官“组训”的方法, 又包括受训对象“自训”的方法。从信息论的观点分析, “组训”的方法是指教官传递和控制信息的方法;“自训”的方法则是指受训对象接受、存储、加工和运用信息的方法。两种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 “组训”的方法中含有“自训”的成分, “自训”的方法有赖于“组训”的有效指导。在警务技术教学过程中, 有时是以“组训”的方式为主, 有时则是以“自训”的方式为主, 有时采取“组训”和“自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关键在于任课教官如何根据教学任务和受训对象灵活地加以选择和运用, 这是教官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训练手段, 是指直接介入教学活动, 以一定的形式和方法传输、处理警务实战教学信息的各种物质载体。它是构成警务实战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目前警务实战教学的实际情况, 训练手段一般可分为传统训练手段、现代化训练手段、利用装备器材和简易器材训练手段等。训练手段是直接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任何一种训练手段, 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因此, 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运用, 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的、内容、组织形式、方法、受训对象的特点及各种手段的功能等要素, 并尽量使多种手段综合运用, 这是教官教学能力的直接反应。

教学研究的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是指教官进行的有计划、有意图发现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性, 解决新问题和改进现有教学情境的能力。包括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计划的制定、信息资料的收集运用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教学研究是警务实战教官的两大任务之一。教官不仅应当是警务技战术教学的骨干力量, 而且还应当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教学技能 篇8

关键词:英语学科,教师教育技能,教学反思技能

一、引言

英语学科教师教育技能 (亦称师范职业技能) 是有关英语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综合技能的别称, 是英语学科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互动与应用) 中的主要内容载体。英语学科教师教育技能主要涵盖: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技能、说课技能、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与反思技能等模块。其中教学反思技能是诸多技能模块中关乎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技能。在英语专业 (教师教育方向) 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中加强教学反思技能的训练有益于学生客观评价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学科教学技能应用与提高、综合专业素质培养与提升以及对在职期间的学科教育教学专业化有效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

二、反思性教学的发展及其理论内涵

国外有关反思性思维和反思教学最早源于杜威 (1993) , 他认为, 反思性思维既包括引起思维的疑惑问题或心智上的困难等状态, 又包括探究的活动和解决疑惑的实际方法, 它能够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绪, 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景”。也就是说, 在反省前, 处于迷惑、困难和纷乱中, 这时, 提出疑问, 并通过思维来解答疑问, 而在反省后, 则得到“一种制胜、满足与愉快的直接经验。”

反思教学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 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杜威把反思性教学界定为一种根据支持的理由及其所导致的结果, 对任何信念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和仔细的考虑行为。杜威认为, 每一所学校都存在着一种或更多的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观念或行为方式。在这种环境里, 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以一种无问题的方式构成的, 并成为学习和实践其他行为的障碍。而反思性教学使教师从单纯冲动和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 使教师的行动具有预见性并按照目的去计划执行, 能够使教师的行动更加深思熟虑。

三、英语师范生教学反思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外语教师教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 教育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反思性实践是指教师在解决问题, 做出决定和进行复杂思考自我反思的过程, 它是一种能够改进传统方法上教师职业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职业发展中, 通过反思学到的知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反思性教学不仅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 也是对教师自身思考能力的培养。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讲, 无论何种层次何种形式的反思, 都是对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思考、提炼并加以解决的过程。反思性实践是使个别教师在其职责全范围内, 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建的行家的工具。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新问题, 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 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 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因此, 探寻促进师范生英语学科教学能力发展有效途径无论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改进, 还是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反思技能培养的有效策略

1.重视教学前的反思, 提高分析设计能力。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 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师范生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 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 立足学习者的需要, 做到有备而教。

2.强化教学中的反思, 提高调控应变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 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 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轻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 捕捉教学中的灵感, 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 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 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 而且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通过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 从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使得教学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这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教学技能 篇9

一、技能竞赛的导向作用

(一) 引导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观念的转变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 普遍存在着教师重理论教学, 轻实践教学;学生重理论考试, 轻实践操作技能;管理者重理论教学效果, 忽视实践教学管理, 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 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举办和发展, 强调重视实践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职业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办出“职教特色”。

(二)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当年考试的失利者, 无奈中他们被父母送到职业学校, 父母希望他们在这里能学到一技之长, 以期将来能有立足之本。但往往事与愿违,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努力方向和目标, 不愿约束、改变自己, 很容易破罐子破摔, 在浑浑噩噩中打发每天的时光。而技能竞赛在新生刚开学时就明确提出, 可以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确定奋斗的目标, 引导学生有目的学习。

(三)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每年参赛归来, 学校都会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对获奖学生和优秀辅导老师给予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 这种“优胜劣汰”的比赛机制和获奖的荣誉感可以激起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参赛获奖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 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围绕技能竞赛, 开展技能教学改革

(一) 围绕技能竞赛, 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由于传统习惯原因, 职业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课程数量相对较多、知识难度较深, 理论教学时间较多, 与实践联系不够等。而职业技能竞赛比赛项目的设置实际、简单、科学, 不但更加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能够把专业所学集中、系统地展示, 呈现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的教学要求。我们应大胆改革, 降低专业难度, 删除一些中职学生根本无法读懂的学历教育课程, 以技能竞赛所需专业知识为主线, 选择核心专业课程, 并在此主线基础上向外拓展, 开设与专业课程有密切关系的素质教育课程和实用课程。

(二) 围绕技能竞赛, 编写校本教材

由于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大多不是很好, 偏科现象普遍存在, 分析和理解知识能力有限, 所以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必须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准, 精简教学内容, 使理论课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实用、易学。而有时我们发现征订的教材尤其是实验教材在内容上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这些实际需要, 那么组织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

(三) 围绕技能竞赛, 开展课堂教学

有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用的校本教材, 就可以紧扣技能竞赛内容, 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一般先进行理论课教学, 教师尽量拿身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做理论讲解的注释,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而且在谈笑间学生也掌握了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技能实践练习, 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增加各阶段实习课的操作时间, 选择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实习课的教学工作, 全真模拟竞赛环境, 指导学生全真演练,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四) 定期举行校级技能竞赛, 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不能让学生走上社会后让社会去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学校可以依据省级、全国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标准制定校级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和标准, 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 以竞赛的方式去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 形成“比、赶、超”的积极向上氛围, 更好的实现技能教学目标。

总之, 中等职业学校只要围绕技能竞赛, 重视技能训练, 以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为出发点, 开展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 让技能竞赛真正走进课堂, 必将给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提高教学技能优化历史教学 篇10

一、历史教师应提高的多种教学技能

1.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和板书技能。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主要任务则是进行情境创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解答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语言表达技能,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要做到针对性强、表述准确;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因势利导,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提高板书技能。在通过多媒体进行板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板书内容的精选和板书结构的设计,应使板书内容能更加直观地揭示历史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黑板(或白板)上的书写要规范、美观、大方,注重布局;要不断探索板书呈现的多种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设计技能的养成。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重要思路。教师必须重点考虑:哪些内容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哪些地方需要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考虑活动的方式、内容、效果及所需条件等。教学设计中的“有效设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避免“满堂问”、所问问题过难或过易的倾向,应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所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性,问题应反映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尽量避免节外生枝的现象发生,以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

3.提高学习方法指导技能。学习方法指导,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主动权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师自身要善于学习、借鉴和总结历史学习方法,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科学的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从“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要从学生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等环节,从提高学生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学生需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进行历史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学习方法,如再辅之以个别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则会不断提高。

4.优化教学评价技能。教学评价技能主要是指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技巧和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评价,应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目的。在测试评价中,应通过科学的设计试卷,全面、客观地检测教学效果。在定性评价方面,要力求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个性和特长,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扬长避短,为学生今后学习指明方向。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鉴于教学技能的重要性,历史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如,在参加培训过程中,要重视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在教学观摩活动中,教师要汲取他人长处为我所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自我反思和听课、评课,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学校也可以创造条件,多进行一些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只有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总结,教师才有可能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而只有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才会使历史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技能、教学、思想” 篇11

关键词:美术教育;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美术与整个社会的融合越来越密切。美术承载了历史,承载了人们观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孔子曾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美术教育在人的情感、智力、道德之间的关系甚密。现今,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进入空前的活跃期,新课程的改革使我国学校教育理念得到了全新的调整,尤其是对各科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未来艺术教育的成效,而各类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更是我国培养美术教师的重要基地,能否形成一支高质量的美术教师队伍,全在于如何提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而现今,许多美术教育硕士对自我能力的提升并不够明确,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必需经过严格的专业素质培养。下面笔者就这方面问题提出三点看法:

1 一专多能,提升专业技能

由课程标准中对美术教育的定义,总结出美术教育的两个主要价值取向:一是“延续发展美学的理论和技法”;二是“健全人格,使人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1]要让美术教育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便需要我们专业教师自身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夯实专业技能,广度和深度结合发展。绘画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我们应当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常久常新、与时俱进,不可过分拘泥于一种,但也切记不可多能无专。[2]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重点在于自主思考、专题探究与知识创新。我们应当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多方面进行了解创新,以寻求更好的方法。

美术教育追求的理念体现出对学生进行的人文主义教育,从人格、审美、情感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我们在自身上更应该学会技能和理论合一,兼顾技法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自主进行美术理论、美术欣赏等内容的学习,提高自我综合能力,拓展专业知识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图像化时代成为美术教育发展的背景,符号、图像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物,各种画作图像冲击着我们的视野。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法学习了,更重要的是学会欣赏评价。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多元化的聚集,集中展示了它与自然、社会、科学、人的关系,美术更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它与文学、音乐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国大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极度缺乏人文主义教育。“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研究生应该重新给自己定位,转换原本拘泥于书本的学习方式,改为独立思考,才能在未来的美术教育事业中游刃有余。

2 技教并重,提升教学能力

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有着很好的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教学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从本科开始便是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进入学校的,在绘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教学方法上却接触甚少。尤其是一些本科非师范类的学生,更是从未接触过教育理论的专业化学习。而对于我们来说,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合理地教给学生。现阶段,大多数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都存在重专业性而忽视了师范性的问题。在学校的理论学习长时间与实践分离,导致只会使用展示技法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但优秀的美术教学应该以语言文字为中介,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条理化。[4]为此我们必须增强自身的示范意识,主动探索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利用假期多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做到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归到实践中去。教学能力的培养非朝夕能成,需要我们立足实践、深入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师素质。

这样一个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将自我定位成研究型教师,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掌握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势必会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在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探究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实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奠定基础。[5]

3 由“生”到“师”角色转换,提升思想

对于许多刚毕业进入教育行业的老师们来说,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如何处理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了解学生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的基本要求,与家长很好地沟通更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推进器。我们即将走出校园真正参与到美术教育事业之中,所以我们应当时刻以人民教师的身份自居,首先做到由自身“学生”的角色思想转换到“老师”的层面上去,使自己成为有人格魅力的美术教师,再以老师的身份去了解学生。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3.1 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

教师自身形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符合一个基本的教师形象,而且要更好地体现出“真、善、美”,这对于传播美术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与普通大众的爱心不同,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将爱心展现在学生身上,这往往通过老师热情的态度体现出来。

3.2 善于了解学生的特点

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学知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便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情感、人格的塑造。

3.3 能与家长很好地沟通

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是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沟通不仅限于对学生,学会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所有的教育工作应当确立学生的主体性,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在完善自身品质的同时,我们必须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总结出适合的教育方式,才能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美术的学科教育价值。

4 结语

在美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契机下,我们作为接受了更高教育的未来美术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延续美术教育事业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2]吴修杰.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治教之法,2012(12):61-62.

[3]曹辉.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美术教育专业人才[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18(2):26-29.

[4]杨志坚.试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3):125-126.

[5]罗晓飞,罗永禄.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师美术教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5):72.

教学技能 篇12

1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1]

心理学家费茨 (Fitts) 和泼斯纳 (Posner) 的研究证明, 操作技能的形成包括学习、保持和迁移3种形式。

1.1 操作技能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以下3个阶段。

1.1.1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或观察别人的示范, 形成有关此项操作技能的表象。此阶段的关键是领会操作技能的基本要求, 掌握操作技能的局部动作。教学的重点是通过示范等方式提供反应线索,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的表象。

1.1.2 联系形成阶段

在掌握局部操作的基础上经过练习将个别操作连接起来, 克服不连贯现象, 形成一个连续的操作技能整体系统。教学的重点是提供练习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形成连续的技能操作整体。

1.1.3 自如阶段

操作技能达到熟练、自然的程度, 无需思索就能熟练地完成整个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动作不熟练的情况下, 人需要大脑高级中枢的思考来判断下一步动作如何进行, 而到自如阶段, 人不需要经过大脑高级中枢的思考, 只需要低级中枢的控制来完成动作, 这使反应的速度大大提高, 以保证有关动作的顺利进行。

1.2 操作技能的保持

操作技能一经学会便不易忘记, 而且越复杂的操作技能, 越不容易忘记, 这主要因为操作技能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习得的, 在练习时各种感官同时作用, 并包含大量的学习, 使效果得以巩固;操作技能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 各操作步骤之间相互提示, 得以保持;操作技能的保持主要依赖于小脑及脑的低级中枢, 这些部位的记忆容量较大, 有利于保持。

1.3 操作技能的迁移

操作技能的迁移是指一种操作技能的掌握对另一种操作技能的形成产生影响。操作技能的迁移按照结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及负迁移。一项操作技能对另一项操作技能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为正迁移;产生消极、抑制的作用为负迁移。

2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2.1 护理技能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材分析、制订教学目标, 吃透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难点和要点, 精心编写教案,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课前, 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个小病例或放一段录像等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如在讲到静脉注射时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病例:护士小李给王先生行静脉注射, 当穿刺见到回血后, 她松开止血带, 推注药液, 局部出现隆起, 王先生感觉疼痛, 再抽仍有回血,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如何处理?还可以在进行静脉注射操作示范前, 先放一段静脉注射操作成功的录像片, 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护理技能的教学过程

2.2.1 有效的示范及指导

由教师以示教配合讲解的方式示范护理技能, 使学生对有关护理技能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慢动作或动作分解的方式示范, 并配合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理解所演示的护理技能。如在铺床时采用大单斜角折法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系统讲解、连贯演示操作步骤后, 进一步详细分解演示大单斜角的折法, 使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2.2.2 利用视听手段

可以采用播放录像、电影或多媒体光盘的方法呈现护理技能操作的全过程, 使学生反复观察完整的护理技能操作过程及复杂的局部操作, 以促进其对护理技能的学习。多媒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后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护理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单纯实际操作的局限性问题, 清晰、生动、形象地展示护理技能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也可以方便地将护理技能操作进行分解演示。

2.3 护理技能的练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认为,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最重要条件之一。美国护理专家罗杰斯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能记住其所听到内容的5%;记住其所见到内容的30%;记住其所讨论过内容的50%;记住其亲自做的事情的75%[2], 由此可见进行实际操作的作用之大。但是, 掌握护理技能单靠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使学生娴熟地掌握操作技能, 达到护理技能的自如阶段, 可以充分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 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到实验室练习。具体做法为:首先, 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实验课教师将常用护理技能操作所需物品准备好, 清点后放入专门的柜子中;其次, 将实验室门上的钥匙、柜门上的钥匙交给组长, 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练习, 待这门课程全部结束后, 清点物品, 收回钥匙[3]。

2.4 护理技能的迁移

操作技能迁移的基本条件是2种操作技能具有共同特点, 且共同特点越多迁移越明显。新、旧技能相同或相似, 又要求学生做相同的反应时, 迁移的效果是积极的、相互促进的, 即正迁移。例如, 掌握了无菌技术, 对其他各种注射法、输液和输血、导尿术等操作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当新、旧技能十分相似, 却要求学生做出不同反应时, 迁移的效果则往往是消极的、相互抑制的, 即负迁移。因此, 促进正迁移, 避免负迁移是进行护理技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 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 是学生在各种互动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挖掘他们的潜能, 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应用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 可以指导我们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摘要:通过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 在护理技能教学中, 应用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 可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操作技能,学习理论,护理技能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工民建防渗漏技术下一篇:低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