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

2024-09-28

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共10篇)

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 篇1

摘要:针对体操理论知识要为体操教学实践服务这一问题, 提出了体操普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思路,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 以体操普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自变量, 学生的技能、技术、理论水平等为因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体操技能水平上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在理论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技术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体操普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要求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把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 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长期以来, 有关体育教学的研究偏重于在理论上的描述或完善, 对体育教学实践帮助不大, 使体育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1]纵观全国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时数的发展, 可以明显看出体操普修课教学时数呈递减趋势。面对这一现实, 迎合教学改革潮流, 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因教学时数缩短给体操普修课带来的困难迫在眉睫。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 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80名新生为实验对象, 通过实验检验该教学策略的效果。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 (硕士) 全文数据库、万方系列数据库、SPORTDISCUSS数据库、中国体育资讯网等中外文专业文献检索工具以及百度等搜索引擎来查阅收集本研究所需要得相关资料, 并且搜集与本研究相关的会议汇编、著作等纸质文献, 阅读了有关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专著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体操普修课学生技能评价内容专家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 对专家有关体操技能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及权重进行问卷调查, 为制定学生体操技能评价量表提供依据。

2.3 层次分析法 (AHP)

将评价体操普修课学生技能的一、二级指标群设计成专家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回收及数据处理, 建立判断矩阵, 并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出权重系数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检验无误后进行归一化处理, 最终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为体操普修课学生技能评价量表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4 实验法

2.4.1 实验对象、时间、及因子

本研究实验对象为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0级本科学生, 共80人 (全部为男生) 。80名学生随机分成4个组 (每组20人) , 并将这4组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时间为2011年1月12月至2011年6月28日。

本研究的实验因子是不同教学策略的教学, 实验组学生进行体操普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策略的教学,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两组学生在体操普修总时数为72学时 (理论部分为8学时) 不变的前提下, 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体操普修技术、技能、理论为教学内容, 按照每周完成6学时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2.4.2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处理

为确保两组学生体操基础处于同一水平, 根据教学内容, 实验前对两组学生屈臂撑、仰卧直膝两头起、倒立、两级蛙跳四项身体素质进行测定和统计处理。所得数据运用T检验 (a=0.05) (见表1) 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身体素质上无显著性差异。因此, 认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身体素质和体操基础处于同一水平。

2.4.3 评价内容及方法的确定

具体评价方法分别如下:学生体操技术水平依据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组织的竞技体操三级成套动作考试的成绩来评定;学生体操理论水平依据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组织的体操普修理论结业考试 (闭卷) 的成绩来评定;体操技能水平依据经过专家问卷, 采用层次分析法制定的体操技能评价表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 通过学生获得的技能成绩来评定其技能水平。

2.4.4 实验条件的控制

依据影响教学的主要八个要素对体操教学中各无关变量进行较严格的控制。如表2所示:

2.5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以及测试的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调查和测试的数据进行常规数据处理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操普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操作方法

教材的理论知识体系由体操发展概论、基本体操、竞技体操、体操健身原理与方法、体操游戏组成。采用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 分类过程中依据理论知识对大纲规定的实践内容的密切程度, 将教材中的理论部分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了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性, 再依据理论知识对实践的作用将各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进行第二次分类, 即将其分成为实践提供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为实践提供指导的理论知识两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遵循技术为主, 理论为辅原则、系统性原则、相关性原则、重复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编制出体操普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操作见下表3。

3.2 体操普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策略对学生技术水平的影响

对两个组获得的技术成绩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如表3, 实验组学生的技术平均成绩为76.975分, 对照组学生的技术平均成绩为74.575分, 独立样本T—检验的检验统计值为0.929, 相伴概率为0.356>0.05, 所以两组的体操技术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两个组的学生都是按体操传统技能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即: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初步的分解练习——纠正错误动作——继续练习——部分动作的结合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完整的动作练习——强化练习, 其具体操作流程如图2。

实验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只是在技能类教学模式的指导下, 将“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 具体化到该教学模式各流程中, 实现同一模式下新的教学策略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它区别于传统教学策略的最本质的特点是:在运动技能类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科学的放置与技术教学相对应的理论知识点。

3.3 体操普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策略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影响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技能评价表的要求, 实验组和对照组技能水平的评价内容分为4项:队列队形练习、徒手操创编、徒手操教学、竞技体操基本动作教学。考核时间为每项教学内容教学结束后一周内进行。评价时由同一个资深教师在任课教师的组织下, 依据评价表中各项评价指标的要求, 同时对一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评价。每个二级指标的评价量度为5级, 即优、良、中、差、劣, 其对应的分值为1、0.8、0.6、0.4、0.2, 每个二级指标的最后得分是被评价者获得的量度值与其权重的乘积。最后统计各二级指标的总分, 即为该学生的技能成绩。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技能成绩进行统计和换算, 并对学生技能总评成绩 (100分制)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其检验结果见表4。实验组技能总评均分为75.175分, 对照组学生的技能总评均分为69.575分, 检验统计值为2.806, 相伴概率为0.006<0.01,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体操普修技能水平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的体操技能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的体操技能成绩。

如表5: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队列队形练习以及竞技体操基本动作教学成绩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其相伴概率都为0.040;在徒手操教学成绩上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其相伴概率为0.009;而在徒手操创编上却无显著性差异, 其相伴概率为0.239。

3.4 体操普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策略对学生理论水平的影响

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根据各自计划的理论知识传授方式完成了8个学时的体操理论知识学习。参加了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普修理论结业考试 (闭卷) 。考试由教务处组织, 由专业教师出题 (A、B卷) , 并由教务处随机抽取一套作为考试用卷。试卷的评阅方式是由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老师采用流水作业的形式集体阅卷。因此学生的理论成绩符合客观、公平、有效的评价原则, 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将学生的理论成绩进行统计,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6, 实验组学生在体操理论成绩的均分为70.780分, 对照组学生为64.830分。独立样本T—检验的检验统计值为2.143, 相伴概率为0.035<0.05, 所以两组学生的体操理论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

4 结论

4.1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步骤上相同, 对同一水准身体素质及体操基础的学生来说, 在技术成绩上二者不具备显著性差异。

4.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体操普修技能水平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的体操技能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的体操技能成绩, 究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操普修教学策略, 在理论的导入上要求与技术教学内容相结合, 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第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不断地强化学生利用体操理论知识指导自身实践的能力;第三, 教师针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 及时地采用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第四, 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手段, 旨在动员学生更多感官系统的参与,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3实验组理论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理论成绩。主要原因分析如下:第一, 学生在整个学期接受理论知识的刺激和强化, 他们不仅对识记部分的理论知识熟记于心, 而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过程中,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策略在理论传授手段上考虑课堂多种媒介手段的运用, 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觉完成理论作业, 再者, 教师在下一次课的准备部分还要针对作业内容进行提问,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性变强;第三, 随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学生能够感受到体操理论知识在指导其自身实践的作用, 使学生对体操理论知识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

参考文献

[1]杜俊娟.体育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16.

[2]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9.

[3]高守清.体育教学策略理论与实践[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9:4-5.

[4]周登蒿.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171-239.

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 篇2

1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各具特点,从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践看,实验教学因其严谨却略显模式化,第二课堂因其灵活却缺乏必要的深度和专业契合度,两者都未能真正发挥其全部作用。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1.1实验教学体系欠完善,形式单一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实验教学相对较少,并且没有课外实验教学相补充,实验设备闲置率高,也没有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结合的教学体系。同时各实验课程的开设或重复或者人为割裂的现象严重。实验教学不但无法达到实验要求的效果,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导致学生的参与率和热情不高。

1.1.2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学习缺乏自主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实验任务,教师主导整个实验进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未能有效贯彻,学生自觉培养实验技能意识薄弱。教师主宰实验,有利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进程,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授,但也让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更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知识主体的作用。

1.1.3实验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缺少衍生教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资源齐备,设备先进,但课程的时间安排欠妥,课外时间的开放程度不高,实验资源的使用忙闲不均。并且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仅局限于课程内模拟实验,模拟环境真切度不高,教学方式上仍是大集中的课堂操作,不能将学生的实验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衍生教学。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形式无法令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感悟管理理念、学习管理方法、积累管理经验。

1.2第二课堂教学开展有待提升层次

1.2.1认识观念偏差,忽视第二课堂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一些高校认为,第二课堂的主体功能是活跃校园文化,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能力育化功能。一些高校虽然对第二课堂的`功能有所认识,但限于条件,并没有将第二课堂作为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导致了高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严重脱节。

1.2.2载体欠缺创新,缺乏专业内涵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更多的集中在文体活动方面,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活动内容体现较少,将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学科发展有机结合的载体建设也未能实现突破,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往往缺少专业特点和内涵。

1.2.3活动资源和设备受限,活动缺乏专业的品牌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发和自主的形式为主,不仅存在活动经费的限制,而且受到设备设施的制约,一些与专业教育相关的活动往往受到软件和硬件设施的限制无法开展,比如模拟软件、电子设备、场地等等,这让活动本身无法真正发挥实效,也大大降低了活动本身的吸引力。鉴于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加上两者各自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性,有必要对两者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结合是工商管理类人才技能育化的必然选择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实验模式使学生难以将分散在专业课程中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而与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促成学生专业技能的育化。

2.1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为不断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各高校均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更新了软硬件,但先进的设备仅仅用于实验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率较低;同时高校第二课堂因为场地、经费分配、设备等的缺陷,无法进一步拓展。将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使用实验设备和资源,为实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实验教学更深的使命,同时也更进一步的发挥了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推动实验教学发展。

2.2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是提升第二课堂内涵的需要

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自发的活动,灵活但缺少规范,且专业结合度较低。而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改善第二课堂组织松散的局面,使得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培养逻辑思维、积累理论知识,为高校第二课堂增加了内涵。因为这种结合,专业教师和实验导师参与第二课堂的指导,让第二课堂拥有更丰富的专业内涵,提升第二课堂的层次;同时因为与专业特点的紧密结合,学生拥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将所学理论与模拟操作实践相互结合,提高了专业学习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2.3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建设人才培养载体的需要

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中学生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再现课堂上不可能进行的实验

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涵盖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天体,但有些宏观的或是微观的实验内容不可能在课堂上通过传统教学的操作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很难建立起相应的物理形象,知识点也会因此变得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可利用FLASH等软件将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物理图景、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模拟、核裂变的模拟等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看,有助于学生获得更为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

二、利用信息技术重复呈现实验现象,加深学生记忆

有些物理实验由于持续的时间较短,如果想让学生观察清楚实验过程可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在关键的时候再以慢镜头的形式让实验过程缓慢地、多次地呈现给学生,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自由落体运动是稍纵即逝的,学生是难以从瞬变的动态中得到其变速的具体特征。但可通过FLASH软件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模拟,及时地将演示实验中小球的下落过程进行延缓处理,让学生初步观察到“自由落体运动”变速的具体特征,然后进一步通过设定相等时间间隔并获取相应的小球位置,让学生读出背景标尺上相应的刻度,从而进一步地进行计算、推论小球的运动规律。这样让学生感受到现象的真实性,又让学生自己从实验数据中推论物理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探究实验提供条件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创设虚拟仿真环境,可为学生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学生能在动态情景空间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而且,借助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工具,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它能使物理现象可视化,能让学生“看到”力,还能够“看到”位移,如沖力随时间的变化、超重、失重实验中暂态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可通过它来思考、来学习、来创造,主动发现、探索、思考,使学习过程呈现一种新景象。

四、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疑难物理实验,打破时空限制

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些抽象的物理实验的微观本质形象化,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同步卫星”定点实验等,由于时空限制不可能在课堂演示,利用动画制作软件,将它做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地在屏幕上展示其物理过程,变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超越时空限制,突破思维障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和清晰度

如:“测干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的实验中,首先在实验室里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然后进入计算机房,人均一台电脑,在设计好的U-I图像上,进行描点画线和数据处理。学生自己动手处理实验数据,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和电脑提供的便利,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实验竞赛,提高学生实验评价能力

1.开展撰写实验报告比赛。让学生认真对照多媒体展示的范例,根据自己对实验的认识进行评判,看器材开得是否齐全,现象观察是否全面,结论归纳是否正确等,学生作出自我评价。

2.分组选派代表上台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比赛。学生直接从屏幕上观察台上实验学生的每个操作细节及实验现象,完成后,台上的学生先自评,然后由台下学生共评,指出演示者的优缺点,并展开讨论,形成交流协作的实验气氛,然后由教师总评。

3.录制实验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实例3~5个,在实验结束时放映,让学生评议。每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摄录的主角,每位学生都负有“演员”和“观众”的双重角色,这样就直接刺激并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讲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一定要掌握好每个实验的愿望,使实验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七、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优势进行实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在实验复习课中,如果把各种实验都重新演示或操作一遍,时间上不允许,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不妨利用多媒体,把有关实验制成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过程,这样既节省大量时间,扩充实验复习课容量,也提高了复习效率。

在实验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根据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应郑重强调: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实验教学,不是淡化演示实验教学,而是更需要我们教师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在实践中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吉庆.计算机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王瑜.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物理计算机辅助教学[J].物理教师,1999.

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 篇4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当代社会心理学家Bandura[1]于1977年在《心理学回顾》杂志上发表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的概念。同时班杜拉(Bandula,1977,1982,1986,1997)又提出了对于发展自我效能感非常有效的4个基本成分,即:成功的表现、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2]。很多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是人类行为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强大力量,能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它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和管理过程。

体操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中较为复杂的一门学科。但体操运动对健美人的体型及培养学生勇敢、坚韧、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高校学生在入校前接触体操较少,再加上学生年龄偏大、身体素质也参差不齐,尤其是面对器材时,难免会感到吃力和信心不足等现象。因此,学生学习体操的自我效能感即学生对自己对学习体操学习成功的主观判断,也称为学习体操的自信心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在体操教学中合理运用自我效能感来改善和提高体操教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体操成绩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郑州师范学院2009级体育系普修体操专业的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且采用小样本量实验,划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计划每组2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围绕研究主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又通过“学术期刊网”详细检索了自我效能感及体操教学方面的体育科研成果,同时对所得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1.2.2 实验法

在实验中主要应用单盲教学干预实验,提高被试的自我效能感来改善体操教学的方法,从而改善大学生的运动学习成效。实验目的为提高实验组自我效能感的学习方法来提高体操教学的学习成绩;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实验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一个学期共32个学时。在整个教学实验中,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教学时数及教师均相同,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均一样,保持同质性。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王才康等人翻译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中文版GSES量表包含一个维度的10个问题,采用李克特4点记分,完全不正确记1分;完全正确记4分。得分相加,分数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且基本分为4段评价等级。经过研究发现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75-0.91之间。王才康等人对中文版量表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 [3]。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包在微机上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为掌握对照组与实验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否存在差异,以自我效能感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测结果见表1:

从表1T 检验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P=0.64>0.05,实验前两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存在差异性。

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简单体操动作教学与测试,所测结果如表2所示,从所测数据分析可知,两组学生实验前体操考查成绩各等级(优、良、中、及)所占的百分比经 检验, =0.49,P=0.72>0.05,两组间不存在差异性。

从表1的T检验和表2的卡方检验结果可以得知在实验前两组学生的体操学习成绩及自我效能感均不存在差异性,这就基本保证了实验所具有的内部效度或同质性。

2.2 实验后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在实验中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实验手段干预,即运用班都拉(Bandula,1977,1982,1986,1997)提出了对于发展自我效能感非常有效的4个基本成分,即:成功的表现、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采取更多的方法、手段让学生减少因失败而导致的挫折感,增加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学生较难完成的技术动作,适当降低标准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体操学习的信心和动机,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标准、优美、轻松、熟练的体操技术动作展现给学生,减少对动作难度的恐惧和退却心理,使学生对整个体操技术动作的学习内容形成较好的表象,在练习中教师要选一些优秀学生并接近普通学生水平却能较好完成技术水平要求的学生作为榜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给学生以榜样示范的作用,使学生改善自己的效能知觉,提高对自身体操能力水平的认识,进而提高体操学习的效能信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因多次失误而出现焦躁的情绪时应及时开导,细心帮助,鼓励学生团结帮助、共同进步,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手段的干预,我们可从表3数据中得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我效能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0.00<0.01,差异非常显著。这说明特殊的实验干预非常有效,实验组通过实验干预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从表 4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后体操技能考核成绩各等级(优、良、中、及)所占的百分比经X2检验,X2=6. 24,P=0.029<0.05,具有差异性。

3 结论与建议

1.在体操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操学习成绩。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注意让学生在学生中的成功体验及榜样示范的作用。

2.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4个基本成分,即:成功的表现、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在体操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体操学习成绩。建议在今后的体操教学中,合理运用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种因素,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特定的教学情景,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

摘要: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运用自我效能感来提高体操教学中大学生的运动学习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实验班的体操成绩好于对照班,并且差异显著。

关键词:体操,教学,自我效能感,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70.

[3]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4]薛予阳.培养和激发自我效能感与体操教学[J].体育函授通讯,2002,18(1):50-59.

[5]马晓军.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体育专业女子足球教学实验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135-137.

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 篇5

(三)学时:3

实验类别:选开

实验性质:示范性设计性研究性

教学要求:

1. 学会设计简单的探究类型中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 了解设计简单的中学化学课外活动实验的基本过程

3. 培养本科生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意识和技能

4. 能够正确评价中学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1.通过查找资料,选择设计小实验课题。

2.课堂讲述本人设计实验,并阐明设计思路。

3.同学互相评课,了解一堂设计实验课的评价环节。

作业:

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 篇6

本文主要以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该年级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30人,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 对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实验之前评价分析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 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量将会直接影响新知识学习的效果。通俗一点地讲, 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越高, 在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时就会更容易。因此, 在进行该实验研究之前, 本文主要是以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知识水平作为参照,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 其对比结果如表一所示,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 对照班和实验班之间教育学成绩的概率基本上都超过0.05, 因此我们可认为在0.05水平上, 该两组学生的成绩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性。而实施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育学理论知识非参数检验, 是检验进行案例教学以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成绩之间差异性的基础, 能有效地检验案例教学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1.2、试验后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分析

(1) 导入技能。良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便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 导入技能作为教师教学艺术、教学理念、学识、口才以及智慧等的综合体现, 其导入水平容易受教师自身知识与经验沉淀的影响。在实验阶段中, 实验班首先进行导入技能理论的学习, 研究者让学生观看一些导入案例的相关视频, 接着由教师来进行对其分析和讲评。而对照班则实施常规的理论学习教学法。通过表2我们可发现, 在学习导入技能过程中, 不管是否应用案例教学, 对于提高学生的导入技能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在实际考核阶段, 不管是对照班还是实验班的学生, 所采用的导入法多为示范导入或者故事导入, 而对于和教学经验关系较为密切的设疑导入、情境导入以及实验导入等技能的运用则比较少。由此可见, 在学习导入技能时, 尽管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很多不同的导入教学法, 但是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 要想提高其导入技能, 还需要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2) 反馈技能。所谓反馈主要是指个体在练习过程中或者练习以后所获得关于运动技能操作方面的信息。在实验过程中, 研究者让实验班观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视频, 并对其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 而对照班则按照一般的理论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通过研究表明, 实验班学生的教学反馈数量和强度比较合理, 并能通过案例中的相关反馈技能, 对能其进行灵活应用。由此可见, 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教学经验的积累,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反馈技能。

2、实验结论

通过对教学能力系统中各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以及相关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班的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成绩明显要高于对照班, 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将案例教学和体育教学实际情况相联系, 有效地利用书本中的相关知识, 把教学现场完整的还原到学生面前, 使学生更容易抓住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 丰富并提高其自身的教学经验, 以此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技能。

摘要: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课程的应用, 通过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以及实验法来处理、分析与判断相关数据, 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核成绩相比较, 通过研究表明, 实验班的学生在掌握讲解技能、发聩技能时均比对照班好。因此, 在体育教学技能的微格训练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 不仅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便于学生思维的启发,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建鹏.综合式案例教学在体育技能教学中运用的研究[J].体育师友, 2010, (2) .

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2009级、运动训练系2007级学生各60人, 合计120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理论分析法。设计“保护与帮助”相关的调查问卷120份, 有效问卷102份, 有效回收率为85%。

2.结果与分析

2.1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现状。

我国体育院校体操课的根本任务, 是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 增进健康, 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 在体操教学中, 要十分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对体操教学过程中致使运动损伤因素调查 (见表1) , 结果表明保护与帮助因素占27.54%, 仅次于技术不熟练。

注:保护与帮助因素包括缺乏保护保护意识和保护运用不当。

教师和学生正确地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从而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调查表明, 66.23%的同学认为教师是学生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教学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和训练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掌握保护与帮助技能, 避免运动损伤发生, 确保顺利完成体操教学任务。

2.2教师重视保护与帮助教学。

2.2.1明确易伤部位, 避免运动损伤。

调查结果表明有62.75%的学生在体操学习中受伤, 体操教学中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对学生在体操、篮球和田径课程中运动损伤调查发现, 每门技术课程都存在安全问题。体操课中学生容易受伤部位依次是腕关节、踝关节、颈部、肩部、腰部等;体操课中运动损伤产生原因依次是技术不当、支撑用力不当、落地不稳、保护与帮助不当等。教师在体操教学中针对体操课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因素, 有的放矢, 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如由于技术不当导致运动损伤, 教师可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分化和建立动作定型三个阶段, 结合保护与帮助不同的作用和目的, 依据不同阶段的保护与帮助的运用不同和各个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帮助措施, 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促进教学安全有序进行。

2.2.2有序组织安排, 加强技能传承。

明确体操课中容易受伤部位和产生原因后, 教师要根据体操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序地组织教学, 加强保护与帮助技能传授, 让学生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意识、技能提升, 共同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

调查表明广州体院体操教学中教师重视保护与帮助教学, 并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而在对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和掌握保护与帮助技能的形式中发现, 教师指定学生练习所占比率较高, 不利于学生自我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教师安排保护与帮助技能练习次数偏少, 所以应加强练习次数, 提高学生对技能的运用。加上现在体操课时缩减等因素要求教师有效、有序地组织教学, 如安排学生进行动作练习时, 组织学生轮换保护与帮助, 加强学生课间有效密度。

2.3完善考核体系, 激发学生练习。

合理考核和评定能激发学生加强保护与帮助技能的练习和掌握, 提升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能力效果, 减少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在对学生是否认为将保护与帮助技能列入考试评定内容的重要性调查中发现:48.04%的学生认为重要, 35.29%学生认为非常重要, 教师对同样问题调查表明将保护与帮助技能列入考试评价内容很是重要。而对广东省所有高校调查中发现没有一所高校将保护与帮助技能正式列入考试评定内容。调查发现, 广州体育学院部分教师尝试将保护与帮助技能列入考试内容, 考试形式多以部分动作和指定动作的保护与帮助技能考试为主。

针对当代大学生应试心理, 多数大学生认为保护与帮助技能不是考试内容, 忽视保护与帮助的掌握与运用, 是导致体操课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完善体操课程考核评定体系, 将保护与帮助技能考试列入考核范围, 激发学生对保护与帮助技能的掌握, 减少意外事故发生, 对体操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2.4学生学习被动, 实践操作欠佳。

体操动作种类繁多, 要做好保护与帮助, 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改进教学方法, 向学生传授保护与帮助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要不断练习和掌握操作技能, 做到根据动作的结构、方向、幅度、力量、速度等的规律, 以及根据各种器械、被保护者的特点来采取正确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位置, 抓住恰当的时机, 进行保护与帮助。

在对学生之间保护与帮助技能运用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学生运用保护与帮助技能的情况不太乐观, 仅有40%多的学生对同学的保护帮助满意。对学生课外是否自觉练习运用保护与帮助技能调查, 结果表明:只有11.76%的同学经常在课下时间自觉练习。课堂上学生练习时间有限, 运用熟练程度不理想, 课下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 致使体操技术课中, 以教师保护帮助为主,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欠佳。

3.结语

广州体院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总体情况良好, 教师重视保护与帮助技能传授, 组织教学安排有序, 但学生对保护与帮助技能运用不熟练, 存在发生运动损伤的安全隐患。建议完善体操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将保护与帮助技能运用纳入考核评定内容, 确保体操教学安全、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体操[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毛卫国等.体育专业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J].洛阳师专学报, 2000, 2.

[3]陈雪梅, 郭振新.我院体育专业学生体操课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 篇8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需要正确认识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 注意把握实验教学的特点, 合理开发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通过观摩这次展评活动, 笔者发现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实验操作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 我们应着力找出本次展评暴露出的问题, 并寻找解决策略。

一、主要问题

1. 初中物理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初中物理教师不仅要对初中物理知识熟练掌握, 进行教材研究, 还应对高中物理有所了解, 熟悉物理学史的有关内容。从展评的情况来看, 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 对物理学史缺乏了解

物理是一门创造性、继承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成就是众多物理学家献身科学事业、代代传承的结果。通过学习从古到今众多物理学家的贡献、生平和他们的物理思想, 他们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激发他们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自觉性和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求学生了解物理学史, 初中物理教师理应对物理学史比较熟悉, 但是事实不容乐观。

例如, 本次展评第一道共答题:关于物理学史中的实验, 以下事实中正确的是 () (答题时间:15 s)

A.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通过解剖青蛙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生物电”

B.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压无关

C.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无意中利用澡盆实验鉴定王冠真伪的过程中建立了“密度”的概念

D.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发现了“天电”与“地电”是统一的

只有6个代表队回答正确, 有5个代表队选择了A选项, 把伽伐尼做过的解剖青蛙发现生物电当成了伏打发明了伏打电堆。

(2) 不熟悉高中物理主干知识

一名好的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前提下, 对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基本内容也比较熟悉, 并能了解普通物理的有关内容, 这是关系到一名初中物理教师能否驾驭课堂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展评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高中物理主干知识已经完全忘记。

例如, 本次展评中有一道共答题:正确使用螺旋测微器 (千分尺) 测量小球直径的调节过程中, 当螺杆开始与小球接触时, 应旋动图1a中___ (B/C轮) , 听到“咔嚓”声后, 示数如图1b所示, 这时读出的数值是____ (答题时间:30 s) 。

第一个空有2个队回答错误;第二个空有3个队回答错误。

关于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是高中物理的基本内容, 它上面有固定刻度和可动刻度两部分。固定刻度上显示整毫米或半毫米, 螺纹间距是0.5 mm, 即螺杆在尺身旋转一周前进或后退0.5 mm, 可动刻度上分成50等份, 每一份是0.01 mm, 再加上估读, 最后应读到0.001 mm, 所以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读数时应先读固定刻度为8.00 mm, 可动刻度可读为0.474 mm, 最后结果可以记为8.474 mm。

又如在基本技能题中有这样一道共答题:黑盒子内部元件的判断 (3号选手答题) 。

实验器材:黑盒子 (面板上有1, 2, 3, 4四个接线柱) , 多用电表。

要求:黑盒子内有3个电学元件 (可能是电阻、电池、二极管、大电容) , 每两个接线柱之间可能接一个电学元件或不接电学元件。请利用多用电表判断电学元件的种类, 按顺序记录你选用电表的功能挡, 并把判断结果标在图中 (答题时间:6 min) 。

结果6 min时间内满分40分的试题只有1位选手得满分, 3位选手得30分, 6位选手得20分, 1位选手得10分, 还有2位选手没有得分。

在使用万用表时, 首先要进行机械调零 (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指在刻度线左端0位置, 若不指0, 调整调零螺丝, 使指针指0) ;在不知黑盒子中有无电池时, 要先用大量程电压挡探测有无电源, 在确定无电源时, 才能使用欧姆表探测 (本试题没有电源) 。探测电阻和二极管都用欧姆表,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当欧姆表的黑表笔接二极管的正极, 红表笔接二极管的负极, 此时二极管加的是正向电压, 它的电阻值很小, 就像一个接通的开关一样;当黑表笔接二极管的负极, 红表笔接二极管的正极, 此时二极管加的是反向电压, 它的电阻值很大, 就像断开的开关一样。

电压为零有下述可能: (1) 任意两接线柱之间电压均为零, 则盒内无电源。 (2) 有的接线柱之间电压为零, 可能是两接线柱中至少有一个与电源断路或两接线柱间短路。

电压最大:两接线柱间有电源。

正向和反向电阻值相差很大:两接线柱间有二极管。

有充放电现象 (欧姆表指针先偏转, 然后又回到“∞”刻度) :两接线柱之间有电容。

电阻为零:两接线柱由无阻导线短接。

(3) 平时对教材研究不够

目前初中物理课标教材全国公开发行的有6个版本 (上海除外) ,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来说, 平时备课时应研究3个以上版本教材, 尤其是对人教版教材应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应注意实验教学的一些细节, 比如一些初、高中衔接的内容。

在本次展评基础实验题中, 有这样一道试题:用实验演示浸没在空气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实验器材:杠杆, 塑料可乐瓶2只 (其中1只装有压缩空气, 瓶塞中装有自行车胎打气阀) , 支架, 细绳, 气球。

要求:装配好器材, 向评委演示说明 (答题时间6min) 。

满分40分的操作题, 只有5个队得满分, 2个队得30分, 3个队得20分, 2个队得10分, 1个队没有得分。

本实验沪科版教材是把它作为一个探究性实验 (如图2所示, 8下170页) , 粤教沪科版是作为一个课外活动 (8下89页)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在备课时多研究几个版本教材的话, 一定看过这幅图, 组装器材完成实验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

在基础实验题中还有一道演示光传播现象的试题。

实验器材:激光几何光学实验仪器 (附说明书) , 烧杯 (内装水) 。

要求:装置好实验器材, (1) 演示光从水传播到空气介质所产生的现象, 显示出入射角变化时的特点。 (2) 将光源分束, 演示平行光通过凸透镜的会聚现象, 再演示从焦点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现象。

本题应该是很简单的操作题, 但是得分率也只有75%。从教师的操作可以发现, 在演示显示出入射角由小变大的特点时, 有教师没有演示出全反射现象, 也有教师演示出了全反射现象但是没有交代现象的名称。这反映了我们教师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 对于初、高中衔接的内容没有认真进行研究。

2. 教师对实验设计的原理认识不够深刻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不仅要知道实验怎么设计, 还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本次展评第四项抢答题第10个问题:用图3所示器材设计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演示并说明主要操作步骤 (答题时间2 min) 。

实验教师在把溢水杯装满水后, 就急于测量物体重力和读出物体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当小桶中接水后才意识到忘记测量空小桶重力了, 于是向学生解释, 我们之前应测空小桶重力, 最后也没有完成全部操作步骤。主持人判倒扣10分。其实该教师重点应分析实验如何测量F浮 (用称重法) 和G排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小桶的重力和盛水后桶和水的总重力) 。至于先测空桶的重力还是先测桶和水的总重力, 笔者认为都可以。即使教师意识到忘记先测量空桶重力, 也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 问学生此时有没有补救的办法, 这是很好的课堂生成。笔者相信一定有学生可以想到让教师满意的办法, 教师随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先测桶重和后测桶重有没有本质区别, 学生会发现这不是一个是非问题, 而是一个方法的优劣问题。

拓展实验题第2题是:设计并连接行人从斑马线过马路的模拟交通灯电路。

实验器材:红灯泡 (2.5 V) 2只, 绿灯泡 (2.5 V) 2只, 双刀双掷开关2个, 电池4节, 导线。

要求:指示灯由行人控制, 过马路前控制开关使人行绿灯亮, 车行红灯亮, 过马路后再控制另一个开关, 使人行红灯亮, 车行绿灯亮。画出电路图并连接模拟电路, 再演示行人过马路的情况 (答题时间:10 min) 。

满分60分的试题, 只有2个队得到40分, 4个队得20分, 2个队得10分, 有5个队没有得分。苏科版教材 (9上) 综合实践活动后的习题中有用2个单刀双掷开关设计楼道灯的电路,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想到设计两个单刀双掷开关先控制一红一绿两个灯, 再设计两个单刀双掷开关控制另一组一红一绿两个灯 (如图4所示电路图) 。最后把其中一组单刀双掷开关接线柱之间的连线交叉一下就可以得到连接图 (如图5所示) 。

3. 一些教师动手能力需要提高

虽然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分组实验20个, 苏科版教材还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但许多一线教师平时不做实验, 靠讲实验、做实验习题来代替做实验, 甚者一些大城市的名校初中物理教师竟然两年中不让学生做一个分组实验。这就使得教师实验操作技能退化萎缩, 不知道实验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也无法关注。

苏科版8下第五章有一个实验“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被搬上这次展评: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号选手答题) 。

器材:有机玻璃管 (管中充水) , 细橡皮筋, 米刻度尺, 手机, 烧杯, 注射器。

要求:在塑料管壁上标上刻度, 设法使气泡以较小速度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 测量管内气泡在管中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将数据记录在表1中。

提示:测量时间用手机中的秒表, 可打开手机的“应用程序”, 再选择“时钟”中的秒表 (答题时间6 min) 。

在6 min的操作时间内, 满分40分的实验题13个市代表队的均分是18.46分。平时用的教学器材大多是装备站准备好的“气泡管”, 如今让教师自己去注入液体制作器材, 就有教师不会, 有的不知道应留多大的气泡比较合适, 有的不会设计实验步骤。

本题有这样几个细节: (1) 要求“在塑料管壁上标上刻度”, 那么标多长的刻度比较合适呢?本次给的玻璃管是100 cm, 要求记录4段路程长度和所用时间, 有的教师死板地按照教材上的每段10 cm设计, 导致有较长的玻璃管没有用到, 而且路程短时间也短, 实验的误差就会加大。该实验每段路程为15~20 cm比较合适。 (2) 气泡的大小要合适。 (3) 如何使气泡以较小的速度运动?研究发现, 大约45°倾角的时候速度最大, 该实验倾角设计在10°以内比较方便记录时间。 (4) 表格要填写完整。一个完整的表格要有表头, 里面应写出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和单位。很多教师忙于实验操作而忽略了表格的填写,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先考虑实验步骤, 然后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头写好, 最后才是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又如上届考过的一个题目“演示焦耳定律”。

实验器材:焦耳定律演示器, 教学电源, 滑动变阻器, 开关, 导线, 装有红墨水的注射器。

要求:装置好焦耳定律演示器, 连接电路, 向评委定性演示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本次把答题时间从上届的3 min延长到6 min, 结果满分40分的操作试题的均分才11.9分。焦耳定律定性实验中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来显示电热的多少, 可以用电热来加热煤油, 也可以用电热来加热气体 (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程度较大的特性) 。

4. 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教师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后, 还需要探索实验的创新设计, 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规律的实验, 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积极的努力。

在展评第六项拓展实验中有这样一道操作题:测量细棉线的抗断拉力。

实验器材:细棉线, 米刻度尺, 支架, 钩码一盒, 弹簧秤, 绘图板, 铅笔, 白纸。

要求: (1) 用所给器材设计一种方案, 测量细棉线的抗断拉力, 并进行操作。 (2) 除了你设计的方案之外, 还有哪些能在实验室完成的方法可以估测细棉线的抗断拉力?请在答题板上写出方案名称, 并向评委简单说明原理 (答题时间:10 min) 。

满分60分的试题, 只有2个队得满分, 有3个队没有得分, 13个队的均分是24.62分。

有的教师用测力计直接去测, 发现无法记录测力计拉断细棉线时的拉力, 其实只需要设计一个“可记忆”的测力计即可: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细棉线, 在测力计指针右侧放一片白纸做记号, 拉的时候纸片随指针一起动, 一旦细棉线拉断纸片就固定在那里。还有的教师发现测力计量程太小时束手无策。只有少数队想到用钩码代替测力计去拉, 最后测钩码的重力即可。也有的队设计利用米刻度尺作为杠杆, 利用杠杆原理测算拉力。

在下半场每队5 min的趣味物理实验展示中, 有3个队都做了验证大气压存在的系列覆杯实验, 有2个队做了电动机系列实验。当然也有创新的实验, 如苏州队用魔棒吸引很多物体,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竟然能吸引支撑在横杆上的大拖把, 给广大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获得了趣味实验展示的最高分。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改变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要在中考中加强实验的考查, 重点考查实验的过程, 对苏科版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考查。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不要只看均分, 还要看分数是怎么得来的, 分数的背后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 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寻找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进行教学。

3.加强实验研究

在平时的备课中要认真研究实验, 教师上课前要把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亲自做一遍。还可以研究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实验, 选取可用之处。

4.改革教师培训制度

一些城市的教师继续教育采用每周固定时间进行教研活动, 形式有公开课、听讲座等, 广大农村学校则采用寒暑假集体培训的方式。这些传统的培训方式效率低, 教师不感兴趣, 是一种行政化的“被培训”。如果能激励教师进行自由组合, 成立教师成长共同体这种非行政化的民间组织, 教师自愿参加, 采用沙龙的形式进行教学研讨, 一起观摩全国大赛的课, 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来进行交流等形式, 必将产生积极的效果。南京初中物理教师成长共同体成立4年以来, 利用周四晚上2个小时时间活动达130次, 有的教师单程需要1个多小时也赶来交流。

5. 激励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研究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 实验教学贯穿教学的全部, 支撑着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仅要会做实验, 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 还有哪些其他的方案也能完成实验。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花时间去研究, 时间哪里来, 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给教师减负, 让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中解放出来, 加大备课的力度, 尤其是加大备实验的力度。可以利用区、市级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实验专题研究, 也可以利用校本教研时间进行实验教学研究。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门和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验研究, 在时间和经费方面给予支持, 并对一些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奖励!

三.展评的启示

本次展评虽然结束了, 但是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1.开足开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不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 都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齐20个分组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应创造条件努力去完成, 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还应开发一些小实验, 创新一些实验设计。

2.熟练操作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 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都应十分熟练地操作和演示, 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原理和设计思路, 熟悉每一个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参加比赛的教师应该在赛前做好充分准备, 对于有难度的实验要反复练习。

3.准备多组趣味物理实验演示素材, 避免重复

趣味实验的展示反映了每个市的教研氛围和智慧, 考虑到可能会和其他代表队重复, 所以应准备3套以上不同的实验方案去应对。实验的准备要注重有趣, 容易被观众理解、模仿, 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 尤其是给初中物理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案例。

参考文献

[1]刘炳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 [M].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12.

[2]廖伯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 (8年级)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

[3]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12.

[4]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南科技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2008级田径专选班学生。采取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15人和对照组15人。实验前对两组实验对象的田径裁判技能作了测试,经方差分析两组实验对象的田径裁判技能无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田径竞赛规则2010》、《田径裁判法》、《田径教学与训练》、《田径裁判员培训》、微格教学等相关书籍与资料,把握田径教学的研究前言理论和发展前景,在交叉学科的理论支撑下分析教学现象和结果。

1.2.2 数理统计法

实验前后的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和《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与分析。

1.2.3 实验法

1.2.3.1 实验时间

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

1.2.3.2 实验条件

两组均由本人在湖南科技学院塑胶田径场进行教学以及湖南科技学院田径运动会中临场进行教学。

1.2.3.3 教学形式与内容

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分成每5-6人组成一个微格教学班,首先设计微格教学的教学程序,制定出反馈与评价方案,其次,严格按照微格教学的要求轮流进行田径竞赛各项目裁判、田赛各项目裁判的裁判技能演示,再次,在2011年10举行的湖南科技学院田径运动会中进行临场裁判实习,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演示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演示技能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和正态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学的英文为Microteaching,在我国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

2.2 微格教学的设计原理

2.2.1 确立教学目标

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确立一个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在进行微格教学训练任何一项教学技能、一项简短的教学内容都要围绕确立的教学目标而进行,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教学,同时也是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它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与一节课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同时,为达到事先确立的教学目标,学生又必须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技能,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而进行,掌控媒体的选择和组合,掌控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掌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制定出学生学习技能的评价标准。

2.2.1.1 分析教学要素

传播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过程,但它也遵循传播学的规律。所以,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要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通过反馈环节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优化,在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构成这一整体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分析,并运用系统的方法在众多因素中探索真正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从而确定富有成效的设计方案。

2.2.1.2 实施教学反馈与评价

教学过程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过程。教育传播理论认为反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教育传播过程实现双向交流,使施教者得到知识的传递结果,并对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对自我的传授知识过程做出相应改进。所以,进行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时也要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建立合理、有效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反馈信息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

2.2.2 田径专选课程田径裁判技能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对田径裁判的各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把田径裁判技能的微格教学分成田径裁判理论知识微格教学和田径临场裁判微格教学2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经过指导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该项在田径裁判技能中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微格培训有90%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田径裁判微格教学。

2.2.2.1 田径裁判理论微格教学设计

田径裁判理论知识微格教学主要分为竞赛规则、裁判法2个部分。首先是田径裁判的规则教学。教师制订出赛前控制中心、比赛中径赛和田赛、赛后控制中心规则的总体教学目标,还要制定出径赛各个项目的规则教学目标和田赛项目中各个项目的规则教学目标。培训方式采用以讲解为主,同时观看大型田径比赛录像的形式为辅,提高学生田径裁判规则的理论知识;其次是田径裁判法的教学与训练。教师制订出计时、起点与终点、接力赛跑、跳高比赛、跳远与三级跳比赛、推铅球比赛等法则裁判技能的教学目标。培训方式采用以讲解为主,以观看PPT的形式为辅,提高学生田径裁判法的演示能力。

2.2.2.2 田径临场裁判技能微格教学设计

临场裁判技能微格教学主要分为赛前控制中心裁判、径赛项目裁判和田赛项目的裁判和赛后控制中心裁判的技能微格教学4部分。首先是赛前控制中心裁判的微格教学,教师制订出工作程序、检录时间、检录时对运动员要求、道次的抽签、带领运动员进场比赛的时机等技能培训目标。培训方式采用校田径运动会比赛临场裁判的微格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赛前控制中心的实际临场技能能力。其次是径赛项目裁判员的微格教学,教师制订出工作程序、发令口令的准确性、召回发令的准确性、计时主裁判与起点裁判的配合、计时员开表与停表的标志、终点裁判员判定名次的标志、检查裁判员判罚依据及证据的保留等培训目标。培训方式采用校田径运动会比赛临场裁判的微格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执法的准确性、及时性等技能能力。再次是田赛项目裁判的微格教学,教师制订出工作程序、高度与远度的测量准确性、运动员的犯规情况等培训目标,培训方式采用校田径运动会比赛临场裁判的微格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执法的准确性、及时性等技能能力。最后是赛后控制中心裁判的微格教学,教师制订出工作程序、成绩积分的准确登出、总分的核算准确性、赛后服务质量等培训教学目标,培训方式采用校田径运动会比赛临场裁判的微格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执法的准确性、及时性等技能能力。

2.3 田径专选课程田径裁判技能微格教学的评价与分析

2.3.1 微格教学班的教学定量评价

每个微格教学班教学时,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摄像,教学结束后立即重放录像进行讲评,首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评价,发现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最后利用多元分析法确定的权重系数,以及所划分的5个评价等级所制订的微格教学评价表,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每个学生被量化了的微格教学评价分数进行评价。

2.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

对湖南科技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8级田径专选班中的实验组进行微格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教学结束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估的方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然后,计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裁判技能的综合分数,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两组间的教学效果差异非常显著P<0.01。同时,对两组学生的裁判技能综合评定成绩进行了正态检验,其检验结果是实验组D值为0.256和对照组D值为0.265两组成绩均成正态。可见微格教学运用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裁判教学来培养学生裁判技能能力效果较为明显。

3 结语

运用新型的微格教学程序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田径裁判技培训是可行的,对教学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更具有客观性,同时对两组的评价结果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差异性显著(P<0.01),可见在教学效果上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具有明显的功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田径裁判技能能力与水平。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微格教学的原理与方法,设计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裁判技能微格教学相应的教学程序、教学反馈与评价方案。对湖南科技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8级田径专选班学生进行田径裁判技能微格教学实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田径专修学生裁判临场技能的反馈与评价,采用T检验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研究,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裁判技能水平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

关键词:微格教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瓦埃特.爱伦(美),等.微格教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李修振.微格教学引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中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1).

[4]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5]陈培基.体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6]李林.微格教学在乒乓球动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

[7]王樱桃.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网球裁判技能微格教学的构建与定量评价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11).

体操技能教学实验研究 篇10

教学形式的剖析 (The Anatomy of Any Style) :Mosston教学光谱中任何一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时序都存在着三层次的决定[3]。分别为课前 (pre-impact) :1.所有的决定必须在教与学之前做决定。2.课中 (impact) :在实际教与学中, 执行有关的决定。3.课后 (post-impact) :评价学习前的决定, 这部分通常涉及教师与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评价。Mosston&Ashworth进一步指出“课前”:是在任何教学时序前, 教师所必须做的决定;“课中”:则指教学活动所传达与表现的行为。“课后”:即评价学习者在教学活动期间或教学活动之后的表现, 并提供回馈。

在这十一种相关的学习模式中, 练习、互惠和包含模式是运动技能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这三个模式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任务表的标准”, 其给学习者提供“做什么”、“怎么做”, 并给教师提供学生进步的记录。

研究者指出光谱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一系列教学模式, 决策的依据, 体育研究的潜在资源[4]。虽然光谱理论为体育研究提供了广泛的教学模式和优秀的理论框架和运用, 然而, 仍然有大量的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比如, 对于一个特殊群体的学生来说一个特别的教学模式是否比其他模式更有效;练习、互惠、包含模式在排球基本技能教学中的效果探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男生和女生来说教学效果是否有区别。因此,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练习、互惠、包含模式在大学排球基本技能教学中效果是否有区别。

1 研究方法

实验前在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大一新生中任选3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每个班男、女生各25人、15人。在上课开始之前, 由3名任课教师对其进行排球基本技能 (传球、垫球、发球) 和体能测试, 技能测试显示, 检验结果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中, 排球基本教学内容:传球、垫球、发球, 采用三种学习模式:练习模式, 学生自己做决定。根据莫斯顿理论, 除了技能练习外, 学生需要做9个决定:包括动作姿势、训练地点、训练任务安排顺序、每个任务开始时间、练习速度和节奏、休息时间、休息的时间间隔、服装和外观、课堂中需要澄清的问题。包含模式在技能练习中实行多层次的学习, 学生不只做9个决定, 而且需要决定在哪个训练水平上开始练习和什么时候开始下一层次的练习。互惠模式要求学生组队练习, 每队中有一个是学习者和观察者。学习者练习过程中, 观察者则对其技能练习情况提出即时反馈, 直到练习者掌握运动技能, 然后两人互换角色学习。

教师: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由三位教师任教, 其具备3年到5年的工作经验, 三位教师先接受培训, 研究练习、互惠、包含模式的理论原理和排球基本技能教学方法, 三位教师被随意的分配到三个班级中去来分别执行三种教学模式。

实验后, 在18个课时的教学之后, 进行技能测试, 测试内容是传球、垫球、发球, 技能测试由三位教师按照统一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并对测试的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 分析三个班的平均数和方差。并作了2 (性别) ×3 (教学模式) 多因素方差分析 (ANOVA) , 又称F检验。用来检测组别和性别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固定因子为学习模式 (练习、互惠和包含模式) , 性别 (男和女) , 因变量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三组学生测试结果 (见表1) , 2 x 3多因素方差分析三组教学效果, (见表2) 。

通过对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发现, 在只考虑性别的因素下, 性别对考核成绩的F检验值为58.681, p<.01, 表明性别对考核成绩有显著影响;在只考虑教学模式的因素下, 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F检验值为8.866, p<.01, 表明教学模式对考核成绩有显著影响;在考虑教学模式和性别的交叉影响, 通过F检验, F值为222.864, p<.01, 即交叉影响对排球技能考核成绩影响显著。

另外, 2x 3独立组别ANOVA服从以下结果。首先, 对于男生来说, 练习模式对比互惠和包含模式, 取得显著高的学习成绩 (p<.01) 然而, 对比练习和互惠模式, 女生在包含模式学习中取得显著好的学习效果 (p<.01) 。另外, 在练习模式中, 男生 (M=92.48±3.19) 对比女生来说 (M=74.30±2.90) , 取得显著高水平的成绩 (p<.01) 。最后, 在包含模式和互惠学习中, 女生取得显著高的成绩 (p<.01) , 其中, 互惠模式教学下, 男生成绩72.42±5.01, 女生成绩85.62±7.56) ;包含模式, 男生成绩72.42±5.01, 女生成绩88.67±3.58。

2.2 研究结果分析

本文的目的是探究排球基本技能学习中练习、互惠和包含模式的教学效果, 并探究三种教学模式的性别差异。本文证实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具备差异性, 男生在练习模式中学习效果好于互惠模式和包含模式。然而, 女生在包含模式中的学习效果好于练习和互惠模式。互惠模式对于男生来说好于包含模式, 而互惠模式对于女生来说好于练习模式。

(1) 根据Mosston和Ashworth理论, 虽然练习、互惠和包含模式教学时序都存在着三层次的决定。然而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练习时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在练习模式下, 练习者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某一个技能的练习中去。而在互惠教学中, 练习者和观察者的角色互换, 因此, 学生练习的时间减半。在包含模式中, 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学习水平去选择技能练习水平, 因此, 为了达到目标的技能水平, 需要完成多层次的目标练习。另外, 在包含模式中, 学习者从一个练习水平移入另一练习水平需要从教师那里获得反馈。很明显, 在包含模式中, 完成某一技能水平所用的时间少于练习模式。

(2) 在探究体育技能练习中的性别差异时, 认识到普通学生中, 男生比女生具备高的体能水平。在排球技能学习中, 个人体能水平影响排球技能学习效果。另外, 根据课堂观察, 在练习模式下, 男生比女生的学习的情趣高, 利用课堂时间的效率更高。因此, 在练习模式下, 男生比女生的技能学习成绩要高。

虽然女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低, 但是技能练习过程中, 女生喜欢和同伴一起学习或者小组学习。因此, 在互惠学习模式和包含模式中, 女生更积极。在学习过程中, 女生交流较多、能从同伴那里及时获得反馈, 并选择合适的练习水平, 这也许是女生在互惠和包含模式中, 学习效果好的原因。

(3) 练习模式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节拍、频率和休息间隔练习排球技能, 根据课堂的观察, 男生对比女生更加的独立, 并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相比之下, 女生对练习的节拍、频率、重复和休息间隔没有明确的概念。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学生练习时间减少, 这可能也是男生 (92.58) , 女生 (74.30) 的原因。

对于包含模式来说, 教师给学生提供多层次的水平供学生选择。女生会选择适合她们的任务水平, 因此导致好的动机和学习结果。在互惠和包含模式下, 女生对比男生更在乎高的成绩。然而, 男生尝试选择高于自身水平的技能开始练习, 不喜欢从最开始的水平练习, 这样, 他们有可能没有为未来技能的提高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总之, 在教大学生基本排球技能时, 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是:对于男生来说1、练习模式、互惠、包含模式;2、女生来说, 包含、互惠、练习模式。当比教学生学习效果时, 排球教学中采用练习、互惠和包含模式, 男生在练习模式取得好的成绩。女生在包含模式取得高的成绩。女生在互惠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对于男生来说, 三种模式中, 练习模式中男生能够取得最高的成绩。对于女生来说, 包含模式女生能够取得最高的成绩。

3 结论与建议

1.选择教学模式, 必须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 选择适合学生自身水平的学习模式。

2.不同的教学模式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一个特别的教学模式对于某一性别比较适合。然而, 未来的研究要探索性别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这样可以最好的利用和理解这三种教学模式。

3. 这十一种教学模式都应当纳入体育教师教学计划中, 因为拥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更好的适应不同类型和学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磊.从系统教学设计模式观念论Mosston教学光谱的理论与应用[J].健康必读杂志, (2011) :12:34-37.

[2]Mosston, M., and S.Ashworth.TeachingPhysical Education (5th ed.) [M].Boston, MA:McGraw-Hill, 2002.

[3]Seifried, C.Using videotaped athletic contestswithin Mosston’s teaching methods[J].J Phys EducRec Dance 76:36-38, 2005.

上一篇:短期目标下一篇:抽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