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体操

2024-09-04

自由体操(共12篇)

自由体操 篇1

一、自由心证制度的含义

我国学者一般将自由心证理解为:以定案的证据的证明力的有无及其大小不由法律预先做出规定而委由裁判者根据自己的良心和理性自由地判断, 在形成内心确信的前提下, 进而对案件的事实做出结论。

自由心证是以证据的存在为前提, 而不是以单纯的“自由”心证而认定事实。所谓允许心证者, 不是证据的能力即何种资料具有证据的资格, 而是证据的证明力即证据的价值。证据证明力的有无及大小, 允许法官自由判断、选择、取舍, 而不受法律形式上的约束, 以利于发现案件的实体真实。

由此可见, 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自由心证制度将选择和适用经验法则的权力委之于法官, 使法官根据每个具体案件证据情况的不同而作出适当的判断。相反, 法定证据制度则以法律的形式预先将个案中应当适用的经验法则加以规定, 以排斥法官作出选择的自由。

二、自由心证制度的优点和缺陷

自由心证是从法定制度中演绎发展而来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法定证据制度的僵硬和刻板, 但是其也存在自身固有的缺陷。下面就从二者的对比中分析自由心证的特点:

(一) 优点:

自由心证制度赋予法官依据良心和理性对证据和案件做出判断的权力, 而不是刻板地向自动售货机那样将案件安插到法律中进行裁判。由于案件事实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以及法律的滞后性, 法官根据当时的情况依据经验和逻辑进行判断, 形成内心确信, 能够较为灵活的处理案件,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 缺陷:

由于在自由心证制度中, 法律对证据证明力的有无及大小不进行预先的设定, 所以这些主要依赖于法官的良心和理性以及其专业素质的高低。在没有相应的措施规制的情形下, 自由心证制度则无疑给司法腐败留下了隐患。自由心证制度的灵活性, 从反面看, 倒成就了其随意性、主观臆断之缺陷。

一.自由心证中“自由”的范围

(一) 证据的证明力法官依据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进行自由判断, 法律原则上不对不同证据形式的证明力进行排序。

对证据证明力的自由判断, 是自由心证制度的本质和核心。为了使法官对待证事实形成心证, 原则上证据制度对证据形式不进行限制。

在自由心证制度下, 各种证据的证明价值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在证据法理论上称之为“证据价值平等主义”。此即自由心证制度的“真谛”。根据这一原则, 只要证据具有证据能力并经过法庭调查, 无论该证据的性质和种类如何, 法律不预先设定证据的差等, 证明价值的大小由法官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判断。

(二) 法官独立判案, 认定案件事实只忠于自己的内心确信。

在证据的认定过程中, 法官的作用与地位是裁判者, 法官应该处于一种中立、超然的地位, 独立进行证据判断与认定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本保障。法官通过庭审, 以及调查取证, 对案件的证据经过自由判断, 在自己的内心对案件事实达到某种确信 (高度盖然性的确信) 时, 就可以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 做出裁判。

二、对自由心证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对于法定证据制度, 自由心证存在着“超自由”的危险, 因为由于缺少了法律的规制, 法官仅凭借自己的良知和理性来判断证据的证明力, 从而达到自己的内心确信。这些都是在法官的内心世界中进行的, 外界很难对其进行精准的衡量和规范, 所以对其的“自由”必须进行限制, 只有有界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一) 法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对法官应该具备的素质,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二是, 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正如台湾地区学者所言, “法院于事实之真伪, 虽有判断之自由, 然亦非可率尔以从事, 法律之所期待者, 审判官恒为富于学识经验之人, 其判断事实必然能依经验定则而为之, 如依经验定则而行, 自无专横之弊, 故敢舍法定证据之一而采取自由心证主义者。”

(二) 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的限制

遵循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是自由心证制度下, 对法官证据证明力判断的最基本要求。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是在法官的认识活动中联系证据和案件事实的桥梁, 也是检验法官认识活动是否客观合理的重要依据。所谓经验法则, 是指人类以经验归纳抽象后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常态联系的一般性知识或法则, 它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客观存在的不成文法则。逻辑规则是指人们能够得以进行正确思考所必须依据的法则, 主要作用是提供了以经验法则为根据从既知事实推导到未知事实的推理工具。

(三) 证明标准对自由心证的约束

证明标准是指法官在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证明标准确定以后, 一旦证据的证明力已达到这一标准, 待证事实的真实就算已得到证明, 法官就应当认定该事实, 以该事实的存在作为裁判的依据。证明标准是法律预先规定的, 目的在于同一案件的裁判尺度、增加诉讼结果的可预测性引导当事人举证。

(四) 证据排除规则对自由心证的限制

证据排除规则是针对证据能力的规则, 旨在将不具备证据资格的证据材料排除其用于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资格。民事诉讼法通过把没有证据能力的证据排除在判断对象之外, 也就排除了法官对这些证据进行判断的机会, 从而间接限制了法官的自由心证。有必要在法官在进行自由心证之前就将其排除在外, 对法官的自由心证进行限制, 否则会给法官判案带来误导或者延误时间, 不利于案件真实的发现。

(五) 心证公开原则

心证公开要求法官将其在诉讼审理过程中对于证据证明力以及案件事实所形成的心证, 在法庭或其他诉讼程序中, 向当事人或其他公众公开 (除需要保守秘密、隐私等不宜公开的外) , 使其知悉、认识或者进行监督。由于法官进行心证是依据自己的良知和理性在内心进行的, 外界对其是不知晓的。只有要求法官将其心证进行公开, 暴露在阳光下, 才能有效防止法官的自由臆断。

综上, 自由心证固然有着许多的优点, 然而, 自由心证却也是一柄双刃剑, 尤其缺陷的一面。只有“不自由”的心证, 才是真正的“自由心证”。

参考文献

[1]樊崇义:《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版。

[2]刘春梅著:《自由心证制度研究:以民事诉讼为中心》,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31页。1石志泉.民事诉讼法释义.三民书局.1987年版

[3]刘春梅著:《自由心证制度研究:以民事诉讼为中心》,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41页。

[4]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第198页。

自由体操 篇2

【拼音】zì yóu zì zài

【简拼】zyzz

【近义词】无拘无束

【反义词】身不由己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成语出处】唐・释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顿浙品第八》:“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看那些交了卷出去的人真象自由自在的仙人。(叶圣陶《马铃瓜》)

【英文翻译】footloose and fancy free

【谜语】出了笼的鸟

【产生年代】古代

《自由谈》上说“自由” 篇3

编辑告自

……这年头,说话难,摇笔杆尤难。这并不是说“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实在是“天下有道”,“庶人”相应“不议”。编者谨掬一瓣心香,呼吁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谈国事,庶编者作者,两蒙其体。若必议长论短,妄谈大事,则塞之字簏既有不忍,布之报端又有所不能,陷编者于两难之境,未免有失恕道。……

言论自由的界限

鲁迅

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些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嫉,给他塞了一嘴马粪。

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三年前的新月社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类的境遇。他们引经据典,对于党国有了一点微词,虽然引的大抵是英国经典,但何尝有丝毫不利于党国的恶意,不过说“老爷,人家的衣服多么干净,你老人家的可有些脏,应该洗它一洗”罢了。不料“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注],来了一嘴的马粪:国报同声致讨,连《新月》杂志也遭殃。但新月社究竟是丈人学士的团体,这时就也来了一大堆引据三民主义、辨明心迹的“离骚经”。现在好了,吐出马粪,换塞甜头,有的顾问、有的教授、有的秘书、有的大学院长,言论自由,《新月》也满是所谓“为文艺而文艺”了。

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

然而竞还有人在嚷着要求言论自由。世界上没有这许多甜头,我想,该是明白的罢,这误解,大约是在没有悟到现在的言论自由,只以能够表示主人的宽宏大度的说些“老爷,你的衣服……”为限,而还想说开去。

这是断手不行的。前一种,是和《新月》受难时代不同,现在好像已有的了。这《自由谈》也就是一个证据,虽然有时还有几位拿着马粪,前来探头探脑的英雄。至于想说开去,那就足以破坏言论自由的保障。要知道现在虽比先前光明,但也比先前厉害,一说开去,是连性命都要送掉的。既使有了言论自由的明令,也千万大意不得。这是我亲眼见过好几回的,非“卖老”也,不自觉做奴才之君子,幸想一想而垂鉴焉。

(原载1933年4月22日)

[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是屈原《离骚》上的诗句,原意是君王不了解我的衷心。

二加二等于五减一

唐弢

今年我略为写了些东西,便有许多朋友警告我,说是讽刺的色彩太浓。这自然是好意。

我的肚里根本不会生什么刺,不至于不管皂白,逢人便刺他一下!不过因为既然生在这个时代里,碍难旁观,所有不能咽下去的东西,终得把他吐出来。

照初意,本来也想吊起头,堂堂皇皇地讲几句老实话,可是事实有所不能。在这个年头儿,如果一定要说“二加二等于四”,那就是不合时宜的了;如果要我跟着别人说“二加二等于五”,那也办不到;于是我只能说:“二加二等于五减一”。

这是我所以有些讽刺意味的原因。

于此可见我之所以刺,我之所以说“二加二等于五减一”,并非出于本意。我从不想自炫地卖弄些小聪明,却热望着我的以及和我同样的见解,早些“归天”,好些“正统统一剩下的全中国”。但须要不是“二加二等于五”。

如今社会上,“二加二等于五”是很流行的,因为流行,大家非但不觉其错,反而像有些对了。“二加二等于四”是胡说,是捣乱,全是些要不得的!

从前听说有人因为没钱贿赂脏官,被捉去拷打;这个人并不痛骂赃官贪污,却低声责怪自己大穷。说“二加二等于五减一”,也有这种风味。虽然还不免是异端,可是却已经没有直接的敌对行为了。便是刺,为顾全颜面起见,也还可以隐忍的。

而且,即使在隐忍不住的时候,去的是刺,所以回敬的也就是刺,虽然此刺已经[是]能够结果性命的枪刺或刀刺,但终还不免是刺;究竟不能高举青龙偃月,大喝一声“杀!”

因为有这些便宜,所以在既不容说“二加二等于四”,又不愿说“二加二等于五”的当儿,我们只能说:“二加二等于五减一”。

(原戴1993年8月26日)

另外还有一篇谈论自由的文章,则矛头直指言论封锁

……心要自由,口又不能明言,口不能代表心,可见这口本身已经是不能自由了。因为不自由,所以才讽刺讽刺,一回要自由,一回又不要自由,翻来覆去,叫人弄得神经衰弱,到底要不要自由呢,说清了大家也好顺风转舵,免得闷在葫芦里,失去听得自由。

本来自由并不是个难以理解的问题,给大家一谈,倒严重起来了。如果不大刀阔斧,何以冲破一团漆黑?细针短刺毕竟是雕虫小技,无助大题,讥刺嘲讽更已属于另一年代老人发出的呓语,聪明的我们何尝不知道讽刺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效力。(法鲁)

自由体操 篇4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 对各个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项目只有具备高、难、新、美等特点才能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 各个项目也进行了项目移植。滑雪作为冬奥会的主要项目, 已经引起了各国人们的关注。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属于难美项群, 即动作技术复杂, 对运动行为的技巧性要求高, 讲究动作美观, 追求艺术性, 这就要求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在把我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 转变技术观念。而自由体操一直是比赛夺金的项目, 且各国的水平都较高, 并在不断创新。由于自由体操的空中翻腾转体的动作较多且比较复杂, 使其一直备受关注。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借鉴或移植了自由体操的动作, 特别是紧密联系的空翻动作, 为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翻腾动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项运动紧密的结合起来,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这对自由体操单项的发展、滑雪空中技巧队伍的壮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 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自由体操空翻动作、滑雪空中技巧作为研究对象。

2.2、研 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3、结 果与分析

3.1、自由体操的空翻动作发展分析

从自由体操的发展就能看出, 空翻动作一直是自由体操动作中技术难度的最高表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规则对技术难度的要求不高, 主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能够完成单个简单动作即可, 空翻动作只有直体后空翻最为技术难度动作, 后来随着规则的不断完善, 规则对单个技术动作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动作开始向新的难度动作发展。自由体操中的空翻动作也逐渐增多, 难度越来越大。如在20世纪70年代在16届奥运会上出现了直体后空翻转体180度。1958年出现了直体后空翻转体360度。随后相继出现了直体后空翻转体540度、720度。到1970年, 出现了直体后空翻转体1080度, 后又相继出现了旋空翻、直体托马斯空翻、侧空翻2周转体90度接前滚翻等。至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向后翻转3周落地。从此, 空翻加转体动作成了体操技术难度发展的主流。在1989年国际女子体操评分规则中规定, 女子自由体操中必须包括两个不同的空翻, 其中一串技巧动作包括两个空翻或一个D组空翻。而一个技巧串动作必须至少包括三个技巧动作, 其中有一个空翻 (踺子、后手翻、直体后空翻) 。而男子自由体操则出现了许多绕复合轴翻转的旋。如第23届世锦赛上的直体旋360度和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直体720度旋。从此旋逐渐成为自由体操中的常见动作。

近几年来, 在国内外自由体操比赛中, 采用后手翻连接后空翻加难度动作的较多, 而较少采用以前手翻连接前空翻加难度动作。但随着国际体操规则的改变, 前空翻转体360度间接或直接连接综合技巧串的动作价值越来越高。

3.2、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分析

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主要是指雪上滑行和空中翻腾相结合的雪上运动, 在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中自由式滑雪、单板U型场地滑雪都有空中翻腾的动作, 本文所指的空中技巧主要是指这两类滑雪项目。

自由式滑雪从项群分类学上讲应属技能性项目。但是由于该项目所特有的特点, 即运动员着雪具和滑雪服装在空中翻腾旋转、熟练掌握雪上滑行技术以及在室外滑雪场, 使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与一般的技能性项目相比较, 完成的难度较大, 危险性也较大。空中技巧动作一般都是一周或几周动作, 起跳决定着落地的成功率, 着陆动作准确和保持正确回转基本姿势是完成滑行技术的基础。我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完成空中动作的难度、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起跳与着陆技术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单板U型场地项目是自由式单板滑雪的一个分项。运动员在半管型的场地中借助自身重力和速度的冲量飞起到空中, 完成各种难度技巧动作。根据项群理论, 单板U型场地滑雪应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评分类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力求完成高难度的精彩动作, 并同时展示运动美和人体美。作为冬季户外竞技项目之一, 单板U型场地滑雪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较大, 天气、场地、器材等情况都会对运动员稳定发挥产生影响。这些会直接影响助滑速度, 进而对腾空高度产生影响, 高度又对空中动作质量产生影响, 最终集中表现在着陆稳定性上, 并对其产生决定性影响。

3.3、自由体操的空翻动作对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影响

(1) 滑雪空中技巧与自由体操项目存在共性和个性 , 相互影响。

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与自由体操———技能型项目相比较,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特点。共性主要表现: 运动员在有氧代谢的情况下, 需要身体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有良好的空中感觉和方向感, 还要具有很强的爆发力;个性主要表现在滑雪空中技巧的难度更大, 失误率更高, 出现运动外伤的可能性更多。一方面运动员不仅要克服和适应雪场的气候、风向、雪质等自然条件, 还要克服雪具、服装的重量和不便;另一方面要战胜着陆坡所带来的成功率的难度和掌握出色的滑雪技术, 并练就很强的腹背肌与腿部力量。这些决定了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对运动员的技术要求更高、更全面, 对运动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更强。

(2) 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运动员选材来自于自由体操项目 , 自由体操空翻动作是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基础。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运动员选材大多来自于体操项目, 除了是因为两个项目有一定的共性存在外, 主要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比较相像。技术动作上也很相似, 有起跳、空中翻腾转体、落地等。空中技巧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竞技体育项目, 它已不是简单地等于两者叠加, 而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两者有机结合而成为一个既似体操又非体操, 特别是自由体操的空翻动作, 结合派生出既在地上滑雪又在空中翻腾的项目。如滑雪与自由体操最接近的空中翻转, 不能照搬自由体操的动作要领, 要加以改进形成新的高难度空中翻腾动作。同时自由体操的空翻动作也为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动作难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运动员在脚上多了一双沉重的雪鞋外加绕纵轴转动、惯性颇大的一付雪板后, 也更容易发挥原有的优势, 熟练、细腻的掌握动作, 从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力量性。

4、总 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 自由体操介入到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中, 是两全其美, 双双收益的事。自由体操运动员非常适合从事空中技巧运动, 介入到空中技巧使其起点更高, 队伍更壮大, 同时能把自由体操的先进训练方法、手段引进来, 提高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整体水平。反之空中技巧项目的发展也能调动自由体操训练的积极性, 为其找到新的出路, 以免人才浪费。建议大力宣传滑雪空中技巧项目, 加强思想安全教育, 使其它项目的运动员有深入的了解, 原因是空中技巧危险性大, 无法进行保护, 容易出现外伤, 很多运动员不愿意从事该项目;建立滑雪空中技巧组, 与自由体操项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直接输送运动员

摘要:本文对自由体操的空翻动作、滑雪的空中技巧项目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自由体操的空翻动作对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影响主要有:二者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 相互影响;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选材来源于自由体操项目, 自由体操的空翻动作是基础。建议大力宣传滑雪空中技巧项目, 加强思想安全教育, 使其它项目的运动员有深入的了解;建立滑雪空中技巧组, 与自由体操项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直接输送运动员

关键词:自由体操,空翻动作,滑雪技术

参考文献

[1]包大鹏.王石安.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特点与规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3, 02.

[2]张连涛.单板U型场地滑雪动态平衡力量训练器的研制[J].冰雪运动, 2011, 33 (2) .

[3]王兴芬.粱海琼.自由体操中技巧动作发展的技术文化[J].体育科学研究, 2011, 05.

自由与不自由作文 篇5

每一个选择都有自己的自由与不自由,我们能够做的,是把握自由并用它来创造美好的人生。生命的历程大抵相似,无非是繁华与荒芜的交替。我们的路,要自己选择。

人生是一道选择题,它能够提供的选项很少。想要更多的选择就需去努力,去拼搏,来为自己的人生增添选项,而不是抱怨命运残酷。夏达不曾抱怨一分,七年的北漂生活让她尝遍生活艰辛苦涩,而她选择了坚持画画。生活的困境是她所不能选择的,但她用多年的坚持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个选项——画画。她终因画画成功,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漫画公主”。所以,面对困境时,不应只去抱怨,那是没有意义的。做出努力去改变它,方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流金岁月。

梦想是生活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拥有选择梦想的自由,也拥有是否为之奋斗的自由。纵然在现实之上悬挂着现实这把剑,我们也要握紧梦想。如七堇年言:“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周洪滨有梦,从默默无闻到如日中天,终于成为知名漫画家;朱丹有梦,学会在最低处创造奇迹,成就闪亮舞台人生;刘伟有梦,用一双脚弹出世间绝唱,感动中国。梦想是平等的,不分高低贵贱,不论平凡伟大。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是一个自由的选择,关于内心,无关于环境。著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干过面包伙计,当过学徒,厨工,甚至在码头做过苦力,但他终成为了一个作家。成为一名作家是他的选择。生活重担迫使他不得不去做苦工,而他将这些苦难化为了珍贵的铅字,作为成功路上的铺路砖。正像梅花,不会因为天气恶劣而放弃绽放生命,我们也应在困境中勇敢拼搏,创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未来。

艺术自由与经济自由 篇6

18世纪末19世纪初,作曲家地位显著提高。贝多芬曾热情万丈,相信自由创作者的时代即将到来。相比之前巴赫被供养、莫扎特来往宫廷,贝多芬觉得,自己只要一做曲就能赚钱,从而馈赠亲友,何其自由!一句话,“再也不用挂靠单位,可以自力更生了!”的确,1815年维也纳会期期间,贝多芬欣然感受到“我傲然接受王族们的追逐”,但这并不意味着好日子。

实际上,贝多芬晚年实在不富裕。19世纪20年代的情景是:世界承认贝多芬是大师,但是维也纳更喜欢听罗西尼华美璀璨的歌剧。如果没有鲁道夫大公的资助(贝多芬就是为这位先生写了《大公三重奏》),贝多芬的日子还要拮据得多。

通常各类故事里,很爱描述大师们的苦难,以便做励志故事。诸如波德莱尔一世靠写诗只得了3.5万法郎的版税,成就却超世独立;凡高、高更生前都不被理解,死后成名等等。但实际上,苦难并不总是大师们的福音。海明威上世纪20年代在巴黎和太太租房子住,手稿遗失、没生活来源、经常吃不起早饭,还自己哄自己“一旦饿了特别能欣赏油画作品”,的确也催生出了《太阳照常升起》。

但他多年后认定:稳定的经济和规律的生活,才更适合写作。比如说吧,在巴黎期间,海明威和庞德俩穷光蛋就曾组织过一个募捐,不为自己,而是为一个更苦的人——T?S?艾略特,那时虽已发表了伟大的《荒原》,却被困在银行里当会计,想写诗却没时间,所以海明威们就大嚷:“把艾略特从银行解放出来!”

众所周知,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出版时饱经争议,但唯其如此,才导致了大畅销,为他的英文写作开了条路。但隐藏的秘密是:《洛丽塔》解决了纳博科夫的“自由”问题。之前,他得在大学教课,虽然也导致了经典的《文学讲稿》出炉,但他自己的创作,只能趁假期偷偷进行。比如《洛丽塔》就是他夏季出游时,下雨天在汽车里完成。而《洛丽塔》出版后,他终于可以放弃教席,一边写自己钟爱的小说,一边满世界去捉蝴蝶了。

所以,这像是一道选择题:生活,还是自由?当然啦,有许多乐天知命如陶渊明等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但陶不为官,至少不失温饱;巴尔扎克年轻时投机失败、举债度日时,得靠蒙假名写小说换面包吃,就是另一回事了。当然,巴尔扎克后来成名后,还是不知节俭。有钱则租住豪宅、大买家仆,然后在经济压力下奋笔疾书,从出版商那儿拿钱,好免得把家当都抵押了去:也是一辈子不得安闲。

所以实际上,伟大的艺术家们都有其苦楚。贝多芬认为自己可以不投贵族所好,但实际上,为了谋生,他还是得多少顾及大众的感受:贵族或民众,你总得哄得某一种人为你的生活买单。米开朗琪罗一辈子被教皇贵人们逼着,画陵墓、画教堂、做雕塑,奔波劳累,留下无数未完成约稿,实在谈不到自由。实际上,意大利如韦罗基奥、布拉曼特这些人物,北欧如凡代克、伦勃朗们,都多多少少,得顾及一些委托者的感受。能让伦勃朗真正肆意发挥自我风采的,怕也只有他那些经典的自画像。

你可以说,“艺术家可以在完成委托赚钱的同时,做一些自己的艺术尝试啊,这样生计艺术两不误!”的确,许多大艺术家都如此,但结果并不太美妙。荷兰名画家维米尔——如今他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佣》都被认为是古往今来的杰作——风格鲜明,光线微妙静谧,可以做到通体发光而不刺眼,后世影响深远。但这位先生一辈子只画些花边女工、倒牛奶阿姨,于是一辈子没富贵起来。40岁哪年把老爸遗产卖了,43岁就过世了。他死后二十一年,画被拍卖,最高一幅卖了200荷兰盾——往前数几十年,鲁本斯一幅为教堂做的祭坛画就有3000盾收入。

自由体操 篇7

关键词: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自由,平等,优先性

作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的自由主义, 是西方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存在于自由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本文将主要从自由与平等的关系角度对比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一、自由主义的分野

自由主义可谓渊源深远。在启蒙运动时期, 自由主义就当作一种理念, 开始处理政治与社会之间的问题。被大众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自由主义开始逐步成为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至今, 自由主义已经在西方流行了很长时期, 并且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

自由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无论是从自由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还是从对自由与平等的解读来看, 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都是自由主义从兴起走向成熟甚至式微这一完整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两个阶段。

首先, 从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自由主义发展的初始阶段, 并没有“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分, 由于自由主义在后期发展过程中的分歧, 所以古典自由主义被用来指称早期的自由主义。由此, 便不得不追溯自由主义的起源。从历史的纵向去考察自由主义, 有学者认为, 要想寻找到自主主义的真正源头, 就应当到古希腊的传统政治中去挖掘。例如, 沃特金斯和斯坎皮罗力图从古希腊的政治哲学传统中谋求自由观点的历史根源来为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定义一条清晰的线路。但大多数学者却只愿承认自由主义作为相对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的起源是在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

1971 年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 成为“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分水岭”, 它标志着自由主义进入了新自由主义阶段。在这之前的自由主义便被标志为古典自由主义阶段, 以进行相互区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罗尔斯应该是新自由主义的开创者。

其次, 从自由与平等的地位来看。无论是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还是在现代社会中, 自由与平等都是最重要的两大政治价值。两者虽是并称, 但在自由主义内部对自由与平等的解读与阐释却并不一致。罗尔斯之前的古典自由主义由于时代所限, 主要解决自由的问题, 而新自由主义之所以“新”, 是因为它把平等当作政治哲学的主题, 同时试图解决自由与平等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比较: 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 一) 比较的缘起

自由与平等, 世人孜孜以求。自由与平等作为近代社会政治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产物, 被人们高举着, 一方面用来对抗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另一方面用来对抗神权统治下的不自由与不平等。尤其是在前资本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中, 自由与平等被当作锋利的思想武器, 有力地反对封建主义和神权统治。从这一角度来看, 自由与平等是相互支持的。

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扩张, 他们也开始要求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 并主张取得政治上的平等地位。这种政治平等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它是相对于现实中不自由、不平等的状况而提出, 并且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政治上的平等是对封建主义和神权政治的否定,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否定、形式上的意义。从此角度出发, 平等的要求也就是自由的要求, 两者是一致的, 还是相互支持的。

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 自由与平等开始逐渐转变为实质的、肯定的意义。同时, 自由与平等也开始陷入悖论的困境, 最主要的在经济领域中有所体现。如果要真正保障个人经济活动的自由, 就必然会导致人们在社会地位和财富收入方面的不平等; 然而, 如果要保证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中获得在财富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 就必然会使一部分经济活动的自由受到干预、限制或损害, 从而使得社会效率降低。

可见, 自由与平等不仅概念复杂, 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 赛亚·柏林将自由概念划分成“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是一种经典而简洁的划分。由于大家对自由的理解和看法不同, 西方将自由分别划分成以洛克和卢梭两人为代表的自由传统。洛克比较重视公民权利的自由, 包括思想和良心的自由权利, 以及包含基本的个人、财产权利, 并且尝试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上的确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而卢梭为代表的自由包含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公共的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后来, 贡斯当又从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相区别的角度将上述洛克式自由、卢梭式自由分别区分为“现代人的自由”和“古代人的自由”。按照贡斯当的理解, 比较有保障的是“现代人的自由”, 它是一种以私人快乐为基础的制度保障, 而“古代人的自由”是共享社会权力。

因此, 柏林在贡斯当对自由区分的基础上, 提出了“积极”与“消极”两种自由的概念。从实质方面来看, 贡斯当所指的“古代人的自由”也就是柏林提出的“积极自由”, “现代人的自由”则等同于“消极自由”。“积极自由”是“去做什么”的自由, 具有某种主动的意义, 每个人是自己的主人, 能顺从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就是自由的, 因而是积极的; “消极自由”则是作为“免于什么”的自由, 即一个人如果在不受别人阻碍的情况下而做出的选择就是自由的。从整体来看, 自由主义者事实上都继承和遵循了洛克提出的自由传统观念———“消极自由”观。

然而, 平等也包含了政治和经济上两方面的平等。前者的政治对应于形式上的平等, 后者的经济则对应于实质上的平等。

如前文所提到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 平等先具有的是否定的、形式的意义, 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才能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进而拥有肯定的、实质的意义, 就是说, 形式平等的要求先于实质平等的要求。一般来说, 社会生活领域大致可以区分为与形式平等相对应的政治领域和同实质相对应的经济领域。简单来讲, 政治平等的实现相对经济平等较为简单。政治平等所要求的主要是权利平等, 以及“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强调的是实现的过程是否平等; 而经济平等则涉及到社会基本结构在何种立场采取何种分配结构, 更多强调结果的平等, 而当前经济领域的不平等体现的更为明显, 因此, 新自由主义致力于经济领域的平等, 并将它视为平等的核心。

( 二) 优先性: 自由与平等

由于时代背景所限, 古典自由主义着重解决的是自由问题。直至发展到新自由主义时期, 平等同样也被纳入政治哲学的主题, 同时, 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因为自由主义者一般秉持着消极自由的观念, 而新自由主义追求经济上的平等, 更是将经济平等作为平等的核心内容, 换句话说, 自由主义分野之后, 矛盾主要集中在消极的自由与经济的平等之间, 或者说, 正是自由与平等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区分, 使得自由主义的发展界线变得明确。而且, 正是在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中, 自由与平等的冲突更得以凸显。

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不断地深入人心。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 更面临着如何实现这些观点的问题。当资产阶级对抗封建主义和神权政治的时候, 首先要求的是和封建贵族平起平坐的自由, 也就是平等。自由即平等, 实现了自由也就实现了平等, 因此可以说, 自由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主题。

在这一时期以密尔为代表, 他的思想主要凝结在《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这两部不朽的经典之中。密尔在《论自由》里解决了自由的理论问题, 在《代议制政府》中于实践上确立了自由制度, 标志着自由问题的基本解决。在密尔之后的一百多年里, 政治哲学似乎也没有重大的建树。①

随着二十世纪动荡的局势, 政治哲学理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自由主义逐渐发展到了新自由主义阶段。自由与平等的冲突以社会稳定的问题在罗尔斯的政治哲学里表现出来。正义社会的实现不仅要求人们承认他的正义原则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性, 而且要求正义社会所体现的自由与平等具有一致的内恰性与圆融性。所以, 一个正义社会的内在价值之间如果出现了严重的冲突, 人们就会因为无法做出选择, 而使社会正义的稳定性失去保障。因此, 要保障社会正义的实现, 首先要求其所遵循的价值原则能够一以贯之。

由此, 正义原则内在价值的冲突问题通过罗尔斯提出的“词典式序列”方式来解决, 就是较早的原则同较后的原则相比较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即在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中, 按照“词典式序列”方法, 自由作为第一个正义原则要优于作为第二个正义原则的平等。

而罗尔斯之后的新自由主义在对待自由和平等的问题上似乎走上了极端。

诺奇克主张自由至上, 把自由当作首要的, 第一位的, 且唯一的。在诺奇克那里, 人所享有的诸如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等各种权利中, 尤为重要的权利是自由权, 自由应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中, 自由是十分地重要, 以至于即便是在社会中已经存在大量的不平等, 只要自由能够存在, 其它都无所谓。诺奇克哲学中, 他恪守着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 权利构成了平等的理论限制和实践约束②, 剥夺了平等内在价值和独立性。

与之相对, 德沃金主张平等的优先性以及平等至上的观念。而平等之所以在德沃金看来如此重要, “一是, 他认为平等主义原则的奉行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因为如果不能平等对待公民和个人, 政府的合法性会受损, 社会自然不是正义的社会; 二是, 德沃金认为只有平等才具有内在价值, 自由没有。如果说自由的价值在于自由的生活是更有价值的生活, 那么平等本身就要求政府关注自由, 要求政府关心被统治者的生活”③, 从而平等才真正具备内在性的价值。然而事实上, 德沃金由于对自己的理论主张不断后退与让步, 导致在解决自由与平等冲突的理论中, 他最终只有接受自由的优先性, 从而放弃平等的优先性。

( 三) 比较的结果与对优先性的批判

自由, 在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古典自由主义着重解决自由问题, 新自由主义的德沃金虽然提出了平等至上的观点, 却在解决自由与平等冲突的过程中接受了自由的优先性。自由在新自由主义中也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但与古典自由主义相比, 新自由主义将平等提上政治哲学讨论的议程,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与其说古典自由主义是受时代所限而以自由为主题, 不如说, 当自由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的时候, 从时代的变化和政治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将自由主义推向了新自由主义的新阶段。

整体上来看, 新自由主义者对自由和平等的认识具有共通之处: 首先, 政治自由与政治平等是形式统一的, 两者之间不存在冲突; 其次, 政治自由与经济平等的冲突用优先性原则来解决。优先性原则使自由主义所信奉的自由与平等两大政治价值相互融合、有序运作。于是, 新自由主义者所认为的自由与平等相统一的政治理想在此得到实现。事实却是, 自由优先性的原则不过是新自由主义对当前西方社会的自由民主制度的理论确认。自由优先性主张对自由价值的推崇并不是一以贯之, 只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才有具体的意义。例如在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雅典社会当中, 公民拥有高度的参政议政和政策决议的自由, 但这里的公民享有的权利是有限度的, 它仅指雅典的自由民, 外来民、奴隶及女性并不包括在内;又如在黑暗的中世纪, 自由的价值在神权统治下早已被忘却。

自由与平等的价值是在历史中生成的, 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 内涵也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优先性———作为一种对核心政治价值的确认, 也只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具有意义。单纯的强调自由对平等的优先性或者平等对自由的优先性都是不可取的, 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 自由与平等可以说都拥有价值上的优先性, 因此, 这就造成了在特定的历史的境况下, 由于现实的处境决定了自由与平等的重要价值, 从而显示出优先性, 而不是其本身所显示出的优先性。

三、启示

对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中自由与平等关系的比较, 使得自由与平等两大价值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目前, 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刻, 公平、正义的实现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 并且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越来越重要。一个正义的社会, 就应该体现出自由与平等的价值, 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此外, 我国在宪政民主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如何体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 还需更深入的探讨。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对自由与平等的优先性的认知虽然并不全面, 但他们的探索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自由与平等的实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切实一个实践问题, 只有处理得当, 我国的经济社会才能更加繁荣发展。在此, 我相信只要理论和现实相互结合、双重推动, 必能更加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罗尔斯, 张晓辉, 李仁良, 邵红丽等译.万民法.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3]王立.平等的限制.哲学动态, 2006 (12) .

[4]王立.优先性:自由与平等.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5]姚大志.自由主义的两个教条——评罗尔斯与诺奇克的争论.哲学研究, 199 (9) .

[6]王彩波, 靳继东.西方近代自由主义传统:从霍布斯到约翰·密尔.社会科学战线, 2004 (1) .

[7]刘训练.两种自由概念探微.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 (5) .

[8]李綦通, 张天上.论自由主义权利理论的演变——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学习与探索, 2010 (5) .

论表现的自由与自由的表现 篇8

关键词:表现,自由,反思

对表现的自由与自由的表现之探索, 可说是对我国艺术界进一步认识世界艺术与对自身反思中, 极为重要的一课, 这与我们历史性形成艺术界统一审美框架有关。

首先在表现的自由上, 我国当今的艺术家是幸运的, 只要历史不再给我民族开恶意的玩笑, 反复后退到行政命令指挥艺术的荒唐年月, 那就应不会再现。真正的问题倒是, 我们艺术家自我内在意识对此的认识。可能有些会认为改革开放业已三十多年, 很多画家早与国外展开了密切交流, 艺术界与世界艺术界也已基本“接轨”, 这已不是问题的问题了。其实这仅仅是表象而已, 艺术是人类灵性中最深层次的感悟, 长期被形成的意识观念, 会不自主地被固化入潜意识中, 如果对此沒有认真的认识与追索反思, 忽略其顽強性, 那不要说三十多年, 就是再过几代人也难得到真正的解放。另外艺术是决不存在所谓“接轨”的,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人, 艺术必有其深沉的民族性烙印, 所以应是艺术无国界地借鉴、吸收、融会、升华, 真正达到“百花齐放”于人类艺术聖殿, 各自为此做出贡献之崇高境界。

表现的自由, 首先是艺术家是否能拥有各式各样的表现, 不论是方式、流派、风格与造型观上的应用与表达的自由, 这不单指艺术家生存的所在时代环境, 也指艺术家本人的造艺修养所达境界之许可与否。要达到这样的高度, 就得在艺术绘画外, 还得有对音乐与文学的修养, 这将拓展表现的自由度, 而在哲学与历史上, 往往使艺术家对人类心灵中的爱, 有更深的认知与感悟。马蒂斯为此就指出要使作品显得丰富, 具有令人震颤的力量和光辉灿烂的美, 就必需要有伟大的爱, 需要一种能激起并保持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爱, 一种能激起并保持对伴随一件美术品诞生的强烈热情和分析性的深刻的爱。他最后问道, 难道爱不是一切创造的本源吗?这段话相当广义, 归纳于艺术上, 则深刻揭示出感人艺术品的真实力量内涵所在。其次是艺术家本人在认识观上, 对创作自由的领悟深度与发挥广度, 能否真正摆脱观念上的缚束, 才会在艺术表现中得到真正的自由, 否则即便时代引导走出了缚束的牢笼, 但仍是不习惯直立, 更免谈昂首行进了。回看历史上各时代涌现出杰出的艺术大师, 无不得到这两者的结合, 在这基础上其作品才会具长存于世的魅力。

自由的表现, 呈现在艺术家创作中的精神状态, 艺术上的自我肯定与能抓住事物本质的信心, 将促进物我交融的体验呈现, 艺术家对所表现的对象, 达到经由表象进入本质的感悟, 就可能抓住对象真实的全方位构成元素, 再经由艺术家长期积累的各方修养因素, 会在创作中出现“顿悟”, 灵光一现地涌现出不论随意挥洒, 或刻意堆砌, 在充满自信甚至得意的主宰物我的精神状态中, 把感悟中提炼出的对象真实, 不论光与色定格在画布上, 克罗齐、苏珊·朗格、荣格等这些理论家认为:“艺术的本质与人类心灵的本能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内心获得最大自由的表现, 其中混杂着严格的理性分析, 又有非理性的疯狂, 这都绝对是个人的, 也是艺术家把自我生命力与感受, 灌注入了艺术品创作中。这正是现代表现主义的灵魂。

实际上, 天地万物无情, 一切沿着苍天无垠的宇宙规律冷酷地运行, 是人类这一特异物种, 才如此痴狂地赋与其声光形色, 直至感情寄托, 也就是我们能享有“自由的表现”之凭仗。这也就是万物虽有情, 但在人类这种强烈情感衬托对比之下, 就消失于无形之中了。在此, 实在应该引用萨特在《为何写作》中的一段话语:“当我被一片景色所迷住时, 我清楚地知道创造这片景色的并不是我;但是我也知道, 如果没有我, 在我眼前建立起来的树、叶、土、草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就会荡然无存”。这是一段充满哲理的话, 作为画家更应仔细品尝其中直指的“各种关系”, 这正是绘画艺术中的核心构成之一。有此感知, 才不会被景物形态所迷惑, 使自我成为物我交融中的主宰, 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潜质才得以树立, 即在任何要表现的对象前不再畏惧, 就不会被所要表现的对象形形色色表征所征服, 被奴役成照搬照现的画匠, 从而创造出照亮人类心灵的伟大作品于世。但社会中画匠又绝对是广大民众所需, 在分工上绝不可有贬义, 事实上, 哪能有那么多艺术大师, 我在另一论述中就对服务于广大民众需求的农民工艺术大军充满敬意, 在此不多赘。

矛盾的是, 每个只要有志于艺术, 即使刚达到画家的基本素质者, 内心又必需有那么点自认是必成大师之材, 必需对自我作品有那么点自恋自赏, 实际上个人内心的这种骄傲, 是一个艺术家成长中, 太重要的元素。历史证实, 如果这么点自傲与自尊, 不论是被外界或内在所压制或摧毁, 那个时代是无大师可言的了。有修养的艺术家, 会自觉转变这种元素成为外在的推动力, 促使画家更谦虚与努力去观察、借鉴、融会, 更严厉的自我批判, 力图使自己的创作更完美。艺术上的这种追求, 会不自觉走向对真善美本源的追溯, 指向灵魂的深处与宇宙的起源。所以, 艺术家往往是孤独的, 痛苦的, 也往往是超前于社会而得不到认同的, 其本身往往不论自觉或不自觉, 均卷入到美与丑、善与恶的角力中去了, 也就是为何具人类良心的艺术家, 总是位于历代暴政下被牺牲的前列。如捷克艺术家阿尔丰斯·慕夏, 他大量的优美女性装饰性造型, 扬名于四十年代的欧美, 他认为一切创作出自内心, “艺术的存在只是为了传递精神上的讯息, 仅此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 在1939年德国入侵捷克后就被首批逮捕, 仅数月, 就灭顶于盖世太保的审讯中。艺术见证于时代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艺术创作中, 每个人对美的感悟不同, 这就为何出现面对同样景物, 却能有千万不同的创作表现, 甚至个人不同情绪阶段, 对同一景物也出现不同的表现, 艺术的永恆生命力也在于此。也正因如此, 艺术家在认识与珍惜自我的表现自由的同时, 也必需尊重所被表现的对象中所蕴藏的天性表达自由, 单纯主观发泄自我感情于创作, 忽略耐心观察与品味对象表里散发出的微细特征, 就不可能成为物我交融间的真正主宰, 会在作品中隐藏着那么一种千篇一律的偏执。试看艺术大师们, 常常对着同一个景物对象, 怀着真诚的崇敬, 一次次充满激情地挥动画笔, 创出了一幅幅神采各异的伟大作品。不论是凡高的向日葵或塞尚的风景与静物, 正是他们既尊重自我, 又尊重对象所获得宇宙万物之“神”的嘉奖, 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自由体操 篇9

1 自由的解读

“自由”是西方政治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 洛克说:“人的自然自由, 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 不处在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之下, 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1]

康德也说:“天赋人权只有一项, 就是那与生俱来的自由。”自由是“每个人据其人性所拥有的一个唯一的和原始的权利。”理性是自由的, 它是一种肯定的意志活动, 这种意志是自我立法的, 即自我决定的。在康德看来, 自由是不受外力强制并依据理性而进行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 只有当个人意识到自身是自我决定的, 这种自我决定才成为充分自由的。

在黑格尔看来,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 就表现为自由是理性自决的实践的活动力量。他明确指出:“人类自身具有目的, 就是因为他自身中具有‘神圣’的东西;又从它的活动和自决的力量, 称作自由。”[2]从而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得以把握必然性, 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具体统一。每一个主体潜在地就是自我决定的, 但是只有当主体认识到表现为外在的或不同于自身的东西, 乃是自身在他物中的真实存在的时候, 这种自我决定才成为现实的, 主体才成为自由的。因而自由便成为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结果。

在马克思的眼中, 个人无疑应是有自由的, 其依据在于人类本质的自由特性:“一个种的全部特性, 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3]“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 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 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 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 都是一样的。这两类规律, 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互相分开。因此, 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因此,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 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 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 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 证明它被正好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因此,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自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现实自由与心灵自由。首先, 现实自由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涉及的是自由的限度问题, 受到社会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其次, 心灵自由是指意志摆脱外在约束的能力和状态, 即人们正确地认识外在的客观必然性和自我选择与决定的能力。自由是人所具有的自然权利, 人作为理性存在者, 有权利按照他自己的意愿来生活, 任何人都不应按照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来规划别人的生活。

2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是以赛亚·伯林作出的。消极自由, 伯林界定为“免于……的自由”。意为我有不做某事的自由, 任何人不可以强迫我, 消极自由的核心即不受强制。伯林的积极自由, 简单地说是“做……的自由”, 即某一主体能够有权去做他想做的事, 或成为他想成为的角色。伯林在《自由论》中对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进行了批判。他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理解为同集体意志相关的“积极自由”, 而与他所主张的代表个人选择权利的“消极自由”对立起来。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强调的是“现实的个人”的自由, 这种自由意味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同样有其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 自由的规定就是通过自由的活动使自身摆脱这些强制的活动过程。因为在当今时代, 自由的实现是与特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自由是一种动态的活动, 而不仅仅是一种存在状态, 由于人的活动的存在, 才有了自由的存在。

但是, 怎么才能实现这种统一呢?在弗洛姆看来, 消极自由主要倾向于摆脱外在强制, 而积极自由在于积极主动地创造和发展。对于还处在消极自由状态的人们, 应该追求积极自由。积极自由以及获得这种自由的方式就是自发性, 它包括爱和创造性的工作两大成分。爱是指自发地肯定他人, 在维护个人的自我的基础上, 使自己与他人融为一体。工作不是被迫劳动, 而是与自然相互沟通的创造性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个人既能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又能与世界和他人融为一体。

3 自由意味着承担责任

唯物辩证法强调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阴阳、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等, 自由的对立面是责任, 脱离了责任的自由是没有根基的。“人生而自由, 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意味着人虽生而自由, 却不得不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责任是与自由并重的两极, 脱离自由的责任会把人压垮, 脱离责任的自由会发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对自己负责, 对家庭负责, 对社会负责, 构成一个整体的责任层次, 笔者认为, 责任不应是背在身上沉重的锁链, 不应来自外在的压力而不得已为之, 而应是内心深处自然地溢出,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财富不断增多, 个人的物质财富与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缓解人们的经济压力, 与上一代相比, 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给人带来无忧无虑的生活, 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也带来更多的压力, 工作压力、个人财政压力、承担风险能力以及缺乏归属感和使命感等。忙碌成为人们一种生活状态, 当忙碌是人自觉自愿的选择, 则人是自由的, 不论这种选择是在什么前提下做出的, 选择意味着自由, 他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被动的接受的忙碌, 则人的生活出于一种非自由的状态, 一种被束缚的自由, 如何克服这种不自由走向自由, 马克思说道:“克服这种障碍本身, 就是自由的实现。”[4]在马克思看来, 自由就在于克服外在的强制, 克服外在的强制, 不断增强主体的自我意识。

新自由主义代言人哈耶克认为, “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并承受选择的重负, 而且还意味着他必须承担其行动的后果, 接受对其行动的赞扬或谴责。自由与责任密不可分。当人们被允许按照他们自己视为合适的方式行事的时候, 他们也就必须被认为对其努力的结果负有责任。”[5]高度诠释了自由与责任的内涵。责任承担与自由选择是密切相关的。人在一定的自由范围内做出了何种选择, 他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 在考虑了自己的主体需求以及他人、社会的需求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并自愿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才是真正自由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2]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自由体操 篇10

《自由之路》三部曲描写了巴斯德中学哲学教师玛第厄所经历的个人、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 揭示了人们为追求自由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不惑之年》的主人公玛第厄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 不参与政治, 不随波逐流, 一心追求个人自由。但此时与他交往七年的玛赛尔怀孕了。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 玛第厄开始积极筹划打胎事宜。经过一系列的纠缠不清, 最后关头好友丹尼尔出手相救, 并宣布了两个消息:一是他将和玛赛尔结婚, 二是他是个同性恋者。至此, 妨碍玛第厄自由的障碍似乎都一一得到清除, 但他却只是觉得“孤单”, “并不比以前更自由”。于是他对自己说:“没有人妨碍我的自由, 是我的生活吸干了它。”

《自由之路》第二部《缓期执行》记叙了《慕尼黑协定》签定前八天发生的断断续续的故事。如果说以前玛第厄还能不参与政治, 现在他却发现自己身不由已地被卷入到这场政治动乱中, 陷入了深刻的困惑和迷惘中。他自称自己是个介入者, 却不知道该如何介入, 最后他得出结论:“战争是一种疾病, 我要做的就是像忍受疾病那样忍受它。没有目的, 没有道理。”尽管如此, 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认为自己是自由的, “这自由就是我自己, 我即我的自由”, 只是这种自由在“世界之外, 历史之外, 自身之外”。

到《缓期执行》结束时, 玛第厄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解决自由问题。事实上, 前两部小说只是在为第三部《灵魂之死》作铺垫。这两部书中的人物在第三部中将会表现出英雄主义行为。

《灵魂之死》中纳粹德国占领了巴黎, 法国人失掉了战争。此时玛第厄和他的战友们正在洛林的一个村庄里, 大家对法国兵败如山倒感到耻辱却无能为力, 只能被动接受。这种被动让一向冷静的玛第厄大为恼火, 此时的他已有介入的念头。当一小队敢死队出现时, 玛第厄受到鼓舞, 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他抱着必死的决心上了村中钟楼最高的平台, 并在德国兵出现时向他们开枪。在萨特眼中, 玛第厄所开的第一枪是他真正“介入”的标志。在疯狂的射杀中他终于理解了自由:“自由就是恐怖。”在最后的十五分钟, “他是纯粹的, 是强大的, 是自由的”。

古今中外, 无数人谈过“自由”这个抽象的概念。那么萨特眼中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事实上, 他的《自由之路》三部曲并没有彻底解答这个问题。但从中, 我们可以看到萨特从绝对自由主义走向了相对自由主义,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而引起这种转变的是战争。萨特在《七十岁自画像》中说:“我在自己生活中看得最清楚的, 是有一个断痕。这道断痕把我的生活分为两截……” (1) “使这一切分崩离析的, 是1939年9月份的一天, 我接到应征令, 不得不到南锡兵营报到。……只有等到我通过应征令遇到对我自身的自由的否定, 我才意识到世界的重量, 以及我与所有别的人和所有别的人与我的联系的重量……我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社会, 转向社会主义。这是我生活中真正的转折点。” (2)

在《自由之路》的《缓期执行》中, 萨特借玛第厄之口说出了以上这番话, 这不仅再次证明玛第厄某种程度上是萨特本人的化身, 而且表明《缓期执行》是表现萨特思想过渡的一部作品。《缓期执行》作为一个分界点, 在它之前的《不惑之年》主要表现的是萨特对绝对自由的追求, 自己仅仅看作一个个体, 完全看不到个人的存在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之间有什么联系, 因此, 他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却是没有目的虚无的东西, 只是一种无约束性的体现, 而这种无约束性并不是萨特从小追求的自由。因此, 当我们在《不惑之年》结尾看到玛第厄关于自由的自白时, 我们能够明白, 这部小说的结束对萨特来说标志着一个时代———绝对自由主义时代的结束。但他并没有马上从绝对自由主义转化为相对自由主义, 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 即《缓期执行》所反映的迷茫、彷徨、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前进的时期。如果说在《不惑之年》结束时玛第厄感受到自己“不比以前更自由”, 那么在《缓期执行》中他逐渐认识到:人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 总有一些东西———比如战争———超越了我们, 即使我们不选择, 它们同样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逼迫我们被动地接受。尽管如此, 他仍然没有探索到自由的真谛, 最后更是无奈地发出“自由在世界之外, 历史之外, 我自身之外”、“自由便是放逐”的感叹。

经过战争的洗礼, 他开始认识到“一个人, 不管是什么人, 人们只有把他看作一个社会存在才能理解他” (3)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 具有政治性, 所以个人只能在社会中获得自由, 只有介入社会运动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在《自由之路》第三部《灵魂之死》中, 主人公玛第厄终于明白人们不可能单独获得拯救, 他介入并参加了抵抗运动, 最后成为了一个英雄, 完成了从绝对自由到相对自由的转化。

因此, 萨特所说的自由不是一种静态的自由, 而是一种选择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两者的区别在于, 静态的自由将自由作为行动的终极目标, 即属于人的本质的东西, 而选择的自由或者说行动的自由就是选择或行动本身, 这种自由属于人的存在。如果说萨特的自由观经历了从绝对到相对的变化, 那么自由选择观是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的东西。所不同的是在绝对自由主义观时期, 他的自由选择也是绝对自由的, 即选择是没有条件没有依据的, 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合理的。这显然同绝对的自由主义一样荒谬。当萨特的自由观发生转变之后, 他的自由选择观也发生了变化。他看到个人是在社会中的人, 个人的选择必然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因此个人就要为他自己的选择及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负责, 选择于是有了依据, 这种依据便是人道主义和正义感。这样他将自己的“自由选择”约束在一定程度内, 成为了一种相对的自由。在《灵魂之死》中, 玛第厄最终选择介入, 正是本着这样一种人道主义和正义感, 他行动了, 而且承担了行动的后果, 即死亡。这一刻, 他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他在行动中获得了自由, 尽管最后的行动有恐怖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之嫌。

直至《自由之路》三部曲结束, 萨特仍然没有给我们指明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到底是怎样的自由, 到底哪条路是他所谓的自由之路。对此, 沈志明先生曾经说过:“总之, 萨特阐述‘自由之路’时, 并没有向读者指一条具体的通往自由的道路。……萨特的书不提供自由, 因为自由是不可提供的。他描述的自由, 是一种需求, 不是某个‘已知项’, ……自由就是道路, 前人未走过的道路, 等待开辟的道路, 永无尽头的道路。萨特让他的萨特式人物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求索, 任其在焦虑、困惑、挫败中经受考验。他不作结论, 不勉为其难地为他们制造结局。萨特说过:‘人注定是自由的。’但他没有说过, 人注定获得自由。但他一再强调, 没有勇气去寻找自由之路的人, 必定永远得不到自由。” (4)

《自由之路》三部曲发表之后, 很多人攻击萨特, 认为他的小说流露了一种悲观的无政府主义情绪。萨特本人也承认:“我始终是个无政府主义者。” (5) 但小说宣扬了人要积极融入社会, 用行动追求自由, 这种思想在二战结束后鼓舞了许多法国年轻人, 陪伴他们走过艰难的岁月, 因此, 它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消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昌龙.萨特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12.

[2]柳鸣九.萨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 1981, 10.

不自由处有自由 篇11

“自由共道文人笔”,这里的“自由”应指自由的精神,即对自由的精神空间和现世空间的渴求,是对超越的追求。“最是文人不自由”,这里的“不自由”指的是抑郁的情怀,不自由的感觉。陈寅恪抒发的是感情,而吕澎先生却分析起文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空间的实际境况来,感情上的不自由和现实的不自由恐怕不是一回事,即令现实有自由,感情上也不一定是自由的,尽管感情上的自由可能来自于现实的自由。

陈寅恪不自由的感觉来自于局促和压抑,局促和压抑来自于未能超越。未能超越的是什么呢?未能超越的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割舍。修齐治平是历代深受儒学熏陶的知识分子的终极关怀,要抛弃他们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怎能?!既不能割舍,又不能超越,于是抑郁沉痛,就有了不自由的感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这样说,然而他的门徒却不是这样做的,无论治乱穷达,都积极入世而为,孔子本人也是这样。春秋之际,风云乱起,诸侯争霸,可谓乱世,授书乡野,未能经世治国可谓穷,然而孔子游列国就是为了春日之五人,沐风弹琴,独善其身吗?知识分子参政、议政不仅在达时,更在穷时,汉之清流,明之东林,难道是治世吗?古代文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不闻的是烦杂之事,而“家事、国事、天下事”,是“事事关心”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是梦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任施展才能。经世治国是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的东西。

虽然并不是人人都参政议政,然而保持对社会文化的关怀与检讨,作大众的代言人,却似乎是中外知识阶层的通处。在西欧,“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或者用来指那些站在超然特定之地位来护卫人文主义价值的文化人;或者用来指那些怀疑传统之意识形态,并试图加以重估检讨的文化人。不管是哪一种用法,它都指生活在一种“知性之自我反省”(intellectualselfreflection)传统中的文化人,换句话说,不管是站在哪一种实际的政治立场或知识立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必须关心他生活于其中之社会的规范问题,关心他直接利益与经验以外的意义符号问题,并且是对这类问题之创造性、批判性思考传统的守护者,因而他基本上是守护知性生活之伦理的道德家。在西方,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功能尤为突出,文化批判的价值体现在从文艺复兴到战后历次文化思潮中。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的检讨与批判,对西方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可以说,没有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的检讨与批判,也就没有思想启蒙和历次文化运动,也就没有西方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知识分子,议政和述学似乎都很兴盛,唯独在社会文化批判上有所欠缺。虽然有时也对文化中的个别现象进行检讨,然而对于文化的整体性把握则大大不如西方。

许多人认为述学是文人的本职。述学加议政阻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我对此有一些不揣冒昧的看法。议政并不是真正阻碍学术发展的原因,或者说,并不是主要原因。中国学术不发达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机制、文化机制,其中就包括文人们所述之“学”,再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一统政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学术发达、文化灿烂的时期,然而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文化再也没有灿烂过。整个社会似乎也习惯了文化上的一统状态,历代文人所做的,不过是注解古人的经书,考据字词的渊源。这种治学活动绝不会带来学术的真正发达。真正推动我国学术发展的是经济上的变化,亦即我们这个物质生活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不仅仅是量的变化。很难想象在一个自然经济的社会会有非常发达的民法学。当然,经济的变化并不是一切原因,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很重要的,就像种子的萌芽,适宜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必不可少。

文人甘处于社会的边缘,这是一些人的想法和做法,我们允许并且尊重他们的选择。然而文人并不是社会的边缘,因为社会从未将任何人割裂。文人不也常说“在我周围”吗,这便是不在边缘的佐证。这个社会有中心,也许不仅一个,但没有边缘,除了自绝于社会,人逃不出社会这张网,正如人走不出自己周围的空气。

所谓焦虑来自政治就议议政,焦虑来自经济就下几日海,既然一开始就知道只是人生的一种权宜之计,一种放松人生的有益活动,又何必注重结果呢。议政和下海或许是权宜之计,然而未必是放松人生的有益活动。没有听说忧虑战争就开开仗,忧虑死亡就死一回。焦虑是因为关系重大且迫急,如果无关紧要,又何必焦虑呢?吕君拿焦虑轻松人生,可谓有闲情雅量。

吕君说议政、下海皆因焦虑,既曰焦虑,可见议政、下海乃被迫之举,既然被迫,哪里有自由可言。议政、下海皆不自由,述学、文化批判就自由了吗?如果真自由,教授又何必卖馅饼,文人又何必下海呢?

自由体操 篇12

自由现金流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工商管理学教授迈克·约翰逊首先正式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 它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大于零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后的那部分现金流量, 自从自由现金流量被提出至今, 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首先, Jensen认为, 在存在正的自由现金流量且低成长性的前提下, 如果没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 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管理者应把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返还于股东。然而, 当企业存在过度自由现金流量时,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公司管理层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人, 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因素, 企业管理者并不愿意将剩余的自由现金流量返还给股东, 而更倾向于公司多元化并购、构建商业帝国、发放管理层个人津贴等用途, 从而违背了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这就是自由现金流量中代理成本的表现。

随着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应用发展, 现如今, 自由现金流量在公司价值评估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对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自由现金流量来说, 自由现金流量越大, 代表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的整体利益与长远收益越大, 然而对用于产生代理成本的自由现金流量来说, 自由现金流量越大, 代表企业长期发展与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威胁越大, 产生代理成本的风险也越高。因此为区分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与产生代理问题这两种自由现金流量, 我们引入自由现金存量这一概念。

二、自由现金存量与自由现金流量的关系

众所周知, 企业现金流量表由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大块组成, 而自由现金流量中的“自由”表现为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情况下, 可分配给股东的最大现金流量。被用于企业价值评估的自由现金流量来源于企业经营与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而对于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与企业发展的支出则表现为企业对营运资本的短期投资与对长期资产的长期投资, 分别用营运资本净增加与资本支出表示, 另外Jensen (1986) 提出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大于零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后的现金流, 因此在扣除企业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等支出后, 应加回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金额, 即为过度投资金额。从而得到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筹资现金流入-营运资本净增加-资本支出+过度投资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企业可能会形成“内部人”控制局面, 企业管理者往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通过编造各种借口刻意留下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被留存于企业中的自由现金流量若得不到高效的利用, 同时也不通过发放股利或股票回购等方式发还于股东, 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将会转变为有损于企业发展与股东利益的自由现金存量, 自由现金存量这一概念是由干胜道教授 (2009) 提出, 他提出自由现金存量是企业高管通过虚报项目等各种理由留下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或外部筹资形成的自由现金, 对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不利, 有损股东的整体价值和长远利益。自由现金存量的大量产生表明管理者手中有大量可自由掌控的“闲钱”, 管理者掌握大量的闲钱后, 这些资金便会诱导管理者进行无效投资、随意性支出、委托理财, 或将资金投资于低回报率的投资中, 从而产生代理成本。因此笔者认为, 在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且低成长性的企业中, 管理者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强制留存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于企业中, 大量自由现金流量将会转变为企业中的自由现金存量。自由现金流量是代理成本产生的先提条件, 但不是必然原因, 相对的自由现金存量的产生则为导致代理成本的直接原因。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表示为管理者在分配利润、红利等支出前在不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前提下可保留的最大现金流量, 而将计算出的自由现金流量扣除管理者愿意分配的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以后, 剩余的现金流量则表示为自由现金存量, 因此我们可以将自由现金存量表示为:

自由现金存量=自由现金流量-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即为:

自由现金存量=经营现金流量+筹资现金流量-营运资本净增加-资本支出+随意性支出-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自由现金存量本身是从投资者角度来分析, 作为企业剩余收益索偿权的所有人, 被分配到的收益应为企业当期扣除利息支付后的所有自由现金流量, 而管理者若不完全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返还于股东或用于债务支付, 则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必然会转换为企业自由现金存量, 从而损害投资者的收益, 因此可以推论出, 企业一旦出现自由现金存量, 则必会产生代理成本, 除非管理者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投资到高效益的投资项目中, 否则将会降低投资者的收益。自由现金存量的产生区分了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与产生代理成本的自由现金流量, 因此, 公司的财务目标可为在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最大化的情况下自由现金存量最小, 由此才能充分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分自由现金存量与自由现金流量:

第一、产生来源:自由现金流量来源于企业经营与筹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 它不包括净现值为负值的投资活动金额, 因此自由现金流量可表示为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发展情况下, 管理者可自由分配的最大现金流量。而自由现金存量的产生来源于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故意留存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 因此可以看出, 自由现金存量的产生来源于企业存在的自由现金流量, 也可以说, 自由现金流量是自由现金存量产生的前提条件。

第二、评价用途:企业价值评估是对企业资产价值、企业局部或整体的价值进行评估分析, 而用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法表示企业的当前价值成为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趋势, 自由现金流量被用于企业的价值评估, 主要因为自由现金流量能显示出企业的实力与企业的经营业绩, 另外自由现金流量不仅考虑了过去的企业现金能力, 还把企业对未来的创现能力考虑在了考核评价中。而代理成本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所产生有损于企业长期发展与投资人利益的相关成本, 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的利益冲突来源于企业存在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 对自由现金流量使用目的的分歧使得企业管理人刻意留存现金流量使之转化为自由现金存量, 存量的产生则必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出现, 因此自由现金存量主要被用于企业代理成本问题的相关研究。

第三、量化影响:对用于企业价值评估的自由现金流量来说, 自由现金流量越大表示公司的实力与经营业绩越好, 管理者可将这些流量用于降低负债率、改善和协调与债权人的关系、或提高股利分配率等, 所以自由现金流量越大对投资者与管理者越有利。而对用于代理成本分析的自由现金存量, 存量越大代表管理者可自由控制分配的现金越多而分配给股东的股利越少, 大量的现金存量会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 自由现金存量越小表明管理者可控制的现金越少, 而投资者的利益越大。为实现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公司应保持较高的自由现金流量与较低的自由现金存量, 从而股东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证。

三、遏制代理成本的相应对策

当企业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且没有发现高回报率的投资机会时, 理论上, 管理者应该通过及时分红、回购股票等方式将这些现金返还于股东, 而不是将剩余现金投资到低于资金成本收益率的项目中。其次, 詹森就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充裕的情况下凸显的代理问题, 提出了依靠外部力量解决的两种办法:负债和并购。另外我国资本市场建立时间较短且仍不成熟, 各种法规仍不健全, 自由并购与购票回购仍受到诸多限制。因此笔者认为企业为了减少代理成本, 除了硬化财务杠杆和并购威胁、强制分红、股票回购以外,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大监督力度、扩大监督管道:证监会作为我国监督管理机构, 一直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来制约企业管理者, 加大打击力度, 明确责任分配可使得企业各层人员提高自我约束, 减少会计假象的产生。另外通过建立匿名邮箱的方式鼓励公司各层员工与广大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并及时举报管理层的不当行为, 设立丰厚的奖励制度, 调动投资者与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另外, 必须实施相应保密措施, 令监督者相信他们的信息不会遭到透露, 个人利益不会受到威胁。增大监督力度, 扩大监督管道, 让更多的人监督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因此管理者在运营企业时才会三思而行, 从而减少代理成本的产生。

(2) 增强外部审计单位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关注:肖作平 (2006) 的研究证实, 自由现金流量与公司审计费用呈正相关关系, 其原因为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导致企业产生代理成本的风险增加, 从而增加企业的审计风险, 因此需要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外部审计单位作为上市公司的监督机构, 在资本市场中一直充当着“经济警察”这一角色, 外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自由现金流量过大的企业, 对于这些企业, 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管理人员对自由现金存量的使用用途, 在评价中对企业过度投资、无效并购等项目应进行详细披露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

(3) 引入机构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证券市场中, 单个投资者在时间、知识、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 而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可有效的改善这一局面。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团队, 他们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良好的判断能力, 在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上能做出可靠的分析判断。在“内部人控制”的公司中, 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 公司管理者可将大量自由现金流量滞留于公司中使之转变为自由现金存量, 进而产生代理成本。机构投资者做为具有专业知识的团队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 一旦发现类似情况应立即作出相应对策, 如要求管理者对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用途进行披露或强制要求管理者进行现金分红等, 机构投资者在公司股权再融资、利润分配、重大财务决策上都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可有效的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行为, 通过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 减少企业管理者与投资人之间的代理问题, 从而减少代理成本。

(4) 加强信息披露, 建立经理人市场声誉机制: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转型经济国家的中国来说, 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手段, 正式制度的实施效果通常会大打折扣, 而在此时, 被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声誉机制会发挥有效作用。在有效的经理人声誉市场中, 经理人通常会为了未来长久的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特别注意自身的声誉问题, 恶劣的声誉会使得经理人的价值减少, 对经理人未来职业生涯有严重的损害, 因此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声誉机制可使得经理人审视自我的行为, 是对经理人滥用职权的有效约束, 从而降低与投资者之间的代理成本。

四、结束语

自由现金存量是企业代理问题产生的源头, 它是因为企业存在自由现金流量的前提下, 企业管理者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刻意留存的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存量的产生不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并且会严重损害企业股东的权益, 因此为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管理人应保持较高的自由现金流量与较低的自由现金存量。而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说, 由于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 自由现金存量产生的代理问题在我国仍十分严重, 如何控制企业的自由现金存量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 只有从全局着手,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公司内、外部监督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才能有效的改善局面, 保护投资者收益, 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摘要:自由现金流量在被哈佛教授迈克.约翰逊首次正式提出后不久便被运用到企业价值的评估方面, 提高自由现金流量则意味着增加企业价值。但从代理问题角度探析, 在低成长性的企业中, 企业管理者若不将自由现金流量用于增加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增加, 自由现金流量则必将转换为自由现金存量, 从而增大代理成本, 降低企业效率。因此, 笔者从自由现金存量的角度出发, 研究企业中自由现金存量与流量的关系以及提出遏制代理成本的相关治理对策。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量,企业价值,自由现金存量,代理问题,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干胜道.自由现金流量专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1]干胜道.自由现金流量专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2]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下一篇:档案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