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

2024-09-04

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精选12篇)

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 篇1

中小学的后勤管理一般由六大部分组成:学校财务管、财产物资管理、学校生活管理、生活环境管理、学校职工人员管理、各种实验教室管理。依靠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 使得学校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转, 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和学习。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部分, 中小学后勤管理要兼顾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要保障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物质需求。因此做好中小学后勤管理,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百利而无一害。最终达到为学生的明天奠定良好基石的目的。

1. 中小学后勤管理原则

中小学后勤管理具有如下原则:整体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管理原则、艰苦朴素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后勤管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了解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校工作特点后, 理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只从学校人、财、物等某一个要素出发, 是万万不可行的, 必须要从整体出发, 用开拓的视野、俯视全局的态度、发展的观念, 科学化的手段、处理好学校整体和后勤管理的关系, 从而优化后勤服务工作, 发挥其最大的综合效益。

1.2 目标性原则

学校后勤工作中一个重要目标是要以良好、周到的服务去促进教学和开展研究工作, 充分激发起师生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 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最后, 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执行, 培养出更多祖国的栋梁做出贡献。

1.3 教育性原则下面的文章你再自己好好捋顺一下

学校的职能是育人、教人, 所以执行后勤管理工作时, 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体现教育性。因此后勤管理员不仅是管理者, 更是教育者。要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 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负责、以身作则, 做到公正严明。

1.4 民主管理原则

保障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利, 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一个关键步骤。只有让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到这个后勤管理的大集体中, 才能起到最大效果, 保障日常活动的正常进行。在科学管理的进程中, 健全管理制度, 实行班级、部门责任制, 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 。最后绘出校园有序化, 规范化的美好蓝图。

1.5 艰苦朴素原则

“搞后勤就要学会管家, 学会少花钱多办事”, 这是邓小平教育后人的一句忠告。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 大到一个国家, 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后勤管理人员更是要秉承这一传统美德, 在工作中, 合理而可能的节约学校每一分财力、人力、物力, 避免学校资金浪费现象发生。

1.6 科学化管理原则

促进学校后勤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是科学严格的管理。后勤管理的科学性涉及到人事, 服务, 分配各个方面。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实现现实、可行的近期目标。管理的专业化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用此来评估, 作为劳动报酬的依据, 发挥好个人的主动积极性。因此提高后勤管理的科学程度成为了近期学校管理一个迫在眉睫要解决的任务。

2. 中小学后勤管理特点

2.1 广泛性

面广, 量多是后勤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食堂管理、教学维修、教学设备采购、宿舍管理、财务决算等都是在后勤管理的范围内。后勤管理者要想的问题很多, 所做的工作更是数不胜数。例如:食堂内的卫生方面、宿舍内安全保卫工作、计算机教室设备的维修与保养、采购教学用品、制定部门责任制度等。因此中小学后勤管理的涵盖面是非常广的, 处理的业务是异常繁杂的, 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是相互紧密联系。

2.2 阶段性

学校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 学校的任务和教学目标也会不一样, 这就要求后勤管理要根据学校所处阶段的不同而做出调整。例如, 在刚开学阶段, 就要采购教学用书、配置教学器材、负责好教室打扫工作;寒假阶段, 就要做好生活设施维修和保养、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为了使得学校工作更加科学性和合理性, 就要把握好管理时间。

2.3 偶然性

在学校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事件, 这就体现了后勤管理的偶发性。例如, 在学校师生身上发生的火、电、水灾、交通事故、安全事故、财务事故等。后勤管理者首先要沉着冷静, 然后分析事情的恶化程度, 做出及时合理的处理。处理完成后, 写出书面报告, 避免意外再次发生。在平日的生活中, 要做好预防工作, 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向领导报告。

2.4 服务性

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性体现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因此服务性是后勤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需求为宗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面、高效、快捷的后勤管理服务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结束语

学校后勤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因此要广开言路, 认真倾听学校师生的呼声、采取他们正确的建议、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其次, 后勤管理要以服务为主, 管理跟进。后勤部门人员要任劳任怨, 不怕吃苦、设身处地的为师生着想、采取人性化的管理, 以取得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效果。实现管理的“刚性”与教育的“柔性”完美结合, 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将管理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运用到各个步骤中, 在互相理解宽容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活动的最大效益化。

参考文献

[1]陈忠鹏.浅谈中小学后勤管理的特点和原则[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5:4-6.

[2]吴春华.中小学后勤管理的创新思考[J].新课程 (上) , 2014, 05:8-9.

[3]赵洪涛.当前我国中小学后勤管理的科学化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 2008, 05:4-7.

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 篇2

一、直观性原则(一)基本涵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而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二)直观手段种类繁多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

实物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模象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

(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教师在直观手段的使用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直观材料要有典型性。一般来说,选择直观手段主要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来进行。自然学科.较多地使用实物、标本、实验;社会学科较多采用图片、图表等。低年级应多提供具体的直接的感性材料:高年级则可用描述或图表、照片等。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问,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地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在展示直观教具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说明。演示之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观察分析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在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唤起想象,形成表象。语言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拟直观所需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用语言使学生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表象或想象,以使教学顺利进行。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善疑、善问、多思。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

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 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和提问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程度和经验。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选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要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电影、录像的演示。

演示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具,演示时.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五)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有: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练习法的基本步骤是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明练习的意义、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做出示范: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巡回辅导,练习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

除了上述五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之外,在我国中小学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六)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因此,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称之为发现法.其特点是关注学习过程甚于关注学习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七)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只重认知,忽视情感的弊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各种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缺点是其应用的范围有限,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用此法来掌握。因此,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类辅助性的教学方法来使用的。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1.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寓教学内容于各种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活动之中,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欣赏教学法一般也包括对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认知与情感、活动与环境、学习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八)参观教学法

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 篇3

一、小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小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解决对在小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必要性的认识问题。目前的现状是,江苏、云南、上海、山东、山西等地区认真、主动、积极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学校,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足够充分的认识;而没有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学校,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认识”,或者说是处于“零认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民身份概念不清。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义务的自然人。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我国公民。有人觉得小学生还不是公民,一个人只有年满18岁才算公民。这是错误的。在我国,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公民身份。小学生也是公民,是未成年公民。小学生对自己公民身份的认同,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缺少必要的、专门的教育,这种身份认同和意识养成是难以自发完成的。如果对小学生的公民身份都没有确认和尊重,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只会流于口号。

第二,公民意识尚未形成。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以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的集合。一个国家的国民只有具备完整的公民意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国民的公民意识是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长、一个地区的教育行政官员的公民意识还处于未知状态,那么在这所学校、这个地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只会是一句空话。

第三,对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是贯彻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必要举措;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前提和条件。小学生是我国公民的一个特殊群体,小学生也依法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相应权利;小学生也有相应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认为小学生不能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或者把小学生排除在民主政治建设之外,不仅不科学而且十分有害。不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不重视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教育的严重失职。

二、小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公民意识养成和确立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主体性,即公民个体对自己国家主人翁地位的自我认识的不断提升;二是参与性,即公民个体以高度的责任感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动积极参与。小学生有自己的身心特点,对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一定要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规范。在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实践中,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活动探究—— 以真实、具体问题为对象进行活动探究。小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通过小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才能逐步唤醒、激发和增强,试图以公民教育读本之类的阅读和讲学来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也绝不是简单地对公民、公民意识概念的认知、识记和背诵。没有具体、真实的活动、体验和探究,学生的公民意识就不可能真正养成和确立。只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理解和体会与公民意识密切相关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也只有在以强烈的责任感真正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才能显现和提升。江苏所有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学校,都是以项目活动形式进行的。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项目活动都有明确、具体的真实问题,并且都开展了真实的活动、体验和探究。

第二,学生主体——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都以学生为主体。在江苏小学公民意识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提出解决的方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小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他们的潜能和水平常常会超出成人的想象。“垃圾车漏污水”是城市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南京市力学小学四(7)班的学生以此为研究对象,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国内外相关设施、环境卫生危害等不同层面分析思考,提出相应策略,并在鼓楼区政府礼堂以模拟听证会的形式进行展示,产生了广泛影响。陈艳老师感叹:“活动伊始,作为班主任,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随着活动的步步深入,我的疑惑被一个个惊喜取代。经历着这个过程的他们每天都有变化。” 于睿青同学的家长感慨:“整整一个学期,我目睹了女儿在这项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点点滴滴的付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该项活动对女儿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三,课题引领—— 以课题研究方式引领整个项目活动的推进。江苏省小学公民意识教育活动,从一开始就以“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研究”为课题(江苏省教研室第六期重点立项课题),聚集了一批德育骨干教师和资深教学研究人员,对推进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及时分析研究,提出应对策略,并不断反思总结,逐步积累经验,再有计划地在全省推广。在课题引领下,一大批热心公民意识教育的骨干教师成长起来,一大批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先进学校涌现出来。

三、小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步骤

在江苏,小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基本上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1.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选择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起点。问题选择看似简单,但其实不然。怎么选择问题和选择什么问题都有规范。选择问题的一般程序是:

第一,教师(经过专门培训)作说明和动员,用合适的话语向不同年级的学生解释什么是社区公共问题(社区公共问题是一个复杂概念,在小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上,社区公共问题通常指社区中存在的和大多数人利益相关并有待政府部门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关注和发现自己生活的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问题。

第二,让学生在调查、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自己最关注的社区公共问题。从教师作说明和动员,到学生提出自己最关注的社区公共问题,通常以三天至一周为宜。时间太短可能会使调查、思考缺少深度;时间太长又会使学生关注问题的热情降低。

第三,教师和学生一起,把所有提及的公共问题编号列示(通常由提出问题的学生自己向全班学生陈述为什么关注这一问题,并在教室的黑板上书写出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类、整理,列出全班同学关注的社区公共问题,以便选定要研究的问题。

2.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在列出全班同学关注的社区公共问题之后,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确定班级要研究的社区公共问题。

投票表决的方式是:每人2票,可以将2票投给同一个问题,也可以将2票投给不同的问题。得票最多的问题即被确定为班级共同研究的社区公共问题。

投票表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民主”,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在群体中要尊重多数人的意愿,从而达到训练、养成民主意识的目的。

在确定要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切忌越俎代庖,不必担心学生把握不准问题或者担心学生选择的问题没有所谓的“研究价值”。因为,学生成长中必定要经历的过程是不能超越和替代的。况且,即便学生通过投票确定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有太多难处而不能继续或者不能深入,但这样的过程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成长中的磨练。

3.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调查收集资料需要进行分工,分工也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调查收集资料的分工通常先以“对象”为前提,即按图书馆、电视台、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体,社区居民的访谈,有关政府专门机关和相关问题专家学者等类别进行分工。调查收集资料需要精心研究访问对象,设计访谈问题,并且要注意相应的礼仪和程序。

调查收集资料之后,要对资料尝试按“问题描述”“现有政策”“解决方案”“行动计划”四个方面进行加工整理。加工整理后的资料要做成相应的“文件夹”和“展示版”。在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分工也以自愿选择为主,允许和鼓励学生在上述四个方面转换身份和角色。

4.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收集相关法律规定、政府文件及有关背景资料等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以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为依托,以寻求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同、支持为原则,以学生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支撑。当然,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能有不完善的方面;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有些解决问题的方案虽然具有可行性,但要促成问题的真正和最终解决,其过程可能会很缓慢或者很困难。而这也正是社会的一种真实,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感悟到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复杂和困难并不是一件坏事。

5.举行模拟听证展示

模拟听证展示活动是公民意识教育的精华。

模拟听证展示由学生和“听证员”共同完成。听证员通常是相关问题的政府部门官员和有关问题的专家。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也可以由有关教师扮演。

一次模拟听证展示通常用40分钟,分为4个部分,即:问题描述、现有政策、解决方案、行动计划。每部分用时10分钟,其中陈述4分钟,答辩6分钟。

问题描述——陈述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如何影响着社区公众的生活,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会有什么危害等等。

现有政策——列出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说明和分析相关问题未能解决的可能原因。

解决方案——尝试提出增加或修改相关法律条文规定或提请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的建议,以促成问题的最终解决。

行动计划——说明为促使问题的解决学生自己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提出了什么具体建议,开展了什么具体的活动。

模拟听证展示活动虽然是模拟的,但其问题、理念和程序都是真实具体的,因而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6.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一个真实社区公共问题从提出、确定到举行模拟听证,通常要三个月至一学期甚至一学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随时总结反思,也需要终结性的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既可以是针对各个步骤、环节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也可以是针对学生个体或团队的。总结反思要真实、具体、细致,从而为进一步搞好活动积累经验。当然,总结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公民意识不断提升和增强的过程。

加强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既是时代赋予德育工作者的历史职责,也是德育工作者应当履行的义务。在小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新课题,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认识和解决。本文对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步骤认识和思考还比较粗浅,若能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相信小学公民意识教育将会进入一个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新阶段。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南京210013)

教育小学生应把握的心理原则 篇4

一、心理相容原则

心理相容原则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相互认同, 情感融洽, 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彼此接纳。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学生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

对于可塑性很强的小学生来说, 教师的态度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积极, 对学生充满信心和希望, 学生心理也会深受驱动, 从而肯定自己, 产生向善之心, 并将内心的向上意念转化成外化的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消极, 对学生缺乏信心, 学生情绪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难以产生向上的动力。因此, 教师一定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换思想和意见, 做到心理相容, 教师的教育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对后进生的信任、理解更是十分重要。后进生在本质上是希望进步的, 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要发扬他们的优点, 克服其缺点, 树立其自信心。例如, 有一个留校察看的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看到别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表扬, 我就暗下决心也做出一点成绩, 得到老师的称赞。可是老师一看到我便板起冰冷的面孔, 使我信心全无。可见, 老师对后进生的态度在学生思想行为上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教师只有信任、理解后进生, 做到心理相容, 才能激起后进生向前进的心理动力。

二、尊重信任原则

尊重信任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 只有尊重学生, 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教育。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有独立人格的人。凡是人都有尊严, 都应该得到尊重。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气质、性格, 是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能漠视学生的人格, 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 尊重、信任后进生尤为重要, 因为这是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的基础。

三、表扬鼓励原则

表扬鼓励原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捕捉, 发现他们的长处, 并及时给予肯定, 使其发扬光大, 不断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秉赋是被赏识的渴望。”任何一个人都毫不例外地喜欢听那些赞美自己的语言, 小学生更是如此。优秀的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适时运用激励语言, 让“强者更强、弱者进步”。

四、正面疏导原则

所谓正面疏导, 就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要进行正面引导, 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对他们想不通的问题或者错误的认识和行为进行启发和开导, 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

对于教师来讲, 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学生犯错误后, 往往出现悔恨、急于承认错误以及得到老师和同学谅解的心理。如果此时讲一些“没治了”、“不可救药”之类的话, 无疑对他们是当头一棒, 学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我在老师眼里是完了”的想法, 容易造成“破罐子破摔”。因此, 教师教育要通过正面教育和引导, 激起学生改正错误和缺点的信心。要坚持正面疏导的原则, 耐心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查找原因。

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 篇5

教学原则一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有:

一、直观性原则

(一)基本涵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而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二)直观手段种类繁多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

实物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模象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

(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教师在直观手段的使用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直观材料要有典型性。一般来说,选择直观手段主要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来进行。自然学科.较多地使用实物、标本、实验;社会学科较多采用图片、图表等。低年级应多提供具体的直接的感性材料:高年级则可用描述或图表、照片等。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问,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地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在展示直观教具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说明。演示之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观察分析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在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唤起想象,形成表象。语言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拟直观所需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用语言使学生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表象或想象,以使教学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顺利进行。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

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善疑、善问、多思。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

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和提问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程度和经验。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选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要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电影、录像的演示。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演示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具,演示时.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五)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有: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练习法的基本步骤是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明练习的意义、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做出示范: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巡回辅导,练习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26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含义就是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发现个别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借助一些有效的途径,有针对性地给小学生灌输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并使小学生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除此之外,若是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小学生有心理问题,就应该及时对其进行开解,从而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小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小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有所了解,并在最后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发育的人。

一、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原则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表明,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它的完成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教师作为这项工作中的一个关键角色,必须熟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从而使这项工作取得实际的效果。下面分别对三个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仔细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原则

本文中所研究的对象当然是小学生了,所以,在教导的时候,应特别注意心理教育的实施应将学生作为教导的主体。

教师应做到两点:第一点,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小学生所感兴趣和喜爱的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第二点,学校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将学生作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应当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二)差别化的原则

因为每个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性格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活泼开朗,性格外向,有的寡言少语,性格内向,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不能盲目、一成不变地对待,而应了解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根据其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差别化的教育。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心理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间的差别,另一方面就是群体差别。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不只是智力上有些差别,心理上也有差别。而在相同的年级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较相近,呈现出群体性的差异,因此,教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应当仔细分辨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三)参与性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谨记一点,就是双方都要参与。这一点,教师应始终保持住,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课堂上来,教师才能根据其行为举止判断出该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认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采用讲故事或者表演的方法使年龄小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比如教师可以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了调动学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学会谦让的美德,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彼此理解,教师要想了解自己的学生,就必须近距离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教师应该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多聆听学生的诉说,用心引导学生。教师应当多组织课外活动,教师自己也参与到活动中,这些“亲密接触”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感,这样,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才能和教师倾述,才能不感到生疏和别扭,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好好地为学生解开心结,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尊重爱护学生

在学校里面,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一种关系,维持好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反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学生的成长之路带来阴影。所以,教师在保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切不可因为某个学生学习好就格外偏爱,或者因为某个学生的成绩特别不好,就对其特别冷淡。尊重学生,就必须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同自己一般的一个人,在教学行事上,教师应该从心底对学生的劳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隐私给予足够的尊重,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小,就对其产生轻视之心。教师只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尊重,进行正面的教导,尊重和关爱会使学生打开心扉,这样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由教师实施的,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在很多学校中,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是兼职的,其主要的人物是教授学生某一门课程,而不是心理教育,这也就导致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不健全。所以对小学生心理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这使得教师实施的心理教育总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因为对学生的心理理解错误而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学校应当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聘请心理教师的标准,定期组织学校所有的心理教师进行交流经验,或者聘请名师给在校教师培训等。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夜校培训等,提高心理咨询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保证。

(四)学校重视心理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组织学生参加心理课程的学习,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带入到其他的课程当中,或者是在班会上,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陶行知先生提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而“健康的另一半则是心理健康”。具体的做法,对于社会上某一现象进行剖析,告知学生正确的态度,提高学生认知是非的能力,以及以健康的心态看待事物。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将一些人物的英雄事迹讲述给学生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其进取心,使心理教育取得良好成果。

(五)家长配合进行家教

在一个家庭中,小孩子第一个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由此可见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会一直受到影响,孩子心理的最初形成时期也是在这个时候。但是,如今,父母因为一点小事就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的事随处可见,这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和阴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家长都是农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认识有限,根本不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只知道使用武力强迫孩子学习;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前者导致孩子心生恐惧心理,性格内向,后者导致孩子懒惰成性,满身恶习。教学仅仅依靠教师是不能完的,家长也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部分,它既是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才质量和人才水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无法估量。学校应更加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也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学生家长积极配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7).

[2]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君秋(1991— ),女,黑龙江伊春人,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 篇7

一、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管理会计运用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数据平台。管理会计运用是基于精准、及时的数据,离开了数据,管理会计就成了无源之水。笔者通过总结发现,当前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运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会计运用内部环境问题。

企业管理层现代化管理意识不足,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缺乏运用数据进行决策的管理会计思维,管理会计运用内需不足。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是管理会计运用和推广的源泉动力,管理会计说到底是为内部管理层决策服务的。

(二)管理会计运用人力资源问题。

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相当匮乏。虽然,我国会计人才队伍总量已经超过1 400万人,但是真正能担负起管理会计职责的人员却极为稀有。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企业会计大都是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少之又少。企业会计人员缺乏对管理会计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应用管理会计自然成为一句空话。

(三)管理会计运用数据平台问题。

中小企业缺乏扎实的会计核算基础和信息化建设。企业的数据平台是建立在良好的数据加工基础和数据载体之上。会计核算解决的是数据加工基础问题,信息化建设解决的是数据载体。会计核算是将企业散乱的数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加工成有一定条理、标准的数据,为管理会计数据精加工提供了基础数据。传统的数据载体是纸质等物理介质,存储的数据量有限,很不方便,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信息需求。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以往数据载体和加工手段,让数据的管理更加便捷和准确。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基础不扎实和信息程度不高,影响了数据的质量、数量和时效。

(四)数据获取与保证平台问题。

管理会计所需数据源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生产、人力、研发等各业务部门之中,这些数据信息,应当通过一定的渠道、程序集中到数据加工部门———财务部。内部控制体系和流程是数据获取与保证的平台和通道,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流程,就无法保证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五)管理会计运用方向性问题。

中小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和绩效考核体系。战略是企业资源分配的导向,绩效考核体系是围绕完成战略目标的保障工具。企业资源分配由战略指明方向,而绩效考核通过核心KPI的设计、考评、分析、奖惩,引导企业资源围绕完成战略目标自觉配置。中小企业战略不明,管理会计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二、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应当遵守的原则

原则是不断对实践经验中探索获取的规律进行提炼、总结、升华,形成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管理会计实践中遵守原则,可以让企业在推动管理会计时更加有效、更加节约成本。

(一)顶层设计原则。

管理会计运用是一个体系的运用,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管理会计服务的对象是内部管理决策,并且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生产、营销、成本等方方面面。只有从顶层设计,站在顶层高度,才能解决管理会计运用中涉及的框架性、全局性问题。

(二)高层推动原则。

管理会计的运用和推广,需要调动整个企业的资源。只有高管推动,才能打破部门间的障碍,有效整合全企业的资源,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

(三)全员参与原则。

管理会计的运用和推广,不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管理会计的数据等来源于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管理对象也是整个企业,服务对象也是服务整个企业,需要全员参与。

(四)全面覆盖原则。

管理会计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它的数据信息和服务网络应当全面覆盖整个企业,不留空白点。这样,企业的经营行为才能受管理层有效指挥和控制。

(五)成本效益原则。

管理会计的运用与推广,要考虑所费与所得,对经济行为的得失进行衡量,以达到管理成本与管理收益的最优结合,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价值最大化,是由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决定的。

三、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运用的主要路径

(一)管理会计运用,首先要有明确的企业战略与绩效考核体系。

管理会计运用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完成战略目标开展,战略是企业所有行动的方向。绩效考核是引导资源按照战略要求配置的激励手段和保证。企业战略归根到底是要求企业全体员工来完成的,绩效考核是引导和控制全体员工行为统一到为完成企业战略目的上来,并自觉地为完成企业战略而配置资源。企业战略是管理会计建设的向导,是管理会计运用的首要条件,企业必须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并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与规划。企业在制定战略和绩效考核体系时应注意:(1)战略应当清晰可行,注重调查,应分析内外部环境,要具有可行性。(2)绩效考核设计以战略完成为目标,要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及促进人才成长。(3)应当注重以战略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

(二)管理会计运用,必须先营造一个重视管理会计氛围的内部环境。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工具,它的运用和推广成功与否,离不开企业内部环境。企业管理会计的服务功能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服务的对象涉及企业各级管理层,包括企业董事会、总经理等管理层以及各职能部门。企业管理会计建设是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科学决策需求而生,如果企业内部不重视管理会计,没有利用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的思维,管理会计建设就会失去意义,也失去了管理会计生存的内部土壤。因此,管理会计的运用,企业管理层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以管理会计思维来武装头脑,让管理会计意识根植于企业决策、规划与绩效控制的全流程。

(三)管理会计运用,离不开人才支撑。

人永远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推动中起决定性的因素。管理会计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工具,是生产要素的一种,离开了人对它的运用,将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创造不了任何价值。劳动资料增值多寡,劳动工具发挥作用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相同的劳动资料在不同的劳动者手里,产生的价值不同。管理会计运用,需要有一个精通管理会计专业技能的团队。企业组建管理会计团队,可以通过如下途径:(1)引进外部管理会计人才。(2)着力内部培养,鼓励在职财务或相关业务人员参加CMA或CIMA专业资格考试,或者参与其他形式的学习培训,改善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并注重学用结合,提升财务人员管理会计知识的运用能力。(3)注重人才培养层次化、梯队化、常态化。(4)管理会计的培训与宣导应渗透到企业所有业务部门,全面覆盖。(5)引入和内部培养并重。

(四)企业管理会计运用,离不开扎实的基础数据平台。

企业的基础数据平台,就是会计核算体系和信息化系统。这里有两个层面的工作要做:第一层面是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是管理会计最基础性的工作,因为管理会计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是数据来源的基础,因此管理会计运用的前提是应当加强会计核算:(1)企业会计核算,应当树立为管而算,管算结合,管中有算,算中有管的核心理念。(2)企业会计核算应能体现管理会计对数据需求,应当围绕战略与绩效控制体系展开,科目的设置应当体现现代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信息特征。(3)会计核算应当注重时效性,核算制度的创设应能保证会计核算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4)会计核算触角应当延伸到各业务端的末稍,财务人员应当走进车间、仓库、市场等,不能坐在办公室搞核算。应当全面与相关并重,重点突出。第二层面是信息化建设。现代化信息需求呈现多样性及复杂化,传统的数据载体方式和加工手段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信息。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管理会计运用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程度应当视企业的规模、行业特征等实际情况而定。信息化建设途径有:(1)外购商业化信息系统,例如金蝶、用友等信息化系统。(2)可以根据需求自行开发。(3)将内部控制及流程植入信息化系统。

(五)管理会计运用,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以价值创造为主线的流程再造。

管理会计是以价值管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价值管理和创造是管理会计的生命线,是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的终极目的,是以战略为核心的共同指向。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目的也是以战略为核心展开,是战略得以完成的合理保证。管理会计利用的数据获取的质量和时效,同样也要依赖内部控制制度。为此,(1)企业必须建设和完善基于战略为出发点的预算体系,为管理会计的分析、决策、规划与绩效控制提供基点。(2)管理会计活动面向销售、采购、生产等价值链,企业必须建设销售、采购、生产等价值链内部控制制度。(3)研发、资金、融资、投资在现代化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风险管理也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要,企业应当强化这方面的控制。(4)现代企业管理是流程化的管理,企业应全面梳理所涉及的业务和事项,识别和分析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关键点、重要风险点、价值创造环节,全面优化和再造包括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并涵盖资金、研发、投融资、销售、生产、采购、仓储、物流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全流程。

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的资金活动作为管理对象,以提高企业价值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经营管理决策而开展的一项企业管理项目。中小企业运用管理会计,可以很好地助力其转型升级:通过数据管理、分析,提升信息质量,提高决策质量;运用管理会计的价值管理和业绩评价、平衡计分卡等工具,有利于企业树立价值创造导向,提升企业价值,为股东和社会、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丰厚的回报;运用管理会计的资本投资风险分析等管理工具,有利于企业风险识别和预测;运用管理会计计划、预算、控制职能,能有效管理风险;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数据平台,从而倒逼会计核算规范、内部控制健全,有利于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吸纳人才,推动企业健康良性发展。资金和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搭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新三板扩容,为中小企业带来甘霖。据统计,到2015年9月10日,已有3 434家企业新三板挂牌成功,总股本1 804.3亿股,平均市盈率41.72倍,2015完成融资630.01亿元。上市后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又吸引了人才,增强企业的研发等发展后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于增彪,桑向阳.为什么业务流程管理总是败多胜少?一个管理会计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4,(6).

[2]陈唤军.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和内控缺一不可[N].中国会计报,2015-4-17.

[3]徐庆红.管理会计感悟[J].财务与会计,2015,(17).

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 篇8

我们认为, 教师要从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 首先应明确小学作文的性质与任务, 其次学习掌握作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最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郭根福教师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 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以看出,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简明的, 无须过度深化。我们认为小学作文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创造的能力。这些任务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提高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 学会质辩、生疑、想象、创造, 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同时, 教师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实现上述任务, 又不可操之过急, 因为这些任务既是小学教育的任务, 也是中学、大学教育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众多的研究都告诉我们, 学生个体千姿百态, 生理、心理各不相同, 生活环境也不相同, 因而理解力与感悟力也不相同。这些研究也告诉我们, 学生的能力是构建的而不是灌输的。知识内容本身不重要, 重要的是发现知识与应用知识。所以在作文的教学中, 不可以“一视同仁”, 而应该在小学六年的时间范围内,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应于小学作文任务目标) 得到长足的进步, 为进一步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文教育不要求学生个个写出范文, 但要求学生个个取得进步, 要求所有具备正常智力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后都能写出语句通顺、中心突出、逻辑正确的文章来。

对此, 我们认为对小学生作文教学需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真实原则

真实原则表现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学文先学做人。真实是“真、善、美”的第一要素, 是形成优秀人格最重要的基础。小学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初始阶段, 小学生们一开始都揣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一颗一心向善的圣洁之心, 这是人性之本源。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不遵守真实原则, 学生便会疑惑, 对“善”与“美”的事物产生怀疑。如果发现为人不真实可以得到好处, 心智便有可能朝着不“真”、不“善”、不“美”方向发育, 最终就有可能毁掉他 (她) 的一生。如果这样, 我们教师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在一次家长会上, 一位家长告诉我们小孩这几天很烦恼, 原因是语文教师告诉他写作文可以写假的东西, 小孩思想斗争得比较厉害, 不知该不该做诚实的人。我们认为, 这位教师的方法必然事与愿违, 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宗旨。

真实原则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作文需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包括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物, 而且还包括他 (她) 们的行为、情感、想象以及思维世界的一切事物。对于真实原则, 有的教师存在误区, 认为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我们反驳的理由有二:一是描述“真实”的重点在“体验”, 重视体验必能扩展思维, 打开想象的空间;二是“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没有价值, 事物总是有规律的, 即使是神话故事也存在生活的线

索。在教学中, 我们主要通过图、音、形等媒介提高美文、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故事、对话、争论、说理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辨能力, 从而达到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

二、积累原则

积累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写作文有个逐渐进步的过程, 不能操之过急, 要循序渐进, 把握好每个年级的任务。一、二年级要重视加强字词句的训练。在低年级,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三、四年级要着重训练词句的组织与片段写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想象能力, 着重训练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高年级要突出篇章训练, 通过教学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的知识与方法, 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 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方法以及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 最终能写出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应用文。二是作文教学要教学“积累”的方法。有调查数据表明, 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上一是“觉得没东西可写”, 二是“有东西写不出来”。为此, 一要从引导观察入手, 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在这方面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 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和交流, 提高认识。二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积累语言材料, 开拓思路。方法之一是指定阅读材料, 撰写阅读心得。三要重视平常片言片语的记录。这里既包括平时阅读的好句好段, 更重要的是像博客 (实际操作也可要求学生写博客) 那样, 把所见、所得、所思、所感等通过几句话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定能文思敏捷、下笔如有神。

三、主动原则

主动原则表明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努力构建“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局面。例如, 可以在写作教学中广泛运用自由作文法, 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尽可能写满一张白纸, 或利用音乐等其他媒介来促进自由写作, 或尽量写出与题目有关的所有想法。也可以采用探索作文法, 教师提供一组材料, 如图片、实物、情节、观点、信息、影片等, 或设计一种两难情境, 让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探索意见, 去发现意义, 探索自己的直觉。从大的方面来看, 作文教学强调智能训练、个性表达、创造性表述;写作形式力求多样化, 包括快速作文、开放型作文, 实用作文, 即使是命题作文, 也要多渠道、多风格、多姿多彩。小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会用不同于成人的视角来看世界, 这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啊!世界在他们心目中是如此得不同, 不要给他们一个我们自认为的标准答案。孩子们的世界是如此真实、如此美丽, 让我们一起维护这种美丽吧。

四、创造原则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阿诺德认为人才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创造, 我们认为作文教学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 作文教学要在扎扎实实中锤炼基本功, 在不断提高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包括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

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质:发散、质疑、想象、求异、变通、独创。针对作文教学, 发散意味着思维活跃, 质疑产生矛盾与问题, 想象建构文章思路, 求异变通是手段, 独创是目的。在上述六个特质中, 想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想象的培养要始终贯穿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例如, 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从汉字的表意中建立想象、从古诗词的意境中建立想象、从故事的描绘中建立想象、从动画的场景中建立想象、从音乐的背景中建立想象、从艺术审美中建立想象……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激发了兴趣, 写作热情自然高涨起来, 文章的思路也就新颖独特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篇9

一、教材为我所用

是“用教材教”, 还是“教教材”, 这个问题, 经常成为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其实, 这个问题, 本来就不应该成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面对语文教材, 一个语文教师, 要有清晰的自觉意识, 而不是处于原始自发状态之中。一节语文课能带给学生什么, 思考这个问题, 不如思考:一个语文教师的全部语文课能带给学生什么。而且, 所有的教师应该思考:我们作为教师, 要带给学生什么, 要从学生那里学得什么, 我们需要与学生共生。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能从中发现自我, 并认同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 每个语文教师的语文课, 都注定要注入语文教师自己的个性特色。面对教材, 语文教师必定有他自己的选择和对策。最重要的是, 这种选择和对策, 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与其说教育者应该去培育一个怎样的人, 不如说教育者应该追求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一个语文教师, 应该确立自己的语文教学追求目标, 这个目标绝不能只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或高考时, 你的学生的语文分数达到多少, 而应是通过你的语文课堂教学, 你要传递给学生什么, 从中你自己渴望获得哪些成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真正的教育和应试所需要的分数之间,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连接点。应有不急之务, 必有不得之失, 须知去就之分, 乃可获得自由, 守住自己精神的净土。因此, 从教师本人出发, 对于语文教材的使用, 应该有其内在的定义与追求。

对于语文教材的处理, 固然是个资源多向整合的过程, 但是, 千万不要忘记, 所有的资源都是为我所用的材料, 教师个人对文本的解读才是最重要而关键的。对于文本的解读, 不是固态的过程, 不是一次性成形的, 是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反复体认、不断变化加深, 甚至会自己推翻自己。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就必须重视自己思考能力的锻炼、提高和加强自身本领, 必须拒绝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必须杜绝人云亦云, 重视独立思考、自由精神、完整人格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 应该追求个性化, 而不是依赖教参, 一本教参包打天下,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所说, 依赖教参会使“独立思考成为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失去了独立思考, 丧失了个性意识, 没有广阔的眼界、开阔的胸襟、睿智的思想, 阅读教学就不可能具有触类旁通的丰富、由表及里的透彻、敲击心灵的深刻。但是, 如果仅凭一时的激情冲动, 对于教材的取舍随意不羁, 对于课程的安排天马行空, 没有清晰的目标, 没有科学的序列, 逞意使才, 无所用心。阅读教学虽表面热闹, 但实则凌乱, 其教学效果也必然低效。

所以说, 教材为我所用的原则, 最基本的前提是, 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为什么这么做, 以及采取什么手段来做, 经由什么路径达成。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不但要有深厚的学养做底气, 更要有专业的素养为依托, 要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唯其如此, 在面对教材、学生和自我的时候, 一个负责任的成熟的语文教师, 他才能够做出合理的取舍, 他才会做出一个既有个性又有目标还能够保证按序达成并有效弥补的教学安排, 他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 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与学生一起不断地共同成长。

二、宏观把握与微观品味兼顾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 有太多的语文教师, 将好端端的课文, 上得索然寡味, 把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 教得味同嚼蜡, 让丰厚沉实的文化底蕴, 变作难以承受的轻飘飘。其中最常见的“变宝为废”“化神奇为腐朽”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考什么教什么, 怎么考怎么教, 师生都成了考试的傀儡, 什么文化文明、美感意义、素养能力……统统见鬼, 所有文本都只为考试服务, 全部的课堂教学就是一个考前热身, 不断地炒冷饭。第二种, 则是阅读标准化、机械化、零件化, 将文本肢解割裂之后, 断章取义, 咬文嚼字, 弄到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而不自知, 还以为得其三昧。

第一种, 一见而面目可憎, 只有生存的恐惧, 而无生命的饱满, 自不必多言。这第二种, 却很值得探讨一番, 因为它很有迷惑性, 甚至常被误读为是在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也常常自我标榜为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其实, 这是一种寻章摘句的阅读法, 仅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在阅读时只搜寻、摘录华丽词句, 下很大力气品味分析, 却不做深入研究, 等到写文章时, 则套用、抄袭前人章法和词句, 没有创造力, 也就无法培养出鲜活的个性。

三、阅读、写作和鉴赏相结合

阅读、写作、鉴赏是语文教学的三个核心, 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将三者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加深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前所述, 我的阅读教学步骤:第一步, 是整体感知, 梳理脉络, 宏观把握。第二步, 是对文本的具体赏析或者深入探究, 即微观的品味。第三步, 是写作, 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 读写结合。第四步, 是鉴赏, 写作中必有品鉴评判, 有欣赏分析, 而品评赏析之于阅读写作, 也是一个互相转化、促进的关系。第五步, 则是汇总成章, 相互交流, 各取所长。将这几个步骤, 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久而久之, 学生阅读、写作和鉴赏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有效加深。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阅读对象不能仅仅是一本语文书, 阅读是没有边界的, 教师应该做的, 是打破语文课堂的樊篱, 多开几扇门, 多造几页窗, 给学生拓宽阅读的领域, 为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在这浮躁喧哗的时代, 读几本好书, 可以让泪水洗净尘霾, 使心灵获得重量。并且, 给我们力量, 给我们勇气, 给我们直面生活的信心, 懂得这世界上, 还有许多更有价值的事情, 就在这里, 让我们去关注, 去流泪, 去发现真正的疾苦;去担当, 去改变, 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小学书法教材编写原则初探 篇10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材,编写

2013年1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基教二[2013]1号, 以下简称《纲要》) 中, 对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书法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了六条主要的指导性意见:其一, 与现行语文及艺术类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原则;其二, 体现书法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阶段性和规范性;其三,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四, 书写练习与书法审美、书法文化结合;其五, 容量适当、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其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六条建议虽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但是表述较为笼统, 缺乏操作性, 也没能具体区分小学、初中、高中教材在编写原则上的差异。因此, 作者结合长期对小学书法教育的调研了解, 认为编写小学书法教材应遵循适宜性、规范性、规律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主要原则, 才能真正使教材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 又保证提高小学书法教育整体的质量。

一、适宜性原则

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对于小学年龄阶段的书法教育来说, 无论是开展教学还是编写教材, 都必须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习惯,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发展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 儿童的身心发展、智力发展的每个阶段, 都有自己观察、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看,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 时空知觉还很模糊, 无意记忆占优势, 形象思维较发展, 他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 从低级到高级是系统有序逐渐发展的”。[1]根据以上认识, 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安排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儿童的小肌肉运动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还处于发展期。一些教学研究成果也表明, 对于7~10岁的儿童来说, 要他们用毛笔准确表达出较为细微的用笔动作, 把握相对复杂的结构特征, 都是非常困难的。[2]所以, 在选择教材内容时, 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来安排难度适宜的内容, 体现难易变化的阶梯性。

第二, 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来设计教学活动。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看, 低年级儿童仍以形象思维来认识事物为主。西方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就认为, 5~6岁的儿童还不能形成对空间位置与数量之间关系的准确认识;到7~11岁时, 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 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大小、距离、方向、角度、平行和长度等几何问题, 但仍处在不完善的阶段。所以, 教材编写时应根据小学生对点画特征、结构疏密、字形正斜、章法布局尚不具备良好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的这一特点, 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 多设计一些有诸如量一量、比一比、画字形外框、九宫格找点、添补笔画等直观体验性强的教学活动, 来加深他们对书法的理解。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来看, 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所以, 教材应充分考虑便于教学的原则, 尽量不要让儿童整堂课都在练字或都在听教师讲,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上, 应充分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各种感官, 让小学书法教学做到听、说、看、练、思的结合。

第三, 教材还应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的审美观和成年人有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 教材编写者和美术编辑应结合儿童的审美情趣, 配上大量的卡通形象和色彩鲜明的图片, 使书籍装帧符合儿童的审美习惯, 不但能使教材能符合儿童的接受习惯, 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

二、规范性原则

小学生处于识字、认字阶段, 字帖中的不规范用字无疑会对他们正确使用汉字造成影响, 所以, 选用范字、例字时还必须做到美观、实用、规范相结合。

第一, 应选择书写规范的字例。小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阶段, 而传统的碑帖使用的是繁体字、异体字, 甚至是错别字。对于这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 在选择范字、例字时, 应当尽量避免, 即使要使用繁体字, 也应该用规范的简化字予以标明。

第二, 应选择端正美观的正书为范本。从小学生的审美习惯看, 端正、规矩的楷书和隶书, 比起相对潦草的行书或草书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和掌握。所以, 在编选教材范本时, 一定要选择用笔相对简单、结构匀称、字态端庄的书体作为范本。

第三, 要做到笔顺的规范。笔顺是小学生写字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掌握正确的笔顺规律对于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但从书法创作的角度看, 一些书法家为了字形的美观或书写时的连贯, 常会形成一些自己的笔顺习惯。对此, 《纲要》指出:“ (笔顺的) 基本规则适用于绝大部分汉字的书写, 有少数汉字的书写笔顺不尽一致, 教师可以灵活把握。行书、草书的书写笔顺变化较多, 但也有规律可循, 教学中需结合经典碑帖予以指导。”所以, 在书法教材编写时, 也应把握遵守规范, 适当灵活的原则。

第四, 要注意专业术语、笔画名称、部首名称使用上的规范性。在书法发展过程中, 历史上形成了许多叫法不尽相同的书法词汇, 仅“结构”一词, 就有“结体”“结字”“字法”等同义词汇, 而一些书法教材不太注意用词的规范性, 甚至对书家的姓名也有名、字、号并用的情况 (如苏轼、苏东坡、苏子瞻等) 。在笔画名称和部首称谓上, 这种不规范使用词汇的情况更是多见, 不但影响了书法教材的规范性、权威性, 导致学生概念模糊,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书法教材和语文教材的配套性。所以, 讲求名称、术语的规范性, 也是书法教材编写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

第五, 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我国的文字书写顺序经历了竖行到横行、左行到右行的转变, 在古代文献和碑帖中的行文习惯和今天有着显著不同。此外, 文体不同, 书写格式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对于那些和今天行文习惯、书写格式不一样的古代碑帖图版, 应向小学生介绍讲解相关知识, 让学生既能了解古代的书写习惯, 又能根据今天的习惯来安排自己的书写格式。

三、规律性原则

从小学书法课程安排每周1~2节的实际情况出发, 能否利用极少的课程教学时间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教材编写者和书法教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 能否在书法教材中体现出规律性, 使学生获得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迁移的能力, 将会决定小学书法教学的最终效果。

第一, 应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教材编写应遵循从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单一的动作到复杂连贯的动作、从模仿到独立书写的学习顺序。

第二, 应体现书法理论知识的规律性。笔法、结构、章法是小学书法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有着极为严密的体系和庞大的知识量。仅以楷书笔法学习为例, “撇”就有“长撇”“短撇”“兰叶撇”“竖撇”“斜撇”“平撇”“回锋撇”等多种写法, 如果采用一一讲解、逐字练习的教学方式, 书法课堂的课时量是绝对不够的。从结构的学习来看, 历史上虽然不乏对楷书结构的系统总结, 如隋代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询的《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的《楷书结构九十二法》等, 但是如果按照类似的体系来安排教材内容, 则显得过于繁琐细碎, 不但不便于课堂教学实践, 甚至还会使学生形成僵化的思维定势。所以, 小学书法教材在编写时应尽量避免在内容上的贪多求全, 应做到提纲挈领, 体现规律性, 培养小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教材中, 应以基本技能和知识为主线, 讲清楚基本方法和原理, 使学生学会基本规律和变化方法。

第三, 应遵循技能习得的一般规律。现代书法教学研究表明, 书法技能形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认知定向、初步掌握技能和熟练掌握技能三个阶段。[3]要真正使学生进入熟练掌握技能的第三阶段, 首先应该做到技能训练与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机结合。观察范本 (读帖) 既是书法学习的第一步, 也是整个书法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 能否使学生养成既能把握整体, 又能细心分析细节的观察习惯, 会直接影响书法教学的最终效果。所以, 在教材中, 既需要有较大比重的实际书写训练, 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 使书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也即体系性, 对任何一套教材来说, 都应是必备的基本条件。然而, 对于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教学实践还不够充分的书法教育来说, 要在书法教材中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系统性还有一定的难度。此外, 这种难度还体现在:首先, 从书法学习观念来说, 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达成共识的、相对完备的教学体系。仅从入门书体来看, 就有唐楷入门、隶书入门、魏碑入门、篆书入门、赵体 (或行楷) 入门等观点。其次, 对教学侧重点、教学内容的次序安排仍存在着众说纷纭的情况。再次,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正式的全国性小学书法教材, 这使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难以获得可供借鉴的系统范式。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小学书法教材的系统性应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上:第一, 要与初中、高中书法教材配套, 形成技法、理论上的体系性, 使学生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贯穿到各个阶段的书法学习当中。第二, 小学教材各年级之间的教学内容要能衔接, 形成有连贯性、完整性的系统。第三, 每一册教材的框架结构、章节安排、栏目设置应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以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总之, 小学书法教材的体系性仍处于探索阶段, 还需要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 不断总结研究, 才能使之不断完善, 形成真正科学、合理、严密的体系。

五、直观性原则

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 逐渐才发展到理性认识的。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直观的方法对小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非常有效。直观性的原则要求教材能通过各种直观手段, 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审美感受和直接经验, 使之先形成直观形象,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消化最终形成一种归纳能力, 最终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解掌握的转变。所以, 在编写教材时, 语言应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避免过多的理论灌输, 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应尽可能多配图例, 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适应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应使用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事物, 通过“类比”的方式, 引导他们发挥想象, 使笔画、结构的形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 使他们获得更加直观的认识, 加深理解 (如在讲“之”字时, 提示同学们是不是像小船在海上航行, 又像一只白天鹅在戏水) ;此外, 附上技法示范光盘以及和教学配套的挂图、卡片、书法欣赏视频、PPT课件等辅助材料, 也是实现教学内容直观性的重要途径。

六、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的活动目的性相对较弱, 他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出发点往往出于兴趣。所以, 兴趣对小学生学习有着十分突出的推动作用, 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一个最现实、最积极、最活跃、最突出的因素”。[4]

从小学生恒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情凭兴趣等突出特点出发, 要提高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在教材中应充分体现趣味性。而要体现书法教学的趣味性, 关键在于能否从丰富的书法文化资源中,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 达到丰富小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让他们在边玩边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书法学习的无穷乐趣。

此外, 小学生对口诀、顺口溜特别敏感, 所以在编写教材时, 应尽可能将一些技法规律或要点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或歌谣, 让学生在快乐的吟唱中掌握书写技巧。除此之外, 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听书法家故事、调查当地著名书法作品、为自己设计漂亮的签名等活动, 不但能让学生体会到书法艺术带来的视觉享受和精神熏陶, 而且还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当中, 做到寓教于乐, 使小学生真正喜欢上书法。

总之, 小学书法教材绝不能局限于枯燥的知识点介绍和乏味的写字训练, 应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充分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并把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所提出的六条原则, 只是小学书法教材编写时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小学书法教材的编写绝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要真正编写出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又符合书法教学规律的优秀教材, 还有很多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3]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小学写字教学手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2]陈文瑞.小学书法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 篇11

而在一些学校中,大量教师不能胜任改革要求,需要加强培训,为每一所学校培养高水平教师,以减少学生的学业失败和人生失败。作者指出,对于那些学业失败的学生来说,生活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如在1986年,如果一个男生没有高中毕业,那么他只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找到全职工作,这只是20年前一半的水平。如果被雇佣,他的工资水平也会比十年前的高中辍学生低一半。在1995年,被雇佣的比例更低,只有四分之一的机会。以往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不够,当前必须加强,否则,美国将产生大量的功能性文盲,而且很多的公立学校将被家长抛弃。因此,教师培养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加强师范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在职培训。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持续重视公立教育,《一个孩子也不能落后》法案出台后,政府更加重视改善学校教学,强调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此背景下,教师教育质量、新入职教师的有效准备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2010年联邦研究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预备教师: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指出,教师的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各类教师教育项目要承担相应责任,确保参加培训的学员(包括在职教师)能够将在教室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中。同年,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发布题为《基于临床实践变革教师教育》的研究报告,倡导改革教师教育,从以理论课程为中心的培养体系转变为以中小学临床实践为中心的培养体系。

《基于临床实践变革教师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出,美国的教师教育需要翻转,要为21世纪的学校准备有效的教师,教师培养必须从当前重视学术准备和课程学习、与学校实践联系松散的习惯方式中走出来,转向完全植根于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有机学习学术内容和专业课程的新模式。该报告认为,实践本位的教师培养模式能给学员创造丰富多样的机会,将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这些内容的挑战相结合,同时,学员又会得到有经验的临床教育者(类似于实习指导教师)的持续指导。学员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能够综合建构实践知识和学术知识,依据新掌握的知识和新收集到的关于学生学习状态的数据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

相比传统模式,实践本位的教师培养主要有如下的变化:

培养目标方面,现在的模型中,学员教师只需有限的实践技能、知识和经验就能获得资格证。大量毕业生没有为学科教学和学校的专门需要做好准备,太多毕业生不从事教育工作。需要发展的新模型中,学员教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能满足当地学区的需要,并能真正达到教师资格认证的要求。

课程方面,现在集中于课程理论、儿童发展、教学法等,与学校中的实践和学员的实习经验关系不大。要发展的项目将课程学习与临床预备紧密结合,全过程都突出知识应用于实践。

基本做法方面,现在的模型主要集中于课程知识、理论和教学法的学习,临床经验是额外加到课程上的,或者临床经验没有严格的学习任务要求。需要发展的新模型中,临床预备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核心,课程作业围绕着临床经验而展开。

培养承担者方面,以往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发展的新模型中,将建立多样的协作关系,由高等教育机构和学区共同承担培养师资的责任。

服务对象方面,现在只服务于教师候选人,未来要服务于教师候选人和雇请他们的学区。

督导方面,现在由大学进行,未来由大学和学区共同进行。

资助方面,现在由大学提供,激励机制有限,不利于发展昂贵的临床项目,也不能对候选人进行严格挑选。未来要由候选人支付或通过政府给大学的拔款和政府给候选人的贷款来支付。学区进行专门的投资,政府也要对临床有更多的投入。

有效性的测量方面,现在各种项目并没有执行统一标准,不同州的标准不同。未来所有项目要持同样的标准,要持续收集数据,进行问责和认证,进行持续的改善。

人员分工方面,现在大学教授主要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法知识的传授,临床导师基本上由没有受过培训的研究生和中小学教师担任。未来,由学术教师和受过专门训练的临床教师组成团队,临床教师从培养项目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中挑选。

角色和关系方面,现在大学和学区互动有限,对教师预备和发展的责任是孤立的。未来对于预备和培养有共同的责任,要对师资进行分类定向,以适应临床项目的需要。

该报告在综合各地先进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实践本位的教师培养要遵循的十个设计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中心。中小学生的学习必须作为设计和实施临床基础上的教师预备项目、作为评价和培养新教师的项目的核心。候选人需要进行实践,促进学生达到核心标准所列的要求。

临床预备有机地被整合到教师教育的全程和各个方面。教师预备的核心经验是临床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法要被整合到临床经验中,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作业中、实验室经验中、校本实践中。

候选人的进步和培养项目的要素被持续地进行基于数据的判断。候选人的实践必须被直接地与核心教学标准相联,对候选人的评价必须基于学生成就,包括学生的正规测试、作品;指导教师和大学教授对候选人的教师技能的有组织的观察,关于该项目及其改进的数据等。

项目培养教师成为学科方面的专家,以及教学方面的能手、革新者、协作者和问题解决者。候选人必须掌握坚实的知识,掌握宽广的有效教学技能,能够将两者结合来进行专业的决策。为了成为成功的教师,在有挑战和变革的环境中,候选人必须学会使用多样的评价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利用数据来指导实践,促进不同学生的进步。有效的教师应该是革新者和问题解决者,和同事一起,持续地寻求新的和不同的方式来教导那些在挣扎的学生。

候选人在一个互动性的专业共同体中学习。候选人需要很多的反馈机会。他们必须在一种共同体中实践,共同的合作文化使同伴可以对他们的实践和他们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进行严格的评论。

临床教育者和教练是严格挑选和培训的,包括高等教育成员和中小学教师。那些领导未来教师进行职业准备的人,必须首先是有效的实践者,擅长进行有差异的教学,熟练地使用评价手段来监督学习和提供反馈,还必须是持续的研究者,善于寻找数据来指导和调整实践,展现作为临床教育者的技能。

设计特定的地点并资助。所有的候选人应该获得持续的和高强度的临床学校经验。这些学校应该是对于支持学员学习和学生成就有相应结构、人员和资金安排的。

科技使用促进高影响力的预备。培养项目要配备相应的科技设施,以提升效率,促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合作。

一个有力的R—D议程,系统地收集和使用数据,支持教师培养项目的持续改进。关于教学有效性、最好的实践、培养项目的表现,有效的教师教育要求更有力的证据。有力的研究和发展的研究数据,由培养项目、学区和实践者共同界定,支持知识获得,支持改革和持续的改善。每一个临床基础上的预备项目都必须系统地收集和使用数据,并成为全国的教师培养数据网络的部分,来提高对于正在发生什么以及该领域的进展的认识。

有策略的伙伴关系对于有力的临床准备来说是必要的。学区、培养项目、教师行会、州决策者必须形成策略性的伙伴关系,将临床基础上的教师预备看作是他们的常规工作,并在其中分担责任和权威。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篇12

关键词:小学教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中的古诗文教学, 是对青少年进行古典教育的主要途径, 必须深入研究, 以科学、客观的教学原则为指导,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能力。

一、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统一

小学生古典诗文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 比如诗歌和古文中的词类活用、词序的变换等, 都要靠听教师在课堂上的仔细讲解才能逐步掌握, 然后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逐渐培养起“阅读浅易的古典诗文的能力”, “扩大视野,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高尚情操”。但是, 课内的时间减少了, 必讲的内容必须要安排在课内, 自主阅读以及扩展活动在课内就不好完成。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 就要把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毫无疑问, 在古典诗文的阅读教学中, 课内教学能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但是古典诗文的课内教学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首先, 阅读材料单一、阅读量小;其次, 阅读的目的单一;第三, 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集体进行, 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而课外阅读恰恰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首先, 课外阅读量大, 可以积累多方面的知识, 能有效地促进课内教学。通过课外阅读, 获得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也接触到了很多跟课内有关的知识, 为课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基础的学习也就成了有理解的阅读, 而不再是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记忆, 学生的记忆力增强了, 理解能力也相应地发展了, 这时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也就更容易了。

二、知识传授与全面陶冶相统一

小学阶段又是古典诗文阅读教学的基础阶段, 知识传授与全面陶冶哪个也不能偏废。因此, 必须坚持知识传授与全面陶冶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 因为古典内容的教学难度要大于其他的文章, 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知识的传授当成重要的教学任务。比如, 古代汉语里的一些词语现在依然存在, 我们还经常说经常用到, 但是它的意义己经变了, 形同异意。如现在“青春”指青年时期, 原先也指明媚的春天明媚的春光, “青春作伴好还乡”;古典诗文多压韵, 为了压韵会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 古典诗文用语凝练, 有时会省略一些成分, 比如“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的主语应该是人,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中前一句的宾语、“生”的主语都是草。所有这些, 都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 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古诗文阅读能力。

但是, 现行的语文考试中对古典诗文的考查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至多是让学生解释字词、补充诗句或者默写诗歌, 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拿高分, 在教学中目的要求只有一个:背过, 考试的时候能够默写出来就行, 对其他方面就不作或者很少作要求了。我们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培养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人, 而并非只是懂接受、容纳知识的容器。我们的教育如果仅仅是教授学生以知识, 而未加以文化的熏陶和道德的感化, 那么教育也就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三、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统一

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 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时候, 根本不可能自觉、独立地进行学习。比较适宜的就是集体的、在老师指导下的班级授课式的学习。此处所说的集体学习就是指班级授课中的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的集体学习。现在, 我们国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班级授课的这样一种集体学习方式。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 是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 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 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授课时间, 有利于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另外, 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认知差异、人格差异、性别差异都对教育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也就是充分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马先义.《语文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钱加清.《语文教学论要》.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袁行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上一篇:高三化学复习技巧下一篇:自由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