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2024-08-23

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精选12篇)

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篇1

摘要:现如今,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基础部分,素质教育逐渐的被引入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不断的创新教育管理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本文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

教育管理机制是按照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出来的一种教育机构体系,为了能够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当前,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各个中小学也在不断的响应改革号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素质教育,而且要将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机制进行一定的创新。中小学教育可以说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部分,也是一个学生素质形成的基础部分,所以要加大重视力度,我国的教育体系在整体上已经不断的在扩大,但是在扩大的过程中,也不能够忽视教育管理的整体质量问题,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其进行详细的改革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作为主要部分,在保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当前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监督制度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中,制度是其自身的一种保障,更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教育管理不仅要将惩罚制度保持下来,而且要从根本上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在开展以及具体实施之前要进行相对应的预防问题,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一些贪污腐败的现象。另外,全国各地都需要相对应的建立起教育管理监督机构,不断的完善当前的监督管理人员,建设监督管理队伍,从根本上对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当前存在的不足分析

1. 劳资分配不均

当前我国的很多中小学实施的都是工资制,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课时制”来进行的,也就是指教师的工资与教师自身的授课量是成正比的,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教师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长期这样进行,就会导致教师过于注重工资,对教学的实际质量就会有所忽视,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学生自然也就不会有兴趣学习,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各个方面的素质能力培养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影响。教师可以说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指明灯,科学合理的利用教师这项资源,不仅能够对学的成长起到一定的辅助性作用,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2. 学校领导缺少有力的监督

在中小学教育实际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学校领导是能够起到一定决策性作用的,所以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交由学校领导来负责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不仅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而且能够改善领导的权利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的校长,中小学的校长在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改革,结合教育部的整体目标,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和完善。学校领导在参与改革的过程中,也需要相对应的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但是却由于缺少相对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学校领导的权力没有办法得到相对应的约束和管理,紧紧依靠学校领导自身的道德思想,不接受外来的一些诱惑可能性就不太高。所以在根本上,要制定相对应的监督管理政策,即使是学校的领导,也要遵守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逐渐改善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金字塔的模式,让管理机制更加的有利于沟通和协调,不仅能够让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无障碍,而且能够充分的满足教师的需求,养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中小学整体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也有一定的影响。

3.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性不足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在聘任的过程中,仍然利用的是传统的“教师终身制”,而在对教师的职称进行评定的时候,也按照“能上不能下”的习惯来进行,人事制度不仅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而且严重的阻碍了优秀教师的发展。另外,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定的过程中,评定的依据基本上是以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主要标准,这样就会导致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自己的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发表论文,或者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忽略了教学,所以当前的中小学人事制度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来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三、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分析

1. 深入“以人为本”理念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突出出来,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和领导以及家长,这些因素都汇兑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中小学要注重学生自身个性化的发展和实际的需求,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的出发点,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的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比如某小学由于其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完善,学校投入的经费也不够充足,导致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而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就需要从根本上找准问题,大力的建设师资队伍,提高当前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将教师自身的主体性凸现出来,给予一定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问题得到有效的改革和完善。

2. 拓展教育网络体系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科学技术也在广泛的被应用,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来说也是如此,而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影响下,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力度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前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所以中小学要注重学的网络教学,在保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的同时,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网络来促使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比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来实行教育管理的自动化,对于学生的一系列资料查询、作业管理、考试管理等等,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并且利用网络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某学校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的改善,得到了有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中小学在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对学生当前的学习环境进行优化和完善,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呈现更加科学合理的状态。

3. 强化日常管理培训工作

当前我国的很多中小学教育管理都是采用的校长制,所以校长自身的责任以及管理模式都能够直接对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定期的对各个学校的校长组织一些培训和讲座,让其能够领导自身的学校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接轨,满足当前中小学生的整体发展需求,这样不仅能够与素质教育目标有效的结合,而且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中小学教育的整体管理机制改革和建设。

四、结束语

总体所说,在当前我国信息化社会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下,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机制也需要进行相对应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整体需求,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接轨,不断的强化和监督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保证其自身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建生.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学周刊,2012,(01).

[2]刘丽群,侯丹.试论析英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

[3]王振.素质教育背景下刘彭芝教育管理思想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3.

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篇2

一、管理目标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由校长主管,下设分管领导。通过制定学校科研管理制度,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在课题申报、中期管理、具体实施、奖励等方面更加规范。

二、学习制度

1、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学习促进自己的观念转变和认识的提高,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为自己的科研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2、学校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创造条件,聘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平时加强与图书馆的联系,及时为课题研究的进行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

三、申报制度

1、学校及时发布区级课题的申报信息,并组织力量做好课题立项、论证等工作。

2、每年9、10月份,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并认真填写校级课题申报表,申报者要比较详细地写出课题研究的方案,由学校审核批准为校级重点和一般课题。

3、学校要求全体教师积极投入课题研究,特别是骨干教师、青年教师(40岁以下),要做到人人有课题。

4、申报课题的形式可个人申报,也可以教研组申报,个人参与合作共同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要贴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小而实,要服务于学校的重点课题。

5、一经申报,课题组的教师或个人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上研究课。课题负责人对情报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课题一旦结题,要做好归档工作,按时完成结题报告。

6、课题实施时间超过一学期的,课题组要做好中期的自查及汇报。

7、学校每年拨出一部分经费用于教育科研,用于课题组购买图书资料、问卷及资料的复印等其它所需的支出。

四、奖励制度

1、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课题研究,学校每一年举行一次校教育科研成果评奖,经有关专家及科研小组评审,获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在考核中分别奖励120元、100元、80元,鼓励奖40元。

2、教育科研在市、区、校级课题立项成功,校方向课题参与者发放课题开题奖,奖额视参与人数而定。教科研荣获市、区级成果等第奖的课题组负责人奖400元、300元,其他组员视承担课题的多少奖200~100元不等。

3、在区、市、国家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奖励为100元、200元、300元,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评为先进。文章在区、市会议上交流的奖120~160元。在校级汇报交流的奖30~60元。

4、教育科研获奖的将记入教师本人的业务档案。

5、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将评选教科研个人先进。

6、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科研研讨会,进行科研成果的交流。

7、教科研成果评奖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基本按时,案几划完成课题方案;论文符合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论文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可读性。

8、征文在区、市、国家范围内获奖的奖80元、100元、120元。

要重视中小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 篇3

要通过计划、组织、调控、检查、评价等过程和手段,正确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保证教育科研工作高效运行。这当中,尤其是如何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孵化于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非常值得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努力践行和不断探索。

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科研的“动作”也有所增加,出现了一些可喜现象。但是,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教育科研还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科研的意识明显欠缺

教师们对教育科研存在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教育科研很深奥,高不可攀,无从下手;二是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认为教育科研对教学帮助不大,尤其是对提高教学成绩效果不明显,没有必要搞;三是对教育科研有一种畏难情绪,认为日常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进行教育科研。加上不少教师长期处在一成不变的工作状态,通过科研求发展的意识越来越淡,使得他们失去了教育科研的主动性,更不能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部分校长的教育科研意识淡薄。不少校长忙于应付大量行政性、事务性的工作,而在科研方面的执行力和领导力较差,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缺乏科学的理解,有的校长安于现状,缺乏发展的眼光,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不愿花费财力、人力、精力去思考和研究,甚至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这导致学校教育科研缺少良性发展的“土壤”。

(二)教育科研与教学实际严重脱节

从现状看,教育科研与教学业绩普遍像“油”和“水”,始终未能真正融合起来。首先,当前的学校教育科研大多存在“大、高、多、少、虚”的问题,即课题大、概念模糊,要求高、目标不明,内容多、缺乏重点,措施少、操作困难,依据虚、可信度差。这使得教师们感觉科研离教学实际太远,仅仅是职称评定的需要,难以找到科研的动力,真正参与科研的教师人数少、比例低。其次,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处在“为搞科研而科研”的被动局面中,在教育科研中偏理性思考、轻行动研究,重数量、轻质量;研究过程不规范,功利性太强,搞“泡沫”科研;科研课题随意性强,立项后不能严格按照方案实施,缺少过程性研究。

(三)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育科研对科研主体的专业素养特别是科研能力有较高要求,而事实上大多数教师的科研能力难以满足要求。具体表现在:教育理论和科研知识缺乏,科研的能力不强,开拓创新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不够;有的教师对科研有畏难情绪,在科研中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参与科研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科研的目标预设、数据收集与整理、成果呈现与推广的基本方法不能运用;有的教师认为搞科研非常简单,只要从书刊、网站上东拼西凑出一些研究报告或论文就可以应付,而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实践研究,使科研偏离了正确轨道。

二、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核心力量的引领作用

首先,要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形成科研的核心。一是要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打造一支专门的、科研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队伍,提高对学校的科研指导能力;二是要重视各级学校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赋予他们相应的职责和权利,提高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其中坚作用。

其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教科研机构。如设置教(科)研处(室),牵头整合教科研资源,引领教科研发展方向,指导和管理课题研究,组织校本课程开发,提炼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督促科研成果实施推进,组织教科研培训与交流,总结和推广科研经验,等等。

再次,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科研评价制度。评价应兼顾到科研活动的各个层面,细化评价标准,既要关注过程,更要注重实际效果,即要把科研工作有没有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此外,要将科研成果与精神和物质奖励、职称评聘、晋级评优、外出研修培训等方面挂钩,真正体现“做与不做不一样,做得好与不好不一样”,通过一系列激励性措施推进科研工作的效果,要让教育科研花开绚丽、果实累累。

(二)营造科研的良好氛围

要从整体上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创设有利的教科研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一是要把教科研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把教科研当成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捷径,做到精力、措施、资金倾斜。学校领导既要亲自主持或参与教科研活动并力争成为教科研工作的带头人,又要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力争人人成为“研究者”。二是要切合实际,科学定位,讲求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做到定位于实践应用,课题从教学中提炼且贴近教学实际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能直接应用于教学,教科研工作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龙头,并以此带动其他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帮助和促进教师增强科研能力

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篇4

一、人本管理理念在中小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 一) 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人本管理理念在中小学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能够在校园环境中体现出和谐的人本氛围。在这种氛围中, 师生之间的相处更为融洽, 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使得校园能够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关心、进步的良好教学氛围。

( 二) 提高教师的主体性

正如上文所述, 人本管理是有效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发展趋势。人本管理极为注重激励作用, 而这个激励是多个层面的, 使得教师为追求自身价值提供了可能, 教师能够在自身所擅长的领域发挥自身的才能, 同时能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并且能够得到信任与尊重, 促使教师的自信心与归属感得到显著提升, 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主体性。

( 三) 帮助实现中小学管理目标

人本管理理念更为重视人的因素, 重视人的思想, 能够将人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人本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人本管理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 一) 将人本管理渗透到管理理念中

一方面, 全面认知人本管理理念, 针对人本管理的表现以及内涵进行把控的基础上, 在中小学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关心人、依靠人, 反复强调针对人的尊重、推动人发展的理念; 另一方面, 针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工作, 中小学领导层应当与教师群体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协调, 使得学校上下能够在人本管理层面形成一致的认知, 并且要让上述的交流与协调应当在中小学管理组织工作中经常性存在, 使得人本管理理念能够在中小学各项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 二) 构建人本管理制度

1. 建立民主化的决策制度。这就需要中小学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形式的管理模式, 使得教职工、家长以及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 切实提升各项决策的透明度, 真正建立民主化的决策制度。

2.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构建人本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 能够充分彰显灵活性、标准型、创新性以及规范性, 有效发挥制度为人服务的重要特点, 能够为人的创造性、主动性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就需要在人本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 制度要避免局限于针对教师方面的规范, 还应当综合参考新形势下教师的新要求, 针对教师研究、学习、发展以及创新等各个方面制定制度, 并将这些制度归纳到常规管理工作中, 真正为教师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

( 三) 构建基于人本管理的激励机制与评价模式

1. 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针对新形势下的教师特点, 在制定激励制度的过程中, 应当基于物质激励为基础、侧重精神激励的基本原则。教师队伍作为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群体, 其本身对外界活动的感知、对自身内心的认知以及在追求工作的创新方面都十分敏感; 注重形象、重视名誉, 期望自身的劳动成果可以获得对等的评价与认同; 有不断充实与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以及谋求发展的需要; 有主动参与民主决策与学校管理的需求。人本管理强调针对不同的个体与情境采用不同的激励模式。在中小学管理工作中, 针对教师的激励模式应当在满足教师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 制定培训与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模式, 给予每个教师更多的关怀, 真正尊重教师, 帮助教师制定适应其需求与特征的发展规划, 以此来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的能动性, 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

2. 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式。教师的工作成绩本身具有隐性化、滞后性以及迟缓性的特征, 所以针对教师工作成绩所进行的评价应当充分考虑评价进程中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显性工作成绩与隐性工作成绩的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外在因素方面的影响, 相应的评价指标应当兼具灵活性与多元化的特点。因此, 将人本就管理应用于教师管理评价工作中, 应当建立一种具有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1) 从中小学教师未来发展层面着手, 将教师发展进程中可以促进其专业深化与全面发展的全部内容纳入到评价标准中; (2) 鼓励教师群体主动参与到评价工作中, 使得教师既是评价的主体, 同时也是评价的客体, 使得教师能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 (3) 采用纵向的、动态的, 能够有效遵循教师客观发展规律的评价模式, 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进行有效的整合。

三、结语

中小学教育管理本身是一项漫长、系统的工程, 这就需要学校从教育管理理念着手, 将人本管理渗透到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使得学校上下都能够意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作用, 充分参考社会发展形式, 采用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方式, 通过在学校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构建民主化的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以及构建适合教师群体特征的激励机制与评价模式, 从而有效推动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爱君.构建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29) :165-166.

[2]何秀, 谢丹, 王宁.“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师管理探析——以S中学为例[J].河南农业, 2015, (12) :40-41.

[3]彭艳.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中学教师管理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洛龙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篇5

一、管理网络

学校的科研工作,形成由校长主管,教导处具体负责,校长抓重点课题,教导处抓其他各级课题。

二、管理目标

通过管理,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在课题申报、中期管理、研讨交流、论文评审、成果推广等方面更为规范,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提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三、管理内容与要求

㈠、理论学习制度

1、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研究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各课题组或者是个人,都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

2、学习以个人自学为主,集体学习为辅,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

3、学校行政、党员、骨干教师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为大家做表率。

4、教导处要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创造条件。送教师外出学习、组织教师交流……与图书室加强联系,为教师们的研究创造条件,及时为教师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相关的资料。

㈡、课题的申报评审

1、教导处及时发布市、县各级课题的申报消息,并组织力量做好课题的立项、论证等工作。

2、每学年初,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课题申报。课题的研究可以个人进行,也可以组际合作、校际合作。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以一年为宜,研究的内容贴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小而实,同时要服务于学校的各重点课题。

3、对教师申报的课题,学校教导处组织力量进行评审,根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确定课题的级别。

㈢、课题的中后期管理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保证研讨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重点课题的研讨

活动由校长和教导处组织进行。其他各类课题的研讨活动一般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进行,由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教导处负责管理。学校领导按分工要求,深入课题组,了解情况,参与研究,及时反馈,加强指导。

2、教导处对各类课题要做好中期管理,对有困难的研究者进行具体指导。对研究进展比较顺利,取得较好中期成果的,组织进行展示,通过上展示课、书面交流、口头发言等形式开展中期汇报。

3、做好研究资料的积累归档工作。教导处负责学校重点课题的资料管理,其余各级课题的相关资料都由课题负责人或研究者负责管理。研究者在研究中也要做好相关理论资料的积累,以便成果推广时运用。

4、每学年学校组织一次教育科研研讨会,研讨会的形式通过上课展示、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㈣、课题成果的评选

1、学校每年开展校级教育科研成果评比活动,申报上级对各项成果进行评选。

2、对优秀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并努力提高研究的质量。

㈤、课题的研究经费管理

1、学校对校级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作为课题立项、中期检查、成果奖励的经费和论文、论著的发表奖励。

2、对市、县级课题的经费专款专用,同时,学校对课题研究经费的不足部分给予资助。

㈥、课题成果的推广

1、对优秀的具有推广价值的课题成果,学校大力推广。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管理 篇6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育;ABC理论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建设的栋梁,现代的中小学生不仅要具有广博学识和健康的体魄,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笔者简要分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探索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已经广泛实施,已不是學校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国上下统一的行为。一般来讲,素质包括人格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四种。在中小学生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为另外三种素质提供一个很好的载体,很大程度上还可以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他们的教育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所以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ABC理论模式

对于ABC理论来讲,A是诱发性事件;B就是在遇到A后产生的一些信念、想法;C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被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A是引发事件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个理论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对A的了解,对C的控制,由于中小学生心理还不是太成熟,相对来讲是比较脆弱的,这就要求我们让他们远离A的困扰,以及避免C的出现。把这个理论应用于心理学的教育中,要对A、B、C三者进行合理掌控,然后实行各个击破的方法。

2.合理情绪疗法

从合理情绪疗法的角度看,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体。所以,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合理的信念。出现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对于正常人来讲经过调整是能很快消除的,但是对于一些性格上有缺陷或者有情绪障碍的人,他们很难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这些不理性的信念在他们身上就会明显和强烈地表达出来,要是这些人在情绪困扰中无法自拔,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以改变这些不合理的心态。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教师应加强心理训练。对于一些不合理信念要学会改变,并建立合理的信念。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绪,教师要给予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对他们进行解释和评价,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存在和发生是有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对学生而言,教师要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向乐观自信上引导,让他们在看待学习和生活的时候要具有坦荡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对于那些发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引导学生要以客观的心态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

如今的中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或“小皇帝”,在成长的时候受到的关爱和关注比较多,这就造成了他们自我意识比较强,但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对于和他人、集体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根本不会处理。看待问题的时候对事物的认识不足,没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就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波动,容易情绪郁闷、沮丧、低下。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中,引进合理情绪疗法非常有利,在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不能进行笼统治疗,每一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虽然有规律可循,但还需要就个体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坚韧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质,养成不畏困难的人生态度,在今后的生活中让他们愈挫愈勇,接受人生的

挑战。

对于学生来说,中小学是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看不到父母的身影,时间一长,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有的时候对于事情的看法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对于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以免做出影响更大的事件。所以,对于中小学来说,加强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及建立合理的教育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14-20.

[2]俞娜宾.心理卫生运动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兼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J].教育研究与实脸,1994(01):29-32.

中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探析 篇7

1. 中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

中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人本管理, 另一种是科学管理, 以下分别对这两种教育管理价值取向进行阐述:

1.1 人本管理价值取向

人际关系学派认为, 很多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管理的科学与严密, 没有认识到人的作用, 久而久之, 人逐渐成为了机器的附属品。其中比较典型的学者就是梅奥, 他主张重视人的因素,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 他进行了大量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研究。总的来说, 人本管理价值取向有如下特点:其一, 注重人际关系研究, 霍桑实验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人际关系研究, 这个实验让管理者转变了以往单纯注重效率的观念, 认识到人际关系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其二, 注重满足人的需要, 人家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 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 人的行为都有动机, 而动机来源于人本身的需要, 是其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反映。大量的行为科学理论家对人的需要开展了研究, 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上世纪70年代之后, 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日深, 对教职员工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管理学家十分关注, 并针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开展了研究。教育管理学家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重视自我调控与完善, 善于进行自我激励;在教育管理实践中, 分析和研究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 进而对校内外的人际关系予以改善。

1.2 科学管理价值取向

科学主义在教育管理中比较常用, 其来源于企业, 带有浓重的市场气息。对教育管理而言, 教育管理可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科学主义思潮在教育管理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初期, 当时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生产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具备了较高素质的工人开始为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斗争, 很多国家都普及了义务教育。而普及义务教育的结果就是学校数量剧增, 教育投入大量增加。但是, 当时的教学效率却不高, 这让政府和企业界都是十分不满, 于是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量化、考核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育管理人员放弃了传统教育价值取向, 接受了与市场经济属性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 这两种教育管理价值取向都有其局限性, 人本管理过分强调人的因素, 认为通过人际关系的改善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实际上这存在很大的难度, 是不切实际的, 很难在现实中操作;科学管理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 认为人只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 对于人的其他需求视而不见, 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片面性。

2. 结合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的作用

人本管理价值取向看重人的情感及心理因素, 重视满足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科学管理价值取向关心的是怎么才能更有效率。当代学科高度分化、高度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 很多学者认识到依靠单一的价值取向不可能全面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育管理思想就不得不通过融合来提升教育管理的实际效果, 促进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民主化。布莱克·穆顿在其《管理方格》一书一种就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 该理论研究的是企业领导方式及有效性的理论,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极端的领导工作方式的出现。无论是极端的科学管理、极端的人本主义, 还是极端的人际关系、极端的生产为中心, 都难以圆润地解决中小学教育管理问题。“管理方格理论”既高度关注工作, 又关心人际关系, 满足人的需要, 以实现两者的有机协作为目的。

同样认为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应该结合的还有系统教育管理学说, 其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基础上, 其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社会、学校、社区之间是密切相联的, 学校的教育质量、效率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学说一方面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学校的内外环境、要素, 另一方面认为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 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型的系统。长期受到儒家文化与小农经济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管理一直有浓重“人治”的痕迹, 缺乏科学管理的洗礼;而我们的“人治”并不尊重人的需要, 也没有深入研究人际关系对教育管理效率的作用, 只是简单粗暴的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来说, 融合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两种价值取向不但可以完善我国教育管理的制度基础, 还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在实际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中, 我们应该以科学主义为基础, 以人本主义为主导, 使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推进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

3. 总结

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关系到中小学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 对其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两种教育管理价值取向进行了阐述,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教育管理价值取向结合的作用, 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利民.中学教育管理中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2]陈君.略论中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2 (07) .

[3]李振国.探析新课程下的小学教育管理[J].学周刊, 2011 (30) .

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探微 篇8

近年来, 中小学教育补习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对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性质进行认定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除此以外, 由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存在许多弊端, 很多侵害中小学学生及家长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 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一、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 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属于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化教育机构, 为中小学学生提供包括文化课、特长班、兴趣班及各类专业教育服务。根据现阶段我国对于社会化教育机构的管理政策规定, 中小学教育补习在本质上是合乎政策规定的。但是, 根据现有规定, 如果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私自组织、参与补习, 则属于违纪和违规行为。笔者认为, 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 具有下列几方面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有助于规范教育市场。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教育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规范教育市场发展秩序, 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类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是社会化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教育补习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 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 是规范教育市场秩序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 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

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通过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 一方面能够有效杜绝中小学教育进程中存在的“课堂不教、课后补习”的问题, 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水平, 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提高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让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中小学生及家长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从而从根本上维护教育公平。

3. 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化解教育矛盾。

当前,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 学校及社会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与学生和家长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问题比较突出。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小学教师私自参与或组织补习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通过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将会有效地解决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 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列几方面突出性的问题:

1. 管理主体不明确。

目前, 中小学教育补习的管理主体不明确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作为一种性质管理模式,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为主管部门。但是如果将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视为教育市场的经营主体, 那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由于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的主体不够明确, 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令出多门”的现象, 教育行政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甚至是公安部门等都参与管理, 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并不明确, 就会非常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区”, 给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2. 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 针对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并不完善。虽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在职教师严禁组织和参与补习, 但是在实际监管的过程中却很难杜绝。此外, 由于缺少相关政策规定, 对于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补习行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也很难准确地进行定位。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3. 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于补习行为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 还有很多的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于补习行为的认识不到位, 其中有很多家长将其视为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 甚至认为“不补课就会落后”,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之下, 很多家长就会主动找到教育机构给子女补课, 给子女增加了非常沉重的课业负担, 也容易给很多非法补习机构带来巨大的利益, 破坏市场秩序, 给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对于提高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笔者认为, 为了有效提高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有效解决突出问题, 应当采取下列对策和措施:

1. 明确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主体。

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规定, 明确中小学教育补习的管理主体。在现阶段相关政策没有制定的情况之下, 应当建立联动管理的机制, 即坚持政府主导, 并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的各自职能, 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共同做好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工作。

2.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在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 应当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 制定针对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性质认定、补习行为性质认定、补习师资管理、教学效果考评等相关制度, 杜绝虚假宣传, 严格限制在职教师私自组织和参与补习, 获得非法报酬。

3. 加强观念引导和职业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中小学家长的观念引导, 让他们要求子女尽量通过日常学校学习掌握知识, 避免过度补习造成的沉重课业负担和经济压力。与此同时, 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教师认真敬业, 高质量完成学校教学任务。

摘要:中小学教育补习是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 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过程中集中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方式不规范、管理效果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 一些损害教育公平和学生家长切身利益的问题长期存在, 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篇9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向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关系,其中学生是被管理者,而学校是管理者,教育理念向来都是“以人为本”,这又说明二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调查发现,在部分学校,虽然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但有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却可能忽视“平等”二字。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竟然是“怕”,一些学生也缺少对学习的兴趣和快乐感。当前还存在着一些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学习甚至身心健康明显是不利的,这是值得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精心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

“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虽然已经积极渗透于各个学校,但有些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无意识地侵犯学生权利的问题。现就其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进行以下的探讨。

1.体罚,侵犯学生人身权利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原以为不会再出现体罚学生这种事情。然而,却在网上看见“男老师打女学生”的视频。这件事情引起了各界关注,多数人不能理解一个教师为何会这样粗暴地对待学生。最后,教育厅对这个打学生的教师进行了处分并调离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教师应该是循循善诱,充分尊重学生的人身权利,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和风细雨,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不应该用“体罚”。我国的《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均规定,教师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教师体罚学生是直接侵犯学生的人身权,而人身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其中包括公民的生命、自由、健康、人格、名誉等权利。教师若随意侵犯学生的人身权,从法律意义来说是触犯了法律。

2.语言伤害,侵犯学生人格尊严

由“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发布的“你认为最急切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校园伤害三大问题(即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之首。语言伤害会对学生精神以及心理带来潜藏性的损害,对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良好的性格习惯的养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语言伤害在课堂上较为典型的就是“你怎么这么蠢,这种问题也回答不出”“你是猪吗”“真是烂泥扶不上墙”,等等。这些语言伤害,对学生的摧残在外表上似乎难以察觉,所以,个别教师用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顾忌。然而,这些语言伤害带给学生的有时甚至比体罚带来的伤害还要持久、痛苦。这些语言伤害,损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失去生活勇气,造成厌学、逃学、违法等严重后果,对其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教师的语言伤害,其实是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及名誉权。

3.差别待遇,侵犯学生平等受教育权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好与坏,忽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其他方面的长处,甚至有些教师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给予差别性的待遇。比如,安排座位时,学习成绩好的往往可以优先选择座位;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如果纪律还差,有的教师还会将其赶出课堂,甚至说出“你不要上课,别影响其他人上课”之类的话。这在侵犯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在有差别的待遇中,部分学生感觉自尊心被伤害,从而变得自暴自弃,既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原因

每个公民在履行自己义务的同时,也有着享受自身权利的保障。在有的学校,学生的一些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侵犯。而一些学生权利受到侵犯的本质原因,是因为部分教育管理者民主意识的缺乏以及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匮乏。

1.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民主意识匮乏

学生的合法权利被侵犯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者的民主意识缺乏,不懂得学生有哪些权利,不懂得如何尊重学生的权利。部分学校教师对民主意识的缺乏,对法律知识的淡忘,使其不能明确地知道学生拥有哪些权利。这样,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任性而为,从而可能在无意识当中侵犯着学生的权利。

2.部分学生对自我权利的保护意识匮乏

中小学生因其年龄和心理的稚嫩,使其自我保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为薄弱,导致学生在被人侵犯自身权利时也几乎毫不察觉。自我权利被侵犯时都感觉不到,也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则被侵犯的几率会加大。因此,学生应当学法守法,在被侵犯权利时能及时进行自身保护,采取适当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四、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避免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对策

要想减少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管理者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学校相关制度的完善;当然,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但这也离不开懂法律的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现就怎样改变教育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这一现象进行以下的探讨。

1.强化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的民主思想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自身的民主思想,在思想道德、言行举止上起到表率作用。教师也只有个人素质明显增强,知法守法,才不会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所以,中小学应当设置法律方面的培训课程,让教师懂得“什么是民主,怎样做到民主”“什么是权利,权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只有让教师知道哪些行为侵犯学生的权利,才能避免今后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从而使得学生的权利不被侵犯,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培养中小学生自我权利保护的意识

学生是自我权利的保护者,若学生本身缺乏自我权利保护意识,则会更加容易被人侵犯。所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相关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权利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班主任可以举办相关主题班会,通过课堂知识的传授和讨论,对学生进行自我权利意识的培养。在国外,有很多课程就学生权利与规则意识进行教导,我国也可以借鉴学习。例如,在各学校开设“自我权利意识培养”课程,让学生明白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该怎样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自身的权利,还能使学生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合法合理地去维护,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增强学生和教师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自身权利最有效的保障,学生和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才能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与被管理中才会有着微妙的化学反应,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侵犯与被侵犯权利的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本质原因是部分教师法律意识淡薄。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怎样做是侵犯学生的权利”,做一个知法守法、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好教师,在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下对学生进行友好的教育管理。而学生,则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知道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适当地拿起法律武器对自身的权利进行保护。

4.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知道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因其各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有时难以知道自身权利的重要性,在自身权利被侵犯时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权利进行假意的剥夺,然后告诉其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学生珍惜权利的意识。在剥夺其权利的同时也使其了解到侵犯他人权利的不尊重性,今后其对待他人的权利就会表现出尊重的态度。也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才能使得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当然,在进行假意的权利剥夺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其明白这只是假设,不要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部分中小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虽然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但有时存在着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育管理者民主意识的缺乏,以及学生自我权利保护意识的不足。而要想改变中小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则需要提高教师自身对权利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要真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总之,只有了解到权利的真正意义,才能减少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精心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想的人格,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毛晶晶.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思考和对策[J].亚太教育,2015(14).

[2]骆林东.中小学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剖析[J].基础教育,2010(04).

[3]刘金虎.基于学生权利观的教学管理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变革[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

[4]刘冬梅.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调查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6(03).

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篇10

一、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班级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团体组织,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同时更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团体,对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更重视班级的管理工作。此外,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学生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思想都发生了很大变额化,老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还是按照以往的管理理念以及工作方式管理,就不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工作效率降低也是非常正常的。想要做好小学管理的创新工作,要求教师必须转化教学理念,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以小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去寻找最佳的管理方式,保护好每一位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做好管理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自在的发展空间。

二、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误区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因为应试教育在不断作祟,过度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务必要具备实用性以及应用性,要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为能够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界的改革应该更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的养成。所以,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应向着这一趋势去发展,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从体制的高度为培养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以及动手能力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小学教育,应该成为新一轮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改革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先进性以及完善性。现代教育与古代的“科考”有点相似,中国的教育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里都没有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人们对教育的发展方向仍处在一个相对模糊的状态,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建设初期的一代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了一生,但是新时期培养的有些人才却不像钱学森他们那个时期的科学家的品德与学识,这应该引起反思。

三、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误区的原由

1. 传统应试教育的意识根深蒂固

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各个学校形成的传管理方式和思维定势有极大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用传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考试成绩优异的一般就被认为是好学生。否则,就被全面否定。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判断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思想观念对素质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有不利的影响,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2. 教师队伍的水平不够高

小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新课改所要求的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待不断的提升,业务素质更应该增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把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市场经济的推动,很多教师缺少对职业的崇尚、对学术的探究以及对学生的热爱。

3. 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以及创新性

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尽管是已经坚持了以学定教的原则,仍然有教师缺乏对小学生心智的发展特点的深入分析,其针对性以及适用性还不够强,盲目性以及教条性依旧存在于日常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大都是教学的设置,以教定教,但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等,很多老师还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以及挖掘。

四、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1. 树立健康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

所有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以及精神实质,严格地按照新课改的规范以及要求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大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教师一定不能够墨守陈规,应该以新课改的核心思想为根基,因材施教,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创建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评价以及考评的标准,把用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观念摒弃,树立适合新课改目标以及要求的考评标准。

2.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力推进人才的战略工程,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和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综合型教师队伍,这应该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以及关键,在小学教育教学的每项工作中都要贯彻新课改的思想,并部署具体的要求,还要切实全面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在落实素质教育的态势下,社会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人格品质以及专业能力都对应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以及娴熟的技术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制订科学合理且合理的教学方案。此外,教师也务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丰富积淀知识,全面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自己变为学生学习的样板以及效仿的典范。

3. 提高教育层次以及质量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全面地了解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并要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尊重并发挥学生的课堂教学地位和作用,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严谨备课,形成完善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团队协作、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不断提高培优、育优的层次以及质量。

五、总结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建设,离不开教育管理工作者以及广大教师的艰苦奋斗,同时也需要广大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艰苦卓绝的追求以及探索。在新课改的广阔实践中,所有小学教师要充分把握并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以及时代的紧迫感,以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为基础,总结各方经验,紧密综合教学实际,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摘要:当前的教育过分在意应试教育,因而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小学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是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小学教学管理在新的阶段有了新的挑战,就当前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小学教育在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根据相应的问题给出一定的解决建议。

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篇11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中小学;教育管理

G637.5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对于提高管理效益,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中,教学工作是重点工作,因此做好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就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精细化管理,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将事情做细、做精,全面提升管理效率。

一、中小学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1.中小学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应该明确管理目标,将管理责任进行细分,对于教学环节和教育工作的每一个过程和步骤都应该提高重视,认真对待,保证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到教育管理过程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实现管理过程的精细化,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不断完善教学活动,对于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应该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同时明确岗位职责。精细化管理还要求管理过程的细化,就是将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环节进行细化,对于每个细小的环节都应该高效管理。同时还应该将系统化规则进行细分,管理流程细化,根据规章制度实施管理[1]。

2.中小学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1)流程化: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进行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过程流程化,流程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该将教育的工作事项和任务根据一定的规律分为不同的、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流程,不断进行简化和整合、优化,最终形成有序的工作流程。在精细化管理中一定要贯彻流程化的管理理念,加强学校不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交叉管理,同时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分配和监控,加强不同岗位之间的联系,实现无缝管理。

(2)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只有满足系统化的管理才是精细化的管理。在进行系统化管理时,学校首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将工作流程不断细分,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元素,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优化配置岗位,将单元和元素之间联系起来,细致做事。另外,还应该摒弃传统粗放、低效的管理理念,采用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时,应该从长远角度分析,不能只注重目前的短期效益,还应该从学校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落到到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就是不能只关注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分数进行教学教育,还应该结合学生的长远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

二、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1.构建工作流程化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学校方面应该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在实现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发展,培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流程化,因此学校方面还应该制定流程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流程和工作流程,在日常的管理中,应该在固定的时间对固定的对象进行管理,对于事物和事情的处理也应该采用稳定的处理手段。所以,一定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工作流程,将管理过程中的任务、内容以及手段等细化和流程,才能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2]。为了完善各项教学管理的内容,还应该明确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对于每一个教师都要制定教学工作目标,并规定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确保日常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做好教案准备工作

对中小学教育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要求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做到全方面的管理。教案是教师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要想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教案的准备工作,将教案准备当成重点工作来完成,只有做好教案准备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教师采用粗放时的教案准备工作方式,只是从教案的篇幅和格式等对教师做出要求,缺乏实效性,没有结合教学大纲、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好备课,一些教师甚至对教案的准备非常随意,不写教案直接上课,往往只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到了期末集中写教案,没有发挥教案的实际作用。而采用精细化管理方式,要求教师做好教案准备工作,关注教案准备的每一个环节,将教案不断细化。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教案准备过程中,应该包括显性教案和隐形教案,其中显性教案主要包括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集体备课改进预案,形成个性化的预案。隐形教案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爱心、激情等教育,此外,还应该注重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隐形教案的形成需要教师长期的理论学习和经验累积。只有完善这些方面,才能实现对教案准备的精细化管理[3]。

3.教学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

教学工作是中小学的重点工作,因此应该将精细化管理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教学目标的多样化和层次性,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目标是在整个教学环节需要达到的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单一化,限制了教学活动开展的多样化,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就要强调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于开展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注重质和量的统一,让学生通过常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掌握知识。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应该具有趣味性、实效性、目标性、创新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三、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在管理过程中明确管理责任和管理目标,并将小事做细,细事做精,从而全面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强调应该以人为本进行管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在教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采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勃. 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 才智, 2016,17(22):114-115.

[2]徐海滨. 关于学校精细化管理中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 当代教育科学, 2013,17(22):60-61.

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篇12

通知强调, 中小学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因此, 加强中小学教材的管理, 确保中小学生使用质量有保障的教科书, 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

为保证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通知要求:中小学教材使用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关于“未经审定的教科书, 不得出版、选用”的规定, 各地在编制省级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时要严格把关, 不得将未经审定的国家课程教科书编入目录。各地区和学校在选用教材时不得选用未经审定的国家课程教科书, 以保证中小学教学质量。

上一篇:提高医学检验质量下一篇:拓宽公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