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科研

2024-07-26

中小学教育科研(精选12篇)

中小学教育科研 篇1

近年来,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观念、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模式也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等研究方法和成果表现形式, 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 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 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由此生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特有的“行走”风景。

教育日志———记录“行走”中的精彩瞬间

教育日志也称教学日志、教师日志或研究日志、工作日志, 是教师对自己日常的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 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自由写作。教师在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加以记载的时候, 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的行为, 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理念, 教师的认知与情感的洞察力等也会不断增强。所以, 可以说教育日志既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 也是一种新的成果表现形式。

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关系决定了师生间会有太多的情感故事, 有太多的心灵接触, 有太多的难忘瞬间……只要教师愿意拿起手中的笔, 真实地记录教育教学实践中属于自己的“此时此地”的情境 (包括背景材料和有价值的细节、片段、事件) , 都是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料, 也能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依据。袁振国就认为,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 最有效的科研方法就是记教育日记 (也可以是周记、月记) , 但主要是要有记录, 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这就是科研的正式起点。

很多教育家的成功之路正是从记教育日志起步的。苏霍姆林斯基从成为教师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写教育日记, 一记就是32年。正是这几十年的教育日记, 使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教育的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 坚持写教育日志不仅是教师教育教学财富的积累, 它更能让教师学会思考, 萌发自己的教育见解、教育观念, 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实现从“教书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教育叙事———讲述“行走”中的真实故事

教育叙事就是叙述教育故事, 展现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 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对于教师本人而言, 它是彰显教师知识, 分享教师智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教育研究而言, 它是一种真正的原创成果, 一种写作和研究主体的张扬。

应该说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叙事的能力。许多教师擅长叙述故事, 善于绘声绘色地描述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在平时工作中, 教师互相之间也常常以讲述事情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说, 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故事, 写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 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也都会做的事。但对于教育叙事的写作, 须放弃大段理论观点的硬性阐述, 代之以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教师要从自身解惑的需要着眼, 拥有自我改变、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的内驱力;要从对个体的关怀入手, 通过事实反思与思想提升, 追寻乐而忘返、陶然自得的“体验”, 使自身的焦虑得到缓解, 职业倦怠得以克服, 自信心得到提高。一部好的教育叙事, 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 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

由于教育叙事直接指向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 因此, 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时就会把自己摆进去, 聚焦自己特定教学情境的经历和体验, 描述自己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遭遇和困惑以及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自己的感悟, 这是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意义的不断叩问与探索。在教书育人中体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获得一种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满足。因此, 教育叙事不仅能够让教师的教育生活富有意义, 更有助于教师走上幸福的生活道路。

教育案例———共享“行走”中的个体智慧

教育案例, 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把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典型事件记录下来, 加入自己的反思和感悟。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 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的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是融记叙、说明、议论于一体的新型文体。

每一个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 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 你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也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你的学生中, 有些人某门或某些课程成绩较好, 而其他学科却显得薄弱;有的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均衡。你也会在课内外教学组织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 在与同事交往中有时会应对自如, 有时也难免会束手无策。诸如此类的事件, 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 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 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可以说, 教育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 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来写作。

教育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过分偏重教育原理 (原则、观念) , 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 (技能、技巧) , 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不足。教育案例分析的是真实教学情境下, 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 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两难困惑分析, 从而增进教师实践的反思和教育的智慧。阅读教育案例时, 教师能够得到更多的来源于同事的帮助。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教育案例, 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充满智慧, 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教育反思———激活“行走”中的成长动力

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它不同于日志、叙事的一般记录和白描, 也不像案例, 有明确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线索, 而是在记录教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批判。教育反思不仅仅被视为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 还进一步强调教育反思的文本化。也就是说, 教育反思可视为一种写作的文体, 它把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和评判活动记录下来, 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 也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科研模式。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 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 但并不意味着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 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 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模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 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 它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 使教师将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 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创造型”角色的转换。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才能对日后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育反思, 教育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问题, 从而促使教师拜师求教, 与时俱进。教育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育智慧, 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式, 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途径。

中小学教育科研 篇2

一、概念

1.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

2.调查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了解教育教学现状,以加强对其客观认识的一项

研究。

3.行动研究: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

4.经验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行研究。

5.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6.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

二、填空

1.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所研究的对象为问题。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3.中小学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两种重要的研究;

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的“交集”称为校本教研。

4.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三、简答

1.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过程

1)课题选择2)查找文献资料3)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资料的处理与分析6)研究报告的撰写7)课题结题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 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实验研究

3.调查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制订调查计划3)制定调查工具4)试调查5)实施调查

6)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得出调查结果7)撰写调查报告

4.行动研究的特征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

4)研究的循环性

5.行动研究的步骤

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设计研究方案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总结与反思6)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6.经验研究的步骤

1)积累经验,提炼问题2)分析经验3)撰写经验研究论文

7.个案研究的步骤

1)确定个案2)收集个案资料3)分析和整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4)方案实施5)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8.叙事研究的特征

1)呈现事件情节2)重视背景3)凸显个人4)重视反思

9.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思考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10-01

问 题

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愿搞科研,不愿作“与现在教学距离很远的工作”。对于课题研究只有立项而没有成果,申报了课题就把材料束之高阁,不去研究,致使课题研究虎头蛇尾。面对这些现象,教师们有着自己的认识。张老师说:我搞教育科研,我能考第一,我不搞教育科研也能考第一!李老师说:我们农村教师整天上课,放学后,还要忙着写几科教案,什么时间搞呢?小王老师说:我一毕业就搞课题研究,整整三年,我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可在科研成果评选时,不搞科研的老师的一篇论文也和我一样被评为二等奖,与我三年的工作得到的待遇是相同的!

原 因

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出现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师尤其是教育领导者对科学研究认识的不够,未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放在“科研兴教”的位置上,只是喊喊口号,壮壮门面,认为我搞科研了,我就“科研兴校”了;教师也没有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高自身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效性的工作,只是把它作为获得荣誉的一条途径。

其次,在于教育科研本身。一方面,我们所搞的课题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时间过长,课题研究的过程往往不一帆风顺,这样就会使教师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我们搞课题研究需要理论基础,需要论证,需要设定实验模式,这些高深的东西让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望而却步,索性“还是让专家去研究吧”;第三方面,教育科研需要的手续太繁琐,实验报告、开题报告、音像资料等,在老师看来,写这些的时间不如辅导几个特长生或学困生见效快;第四方面,教育科研需要的代价让一般学校和教师不能承受,没有活动资金,农村小学连最起码的档案盒都难以购齐,更不用说买资料之类的了。

最后,在于教育科研管理评价体制。没有给予研究者必要的关爱,评价教师时,一般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把教育科研列为一项,致使搞不搞科研对评聘职称、受奖等没有什么影响,甚至有些科研主管部门在评科研成果时,为了充数,显示自己成绩突出,只要是论文就可以评成果,这些都打击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策 略

中小学搞教育科研不同于其他科研:没有专门的人员;没有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要想使教育科研真正发挥兴校、兴教的作用,我们就应从不同的渠道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实效性。

(一)从领导者的认识入手

教育科研关系的是教育的兴衰,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的工程,不能把它只作为喊口号、壮门面的事。作为领导者不仅要认识这一点,还要从思想上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要为课题主持人或课题组成员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让其知道如何去研究了,积极性就会提高。

(二)从科研课题本身入手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科研课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程序,降低科研管理者手中“自己也不知道达到什么程度”的标准,只要是结合实际工作,只要能说明问题,起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应该给予肯定,毕竟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为了发展。

(三)从激励机制入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着眼点 篇4

关键词:中小学,课题研究,着眼点

有人批评当下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是“三多一少”, 即课题数量多、课题经费多、参与成员多、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少。我认为, 中小学教科研应转变单纯的课题研究现状, 首先应开展校本研究, 且课题有实际价值、创新性和可行性, 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其核心是为师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因此, 课题研究应立足本校, 着眼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重点、热点和关键问题等实际, 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 既要有利于培养学校精神, 形成办学特色, 又要适合教师研究, 促进教师成长。否则, 即使投入再大的精力、财力、人力, 获得了再高的荣誉, 都没有实际价值。

中小学教科研的课题研究着眼应于在三个方面。

一、选题要突出一个“微”字, 切入点越小越好

课题研究选题要突出一个“微”字, 切入点越小越好 (但着眼面要大, 要看到问题的影响和问题的本质) 。

微, 即细小。课题研究应多着眼于教学细节, 关注微观层面的教学现象、事件, 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现象、一个问题、一个 (类) 学生、一种教法、一条经验等;并将研究周期控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若干问题, 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 即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 从而在问题具体化基础上选题。

例如:课堂纪律差的问题, 通过归因分析来研究, 可分解为课堂教学枯燥、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一言堂、学生行为习惯差等问题。其中“课堂教学枯燥”又可分解为教学策略单一、教师语言、课程资源贫乏等问题。而“课程资源单薄贫乏”又可分解为素材性课程资源贫乏和条件性课程资源贫乏。而“素材性课程资源”又可分解为语文素材性课程资源、数学素材性课程资源、英语素材性课程资源、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等。通过分解将问题尽量细化, 然后再在问题网络的末端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如上, 就可从微观上选题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从而解决课堂纪律差的根源问题。

二、拟题要注重一个“明”字, 问题要清晰

拟题注重一个“明”字, 即问题要清晰, 研究点要明确。这不仅仅是拟题的问题, 而且是牵涉到研究方向是否明确的问题。

1. 校本研究的两个偏差。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部分教师走入这样的研究误区。误区之一是盲目涉足理论研究。诸如“网上教育资源的研究”、“中学语文与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研究”、“儿童潜能研究”等不恰当的选题。其所以不当, 原因有四:第一, 我们一线教师承载不起这样大型的问题研究;第二, 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开展这样的研究, 不管是理论素养, 还是工作性质, 时间空间都存在极大极多的制约因素;第三, 这是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专家的事情, 我们没有责任开展这样的理论研究;第四, 我们更没有这个必要开展这样的研究, 研究那些高深的理论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无补, 我们的任务是在理论与实践中架设桥梁, 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

误区之二是涉足非教育科学领域。其有两种现象容易混入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一是纯学科领域问题, 例如“某一数学问题某种解法的正误分析”、“通感修辞手法的心理学研究”、“某个历史事件的考证”等;二是其他科学研究领域的问题, 例如“市区建设与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引进外来绿化植物生长情况及其影响调查研究”等。

2. 把握好中小学校本研究的行动研究方向。

根据前面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 实践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特征。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具备如下特点:第一, 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 进行贴身式研究———我们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该研究、能研究、有回报的问题。第二, 小切口———即小“抓手”, 小切入点。第三, 短周期———不需要固守着3或5年的研究周期, 什么时候眼明了, 心亮了, 就可以自己给自己结题了。问题越小, 周期越短, 有的甚至一个月。一般是半年到一年。第四, 低成本———不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立项, 即发生即研究, 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均低。第五, 深研究———切口越小, 越容易集中力量深入研究。第六, 有实效———切口小, 好操作, 容易出成效。所以选题不要太大, 研究方向要明确, 课题以自己为对象, 为自己而研究;以行动为引领, 为行动而研究;以表达为需要, 为表达而研究;以经历为载体, 为经历而研究。

三、研究方法要注意一个“细”字, 要做有心人

研究方法要注意一个“细”字, 要做有心人。但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研究, 要综合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最方便、最有效的是叙事研究法———帮助教师养成记录教育故事的习惯, 实现对教育科研的生命建构。教育故事跳动着师生生命的脉搏, 是最鲜活的案例, 也是农村教师最愿意接受、最便于操作、最容易运用的研究方法, 只要稍加琢磨, 100%的教师都会操作。日积月累, 集篇成册, 就能反映出师生生命成长的轨迹和研究的成效。

叙事研究法的操作要点有三: (1) 选择自己最心动的故事; (2) 有重点地记录故事的经过; (3) 简要写出自己的所得和所思。

此外, 还有行动研究法———形成实践、探索和反思的习惯, 实现对教育科研的操作建构;文献研究法———形成学习、借鉴和选择的习惯, 成全自身成为学习型人才;统计分析法———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严谨态度, 实现在教育科研上的跨越。

综上所述,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 (它不一定发现规律但必须有效地解决问题) , 以实现学生和谐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提升为目的的校本教研。

参考文献

[1]黄达成.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重视实效性[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1) :18~19.

[2]钟能文.教研落点该在何处[N].2008, 12, 5.

[3]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02~109.

第十一章 中小学教育科研 总结 篇5

主题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

2、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研究的对象为问题。

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层次:1)方法论 2)研究方式 3)具体方法与技术

4、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3)

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5、中小学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重量重重要的研究。中小学校本研究

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6、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过程:1)课题的选择 2)查找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撰写研究

方案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6)研究报告的撰写 7)课题结题

7、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

1)调查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了解教育教学现状,以加强对其客观认识的一项研究。步骤:①准备阶段;②制定调查计划;③制定调查工具;④试调查;⑤实施调查;⑥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得出调查结果;⑦撰写调查报告

2)行动研究: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步骤:①发现问题;②分析问题;③设计研究方案;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⑤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⑥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3)经验研究: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类

型。步骤:①积累经验,提炼问题;②分析经验;③撰写经验研究论文

4)个案研究:对某一现象、事件或者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步骤:①确定个案;

②收集个案资料;③分析和整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方案;④方案实施;⑤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5)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

形势是教师自传型叙事。步骤:①发现研究问题;②寻找叙事对象;③搜集故事;④撰写故事;⑤分析故事,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6)实验研究: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的一种研究类型,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

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现象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步骤:①实验设计;②实验实施;③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④撰写实验报告;⑤进行扩大实验或重复实验,以进步一步推广或验证实验结论。

8、中小学教育研究科研的方法:

1)实物分析法:通过收集相关的实物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步骤:①

确定研究主题;②选择合适的实物;③对食物进行初步归类和分析;④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研究结论;⑤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

2)观察法: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种现象或者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和

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3)问卷法:研究者把研究内容设计出若干个具体问题,编成书面试卷,交个所选择的人员进行书面回答,从而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步骤:确定研究问题、编制问卷、进行预调查、修改问卷、发放问卷、统计和分析问卷、得出结论。

4)访谈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研究者进行访问或与被研究着谈话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通过访谈或谈话进行;目的是为了研究。步骤:①选择访谈对象;②制定访谈计划;③正式访谈;④整理

和分析访谈资料;⑤得出结论。注意事项:①访谈纲要简明扼要;②问题尽量开放;③充分地了解被访谈者的背景情况;④避免发表自己主观意见;⑤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

5)检测法:借助测验工具,通过测试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步骤:①选择

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对策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仅是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考验。教学方式由教师单向“灌输”向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合作学习转变,在教学中更倾向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只注重结果。不是课堂越安静,学生越遵守纪律越好,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学生的质疑越多,说明学生思考的问题越多,学生想探究的问题越多,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会越多,要使一系列的问题迎刃而解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这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小学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搭建了一个平台。

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越来越受到各学校的重视。然而这其中不乏存在一些对教育科研的理解和认识上的误区,所以使教育科研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按照其本身的应有之意在发展,而是作为一种“异化”的产物,扭曲了其真正的意义。尤其,对于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由于自身所处自然环境的限制,与外界的交流机会较少,所获得的现代化的信息也非常有限,依然把教育科研看作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事物,觉得只有那些专家学者才有资格进行科学研究,教育科研离自己简直是遥不可及的事,从而使教育科研被搁置在一个遗忘的角落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改变以往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从而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

1、学校领导的认识存在偏颇。学校领导作为主抓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在工作的安排与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其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该校的科研开展情况。然而,在“教学第一”、“学生成绩第一”的思想意识的引领下,似乎其它一切工作都要为其让路,学生成绩成了主导一切的指挥棒。学生成绩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分数上去了就代表了学校的一切。又由于一直对教育科研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教育科研与教学无多大关系,甚至认为搞科研是在浪费时间,因而对其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2、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敬畏”。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构成了他们工作的主旋律,考试成绩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标准,分数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尺,在这一因素的主导下,使多数教师认为其它工作都与己无关,学生的其它素质再高,如果成绩上不去也不能说明问题。传统的思维定势也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一词一听起来就敬而远之,认为自身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近些年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也促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始对教育科研萌生了兴趣,然而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使教育科研仍处于弱势地位。

3、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在师资水平、教学设备的配置、学习资源的获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教师在接受先进教育理念、获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由于条件的局限性,多数学校还只能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少能介入课堂教学中。教育科研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的投入,即使进行教育科研,多数也只能成为一个空架子,没有条件去具体实施。或者为了应付了事进行简单操作,简化程序,从而使教育科研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从理论上的遥不可及到实践条件的限制,更加淡化了其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了专家学者的专利,成了研究人员的专项内容。

4、教师教育科研知识的欠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还处于一个薄弱环节,多数教师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对教育科研知之甚少,对教育科研具体做什么不是十分了解,对于应该怎样做就更不清楚,对于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也了解不多。多数教师认为只要把教学工作搞好了就可以,其它的都可以放在次要位置。部分教师即使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也只是处于摸索过程中,教师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科研方法的运用上都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对策

1、加强各校科研领导小组的建设。各中小学要成立专门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定期召开教育科研会议进行研讨,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研究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正如目前一些学校在教学中实行的“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方式一样,把教育科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并成为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使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并重,齐头并进,齐抓共管,以教育科研来促进教学,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育科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研,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双重实效性。实现“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提升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2、扭转教师的认识误区。教育科研对每一个中小学教师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项课题研究的过程,把每一项小课题的研究综合到一起就是一项大课题,只是教师本身没有意识到。所以要通过各种模式的培训、学习加深教师对教育科研的了解,让农村中小学教师意识到教育科研离自己并不遥远,伸手可得,教育科研并不“神秘”,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性问题都可以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一项课题研究经历发现问题、方案设计、具体实施、解决问题、反思与总结、推广应用的过程。每个教师只是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研究,推而广之,其他教师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从而使其研究具有推广价值,而且教师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探讨,共同学习提高,以期有更多的发现,为教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3、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进行教育科研,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方面做过哪些研究,吸取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同时要有自己的新发现和突破,这些多数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同时还要查阅相关书籍,或者进行具体实际调查等来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投入才能进行,这也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多数农村中小学,现代化的资源设备数量有限,而且多数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也不熟练,而使大量的教学资源被“浪费”。除了教学用书以外,其它的教师读本有限,缺乏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了解,对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的掌握也存在一定难度,缺乏问题意识,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只是随便套用现成的理论,重复别人的模式,因而总是“人云亦云”。所以,应该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书籍资料,创造与名校教师学习、交流、探讨的机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比较与反思中谋求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4、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有限,本身在获取知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该加强对其培训,通过学习,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教育科研,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意识到教育科研并不是脱离教学的单项进行,也并不是教学的负担,而应是教学和科研同时进行,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教学又为科研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两者互促互进。有些教师想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可是由于本身知识有限,觉得无从下手。例如,有的教师说,其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使他们认识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他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如何通过教育科研来促进教学,可是由于条件所限,对教育科研的了解不深,不知道怎样具体操作,又缺少这方面的专家指导,所以一直处于困惑状态。各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期选派教师到外面去学习,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回来后与全校教师交流、探讨、学习,或者是邀请一些专家到学校来进行讲座指导,各校可根据实际向专家现场提问,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困惑讲出来,大家共同分享问题解决的喜悦。

转知成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转知成智

近年来随着“科研强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逐步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关注的焦点。各地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也如火如荼。但在理论上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却不甚明确。定位问题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性,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及评价等,是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首先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

目前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主要观点有: 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反思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界定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进行了阐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特点,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研究活动。这种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断式理解,没有放在概念系统中去理解,从而也就不能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区别开来,也就无法在相互比较中真正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

按照亚里士多德对概念的“属 + 种差”的定义方法,对一个概念要从它的“邻近的属”概念、同一层次的“种”概念间的差别上去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概念的上位“邻近的属”概念为“研究”,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种”概念有: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学研究。“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 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探索性、 创造性活动呢?

一、在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探索实践智慧

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科研,虽然都属于“研究”,但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选题来源、提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方面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大学教师或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分别承担着“当事人”和“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中小学一线教师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当事人”的角色,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处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程是在中小学教师参与、主导下进行的。 而专业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研究时,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他们的这种“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主要是指他们不是直接去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在旁边以一个“智者”的身份去观察、评说教育,或者指导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教育问题。

2.在选题来源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选题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探索已有理论的正确性,并发展和完善已有理论。如有学者指出,学科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主要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此,科研的内容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有其鲜明的应用性。[2]

3.在提出研究假设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最典型的研究假设是和自然科学研究假设一样,研究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 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没有矛盾的。[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假设很多时候是不明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有时甚至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假设。在研究假设的提出方式上,很多时候是藏在研究方案中的,是研究方案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在研究方法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多是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是采用自然科学实验(或近似)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验证研究假设、探讨研究现象关系,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表现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该类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的规律与趋势的研究模式。[3]历史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1]

中小学教育科研使用的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 校本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4]校本研究,基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解决学校现实的问题,以教师群体为研究主体,采用观察、访谈、案例、行动等研究方式为主。叙事研究是通过描述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规律。[5]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是具有很大差异的。归根结底,这些差异主要源自于二者的研究目的不同。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以求知为研究目的,教育科研专业研究者也是想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和规律,即教育知识。这种教育知识就是要追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经过证实的教育观念,体现为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机智,形成研究者教育风格。

二、在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知识探索实践智慧

目前基础教育界,由于还没有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区别开来,还是从 “探究教育规律”来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所以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关系,还是从 “探索规律”与“遵循规律”的视角去理解。教研、科研都强调一个“研”字,都是对学校工作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研同属于一种研究,即探索教育实践智慧的研究。下面从研究范围、 研究方式、指导人员的素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不同。

1.从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上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泛,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一个“难题”,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给出新经验、新智慧。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教师教学工作, 表现为某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是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吃透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研内容多以分析教材为主,内容相对固定、封闭。在这种教研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性难以被激发。”[6]这些问题是相对固定、封闭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身边有经验的教师或教研员(教研组长)都已经遇到过,并经过实践探索,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2.从研究方式上来看

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式主要是开展课题研究,基本流程是中小学教师按照相关课题管理部门的课题规划指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选择并申报课题,经过课题管理部门审核后立项,立项以后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是要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其中包含概念界定、理论依据、 研究假设、研究目标、内容等),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计划,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及机智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主要形式有“集体备课”、“师徒帮带”以及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评课等开展的活动。实际操作的基本组织方式有:先讲后研、先研后讲、互动对话。“先讲后研”,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对要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阐述讲解,再由参研教师进行探讨、反思、体悟的研究方式。“先研后讲”,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提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让参加教学研究的教师去思考,然后再召开教学教研讨论会,会上参研教师可以各抒己见,最后组织者根据教师研讨中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发言,提炼出共识性东西。“互动对话”,是对话式教研,它是指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组织者和参研教师都围绕着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教学问题,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最后达成共识。[7]

3.从指导人员的素养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人员,一般来说是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与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客观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也按照他们的学识去指导、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强调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的严谨性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指导人员主要是教研员或教研组长,他们一般都具有长期的从教经历,取得过较好的教育教学业绩,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是有关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不如教育学专家学者。从现实调研状况来看,有研究者对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调查显示, 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科教学能力是教研组长的首要基本功(占34.6%),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较为重要的占29.9%,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教研组长认为教学理论功底很重要(占24%)。[8]

综上所述,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研究方式、研究指导人员素养的这些差异来看,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研究思维方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要有可靠的研究依据,即研究以“教育知识或理论”为基础,即“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凭借的是经过验证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主要依据的是“教育经验”,即“以日常经验探索教育智慧”,这种经验主要是个体以往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偶然性,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的内涵

1.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知”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被证明了的对世界的系统认识。按照人类认识成果的可证实程度和可靠性,可把知识分为思辨哲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以及实地调查知识。

(1)思辨哲学知识。哲学是以概念为对象的“形上之思”。概念作为人类文明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水库”,构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阶梯”和“支撑点”;对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就是以理论方式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是对人类文明的反省和引导。[9]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思辨哲学知识主要是指在哲学或教育哲学中对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如,对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 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的理解。

(2)实证科学知识。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严格忠实于观察和经验的陈述,所得到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科学知识。这类知识首先是数学,它由于不依赖于任何其他预设而成为最基础的学科,然后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社会学。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 知识主要是以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或类似方法,获得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学知识等。

(3)实地调查知识。洪业利用实地研究方法,把实地调查的知识划分为:事之测量、时之测量和地之测量。[10]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实地调查知识,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利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对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得出的关于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的知识。

2.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智”

根据靖国平博士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智慧”有两重意义——“德性”以及“大知”(与“闻见之知”的“小知”相对应)。在现代西方文化中,对 “智慧”意涵的理解逐渐融入学科而被赋予了新意。 如在信息科学上,智慧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一由低到高的金字塔的塔尖;心理学上,智慧是指人才智聪明,才思敏捷,思维有独创性,能够机智地解决认识上的难题;在社会学上,智慧是指某人在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是敏感的、机智的和通情达理的,其思想和行为等是切合实际的, 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是有效和实用的。[11]

综合以上中西文明对智慧内涵的理解,智慧是指懂得巧妙、机智地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去创造生活和提高生活的质量,去提升生命的意义,能够运用知识去拓展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去丰富心理、理解他人和完善自我人格,去追求人生的美善和崇高。具体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智慧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智慧是指对原有知识的接纳、认同和内化,以及在实践运用中,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体悟、新发展等。即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领悟,实现概念(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其次,智慧是指把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感悟、新发展运用到情境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实践具体情境的驾驭,灵活机智地处理实践问题,从而产生教育教学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即教育机智。

最后,智慧是指在以上对知识的领悟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领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学生、教师等教育中基本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和体悟, 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

从“知识”与“智慧”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作为外在的事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实然的、已知的认识成果;后者是作为人以内在的价值世界和心理世界为尺度,去主动地、合情合理地运用知识,获取理想性的人生幸福的能力和本领。

3.转知成智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转知成智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之中达成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高度的“交汇”或主体间性,尤其是指将客观、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现转知成智,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运用多种知识,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情境,灵活机智地应对教育生活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经过反思、体悟、灵感等方式丰富和发展已有知识,从而生成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并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教育风格。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智慧。这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容易达到的,也是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最直接意义的成果。 而以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专业研究者为标准,以学术论文为最重要的标准,而撰写学术论文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对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来说,也不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路——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从而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区别开来,并具有可操作性,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再一味地依靠教育经验、日常习惯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利用坚实的理论,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王志坚.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和意义[J].教育研究,1997(2).

[3]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李松.我国中小学教研60年:反思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

[7]王富英,朱远平.中小学教研要素与有效教研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8]徐汇区“中小学教研组长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项目组.中小学教研组长的工作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9]孙正聿.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J].天津社会科学,2011(5).

[10]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2).

中小学教育科研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对策研究

目前, 在教育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声势下, 我国中小学教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 这一潮流也遍及了我们农村的每一个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角落。这种现象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科研热潮“后浪推前浪”;忧的是科研流于形式忽视内容, 着重现象看轻本质, 已经明显暴露出浮躁迹象。如果任这种趋势发展下去, 那么农村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而且还会导致教育科研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笔者本着自己的多年的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经验, 在此就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做一些浅显的分析研究。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

1.科研条件的限制

通过调查发现, 整个农村教育, 最缺乏的就是教育经费。现在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极其紧张, 教学设备奇缺, 一些地区还存在险、危、劣质校舍等。农村学校几乎没有公用经费, 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都十分艰难, 有的学校靠借钱维持运转, 更别说是拿出经费去开展科研活动, 所以条件之艰苦, 可见一斑。

2.科研目的不明确

中小学教育科研目的就是探索教育教学中的未知领域, 以便揭示新规律, 提出新见解, 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策略, 不断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但是,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目的并非如此, 而是出于个人的需要或者是兴趣, 比如说, 某老师需要评职称, 要有论文发表;某老师评优秀, 要有科研项目;兴趣来了就专心致志, 兴趣没了就不了了之, 把科研当作是不严肃的事情, 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3.科研课题不科学

科研课题对于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个很困惑的话题, 也许科研对于自己来说, 是那么的高深莫测, 甚至是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手。认为科研是科学家们的事情, 做为一个中小学教师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教学工作就万事大吉了, 于是在考虑选择什么样的科研课题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流行什么就研究什么, 没有考虑到科研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4.科研资源很丰富

在农村, 科研经费虽然很缺乏, 但是有很丰富的地方特色的科研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风土人情、大自然的气候变化等等, 都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源泉, 为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很好的原始资料。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的成因分析

1.个人功利主义思想影响

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当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觉悟。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有时候总是把个人利益摆在了第一位。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淡化了“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 滋长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意识, 把教育科研当成获取经济利益的一条捷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有些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采取的一些激励措施, 如在省级刊物发表一篇文章奖励500元, 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奖励1000元, 这固然对教育科研会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它的消极作用,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有些教师去搞科研去发表论文不排除有单纯为了奖金这方面的嫌疑。

2.个别学校领导不重视

目前, 全国上下各级组织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是在一些信息封闭, 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还是把考试分数放在了第一位, 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桎梏。他们认为“高分数才是真本事”, “升学率高才是硬道理”!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就是看的升学率, 领导着重抓的是教学质量, 教师考勤, 三令五申的是教师的学历是否达标, 小学教师也要是本科学历, 对于教育科研那是次要的, 由此, 学校的教育科研可有可无。

3.农村科研管理分工不明、水平低下

在农村中小学学校中, 没有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 现有的科研管理人员大部分素质不高, 都是一些学校教务人员的兼任, 他们日常教务工作繁忙, 也没有经过正规的科研培训, 工作方法落后, 科研思路陈旧, 管理水平偏低。对已经立项的科研课题没有系统的有目的的研究规划;没有落实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对课题的前期准备、阶段总结、结题鉴定给予定期的、经常的指导;不能承担全校性课题的规划、组织、指导、监控等系列工作。另外, 农村中小学学校在科研经费上投入不足, 给教师提供的教研参考资料和工具书有限, 教师很难与教育科研专业刊物见上一面, 单凭教师个人的能力搞科研, 很难产出较高价值的作品, 实际上有些农村地区的教育科研管理处在一种“无政府”混乱状态。

4.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虽然处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 掌握了教育科研的第一手资料, 但是, 由于许多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相关理论知识, 不能规范地、科学地进行教育科研;不能正确选择适合本单位和自己实际的教科研专题;对教育统计学的知识知之甚少, 只满足于算术平均数的应用等低层次分析方法, 对调查得来的结果不懂得用标准差, 标准分, 平均数的差异性检验等高层次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他们可以搜集到很多的数据资料, 但是很难把它们加以整理分析, 以至很难上升到一个高层次的理论水平。

三、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的对策

1.端正教师科研的态度, 提高科研意识

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几点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科研素质。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是一样, 除了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之外, 还要热爱学生, 热爱本职工作, 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具备一定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但是, 有些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够深刻, 态度不够端正, 尽管有不少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热情地“搞科研”, 然而兴趣却不在研究上, 而似乎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的必然选择, 也许是为了年度考核, 也许是为了教学评分, 也许是为了评优晋升, 也许是为了评职称, 尤其是评高级职称 (因为高级职称评定的条件一定要有科研成果或是写出较高水平的专业著作和论文) ;同时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有些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时候, 自己不动脑筋思考问题, 靠剽窃抄写别人的科研成果, 将别人的心血据为己有 (有杂志报道此类现象在较高的学术界也会发生) 。由此看来,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积极性并不高, 自觉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并不强。所以, 要改变当前农村教育科研状况, 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就是端正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态度, 提高科研意识。

2.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培训, 加强科研理论知识修养

人非圣贤, 生而知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取得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那么,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管理,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培训, 何乐而不为呢?一来让农村中小学教师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二来加强科研理论知识修养, 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等各种途径, 举办专题培训班, 聘请专家, 学者开设讲座, 进行科研指导, 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广、更深的科研专业知识, 同时也让农村中小学教师认识到, 教育科研是新世纪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倡教师“人人有课题, 人人做科研”,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不断提高教师自己的科学理论水平,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最后还在于通过科研培训, 可以促进教师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 最终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创造性的教育。

3.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转变思想观念

任何一个企业和部门, 可以说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在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上, 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农村地区能否取得好的科研成绩。那么, 地方管理层面从哪里入手呢?首先要提高科研认识, 可以是加大教育科研投入经费, “再穷不能穷科研”, 把教育科研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发挥决策智囊团的作用。其次, 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与工作机制问题, 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要帮助教师搞清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第三, 教育行政部门自身要对教育科研有足够的认识, 领导自己带头搞科研, 以身作则, 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真正地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改善科研管理水平, 从而转变管理层的科研思想观念, 做到思想上的绝对支持。

4.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不灵, 跟外界接触少, 信息更新也慢, 那么, 学校领导有责任为农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 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可以安排去科研水平很高的单位学习取经, 可以去购置教育科研所必备的仪器设备, 图书参考资料以满足科研的需要。在科研奖励机制方面, 重奖科研骨干力量, 不仅从物质上进行奖励, 还要从精神上进行奖励, 树立典型, 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

总之, 教育科研是每一个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 也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切切实实地抓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 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充满创造的激情, 拥有希望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傅树京.教育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指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 10.

[2]师德修养十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

[3]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

摭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校本性 篇9

1.“草根”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说到教育科研, 对中小学校而言, 其研究的课题应该产生于问题, 产生于教育教学以及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而不是盲目地、被动地从“上级”“接受”来的课题。中小学需要研究的课题更多的应该是“自下而上”生成的课题, 是从教师的课堂教学, 从班主任的班级辅导, 从校长的学校管理, 甚至是后勤人员的餐饮服务等实践中产生的真正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是一种所谓“草根性”的课题。这样的课题因其研究的是“本校”的问题, 是发生在教师“身上”或“身边”的问题, 更能激发教师们的参与兴趣, 更能调动他们研究的积极性。同时, 这样的“草根”课题有着更多的“生长点”, 对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会解决相关的许多问题, 因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2. 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

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自身”的问题, 是为了促进本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换言之, 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为了“自己”, 而不是为了“他人”。当然, 中小学教育科研离不开专家的参与和引领, 有时也需要承担某个专家所主持课题的实验任务, 但从根本上讲, 是为了解决本学校的问题, 而不是为了解决专家的问题, 是为“自己”研究, 而不是为专家研究。一所小学或中学教育科研的成果也许会对别的学校有某种程度的普遍意义, 但它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别的学校的具体问题, 因为即便是现象完全相同的问题, 其原因在不同的学校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而不在问题解决的结果。在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 本校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得以转变, 素质得到提高, 能力有了增强, 问题的答案也就包含在其中了。这正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因此, 应该提倡“以校为本”的中小学教育科研。

3. 教育科研能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赢得更多的时间

谈起教育科研, 不少中小学校长常常抱怨的另一问题是“教师工作太忙, 没有时间搞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工作辛苦是不争的事实, 但若说“教师没有时间搞科研”, 显然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解。

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不同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教育研究, 中小学开展的教育科研主要是对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因此, 中小学教育科研丝毫不能脱离学校实际, 不能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之外, 不能抛开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专门地”开展研究。应该坚持“在工作中研究,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原则。对于中小学教师和校长而言, 教学的过程 (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等) 就是研究的过程, 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状态下的教学或管理工作, 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工作, 是对教学或管理的思路和行为经常进行反思的工作, 是试图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需要更多“专门”的时间, 只需要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态度。当然, 它需要挤出时间学习教育理论, 需要反思教育教学实践, 以及记下教学或管理工作的体会, 但由于这些活动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 它又为教师和校长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4.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成果主要是“发展”而不是“发表”

中小学教育科研 篇10

多措并用, 广辟蹊径, 探索成果推广方式的有效性

1. 选准起点——搭建“推果”交流平台

推广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传播的过程, 要多形式宣传成果, 让大家了解成果。科学是允许有不同认识的, 也是可以形成共识的, 前提是要了解成果。不了解成果, 不形成认同, 推广就是一句空话。为了及时宣传、交流和推广科研成果与工作经验, 学校在校园网和宣传栏中开辟了“科研专栏”, 编制了“科研导报”, 在校园的文化长廊及办公楼内创建了“名师”长廊, 在教学楼走廊及室内建立每周一更新的学生成果展台以及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学校特色展示。“推果”平台的创设, 不仅注重显性环境的怡人功能, 更注重隐性环境的育人功能;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和谐, 更注重人文景观的和谐;不仅注重环境外观的改造, 更注重环境文化的打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使之成为润物无声的“活”的教科书。

学校利用交流平台扩大了成果信息的透明度, 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措施, 教师关注成果、研究成果的意识加强了, 行为跟进了, 各类优秀的科研成果开始在不同级别的网站上得到展示和推广。

2. 巧用支点——开发“推果”实效载体

(1) 以活动激发积极性。一是举办征文活动。学校根据课题研究情况, 发动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或科研论文, 进行一系列评选活动并择优参加各级部门的评奖活动, 以此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研究、参与学习和推广成果的积极性;二是组织观摩研讨活动。举行校园十大教学能手、科学研究先进个人等项目的表彰, 并定期举行观摩研讨活动, 引领教学改革新潮流;三是组织成果交流会。学校可组织以课题组为单位的成果交流研讨会, 让获得成果奖的教师介绍自己有效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 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打算、建议, 择优在校会上做典型交流, 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更有效、全面地推广应用。

(2) 以培训强化持续性。学校根据科研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和计划, 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一是专业引领。学校每学期举行读书论坛活动, 旨在“以读促思”“以读促教”“以读促做”;每年邀请专家做科研讲座, 加强理念的提升和方法的引导。二是同伴互助。组织教师相互听评课, 搭建组内教师间的合作共同体, 有效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实施“蓝青工程”, 促进新老教师互勉共进, 共同提高。三是自我反思。课题组定期举行总结反思活动, 通过教法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 促使教师学会在研究中应用, 在应用中研究。

(3) 以机制深化持久性。学校规定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评奖和发表的论文计入年终教师工作考评中, 以此激发教师总结和推广成果的积极性;定期召开由正副校长主持的教科研成果推广现场会, 对表现特别突出的教师予以特殊奖励;举行课题成果汇报课, 让取得教科研成果的教师上成果实践课, 充分展现科研的魅力, 共享成果带来的成效。

3.关注热点——择选“推果”精品内容

科研成果的推广需要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有价值的热点内容、精品内容, 将推广工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点面结合, 全面推开, 发挥应有的效益。学校应及时把该研究成果作为具体“推果”内容, 推广到各个教学领域。在此基础上, 学校又将研究性学习成果进一步拓宽和延伸, 组织开展了“探寻美丽的生态家园”“探寻峨石瀛波消失之谜”“走近花斑彩石”等研究性学习活动, 其中四项成果分获省创新大赛的一、二等奖, 一项获全国第25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研用结合, 着力实践, 注重成果推广过程的实效性

1.评价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有尺度

我校“推行‘五四三二一’评价”课题研究, 是学校进行学生评价创新的有效探索, 此课题研究成果在教育部主管的《网络科技时代》上推广。学校改进原有“学生成长记录袋”不能即时对学生进步予以直观展示的不足, 在全校各个班级设立“奖牌榜”, 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采取颁发鼓励牌、铜牌、银牌、金牌、奖状五种逐级跃升直观形象的动态奖励, 让学生时时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进步中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找到差距, 由缩短差距的愿望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 通过继续努力又获得进步, 如此往复, 形成良性循环。评价, 不再是一把尺子衡量出来的冷冰冰的结果, 而是多把尺子衡量的动态激励过程。学生在此评价过程中看到了自己和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尤为可贵的是, 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 在这样的多元评价和充满激励的氛围中, 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 听课评课——构建“生命化课堂”有力度

学校在积极推广“十五”期间省级科研成果“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引进外校的先进科研成果“构建生命化课堂”,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点, 展开系列研究与实践。通过“预习课、新授课、综合课、复习课、矫正课”五种课型的着力打造, 深入开展“五段式”听评课活动, 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效益转化。

“五段式”听评课, 即“常态课”“诊断课”“提高课”“达标课”“创新课”。“常态课”是要求所有教师开放常态课堂听“推门课”;“诊断课”是对比新模式展开听、评、议、改;“提高课”是针对诊断出的问题改进完善;“达标课”是对全校教师“地毯式”听评课, 先“树标”, 再达标, 着重做好“评改”;“创新课”是各学科骨干参加校级“示范课”的展示, 打造校级名师。通过“五段式”听评课,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和“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和固化, 唤起了教师“见贤思研”的觉醒意识, 不同层次教师的授课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3. 校本课程——应用成果有效度

在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学校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需要, 开发了校本课程《探索与创新》, 涵盖了“创新与人文”“创新与生活”“创新与科技”“创新与环保”“创新与艺术”五大篇章的内容。由于内容贴近师生生活, 课时得到有效保证, 管理措施到位, 激起了师生的高涨热情。在实施过程中, 学校有二十多件教、学具在省创新大赛中获奖, 有近十篇学生的实践活动论文获省、市级奖励, 该校本课程被评为地市级“优秀校本课程”。在“后进生心理问题的个案研究”课题实施中, 学校精选部分后进生转化案例, 研究开发出《心路鑫语》校本课程, 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及心理辅导, 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有效实现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面推广。

4. 家校合力——拓展“推果”有广度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 学生很多不良行为习惯来自于家庭的不良影响, 为此, 搭建家校互动平台, 增进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凝聚家校合力,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成为学校新时期重点工作之一。

学校健全“家长学校”制度, 定期邀请家长参加教育案例分析会等, 将学校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传递给家长, 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 提高教育效果;学校还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这个纽带作用, 利用其中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四个项目, 有效地形成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亲子对话的格局, 让学生、家长和教师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和交流, 使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心灵的桥梁, 家校之间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全面发展, 和谐共赢, 强化成果推广的功效性

科研成果的有效推广, 对建构学校思想, 营造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 丰富学校发展内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 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断实现学校综合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贯彻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 让学生通过自主管理、自主锻炼、自主创造、自主研究, 从而达到自我提高、全面发展的目的。

试论提高中小学区域教育科研成效 篇11

摘要:教育科学研究是利用科学理论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进行研究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活动。教育科学课题研究是进行教育科研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是近年来教育科学研究的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难点,可以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创新入手: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中小学教育科研保障机制,规范教育科研的操作流程。

关键词: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效

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要做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就必须开展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教育要发展,根本靠创新,而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推出一批又一批创新成果,才能为我区教育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教育品质,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科研服务,引领和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无论是一位老师、一个学科,还是一个年级组、一所学校,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除了日常的教育教学组织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教育科研,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理念、掌握教育教育教学的规律、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从而最终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要想教师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改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道路上来。”教师的研究当然应该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既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工具。运用教育科研的方式,可以在实践中深入探索教育规律,切实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力地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刘延东同志强调,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教育科研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崇高使命。因此,我们万盛区教育系统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各项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提高区域教育科研成效。

一、建立中小学教育科研保障机制

1、建立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中小学只有建立科研管理制度,才能够从机制上保证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小学科研管理制度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科研工作所需的经费及物质上的保证。中小学在科研上的投入因校而异,但至少要保证学习和研究所用的资料费用;第二,与科研工作有关的科研学习制度。教师集体学习和共同研讨是提高教师科研整体水平和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保证学习的时间。例如,有的学校多年来坚持教研和科研日的制度,从而使教师有机会分组上研讨课并进行集体研究。其次,要注意形式多样,使教师真正能够参与其中。第三,检查考核方面的制度。具体内容涉及几个方面:一是列出考核教育科研室、教研组和教师科研工作的指标,明确工作任务;二是列出监督检查方面的要求和计划;三是明确表彰、奖励方面的内容。

2、建立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机构

(1)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上看,中小学应该设立教育科研室并配备专、兼职人员,这是学校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

学校教科室要负责学校科研规划的制定、相关制度的建立、有关课题的选定、各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等项工作。

教育科研室负责人要由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教师来担任。学校中的科研骨干应该成为教育科研室的兼职人员,有些学校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聘请一些校内外专家作为学校的科研顾问,指导学校的科研工作。

(2)根据学校自身科研工作的需要,还可设立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或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工作。

3、建立校长重视并亲自参与教育科研的制度

从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实践来看,一个学校是否能够开展教育科研并取得成效,关键是校长。首先,校长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把教育科研放在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地位,使教育科研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其不游离于学校工作之外。其次,校长要亲自参与制定教育科研规划。校长要通过学习了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大教育背景下明确本校发展方向与现存问题,并根据学校的全局性工作制定科研规划,这样才能保证通过教育科研促进学校的发展。再次,校长要亲身参与研究活动。亲身参与首先会使校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还会给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供表率,同时为校长组织和指导学校教师提供了基础。

二、规范教育科研的操作流程

教育科研以人们的教育实践为基础,并通过它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服务。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形式,科研工作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课题研究来实现的,一切科研活动都围绕课题研究而运转。教育科研课题也称研究课题,就是教育科学领域中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也有其基本的操作流程。

一般而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和总结阶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的操作流程为:选择课题——制定方案——申报立项——组织开题——实施研究——成果总结——申报结题——成果推广。

其中,准备阶段包括:选择课题、制定方案、申请立项、组织开题;实施研究阶段包括:对事实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处理)和得出结论等四个部分和中期检查评估。总结阶段包括:课题研究总结:撰写好研究报告、论文等级、申请结题和成果推广等工作。

中小学教育科研 篇12

一、开题论证的功能

目前,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开题制度不完善、不规范, 致使其应有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影响了研究成效。实际上开题论证是立项后进一步通过对课题研究目的、价值、依据、国内外研究动向以及研究任务、方法、途径、步骤、条件等做深入系统的论证, 描绘出整个课题研究的蓝图, 指导于课题研究的实践。因此, 它具有发动、审视、筹划三大功能。

1. 蓄势待发

中小学教师承担的大多数课题, 在申报立项时往往由课题主持人撰写申报方案, 对选题与研究思路考虑得较多, 而对研究具体操作和课题组成员构成、安排等缺乏全面考虑, 导致课题在申报立项时, 课题组成员并未完全介入, 对研究计划的了解和把握并不全面。开题论证通过与课题相关问题的研讨、在原立项申报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研究计划、落实研究分工等活动, 可以使课题组成员的思想融入课题研究, 了解本研究的前人基础、可能生长点、继承发展要求等, 主动参与研究设计, 并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分工责任与协作要求, 迅速进入研究状态。

2. 集思广益

尽管课题在申报立项的方案中, 都有了较为完整的研究设计, 但借助开题论证重新审视, 可以使研究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可行。较规范的开题论证, 一般有课题组成员、学校领导、科研管理者、专家等人员参与, 可以汇集众人的智慧, 使研究方向更明确, 研究思路更清晰, 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适切、有效。通过与专家的对话以及各人思想观点的交流与碰撞, 可以产生创新的火花, 这对夯实课题研究的基础是有益的。特别是专家们对课题有关理论的阐述及研究设计中问题的分析, 可以大大拓展研究者的视野。

3. 运筹帷幄

通过开题论证中对相关问题的反复研讨、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设计, 对那些原本并不十分清晰的想法作具体化、操作化的处理, 包括确定分阶段的目标和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及人员、时间、地点等安排处理, 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指导课题研究全程的“蓝图”。这是课题研究能够得到落实的最重要保障。因为研究计划的具体化、操作化有助于建立一种研究活动的稳定秩序, 根据现有可用资源的状况, 对研究活动的时空条件、人员安排和阶段目标达成要求作总体筹划, 力求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使研究活动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以增强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经济性, 保证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开题论证的组织

在课题管理过程中, 许多课题主持人不知道如何开题。有的没有写出专门的开题报告, 仅仅是将当初课题申报方案中有关“课题的设计论证”部分读一遍, 再请专家提些意见和建议, 就算是开题了, 而对于下一步将“如何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叙述不多。也有的课题所设定的研究目标与承担者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也有的当初为了课题的申报成功, 在课题设计时较多的追求“宏观”、“全面”, 研究目标定得比较宽泛, 而对实施研究的具体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条件等因素考虑较少, 当研究者准备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时, 却感到束手无策, 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实施研究。此时, 课题立项时的兴奋和喜悦很可能被课题研究无从下手的烦恼所替代, 甚至有的研究者可能就此放弃研究。因此, 科研管理部门要注重加强对课题开题的指导, 进一步规范课题论证的操作。

开题论证的程序, 一般分三步走。

1. 提交开题报告

课题立项后, 课题主持人要尽快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学习、研讨和培训。在课题组反复研讨的基础上, 主持人进行系统整理, 提交开题报告初稿。并在会议召开半个月前, 将开题报告送交到科研管理部门和专家手中, 以便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认真审阅。

提交的开题报告应有别于原申报方案。申报方案中, 要求紧扣课题, 阐述与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新进展, 提出科学依据、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只需较笼统地设计出检测指标, 并列出有利的宏观条件 (如必要的科研经费等) 。开题报告则应当在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落实以下问题: (1) 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新进展应比申报方案更广泛深入, 必要时可单独写成文献综述; (2) 重点说明课题计划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技术线路; (3) 充分考虑完成课题的有利条件、所遇困难及解决方法, 并对完成课题的难度做出客观分析, 争取得到专家或同行的帮助, 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2. 召集论证会议

开题论证会议由课题组组织或课题组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组织, 参加者一般有课题组成员、指导专家和与课题研究有关人员。开题论证会议不同于立项评审或结题鉴定会, 主要不是对研究计划进行价值判断, 而是完善方案, 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会议按一定的程序进行。首先由课题主持人介绍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因为报告已经事先送交专家, 所以口头汇报应尽可能简略, 重点是介绍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 以及对报告中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性说明。选题的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等内容则要简述。开题论证会的核心是专家对课题研究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和指导。论证会上, 有关专家会详细审查开题报告, 向研究者提出质疑。负责任的专家可能会“毫不留情”地提出许多挑剔的批评意见, 这些意见可以避免课题研究在初始阶段就走弯路。但是课题组成员并非被动的“听令者”, 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除了听取专家的意见外, 也可将自己的不同观点表达出来, 与专家一起研讨。

专家现场指导是开题论证的主要形式, 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专家组。所邀专家有: (1) 对教育热点及前沿问题有较全面把握的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或实践经验的专家; (2) 与课题有关的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 (3) 科研管理或方法论方面的专家。他们具有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和专业水平是课题论证的有力支撑。

召集何种形式的论证会议,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视课题的性质、类型和经费等条件而定。如果课题较大, 或是集体课题, 则必须进行系统论证, 采取较为规范的论证会形式。如果课题较小, 或是个人课题, 可通过座谈会或个别咨询的形式, 征求指导意见。也可采用通讯形式, 如信函交流, 或利用电子邮件、QQ群、BBS系统、博客等网络技术进行。

3. 修改开题报告

开题论证会后, 课题组成员要汇总多方面人士的意见在组内研讨, 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及研究者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再次修改开题报告。课题组将修改后的开题报告送交到科研管理部门, 便于他们以此为依据对课题进行全程管理。开题报告一旦形成, 课题组原则上不再擅自修改研究计划 (如改变研究内容或缩小研究范围等) 。如确有特殊原因, 需要对研究计划进行变动, 课题组应向科研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待批准后再执行。开题报告的定稿, 就是一个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行动方案, 这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且取得预想研究成果的重要条件。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的撰写过程是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科研理论, 全面把握课题研究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过程。所以, 开题报告作为课题组前期准备结果的具体形态, 它既是课题组对本课题前期研究结果的总结, 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对课题下阶段实质性进展的筹划。开题报告的质量, 可衡量课题组成员主体性的发挥状况, 反映出他们对文献调研深入的程度、对可用资源的综合考虑以及相关人员智慧汇集的状况。开题报告的初稿将用于科研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对课题的了解、检测、讨论, 定稿则是较为完善的课题研究行动计划 (即实施方案) 。

中小学教师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常见的毛病有: (1) 几乎照抄申报方案; (2) 如何切入论述太少; (3) 技术线路太粗糙, 如研究程序太简单、检测指标欠明确、活动安排不切实际等; (4) 其他易忽视的“细节”, 如书写体例不规范、语言文字不简洁等。针对这些问题, 撰写好开题报告尤要注意以下两点。

1. 重新审视研究的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 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已有的经验和能力, 对研究实施所设定的操作起点。一般有: (1) 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在搜索文献资料的过程中, 弄清以下问题:与你的课题相同或相关的领域里人们已经做了哪些研究?他们的方法是什么?得出什么结论?还有哪些问题没有研究或者研究不透?这样的工作不仅能帮助你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吸收已有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更能帮助你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起点。 (2) 从学校和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寻找。分析该问题形成的原因, 针对问题的成因思考。“有哪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可以做什么?”进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从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着手。概括成功的原因,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再将已有的成功经验与现在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借鉴成功的经验、做法思考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 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开题报告与申报方案相比, 主要特点体现在“实”和“操作化”上。人们在申请课题时, 往往对课题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的问题考虑不充分, 因此, 立项论证带有比较浓厚的“理想”色彩,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常常比较宽泛, 目标定得较高, 对研究方法及步骤的思考不够具体。因此, 开题报告的主要功夫要下在对研究计划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处理上, 重点是对研究范围与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人员分工等问题的再设计。

(1) 对研究范围与内容明确界定。主要是将原来过大的研究范围适当缩小, 对原来不明确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要将原来笼统、模糊的研究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 使之成为一个个可以着手研究的具体问题。

(2) 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研究方法。应根据每一具体问题的性质, 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要具体写清楚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 并尽可能详尽地写出具体的操作程序。还应该注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 以求获得更全面的研究结论。

(3) 拟订较为详尽的研究步骤。研究步骤是指导和统一研究行为的时间表。要根据实际情况, 认真分解研究任务, 要明确规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 完成什么样的研究任务, 取得什么样的阶段成果。

(4) 合理分工。研究计划能否落实, 与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是否合理明确有密切关系。不应该将此作为一种形式, 而要根据每个课题组成员的专长和精力, 安排与其承担责任相应的实际研究任务。

上一篇:教学四变下一篇:纳米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