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的误区(精选12篇)
中小学教育的误区 篇1
现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 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的素质和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 农民没有钱让子女去上学, 于是就有许多适龄儿童辍学在家。但是由于种种优惠条件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原因, 导致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性很差, 学生厌学情绪相当严重, 教学质量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有后退的现象。我认为中小学的教育走进了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过分强调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反而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近几年教育部门反复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认为学生的负担过大, 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的确, 在有些地方学生的负担确实过重, 但有些地方的学生负担并不重, 我觉得应该分地区来减轻学生负担, 负担确实过重的要减;负担不重的就不要减, 甚至还应该给他们增加压力。另一方面, 学生的负担为什么会这样重, 不是人为造成的, 而是因为我国的现实, 我国的中考、高考制度的存在造成的。如果像发达国家的学生人数少, 学校又多, 教育质量又好, 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别不大, 家长就不用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子女去上好学校了。因此, 教育部门强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星期六、星期日不上课, 节假日照常放假, 下午放学也早, 家庭作业少等) , 反而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为什么呢?前面已经提到, 我国的现实是学生必须要进入好的学校以后才能有好的工作, 所以家长就要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好学校, 于是家长请家教、上提高班、假期补习班等, 这样家长大把的钱就花出去了, 这样做不是大大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吗。
二、过分强调降低学生的学杂费, 减轻家长的负担
现在是九年义务教育, 学生除买校服外, 不用交一分钱, 确实是为学生家长减轻了一定的负担。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这种方法并不是很理想, 因为中国人有这样一种传统, 那就是没有付出就得到的东西他是不会珍惜的。学生家长没有交一分钱就来上学, 学生觉得反正我父母没有交钱, 学不学都无所谓, 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反而没有压力, 所以学习成绩很差。现在的学生成绩有多差, 就拿数学成绩来说吧, 在统考中有不少的分数是在40分以下;在中考中, 有20分左右原题的前提下, 有不少学生的分数在40分以下;在小考 (内地西藏班招生) 中, 也有不少学生的成绩在40分以下。还有, 学生写几十字的请假条就会出现十几个的错别字。学生的成绩如此之差, 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没有压力。所以我们不能为了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而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我们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轻家长的负担。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让家长先交钱, 期末再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返还给家长, 这样学生至少会多学一些知识, 提高全民的素质才会更快。或者是对成绩很差的学生采用补考方式, 这样也可以督促他多学一些知识。
三、过分强调学校、教师的责任, 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近两年国家出台了好几个关于青少年的法律、法规:要求学校不能开除学生;教师不能打骂学生, 不能对学生用侮辱性的语言, 不能说学生是差生, 要说后进生, 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长不能打骂学生, 不能偷看学生的日记等;学生只要在学校出了意外, 学校就要承担主要责任 (不论是休息时间还是上课时间) , 甚至是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或是学生没有学会, 教师义务给他补课, 把学生留下来补作业, 晚回家在路上出了意外那都是教师和学校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根本就没有办法管学生, 你总是与他好好说, 有些学生根本就不会理睬你。比如, 我们学校就有学生长期不交作业, 更不用说他上课不听课了, 因为他知道教师拿他没办法, 你不能打他, 更不能开除他, 他就什么都不怕。我觉得应该让每个学生都买意外伤害保险, 这样教师在给学生义务补课或让学生补作业时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这样学校和教师在管理学生、督促学生学习和完成作业方面就没有压力了, 就更能提高教学成绩了。
四、过分强调推行素质教育
国家为了确实提高全民素质, 现在又提出了素质教育, 并且要求教育机构必须严格执行, 各方面还要加强检查的力度。而素质教育中的首要素质就是文化素质, 有些地区的文化素质很差, 其他素质又该如何去发展。比如说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它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教师的教学都是传统的粉笔和黑板, 学生到哪儿去实践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再加上现在社会很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 作为教师也不敢把学生轻易带到校外去进行实践活动 (现在学生的纪律性很差) , 一旦学生出现安全事故, 社会就认为是学校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好, 学生一点责任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 作为学校和教师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带或少带学生出去, 实践能力如何提高?素质教育如何发展?这样的素质教育不就是一句空话吗?再加上中考、高考制度的存在, 素质教育怎么能够真正实行。但是作为学校又不得不做一些素质教育的工作, 于是就出现了一边搞素质教育, 一边搞应试教育, 弄得两边都不好, 本应该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文化素质也没有提高, 其他素质也没有得到发展。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应该分地区进行, 文化素质已经很好的地区就严格执行素质教育;文化素质不好的地区先搞好文化教育后, 再根据情况来慢慢实行素质教育。
五、家长、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意志方面关注太少
为了进入名校, 家长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甚至于采用丰厚的物质奖励来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比如说第一名几千元或奖一个手提电脑等。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也不断采用义务补课、题海战术、劝部分后进生退学或转为社会考生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样为下一年招收素质高的学生作好准备。相反, 家长和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意志方面关注太少, 有些甚至不管, 只要他的学习成绩好就行。所以现在的学生可以随便与教师顶嘴, 只要不高兴就可以骂教师、打教师, 甚至于把教师给杀了, 近两三年已经先后有三名教师被自己的学生杀害。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在家什么都不做, 回家就是看电视、上网玩, 从来不知道为父母做做家务, 他们是家庭的小皇帝, 父母只要他成绩好就行, 有的家长根本就管不了。不是曾有新闻报道过多数学生上大学都还不会洗衣、做饭吗?好多家长去陪读。在大学中有部分学生因为承受不了种种打击而自杀, 这就是孩子从小在意志方面培养得太少。现在的好多学生都怕吃苦受累, 这与家长和学校在这些方面关注太少有关。所以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除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外, 应多在思想道德品质、意志力、吃苦受累、受打击的承受力等方面多下工夫, 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 因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还很多。
综上所述, 我觉得中小学教育要想更好地发展, 必须走出以上五个方面的误区, 因为他们会阻碍我们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会阻碍我们全民素质的提高。
摘要: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 对中小学教育目前所处的情况谈了五个方面的误区, 即过分强调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反而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过分强调降低学生的学杂费, 减轻家长的负担;过分强调学校、教师的责任, 增加了他们的压力;过分强调推行素质教育;家长、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意志方面关注太少, 并对每一个误区都分析原因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误区
中小学教育的误区 篇2
6岁至18岁是人生黄金时期,是幸福人生的奠基阶段,育人无疑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是复杂的,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需求,采用适合的方式和有效的策略,把握最佳教育期和最近发展区,就能实现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误区一:只关心学习与智力,不关注情绪与能力
【案例】除了学习,他们不跟我说别的
“在学校,老师每天叮嘱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回到家,妈妈还问学习怎么样?班里排第几?周末各种班都排满了,课外书也不让看„„”
“学生的任务当然是学习了,其他的以后再说„„”
上面的对话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现象——家长[微博]和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发展,忽略了孩子情绪和同伴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学生是“完整的个体”,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提升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更需要交往,发展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察觉自我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能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些与学习同等重要。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家长和老师需要促进学生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更要关注情绪、同伴交往这些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误区二:只关注起跑线,不了解成长最佳期
【案例】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
“孩子两三岁后,我发现周围的家长就把与我孩子同龄的小孩送去各种培训班,虽然我很挣扎,但是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底在什么时候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方面的能力才是合适的,我真的不知道。”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能是目前家长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话对不对呢?又对又不对。孩子的有些能力和品质要从小培养,有些能力和品质要到适合他受教育的年龄去培养。只有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里做适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孩子的口语能力,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培养孩子形成人格的主动性,过早把孩子送去各种培训班接受小学式教育的方式是非常要不得的。
小学阶段,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成功感、勤奋感和自主感的培养,重在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在中学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鼓励孩子同伴交往,引导探索和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等问题,让学生达成“自我同一性”。
误区三:只关注近期成绩,不关心长远发展
【案例】只要考上大学就好了
很多家长和教师经常对孩子说:“考上大学就好了,到了大学你想干吗就干吗。”有知名重点中学甚至要求学生宣誓:“为了高考[微博],拼了。”
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听话,但目前有许多证据表明,一些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以后却很容易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如何实现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家长和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发展的连续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平衡学生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需求。例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需要很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心理调整能力,这些都要在中小学培养。小学阶段,尤其是中年级以前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又如,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动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小学中、高年级必须要引导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意识,避免在中学阶段甚至大学阶段产生厌学,导致一生只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空虚,缺少生活幸福感。
误区四:只要整齐划一,不求差异发展
【案例】老师,我很努力了
“写字不认真,字面不整洁,回家每个字抄N遍。”学生一脸无辜:“老师,我真的是努力了,可是就没有其他同学写得好!我也不想这样。”
“我喜欢写作业的时候带着耳机,头脑清楚、注意力集中,但是父母总觉得我不认真,说不能三心二意,他们真的不了解我!”
研究表明,孩子生理发育水平的差异,造成不同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不同:有的学生属于视觉型,更擅长通过视觉信息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属于听觉型,更擅长通过听觉信息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属于动作型,更擅长通过运动来学习。对于不同学习方式类型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引导、辅导方式。还有研究表明,男孩与女孩的大脑存在较大的差别,男孩的脑额叶发育速度比女孩慢。因此,男孩比较冲动,女孩则更能遵守规则。因此,家长和老师对男孩要多一点宽容和耐心,给予更多的引导,绝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成功的教育案例说明,只要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并真正地研究有差异的学生,就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就能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和目标衡量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打开健康成长的大门。
误区五:只有好的动机,却没有产生好的效果
【案例】“一件破衣服”换来的是什么
老师为了让学生珍惜和节约文具,让班长把班里橡皮最破的学生找出来,当着全班师生的面让这个孩子穿上一件破衣服,对所有同学和老师道歉,表示自己将橡皮搞破多么不好,以后不再这样了。学生尽管嘴上说自己错了,但是眼睛里分明是委屈、敌意„„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尊对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与自尊水平不高的学生相比,自尊水平高的学生未来的生活品质更高,经济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问题行为更少。适度的挫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抗挫折能力,而过度的挫折会使学生失去自信,怀疑自己,常常觉得无助和绝望。综观教师严厉体罚、责骂、惩罚学生的现象,很多教师的动机都是好的,但由于缺乏智慧的方法和策略,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和影响。教育者一定要有效避免因为“无心之失”带来的不良影响。教师有了好的动机,还要有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误区六:家校合作表面化、肤浅化
【案例】每个学生背后都有故事
班里有一个学生上课经常心不在焉,成绩在班上排名倒数„„在一次家访中,李老师了解到他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自从去年母亲因癌症去世后,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想学习„„从此,李老师对他格外关注,经常鼓励、引导他融入同学,帮他补习。渐渐地,他脸上的笑容多了,成绩提高了,与班里同学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
中小学教育的误区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教师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自我发展,学会自我教育,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得到认同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关注人的发展。
中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主体,其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找到应对策略,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误区一: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问题管理”。这种“亡羊补牢”的管理方式也同样出现在学校管理上,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并且落脚在“矫正心理问题”上,从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些学校还片面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发现和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
对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就看病式地针对某个病人、某一种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明确心理健康的任务,二是要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教育—发展”的模式。
誤区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化”
有的学校和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甚至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要有心理与行为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表明学生的素质差,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等同起来。
对策:教师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在理解心理健康时,我们应该注意区分和鉴别情境性与特质性。由此,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认识。
误区三:心理健康教育“狭义化”
有些学校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把它狭义化了。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总把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成绩捆在一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为学习服务,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的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提高升学率的手段。
对策: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境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因此,我们不能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手段。
误区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责任化”
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现在很多学校都设有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因而,当学生一出现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班主任或科任教师都会把责任推给心理教师。
对策: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者和实施者。不同学科以及不同类型的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在班主任日常的工作之中。
误区五: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从教育目的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目的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健康发展。而德育是从社会本位出发,通过社会交往与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内心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二者在学校工作中本应相辅相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界限不清,很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对策: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区别的同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德育过程普遍遵循的是价值导向原则和公开原则相结合,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往往会作出立场鲜明的评述、教育及引导。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遵循的是中立以及保密的原则,旨在帮助学生澄清事实,认清价值体系中的各种矛盾,使学生对自己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就要求:
1.心理健康教育要目标明确,即要从学生个体出发,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具体的内容:学习心理培养与就业、升学指导,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与耐挫折力训练,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培养,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等。
3.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生群体中存在大量问题,而主要是心理障碍、心理冲突或心理失衡所造成的问题。
4.教师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理性地审视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篇4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误区,对策
20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与时俱进, 深化教育改革,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国的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成为时代的要求。近几年, 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但素质教育的误区也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本文就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误区、表现形式及对策, 试作几点理性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第一次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是:“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②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
对“教育”的定义是:“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教育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 为一切社会所必需, 又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 也对社会整体及其多方面产生影响。教育还受制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原始社会的教育局限于年青一代,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进行。奴隶社会出现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在阶级社会里, 一切统治阶级都利用教育来巩固政权。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强有力的工具。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提出了教育终身化的要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辞海》从“素质”和“教育”两个方面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含义。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 “素质”和“教育”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 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提高。师圣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 教育效果只有通过素质才能体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一系列培养人的社会现象, 做出了科学判断和价值判断, 揭示出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本内容,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奠定了科学的、系统的教育思想的基石。”教育创新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1957年,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3年, 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作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题词, 把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5年5月,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了科学阐述。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 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 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 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 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决定》, 对“素质教育”的定义再次进行阐述,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泽民同志提出:“变应试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从整体上着眼于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着眼于社会主义新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江泽民同志对市场经济条件下, 素质教育含义的阐述, 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误区
(一) 缺乏自觉运用先进文化的能力。
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具有积极因素和继承性。直到今天, 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还在用考试的办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有的教师和家长, 把应试教育的作用全盘否定。不能正确理解、批判地继承应试教育的合理内核, 也就不能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二) 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第二课堂。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并不是全部。有的教师不能从教材内容、教师素质、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方面全面理解素质教育, 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第二课堂, 就是在开发、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 就是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改革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应试教育是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 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指挥棒, 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应试教育的历史影响, 至今在人们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 使许多教师及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含义的理解产生误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 主要表现是:
(一) 片面追求升学率,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过去, 我们虽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但并没有被禁止, 许多中小学不过双休日, 毕业班的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照常上课, 教师超常规超负荷工作, 学生超常规、超负荷学习, 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也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计划生育改变了我国的家庭结构。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人口增长得到控制, 民族素质相应得到提高, 但也造就了许多“小皇帝”“小公主”。现在城市学校学生总数的90%, 农村学校学生总数的75%是独生子女。他 (她) 们中的大多数在家庭受宠, 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学校表现出性格脆弱、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等特征。当他 (她) 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或受到教师批评时, 有的采取自杀等过激手段, 有的则利用校园网辱骂教师。
(三) 农村学生辍学增多, 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在应试教育和计划经济时期, 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这时, 许多学生家长把让子女读书考大学, 视为跳出农门的出路, 学校生源充足。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或中专的, 家长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子女去复课。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后,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费用基本自理, 加之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影响, 许多学生家长由“望子成龙”转向“读书无用”, 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在北方, 许多未成年人加入了劳动力输出的大军, 成为城里的打工仔, 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尤为深出;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这些未成年人则继承父业, 成为小手工业者或小商人。
(四) 城市学生争上重点, 考名牌, 择校热屡禁不止, 愈演愈烈。在全国范围内, 从直辖市、省城到县城, 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 都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
(五) 城市公立重点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私立学校彼此之间为争夺生源, 竞争激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私立学校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且得到较快发展。私立学校作为市场经济下的新生事物, 经历了不认可到认可的过程,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新生。但是, 私立学校的发展是艰难的。目前,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还都是按分数录取新生。一般来说, 私立学校录取新生都在公立学校录取之后, 分数是最低的。私立学校要生存、要发展, 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冲击和压力。近几年的经验显示, 每年中考、高考结束之后, 各类中小学便开始生源大战, 纷纷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 宣传本校在历年中、高考中的优异成绩, 或在本年度中、高考中的惊人之举,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争取高分考生, 并扩大生源。这种现象昭示, 社会还在用传统的应试教育作为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准。
(六) 重复课班而轻应届生。调查显示, 某些公立重点中学的教育思想与现代创新教育的理念, 有很大差距。在师资配备上, 重复课班而轻应届毕业生。复课班的各门课程, 都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高考升学率主要是靠优惠政策招收高考落榜高分考生来支撑。
(七) 特长班、特长学校令人忧虑。改革开放以来, 某些中学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创办了音、体、美特长班、或特色学校, 办出了经验, 也办出了名气, 闯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新路子。既是特长班特色学校, 在教学管理上, 则重专业课而轻文化课, 在学生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八) 农民打工族子女入学难。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打工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给他 (她) 们的子女入托、入学造成困难, 逐渐形成新时期的新文盲。
(九) 培训班、补课班现象说法不一。有的教师利用寒暑假创办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培训班, 各种补课班, 社会看法不一。教师每年享受寒暑假两个假期, 一是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师的关怀, 二是让教师利用假期备课, 充分做好下一学期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十) 某些政府部门对教育重视不够。某些政府部门为了卸包袱, 把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下放到了乡镇发放。在北方各省及西部地区, 教师工资没有保证, 甚至半年发一次。“民以食为天”, 教师连最低生活都保证不了, 又何谈素质教育呢?
四、我国素质教育之对策
(一) 从根本上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制度, 逐步实行高等学校自主招生。高等学校招生要把高考成绩,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结合起来。
(二) 采取强有力措施, 禁止择校现象。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入学、就近入学;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并由国家根据我国北方和南方、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制订出详细的中小学收费标准, 有效制止乱收费现象。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三) 采取强有力措施, 把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落到实处。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呼声。国家或地方政府要以法律的形式, 真正把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落到实处, 把他 (她) 们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
(四) 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 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 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
(五) 注重实践教学。中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征, 这种特征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媒体报导, 辽宁省教育厅遵循知识本身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以素质教育为理念, 加强人口与环境教育, 今秋在全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实施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文字、音像资料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开启了实践教学之先河。
(六) 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过去在小学教育中, 学习好的学生被教师宠爱, 学习不好的学生 (差生) 则被教师冷落。许多教师不善于做差生的转化工作, 差生的兴趣、个性、特长等闪光点被忽视。采取的做法是:一是批评、冷嘲热讽、羞辱;二是请家长;三是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四是推出校门, 交给社会。教师要遵循创新教育理念, 寻求并掌握科学的转化方法, 有的放矢地对差生进行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七) 改革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结构。中小学是个体综合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必须首先从教材改革入手, 增强建材的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性。特别要重视对德育教材的改革, 编写出一套紧扣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德育教材, 是21世纪人的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八) 提高教师的素质。马克思说过“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热爱教育事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精心组织教学, 积极参加教育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九) 加大教育投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必须依靠强大的财政支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经济水平看, 要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 仅靠国家的财政投资是不够的。要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拓宽投资渠道, 大力提倡全民办教育。2003年6月, 我国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 这是我国与时俱进的教育法典, 也是从法律的角度确立了民办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2]范贤超.教育创新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中小学教育的误区 篇5
浅谈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龙晓宇
随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老师的重视。特别是长沙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校多媒体软、硬件设施配备较为先进,为多媒体教学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我校语文教研组多次举办了各级各类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好课、多媒体软体评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发现和收集到一大批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从中看到了我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实力,但也发现了我校在多媒体软件制作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一、为表现多媒体而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象、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被多数人认可的。但是一些软件设计者和制作者据此认为一个多媒体软件必须完整地包含多媒体各要素,才能达到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的目的。所以就出现了不管内容是否需要,总要生搬硬凑些声音、影象以体现多媒体的现象。一些让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硬是配以朗读声音;当一个选择题做错时,呈现一张哭丧的卡通脸并来上好大的一声警告,吓人一跳;讲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画面中出现一段大火熊熊燃烧的录像,是学生无法想象火烧的景象吧?
由此可见,我们在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时候,不能为了展示多媒体而滥用多媒体。多媒体软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其功能是辅助教学,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软件时,一定要注意心理策略,遵循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原则,千万不要弄巧成拙。
二、为表现技术水平而使用技术
有些教学软件,画面上充斥了复杂的三维动画,让人看了自叹不如。还有一些软件,内容平平,操作不便,但是表现的手段中却含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似有不吐不快的感觉。我认为,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内容,而不是展现技术,显示实力。技术只有为教学内容更好地展现,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创造出一流的教学效果。
三、盲目追求艺术美感,华而不实。
现代人审美观的提升也在多媒体软件的美工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是要分场合的。
我们发现很多教学软件的首页无一例外的是一张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或秀美柔和、浪漫绝伦的风景照,搭配着鲜明醒目的三维立体动态文字;一些画面上简单的文字说明,甚至是一个选择答案却要费尽心思地photoshop在中制作出带阴影的.浮雕效果,再生成高分辨率图片导入到软件中;一些线条柔和的画面边框搭配着一大排色彩绚烂的动态按扭,把教学内容局限在小小屏幕中央。
这种类型的多媒体软件可能一上来确实能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适得其反,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把多媒体软件设计得尽量美一些是必要的,但有一个尺度和场合问题。实际制作中,因从多媒体软件的学科、内容、用途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切忌华而不实。
四、根深蒂固的“课”件性
教学软件课件化,是一直以来多媒体软件的主要特点,因此,我们常常把它称之为“多媒体课件”。我们发现,一般教师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有一个共性。就是几乎所有的软件主菜单上千篇 一律的标注着“复习”――“导入”――“讲授”――“巩固练习”等步骤,内容密度也正好掐在45分钟一堂课内。这类教学软件属于量身定做型,一旦制作完毕,只属个人所有,也只有本人用起来效果最好。
如何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误区 篇6
“小学化”幼儿教育的误区
卢筱红(省教研室学前教育教研员):追根溯源地讨论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现象,我认为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幼儿教育是什么”“三到六岁儿童学什么”“应该知道什么”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说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对孩子终身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习惯、性格和学习品质。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有些幼儿园的管理者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及受社会上对幼儿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将自己的教育任务定位为让孩子学识字、学计算,这又催生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杨小宜(宜丰县幼儿园园长):“小学化”现象的产生与管理的缺失有关系。鉴于幼儿教育的非义务性,虽然政府对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大政方针,可是更多的是倡导,并没有完善的监督措施和奖惩标准,对规范幼儿园办学的约束力不够。
左玲(江西省政府直属机关保育院院长):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的现象还和政府的投入有关。目前幼儿园的布局结构并不乐观,条件达标、收费合理的公办幼儿园数量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乡镇,幼儿园仍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幼儿教育资源的不足,催生出一些条件不成熟、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因势而为。这些幼儿园并不按照幼儿成长规律办学,或可以说是没有能力按照幼儿成长的规律和学期教育的规律办学,只能教幼儿学学拼音、认认字,这就加剧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产生。
在去“小学化”的路上如何走
孙闽燕(上饶市第一保育院院长):说到在去“小学化”之路上如何迈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幼教观。好的幼儿教育必然要从人的终身发展需要出发,按照幼儿生长和成长的规律来办,我们在办园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幼儿的发展个性和发展天性,坚持游戏教学,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挖掘他们的个性潜能。
让孩子多在游戏中找寻乐趣,这在最初可能会受到家长的反对,认为“学不到东西”。但应该认识到,在若干年后,这样出去的孩子到了小学、中学、高中乃至大学才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教育是需要有延续性的,在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之后要不畏艰辛地坚持下去,特别是对幼儿教育来说,不能急于求成地就想立马看到教育的效果,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只有这样踏踏实实地做了,才能算真正在做教育。
杨小宜:要树立正确的幼教观,光靠幼儿园是不行的,还需要幼儿园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要让家长认识到,幼儿的学习需要还是通过动作思维来完成的,应该在游戏化的情境中用言传身教去帮助幼儿成长。
李洁莉(南昌市保育院院长):应将幼儿教育视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比如配置人均公用经费。一方面,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另一方面通过财力倾斜、政策指导等鼓励扶持民办幼儿园,以扩大幼儿教育规模,努力构建布局合理、涵盖城乡的幼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来保证各个区域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有质量的幼儿教育。
卢筱红:说到政府加大投入外,更应该加强对幼儿园办学的监管和指导,进一步发挥政府特别是幼儿教育的管理部门的导向功能,规范幼儿园的准入机制和监测评估体系,完善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及时考核规范。对一些影响幼儿教育科学办学的行为要进一步加大行政干预力度,纠正不按照幼儿教育规律,以简单的小学教学方式进行幼儿教学的行为,同时对示范性幼儿园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形成幼儿教育规范化办学的良好氛围。
杨小宜: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在这方面,宜春市进行了大胆尝试,成立了宜春市幼儿教育中心,公办园带动民办园,经常进行培训、比赛、评估,减少了很多“小学化”现象,提升了整个地区的幼儿教育水平。上高县教育局幼教中心,对乡镇进行分级管理,根据硬件、软件的不同水平,分设一级园、二级园、三级园,并定时进行考核评估,这很好。
陈莹(南昌市龙泉幼儿园园长):我觉得,幼儿教育要去“小学化”,教师是关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这对幼儿教育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对民办公助的幼儿园来说,更是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大力度培养教师唱、跳、画、手工等方面的综合才艺,提高幼儿园的师资水平。
一道重要的关口是完善幼儿教育师资准入机制,提高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中小学教育的误区 篇7
一、在视听中感知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学的手段变得多样化,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搜集下载影音材料,帮助学生迅速获得信息,与学生心灵实现互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得到发展。我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3B《How much》一课时,为了导入义卖这一主题,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画面。上课伊始,我跟学生玩了一个看数字射击的游戏,学生玩的很开心。我问道:Are you happy? 生答: Yes,we are .我迅速收敛笑容,面色沉重地说:But theyare not happy.随即白板上呈现出贫困地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场景,配上一段悲凉的音乐《天空之城》,附上我的深情旁白:The children are from the poor place.They have no enough food,They have no nice clothes,they have no more books,They have no big and bright classroom .画面中的孩子的贫困生活与室内学生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强有力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此时我抛出问题:What can we do for them?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相机引导,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入为他们义卖的话题。我们的英语教学,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研读教材,深度挖掘其思想内涵,在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处理,通过生动形象的影音材料,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二、在朗读中感悟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包含着语音、语调、语速、情感等要素,只有逐渐建立起语音、语调、语速、情感之间的多维联系,最终才能整体的全面的把握语言材料,形成完善的语言能力。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重视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有位教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A telephonecall》一课时,注意到这一课讲的是苏海打电话问候因病缺席的海伦,字里行间流露出关切之情。如果学生的朗读仅仅停留在流利之一层面上是不够的。教师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用笔在书上作升降调、重音记号,然后白板上作指导,特别是重点句What’s wrong with you? I’m sorry to hear that?How do you feel now?接着让学生分组练习,并尝试加上一些肢体语言,最后分组展示,评议,运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得体的语音语调,而且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在说演中体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让学生在说中表情达意,寓情感教育于语言训练之中。例如我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At the weekends》一课时,为了突破I like sport.这一教学难点,设计了chant: Sport,sport,I like sport,Swimming,swimming, I like swimming,Running,running,I like running.Jogging,jogging,I like jogging,sport is good,for our health.我先边跟节奏读,边做相应动作,演示了一遍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在chant中自然地理解了sport的含义,懂得了运动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之情。
四、在写作中升华
中小学教育的误区 篇8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育中的误区
(一) 对小学体育教育不够重视
我们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的重要性, 更知道小学中体育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却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小学体育的教育, 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体侧不合格的结果和国民体质水平不断下降的现象。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两点:1.小学教育中文化课与体育课上课时间的比为9:1, 也就是说, 在一周的上课时间中, 共有两节课是体育课。体育教育的时间简直太少了, 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里, 怎么能够更好地让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呢?2.我国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更重视文化课的教育。在临近考试的时候, 大部分学校都会停上体育课, 甚至有的老师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用来教学文化课内容。
(二) 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不平衡
在小学的体育课堂中, 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户外活动, 进行体操、跑步、篮球足球等教学内容。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点内容上:1.教学内容的不平衡。在一般情况下, 我们任何东西的学习都是先学习理论知识, 再进行实践。然而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却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大部分的体育教育都是在户外进行的, 而小学生们对于体育的来源, 体育界的消息知之甚少。2.男女在教学中的不平衡。男生和女生虽然在生理上有所差别, 但是体育老师却在篮球、足球的教学中很少让女生参与进去。在无形中好像就形成了女生适合体操, 男生适合篮球的趋势。这对于女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对于女生的身体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 对小学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
学校对小学体育教育认识不够到位, 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只有几个单一的教学内容, 如:篮球、足球、体操、跑步。在小学六年中, 学生们每周上课时都是先跑步, 然后做体操, 做完体操后要么老师统一组织一个活动, 要么就自由活动。自由活动中, 大部分女生在聊天, 男生在打篮球。这样的教学内容完全没有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体育课就是要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身体, 增强他们的体质, 提高他们的免疫力。然而, 在教学活动单一的课堂中, 小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锻炼身体。
二、针对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一)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
在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中要把体育课重视起来。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 增加在小学教学中体育教育的时间, 可以将体育教育的课堂增加到一周4节课, 一节课用来专门讲解体育的背景和相关体育的知识以及最新的体育实事, 一来可以增加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体育锻炼, 二来可以增长他们的体育知识, 对体育有更深刻的了解。其他三节课用来实践和进行身体的锻炼。不仅仅要跑步, 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地在体育课中学习体育运动, 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另外, 除了增加平时的体育教育课程, 学校还应该阶段性地举办体育运动项目, 以激励小学生在平时的体育课中努力学习。同时运动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用来检测小学生们的体育学习成绩。
(二) 增加小学体育知识的教育
在多年来的教学中除了个别阴雨天气, 体育课堂大部分都是在户外进行。其实, 现在很多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都不清楚体育运动的来源, 只是知道体育对我们的重要性。还有大部分人会对国家的盛世如奥运会, 亚运会有所关注, 却不知道他们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小学中缺乏体育知识的教学。体育作为一门学科, 蕴含着很多的知识, 也有着庞大的知识体系。例如体育运动中不仅包括了具体的运动项目, 还有体育运动中出现的问题、运动中出现的基本的受伤事故以及问题的解决和伤口的处理, 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三) 增加小学体育教育的多样性
体育运动的项目的种类多种多样, 然而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体育运动的项目却十分单一, 只有跑步、体操、篮球、足球等几项活动。然而,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羽毛球、网球、游泳等体育项目, 我们国家举办过的奥运会中项目更是多种多样。每年小学生学习的体育项目就是那几种, 小学生会逐渐对这些项目产生厌倦的情绪, 也不利于小学生的体育教育顺利地施行。学校应该适当地增加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项目, 增加其多样性, 更好地把小学的体育教育施行在小学中。
小结
只有不断地完善并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模式, 使小学生真真正正地受益于体育教育, 锻炼出一个健康的体魄, 也能让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和未来的国家栋梁。
摘要:小学生的教育在我们一生的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 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小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 更要关注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过硬的体质, 在工作学习中处于优势地位, 保持最佳的精神面貌, 就要从小开始重视体育的教育, 从小学开始, 从基础开始。然而, 经过调查研究, 近年来, 80%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国民身体素质水平大大降低, 体质也越来越差。归根究底, 问题还是在小学的教育中。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误区,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小玲.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 2006, (5) .
[2]郭英, 魏亚栋.体育课分层次教学法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3) .
[3]杨贵仁.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J].体育科学, 2000, (3) .
中小学教育的误区 篇9
一、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
1.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 教学表面化和形式化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部分学校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未能摸透,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就陷入片面性的误区。很多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第二课堂的内容,于是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纷纷建立,各种社团活动火爆开展, 你方唱罢我登场,当学校发现素质教育还没能占领教育主阵地时,又将重点置于学科教学上,无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理解上的偏差使得各教育子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衔接,素质教育出现明显的脱层现象,表面化和形式化严重。
2. 缺乏素质教育长效机制,教育短期化和功利化
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和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引导。反观现在的小学素质教育,相当一部分的学校管理者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没有制定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素质教育机制,往往希望通过每学期一两次的专题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立竿见影的素质教育效果。然而,欲速则不达,功利化的教育行为往往难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素质教育呼唤长效的教学机制。
3.教师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限制了素质教育效果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但就现今而言,我国小学教师的总体学历层次还比较低,教师的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难以胜任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现今的中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应试教育观念在他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教师的思维定势与素质教育的开展格格不入。此外,广大农村地区和欠发达的地区师资力量短缺,语数外等传统的学科师资尚且短缺, 素质教育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4. 素质教育主体的单一性,局限了素质教育阵地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的力量来开展。然而一直以来, 社会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的责任全部在于学校、在于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来自家庭、社会、政策法规的支持却十分有限。教育主体的单一性使得素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局限,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策略探讨
1. 转变观念,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素质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所谓的文体、艺术特长生,也不是为了给学生的表演、亮相、得奖提供机会,而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首先,学校必须转变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课程意识,以义务教育新素材为基础,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素质教育渗透于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知识与技能的教授之外,更要突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优化课程结构,其中之一是加强活动课程建设,精心组织和设计活动课。要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再次,安排选修课程,如:电脑、航模、摄影……要增加知识的科技含量, 以提高学生对于现代生活的适应性。
最后,建设好地方课程,根据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水准,编制体现社会特点、具有浓厚乡土味的地方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感情。
2. 以德育为抓手,建立素质教育长效机制
素质教育是一门隐性课程,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效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开展方可见成效。为此,学校必须建立起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将素质教育常抓不懈。笔者认为, 学校可以以德育为抓手,将素质教育常态化地开展起来。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开展素质教育工作:首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应当坚持好每周一次的升国旗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严肃认真地唱国歌,可以每学期观看几次爱国主义影片,举办爱国主义征文活动, 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其次,重视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每门课程都有素质教育素材,如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家们的生平事迹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培养学生的对科学的执著精神。最后,广泛地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传统的节日如母亲节、端午节、清明节、国庆节、劳动节等, 培养学生的浓厚的民族情感、优良的精神品质和个人情感,提高综合素质。
3. 加强学习,体现教师主导性地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自己先得有一桶水。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开展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导者,要赢得学生尊敬与信赖,教师就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树立自己的知识权威;就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课改理念和精神,不断学习和研讨,利用便捷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定期参加进修活动,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加强与同事之间的沟通与学习;通过教学比武、课题论文等形式,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学校应当重视教师素质的长效培养机制,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等形式,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软实力。
4. 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有研究发现,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效应中,家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亚于学校。学生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小学生的内心成长产生影响, 家长应当主动承担起家庭素质教育的职责,注重对孩子性格品性、价值取向和行为观念进行正面引导。对于学校的素质教育计划和手段,家长应当竭力支持,积极出谋划策,形成素质教育的家校合力。另外,社会的政策、环境也会对素质教育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通过素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场所的建立,为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优越的社会环境,帮助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建设小学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中小学教育的误区 篇10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学前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的危害
(1)学前教育小学化给幼儿带来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都严重超过幼儿身心所能接受的程度。小学化的教育超过了幼儿所需要的知识量,给幼儿造成比较重的学习负担,影响幼儿心理成长,甚至导致一些孩子视力过早下降。同时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教育方式过早地让孩子们接触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影响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其次,学前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以后知识的扩展。学前教育小学化教育导致孩子在刚进入小学时学习成绩较好,因为大多数知识都已经在幼儿阶段学习过,这样就容易造成孩子出现厌学的情况,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知识学习,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最后,学前教育小学化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化导致孩子智力方面发展较好,但是一些非智力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兴趣爱好、感情交流、品德礼仪、动手能力等方面。
(2)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学期教育小学化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育的异化和错位,给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学前教育教师误以为要像小学老师一样去教授孩子们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过早的大量的知识教育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学前教育小学化给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学前教育小学化干扰了小学教育教学正常进行,影响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衔接。由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不一致,导致孩子们进入小学之后的知识基础不一致,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做到平衡,进而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孩子们接受能力有限,导致很多幼儿在小学阶段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等难以得到纠正。
2 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的成因
(1)家长对孩子的压力。面对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许多家长认为知识就是财富,没有知识就没有同别人竞争的力量和底气。所以家长总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逼迫其努力学习,不能有一丝松懈。家长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错误,但是他们这种极端的做法并不可取,一味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希望孩子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期望,在无形之中给教育者和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学校对孩子们的管理要求越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
(2)幼儿园本身的压力。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第一教育阶段。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开发孩子潜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幼儿教育对培养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教会孩子们如何快乐学习、积极创造、健康生活,为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一些幼儿园不能对孩子的学习做出准确定位,他们认为开展小学化的教育,提前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小学教师省心,还可以让家长满意,于是这些幼儿园就开始违背教育规律,提前为孩子们灌输一些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幼儿园的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一些家长的要求,于是纷纷把孩子送到这种幼儿园中进行学习,这样就导致没有开展小学化教育的幼儿园生源减少甚至面临倒闭风险。鉴于此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为了生存,也相继开展小学化的幼儿教育。
(3)来自小学的压力。幼儿教育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但是却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现在大部分幼儿园工作者们就开始把教育工作向小学教育靠拢。但是小学教学却没有考虑孩子的入学前状况,不能主动实现与幼儿教育的有效衔接。大部分学校在招收新生时仅仅考虑孩子的读写算能力,认为读写算能力强的孩子素质较高。受到这些方面影响,家长们就失去正确的评判标准,认为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孩子们识字算数才是正规的教育,而那些带孩子做游戏的幼儿园就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
3 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的措施
(1)重视社会舆论引导,渗透科学幼教理念。社会舆论对于一些天才儿童的鼓吹和推崇,使得家长对孩子施以更加盲目的训练方式,只要孩子能获得“天才”称号,家长们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满足。所以家长们对幼儿学前教育更加重视。然而这样的舆论引导,严重影响我国引导学前教育防止小学化倾向的执行能力。科学的学前幼儿教育很难得到家长和幼儿园的认同,研究成果很难得到社会认可,因此就不能发挥其指导性作用。因此,应通过多渠道纠正舆论宣传导向,尽快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清楚认识到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这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2)小学与幼儿园双向对接,规范小学招生程序。只有科学地解决幼儿教育同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好幼儿教育方向,进而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想解决好幼儿教育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政府必须要出台明确的规章制度,不能仅仅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而是要同时对它们进行优化。社会上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就希望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始让孩子们学习各种知识。因此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国家出台完善的幼小衔接制度:首先,每一所小学都应坚持免考试入学制度,并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严格要求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合理规范小学招生流程,坚决反对围绕小学生招生过程中展开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一系列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其次,低年级小学的课程要与幼儿教育的课程有机衔接,实施“零起点”教育,即把刚入学的孩子当作“零基础”的孩子对待,严格地按照要求,从最基本知识开始安排教学。
(3)严管学前辅导市场,构建学前教育质量监督体系。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很多民办的学前教育学校在逐渐兴起,它们游离于公办幼儿园之外,虽然它们满足了大众对幼儿教育的多样化需要,但是与公办幼儿园比较起来,它们却是游离于国家教育政策之外的一种盈利性机构。目前幼儿教育机构开始兴起,国家对这些教育机构缺少相应的政策管理,导致这些机构鱼龙混杂。为了满足家长们的要求,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就想方设法地向幼儿传授一些不适合幼儿学习的知识,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受家长们的欢迎。一些幼儿园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规模上都达不到要求,例如他们仅仅有一间教室和一些简陋的桌椅,所用的教材也都是分科教材,大多数都是从小学课本中摘抄出来的一些内容。事实上随着政府对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整治力度逐渐加强,使用小学教材和不规范的课本和辅导资料的现象逐渐减少。但是近年来社会上以“幼小衔接”为由头的各类学前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幼儿园的替代品,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接受小学化教育,反而让孩子在大班或者中班开始转学,开始在民办学前班里学习。短期内,学前班是无法被全面禁止的,只有加强幼儿辅导市场的监督和监管,这样才能够促进幼儿学前教育市场的良性发展。
4 结语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小学化误区,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种趋势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何正确定位学前教育,避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成为当下学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要从其根本原因入手,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有效措施,方能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进而引导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维,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6.6:164-167.
[2]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41-43.
[3]何善平,杨淑丽,张新娅.论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去小学化的策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17-21.
[4]朱家雄.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一)[J].幼儿教育,2012.13:4-5.
[5]邓亢.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现状调查与反思——以陕西汉中地区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8-90.
走出“唯美”教育的误区 篇11
童话嘛,不外美丽公主、英俊王子之类,女主角即使不是公主,也必然长得漂亮娇俏。然而,这类“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听多了,甜甜的小心眼里就渐渐有了“公主”的影子:穿裙子喜欢带蕾丝花边的“公主裙”,亲戚送给她一双半高跟的公主靴,明明穿着憋脚也舍不得脱。
小女孩爱美本也无可厚非,可后来发生的事却让我犯了嘀咕。一次,我带甜甜外出,碰上几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小乞丐,对行人又拉又抱强行乞讨,吓得女儿抓住我衣角就跑,嘴里连声说“讨厌”。我愣了愣:“甜甜,他们要能上学就不会这样了。”怎料,甜甜却厌恶地撇撇嘴回道:“他们又脏又难看,学校才不会要他们呢。”当时,我心里就有些看法了。
没过多久,电视上播一个美容专题节目,甜甜瞪大双眼,全程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看完就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也要美容。”老爸逗她:“甜甜这么漂亮还要美容?”“我哪有‘小燕子’(赵薇)漂亮!”女儿委屈地抗议道,“做了美容才漂亮呢,还可以拍好多好多电视、电影。王子不都喜欢漂亮公主吗?”听她振振有词地说出自己的“远大志向”,我和老公不禁面面相觑:看来,唯美式童话教育,“后遗症”的确不小呐。
一次,我偶尔在网上看到,美国的幼教学家现正倡导改写传统童话,因为不少研究发现:94%的童话故事中,女主角的外貌都被标榜为漂亮、可爱、迷人,或诸如此类,而故事的结局更是千篇一律的“漂亮姑娘嫁给了王子或富翁,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结果,无形中似乎在告诉孩子,靓丽的外表是女孩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只要长得漂亮就万事皆顺了。于是,我和老公商量,干脆也学学美国人,来个童话新编吧。
打那以后,再给女儿讲故事时,我就会让她先开头,然后我来续尾;或者由我开头,讲到一半时故意打住,再让她发挥想象力,自编结尾。例如,一次讲灰姑娘的故事,当女儿讲到王子向灰姑娘求婚时,我就故意打岔道:“甜甜,灰姑娘拒绝王子的求婚,是不是她觉得王子太笨了,除了骑着马到处找女孩子外就什么也不会呀?”“那灰姑娘一个人怎么办哦?”女儿一听,急了。“嗯,灰姑娘多能干哪,她既勤劳又善良,小鸟和小松鼠都被她感动了。怎会过不上好日子呢?”“对,对,”闻言,甜甜兴奋地拍着小手附和道,“她可以请小动物帮她一起盖房子,然后搬出去住,那后妈就不能打她了。”
又一次,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我存心捣乱道:“王子觉得白雪公主在树林里待得又老又丑的,就不喜欢她了,怎么办呀?”女儿马上义愤填膺地大叫道:“臭王子,‘拽’什么?我们还有七个小矮人和猎人呢!”“那甜甜重新编一段吧。”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请君入瓮”。于是,可爱的小甜甜用她那稚嫩的童声,朗声接道:“白雪公主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
除此之外,在为女儿“改编”名著的过程中,我也非常注意经常给她补充些童话素材,例如“怪物史瑞克”、“金刚葫芦娃”之类不是由俊男美女唱主角的故事,借此,让孩子慢慢懂得,美丽的外表,并非开启“成功”的金钥匙,勤劳、善良、勇敢才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
现在,甜甜的故事编得越发头头是道了,我和老公常常听得津津有味,大加赞赏。与此同时,我们的认同无疑也大大刺激了女儿的创作欲望,她时不时会心血来潮讲上一段:兔公主为了拯救部落,学会了骑马……长发妹解救了家乡百姓的饥渴后,又回到人间,成了当地最美的姑娘……我们以前给她讲过的故事,现在几乎都已被她改得面目全非了。其中,最有趣的当数那个青蛙王子的故事,经过甜甜的“窜改”,“青蛙王子”成了勤劳勇敢的“青蛙姑娘”,只要脱下蛙皮就无所不能。有时听女儿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她”如何呼风唤雨,极尽能事时,我就会逗她道:“‘青蛙姑娘’漂亮吗?”这时,女儿会机灵地应道:“和甜甜差不多啦。”“哎呀,原来甜甜就是‘青蛙姑娘’啊!”我作恍然大悟状,和她爸爸相视而笑。
走出历史教育的误区 篇12
关键词:德育渗透,信息意识,课堂延伸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历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针对这样的认识我提出了以下思考:一是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有什么用呢?二是历史知识那么多, 应该掌握哪些历史知识呢?三是初中的历史知识高中重学一遍, 高中的历史知识大学又重学一遍, 中学的历史教学与大学相比又有何不同呢?要走出这样的教育盲区, 我们可以这样看历史教学:
一、以史为鉴, 服务现实社会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从历史知识的本质联系中, 形成历史知识的结构, 进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理解社会的现实。我们要强调历史教学应该为现实服务, 这有别于为政治服务。为现实服务意味着历史教学要从社会实践中来, 到社会实践中去, 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是我们思考历史问题的起点, 也是我们思考历史问题的终点。
二、德育渗透, 服务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道德, 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 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什么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 除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锻炼身体外, 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无疑是多方面的, 这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是尤为重要。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有着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数不清、道不尽的历史人物。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取决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全面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人物, 既要看到其功绩又要看到其过错, 功过分明。
三、课堂延伸,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现在的初中学生信息意识还比较淡薄, 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 信息、知识的获取即使和信息技术沾点边的话也多局限在老师的课件和多媒体演示中, 遇到问题最先想到也是“问老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是一种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信息意识, 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中小学教育的误区】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管理的误区08-21
直面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10-20
浅谈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义07-23
读.《俄罗斯中小学的合唱教育》有感05-14
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07-26
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08-1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总结08-18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05-31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08-24
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