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8篇)
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齐 涛
2008年1月16日潍坊
(根据录音整理)
对于素质教育问题这几年大家一直在探索,各市、县,各中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果讲素质教育如何进行,校长和老师们最有发言权;如果讲素质教育如何推进,各市县的教育局长最有发言权。对这个问题,我只能就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大家交流一下,供大家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加以参考。
一、如何认识素质教育和教育本质的关系
最近我集中看了一些文章,有的同志认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已经表达的很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定义、基本内涵已经说清楚了,不用讨论。但也有的同志认为,素质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概念,比如素质教育这个词在英语里面就没有对应的词汇,没法翻译,在教育学的精典理论中也没有完整的表述。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弄清楚它和教育本质的关系。我想,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问题,是立足于几千年来特别最近若干年来中国教育的特定发展道路,针对教育内涵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实际上讲的还是教育本质的功能,讲的是教育的应有样式。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是如何使教育回归它的本来,如何使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康德的一句话表达的最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首要功能和最终功能。就是要使“人之初”的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把人和动物、和其他的机器完整地区分开。素质教育也应该体现出教育的这种最本来的功能。
从这个角度理解,素质教育究竟包括什么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教育的内涵或者说素质教育的内涵,我过去在一些会上也讲过。我是这么理解的,应该是“三个层面,五个要点”。
第一个层面是高尚人格的造就。高尚的人格首先当然是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而成,在此基础上,还要让我们的学生明确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平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等。以往的教育中,通常关注的是如何志存高远,如何功成名就,但高尚理想并不一定是要有雄心壮志的理想,“高尚”其涵义很宽泛。现在咱们一般地讲,从小要立大志,立志要当科学家,立志要当比尔.盖茨等等,没有人说立志要当环卫工人,这里面隐含着巨大的思维偏差,当科学家是立志,难道当环卫工人就不高尚了呢?昨晚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讲安徽一个农村山顶上的学校,一个老师教五个孩子,这个老师真正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呢?源自教他的一位老教师的人格力量。当年他的这位老师给他批改一篇作文,批语中曾写道,这个孩子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学生,后来这个孩子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自愿回到农村任教。老师告诉他:“你是我最引以为骄傲的学生”。我们很多学校很多老师最引以为骄傲的学生不一定是这个类型的学生,而是成长为院士、高级领导、成名成家的那部分学生。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昨天晚上那个电视采访让我很感动。五个孩子,一个老师住在山顶上一个破庙里面就教五个学生,绝不是为了某种利益的驱使,他的心态非常平和,精神非常崇高,这就是献身。在这里面他感到幸福,感到人生价值的实现。他就是一位高尚的人。
第二个层面是知识能力的赋予。这里有两个要点,知识获取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七八年来我一直讲这个观点,今天就不多讲了。黄胜副省长讲 “鱼”和“渔”的关系,是非常有道理的。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让孩子们,让下一代知道怎样去获取知识,怎么去进行知识的创造。
第三个层面是基本素养的养成。其中也包括两个要点,第一是人文素质的养成,第二是科学精神的养成。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会背几首唐诗宋词,不仅仅是会做几个物理实验。牛顿是个大科学家,他最终丧失了科学精神,因为他把整个宇宙的运动归结为第一推动力,他认为第一推动力的来源是上帝,那他就是没有科学精神了。前些年个别搞物理学的,搞科学研究的,仍然去信FLG,也是科学精神的缺失。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2007,基础教育精神价值的回归》,文中开篇引用了温家宝总理的一首诗,诗中这样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它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温家宝总理曾这样阐述诗外之意:“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温总理胸怀之博大,精神之高远可圈可点。这篇文章里面讲到的就是,教育要心中有“星空”,教育的精神价值,应该直接指向“人”,指向人的幸福安康,指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教育》2007年第24期,文章写得非常好,它讲的就是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哪儿。我们能不能撇开那些具体的事情,也像总理一样仰望“星空”,关注一下教育的未来,关注一下教育真正长远的价值所在。
二、如何认识实施素质教育与满足群众升学诉求的关系
“引领社会,服务社会”,是我在2005年的一个会上讲的观点,针对高等教育的功能,我概括了八个字,就是“引领社会,服务社会”。如果高等教育只是一味地服务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那只算是发挥了一半的功能,对高等学校而言,更重要的是引领社会。高校要靠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科学、先进的技术引导社会进步与发展,同时要靠大学精神、大学文化,靠大学师生的行为表现和价值追求,引导社会的前行,这是更重要的功能。
记得也是2005年,在一次“职业学校,理性的选择”座谈会上,大家讨论为什么都不愿意上职业学校?我举了自己认识误区的一个例子:我刚到教育厅工作的时候,在一次办公会上,大家说职业教育应该讲普职比例,应该1:1,因为我当时不了解情况,就讲了一个观点,我说孩子愿意上什么就上什么,为什么非要给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一个比例呢?我总觉得这个观点没错。当时有的同志说我的观点不妥。我还不太理解。现在想想,“愿意上什么就上什么”的观点究竟错在哪儿?那就是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家长了。从家长的角度讲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校长、作为老师就不能够这样一味迎合社会,迎合家长。你的职责是引领社会,引导家长。要立足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立足社会的真正需求,来构筑起我们教育的发展框架。这个道理很简单,如同一个医院,如果大家都拿手术刀当医生,这个医院怎么开?从家长角度,他希望孩子进入最高层次,都去动口不动手,都去当白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客观的、科学的给家长和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混同为一个普通的学生家长,而是积极加以正确引导。
不仅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如此,素质教育也存在如何处理好引领和服务的关系问题。引领与满足或者引导与服务,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问题把握上,一方面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受教育需求,但另一方面,又要适时、及时地引导家长、学生和社会走向健康地成才之路,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一说素质教育,必然谈到应试教育,谈到学生压力越来越大,推进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这些年大家一直在探讨、在讨论,包括很多市、县、学校身体力行,探索出很多好的经验。但实事求是地说,素质教育实质性、全局性的突破目前还没有达到,孩子的负担反倒有越来越重的趋向。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重,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还是传统的问题。中国的传统与文化背景,和欧美国家是不一样的。我曾讲过类似的观点,学生压力大,在中国自古就是这样。 “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那不是压力大么?中国的学生自古以来就缺少轻松快乐地学习,往往是为了某种目标而去拼命地学习。为什么?这是中国传统使然。比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分层,但又没有明显的层次界限,各个阶层是不平等的,但各个阶层之间又是开放的、可流动、可转换的。“朝为布衣,夕为相卿”,“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陈胜、吴广在佣耕时,还在讨论“苟富贵,勿相忘”,还在抒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胸臆,后来造反了,当了王,一举成名。刘邦也是由一个社会下层人物而当了皇帝。这就是中国特色,人人都有可能通过奋斗成为社会的上层。但在欧洲中世纪,社会分层明显,社会界限也明确,且很难逾越。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有时候到国外,接待我们的职员往往有一些头发花白的老公务员,乐呵呵地给你倒水,接待你,很是安心,但在国内一些地方就未必如此。这就是传统。这种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取意识、功名意识都有较大影响。
在这个传统下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情况下,谁也不希望自己的教育甘居人后,总是努力再努力,拼命再拼命,不管孩子有没有这个禀赋,有没有这个条件。我们并不是说孩子有优劣之分,但要承认孩子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没有高下之分,但其思维方式、接受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孩子适合做数学,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有的孩子善于交际,这就是差异。现在所有的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考高分,上北大、清华,实在不行也要上大学,这个心态是很普遍的,这就给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孩子们带来非常巨大的压力。
第三个原因是社会对学历的盲目消费。为什么现在孩子不惜一切追求高学历、高文凭?原因就是社会上存在着不平等的学历要求。前不久我看过一个教育专家的文章,提出不能把学生压力大的板子统统打到教育部门身上。比如考公务员就是,有的地方明文规定,专升本的文凭就不行,本科不是第一学历的不行,为什么不行?为什么不重视他已拿到文凭,而去关注其获取的过程?一个人三年中学、三年大专,再上继续教育怎么就不对了呢?否则,继续教育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了。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人员往往要求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有博士不用硕士,有硕士不用本科。这是一种社会需求的错位,是对学历的盲目消费,既不公平,也不正常。
第四个问题是体制问题。体制问题说到底是现在社会分层越来越清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差距明显。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在某种情况下有越拉越大的趋势,要实现不同阶层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公平在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孩子的选择是什么呢?只能拼命地往上层挤,拼命地摆脱原有的不太适合他生存的那个阶层、群体,整个社会上明显存在着“学习改变命运”的心理趋同。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吓唬孩子:“再不好好学,看看街上住大棚的农民工”。这就说明一种社会的环境、氛围,说明一种体制性差别的存在。
最后一个问题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供不应求。从中国的教育史就能看出,教育资源的供需不平衡和学生的负担重、压力大是密切相关联的。中小学负担最轻的时候是1955年以前。当时有个报告说,当年毕业的高中生远远满足不了大学招生的需求,那时候的学生没有什么负担和压力,学和不学一样,都能上大学。但是之后就发生变化了。1955年3月,分管文教工作的副总理陆定一就严肃提出了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教育部也在1955年7月专门下发文件指出“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是几年来存在的一个问题。1954年秋季以后,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学校,这个问题变得更严重。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中指导思想有偏差的地方……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学校比小城市和农村的学校负担重,中学比小学重,高年级比低年级重。……目前学生负担过重,主要是课业负担过重。……教材不完善,教师水平不高,学校领导不深入教学,这是形成过重的基本原因。”教育部这个文件和现在的文件基本一样。1958年之后,高等学校急速扩张的阶段,学生负担好了几年,之后呢,到1963、1964年,学生的负担又开始重了。1963年1月24号教育部又发了一个文《关于当前中学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分析了当时中学“应试教育”迅速滋长蔓延的主要表现:“集中领导力量和骨干教师于毕业班,致使其他年级的教学工作大大地被削弱了;压缩教学进度,提前结束课程,致使学生所得知识不能很好地巩固与消化;任意停授一部分高考不考试的科目,削减某些课程的内容,或将某些必修课程改为选修课程,致使学生不能完全学到一般中学生应有的知识;频繁地举行考试、测验,致使学生为应付考试、测验而疲于奔命,损害了健康;故意提高评分标准,使不应留级的学生留级,擅自动员所谓成绩不好的学生退学或不参加升学考试,致使有些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引起思想混乱。”从以上可以看出,教育的周期规律性还是非常明显的,对我们现在考虑问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以上分析了学生压力大、负担重的五个方面原因,对这些问题大家要有客观冷静的认识。不要一说学生压力大、负担重,好像都是教育系统的事,都是老师的责任。其实不是这样的,老师辛辛苦苦为了什么?老师就愿意这么辛苦吗?就该加班加点吗?不是的。以往的加班加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来自于对学生的负责,是一种责任心的表现,然后才是其他的种种原因。决不能因为这个,挫伤老师的积极性。但是现在为什么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宏观说,就是为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未来,就是为了培养有高尚人格、健康体魄、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一代接班人。具体一点说,就是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已逐步成熟,主要有这样几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大缓解了教育的供求矛盾,各类教育的升学压力明显得到舒缓或者即将得到舒缓。山东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1998年是18.7万人,现在是144.4万人。从1998年到2004年全国高校规模膨胀了6倍,山东膨胀了8.5倍。这种规模扩张,使高等教育供需矛盾大大缓解,这是素质教育推进非常重要的前题。
第二个前提是,整个的社会需求和社会评价标准已经开始出现多元价值取向。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已经逐步开始接受、欢迎其多样化的选择了。前些年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养猪那是爆炸性新闻,现在有哪个毕业生回家乡办个养猪场、养鸡场已经不会产生什么轰动效应了。未必一定要“学而优则仕”,整个社会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随着社会上人力资源的分布和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越来越平等,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会进一步加大,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又一个重要的前提和保障。
第三个前提是,政府正在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过去我们从局长到校长,大家忙什么呢?最多的还是学校的经费问题,盖房子、工资欠债、筹措公用经费……,花费教育部门相当大的精力。现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初步建立,逐步走向完善,而整个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城市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也是势在必行,指日可待。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局长、校长、老师就能够安下心来关注、关心一下自己份内的事情。教学怎么做,课程怎么开、孩子怎么教,我们有精力、有余力、有条件抓抓教育内涵的发展了。
第四个前提是,家长和学生已经开始觉悟、觉醒,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在了我们教育主管部门、走在了我们校长和老师的前面。我记得并且印象很深的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春节前夕谈话,关注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当时我们制订了关于减轻课业负担种种文件、规定,但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这阻力来自于社会,主要来自于家长。这边把作业减下来了,家长又给加上去了。我们所面临的家长、社会的压力格外多。但现在不同了,真的发生变化了。过去家长写信是如何加强学校管理,如何保障高考升学率。2007年我收到家长和学生来信最多的是要求减负、减压的信。这里有一封学生的信、一封家长的信,都很典型。学生的信是学生自己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这是研究中国教育史非常好的第一手资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是++市实验中学的一名学生,我谨代表我校全体学生向您反映一些情况。
1、我校在法定节日和暑假、寒假从未正常放过假,每次都以补课为由,假期则压缩至能少就少,法定节假日最多放一天,甚至寒暑假也只有十几天假期,这无疑对我们施加了太大的负担。
2、我校早晨到校时间过早,学校规定5:50到校,而晚上放学时间太晚,10:00放学。而且每天睡眠时间不到6个小时,每天在校时间长达13个小时,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学生下晚自习时间太晚,导致一些走读学生回家的路上的不安全。
3、我校实施一月放一次假的制度,每次只有2天,并且每次在放假前后都有一次月考,这对每位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负担以及思想压力。一个月的紧张学习,在两天中根本得不到放松和休息。
以上的情况如实反映了我校的情况,……恳求各位领导来我校调查。
某某学校全体学生
2007年5月27日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信中说教育局统一规定,小学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20,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这些规定根本没有得到执行,反而因为考试科目过多,每个孩子每天至少要上十四五节课,在校时间长达12至13个小时。晚上还有大量课后作业,四门功课做完可想而知要到几点!看到孩子忍受这么大的压力和摧残,家长们虽然心疼,却无计可施。……局长在召开校长会时强调,各学校抓分数一定要抓出血来!
这两封信都是真的,我留了很多这样的信,凡有价值的我都保留下来了。从这两封来信可以看出,家长、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观念已经改变了,起码一部分已经变了,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
基于上面几点考虑,在2007年我们充分酝酿,做了大量准备、调研、试点,2008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如何处理素质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实践的关系
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说素质教育重在实践,关键是怎么做。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观念和实践都有待于讨论、有待于探索。我不敢说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也不敢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掌握素质教育应有的要义,我认为,在素质教育推进中,观念转变与实践进行是并行不悖的,转变观念依旧是实践的重要前提。比如说,前几天一份比较权威的报纸上,头版头条有一篇文章,介绍某个城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鸡蛋里找骨头”,我发现文章中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颇。比如,文章讲素质教育在不同的学校里群芳竞艳,充分发挥了学生特长,有个例子就是某个学校和某天文台创建了“娃娃科学院”,评选 “小院士”、“小研究生”,从1999年至今,这个城市产生了16名 “小院士”,这所小学有5名,并且罗列许多类似的“精英”事例。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人人都去当“院士”?义务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它的基础性、基本素质,在于关注全体学生。文章在讲“既全面发展又个性化发展”时,举例证明说,今年6月,某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某某被剑桥大学录取,获得9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几乎同时,另一名高三学生被耶鲁大学录取,获得每年5.1万美金的奖学金” 。作为个性教育的第一追求是这个吗?这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是不是还有点差距呢?是让个别孩子上最好的大学,还是让多数孩子接受均衡的教育?是为了个别孩子一枝独秀,还是应该为多数孩子的全面发展?
还有一个例子,一家媒体报道《小学生考95分等于没及格?》。文章说,一学生家长接到孩子老师发来的短信,说孩子上小学考95分等于不及格。这个家长很纳闷,为什么不及格呢?结果老师把家长喊来说了一顿:一年级就考不了100分将来怎么办?还有一次孩子考了98分,结果老师也是把家长叫到学校,告诫说:一年级必须考100分将来才有出息。为此,家长如临大敌,天天督促孩子学习,陪着做作业,有次忘了在作业本上签字,结果又让老师给罚写了一篇课文。 “上小学必须考100分”,导致了孩子特怕考试也害怕学习。一辅导孩子就问:“妈妈,我要是考不了100分,是不是就等于不及格?”稚嫩的心灵何以承受如此之重?这是大城市的一所知名的小学,这是什么观念?
还有一个报道,《学生一日三读“励志信”》,报道一所高中每天让全体学生集体朗读“神秘信”:“今天,我要开始新的生活;今天,我找到了自己;今天,我要精心塑造自己。”20日下午1:40某某学校里响起了这样的声音。集体站立,高声诵读。这封信中还有这样的内容,“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区别,来自不同的习惯;我能科学用脑,一天有四个记忆高峰,分别是早上起床后1小时,上午8―10时,傍晚18―20时,睡前一小时,我在这四个最佳记忆时刻记忆知识;考试前我总有愉快乐观的心情……。这类“励志信”大家可以讨论一下能起什么作用呢?这是不是也反映出一种认识和理念的误区。周恩来总理曾经“大江歌罢掉头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现在的“励志信”却是“什么时间我背诵,什么能够考好”。所以说,素质教育的观念、认识的问题,仍有讨论、转变和深化的必要。
四、如何处理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预备性的关系
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夯实基础。同时考虑其继续升学或就业问题, 考虑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不可避免地也带有了预备性。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预备性形成了一种张力,如何恰当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成败的重大问题。 基础性是按照教育本来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而不考虑其他因素。预备性往往要侧重考虑升学、就业等相关问题,为下一步的升学或就业提供准备。二者关系问题如果摆不正,处理不好,在素质教育推进中很容易出现偏颇。
早在上个世纪初,新式小学、新式中学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开始讲基础性和预备性的关系,那时大部分小学毕业就走向社会。到了1909年的时候,基础性和预备性的关系之争就延伸到中学了。1909年5月,学部给宣统皇帝上了个奏折称:“小学堂之宗旨,在养其人伦之道德,启其普通之知识;不论其长成以后,或习文学、或习实业,皆须以小学立其基,此不能分也。”而中学“毕业之后,其不能升学之学生,于普通智识、道德当足应用;惟学生毕业有志升学者,其所志既有殊异,而所升之学堂亦有文科实科之不同”,故建议中学“于一堂之内分设两科”,分别侧重文科、实科(即理科)课程。这段话说明,当时的小学,百分之百地考虑基础性,而中学就有了文课和理科之分了。基础性和预备性从1909年开始争论不休,现在对基础性和预备性怎么看?我认为,第一阶段,从小学到初中,应该是比较完整的基础性教育。为什么?因为根据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山东的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能够进入更高学段学习,所以这种情况下,初中和小学应该不具备什么预备性的特征,或者说基本上应该侧重于基础性。今年我省准备开始重点推进中考评价制度改革,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
初中和小学作为比较完整的基础性教育,但也不能随意地再往下延伸,不能再往幼儿园延伸。对于幼儿教育的性质,100年前就有讨论。清朝末年,有一个幼儿园(蒙养院)的教育法章程,其中讨论的问题一个是保育,一个是教导,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保育和教导谁轻谁重?到底怎么做?有种种争论,也有种种流派和实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幼儿教育就出现一个不太好的倾向,就是“轻保育重教导”,把幼儿教育真正办成了学前“教育”了,带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二者兼备,为升入小学做准备了。1954年《人民教育》有篇文章:“有的幼儿园作业的次数既多,时间又长(有的一天四次,每次时间长到四十至四十五分钟);而对幼儿所需要的游戏,却很少进行。在某些教养员的思想上,认为幼儿的作业就是上课。因而在进行作业时,除了不用课本外,其他完全与小学低年级的上课相同。有些幼儿园的教材过深,如给中班幼儿认识苍蝇和蚊子的特征时,告诉幼儿“单眼”、“复眼”等名称;语文课里,灌输“社会主义建设”、“日内瓦会议”、“朝鲜谈判”……室内的课桌、课椅一排排向着教养员……
高中阶段基础性和预备性两者的关系如何?谁轻谁重?哪个为先哪个为后?尤其是职普比稳定之后对高中阶段怎么看?过去高中毕业实际是一分为二,一部分升学,或上中专学校,或进入大学学习;相当一部分的高中生毕业之后直接就业了。现在初中之后就一分为二,在高中阶段,要就业的就上中职了,而普通高中主要目的是升学。而在若干年之后,高中毕业生只要想上大学的基本上都能上大学。这种情况下,重新探讨一下高中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基础性和预备性的关系,非常有意义。
五、如何处理发展学生个性和基础教育规范性的关系?
个性与规范性,大家讲得比较多。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怎样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留足空间,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天地,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
1909年,有个教育家谈教育时说:“小学校教育之要,当以学生为本位,为教员者无时不当筹思学生之在学校,如何则心志欢乐,如何则道德优美,如何则学业精进,事事必就小学生之心理以推究。”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怎样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学习,怎么样结合孩子的心理研究教育结合的规律。但是当时相当一部分学校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篇文章专门批评这件事情。当时,多数学校对学生纪律要求十分严格,有的学校制订了详密的讲堂规则、自修室规则、食堂规则、寝室规则、盥所规则、茶水规则、休息规则、会晤规则、阅报处规则、图书器械所规则等。1903年《湖南明德学堂规则》甚至要求学生上课时“两手不得置于桌上,且宜正襟危坐,两足不得伸出,并禁时露倦容”,比古代官私学有过之无不及。100年前这样,现在的孩子不大多也这样?但另一方面的声音一直很强烈,要求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1923年,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部制订的新学制课程标准就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原则。当时的规定,中学采用分科选科和学科制、学分制,学生可以选课、选科。1924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十届大会议决,“中等学校宜采用弹性升级考试方法以宏造就而励自动教育”。到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还提出来高中要搞选修制。这些原则和要求并不是教育部门突发奇想,而是和教育思想相贯通的。
保护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个性,同时又能恰当地规范,保障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这对教师和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午中央教科所袁振国所长讲,过去总是把学者和良师划等号,这句话是对的,现在看,学者未必就是良师,学者也未必能成为良师,但良师一定能成为学者。因为作为好的老师他必须对本学科的知识、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才会成为良师。去年到西班牙去,西班牙教育部中午本来想请一个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同我们见面,这个教育哲学家正好有课不能来,而这个知名的哲学家却是西班牙的一个中学老师。问对方这种现象时,回答说,西班牙有不少这样的学者老师,在国内非常有影响,但让他当大学教授,他不去。他的理念就认为,真正的教育研究就在中小学,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在中小学执教。这是真正的把教育当事业的一个学者,他肯定也是一个良师。所以说,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理念、追求、个性,这样你教出来的学生才能有自己的个性,你从业的学校才能成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校,这是相辅相成的。
六、如何处理教育传统与教育变革的关系
传统与变革的`关系,对教育而言,与其他行业有些不一样。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应该是最尊重历史、传统的一个行业,因为任何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从国外直接移植,必须植根于我们自己原有的传统。因此,处理好传统与变革的关系对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现在有两种倾向值得讨论:一种是盲目复古,一味地让孩子们要回到“过去”。比如很多学校把一些《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都拿出来让孩子背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孩子整天背诵这些,素质怎么提高?总是教育孩子们作人上人,走向社会分层的最高端,如何追求一种以人为本,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三字经》《弟子规》《神童传》都有这个东西,这是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值得讨论。还是毛主席老人家说得对,对于传统文化,要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如何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校长老师都应该有清醒地认识,并不是说越复古越好,越回到过去越好。
还有另一个倾向,越变革越好,把过去甩得越干净越好。尤其在一些经济发达、开放的大都市里面开始盛行。前几天看一篇文章,讲某市高中语文“大换血”,以各种理由把《阿Q正传》换下来,还有一些地方把武侠小说搬到中学语文课本里,这种做法恰当不恰当?给孩子到底要灌输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和讨论。这篇文章很多观点我是认同的,比如说,教材编写组的理由是“根据学生的领悟和接受程度,最后放弃了《阿Q正传》等名篇”。文章说“这种说法实在是似是而非。小儿背唐诗,其义也渺渺,是不是都要长大了再学,小时就不用背了呢?看看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吧,共21种,只选2部现当代精品,其余19部全是千百年的经典,光古希腊古罗马就占5部,真是太古老太艰深了!而且还有一条规定更绝:书目几十年不变,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因为他们深知:不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就无法创新,就不能推动历史!”在传统与变革的问题上,我们也应该认真讨论、慎重对待。
七、如何处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比较浅显易懂,但如何把握好尺度,不偏离本质也很重要。回顾梳理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在全省范围内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但在各地区、各学校还是进行了很多成功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这在下一步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必须认真地加以吸取,尤其是要吸收其本质与精髓。
谈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有些地方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就发生了一些偏差,老师们不是把工夫花在课程、课堂和课本本身,而是对外在的、形式的东西花费工夫太大。有篇文章《怎样看待新课改给“好课”带来的变化》谈到:“好课不能在教学方式的创新面前迷失自己。一些教师花费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准备教学手段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研究。” “过于热衷形式的创新导致一些教师疏于研究挖掘课程和教学中那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些课堂出现了华而不实的倾向。”一些被誉为 “好课”的标志是:博采众长、引经据典、融会贯通、大容量、多信息、快节奏,标新立异、自成一家等等。过去我也听过类似的课,语文课上,老师四面八方、古今中外,把能收集到的知识全收集到,比如有篇课文《爬山虎的脚》,那位老师讲得真不错,准备了大量材料。但是他把重点放在哪儿?爬山虎是什么?为什么能爬在墙上?大量的图片演示、学生问答等等,可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这位老师却忽略了。语文课就是教给孩子怎么说话、怎么写文章,怎么欣赏文章的美,而不是其他的。把语文课讲成科普课,就有些偏离。现在很多课都讲成这样,语文课成了老师展示“才华”的课,特别一些示范课,成了老师的才艺大比拼。一位老师在讲朱自清的《背影》,别出心裁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每人回家给父亲或母亲照一张背影照片。课上,大家拿出照片,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写一篇作文。这是培养孩子的摄影爱好还是培养孩子写作情怀呢?还有《荷塘月色》,简直成了关于荷花和月色的图片、音乐的欣赏课了,还有分析荷塘、青蛙的,月下荷塘奇妙的意境却被忽略了,被那些展示给冲得七零八落。这些热热闹闹的过于注重形式的东西是否值得大家关注和讨论?。
八、如何处理中国特色和国外经验的关系
基础教育的中国特色和国外经验,这对关系说起来往往有两个观点,并且经常针锋相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好,学校管理规范,中国学生聪明,学习刻苦,基础知识扎实,正如有人评价的,中国学生有“三好”:基本功好、书本知识好、考试成绩好;外国学生有“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演说能力强。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有问题,创新不足、创新能力弱。对个问题到底怎么看?我想可借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话,对中国教育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引喻失义”。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的关系,实际上有很大互补性,应该互相借鉴,充分开展交流,但借鉴时仍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教育和技术不一样,技术可以引进,可以是规范化、标准化的,一个茶杯、一个录音机到哪个国家都可以是通用的标准,但教育不行,教育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有自己的培养标准。过分地讲什么国际化、通用化人才,这是不可取的。在这一点上,千万不能迷失了自我,这是教育的民族性,是万万不可放弃的。所以在和国外交流的时候,我们很有体会。比如我们和美国康州的交往,双方彼此都感觉收获很大。到美国,美国称赞我们的基础教育确实做的扎实,我们也确实感觉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的发挥确实比我们强。在这里,就是一个相互学习,而且是以我为主、吸收他人的做法。当时我和康州教育厅长交谈时就说,咱们合作的基点在哪儿?就在于两国教育制度的不同,教育特色的不同,正因为有差异,才有合作的余地,才有合作的价值。如果都一样,就谈不上要合作了。教育和文化是一样的,是有差异性的,不能简单的以优劣而论。
九、如何处理素质教育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关系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前段时间有个同志去学汽车驾照,跟我说是怎么学的。我一听跟中国的教育很有些相似之处。方向盘打到什么刻度,拐弯拐到什么地方,学这个花了很多工夫,规范地按照考试的要求去学,结果拿到驾照未必能上路。美国考驾照直接拉到马路上,开过去就给驾照,开不过去就不给驾照,直接上路考。这就是观念的不同。回过头来说高考,只要有高考,必然有压力,只要有竞争,必然有压力。有人说高考是素质教育的瓶颈,是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对不对呢?又对又不对。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大家要明确:第一,高考能不能取消?很明确,不可能取消。高考是保障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一个基石。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没有了高考,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就无从谈起。最近报纸上有关恢复高考30周年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实际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如果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30年的崛起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在其他国家,大学的入学也都有种种的测试、考核、评估的办法,有的国家有统一的高考,有的国家有联考,还有的是申请入学,但是总要通过一定的考核途径入学。
第二,既然高考不能取消,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高考的确是学生压力过重、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对高考的稳步改革调解过重的压力,而不可能通过取消高考来解除这种压力。这些年来,教育理论界有过种种探讨,提出过种种思路。
有人提出,减少考试科目。过去是7门,后来减少到5门,再后来是3+X,但是,考试科目的减少并不能减轻压力和负担。这如同练百米赛跑的人和练七项全能的人,是不是前者比后者更轻松一点呢?不可能吧,只要想拿冠军,练百米跑的和练全能的压力、付出的劳动基本是等量的。这个例子很典型,减少考试科目并不解决问题。
还有人提出,降低高考试题难度。这个有一定道理,应该适当降低,但是这个降低又和必要的区分度联系在一起,和整个高中课程改革联系在一起,一味地降低仍然不能减轻学生的压力,而且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有人举例说,2001年北京降低了高考难度了,结果清华录取线从600分一下升到620分,家长不干了,因为北京是先报志愿后出分数。大概在去年吧,一个地方的分数线一变再变,高考计划试题区分度没做好,出现了问题。
还有人提出,增加考试次数,这个提得比较多。可行不可行呢?安徽等几个地方是这么做的。春夏两次考试,现在看也偃旗息鼓了,这个也不解决问题。
还有人提出,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在高考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倒是一个可以探讨的方向,但有个前提是保证会考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学业水平考试,本身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也很大,需要认真讨论,到底怎么做?如果搞来搞去又搞成小高考了,也是个问题。
还有人提出,高考计划分指标,有几个市在积极呼吁,也有专家慷慨陈词。但是分指标的依据在哪儿呢?指标分到各市,各县就没有竞争了吗?所以分指标也不是解决压力的好办法。更何况目前的招生计划安排是经过认真研究的,是有法理依据的:凡是省外高校的招生计划,面向全省统一划录取线;省属高校也是面向全省考生统一划录取线(填志愿线和录取线不是一个概念);有市属高校的统一划一个分数段,因为本市财政拿钱办了大学了,本市的纳税人就要受益。
再一个说法,以学校为单位,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方向是对的。我曾谈过这个观点,将来的高考是多考多取,就是多种考核评价的渠道,多种途径和录取主体,既可以参加高考又可以参加自主考试,方式很多,这是必然的,而且将来必然要走到这条路上去,但是现在只能是稳步推进,就是扩大招生自主权,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不可能推开,目前只能在部分学校小范围推行。每个学校都自己命题,自己招生是不现实的,中国这么大的人口量,铁路也压跨了。自主招生的改革,有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使将来,统一的高考仍然存在,大部分孩子还要参加高考。
第三,高考怎么样通过它的改革调解高中的压力和包袱。主要考虑有四个方面:1、这次素质教育各项行动全省齐步走。因为山东省是一个高考录取的单元,可以让全省的孩子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一起进行衡量,这样“齐步走”,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就能保证素质教育扎实地推进。2、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用。这个问题,2007年初步做了测试,2008年要实质性地引入高考录取的环节,让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在高考录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即在一定分数段范围内,高校可以考虑录取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高的。3、严禁各地、各学校进行高考录取的排名竞争,要通过制度措施加以保障,严格保密各种考试信息,除招生考试机构之外,任何市县和学校不能统计、不能发布。4、高中学校从报名到录取,这些高考环节要逐步和高中的办学相脱钩,高中教育是高中教育,高考是高考,这两个分开,这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也许可以减轻一下高中的升学压力。
素质教育是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涉及到的“关系”还有很多,真正理清应该是一个大课题、一篇大文章。今天,我只是出了几个题目,抛砖引玉,希望全省教育工作者一起来讨论、来思考。只有把这些“关系”理清楚,我们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少走弯路,少付代价。
仰望星空,使人眼界高远;脚踏实地,更知使命重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责任,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让我们大家齐心协力,负重前行,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努力!
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把辽宁的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进一步坚定这样的决心, 辽宁一定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辽宁教育一定要走在全国前列。
在今天的会上,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大家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落实。
这次会议上, 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希望全省上下都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教育公平取得明显成效。
(一) 基础教育取得了新进步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完善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940所, 改造960所城区薄弱学校, 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农村寄宿学生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大力推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 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规模,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位于全国第六位, 改革高中招生办法, 实现省重点和示范高中指标到校85%以上。十五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高出全国平均年限1.7年。
(二) 职业教育实现了新跨越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国家级中高职实训基地104个、省级中高职实训基地221个, 完成7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74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设, 建成51所农村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 推动9大类22个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优化中职学校布局, 由917所调整到492所, 扩大了校均规模。职业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了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 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
(三) 高等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了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和规模发展任务, 全省拥有107所普通高校, 其中本科院校达到63所, 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位,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五年为国家和省输送高级专门人才105万。狠抓了一、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省属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国家级科技平台24个, 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高校高端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四) 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进展
高校与1000多个国外一流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 开展学术交流和访学进修活动。先后组织30期, 累计达450名高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到世界名校培训、做访问学者。目前, 来我省留学人员达到1.3万人次, 遍及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 学历留学生达到5200多人, 来华留学规模按省位列全国第四位。
(五) 教育民生工程有了新成效
不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了完善的大中小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政策体系, 实行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的“宏志班”政策, 建立高中助学金制度, 对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 在高校设立了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 实行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费临时补贴, 5年累计190万人次的学生受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 平均就业率达到90.7%, 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使4.7万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040个。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校招生考试, 近五年累计录取118.2万人。
教育的大发展,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奠定了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 增强了全省的综合竞争力,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全省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在这里,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努力实现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都提出了要求, 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也写得十分明确。这里, 我只强调几个重点。
(一) 推动学前教育规模化发展
学前教育关系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每个家庭的未来希望。
近些年, 我们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数量偏少, 规模偏小, 水平参差不齐, 政府管理和调控难度较大, 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 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而要实现规模化, 就要推进连锁发展。只有连锁发展, 才能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才能提高标准, 统一标准;才能吸引社会投资, 增加数量;才能使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帮助。
实现学前教育连锁发展有三条出路:一是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优质幼儿园, 通过资产收购、参资入股等多种方式, 兼并整合弱势幼儿园。二是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志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企业投资幼儿园建设, 并实现网络化。三是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幼儿园地产, 形成幼儿教育地产品牌。我们期盼由以上三条途径, 破解我们的难题, 走出一条新路。
幼儿教育的连锁发展, 不仅在城市可以做, 在农村照样可以做。各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务求突破,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二)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全部责任。几年来, 我们的各级领导在义务教育中是尽了力的, 成效也是明显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 就在于深化改革,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必须做到在市区范围内, 在县范围内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首先是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统一配置。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不应该也不是学校所有, 而是应在县、区的范围内, 由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校长, 统一调配教师, 统一平衡师资力量。只有校长和教师配置均衡了, 义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其次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环境条件等硬件的统一配置。必须统一标准, 统一达标。既不能高, 也不能低, 如果要提高的话, 必须同时提高上去, 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差距, 这就不可能均衡发展, 就不可能解决择校问题。
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 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及。这就是近年来, 我省一些县探索将初中集中到县城来办, 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学生和家长是欢迎的, 不仅提高了质量, 拉动了城镇化, 更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积极支持这种探索。有人担心原来建在乡镇的初中如何处置问题, 其实, 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过剩, 而是不够, 完全可以用来办好小学和学前教育, 也可以办其他教育。
(三) 实现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
高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更关注的部分。希望受到更好的高中教育是人心所向。高中教育要讲求特色, 要讲求竞争。
要达到这些目的, 就必须允许高中在市域范围内实行跨县区的统一招生。
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 有利于维护学生自由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 有利于保障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均等, 有利于提高高中的竞争力, 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我们要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 做好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工作, 激发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优质高中通过联合办学、合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四)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职业教育, 对于辽宁经济发展, 对于辽宁就业,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是辽宁的强项, 我们不仅要培养本省所需人才, 还要向省外输送人才。
现在, 我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提高水平, 提高集约化程度。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更积极、更大胆地吸引社会资本,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 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 到辽宁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学校;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和辽宁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合资办学、合作办学。
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国内外企业对办职业教育学校都有积极性, 既然有积极性, 就应该让他们去办。
大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 更能和市场接轨, 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也更能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衡量标准就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增加, 单纯由政府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下降。
(五)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决定着辽宁教育的水平, 决定着辽宁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现在, 辽宁已经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 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和辽宁全面振兴同步, 必须走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前列。
大学的发展, 首先要狠抓学科建设。这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 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15年, 省属本科高校要办好50个左右的国内一流学科, 再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 支持全省高校建设20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
大学的发展, 其次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办学校首要是办学科, 办学科首要是学科带头人。就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 全省高校要新增院士5人左右, 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左右, 新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左右。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富有进取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团队。
大学的发展, 再次要抓好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到2015年, 由省、部、企共建15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实现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创新科技项目的新突破, 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民族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 认真负责地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三、对今后工作几点要求
加快发展教育, 我们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委、市政府、省直各部门、全体教育工作者, 都要用战略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教育, 切实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制定规划, 明确任务目标。各地要依据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结合实际, 选准改革突破口和工作重点, 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意见, 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保障措施, 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财政性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到2012年, 全省地方教育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国家核定的要求。新增的教育资金, 一定要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 把钱花在刀刃上。
增加投入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但并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深化改革,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增强活力, 以改革破解难题。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扩大开放, 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一切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办好辽宁教育。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助学体系。这就是要建立起对城乡生活困难家庭的子女, 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直到高等教育, 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 全面覆盖的扶困资助政策体系。不仅要管学费, 还要管生活费。我们必须坚决做到, 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 绝不因贫困而失学, 绝不因贫困而失去尊严。
四是要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格加强教师管理,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定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推行校长职级制。要完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建立大学校长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评价考核制度。
高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田欣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团结奋斗,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多方面严峻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省教育事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拓展事业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工作实效,教育事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是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以校长公选、教师全员聘任和绩效分配为核心的“三制改革”不断深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立了“以县为主,州市统筹,定期拆除,分期拨款,先拆后补,奖励先进”的危房改造新机制,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全省各地排危积极性高涨,排危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开展了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在4个州市共计安排20万平方米建设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住房不足问题。组建了5个省级、4个州市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提高了高校生均经费标准,加大了呈贡高校新校区财政投入力度,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是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新增5个“普九”县,全省“普九”县已达126个,“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4.7%。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602万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210万名寄宿学生得到生活补助。中等职业在校生总数达到41.39万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1∶0.83。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6.7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17%。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累计竣工11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52.5亿元,先期开工建设的4所高校已入住学生1.7万名。
三是稳定局面得到有效维护。切实加强在招生、收费等环节上的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加大了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临时生活补助,有效缓解了因物价上涨给学生带来的生活压力。及时采取措施,做好思想疏导、政策宣传和解释说服工作,教师罢教事件、大学生聚集家乐福抵制法货事件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全省教育系统的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收获,大家流下的汗水结出了硕果。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教育事业新突破
当前,我省的教育事业已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如何,决定着教育事业能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促进教育事业不断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刚才,田欣同志已对今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田欣同志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抓好落实。对做好2009年工作,我再提四点要求。
一是保稳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之年,保持教育系统安定局面,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一要确保教师稳定。要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2009年元旦收假第一天,光荣省长就主持召开会议对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部署。目前,省里已在制订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好事办好。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解释、说服工作,保持教师队伍稳定。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坚决防止因要提高教师待遇而出现乱收费、乱摊派、乱招生等现象。二要确保大中专毕业生顺利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社会和谐和稳定。2008年的最后一天,光荣省长工作调研的问题就是就业工作,2009年省政府印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20项措施。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近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据估计,历届未就业的毕业生还有近4万多人,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用足现有政策,用好新出台的政策,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做好服务。要积极挖掘潜力,扩大容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要积极制定毕业生继续升学攻读研究生和双学位、实施“准就业”制度、鼓励高校等事业单位扩大招聘数量、扩大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作力度,最大限度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今年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水平的目标。三要确保学校安全。要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提高师生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防止发生恶性事件;加强学校食品、饮用水安全工作,防止发生中毒事件;加强校园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防止发生校舍倒塌和交通安全事故。
二是推改革。要破解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一要推进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素质教育虽然已抓了很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上风。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是“身体越来越胖,体质越来越差;书包越来越重,视力越来越差;压力越来越大,快乐越来越少”,实在令人担忧。去年以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切实采取措施,制定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减负”工作要注意:减负要适度,不能矫枉过正,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减负”不减质,不能因“减负”而降低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减负”要配套,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使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考评制度改革等相互配套。“减负”要统筹,全省上下要“一盘棋”,要“一刀切”,防止相互攀比,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减负”工作既要区别对待,但又要统筹协调。“减负”工作必须科学合理,努力做到让学生舒心,让家长放心,让教师安心,让社会满意。二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贯彻落实《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要实现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的目标,今年就必须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策略一是扶优扶强,让一部分有规模、质量好、就业率高的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以此带动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作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企业的发展带动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实现产学研的互动,并通过专业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按照“东帮西、城帮乡、强帮弱”的方式,积极推动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三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省委、省政府如此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按照今天会上签订的《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强基础设施、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四要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和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投融资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鼓励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促发展。一要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紧抓住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契机,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积极破解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努力实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抓住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投入,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机遇,按照光荣省长“危中寻机,危中转机”的要求,及早做好项目规划方案,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反映我省实际,争取得到更大的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抓住原材料价格下滑的时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当前,我省招商引资是红红火火,可招商办教却冷冷清清,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吸引力不够,现有鼓励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新的优惠措施又十分缺乏。二是“一视同仁”难以落实。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现有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做大做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兴办民办学校,促进我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扩大民办教育在全省教育中的比重。同时,要针对当前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三要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学校办学不能“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必须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风格。要向改革要质量,向创新要特色。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强化教学管理,鼓励名师、教授上讲台,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定要从严管理,从严治校,从严治学,以质量促发展。
四是抓重点。一要抓好“两基”攻坚。按照规划,今年是我省“两基”攻坚的最后一年,一定要确保3个未“普九”县完成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两基”攻坚的目标。已完成“普九”的县,要继续下大力气做好巩固提高工作。二要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办人民放心的教育。当前,在我省64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中,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就有近300万平方米。危房不除,教育不稳;危房不消,政府不安。从今年起,省委、省政府已决定用3到5年的时间,全面排除现有中小学D级危房。省里已成立了以田欣同志为组长、我和建方同志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各地也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落实责任,不能把教育优先发展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用“真金白银”来优先发展教育。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如何在资金、项目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机制、用足政策,实现全面排除中小学危房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同时,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联系,积极反映我省解决中小学危房的思路和拟采取的措施,争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三要抓好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今年是新校区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按照目标,要新开工面积3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达到50亿元。各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多渠道融资力度,加快老校区资产的处置进度。省级有关部门和昆明市要按照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争取在今年3月前完成第一批老校区资产处置交易,并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第二批老校区资产收储工作。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原材料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加快工程进度。工程建设一定要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建设过程在阳光下运行。四要抓好经费管理。当前,国家和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用于教育的资金数量逐年增长,去年,仅中央和省安排的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以及农村初中工程、寄宿制学校工程等建设资金就达10多亿元,若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专项资金,总量可达到数十亿。要确保各项经费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老百姓的教育负担,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阳光。
同志们,今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强的责任感、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去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收获成功,用实际行动迎接建国60周年的到来,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市监察局副局长(2009年2月1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市切实减轻中小
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市贯彻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作一个发言,主要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办学理念,是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及广大教职工队伍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突破口,坚持行风建设与教育管理并举,依法行政与效率管理并重,减负工作与提高质量并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真正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抓出成效。
二、总结经验,巩固成果。
减负工作是当前教育部门行风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历来把行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责任明确。市教育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工作目标和科室岗位工作责任制进行考核。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与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学校和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党风廉政工作任务作为考核的具体内容,并逐一进行细化和量化。分解到责任科室,明确牵头科室,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具体工作落实。年终与其他业务工作一并进行检查和考评,从制度上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具体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人抓、有人管、有落实。
二是重点突出。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切实纠正损害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是教育部门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市教育局认真落实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的管理和监督;春、秋两季开学前,要求各县(市、区)、各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将中小学所有涉及学生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和举报电话及时向社会公示;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监察局、纠风办等部门适时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市中小学收费、义保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制”政策的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征订教辅资料情况等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加强党的各项教育政策的宣传落实,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避免“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情况的发生,促进党的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
三是制度完善。市教育局党委针对教育改革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建立新的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把制度的建立、完善贯穿于教育、监督惩治、改革等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规范行为的良好局面。如制定了“干部职工学习制度”、“文明办公制度”、“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干部联系制度”、“首问首办责任制度”、“公开承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起草了市教育局软环境建设实施意见和七项制度,通过抓制度落实、抓工作纪律。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机关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四是监督到位。进一步实施和完善了政务、校务公开。从2005年开始,市教育局及各学校把政务、校务公开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效果明显,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建立了相对固定的“政务、校务公开栏”,真正把涉及干部、职工、学生和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项进行公开,主动接受广大干部、职工、学生及社会的监督。开展教育事业发展政策落实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市委、市政府的政令畅通。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环境。
五是查案及时。严肃纪律,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和腐败案件。市教育局党委把查处案件、惩治腐败作为促进教育发展改革和维护教育形象的重要手段。从教育的行业特点出发,重点查办了陆良马街二中乱收费案件,宣威双龙街道办事处龙华小学乱收费案件。同时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
上述五个方面是全市教育部门切实抓好行风建设的具体体
现,希望全市教育部门继续发扬成绩,认真总结经验,抓好行风建设,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主要讲四点。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中小学校长要具体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工作机构,建立责任制,各中小学校要
有专人负责。各级监察机关和纠风部门要把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工作作为纠风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教育行政部门一起,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抓好落实,行动要快,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层层落实,不留余地。
二要抓好贯彻落实。按照《规定》和《办法》要求,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根本任务,就是纠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中小学校及师生员工中,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错误思想和片面认识,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学生主体观和质量效益观。全面加强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工作的基本规则建设,逐步建立高效、规范、有序、诚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按照这一要求,凡是《规定》和《办法》要求坚决纠正的做法,应立即予以纠正;凡是《规定》和《办法》规定严格禁止的评比活动,不得再开展;凡是《规定》和《办法》规定取消的有关评定制度,一律取消;凡是《规定》和《办法》做出限制性规定的,不得违反规定。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继续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示范校创建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尊重师生人格,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要做好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政府信息网等新闻媒介,认真宣传“减负”工作的有关要求,使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各项规定,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将《规定》和《办法》作为校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向社会进行公开,让社会了解,家长放心,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四要加强监督检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察机关、政府纠风办要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加强开齐开足课程和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要重点关注;对《规定》和《办法》的执行情况要适时跟踪;对违反《规定》和《办法》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对重大的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各级各类中小学可建立由学生家长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学生课业负担听证委员会,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积极开展开齐开足课程和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倾向性问题,采取措施,认真整改。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违背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负担现象反弹。
各位领导、同志们,中小学生“减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减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全面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自身素质,让每个学生有一份快乐的心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希望全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中小学,要在进一步整合学生、教师和家长资源上下苦功夫,积极探寻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自身素质的长效机制,推动全市中小学教育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xx乡党委副书记000
(2010年8月27日)
同志们:
在新学年即将开始之际,我们召开全乡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上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上学年教育工作,安排部署下学年的工作。为确保2010—2011学年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认真贯彻优先发展战略,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是民生之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xx,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维护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我乡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第一,要正确认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各届的共同愿望。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和领导人都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党的十七大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1-
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教育战线必须切实担负起的新的伟大使命。我们要把全乡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真正统一到国家的重大决策和要求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乡党委、政府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上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第二,要科学分析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乡基础教育质量再创新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农村薄弱学校得到大力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我乡教育事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乡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还有差距,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农村教育相对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因此,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长期任务。
第三,要制定和完善教育发展规划。在事关教育发展全局的规划制定和完善上,我们一定要有前瞻意识、大局意识。当前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农村适龄儿童人数的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对各类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各校要认真制定和完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切实将教
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置于学校的未来发展上。
第四,要大力优化教育环境。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教师如此,教育更应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系统应以优先发展为自豪,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主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小康社会的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优良的工作业绩和高水平、高质量教育来服务社会,办党和政府放心的教育,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塑造良好的教育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真正体现优先发展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真正使老百姓得实惠,使他们共享优先发展教育的成果,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教育、大众的教育,成为民生之本,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当前,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自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育工作。
一要重视对教育的感情投入。小平同志曾讲过,不重视
教育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我们各级领导,都要以对教育负责、对下一代负责、对民族复兴负责的态度,充分重视教育工作。
二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发展远程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各校要积极实现“人人熟、堂堂用”的目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开发优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与素质教育、师资培训、教学和学校管理、农科教结合、发展农村和社区继续教育、农村党员培训工作等紧密结合,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观念、教学技术和培养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要切实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是构建安全、和谐、稳定教育的有力保障。各校要正确处理规范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全力推进依法治教进程。建立系统内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奖惩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遏制“教育腐败”现象的滋生,维护好自身的形象。坚持学校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责任制。开展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为青少年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内外部环境。要重视学校的维稳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妥善处理校园内突发公共事件。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校务公开,使教育管理更加民主、公开、透明。
四要加强教学研究。各校要重视教研工作,不仅要抓好常规教研,而且要结合校本教研和教育局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抓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即“小课题”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研活动中,要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工作。
五要坚持质量标准,全面提升教育水平。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改革教学方法、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这些都涉及到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过去,我们考虑的是教育生存的问题,主要抓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让孩子有学上。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国家投入几千个亿,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硬件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现在,我们要考虑的就是要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孩子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也就是把提高质量放在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和放松。
三、不断强化管理,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当前在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新的发展环境下,如何提升我乡的教育“品质”,增强我乡教育发展的后劲,“管理”应该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把这项得民心、顺民意,惠及千家万户的工程实施好,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完义务教育。
二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新机制,规范办学行为。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更确切地说一套好制度就是一所好学校。如果既有好校长,又有好制度,就会创造出一所真正的好学校。要善于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不断改进和加强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教师的激情来自管理,学生的进步来自管理,办学的质量来自管理,师生的安全也来自管理。我们一定要从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构建和谐xx的高度,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强化学校安全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为学校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同志们,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乡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镇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今年以来,全镇上下紧紧围绕镇一届人代四次会议上确立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抢抓机遇,知难而上,扎实工作,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加工企业。
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集镇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年初第三期集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新增工商户30余户,新建各类商业用房15000余平方米。启动集镇绿化、亮化、净化一期工程。集镇规模、功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黑石盆至岱海40公里油路建成通车,拉近了热水与市城的距离,推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黑石盆至陡沟油路改建工程顺利开工建设,促进了全镇交通状况的改变。
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制定了《热水镇信访案件处置预案》、《热水镇“平安热水”创建实施方案》,加强了联防网络建设。镇成立了联防大队,村委会成立了综治办,对 “热点”、“难点”问题实行领导挂钩、明确处理责任人;对重复上访案件实行专人监控及时化解。上访、刑事案件大幅度下降,全镇平安稳定。安全生产方面,我们成立了执法大队,定期不定期对有煤村进行拉网式排查,对重点地段实行专人监控,坚持零报告制度,私挖滥采得到有效遏制。
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为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化服务“三农”意识,镇党委政府以“农业产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政府局域网络预计8月下旬建成交付使用,届时,将覆盖镇机关、站所及部分学校,实现政府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和政务信息的网上适时交流处理,以电子方式获取、管理和发布信息。此外,我镇还在互联网上制作了自己的网页——热水信息网,主要栏目有:新闻速递,党建园地,农特产品供求资讯,生态旅游等。目前,在全曲靖市乡镇信息网中,点击率排名第二。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镇广大教师及全体教
育工作者开拓进取、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长期以来在教育战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新,缺乏大胆闯、大胆试、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识,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的认识不足。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普九”欠债较多,危改资金缺口较大。三是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不平衡,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四是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手段陈旧,管理效率不高。这些都成为制约我们实现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满腔的热情,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全镇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下面,我就下步教育工作讲五点意见:
一、扎实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大教育工作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就是弘扬先进文化;培养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的人,就是培养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科技创新和知识贡献,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办好教育,让受教育者成才,为其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事关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保先教育活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全体教职工都要大力强化责任意识,自我加压、干事创业。大力增强责任意识就是要把教育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作为第一责任,大力发扬勇挑重担、敢于负责、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学校负责人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为教育发展出谋献策,一是工作立足点要“高”。思考工作要向前迈一步,落实工作要向后退一步,要有超前思维和实干精神。对各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交给的每一项任务,都要全力以赴,聚精会神,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完成。二是工作着手点要“沉”。既要乐于深入调查,又要勤于潜心研究,做到知实情,察真言,抓症结,破难题。三是工作着重点要“准”。结合个人工作实际,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奋斗目标,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四是工作着力点要“严”。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责任明确,奖惩分明。五是工作着落点要“实”。在推动工作落实中,要坚持具体抓,抓具体,说了算,定了干,再大的困难也不变。
二、狠抓落实,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热水教育面广量大、发展较慢、困难较多,是当前我镇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教育,事关我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事关全镇改革发展的全局,事关建设农业强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镇教育事业纵向比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横向与其他乡(镇、街道),尤其是与教育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将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和终身学习的要求,也将成为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瓶颈。要本着深化内部管理,激活教育机制的改革思路,合理平衡投入,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实现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普九”成果,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标任务。努力做到“思想工作经常化,学校管理制度化,收费行为规范化,教研活动多样化”。改革要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在积极争取危改项目的同时,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增加经费投入,重点要消化“普九”欠账;要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活分配机制;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对中小学贫困学生的救助力度,切实加快我镇义务教育的发展;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入口和质量提高保障机制;要借鉴外地的一些经验,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探索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路子。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
范文网【】
三、求真务实,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让子女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培养也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高,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以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坚决把引进、培养教师和提高教师能力水平作为我镇加快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结合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加大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人才的力度,把各学科优秀人才吸引进入教师队伍中来;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制度,体现学历、能力并重,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学校要把教学、科研、教研结合起来,把在职进修和离岗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学科研能力;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和教学能力;要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提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带新教师,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步伐。创新教育机制,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二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依法从教的自觉性。要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地位,深入开展以“三爱”(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和“三让”(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杜绝各种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和事件发生,切实维护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依法从教。
三要切实抓好教育项目工程质量。随着各级对我镇教育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我镇教育项目工程不断增多,目前,在建和准备开工建设的所有工程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镇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到各级对我镇教育的后续投入。希望各学校树立“宁当恶人、不当罪人”的思想,高度重视教育项目工程质量。一是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二是要完善工程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从实、从严管理。三是要实行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四是要健全和加强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工程质量,严禁弄虚作假、出现质量事故。对因欺上瞒下、导致工程出现质量事故的,将严肃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四要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教育收费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既是各级政府的任务,也是各学校的任务。今年要把这项工作继续作为一个重点,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把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推向深入。一是要继续完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二是要树立“反复抓、抓反复”的观念,深化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禁止搭车收费和各种形式的摊派。三是要落实好各种减、免、补政策,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四是要强化对收支两条线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四、加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教育力度
成技校要切实转变思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广泛开展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重点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上,努力把成技校建设成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成技校今年的种植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还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宣传及推广力度,逐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用新型实用技术培训教育农民,逐步实现农民新型化。
五、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事业,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村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把支持和发展教育作为份内职责,进一步强化支教意识,增强支教责任感,对涉及教育的事,做到特事特办。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育人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优化育人环境。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把中小学安全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努力创造教师安心、家长放心、学生静心的良好教育环境。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宣传,坚持正面宣传、正面引导为主,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探索改进教师培训形式,尽可能把各种培训纳入教师的业务培训之中综合进行,避免多头培训,切实为学校、为教师减轻负担。总之,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风气,共同推进我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同志们: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今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专列一章, 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要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 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突破口, 首先解决入园难问题。温家宝总理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前不久, 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学前教育工作,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今天, 我们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主要任务就是落实总书记、总理的指示, 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专门部署。
刚才, 河北、大连、宁波等地的同志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讲得都很好。多年来, 各地积极探索, 锐意改革, 采取有力措施, 扎实推动学前教育发展, 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广大幼儿教师为学前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 以无限的爱心和责任感, 精心呵护和培育祖国的花朵, 做出了突出贡献。借此机会, 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 并通过大家向所有默默奉献在学前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 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普及程度逐步提高。200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3.8万所, 在园儿童2658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1%, 是1980年的三倍多,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目前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期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是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 一些地方入园难矛盾突出, 尤其是入公办园难已成为社会反映的一个热点问题。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差别大, 农村入园率低于城市近30个百分点。三是幼儿教师数量不足, 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待遇保障问题亟待解决。四是收费不规范, 有些幼儿园收费过高, 群众意见很大。五是体制机制不完善, 管理体制、办园体制、投入体制需进一步理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深刻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 发展学前教育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 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 是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表明, 在人的一生中, 这一阶段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 对于幼儿形成强健的体魄,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人的健康、学习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终身可持续的影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为儿童创造良好的人生开端, 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第二, 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第一阶段, 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直接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我国有一亿多学龄前儿童, 规模世界第一, 学前教育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长对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向早期教育延伸, 学前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新诉求, 成为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 人口流动带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大幅度增加, 学前教育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寄托着几代人的期盼, 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孩子享有公平的机会, 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三, 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今日之儿童, 明日之栋梁。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 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强国必先强教, 强教必重基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强调:“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 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 无论美、英等发达国家, 还是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 都把普及学前教育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 加大财政投入, 实施了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国家行动计划。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普及, 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
当新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 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这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影响未来综合国力的大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事业承载的重要使命, 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这件大事办好。
二、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加快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提出了明确要求。发展学前教育, 解决入园难的关键是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 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要做到五个坚持, 即坚持以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方向, 注重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 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落实各级政府在规划、投入、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责任,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以幼儿为本, 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 探索科学保教方法, 一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快乐成长为重。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 让群众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完善体制机制, 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当前, 要重点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扩大资源, 增加供给。要采取多种形式,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建设数量充足、条件达标、收费合理、面向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的普惠性幼儿园。
一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要在城乡公办资源短缺的地区尽快制定和落实发展规划,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 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也要优先用于改扩建幼儿园, 促进公办幼儿园合理布局。鼓励优质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 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 面向社区、面向社会, 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二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为家长提供多样化选择。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 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 让群众可以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或民办园。三要建好、用好和管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在城镇化进程中, 小区配套幼儿园既是配置和增加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 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手段。各地要把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扩大资源和规范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 在小区规划、审批和验收等各个环节落实配套幼儿园建设政策, 确保小区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得起”。各地要对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规范整顿, 对改变性质和用途的要加快整改, 予以纠正。四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 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 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
第二, 科学保教, 提高质量。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每个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 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 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 享受快乐童年,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二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 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同时, 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 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三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 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 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 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 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第三, 充实师资, 提升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幼儿教师是孩子进入集体教育机构的第一任老师, 思想品德要求高、专业性强, 工作很辛苦,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们有重要影响。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 有限的资源要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当前要下决心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严格准入, 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严把入口关。幼儿教师有其特殊要求, 既要具备专业素养, 更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 善于与孩子互动交流, 要把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二是核定编制, 根据国家规定逐步配齐教职工, 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 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三是落实待遇, 切实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保障合法权益, 消除后顾之忧, 让广大幼儿教师心情舒畅搞教学。四是加强培养, 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 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这次我们提出初中毕业后五年制的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这是考虑到我国幼儿师范专业特点和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提出来的, 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园长和教师的培训要纳入继续教育计划,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 创新培训模式, 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四, 拓宽渠道, 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财政投入是保障。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 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投入责任, 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各地要认真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 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要落实各项财政支持政策, 做到预算有科目, 增量有倾斜, 投入有比例, 拨款有标准, 资助有制度, 改变一些地方对学前教育不投入、少投入的现状, 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水平。
公共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 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重点资助。办好学前教育, 需要最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 但也不能像义务教育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 要形成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 拓宽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第五, 加强监管, 规范办园。幼儿园遍布城乡社区, 量大面广, 办园主体多元化, 办园水平参差不齐, 规范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区县一级要采取有效措施, 充实管理力量,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 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强对幼儿园准入、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对教师资质、人员流动、工资待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管, 规范办园行为, 不断提高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 决不能掉以轻心, 切实加强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 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三、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当前,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 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精神, 把贯彻《若干意见》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 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实施《纲要》的起步之举和重点任务, 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 努力开创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 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地方各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 要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列入工作计划, 摆上重要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 负总责, 化解突出矛盾, 解决重点问题。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源调度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明确部门责任, 落实任务分工, 加强统筹协调, 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要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 把政策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有力、能否有效缓解入园难, 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对于那些举措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的地区, 要加强指导和问责。有关部门要开展专项检查, 推广先进经验, 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既要解决一些地方重视不够、不愿投入的问题, 也要防止不顾条件、大干快上, 采取运动式方法提高入园率, 忽视了质量和安全。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内涵相统一, 积极稳妥, 有序推进。
第二, 抓紧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前, 各地正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抓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抓住这一时机, 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 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 编制好当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确保2011年3月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行动计划要重在行动,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标本兼治, 突出针对性、操作性, 对于发展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要有解决之策, 对于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明确路径, 对于三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
这里我特别强调四点:一是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要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从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 合理安排学前教育的规划与布局, 不强求整齐划一, 不追求一个模式, 不搞一刀切。二是确定目标, 明确任务。要着眼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变化趋势, 科学测算不同年份的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 合理确定三年发展目标, 并逐年落实。三是制定政策, 强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对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所需的财政投入要有适当的分担比例, 列入财政预算, 统筹考虑幼儿园运行和教职工工资、社保等问题, 努力提高投入水平。四是明确责任, 抓好落实。各省 (自治区) 市编制的计划要以县为单位, 主要措施要落实到县, 建设规划要落实到点。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发展学前教育的工程项目, 并纳入当地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重点保障。要建立责任制, 落实责任目标、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第三, 认真做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 改革试点工作已于近期启动。各地要结合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障碍, 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加大政策创新力度, 拿出解决办法和有效措施。特别是承担相关国家试点任务的地区, 要按照细化实化和方便操作的要求, 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在重点难点问题上率先突破。
比如, 如何确保政府责任不缺位、社会参与有动力, 大力发展“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办园, 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如何落实小区配套建园, 为居民提供就近方便、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解决好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问题;如何协调不同所有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问题, 避免形成和累积新的矛盾;如何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 解决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 等等。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试点地区的工作, 在政策、资金和指导力量上给以倾斜, 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第四, 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项目。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项目已于近期启动。今年国家先期在中西部10个省 (自治区) 进行乡村幼儿园建设试点,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起逐步推开。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今年已经开始安排, 3年内将培训1万名。中西部地区各省 (自治区) 市要将其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与本地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安排。
一要确保建设好, 精心设计, 精心施工, 加强监理, 确保质量, 做到安全、适用。二要确保正常运转, 注重做好教师的招聘和园长配备工作, 园长和教师培训要向农村倾斜, 以保证新建幼儿园能迅速投入使用和正常运转。东部地区的项目实施由当地政府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安排, 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8
大家上午好!
刚才,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介绍了2011年工作情况,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四川大学等就出版学科建设做了交流发言。大家的发言认真梳理了招生、教学工作,总结和交流了办学经验,对2012年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谈了具体思路,有的单位还对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大家讲得都很好。教指委秘书处要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到2012年工作计划中。
近一年来,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积极创造条件,服务行业,服务教学,为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步和推广,做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培养单位按照《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积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结合行业人才实际需要,遵循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规律,为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做了大量具体实施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扬帆起航。在此,我代表全国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位委员、专家长期以来为我国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和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家知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专门用一个独立的部分,对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进行了系统论述。这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新经验新情况基础上,站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出的全面部署。构建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和保障,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发展、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对于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闻出版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出版专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紧迫的要求。
近年来,新闻出版人才工作,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围绕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管理的中心任务,坚持在继承中发展、改革中推进,取得显著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行业人才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向纵深推进。二是全面实施包括文化名家工程、“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工程在内的重大人才工程,大力造就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服务发展,大力培养新媒体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外向型人才、少数民族地区骨干人才等行业急需紧缺人才,有效地促进了行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实施出版职业资格制度;积极与高等院校、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基地。五是夯实基础,促进行业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积极促进并扶持专业学科层次的提升,开展专业教材建设,组织出版了数十种面向大、中专院校的涉及出版、印刷、包装类专业统编教材。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大家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新闻出版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出版战线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社会思潮日趋活跃,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高层次,能够有效引导舆论的出版人才队伍;迫切需要一支继承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出版人才队伍;迫切需要一支了解掌握现代出版企业发展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出版人才队伍。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是选拔造就高层次出版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够为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和实现出版强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总署经过长期努力及与教育部密切沟通,2010年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2011年开始招生,这是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好事,也是出版学科建设的一大突破,这为出版学科迈向一级学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出版专业硕士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即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兼顾的方向转变。从出版专业的学科特点来看,专业学位教育对于实现学科建设目标、体现出版专业的实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出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核心知识体系,如编辑策划、外观设计、分销发行等等,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知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在理论知识上高于一般职业教育,又在实践应用上优于学术研究生教育,在出版教育体系中非常必要、非常适用。特别是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出版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出版业规模和内涵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现代出版人才。开设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出一条适应现代出版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之路,对于全面提升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我国出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努力培养新时期高层次出版人才队伍
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面向未来、统筹规划、夯实基础、稳步推进,以不断提高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出贡献。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出版专业知识技能,具有较宽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出版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进一步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等重要人才培养理念,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提高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结合新闻出版行业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重点培养以下几个层面的人才。
第一,要致力于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出版人才。新闻出版业既有产业属性,也有意识形态属性,是核心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牢牢把握正确出版导向,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有崇高的新闻出版职业道德,这是出版研究生理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各院校要在公共课和必修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要在实践中探索提升理论素质教育新途径,使出版专业研究生真正能够做到自觉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具有为党服务、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素质。
nlc202309040113
第二,要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出版科研人才。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的范畴,其目标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积淀、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起点与标准。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出版概论、出版营销、出版政策法规、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课题研究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开展出版工作普遍规律的研究,开展出版产业政策、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开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等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注重和强化专业理论功底的培养,为实践中开展出版科研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第三,要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的不同之处,就是表现为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出版研究生教育要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育与训练。因此,无论是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还是从师资体系、评价标准上,都必须紧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与出版的职业需求相结合,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能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第四,要致力于培养新媒体、数字出版高端人才。近年来,在总署的高度重视与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我国广义的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增长迅速,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1年1349亿元,增长速度已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在全行业中名列前茅,数字出版的优势已经凸显。与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数字出版的开发、应用、管理和研究型人才的匮乏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教指委和出版研究生培养相关高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注重技术与出版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既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把握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的数字出版、新媒体领军人才。
第五,要致力于培养成为出版名家、大家的人才。出版名家大家和数以千万计的出版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出版名家大家和优秀出版工作者必然是中坚力量中的核心,他们的数量质量能否适应出版业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将关系着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关系着新闻出版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都是在出版教育中具有很强实力的学校,希望你们要致力于成为培养出版名家大家的摇篮,下工夫培养有潜质的人才,坚定他们成为出版名家大家的信念和追求,在培养过程中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的知识结构,精准的文化选择能力和自觉的创新能力,为今后在出版实践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成为出版名家大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把握专业学位教育规律,走出一条科学培养高层次出版人才之路
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遵循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努力提高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各院校在学科建设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高标准办学原则。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一开始就要把质量作为生命线来抓。确保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需要把好“三关”,即“入学关”、“教学关”和“出口关”。“入学关”,要严格选拔标准,规范入学考试程序,做到宁缺毋滥。“教学关”,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手段等方面,学校、教师都要花精力研究,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出口关”,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毕业实习制度和论文答辩制度,要保证毕业生实习和论文的质量。坚持高质量办学是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影响力的基本条件。要将编写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作为重点举措,密切结合产业实际,对接行业职业标准,编写好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化的工作,要注重遵循行业发展进程和教材建设规律,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科学设置编写环节和流程。对这项工作的难度,教指委要有充分的估计,要尽早开展,加强组织,力争尽早编写出内涵丰富、科学系统、具有较高教学起点的大纲与教材,为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是要推动出版专业学位与出版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出版专业学位与出版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主要包括:出版专业学位设置与出版相关职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出版专业学位培养内容与出版职业人才评价标准的有效衔接,出版专业学位培养内容与出版职业人才工作实际的有效衔接。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统筹规划,创新模式,把握住出版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的落脚点。管理部门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中已规定,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1年的同志,可以按有关规定报考出版专业中级资格考试。取得出版专业硕士将比照同等对待。教指委要积极宣传这一导向并指导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开发等方面与出版职业资格的要求实现有机结合。
三是要密切加强与行业的沟通合作。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把实际的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这就需要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加强与出版行业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出版专业硕士的校外实习基地,共同打造产学研互动的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构建出版专业硕士毕业生定向式就业的快速通道。专业学位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着眼于服务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各院校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通过高校师资和行业界师资的有机结合,通过对行业发展需求的密切跟踪,动态调整师资结构与课程设置,形成面向实践、服务行业、学以致用、动态创新的教学模式。
四是要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各院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学科特长,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规范要求下,立足于学科优势,在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办出特色。比如,以人文学科为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编辑策划、文稿编校等人才方面形成优势;以理工科为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人才方面形成培养优势;以经济、管理为学科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经营管理、出版物营销、物流配送、财务核算等人才方面下工夫,塑造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吸收国内外办学经验。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看,以应用为主导的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办学经验。国内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学思想、教育机制和培养模式。大家要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通过学习和交流,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
同志们,虽然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经验少,但是新闻出版行业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工作,为我国出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局长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5-20
局长在全县中小学教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15
在全镇小学 “保学控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26
齐埠中心小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07-19
在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总结会上的讲话10-21
中小学安全工作领导讲话稿10-22
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的讲话稿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