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四变

2024-07-26

教学四变(共10篇)

教学四变 篇1

在单纯传授知识的旧教学观指导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遵循着固定的模式, 即“以导入形式对旧知识的复习提问—教师讲授为主的新知识学习—以巩固新知识为目的大量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直接经验, 限制了学生探究未知的能动性, 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面对生本教育, 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合作”, 实现“四变”。

一、变“课前铺垫”为“创设情境”

以往的课堂教学大都先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复习内容均为与本节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 其作用是为学习新知识架桥梁铺路, 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新教授的内容。然而, 这种复习铺垫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知识准备材料都已到位,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新知识, 自然不必独立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常常不是现成的, 面对事实上的、突然而至的新问题, 人们必须独立思考, 即自觉进行检索, 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教学时, 教师应把教学设计的着眼点锁定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应将课前复习检查改为创设新奇、和谐、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去发发掘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变“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 大都由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材料。当今教育新理念让我们懂得, 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必须有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应由单纯的静态呈现逐步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积极参与的动态生成过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材“摸球游戏”时, 每6人一组, 首先让一部分学生摸一摸袋子内的球, 根据摸球情况猜测第一个袋子放球的情况。然后全班分组摸球并做好记录。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了可能性的大小的表示方法, 接着, 教师让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可能性是1或0的例子, 拉近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在学习“圆的周长”时, 让学生自己制作圆。在学习“统计”时, 让学生统计自己身边的具体数学信息, 统计自己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在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但内化了知识, 关键是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也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变“听、学数学”为“探索、做数学”

建构主义认为, 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就这种观点而言, 数学中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探索数学、做数学, 改“听、学数学”为“探索、做数学”。学生通过有理猜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以至于全班探讨, 在表达中展示自己的优点, 从倾听中感受自己的不足, 在交流中提高合作意识, 从争执中提高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究交流, 从而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思维都活跃起来, 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 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 克服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面向每一人学生的不足。

四、变“远离现实”为“走近

生活”

随着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 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 数学是一种工具, 数学是一种语言,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为此,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信息、数学资料、找自己身边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 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创新和加工, 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 把社会生活新鲜题材引入教学中, 赋予教材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探究数学知识, 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 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产生积极的情感。比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加法的认识”时, 她是这样设计的:“先找三名学生往前站, 再请两名, 让学生观察一共有几人?怎么知道的?”这样引出加法, 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接着又找两名学生摇绳, 一人跳绳, 怎样列式:2+1=3, 再让学生说说2、1、3分别表示什么?这一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游戏形式将数学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 一个学习过程始于“知”, 见于“行”。在“行”中教师要将学生纳入“吸引—参与—互动”的自主发展轨道。教师自己要从讲台的“独奏者”角色变为“伴奏者”, 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思考的“激励者”, 变成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帮助学生发现真理。为学生创造“趣、美、智、亲、助、乐”的教学情境, 使教学活动达到以境生情, 以情生情, 以情施教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中心小学)

教学四变 篇2

好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有序才能保持稳定,惟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XX区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思路,立足“四变”,在推进社会安定有序的进程中较好地保持了社会和谐。

一、变浮躁为扎实,在锤炼干部作风中提高干部驾驭一方的能力。XX区前身是XX县,面积3072平方公里,人口100.8万,辖26个乡(镇),432个行政村。1998年8月撤县设区后,经济较好的几个乡镇被划归XX区,剩下18个乡镇,面积骤减为1889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人。面对如此大的调整反差,部分干部群众有的失落不安,有的人心思动,工作出现了局部混乱。为扭转不良态势,迅速开展工作,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治本之策,从锤炼干部作风、强化干部素质着手,引导干部积极贯彻上级政府的决策,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满腔的爱县思想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区乡两级形成了明确的议事规则和政务公开制度,特别是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过程中,推行“三分之一”工作法、政绩累积法、广范围的民主评议法、奖惩兑现法等“四法并举”,对干部选拔政策、测评票数、考核结果三公开,推行了竞争上岗、全委会票决等制度,激活了干部队伍。组织了大规模的领导干部到两江考察活动,集中开展以学习沿海沿江经验为主题的大讨论,树立了全省优秀组工干部XX等一批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嗷嗷叫的“小老虎精神”、敢于争先的“千里马精神”、脚踏实地的“老黄牛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命三郎精神”,塑造了XX人新的精神风貌。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以岗位职责为依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

二、变被动为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关键还是要靠发展。“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凝聚人民群众同心同力促进社会和谐和安定有序.XX区突破劣势,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核心,把特色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把劳务经济作为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闯出了新路子。目前,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达200多个,总投资30亿元。以特色农业和非金属加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全区外出劳务人数达到13.56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3,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5,有效地激发了全区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变无助为共援,在扶贫帮困中温暖群众爱党爱国的心胸针对下岗职工、无业居民、贫困户、孤寡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建立送温暖机制,整合多方面救助力量开展有效的帮扶;实施整合社会多方面救助力量的“温暖工程”,搭建起了社会关爱的新平台。

四、变共性为个性,在区分复杂情况中维系平桥安稳的社会秩序。安定与有序相结合才能构成和谐。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使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必须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办事,把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纳入法制化轨道,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XX区针对以往存在的治安状况混乱,而整顿方案单

一、防治措施无力的情况,按照信访稳定工作“抓大抓小抓早抓少”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效化解了一些矛盾和纠纷。针对企业军转干部等等特殊群体,建立帮教机制,开展对口帮扶,力求从根本上拴心留人;针对涉法涉诉、城市拆迁、征地补偿等方面的上访群体,建立维权机制,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针对蓄意滋事、无理取闹的违法、违规群体,建立起处置机制,进行有理有据的训诫和制裁,以教育大多数群众。建立了区委、区政府领导同志周一信访接待日制度,在区信访局、XX接待站进行挂牌接访。开展领导下访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领导干部亲临一线,实地调查情况,解决群众疑难问题。大力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变以前的孤立防治为群体防治,在每个乡镇均建立起治安防控中心、10个左右的治安防控哨卡、100个左右的治安防控小组,选出1000个左右的治安防控示范户。“个十百千”四级防控组织,有机整合了领导力量、专门力量和群防群治

力量,形成了“撒开成网,收拢为拳,上下联动,左右链接”的治安防控网络。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有力维护了全区大局的平安稳定。

五、变闲置为创收,在利用有效资源中坚定政府科学发展的信心。安定是指社会处于平稳和安定状态,相对于混乱而言,有序是指社会处于组织程度较高的有秩序状态,相对于无序而言。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

教学四变 篇3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变“灌输式”为“体验式”

阅读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的意义,发现疑难问题,从而通过教师对重点、难点、疑点的点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教材的有关内容,并理解、掌握,变成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阅读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通过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自己的真正体验和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教师强调它的重要变为学生自身感受到它的重要。比如学习《百分数》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去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百分数,联想一些世界问题。如醋酸含量不等的醋哪个更酸,酒精含量不同的酒,哪个更容易醉等,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求学生学”为“吸引学生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的事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对其进行认知和探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适当穿插一些学生熟悉的小故事或游戏,营造一种现实而又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例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可在教学中穿插一个小故事,《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走到半路,口渴难忍,就让孙悟空前去找水,水没找到,却找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咱们把西瓜分成4份,每人吃1/4。”猪八戒说:“那可不行,我都渴死了,最少也得吃1/5。”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可以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大家为什么笑八戒,要想知道,那么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看1/4和1/5哪个大?”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知状态,从而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

三、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变“老师领着走”为“跟着学生走”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思考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新知,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小学生有好奇的本能,喜欢思考,正是这样,教师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多设置悬念,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比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关于分数,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有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真分数、假分数等。这时,老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再确定教学的重点,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同时相互之间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课堂教学由“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自然而然地,学习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心准备、分层指导,变学生“害怕提问”为“乐于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对这个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的时机、提问对象和提问方式,要多表扬多鼓励,减轻学生对提问的心理压力。提问时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学习了应用题的多种解法之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这道应用题:工人刘师傅改进了工具的制作工序,缩短了制造某种零件的制作时间,过去制造一个零件用20分钟,现在只用8分钟,过去每天能制造22个零件,现在每天能制造多少个?(过去和现在每天的工作时间相同)提问时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先回答,用一种方法解题即可,成绩中等要用两种方法解答,成绩好的同学要用三种方法解答。这样使不同成绩的同学都受到了锻炼,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在“四变”中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篇4

一、变“教”为“学”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一味地讲,老师是主演,学生只是听众。老师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教”为“学”,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还给学生,培养他们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如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例题:“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比为3:2,大豆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我没有按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结果学生得出了多种解题方法。接着,我在肯定学生的每一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就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空间,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让学生去自主地学习。

在课后的访谈过程中,有80%以上的同学都赞成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是学生自己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老师强制地灌输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感觉到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变“答”为“问”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传统的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只有老师才有提问的权利,学生只有答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没有反驳的权利,只能服从老师的安排。新课改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这样一个报导:“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留学时,学习成绩比美国学生好得多,但数年之后,科研成果却比美国少得多。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并且善于提问。我国的教学往往是以提出问题走进课堂,以解决问题走出课堂。而美国的教学是以提出问题走进课堂,以提出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基础教育课堂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注重解答问题而忽视提出问题。而学生是否提出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只有会提问的学生才会学习。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个别小组汇报,当说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其他小组的同学立即质疑:“你说的不对,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迥然不同的结论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我趁机让学生围绕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展开辩论与交流。通过操作和测量后,同学们提出:当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相等时是轴对称图形。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三、变“统”为“放”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变“统”为“放”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方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要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相互促进、整体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一个班的学生按3:5:2的比例分为“优”(A)层、“良”(B)层、“一般”(C)层三个不同的层次。如一题多解的应用题,C层学生只要求依图列式计算(可分步解答);B层学生要求会作线段图,再依图列式解答,会用两种方法解答;A层学生则要求除画图、用两种方法解答外,还会改变题中的条件或问题并解答。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的局面,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变“判”为“评”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是“法官”,学生的学习状态、回答问题的质量、学习效率都是由老师一锤定音,有些时候教师的判定与评价并不符合教学实际,老师根本不考虑学生平时的表现,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教学是一种双向或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长期的学生回答老师判定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局面。学习评价并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相互评价,变“判”为“评”就是改变过去的教师评价,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一课时,就采用了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初步认识圆柱的特征后,我让学生合作制作圆柱,并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进行评价:“你们认为哪个小组做得好?为什么?”“你觉得你们小组制作时有哪些地方还需努力?”“你认为对圆柱的特征认识的怎么样?”……大家各抒己见,并不是老师说好就好,说差就差,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通过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增强主体意识,加强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为了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就必须以学生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主人,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把“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做自己一切行为的准则。只要每一位教师真正转变了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就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综合性、时代性,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孔企平.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策略改革[J].小学教学参考, 2004, (11) .

[3]人民教育编辑部.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小学数学卷)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一课四变,多维学文 篇5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浓浓的正能量,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这样一篇西部大开发的课文,引发笔者的三点思考:第一,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教师怎样在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中架设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学习?第二,这篇课文中5次出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但是出现的方式却不一样,有单独出现的,有重复出现的,还有和其他句子联合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如何让学生做到真学、会学、乐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设计理念】

基于文本解读的三点思考,笔者建构了四个学习活动:把课文读成一个词语、把课文读成一个表格、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把课文读成一个丰碑。通过四个学习活动的组织,把一篇课文作四次改变,让学生在自学、群学、讨论、质疑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称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妖娆”“隧道”等词语,能理解“银装素裹”“杯水车薪”等词语的意思。

2. 能借助表格梳理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铁路修筑者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3. 能用质疑、解疑的方法,了解反复写法在不同呈现形式下的不同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把课文读成一个词语。

1. 检查字词,扫清学习障碍。

师:同学们,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了解了扎根边疆的白杨,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条通往美丽圣城拉萨的铁路——青藏铁路。(出示课题,齐读)

出示词语,检查落实。

第一组(检查字音):妖娆 隧道 机械 青藏

第二组(检查意思):银装素裹 七零八落 不翼而飞 劈头盖脸 杯水车薪 废寝忘食

学生自读、齐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

2. 了解起点,把课文读成一个词语。

师:通过预习,你觉得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学生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伟大、困难、壮观……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预习就能够把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浓缩成这样几个词语,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预习感受,这种归纳的阅读方法值得赞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问题“你觉得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让学生畅谈预习感受,尝试把预习的成果提炼成一个词语。学生学习不是零起点,教师通过检查预习情况,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教学,既有效节约课堂学习时间,又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学习活动二:把课文读成一个表格。

1. 借助表格,自学课文。

师:就像同学们说的,青藏铁路是伟大的,修筑是艰难的,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看看修建这条铁路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出示表格)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学习建议。(课件出示,学生自学)

2. 互动交流,完成表格。

(1)师生互动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2)阅读表格,赞美修筑者。

师:同学们通过15分钟的学习,把这篇课文由几个词语又读成了一个表格,真不错!看着这样的表格,你想对铁路的修筑者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小结:正是如此,所以作者带着敬佩、赞美之情,热情洋溢地写下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把课文读成一个表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的转化,用多种角度、多种思维去思考文本的内容和内涵,可以为学生开拓思维提供另一种方法。独学、群学、修改的学习活动展开充分,做到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活动三:把课文读成一句话。

1. 聚焦关键句。

师: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5次)请把这5句话都找出来,画上横线。

课件出示:

第①处第1自然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第②处第5自然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第③处第7自然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第④⑤处第10自然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 提出疑问。

师:看着这样五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生提问)

3. 合作解疑。

师: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要出现5次?

这是反复的写法,强调作者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②为什么第2处和其他4处不一样?

因为后面文章要讲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句话起到过渡作用,而且句子读起来有节奏变化。

③为什么第4、5次要放在一起出现?

这句话在文章结尾重复出现两次,更能准确抒发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要通过组织学习这个例子,来教给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在这个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根据针对反复出现的五句话的质疑,让学生对反复的写法进行思考,了解不同形式的反复能够表达不同的思想,从而达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学习活动四:把课文读成一座丰碑。

1. 观看青藏铁路开发的视频。

2. 练笔,把课文读成一座丰碑。

师: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纪念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自由写作)

3. 汇报交流。

4.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笔设计,通过给纪念碑题词,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最后把课文变成一丰碑,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浅谈课改四变 篇6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做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 课标、教材、练习师本化和生本化。我校开展了以“导学图”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实践, 从而实现减负提质, 高效增能的目标。

一变备课方式, 促教师专业成长

“导学图”是依据本校本地教学资源再生的一种课程资源, 融“导、学、练”为一体的课堂学习“旅游地图”。为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教师资源的再次整合, 体现班级间深层次的教育公平。我校实行以备课组为单位的“三三一”全程校本教研制度。

一是主备采集信息, 筛选编制雏形。教师人人都是主备, 在备课组统筹下教师自选课程开发内容, 学校搭建和开放教学资源平台, 教师广泛采集和占有教学资源, 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依据教学任务, 筛选优化信息, 按照编制要求设计“导学图”初稿。二是集体互动研制, 整合修订成型。初稿形成后, 教师人人精研细审, 个个带疑发言, 主备即时回应, 集思广益, 对“导学图”不断挖掘、提炼, 在此基础上, 主备再加工成型。三是学校审核补充, 统一编制印发。学校专家组成员对备课组集体研讨修订的“导学图”认真审核, 再作必要的删减和补充。四是学情信息反馈, 调整施教策略。提前一天发放导学图供学生预习使用, 再根据学生预习信息反馈, 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以实现“导学图”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五是健全保障机制, 助推资源再生。为确保“导学图”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顺利实施, 学校建立健全了“三三一”全程校本教研制度。主。教师针对课前学生预习反馈及教师个性三备导学图;备课组每周三次教研活动。既有课前的针对性, 又有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及时反馈与交流;每课必须有一次课后反思, 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修订导学图, 并要求教师写好教学后记, 二度再生课程资源。

二变课堂模式, 构建环保生态课堂

杨秀鹏校长认为, 管理者应力行科学发展的观念。教育应保护学生的灵与肉, 即教育应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 要尊重学生的独立生命主体, 以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遵循教育规律, 对学生施以自然、理智的引导, 不要矫枉过正, 过分挖掘学生潜能, 不能增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于是学校改变以往“师为主导、生为陪衬”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以能为标, 穷智尽法, 积极为学生的成长营造环保、生态 (自然) 、宽松、和谐、平等的环境, 以期培育出人格健全、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个体。以下三条措施即为此课堂模式保驾护航。

一是坚持原则, 各有侧重, 规范教学行为。导学图使用坚持主动性、主体性、合作性三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坚持“九让”原则:实验让学生做、情景让学生想、图形让学生画、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

二是用好导学指南, 规范教学过程。课前学生运用“导学图”结合教材自主学习, 教师加强预习监控, 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写出预习反馈。教师针对反馈信息, 再次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 以学生预习导学图中的重点问题为先导, 以全员互动为基本动力,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教师巡回指导, 点拨释疑。学生在小组全体同学 (互动后) 鼓励、帮助和推荐下, 大胆发言, 展示自我, 师生根椐展示情况进行点拨和评价, 让学生在展示中张扬个性, 在点拨与评价中得到提升。随后完成导学图上的课堂测试, 及时发现问题, 纠正问题, 确保学生人人过关。课后结合导学图上的拓展延伸练习, 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巩固并运用知识, 形成创新与实践能力。师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共同进行总结反思, 产生新问题, 并在课外通过观察、实验、查找和访问等形式去解决问题, 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三是师生评价反馈, 二度整合资源, 获取最大教学效果。使用导学图后, 师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 对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体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多元评价, 学生也要对导学图的编制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为将来对课程资源进行二度整合提供重要的参考和素材, 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总结、评价的能力。

三变单一课程,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让学生在选择中适应社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学校采用学校师资 (包括一岗多能) 与校外知名专业人员相结合的途径, 开发书法、演讲、播音主持、中医保健、棋类、时论杂坛、影视表演、阅读鉴赏等30余种项目的自选特色课程, 学生每人必选两项体育技能课程和一至二项艺术、科技课程, 这就是我校颇具特色的“2+X”活动。课程丰富了, 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丰富及培养, 这也反过来促使他们的学习热情, 阳光、健朗、自信的学生在校园中随处可见。

四变评价方式, 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

评价是一种导向行为, 一种激励行为, 一种价值取向, 师生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效。于是, 在课改中, 评价方式有了质的改变, 一是对教师实行以备课组、任教班级为团体的增量发展评价, 并与个体的增量发展评价结合, 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坚持量与质的结合。二是以学习小组考核评价和《学生成长记录册》为有效途径, 跳出单一以成绩定优劣的怪圈, 对学生采取学习小组与个人考评, 学习过程与结果, 单项与综合, 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 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学生潜能, 科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样的评估, 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习作命题的“三要”和“四变” 篇7

关键词:习作命题,命题取向,命题表述,学业评价

习作命题是学业评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测试中, 命题作文仍旧是习作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式, 命题的质量高低则成了决定孩子习作水平能否正常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 命题者应精心设计, 使习作评价更好地发挥“指挥棒”的导向功能, 让命题者、教学者和求学者形成“合力”, 使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习作命题的“三要”

(一) 命题的取向要紧扣学段目标

一道试题就像一块多棱镜, 它能折射出命题的评价意图、评价要求、区分度、难易度等, 而命题的取向取决于命题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命题者要全面把握课标的内容, 深刻领会课标所蕴含的精神。《课标》指出:“写作的评价, 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 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中年段以写段为主, 高年段以成篇为主, 但对各学段的表述都较为模糊, 这就要求命题者把握学段目标, 统观每一册教材涉及的写作知识, 以及暗含的写作能力要求。如同样是关于“生日礼物”的命题:

中年级:开头:“妈妈的生日快到了, 平时, 妈妈最关心我, 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我的身上。我应该送给她什么礼物呢?”结尾:“妈妈接受我这份特殊的礼物, 看了看, 开心地说:‘这是最好的礼物。’”同学们, “我”会送给妈妈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让妈妈觉得那是最好的礼物呢?根据提供的开头和结尾, 展开合理想象, 写出中间的一段, 把这件事补充完整。这样的试题只要学生构思这一份特殊礼物是什么, 是怎样准备的就可以, 符合中年级写段的学段要求。

高年级:“生日礼物”, 一见到这四个字, 你的脑海里马上会想到什么人、什么事呢?也许是精心准备礼物的苦与乐;也许是送礼物时的曲折或悲喜;也许是……请仔细回忆, 选择一件写下来。这样的试题考查学生所选择事例是否恰当, 谋篇布局是否, 是对写篇的考查, 能体现学段要求。

相反的, 这样的试题就超过了课标对小学阶段的要求。如:“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由衷地感谢阳光;“太阳他有脚啊, 轻轻悄悄地挪移……”这样的阳光演绎时光流逝的踪迹;而当“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 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时, 我们却埋怨阳光的冷漠……你对阳光有怎样的理解呢, 请以“阳光”为话题, 写篇文章。《课标》在第三学段才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而这样的命题显然是要写散文或议论文。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准确把握学段目标。

(二) 命题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对“题目”做过一个诠释:“题者何, 思考之范围也。”教师命题“最不宜以尚在朦胧状态二思之亦想不清楚者为范围”。《课标》指出:“要通过多种评价, 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如果不是“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就难以谈论“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小学生年纪小, 社会阅历不丰富, 生活积累少, 知识面还较窄, 因此, 所命题目最好和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样才能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 也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如果脱离这些实际情况, 有意拔高题目, 将徒劳无功。具体可以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活动、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实际生活来命题。只有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摒弃虚头巴脑、虚无缥缈的东西, 才有利于学生写出具体的内容,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做到写之有情, 言之有物。例如五年级的测试题:猪八戒来到我们学校, 被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迷住了。你看, 他一会儿学跳舞, 一会儿学唱歌, 一会儿走进课堂, 学起了英语, 一会儿又走进电脑室, 学起了电脑。请你选取一个学习场面,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 表现猪八戒的特点。“猪八戒”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形象, 学校生活也都有亲身的体验, 所以动起笔来就得心应手了。

(三) 命题的表述要契合学生心理

1. 命题的表述要契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 具有形象性、启发性。

夏丏尊针对作文命题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命题应该像导火索, 要能够瞬间引燃孩子素材储备这个火药库。命题者要以具体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产生一种具体的感受, 从而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联想, 启发学生思考, 打开写作思路。例如:六年级的一道试题:随着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 资源却越来越少, 科学家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太阳系中与地球相似的行星———火星。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吗?将来有一天, 人类会迁居火星吗?请以《火星上的第一个春天》为题, 展开合理想象, 完成一篇习作。此题改为:当第一束阳光射进窗子, 我从甜美的睡梦中醒来, 伸了个懒腰, 发现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封信。咦, 这是谁写的, 拆开来一看:

亲:火星的第一个春天来啦。因为您对地球的杰出贡献, 请您3月8日到火星科研所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乘坐飞船前来观赏。来吧, 一定会让您大吃一惊的。

火星科研所

2050年3月5日

2. 命题的表述要关注学生心理特点, 暗合写作规律, 给予一定的提示, 并要注意提示语的逻辑关系。

例如:“办法”就是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办法”就是好的办法, 让你成功的方法。看到“好办法”三个字, 你是否回想起自己曾经在什么时候, 什么情况下使用过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让你取胜, 让你解决了问题, 解决了矛盾。仔细想想, 选择自己曾使用过的一个好办法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注意详略得当。这样层层递进, 并引导“什么情况”“什么办法”, 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 打开了思路, 同时, 思维的流程也自然而然地契合了文章写作的谋篇布局。相反的, 有这样一道六年级试题:“当爱玩的同学叫你去网吧, 当调皮的同学叫你去溪里游泳, 当喜欢恶作剧的同学叫你去捉弄小同学时, ……你会怎样想、怎么做?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请你选择一个具体事例写一篇记叙文。”单看题目没有问题, 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啊, 怎么写?”究其原因:学生容易受形象具体的事例所牵引, 命题只举例几种情况, 并没有作明确的要求, 如果按总分的说法来表述, 第一句话先说“当有人叫你去做不该做的事”, 再说“比如:……”, 学生对要写什么内容就应该明确得多, 选材的范围也会宽得多。

二、习作命题的“四变”

(一) 变“大”为“小”

题目“大”了, 范围广了, 似乎学生可供选择的材料多了, 为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事实上, 小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有限, 整体把握和筛选的能力有限, 范围广了, 反而让学生难以下笔, 或流于说大话、空话。为此, 作文命题不宜过大, 宜考虑取材较小、事情单一或易捕捉的素材。作文命题“小”, 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 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闻、所做, 用最适合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做到“小”命题反倒写出优秀的“大”作品。如写“自然之美”这样的大范围, 就不如半命题“我爱%%%% (秋天) ”“%%%% (中山公园) 之美”“%%%% (下雨) 真美”, 这样范围小了, 也具体了, 学生一下子就能把握写作的材料, 并具体形象地写出来。

(二) 变“抽象”为“具体”

受高考作文的影响, 当前的小学作文中, 不乏一些抽象化的命题, 比如“体验”、“成长”、“温暖”、“亲情”等, 对这样的命题, 学生往往觉得像是“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 也就是说具体形象的东西更能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扣动学生心弦, 激起学生的习作欲望, 而且习作测试不同于平时的习作, 它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考场) , 短时间完成符合要求的习作。所以命题应变“抽象”为“具体”, 具体到明确的对象, 从而形成确定的文章中心。比如:记贯彻《小学生礼仪常规》中的一件事。改为:妈妈教我%%%% (礼貌待人) ;我教同桌%%%% (举止文雅) ;我学会%%%% (使用礼貌用语) , 并附上礼仪上的主要常规。

(三) 变“单一”为“多样”

有些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大一统”直接式命题方式, 经常采用这种命题形式, 不仅会削弱学生的习作个性, 而且文章开头结尾, 似乎都有定数, 极易出现“默写”范文的现象, 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习作水平。要真正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自如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必须丰富命题的方式, 变“单一”为“多样”, 可以采取出多题选择式、划定范围式、图文对照式、提纲式、材料式、整合拓展式等, 增强命题的灵活性和开放度。提示写作思路时, 命题者常以举出具体事例的方式进行, 以事例点燃事例的启发方式虽然有效, 但会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命题表述时可以通过聊天式、关键词、名言、在情境中暗含条件、材料等方式进行。如:我爱漳州的%%%%, 要求写漳州的景点, 或花果, 或特产, 或名人, 仅仅这样叙述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回忆。改为为学生提供一段对漳州这些方法情况的概括性叙述, 就能很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体验, 从而进入写作佳境。

(四) 变“冷”为“热”

“冷”指命题的语言总是从成人的角度、成人的视角, 用一种较为理性的语气叙述习作的要求, 让人一读就有正襟危坐之感, 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巨石压顶的难言痛苦。如果把命题的语言从儿童的视角, 从趣味的角度, 融入命题者的满腔热情, 让学生读题时就觉亲切自然, 身心愉悦, 更容易进入写作状态。例如:原题是:学习或生活中总有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 请你选择一件写下来, 注意内容具体、叙述要有顺序, 题目自拟。改为:“嗨, 大家好!怎么愁眉苦脸的, 让我猜猜:是和好朋友闹别扭了;是爸妈无缘无故责骂你了;是自己被老师冤枉了;是本该拿到的奖项却比赛中失利了;还是……我还是别猜了, 你选一件写下来吧, 要把来龙去脉写清楚哦, 我会帮助你的。”

思想政治课课堂“四变” 篇8

一、转变教学主体, 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经济科技不发达的年代, 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封闭, 教育具有传承性, 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独占者, 是整个教育过程主宰。学生只能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 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存储知识的容器, 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和信息。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 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渐多元化;伴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逐步加快, 传承知识必然为创新知识所取代, 教师主体也必然让位于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要发挥好老师引导作用。首先这种新型关系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应着重体现为“服务、协商、平等”三个方面:

1) 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答错了可以重答, 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 不明白问题可以发问, 没想好问题可以再想, 老师错了可以提意见, 不同意见可以争论。2) 协商, 就是师生共同设计教学计划、活动等, 创造一个民主的课堂。在协商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不再是追求唯一的、统一的答案, 而是给学生留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3) 平等, 就是教师由过去的主宰者, 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 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应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只有情通, 才能理达。

其次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 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1)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 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 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 学生每个阶段活动探究7~8分钟, 那么, 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 (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 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

二、转变教学目标本位, 由知识本位转向发展本位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 知识和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 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 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它方面的价值是附属的, 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方式在强化知识的同时,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教育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了被“肢解”的人, 甚至是被“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 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发展为本位, 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要实现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的转移, 应做到:

首先, 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 只有把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子背诵, 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 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所以,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应当突出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其次, 认知和情意的统一。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 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 从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和消极感受, 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在思想政治教学新的理念中, 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三、转变学习方式, 由接受式转向探究式

目前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 一种是探究式。在接受式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和途径是同化,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探究式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地呈现出来, 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和途径是顺应,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 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 从而导致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 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 死记硬背最为典型, 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 压制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能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 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归宿。在政治课教学中倡导和推动探究式学习, 就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想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四、转变教学方式, 由预设封闭转向生成开放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 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 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气和乐趣,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 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 必须使教学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预设到引导学生走向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

一是在教学过程的时空分布上要进一步开放。传统教学过程, 在时间分布上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空间分布上以书本为主, 这样的教学过程极易导致呆滞和僵化。开放教学过程的时间分布比例要更加灵活, 有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讨论, 老师进行点拨;有的内容则可以是学生以听为主, 老师讲的内容可以多一些。开放教学过程空间分布, 就是要使教学的内容更多地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来源, 引现实生活的活水进入课堂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 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是使教学成为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 把传授知识作为目标, 问题答案以正确与否为标准, 强调整齐划一, 不重视个性发展, 缺乏生机与活力。创新教学过程, 就是要把学生视作一个鲜活的个体,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观点无所谓正确, 独到就应鼓励, 合理引导学生, 善于激活知识,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摘要:创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 必须实现“四个转变”: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知识本位转向发展本位;接受式转向探究式;预设封闭转向生成开放。

教学四变 篇9

一、变“跟学”为“先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牛会跟着人走,是为了避免鼻子疼而已,并非它主动地、乐意地走。而人和牛不同,人的教育不应该是统一方向步伐整齐的。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不管不顾,振臂高呼“大家跟我来”,效率是高了,但质量呢?如果教师只懂得让学生跟着学,指哪儿打哪儿,对学生的发展至少是很有限的。

而“先学”不同。在课堂学习之前,让学生先行自学,懂了的、一知半解的、不懂的,都在原文上做好标记,一目了然,课堂学习就能够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不要给任何“提示”、“指导”,就让学生顺其个性、喜好去阅读一篇课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他们获得的对课文的初步印象,都是他们个性特质的反映,甚至词语积累也是如此。比如,笔者在教授《台阶》前,让学生先行自学。一学生在“划出生字词”环节,划出的是“青石板”、“麻筋草鞋”,因为她“没见过,想知道”。乍看起来很幼稚,但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孩子生活阅历的反映,同时也是求知欲的反映,是必须小心呵护的。对此,笔者所幸在打算轻描淡写忽略掉之前做了一点小小的思考,并且没有直接告诉她答案,而是鼓励她“回头上网查查看”。这一小小“事件”的妥善处理,无形中呵护了这个同学、乃至全班同学的求知欲望!试问,如果没有安排“先学”环节,多少教师会把这类词语作为“生字词”来积累?

学生有了“先学”习惯,教师得益非凡:可发现不同学生的特点,让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又因为教学设计基于学生自主“先学”的成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专注度自然远远超过教师一手包办。可以说,“先学”习惯,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变“学答”为“学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现阶段,考试依然是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因此,很多教师都把教授答题技巧作为应考的一项重要内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总结技巧、熟记技巧、运用技巧。可平心而论,效果差强人意。原因很简单,譬如作战,如果对对方情况不了解,就会陷入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只有“知己知彼”,才有可能“百战不殆”。

教师应该把时间多放在试卷阅读题型的问题研究上,尤其是大型考试题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命题者是从哪些角度提问的”、“考查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加强“出题”训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就同一篇阅读文章出题目、准备好参考答案,小组之间互相做,互相评。学生的“出题思维”和“做题思维”都得到训练的话,做起阅读题必然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学会发问”,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题应试能力,更能帮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篇文章读下来,任何疑问都没有,恐怕不是都读懂了,而是没有读进去,没有深入思考。阅读时应心无旁骛,多问个为什么,并自己尝试解答,解答不了再请教他人,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例如《木兰诗》里提到木兰从军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如果静心思考,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打仗的装备怎么会是自己出钱买呢?经过探究,就能够了解这是当时府兵制的体现。北宋张载说:“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如笔者在教授《再塑生命》时,安排了“质疑问难”环节,不少学生对“我惊恐到了极点,正要放声大叫时,莎莉文小姐赶到了”这句话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太过于巧合。经过自由争辩,最后一名学生的看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教育艺术高超的沙利文老师并没有离开,她其实一直都呆在海伦旁边,观察着她的反应。”尽管事实不一定如此,但这个学生的观点是言之成理的,他的思考含金量是很高的,他的阅读能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三、变“学完”为“再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结束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通常会说“这一课我们学完了”。学海无涯,温故知新,再简单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出不同的理解;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回头再看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课文是“学不完”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孙犁小说《荷花淀》,收入高中课本多年,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先生2002年用它上公开课,课题叫《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被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誉为“教学内容的创生”。

在语文教学安排中,教师可以把因课时所限没有涉及的内容,放在复习阶段,以“再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发现的乐趣,也可以让“炒旧饭”的复习变得更有味、更有效果。初三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按常规分析,文中的菲利普夫妇是反面形象,是阶级社会金钱至上的缩影。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难道菲利普夫妇就一无是处吗?”学生经过再读课文,不难发现“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等语句,是包含着菲利普夫妇对家人的关爱之情的。教师再依据学生理解程度,进一步点拨明确:人性是多面的,彻底的坏人、纯粹的好人都是不存在的。并引导学生拓开思维,去思考其他课文、名篇里的人性。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复习效果事半功倍,更对“人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效果远远超越就课文讲课文了。

又如《画蛇添足》这一寓言,“学而时习之”,可以全文照背了;对其寓意“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无益”也了然于胸,对于寓言的讽刺性特点也掌握在手了。但是,讽刺的同时,该寓言还有没有其他寓意呢?反思那个画得比“添足”者较慢而最终又得到了奖励的人身上有无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有,他的不轻言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就值得大家学习。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反面思考就能得到更多的意外收获!

四、变“学懂”为“学用”,培养学生写作实践能力

沙河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四变” 篇10

日前,本刊记者一行实地走访了河北省沙河市辖区内的多所乡镇财政所,切实感受到了当地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职能转变

记者走访了白塔、赞善、册井、十里亭以及柴关5个乡镇财政所,前3个在2011年9月被沙河市确定为首批标准化建设试点,也是自那时起,沙河市正式步入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进程。如今,记者所见的这5家财政所无论财税服务大厅和档案室的陈设,还是墙上悬挂的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以及不少于5人的工作人员编制,几乎如出一辙。

一位乡镇财政所所长回忆说:“我们这里在2005年取消农业税之后,财政所‘空壳化’现象较为严重,我想这和全国大多数乡镇财政所情况差不多。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员队伍建设几乎是停滞的,职能逐渐被弱化、边缘化。”

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部强农惠农政策。同时,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推进,各级财政资金不断向农村倾斜,除各项涉农补贴外,落实到乡镇的专项资金也不断增加。作为落实财政强农惠农政策、推进改革与发展的最后环节,乡镇财政所不仅承担的任务愈来愈繁重,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

当被问及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时,柴关财政所所长王建朝告诉记者:“过去交农业税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是以收税为主。农业税取消后,尤其是到2006年之后,我们感受比较明显,就是职能的转变,从上面拨下来的各种款项全部都是放到我们这里管理,我们的工作从以收税为主到现在变成往外放钱的了。”

资金监管

据记者了解,沙河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属县级市。全市共辖13个乡镇办,270多个行政村,目前白塔镇一地实行分税制的财税体制。从分税制试点乡镇来看,“乡镇自谋发展的主体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明显提升,这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随着乡镇可用财力增加,更多的财政资金被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白塔镇乡镇财政所所长李明科指着财政所门前的路说。

西部山区贫困乡镇更多的属于农业依赖型地区。这里多位财政所所长向记者表示,他们现在主要的职责是发放补贴,其中最主要的是粮食直补,此外还包括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等各项惠农补贴。

针对记者提出的,如何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防止骗取涉农补贴行为的问题。有乡镇财政所所长解释,“涉农补贴资金全部推行‘一卡通’发放,项目资金严格实行报账制度。”通过“一卡通”发放,将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补贴资金送到了农民手中,而这些信息也是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询的。每到一处,当地的财政所长都会主动提出参观档案室的邀请,档案室的柜子里是按项目标签分门别类摆放的文件夹,其中包括政策文件、部门预算、年度决算文本,还包括专项资金、税源企业和基础信息在内的各类工作台账。记者随手抽出一本家电下乡补贴的文件夹,里面收录着村民购买家电时的交款收据复印件,以及领取补贴的日期、钱数和本人签字。一位工作人员说,“就拿这项家电下乡补贴来说,过去农民往往要跑好几个部门才能拿到补贴款,费时费力不说,而且每多一道程序,农民自己就担心资金会不会被‘雁过拔毛’。现在这些惠农补贴都集中到财税服务大厅,财政所里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无论是良种补贴、五保低保还是家电下乡都可以一次性在这里办理清楚。”

结合走访观察,记者发现,如今各种强农惠农补贴名目繁多,而根据实际了解到的情况是,各种补贴涉及到的钱数都不大,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王建朝直言,“现在老百姓整体生活水平还是低,补贴虽然少,但是老百姓对这些还是很看重,尤其现在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都指着这些生存,他们还是希望这方面支持力度再大些。”

村财乡管

在乡镇财政所之间走访的时候,记者听到重复率比较高的一句话要算是“更规范了。”

十里亭财政所所长胡进学讲,“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更大意义上是软件的规范,流程和账本的规范,以及管理流程的梳理和服务资源的整合。如今,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日趋完整,涉农补助发放管理进一步到位,乡镇财政、村级财务监管范围、深度都有大幅度的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也进一步规范。”

对于乡镇财政所而言,除了做好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主要职能还包括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科学合理的编制乡镇年度财政收支预决算草案,并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等。此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能是负责加强村财乡管工作。

有乡镇财政所所长对我们说,“我们刚开始接手这项工作的时候,要先给各村建档。有的村里原来没有记账的,都是票据,给我们送来了我们审核。有的村里收入比较少,业务也比较少,我们去找过他们很多次告诉他们把账放到我们这里,都不当回事。还有的是村里的书记、村长换人了,会计也跟着换,留下一笔烂账,新来的会计重新做。而且村里的会计水平也是良莠不齐,要么年龄偏大,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都有,有的高中刚毕业,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

账目和程序理清之后,工作开展更加顺畅,册井财政所所长刘增琪说:“村财乡管规范之后,干部之间矛盾少了。账目规范之后,村里的矛盾也少多了。村里的票据必须经过财政所审核,如果我们这里审核不过,项目不能上。重大项目必须有村民代表参加,有村支书、主任双签,还要有会议记录,特别是现在一事一议,几千块钱也好,必须有记录。”

垂直管理

沙河市自2011年下半年进行乡镇机构改革,乡镇财政所的人事权由原来归沙河市财政局管理划归到如今归乡镇管理。究竟是过去的垂直管理更有益于工作开展还是如今的管理方式更符合地方实情,记者得到的答案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基层财政工作者纷纷表示,“说实话还是觉得垂直管理好。乡镇财政所最接近农村和百姓,最了解基层的情况,工作时能充分发挥就近、就地优势。如果是垂直管理,跟上级领导讲政策、谈业务更加顺畅,有什么敢说什么,财政所长对财政资金监管起来更硬气些。”

“财政所归到乡镇管理之后,要考虑当地领导的想法,原来虽然也考虑,但是毕竟人事权不在这里,现在除了做好分内的本职工作,还要跟其他部门打交道。而且一管钱,人情账就来了,有关系好的来找我要垫补,这是最让人头痛的,既不能犯错误又不想伤情义。”

“现在优化职能,财政的权力不大,只管发钱,就像是一个单位的财务室,没有更多的监督、反映情况的职能。我听说别的地方都是由归地方管理改成垂直管理,我们却是从原来的垂直管理改回去了。”

“当然,这个也是看个人追求,对个人前途来说,归到乡镇可能机会更多一些。如何使两者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是需要更多斟酌。”

上一篇: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下一篇:中小学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