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学法(共12篇)
教学教学法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新时代中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锁定在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 面向医药卫生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1]。如何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护理人才至关重要。先前的文献大多讨论单一教学新方法, 或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 而本文筛选目前较为先进的几种方法 (PBL教学法、多媒体构建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 探讨其教学效果, 得出最优方案, 供中职护理教育者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市某卫生学校二年级中职护理专业共10个班, 每班50~60名学生, 其中男生4~5人。从中抽取上学期成绩相近的两个班, 分别为52人和54人, 分为4组, 分别为26人、26人、27人和27人, 编号A、B、C、D。4组学生平均年龄为 (17.6±0.8) 岁, 其中男生7名, 女生99名。4组学生年龄、性别、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名词解释
PBL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强调将学习融入复杂而有意义、相对真实的问题中, 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从而掌握知识[2]。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3]。角色扮演法属于情景教学法的一种, 是由教师设定具体场景, 学生分别扮演角色, 在模拟真实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传统教学法是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体、书本为中心, 采用全程大班灌输性教学。
1.3 方法
A、B、C组作为实验组, 分别采用PBL教学法、多媒体构建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D组作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选择《护理学基础》作为课程教材, 课程包括理论教学18学时和实践教学6学时。4组均最少有3学时的课程主要内容介绍, 根据教学方法调整课时结构。如A组采用每上0.5学时课程, 就安排一学时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 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查资料, 并找到解决方案, 再用0.5学时进行总结;B组则在18个理论学时中穿插播放小品、教学短片、情景剧等资料, 教师结合片中情景进行相关知识点串讲;C组则采用每上0.5学时课程, 就安排一学时进行角色扮演, 再用0.5学时进行总结;D组18学时均采用传统大课, 教师占教学主导地位, 按照传统教学大纲和教案进行讲授。
课程结束后, 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考试, 向学生发放教学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 并让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成绩以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 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满意度以百分比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4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比较 (见表1)
结果显示, PBL教学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而多媒体情景教学组和角色扮演组理论与实践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2.2 4组教学满意度比较 (见表2)
结果显示, 满意度最高的小组为角色扮演组 (96.3%) , 其次为多媒体情景教学组 (88.5%) , 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BL教学组满意度为69.2%, 比对照组 (55.6%) 略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2.3 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评价 (见表3)
课程结束后, 由教师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等级分为优、中、差。结果显示, 教师对角色扮演法评价最高, 但在教师工作负荷和课堂时间利用上评价为差;认为多媒体构建情景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各有优缺点;对PBL教学法的评价最差。
3 讨论
护理人才严重匮乏是伴随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公众需求增加而产生的全球性问题[4]。截至2013年底, 广东省注册护士有21.79万,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5人[5], 与《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中要求的2015年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07人[6], 以及《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中要求的2020年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14人相比[7], 仍有较大差距。据相关调查显示, 2011年广东省卫生机构护理人员中专学历者占52.7%[8]。因为中专护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所以中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因此, 探索符合中职护理教学特点的高效教学方法, 提高中职护理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是近年来教育者研究的热点。
目前讨论较多的教学方法有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病例为引导的个案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本研究主要探讨前两种方法, 并将情景教学法分为基于多媒体构建的情景教学法和基于学生角色扮演的情景教学法, 更为详细地探讨不同方法的优缺点。研究发现, PBL教学法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无论在学习成绩还是满意度方面都和传统教学法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主动配合, 从准备资料开始, 学生就要结合题纲、病例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并积极地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 尽力解决实际问题。而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成绩较差, 自学能力、主观能动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因此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的[9]。多媒体构建情景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用不同的方法构建真实场景,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学习与操作过程中,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对未来的部分实际工作有了初步接触, 有效提高了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10]。
除此之外, PBL教学法要求学生对基础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充实, 这也是PBL教学法应用于中职护理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与此相比, 情景教学法也有其弊端, 如多媒体教学需要学校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为了提供教学情景素材, 还需要花费资金去拍摄或购买相关题材的短片小品甚至真实场景多媒体资料。而角色扮演则不需要如此, 但教师反映经常会有课堂时间不够用、小组组织混乱, 以及需要小班教学、增加教师工作负荷等问题。
因此, 针对上述问题, 中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同时加强课堂软、硬件建设。
此外, 某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调查显示, 34.1%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护士职业高尚, 但社会地位低, 发展前途小”[11], 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持消极态度, 这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因此, 转变学生的专业及职业态度, 也是提高其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同时, 也要考虑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角度出发[12], 进行中职护理专业建设, 使学生毕业时能够顺利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 打好就业基础, 畅通就业途径, 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 中职护理专业建设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 按照课程属性和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或者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因课制宜,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够用、实用”“全球最低基本要求”[13]等符合中职护理教育特点的思想出发, 培养有一定科学素养、人文精神、职业道德、崇高职业价值观的, 知识技能扎实的新时代中职护理人才。
摘要:目的 评价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各自优缺点。方法 随机选取两个班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 分为4组, 分别采用PBL教学法、多媒体构建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传统教学法, 对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比较4组考试成绩、学生满意度, 以及教师对这4种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 多媒体构建情景教学组和角色扮演组学生考试成绩及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BL教学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教师对角色扮演法评价最高, 但认为实施该教学法教师工作负荷较重, 课堂时间较难掌握。结论 中职护理专业建设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 按照课程属性和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或者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护理,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教学教学法 篇2
1.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孩子都可以培养成为有高度才能的人。2.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一定成为音乐家,因为在音乐上所获得的美好能力,到其他领域上亦能表现很高的能力。
3.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培养人类真正优美的心灵和感觉。
4.才能教育愈早愈好,因为内在的音乐熏陶可为日后之音乐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铃木教学的要点:
1.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培养良好的音乐感。
2.让儿童愉快而认真地学习琴。在专心的练习下,最开始即使每次只弹十分钟,每天弹两三次都有好效果。如果不够认真,即使每天达到1小时的训练要求,有效练琴时间不够,效果也许并不好。
3.「美音训练」,即奏出优美的声音,要仔细倾听,注意音色之优美。4.个别课与集体课结合:人别课照顾到每个孩子不同的接受程度和进展,集体课则给他们群体的激励,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5.反复练习:技精于熟,越是熟练越是能开发出艺术上的造诣,如果草草地过曲目,即使学了多年,在音乐艺术性上亦进步不大。恰如画家在某一题材上画得越多,则此领域愈精,譬如徐悲鸿画马。
(三)教学过程:
1.接触:让美好的音乐进入心中,要先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
2.模仿:按照听到的旋律(可能是老师示范,可能是事先听到之录音),模仿学习表演。
3.鼓励:允许小孩有其自然的进度,寻求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赞美和鼓励。
4.重复:订定新的目标在重复中发现新的乐趣和挑战。
5.增加:重复旧曲子,增加新曲目,铃木的教材选自各国童谣、民谣和各时代的名家作品,以提高孩子的高尚品味。
(四)小结:
教学教学法 篇3
[关键词]语法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准确性;流利性;语法——交际教学法
[作者简介]金海玉(1982-),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研部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对比,外语教学法。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世界上有了语言,人们才能相互交流,传情达意。而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更是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怎样教授外语,一直是困扰着外语教师的一个难题。回顾外语教学的历史,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在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赞成语法教学法和赞成交际教学法的观点中发展的。
一、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及特点
500年以前,在欧洲,拉丁语是学校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拉丁语,主要学习和操练其语法规则,词的变化规则等。翻译是拉丁语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学法在16,17和18世纪的欧洲是最为流行的外语教学法,在外语教学史上称为“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法以语法为中心,学习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和记忆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来强化记忆。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1)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外语语法规则。(2)阅读和写作是学习的重点,听说能力不受重视。(3)外语课文与单词均附以母语翻译,并逐字解释。(4)强调精确性。(5)语法通过演绎的方法向学生传授。(6)外语教学以母语作为教学用语。
50年代末兴起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学界引起一场革命。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人脑中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在吸收了一定的外来语言素材后,就会自动形成该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达到创造性的习得该语言的目的。 乔姆斯基强调人的语言能力,忽视了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Hymes(1972)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能力”的概念,并出现了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强调意义,对语言结构的准确程度的要求有所放松。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交际教学法的特点可归纳为:(1)重视口语,即语言的交际功能。(2)学生先接触听说,然后接触文字。(3)语法一般通过归纳习得。(4)不强调语言的精确性,忽视语法。(5)尽量避免翻译。
二、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利弊
从语法教学法发展到交际教学法,这是教学法的进步。但比较这两种教学法,两者各有利弊。语法教学法重视语言规则的学习,具有系统性。课堂学习,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法,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但它削弱了语言的准确性,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比较灵活的开放式教学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挥。交际法下的语言是支离破碎的洋泾浜式的语法,这势必会导致学生以杂乱无章的方式来掌握语法,学习者难以系统的掌握语法知识。
三、对两种教学法存在的争论
围绕着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多争论,也出现过极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交流的频繁化,培养高层次的外语专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语法教学法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交际法被世界各国大多数教师所认同,接受并广泛传播,使得交际法教学思想成为20世纪末具有全球影响的外语教学方法和途径。
关于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哪一种更适合外语学习,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郝兴跃(2004)将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称为明示性语法教学及暗示性语法教学。两者间的矛盾无非是准确与流利间的矛盾,他希望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两者的平衡点。秦洪武,孔凡富(1998)则提倡语法习得的渐进性,即交际法。武和平在(1999)中提出70年代以后交际语言教学思想最为引人注目。在进行交际外语教学研究时,既要有全球和历史的眼光,又要立足于本土实际。马振民的(1998)提倡运用交际法进行教学,尽量更好的为使用交际法创造条件。温厚一在(1998)中提出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交际法,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和正确运用它的具体模式和方法。张人在(2004)中揭示了内隐认知研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意义。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习者去体验和感悟英语,使内隐认知机制在英语语法习得中自动发挥作用。并提出内隐在认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即先内隐后外显,也就是先交际后语法。
这些学者提出,现今世界应重视交际教学法,摒弃传统的语法教学法,让学习者像学习母语一样来习得外语,而不是学习外语。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要做好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综合统一。
四、外语教学应以语法教学法为基础,交际法为辅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发现,近年来的外语教学法,大多提倡交际教学法。因为交际法注重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让学生主动的,愉快的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习得语法,获得外语。儿童在掌握母语时,是先通过听说,然后接触文字。刚刚出生婴儿,我们不可能去教他们语言的语法规则,让他们说话时按规则,可是5,6岁时他们却能说出正确的母语。儿童能够说出语言之后才去接受系统的教育,学习语言文字,这是正常的母语掌握途径,符合人类的语言习得规律。交际法正是符合了这一规律重视听说,然后自然地习得语法,进而创造更多的句子。
我们说交际教学法比起语法教学法确实是一种进步,它灵活生动,注重语言的交流功能,因此受到大力推崇。但是交际教学法为主并不适合外语教学。
1.缺乏语言环境。我们知道在语言的掌握过程中语言环境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母语习得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我们每天可以有机会听,说,读,写母语,不想接触母语都不行。久而久之,即使不接触文字,我们也能够轻松自如的听,说,而外语学习则大不相同。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外,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语,接触到的也仅仅是阅读或写作,而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练习才能够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外语交际,怎么能掌握好它呢?如果学习者能够和外国朋友生活在一起或出国学习,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恶劣条件下交际法不大容易实行,而这时语法规则的系统学习就会有助于学习者对该语言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让学习者首先从宏观上把握语言的特点。对于语言的规则有了认识学习者就会系统的,有目的性的学习外语。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而忽视了它的准确性。在语言环境有限的条件下,如果再没有语法的规范,学习者根本就无从下嘴,不知该怎么说,更不用说达到流利程度。在语法的规范下,语言最起码已经准确了,在准确的基础上才会出现流利。准确是需要学习者学习的,而流利需要练习就可以达到。先学习后练习,符合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大环境。如果不先学习语法规则,无论是口语还是写作,都会出现中国式英语的现象,一旦形成语言僵化,将很难改变。
3.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注重无限的交际也是不现实的。外语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不象生活中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接触到母语。因此在课堂上以语法为基础是必要的,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时间做大量的交际练习,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语法知识。语法是死的东西,但交际却是活的,学习者运用死的语法,可以创造出无穷的句子。
但语法教学法也涉及到教的问题。在传授不同语法时,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向学习者传授外语国家的文化,让学习者融入到该文化之中去。如讲英语词汇时“跳”在汉语中只有一种表达,可是在英语当中却有很多。如jump,skip,bound,hop,leap,spring…传授时将中西思维差异也连带传授。再如,讲授句子时,一个句子可能从语法上讲,它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外国人却从不这样说,应将外国人的习惯表达法清楚的讲给学习者。
我们在这里提出要重视语法教学,并不是要回归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法上去,而是两者相结合。先语法后交际,即语法-交际教学法。在语法这一地基打好的前提下,才能建设交际这一高楼大厦。纵观国内的英语教学,十几年前,我们采用的可以说是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听说能力得不到一点重视。学习者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连一句也说不出来,学成了哑巴英语,这除了与国内的教育体制有关外,还与忽视交际功能有关。学习者学英语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上。近几年来,情况有了些改观,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英语的交际功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听力课,口语课的开设,刺激了学生对提高听说能力的渴望。此外以语法教学法为基础,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是有保障的。因此学习者在无限的课外生活中,可以自己利用时间加以练习交际语言,以此达到准确性与流利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
[2]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3]赵美娟.关于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J].外语界,1999,(4).
[4]秦洪武,孔凡富.交际教学法中的语法习得刍议[J].外语界,1998,(1).
[5]郝兴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语法教学的新趋势[J].外语界,2004,(4).
[6]武和平.交际教学思想的全球化与本土化[J].外语界,1999,(2).
[7]张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04,(4).
[8]马振民.谈交际法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界,1998,(1).
教学教学法 篇4
节奏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可谓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节奏也是每个儿童生而有之的本能。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一一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对于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但对于儿童节奏部分的教学却又有相同之处。
一、儿童节奏教学的指导理念
在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卡尔·奥尔夫认为,“教授节奏是困难的,只能把节奏引发出来。”[1]
在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2]
在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柯达伊认为,“节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3]在音乐节奏训练的初学阶段,教学中不进行抽象概念的讲授,而是通过音节的声音使儿童首先从感性上体验、识别。
三大音乐教学法关于儿童的节奏教学,都是从诱导和激发儿童节奏本能的角度出发,主张感性先于理性,节奏的教学训练不是由谱面开始,而是从音乐体验,情感体验来感受节奏律动,把儿童的节奏本能通过练习,诱发出来。变被动的重复练习,为积极的主体体验,这样更易于儿童掌握所学节奏以及感受到节奏的美。
二、儿童节奏教学的方式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节奏教学采用“声势”训练,所谓声势,就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包括拍手、拍腿、捻指、拍腿、跺脚等等,通过身体这件打击乐器发出声响,组织节奏进行教学。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主张首先通过身体运动,感知节奏,再现节奏,唤起儿童的音乐本能,继而获得敏锐的音乐反应能力,获得良好的感知和体验音乐美的能力。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运动是进行节奏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主张配合身体律动对儿童开展节奏学习以及训练,在律动中获得节奏的认知和体验,身体动作是帮助儿童建立节奏感的手段和内心听觉的途径。
对于儿童节奏的教学,三大教学法不仅在指导理念上如出一辙,在教学方式上也都是强调通过身体动作训练、律动的学习训练而达到讲授节奏的目的。由此可见,身体动作与节奏是密不可分的,在身体运动的张弛之间其实已经孕育了节奏。
三、儿童节奏教学中多声部思维训练形式
三大教学法在儿童学习音乐的早期就开始强调多声部思维的建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关于多声部节奏的训练首先是从短小的节奏卡农开始,不断重复。奥尔夫教学法主张不抛弃每一个学生,直到每个学生都掌握了现有学习内容后再去尝试新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不是单纯的重复,在每一遍重复练习中都包含有新的意义。就像节奏卡农一样,把儿童分为两组,进行隔开一小节的身体动作练习,例如拍手练习。待其掌握后,可将儿童分为四组,进行隔开一拍的节奏卡农训练,如此,就由二声部变为四声部。也可将分组更加细化,变成八组或十六组,每组相隔一拍,交替出现,形成庞大的节奏卡农。在这种简单的变化重复中,利用身体动作,更为形象地帮助儿童形成音乐的多声部概念。除了节奏卡农外,奥尔夫教学法还采用不同拍子的多声部组合训练来帮助儿童建立多声部音乐思维。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强调以节奏为核心,以体态律动方式为依托,进行音乐教学。达尔克罗兹把动作与节奏紧密结合,把节奏训练细化,并制定了节奏运动的练习项目。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同样采用卡农形式进行。同时配合以对位节奏和复合节奏的动作练习,将复杂节奏符号转换为动态的运动,给儿童多声部的节奏体验。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多声部训练是以回声模仿、节奏卡农和歌唱时节奏与歌唱的二声部卡农训练开始,以身体动作与声音和身体的配合使儿童感知、理解多声部的概念。柯达伊认为节奏训练的方法应尽早采用多声部形式进行。
从节奏入手建立多声部思维的概念,可以使儿童更好地感知多声部音乐,无论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是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音乐教学,对于多声部节奏的训练,都无一例以卡农形式开始,运用身体运动,形成二声部以及多个声部节奏交替。
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发现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都主张激发、诱导儿童的节奏本能;运用身体动作去感知、体验节奏;同时在儿童音乐学习的早期就强调多声部节奏的训练,身体动作同样在多声部节奏训练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三大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首要的出发点就是身体动作。虽然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这种“身体动作“称之为“声势”,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被冠以“体态律动”的名称,但究其根本,就是儿童自己的身体运动,通过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再现节奏,通过身体动作,感受节奏律动,体验节奏之美。身体动作是节奏教学的起点,身体律动伴随音乐学习的始终,这是人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最原始、最真切,同时也是学习音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儿童节奏部分教学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产生三点启示。
一、“玩”中学
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可以让儿童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相关的知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和感知音乐,继而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再现音乐,从儿童的天性中诱导最真切的节奏律动,激发最朴实的音乐元素。音乐游戏是一把可以开启儿童感受音乐的金钥匙。
二、“动”中学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建筑,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既然音乐是流动的,音乐的学习也应该在“动”中去完成。音乐的性质决定了音乐学习的方式方法。儿童的天性又是活泼好动的,这就更加决定了音乐必须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去理解。
音乐知识的讲授是枯燥的,尤其是节奏的教学,儿童被动的接受知识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知识的传递。音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或是背诵,而是一种审美体验。不仅是节奏的学习要在“动”中进行,整个音乐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在“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三、参与集体音乐活动,感受多声部音乐
我国的音乐,无论是民歌、戏曲还是民族器乐作品,多以旋律为主,黑人音乐是以节奏见长,西方音乐则是以和声为依据。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多声部音乐的理解是缺乏民族大背景的。在此基础上,儿童想要很好的理解掌握多声部音乐,首先需要的就是参与集体音乐活动,而对于单独授课的音乐课程,儿童更加偏爱集体音乐活动。集体节奏卡农,是多声部音乐的基础,童声合唱是儿童感受多声部音乐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集体音乐活动为多声部音乐的学习与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儿童在学习音乐的早期就开始建立多声部音乐思维的概念,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音乐是流动的,节奏是运动的。节奏是音乐学习的起点,身体动作又是节奏教学的起点。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关于儿童节奏教学方面的观点是共融互通的。节奏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需要通过学习把这种本能给能激发出来,身体动作是激发这种本能的手段,通过集体音乐节奏活动,开展多声部音乐思维的训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共性。这些共同之处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乃至于音乐教育都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生活处处有节奏,生活时时有音乐,使儿童能够真正体验音乐,享受音乐,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们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第6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第6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 篇5
每个体育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都能够是守规矩,练习是按秩序的有序进行,其实不然,真正的体育课的课堂纪律与练习的实际情况不是体育老师所想像的那样理想化的。
开学刚上的一节广播操课中,一(7)班的一位男生引起我的注意,上课时间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学甚至在队伍里面还影响其他周围的学生,刚开始我把他单独叫出来和他谈,他好像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爱搭理不搭理,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一番教育,然后再简单讲解了一下动作要领,布置的作业让他回家自己复习。在之后的这几节课上有明显好转可是这孩子就是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小动作不断,在一次上课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唯独他一人没有做下来。
这时我就着急了,我说这节课你不要上了,你就到边上自己练习什么时候会了什么时候来找我,再不行的话中午不要回家了,孩子当时是一种很无奈的表情看着我,嘴里喃喃道老师:我再也不敢了,我这节课好好表现还不行吗?我很严厉的批评了他说:再给你一次机会,看你表现,孩子点头答应了。课后我也认真反思自己是什么原因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新的知识呢,按小学低段孩子的年龄来看,对于一个新的知识学生是很愿意学得,可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为此我尝试很多方法去改变孩子,让其他会的同学帮助他,也找过孩子的家长,孩子的爸爸说在家也是这,干什么都不专心,没有一点点耐心和毅力。也就是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一个因素,孩子在队伍出现了混乱的现象最终导致学习的失败。我自己认为导致上述原因的出现就是教学方法单调,形式单一,体育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我利用上室内课时间给学生播放几次精彩的视频,学生看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认为不可思议,然后我在适时地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他们你们也能行,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了,接下来的体育课中我有意识的把做的好的和不会做的学生区别开来,再让他们分别自发组合,自己找练习的同伴,就这样在后面的几次练习中,学生练习的兴致始终很高,课堂气氛出奇的活跃。
教学教学法 篇6
【关键词】中职体育 体态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64-02
新课程标准改革给整个教学带来新的面貌,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形式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教学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明显提升。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发生了前有未有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成为体育教学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主要结合实践经验,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新课改给教学带来的两种变化
新课改是新时期教学发展的必然,是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变革,是推动教学更加完善发展的必然途径,在新的时期它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转变。
(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色转变
教学理念是新课改带来的基本变化,其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转变上。其中教师教学的转变主要表现在角色的转变上,教师由原来的教学主体,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路人角色。学生的转变,同样也主要表现在角色的转变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扮演着主人翁角色,在整个学习生活中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二)教学活动的转变
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生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像传统教学中一样选择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个人的行为,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进行交流互动,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这些新方法的出现使整个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
二、中职体育教学的两种主要方法
中职在新的时期条件下也面临着课改新问题。具体到体育教学来说,笔者认为在课改背景下中职学校可以开展以下两种体育教学方法。
(一)体态教学法
1.体态教学法的内涵
体态教学法是指综合应用眼、耳、手等身体器官参与学习,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体态教学法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
2.体态教学法的作用
体态教学法是新时期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态教学法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让学生参与教学。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体态教学法,使体育教学变得轻松起来,使整个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体态教学法的运用
体态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莫过于形体类项目的教学,中职生是个性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群体。总体上他们比较好动,对节奏感比较强的体育项目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把一些符合他们需要的形体类体育项目引入教学活动中,发挥他们的特长。比如运律操、健美操、艺术体操等,让他们在音乐背景下,进行学习。让他们在享受美的音乐旋律中,调动自己听觉器官投入到学习当中,让其身体随着轻快的节奏舞动,把身体机能调动起来,让精神得到充分地放松,又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一类体育项目,不仅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能让学生在锻炼中培养情操,感知美,懂得美,让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二)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符合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特点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学生体验学习内容来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具有强的实践性,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更好的运用。
1.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方法,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模仿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切实地感受到课堂知识内容。通过切实的体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2.体验式教学法的作用
体验式教学方法,作为新时期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思想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教学内容,从中学会和掌握教学内容,自主地开展体育活动。同时让学生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更加和谐,关系更加密切。此外,体验式教学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把这种体验、探究的意识渗透入学生的脑海里,使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影响,促进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
其实几乎所有的体育教学都是采用体验式教学,只是以前中职学生的体育教师没有那么深入地去研究,并把它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而是让其自然存在。一般来说,中职学生不太喜欢那种比较枯燥的乏味的单调的体育训练,如果教师没有主动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把体验式教学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很难认真地去学习和掌握动作要领,只把体育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为此,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开展体验式教学。
(1)个体体验教学法
个体体验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个体根据教师示范的体育技术和动作要领,自己单独去体验,从而学会和掌握动作要领和技术。比如跑步项目中的弯道跑法,这是对动作要求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训练项目,一般来说,学生都不太想认真去练习,认为跑得快就行,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在转弯时能跑得更快。首先,先从理论上分析弯道跑的特点。当人跑到弯道的时候,就会产生向心力,使身体能够沿着弯道运动(圆周运动的一部分),否则就会往外甩。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在产生向心力的同时也产生离心力,这个离心力的作用就是要把身体往外甩开,影响跑的速度。我们知道,这个向心力是身体跑动时产生的力,如果不能很好处理身体来降低这个力的影响,就要分散体力,把更多的体力用在无用的用来降低速度的离心力。其次,讲解减少向心力的技术和动作要领。为了不使运动产生的力过多地转变为向心力,当我们跑到拐弯处的时候,把身体向内倾斜,使身体的重力产生一个指向运动轨道圆心的力——向心力,也就是说,利用身体的重力来产生向心力,以减少运动力“支付”给向心力的量。这样就不会损耗太多的运动力,使速度尽可能地保持直线跑时的量。所以当跑到弯道时,身体要适当地向内倾斜。同时,加大身体外面手臂的运动幅度,减小身体里面手臂的运动幅度,来增大向心力。然后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弯道跑的动作要领。讲解完后,让每个学生单独进行体验,教师在旁边观看,当发现个别学生运动不规范时,及时指出并耐心地进行示范。这样,学生在体验中就能较好地领会和掌握弯道跑的技术要领和动作要领,提高教学效果,也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跑步也是一门技术活,不只是蛮力活。让学生感受到,锻炼要得法,身体锻炼也要讲究技术和方法,并把种意识植入脑海中,影响学生的体育观。
(2)合作体验教学法
合作学习法是新课改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培养,在合作中找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从别人那里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不断促进个人的进步,并且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促进整体的发展,实现双赢。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分组原则,比如说男女比例,体能差异等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将课程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充分发挥队友的优势,保证整个课堂的秩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等都是比较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训练项目。当老师把相关的技术要领和动作要领讲解清楚后,就可以进行两人对练或小组对练,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与训练中,通过合作体验,领会这些体育训练项目的技术和动作要领,理解和掌握训练技巧,在合作探究学习与训练中得到提高。
4.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法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比较大的考验,要运用好它,就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一教学方法,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来开展。其次,教师在使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了解这一方法,不可生搬硬套,要使用得法,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使其更切实地为中职体育教学服务,让学生得到全面体验。再次,要教育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不能把体验当作玩,应负了事。最后,体验式教学安全性比较弱,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安全,把安全放在首位,不可为了所谓的体验而出现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体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对于自己学习来说,体育是保障身体健康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保障体能的一种方法。只有具备好的体能和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对教师来说,搞好体育教学是为国家提供健康的劳动者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研究新方法,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先梅.体育强国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以2010至2011年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工作检查为例[J].科技信息,2013(26)
[2]李红梅.体育强国视野下民族体育发展的思考——以脚斗士运动为例[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0(4)
教学教学法 篇7
在古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贵族雇佣希腊人为家庭教师, 委托他们对学生进行希腊语教育, 当时他们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直接教授法”。使用拉丁语和希腊语两种语言来训练学生, 使学生成为会用两种语言的人才。
经过17至19世纪, 语法进入系统化。教授们根据这个系统化的语法来教授学生。其教学方法是:首先是语法规则和语法变格, 其次是教翻译。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到19世纪中叶由普雷斯们完成了系统化。
19世纪末期, 语法翻译受到批判, 代之提倡的是语音教学法和自然教授法。所谓“语音教学法”就是使用发音记号进行教学的方法。该方法到20世纪初就衰退了。所谓“自然教学法”就是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 强调侧重心理规律教学。这种方法被系统化后, 就渐渐发展为直接教授法。20世纪初直接教授法进入极盛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行动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开始流行结构语言学, 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口语领先教学法”;即强调声音 (听、说) 优先原则, 文字 (读、写) 为其次。这种教学法到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极盛期, 对全世界外语教学影响很大。
20世纪50年代末期,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这种教学方法提出来质疑。他认为“口语领先教学法”是将耳朵听到的语言立即原封不动的模仿出来, 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固定句型;往往是从耳朵进去立即直接从口出来, 不考虑意思。他认为学外语应该是从耳到脑然后到口的过程。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 以加罗鲁和奥斯贝鲁为代表的认识主义心理学家, 批判了“口语领先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有意思的学习”的外语教学理论。从而使外语教学进入了“认识记号学习理论”的时代。
二、直接教授法与间接教授法
如上所述, 外国语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虽然出现了视听觉教育法、文法翻译法、声音教授法、心理学教授法等等, 但都可以归类于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两种。
所谓“直接教学法”, 则是不借助母语, 直接用要教授的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 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式。
大阪大学文学部日本学科教授对直接教授法这样介绍到:
“他 (大津木) 教我们英语时所用的教学方法是很明确的直接教学法。学生即便是初学者也几乎不讲语法, 当教科书中出现不懂的单词的使用方法时, 用例句加以说明,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教科书进行日常会话,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说, 这样可以简单的矫正口语中的错误。尤其对于初学者, 既不需要用他们的母语来教学, 也不必没完没了地解释语法。”
与此相比, 日本东亚大学中文讲师谢素晗这样论述到:“语言学教师的素质就是要了解所教语言的文化, 努力地做到用学生的母语加以解释, 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 才能做到两种语言的比较表达, 才能得到巧妙的教授法”。两位语言教育者分别强调了两种不同教授法的重要性, 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对此本文予以分别论述。
如前所述, 直接教授法与间接教授法的根本区别有两点。一是课堂教学使用所教授的语言是不是学生的母语;二是外语语法的教授问题, 简单的说, 直接教授法不先讲语法, 而是直接进行日常生活的会话。间接教授法是先讲语法, 然后进行会话练习。
三、教授法与思维方式
教授法与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 思维方式一般分为演绎式思维和归纳式思维。演绎式思维与归纳式思维方式的区别之一在于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问题上。先特殊后一般为归纳思维;先一般后特殊为演绎思维。这与本国语言的学习和外国语言的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本国语言的学习当然采用的是归纳思维。而外国语言的学习多有教材和老师, 即使是外语教学也是在抽象化后的理论基础上, 若是使用教材就更是如此。无论怎么说演绎思维的要求要多一点。极端的讲, 外国语言 (外语)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演绎的思维过程。
这是本国语言教育和外国语言教育的区别和结论。教授提倡直接教授法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笔者认为是顺应了语言学习的自然思维过程。即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无疑是先具体后抽象, 先特殊后一般。谢素晗老师主张的间接教授法, 是因为符合了外语学习的自然过程。在日本教授日本人学习中文, 这对日本人来说当然是外语 (外国语言) , 所以先抽象后具体, 先一般后特殊才是顺理成章。
四、教学法与学习的阶段性
这说明教授法与语言教学的阶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初级阶段采用直接教授法, 手里拿着一个苹果说“This is an apple.”, 大家都能模仿并猜测到:“这是苹果。”的意思;采用间接教学法在黑板上板书“This is”是判断句的基本句型, “This”在判断句中提示主语, “is”是“是”的意思。然后问学生:“This is a desk.”是什么意思, 学生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书桌”。
可是要表达一些抽象的意思, 直接教授法靠老师的动作是不可能的, 这时必须依靠书或几个例句或音像资料来的讲解。一个句型一堂课能否消化可能是个问题。应用间接教学法, 在黑板上写下所要表达意思的基本句型, 同学们就会用各种词套这个句式。一个句型三五分钟就足以处理。
在外语系高年级的教学课程里, 一般有翻译课, “翻译就是用以民族语言准确的再现另一民族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的活动。”因此, 作翻译工作就应该通晓两种语言的特征, 所以在讲述各种翻译技巧前就必须介绍双方语言的异同。这时间接教授法就大显身手。
同样, 在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上, 要想提高听说能力就必须导入直接教授法。这是能力的培养, 只能靠反复的练习才能提高, 只讲理论 (道理) 无济于事。
五、结论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关于外语教授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 研究和探寻外语教授法是一个有价值的活动, 不同的教授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 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 都有必要开展分析和测试, 以及设立典型案例研究, 提高外语教育水平。
其次, 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环境、学生的状况和学习阶段决定。在中国教授外语, 直接教学法从理论上讲, 比间接教学法更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授法, 听力, 会话和读解应多采用直接教授法。
最后, 直接教授法与间接教授法并非水火不相容的对立物, 应提倡综合教授法。
不同的教学法, 所培养的方向准确地说, 效果也不同。所以在外语教学课程的配置上应把工作做细致。
摘要:本文从教学法的历史发展入手, 阐述了直接教学法与间接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应用, 提出了对于外语教学应采用两者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外语教学,直接教学法,间接教学法
参考文献
[1]Howatt, A.P.R.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2]苏琦.《世界大百科事典》汉日翻译教程[M].商务印书馆, P3
[3]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篇8
一、全面认识“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获得了具体进步是断定有效教学的标准,但教师的发展也是教学有效的保证因素之一。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互为作用、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 教学相长, 这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
二、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
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情景能让学生体验到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各方面、各层次的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
1.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如在讲授遗传规律时,可以利用大文豪萧伯纳的故事帮助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上课开始,我们可以给大家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演员喜欢上了萧伯纳,信中向他表白说,如果我俩在一起后,我们的儿子一定会拥有你的头脑,我的美貌。故事说到这里,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不一定吧,也有可能是萧伯纳的容貌和演员的头脑啊? ”疑问和兴趣就是学习探讨的动力。学生看似“无意”的提问就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对遗传规律的学习的契机。最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其实萧伯纳最后就是借助了刚才同学们的推测委婉地拒绝了那位演员的求婚呢。故事的结局引起了同学们的哄然大笑,但是同学们的笑是一种对知识了然的笑,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收获,那就是有效教学中同学们得到发展的体现。
2.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是让学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 、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从而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得到认识与理解。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探究实验中,我发现本来学生应该是按计划观察洋葱外表皮细胞的,但是有部分学生居然好奇地把头发和剪下的指甲放到显微镜上,企图观察到细胞。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引导他们随意进入另一个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意外”中得到即时性生成,获得新知。因此,我调整了教学顺序,根据学习主题重新创设了新情境,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刚才我们在显微镜中能看到洋葱内表皮细胞,但为什么看不到头发的细胞呢?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进行了问题探讨。终于,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他们得到了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结论。相同的知识,却在不同的情景中获得,这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常用策略。
3.创设生活化情境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根据教材内容, 善于创设与社会热点相关联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又如近段时间本市水厂拟提高市区水价,街上、报纸上、网络上市民们都在议论纷纷。水厂解释道水价上涨的原因主要与污水处理的问题有关。我发现这就是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水资源利用问题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接着我就着手组织学生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水价听证会。同学们在会上分别扮演政府人员、水厂负责人、市民代表等角色,他们通过大量调查,就水价上涨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如城市污水处理方案,水价上涨原因,目前梧州面临的水资源威胁,等等,在这场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辩论中,使污水处理原理及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等社会、生物学热点知识得到了落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真实情境中、积极思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倾注满腔热情,努力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景、实物,使之与初中生物知识有机结合,力求吸引学生主动地学,高高兴兴地学,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能得到质的飞跃,与学生共同获得发展,教学相长,才是实施有效教学获得的最大效益。
1.有效教学能促进教师完备教育科学知识 。
追求教学的有效,决不能片面地只关注学生发展,只有教师也关注到了自身需要,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教师只有不断积累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在生活中,教材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不断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共同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2.有效教学能提高教师服务意识 。
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具备服务意识,体现在平时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品质才会在同感和共鸣中得到落实和发展,课堂才会有效、高效。
3.有效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发现 。
善于发现的教师课堂内容开阔, 丰富的学习资源富含生活化气息,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真正担当起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例如,在上到“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教师利用我市的特产梧州龟苓膏和豆浆晶的包装袋作为教具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学生有的注意到了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 有的注意到了上面的出厂日期和保质期,有的关注到了上面的生产厂家。有了兴趣,就有了钻研、探索的动力。学生从来自生活中的事物中感受到了“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应该注意什么”等相关生物知识的存在。有效的教学过程能促使学生培养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内化能力,同时,教师加强了自身对学生的了解、分析能力,对生活资源优化的能力。教学相长,是教与学所能达到的最优效果。
4.有效教学能开拓教师的集体智慧 。
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一句令学生捧腹大笑而又让他有所得的话语, 更多的来自于我们这个共同提倡、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集体。一直备受好评的认识“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单单利用一个纸团在同学间就能进行的接力传递游戏, 就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反射弧的组成,认识到反射弧是一个统一整体。游戏简单,但学习效果明显,除去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学生能亲自参与,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为使教学有效,集中教师共同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便能达到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有效教学,师生各有所得。有效的生物课堂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动力,转变学习态度,教师也从中促进对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相长,有效教学促进课堂不断和谐。
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这段时间,我们有太多感受与思考。虽然还存在不足,但作为教师,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尽可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我们希望让更多师生共同体验、进步、在共同发展中领略 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 的精髓 , 感受有效 教学的真谛———教学相长。
摘要: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获得进步、教师能否共同成长是提高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元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在活动、情景中体验到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体验,才会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教学教学法 篇9
行动导向源于德国, 德语表述为“Handlungsorientierung”,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 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 (Meyer, 1989)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 课程大多采用跨学科的综合模式, 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的学习, 因此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接受任务”、“有产出的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总结谈话”四个学习环节。[1]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项目教学法:适用于学习者已经掌握基础的专业性知识, 当面对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时, 学习者能独立的确定工作目标的要求、制定可实施的计划、逐步实施并进行检查和评估, 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
(2) 角色表演法:学习者通过不同的角色表演, 体验不同角色的内涵活动或心理体验, 从而使学习者充分了解现实社会中各角色的“位”和“为”, 以此达到提高学习者能力的目的。
(3) 模拟教学法:通过创设一种与工作岗位和行业特色相符的工作场景, 学习者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案例, 让学习者模拟职业岗位角色, 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完成具体工作, 在此过程中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案例研究法:学习者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学习, 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通常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并不难解决, 而是强调案例的代表性。在行动导向教学中, 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以适应社会就业需要。
1 基于行动导向的《邮件合并》教学设计
1.1 学习需求分析
在《邮件合并》学习之前, 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技能, 但还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
1.2 学习内容分析
通过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1) 邮件合并是OFFICE的一个综合应用; (2) 通过邮件合并可以批量打印通知、信函、信封、录取通知书等; (3)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3 学习者分析
中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更为明显, 他们具有乐于学习、善于合作、富有激情、想象力丰富, 喜欢接受新事物, 但自我学习和自控能力较差, 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控制。
1.4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背景知识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巩固EXCEL电子表格的排序和调整, 掌握WORD邮件合并, 学会利用WORD邮件合并功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感目标:通过EXCEL和WORD的综合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1.5 教学评价设计 (表1)
2 基于《邮件合并》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
基于《邮件合并》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见表2。
3 教学反思
行动导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独立思考, 不在总是“授之以渔”, 而是着眼于“授之于鱼”。该案例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结合模拟教学和案例研究法, 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 因而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获得了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自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
摘要:本文通过《邮件合并》为教学案例, 讨论什么行动导向教学法, 同时使读者体会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关键词:行动导向,邮件合并,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延松.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研究[J].教法学法, 2007, 06.
[2]李秀明, 武怀.任务驱动_教学法的教学应用_Word图文混排_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1月.
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 篇10
一、主要教学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从古至今, 国际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们潜心研究, 大胆实践, 归纳总结出了很多的教育教学方法, 为人才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四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订正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启发速进教学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连环教学法、昆西教学法、单元教学法与实习教学法等。
四段教学是按照人们所理解知识的心理与规律把教学阶段分为明了、联想、系统与应用这四个阶段, 这种教学方法是20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理论的总结。他认为教学必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了 (清楚) 。传授新教材时, 把教材分解为若干部分, 提示给学生, 使学生清楚新教材, 形成新观念。第二阶段———联想 (联合) 。引导学生把前阶段获得的新的观念与原有的观念联系起来, 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教材。第三阶段———系统。使学生心灵中的所有观念系统化, 形成一定的观念体系, 得出结论、定义和规律。第四阶段———方法 (应用) 。使学生把学到的系统知识运用于实际, 以检查获得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后来德国的齐勒尔和赖因把四段教学法扩充为五段教学法, 把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想、总括与应用五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基础教育与大学基础课程 (如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 的教学中。
问题讨论法也称“课题讨论法”。指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 进行探索或讨论, 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创造性学习态度,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学者林格伦提出的“讨论法”, 即属“问题讨论法”。他认为, 教师讲课主要是跟学生进行交流, 传统的教学法以讲授为主, 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
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与现代启发式等。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与原理时, 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实现认识过程, 即在教师的启发下,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 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与杜威等学者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W.H·基尔帕特里克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立的一种教学法。1918年, W.H·基尔帕特里克在《设计法》一书中提出设计教学理论。他主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摒弃教科书, 废除班级授课制, 打破学科界限, 让学生在每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 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启发速进教学法也称为“新教学论”、“启发学”或“暗示法”。代表人物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奥尔基·洛柴诺夫。所以又称“洛柴诺夫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 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巩固已学知识,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它在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习法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充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的分类与作用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重要元素之一。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与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 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形态的总和。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它分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 (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与基于网络的教学 (如课程教学网站、学习港) 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作用体现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一项心理学的测定与估计, 人们通过视觉与声音从外界获取并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量的分布及人们的接收能力是不同的, 其中视觉包含的信息量65%左右,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40%, 听觉包含的信息量小于20%,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15%, 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75%。因此, 现代教育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又如, 基于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 有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学习, 学生能跨越时空, 模拟真实情境学习, 可以随时开展学习效果检查, 可以通过网络对课程教师、教材情况与教学情况开展网络评价;网络教学也有利于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与整合, 有利于学科知识与教材知识的扩充与教材内容深度的扩展。现代教学手段是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反映。
三、教学评价
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 不仅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 而且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 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价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包括四项主要内容。
一是看是不是量体裁衣, 优选活用。大家知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 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 灵活运用。
二是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 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 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价教师教学既看教师能否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又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 常教常新, 富有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 解决相关问题,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价教师教学既要评常规教学, 又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 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活动的发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四是看能否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媒介。
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与调控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是简单加法) 与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有创造性、新颖性与灵活性, 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使自己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尹俊华, 庄榕霞, 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2]彭兵, 朱云东, 王小东.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1.
[3]艾明晶, 王丽, 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2.
[4]王达光.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 2005, (3) :42-43.
教学教学法 篇11
1.前言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发展型、综合型课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指引学生从别人的教训、经验中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专业成长,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达到共同培养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是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2.案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作用
2.1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性的知识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案例,站在案例中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会独自摸索、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在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实践中不断收获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应对本领,真正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目标。而且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阅历得到丰富,提升对案例的分析技巧与技能。
例如:在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案例教学中,老师可以把风筝作为研究的对象,让同学参照风筝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做出心中理想的风筝。边制作边处理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践。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得到过程中就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学习,使学生可以将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学习。
2.2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研究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体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问题作为向导,探究作为基础,经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能够提升学生观察、思考、研究的能力。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学生可以在阅读和反思中体会到一些教学真谛。学生在这一系列学习中都是以自学完成的,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引,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
3.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论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3.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出发点与回归点是教学目标,其是进行语文教学的航标与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保障。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首先要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老师应该把教学的目标当做课堂教学的具体依据。在对教学案例进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其与教学目标是否相符,且要能体现出小学语文的教学原则、理念。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若没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会导致案例教学过程随意化,降低教学效率甚至使教学没有效果。
学生是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是教学的核心,老师讲授是教学的辅佐方式。但是老师作为教学的指引者、组织者,一定要有引导、判断的能力,然而引导、判断的具体依据是教学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来进行对话、案例讨论、案例评析时,老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合作,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对于与教学目标不相符的对话与讨论,老师必须及时制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有效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青海高原—株柳》时,老师首先要明确出该课文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围绕案例中的株柳,对作者的所见所想进行感知,读懂株柳精神;让学生尝试着对课文进行段落划分,理清课文结构。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所带来的启示。老师明确好这些教学目标后,按照目标进行教学,使学生从依据教学目标的学习中,读懂青海高原柳树身上那种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学懂本篇课文。
3.2精心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案例
选择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对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造成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案例的选择。虽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教学案例比较多,有原生态课堂教学的案例、音像案例、文字案例等;但是,想要找出与教学相适应的具体案例并不容易,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考虑,让所选的案例能够真正的反应出课程内容,利于学生接受、把握。因此,在对案例进行搜集、选择时必须遵循典型性、知识性、完整性、针对性、可塑性、时代性的相关原则。只有依据这几点原则来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才能让选择出来的教学案例与课程内容相符,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3]。
例如:在学习《郑和远航》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远航的线路,从而感知此次远航路线之长,到达的国家之多,开创了世界航海史的先例。学生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同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浏览资料,拓宽视野,借助网上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并认真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3对案例进行研读与评析
对精心选出的案例进行仔细研读、评析是小学语文案例教学中不能缺少的环节,老师应该指引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仔细研读,深入思考教学案例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命题。在对案例进行研读时要做到:①学生应该快速进入到案例情景中,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出来的相关事实,确定案例中老师的角色地位,对案例中老师行为与对策是否合理进行思考分析。②弄清楚案例中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③区分清楚案例中即时性的问题与基本性的问题,要解决基本性的问题,就必须对案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演绎、解释、归纳、推理,从中得出概括性结论。对于即时性的问题,必须把自己原有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案例中的背景、内部因素、材料等联系起来进行评判,提出经得起被反驳的对策、见解与方案。对案例进行研读、评析通常都要经历个人研读、分组探讨、全班展开交流、进行总结评述的阶段。只有经过这几个阶段,才会让案例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得到体现[4]。
例如:小学语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中,老师首先让学生对案例进行仔细的研究、阅读,让学生对案例进行了解、掌握,再以小组的形式对山谷中到底有怎样的迷进行探究讨论。在学生探究、讨论山谷中中的迷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得出与案例比较符合的答案。之后再对学生的研读、探究结果进行评析,从而到达研读、评析案例的教学目的。
3.4案例的改革与创新
对案例进行改革与创新就是在对案例展开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异构,对案例进行补充完善必须在忠于教学案例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案例教学最终的目标是让传授、构建教学理论和培养、发展教学实践的能力的目标得到共同实现,对案例进行改革创新是学生利用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引,且形成专业的能力过程,是小学语文案例教学最高的境界,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且案例教学法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因此,老师在科学合理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教学创新、改革,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教学教学法 篇12
秘书礼仪课程是秘书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引导学生树立礼仪意识、提升自身形象、增强社交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秘书学专业长期作为高校的专科专业存在, 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 教学方法也长期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 相关教学音像观摩和实践训练环节极其缺乏, 学生无法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习热情很受影响。随着一些院校文秘实训室或移动教室建成投入使用, 实训环节被逐渐引入课堂, 分组式教学法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 但传统的分组式教学存在缺少周密规划、组员临时性较强、相互间积极的依存关系难以呈现等问题, 小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待加强。2011年5月, 秘书学被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当秘书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层次逐渐由专科向本科提升, 秘书学专业教育逐渐与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等本科专业发生紧密联系, 寻求一种比传统分组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礼仪道德意识和社会综合技能的教学方法, 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合作式教学法对传统分组式教学法的改进
(一) 理论内涵的进步
分组式教学, 就是通过将班级暂时划分为更多的小组, 小组成员一起按照老师所安排的或自己设计的主题开展工作, 并将工作结果在稍后的全班的课堂阶段做报告。分组式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末, 是西方政治、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早出”需求的教育产品。传统的分组标准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按学生智力、学科水平分组, 如美国;二是按学生个性和能力分组, 如日本;三是按智力和成绩分A、B、C组, 如英国。这种对学生进行分层、分批教学的做法在产生之初就受到批评和指责, 并一度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陷入低谷, 后来由于社会的需要才逐渐复苏和发展, 分组标准也趋向多元和客观。但无论按哪种标准分组, 分组式教学的核心部分都是小组工作, 即小组所要完成的、目标确定的工作任务。在传统的分组式教学中, 组员之间的讨论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合作式教学法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调动教学系统中的一切积极因素, 促成学习者积极互动、积极探索和建构知识体系, 并以团体成绩和组员成绩恰当结合为评价方法, 达到学生主动、积极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合作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合作学习这种古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曾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到19世纪, 合作学习的方式从英国传到美国并在那里兴盛;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公立学校的发展在美国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到70年代复兴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系列更系统、更成熟的原理与策略。合作式教学与传统的分组式教学在形式上相似, 表现为教师作为幕后的指导者, 仅仅负责学习情景的组织;所有学生有权利就工作流程、工作结果的形成和展示汇报等做出决定。其核心虽然也是小组工作, 但更强调组员为完成小组任务所需的合作意识和行动。相比传统的分组式教学而言, 合作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主题工作的准备, 而且可以用于课堂上对工作结果的检测中。
(二) 教学实践的进步———以重要宾客接待礼仪教学为例
1. 重要宾客接待礼仪
秘书接待礼仪是秘书商务活动礼仪中重要的部分之一, 指秘书在接待活动中应遵循的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言谈风度等方面的礼仪。秘书接待礼仪可分为日常接待礼仪和重要宾客接待礼仪两个环节, 日常接待礼仪主要指基本的办公室接待礼仪规范;重要宾客接待礼仪则涉及接机、陪车、会谈、参观、宴请、娱乐等各环节礼仪规范, 比日常接待礼仪更加复杂, 对团队的合作精神要求也更高。
2. 合作式教学法在重要宾客接待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内容:杭州华尚服装公司要推出新款秋装, 为引领时尚潮流, 公司总经理李总特意请巴黎著名服装设计师Smith先生来杭进行指导。Smith先生的助手Mike先生、秘书Mary小姐随行。三位客人乘坐F1036次航班往返, 在杭停留三天。
主题任务:制定接待方案
具体要求:
(1) 以小组为单位组成接待团队。根据国际认可的5人一小组的最合适人数标准, 规定每组人数以5人为基数, 分别承担法方的Smith先生、Mike先生、Mary小姐和中方的总经理李总、秘书小刘五个角色, 允许各组根据需要补充其他角色。
(2) 制定详细的接待方案。该方案需具体注明接待流程及相应礼仪规范。每位组员都可以承担自身角色的礼仪规范文字撰写, 从角色本身的职责考虑, 尽量做到周到、完备;也可以由每位组员承担一个环节的礼仪规范撰写。
(3) 方案完成后, 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形式不限。
教师工作:
(1) 下达主题任务, 要求学生下周进行课堂汇报。
(2)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伙伴, 完成分组, 并引导各组确定秘书小刘的人选。
(3) 对接待方案的指导思想、内容、附属材料、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详细说明。
学生完成情况:
各组学生都在课下进行了周密的讨论和策划, 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有一组学生以视频短片的形式进行汇报, 该组学生共7人, 其中五位学生分别担任Smith先生、Mike先生、Mary小姐和李总经理、小刘秘书五个角色, 另有一位学生担任驾驶员, 一位学生担任视频导演、摄像及剪辑。方案共分接机、陪车、会谈、参观、宴请、送行六个环节, 介绍、握手、奉茶等细节分别融入接机和会谈环节中。每位环节的礼仪规范分别由一位学生撰写, 秘书小刘担纲整合统稿工作。
视频显示, 在实施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身着与角色身份相符的服饰, 言谈、举止也与相应的礼仪规范完全符合, 各环节衔接紧密, 操作准确, 能看出他们在课下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和认真的演练。尤其是饰演秘书小刘的学生, 在每个环节都发挥了中心作用, 其他学生也都给予他高度的配合, 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认真的态度。当该小组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时, 其他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观看, 视频中学生操作正确时, 教室里非常安静, 但当操作出现小失误 (比如接机后汽车座次的安排一度出现错误, 但秘书及时做了调整) , 教室里响起嗡嗡的小声议论。当视频播放临近结束, 屏幕上依次出现各位组员的名字时, 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 教师请其他组的学生代表予以点评, 点评者对演示者优秀表现加以赞扬, 对疑问之处进行询问, 演示者进行解释或申辩, 教师在旁进行点拨, 三方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3. 合作式教学法对传统分组式教学的改进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可见, 在合作式教学法的指导下, 小组任务完成的过程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实施。任务下达阶段, 教师作为幕后指导,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案例内容并提出要求和建议, 为学习情景的组织奠定基础;方案制定阶段, 小组成员为完成方案指导、实施及汇报而共同努力, 秘书小刘无形中担任了统筹安排的工作, 同时其他组员又都根据自身角色需要对小组工作流程、工作结果的形成及展示汇报的方式等提出设想, 经过相互辩论、争执、平衡, 最终大家一起做出决定。这样就形成了以秘书小刘为中心的合作团队, 确立了良好的向心力基础;方案实施阶段, 所有组员都遵循标准的礼仪规范, 设计并表现相应的台词、动作, 每位组员不仅要对自己的表现负责, 还要努力帮助他人做到完美无缺。这次小组任务并没有对汇报的形式进行要求, 但学生主动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拍摄、剪辑, 提高了难度, 也提高了对自身的要求。当他们的作品在教室大屏幕上播放, 接受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检阅时, 他们会为大家的充分肯定而倍感骄傲, 也会为某些小小的瑕疵感到不安, 有助于他们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听取意见, 加以改进。整体来看, 从确定角色到讨论、实施、展示, 合作式学习形式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质, 唤起他们的协作意识;也赋予他们积极的独立精神和责任心, 推动他们在小组内树立一种荣辱与共的精神。
如果以传统的分组式方法来进行重要宾客接待礼仪的教学, 教学形式就可能更多地体现为教学地点的改变或在课堂中增加更多的讨论机会。尽管能做到较科学的分组, 但传统的分组对小组规模没有特殊要求, 组员的角色感将不够明确, 秘书小刘的组织者身份也将不够明显, 以小刘为中心的合作团队也不易形成。在以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分组式教学中, 组员自身职责不明确会导致交流的目的性不强甚至流于形式, 共同努力完成小组任务的决心和责任心也将不够坚决。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实践环节的验证和随时随地地师生交流, 小组成员的内部冲突通常被忽略, 而在此冲突发生到解决过程中培养出的倾听的能力、礼貌、建设性的批判、相互尊重等社会技能, 也有可能被忽略。
(三) 成绩评定方法的进步
传统分组式教学法对成绩的评定更多地遵循教师打分的原则, 教师的意见占主导地位。合作式教学法改变了这种方式, 在课堂上引入学生评委制, 让学生参与到成绩评定的环节中来。当一组学生进行工作汇报时, 别组学生担任评委, 评委需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对汇报者的表现认真观察, 发现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并将其量化为数据。在重要宾客接待礼仪的教学中, 评委评分形式如下。
即由B组第1、2、3名学生负责给A组第1、2、3名学生评分, B组第4、5、6名学生负责给A组第4、5、6名学生评分, B组第7、8、9名学生负责给A组第7名学生评分。如果B组人数不够, 就从别组抽调过来。这样, 每位学生的操作都有三位评委观察并打分, 取平均分为最终成绩, 确保了客观公正;同时, 每位评委负责观察并为三位学生打分, 负担不会过重, 也便于观察得更细致, 评价得更客观。评分参考标准如下:
秘书人员重要宾客接待礼仪实训评分参考表
其中态度分指汇报时的参与态度, 应知分指对礼仪规范的熟悉及掌握程度, 形态分即形象、仪态分, 指发型、面容、着装、饰物、表情等仪容服饰及坐、立、行等言行举止的表现, 创新分指创意的新颖、操作的实效等, 团体分指团体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等。每个单项分占总分的20%, 按其表现又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最终量化为具体数据填入表格。五个单项分相加得出总分, 然后取三位评委的平均分作为学生此次小组工作的成绩。态度分、应知分、形态分会根据个人表现而有所差异, 而创新分、团体分更多地来自于小组的共同努力, 组员之间的差距不会非常大;尤其是团体分, 同一组的得分基本相同, 这也促使每位组员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成功会使他人受益, 他人的成功同样会使自己受到鞭策和鼓励, 培养了他们荣辱与共的集体精神和责任感。
重要宾客接待礼仪的成绩评定后, 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一次小组任务的成绩;多次小组任务成绩的平均分构成他的平时成绩;期中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小组任务, 按照同样的操作程序得出一个期中成绩;再加上学期终试卷的卷面成绩, 共有平时、期中、期终三个成绩。这三个成绩分别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折算, 最终得出这位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毫无疑问, 每一次成绩都是学生自己身体力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通过辛苦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促使他重视每一次小组工作的经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自身意见被尊重和采纳甚至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鼓舞了他们的信心, 改变了他们对传统考试方式的紧张心理, 促使他们将认真工作、时时接受检查和自我检查逐渐化为一种平常心态, 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既严于律己, 又宽以待人的良好心态, 打下坚实基础。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公共关系学解读
除重要宾客接待礼仪外, 秘书礼仪的教学内容还包括秘书人员个人礼仪、办公室礼仪、会务工作礼仪、拜访及谈判等商务活动礼仪、习俗礼仪和文书礼仪等, 说到底是秘书人员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问题。恰当地运用礼仪来理顺各种关系, 是秘书工作艺术的高度体现, 也是塑造秘书个人及所在组织良好形象、打造良好公共关系氛围的重要途径, 因此秘书礼仪是秘书公共关系的题中之意。在公共关系活动中, 主体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指引下, 为获得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交流、沟通和劝说, 良好的合作精神是有效沟通的指路明灯。合作式教学在引导小组成员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和协调完美地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 关键途径也正是在合作精神指引下的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劝说”。因此, 将合作式教学法引入秘书礼仪教学,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礼仪规范, 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礼仪及公共关系的内涵, 教学效果更好。
如果说以交流、沟通和劝说为主的合作式学习方式非常符合公共关系内涵, 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组员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就十分符合交往伦理学的要求。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每一个难关都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安然渡过, 每一个决策都必将是经过充分讨论并得到每一位组员的认可才可以施行。这就促使每一位组员都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信念, 都能够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 都诚挚地融合到整体的合作精神中去, 也就是进入这一组完整的文化之中。合作的品质必然在这种完整的文化中形成, 学生也就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的感觉, 意识到自己所应当担负的人道、公正与责任。在成功的合作式教学法为每一位学生真正接受并愿意身体力行地去施行时, 合作学习逐渐转为一种道德品性和价值观, 不仅影响着他的学习, 更影响着他的生活, 成为他一以贯之的表现。
四、结语
在秘书礼仪教学中, 合作式教学法的引入,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分组式教学存在的小组向心力不强、计划不周密、讨论流于形式、组员合作精神不够、相应社会技能的培养被忽略等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 以科学的分组确定组员名单, 以组内核心人员的确定来培养向心力, 放手让组员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周密策划以培养他们的交流、沟通、协调能力, 然后通过学生评委制的引入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 使每一位学生的努力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合作式教学方法之下, 学生从接受任务、完成任务、公正汇报到成绩评定, 每个环节都要秉承合作精神,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秘书礼仪的内涵和要求, 更能逐渐在他身上化为一种道德的力量, 推动他为个人和未来的组织创建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
摘要:合作式教学法比传统分组式教学法更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合作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科学的标准进行分组, 确定各组核心人员以增强向心力, 引导组员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协调, 引入学生评委制得到客观公正的成绩。合作精神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 而且逐渐化为一种道德力量。
关键词:秘书礼仪教学,合作式教学法,传统分组式教学法,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倩.分组教学形式的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 2011, (1) :111.
[2]王玮.对合作式学习方式实验研究的反思[J].学周刊, 2011, (18) :119.
[3]刘选会, 郭俊仓.合作式学习方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4) :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