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教学效率

2024-09-28

教学情境教学效率(共12篇)

教学情境教学效率 篇1

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心态,借助各种形象化手段,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情感主要源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情境教学法是情感教育的反映。老师应该懂得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学生受好奇心驱动而努力探索;或描绘图像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或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情感的涌动下努力学习。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也应当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现在不少学生却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危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令学生入迷入痴的情境,营造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氛围,使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或如泣如慕或如怨如诉情绪的感情流动,“于不疑处激疑”所激起的使学生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趣和竞争意识。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才能自觉地去钻研、去探索,才能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呢?

一、运用画面,优化教学情境

在教学《绝句》这首古诗时,可以画出鲜艳的图画创设情境,用以展示古诗的内容。老师一边绘画,一边描述两只黄鹂鸟在柳树上唱歌,水田中惊起一群白鹭,它们排成一行飞往天边。远望,千年积雪的西岭就像含在窗口里;近瞧,门前码头边上停着去东吴的万里航船……老师作画,并生动描述,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美丽的图景,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

二、挖掘教材内涵,优化教学情境

对学生进行情境教育,是老师本身的任务。情感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老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异体,是火种,老师应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受及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以情动人。情境教学情真意切,促使学生的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情感进入课堂。

三、运用音乐渲染,优化教学情境

运用音乐渲染优化教学情境能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现在咱们一起坐上小船,摇荡在漓江上,大家都眯着眼睛,同时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同学们一起跟着唱,同学们仿佛真的到了漓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诱发学生的想象,学生一定会产生身临其境而流连忘返的感觉,对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起到了极其有效的作用。

四、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逐步掌握方法。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预习应抓好三个环节:教给方法;提出要求;检查效果。如《范进中举》一课,主要是以人物分析为重点,而这一课的背景———“封建科举制度”支配着人物的命运,这是学生不熟悉的一段历史。所以在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字词预习外,还要提出以下要求:

(1) 请查阅资料,说说封建科举制度的利弊是什么?

(2) 请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弄清他们的身份。

(3) 请精读课文,思考这些人对范进的态度如何?请划出关键语句。

如此预习既提供了预习方法,又做到了要求明确具体。学生预习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以读为本,讲练结合。课文必须以读为主,在读好的基础上把讲练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保证课堂上有充分时间来朗读,而且朗读前对学生提出要求或讲明目的。初读前,常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我会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果是个别朗读,则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2) 讲读要紧密结合。讲解须重点突出,切忌面面俱到。通常可把分析文章结构作为教学重点。文章结构其实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讲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是怎样写的,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具体说来,要让学生懂得什么先写,什么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各段内容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3) 讲和练要相结合。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技能是会不会的问题。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实行讲练结合。在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练习。在练习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如辨析字音、字义、选词填空等形式),加强字词句练习。在课上有意识地让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课文等,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说的能力。随之,写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总而言之,乐教是最高的教学艺术。两千年前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有乐教,才能“情动而辞发”,学生才会“乐学”,“披文以入情”。优化教学情境,老师应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入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让“情”与“境”在相互作用中进一步得到优化,让教与学双边活动获得较佳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情境教学效率 篇2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通过学而起作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中学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探索中得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具体措施,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求知欲

在讲授内容之前,通过演示实验、讲史料、生动的举例和类比、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讲重力之前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等,这样的引入直接,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在讲动量定理时,提出茶杯从高处落到不同的地面上会不会摔碎?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且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是不全面的,但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创设探索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按照前人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来安排的,讲授这些内容时,不能只着意传授知识,更应侧重于介绍知识的探求过程,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式接受转化为全身心投入的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怎样层层分析问题,又怎样解决问题,体会了研究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能知其所以然,能体验到成功感,能将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的间接兴趣。

三、创设成功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教学是一个不断地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读书者无疑,须教其有疑。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将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比如许多学生总认为物体对支持面的正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这样的错误虽经多次纠正,效果不明显。我在教学中在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列举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不等于物体重力的实例,列举多而巧妙者获胜。在比赛中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思维都异常活跃。学生通过自己列举的实例归纳得出结论,既澄清了概念,又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激发了胜利的喜悦。

四、创设类比情境,轻松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创设类比情境,可轻松突破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如何向学生讲清机械能定恒的条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某人身上的两只口袋里装了钱,其中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动能,另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势能,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相当于机械能。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始终不变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因而气氛轻松热烈。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从能量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再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就不难得出从功的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由此可见,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把握时机设疑,能使兴奋持续下去

一节课中新的概念、规律得出后,学生很容易产生松懈情绪,在总结中再强调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时,学生可能听不进去了,若把要

强调的知识巧妙地设计成富有色彩的问题,并适当地带上点风趣,则可使学生在倦怠中再振作,加深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总结时再举用水平力推桌子没有推动的例子,就没有新意,不能再引起学生的兴奋。因此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竖直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 =μN,N增大,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

六、抓住时机激疑,使知识巩固深化

中学生缺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激疑,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讨论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上的感应电荷的分布及导体的表面为等势面等性质,其结论学生是认可的,但其是否真正理解了呢?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些激凝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凝点,必定进行深入思考,这无疑对于深刻理解静电平衡的真正内涵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七、以错悟理,创设评错情境

物理知识除了要从正面理解外,还应作一些反面文章,即针对学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设问,让学生从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提高理解概念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创设的评错情境,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一旦错误被揭穿,必

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将错就错,创设纠错情境

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如果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可能造成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若能将错就错,创设纠错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而是理解了的知识,掌握得也就牢固了。

九、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

利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多种技术组合而成的信息系统称为多媒体系统。在中学物理中,讲授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化的物理过程、瞬间发生的物理现象、复杂的物体内部结构时,由于受时间、空间或条件的限制,单纯语言、仪器、教具等传统媒体都难以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觉和听觉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美的熏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有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篇3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原动力,因而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培养学生的情感,营造学习氛围。

我们常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一方面表明学生要亲近教师,即尊师、爱师,和教师情感交融、心灵相通;另一方面表明学生要相信教师,即在教学活动中,爱听教师的课。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位学生,对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关心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使学生不仅尊敬教师,而且信任教师,从而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利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语言是知识的主要载体,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准确精炼、幽默风趣的语言,抑扬顿挫、温文尔雅的语调,意气风发、激情四射的语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把学生逐步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去,带入探索的情境中去,从而使教学活动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联系实际的生活,增强学习信心。

政治课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复习进度和内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探讨,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要使政治课回归生活、回归实际,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理论的灌输。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问题启迪思维,思维支配行动,行动决定效果,因而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行动,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

1.结合时事设问。

时事热点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时,教师既可以重点复习基础知识,又可以结合当前最新的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用时事热点带动知识复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其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不仅能完成知识目标,还能培养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2.变换角度设问。

对于同一问题,提出的角度不同,其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拓宽思路,还能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材施教设问。

因材施教设问的实质是分层设问,即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并研究学生的差异,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地设问,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合作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效果

1.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开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学生在自我探究、分组探究、集体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推理、综合抽象,自行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思维,适时、及时地点拨、引导,使学生建立起“点—线—面—体”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参与深度,提高政治复习课的效果。

2.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学生参与的效度。

提高学生参与的效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复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分析、讨论、评价的机会,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使学生愿意交流、善于交流。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就可以通过双向交流、多向交流、立体交流,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方法上相互借鉴、在思想上相互碰撞,完善对他人及自我的认识。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4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因此,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二、创设故事情境

教学中, 单纯地教授知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 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 让每个学生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比如, 在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 课前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 让一个女生扮演小明的妈妈。小明的妈妈是玩具厂的一名工人, 她的工作就是在三角形的钢板上画角的平分线。由于这些角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她每次先量出角的度数, 然后再计算出它的一半, 最后才能画出角的平分线。既要动脑又要动手, 这样每天工作结束时都感到很辛苦。一天爱动脑筋的小明到妈妈的工厂去玩, 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灵机一动, 立即用自己所学知识制作了一个能平分角的仪器。这个仪器如右图所示:A、B、C、D四个点处可以转动, 其中AB=AC, BD=CD, 使用时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上, AB和AC沿着角的两边放下, 沿AD画一条射线AE, 则AE就是角平分线。表演完毕, 小明妈妈开心地笑了。这一故事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节课的学习上来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 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吸引, 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 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出。

教学情境教学效率 篇5

创设实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延安富县城关小学

刘军建

【内容提要】数学课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讲究实效。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创设 实效

情境 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教学的实效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如何来创设具有实效的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要具有实效性。

创设课堂情境是为了优化数学教学课堂。因此,教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气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课堂情境的实效性体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参与的全面性,效率提高等方面。

二、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趣味性。

对小学生来说,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情境,从课堂情境中引出问题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自己熟悉的经历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或融入学生亲身经历的场景中,通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认识分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分蛋糕的视频片段。那么,从这个视频中,你发现了什么?情节是这样的:青青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正在这时,第9个小朋友出现了。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他。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分数。

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生:我还联想到了,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这块蛋糕的八分之一。

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又来了第9个小朋友,他分了这块蛋糕的九分之一。

生:(立即招来好多个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

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9个孩子分到的蛋糕不能用表示呢?

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我觉得可以想到。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如果青青最后真的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二分之一。

师:不过,这里的是整块蛋糕的吗?

生:不是,是平均分成8份以后,每一份的。„„

视频中生动的画面是学生经常见到的,教师将视频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三、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务必要求生活化,真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课堂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教室的黑板到底有多长?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一米相比,看看是几个一米,与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几倍。用直尺量、用步子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实在的真实课堂情境。生活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要有探究性。

生活中,处处都充满探究,只有探究,才会有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主动探究发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复习片段

当师生已完成两位数除法的基本内容整理复习后,出示()÷12=()

师: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思考方法。那么对于()÷12=()这道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你有办法解决下列的几个问题吗?

(1)要使商的中间出现0,你能想出被除数吗?比一比,哪个同学能最快想出来?

(2)你是怎样思考的?(先想商,再用除数乘商求出被除数)(3)这样的商和被除数有多少个?(4)有没有最大的被除数?为什么?

(5)有没有最小的被除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6)要使商的末尾出现0,你能很快想出被除数吗?如果有很多,有没有一个最大和最小的?

作为数学课堂情境的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在本案例中出现的情境只有除法算式中的一个除数,让学生联想被除数、除数与商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联想、思考与尝试去解决问题。这样,把学生置身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创造性地运用旧知,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要具有适度性。

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不能太多,一节课如果创设了好多的课堂情境,学生们就会走马观花,像听故事、看戏一样,只关注情境活

动的本身,忽略了学习的内容,把一节数学课当成了故事课,效果会大打折扣的。我们创设课堂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中去,所以,我认为创设情境一定要适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考虑,来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思想政治 问题情境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

在“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苹果”资源为例,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阶梯式”问题情境和“体验式”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通过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形象化”问题情境,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进入学习中。笔者在讲述“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时,采用了直观形象的物体导入。

情境一: 四个苹果创造世界。第一个是亚当夏娃的苹果,与人类有关,第二个就是牛顿的苹果,发明了万有引力,第三个是乔布斯的苹果,改变了移动市场、音乐和电影市场。第四是中国的小苹果,解决了庞大的大妈们多余的精力,这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今天,老师手上有一个苹果,想引起大家的无限遐思。(看到老师手上拿的苹果,一些学生好奇,老师拿着苹果上课,到底有何意图)

问题:(1)这里有一个苹果,我想分给大家吃,大家说够不够?为什么不够?

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够,原因是苹果少,人多。其实苹果在这里是一种资源,大家想吃苹果是一种需求。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为了解决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合理配置资源。那么,合理配置资源有哪些基本手段?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市场调节有哪些优点?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有效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二、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推进教学,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重点有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市场配置资源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根据生活逻辑和本课逻辑,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情境。

情境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我国居民对苹果需求将不断增加。2014年,陕西、山东,阿克苏及渤海湾等全国几大苹果产区的苹果产量减少,市场上红富士苹果的价格不断上涨。在果蔬批发市场,有本地产的苹果,也有全国其他地方产的苹果,鲜苹果行业竞争激烈。

问题:(2)因为苹果少,价格又在上涨,A地政府决定所有苹果价格都一样,居民凭票购买苹果;无论苹果多还是少,B地政府让居民根据市场价格自行去购买。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买苹果?为什么?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根据市场价格去买苹果,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比较方便、灵活,苹果贵时少买或者不买,苹果便宜时可以多买些。学生看到问题情境后,得出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而且有些学生感觉到A地政府的做法不利于调动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和销售商的积极性,影响果农种植的积极性。

问题:(3)面对苹果价格上涨,居民对苹果需求增加的情形,果农会做出什么决策?若苹果价格下降,果农又会做出什么决策?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果农获利增加,就会扩大苹果种植面积,这时果农会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资源流入);“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果农获利减少,就会缩小苹果种植面积,此时果农会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资源流出)。市场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这里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市场主要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

问题:(4) 市场调节有哪些优点?

通过对购买苹果的两种方式的比较和果农决策的分析,学生得出: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既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不是所有资源都由市场来配置呢?

情境三:如果某一苹果批发商的仓库失火,同时果农的家里也失火,它们离消防部门的距离相等,批发商和果農都打了119报警。若按照市场调节,谁出的救火价钱高,消防部门就先救谁的火。另一苹果批发商,为了防止自家仓库的苹果被偷,想在中国买几把手枪来对付小偷。

情境四:苹果涨价了,一个新的名词“苹什么”开始流行,各路资金流入苹果产区疯狂抢购,“红富士”瞬间身价大增,在高价格高收益的吸引下,不少地区的果农大种特种苹果树,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当时苹果的产量是多少,市场容量是多少,只是盲目地扩大种植。结果苹果产量猛增,导致价格一跌再跌,有些果农甚至砍倒苹果树当柴烧,损失惨重。

三、创设“体验式”问题情境,升华情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创设了“体验式”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特定角色,体验自己或角色的心理或行为,进而起到增进认识和培养情感的目的,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参与生活的能力。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得出: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市场规则,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通过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诚信行为、违法行为创设“体验式”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市场经济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本课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起到“立德树人”的功效。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7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知识教学应遵循教学优化原则,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有效的知识教学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考虑学生应有的发展水平,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明确时间、内容、方法、要求, 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这种知识是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的有效知识。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决, 而应由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解决,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 主体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学习主体对教学的有效参与上, 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 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学习过程是否有效, 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 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 只有在活动中发挥出合理的主体性, 活动才是有效活动。例如在讲解约数与因数的区别时, 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下: (1) 数域不同。约数只能是自然数, 而因数可以是任何数。 (2) 关系不同。约数是对两个自然数的整除关系而言的, 只要两个数是自然数, 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约数关系, 如:40÷5=8, 40能被5整除, 5就是40的约数, 12÷10=1.2, 1不能被10整除, 10不是12的约数。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对它们的乘积关系而言的。如:8×2=16, 8和2都是积16的因数离开乘积算式就没有因数了。 (3) 大小关系不同。当数a是数的约数时, a不能大于b, 当a是b的因数时 , a可以大于b, 也可以小于b。一般情况下, 约数等于因数。因此, 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 针对差异性,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展示学生个性, 可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感悟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 产生学习需要, 激发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 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组成课堂情境。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活动, 保证主体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 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提出猜想, 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参与教学相对较高的主体性, 提升学生可能性需要的层次。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 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 再次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问题的质与量及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主体参与, 问题要少而精, 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要在问题之间留有学生思考的充足时间, 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 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 例题教学生活化, 知识运用生活化。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 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教师要做有心人, 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 让生活走进课堂, 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 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了即可用, 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创设教学情境, 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 只有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充分参与为前提, 才能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学习质量提高的目标。重视情境创设时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数学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 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情境的创设, 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主动思考问题, 探求新知, 所以, 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 应只是一种提示和启发, 至于问题的答案, 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和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当今这一信息社会里,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 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时代气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可以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 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的, 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能够促进思维发展的问题, 学生会产生情感反射, 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 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 营造出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 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

精心创设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设疑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吃透教材, 熟悉教材, 深挖教材, 设计问题, 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分心理特征设计问题。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还要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 指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把课堂上学到知识、获得的体验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并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 活学活用, 触类旁通。

1. 课前设疑, 引入情境。

例如在《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时,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动物也互惠互助呢?”学生通过读文, 很快做出回答。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只要千鸟轻轻用喙打鳄鱼的上下颚, 鳄鱼就会张开嘴, 让千鸟飞出来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 教师通过反复引导, 让学生总结概括,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调动了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课后设疑, 引导想象。

讲完《狼和小羊》一课后,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狼向小羊身上扑去, 小羊被狼吃掉了没有?”学生听后, 思维活跃各抒己见, 有的说:“狼扑向小羊, 小羊无力反抗, 成了狼的美餐, 正吃着被猎人发现了‘砰’一枪把狼打死了。”有的说:“凶恶的狼向善良的小羊猛跑过去, 小羊正巧一闪, 狼的脑袋撞到大石头上死了。”通过课后设疑, 请学生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学生情绪高涨, 积极思索, 达到了“课虽尽, 意未穷”的效果。

二、提倡多思, 鼓励首创精神

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爱发言、喜用脑的学生, 对课堂提问经常回答错误, 牛头不对马嘴, 惹得师生哄堂大笑。对此, 教师不应只简单地说对与错, 还应深入考虑一下该生的回答中有无创造性的成分, 即使回答不对, 爱动脑筋的学生必然是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教师要加以保护, 启发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敢于创新。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 教师才有讲头, 才能针对学生回答的缺陷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作文课上一位学生说:“菊花红得那样鲜艳, 像美女的唇。”说得多好, 我立刻表扬他:“你想得真好, 老师都没想到呢?”又如一次听课时, 一位学生将小白兔的耳朵比作荷花瓣, 听课教师都愣住了, 随即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我何曾听过将小兔耳朵比作荷花瓣的, 不过细想想, 还真像,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举。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靠粉笔和黑板讲课, 学生靠纸和笔学习。这样落后的手段影响教学的效果,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要求小学语文课堂必须采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 因为这样教学直观、形象, 能使学生手、口、脑并用,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积极思维和探索。例如教学《荷花》一课, 我利用多媒体把不同姿态的荷花图片播放给学生看, 动听的音乐, 抒情的朗读, 美丽的画面, 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我随机引导:“现在, 有一群人来看荷花, 被荷花的美深深吸引了, 但是却描写不出来。你愿意像解说员那样, 来给游客介绍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 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进行朗读。在之后的“小导游”介绍中, 我发现学生把课文读得特别优美、生动, 这就是兴趣激发的力量。在学生第四自然段时, 我对学生说:“作者觉得自己也是荷花了, 那么, 谁愿意先来做荷花, 把它美的姿势表演出来呢?”学生兴致高涨, 表演时入情入境, 与课文产生了共鸣, 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 兴趣浓厚, 充满自信。又如《恐龙》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把不同的恐龙用幻灯片展现出来, 让学生说出是什么龙, 有什么特征, 生活习性等, 教师根本不需多讲, 学生就兴致盎然。这种教学形式, 既节省了大量时间,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他们很快感悟和理解了课文内容,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范读传情, 潜移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 对所研讨所得, 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 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课堂教学时, 教师的范读做到以声传情, 景随声出, 不仅能让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也有助于情感的调动。教《二泉映月》一课, 在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声中, 教师范读, 开始如泣如诉, 渐渐深深地叹息, 伤心地哭泣, 激愤地哭诉, 倔强地呐喊。声调抑扬顿挫, 展示音乐的升腾跌宕……学生在教师范读中领悟盲人阿炳是用自己的心在演奏, 是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深沉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学生进入角色, 入情入境, 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意蕴美和音乐美, 同时教师的激情范读, 把文中的情感潜移到学生身上。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之情境教学 篇9

一、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有了兴趣, 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的魅力就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 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形成积极的自我状态, 产生内驱力。如果能同时创设适合他们的氛围, 他们的自我表现欲就更强烈。所以, 教师上课伊始, 在设计的值日报告、自由会话等内容时, 可考虑为学生提供这样的环境, 如: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hat about yesterday?

What di you have for breakfast this morning?...

What is your favourite food?Why?

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st?等等, 让他们就感兴趣的事件, 周围发生的事情, 自行选择话题, 至于他们要表达什么, 用什么方式表达, 也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这样, 不仅解除了学生讲英语时由于被动而导致的不满意、紧张, 甚至恐惧等消极情绪, 而且让他们在回忆具体情境的过程中, 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 更快地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 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二、创设情境, 呈现新知

教师在新单词教学中, 可以选择实物、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用合适的英文解释,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时、在意犹未尽处掌握单词。而在新的句型或语法的呈现过程中, 因为课本上的内容大多是欧美国家的背景知识, 如地名、人名、一些习惯用语等, 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学生感到陌生的内容, 所以往往会成为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障碍。教师不妨选用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有关、与学生关心的事物有关的内容, 如, 在教学How long has Kate been at her s c hool?句型时, 可改为How long ha ve you b e e n a t our s c hool?或How long has your classmate been at our school?然后作出真实性回答, 学生马上便能体会本堂课要教的内容了。

至于情境呈现的方式则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想象活动, 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但值得一提的是, 所有这些情境的呈现要有新异性, 呆板的、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不存在语言交流“信息沟”的情境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模仿操练, 体会情境

这一环节中, 我往往采用听录音, 回答教师预先提出的问题, 跟录音朗读或自由朗读等方式。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听材料, 迫使他们注意力集中, 要体会录音材料中的情境才能形成回答问题的思路。而引导学生个人或集体大声朗读, 有效模仿语音、重音、连读、语调、意群, 由于口舌的活动, 会产生机械记忆, 帮助记忆课文中的单词、词汇、词的搭配和重要句型。正确而流畅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形成, 而语感的形成对于学生学好英语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阶段学生模仿操练的内容均是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 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兴趣, 注意知识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以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在操练形式上可以分组、分男女生、师生对话、连锁操练等多种形式, 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

四、交际活动, 运用情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它首先是用来交际的工具, 是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要达到这一交际工具的目的, 就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在学生机械模仿训练比较熟练的基础上, 课堂教学活动必然过渡到交际活动中去, 这是新教材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能用已经有的知识, 根据具体的情境,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选择最确切的语句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意思。在交际中, 学生首先要进入角色, 其次是扮演好角色, 这样能加深他们内心的体验, 使他们对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印象深刻。由于是在观众 (全班同学) 面前进行交际活动, 学生必然配之以恰如其分的动作、表情, 这些体态语言不知不觉地被学生运用, 学生在以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时会联想到交际活动的情境, 便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合理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一、创设导入性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导入情境能激发学生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 为上好一堂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创设激趣导入情境, 唤起求知欲望。

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等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活动方式, 因此, 教师可通过这种方式创设导入情境, 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创设问题导入情境, 引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决定着思维的方向。有了问题, 学生才能不断思考, 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学时, 可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到积极状态, 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过程性情境,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竞争性情境, 体验成功的乐趣。

小学生具有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 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如, 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 教师可以设计“勇夺冠”的游戏。先出10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好胜心强, 都想争第一, 一个个算得又快又好。这个游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 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2. 创设生活化情境, 保持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当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 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进而保持学习兴趣。

3. 创设操作情境, 培养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充分感知, 即眼看、耳听、手做、脑思考、口表达。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通过亲自实践掌握所学知识,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实践能力。

如, 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选取生活中许多熟悉的物体, 通过摸、看、拍、推、滚等进行体验, 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 说说自己的感受, 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学生通过积极参与, 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丰富了想象力, 激发了创造潜能。

4. 创设表演性情境, 满足个性需求。

根据小学生爱表现自己, 渴望参与并成为主角的心理需求, 创设表演性情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 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多次上台表演有规律的动作、声音。学生们个个争取表演的机会,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

三、创设启迪、升华的总结性情境, 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有层次的练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设计基本练习, 既能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又能使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其次设计有坡度的练习题, 理解新知识, 训练学生的思维;最后设计一些灵活多变的拓展练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质疑、思考, 进而提高。

2. 创设趣味性的娱乐情境。

创设恰当的娱乐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知识, 应用知识。

总之, 情境教学的创设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 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使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进而学生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 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教学情境教学效率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57-01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小学生由于其学习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心智发育不完善,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自身的科学引导,通过趣味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

一、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性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近、和蔼,才会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学引导,更好的提升学习效率。数学是小学时期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多、对于学生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师生关系的创设,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爱屋及乌”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学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帮助,少一些批评、少一些打击,通过自身的鼓励、引导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认可,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信心。特别是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于他们更多的关怀,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提问,不能简单的进行“一刀切”,特别是不能将提问当成惩罚学生的方式,以免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的进行表扬,以便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对于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用自身的爱心与关怀来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爱上教师、爱上数学。

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样的课本、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也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步骤。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相对较弱、感性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运用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丰富多彩,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我是规划师”的教学情境,例如国庆节班上设计板报剪纸,每个剪纸需要6平方分米的彩纸,现在一共有一张34平方分米的彩纸,能做几个合格的剪纸?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发现34÷6=5……4,得出能做5个合格剪纸的答案,因为剩余的4平方分米彩纸不够做一个合格的剪纸。之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另外一个习题:班上要划分学习小组,已知某班总人数是34人,每组6人,能分几个小组?大家运用除法进行计算:34÷6=5……4,不少学生便得出能分为5组的答案,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大家进行验算:剩余的4位同学该怎么办呢?将他们驱逐出班集体吗?还是将他们分为另外一个小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同情况下余数的不同用处。通过趣味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度。

三、教学方式的趣味性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身认知能力不断提升、思维技能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丰富教学策略,加深学生的学习认识。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习自制力相对较弱,传统单调的课堂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通过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手中的直角三角板的三个角分别标记为∠1、∠2、∠3,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合作,将3个三角板的∠1、∠2、∠3进行合并,便可以得出一个平角(180°),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随便画一个三角形,之后运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计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的认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学习中探究,通过学生学生的实践、运用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课下作业的趣味性

我们知道,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课下复习的基本手段,传统教学中的“题海式”作业很大程度上的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恐惧、反感。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进行生活问题的解决,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实现作业的真正价值。例如在教学面积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去测量自己房间的面积、测量家里的占地面积,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计算的时候有哪些技巧等等,以便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运用到生活中,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名人轶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知识的趣味元素,丰富学生的数学综合感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好玩性、实用性,进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识,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蘇建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探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教学情境教学效率 篇12

一、以地图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学中,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用地图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使之产生新奇和探索,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诱发出学生探究性的行为,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根据“同化”和“顺应”的原理,诱导学生根据地图所显示的地理知识信息,采用分析、综合、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世界气温的分布”时,要求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读图,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即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然后设置以下问题情境:为什么等温线不跟纬线一致?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平直,而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曲折?启发学生根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等,分析对气温的影响,从中获得问题的答案。

以图创设问题情境,把地图与思考题密切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索理于图,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生理技能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叩开学生的心扉,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及地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以地图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情境是学生质疑的“动力场”。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做到善于提问。其中,充分发挥地图的功能,激发学生由图生疑,是创设质疑情境的重要手段。

例如:讲到“寒潮对我国的影响”时,我要求学生读“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寒潮影响我国的区域。有学生发言:寒潮影响了我国的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一位同学提出:云贵高原位于我国的南方,为什么不受寒潮的影响呢?又有一位同学提出:青藏高原也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对于学生的这些提问,我及时给予表扬,精心呵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读图得出结论: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海拔高,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云贵高原地处青藏高原的遮挡下,而且海拔较高,也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通过讨论,问题获得了解决,把课堂教学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鼓励学生由图生疑,推敲结论,哪怕是很小的发现,也会让学生兴奋无比,从而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珍惜学生每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得到锻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三、以地图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地理知识的必要手段,不仅是智力的起源,而且是思维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以地图为载体,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去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可促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尝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讲到“板块构造学说”时,我设计了以下学生的操作情境:(1)将“全球板块分布图”叠置在“全球海陆分布图上”,找出几乎只有海洋的板块。(2)标示出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或所知道的其他山脉的位置,以板块构造的观点说出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进行绘图、描图等活动,有利于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提高读图能力。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利用地图创设的操作情境,既要具有可操作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建构新的知识。

四、以地图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地图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例如:讲到“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时,我与学生一起制作七大洲轮廓图,并分发给不同小组的同学。教学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重要的纬线与经线,然后念出大洲的名称,让学生举起相应的大洲轮廓图,并把大洲轮廓图贴在黑板经纬网地图正确的位置上,最后在黑板上拼合成“七大洲与四大洋分布图”。整个游戏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情境,寓教于乐,可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地图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突出地理教学特色,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大胆尝试,遵循有效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利用地图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策略。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 创设教学情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运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作者根据教学实践, 介绍了利用地图创设教学情境, 强化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地图,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澄, 樊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

上一篇:让学生喜欢写作下一篇:语文人文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