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2024-10-24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通用12篇)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1

有效教学来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教学有没有效果,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有没有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说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也是低效的、无效的。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没有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而良好的教学情境, 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笔者下面谈谈自己对创设课堂情境与有效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继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形象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 总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 使他们乐于回答, 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例如, 在教学“千克和克”时, 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问学生:“这两本书哪本重呀?为什么?”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 一个里面装有物品, 另一个里面是空的, 问学生:“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这些问题一提出, 实际上就为学生这一节课的学习定了目标, 接着学生通过操作解决这些问题, 清晰地体验到千克和克的知识。

又如, 在教《小露珠》这一课时, 我以猜谜语的形式:“闪亮透明小圆球, 不大不小像豆豆, 花草, 树叶做摇篮, 太阳出来去无踪。”这是什么?我话音刚落, 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抢答, 看着学生积极的气氛, 我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小露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经过几分钟的阅读, 他们很快就有了答案, 有的说:是在夜幕降临时出现的, 在太阳公公出来时消失。有的说:夜深人静, 万物都入睡时小露珠出现, 在早上七点半消失。此时我点拨:小露珠的出现, 为什么动物们和植物们都喜欢呢?小露珠要走时他们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小露珠要做时又是怎样和他们告别呢?学生都很积极的带着问题去阅读, 然后抢着回答:就像万物都喜欢小露珠一样的心情。

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 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 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 从而产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欲望, 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 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 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自由开放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动手操作

开放的空间给学生充分自由, 让学生作为主人积极参与、自由展示。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里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又能亲身体验, 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学得轻松, 学有所得。

例如,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 我准备了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上课开始, 播放录音, 让学生做“听声音, 猜物体”的游戏, 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进一步激起学生们对物体产生声音的探究兴趣。这样学生们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探究, 学到了物体产生声音的奥秘。学生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中全身心地投入、体验、探究, 学习自然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了。

再如,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 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 如长方体, 正方体等, 在进行新课时让小组合作摆拼图形, 从不同角度观察所拼图形,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不一会儿每个小组都摆出了两、三个不同的组合图形。其实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 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 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 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 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在情境创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 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 有新意和启发性, 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二) 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 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 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 关心国家发展。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我模仿创设了班长选举的情境, 出示学生得票统计图 (张嘉栋56票, 王子涵22票, 刘叶18票) , 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到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三)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 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 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课堂情境的创设方法还有很多, 以上只是笔者的部分实践及粗浅想法, 以期抛砖引玉。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 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同时学习到知识, 发展能力, 获得学习方法,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摘要: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时间在减少, 而需要掌握、学习的知识却更多了, 也更难了。因此, 教师要面对现状, 努力去创造, 去耕耘, 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使课堂更加有效, 这也成为了大家共同的追求, 而情境的创设显然是教学过程中非常有效的有段之一。

关键词:教学,有效,小学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2

龙坪民族小学 喻世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孩子生活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生活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和深刻变革的新时期,时代和社会对他们的素质、才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不仅要改革教育、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而且要求人人学会学习。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被动接受,弊端多多。因此新课改倡导发现式学习,即教材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情景,由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深,而且锻炼和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从事数学习活动的喜悦。因此,数学学习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至关重要。

二、课题界定

1、关键词界定

有效情境: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情形。

创设:创造。

利用:使事物发挥效能,为人们服务。

2、课题界定:

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教材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情景,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能力。

三、课题支持性理论

1、《新课标》指出: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3、巴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

学习材料:1.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 2.恩施州教科所主办的《鄂西教研》 3.新《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等。

四、研究目标

通过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和现在的发现式学习的调查分析,使学生明确现在教材的编写贴近生活,情景图真实有趣且具有挑战性,创设并利用好有效情境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事实出发,在研究具体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思考的乐趣,也体验到学习数学是轻松而快乐的。

五、研究内容

1、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的现状调查;

2、指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问题;

3、指导学生自己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

4、研究具体操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1、5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工作和课题方案的设计;

2、206月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个人课题,请求立项。

(二)实施阶段

1、年7月―12月,开展课题的社会调查,分析现状,制定对策措施,完成调查报告。

2、1月―3月,请专家点评,展示中期研究成果。

(三)结题阶段

1、205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2、年6月,上交“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本次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 教育调查法:我在两个阶段都用到了教育调查法:一是在研究活动开展之初,对部分师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以便了解情境教学在师生中的认识情况、运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让我明确研究的目标和重点,有的放失,并写出学期初调查报告。二是在研究过程中,再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前期工作取得的进展和不足,以便后续工作中弥补和修正。

2. 文献研究法:在研究期间,我查阅相关资料并做好记录,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经验总结法:自开展研究活动以来,我对自己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认真设计,对学生的要求也由看情境(图)、听情境(故事)、做情境(游戏)到自己创设情境探究性学习,仔细分析、对比,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写下相关的经验文章、教学反思与同行们探讨,为寻求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积累第一手资料。最后在研究活动结束前进行全面总结并写成文章发表。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准备阶段:对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山区教师对情境教学的看法、教法和建议,倾听孩子们学习新教材后的心声,明确情境教学在我校的开展情况,确立自己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2. 实施阶段:根据掌握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制定详实的计划,采用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创设情境、利用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的能力。

3. 总结阶段: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归纳实验情况,总结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我扎实工作,积极研讨,实验立足于数学课堂,探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课题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题,因此,数学课前我都要创设生动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我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把学生分组做实验、做游戏培养其操作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如:我在上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时就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调查物品的价格,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个大数是多少,同学们放学后兴致勃勃地走街串巷进行调查,待到上课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

2. 合理安排情境的投放时间。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情境的安排时间可以设在上课伊始导入新课,可以穿插在课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放在课尾承前启后;还可以在课前和课尾同时安排形成情境串首尾呼应。(2).情境的创设多是课前预设的,具有目的性;也可以是临时安排的,具有随机性。关键是让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服务,故而,情境的安排时间要适时。如:在课中发现学生有厌倦情绪时我马上话锋一转,对同学们说:“现在我给大家讲一则笑话。”或“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你想做游戏吗?”等,然后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讲一个故事片、讲一则笑话或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再教学后面的内容效率就高了。也就是说情境的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3. 能有效且高效地创设并利用情境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是一对链环,“创设”是前导,“利用”是关键。“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有效,才能被教师和学生所“利用”,才能高效地服务于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利用”情境教学就要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信息并筛选有用信息、结合问题才能解答问题,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教材,设计最有效的情境――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紧扣主题;“利用”情境时一定要又快又准地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并选取有用信息。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与猜测》的“抛硬币”内容时,先用问题导入:“一枚硬币抛下后哪面朝上?”让同学们带着猜测去做实验,并在课中反复做摸球游戏,从游戏中发现信息,最后总结出“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词来概括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由于我设计的摸球游戏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贴近学生生活,同学们一直兴致勃勃,所以教学效果好,效率高,真正体现了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4. 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情境的种类和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每节课所运用的情境也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每节课运用的情境都“有效”。因此,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来了解情境、运用情境、积极参与创设情境的活动中来,以便提高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能力。我主要从两方面来完成:一是让学生针对同一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学期《乘法口诀》的6的乘法口诀时,电脑出示一张苹果图(苹果排成9排,每排6个),让同学们看图提问题,我归纳了一下,共提出了以下6种问题:(1)每排6个,9排共有多少个? (2)每列9个,6列共有多少个? (3)54个苹果,每排摆6个,可以摆几排? (4)54个苹果摆成9排,每排多少个?

(5)54个苹果摆成6列,每列多少个? (6)54个苹果,每列摆9个,可以摆成几列?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刚刚学习乘法和除法,能够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简单,当然这要归功于平时的训练。二是指导学生自己创设并利用情境来学习,让学生自己当小主人。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学习,经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有的创设故事情境,有的创设问题情境,有的创设操作情境……课堂气氛热烈,把同学们的手、脑、心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了,自然效率就提高了。

5.本人的教科研能力得以提升。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在个人博客中发表多篇文章,在《鄂西教研》2010年第7――8期上发表文章一篇,在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上发表文章七篇,个人论文获乡一等奖,主讲的一节课获县“优质示范课”奖,所撰写的教育叙事获州二等奖。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仔细分析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把它写下来与大家探讨,以便为以后的教科研工作提供素材。

(一).对情境教学的重视不够。大家都知道,目前师资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城乡差别大,导致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不够,从而不够重视情境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新意,激不起学生兴趣;或者运用情境教学时“走马观花”,所用的方式方法不对,学生有如“雾里看花”,无法调动其积极性,无法吸引其注意力,教学效率低。怎样使这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从认识上提高、进而运用贯穿于课堂使之服务于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怎样创设“有效”情境。情境的种类和方法很多,而且同一个教学内容教法也是因人而异,那么究竟该创设怎样的情境才最“有效”呢?近几年来,教师都非常注重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具体表现为:利用多媒体上课、自制教具学具(有自创的,有教材中的情境)上课、在黑板上画简笔画上课;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想象情境上课等,可谓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但我认为,方法虽多,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到底哪种才是最好的呢?恐怕这也是个开放性问题吧!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

(三).如何把握“情境教学”与“课堂四十分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走入“创设的情境多多益善”的误区。实行新课改以来,教师们纷纷效仿一些课程的设置,使整节课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上去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具观赏性。也常听一些从外地听课回来的老师说,有些公开课、示范课是花架子,只注重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创设的情境太多,面面俱到,教师只能引导学生粗浅地了解教材内容而没有时间去巩固,所以课后要再花时间去巩固上节课的内容,长此以往就形成恶性循环,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目的和效果。也有一些教师感叹公开课难上,似乎创设的情境少了不行,多了又完不成教学任务,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2.时间分配不合理。我们的各学科课时是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来核定的,可以说是“一个钉子一个眼”,不能混乱。过去上老教材时环节不多甚至不需要任何环节就直奔主题,所以感觉时间充足,针对同一教学点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加强学生记忆和巩固;而新教材由于映入学生眼帘的满是清新活泼、生动有趣、色彩明丽的图片,特能吸引学生眼球,加之教师自己创设的情境贯穿其中,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容易出现上课前段时间置身于情境中轻松愉悦、课堂气氛活跃,后段时间忙于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疲倦的情形,因而课堂四十分钟到了,而教学内容还未完成。这就违背了新课改的目的和意义。我认为新课改的理念是既要注重情境教学,又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还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这三者并不矛盾,这实际上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挑战。当然,大家一直在摸索改进,我也在努力尝试。

以上是我一年来的研究所得,虽然我研究的是低年级数学课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情况,可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整体而言,对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在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时间仓促,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各位专家、同行们不吝赐教,使我的课题研究为数学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让我在教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霍姆林斯基说:“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苦脑力劳动的教育者才是一位好老师。”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把数学课中的情境教学进行到底。最后,我摘抄一段话作为自勉,也与所有课题研究者共勉: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情境教学;实施原则;实施方法

笔者认为,教师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搭建好一个平台,而平台搭建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效地创设了历史情境。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与偏差

情境教学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于1966年首创,又称为“暗示教学法”。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试验,获得了优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情境教学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情境教学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在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结合学科特征,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形式再现历史情景或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培养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实施历史情境教学能提高课堂有效性,这种教学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势必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1.片面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缺乏互动性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明显的优点,但这一思想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出现误区。很多教师认为“无多媒体不是优质课,无多媒体不是公开课”,而其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实际教学效果是要打问号的。另外,单纯强调历史资料,特别是影音资料与图片的使用,忽视了对问题的设计与挖掘。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课件的技术性和趣味性,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看上去热闹,实际上收获很少,学生的思维很难被激活,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前设计好了上课的思路、步骤,上课时,教师变成了操作员、解说员,计算机多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多媒体占据的课堂教学时间比重过大,从头到尾的演绎,教师的讲解阐述、启发诱导的时间被挤占,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无效教学情境,课堂华而不实

有些教师认为问题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问题,且认为课堂上越热闹越好。教师所提问题过于简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向学生暗示所谓的正确答案,小组讨论变成“小组聊天”。营造角色情境,让学生进行历史课本剧表演,演绎历史事件,是情境教学的重要方法,但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并不适用。学生往往按事先准备好的台词念一念,走过场,热闹过后恰恰忽视了历史学科内容,而且所占时间过多。这样的课堂有作秀之嫌。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原则

1.互动性原则

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影响,只有两者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才能够保证互动的有效性。要使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应该在历史课堂情境教学中做到:平

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和发展能力。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做能做的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成为课堂的主体。历史情境教学应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

2.民主性原则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无论是资料收集、小组讨论还是社会调查,都应鼓励学生全员参与,不可指定教师偏爱的学生,应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有学习的自觉性,由“要他学”变为“他要学”,使师生关系成为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优化教学的三维目标。

3.创新性原则

情境教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往往把“创新”与对过去一切的否定画上等号。其实,创新教育是指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与更新,而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有教学要素的否定,而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创新也不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忽视,相反,应该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强化。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创新,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创新的源泉。

三、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

1.紧扣课时中心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与老教材的编排不同,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教学,此课的课时中心就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如果过多地讲述美国是如何独立和建国的,就明显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

2.优化三维目标

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三维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

例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节课情境导入的设计中,可以利用两组图片:第一组是十七大中外媒体聚焦中国和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图片;第二组是近代史上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场景的图片。让学生在这两组图片鲜明的对比中,得出近代屈辱外交和现代尊荣的外交,从而自然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直奔主题,而且用最新的热点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创设核心问题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为载体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授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材料,聆听歌曲或观看视频片段等方式,吸引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就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它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这里,教师需要设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情境之中,

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情境创设的关键,好问题一个就够了,一个好的问题既紧扣了课时中心,又优化了三维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强化,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运用情境教学是促使学生快乐学习、积极思考、学会合作、提高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情境教学的积极作用,倡导新课程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文教育目标。同时也要谨记情境教学只是教学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适当的形式,或者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4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

星期一给四(2)班上了一堂复习课,内容是四年级下册Unit 6 Shopping。目的在于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能听懂、会说本课时重点句型“Can I help you?How much is···?”熟练运用“Can I try them on?”并能在情景中进行运用。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小球。

2.教师准备句子的卡片。

3.教师准备各种衣服鞋帽图片(部分实物)和价格挂卡。

4.教师制作PPT及相关配乐。

三、教学过程

课堂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1.数字接龙。由老师说一个数字开始,然后扔一个球给某位学生,接到球的学生立刻说出下一个数字,并把球扔给下一位学生,那位学生再接着说出下一个数字。

2.句子接龙。由第一排学生开始,

A.Can I help you?

B.Yes.These shoes are nice.Can I try them on?Can I help you?

C.Yes.These…are nice.Can I try them on?Can I help you?

3.购物。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学生先填写一张价目表,然后再派一名选手出去根据采购单询价购物。

在进行第二个活动时,正当学生们热火朝天地练习句型的时候,突然有位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一定要回答yes吗?不能说no吗?”我怔了一下,是啊,为什么到商店里,售货员问你要买什么的时候,一定要说是呢?我们不也是经常只是到店里逛一逛而不想买什么吗?我迟疑了一下,说:“我们先练习这个句型,等下一个活动,你们就可以用到No了。”孩子没有再追问,但我明显能感到他对此句型的理解运用仍然存在疑惑。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英语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学习能力的过程。情境教学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我也经常在教学中采用。但是在设计情境时,如何做到真实并且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却是情境教学的一个难点。

本课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数字接龙的游戏,既复习了数字,为后面购物活动的展开进行语言准备,又通过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活动进行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个活动也是为购物活动作语言准备,练习购物常用语。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先熟悉这个句型,然后再进行购物的活动。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我的活动明显让学生产生了误解和歧异。为什么一定要回答yes呢?不可以不买东西吗?看似学生的一个简单疑问,反映出的是我对情境教学真实性的疏忽。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却忽视了情境教学方法最核心的本质:真实性。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语言。”语言产生于交际。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环境,让学生在交际中习得语言能力。因此这种交际环境必须是尽可能接近真实环境的,否则学生学到的语言是没有实践性可言的,是无法运用的。曾经听到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国大学生,以优异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去留学。有一天不小心掉到马路上的一个下水坑里。正在无助的时候,来了一位美国人,问道:“How are you?”该留学生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I’m fi ne,thank you.”然后等待美国人来救他。可是左等没人来,右等还是没人来。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忽然反应过来。你都说:“我很好,谢谢”了,谁还会来理睬你。

看似一个简单的笑话,反应的却是中国人学英语的真实现状。我自己的班上,不也是这样互相问候的吗?这样的问候有意义吗?每个人的状况不一样,为什么要同样的回答呢?今天我的教学活动不也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吗?今天我很庆幸,有一位爱思考的学生提出了质疑。让我得以发现这个问题。我相信还有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只是在按照老师的安排去“学”英语。他们当中有不少是考试得高分的好学生。可是他们真的学会了英语吗?就今天这个内容,他们是没有真正学会的。没有学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老师设计的情境缺乏真实性。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到实际情境,从而无法有效的运用所学的语言能力。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5

教学中,坚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动态的评价学生,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方面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将分层教学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质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有效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试验措施:

1、承认学生的差异,用不同的尺子评价不同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评价。

2、课前复习体现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学困生感到自己也能行,优秀生也能得到发展。

3、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恰当的问题,给各个层次学生发言的权利,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4、课后练习要有“趣味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觉学习轻松、有趣,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道题的做法,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管理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有效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6,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用心做题的习惯,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三、具体安排 在本阶段,和其他研究成员一起学习,听取部分老师的研究课再一起交流,评价。本阶段中本人准备听取以下几人的课程:

(1)完成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相关的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2)老师的六年级《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3)老师的五年级《小数的性质》(4)老师的一年级《认识图形》

(5)老师的三年级《一一间隔排列》(6)老师的二年级的《7的乘法口诀》

(7)老师的一年级《复习9 8 7 6 5的加法》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6

1.便于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也就是在一些知识中融入一些角色扮演和游戏的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其中,不断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小学生相对于成年人的心理来说还缺乏成熟性,尤其是对于新的事物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完善。在理解方面,往往缺乏间接理解和抽象理解能力。在对于知识的理解上,往往只是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对于一些课外延伸不能够得到灵活应用,学生在进行理解上也比较困难,如果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改变教师全新的教学观念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更有利于增加课堂的氛围等等。

3.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一点上主要是可以使各科教师通过常设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本科目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教学法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的教学,在语文学科、英语学科等学科都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用

1.在创设情境教学中要让情境科学化。要求在学生接受的范围之内进行情境的创设,这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然的话会物极必反。比如科学化的应用图画法,图画的合理利用能够锻炼小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结合教材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想象力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图画的表现。比如在学习简单的加减法的时候利用普通的图画向学生展示计算加减法的方法,这样学生对于掌握知识会更加容易。

2.创设情境教学要结合实际问题,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设情境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发挥创设情境的效果。比如在小学数学中“统计”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要准备一个晚会,同学们高兴吗?”这时同学们会表现出非常期待的目标和兴奋的神情,那么接下来再创设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于这个晚会的顺利开展,我们需要进行哪些准备活动呢?”然后学生们就会积极发言,会买些糖果,水果,彩带等等,教师把需要东西统计下来,那么数学这一问题就解决了,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3.在创设情境教学中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情境要与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以更好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也就是说在进行情境创设中要选择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事物,这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那么对于知识的理解上也会更加简单、容易,那么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中也会更加踊跃,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在学习“超市购物”这一相关的内容中,在能够达到的条件之下,在教室中模拟超市,可以让学生去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对商品进行实际的标价,通过这种买卖活动,让学生掌握数学中“加减法”“连续加减法”等数学知识点。

4.在创设情境中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创设情境中就努力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身去发现和掌握数学问题和知识,这样也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认识圆”这一知识点中,可以通过对情境的创设来学习这一点,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传授,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用剪刀剪出一个圆形,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地去讨论,让学生去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最后教师进行补充。通过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活跃起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各项机能还不够成熟,依然处于儿童阶段,心理上对于游戏还是比较热衷,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热爱游戏的这一特征,要结合这一特征进行教学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转变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一定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7

情境设计是指有针对性地介绍或创设某种生动和具体的场景, 唤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以发展。

二、情境设计的方式

(一) 角色扮演情境

在创造生活的情境下, 我们应该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资源, 将课堂教学引入专业现场, 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中。

案例:如何当好计算机部件导购员?

通过一些实物让导购员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并熟知计算机各硬件的结构、性能、用途、特点、型号和参数, 掌握计算机硬件市场的销售及发展情况, 了解计算机各硬件的配置状况, 根据客户的要求配置出性价比高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并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 如学习系统安装时要如何当好计算机系统安装工, 学习计算机软件维护时要如何当好计算机的软件维护工, 学习电脑硬件维修时如何做好电脑硬件维修工作等。

(二) 问题情境

适当的情境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确定教学情境, 利用问题探究方式来设置教学情境, 注重学生的关注,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如在学习计算机死机故障的解决时, 老师问:同学们, 你们家的计算机有过死机现象吗?你们了解计算机死机的原因吗?你们知道怎么解决计算机死机的故障吗?在学习计算机硬件时, 老师可以问“喜欢什么品牌的计算机?”“你选择计算机的标准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对计算机进行测试?”

(三) 示范情境

示范情境是计算机组装和维修教学中最常见的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 如硬件实物、组装过程等。

1. 直接示范

老师在讲台上或用视频展示主板、CPU、硬盘、内存条等硬件实物, 然后直接示范计算机组装的过程, 并强调组装的细节知识点, 学生看完演示之后动手实践。

2. 对比示范

案例:《一键GHOST安装操作系统》

先用传统的光盘安装一次操作系统30~40分钟, 然后再用一键GHOST安装系统只要10分钟。通过对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时间的对比演示, 让学生体验快速安装系统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竞赛情境

利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计算机组装和维修等实训操作项目多的特点, 创设竞赛性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时, 他们的思维就会更活跃, 记忆和想像力就会大大提高。

案例:《DIY组装流程》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把学习积极的学生搭配到各个小组, 进行计算机硬件安装DIY竞赛。竞赛结束后, 让优胜组选派代表分享自己组在组装过程中如何提高组装的速度, 以及要注意的问题和细节。这样既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三、情境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情境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创造情境时必须专注于主体, 着重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学习状况, 然后再制定具体的情境。

(二) 以教学目标作为衡量标准

教学情境的创造应该达到教学的目的。不能只是为创造热闹的课堂气氛而摆花架子、走过场, 达不到实际效果, 而应在激励学生探索的背景下, 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探讨、解决问题, 以达到发展的目的。情境的创设应该使学生能够学会收集、处理和传播信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内容不仅仅是指专业技能本身。相反, 学生应该能够使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及知识技能的延伸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 面对各种问题情况,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识别问题, 总结规律并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 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是紧密相连的。

(三) 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情境设计不仅应该在讲授新课时起作用, 还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激发、促进、加强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四) 情境的可接受性

情境设计的情况考虑学生能不能身临其境, 能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正动起来, 需要设计一些合适的方法和步骤, 使学生能够将学过的知识点和技能转化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因此, 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适当安排教学情境。同时, 在创造教学情境时要考虑是否能真正唤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非常实用的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然而, 教材的内容不能赶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率低下或无效。能否把模拟的工作现场引入课堂教学, 让学生进入工作的角色?如何创建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这是课堂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情境设计,有效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学峰.有效教学设计的艺术和技巧[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2:73-83.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8

一、创设教学情境必要性

(一) 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础

基于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最终都是要服务于教学的理论,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立一个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老师所讲的内容, 对问题的设置有着严格的要求, 如果问题不恰当, 就会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偏离预设的教学情境, 不能和学生引起共鸣, 学生就无法深入的思考问题, 从而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 创设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 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是关系到教学成功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 才会积极的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思考, 积极配合老师的授课, 所以, 这就要求老师合理恰当的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从而提升课堂有效性。

(三) 创设教学环境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

传统的教学老师只是一味的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 很少通过设定一个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老师合理的进行一个教学环境的创设, 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增加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拓展, 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对策

(一)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注重历史与社会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 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选取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 让学生们对案例产生关注和兴趣, 触动学生们的求知欲, 从而更好的学习知识,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 在教学中的九年级所学习的《看不见的手》中, 教师可以设立一种学生能够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和研究, 比如粮食的价格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充分的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发挥和思考, 主动的提出问题, 从而得出一个结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单单只靠社会这只无形的手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形的手也就是计划来进行平衡。这样教师不仅传授了知识, 还让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到了所学习的知识, 丰富了教学内容,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二) 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人都是有情感的, 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应该积极的设计一些与情感相关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并影响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 在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给学生们讲解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火烧圆明园, 破坏我国的文物古迹的同时还对我国同胞进行残忍的杀戮。然后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情感上让学生们产生共鸣, 不仅培养学生们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 而且还能增加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 借助多媒体网络

现在科学技术十分进步, 信息时代早已来临, 课堂教学也应该对传统的方式进行革新。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所要讲述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 再配合老师细致的讲解, 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直观的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而且带有色彩的图片或者声音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起学生的关注, 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导入语就似开幕式一样, 新颖别致的开幕会吸引人们的注意, 同样, 新颖生动的导入语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积极的活跃大脑,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例如, 在《信用是金》中, 通过开始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 像是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 一个留学生在美国留学, 学习成绩优异, 毕业后在找工作的时候每家公司在看完他的信用记录后都没有录用他, 然后对学生们提出问题, 为什么?这样作为一个导入语讲完一个故事后对学生提出问题, 让同学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思考出故事背后的并和课堂所讲内容相关的道理。将问题和情境有效的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总结:综上所述,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进行动脑, 进行思考, 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创设教学环境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枯燥凌乱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在简单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 给历史和社会课带来无穷的生命力。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开始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及在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下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也应该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 积极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总结出创设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了创设教学情境的对策, 旨在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成效。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陈定枢.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情境创设[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11, (13) .

[2]张舒.高中数学教学分层测试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田[J].教学学习与研究, 2011, (21) .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9

一、创设设疑情境, 在疑问中求本质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新的课程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老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 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自主质疑, 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直至解决问题。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应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由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 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从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 我们平时应加以引导和培养。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时候, 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三层小长方体搭成一个大长方体, 每层15个 (每层中间有2个是空着的) , 问一共有多少个小长方体?很多学生都数出一共有39个。当时我是这样教学的:15+15+15-6=39 (个) , 意思是每层15个, 3层即3个15相加, 减去每层空2个, 3层一共空6个, 所以得39个。因为15×3不是二年级上册的计算内容, 所以这题只能用加法算。后来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 我们可以竖着数长方体吗?每竖层有9个长方体, 共有5个竖层, 5×9=45 (个) , 45-6=39 (个) 。我不由得眼前一亮, 竖着数, 5×9不刚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嘛!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 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 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 也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 教师长此以往地鼓励学生这样做, 课堂教学肯定不难擦出创造性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的情境, 在交流中求提高

实践证明, 小学生具有爱与伙伴合作、交流、好表现的特征。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交流、探讨, 为他们提供互相之间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就是为他们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广阔开放的平台。因此,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的的交流情境, 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教学中, 尤其是在教学的重难点之处, 教师若能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 相互启发、拨动, 形成立体、交互的网络性思维, 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这样的课堂, 不仅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会学得高兴,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多边形”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 小组一起试着数一数、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 在想、做、说的过程中, 得出了关于多边形的知识。在此过程中, 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 不仅学习了新知, 还培养了操作、表达等能力。

三、创设想象情境, 在想象中求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由过去的双基学习转向三基学习, 即: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 培养基本的数学技能, 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 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设一种想象的情境和空间, 充分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表达,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 结合有关图片, 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正处于图片中的某一个点进行观察, 然后再组织学生思考、交流为什么看到的是这幅图。这时, 你会发现学生虽然观察的结果相同, 但是方法却不尽相同, 这就是不同的学生他的想象力也是不同的。再如, 在教学中我还遇到过这样的一个问题:5个好朋友见面, 每2个好朋友互相握手一次, 共要握手多少次?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 理解这样的问题显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时, 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去让学生理解, 即:组织5个小朋友去演一演、做一做。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想一想:6个小朋友呢?7个呢?这样, 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还教给了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

以上事实说明, 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可以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情境、化枯燥的教为生动的学、化有限的课堂为无限的课堂。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应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留给学生大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由过去的学会变为会学,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发展。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10

一、产生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原因

1. 对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

教师为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 常常对一些有探究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化处理, 要么平铺直叙, 把本来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的结论, 却直接给出课本上的叙述, 让学生阅读和记忆, 使教学中值得探索的关键问题“一滑而过”;要么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 习惯于自问自答, 急于说出结果, 使学生的自主思考过程自然而然地滑过。

如“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教学, 在学习经纬线时, 学生感到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先展示地球仪模型, 让学生进行观察, 在基本了解经纬线是怎么一回事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在事先准备好的乒乓球上刻画经纬线, 标出主要线条的度数, 制作简易的地球仪。通过亲手制作不仅使教材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 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很显然如果对经纬线的教学采用传统课堂的老师讲述解释方法, 则容易丧失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引导和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机会。

2.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缺乏有效性

(1) 设问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的, 因此问题情境中的设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果设问的目的性不明确, 学生听了以后不知应该说什么, 影响了课堂的实效。

如一位老师在讲中国的地理位置的时候, 出示了一张中国地图, 问学生你会怎样来描述中国的位置。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得要领, 如“蒙古国的南部”“与俄罗斯相邻”等, 不能准确描述中国位置的特征。我们不难看出, 当教师让学生自行发现时, 学生的发现真是“离题万里”。这是为什么呢?这种设问目的性太弱, 学生只好“信马由缰”地乱说。其实, 我们可以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在投影上出示文字:“一般情况下, 一个国家的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来描述。”这样, 在老师给这个问题一定的方法指导后, 学生就很容易地解决了问题。

(2) 对问题的梯度设置不够合理。问题梯度过小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 学生短暂思考就回答出来, 探究价值就“一滑而过”, 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没有益处。但梯度过大容易导致思维卡壳, 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 致使产生教学低效现象。

如一位老师上“文明与野蛮相交织”一课中, 他采用图片 (印度工人铺电缆) 导入法, 理论上也能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他的提问超越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他的提问是:这张图片说明什么?图片背后反映什么现象?学生对印度所遭受的殖民统治历史背景因为还没学过, 所以并不了解) , 结果课堂的空气马上凝固了, 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为好, 当然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被调动。

3. 探究时间不足

常听人说, 课堂中要“留白”, 要留有充足的时间给予学生思考、操作、体验、表达。部分教师为了保证课堂展示的完整性, 虽在教学中安排了探究活动, 但由于没有给足够的时间保证, 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进行问题的交流就仓促宣布讨论结束;或者只是把结论急于抛给大家, 探究进程太快, 未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活动空间, 造成学生的体验、感悟不充分, 思维不深入。这样使学生自主思考过程被迫地滑过, 学生丧失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课堂也错失了很多教学的亮点。

4. 对教学中生成性问题处理不当

一般而言, 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对相关问题形成了某种固定思路, 希望课堂教学能沿着这条思路顺利进行。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当学生的思路与预设的方案相左时, 或因不愿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 干脆采取回避、压抑措施, 这在不经意间使学生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被禁锢, 使得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轻易地滑过, 而且这也容易挫伤学生自由思维的积极性。

如一位老师在上“草原风情”一课时, 以听歌曲《我的天堂》开头。听完歌后, 教师请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诠释歌曲。有一女同学上来跳蒙古舞来表现“草原特色”。本来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堂上学生的即兴表演来切入主题, 点拨一下, 从蒙古舞蹈中就可见“草原风情与草原的密切关系”。但老师却没有及时抓住这精彩的生成资源, 不经意间精彩的生成资源“一滑而过”。其实老师只要问学生, “舞蹈动作模仿了什么呢?”学生一眼就看出来, 是跟“骑马”有关, 从而切入主题。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中, 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 就必须追求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 精心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情境

(1) 要创设和谐民主的问题情境。师生一起进入问题情境, 彼此之间建立一种积极平等的协作关系, 形成自由、合作的教学气氛。

(2) 要创设贴近学情的问题情境。因为问题起点过低或难度过高, 都容易导致教学低效现象的发生。

2. 给空间, 且慢说破

教学过程为一个活动过程, 将主体的思考、自主探索摆在突出位置。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 使学生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 激发兴趣。

3. 要随机应变, 提高教学机智, 促进教学生成

学生回答问题时, 由于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的差异, 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 常出现错漏偏差、答非所问、词不达意的现象, 甚至是偏离主题的“闲扯”。教师就要巧妙诱导, 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当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预设时, 教师还可以采用“顺水推舟”“推波助澜”等艺术, 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同时教师的授课技巧需要锻造, 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提高。

4. 着力培养学生自身的质疑意识和能力

众所周知, 一个人只有对某些事物或现象产生了疑问, 才会循着问题去深入思考, 才会涌起强烈的求知愿望, 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独立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其思维具有主动性、创新性, 这样也就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有效创设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有效创设的注意要点

1.情境创设应当具有目标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但如果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则不具有任何意义,因此,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一方面要具备新颖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更需要将此作为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保障,起到承上启下的课程引导作用。当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前期需要明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而情境教学虽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具有较大裨益,但是这并不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际运用中不能过于依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能将各个知识点都进行设置,这样就会造成主次重点难以分辨,而教学情境也并不适用于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情境创设。

2.情境创设需要具有针对性特点

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根据知识点进行内容展示的,所以创设内容只有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环节中,教师应以教学材料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思维方向,教学情境创设的功能性发挥与学生的接受程度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只有情境内容具有一定的新颖特点,才能为学生平淡无奇的学习生涯增添学习乐趣,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但是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创设内容的难度不能高于学生的接受范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下,透过教学情境饱含热情地探究教学内容的深刻含义,这将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情境教学材料应具有科学性

通过上述表述可以发现,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及教学材料,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也就是部分高中政治课过于追求情境教学的意义而忽视了创设依据,这样不仅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难以达到既定目标,更会造成教学内容设置的偏失性。部分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却忽视了情境创设的最基本条件,这就导致了后续各类问题的发生,使轻描淡写就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中间掺杂了过多的创新元素而一直沉溺于教学情境中难以自拔,这就使得教学情境偏离了正常轨道,学生浪费过多的时间在情境中,并不能起到深化教学内容的意义,而学生的效率反而下降。

二、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质量的措施思考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中政治教师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更要拓展自身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量,从而使政治学科的优势预见性得以体现。专业素质是教师进入工作岗位的敲门砖,是最基本的教师准入门槛标准,而高中政治教师更是如此,这就要求高中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提高理论知识运用水平,使课堂内容设计更加合理,增强课堂活跃度,尽量避免机械性教学。虽然在当今时代,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大领域,但是对于政治学科来说,教材才是最关键的指导力量,它不仅能够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有利基础,更有助于学生理清课程知识点,并在此过程中突出学习重点,便于学生更加形象地完成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及深化。

2.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时,教师要进行时刻反思及总结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反思范围广、内容多,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组成部分同样也需要经常反思,并呈常态化。

3.在进行情境创设时需要秉持怀疑态度

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者,其怀疑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理解的不断突破中,对权威观念的不断挑战中,对社会时事材料关注的不断更新中,对学生情况分析的不断调整中。具有怀疑精神的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更倾向于争论型教学情境和反思性教学情境,注重向学生展示矛盾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只是教师预设的部分,但课堂上最精彩的部分主要在于不可预知的突发性生成部分。突发性生成部分主要来自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有可能生成的那部分,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生成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教学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学生具有怀疑精神恰恰说明了他们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性,因为感兴趣才会有思考,因为有思考才会产生怀疑。假如学生的怀疑精神不被教师重视,即使学生知道了知识内容也未必会从内心真正接纳它,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不到升华,那政治课就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意义了。

参考文献:

[1]安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探究[D].渤海大学,2015.

[2]李志平.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3).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 篇12

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 趣化课堂

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彩的、匠心独具的教学情境, 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他们对数学学习感到有趣, 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片段1:浙教八 (下) 6.1《矩形》

师:上星期末我去了绍兴, 在游玩鲁迅故居时, 一名装修工人正在修长方形装饰画的框, 因四角固定点松动使画框变形。

(1) 变形后的画框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有什么性质?

(2) 用手中的工具恢复图形。

感悟:该情节能密切结合教学内容, 自然、亲切, 利用变形的画框来探索矩形, 既复习了前一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又在复习过程中比较自然流畅地引入矩形的概念, 而且以动手恢复图形的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 活化课堂

生活中充满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 因此教学中应努力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

片段2:浙教八 (下) 5.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

引入: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 大象公园要美化环境, 请同学们帮忙设计花坛, 在平行四边形的花坛里种四种不同颜色的花, 并且这四种花正好将花坛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

过程: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之间的关系。

结果:该题目即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感悟:本节课从世博会的美化环境引入, 通过学习最后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 始终围绕着学习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享受数学对生活的帮助,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三、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激发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数学的灵魂, 是思维的源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践、模仿、推断等, 为探索与挑战性活动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思维效益的关键,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优化问题教学的重要途径。

片段3:浙教八 (下) 5.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

例题: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1) AC=24, OD=28, BC=38, 则OBC的周长;

(2) BC=18, AC=14, BD=20, 则OBC的周长。

感悟:在学生算出 (1) 的结果后, 老师趁热打铁地让他们算 (2) , 学生的回答是35, 但是老师告诉他们上当了。学生觉得很奇怪, 明明就按照第 (1) 小题的步骤做的, 为什么是错的?就这样巧设陷阱, 学生就会积极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积极参与, 并且让学生认识并理解数学的转化思想, 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四、设计有效的变式训练, 活跃思维

变式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化归、迁移思维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变式训练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宽广.运用变式训练可以提高数学题目的利用率,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起到综合应用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充分理解数学本质属性的作用, 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题多变”是题目形式的变式训练, 让学生同时练习那些在知识、方法上有关联, 而在形式上又不同的题目组成的题组, 使学生对一些基本知识、方法及重要的数学思想加深领会,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片段4:浙教八 (下) 5.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

例题:如图1, 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经过点O的直线交AB于点E, 交CD于F, 求证:OE=OF。 (引导学生分析, 完成此例题)

变式训练:

变式1:如图2, EF转动, 结论还成立吗?

变式2:如图3, 直线经过点O交CB、AD的延长线于点E、F, 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变式3: 如图4, 直线经过点O交BA、DC的延长线于点E、F, 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思考, 根据他们的共同点, 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感悟:这组题中, 例题主要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从而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相等。虽然E、F位置改变了, 但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就能进一步熟练此证明。把E、F所具有的特殊性规律变为一般性规律, 培养了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分析能力。这组变式题“变”的过程中在逐步加深, 让学生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初步了解中心对称性质, 同时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 提高了数学解题能力和探究能力。

2.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一题多解” 是解题方法的变式, 引导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想方法来思考解决同一个问题, 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以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发散性和灵活性。

片段5:浙教八 (下) 5.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

例题:如图5, 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E, AC⊥BC,

AC=4, AB=5, 求BD的长。

方法一:因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只需求出BE即可。在RtABC中, 根据勾股定理可求BC。因为CE=12AC, 所以BE可求。

方法二:过D点作BC上的高DG。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DG、CG的长度。再在Rt△BDG中, 根据勾股定理求BD。

方法三:作AG//BD交CB的延长线于点G.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G的长度。再在RtACG中, 根据勾股定理求AG, 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D的长度。

感悟:该题目把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在多种解法的比较中, 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 增强了学生们的最优化解题意识。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发展学生在解题时思维的敏捷性,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设计有效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 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通常是本节课的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因此, 课堂小结有助于学生抓住所学知识的本质, 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 使知识系统化, 借助语言艺术的力量, 完整地体现美感。

片段6:浙教八 (下) 6.1《矩形》

数学名片:

姓名:矩形

曾用名:长方形

定义: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性质: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数学思想:“一般”到“特殊”

感悟:本设计将生活中的名片转化为数学名片来进行课堂小结, 使知识脉络更清晰, 条理更清楚。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掌握,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活跃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美丽的汗水下一篇:《读者》研究情况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