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的目标

2024-10-23

情境教学的目标(共11篇)

情境教学的目标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井然有序、环环相扣、行云流水、设计严密、人人称道”等描绘教学行为的溢美之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实, 对课堂而言, “教与学”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想、理念、方法、情智、底蕴”等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而这种行为又直接决定了教学中“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在追求高效课堂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落实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核心和灵魂,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在教学中, 这一点往往被忽略, 通常的情况是:

拿来的多, 设计的少——要么是拿来自己以前教案中的相关内容、要么在教学参考书以及一些有教学设计的书籍中摘录相关的内容, 缺少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知识的社会性等方面的分析、设计与思考。

闲置的多, 落实的少——教学过程中, 要么闲置教学目标, 要么偏离教学目标;教学结束后, 不回顾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落实。

对教学目标, 我们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关注点一:教学目标的内容。

在课程标准中, 既有对教学目标总的规定, 又在内容标准中对每一项课程内容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要求。可以说, 课程标准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了实际操作上的依据。“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等。

过程和方法:包括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化学的科学方法、合作交流的方法以及化学的学习方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学习的兴趣,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感受、关注化学的问题以及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等。

关注点二:目标的表述。

总体上, 教学目标要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什么。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 可以观察和测量, 尽可能避免使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

知识与技能:用行为动词直接说明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例如:“酸碱指示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知道酸和碱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目标的描述应包含三个要素:学习的知识内容 (或研究课题内容、实践活动内容) 、学习过程的方式以及能力发展的内容。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可表述为:在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过程中, 通过对比实验, 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领域教学目标制定, 要从教材的知识中挖掘其相关的内容, 避免大话、空话、套话, 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实现目标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关注点三:目标的达成。

首先, 要确立教学目标的统领地位, 教学要在其引领下进行。其次, 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方法, 向教学目标靠拢。最后, 通过课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审视目标的落实情况, 并重新调整设计教学目标, 使其更加完善可行。

二、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意义

所谓教学情境, 广义地理解, 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 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狭义地理解, 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 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调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从而达到“心驰神往”的境界。

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关注:

情境的真实性——在“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上, 一位教师是这样说的:你想知道老师的项链是不是纯金的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就可以鉴别出它的真假。”45分钟过去了, 项链还挂在老师的脖子上, 学生依然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真金的。同样也是这节课, 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前些天我在街上买了一条金项链, 但我不知道它的真假, 今天我想让大家帮我检验一下。”最后, 学生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 成功地检验出老师的项链不是纯金的。

明确的指向性——在“溶液的质量分数”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首先, 拿出一浓一淡的两杯果汁问学生:“如何知道哪杯浓, 哪杯淡?”学生不加思索就能作出判断。于是, 教师又拿出两杯白糖水, 问:“哪杯浓, 哪杯淡?”这时, 有学生小声问:“能尝尝吗?”教师回答说:“当然可以。”最后, 教师又拿出了两杯化学药品溶液, 问:“哪杯浓、哪杯淡?”显然, “看”和“尝”都已无法得到结论。此时, 每位同学都在积极思考, 互相交流。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 学生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区分这两杯化学药品的浓与淡, 但这与课题“溶液的质量分数”又有什么关联呢?与其这样, 老师不如干脆提出一个问题:“配制农药的时候, 太浓了会烧死作物, 太淡了杀不死害虫, 到底应该怎么配制农药呢?”这样的情境指向就非常明确了。

情境与知识的融合性——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课中, 一位教师在教学流程中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他选择了一组图片来创设引课的情景:哭泣的森林、流泪的汽车、伤心的西瓜、可怜的鱼儿、无奈的人。我们不禁要问:初中第一节化学课的第一个镜头竟是这样的无奈, 化学岂不成了无奈的化学了吗?与这些无奈相比, 化学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变化不胜枚举, 化学已成为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的基础。因此, 情境应该与知识相互融合, 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观念与信息, 这才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三、关注教学问题的设置与提出

“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条重要信念。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提问有利于促进课堂上的交流,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 有利于教师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的问题所引起的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是不同的, 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面的作用也不相同。教学中应尽量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1.问题的层次。

一般说来, 课堂上的提问从智慧含量来说, 大致有四类:记忆、再现性问题, 即通过回忆相关知识可以回答的问题。例如:什么是化学变化?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理解、解释性问题, 即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或者说明事物与事物关系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氢氧化钠要放在带胶塞的瓶子里密封保存?应用性问题, 即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为什么酸具有通性?为什么化学反应质量守恒?评价、创造性问题, 即对所学知识进行评判分析,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例如:如果你是设计师, 在选择造币的金属材料时, 你要考虑哪些因素?

2.问题的维度。

(1) 掌握好问题的难度。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并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 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 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 也不会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 设置下面由易到难的问题:写出你所知道的金属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分析这些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通过这种分析, 对于你所知道的金属的活动性能得出什么结论?

(2) 安排好问题的梯度。教学中,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 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领悟。这时, 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 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以降低问题难度。例如:对催化剂概念的教学中, 通过下面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的设置, 催化剂的内涵与外延便十分明确了。问题1:概念的要点是什么?问题2:概念中的“变”与“不变”的内涵是什么?问题3.:怎样检验“变”与“不变”?

(3) 调节好问题的密度。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的常规形式, 但是并非是提问越多越好。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 不是看提问了多少个问题, 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如果提问过多、过密, 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 精神过度紧张, 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 不利于深入思考问题;提问过少、过疏, 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 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 以体现提问的作用与价值。

3.提问的时机。

(1) 在知识的模糊点处提问。所谓的模糊点, 就是似懂非懂, 似明非明的地方。例如:怎样理解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对于Ca (OH) 2、CaSO4等微溶物, 当它们是反应的生成物时, 是否要标“↓”符号?通过处理这些问题, 帮助学生把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 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

(2) 在兴趣点处提问。从心理学上讲, 人们对一件事有兴趣, 就会产生了解这件事的动机, 从而产生自觉的行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化学知识中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知识。例如: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跳舞的鸡蛋、怎么去除水垢、做馒头的时候为什么加碱、吃松花蛋时为什么加醋。这些有趣的问题, 将化学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真正学到了有用的化学。

(3) 在认知冲突点处提问。最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的是新知与旧知的冲突处。例如:水、火真的不相容吗?铝是一种活泼金属, 但铝制品为什么不易锈蚀?学生求知欲望的高低, 参与程度的深浅, 探究意识的强弱, 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而每一个冲突的解决, 都使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升华。

情境教学的目标 篇2

情境教学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感性认识;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品德教育;以训练语言发展为手段,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强化生活的关系。课堂教学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扎实体现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以现有教材为核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情境交融,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途径。同时也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的知识空间。

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各种习题的训练中。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我们的教师必须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情境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由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到带入情境,提供学习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知识,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结合。我们每位教师都清楚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材画面的,要让学生感受其美,就要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把直观的画面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

情境教学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景的整合。运用暗示导向。在情境教育中,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渲染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愉快、书籍的智慧及学生蓬勃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处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还可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学生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了很好的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总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学生情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得到一种满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在这种推力下,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在心理场中得到整合。推进和促使儿童的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孩子的眼前,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教师就可以直观的给学生一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1平方厘米就这么大。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那么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低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足,只知道人民币的不同面,不同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都不了解。如果教师能打出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讲解再加上生活中的认知,学生会对人民币认识的很透彻。在教学中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生识记“晶”字时问学生:天空一个大太阳天亮不亮?学生答:“亮”。那在大太阳下面还有两个并排站的小太阳天空会怎样?“更加明亮了”。师:不仅明亮还有些耀眼,三个太阳在闪闪发光这就是“晶”字。这种让学生充满想象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毫无激情,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是冷漠、无激情的来听。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是没有质量的课堂。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倾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打破“教材是唯一知识源”的传统思想。

2、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进一步落实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

3、密切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去获取知识,并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4、教师创设多种情景,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广泛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获得学习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实施情境教学的措施:

1、强调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倡导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短时间、大容量、资源共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拓展教学活动领域,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获得情感体验、心灵感受,拓宽视野,磨练意志。

.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知识。

.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用实际行动去尝试、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

情境教学拓宽了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发展。情境教学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扮演童话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儿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情境教学的目标 篇3

【关键词】 目标导向 情境学习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87-01

0

目标导向情境学习(Goal-based Scenarios简称GBS)模式就是一种能将教学活动和学生追求目标这两者有效相结合的情境教学模式,其情境创设的前提就是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GBS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与其它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强,课程的内容广泛而繁杂,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抓不住重点,作为教师也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上课没有目的,在学完后也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不知道有什么用,无所适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让学生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会有什么用,它的重要性在哪里等等。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GBS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GBS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计

GBS的首要问题在于目标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考虑:①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掌握什么?②哪些是重要目标,哪些是次要目标;③为达到目标所需的方法,实验平台;④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分层次,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所以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大大提高,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动力。

三、GBS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设计

在GBS模式下,必要根据课程的具体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有可能在真实的、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等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形成科学家、数学家或历史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习真正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特定知识或技能的掌握,并对其相应的社会文化共同体的适应。例如在EXCEL的教学中,开始就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如教师。给出一份学生考试成绩的数据,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完成任务为止。

四、GBS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组织实施

GBS模式教学的关键在于目标的组织与实施,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1)教案的编写。教案编写应根据设定的目标,明确重点与难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情境设置。如在学习EXCEL中的公式与函数时,教学目标上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①学习目标:掌握EXCEL中常用的公式特点及使用;掌握EXCEL中常用的函数;掌握EXCEL中使用公式的三种方式:常用工具栏中的常用函数按钮 、编辑栏中的插入函数 、插入菜单里的函数;掌握公式与函数自动填充的规律;②重点与难点:EXCEL中公式的使用;EXCEL中函数的使用;③学习方法:学生预习、情境导入、教师讲授、上机实践、练习与思考、作品提交。

(2)教师授课;如在EXCEL中的公式与函数的目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一系列的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参与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如:创设情境:放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是一位班主任要求任课教师帮他对学生考试的成绩进行处理统计,然后将这个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1:我们平时计算的时候,常用到的运算符有哪些?在EXCEL中能用的运算符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去考虑,参与,然后老师讲评,这一过程使学生知道通常我们在EXCEL中输入公式时应该注意的事项。问题2:那么输入了公式之后结果就会出来吗?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发现问题,原来还应该在公式的输入一个“=”号,这样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会深刻得多。问题3:那么公式中的数据是不是要直接输入?引导学生掌握“引用单元格”的作用,激发学生学学习的兴趣。问题4:如果每一个结果都要一个一个地去求,那么工作量是不是很大?引导学生使用自动填充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使用自动填充和不用自动填充有什么差别。问题5:有些公式不必自己去输入的,EXCEL中已经将我们常用的公式用函数的形式处理,我们可以直接调用,引导学生找到最简单、快捷的方法用函数来得出结果,让他们感受到办公自动化的优势。通过层层设问,逐步释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目标前进,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

五、运用GBS模式进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目标导向情境学习”建立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整合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很多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清楚、可检测,有利于指导教师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价,还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

其次,要求教师必须为任务的完成和操作的实现提供大量的辅助资源链接。因此,相对过去的标准化统一教学,教师需要更全面的专业知识范畴。

再次,GBS要求学生每次上课时都必须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最后,要因材施教,积极倡导教与学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目标教学法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互动性,由于重视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纯的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求知型转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林云鹏,《情境主义学习观与教学》,《中外教育》2000年第3期.

[2]徐晓东,《基于GBS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教材的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情境教学的目标 篇4

所谓的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为了让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辅助工具对英语的教学进行场景的构建, 在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较多使用的辅助形式包括音乐、语言、事物和自然环境等, 从而帮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进行理解,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可以更好的将语言进行理解, 并熟练的进行运用。英语本身是一种实用性的语言知识,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果让学生单纯的进行听讲, 会较为枯燥, 学生逐渐的产生排斥的心理。而通过情景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对知识的认知效率,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的掌握, 提升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自主性。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在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第七单元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这篇课文的主要语法是让学生掌握过去进行时, 但是在真正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容易将过去进行时和过去时混淆, 因为这两种语法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都可以表示过去发生的事件, 只是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正在发生的事件。如果让学生单纯的进行理解, 就会过于抽象。因此在进行情景教学中, 可以将现实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中去, 例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打篮球、跑步和骑车等活动, 将其进行设计, 并结合动态的画面, 让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 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时候, 可以将过去进行时的时态引入到课堂中去。

案例二、在新目标英语八年级第七单元“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这一章节时, 主要的语法是重点句型“Would you mind (not) ...?”, 在对句型的学习中, 可以设计如下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到一场郊游活动中, 当到达目的地需要下车的时候, 发现有的小伙伴睡着了, 因此进行以下的沟通:“T :Look, who is sleeping in bus now?S: Lan Tong is sleeping.T: Would you mind helping me wake him up?S: OK, I will do it at once.”通过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事件的情景展示, 让学生可以很直观的对知识点进行掌握, 在积极、和谐的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一定的语法知识并进行适当的展开, 对学生来讲趣味性不断的提升, 学生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英语在进行应用时的语言环境, 熟练的进行运用, 使得英语的学习不再抽象而是真实的反映在日常的生活当中, 对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实际的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案例启示

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出, 积极地利用教材的优势对情景进行设计, 巧妙地将语言环境和真实的生活进行贴合, 让学生可以积极地进行语言的交流与合作, 将课本的知识进行还原, 通过语言环境进行展示, 既能够深入的了解语言环境, 同时可以让学生积极的进入到角色中去, 将书本的知识进行运用。在对较难的语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因为较为抽象难懂, 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 通过设计情景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提升, 学生可以很快的进入到新的角色当中去, 不再是被动的进行学习, 对新的知识的掌握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对新知识可以进行合理的运用。

新课标明确的规定教师应该重视从学生的日常出发, 结合生活的实际,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让学生可以从学习中不断的体验生活和理解生活, 将生活的实际和语言结合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英语的课堂设计中应该将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年龄进行分析, 设计的情景既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 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 展现高效的课堂活动。

四、进行情景教学的建议

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中, 对情景的设置必须要接近生活, 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句型和语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指导, 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训练, 自然的将语法进行过渡, 展示出语法学习的魅力, 深入的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情景的设计, 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年龄,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 提升积极性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情景的设计中需要将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掌握, 无论是语言知识的构建上还是内容的拓展上, 都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 给学生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学习。

五、结束语

通过相关的实践教学, 可以体会到情景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能够充分的将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进行展示, 将抽象的语法和句型转化为较为有趣的情景, 对学习的效率会有一定的提升。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围绕教学的难点进行设计, 将学习的舞台进行搭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中去, 感受学习的快乐, 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 进行新课标改革的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改善, 不再是传统的较为死板的教学方式, 而是采用情境为主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可以真实的感受到情景教学的魅力, 自主的进行英语的学习, 不断的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让英语的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课堂, 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本文主要针对新目标英语八年级情境教学案例进行案例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八年级,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何亚维.新目标英语八年级 (下) 情境教学案例举偶[J].新课程 (上) , 2011, 08:172.

情境导入与目标展示的有效融合 篇5

【关键词】地理;中学;一案三环节;情境导入

我校“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几年来,逐步实现了“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一案三环节”中的“一案”即“讲学案”,为课时教案,其精髓在于“学教合一”,实施的关键在于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有效落实,重点是培养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能力、思维表达能力。“三环节”是指每课时讲学案都设置有“情境导入,目标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拓展提高”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现仅对第一环节“情境导入、目标展示”谈一下个人的实践体会。

一、“情境导入”要真正体现“导入”的价值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情境导入主要是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对新知强烈的探求欲望。理想的导入是在新课伊始便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或因某一情境问题而有欲罢不能的探究愿望、执着追问。产生这种效果的关键是“情景”的设置,设置的问题最好是新旧知识兼顾,又对新授有启迪、引导,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新问题的动机和欲望。缺点是有时所设置的问题很难与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相吻合,造成引而不发或引入时间过长,从而影响后面的教学。

二、“情境导入”与“目标展示”的有效融合

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有定位、导向功能,在师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展示若与情境导入割裂成两个独立环节,过于公式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若单独把目标展示置于新知识学习之前,这样展示的目标往往缺少问题情景,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若将情境导入与目标展示有效融合,即导入时的问题设置与学习目标相一致,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后就能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了有什么用?等等。这种融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发展,让问题成为课堂师生探讨和进步的桥梁,语言精炼、省时高效。当然三维目标问题的设计、切入点的寻找、知识点的涵盖面等,还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设置,使二者融合更完善、科学、有效,没有涵盖的内容,可通过学习中其它方式加以揭示。

三、“情境导入”与“目标展示”应注意的问题

1、情境创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学习与探究服务的,创设的问题应在学生认知的范围内,学生才能公平地参与。2、情景一定要与学习的内容高度关联,特别是以教学重点为主精心设计的问题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当然问题要紧扣目标,形成梯度,不宜过多。一般设计三个问题。

3、情景导入尽量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目标融为一体,不要割裂开来。情境导入的目的是创设问题,创设问题要围绕目标展开,既要照顾到原有知识,又要产生本节要解决的新问题,这样层层深入逐个展开,才能更好地为目标展示作铺垫。

4、情境创设要有时代性、生活性。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许多地理事物、现象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低碳生活”“节能环保”“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概念应运而生,时代信息强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

5、情境导入形式灵活多样,避免单一。俗话说:久入兰室不闻其香。要运用好学生的生活场景、地理实验、调查访问等手段,通过联想、表演、竞赛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相关目标,促进智能和心理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玉梅.巧设导入,激活地理课堂教学 [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6)

情境教学的目标 篇6

一、在雄壮的音乐声中感受爱国之情

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 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灵。音乐创设情境, 歌曲展现历史, 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上课前播放视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创设爱国主义情境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保和平, 为祖国, 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 打败美帝野心狼!”上新课前播放视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学生很快被雄壮的音乐感染。之后, 进一步解读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的战歌, 他们为了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 与敌人浴血奋战。一支威武之师, 一首激昂之歌, 是力量与美的结合, 是正义与爱国的再现。在音乐之中, 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 走进那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情绪随之高昂起来, 为感悟“最可爱的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奠定了基础。

2. 课堂上播放《我的祖国》, 体会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

《我的祖国》是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上甘岭》的主题曲, 它唱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最可爱的人民志愿军远赴朝鲜, 抗击美帝,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便在歌曲之中。“一条大河”是祖国的象征, 是岁月的象征, 是友情的象征, 是人生的象征, 只要属于这条“大河”里的故事, 它就会永远地流淌。

3. 结尾时学唱《英雄赞歌》, 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一首歌曲《英雄赞歌》让学生联想到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一节课的结尾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升华, 在本课的结尾, 通过学唱《英雄赞歌》, 唱出战士们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雄气概, 唱出战士们高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二、在催人泪下的故事中升华爱国之情

当代学者许纪霖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做历史老师, 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 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 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情节冲突中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这一子目, 课本安排的意图是:选取抗美援朝战争中, 发扬高度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黄继光和邱少云, 让学生通过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感悟志愿军战士身上的高贵品质, 培养爱国情操, 并以此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课本由于篇幅原因, 英雄的事迹只做了简单介绍, 于是笔者课前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有关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材料, 并让学生自己编辑整理, 写成小故事, 要求这些故事能体现战斗英雄英勇无畏的精神, 并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来升华情感教育。

三、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英雄的心理认同感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实施“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课堂评价。在历史课堂中开展有效的讨论法教学, 正是发展性评价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

所谓“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1】。讨论法的意义在于变教师主导为指导, 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加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的同时, 积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此既能在讨论中深化学科知识, 更能在讨论中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

动荡的战争年代的英雄让学生感动, 国家危难之时迸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心潮澎湃。作为一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 爱国之情又如何表达呢?通过如何争当新时代的“最可爱的人”的讨论, 学生认识到在战争年代, 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主义;在和平年代有仁爱之心, 有责任感, 自强不息, 同样是爱国主义的体现。爱国主义不是空喊口号, 流于形式, 而是融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在歌曲中激昂情趣, 在故事中感动心灵, 在讨论交流中缩短学生与英雄的时代差距, 达到心理认同。通过多种形式的演绎, 让爱国主义内化到学生的心里, 又通过行动外显出来, 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浅论情境德育的目标及实践过程 篇7

(一) 创设德育情境, 以境育情, 以情育人

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离不开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 情境德育尤其突出触动“情”。德育的接受和内化过程是需要情感信念的导向性支撑的。创设德育情境, 以境育情, 以情育人, 正是加强触动情感对学生思想道德养成的作用。情感有动力作用、强化作用, 同样的信息有了情感色彩, 就会被放大与渲染。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具体情境总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情境德育中将情境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感官, 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 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自愿地参与, 产生或强化暗示和感染, 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优化与调节, 促使思想道德规范和学生的自主建构融会一致, 从而加深思想道德认识, 强化丰富的思想道德感受和体验, 引发移情联想, 从而入情、动情和移情, 促使思想道德情感的生成。情境德育以激发“移情”为取向, 所创设的德育情境在利用的渠道或组织形式上以激发学生产生思想道德情感的体验移情为目标。所以学校德育中,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 创造良好的德育情境非常必要。

(二) 树立学生道德价值观, 启迪学生思想道德敏感性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具有道德敏感性。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价值观日趋多样化, 启迪学生的思想道德敏感性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情境德育凭借创设的多样德育情境, 能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意识到与之相处的其他人的道德价值观, 使他们学会自觉地发现和理解现实生活中自己和他人在道德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只有使年轻一代的学生具备这样的思想道德敏感性, 他们才有可能在一个具有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共同体中和平共处, 进行建设性的合作, 共创美好的未来。例如, 情境德育过程中的角色承担方式, 教师鼓励学生交流彼此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这种同伴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 能促进学生认识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从而提高他们对所承担角色中的思想道德感知能力和敏感性。

(三)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想道德思维能力

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还需要具有理性思想道德思维能力。理性思想道德思维能力具体包括思想道德推理能力、思想道德判断能力、思想道德决策能力、思想道德抉择能力等。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是理性的思想道德, 不在理性力量支配下的任何行为, 都不具有思想道德意义。理性的德育, 有赖于学生思想道德理性的培养。所以, 学校德育应该借助理性的力量, 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信念、理解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 并且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信奉的思想道德理想、思想道德原则和思想道德规则, 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 面对具体的德育情境, 进行思想道德推理, 作出思想道德判断和思想道德选择。

(四) 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自觉践行思想道德行为

情境德育过程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自觉践行思想道德行为。学生要内化一定的思想道德原则与思想道德规范, 并外化为实际的思想道德行为, 重要的是投入情境体验。情境体验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思想道德行为, 也正是体验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作用。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方面的综合效应:首先, 在体验中, 学生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因为他们在德育体验中, 通过自身的活动, 可以发现道德生活的意义, 理解思想道德规范, 易于内化体验中得到的认识。其次, 深刻的情境体验能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感受, 这对于思想道德行为养成是有积极作用的。再次, 境德育的具体内容与方式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的, 是他们乐于参与的, 容易使们激发、形成积极深厚的思想道德情感。最后, 归结于思想道德行为的自觉践行情境德育过程中进行情境体验实际上就是实施思想道德行为, 进行思想道德践, 学生一方面要在思想道德行为中进行情境体验, 另一方面要在情境体验中施思想道德行为, 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二、情境德育的实践过程

(一) 情境德育实践操作过程的四个阶段

1. 设立道德情境阶段

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 按照德育目标体系要求, 由学校和教育者来精心设计、选择、构建系统的实践活动课程。道德情境的设立是实践性德育的起点, 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效果。设立道德情境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 即若干道德情境的组合必须体现德育目标连续性、递进性、整体性;二是贴近性原则, 即道德情境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需要;三是真实性原则, 即道德情境虽是精心策划的, 但却使学生感到无人工痕迹, 是自然而然的;四是冲突性原则, 即道德情境能够引发学生道德认知上的失衡, 从而有利于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五是趣味性原则, 即道德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而不感到被动枯燥;六是可行性原则, 即道德情境不超越教育的现有条件, 具有低实践性德育研究及其基本模式构想耗高效的可操作性。

2. 操作体验阶段

是情境德育实践的基础, 是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它是在教育者的宏观调控下由学生微观自主进行实践的过程。在这一阶段, 教师不要指挥学生的具体实践做法, 但可以帮助学生去考虑和选择解决道德冲突的推理方式与思路, 切不可把学生自主的实践体验过程变成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的过程, 一旦如此, 这种为完成任务的实践活动就因丧失自主、自愿性而丧失德育功能。

3. 分析评价阶段

是对情境德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升华阶段, 是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中,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反省, 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教师的提问、诱导、建议等方式,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珍视的东西, 包括对道德需要、道德价值及其意义的认识、对道德规范与道德生活原则的意义之理解、对道德推理方式学习与提高的需求、对道德践行的快乐体验等, 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阶段。

4. 验证内化阶段

是情境德育实践的内化、巩固阶段。它不是将某一具体的道德实践重复地进行以检验上一次获得的经验、体会、结论的正误, 而是将以前道德实践中所获得的体验或理性认识通过新的道德实践一再地加以运用, 并在这种不断的实践中使学生对原有的道德信念进一步获得发自内心的认同, 以彻底消除其各种道德疑虑。

(二) 情境德育的具体实践过程

在情境德育实践的过程中, 应充分借助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实践思想道德行为。

1. 创设德育情境

一要创设激发动机功能的德育情境。创设德育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机, 实质在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过程, 并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为此, 一方面要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德育情境, 另一方面要设置良好的问题德育情境, 引发学生的思想道德习得动机。二要创设情感渲染功能的德育情境。德育情境的功能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共鸣, 渲染场景的情感气氛, 以此来实现德育情境的最佳效果。利用有效的德育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可以有许多方法, 重点在于结合思想道德知识内容及对环境进行灵活把握, 注重实效性。三要创设生活加工功能的德育情境。“教育即生活”, 把德育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 通过创设德育情境沟通起来, 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 能强化他们的体验, 增进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2. 启发感受领悟

当学生从入情入境直到进入道德习得状态之后, 他们已经感知或接受了一些思想道德知识, 开始情境体验学习, 这便是感悟的过程。第一, 对思想道德知识的感悟。在情境德育过程中, 要在学生的感悟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时, 德育情境的营造必须以情感为出发点, 以问题为支撑点, 最终使学生自觉融入情境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感情基础, 巧妙地设计问题德育情境等,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从而使学生与思想道德知识所蕴涵的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新的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第二, 对思想道德情感的感悟。为德育过程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 首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建立起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其次, 借助学生的情感投入, 增强学生习得思想道德修养的兴趣和信心, 提升学生的情商。学生感悟思想道德情感的历程就是以境为依托, 借助其中的情感因素, 在情感的感悟中获取思想道德知识, 发展思想道德行为能力。

3. 引导反思生成

情境德育的过程, 特别强调学生生命主体的主动建构。引导反思生成阶段是一个具有生成性价值的阶段, 是在学生充分地感悟、认知了道德材料后, 引发的进一步反思、质疑, 在主体参与中完成自身对德育过程的意义建构。换言之, 它是一个在感悟基础上的思想道德知识、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信念等的形成过程。例如, 在德育情境的氛围中, 充分地与同伴交流互动, 最能显示价值判断的碰撞, 彼此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层次。在反思生成中, 思想道德知识、思想道德情感和思想道德信念等进一步形成, 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参与, 实现了充分重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中心地位, 实现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反思生成阶段, 学生真正从心底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 产生养成以思想道德情感为核心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渴望。

4. 促进整体升华

思想道德情感的升华即情境德育的升华, 整体升华的过程, 需要教师更为客观和积极的引导。很多时侯, 学生的感动、感慨仅仅存在于一时的冲动中, 而无法深入内心, 为此, 思想道德认知的升华, 思想道德情感的升华, 良好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方面要靠学生的理解建构来完成, 另一方面则需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 学生对之前反思生成的思想道德内容才能有所依托、有所升华。因此, 教师的指导必须要符合学生的道德形成发展规律, 要严格依据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水平与层次来组织实施。

摘要:情境德育统筹归纳为四个目标, 情境德育的实践过程分解为四个阶段, 具体的实践过程为创设德育情境、启发感受领悟、引导反思生成和促进整体升华。

关键词:情境德育,目标,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谈情感目标与历史情境 篇8

从心理学和情感教学理论看来, 学生个体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 其个体情感的形成, 一般会经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内化过程:接收、反应, 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和价值观的性格化。

1. 接收:

由意识、接受意愿和控制注意或选择注意三个连续的子系统组成。这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更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标志。教师通过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某些现象的存在, 从而激发思维, 唤起学生的内部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在课堂上发出的教学信息应当是强烈的、刺激的、富有情感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愿意主动接收的。

2. 反应:

即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以某种方式做出应答。由默认 (遵从、顺从) 、反应的意愿和反应的满足三个子类组成。当学习者在接受信息的基础上, 教师要继续驱动学生, 刺激学生对感知的事物做出某些反应, 或产生有关的外部行为, 如表达、表情、动作等。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本节课教学灵魂的确定、教材内容的重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的精心设计等手段,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

3. 价值评价:

即将感知到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 并以该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由价值的接受、偏爱、信奉三个子类组成。在学习者做出反应、表现出行为之后,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感知深入的引导, 使其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做出科学的合乎逻辑和主流意识的正确判断与确信。

4.价值观的组织:即面对多种价值观念出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系统, 再通过对各种价值观的比较来建立个人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由价值观的概念化和价值系统两个子类组成。教师通过课堂潜移默化的教学行为, 让学生在接收、反应、价值评价的基础上,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也是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重要“一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对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5.价值观的性格化:即价值观和价值系统已形成稳定的、具有个人特点的价值体系。由于情感是富有个性特征的, 所以在事物评价以后,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获得的价值观、信念组织到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内, 并用来指导学生的行动, 内化学生的性格, 也就是让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与学生的日常思维和行为融为一体, 这应当是我们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情感终极目标。

那么,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操作才能达成上述的情感目标呢?教师必须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依据不同课堂教学时段, 灵活地创设不同的情境。

1.言语情境。人类的语言丰富且富有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把话说明白, 还应用自己带有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课堂语言的表达不仅要准确, 且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 富有魅力。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等教育活动中的语言艺术作为手段, 来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要建立在教师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基础上, 然后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什么时候需要引人入胜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 哪种情况需要简洁明了的语言、幽默诙谐的语调……最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悟。

2.想象情境。这里的想象指的是再造想象, 即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情境的创设, 可以有效地引导受教育者做出积极的“反应”, 在他的情感世界中掀起波澜, 通过自我的认知与甄别,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 模拟情境。

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史实, 加入一定的想象, 来重现历史情境。例如我在讲授“一国两制”中, 安排了两个学生模拟“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激烈交锋”的情景。当邓小平的扮演者慷慨激昂地说“如果在1997年中国还不把香港收回, 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 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成了晚清政府, 中国领导人就成为了那拉氏、李鸿章”时,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和叫好声。

4. 推理情境。

由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还有限, 看问题又容易偏激, 即使感受到的东西未必全部理解, 往往容易做出某些错误的判断。比如针对日本问题, 有的店门口挂着“日本人与狗不得进入”的牌子, 甚至有人要火烧日本驻我国的大使馆。我们有些学生抱着“以牙还牙”式的心态对这样的事表示认可与赞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形成正确认知, 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表现, 是不理智的, 进而明确怎样的行为才是最合适的、真正的爱国主义。

5. 体验情境。

学生的情感必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情感的稳定性、深刻性, 同时也可凸显鲜明的个性特点。

情境教学——美术情境教学的启示 篇9

一、教学情境体现教学者的教学原则和思想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时代的特征, 教学原则正是当前时代教学思想的反映。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 从而使它流于形式。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不能单纯以灌输知识为重, 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这种理念是当前最新的教学理念, 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和学生发展的一种创新。它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情境教学, 是现代教学对课堂情境创设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现代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因而, 对当前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情境体现出教学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能体现出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得当的。在课堂的创设中, 教师要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某个典型例子, 通过这一典型实例, 引导学生从美术课堂学习的角度, 运用相关知识自主发现、自主探究问题。这无疑是为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原则、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了科学依据。同时, 教学情境的创设, 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又间接地促进了教学情境的改进和完善。情境教学方法, 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可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 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求知欲, 使情、景、人物在活动之中融为一体, 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三、教学情境的转变体现出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又促进了教学情境的变化

教师在使用这一情境时, 要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大胆提出各种知识上的假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无论是答对了还是答错了, 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学生发言中, 教师要认真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后,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讲解学生最初的假想。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要求, 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进行学习, 这样学习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如学生在课外收集、调查所需资料;自己把作品用相机拍成照片;课堂中进行自由讨论、发言、辩论、作记录;并选派小组代表上台发言等。我们教学中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往往冷落了持有与教学目标不同意见的学生, 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习效率, 这种做法在情境教学中是有害的。这就为我们美术教学中的其他活动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对教学情境的转变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教学情境体现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依赖于教学理念和教师教学方法。布卢姆认为只要有最佳的教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多数学习者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而良好的教学情境则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更离不开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所以, 在现代教学环境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想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实现重大的突破, 教师就要创设出新型的教学情境。首先, 是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 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从而转变到积极探究的学习新观念中来。其次, 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的课堂情境在认识活动中突显出来。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 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 可以增进学生对现代学习方法掌握水平的提高。

五、现代教学情境的创设影响着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又决定着教学情境发展的方向

情境性评价不是呆板地执行预定的评价方案, 而应该是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学生课堂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评价意见, 不仅重视事先预定的评价项目, 而且还应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评价项目。要强调评价的主体性, 这主要指评价不是评价者单方面地对被评价者进行鉴定, 而是要求二者进行广泛的对话与交流, 强调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被评价者的意见和想法。过去对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认定, 因而, 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而现代的教学情境则要求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且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 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 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从而才能使教学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 在关注过程中, 才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如电影、电视、影像、参观、旅游, 甚至故事、游戏、音乐、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 还可以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 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 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 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自己的美术作品, 进行交流。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及社会生活中的资源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丰富学生体验, 激起学生联想, 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为补充, 相互促进, 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达到教师乐于奉献, 学生热爱学习的效果。因此, 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 更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情境!

摘要:一堂成功的课, 良好的情境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 教师除按照大纲要求, 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以外, 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情境, 力求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紧紧地抓住, 用独特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情境教学,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情境教学——美术情境教学的启示 篇10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教学评价

一堂成功的课,良好的情境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除按照大纲要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以外,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情境,力求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紧紧地抓住,用独特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下面,笔者就谈谈对情境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情境体现教学者的教学原则和思想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时代的特征,教学原则正是当前时代教学思想的反映。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从而使它流于形式。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不能单纯以灌输知识为重,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这种理念是当前最新的教学理念,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和学生发展的一种创新。它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情境教学,是现代教学对课堂情境创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现代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因而,对当前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情境体现出教学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能体现出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得当的。在课堂的创设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某个典型例子,通过这一典型实例,引导学生从美术课堂学习的角度,运用相关知识自主发现、自主探究问题。这无疑是为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原则、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了科学依据。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又间接地促进了教学情境的改进和完善。情境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的心理,可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求知欲,使情、景、人物在活动之中融为一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三、教学情境的转变体现出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又促进了教学情境的变化

教师在使用这一情境时,要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提出各种知识上的假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无论是答对了还是答错了,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学生发言中,教师要认真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讲解学生最初的假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进行学习,这样学习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如学生在课外收集、调查所需资料;自己把作品用相机拍成照片;课堂中进行自由讨论、发言、辩论、作记录;并选派小组代表上台发言等。我们教学中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往往冷落了持有与教学目标不同意见的学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率,这种做法在情境教学中是有害的。这就为我们美术教学中的其他活动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对教学情境的转变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教学情境体现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依赖于教学理念和教师教学方法。布卢姆认为只要有最佳的教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多数学习者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而良好的教学情境则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更离不开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所以,在现代教学环境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想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实现重大的突破,教师就要创设出新型的教学情境。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转变到积极探究的学习新观念中来。其次,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的课堂情境在认识活动中突显出来。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可以增进学生对现代学习方法掌握水平的提高。

五、现代教学情境的创设影响着教学评价的转变,教学评价又决定着教学情境发展的方向

情境性评价不是呆板地执行预定的评价方案,而应该是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学生课堂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评价意见,不仅重视事先预定的评价项目,而且还应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评价项目。要强调评价的主体性,这主要指评价不是评价者单方面地对被评价者进行鉴定,而是要求二者进行广泛的对话与交流,强调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被评价者的意见和想法。过去对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认定,因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而现代的教学情境则要求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才能使教学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如电影、电视、影像、参观、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及社会生活中的资源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体验,激起学生联想,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达到教师乐于奉献,学生热爱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更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情境!

参考文献:

[1]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2]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情境教学前的情境材料处理 篇11

进行情境教学当然需要创设情境。提及创设情境, 很多人便会想到怎样开发才能让情境更“情景”;想到怎样花多少精力去挖掘, 去创设;想到 (特别是有人观摩时) 怎样让情境展现得“精彩纷呈”……我的理解是:能够呈现一定内容的某种形式包括:一段视频、一则故事、一篇材料、一道题目、一个实验、一幅漫画、一张投影、一件标本、一个问题、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标点符号、一次时间的分割……都可以是情境, 问题在于怎样创设与呈现情境才能更有实效。

笔者平时经常参与校内外的听课与评课, 一学期要听不少“公开课”。许多参与上课的教师选取的情境素材不错, 教学环节也井然有序, 花了不少心思, 动了不少脑筋, 搞了不少活动, 但是学生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 听完这些课后总觉得颇有些缺憾。于是, 每每之后, 我就会产生许多想法:这么好的“境”为什么激不起应有的“情”?能否将这些上课教师上过的内容、用过的情境材料稍加处理后立即在同年级的某个平行班中进行教学的“实验对照”?教学的情境到底该怎样创设与呈现才能恰到好处?尝试下来, 结果却大相径庭!实验对比和反思后, 笔者觉得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与呈现上可以也应该做些探究与改革。

一、“锣鼓闹台”——给情境展示升点温

我们知道, 上课铃声响后, 从时间上讲, 学生应该进入学习状态, 但事实上, 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马上达到这种状态, 即真正的学习动机还不能立即形成, 如果教师此时马上就将情境匆匆呈现出来, 则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如果展示的情境平庸乏味, 更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新课程要求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期待欲, 让他们对下面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产生期待、琢磨, 从而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而要达到这种状态, 必须进行情境展示前的氛围营造, 我把它比作一场戏开场的前奏——“锣鼓闹台”, 也把它理解为情境的“情景”, 目的是给情境展示升个温。

我对《遗传与进化》中“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教学进行了“实验对照”。

对照组:师生互动, 复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相关问题, 教师设问:“基因的分离定律是 (在同时存在多对相对性状的情况下) 分开、单独考虑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那么如果同时考虑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投影展示情境:“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进入新课。)

实验组:上课铃响过, 教师进行了相关的组织教学后, 教室里依然有些“喧闹”。教师:“同学们,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有一次, 大文豪肖伯纳收到了一个漂亮女演员给他的一封求爱信, 表达年轻漂亮的自己不嫌肖伯纳年迈丑陋, 因为他是个天才;而且说: ‘如果我们俩结婚了, 生下的孩子有你的头脑, 有我的外表, 那该有多好!’萧伯纳立即回信, 只是将语句稍微地做了一点变动, 便巧妙地回绝了她。你知道萧伯纳是怎么回的这封信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同学也许会问‘他们成了没有?’ (学生大笑) 我们要关心的是, 如果他们结合, 结果到底会是怎样呢, 为什么? (学生笑, 掌声) ”投影“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学生在急切的期盼中以高涨的热情进入新课。

教师寥寥数语的描述、生动有趣的“故事”, 以及精心选择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 不但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 而且渗透了对待生活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教育, 训练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供了教学活动的逻辑脉络, 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地展开, 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

寥寥几句, 就让学生的心理在瞬间内发生了急剧变化。这时, 学生的注意力、探究的心向都达到了最佳状态, 再加上“闹台的锣鼓”本身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灵活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因此, 这些信息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 学生的学习激情顿时迸发出来……

教学内容没有变, 教学对象没有变, 教学情境没有变, 仅仅是教学情境出示前多了那段“插曲” (也可以理解为在情境前增加了一个“情境”) , 竟然带来如此变化, 这究竟说明了什么?我们从中又领悟到了什么?

二、略施粉黛——给情境材料“化个妆”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 使师生设身处“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但是, 同样的情境素材以不同的方式引入却有可能收到迥然不同的效果。

我在高三“人类遗传病”一节的复习教学中进行了“实验对照”。

对照组:教师概要复习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然后用投影呈现内容——展示情境:一个 (血友病) 遗传图谱, 还配辅助幻灯片。情境特点:图文并茂, 结合实例, 条理清晰, 详略得当……学生表现:状态一般;心理反应:“地球人都知道!”

实验组: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谁来拯救五岁小男孩》:画面定格——五岁的小男孩梁晨凝望窗外, 渴望“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画面特写:梁晨因反复出血而萎缩的肌肉, 淤青的腿肚, 严重变形的关节;镜头闪切:流血的嘴巴, 带血的枕巾, 青紫的背部、肚皮, 疲惫的轮椅……画外音:“小梁晨患的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即血友病, 也被称为易碎的‘玻璃人’) , 是 (X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还在小梁晨爸妈恋爱的时候, 外公就神情凝重地告诫:‘结婚后要么不生孩子, 要么生女孩!’”镜头特写:声泪俱下的外公 (与小梁晨类似的病症) ;画外音:“考虑到种种因素, 小梁晨爸妈决定, 生孩子但要进行产前诊断。第一胎诊断为带致病基因的男孩, 他们含泪终止了妊娠;好不容易盼来了第二胎 (也就是现在的小梁晨) , 诊断为‘男孩, 正常概率为98%’, 可是……”“ 外公告诉我们, 他自己有四兄妹, 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很早就夭折了, 直到很晚才知道是这个病及有关道理……” 此时的学生:鸦雀无声, 目不转睛, 潸然泪下;心理反应:心灵震撼, 思绪万千, 百感交集, 激情迸发;此时, 老师不失时机地呈现预设的一系列问题……

一堂课下来, “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X-隐性连锁”、“血友病”、“隔代遗传”、“产前诊断及其正确率”等相关概念和知识在学生记忆的里程碑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情境以这样的方式引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课程的初衷——力图促进学习方式和学习意志的转变, 发展高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借助简单而巧妙的“化妆”术, 使原来呆板而沉寂的情境升华为一种整体氛围的渲染, 一种教学需要达到的真情营造的境界, 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融入这种真挚的情感交流和热烈的人文彰显之中, 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品位和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达成了师生间、学生间的融汇、默契与共鸣;回到了自我的灵魂对白;兑现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天衣无缝的互动畅流”;实现了对生命的照亮和启迪。人与自然, 心灵与心灵的契合就在这美妙的情境中油然地舒展。

一定内容的情境总需要一定的形式来展现, 情境呈现形式的选择是否灵活恰当, 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 对内容的把握程度, 对问题的分析思考效果, 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因此, 我们在情境呈现形式选择上, 既要考虑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 (如知识的难易程度、难点与重点的解决、教学目标的要求等) , 又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理解分析能力、认知水平与认知结构等特点。

三、欲擒故纵——给情境呈现加道“槛”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 作为理科性质的生物学, 却有着文科的特点, 这主要是针对要记的东西 (概念、理论、原理) 太多而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常常模棱两可、混淆是非、难衷一是。于是, 为了防止学生犯错误,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会提早向学生来个“友情提醒”——呈现“错误情境”, 就像为了防止学步的孩子摔坏便牵着其手走路一样。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也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说, 错误是正确之母!不能因为怕学生犯错误而取消其犯错误的机会和过程。在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思维的宝贵品质, 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 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 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错误、发现问题, 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 就是创造的过程, 即使偶尔提出不恰当甚至荒唐或更错误的问题, 但只要提出了问题, 就证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 是其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这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力量。这些都符合新课程要求, 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在解答有关问题时, 教师可以通过“误导”或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误入歧途”;在讲授关键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字词时, 教师可以在口头表达 (加重语气) 或板书时故意设置 (本来是学生常犯、易犯的) 错误, 让 (部分) 学生在听课或观察中突然发现, 并加以纠正, 使学生在“顿悟”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 这种方法的教学过程本身, 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很有益的。如把线粒体写成细粒体;把胡萝卜素写成葫罗卜素;极体写成极核;“质壁分离”的概念中, 把与细胞壁分离的原生质层说成是细胞质或原生质;把原生质体说成原生质层, 等等。让学生在“学步中遭遇摔跤”, 可以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 从而在以后避免错误。

这种欲擒故纵的处理, 在学生的入门之前加了一道“槛”, 把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交给了学生, 实际上是故意制造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用另一种方式创设错误情境, 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 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样操作, 不但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极大提高, 而且课堂的思维力度大大加强, 学生能力的提高不言而喻。这不正是新课改所要倡导的吗?

同样的教学内容, 使用同样的情境素材, 不同的是对教学资源的研究、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由此得到的教学效果。

摘要: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 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 并在课堂中制造出一种氛围, 表达出一种情境, 无形中润物细无声, 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融汇, 形成共鸣。情境教学正是将学习者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 以追求教学的整体效益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锣鼓闹台”——给情境展示升点温、“略施粉黛”——给情境材料化个妆、“欲擒故纵”——给情境呈现加道“槛”等手段呈现情境材料, 才能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触“境”生情, 从而情不自禁地融入心灵与心灵的契合。

上一篇:并购机制下一篇:典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