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课教学情境的创设

2024-12-04

礼仪课教学情境的创设(通用7篇)

礼仪课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1

教学情境,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设计、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促进知识技能的有效链接,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听课、评课, 深感当前教学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情境创设缺乏定向性。导致了学生面对情境产生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 使情境流于形式;②某些情境创设喧宾夺主。有时对一些低效的、甚至有“副作用”的情境渲染太浓, 有时将情境的创设凌驾于“三维目标”之上;③情境创设有始无终。情境其表, 灌输其里, 直至一节课结束时, 也没有对开课时设置的情境作应有的小结和说明。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教学实际, 浅谈新课标下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不妥之处, 恳请指正。

一、语言描述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基本的教学形式, 所以, 教师授课时, 语言就成了教学中最重要、最持久的要素。在情境出现时, 教师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描述, 使情境更加明显,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效应, 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向性作用。因此, 富有情感的语言, 可使学生在上课时“如临其境”, 从而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枯燥内容生动化。

二、生活展示法

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等创设学习情境,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带入社会, 带入自然, 让他们在生活的不经意中发现、感悟科学的道理,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例如, 环境保护中的空气质量每日报告、节能减排、河道治理、环保装潢材料等;超市购买的冰箱除味剂、食品干燥剂等;家庭生活中发酵馒头、腌制皮蛋的过程;洗涤剂用品的酸碱性;厨房煤气的安全使用等, 这些都能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掌握化学知识, 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三、史话激励法

“化学教育给人知识, 化学史教育给人智慧”。耐人寻味的史话故事中, 前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等都会深深地吸引并激励学生。例如“铝”的教学情境创设: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铝制品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然而, 在一百多年前, 纯铝却是稀奇之物。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卓著成就, 获得了一只铝制奖杯;拿破仑享有在宫廷盛宴一人独用铝制餐具的殊荣。铝从身价百倍到进入普通百姓家, 归功于两位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大学生霍尔和埃罗, 他们各自发明了电解法炼铝的可行性工艺。为什么铝的藏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 而能广泛被使用却姗姗来迟, 这是由铝的性质所决定的。通过简单的化学史的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思维已进入了“愤”“悱”的状态, 求知的愿望非常迫切, 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矛盾揭示法

矛盾揭示法是指教师利用学生已有认知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冲突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引入方法。例如, 学生已知“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 也不能支持燃烧, 故常用于灭火。然而, 教师却演示了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的实验。这一化学事实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矛盾, 立即就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冲突, 激起疑问及想知道究竟的愿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释疑, 从而总结出正确的观点。

五、题组设置法

利用题组来设置教学情境, 便于师生展开探究、讨论, 能增强学习针对性, 对学生学习活动起到积极的定向作用。例如, “卤素”中氯气的导读性提纲, 可设置如下问题组:①怎样闻氯气气味?②课本介绍了氯气哪些化学性质?③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燃着的氢气导气管是由上而下慢慢插入, 还是快速插入到集气瓶中下部好?为什么?④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⑤比较氯气与水反应和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说明两者的联系。⑥次氯酸是强酸还是弱酸?能否完全电离?⑦如何从原子结构观点解释氯气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⑧根据氯气的化学性质, 谈谈氯气可能有哪些用途。⑨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⑩实验室如何制取氯气?氯气和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有何异同?为什么?由于学生在预习中积极参与,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从而有利于知识拓展和深化,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实验法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 会使学生猜测思考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高度集中和活跃, 进而引发学生对实验过程、现象、原因及其结果等方面的思考, 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原电池”一节的学习中, 可先分组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 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 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 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锌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 而铜与非氧化性的酸不反应”知识产生强烈抵触, 必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与急于探究的好奇心。

七、多媒体法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 能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到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 通过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 能快速调动学生思维,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在上课前引入音乐, 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通过多媒体呈现几个精彩瞬间强化教学内容,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等。

八、图表模型法

图表和模型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知识间的关系, 将各类错综复杂的知识关系条理化, 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化学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使问题的发现、表述和解决更加简单明了。例如“离子”教学, 教师先让学生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 然后展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让学生看图找规律, 看谁找的多、找得准。引导学生关注最外层电子数, 将不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比较, 再用卡通动画或比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 由此形成离子的概念。

九、猜想验证法

例如, 铜和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反应时, 产物一般是硫酸铜溶液和二氧化硫气体, 但有时会产生黑色沉淀, 影响到蓝色溶液的观察。由此可提出如下问题:黑色沉淀是什么?如何改进才能防止这一异常现象?为了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们定性地作出了一连串猜想: 黑色沉淀可能是氧化铜或硫化亚铁;可能是由于铜过量或浓硫酸的浓度不够;如果增加浓硫酸的量或减少铜的量可能会防止异常现象的发生……接下来的实验正好验证了学生猜想的正确性。

摘要: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教学中, 创设教学情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情境创设缺乏定向性;某些情境创设喧宾夺主;将情境的创设凌驾于三维目标之上;情境创设有始无终。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教学实际, 浅谈九种情境创设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礼仪课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2

思品课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愿意教,为了摆脱这种尴尬两难的.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巧妙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乐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以乐促学,开启学生的思维,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 者:叶慧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谢岗中学,广东,东莞,52359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 关键词:思品课   创设乐学情境   途径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3

一、设置巧妙疑问,创设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离不开问题,实际上问题是探究的起源和动力,可以说求知欲是从抛出的有效问题开始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作为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也要注意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紧扣文本而有效展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能夠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能够启迪学生进入积极地思考。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我们不仅仅引领学生体会那种深沉的父爱,更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来引领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成长成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同学们,在你的生命路程当中,你们找到你成长的节点吗?这样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审视自身的成长,加深了对课文的思考力度。

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除了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索之外,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教学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能极大地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唤起其注意,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王安石的介绍后,将问题展示在屏幕上:智慧如王安石,他是怎样看待天才和学习的关系的呢?字幕隐后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种强烈的探索问话,深深地诱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情境问题的设置,是单靠口头语言无法达到那种效果的。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1、学生扮演角色,创设表演情境。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创设表演情境,课堂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体会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理解文本,熟悉知识,增强体验,丰富情感,提高了课堂教学中实效性。表演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更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2、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语文知识“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

四、锤炼课堂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贴切的比喻能换启发学生联想、想象,精当的设问、反问能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深究底里,气势流畅的排比能激发学生感情的波澜,适时的反复、强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都体现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但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一些语文教师说话平白如话,情感没有波澜,更无法谈得上抑扬顿挫,出口成章,这样的语文课堂,即使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通过跌宕起伏的语言来形成有效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自发、自主地走进教材,使课堂更加充满灵性。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不仅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礼仪课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4

一、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 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 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 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 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 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 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 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 最有价值。因此,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 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探究情境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 并能够各抒己见, 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 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改变过去的单度向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 师生关系更加亲密,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 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 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 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 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 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 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 既创设了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 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 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 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 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 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 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 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通过课外资源创设情境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 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探究环节中适当地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 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等, 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 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如在教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 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 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文革”博物馆, 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文革”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 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 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学生通过对这两则与课文相类似的学习材料的解读, 获得关于制造屠杀者的残忍与承受迫害者的悲惨等多重情感体验, 实现了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构建。诸如“回忆是为了忘掉痛苦, 燃起生的希望”, “重述一次是为了记住历史, 引以为戒, 防止历史的重演”, “以文章自责, 解剖自己, 让自己轻松一下”等。

六、于无疑处创设情境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 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 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 对人物的评价上, 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 于无疑处生疑, 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 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 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柳谐音是“留”, 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 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 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 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 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 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 不只是一种心绪, 还是一串故事。

七、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提出疑问时,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创设问题情境。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课堂探究气氛浓厚;又让学生学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的尝试 篇5

情境教学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感性认识;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品德教育;以训练语言发展为手段,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强化生活的关系。课堂教学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扎实体现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以现有教材为核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情境交融,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途径。同时也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的知识空间。

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各种习题的训练中。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我们的教师必须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情境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由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到带入情境,提供学习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知识,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结合。我们每位教师都清楚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材画面的,要让学生感受其美,就要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把直观的画面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

情境教学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景的整合。运用暗示导向。在情境教育中,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渲染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愉快、书籍的智慧及学生蓬勃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处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还可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学生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了很好的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总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学生情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得到一种满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在这种推力下,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在心理场中得到整合。推进和促使儿童的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孩子的眼前,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教师就可以直观的给学生一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1平方厘米就这么大。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那么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低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足,只知道人民币的不同面,不同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都不了解。如果教师能打出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讲解再加上生活中的认知,学生会对人民币认识的很透彻。在教学中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生识记“晶”字时问学生:天空一个大太阳天亮不亮?学生答:“亮”。那在大太阳下面还有两个并排站的小太阳天空会怎样?“更加明亮了”。师:不仅明亮还有些耀眼,三个太阳在闪闪发光这就是“晶”字。这种让学生充满想象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毫无激情,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是冷漠、无激情的来听。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是没有质量的课堂。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倾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打破“教材是唯一知识源”的传统思想。

2、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进一步落实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

3、密切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去获取知识,并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4、教师创设多种情景,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广泛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获得学习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实施情境教学的措施:

1、强调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倡导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短时间、大容量、资源共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拓展教学活动领域,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获得情感体验、心灵感受,拓宽视野,磨练意志。

.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知识。

.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用实际行动去尝试、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

情境教学拓宽了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发展。情境教学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扮演童话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儿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礼仪课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6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初中英语 阅读课

1 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由于初一处于英语入门阶段,初二处于分化阶段,老师们侧重加强英语兴趣及对话课教学,导致阅读教学受到忽略。由于对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研究不够,阅读教学操作难度较大,传统的做法都是这样完成的:学完单词,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校对答案,讲解语言点。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把阅读课上成语法课或听力课。阅读教学在公开课中较少见,老师们有意识地避开这个难题。可见阅读课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尴尬处境。笔者根据这几年在教学中的尝试及听课的体会,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

2 创设情境优化阅读教学的原则

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事件、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以此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创设情境优化阅读教学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2.1 相关性原则

情境创设应与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所相关,否则所设置的情景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影响学习者对主题的理解。如歌曲 “Are you sleeping·”用在与日常活动有关的Jane’s Day不大妥当,因为前者是现在进行时,而后者是一般现在时。而“the more we get together”这首歌适用于和比较级或者友情有关的阅读文章。

2.2 适量性原则

情境创设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所占比例要适当、适量、适度,否则会喧宾夺主,失去英语学习的主弦律的意义。如在一节与服装有关的公开课中,执教老师先用大量图片或video展示时装表演,这大约占了15分钟。而后又用了15分钟时间进行时装表演。最后再学习课文。这样处理没有体现英语学习,因而情境创设应做到适量、适度才行。

3 创设情境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3.1 阅读前——以情激趣

阅读前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经验。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兴趣和期待,自然地进入阅读主题。

阅读前的情境创设,其实就是导入,可以是多媒体的一首歌、一部短片、几张图片,也可以是老师的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件实物。然后是接下来的 skimming→scanning→ listening→reading tasks→consolidation→discussion→homework。任何步骤并非一成不变的,根据实际课时作调整。

3.1.1 创设视听情景,形成阅读期待

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个老师用《友谊地久天长》这首大家很熟悉的旋律填了词(见下图)。那节课的内容和服装类有关,学生的兴趣都被提起来了,对那节课充满了期待。视听法由于它的活动性,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运用图片加上问题,是创设阅读氛围较简便有趣的氛围。 图片法主要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和文章有关的图片,介绍人物和一些关键词,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介绍中故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自己到文章中去查找结果,由此,学生在任务和兴趣的双重驱使下进行阅读,必然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如在学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4 Topic1“Spaceship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computers” 时,围绕“computers”这个问题,首先出示宇宙飞船、宇航员、电脑等图片,并且问学生:“What can computers help astronauts do·”, 学生就这个问题开始引入本课阅读主题。接着再抛出另一个问题“What else can computers do for us· ”, 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时,再让他们打开课文,带着问题去阅读,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其阅读能力。

3.1.3 创设谈话情境,形成阅读氛围

与学生谈话,可以创设阅读氛围。谈话法主要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等,在阅读前,要先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现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出发,讨论与文章有关的话题,同时,教授部分文中的重点词汇,以给学生一个低起点,引导他们由易到难,从而长久保持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2 Topic2 “All these problems are very serious”时,围绕“地球出现的环境问题”这个主题,首先问学生:我国目前面临的常见灾害性天气有哪些·接着就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就我国部分地区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交通问题,工厂污染,臭氧层破裂,温室效应等几项问题展开探讨,学生们各抒己见,从而加深了对本课文主题的理解。

3.2 阅读中——以境质疑

经过阅读前阶段的铺垫,学生了解了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为顺利阅读打下了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这时侧重于质疑。通过质疑,教师既要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既要化解阅读难点,理清阅读主线,又要烘托阅读重点。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阅读任务迎刃而解,使阅读过程变得轻松。

3.2.1 创设情境,培养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有意识行为,包括泛读、略读和寻读,学习者根据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在阅读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有意识行为能力。设问、表格、数轴等形式呈现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策略。

如在教学仁爱版英语八上Unit3 Topic3 SectionC “Holy Day”这篇课文中,首先,给出情境,以《圣经》中礼拜天的由来作为导入,基督教的《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天地,第二天创造了水和空气,第三天创造了植物,第四天创造了日月,第五天创造了鱼、鸟等生物,第六天牲畜、昆虫、野兽以及管理这一切的人。第七天休息时,人类为感谢上帝,纷纷向他朝拜。此后人类制定历法时,每七天一个周期,第七天休息,但必须朝拜上帝。这就是“礼拜天”的来历。提出问题:①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②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the weekend· Why· 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其次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寻读(closing reading), 形成下面的图标。在这个步骤,运用图表加上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可在阅读后进行复述课文。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要有启发性,且难易适度。另外,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应由易到难。首先,提出能让学生通过略读就能快速在语篇中找到明显答案的连贯问题,帮助他们综观全文,获取对语篇的完整印象,从而训练快速阅读的技能;然后,提出一些推断性问题,根据问题迅速定位;最后,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3.2.2 创设情境,培养阅读技能

阅读技能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当学习者能无意识地使用某种策略获取信息、理解文本、完成任务才算掌握了某种技能。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猜测词义、理解文章大意、理解细节及进行推论。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能。如在weekend 这一课中,设置AB栏配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细节。

3.3 阅读后——拓展情境

在阅读后阶段,教师也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发掘和利用阅读材料,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才智、情感态度;来充实文中内容,拓宽文本的情境,使自己的认识升华,得到新的感悟和收获。

如在weekend这一课中,可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① What do you often do on weekends· ②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以此让学生对周末有更深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过上有意义的周末。

再如在学习到人物外表,可以提问:What do you wish to look like after you grow up· I want to ……. 学生有的说I want to have long hair. 女生侧重于big eyes, small mouth;男生侧重于strong, tall等。

4 总结

创设情境,从阅读前的背景激活,到阅读中策略的训练以及阅读技能的培养,再到阅读后的评价与拓展,使得阅读教学更有意义,而不会掉进语法翻译教学的尴尬境地。创设情境,使得学生能从整体上学习英语语言,包括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语言艺术等。创设情境,使得英语阅读课更有味道、更有趣味,使英语阅读课教学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礼仪课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7

关键词:实验;化学;复习

很多教师认为,创设情境应该多运用于新授课的教学,而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应该开门见山地对知识进行复习。实则不然,因为任何学习的欲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体会、学习化学是课标中的重要理念,也是中考试题在“学以致用”中考查学生能力和方法的重要一环。我在中考化学复习课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情境创设的尝试。

一、以社会生活中的故事为素材,创设复习课教学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化学”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通过讲故事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让他们体会生活中的化学。

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反应的现象又涉及溶液颜色的变化、气体的生成,金属与金属盐溶液反应又有金属的置换等内容较繁杂,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于是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有一个老农在农活回家时蹲在一个叫龙王泉的潭水边洗手,忽然在潭水中他发现一个金水壶,感到非常惊奇。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他以为是龙王显灵赐福民间。消息不胫而走,有很多人来取水治病,碰巧有一个多年闹眼病的人在用水洗眼后病好了,于是越传越神……(提示:水壶为多年前老农扔的一用坏的铁壶,泉水中含有少量的硫酸铜,硫酸铜有杀菌作用,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请学生分析:故事中你发现哪些和化学有关的问题?能否试着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并写出有关的化学原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水壶在反应前后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这样创设情境,能将化学知识的复习置于現实生活情境中,学生思考讨论的热情很高,回答问题跃跃欲试,能很快地投入化学世界的探秘之中。

再如,针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复习我也曾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在2002年,青龙满杖子村有一位农民被骗子用黄铜代替黄金骗走五千元人民币。根据你对黄金和黄铜的了解,想一想,农民为什么会上当?学生: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形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师:根据你对金属物理、化学性质的掌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学生:根据黄金和黄铜硬度不同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不同提出各自的方案,并且兴趣盎然的投入探究之中,在亲历中体会化学的奥妙。

通过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又有效激活了已有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整合。

二、结合教材知识,以特殊物质为载体创设复习课教学情境

通过物质创设情境,设计综合性问题,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回顾和有效整合,又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合理再现和方法的融会贯通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

例如,在进行盐的复习时,我通过一段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创设情境,同时给出有关亚硝酸钠的小资料:亚硝酸盐是一种工业用盐,有剧毒。如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外观极似食盐且有咸味的白色固体,弱碱性,320℃以上分解放出刺激性气体,与盐酸作用放出红棕色气体,是一种化工产品,也可在肉食品加工中起到发色和防腐作用。食用0.3~0.5克亚硝酸盐就能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随即让学生思考:(1)氯化钠和亚硝酸钠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它们属于什么?(2)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3)亚硝酸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4)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食盐与亚硝酸钠?请设计出你的实验方案。

以上的资料中隐含的信息很多,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再通过对存在问题的讨论评价,使得学生对酸碱盐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

这样的情景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将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应用,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真切的感受。

三、联系社会生活热点,创设复习课教学情境

热点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活化思维。

2011年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接着我国发生老百姓抢盐事件,针对这些现象,我进行了一节针对性的专题课。主要针对核电站能量的来源(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碘-131、碘-127的产生,哪一种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等进行解释分析。

同时我也提出了基于以上背景的问题:(1)核发电是发生了核裂变还是核聚变?(2)碘-131、碘-127是否为同一种元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碘-131、碘-127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如何?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复习,在2011年中考中也出现了两道相关试题。

生活中食品安全、能源与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饮用水的净化、环境问题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开阔视野,扩大信息来源,善于发现和思考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中这些熟悉、真实的素材,设置科学合理的情景和问题,势必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在课堂上能与学生碰撞出更多心灵的火花。

参考文献:

韩旭云.化学课堂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上一篇:静脉输液安全问题下一篇:商业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