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24-06-11

实践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共12篇)

实践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一些具体的教学场景,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从而对教材进行具体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较好的学习情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理解,要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外延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扩张,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是有着较高热情的,有着巨大的自主发展潜能,这些有利因素为情境教学法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教材出发,要将教材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学生平时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着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形式,对高中语文知识和相应的学习技能进行系统的掌握。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时,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大多同现代汉语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对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己去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培养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课文进行必要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促进技能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从新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对这门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将具体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并且要准确、巧妙地设置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探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第四课《底层的光芒》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当前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如修自行车的、修鞋子的、捡废品的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解。通过学习文章,感受人物特点,体悟其人格光芒,培养学生关心弱者、平等爱人的优秀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对文章必要的阅读技巧,同时要让大家通过学习让内心受到最大程度的教诲。从而在生活中善待身边的“老王”们。通过教师创设的这一教学情境,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不同方面的探究,让学生们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对相应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教学时,在对《蜀道难》的学习时,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蜀道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有着它独特的领头作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现代诗或者古诗都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要想对中国诗歌最鼎盛时期的唐代诗歌进行理解,如果只是了解诗歌的意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情境,让他们对唐代诗歌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对《蜀道难》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从诗歌的意象这个角度创设情境,因为这是链接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学生可能会对这首诗中的一些深奥的词语产生兴趣,但是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丰富自己的思维,调动所有思维来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在对这些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时候,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样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的语文问题进行解决,让自己的思维广度能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是一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从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学科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改革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活用教材上的知识,将高中语文中有效的知识转换为生活实际中的知识,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比如,在对必修二第四专题《亡人逸事》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理解到相应的知识。理解课文中展示出来的情怀: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妻子逝世之后,满怀着一种愧疚与不安的情绪来进行的一种追忆。将这种痛苦的思念倾诉在笔端,所以写下了这些令人感到伤感的片段。教师就要创设好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作者的思路同行,一起去追忆作者的岁月。在这样的文章中,我们没有感受到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场景,而是在文本中感受到一种带有少许酸楚、少许温暖的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笔下展示的这些回忆,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感,能最大程度理解文章给学生的感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理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2

江阴要塞中学

史 吏

摘要

“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新课程

一、背景

数学在各学科之中以严谨著称,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给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出数学基本概念,得出定理和性质,再加例题,这样使得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使不少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那么新教材基本上也贯彻了这一思想,人教A版很多章节是以提出实例开头.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应被教师所采纳,这是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

二、问题情境的的含义

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想象环境、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

问题情境是近几年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具体的说包含以下两个含义:

1.它是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包括对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不难想象,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干巴巴的讲解而又毫无趣味性的习题是不可能产生什么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什么要强调情感呢?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由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模式转化为“情感——知识——能力”模式,即把“情感”作为首要的目标。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应把概念放在最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呈现与之有关的足够材料,使数学概念从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新教材在这一点更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比如在学习函数之前给出炮弹发射、臭氧层空洞和恩格尔系数问题;学习指数函数给出GDP增长和C14衰减问题等等,这样做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自然、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反思.、应用”是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 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要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化设计.情境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情境应该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而不能创设又脱离学生实际或脱离数学本质的情境.② 启发性:数学情境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 新颖性:数学情境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④ 趣味性: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 互动性:数学情境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因为太注重情境而脱离学生.否则,学生将无法建构新知识。

⑥简洁性:数学情境具有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如果一个情境设计,很牵强甚至繁琐,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压力.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任务繁重,如果要将问题解决教学完全应用于日常教学,那么大纲、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也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四、高中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体会概念产生源头

教材在讲到分段函数概念时,先是提出画y=∣x∣以及“招手即停”的车票规则.可以创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出租车计价标准问题: 案例1: 某市出租车计价标准:4km以内10元(包含4km),超过4km且不超过10km的部分1.5元/km,超过10km的部分2元/km.问:①某人乘车行驶了8km,他要付多少车费? ②试建立车费与行车里程的函数关系式 ③如果某人付费35元,他乘车乘了多少km.学生对这个例子会比较熟悉,问题 ①一般来说对学生都没问题,关键是问题②,怎么样建立这个函数关系式.自然,同学会想到,对于不同的行程,车费的表达式是不一样的.那么具体有三个关系式: 1.y10,(x4).2.y101.5(x4),(4x10).3.y101.5(104)2(x10),(x10)

很自然用到了分段函数.既然函数表达式得出,问题③也迎刃而解,此案例不仅用到分段函数,又复习了函数的实际用途.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中的数学

案例2:老师手中拿着一副新扑克牌,(不含王牌),叫学生从老师手中任摸一张,并记牢自己的牌号.这样规定:A为1,J为11,Q为12,K为13,其余牌以数值为准.然后让叫学生按以下方法计算:所得的牌号乘2加3后再乘5,再减去25,把计算结果告诉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手中拿的是什么牌(不考虑花色).设牌号为自变量x,根据对应法则,所得的值 y=5(2x+3)-25 即y=10x-10 有题意,定义域为{1,2,3,„„,13},则值域为{0,10,20,„„,120},可得其反函数1f1(x)x1,由此,假如学生计算出来的值是120,则课轻易算出 x=13,即K.如果10是60,则x=7.其余同理可知.此案例我们用到了一个对应法则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定义域、值域、反函数有关问题.虽然新教材对反函数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是这里用到的反函数知识也没有超纲.3.创设虚拟互动情境,加深知识的印象.案例3:如果老师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需承担的任务是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

2元,第三天给我4元,第四天给我8元,依次下去。问:签几天的合同你会签?

我记得我在上《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时,下面学生反应很大,马上有学生说签1天他签,又有学生提出签2天,或3天更赚。接下去有个学生上当了,说他愿意签一个月。接下去也没同学提出异议,很多同学都忙着按计算器。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指数爆炸”的理解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学生会认为指数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同是递增图象,那么递增速度也差不多.但是,通过这个案例的计算,可以清楚看到“指数爆炸”的意义.123023011073741823,远远大于300万(10万S(一个月)=22221201230×30).提示公式(2222012n112n).124.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类比数学思想

案例4:竞猜价格游戏:老师给一个价格范围,比如说[0,1000](单位:元),然后老师要有一个价格写在纸上,但不能给学生看,比如说688元,让学生来竞猜你纸上的价格.老师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报的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直到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这个游戏我是从QQ中拍拍网的夺宝游戏中得到启示,同学们对这种也会有较大兴趣.一般学生都不会老老实实从1,2,3,„„这样竞猜,而是先猜500,如果高了那么价格应该在[0,500],低了,那么应该在[500,1000]之间,老师告诉学生低了,那么学生会猜750,这样一直下去把价格所在的范围缩小,直到猜到这个价格.那么我要说的正是这种思想可以与数学中的二分法求近似解思想方法进行类比.同学们会从这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其实只要抓住思想的实质,二分法并不难.同理,《数学A版必修4》中第6页有个口答题:“今天是星期三,7k(kZ)天之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它蕴涵了周期的思想.那么之后学到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可以用到这种思想.书中第52页有这么一道题:“设函数f(x)(xR)是以2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且x[0,2]时f(x)(x1)2.求7f(3),f()2的值.”在这里就显的非常简7331单.f(1)(11)20,f()f()(1)2

22245.创设抽象数学环境,学会知识的运用

案例5:利用正弦函数性质及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你能求出的近似值吗?(精确到0.01).由f(x)Sinx的图像知道是正弦函数在[3,4]的零点,因为f(3)f(4)0故可取[3,4]为初始区间,用二分法逐步计算。

创设此案例有助于复习正弦函数的图象,以及二分法求近似解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提高对数学的兴趣.五、体会与认识

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引起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少而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高中数学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 4.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A版必修1》《数学A版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叶立军.《新课程中学数学实用教学8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 6.丁

一、张剑主编.《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琐议 篇3

一、创设情境的常用方式

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在选用时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体现教材特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1.用语言创设情境。用语言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特别适用于教学抒情、写景的散文。开课前,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用一段充满激情的话语拨动学生的情弦,能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比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天鹅的图片并了解天鹅的生活习性。课始,教师可用语言创设情境: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湖面上的冰还不及完全融化,一群天鹅就从南方匆匆忙忙地飞回来了。突然,北风呼啸,湖面上又结起了厚厚的冰层。“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板书课题《天鹅的故事》)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怎么办?”牵动着学生的心。这种用语言创设的情境,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欲望。

2.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形象直观,很能吸引学生,是创设情境常用的一种方法。比如,课文《二泉映月》讲述了靠卖艺度日的民间艺人阿炳的痛苦生活及二胡曲《二泉映月》是如何诞生的。课文虽然写得很有情感,但学生对课文描述的人和事却知之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很难体会课文描述的意境。针对这一实际,可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屏幕映出阿炳卖艺度日、月光似水、静影沉壁、淙淙流水的画面,同时播放舒缓而起伏、恬静而激荡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种音、画糅合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乐曲“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的情感基调,从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接下来,再用二胡曲《二泉映月》伴音,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在音、画渲染的情境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课时,再次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通过乐曲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述案例,虽然多次用二胡曲《二泉映月》创设情境,但由于目的各不相同,没有累赘之感。

3.用问题创设情境。有时,一个有思考价值或意蕴丰富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因而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方式。比如,《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言志的古诗,诗人于谦借制作石灰的艰辛过程及石灰的品质暗喻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在学生初步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可用下面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旨意:《石灰吟》是一首吟颂石灰的古诗,但它的插图画的却是一位老者挺胸昂首站在悬崖边,面对峻峭的山峰沉思,背后是一棵苍劲的古松。为什么图文不符?教师创设的这一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看懂了这幅图,就能很好地体会诗的旨意。原来插图作者是根据诗的后两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含义来画的,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愿为民众的利益作出牺牲的精神和永留高洁品格的崇高追求。

创设情境的方法还很多,如用模拟场景的方式创设情境,用实物或实验创设情境等。

二、创设情境的基本目的

做任何事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样,付出的劳动才会收到实效,语文课中的创设情境也一样。有的教师创设情境时往往过多地考虑新奇、花哨、热闹等表象,而要达到什么目的,却想得较少。语文课中的情境创设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达到以下目的: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阅读期待是指受某种外界因素的诱导而产生迫切的阅读愿望的一种心理现象。它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有效地阅读。讲授新课前,教师一般会结合课文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敲响新课的“开场锣”。比如,教学科学童话《回声》一课,可用谈话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小时候,我常邀约一些小伙伴到山里拾蘑菇、摘野花。那里一面似刀削斧劈的岩壁,其他三面长满树木,风景像仙境一样美。每次来到这里,我们都会大声呼叫:“应声哥哥,我们来了!”片刻从远方也传来同样的声音:“应声哥哥,我们来了!”逗得大家一阵哄笑。如果应声哥哥不高兴,你就是叫哑了嗓子,他也不答应。有一天,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下,看到周围的美丽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这时应声哥哥也跟着叫“呱呱呱,多好看哪!”小青蛙跟孩童时代的我一样,怎么也弄不懂应声哥哥到底藏在什么地方。读了《回声》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2.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能力。比如,《小露珠》这篇课文,作者用下面一些词句来描写小露珠的可爱:“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学生也许会问:“小露珠没有脚,怎么会‘爬、蹦’?”或许还会问:“钻石、水晶、珍珠是什么样?”如果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这些疑问将阻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色彩艳丽的动画片既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又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填补知识空白。教科书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修养、史地、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有些知识是学生已有的,有些知识是学生未有的,教师应该运用恰当的方法,凭借教材,拓展学生思维,不断弥补知识的缺陷。有时,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雾凇》这篇课文描写了松花江流域雾凇瑰丽、奇特的景象及说明雾凇形成的原因。我省学生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很难想象雾凇的奇丽和理解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光凭教师讲解,很难收到实效。如果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就能弥补学生的知识空白,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体做法是:先播放实景录像片,使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再用多媒体动画片帮助学生认识雾凇的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还丰富了见闻。

作者单位

蒙自县草坝中心学校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4

1 建立和谐氛围, 是创设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前提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 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 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 与学生打成一片, 有灵活的教学方法, 比如, 故意出个小错误让学生抓住等, 不轻易指责批评学生, 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 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这样就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了教学活动, 兴趣盎然,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是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重点

教学的成败, 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最佳环境。

2.1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如一架梯子, 靠在墙上, 太陡了不行, 太平了也不行, 这个“陡”与“不陡”是生活中的事, 这里又是数学的事, “陡”与 “不陡”其实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问题, 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 渐渐地“正切”就出来了。梯子“陡” “不陡”是情境, 研究三角比从这里开始, 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类似地, 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可以类似地创设情境:一根竹竿长10m, 斜靠在墙上, 竹竿的顶端距离地面垂直距离为8m, 竹竿的顶端下滑1m。教师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 学生的经验派上了用场, 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不仅数学味道浓, 而且学生不会被动。这就是好的问题情境。

2.2 通过日常生活所需创设情境

如, 教学函数知识的运用时, 就可用学生熟知常遇到的生活所需创设情境, 以达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27人乘车去旅游, 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甲种车可乘8人;乙种车可乘4人。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租车方案和哪种方案费用最少等去提出问题。

2.3 通过计算机模拟动态创设情境

计算机模拟动态大多以动态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奇妙的图形变化, 可展示数学的奇异美、和谐美;图形的旋转、翻折, 表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利用图形转化, 刻画不同曲线的统一特征, 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通过对各种图形和元素着色, 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 使教材中枯燥无味和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形象有趣。

2.4 通过问题解决创设情境

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衍生性, 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由浅入深的问题。比如, 从2-1=1, 思考1-2=?, 不够减, 引入负数, 就是一个可取的情境;同样, 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10m深的井里有一只蜗牛, 白天向上爬上3m, 晚上向下滑2m, 爬完某个白天后, 它刚好能够出井, 它多少天能爬出深井?

2.5 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如有资料表明, 目前世界的城市垃圾年增长率不低于3%, 有些国家高达13%, 2002年底到2007年底, 我国城市垃圾的堆存量达70亿t, 侵占了约5亿m2的土地, 垃圾的资源化和回收利用已刻不容缓, 就可以用作数列知识点的教学。

2.6 使用教材的主题情境图

吕传汉先生认为:在教学中, 教材提供的是一种教学线索。而教材中的主题图只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 其使用与否也应看该图是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因此, 丢开主题图进行教学, 且学生能够学好相关知识, 这种教学至少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不盲从。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建议用好教材的主题图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将静态情景图转化为操作性的动态情境;合理把握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除此之外, 数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有关的数学史料来创设情境。

2.7 制造悬念, 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创设情境, 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 满腔热情地投入认识过程。教学终了, 学生获得了知识, 悬念得以解答, 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例如, 教学《年、月、日》时, 课前谈话提出问题:“同学们都过生日吗?每年一次的生日总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父母、亲人的关怀, 可是小明今年8岁了, 却只过两个生日, 是爸爸妈妈忘记了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很好奇。这种悬念的制造, 令学生兴趣大增, 都急切地想了解原因, 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了学习过程。

2.8 巧设疑问, 创设情境

古人云, “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 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 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 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 兴趣浓了, 思维也就活跃了。教师要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 计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释疑中学习新知。 例如, 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 先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的规律后, 再计算一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题, 接着问学生:“商不变的性质是怎样概括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引入新课, 给除数添上小数点变成小数, “现在题目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不能将除数变成整数来解决?想想用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自己的探索, 不知不觉在问题情境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2.9 操作实践, 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 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 在拼拼、折折、剪剪、画画、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 这种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学生正是通过操作实验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通过3次实验, 让学生动手折纸操作, 分别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验证, 发现3个内角都能组成一个平角, 使学生确信无疑地得出结论。又如, 在《实际测最》这一节中, 有多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在地面上测量距离就需要学生去参与、去体会, 步测和目测法只有在实践中去运用, 才能学得巧、学得好。

2.10 热烈争论, 创设情境

儿童好胜心强, 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勇于竞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争论中明理长智, 在“比”的心理作用下思维活跃, 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领略到深层次思维的乐趣。

在教学中, 善于创造争论的情境, 往往能使学生深受感染, 积极开动脑筋, 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例如, 在学完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方程之后, 书上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 并且A+B=100, A和B相乘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经学生多次争论后, 便在黑板上写出另一等式:A+B=10, 问他们同样的问题, 他们都能很快地找出正确答案。 然后因势利导地启发:“想一想,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运用这条规律, 你现在能解这题了吗?”一般地, 两个数的和是一个定数, 那么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这两个数相差越大, 它们的积越小, 学生由意见的不一致到意见的统一, 热烈的争论气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11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

将一张薄薄的人民日报, 连续反复对折若干次, 报纸叠起来的厚度将不断增加, 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384400km。请展开想象, 操作并提出问题。这个情境完全可以运用于乘方运算的教学。又如, 幼儿园王老师给班上两个小朋友带来一块矩形饼, 现在要求只切一刀, 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你有几种分法?就可运用于图形面积等分法来解决。

3 掌握好参与的时机, 是创设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关键

时机掌握得好, 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堂课中, 不仅在课的开始要通过情境设计, 提示矛盾, 导入新课, 还应在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境设计, 使问题不断深化, 让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矛盾之中。要创造好参与时机, 多方设计, 步步引导, 让学生始终处于热烈的寻求知识奥秘的情境之中, 切不可匆匆而过, 过早结论。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就始终在课的全过程中, 注意抓住参与时机, 积极创设思维情境, 围绕“数方格-操作-演示-归纳-验证”的过程, 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新知。一开始, 通过数方格的方法,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环节的参与, 为研讨公式做好了铺垫。接着, 通过操作演示, 想办法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已学过的长方形, 学生兴趣高涨, 并积极思考: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这样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情境中, 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最后在验证中进一步理解了公式, 在练习中运用了公式。

总之, 情境问题并不是中小学课程的专用词汇, 不论学到什么程度, 都要和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联系, 都要和新的东西联系, 都要和发现联系。满足这些联系的题材和素材, 在一个课程框架下, 就叫问题情境。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及学校数学内容的抽象性的不断增加, 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可能应更多地立足于数学内部本身,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特别要看其与数学的联系, 使学生理解数学、获得数学、应用数学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要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 它与民族创新的宏观视野是一致的。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课堂行为的教学实践中, 有时也发现一堂课有过多过杂的创设情境, 教师每过3~5min就会变着法子引出一个新的情境话题, 有牵强之嫌不说, 还弄得课堂上老师手忙脚乱, 学生目不暇接, 这一问题也是教师应该克服和值得引起反思的。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有方法, 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对各科学习都有很大作用, 尤其是对数学这样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学科。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一开始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 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便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自然而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现师生“合作学习”。这符合今天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当然, 要设计得更好, 教师仅仅停留于教科书的挖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主动的创造才是情境的最终源泉。为此, 教师应广泛涉猎各门学科, 具有广阔的视野, 同时也应关注现实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寻求优秀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创意地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这样, 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才不会成为空话, 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万庆炎.数学典型课示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97.

[2]数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22.

[3]皮连生.现代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21.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5

靖城镇柏木小学

侯江燕

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多仍沿龚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当堂布置文题,接着作一些指导,最后便留一段冗长的时间让学生作文。在这种模式的长期压制下,学生的作文变成了“榨文”,文章即无新颖的立意,又无充实的内容,更谈不上妙笔生花了。“假、大、空”的现象在作文中肆意蔓延着。

针对这种模式的弊端,按照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长期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在教学生写自已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首先,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接着,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水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的滋味,可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点,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习作欲望。

叶圣陶认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作文要有材料,而材料来源于生活;作文要有感情,而感情发于生活。作文离开生活,将是无地之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如我利用学校组织的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的契机,在班里开展了一次“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的现场献爱心活动。活动开始,我伤感地告诉了学生青海玉树“4.14”7.1级地震的不幸消息,以及地震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情况。我还动情地描述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央视赈灾晚会的感人场面,并重点讲了香港义工阿福舍己救人的事迹。在我真情洋溢的言辞中,学生的神情显得专注而肃穆,有的学生眼睛已经湿润了,我知道此刻他们的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感动。接着,我拿出特意制作的红色“捐款箱”,宣布现场献爱心活动正式开始。学生依次上台献自己的爱心,并说一句心里话。而当每一位学生走下讲台,教师里就响起一次热烈的掌声。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我播放了歌曲《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感人的旋律,把这次献爱心活动推向高潮。随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这次活动,写一篇作文《记一次献爱心活动》。由于学生都真切地体验到了充满真情的生活情境,拥有了真情素材,因而写的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三、创设阅读情境,学习习作方法。

小语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知识非常宽泛,不仅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地结合一些优秀范文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读写结合。

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品析文中那一个个有趣的情节,如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童年的乐趣在这妙趣横生的描写中展露出来,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讲着,绘声绘色的读着,似乎也回报了美好的童年时代,借此机会,人对同学们说:“孩子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经历了梦幻的童年,你们一定也有一些让你惊喜的发现吧,想一想,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只一会儿,同学们的倾诉热情便被点燃了,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如蝉为什么会叫;油为什么比水轻;手盆中的水流呈顺时针的奥秘等。嗬,别看年纪小,他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呢?这个话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写作冲动,于是水到渠成,一篇篇生动活泼的小文章便从此诞生了。

其实,利用课文来创设情境的例子有很多,如《燕子》中燕子的外貌描写;《东方之珠》中热闹场面的描写;《北大荒地秋天》中先总后分的描写方法„„这些情境都可以很好地切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作文的好素材。

四、创设评改情境,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依常规,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小学作文训练总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除了要对当次作文作一次总的回顾和评价外,又要明确今后作文训练的目标。因此,重视作文讲评并提高作文讲评质量对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我们做教师的试想一下,如果在未誊写作文本之前,我们先收起学生的草稿,从语言、选材、结构、中心几个方面粗评出典型的优秀习作,拿到课堂上来欣赏,创设一种赏文的情境,更能让你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体做法是:挑选出好的作品,叫小作者一个个走上讲台,把他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很显然,他们感到这是一种骄傲,一种自豪,便能读得绘声绘色,做到了抑扬顿挫。可以说,这是作者表达感情去朗读的最佳时机——让所有的同学都听他(她)来读自己的习作;更是同学们赏识文美的最佳方式——亲耳聆听作者倾吐自己的感情,真是两全其美。这个时候,你看吧,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有听得入了神的,有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的,有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有敬佩得竖起大拇指的,还有啧啧称赞、情不自禁地进行议论的„„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内心已经在琢磨了:人家怎么写得这么好呢? 噢,原来他„„看到这种情景,我就趁机让他们进行评价,果然不出所料:他(她)动脑筋了,选材新颖;他(她)写得是真人真事,表达的是真情实感;他(她)写得生动,做到了详略得当;他(她)敢于展开合理的想象;他(她)语言积累多,词汇丰富„„这句句肺腑之言,不正是我们教师想说的吗?这个时候,再去修改——自改、互改作文,是不是比老师细评,学生根本不看评改情况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习作上要见效得多呢?用我们常听的一句话就是“知错就改”、“就地‘罚办”。先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使教师批改的任务减轻,而且对端正学生的习作态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都起着明显作用。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6

一、用故事创设情境。这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数学也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前,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宝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织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二、用新颖而又有趣的事例,生动而又富有感情的讲述创设情境

教师一上课,不直接板书课题,而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用有趣而富有思考的问题,用精湛而富有魅力的谈话,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产生直接的内驱力。

例如:在讲幂的运算之前,讲芝麻与太阳的质量:一粒芝麻的质量只有几毫克,它与太阳的质量简直是不能相比的。但是,如果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把第二代再播种下去……如果播种下的芝麻全部能发芽,成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5倍!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学生半信半疑,求知的欲望被快速激起,这时就可以顺势导入幂的运算。

三、用数字实验创设情境

根据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可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情绪倍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证明”时,拿出一条长长的纸带,把一头反面刷上浆糊与另一头的正面粘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圈圈,问学生:把这个纸圈沿着纸带中心线剪开,会得到什么结果?学生说会变成两个纸圈。教师拿起剪刀沿中心线剪开,学生个个睁大眼睛:并没有得到两个纸圈。这说明在数学上单凭想当然是靠不住的,从而引出推理和下结论必须步步有据。

四、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

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关旧知识的过程中,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先让学生画任意的凸四边形,把各边中点依次连结起来,当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是平形四边形时,会感到惊讶和疑问,从而引出课题。

五、利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对于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亲身经历过。所以当老师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能起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例如:在讲“正多边形和圆”时,指出正多边形有无数种,哪些正多边形可以用来设计铺地的美术瓷砖呢?因为周角等于360°,所以用正多边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满地面的条件是:围绕每一公共顶点P的各角之和等于360°,通过计算得出:用一种规格的瓷砖铺地,只能使用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7

关键词:情境创设,生活,实验,媒体影视资料

初中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学生既好奇又担心学不好, 因此对化学教师来讲,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 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 要让学生更轻松地学好化学, 就需要精心准备, 做好情境创设, 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事半功倍。因为好的情境创设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可谓一举两得。我认为要做好情境创设,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从生活中取材进行情境创设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 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常识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还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氧气是否能溶于水时, 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知道动物生存需要氧气, 继而思考得出,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了水中有氧气, 教师再追问:为什么水中会有氧气呢?这时学生自然会明白, 是氧气溶在了水中, 说明了氧气能溶于水。又如在学习蛋白质的功能时, 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学生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皮肤如果不小心被划伤或者割伤后, 经过止血包扎处理后, 伤口就会慢慢结疤, 最后疤痕会掉落, 伤口自然愈合, 伤口为什么会愈合呢?是什么在起作用?再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就能很快地得出结论。再如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教学中, 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在夏天如果被蚊虫或者黄蜂叮咬, 皮肤上很快会肿起一个大包, 又痒又痛, 我们可以用浓肥皂水或者牙膏涂在叮咬处, 症状很快就缓解了。为什么被蚊子叮咬后会红肿痛痒?为什么牙膏或者肥皂水能缓解这种症状?这个例子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所以, 接下来学习酸与碱之间反应的知识也就很顺利了, 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由此可见一些生活常识对于学习化学有很大的帮助。

二从新颖的化学实验入手进行情境创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颖奇特的化学实验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因此要多设置一些新奇的实验, 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效果会更好。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 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清水变牛奶”的实验, 即让学生亲自往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呼气, 就会看到清水变“牛奶”了, 学生会很好奇为什么这样,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效果很好。又如在学习“分子性质”时, 可用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盐酸, 用另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氨水, 然后在空中把两根玻璃棒靠在一起, 但不要接触, 就会看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 学生对此会感到非常惊讶, 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 就能得出原因。再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 教师可先给学生表演“烧不坏的手帕”的小魔术, 在烧杯中倒入一定比例的酒精和水, 充分摇匀, 将一块手帕放入溶液中浸透。用夹子夹出手帕, 轻轻地把酒精挤掉, 然后放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手帕着火后, 火焰很大, 火熄灭后, 手帕却完好无损。学生会被这神奇的现象惊叹, 这时教师说:要想知道手帕烧不坏的奥秘吗?等学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后你们就明白了。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学习欲望很高, 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很好。

三从媒体影视资料、小故事等入手进行情境创设

许多中学生都很喜欢那些有趣的、新奇的影视作品或小故事, 这些东西很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因此, 教师就要事先收集一些与化学课程内容有关的、新颖的材料,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学生也能更好的学习, 一箭双雕。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这个课题时, 可以从农村流传的“鬼火”故事引入, 即在夏天比较闷热的晚上, 在一些有坟墓的地方, 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火光, 幽蓝幽蓝的, 在漆黑的夜里, 那火光闪闪烁烁, 飘飘忽忽, 农村习惯把它称为“鬼火”, 据说人若遇到“鬼火”, 如果向前跑, “鬼火”就会一直追着人跑, 听到这里学生都非常的震惊, 纷纷讨论这是不是真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效果特别好。又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课题时, 可以引入神奇的“死狗洞”事件: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 很多矮小的小动物, 如小兔子、小狗等会神奇地死在里面, 可奇怪的是人在洞里却安然无恙。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事件的讲解, 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求知欲会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 篇8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很多孩子的历史启蒙阶段都是从初中开始的,都从初中开始接触历史,一开始接触历史,孩子们会觉得历史概念晦涩难懂,对于历史知识掌握也就不是很牢固,所以就很难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于是便有了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历史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进行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事件进行情境模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教学,它把课堂中书本上的知识用情境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参与到课堂中来,可以从中得到感性的理解,并且能够加深理性的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从此还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就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还能完成预期的历史教学的效果。情境教学不仅要注重历史,再现历史环境,还应该把特定的历史情感氛围烘托出来,学生不仅仅要对历史人物所在的位置,背景,时间,地点,身份等有所了解,还应该对于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从中寻求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情境的创设和情境教学的运用

1.利用好教学资源,以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因为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现在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特别丰富。比如历史书籍,资料,文献,影视作品等我们都能够运用。为了促进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要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以多元化的手段来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2.完善学生历史情境自我创设的环节,增强课堂参与度。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读,初中的历史教学应该在课堂中以课本就基础进行广泛教学,在历史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增添一些课堂表演的环节或者其他多项课堂任务,使孩子们参与到历史情景模拟中来,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影响,还能使孩子更多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如果孩子们自己参与到情景模拟当中去,当他模拟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为了达到模拟的效果,他就会从扮演历史人物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当时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很快进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中去,并且为了演出效果,就会结合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进行诠释,就更能体会到方式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此的参与型情境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习,还能够使学生对于社会矛盾的发展和历史规律的发展进行深刻体会,在冲突和各种矛盾之中就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丰富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对于不同问题。学生会进行不同的思考,所以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之中。要丰富问题的情境创设,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多样性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历史情境,学生也能进行多样性的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比较课本中的知识,比如在学习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将三个国家的革命进行对比学习,比较三个国家革命的异同,通过还学生比较的方式,学生们会进行更多的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考,也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思想,这样多样化问题的提出,就会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独立思考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

4.拓宽情境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历史的严谨性。我们在不断拓宽情境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注重历史问题的严谨性。这是我们必须要注重的一点,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求我们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去进行历史教学,对于历史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不能为了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去篡改和扭曲历史。有的历史剧,为了增添历史剧的可观看性,对历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所以在运用丰富教学资源的时候,应该注意选择,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我们要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进行情境设计。

三、结语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历史学科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事件、重要现象以及相关人物等等, 理解并把握人类思想文明的演变规律及发展动向, 并用于指导生活实践。如此说来, 在历史课堂中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 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 同时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目的所在。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笔者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 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中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创设科学有效的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探究能力。其中, 这个问题首先要有趣, 能够十分契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其次要有一定的深度, 又不能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 能够恰当把握这样一个度。譬如, 笔者在讲授近代史中新思想的起源时, 首先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列举自己所了解的我国受国外思想影响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的学生说改革开放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有的学生说, 我们很多的电视剧现在就深受韩剧的影响, 还有的说, 以前很多中国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现在是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生活, 还参加星光大道呢!这一系列的回答为这堂课的顺利进行埋下了伏笔,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游戏情境, 让学生“学”“玩”结合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篇10

1.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一个好的物理教学情境, 学习过程自然变得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 考中有乐了。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个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 保持学习的持久性, 提高课堂 45 分钟效率。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适当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具体策略

1.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在民主、愉悦、宽松的课堂气愤下, 学习热情才会高涨, 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平等、包容的关系相处, 这样学生才会敢说、敢想。因此教师应做到: (1) 善于鼓励学生。在评价中教师要着重突出学生的优点,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 态度亲切。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一种关怀的情感中学习。 (3) 师生要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相互讨论、研究、实验、争论, 且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2.故事情景。

如讲“苹果落到牛顿头顶上”的故事, 来引出物体在地球附近均受到重力及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规律。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 讲到街头有一个大力士在卖弄自己的神力, 问他:“你能否抓双脚把自己举起来”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相互作用”的认识, 同时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在学习“浮力运用”时讲“曹冲称象”“怀丙打捞铁牛”“苏联打捞核潜艇”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其中的浮力知识,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一些社会热点话题, 如常用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发电厂, 用“石墨炸弹”的故事, 讲到“石墨”是导体, 来引发学生兴趣, 学习掌握知识。

3.精心设问, 创造情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 当笔者所设的问题能使学生感到认知的矛盾, 产生了知识的碰撞, 引发争论时, 效果往往较好。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得到“有力才能运动”的错误认识, 然后设问“当石块离开手后, 水平方向不受手的推力, 为什么还能水平运动一段距离呢?”经过笔者详细讲解, 学生走出矛盾, 得出正确的结论。如讲《安全用电》时, 可设问“当人碰到220V的照明电线非常危险, 而碰到几个伏的电警棍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呢?”引导学生得出:“触电”是通过人体的电流要达到一定量, 而电流除了与电压有关, 还与电阻有关, 最后得出电棍的电阻很大的原因。

4.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目前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1) 小组划分。

小组规模一般以4人为宜 (很自然围成一桌) , 虽每人的层次不同, 但在小组环境下可以相互补充、促进。能够拥有足够多的信息源, 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2) 分组讨论, 解答疑难。

先由教师明确学习内容。可以对整个内容提出重点, 再提出相关的问题, 问题不要过难, “跳一跳, 就能够得着”的那种。接着让各小组自学内容, 同时把疑难的地方提出来, 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并提出疑难。学生不能解答的, 教师给予引导直至解答完毕。

5.音像情境。

如学习乐音一个特征“音色”前, 放一段由各种乐器演奏的音乐, 让学生分辨。学生很容易根据不同乐器发出乐音的特征来判断不同乐器, 这个特征就是“音色”。又如《小粒子与大宇宙》一章, 可以在网上下载有粒子和宇宙的动态影象, 如可以剪切《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播放, 效果很好。这样就可以把原本很抽象很难讲的物理知识变得很具体。

6.实验情境。

物理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一般可以分为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分组实验及课外实验等四种形式。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中, 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态度。教师和学校要多为学生创造条件做实验。

7.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1

[关键词]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合作情境实践情境仿效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41

怎样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好学、乐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探讨的问题,现就本人的一点做法和体会浅谈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展现实景,创设知识生成的直观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若能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出示真实的事件背景、介绍有关的实际操作、梳理相关的知识链条、对比抽象的逻辑关系,就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直观、形象、清晰,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改变过去教师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凭一支笔、一个本子、一对耳朵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和任务的做法。例如,在讲轴对称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3——5幅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其次图形动画演示对折,观察图形的特点,顺势导入课题,学生看得明白,觉得好奇,激发了求知欲,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激发思维的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维的可能。面对问题,学生会有一种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会产生思维的动力和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可见,通过问题来设疑和创设情境,会直接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去探究。如讲勾股定理时,出示某建筑工人在建造房屋时的图,前墙位置已定,在只有皮尺的情形下,工人准确地确定了侧墙的位置,你知道他是如何利用手中现有的工具找到的?又如在讲圆一章时,出示老婆婆在扎锅圈时扎得非常圆的图,你知道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小组互动,论辩释疑,创设优势互补的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互动互助、协同操作,是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 让学生在合作中去讨论、去争辩、去表达、去倾听、去交流、去评价,从而感受在合作学习中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学习的快乐感及和谐性。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一位学生在平等与探讨的氛围中开展学习,课堂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得十分轻松愉快。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到小组里倾听学生的意见和争论,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指导,让他们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算一算,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协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四、 开展活动,培养技能,创设手脑并用的实践情境

课堂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有力抓手,开展一些生动有趣、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活动,比如游戏、测量、讨论、竞赛、割拼、设计等,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丰富了情趣,知道了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还让学生参与了锻炼,掌握了技能,增强了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内角和是多少,也没有告诉学生怎样证明,而是先让其度量,其次剪拼,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再找求证的方法,学生不一会儿,得出了多种证明方法。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面大,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掌握了思路和方法,既增强了能力,又形成了技能。

五、 自我“表现”,榜样引领,创设学生易学的仿效情境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初中学生而言,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除正常的课上传授怎么做外,其他课堂教学当中,也应该注重言行举止,以积极的心态、文明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严谨的做法,耳濡目染学生,让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温馨和谐的气氛当中得到熏陶。例如,课堂教学中,工整的板书、亲切的语言、明晰的思路、渊博的知识等都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2

一对中职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认识

由于数学学科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单凭学生看书本内容, 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思考。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尤为重要, 针对中职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变抽象为现实, 易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中职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1. 创设具有学生认知水平特点的数学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数学课应注重学生亲自体验, 以利于学生依托自己的感悟来理解抽象知识, 学生的体验应以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智力水平为依托。好的数学情境要能体现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与暗示性, 要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而不是杂乱无章、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毫不相干的问题。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节中, 要让学生求一元二次的解集, 教学可以先从特殊开始, 解不等式x2-x-2>0,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 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 然后从特殊到一般规律。这一系列的认知过程要求学生首先复习初中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 然后认知图形, 进行判断, 最后进行认知整理、构建新知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也就是说, 教师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 在此基础上进行新旧结合, 对初中的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对新知识起到引出作用, 有利于学生理解、构建新的认知, 这样的情境创设对进一步学习知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存在于我们身边, 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 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还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在进行角的概念的推广内容教学时, 教师可以巧用“千手观音”这一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好钟表, 并给出四组时间, 如6时20分﹑12时15分﹑15时40分和16时55分。全班共有四组学生, 每组派两位学生配合表示时间, 一位学生表示时针, 另一位学生表示分针。通过本次游戏, 学生自己动手找到了答案。学生不仅可以形象地掌握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 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促进了师生、生生的密切交流, 融洽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质量。

3. 筛选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 促进学生思考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需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 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创设的数学情境要生活化, 因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有一个百万富翁, 忽然走了好运。有一天他碰到一个陌生人, 那人好像知道百万富翁有钱似的, 话没说了几句, 就谈到一个换钱的契约上。陌生人说, “根据这个契约, 我将在整整一个月中, 每天我给你10万元。而你, 第一天只需要给我1分钱, 第二天给我2分钱, 第三天给我4分钱, 第四天给我8分钱, 第五天给我16分钱。这样整整一个月, 我每天得到的钱是前一天的2倍。”百万富翁是不相信世间会有这样的大傻瓜的, 生怕陌生人一旦清醒过来, 中途毁约。于是, 2人办妥了一切手续。结果……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去探究故事的结果, 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生共同探讨结果的同时很快能导出故事中隐含的数学公式, 即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师筛选出这样的教学情境, 既增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使得学生加深了对公式的记忆, 明白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4. 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 重视人文价值的培养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思想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其加以正确引导。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从课本上找材料, 注意挖掘课本例题和习题中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内容。如经济与金融方面:有奖销售、股票走势图、银行利息调整、公积金贷款等, 有助于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理解和应用,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渗透到平时课堂的一点一滴中, 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 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总之, 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充满生机和活力, 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情境, 可以生动地还原知识形成、知识应用的场景, 使呆板的知识传承呈现得生动而鲜活。教师要善于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活数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阐述了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中职数学教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数学,创设情境,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张继红.缘何要创设情境?[J].基础教学课程, 2008 (2) :19~20

[2]钟桂雄.略论中专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9) :52

上一篇:电气设备安装工程质量下一篇:自制剧整合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