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一些具体的教学场景,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从而对教材进行具体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较好的学习情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理解,要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外延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扩张,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是有着较高热情的,有着巨大的自主发展潜能,这些有利因素为情境教学法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教材出发,要将教材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学生平时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着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形式,对高中语文知识和相应的学习技能进行系统的掌握。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时,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大多同现代汉语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对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己去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培养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课文进行必要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促进技能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从新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对这门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将具体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并且要准确、巧妙地设置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探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第四课《底层的光芒》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当前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如修自行车的、修鞋子的、捡废品的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解。通过学习文章,感受人物特点,体悟其人格光芒,培养学生关心弱者、平等爱人的优秀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对文章必要的阅读技巧,同时要让大家通过学习让内心受到最大程度的教诲。从而在生活中善待身边的“老王”们。通过教师创设的这一教学情境,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不同方面的探究,让学生们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对相应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教学时,在对《蜀道难》的学习时,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蜀道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有着它独特的领头作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现代诗或者古诗都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要想对中国诗歌最鼎盛时期的唐代诗歌进行理解,如果只是了解诗歌的意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情境,让他们对唐代诗歌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对《蜀道难》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从诗歌的意象这个角度创设情境,因为这是链接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学生可能会对这首诗中的一些深奥的词语产生兴趣,但是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丰富自己的思维,调动所有思维来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在对这些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时候,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样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的语文问题进行解决,让自己的思维广度能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是一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从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学科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改革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活用教材上的知识,将高中语文中有效的知识转换为生活实际中的知识,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比如,在对必修二第四专题《亡人逸事》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理解到相应的知识。理解课文中展示出来的情怀: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妻子逝世之后,满怀着一种愧疚与不安的情绪来进行的一种追忆。将这种痛苦的思念倾诉在笔端,所以写下了这些令人感到伤感的片段。教师就要创设好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作者的思路同行,一起去追忆作者的岁月。在这样的文章中,我们没有感受到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场景,而是在文本中感受到一种带有少许酸楚、少许温暖的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笔下展示的这些回忆,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感,能最大程度理解文章给学生的感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理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2
在小说教学中,创设情境对于理解课文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小说有特定的背景,不结合背景,理解就有偏差,但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必须创设情境。
以范进中举为例,虽然在讲课前已经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的科举制度,了解了《儒林外史》,了解了吴敬梓,但对于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举动还是很不理解,特别是第五段,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之后昏厥、疯跑、疯跑到集上。对于这个情节我采取的策略是;大家看过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演的小品《心病》,因为中彩票三千而得病,现在又中了三百万怕没命,所以来看心理医生。赵大宝治好了他的病,作为感谢要把其中的一百万给赵大宝,范伟病好了,赵大宝听到给自己一百万却抽了。可见对于这种巨大的惊喜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疯得病。这样就能理解范进的心理,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可见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一旦梦想成真,就喜极发疯了。对于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同样也可以用中奖前后的变化来反映。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主题、背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化抽象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通过类似的情境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联系生活获取情境是最好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篇3
问题情境(context of problems)数学学习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个体面临的数学问题和它所具有的相关经验所构成的系统。合适的问题情境,指的是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条件的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的这样一种情境。
从问题情境的概念来看,它最初属予数学范畴,数学更为看重的是思维,后来扩展到其他学科,可能看重的就是现在我们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思维能力、问题意识。
扩而展之的语文问题情境,就是通过问题设计来渲染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氛围,以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大家都知道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语文即生活,教语文也是在教学生生活。所以,功利地只知道让学生记笔记,背笔记,刷题的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
课本中各类文体都关乎生活:写人记事类文章,所记之人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所写之事就是身边真实生活的折射,学习它们就是学习为人处世;议论性文章,通过严密的逻辑,详实的论证,教会学生正确、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性文章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就是教给我们以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诸如看“说明书”这样的实际问题。
各类文体既然都与生活鱼水难分,那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沿着文本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就以七年级第一课《忆读书》(冰心)为例,在了解了冰心的读书经历之后,老师提问:“冰心奶奶从小酷爱读书,终成儿童文学作家,老师相信你们肯定也看了不少让你心醉神迷的书,能与我们分享一下吗?请谈谈你的心得体会。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冰心哦!”这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课,学生之间都还不太了解,有不少的孩子其实很喜欢阅读,给他(她)这样一个平台既展示自我,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刚进入中学一定要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何乐而不为?
(二)通过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永远喜欢听故事。回想自己的读书经历,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学三年级新来的语文老师的第一课,讲《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的故事。
故事可以在课堂引入讲。比如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我先讲白居易考中进士担任周至县尉,为逃避向百姓征税而装病推脱的故事,其实这本身就是白居易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既带领学生自然走入文本,又可切身理解中唐时期赋税沉重的现实,以及白居易“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情感。
故事当然也可在课中讲。如学习《大小猫洞》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话说一只猫和一只小猪是朋友,一次小猫掉进一个深坑爬不出去,它让小猪找一根绳子来救它,小猪拿来绳子后问它怎么办,小猫就叫它将绳子扔下去,小猪就将绳子全部扔了下去,小猫急了说你应该拿着绳子的一边,于是小猪跳进坑里拿起了绳子的一头,小猫哭了。讲完之后学生哈哈大笑,都说小猪蠢,我顺势一问:你只能看出小猪蠢吗?学生稍一思考还可想到:有这样的朋友真踏实。这不正好证明了本文的观点故事里面有道理,看待问题多角度吗?
同理,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讲故事当然也是妥妥的,一样可以收到加深理解文本,课完而余味无穷的效果。
故事可以是老师讲,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来讲当然效果会更好。可以即兴,也可预设。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收集,再交流展示也未尝不可。
(三)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囿于时空、年龄,所见必定有限,运用多媒体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个缺陷。
学习《苏州园林》,出示一组苏州园林的照片,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历历在目;学习《南京大屠杀》,出示大屠杀图片,截取一段视频,那样的视觉冲击绝对震撼人心;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配上诸如《二泉映月》之类低回哀婉的音乐,和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立马被带入那种悲愤的氛围……
当然,我们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一定要配以相应思考的问题,不可单纯为激发学生兴趣而使用,这样除了视觉听觉享受,没有思维的参与就失去了意义,而且长此以往必定会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度。
(四)通过对比、巧设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分析问题得一分为二,要找出这个问题与其他事物的相关性,特别是他们之间的对立性,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可以是文本内的自我对比。如《愚公移山》,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多重对比之后,老师们一般都会设计一个问题:愚公到底愚不愚?你怎么看待愚公的“愚”?每次我问到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口是心非,明显很牵强地说不愚,老师、学生找不愚的理由也不外乎从精神,从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战胜自然,从体裁等方面来说,但总觉得不能说服学生。连现代著名女诗人席慕蓉在南开大学演讲时都说,应该将《愚公移山》从教材中搬走,要学会“对地球退让”。你再说精神可嘉,说愚公大智若愚,但很简单的一个“搬家”的方法我们智慧的祖先都想不到?后来,我不这样牵强收尾草草了事,我反而追问他们:这是你们的心里话,大实话?等学生一边倒的时候,我再引导他们。我个人觉得,席慕蓉和学生们都忽略了我们民族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什么落叶归根,狐死首丘等等,都深入我们的骨髓了,所以以前三峡移民等还是费了不少周章,当然现在我们的文化中西结合没有把这个看得这么重了。把这个道理给学生一讲,他们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表演课本剧,开展辩论会,即兴演讲等等。文无定法,教也无一劳永逸的法宝,只要能够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即可。
三、结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否能创设有效情境,合理提出问题,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成败。特别是在当下的环境里,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思考的品质,是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教学的核心,作为母语的语文更是责无旁贷,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只是我们要注意情境设置要贴合教材,贴近学生生活。设计问题要紧扣文本,不可跑马;提纲挈领,不可琐碎;层层递进,不可凌乱。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4
1 建立和谐氛围, 是创设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前提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 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 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 与学生打成一片, 有灵活的教学方法, 比如, 故意出个小错误让学生抓住等, 不轻易指责批评学生, 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 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这样就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了教学活动, 兴趣盎然,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是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重点
教学的成败, 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最佳环境。
2.1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如一架梯子, 靠在墙上, 太陡了不行, 太平了也不行, 这个“陡”与“不陡”是生活中的事, 这里又是数学的事, “陡”与 “不陡”其实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问题, 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 渐渐地“正切”就出来了。梯子“陡” “不陡”是情境, 研究三角比从这里开始, 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类似地, 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可以类似地创设情境:一根竹竿长10m, 斜靠在墙上, 竹竿的顶端距离地面垂直距离为8m, 竹竿的顶端下滑1m。教师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 学生的经验派上了用场, 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不仅数学味道浓, 而且学生不会被动。这就是好的问题情境。
2.2 通过日常生活所需创设情境
如, 教学函数知识的运用时, 就可用学生熟知常遇到的生活所需创设情境, 以达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27人乘车去旅游, 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甲种车可乘8人;乙种车可乘4人。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租车方案和哪种方案费用最少等去提出问题。
2.3 通过计算机模拟动态创设情境
计算机模拟动态大多以动态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奇妙的图形变化, 可展示数学的奇异美、和谐美;图形的旋转、翻折, 表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利用图形转化, 刻画不同曲线的统一特征, 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通过对各种图形和元素着色, 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 使教材中枯燥无味和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形象有趣。
2.4 通过问题解决创设情境
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衍生性, 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由浅入深的问题。比如, 从2-1=1, 思考1-2=?, 不够减, 引入负数, 就是一个可取的情境;同样, 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10m深的井里有一只蜗牛, 白天向上爬上3m, 晚上向下滑2m, 爬完某个白天后, 它刚好能够出井, 它多少天能爬出深井?
2.5 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如有资料表明, 目前世界的城市垃圾年增长率不低于3%, 有些国家高达13%, 2002年底到2007年底, 我国城市垃圾的堆存量达70亿t, 侵占了约5亿m2的土地, 垃圾的资源化和回收利用已刻不容缓, 就可以用作数列知识点的教学。
2.6 使用教材的主题情境图
吕传汉先生认为:在教学中, 教材提供的是一种教学线索。而教材中的主题图只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 其使用与否也应看该图是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因此, 丢开主题图进行教学, 且学生能够学好相关知识, 这种教学至少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不盲从。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建议用好教材的主题图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将静态情景图转化为操作性的动态情境;合理把握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除此之外, 数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有关的数学史料来创设情境。
2.7 制造悬念, 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创设情境, 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 满腔热情地投入认识过程。教学终了, 学生获得了知识, 悬念得以解答, 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例如, 教学《年、月、日》时, 课前谈话提出问题:“同学们都过生日吗?每年一次的生日总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父母、亲人的关怀, 可是小明今年8岁了, 却只过两个生日, 是爸爸妈妈忘记了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很好奇。这种悬念的制造, 令学生兴趣大增, 都急切地想了解原因, 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了学习过程。
2.8 巧设疑问, 创设情境
古人云, “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 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 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 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 兴趣浓了, 思维也就活跃了。教师要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 计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释疑中学习新知。 例如, 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 先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的规律后, 再计算一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题, 接着问学生:“商不变的性质是怎样概括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引入新课, 给除数添上小数点变成小数, “现在题目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不能将除数变成整数来解决?想想用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自己的探索, 不知不觉在问题情境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2.9 操作实践, 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 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 在拼拼、折折、剪剪、画画、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 这种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学生正是通过操作实验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通过3次实验, 让学生动手折纸操作, 分别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验证, 发现3个内角都能组成一个平角, 使学生确信无疑地得出结论。又如, 在《实际测最》这一节中, 有多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在地面上测量距离就需要学生去参与、去体会, 步测和目测法只有在实践中去运用, 才能学得巧、学得好。
2.10 热烈争论, 创设情境
儿童好胜心强, 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勇于竞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争论中明理长智, 在“比”的心理作用下思维活跃, 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领略到深层次思维的乐趣。
在教学中, 善于创造争论的情境, 往往能使学生深受感染, 积极开动脑筋, 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例如, 在学完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方程之后, 书上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 并且A+B=100, A和B相乘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经学生多次争论后, 便在黑板上写出另一等式:A+B=10, 问他们同样的问题, 他们都能很快地找出正确答案。 然后因势利导地启发:“想一想,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运用这条规律, 你现在能解这题了吗?”一般地, 两个数的和是一个定数, 那么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这两个数相差越大, 它们的积越小, 学生由意见的不一致到意见的统一, 热烈的争论气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11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
将一张薄薄的人民日报, 连续反复对折若干次, 报纸叠起来的厚度将不断增加, 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384400km。请展开想象, 操作并提出问题。这个情境完全可以运用于乘方运算的教学。又如, 幼儿园王老师给班上两个小朋友带来一块矩形饼, 现在要求只切一刀, 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你有几种分法?就可运用于图形面积等分法来解决。
3 掌握好参与的时机, 是创设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关键
时机掌握得好, 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堂课中, 不仅在课的开始要通过情境设计, 提示矛盾, 导入新课, 还应在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境设计, 使问题不断深化, 让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矛盾之中。要创造好参与时机, 多方设计, 步步引导, 让学生始终处于热烈的寻求知识奥秘的情境之中, 切不可匆匆而过, 过早结论。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就始终在课的全过程中, 注意抓住参与时机, 积极创设思维情境, 围绕“数方格-操作-演示-归纳-验证”的过程, 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新知。一开始, 通过数方格的方法,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环节的参与, 为研讨公式做好了铺垫。接着, 通过操作演示, 想办法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已学过的长方形, 学生兴趣高涨, 并积极思考: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这样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情境中, 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最后在验证中进一步理解了公式, 在练习中运用了公式。
总之, 情境问题并不是中小学课程的专用词汇, 不论学到什么程度, 都要和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联系, 都要和新的东西联系, 都要和发现联系。满足这些联系的题材和素材, 在一个课程框架下, 就叫问题情境。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及学校数学内容的抽象性的不断增加, 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可能应更多地立足于数学内部本身,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特别要看其与数学的联系, 使学生理解数学、获得数学、应用数学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要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 它与民族创新的宏观视野是一致的。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课堂行为的教学实践中, 有时也发现一堂课有过多过杂的创设情境, 教师每过3~5min就会变着法子引出一个新的情境话题, 有牵强之嫌不说, 还弄得课堂上老师手忙脚乱, 学生目不暇接, 这一问题也是教师应该克服和值得引起反思的。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有方法, 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对各科学习都有很大作用, 尤其是对数学这样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学科。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一开始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 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便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自然而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现师生“合作学习”。这符合今天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当然, 要设计得更好, 教师仅仅停留于教科书的挖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主动的创造才是情境的最终源泉。为此, 教师应广泛涉猎各门学科, 具有广阔的视野, 同时也应关注现实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寻求优秀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创意地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这样, 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才不会成为空话, 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万庆炎.数学典型课示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97.
[2]数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22.
[3]皮连生.现代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21.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5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有兴趣就有了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了作文的潜能。一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巧妙创设了作文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对作文训练迸发出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作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首先,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创设作文的氛围。作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如果能在作文课上善于给学生创造作文的源泉,引发学生写作欲望,那么,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如在指导《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这篇作文时,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再现做过的好事(一位又高又胖的同学背一位扭脚的同学走进教室,一位女同学主动脱下自己的外套穿在因衣服单薄而生病的同学身上„„);让学生表演交警、清洁工、风雪中的邮递员„„录像中再现前几天到学校作法制课报告的情景,在此情况下,老师激情:同学们,六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在你这绚丽多彩的生活中,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是教你的某一位老师?是和你同学习、共玩耍的同学?还是到学校来参观、做报告的叔叔阿姨?想一想,把你印象最深的写下来。学生在这样的作文课上,富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作文的情绪饱满,很快就
按要求完成习作,并且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其次,教材里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情趣,是训练学生作文的最好凭借。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当今,科技高速发展,每一次大胆想象,就有可能带来科学的一次新的飞跃。对一个人来说,童年时代最具有想象力,是幻想的年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营造一些来自学生内心的想象氛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如学生自读自悟出《赠汪伦》这首诗的情感后,教师适时创设情境: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他的好朋友汪伦真是情真意切,依依不舍。同学们能不能通过大胆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情文并茂的记叙文呢?要求写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优美环境,还有李白和汪伦在分别时的对话描写等。当时学生的写作情绪非常高涨。不多时就改写完了,有的同学把桃花潭的景色描写得非常美:碧绿的池水,微波荡漾,成群的鱼儿在水中开着联欢会等等,还有的同学把汪伦盛情款待李白的场面也描写出来了;还有的想到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含泪握手告别的动人情景等等。学生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再如引导学生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根据课文内容来激发情感:邱少云趴在火堆里长达半个多钟头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忍受多么大的痛苦,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他至死不忘潜伏纪律——纹丝不动。对这位伟大的战士,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同学们以《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这也正是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写读书笔记。根据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的内容及新课标规定“写想象作文、读书笔记”的要求,可在学生学习完《凡卡》、《穷人》等课文后,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续编故事、写读后感等,以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观察中创设情境,使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学生作文的内容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写作常识告诉我们,生活素材不等于作文内容,要使生活素材成为作文内容至少要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留心观察,注意积累材料;二是对事物的认识、分析与取舍。而这两方面都需要老师的指导。指导观察的途径很多,但应该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等;二是根据训练的需要指导学生到课外进行观察活动。如要描写《学校的花园》,虽然学生天天生活在校园里,如果不留心观察,仍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于是,我就把学生领到学校的花园里,先从整体上看花园是什么印象,再逐一指点让学生认识花的名字:紫叶梨、樱花、月季花„„再让学生观其色、闻其香、察其形,欣赏蝴蝶、蜜蜂的翩翩起舞,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自己不正像花园中含苞未放的花蕾吗?在辛勤园丁的精心呵护下,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这样,学生留心观察
后再来描写花园,就会言之有物,语言生动了。小学生的作文就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做到言之有物,获取写作材料,起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每天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把每天看到的新人、新事、新景物写下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捕捉生活实践中的有利时机来创设写作情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小学生获得写作的灵感,写出生动鲜活的文章,就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同时也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写作情境,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流动的“活水”。
首先,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为作文搭桥铺路。如在写作《一次有趣的活动》这篇作文前,先组织学生开展爬山、游泳比赛、拔河比赛后,再让学生去写就一蹴而就。再如,写《一次家务劳动》时,先有意识地让学生帮妈妈做家务,用《家长给老师的一封信》的形式,反馈学生做家务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写真人真事,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无论写什么作文,教师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把作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其次,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有利时机来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生着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要善于在此情此境中激发起学生感情的火花。如当我看到几个学生在夏天的午休时间,没有好好地休息而是在操场上汗流浃背地踢球时,我把他们叫到
教室,不是把他们批评一顿,而是给他们布置了一篇题为《踢球比赛》的课外作文,这样不仅制止了学生的违纪行为,而且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妇女节”到了,我就让学生为妈妈做好事,写《我爱妈妈》;教师节到了,我就让学生为老师做一件好事,然后让学生《献给教师节的礼物》或《师生情》;同时,学校所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学生要捕捉的写作素材。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学情境应从以下四方面创设:
一、创设生活情境,变抽象为具体
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又为了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比如说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中学生来说,从生活中寻找概念的原型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比如在教学 “简单几何体”时,我运用大量生活中的建筑图片,如故宫、长城,深圳的发展大厦、埃及的金字塔等……让学生感受到几何体的概念。在认识几何体时,可以问学生圆柱像啥?学生会答:像杯子、花瓶、滚筒等,这样一来,抽象的概念就会具体化。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有如下一个“生活情境”:有甲、乙两个超市同时进行降价活动,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超市第一次打m折销售,第二次打n折销售;乙超市两次都打(m+n)/2折销售。请问:哪个超市的价格更优惠?以上生活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提高了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创设故事情境,提高探究欲望
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他们一般能通过故事情节引出的悬念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应用意识
“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认识物体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在自己的调控下,使学生主动地探求。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课不仅要看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这节课提出了几个问题,所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有价值的多。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产生学习兴趣。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数据和结论。③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点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理解,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④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中只重知识技能培养,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熏陶的弊端。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那么,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要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我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一下几点:
(1)要有真实性。情境所创设的要符合客观现实,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2)要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不能随意生活化。其次,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需要增强主观感受的学生,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需要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创设操作实验情境;需要在认识上深化的学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4)要有吸引力。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趣味和挑战性,那么这样的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只有结合这四个方面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7
关键词:情境创设,生活,实验,媒体影视资料
初中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学生既好奇又担心学不好, 因此对化学教师来讲,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 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 要让学生更轻松地学好化学, 就需要精心准备, 做好情境创设, 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事半功倍。因为好的情境创设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可谓一举两得。我认为要做好情境创设,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从生活中取材进行情境创设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 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常识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还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氧气是否能溶于水时, 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知道动物生存需要氧气, 继而思考得出,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了水中有氧气, 教师再追问:为什么水中会有氧气呢?这时学生自然会明白, 是氧气溶在了水中, 说明了氧气能溶于水。又如在学习蛋白质的功能时, 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学生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皮肤如果不小心被划伤或者割伤后, 经过止血包扎处理后, 伤口就会慢慢结疤, 最后疤痕会掉落, 伤口自然愈合, 伤口为什么会愈合呢?是什么在起作用?再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就能很快地得出结论。再如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教学中, 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在夏天如果被蚊虫或者黄蜂叮咬, 皮肤上很快会肿起一个大包, 又痒又痛, 我们可以用浓肥皂水或者牙膏涂在叮咬处, 症状很快就缓解了。为什么被蚊子叮咬后会红肿痛痒?为什么牙膏或者肥皂水能缓解这种症状?这个例子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所以, 接下来学习酸与碱之间反应的知识也就很顺利了, 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由此可见一些生活常识对于学习化学有很大的帮助。
二从新颖的化学实验入手进行情境创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颖奇特的化学实验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因此要多设置一些新奇的实验, 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效果会更好。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 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清水变牛奶”的实验, 即让学生亲自往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呼气, 就会看到清水变“牛奶”了, 学生会很好奇为什么这样,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效果很好。又如在学习“分子性质”时, 可用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盐酸, 用另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氨水, 然后在空中把两根玻璃棒靠在一起, 但不要接触, 就会看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 学生对此会感到非常惊讶, 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 就能得出原因。再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 教师可先给学生表演“烧不坏的手帕”的小魔术, 在烧杯中倒入一定比例的酒精和水, 充分摇匀, 将一块手帕放入溶液中浸透。用夹子夹出手帕, 轻轻地把酒精挤掉, 然后放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手帕着火后, 火焰很大, 火熄灭后, 手帕却完好无损。学生会被这神奇的现象惊叹, 这时教师说:要想知道手帕烧不坏的奥秘吗?等学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后你们就明白了。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学习欲望很高, 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很好。
三从媒体影视资料、小故事等入手进行情境创设
许多中学生都很喜欢那些有趣的、新奇的影视作品或小故事, 这些东西很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因此, 教师就要事先收集一些与化学课程内容有关的、新颖的材料,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学生也能更好的学习, 一箭双雕。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这个课题时, 可以从农村流传的“鬼火”故事引入, 即在夏天比较闷热的晚上, 在一些有坟墓的地方, 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火光, 幽蓝幽蓝的, 在漆黑的夜里, 那火光闪闪烁烁, 飘飘忽忽, 农村习惯把它称为“鬼火”, 据说人若遇到“鬼火”, 如果向前跑, “鬼火”就会一直追着人跑, 听到这里学生都非常的震惊, 纷纷讨论这是不是真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效果特别好。又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课题时, 可以引入神奇的“死狗洞”事件: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 很多矮小的小动物, 如小兔子、小狗等会神奇地死在里面, 可奇怪的是人在洞里却安然无恙。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事件的讲解, 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求知欲会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8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 它形象直观, 内容丰富, 动态感强, 外部刺激 (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效果) 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 在讲授《美猴王》这一课时, 我在屏幕上播放《西游记》的动画片断, 让学生对石猴的出世直至称王的过程有了深刻的印象, 从而对石猴的性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再如, 在讲孔子的《论语》时, 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放录音朗诵, 投射孔子的画像, 以此来营造气氛,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此外, 我还多次运用录音机从听觉上给学生以感知, 创造情境。例如, 在讲授《山中避雨》一课时, 让学生听了《梅花三弄》的乐曲, 让他们感受音乐的魅力;学习《空城计》一课时, 我播放了京剧大师的精彩唱段,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了人物性格。
二、通过问题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学生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 我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创设情境。比如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我提出了“你们知道鲁提辖是谁吗?他是哪本书里的人物?镇关西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等一系列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通过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之源泉, 智慧从动作开始, 可以以动促思,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根据学生好动好胜的特点, 我恰当运用学生表演来创设情境。表演, 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课文内容的情境, 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 情绪也会随之高涨, 学习的主动性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带着情感, 带着浓厚的兴趣, 走进知识的大海中遨游。我在讲解《期行》《乘船》和《卖油翁》等课文时, 就让学生到台上表演, 学生们兴致很高。表演使他们既学会了知识, 又锻炼了能力。
四、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
生动、诱人的小故事是引发学生兴趣的灵丹妙药。在讲解《包拯》时, 我给学生们讲了《铡美案》和《考包公》等故事,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犟龟》时, 我让学生们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 大家兴致很高, 轻松活泼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五、通过绘画再现情境
在讲解《春》一文时, 我让学生通过绘画展现充满诗情画意的“四春”图。这样, 学生在创作中就激发了想象力, 锻炼了动手能力, 体会到了春天的美。再如学《竹林深处人家》一文时, 我让学生画了竹林图, 使学生在绘制的情境中领会到了竹林的特点, 引发了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 篇9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很多孩子的历史启蒙阶段都是从初中开始的,都从初中开始接触历史,一开始接触历史,孩子们会觉得历史概念晦涩难懂,对于历史知识掌握也就不是很牢固,所以就很难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于是便有了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历史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进行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事件进行情境模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教学,它把课堂中书本上的知识用情境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参与到课堂中来,可以从中得到感性的理解,并且能够加深理性的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从此还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就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还能完成预期的历史教学的效果。情境教学不仅要注重历史,再现历史环境,还应该把特定的历史情感氛围烘托出来,学生不仅仅要对历史人物所在的位置,背景,时间,地点,身份等有所了解,还应该对于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从中寻求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情境的创设和情境教学的运用
1.利用好教学资源,以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因为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现在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特别丰富。比如历史书籍,资料,文献,影视作品等我们都能够运用。为了促进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要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以多元化的手段来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2.完善学生历史情境自我创设的环节,增强课堂参与度。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读,初中的历史教学应该在课堂中以课本就基础进行广泛教学,在历史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增添一些课堂表演的环节或者其他多项课堂任务,使孩子们参与到历史情景模拟中来,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影响,还能使孩子更多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如果孩子们自己参与到情景模拟当中去,当他模拟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为了达到模拟的效果,他就会从扮演历史人物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当时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很快进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中去,并且为了演出效果,就会结合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进行诠释,就更能体会到方式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此的参与型情境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习,还能够使学生对于社会矛盾的发展和历史规律的发展进行深刻体会,在冲突和各种矛盾之中就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丰富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对于不同问题。学生会进行不同的思考,所以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之中。要丰富问题的情境创设,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多样性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历史情境,学生也能进行多样性的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比较课本中的知识,比如在学习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将三个国家的革命进行对比学习,比较三个国家革命的异同,通过还学生比较的方式,学生们会进行更多的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考,也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思想,这样多样化问题的提出,就会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独立思考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
4.拓宽情境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历史的严谨性。我们在不断拓宽情境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注重历史问题的严谨性。这是我们必须要注重的一点,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求我们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去进行历史教学,对于历史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不能为了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去篡改和扭曲历史。有的历史剧,为了增添历史剧的可观看性,对历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所以在运用丰富教学资源的时候,应该注意选择,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我们要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进行情境设计。
三、结语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0
人常说,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宫殿的入门向导。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 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 激起思维发动, 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古人云: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正。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悬念,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 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 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能打开思维的闸门, 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二、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 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 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 我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题材,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操作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关键是动手操作, 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 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状态中去, 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 以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观察, 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 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三个阶段进行设置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 这三个阶段是:课的导入阶段、课的讲授过程、课的小结阶段。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三个阶段。
1. 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 创设情境。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 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 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 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 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 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 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 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 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 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 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 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 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 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 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 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 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 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认真听课, 积极思考, 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 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 创设情境。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 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 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 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得到满意的收获。
3. 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 创设情境。
每节课在小结时, 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 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 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于是打开课本,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
当然,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如: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 使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设置悬念要联系学生实际, 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 从而活跃其思维, 始终使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设置悬念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情绪相结合, 在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悬念的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 适时适当地进行悬念的精心设置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始终热情, 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 进而掌握好知识。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 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因此, 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1
关键词:情境 创设 教学 语文素养
随着课改浪潮的掀起,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必由之路。创设情境的手段与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以下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音乐渲染法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讲授《合欢树》时,我采用了音乐渲染的教学方法。这篇文章讴歌了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在课堂上的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学生的感情真挚,情绪沉重,我在此环节播放满文军的MTV《懂你》。当著名歌手满文军那饱含深情的:“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的歌声在耳畔响起,同时大屏幕上播放着乡村母子四人的生活画面,满堂师生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眼角都闪现着泪花,学生的情感就像火炬一样一下就被点燃了,从而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用富有感染力的歌曲,为学生呈现情感画面,就会使他们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冲突法
在教学中,运用创设冲突法,要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还要清晰地知道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快速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氛围中。如在讲授刘禹锡的《秋词》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清晰地知道这首诗有别于其他描写秋天的诗词的特点,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写一篇描写秋景的文章,你会选取哪些景物来写?”学生回答:“悲鸿、枯藤、落叶、西风等”,“看作者刘禹锡又选取了什么形象来写秋天呢?”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识到作者抓住了搏击长空的白鹤,表达了自己如鹤一般豪迈的情怀。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这首诗是颂秋,而非传统的悲秋。可见,通过巧妙提问学生,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图画法
运用图画法是指利用挂图、投影等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辅助语文教学的方法。通过这种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画中美,画外情,体会到文中义。如教学《紫藤罗瀑布》一课时,大屏幕上展示几张紫藤萝的画面,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簇簇紫藤罗,再利用启发式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到紫藤罗架旁,使学生进入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感受紫藤罗旺盛的生命力。运用图片营造的氛围,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能迅速、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图画不仅可以营造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课文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四、角色扮演法
为了使语文教学情境更加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编自排自演,分组进行表演“小孩揭新装“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在相互表演中,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并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理解了课文。可见,角色扮演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远不止以上几点。但无论怎样,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掌握语文能力的目的。创设与运用各种教学情境,还要因课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因教学条件而异,不可强求一律。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篇12
1.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一个好的物理教学情境, 学习过程自然变得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 考中有乐了。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个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 保持学习的持久性, 提高课堂 45 分钟效率。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适当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具体策略
1.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在民主、愉悦、宽松的课堂气愤下, 学习热情才会高涨, 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平等、包容的关系相处, 这样学生才会敢说、敢想。因此教师应做到: (1) 善于鼓励学生。在评价中教师要着重突出学生的优点,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 态度亲切。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一种关怀的情感中学习。 (3) 师生要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相互讨论、研究、实验、争论, 且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2.故事情景。
如讲“苹果落到牛顿头顶上”的故事, 来引出物体在地球附近均受到重力及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规律。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 讲到街头有一个大力士在卖弄自己的神力, 问他:“你能否抓双脚把自己举起来”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相互作用”的认识, 同时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在学习“浮力运用”时讲“曹冲称象”“怀丙打捞铁牛”“苏联打捞核潜艇”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其中的浮力知识,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一些社会热点话题, 如常用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发电厂, 用“石墨炸弹”的故事, 讲到“石墨”是导体, 来引发学生兴趣, 学习掌握知识。
3.精心设问, 创造情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 当笔者所设的问题能使学生感到认知的矛盾, 产生了知识的碰撞, 引发争论时, 效果往往较好。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得到“有力才能运动”的错误认识, 然后设问“当石块离开手后, 水平方向不受手的推力, 为什么还能水平运动一段距离呢?”经过笔者详细讲解, 学生走出矛盾, 得出正确的结论。如讲《安全用电》时, 可设问“当人碰到220V的照明电线非常危险, 而碰到几个伏的电警棍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呢?”引导学生得出:“触电”是通过人体的电流要达到一定量, 而电流除了与电压有关, 还与电阻有关, 最后得出电棍的电阻很大的原因。
4.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目前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1) 小组划分。
小组规模一般以4人为宜 (很自然围成一桌) , 虽每人的层次不同, 但在小组环境下可以相互补充、促进。能够拥有足够多的信息源, 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2) 分组讨论, 解答疑难。
先由教师明确学习内容。可以对整个内容提出重点, 再提出相关的问题, 问题不要过难, “跳一跳, 就能够得着”的那种。接着让各小组自学内容, 同时把疑难的地方提出来, 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并提出疑难。学生不能解答的, 教师给予引导直至解答完毕。
5.音像情境。
如学习乐音一个特征“音色”前, 放一段由各种乐器演奏的音乐, 让学生分辨。学生很容易根据不同乐器发出乐音的特征来判断不同乐器, 这个特征就是“音色”。又如《小粒子与大宇宙》一章, 可以在网上下载有粒子和宇宙的动态影象, 如可以剪切《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播放, 效果很好。这样就可以把原本很抽象很难讲的物理知识变得很具体。
6.实验情境。
物理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一般可以分为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分组实验及课外实验等四种形式。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中, 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态度。教师和学校要多为学生创造条件做实验。
7.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06-13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6-01
实践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6-11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6-30
创设语文课的教学情境08-10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教学论文07-21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06-10
语文课上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王增利07-28
创设语文情境论文05-20
教学教学情境创设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