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2024-12-05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共12篇)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精心创设情境, 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并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 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知。那么, 怎样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情境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 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具体的生活情境, 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数学, 主动地学数学。

例如,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 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 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睡觉, 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 因此, 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 (1) 叮铃铃……闹钟响了, 妈妈叫小明起床, 接着出示7时的钟面, 并标明了时针和分针, 床头柜上还有一个电子表显示7:00,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并初步认识整时。 (2) 结合小明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认识, 并使学生初步了解钟表上的时针一天要转2圈:早晨有9时, 晚上也有9时。通过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思维活跃, 很快地把新知识融会贯通。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选取有思维含量的素材

数学情境的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情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但仅靠外在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是不利的。因此, 我们要创设具有思维含量的情境, 这样, 我们的数学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否则, “情境创设”就成了华丽的包装而已, 对学生的问题探究是毫无益处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不仅要考虑它的“生活味”, 更应该考虑它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是否把“生活味”的东西提升为“数学味”。

例如,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配制美味可口的奶茶, 有兴趣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紧接着我又提出:那到底要按照怎样的比例来配制这杯奶茶呢?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开始争论不休。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通过学生的争论, 暴露学生各自的思维状态, 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把“生活味”提升到了“数学味”。学生在配制奶茶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通过思考和与同伴的交流讨论, 进入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之中。

三、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

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 是给学生营造学习的一种场景, 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因此,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要考虑的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对于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帮助, 从创设的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灰太狼老是输给喜羊羊, 它一直很不服气, 决定找个机会和喜羊羊赛跑。这一天, 它终于鼓起勇气来挑战喜羊羊。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裁判包包大人宣布比赛路线 (出示课件) :“请运动员灰太狼沿路线1跑一圈, 运动员喜羊羊沿路线2跑一圈。”灰太狼一看, 急了:“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路线比喜羊羊的长。”喜羊羊笑了笑, 说:“要不, 咱俩换吧。”同学们, 到底灰太狼的路线是不是比喜羊羊的长呢?那么怎样才能判断出谁跑的路线长呢?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启学生的思路,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能追求时髦的“情境教学”而盲目地创设情境, 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 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数学。同时, 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 为学生创设具有思维含量、充满“数学味”的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另外, 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 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 要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生活中已有的数学经验,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中, 我们要联系实际, 注重情境的实用性、实效性和目的性, 让情境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培养其学习能力。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既要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 又要具有数学思维的含量,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更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创设有效情境,生活情境,思维含量,数学思考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篇2

活跃英语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了对解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提出了目前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时候,他们很少去主动地积极地解决困难,而是知难而退。这一切都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焦躁不安,心理行为不健康,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通过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氛围,去除学生心中这块最大的“心病”,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创设,活跃,教学情境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而教学情境就是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等,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促进感悟,同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从事英语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成功的。

一、情境教学法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依据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来获取和领悟英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表演体会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让学生体验,以增加教学的情趣。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贡献自己所想所能,学生易于产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人人都有义务动口动脑。在小组互动中,学生有很多机会反思和应答学习伙伴对提出的问题的各种不同理解和回答,提高了学习兴趣。中小学英语课本有很多对话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表演形式可采用同台表演,也可以分小组自由问答,只要有利于教学需要,任何形式都可以。

2、实物演示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即以实物为中心,陈设必要背景,构成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实物演示情景最好用于英语单词教学。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实物,以便上课时利用。教师在教单词时,拿出相对应的物体,实物和单词互相对应教学,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物体说出英语,便于记忆英语单词。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采用实物演示情境的方式是记忆单词最好的方法。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实际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图,简笔画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其中剪贴画,简笔画更简便易行。中小学生喜欢上网聊天,对于QQ图象的表情比较熟悉,可用到教学上。如教师教喜怒哀乐等单词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图像,也可以在课前先画在纸上,利用图像进行教学。一些英语阅读短文,借助画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短文的内容,也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音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同样道理,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能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之中,这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要与教材在基调、意境以及情意的发展上相对应、协调。在初中英语课文中,介绍了很多的西方文化,有些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足球。我在讲解相关课文时,播放了一些足球世界杯的主题曲,有时播放一些著名足球俱乐部队的队歌,把整个教学推向了高潮。

5、故事引发情境。

学生愿意听故事,如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有时再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投影片,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初中英语课文有很多故事,在授课时如果把故事适当延伸,就能使课堂更有吸引力。我教课文“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的时候,把爱因斯坦的故事适当延伸,介绍到1945年8月,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造成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灾难。因为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发明有很大的联系。在讲授课文“The Story of Mother’s Day”时,把韩瑜等全国知名孝心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们懂得感恩。

6、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的语言描绘,能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感知效果。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然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的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英文故事非常有趣,有的也很幽默,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特点,要求熟读故事内容,然后用英语描述。描述故事时可长可短,关键是鼓励学生们用英语说,做到人人动口。

7、疑难诱发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困难,碰碰钉子,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寻找解题方法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特别是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课堂练习设计上,比如阅读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教学法的一般原则:

1、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其中,能否根据情景和主体思想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反应(如听、说、读、译等)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而具备这一能力就需要在情境教学中始终贯彻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角色选择的自主性与对活动设计的自主性原则两方面。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而不是教师分配角色,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同时,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活动情境内容的灵活加工方面。背离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情境教学必然是机械的、缺乏活力的,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重复已设计好的活动,近似于传统教学法。

2、角色同“情”与“境”的交融。情境教学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观念寓于其中。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情”与“境”是二种异常宝贵的资源。前者可以为学生学习资源不断地提供动能。后者可以为学生提取并组织原有知识提供形象而具体的参照源与刺激源,对两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

3、情境教学中的“角色”互动原则。“角色”互动是指角色因相互作用而导致各自原有状态的变化。在角色选择中,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主角”。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配角”,而其他人只能是“观众”。对此,就要贯彻“角色”互动原则,努力实现在情境教学的设计、表演和评定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确保学生在融洽平等的情境中学习活动。

(二)特殊原则

针对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除了遵循以上一般原则,还须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生学习英语成功与否,是否具有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最大源泉蕴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以情景化的活动为主来组织教学,并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爱学,乐学,会学。

2、情感性原则。学生的情感依附性很强,他们往往视教师为父母,作为教师,应该把最真诚的爱倾注在教学之中,倾注在学生身上,要重视情感教学,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影响学生,用满腔的热情爱护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也 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英语。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3、宽容性原则。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紧张、缺乏信心等现象,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情境教学中,作为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诚的鼓励,充分地肯定他们的优点与进步,不要吝啬表扬,多几分鼓励,少一点批评。

4、学科整合原则。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学科融合,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综合素质,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学生感到英语学习真是妙趣横生。

总之,情境教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英语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了对解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提出了目前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时候,他们很少去主动地积极地解决困难,而是知难而退。这一切都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焦躁不安,心理行为不健康,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通过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氛围,去除学生心中这块最大的“心病”,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创设,活跃,教学情境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而教学情境就是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等,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促进感悟,同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从事英语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成功的。

一、情境教学法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依据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来获取和领悟英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表演体会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让学生体验,以增加教学的情趣。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贡献自己所想所能,学生易于产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人人都有义务动口动脑。在小组互动中,学生有很多机会反思和应答学习伙伴对提出的问题的各种不同理解和回答,提高了学习兴趣。中小学英语课本有很多对话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表演形式可采用同台表演,也可以分小组自由问答,只要有利于教学需要,任何形式都可以。

2、实物演示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即以实物为中心,陈设必要背景,构成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实物演示情景最好用于英语单词教学。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实物,以便上课时利用。教师在教单词时,拿出相对应的物体,实物和单词互相对应教学,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物体说出英语,便于记忆英语单词。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采用实物演示情境的方式是记忆单词最好的方法。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实际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图,简笔画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其中剪贴画,简笔画更简便易行。中小学生喜欢上网聊天,对于QQ图象的表情比较熟悉,可用到教学上。如教师教喜怒哀乐等单词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图像,也可以在课前先画在纸上,利用图像进行教学。一些英语阅读短文,借助画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短文的内容,也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音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同样道理,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能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之中,这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要与教材在基调、意境以及情意的发展上相对应、协调。在初中英语课文中,介绍了很多的西方文化,有些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足球。我在讲解相关课文时,播放了一些足球世界杯的主题曲,有时播放一些著名足球俱乐部队的队歌,把整个教学推向了高潮。

5、故事引发情境。

学生愿意听故事,如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有时再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投影片,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初中英语课文有很多故事,在授课时如果把故事适当延伸,就能使课堂更有吸引力。我教课文“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的时候,把爱因斯坦的故事适当延伸,介绍到1945年8月,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造成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灾难。因为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发明有很大的联系。在讲授课文“The Story of Mother’s Day”时,把韩瑜等全国知名孝心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们懂得感恩。

6、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的语言描绘,能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感知效果。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然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的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英文故事非常有趣,有的也很幽默,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特点,要求熟读故事内容,然后用英语描述。描述故事时可长可短,关键是鼓励学生们用英语说,做到人人动口。

7、疑难诱发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困难,碰碰钉子,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寻找解题方法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特别是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课堂练习设计上,比如阅读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教学法的一般原则:

1、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其中,能否根据情景和主体思想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反应(如听、说、读、译等)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而具备这一能力就需要在情境教学中始终贯彻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角色选择的自主性与对活动设计的自主性原则两方面。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而不是教师分配角色,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同时,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活动情境内容的灵活加工方面。背离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情境教学必然是机械的、缺乏活力的,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重复已设计好的活动,近似于传统教学法。

2、角色同“情”与“境”的交融。情境教学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观念寓于其中。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情”与“境”是二种异常宝贵的资源。前者可以为学生学习资源不断地提供动能。后者可以为学生提取并组织原有知识提供形象而具体的参照源与刺激源,对两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

3、情境教学中的“角色”互动原则。“角色”互动是指角色因相互作用而导致各自原有状态的变化。在角色选择中,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主角”。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配角”,而其他人只能是“观众”。对此,就要贯彻“角色”互动原则,努力实现在情境教学的设计、表演和评定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确保学生在融洽平等的情境中学习活动。

(二)特殊原则

针对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除了遵循以上一般原则,还须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生学习英语成功与否,是否具有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最大源泉蕴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以情景化的活动为主来组织教学,并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爱学,乐学,会学。

2、情感性原则。学生的情感依附性很强,他们往往视教师为父母,作为教师,应该把最真诚的爱倾注在教学之中,倾注在学生身上,要重视情感教学,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影响学生,用满腔的热情爱护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也 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英语。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3、宽容性原则。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紧张、缺乏信心等现象,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情境教学中,作为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诚的鼓励,充分地肯定他们的优点与进步,不要吝啬表扬,多几分鼓励,少一点批评。

4、学科整合原则。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学科融合,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综合素质,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学生感到英语学习真是妙趣横生。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境中,它拆去传统教与学的樊篱,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帮助学生寻找到掌握英语学习的捷径,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创设情境化教学课堂 篇3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内容。其教学难点在于:

1、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2、学生对于化学有畏难心理,学习动力不足。3、没有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

针对以上难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境化教学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探索的主动性。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创设情境化教学课堂

1、创设贴近生活的实验场景,展开情境化教学模式。在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颜色、气味、状态、声音等的变化,对实验中的各项信息进行感知,尽力将生活与化学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化学小魔术之类的有趣的现象。如,小魔术“口吐仙气”,其原理是汽油蒸汽可以点燃,当汽油和空气混合后遇火会发生剧烈的燃烧并发出爆炸声。操作:在长20厘米的尖嘴玻璃管外套一层有色的塑料管,管内放一个吸饱汽油的棉球。把尖嘴管对着酒精灯火焰,向玻璃管的另一端吹气,当气从尖嘴管出来,遇火便会燃烧,离开火焰后会继续燃烧。如果向玻璃管吹气量稍大时,火焰可以离开尖嘴4~5厘米远,并呈现明亮的蓝色的火焰,十分美丽。这时把玻璃管尖端浸入滴有少量甘油的肥皂液,取出后向玻璃管另一端吹气。当肥皂泡连串出现在空中时,用点燃的酒精棉球去点一个个的肥皂泡,便发出一连串轻微的爆炸和火球,非常有趣。这些有趣的实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他们深刻记忆化学物质的属性。在创设实验情境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改验证性实验方法为探索式试验方法。一般来说,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新课之后来进行,让学生模仿教师在课堂上做过的实验来自己操作,这样的程序只能起到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提高操作能力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实际上学生仍是被动的。因为实验程序遵循着既定模式,并且学生在做实验前就已经知晓了实验结果,因此这过程并未有多少让学生运用知识、发挥智能的余地。但是,若是在讲课之前先进行探索式实验就避免了上述弊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进行探索式实验无论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还是对他们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都是大有好处的。

2、提出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为了达到某一课的教学目的,还可以在授课前创设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思考,比如,在教授酚酞遇碱变红,淀粉遇碘变蓝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自编个故事提问:比如讲关于一封密信的故事,信的主人希望只有某人才能领会信的内容,因此这封信在别人看来是一张白纸,只在特定条件下才会显示字,这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就会引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甚至相互讨论,继而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或是观察实验,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就会马上提高了。另外,教师也可以用科普故事或科学史上的事件等等来作为课程的开端。

3、创设事实情境。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身边常见的生活小事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例如,新闻中出现的三鹿奶粉掺有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有色馒头事件等,学生都有所耳闻,但又似懂非懂,教师可从这些事件入手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再将事件成因逐一剖析开来进行解读,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理解,要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外延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扩张,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是有着较高热情的,有着巨大的自主发展潜能,这些有利因素为情境教学法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教材出发,要将教材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学生平时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着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形式,对高中语文知识和相应的学习技能进行系统的掌握。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时,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大多同现代汉语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对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己去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培养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课文进行必要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促进技能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从新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对这门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将具体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并且要准确、巧妙地设置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探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第四课《底层的光芒》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当前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如修自行车的、修鞋子的、捡废品的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解。通过学习文章,感受人物特点,体悟其人格光芒,培养学生关心弱者、平等爱人的优秀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对文章必要的阅读技巧,同时要让大家通过学习让内心受到最大程度的教诲。从而在生活中善待身边的“老王”们。通过教师创设的这一教学情境,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不同方面的探究,让学生们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对相应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教学时,在对《蜀道难》的学习时,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蜀道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有着它独特的领头作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现代诗或者古诗都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要想对中国诗歌最鼎盛时期的唐代诗歌进行理解,如果只是了解诗歌的意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情境,让他们对唐代诗歌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对《蜀道难》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从诗歌的意象这个角度创设情境,因为这是链接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学生可能会对这首诗中的一些深奥的词语产生兴趣,但是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丰富自己的思维,调动所有思维来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在对这些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时候,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样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的语文问题进行解决,让自己的思维广度能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是一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从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学科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改革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活用教材上的知识,将高中语文中有效的知识转换为生活实际中的知识,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比如,在对必修二第四专题《亡人逸事》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理解到相应的知识。理解课文中展示出来的情怀: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妻子逝世之后,满怀着一种愧疚与不安的情绪来进行的一种追忆。将这种痛苦的思念倾诉在笔端,所以写下了这些令人感到伤感的片段。教师就要创设好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作者的思路同行,一起去追忆作者的岁月。在这样的文章中,我们没有感受到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场景,而是在文本中感受到一种带有少许酸楚、少许温暖的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笔下展示的这些回忆,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感,能最大程度理解文章给学生的感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创设教学情境 实现有效教学 篇5

宁化一中

刘敏华

[摘 要]高中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本文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的可行性入手,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结合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明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 情境探究 化学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认识逐渐得到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讲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采用问题驱动的过程。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恰当地进行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呢?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情境探究式教学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的建构特点:大多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研究和发现,都是从“探索”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若能利用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创设合理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学习。这样既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尤其是今年暑假听了连城一中黄一文老师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讲座后,让我对问题情境驱动探究有了更深的认识。

2.高中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个单元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以帮助教师利用这些情境素材创设与所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教学参考书上都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提供给老师教学时选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探究教学,可操作性强,更能体现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

良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进入充满探索、充满思考的化学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恰当的、有效的化学问题情境,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充满着新鲜和好奇的心理情景中完成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新教材中实验比较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演示,或者让学生配合完成实验来引发思考和讨论,也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对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这样通过实验创设一种很好的化学教学情境,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再提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又是怎样反应的呢?能置换出铜来吗?并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不仅巩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又加深了对钠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化学情境,贴近生活,学生更易接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铁和铁的化合物”可以从你有贫血的小测试入手,结合常见补铁剂——硫酸亚铁,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预测性质,展开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进而设计探究实验,同时服用补铁剂硫酸亚铁时为何服用Vc辅助治疗,切开的苹果放置一会切面变色等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Fe2+ 和Fe3+ 转变。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利用化学史来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在化学必修2讲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巧妙的把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各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故事穿插到课堂中创设情境。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的教育,更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追求知识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4)利用热点新闻、事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的知识情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抓住社会的热点新闻或者曾经发生过的事件,适时的引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对知识的认识更加的深入,还可以更好的学以致用。

在学习必修1中“金属钠的性质”时,引用网络报道,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若干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浮在水面上,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蹿出亮红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马上冒起浓浓的白烟,而且一旦接触了桶内物质,双手立刻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桶推到江里。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

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2.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为什么双手立刻感到剧烈的疼痛?3.为什么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感受此情境,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了强化,探究氛围逐步形成。此时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以及三个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升华,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析。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化学药品也不是你所想象的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化学变化不是都是“爆炸”“腐蚀”等那么可怕,充分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强化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情境要本真意蕴[3]

教学情境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走出一些误区,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所使用的情境的价值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素材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公开课,在刚上课时播放<明月几时有>的歌曲,然后在突出“月有阴晴圆缺”,引出对立统一的关系,让听课老师和学生都云里雾里,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设置情境的初衷。

2、教学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富有思想内涵。现在很多学生一问现象是“爆炸”,对化学实验有点乐热于尝试探究,但又心怀恐惧。这恐怕也就是化学老师平常渲染的负面因素有关。

3、情境要有真实性,最好贴近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只为了能够对知识进行准确表述和客观再现,而是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进一步解释,并且还要使知识发生迁移和生长。因此,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事实情境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而往往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情境要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从情感到行为都能够渗透和融化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容易领悟和挖掘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

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否则,创设情境的教学素材所涉及的知识若远离了学生实际,只会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实施“情景探究教学”的体会

1、应该明确教学思路。在情境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重在“主动探索”,教师的行为重在创设教学情境和“引导探究”。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使学生达到“愤而启,悱而发”的教学目标。[4]学生要注意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提出假设,在验证中检验假设,在归纳中迁移创新。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节课堂探究的氛围,把握好探究程度和时间。并相机启发点拨,使问题迎刃而解。

2、应该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理论上来说,创设的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但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向名师和同行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学艺术。

3、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容背后蕴藏的教学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杨玉琴.化学情境的本真意蕴 化学教学,2011,(10):30-33 [4] 潘国良.动态问题生成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初探

创设情境 优化教学 篇6

【摘 要】情境教学关键是在教学情境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教学的开放性,这对于优化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动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境教学;创设情境;优化教学

情境教学在各级学校正广泛地开展起来。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在优化的教学环境中参与认知活动,并激活他们的情境思维,促进学生在情境思维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并促进学生的个性、情操、情意态度、思想境界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情境教学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民主、自由、开放的情境,营造一种大情境、大语文氛围,然后通过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进入一个小情境,也就是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先个人品读、感悟,抓住自己认为该文写得好的某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加以评价,再小组讨论、交流,得到一个统一的观点,并由个人表达出来,最终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在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后,然后教师引导,作适当补充,深化学生认识,或给他们以新的启发,教师发言不作为标准答案,仅供学生参考、思考。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课堂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如教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听完录音后,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的感受。同学们畅所欲言: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很美,和初中学过的《春》、《背影》相比,似乎别具一格,《春》是明快的,《背影》是饱含深情的,《荷塘月色》是纯美的;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很优雅,像淑女一样,而《春》却像小伙子,富含朝气,《背影》像老者一样,似乎捋着胡须在幽幽长叹;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写景很别致,我特别喜欢其中的写景文字……在同学们畅所欲言之后,教师总结: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不约而同,那就是美。

二、用实景创设情境,寻找与课文内容大致相吻合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入到作品中去,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如教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篇文章,有条件的地方,带学生到海边,沙滩上课,先让学生谈面对大海的感受,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古往今来吟咏大海的作品很多,枚不胜举,文人墨客心境不同,遭遇不同,得到的感悟也各不相同,正如同学们一样,有的感悟到大海的广阔,有的感悟到大海的深沉,有的想到保护大海环境,有的感悟到海的对面——台湾,想到祖国的统一……

三、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用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设身处地地为人物着想,并开展辩论(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就如何分析评价文中的“我”这一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同学说,从本文的写作背景看,朱自清作为一个身处非常时期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现实极为不满,虽置身于优美静谧的月下荷塘,仍愁思难解,这不正表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性吗?有同学说,作者欣赏月下荷塘的自然之美,对个人小天地珍视有加,这表明作者只是一个追求闲适、安宁生活的普通的知识分子;有同学说,作者在课文中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篇7

一、有效利用实物,不断创设生活情境

英语课堂上,要让培智学生真正走进角色,学会运用英语表达,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其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实物,除教具外,还包括生活中的物品等。实践证明,特校教师只有尽可能挖掘生活素材,才能让整个课堂洋溢着活力,最终生成课堂精彩。

例如,针对pen、pencil、pencil-box这三个单词的教学,虽然有相似部分,但意义却不相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加深记忆,教师可以把钢笔、铅笔以及文具盒三种不同的学习用具先分在一个袋子里,然后学到一个单词,就拿出一种学具,强化学生的辨别能力。为了让学生熟悉运用这三个单词,笔者还积极引入What's this?It's a/an…Is it a/an…?Yes,it is.No,it isn't.等句型。教师从袋子里拿出一种学具,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这过程中,教师可用小红花等进行奖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针对tiger这一单词的教学,可直接呈现玩具老虎与学生进行对话:“Hello!I'm a tiger!”当学生熟悉后,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小老虎展开对话。最后,让全班学生进行同桌对话,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道具,创设英语对话情境,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单词及句型等。教师还需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上使用实物道具,应准确把握使用实物道具的度,不能喧宾夺主。

二、有效依托肢体,不断丰富表演情境

充分利用肢体,即体态语言。特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包括口语及体态。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斯就曾说过:“体态语对教师帮助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以便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肢体语言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尽可能采用丰富的表情以及一些富有节奏的肢体动作,让整个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充满生机,生成精彩。

例如,针对“This is a jacket/coat/map/bag/…”这个句型,教师就可以用手指指自己的衣服或带来的道具;教学“He is not…”这一句型时,则可配合进行摇手;而针对“He is tall.”这一句子,则可以夸张地踮起脚或者用手尽量往高处伸,表示高的意思;对于“She is five.”这一句子,则比较简单,直接伸出5个手指。还有一些简单句子,如“Come here!”直接可以招手;“It's OK!”则可以直接做OK手势。当然,教师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动作可以夸张一点,比如学到“car”这一单词时,则可以做开车的滑稽动作,教“watermelon”则可以手抱西瓜,而教“doll”时,则可以做睡觉的动作等。巧用肢体语言,可以调拨培智学生的神经,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内容。

培智英语课堂上,教师夸张的表情、富有动感的肢体语言,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精彩课堂的生成。

三、有效借势媒质,不断拓展虚拟情境

当今科技日益发达,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特校教师应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借助现代媒体,为学生创设自然的生活情境,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师生对话,甚至人机对话。在对话中不仅可以交流信息,还可以让学生学到原生态的语言,继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语言。

例如,针对动物单词,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动物画面创设情境。Dog:Woo,Woo.I'm a dog.I have four legs.I have two big ears.I can run.I'm your good friend.What am I?这是狗的自我介绍,教师可先让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猜猜,接着呈现动画场景,进而加深记忆。再如,针对“Holiday”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营造一种圣诞节氛围,让学生体验、感知快乐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并且积极投入对话当中。这样不仅让整个课堂有声有色,还可推促生成精彩课堂。

现代科技主要是服务教学,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动性。因而,教师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要尽可能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知识。教师不能为了呈现多媒体,为了让课堂热闹,而忘记主次。否则,课堂再精彩也只是徒有其表。

四、有效开展游戏,不断活跃活动情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为教师要对游戏有正确的认识,把游戏表演积极运用到培智英语课堂上,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途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教师要重视游戏,把游戏表演当作学生学习、理解和熟悉陌生世界的一种方法。在游戏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角色表演,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善于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展现表演技能,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角色定位进行多元对话。

例如,针对熟悉的“寻宝游戏”,教师可先在班级里藏好一个道具,然后让学生找这个道具,其余学生则一起说句型:“Where is the…?”当学生找到道具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话:Where is the…?It’s in the…再如,针对“Food”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小组合作,同一小组中有的扮演服务员,有的扮演顾客等,模拟饭店对话。针对“Birthday”这一内容,教师则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birthday party”,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

培智英语课堂上,充分运用游戏扮演等方式,完全契合培智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能够有效激发兴趣,营造宽松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同时生成课堂精彩。此外,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主导性,把握学生游戏扮演节奏、方向,不放任自流,促成精彩英语课堂。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篇8

一、创设生活情境, 引发情感体验

学生的品德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丰富的生活情境是教育的源头活水, 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可以把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通过课件、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境生情, 以情促行,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进入角色, 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进而深化他们的道德认识。

例如教学《平安回家》一课, 上课伊始, 我便选取了贴近儿童生活的动画《小学生过马路》 (一个小学生玩游戏机过马路导致多车连撞) 。学生在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中很快意识到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紧接着, 我又出示了一些不遵守交通事故造成惨祸的图片以及每年全国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 让学生说说酿成这些交通事故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一次次的震惊和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以及安全过马路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了平安回家的强烈愿望, 此时再教育学生安全过马路已是水到渠成。

二、创设模拟情境, 指导换位体验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 往往与他们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 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模拟表演, 让学生在演一演、做一做、想一想中慢慢体会, 从而悟出道理, 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

例如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对残疾人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 他们知道盲人、聋哑人、肢残人和弱智者等都属于残疾人, 但是残疾人在生活、工作当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作为一个健全儿童是很难体会到的, 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他们。为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难处, 从而能尊重残疾人, 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 一上课, 我就让学生闭着眼睛从书包里拿数学书, 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作为盲人找寻东西是多么地不容易。于是我让学生换位体验“如果我是残疾人……”, 让学生“任意举起你的一只手, 握拳, 放在背后;然后用另一只手把红领巾解下, 再系上”。为了完成任务, 同学们有的用牙来帮忙, 有的用下巴抵在桌上, 还有的想用腿帮忙。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 同学们不禁想到:残疾人的生活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该是多么地困难呀, 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由此, 学生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

三、创设活动情境, 提升实践体验

例如教学《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时间需要我们去珍惜,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体验一分钟”的活动。先送给学生自由的一分钟, 在这一分钟里完全由你自己安排,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 学生因为没有准备, 不知道做什么, 所以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学生体会到了时间的短暂, 时间需要利用。然后再出示一些数据及图片, 告诉学生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 如:一分钟能写18个字, 能读350个字, 能跳绳148下;汽车厂一分钟可以生产一辆汽车;激光一分钟可以走1800万公里等。在同学们的一声声惊叹中, 学生感受到一分钟原来可以这么快地做事, 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接着又顺势再给学生一分钟进行活动体验, 这时学生因为有所准备, 所以做事的速度加快了, 比之前的一分钟都有所进步了。这样通过两次一分钟活动体验的对比, 学生充分体验到一分钟虽然很短暂, 但可以做很多事, 时间是给有准备的人, 时间需要我们去珍惜, 同时也要学会把每一天的生活安排好。

四、拓展课外实践, 付诸行为体验

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首先要做好品德教育的载体与体验性建构, 将学生的经验进行内化, 并引导学生把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 与生活对话, 从而对获得的认识、经验加以检验, 以充实、发展道德认识, 坚定道德信念, 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 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篇9

一近身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生活, 必须能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 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让问题发端于展开的情境, 让学生融入情境, 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 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 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 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例如, 在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比0小的数”的新课教学时, 从“2-1=1”思考“1-2=?”来引入负数, 就是一个有趣的情境。它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 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衍生性, 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一个好的情境其实是很简单的。

二自主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 促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例如, 在学习几何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SAS”时, 首先, 让学生用硬纸片做两个三角形, 三角形Ⅰ的边长是4cm和6cm, 夹角是60°, 三角形Ⅱ的边长是4cm和6cm, —个角是60°, 但这个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然后, 让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把三角形Ⅰ重叠在一起,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你观察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最后, 让学生自己把三角形Ⅰ与三角形Ⅱ重叠在一起,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由此你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所需的条件是什么?”

这样创设情境, 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新的数学概念, 形成新的数学原理,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学会自主探索学习。

例如,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时, 布置学生自己用硬纸皮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 把等腰三角形对折, 体会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上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自主学习。

三实效性

教学追求的是实效。没有实效的问题情境, 即使再好也应舍去,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最佳学习效果。有实效的问题情境具备以下两项条件。

1. 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给出问题情境便于学生观察、操作、探索。例如, 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你判断的对吗?”这一节中给出的问题情境是“看放在装满水的玻璃杯子底部的硬币”, 让学生感受视觉误差。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情境不如“把硬币改为竹筷”这样更便于学生观察、感受视觉的误差, 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 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给出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 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切记设置的情境过于花俏, 为了设置情境凑合制作, 或是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勉强而为, 这种情境可能起负面效应,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一架梯子靠在墙上, 太陡了不行, 太平了也不行, 这个“陡”本是生活中的事, 在这里又是数学的事, “陡”不“陡”其实就是梯子底端到墙面的距离和梯子的顶端与地面的高度这“两边的比”的大小问题, 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 渐渐地“正切”就出来了。梯子“陡”不“陡”是情境, 研究三角函数概念从这里开始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学生的经验派上用场, 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 不仅数学味道浓浓, 而且学生学习不会被动。

四发展性

发展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 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例如, 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首先, 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 剪下∠A、∠B和∠C拼在一起, 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然后问学生:“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在拼图的过程中, 你受到哪些启发? (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 ”

这样创设情境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A+∠B+∠C=180°,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 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 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一个问题情境是否有效的标准仍然是数学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也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脱离了教学目的去评价教学情境的优劣是舍本逐末, 没有意义的。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活源头,情动辞发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文字。”可见充实的生活体验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提起作文,不少学生感到无米下炊、无从下笔。究其原因,小学生生活确实较单调,再加上他们不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捕捉素材,因此咬着笔头冥思苦想,一脸茫然。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把生活浓缩到课堂或把课堂扩展到生活,写生活作文、活动作文,激活写作源头,才能在身临其境中情动而辞发。

1. 活动中体验情境。

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共性,节日活动、体育活动及有趣的语文活动课深深吸引着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在活动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针对语文学科开放性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习作指导应融入学生喜爱的活动中,积极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积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语文向其它学科融合。如学校举行的拔河比赛,学生情绪高涨,我引导学生用笔给出精彩的场面。中队举行了“我与奥运”的主题活动,学生积极投入,收集资料、校园采访、写课题申请等,无一不倾注着学生的心血、智慧,在体验活动中丰富了感受,酸甜苦辣被真切地记录在学生日记中。个人或几个同学自由组合,进行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学写调查报告;收集新闻进行小小新闻发布会;选择其中一点畅谈感受;在社会课中针对“人口不断增长、地球资源枯竭后,人类将别无去处”这一问题分组进行激烈辩论,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快乐,激发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2. 在生活中捕捉情境。

在学生生活中常有偶发事件,要善于运用“注意”,灵活抓“情景”练笔。儿童无意注意胜过有意注意,新奇、有趣、不可思议的事物容易吸引学生。如飞入课堂的麻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一次放学后,学生过马路时,目睹了某同学被车撞后送往医院的情景,周围聚集了许多人,大家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学生纷纷上前打听情况。利用这一意外事情,我让学生记下了《撞车以后》的场景,并由此展开议论。面对纷繁复杂而又充满生机、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多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用眼睛“摄影”,用耳朵“录音”,用心灵感悟。

3. 在表演中创设情境。

活泼好动、爱表现是儿童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课堂上选择社会生活或学习中的人、事、某个场面,或课本内容进行表演。可以是一简单动作,例如擦黑板;可以模拟生活场景再现生活,如去商场购物、考卷带回家后、换妈妈等。有时也可以是师生特意安排背书记成绩这一项目,对课后不要求背诵的长课文抽查,学生不会背诵,心情紧张,教室里沉闷,教师首先让班长背,班长支支吾吾背不出,满脸通红,教师宣布全班记零分,在学生焦虑、紧张之时,教师宣布不要背诵,只是开个玩笑,学生虚惊一场,如释重负,学生亲身体验这一紧张时刻,然后议一议,趁热打铁进行练笔《紧张的时刻》,学生自然会兴致高昂,有话可说,一气呵成,内容也会具体。

从情境中,学生会找到写作的源头,同时会懂得生活其实并不单调,关键是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培养自己积累作文材料的能力。

二、情境体验,开沟引渠,培养能力

作文训练中,一部分学生内容空洞、言之无序,写人记事更笼统,缺乏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腻描写。尤其是学困生,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丢三落四,不能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无法用语言表达准确。小学生思维基本以形象为主,而作文情境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形象建立表象,易于感知接受。

1. 创设情境,分类训练,培养能力。

(1)学会观察。情境习作以观察感受为基础,观察前讲清观察的目的、观察重点、观察方法等问题,然后根据实际仔细观察。针对学生作文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问题,设计专项训练(片断)和综合训练(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可对任务的动作、神态、场面描写等进行专项训练,也可是叙事的综合训练。观察任务动作要注意看清连续动作,简单的擦黑板也有一系列过程。先是从左到右按顺序上下擦,再踮起脚,甚至跳着擦,最后站在凳子上擦。如果学生观察不仔细,再进行表演,加深印象,直至表达清楚具体。场面描写“拔河比赛”,活动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比赛者的动作、神态及台下观众的反应等。

(2)学会想象。《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鼓励学生开展想象和幻想,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中以人物动作、神态演示作为观察对象,为展开学生想象提供了感性支持,在创设情境中,可安排一些可供想象的成分,激励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要学生当场描写一学生正在做数学题,故意凝神看一份考卷上的应用题,轻轻叹了口气。鼓励学生展开各种想象,结果有的说是遗憾:“哎,今天遇到拦路虎了。”有人认为是感叹:“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解开了难题。”有人认为是赞叹,“这道题出得好,值得一做。”……通过类似训练,学生会懂得抓住神情动作,透过外表来看内心,而且可不拘一格,自由想象。

(3)学会表达。在《紧张的时刻》中内容较多,我帮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环节,开启表达思路。由“老师的语言神态—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同学的表现”有层次地引向场面描写,然后给15分钟时间让学生就自己当时紧张或老师的神情进行描述。根据情景体验,学生用语句表达了紧张,如“心提到了嗓子眼”、“教室里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听得见”、“我把头埋到胸前,不敢正视老师的眼睛”、“两只手不停摆弄着衣角,脸涨得通红”……

2. 在作文指导中适时创设情境,降低难度。

在作文指导中,我发现学生的主题部分往往内容不具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建立清晰的表象,减缓坡度。

情境创设 活力课堂 篇11

【关键词】情境创设;课堂

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需要的,充满趣味、语味、情味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情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语言和思维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语文课堂就会因此而充满生命活力

一、情境中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景,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我们可以同时展示两张不同的邮票,引导学生观察。“你们看了这两枚邮票有什么发现?”一枚边缘无齿孔,另一枚边缘有整齐的齿孔。这时能引发学生什么思考呢?“这两枚邮票为什么一枚有齿孔而一枚没有呢?”为了引发更深层的思考,我们可以继续展示:这是一大张边缘无齿孔的邮票,人们要用时得找来剪刀,用一枚便裁剪一枚,难免裁剪得不整齐。后来,一枚枚邮票的边缘多了一圈均匀的齿孔,用时,只需用手沿着齿孔轻轻一撕,就能整齐地撕下一枚一枚的邮票了。介绍到这,同学们是不是有问题想问呢?于是学生想知道:“邮票的齿孔是谁想出来的?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呢?”行,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便带着探索的欲望开始愉快而主动的自由朗读。

二、利用图片画面创情境

“情境化教学”的恰当使用,是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教学方式。知识需要溶入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教与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实践活动,从而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课堂。心理学认为,图像可唤起和组织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确定所学文字的意义,进行语言和形象双重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定义。以多媒体手段参与教学,能更直观生动,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讲,有理可辨。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利用图片创设不同的情境。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伤之情,我设置了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听着泛着哀思的音乐,看着老人遗像前一群群拍着翅膀的海鸥。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翠湖湖畔,肃立在老人的遗像前,目睹着海鸥送别的场景,那悲伤的心情,那对老人的深切思念及为海鸥的行为深深感动之情便油然而生。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对照插图读课文。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秋姑娘给谁写了信?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三、音乐语言创情境

音乐是能启发人们想像力的特殊语言艺术。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而且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时,能激起人们的某些联想和想象,产生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与音乐产生共鸣。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概括等思维能力还很有限,有意、专注的时间还很短。如果适时将音乐引入课堂,通过音乐的旋律给学生强烈的刺激,借助形象记忆,能使学生更快地、更轻松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心理状态。如《小音乐家扬科》,在小扬科把世界上一切声音都当作音乐时,配上一段轻快的乐曲进行朗读,让学生透过音乐就能感觉出小扬科是个“音乐天才”,为后面扬科的悲惨命运做好了铺垫;而到小扬科偷偷走进厨房时,配上低沉、压抑的音乐,让学生们的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共鸣,为小扬科担心、害怕,更为他的命运鸣不平,更痛恨那个黑暗的人吃人的社会。

四、角色扮演创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组织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争强好胜心比较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通过角色扮演,满足学生的探求需要,给学生一种形象的感观享受,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既可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需求,也可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篇12

一、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 感动不了学生的心, 学生打不起精神来, 便会出现厌学现象。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 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 从而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 越学兴趣越浓, 收获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1.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 总伴随着一些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 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 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 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 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 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2.创设形象意境, 引导学生体悟文章意蕴。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游子身上衣”既表现的是一件普通的衣服, 又表现的是慈母的关爱。在意境中, 情是被物化了的情, 景是被情化了的景, 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时, 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 在教学中, 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 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 让文本生动起来, 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 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

3.创设想象情境, 激发学生体悟的灵感。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 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 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 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 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 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 补充“空白”, 激活文本的灵性, 激发体悟的灵感。

二、激活课堂, 引得活水浇绿洲

1.把课本作为活的教学材料。叶圣陶说教材只是例子.语文课堂必须充分体现开放性, 无论是内容形式, 还是教师的思想和学生的思维, 都要激活。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以语言教育为基础, 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应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生动活泼而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 永远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 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 不断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把学生当作活的教学对象。教师要杜绝无效劳动, 尽量减少低效行为, 设法鼓励学生发展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致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开发.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的玩味到挖掘文章的内涵, 到深入理解课文, 进行丰富而又独特的审美联想和想象, 才能让学生通过具体作品去感受理解欣赏作品中的形象美语言美色彩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等等。

上一篇:黑龙江现代农业下一篇:非金融机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