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机构管理

2024-12-05

非金融机构管理(精选12篇)

非金融机构管理 篇1

近年来, 人们对金融风险的研究逐步深入, 从而使其操作性、适用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国际监管机构致力于建立国际统一的风险测定与管理标准, 各国管理机构则在研究与本国相适应的方法和政策手段。而各金融机构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出发, 也研究并使用了大量的模型、方法来管理风险。迄今为止, 还没有一个完全科学的方法被普遍接受。但是, 我们也看到, 随着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风险价值Va R方法正得到改进, 并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作为风险测定与管理的强有力工具。

一、风险价值VaR

Va R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卓有成效的风险量化技术, 它是英文Value at Risk的缩写, 中文通常译为风险价值 (或险值、在险价值、风险值) 。风险价值Va R模型产生于1994年, 最初主要用于市场风险的度量, 以后开始延伸到到信用风险的度量。利率风险作为市场风险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也是风险价值Va R模型度量的对象。

风险价值Va R模型衡量的是资产价格的变动率, 由于资产价格变动率越大, 资产价格偏离均值的幅度和可能性就越大, 从而资产持有人遭受巨大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 正是基于这一原理, 风险价值VAR模型采用一个单一数值来衡量资产市场价值的潜在损失。风险价值VAR模型完整的含义是, 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置信水平下, 资产或资产组合因不利的市场变动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

二、风险价值VaR模型的度量方法

度量风险价值VaR值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它们分别是历史模拟法、方差-协方差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

(1) 历史模拟法。假定采样周期中, 收益率的分布不变, 利用收益率的历史经验分布来测算风险价值VaR值, 其计算公式为:风险价值Va R=E (ω) -ω*。

历史模拟法不用对收益率的分布进行假设, 而是利用较长的历史数据可以构造出精细的经验分布函数。但缺点是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价格波动对经验分布的影响, 所以对事件的预测效果很差.

(2) 方差-协方差方法。“方差—协方差法”同样是运用历史资料, 计算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Va R值。其基本思路为:

首先, 利用历史数据计算资产组合的收益的方差、标准差、协方差;

其次, 假定资产组合收益是正态分布, 可求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 反映了分布偏离均值程度的临界值;

第三, 建立与风险损失的联系, 推导风险价值Va R值。

设某一资产组合在单位时间内的均值为μ, 数准差为σ, r*~μ (μ、σ) , 又设α为置信水平α下的临界值, 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 在α概率水平下, 可能发生的偏离均值的最大距离为μ-ασ, 即r*=μ-ασ。

∵E (r) =μ

根据风险价值Va R=ω0[E (r) -r*]有

风险价值Va R=ω0[μ- (μ-ασ) ]=ω0ασ

假设持有期为△t, 则均值和数准差分别为μ△t和, 这时上式则变为:

风险价值

因此, 我们只要能计算出某种组合的标准差σ, 则可求出其风险价值Va R的值, 一般情况下, 某种组合的数准差σ可通过如下公式来计算:

其中, n为资产组合的金融工具种类, Pi为第i种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 σi第i种金融工具的标准差, σij为金融工具i、j的相关系数。

(3) 蒙特卡罗模拟法 (Monte Carlo simulation) .通过计算所预期的变量在历史上的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统计特征, 并根据这些特征运用随机数发生器产生符合这些特征的数据, 构成所假设的情形, 模拟出大量的资产组合收益数值, 再从中推出风险价值VaR的值。

三、风险价值VaR模型在金融机构风险度量中的应用案例

风险价值Va R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随着风险价值Va R模型的不断改进, 它不但应用于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使用风险的定量研究, 而且风险价值Va R模型正与线性规划模型 (LPM) 和非线性规划模型 (ULPM) 等规划模型论, 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确定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等的最佳定量分析法, 以利于金融机构对于潜在风险控制进行最优决策。下面将举出案例说明风险价值Va R模型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例:来自上市商业银行的案例

上市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通过股票价格来体现, 我们通过对上市商业银行股票价格波动性, 即股票收益率的风险价值Va R值的计算, 以实现对上市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下面以中国民生银行 (600016) 为例, 测算其股票收益率的风险价值Va R值。

选取中国民生银行2009年上半年、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三个半年期间的数据作为估计样本, 进行分布检验, 三个半年中的实际交易天数分别为107, 125和112参数选取的置信度水平为95%, 持有期间为一天。采用股票的每日收盘价相应的收益率作为分析资料, 原始股票价格数据来源于华夏证券网上的华夏福星证券分析软件。

首先对中国民生银行的每日收盘价进行对数转换, 用rt=in (1+Rt) =ln (Pt/Pt-1) 计算股票的对数收益率。然后, 假设股票的对数收益率rt服从正态分布, 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 采用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Test检验法对收益率rt进行分布检验。检验过程通过SPSS软件完成, 检验结果如表一所示。

从表中可知, 三个半年的股票收益率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条件下, Asymptotic Signifi-cance (2-tailed) >0.05。因此, 可以认为该行股票对数收益率rt服从正态分布。

根据正态分布下的风险价值VaR计算方法, 股票对数收益率的风险价值Va R值就可以用公式:

r*=-ασ+μ

计算出来, 即r*=风险价值Va R。由于这里设定的是95%的置信水平,

∴风险价值Va R=-1?65σ+μ (1)

由上式可分别计算出中国民生银行股票收益率三个半年的日风险价值Va R值, 即为该行的总体风险暴露状况, 见表二。

四、结束语

我国加入WTO之后, 金融全球化挑战着我国金融理论的创新和控制风险技术的创新。如何将金融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 真正使金融体系成为支撑社会经济的基础, 达到为社会分散经济风险的目的, 是我国金融界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如何用定量方法测度和控制金融风险, 是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必须面对的问题。从金融机构本身来看, 将风险定量分析方法, 比如风险价值Va R模型应用于日常的风险管理, 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以便获取最大的利润回报是金融机构的义不容辞的事情, 也是其当务之急。从监管当局来看, 促使金融机构应用先进的控制风险技术, 使金融家们能够对各种复杂的风险进行精确的计算和配置, 将有利于我国监管水平的提高。因此, 我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将风险价值Va R模型等风险控制技术引入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将非常必要, 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作为风险度量和管理的新方法, 风险价值VaR自诞生以来在风险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并已成为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主流方法。该文在阐述风险价值风险价值VaR的含义及其度量方法的基础上, 分析了该模型在金融机构风险度量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风险价值,金融机构,风险度量

参考文献

[1]谢军军.风险价值VaR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经济, 2006, 8.

[2]杜海涛.风险价值VaR模型在证券风险管理中的应用[N].证券市场导报, 2000-8.

[3]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课题组.风险价值VaR模型及其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非金融机构管理 篇2

〔2010〕 第 2 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经2010年5月19日第7次行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行 长:周小川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四日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

(一)网络支付;

(二)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

(三)银行卡收单;

(四)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本办法所称网络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本办法所称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

本办法所称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

第三条 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

支付机构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

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

第四条 支付机构之间的货币资金转移应当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不得通过支付机构相互存放货币资金或委托其他支付机构等形式办理。

支付机构不得办理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资金转移,经特别许可的除外。

第五条 支付机构应当遵循安全、效率、诚信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客户合法权益。

第六条 支付机构应当遵守反洗钱的有关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第二章 申请与许可

第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需经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审查后,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本办法所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以上的分支机构。

第八条 《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为非金融机构法人;

(二)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三)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出资人;

(四)有5名以上熟悉支付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

(五)有符合要求的反洗钱措施;

(六)有符合要求的支付业务设施;

(七)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

(八)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安全保障措施;

(九)申请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

第九条 申请人拟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拟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实缴货币资本。

本办法所称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包括申请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从事支付业务,或客户可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办理支付业务的情形。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调整申请人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境外出资人的资格条件和出资比例等,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条 申请人的主要出资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为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二)截至申请日,连续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或连续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

(三)截至申请日,连续盈利2年以上;

(四)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

本办法所称主要出资人,包括拥有申请人实际控制权的出资人和持有申请人10%以上股权的出资人。

第十一条 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书面申请,载明申请人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组织机构设置、拟申请支付业务等;

(二)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公司章程;

(四)验资证明;

(五)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

(六)支付业务可行性研究报告;

(七)反洗钱措施验收材料;

(八)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

(九)高级管理人员的履历材料;

(十)申请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无犯罪记录证明材料;

(十一)主要出资人的相关材料;

(十二)申请资料真实性声明。

第十二条 申请人应当在收到受理通知后按规定公告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注册资本及股权结构;

(二)主要出资人的名单、持股比例及其财务状况;

(三)拟申请的支付业务;

(四)申请人的营业场所;

(五)支付业务设施的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依法受理符合要求的各项申请,并将初审意见和申请资料报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的,依法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并予以公告。

《支付业务许可证》自颁发之日起,有效期5年。支付机构拟于《支付业务许可证》期满后继续从事支付业务的,应当在期满前6个月内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出续展申请。中国人民银行准予续展的,每次续展的有效期为5年。

第十四条 支付机构变更下列事项之一的,应当在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前报中国人民银行同意:

(一)变更公司名称、注册资本或组织形式;

(二)变更主要出资人;

(三)合并或分立;

(四)调整业务类型或改变业务覆盖范围。

第十五条 支付机构申请终止支付业务的,应当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申请,载明公司名称、支付业务开展情况、拟终止支付业务及终止原因等;

(二)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支付业务许可证》复印件;

(四)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

(五)支付业务信息处理方案。

准予终止的,支付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复完成终止工作,交回《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十六条 本章对许可程序未作规定的事项,适用《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4〕第3号)。第三章 监督与管理

第十七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照《支付业务许可证》核准的业务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核准范围之外的业务,不得将业务外包。

支付机构不得转让、出租、出借《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十八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照审慎经营的要求,制订支付业务办法及客户权益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并报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

第十九条 支付机构应当确定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并报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

支付机构应当公开披露其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第二十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支付业务统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告等资料。

第二十一条 支付机构应当制定支付服务协议,明确其与客户的权利和义务、纠纷处理原则、违约责任等事项。

支付机构应当公开披露支付服务协议的格式条款,并报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

第二十二条 支付机构的分公司从事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应当分别到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

支付机构的分公司终止支付业务的,比照前款办理。

第二十三条 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时,只能按收取的支付服务费向客户开具发票,不得按接受的客户备付金金额开具发票。

第二十四条 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

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第二十五条 支付机构应当在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中记载下列事项:

(一)付款人名称;

(二)确定的金额;

(三)收款人名称;

(四)付款人的开户银行名称或支付机构名称;

(五)收款人的开户银行名称或支付机构名称;

(六)支付指令的发起日期。

客户通过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支付的,支付机构还应当记载相应的银行结算账号。客户通过非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支付的,支付机构还应当记载客户有效身份证件上的名称和号码。

第二十六条 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的,应当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存放备付金。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支付机构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且在该商业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只能开立一个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

支付机构应当与商业银行的法人机构或授权的分支机构签订备付金存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支付机构应当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备付金存管协议和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的信息资料。

第二十七条 支付机构的分公司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只能将接受的备付金存放在支付机构开立的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

第二十八条 支付机构调整不同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头寸的,由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法人机构对支付机构拟调整的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的余额情况进行复核,并将复核意见告知支付机构及有关备付金存管银行。

支付机构应当持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法人机构出具的复核意见办理有关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的头寸调拨。

第二十九条 备付金存管银行应当对存放在本机构的客户备付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按规定向备付金存管银行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法人机构报送客户备付金的存管或使用情况等信息资料。

对支付机构违反第二十五条至第二十八条相关规定使用客户备付金的申请或指令,备付金存管银行应当予以拒绝;发现客户备付金被违法使用或有其他异常情况的,应当立即向备付金存管银行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法人机构报告。

第三十条 支付机构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10%。

本办法所称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是指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法人机构根据最近90日内支付机构每日日终的客户备付金总量计算的平均值。

第三十一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规定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

支付机构明知或应知客户利用其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停止为其办理支付业务。

第三十二条 支付机构应当具备必要的技术手段,确保支付指令的完整性、一致性和不可抵赖性,支付业务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具备灾难恢复处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支付业务的连续性。

第三十三条 支付机构应当依法保守客户的商业秘密,不得对外泄露。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规定妥善保管客户身份基本信息、支付业务信息、会计档案等资料。

第三十五条 支付机构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阻挠、逃避检查,不得谎报、隐匿、销毁相关证据材料。

第三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法律、行政法规、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对支付机构的公司治理、业务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状况、反洗钱工作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支付机构进行现场检查,适用《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1号发布)。

第三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对支付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一)询问支付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求其对被检查事项作出解释、说明;

(二)查阅、复制与被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藏匿或毁损的文件、资料予以封存;

(三)检查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及相关账户;

(四)检查支付业务设施及相关设施。

第三十八条 支付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有权责令其停止办理部分或全部支付业务:

(一)累计亏损超过其实缴货币资本的50%;

(二)有重大经营风险;

(三)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九条 支付机构因解散、依法被撤销或被宣告破产而终止的,其清算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办理。第四章 罚 则

第四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审查批准《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申请、变更、终止等事项的;

(二)违反规定对支付机构进行检查的;

(三)泄露知悉的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的;

(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或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责令其暂停或终止客户备付金存管业务:

(一)未按规定报送客户备付金的存管或使用情况等信息资料的;

(二)未按规定对支付机构调整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头寸的行为进行复核的;

(三)未对支付机构违反规定使用客户备付金的申请或指令予以拒绝的。

第四十二条 支付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或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建立有关制度办法或风险管理措施的;

(二)未按规定办理相关备案手续的;

(三)未按规定公开披露相关事项的;

(四)未按规定报送或保管相关资料的;

(五)未按规定办理相关变更事项的;

(六)未按规定向客户开具发票的;

(七)未按规定保守客户商业秘密的。

第四十三条 支付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3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转让、出租、出借《支付业务许可证》的;

(二)超出核准业务范围或将业务外包的;

(三)未按规定存放或使用客户备付金的;

(四)未遵守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比例管理规定的;

(五)无正当理由中断或终止支付业务的;

(六)拒绝或阻碍相关检查监督的;

(七)其他危及支付机构稳健运行、损害客户合法权益或危害支付服务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十四条 支付机构未按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国家有关反洗钱法律法规等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 支付机构超出《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限继续从事支付业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终止支付业务;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但未获批准的,申请人及持有其5%以上股权的出资人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或参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

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且已获批准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终止支付业务,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申请人及持有其5%以上股权的出资人不得再次申请或参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四十七条 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终止支付业务;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1年内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逾期未取得的,不得继续从事支付业务。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1] 中行负责人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1.问:《办法》的出台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随着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支付服务的不断分工细化,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支付业务。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与银行业既合作又竞争,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传统的支付服务一般由银行部门承担,如现金服务、票据交换服务、直接转账服务等,而新兴的非金融机构介入到支付服务体系,运用电子化手段为市场交易者提供前台支付或后台操作服务,因而往往被称作“第三方支付机构”。实践证明,非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电子化手段提供支付服务,大大丰富了服务方式,拓展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广度和深度,有效缓解了因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不足等产生的排队等待、找零难等社会问题。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较好地满足了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的支付需求,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支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非金融机构的支付服务主要集中在零售支付领域,其业务量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量相比还很小,但其服务对象非常多,主要是网络用户、手机用户、银行卡和预付卡持卡人等,其影响非常广泛。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共有260家非金融机构法人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了支付业务登记材料,其中多数非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以及发行预付卡等业务。

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的支付工具推广,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个领域一些固有的问题逐渐暴露,新的风险隐患也相继产生。如客户备付金的权益保障问题、预付卡发行和受理业务中的违规问题、反洗钱义务的履行问题、支付服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以及违反市场竞争规则、无序从事支付服务问题等。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解决,必须通过必要的法规制度和监管措施及时加以预防和纠正。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监管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支付体系的法定监督管理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要求,在鼓励各类支付服务主体通过业务创新不断丰富支付方式、提高支付服务效率、顺应社会公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支付服务需求的同时,大力推进支付服务市场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在组织开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登记、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发布了本《办法》。

《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支付体系的重要实践,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顺应社会公众意愿的一项重要举措。《办法》的出台符合非金融机构在遵循平等竞争规则基础上规范有序发展的需要,符合广大消费者维护正当权益、保障资金安全的需要,符合国家关于鼓励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市场、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要求的需要,必将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2.问:《办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监督管理,明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监督管理工作思路为“结合国情、促进创新、市场主导、规范发展”,并据此确定《办法》的指导思想是“规范发展与促进创新并重”。

“规范发展”,主要是指建立统一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市场准入制度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不同机构从事相同业务时遵循相同的规则,防止不正当竞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支付服务市场稳定运行。

“促进创新”,主要是指坚持支付服务的市场化发展方向,鼓励非金融机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场为主导,不断创新,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活动对支付服务的需求。

3.问:国际上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如何进行监管的,《办法》是否借鉴了国际经验?

答:国际上,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市场发展较早、较快的一些国家,政府对这类市场的监管逐步从偏向于“自律的放任自流”向“强制的监督管理”转变。美国、欧盟等多数经济体从维护客户合法权益角度出发,要求具有资质的机构有序、规范从事支付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实行有针对性的业务许可、设置必要的准入门槛、建立检查和报告制度、通过资产担保等方式保护客户权益、加强机构终止退出及撤销等管理。

美国将类似机构(包括非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界定为货币服务机构。美国有40多个州参照《统一货币服务法案》制定法律对货币服务进行监管。这些法律普遍强调以发放执照的方式管理和规范从事货币服务的非银行机构。从事货币服务的机构必须获得专项业务经营许可,并符合关于投资主体、营业场所、资金实力、财务状况、从业经验等相关资质要求。货币服务机构应保持交易资金的高度流动性和安全性等,不得从事类似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不得擅自留存、使用客户交易资金。这类机构还应符合有关反洗钱的监管规定,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等。

欧盟就从事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的机构先后制定了《电子货币指令》和《内部市场支付服务指令》等,并于2009年再次对《电子货币指令》进行修订。这些法律强调欧盟各成员国应对电子货币机构以及支付机构实行业务许可制度,确保只有遵守审慎监管原则的机构才能从事此类业务。支付机构应严格区分自有资金和客户资金,并对客户资金提供保险或类似保证;电子货币机构提供支付服务时,用于活期存款及具备足够流动性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自有资金的20倍。与之类似,英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要求对从事电子支付服务的机构实行业务许可,并且电子货币机构必须用符合规定的流动资产为客户预付价值提供担保,且客户预付价值总额不得高于其自有资金的8倍。

韩国、马来西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亚洲经济体先后颁布法律规章,要求电子货币发行人必须预先得到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当局的授权或许可,并对储值卡设置金额上限等。

我国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相关问题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显现。人民银行在全面客观地分析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监督管理工作思路。

4.问:请介绍一下《办法》的主要内容。

答:《办法》共五章五十条,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办法》的立法依据、立法宗旨、立法调整对象、支付业务申请与许可、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责以及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的总体经营原则等。

第二章申请与许可,主要规定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市场准入条件和人民银行关于《支付业务许可证》的两级审批程序。市场准入条件主要强调申请人的机构性质、注册资本、反洗钱措施、支付业务设施、资信状况及主要出资人等应符合的资质要求等。此外,明确了支付机构变更等事项的审批要求。

第三章监督与管理,主要规定支付机构在规范经营、资金安全、系统运行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规范经营主要强调支付机构应按核准范围从事支付业务、报备与披露业务收费情况、制定并披露服务协议、核对客户身份信息、保守客户商业秘密、保管业务及会计档案等资料、规范开具发票等。资金安全主要强调支付机构应在同一商业银行专户存放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且只能按照客户的要求使用。系统运行主要强调支付机构应具备必要的技术手段及灾难恢复处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等。此外,支付机构还需配合人民银行的依法监督检查等。

第四章罚则,主要明确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各责任主体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第五章附则,主要明确《办法》的过渡期要求、施行日期等。

5.问:非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哪些支付服务?

答:《办法》明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的货币资金转移服务,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以及银行卡收单等。

(1)网络支付业务。《办法》所称网络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2)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办法》所称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

(3)银行卡收单业务。《办法》所称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

(4)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支付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等确定的其他支付业务。

6.问:为什么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实行业务许可制度?

答: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等工作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经国家行政审批部门认定,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实行支付业务许可制度。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的非金融机构,只要符合《办法》的规定,都可以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办法》旨在通过严格的资质条件要求,遴选具备良好资信水平、较强盈利能力和一定从业经验的非金融机构进入支付服务市场,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下规范从事支付业务,切实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对《支付业务许可证》不做数量限制,鼓励所有具有资质的非金融机构在支付服务市场中平等竞争,促进支付服务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7.问: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办法》规定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以此建立统一规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市场准入秩序,强化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持续发展能力。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

(1)商业存在。申请人必须是在我国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为非金融机构法人。

(2)资本实力。申请人申请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至少为1亿元;申请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至少为3千万元人民币,且均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3)主要出资人。申请人的主要出资人(包括拥有其实际控制权和10%以上股权的出资人)均应符合关于公司制企业法人性质、相关领域从业经验、一定盈利能力等相关资质的要求。

(4)反洗钱措施。申请人应具备国家反洗钱法律法规规定的反洗钱措施,并于申请时提交相应的验收材料。

(5)支付业务设施。申请人应在申请时提交必要支付业务设施的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

(6)资信要求。申请人及其高管人员和主要出资人应具备良好的资信状况,并出具相应的无犯罪证明材料。

考虑支付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要求等,申请人还应符合组织机构、内控制度、风控措施、营业场所等方面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将在《办法》实施细则中细化反洗钱措施验收材料、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和无犯罪证明材料的具体要求。

8.问:《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审批流程包括哪些环节?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其实施办法和《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的规定等,《办法》规定《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审批流程主要包括:

(1)申请人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交申请资料。《办法》所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及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

(2)申请符合要求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依法予以受理,并将初审意见和申请资料报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3)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各分支机构的审查意见及社会监督反馈信息等,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核。准予成为支付机构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依法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并予以公告。

9.问:《办法》规定了哪些保护客户备付金的措施?

答:支付机构可以自主确定其所从事的支付业务是否接受客户备付金。客户备付金是指客户自愿委托支付机构保管的、只能用于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的货币资金。

《办法》在客户备付金保护措施方面做出了以下规定:

(1)明确备付金的性质。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2)限定备付金的持有形式。第一,支付机构必须选择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专户存放接受的客户备付金。第二,支付机构只能在同一家商业银行专户存放客户备付金。第三,支付机构的分公司不能自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

(3)强调商业银行的协作监督责任。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应当对存放在本机构的客户备付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有权对支付机构违反规定使用客户备付金的申请或指令予以拒绝。支付机构拟调整不同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的头寸时,必须经其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法人机构进行复核。

(4)突出人民银行的法定监管职责。支付机构和备付金存管银行应分别按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备付金存管协议、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及客户备付金的存管或使用情况等信息资料。中国人民银行将依法对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及相关账户等进行现场检查。

10.问:如何处理虚假申请行为?

答:《办法》强调申请行为必须真实、可信。区分申请是否已被受理或申请人是否已经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等情形,《办法》对申请人的虚假申请行为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1)申请人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但未获批准的,申请人及持有其5%以上股权的出资人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或参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

(2)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且已获批准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终止支付业务,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申请人及持有其5%以上股权的出资人不得再次申请或参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

11.问:擅自提供支付服务将受到怎样的惩罚?

答:《办法》规定: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的,或者支付机构超出《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限继续从事支付业务的,均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终止支付业务;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问:《办法》实施后有哪些过渡期安排和配套措施?

答:《办法》平等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包括《办法》实施前未经批准但已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和拟于《办法》实施后申请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前者可以自主决定退出市场或者在《办法》实施后1年内依法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逾期未能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机构不得继续从事支付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将抓紧拟定《办法》实施细则及相关业务办法。实施细则主要对《办法》中有关申请人的资质条件、相关申请资料的内容以及有关责任主体的义务等条款进行细化与说明。相关业务办法主要是指导支付机构规范开展各类业务的具体办法(或指引),特别是有关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的业务办法。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会同公安等有关部门拟定相关配套措施,组织开展相关专项检查,形成合力,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实施有效监管,切实维护支付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2]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为配合《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发布)实施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现予公布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发布,以下简称《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办法》所称预付卡不包括:

(一)仅限于发放社会保障金的预付卡;

(二)仅限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预付卡;

(三)仅限于缴纳电话费等通信费用的预付卡;

(四)发行机构与特约商户为同一法人的预付卡。

第三条 《办法》第八条第(四)项所称有5名以上熟悉支付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申请人的高级管理人员中至少有5名人员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会计、经济、金融、计算机、电子通信、信息安全等专业的中级技术职称;

(二)从事支付结算业务或金融信息处理业务2年以上或从事会计、经济、金融、计算机、电子通信、信息安全工作3年以上。

前款所称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实际履行上述职责的人员。

第四条 《办法》第八条第(五)项所称反洗钱措施,包括反洗钱内部控制、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等预防洗钱、恐怖融资等金融犯罪活动的措施。

第五条 《办法》第八条第(六)项所称支付业务设施,包括支付业务处理系统、网络通信系统以及容纳上述系统的专用机房。

第六条 《办法》第八条第(七)项所称组织机构,包括具有合规管理、风险管理、资金管理和系统运行维护职能的部门。

第七条 《办法》第十条第(二)项所称信息处理支持服务,包括信息处理服务和为信息处理提供支持服务。

第八条 《办法》第十条所称拥有申请人实际控制权的出资人,包括:

(一)直接持有申请人的股权超过50%的出资人;

(二)直接持有申请人股权且与其间接持有的申请人股权累计超过50%的出资人;

(三)直接持有申请人股权且与其间接持有的申请人股权累计不足50%,但依其所享有的表决权足以对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出资人。

第九条 《办法》第十条所称持有申请人10%以上股权的出资人,包括:

(一)直接持有申请人的股权超过10%的出资人;

(二)直接持有申请人股权且与其间接持有的申请人股权累计超过10%的出资人。

第十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一)项所称书面申请应当明确拟申请支付业务的具体类型。

第十一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二)项所称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应当加盖申请人的公章。

第十二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五)项所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截至申请日最近1年内的财务会计报告。

申请人设立时间不足1年的,应当提交存续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三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六)项所称支付业务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拟从事支付业务的市场前景分析;

(二)拟从事支付业务的处理流程,载明从客户发起支付业务到完成客户委托支付业务各环节的业务内容以及相关资金流转情况;

(三)拟从事支付业务的技术实现手段;

(四)拟从事支付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其管理措施,并区分支付业务各环节分别进行说明;

(五)拟从事支付业务的经济效益分析。

申请人拟申请不同类型支付业务的,应当按照支付业务类型分别提供前款规定内容。

第十四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七)项所称反洗钱措施验收材料,是指包括下列内容的报告:

(一)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文件,载明反洗钱合规管理框架、客户身份识别和资料保存措施、可疑交易报告措施、交易记录保存措施、反洗钱审计和培训措施、协助反洗钱调查的内部程序、反洗钱工作保密措施;

(二)反洗钱岗位设置及职责说明,载明负责反洗钱工作的内设机构、反洗钱高级管理人员和专职反洗钱工作人员及其联系方式;

(三)开展可疑交易监测的技术条件说明。

第十五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八)项所称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是指据以表明支付业务设施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的文件、资料,应当包括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和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

前款所称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均应当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并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能力的要求。

未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进行技术安全检测认证,或技术安全检测认证的程序、方法存在重大缺陷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重新进行检测认证。

第十六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九)项所称履历材料,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履历说明以及学历、技术职称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七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一)项所称主要出资人的相关材料,应当包括下列文件、资料:

(一)申请人关于出资人之间关联关系的说明材料;

(二)主要出资人的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主要出资人的信息处理支持服务合作机构出具的业务合作证明,载明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并加盖合作机构的公章;

(四)主要出资人最近2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

(五)主要出资人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的证明材料。

主要出资人为金融机构的,还应当提交相关金融业务许可证复印件以及准予其投资支付机构的证明文件。

第十八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项所称申请资料真实性声明,是指由申请人出具的、据以表明申请人对所提交的文件、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相应责任的书面文件。

申请资料真实性声明应当由申请人的法定代表人签署并加盖公章。

第十九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所需申请文件、资料均以中文书写为准,并应当提供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数据光盘)一式三份。

第二十条 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受理通知之日起10日内在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网站上连续公告《办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3日。

第二十一条 《支付业务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支付机构应当将《支付业务许可证》(正本)放置其住所显著位置。支付机构有互联网网站的,还应当在网站主页显著位置公示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正本)的影像信息。

第二十二条 支付机构申请续展《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申请,载明公司名称、支付业务开展情况、申请续展的理由;

(二)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支付机构申请续展《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的,不得同时申请变更其他事项。

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对支付机构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和综合评价后作出是否准予续展《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的决定。

中国人民银行准予续展《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的,支付机构应当交回原许可证,领取新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支付业务许可证》在有效期内非因不可抗力灭失、损毁的,支付机构应当自其确认许可证灭失、损毁之日起10日内,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全国性报纸和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指定的地方性报纸上连续公告3日,声明原许可证作废。

第二十五条 支付机构应当自公告《支付业务许可证》灭失、损毁结束之日起10日内持登载声明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重新申领许可证。

中国人民银行审核后向支付机构补发《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二十六条 《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在有效期内灭失、损毁的,比照本细则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办理。

第二十七条 支付机构拟变更《办法》第十四条所列事项的,应当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交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申请,载明公司名称、拟变更事项及变更原因。

第二十八条 《办法》第十五条第(四)项所称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客户知情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告知客户终止支付业务的原因、停止受理客户委托支付业务的时间、拟终止支付业务的后续安排;

(二)对客户隐私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客户身份信息的接收机构及其移交安排、销毁方式及其监督安排;

(三)对客户选择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可供客户选择的、两个以上客户备付金退还方案。

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涉及其他支付机构的,还应当提交与所涉支付机构签订的客户身份信息移交协议、客户备付金退还安排相关证明文件。

第二十九条 《办法》第十五条第(五)项所称支付业务信息处理方案,应当明确支付业务信息的接收机构及其移交安排、销毁方式及其监督安排。

涉及其他支付机构的,还应当提交与所涉支付机构签订的支付业务信息移交协议相关证明文件。

第三十条 支付机构应当根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有关规定确定其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未明确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支付机构可以按照市场原则合理确定其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支付机构应当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披露其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支付机构有互联网网站的,还应当在网站主页显著位置进行披露。

支付机构调整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或收费标准的,应当在实施新的支付业务收费项目或收费标准之前按照前款规定连续公示30日。

第三十一条 支付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上一会计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三十二条 《办法》第二十一条所称支付服务协议,包括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可供调取查用的纸质形式或数据电文形式的合同。

支付机构应当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披露其支付服务协议的格式条款内容。支付机构有互联网网站的,还应当在网站主页显著位置进行披露。

第三十三条 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协议格式条款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全面、准确界定支付机构与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支付机构应当提请客户注意支付服务协议格式条款中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内容,并予以说明。

支付机构拟调整支付服务协议格式条款的,应当在调整前30日告知客户,并提示拟调整的内容。未向客户履行告知义务的,调整后的条款对该客户不具有约束力。

第三十四条 《办法》第二十二条所称支付机构的分公司从事支付业务办理备案手续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报告;

(二)《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三)分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上述文件、资料需提供纸质文档一式两份,由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分别报送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支付机构可以根据业务需要为备案的分公司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分公司应当将《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放置分公司住所显著位置。

第三十五条 《办法》第二十二条所称支付机构的分公司终止支付业务办理备案手续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报告;

(二)《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三)分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四)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

(五)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资料。

前款第(四)项所称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比照本细则第二十八条办理。

上述文件、资料需提供纸质文档一式两份,由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分别报送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支付机构分公司应当于备案时交回其持有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

第三十六条 《办法》第三十二条所称灾难恢复处理能力,是指支付机构应当在支付业务中断后24小时之内恢复支付业务,并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一)具有应急处理和灾难恢复的制度规定;

(二)具有稳妥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演练计划;

(三)具有必要的灾难恢复处理人员和应急营业场所;

(四)具有同机房数据备份设施和同城应用级备份设施。

第三十七条 支付机构因突发事件导致支付业务中止超过2小时的,应当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并在3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报告事故的原因、影响及补救措施。

支付机构的分公司出现上述情形的,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应当比照前款分别报告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第三十八条 支付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防止客户身份信息和支付业务信息等资料灭失、损毁、泄露。

支付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提供客户身份信息和支付业务信息等资料。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条 支付机构对客户身份信息和支付业务信息的保管期限自业务关系结束当年起至少保存5年。

司法部门正在调查的可疑交易或违法犯罪活动涉及客户身份信息和支付业务信息,且相关调查工作在前款规定的最低保存期届满时仍未结束的,支付机构应当将其保存至相关调查工作结束。

第四十条 支付机构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适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文印发)相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 《办法》第三十八条所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包括:

(一)支付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明知他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仍为其办理支付业务的;

(二)支付机构多次发生工作人员明知他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仍为其办理支付业务的。

非金融机构管理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变更;会计质量;影响

变更后的注册会计师的谨慎程度从总体上显著低于没有变更的注册会计师,这一结果表明变更后的注册会计师没有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有理由相信,变更了会计事务所的会计意见是不可信的[1]。特别是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会计质量问题,需要构建会计监督管理体系,对其进行有力的保障。

一、农村金融机构审计委员会与会计事务所变更

独立性被看作是有效审计委员会的最重要特征,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成员比内部董事或灰色董事更注重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对于会计事务所的变更,需要相关的审计委员会进行正确的判断,要保证会计质量问题,同时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进行监督,要独立于审计委员会之外的职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要有能力独立完成对财务报告的审核和监督职能。

通过审计委员会的各成员要有专业的经验和水平,对相关任务具有独立完成审核和监督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某个成员的水平和职能给予负面的评价,对于审计委员会来说其监督的职能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对于各个成员而言,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注册会计师与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之间的分歧根源所在,要能够具有尽量降低变更可能性的能力,因为变更后的会计意见是没有实质意义的,这会使管理层运用这一点进行财务舞弊行为,这就需要审计委员会在应对这种分歧时要具有及时沟通的能力,并能够调节注册会计师与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的分歧所在,认识到管理层利用变更调节的真正目的,从而完成对农村金融机构财务有效的会计,因为这种会计事务所的变更意见是会影响到会计的质量,有可能这种变更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2]。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

我们选择了2010年和2012年度发生会计事务所变更,且能够公开搜集到审计委员会成员名单的90家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样本,在剔除了数据缺失的上市农村金融机构后共得到82家研究样本。在这个样本中,要选择会计事务所没有发生变更的上市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对照样本。这些数据均收集于相关部门提供的上市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情况和网络上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相关资料,通过对比分析,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

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在控制了财务状况变化和盈余管理因素的影响之后,会计事务所的变更对注册会计师的谨慎程度有显著影响,变更后的注册会计师的谨慎程度显著低于没有变更的注册会计师。

如果H1假设成立,则表明在会计事务所变更过程中存在“收买会计意见”的现象。

H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由上市农村金融机构控制权转移所导致的事务所变更与会计质量的相关性。

如果H2假设成立,则表明事务所变更与会计质量的正相关。

H3: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捆绑关系的独立董事的事务所更换与会计质量的关系。

如果H3假设成立,则表明事务所更换与会计质量有关系。

三、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对审计委员会对农村金融机构财务报告的监督职能所表现的相关指标进行核实,同时这些参数要有利于对审计委员会处理会计事务所变更所表现出的职能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首先可以看出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能够判断各个成员在履行财务报告监督职能的相关情况,是否有效地运用这种职能来处理好注册会计师和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会计事务所的变更的过程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也会带来质量问题,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地态度来对待变更的意见。这种变更一般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失时想通过会计事务所的变更来达到利益调节的目的,对于这种变更会计事务所是不能同意,并且了与会计注册师的意见保持一致性[3]。

(二)回归分析

控制变量中,董事长变更、上年非清洁会计意见和财务困境与会计事务所变更显著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会计事务所变更显著负相关,与预期一致,而农村金融机构规模与会计事务所变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从以上样本的情况可以看出,对于显著性水平主要所映出会计事务所的变更与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密切相关,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是否会因为被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和股东们收买会计意见,而会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损失,还是与独立的注册会计师的意见保持一致,做到谨慎行事,不能因为管理层和股东们因为私自的利益而损害整个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益,这就需要审计委员会真正地行使监督职能[4][5]。通过变更会计事务所而“收买会计意见”的行为主要发生在连续亏损和扭亏的上市农村金融机构中,特别是连续亏损的农村金融机构表现得更加明显[6]。

四、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会计质量监管的对策建议

因此,对于会计事务所成员而言,要正确有效地处理好会计事务所变更的意见,以下将提出一些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出现会计质量监管职能缺失的对策与建议[7]:

(1)作为上市农村金融机构的会计事务的注册会计师,要自身有专业素养,事务所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同时相关部门也要提高这种准入条件,才不会一些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和股东们利益保持一致,这样完全没有监督职能,注册会计师要从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远利益出发,不能因为管理层和股东们的利益而被收买,这就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养[8][9]。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自身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会计质量直接影响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有效地会计监督与管理[10]。

nlc202309011339

(2)在对会计事务所的定期变更时,要定期进行监督管理,不能让会计事务所与会计的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达成某种协议,进行暗箱操作,这样不利于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之的监督职能的履行,也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会计质量[11]。

(3)在对会计事务所的聘任制度上,要采取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和股东回避的原则,不能让会计事务所的成员与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和股东之间有默契,而让农村金融机构报告失真。要从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益出发正确地行使会计事务所的变更会计和监督职能[12]。在聘任制度上可以适当考虑让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者和大股东回避原则,由小股东和独立董事来决定聘任的情况,这样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远利益,也利于农村金融机构会计的质量。

五、结论

作为农村金融机构聘任的会计事务所而言,要有专业和职业的素养,要时刻保持与农村金融机构利益为重,正确行使监督职能,不能因为管理层和大股东的利益而影响到会计的质量,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核,做到不偏不倚,在对会计事务所变更时要充分与注册会计师进行多次沟通,真正地了解变更的根源所在,要对其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谨慎行事,要充分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提出相应的变更意见。

【参考文献】

[1]闫涛,高进蕾.审计事务所强制轮换的利弊分析[J].财会月刊,2008,18(17) :119—120.

[2]王会娟,王生年.审计事务所变更的博弈分析[J].财会通讯,2009,22(27):24—25.

[3]李明辉.审计事务所合并与审计质量——基于德勤华永和中瑞岳华两起合并案的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1,21(01):117—118.

[4]李四能.审计事务所变更与审计意见、盈余管理的关系——以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18(01):54—55.

[5]李晓辉,李炜炜.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J].黑龙江金融,2011,19(01):92—93.

[6]张婷.浅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1,22(02):129—131.

[7]肖兆蕾.浅议银行会计的风险与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1,23(10):187—188.

[8]王继军.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控制问题与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8(12):190—192.

[9]黎丽.浅谈新时期银行会计管理[J].金融经济,2011,20(24):146—147.

[10]曹丽萍.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问题浅析[J].经济师,2012,24(01):178—179.

[11]宋浩迪.基于会计运营视角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26(02):134—135.

[12]单静.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机制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28(02):190—192.

非金融机构管理 篇4

本文以深圳地区的金融环境为背景, 以深圳中支对接入深圳金融城域网的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各类金融机构对联网需求的不同特点提出可行性意见。

一、金融城域网接入机构的分类

金融城域网接入机构依照在当地业务规模的大小又可分为大中型金融机构和小微型金融机构。大中型金融机构或是总部位于当地或是在当地设立了分公司, 在当地或周边地区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数据中心, 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并配备专业的技术团队对其数据中心进行管理, 信息技术力量雄厚。小微型金融机构在当地业务规模较小, 大多仅在当地设立办事处或营业网点, 在当地没有专门的数据中心,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简单, 仅以终端方式接入总部的数据中心开展业务, 基本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运维人员。大中型金融机构主要以银行业为主, 此外还包括财务公司、规模较大的证券和保险公司等。小微型金融机构基本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以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业公司居多。

二、金融城域网分类接入需求分析

(一) 大中型金融机构的需求

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的大中型金融机构需接入金融城域网, 获取人民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以及办理银行业相关业务。其直接面向终端客户提供实时金融服务, 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各类金融业务能否正常开展, 进而影响社会金融秩序的稳定, 所以此类金融机构更加关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

非银行业大中型金融机构, 为了保证业务规模的稳定和持续扩展, 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比较多, 注重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信息系统的稳定性。这些机构对接入金融城域网的安全和管理方面的要求, 都有比较完善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因此非银行业大中型金融机构接入金融城域网的管理要求可参照银行金融机构的接入管理要求。

(二) 小微型金融机构的需求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小型微型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为了开展业务, 小型微型金融机构需要与人民银行进行网络连接并进行数据交换, 其以周期性信息报送业务为主, 属于非实时性业务, 对接入金融城域网的稳定性要求相对于大中型金融机构要低一些, 但是对于数据安全性和信息系统服务的可靠性需求与大中型金融机构是一致的。

小微型金融机数量众多, 规模较小, 技术力量薄弱, 业务类型单一。由于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有限, 造成了小微型金融机构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管理层对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认识不足, 没有形成合理的信息安全机制来指导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小微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管理层重业务发展、轻信息科技投入、缺乏信息科技长期发展规划的问题;其次, 信息化基础建设薄弱, 大多小微型金融机构没有独立的机房, 网络架构存在单点故障, 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此外, 在信息管理制度建设、科技队伍建设、外包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风险。正是因为小微型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特点, 因此在设计金融机构接入金融城域网的方案时, 要充分考虑到对小微型金融机构管理要求和需求特点。

三、深圳金融城域网分类接入方案

(一) 方案设计的原则

金融城域网的接入方案应满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城域网入网管理办法 (试行) 》的管理要求。金融城域网联网扩容后网络覆盖范围的广泛性为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环境, 然而网络系统运行特有的脆弱性, 给金融城域网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和管理的停顿, 给社会大众带来不便, 给人民银行信誉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设计金融城域网的接入方案时, 网络安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考虑安全层次、技术难度及费用成本等因素, 在设计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安全管理原则:尽可能提高金融城域网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确保金融城域网的可靠性和业务交易的不可否认性、合法性;考虑到金融城域网范围的持续扩大和发展, 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并且易于维护、管理。考虑到小微金融机构在信息安全投入成本上的问题, 金融城域网安全系统应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 一次性投资, 可以长期使用;并且小微型金融机构联网是还应遵循集中接入的原则。

(二) 深圳金融城域网分类接入方案设计

根据各类金融机构性质和需求特点, 充分考虑数据安全性、稳定性、成本投入以及金融城域网的管理和维护上的可行性, 结合当前电信城域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深圳金融城域网的接入管理要求接入机构必须采用数字专线或虚拟专用网络 (MPLS-VPN) 方式接入, 且接入网络禁止直接或间接与公众互联网连通。

1. 大中型金融机构接入方案

以银行业为主的大中型金融机构通过MSTP专线接入深圳金融城域网, 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对金融服务的实时性要求较高, 应至少采用两家不同运营商的MSTP专线作为主、备线路接入, 不同运营商分别将各银行机构的专线汇聚后接入深圳金融城域网;根据银行机构性质的不同, 将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分别接入不同的汇聚端口。大中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因为对金融服务的实时性要求相对较低, 可通过一条MSTP专线接入专门的路由器。通过接入线路的不同可以对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采用不同的安全策略。

2. 小微型金融机构接入方案

小微型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业务特点选择通过专线或拨号方式接入深圳中支指定运营商的MPLS-VPN网络接入深圳金融城域网, 如果采用单机接入可以选择拨号方式, 其他情况应采用专线接入。深圳中支同时租用专线接入指定运营商的MPLS-VPN网络, 由运营商来完成与小微型金融机构的组网工作。

3. 深圳金融城域网接入方案

综合以上各类金融机构的接入方案, 结合金融城域网的设计原则, 我们设计如下深圳金融城域网分类接入方案, 如图1所示。

(三) 深圳金融城域网分类接入方案分析

1. 深圳中支网络结构安全设计

深圳中支的金融城域网结构设计根据人民银行总行要求, 设置专门的外联区域与各金融机构互联, 并且配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设备, 作为深圳中支内网与外联区域的边界安全设备, 严格控制联网金融机构对深圳中支内网的访问权限, 确保深圳中支内网的安全性。

此外, 针对小微型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和必备的安全防护设备导致的入网后稳定性和安全性存在隐患的问题, 根据人民银行对小微型金融机构通过MPLS-VPN网络接入金融城域网的管理要求, 深圳中支在金融城域网结构中为小微型金融机构部署独立于现有外联路由器和外联防火墙的网络接入设备和安全设备, 增强安全控制力度。

2. 大中型金融机构接入方案分析

大中型金融机构采用MSTP专线接入深圳金融城域网, 可以满足银行业对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需求。首先, MSTP专线接入技术比较成熟, 而且与目前深圳中支外联网络结构相似。深圳中支外联网络结构无需进行大的变化调整即可实现MSTP专线接入。其次, 各大中型金融机构的MSTP专线经过运营商汇聚后接入深圳中支外联路由器, 方便深圳中支对城域网的维护管理。再者, MSTP专线带宽可以平滑调整, 各大中型金融机构在将来因业务发展的需求, 需要扩容专线带宽时十分方便, 仅需运营商对专线带宽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可实现扩容。但是对于深圳金融城域网来说, MSTP专线接入虽然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但也必须投入较高的线路租赁费用和配备必要的网络设备费用。

3. 小微型金融机构接入方案分析

小微型金融机构采用MPLS-VPN网络接入深圳金融城域网, 既可以满足部分小微型金融机构对信息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的需求, 通过专线接入深圳中支指定运营商的MPLS-VPN网络, 还可以满足小微型融机构对接入深圳金融城域网成本上的敏感特性, 通过拨号形式接入。即使通过专线接入指定运营商的MPLS-VPN网络的租赁费用也比MSTP专线租赁费用要低。此外, 深圳中支仅需要维护一条接入指定运营商的MPLS-VPN网络的专线, 由运营商完成组网, 方便对金融城城域网的维护管理。

采用MPLS-VPN网络接入的缺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相当一部份组网和管理工作交由电信运营商来完成, 网络安全性无法完全保证, 深圳中支需要增加必要的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 外联区网络结构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其次, 要求深圳中支端租用的线路需要有一定的带宽, MPLS-VPN网络使用费用随着带宽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深圳中支为保证所有接入的小微型金融机构业务顺利开展必须租用几倍于小微型金融机构租用的网络带宽。

非金融机构管理 篇5

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

一、在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

(一)经地区中支、县两级人民银行按照申请加入人民银行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要求进行了认真审核。2014年4月29日,阿勒泰地区第二家、富蕴县首家新型银行---富蕴中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富蕴县正式挂牌开业,进一步壮大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在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服务范围,强化信贷支持等方面将发挥积极应有的作用。

(二)做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审核工作,促进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投放。经初审2014年县辖金融机构将获得涉农奖励资金119.55万元。

(三)积极做好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考核工作,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达到比例的富蕴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给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的奖励,并增加支农再贷款资金额度。

(四)为扩展乡镇服务网络,人民银行在金融服务空白的乡镇设立助农取款网点14个。

二、主要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小额贷款公司因未完成信用评级,影响接入征信系统。

(二)新型农村金融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滞缓。

(三)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全,不能很好的农业保险的

保障和风险补偿作用

(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政府应加强指导,引导各相关部门积积极发挥作用,为县域金融支持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建议

(一)应明确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职责,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非金融机构管理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风险生成机理 管理模式创新

一、引言

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在当前国有商业金融机构逐渐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撤离的形势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加入,对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空白和不足进行了解决,满足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发展需求。但是,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风险隐患逐渐不断暴露,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生成机理

(一)信用风险

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本身的服务对象以“三农”为主,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以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需求为主要内容。农村偏远地区的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并且整体收益较低,风险较高。与此同时,贷款过程中抵押的物品不具有良好的执行性,造成了相应的信用风险较高。在金融服务开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对于农户和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收集难度较高,并且对其风险承受力的评估也不够准确。另外,其服务对象也相对广泛和复杂,道德风险也是其中的重点问题,并且相关监管跟踪的执行成本较高,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操作风险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其内部的管理流程相对简单,管理过程中受到技术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以及人员素质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存在着一定的操作风险。农村地区由于其环境的限制,很多专业人才不愿意来到农村地区进行工作,并且现有的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经验都相对有限,并且内部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容易产生一系列的人为操作风险。

(三)政策风险

在我国农村地区,新型金融机构刚出浴起步的阶段,并且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整体处于试验性发展的阶段。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并且相关优惠政策的却是,导致了其盈利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部分金融机构为了争夺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执行较低的利率,其发展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流动风险

在金融机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注册资本的门槛相对较低,并且其本身的流动性风险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当前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动需求较高,并且贷款的数量、用途也都在逐渐增长的过程中。与此同时,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农村地区的新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程序相对简单,放款速度较快,对于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的吸引力较高。另外,农村地区中,自然风险较高,并且一旦出现自然灾害问题,就会对农户造成严重的打击和影响。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创新

(一)小组监督的机制与信用风险控制

金融机构在开展贷款担保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农户联保贷款的方式,有效地通过小组监督的机制来对于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贷款控制。这种农户联保贷款的机制,可以实现违约风险公担、内部相互监督等功能,在出现相关信用问题时,可以减少相关损失。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在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农户联保贷款模式,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并且将信用的约束水平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这种模式通过对收益和风险实现了公担,有效地实现了风险的控制,提高了收益能力。

(二)操作风险控制

针对于当前金融机构存在的操作风险问题,要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在内部制定相关的检查岗位,实现不同责任的连带与落实,提高内部人员对于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重视,减少人为操作。根基不同的贷款额度,要采取不同的审批流程和形式,科学化地对审批流程进行改进,提高放贷的安全性,有效地实现对风险的规避。另外,还要采取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信贷员的工作热情进行有效地调动,并且加强对信贷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避免出现各类违规行为。在培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要提高对从业人员市场分析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等多方面培训能力,提高对相关政策的认知效果。

(三)政策风险控制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要关注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环境,并且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优惠政策,更好地扶持和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长,规范当地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针对于当前冗词成本较高的问题,相关管理机构要对于相关补贴政策进行完善,并且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进行带动和提高。在农村地区担保体系和制度的制定上,要通过对抵押品范围和担保形式的扩大和创新,促进金融机构担保贷款的顺利开展。另外,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上,也要进行关注,提高资产处置的规范性,保护资金安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相关金融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学习,并且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特点,对于自身的政策风险应对能力进行提高。

(四)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与流动风险控制

农村地区的当地村镇银行通过对农户个人与企业的资金来源进行开发,提高与其他同业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提高了资金储备能力,并且对于流动性资金紧缺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与此同时,通过相关流动性风险控制举措的应用,也提高了其自身的发展能力。通过对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和内部控制能力的提高,也提高了相关技术监管的效果,让资金管理行为更加规范,从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流动风险的产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相关工作中,面临着不同的风险,提高对风险生成机理的研究,创新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以及流动风险等几方面入手,对于风险生成机理和相关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子尧,年四伍.农村地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及其防范——基于制度约束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0(06).

[2]周素彦,周文平,张双英.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探析[J].华北金融.2010(11).

完善金融机构编码管理的建议 篇7

金融机构编码是特征组合码, 长度为十四位, 分别为大写拉丁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编码分为六段, 从左至右分别为:一位金融机构一级分类码;一位金融机构二级分类码;四位金融机构三级分类码;两位地区代码;五位顺序码;一位校验码。

二、当前金融机构编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编码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编码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现在仍然普遍存在,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 大部分的金融机构仍旧只是被动的执行递交程序, 对金融机构编码工作的功效认识不明确, 经常出现与其他代码相混淆的情况, 此外, 在央行的统一部署下, 各家金融机构也存在对金融行业信息化进程了解不充分、工作不到位的情形, 造成了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反复就此项工作进行说明解释的重复劳动[1]。

(二) 金融机构编码在应用范围方面的进度总体较慢。

金融机构编码在应用范围方面的进度总体较慢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来看, 金融机构编码的应用范围也仅仅局限在部分业务中, 比如说反洗钱和货币金银方面等, 没有强制的要求在金融机构各项往来业务中必须使用金融机构编码。究其原因, 中国人民银行也没有全员对金融机构编码工作有充分的预估和认识, 因此, 分支机构在自建系统过程中, 也就出现了应用推广方面的薄弱。因此, 各家金融机构在编码应用的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信息化进程的目标实现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三) 金融机构内部的整体协调和联动不足。

各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近期开展的保险、证券和期货类金融机构编码申请工作已以正式发文的形式将相关通知转发给相应机构, 但是, 大多数申请机构的分支机构反映并未收到或未及时收到上级机构的相关通知, 因此对此次编码申请工作知之甚少, 工作配合不够积极。

三、完善金融机构编码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 逐步扩大金融机构编码入库的范围。

逐步扩大金融机构编码入库的范围是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必然, 是迎合市场化改革发展的需求。应将金融机构编码入库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其他类别的金融机构, 比如说小额贷款公司、各类社会投融资类公司、用卡管理中心、第三方支付担保类公司等, 随着纳入机构类别和数量的扩大, 实现综合的信息名录管理系统[2]。

(二) 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编码的应用范围。

下一步, 应不断考虑如何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编码的应用范围, 在央行与各家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的过程中, 在央行与各家金融机构就行政审批等事项的过程中, 增大金融机构编码的强制力度。在信息化系统研发的同时, 将金融机构编码作为常态化考虑要素之一。各家金融机构也要适时通过系统重新规划或调整, 实现金融机构编码的作用延伸。

(三) 强化部门联动, 加快金融机构编码推广。

作为金融行业的几个主要的监管部门,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各级别的金融办应该通力合作, 在内部形成完善、通畅、快捷的联动模式, 通过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 实现金融机构编码的普及应用, 今后非传统创新型金融性机构的赋码工作提供政策性保证, 以便更高效的进行相关工作的组织和部署。

(四) 有步骤、有阶段的放开对金融机构编码工作的管理。

有步骤、有阶段地放开对金融机构编码工作的管理是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中国人民银行下属机构应当进一步放权, 让县级机构参与到日常金融机构信息维护中来, 利用其自身了解基层、了解实际情况的优势, 在本辖属的区域范围内, 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力度, 保证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水平, 提升数据准确度和精准度;第二, 尝试建立服务于各金融机构的端口, 让各家金融机构特别是已经获得接入城市金融网的资格的各商业银行能够获得更多的权限, 在功能实现模块上实现更多的参与, 比如说在信息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更新调整, 方便与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备。

摘要:本文以完善金融机构编码管理作为研究主题, 首先, 结合当前实际状况, 从五个不同的方面对当前金融机构编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随后, 从六个不同的维度提出了完善金融机构编码管理的具体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专家学者提供积极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金融机构,编码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崇.金融机构编码的扩展应用建议[J].中国金融电脑, 2014 (10) .

金融机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 篇8

与许多国家相比, 我国的金融政策比较稳健, 到目前为止, 我国基本没有对国际资本打开外汇市场和股票证券市场的大门, 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程度也一直受到适当的控制, 相应的管制也比较严格, 因此我国经济特别是金融与国际经济的联系紧密程度较低一些, 对国际投机金融活动有着较强的抵御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金融风险可以掉以轻心, 关键问题是内因, 对引发金融危机的国内因素, 应未雨绸缪, 及时化解。

尽管我国没有发生大范围的金融危机问题, 但与其他经济转型期的国家相似, 金融领域几乎积淀了中国改革的全部成本, 国有银行庞大的不良资产, 使金融成为一个最易断裂的链条, 如果不准确及时地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化解, 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化解金融风险, 预防金融危机, 维护金融安全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变化

近年来, 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无论是在风险管理的手段、内容, 还是机制和组织形式上,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风险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复杂性已远非二三十年前可比, 向国际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迈进了一大步。

(一) 风险管理上升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高度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作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上升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的高度。由于近几十年来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风险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尤其进入90年代后, 一些大的银行, 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 银行高层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都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银行管理的最高决策层已将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 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政策, 建立起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二) 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 管理上出现日常化和制度化的趋势

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越来越严密, 形成了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 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现代风险管理系统强调风险管理部门既要与各业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畅通, 同时又十分强调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对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性。风险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适度分离, 这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出现, 是金融机构在组织结构上为适应风险环境复杂化而进行的重大改进。此外, 这一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 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 这就进一步加强了金融机构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三) 现代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全面风险管理

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 现代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 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 还将金融机构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 提出了职业道德风险、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此外, 全面风险管理的另一个表现是, 在业务不断国际化的趋势下, 金融机构更加注意综合衡量和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承担, 系统防范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 在经营管理中引入了风险价值的概念, 根据业务经营承担的风险, 对经营业绩进行调整, 经营成果中扣除潜在的风险损失后才是真实的盈利, 将风险管理看作是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逐步由过去重视利润和资产规模, 到现在更加重视风险控制和资产安全。

(四) 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突出

与传统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 管理模式明显体现出主观性和艺术性的特征不同, 现代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 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 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风险管理模型首先在较为容易量化的市场风险管理中得到迅速发展, 其代表性模型就是1994年J.P.摩根提出的风险价值VaR模型, 该模型目前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被许多金融机构采用。量化和模型技术的发展, 使传统艺术性的风险管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科学性, 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

(五) 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

当今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用于风险管理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并且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能更贴近投资者风险管理的具体需要。七八十年代以来, 以期权为代表的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 一方面增强了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风险环境的复杂性。可以说, 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风险管理的含义, 尽管目前看, 金融工程的范围已不局限于风险管理, 但它是为解决风险管理问题而产生的, 而且至今其核心内容仍是为风险管理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金融工程使得金融风险管理产品化, 即金融工程师们通过创新的设计, 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针对各种具体风险的管理方案, 而且这种方案通过上市交易成为用于风险管理的金融产品。这种产品化同时也意味着投资者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被相互分离, 可以上市转让, 可以被市场定价。

(六) 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相结合, 银行内控体制受到银行和监管机构更多的重视

由于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环境日益复杂化, 金融机构的业务也日益多样化、全球化。金融市场瞬息万变, 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 金融监管当局对及时、有效地从外部监管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和决策, 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 依靠诸如资本充足率这样统一的监管指标、试图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监管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 也显得越来越不可靠。在这种情况下, 以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监管当局, 开始强调金融机构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并同意金融机构采用其内部模型来计量风险, 从而使得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金融风险识别与化解存在的薄弱环节

风险管理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加入世贸组织, 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是我国银行业参与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基础, 也是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举措。然而, 传统的机制和管理模式, 使金融企业的改革步履艰难, 离真正实施现代企业管理还有差距。

(一) 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导致宏观层次风险意识突出, 微观层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

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 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在发达国家的银行制度是以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 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 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然而, 在我国目前现行的金融体制下, 许多金融机构, 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 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和边界并不明确, 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 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商业化程度并不高, 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 这都使得银行的最高管理层不能最终承担起全部金融风险的责任。但是, 是风险就最终要有承担者, 中国金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最终后果无非是由国家资本 (即财政资本) 取代银行资本承担起金融风险, 在财政也无力承担的极端情况下 (财政破产) , 则可能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要求, 最终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维持银行体系的运转, 即以整个经济体系的资本来承担金融风险, 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特点在风险管理上的后果, 就是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 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二) 内控体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在现代的金融风险管理中, 完善的内控体制是金融机构得以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 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制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 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的银行内控体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尤其是近些年人民银行和证监委都出台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导性文件, 积极地推动了我国金融机构内控体制的发展。然而, 相对于国际上对现代银行内控体制的要求, 我国银行内控体制还显得较为落后。由于治理结构问题, 风险管理明显缺乏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的保障。到目前为止, 中国大多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 还是信贷管理部门 (管理信用风险) 或资金管理部门 (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 , 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风险管理职责。

(三) 管理工具缺乏, 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不多

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 管理风险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在不断创新。相比之下, 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 现行的金融市场还不能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 市场工具的匮乏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是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中, 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直接对冲风险的性质, 被认为是管理市场风险最有效的市场工具, 使得金融体系能更加有效地在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金融主体之间配置风险。而且, 随着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 用于对冲和转嫁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也正在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 中国并没有真正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不仅是金融体系不完整的表现, 也是风险管理市场工具匮乏的表现, 它明显地制约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四) 风险量化管理落后

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不仅针对市场风险开发了以在险价值VaR为代表的计量模型, 而且对一般认为不易量化的信用风险也开发了信用计量模型等。中国目前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 大致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 而对于在险价值VaR、信用计量Creditm e trics和持续期等概念还并不熟悉。

(五) 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的管理学科。它不仅以现代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数量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为基础, 而且还引入了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银行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 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 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 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中国目前即便是不与发达国家银行的水准相比, 就是与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 中国金融风险管理人才仍然显得相当匮乏。

(六) 金融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 缺乏独立的风险和信用评估机构

目前中国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方面还较落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未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机构, 使得公司债券的发行无法依据其信用等级确定其发行利率水平, 最终是公司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不能合理反映其具体的信用风险状况。第二, 现有的会计、审计以及法律事务所的运作不太规范, 容易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影响, 独立反映企业财务和风险信息的能力较差, 有时甚至出现提供虚假信息, 企业不合理包装上市, 欺骗投资者的现象。第三, 还没有出现向投资者 (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 提供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公司。此外, 金融机构之间也相互隔离, 缺乏交流和沟通, 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不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内得到有效、迅速的传播和推广。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风险识别和管理的设想

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规则的逐步确立, 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但由于改革尚未触及根本,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仍居高不下, 长期积累的不良债权, 是制度缺陷和改革不彻底导致的, 是政府、企业、银行三重行为扭曲并耦合在一起的必然结果。

(一) 构建有中国特色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1.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构建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银行为达到银行经营目的而开展的自动控制活动, 是维持银行的经营稳定性的自我调节活动, 是一个不断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全面导入内部控制体系理念, 运用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过程管理模型和方法, 建立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 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 正确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 为风险控制与监管提供基本依据。

第二、建立文件化、系统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理顺内部关系, 明确各部门、层次及各项活动的职责。

第三、提高员工素质, 培养懂风险, 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强化内部控制, 防范操作风险。

第四、体现风险优先原则, 改善与风险相关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五、内部控制是通过对内部各种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的, 因此要优化和改进业务流程, 以实现稳健、审慎的经营管理。

2. 完善风险外部监管制度。风险外部监管制度是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补充, 基本内容是预防性管理与保护性管理, 前者包括市场准入管理、利率限制、流动性管理、贷款管理和其他业务活动限制, 后者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世界趋势, 也是我国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建立高效而健全的风险外部监管机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改进和提高监管效能, 需要将合规性与风险性相结合, 以风险性监管为主, 以合规性检查为辅, 真正重视风险监管工作。

第二、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建立统一、科学和规范化的非现场监督体系, 监管报表实现标准化;建立非现场监控数据库, 实现信息共享;实行非现场监督评级与披露制度, 可考虑通过对银行报表的分析, 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 并将有关内容向社会披露, 加强社会监督。

第三、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的重要防线, 能够有效避免局部银行信用危机对全局的冲击。

3. 加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 是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第一、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还不完善, 现代风险管理模型与技术尚缺乏, 存在不少制度和技术上的制约。因此, 在加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学习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方式与技术所体现的风险管理思想和理念, 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 尤其是一些根本性、制度性的前提条件。

第二、风险管理技术建设要和整个银行体制、金融体制以至经济体制的改革相结合, 通过全面改革, 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 包括法律制度、会计审计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等;完善金融市场, 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提供有效的市场环境;重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第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无论是在风险来源和性质上, 还是在风险管理技术上, 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 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反应在多变的金融环境中又要求尽可能迅速。因此, 现代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银行内部完善法规制度, 强化内部管理体制

1. 转变风险防范观念,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第一、建立以风险控制为目标, 防范风险与转化风险相结合的风险管理制度。借鉴发达国家银行先进的风险控制方法和经验, 根据上述贷款风险衡量新标准, 力争使每一笔贷款都能置于银行的风险监督之下, 及早发现贷款风险发生的征兆, 以便采取措施, 加以控制。

第二、建立健全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预警预报制度。加强对贷款风险的监测考核力度, 认真做好企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企业档案查询系统, 连续记录企业基本生产经营情况、贷款使用情况、经济效益情况, 根据监测信息随时进行分析, 及早发现风险苗头, 采取防范化解风险的对策。

第三、建立信用风险评估机制。依据借款人的经济实力、资产负债情况、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及管理能力、经营业绩、市场进入情况等确立企业风险等级, 除对信用优良的企业可发放部分信用贷款外, 其他均采取担保、抵押等方式。

第四、完善贷后稽核制度、信贷岗位离任审计制及岗位轮换制度, 把风险防范作为内部稽核工作的主要目标, 逐步提高内部稽核工作的层次和效率;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 严防违规行为和工作疏忽现象发生, 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 建立科学高效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

第一、强化信贷管理体制, 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通过考核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例、资产流动性比率、贷款质量、资产利润率等量化指标制约银行的资产规模、结构和风险度。

第二、强化信贷原则和贷款决策程序, 建立贷款评估决策机制, 定期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状况、经营状况以及偿债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 以此作为贷款的审查与批准的标准。

第三、完善内部授权审批机制, 实行审贷分离的贷款审批程序, 审、贷分工明确, 相互制约;推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额度管理, 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

第四、实施部门、岗位和程序三项制约信贷风险管理办法, 从而实现从“贷款审批权限下的数量管理”到“贷款风险界定贷款审批权的质量管理”的转变。

第五、对历史遗留问题, 实行“新老划断, 分类管理”。对过去的贷款, 凡没有办理合法有效的抵 (质) 押或担保手续的, 要对照《担保法》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新发放贷款, 要严格贷款管理与发放程序, 坚决卡住风险发生的源头, 把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3. 建立风险转化与保障机制, 合理处理信贷风险。

第一、建立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一方面可采取更换贷款方式的方法, 将风险转移给借款人或担保人;另一方面可由银行和借款企业, 及其担保企业分别向保险公司办理资金和财产保险, 对贷款发生风险时, 由保险公司按投保情况给予经济补偿, 从而实现风险转移。

第二、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首先, 对企业原有的债务可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 明确原有银行债务的数额、承继人、偿还期以及偿还方式, 制定具体的偿还计划。其次, 银行可根据逾期贷款率、呆账贷款率等指标, 在税后利润中计提一定的资金作为贷款风险准备金, 当风险发生以后以弥补损失。最后, 督促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 专户储存, 建立贷款风险基金。

第三、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采取份额分散、对象分散、期限分散、行业分散等方式。

4. 全面推行信贷审批人员专职化制度, 完善经营人员激励机制。

第一、审批人员专职化。审批工作由专职人员担任, 其根据自己的判断, 独立地提出意见, 仅对信贷项目负责。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 它迫使信贷审批人员把全部精力集中于信贷审批工作, 深入分析每一个信贷项目, 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专职审批人这一制度本身产生的压力与动力, 可以有效提高银行增量信贷资产的质量。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及创新 篇9

1、金融创新风险概述

金融创新风险是金融创新过程中, 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措施不能顺利实施, 或者是创新收益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它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二是金融创新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金融创新风险不同于产业创新风险。首先, 产业创新风险主要存在于新成果的市场认可度及潜在收益的获得程度上, 而金融业不仅具有产业创新的风险, 还具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特殊的行业风险, 金融创新在追逐利润时也制造出了新的风险。其次, 金融创新无法申请专利, 具有广泛的可模仿性和可推广性。只有通过被模仿和推广的活动, 创新才能真正被社会所接受, 否则将会由于市场规模不经济、接受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量过小、创新成本过高, 从而发生市场缺损、作用缺损以及价值缺损, 使得创新者很难获得全部潜在的收益, 实现利润最大化。最后, 金融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因此金融创新风险要比产业创新风险具有更广的影响面和更大的影响力。

2、金融创新风险的构成

(1) 设计风险。设计风险是由于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使金融创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的可能性。

(2)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 是指市场价格变动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这里的市场价格, 主要是指基础资产的价格。不同的衍生产品所涉及的市场风险是不同的。

(3)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履约风险, 是衍生交易中的一方不按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的风险。

(4)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在找不到适当的对手时, 只能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衍生工具出售所造成的风险。

(5)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又称运作风险, 是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或清算系统失灵而导致的风险。

(6)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由于金融产品的复杂性而出现的判断错误、记账错误、结算错误、交割错误以及和约错误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7) 投机风险。投机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投机而导致的风险。

(8) 伙伴风险。伙伴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而导致的风险。

(9)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由于交易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 交易合约不具备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 而给交易主体带来的风险。

(10)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由于操作失误, 不按时履约, 违反相关法律和法规或其他原因, 而给组织金融创新的机构或交易中一方的声誉带来的不良影响。

2、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

(1) 金融创新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首先, 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应的主体。传统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供应的职责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担负。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 商业银行则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创造和收缩货币。金融创新以后, 这一格局被打破。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诸多与活期存款类似的新型负债账户就具有较强的存款派生能力。而且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也利用电子资金转拨系统开办支票账户、可转让存单、电话付款、证券化贷款等业务来创造货币, 虽然其创造货币的能力不及商业银行, 但它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 增加了银行控制信贷的难度。在利益驱动下, 银行与非银行机构还会不加限制地扩大信贷, 使货币供应量增多。

其次, 金融创新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金融电子化是金融创新的特征之一, 金融机构应用电子技术使其业务由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变成自动化、机械化操作。多功能信用卡、自动转账服务、银行电话付款等新工具的普及明显缩减了交易时间, 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

(2) 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数次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墨西哥金融危机、美国奥兰治事件、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香港股灾等等, 都是金融风险过大, 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所致。因此,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当局, 都普遍推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 把风险防范和保持稳定性放在首要位置。

(3) 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 对象增多。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 金融机构的种类明显增多, 各式各样的准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由于生产国际化迅速发展, 跨国公司大量涌现, 对全球性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 加之持续不断的各个金融领域的创新, 促进了跨国银行这种金融机构的发展。而且在金融机构业务和组织创新的基础上, 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相互交叉和渗透, 传统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分工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 金融监管不但要监管传统的金融机构, 还要监管各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不仅要监管国内的金融机构, 还要监管跨国性金融机构;不但要监管传统的金融业务, 还要监管新兴业务。这样就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相互关系来看, 金融监管制度总是针对现有的金融业务及经营范围制定的。然而, 金融机构为了摆脱或逃避金融当局的管制, 便通过创新来增强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反过来, 当这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或金融当局的目标构成威胁时, 政府或金融当局又会采取新的管制和干预措施, 于是又引发新一轮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在这一过程中, 金融监管的创新滞后于金融业务或工具创新, 从而使得现实的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

1、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

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是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主体,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国内外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运用相关的方法和手段, 对金融创新风险进行识别、测量和控制的行为体系。该体系由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目标、防范主体、防范客体和防范方法这四个要素组成。

第一,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也就是构建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内外金融创新风险所带来的和可能带来收益减少的损失和成本增加的损失。

第二,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主体。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主体是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行为的承担者, 包括行为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也就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和创新者。在风险防范的实践中, 这两个层次的主体是难以分开的。

第三,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客体。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客体是指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行为的作用对象, 也就是金融创新风险, 它包括设计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投机风险、伙伴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第四,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方法。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方法是指对金融创新风险客体实施控制的技术措施, 这是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关键所在。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的回避、风险的分散、风险的分摊与转移、风险的预警预控管理。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是在金融创新中运用系统的方法, 对不同的金融创新风险进行系统管理和防范, 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损失。

(1) 金融创新风险的回避。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影响预定目标达成的诸多风险因素, 结合决策者自身的风险偏好性和风险承受能力, 从而做出的中止、放弃某种决策方案或调整、改变某种决策方案的风险处理方式。风险回避的前提在于金融创新主体能够准确对自身条件和外部形势, 以及对客观存在风险的属性和大小有准确的认识。

正确的金融创新风险回避策略并不是盲目地、一味地回避风险, 而应该在恰当的时候, 以合适的方式回避风险。金融创新风险回避应该是一种策略性、艺术性、技巧性的回避。当金融创新主体的自身实力无力承担可能的损失, 而且确实无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时;当金融创新主体有多种项目、领域可供选择, 而不同的选择可能具有不同的风险;当金融创新主体没有必要去涉足某领域或是冒险时, 均可采取风险回避策略。

(2) 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散。风险分散是同一投资主体投资于不同的项目, 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多数企业通常采取投资组合、项目组合、多元化经营这三种方式来分散风险, 而用于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散则可采取投资组合以及多元化经营这两种方式来分散风险。

首先, 投资组合。金融创新由于自身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 使得非系统性风险远远大于普通的金融业务, 因而可能的投资收益也大于普通业务, 创新者正是看中这部分超常收益而宁愿承担较大风险。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创新投资者必须慎重考虑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

其次, 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的一个优点在于减少了利润的波动, 因此金融创新主体应力争作到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组合。创新主体应选择在价格上是负相关的创新组合, 这样就有利于分散风险, 而高度相关的创新组合不利于分散风险。但是, 也不能高估了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作用。多元化经营不仅分散了用于金融创新的资源, 而且它对创新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如果没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对风险的灵敏嗅觉, 就会提高创新成本, 导致金融创新的失败。

(3) 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摊与转移。风险的分摊不同于风险的分散, 风险的分摊是多个投资主体参与同一个项目的投资, 使风险在多个投资主体中分摊。显然, 随着投资参与人数的增加, 各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是递减的。不仅如此, 随着投资参与人数的增加, 总体风险也是递减的。

风险的转移是指风险由一个承担主体向另一个承担主体转移, 风险的转移可分为风险的财务转移和非财务转移。风险的财务转移是风险活动的承担者不变, 只是财务损失主体发生了转移, 譬如采取投保或担保的方式来转移风险。风险的非财务转移即实体转移, 是风险活动连同其财务责任全部由一个承担主体转移到另一个承担主体, 譬如采取委托、发包、招标或出售的方式来转移风险。然而, 金融创新风险的转移并不同于一般的项目风险转移, 金融创新风险的转移多数是通过金融衍生物来实现的。

(4) 金融创新风险的预警预控管理。有效的风险预警预控管理是确保金融创新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通过监测可能产生金融创新风险的动向与征候, 可以及时为金融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阻止金融创新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金融创新风险预警预控管理主要是预警预控指标的选取和预警预控系统的操作。

金融业是一个技术性强、利润丰厚、竞争激烈的高风险领域, 无任何风险的金融运行体系是不存在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事先预测出风险的等级,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并及时化解风险, 就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的经验,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可以采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预警子系统相结合的垂直风险预警预控管理。其中, 宏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宏观金融风险, 即监测国际金融风险走势和一个国家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中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国内各经济区域内金融体系面临的金融风险;微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一定金融环境下微观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这三个预警子系统要协调动作, 自上而下地实行监控。

2、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策略

(1) 金融监管部门的风险防范。首先, 完善立法。对金融创新活动设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程序, 制定关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 以消除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 使金融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执行完毕的整个过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规范。同时建立关于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的有效机制, 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 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其次, 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金融监管机构要派专人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 全面了解金融创新的过程, 准确掌握其产品的风险情况, 组织有关专家和教授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全面论证并审定能否进行金融创新。

再次, 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除了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作出规定外, 还要根据其资本量、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及当前的市场波动状况给出一系列的风险监控指标, 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最后, 加强各国金融政策的相互协调。传统的监管机构基本是国家化的, 各国政府一般都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 制定金融政策, 由于政策之间缺乏有效协调, 大规模投机资本为了寻求套利套汇, 频繁出入各国的金融市场, 放大了金融风险。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加强国际合作, 协调货币政策, 从而把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 金融创新主体的风险防范。第一, 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 风险日益增大, 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金融企业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 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 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必须在员工中树立风险意识, 使他们明白, 在充满风险的经营环境中, 一味地回避风险是不可能的, 只有面对风险, 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二, 明确风险管理原则。金融机构在创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 切勿盲目从事, 急于求成。金融机构还要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 扩大经营范围, 实行多元化经营, 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此外, 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 还要遵循规避风险的原则, 避开高风险业务, 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第三,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要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 并结合自身的特点, 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 以便作出正确的风险预测。此外, 金融机构还要保证本系统内信息的上下畅通, 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及时修补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预控系统存在的漏洞。

第四, 加强内部监管。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监管,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加强表外业务的管理。金融创新主体应根据自身的规模、资金、能力等确定表外业务占全部资产额的比例, 并把握好表外头寸。同时, 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要分开管理, 建立完善的表外业务报表制度, 加强表外业务的统计和核算。二还要加强对表外业务定期与不定期的内部稽核。及时发现表外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并制定出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要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 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要有集中、统一的调节和控制, 要对其规定业务范围及各类业务的规模和审批权限, 加大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资金流动的管理力度。三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对金融机构内部重要的和高风险的部门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 使各部门在互相制约的基础上既保持协调合作, 又能职能分离、风险分担。

三、结论

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是一个由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制约的复杂链条, 它们共同影响和作用于金融创新的整个过程。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通货膨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除此之外, 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也是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之一。因此, 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国情, 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基本的立足点, 以市场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创新时要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体制的特点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或引进国外的创新成果, 避免一刀切。金融创新的目的在于规避风险, 获取利润, 因此在金融创新之前, 要运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风险分析, 为创新成功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 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模型, 集合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各类风险因素, 来设计有关风险因素与风险后果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向虹: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金融会计, 2008 (8) .

[2]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 2006 (5) .

[3]王丽、杨斌:浅谈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 2008 (11) .

[4]楼文龙: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J].经济管理, 2007 (2) .

[5]陈小平:国际金融衍生市场[M].中国金融出版杜, 2007.

非金融机构管理 篇10

一、操作风险的内涵

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角度, 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于控制、系统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起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在这种定义中, 覆盖面较窄, 因为排除了名誉、法律、人员等方面的操作风险。从广义角度, 除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的风险都可视为操作风险。这种定义使得很难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和计量。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以下两个定义:

其一是全球衍生产品研究小组 (Global Derivatives Study Group, 1993) 给出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于控制和系统的不完善、人为的错误或管理不当所导致损失的风险。”它对操作风险的界定限于人员、系统和操作流程三个方面, 并且把管理作为防止操作风险的决定性因素。

其二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2003) 中将操作风险定位为:“由于不适当或失败的内部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一界定包含了法律风险 (the Legal Risk) , 但战略风险 (the Strategic Risk) 和名誉风险 (the Reputational Risk) 并不包含其中。法律风险是由于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对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处理不当或由于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公司遭受损失的风险。由于公司的法律活动是公司完成经营任务所采取的工具之一, 所以基本属于操作性质的活动。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则是公司董事会对本行重大发展方向与目标所作出的失误决策而导致的风险, 他们属于决策性的风险, 并且考虑到使操作风险资本费用最小化的目的, 所以没有将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列入操作风险中。这一定义侧重从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 它兼顾了操作风险的内涵和量化操作风险的可能性。

由于现在大约有100多个国家采用了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 因此这些国家的管理当局也倾向于用巴塞尔协议的监管标准来调整对本国金融业的监管政策。

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2000年以来, 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金融机构操作风险事件, 引起了包括金融监管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关注。例如:世界“交易员胖手指”事件。2001年5月, 美国雷曼兄弟伦敦分公司的交易员通过电脑交易同时卖出FTSE百种指数几乎所有成分股, 将一个小数点点错位置, 卖出金额放大100倍, 导致该指数跌破120点, 英国百家蓝筹股400亿英镑的市值化为乌有, 雷曼兄弟赔了近1000万英镑;2003年4月, 一位交易员错误地以每股13英镑的价格, 买进了制药公司格兰素——史克公司50万股股票, 当时其股价为每股低于70便士;2005年2月, 一位经纪人准备卖出音乐出版商EMI公司的1.5万股股票, 但是搞错了小数点, 成了卖出1500万股。

国内出现的操作风险事件有:权限管理失控事件、篡改数据挪用客户交易结算事件、债券投标操作风险事件、银行纸黄金操作风险事件等等。例如, 2008年12月26日凌晨1点52分至2点15分, 历时23分钟, 国内某银行网上银行纸黄金交易最高价一度由每克185元左右飙升至848元, 直到26日下午2时30分许, 该行网上银行网页显示, 纸黄金交易价格回落到每克186.5元。据事后分析, 推测是银行的交易员可能混淆了不同单位和币种的报价。银行方面对于在价格飙升时成功卖出黄金的多数投资者先进行资金或账户冻结, 并在26日逐步“反向操作”, 以原价买入黄金, 将同等数量的纸黄金退回了投资者的账户。

总体上来说, 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反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如内部人员虚报头寸、内部人员偷盗、在职员的账户上进行内部交易等。

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反法律的行为。如抢劫、伪造、开具空头支票以及黑客行为对计算机系统的损坏。

3.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律所引起的赔偿要求。例如, 工人赔偿要求、违反雇员的健康安全规定、有组织的罢工以及各种应对顾客负有的责任。

4.客户、产品以及商品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 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如受托人违约、滥用秘密的客户信息、公司账户上的不正确的交易行为、洗钱、销售未授权产品等。

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如恐怖事件、地震、火灾、洪灾等。

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交易失败、过程管理出错、与合作伙伴或卖方的合作失败。如交易数据输入错误、间接的管理失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合作伙伴的不当操作以及卖方纠纷等。

三、对于金融机构操作风险量化管理的建议

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是指金融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运用适当的方法、政策和措施, 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对策制定和控制的行为过程。

(一) 加强金融机构风险文化建设

金融机构应该精心打造自身的风险文化, 应对每天都会遇到的存在于各项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其一, 通过风险文化的建设, 引导员工的行为目标。可以把人性化管理的内容加入激励考核机制中, 注意考核内容的全面性, 改变员工的物质利益与存款、贷款、利润等内容直接挂钩的倾向, 并增加相应职业操守和风险防范方面的考核内容。其二, 让金融机构所有员工都意识到操作风险是金融机构为获得期望的回报必须承担的责任, 引导员工对操作风险防范的文化认同, 进而激发员工树立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 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高层管理者认真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 以身作则, 带动全体员工加强风险防范;使每一业务部的职员对其可能面临的操作风险有足够认识, 并对其保持时刻警惕。其三, 可以通过建立公司内控制度、规章流程的网上办公系统, 集中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部门的有关文档, 定期更新、查询, 按最新制度执行政策。其四, 培养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因为从国内外金融机构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来看, 其诱因之一是道德风险。因此, 在风险文化的建立过程中, 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 制定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金融机构应制定控制程序和步骤, 并制定一套书面的制度以确保遵循有关风险管理系统的内部政策, 为所有关键业务及其支持过程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标准和目标。在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中, 要列出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全部内容, 包括金融机构内部各层次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内部和外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采集和使用、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开发并适用的业务环境和内控因素评估、对流程和程序测试并验证的分析、重大政策和程序例外审查的有关规定等。完善、连续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应该包括: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操作风险的监测与报告、操作风险的控制或缓解。

(三) 制定清晰的操作风险定义和相关的分类标准

虽然很多机构都采纳《巴塞尔协议》的操作风险定义, 但是每个公司对此定义的解释和理解却是多样的。在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经验之间存在着操作损失的灰色区域, 即操作风险事件的分类问题。一些业务部门是在多个数据库中获取事件。例如, 过桥贷款损失高于实际数额, 在管理担保中的操作错误可能被忽视, 部门管理人员将可能会同时以信用和操作两种类型的损失记录在数据库中。

(四) 建立内部损失数据库

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自我风险评估工作会议制度, 由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行内专家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研究制定风险评估问题清单, 组成工作组并定期召开研讨会评估。在此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建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和数据统计网络, 通过内部网络系统定期或实时报告有关情况。通过公司网络, 查证操作风险损失原因, 设定自动预警和通知功能, 上载分析材料、剖析重大损失案件, 统计和复核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并进行分析。

寻求的损失事件数据是覆盖整个公司并影响到损益表表述的每一项科目。数据收集范围应支持分析和量化, 关键数据要素应予以被捕获, 包括:日期 (发现时刻、登记时间) 、描述 (关于事件和起因的描述) 、事件和可能的后果分析 (如分类) 、起作用的原因 (如人为错误、脆弱控制、安全、培训、信息技术) 、汇总的原始数据 (按照后果分类) 、恢复 (如运作、法律和保险) 、业务线如支持经济资本和能映射到标准Basel业务线) 、控制点 (损失发生位置) 、怎样发现的 (如客户、业务部门、审计、监管者) 、有效的指标 (基本刻度比例指标和关键风险指标) 等。

至于数据可以来源于:其一, 从产品系统提取数据。例如, 财务系统可能记录了核销, 保险 (第三方和自保理赔) , 法律案件追踪和结算系统 (如捕获罚款) 。个人计算机或终端用户建立的专门数据库也是来源之一。其二, 从单个损失事件捕获。例如, 一个重要的交易对手往来对账问题被记录在流水分录中, 因此, 损失数据库应提供在线数据事件条目, 它更适宜在公司的内部网上, 从而便于跨部门访问数据。其三, 通过对账。一些对账表有助于确保所有数据元素被捕获到损失数据库中, 因此应按照事件分类建立全面的分类账户, 实施记录所有的操作损失。

(五) 积极培养和引进风险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量化管理研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在不断加强对操作风险量化管理研究的同时, 由于操作风险是一种本身难以量化的风险, 具有复杂性, 因此, 要求其相关业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熟悉操作风险管理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非常缺乏, 加强这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是风险管理的当务之急, 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操作风险管理素质的高低。

(六) 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加大违法违规成本

其一, 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刑事立法和金融行政处罚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增强法律法规可行性的同时, 将金融诈骗、违规发放贷款等金融犯罪的量刑标准进一步提高。其二, 加强司法国际合作, 打击国际金融犯罪行为。其三, 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工作, 增强社会和新闻舆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其四,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审计, 严格实行问责制, 积极配合公安、检查、司法机关对金融案件的侦查、起诉、立案工作。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电子技术和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带来交易手段的快速进步。进入20世纪90年代, 一系列由于操作风险所导致的银行案件震惊了国际金融界, 也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 我国金融业也发生了一系列关于操作风险的金融案件, 引起了包括金融监管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操作风险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 试图对我国加强金融机构操作风险量化管理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操作风险,量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安东尼·桑德斯著, 刘宇飞译.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价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菲利普·乔瑞.风险价值——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M].北京:中信出版社出版社, 2000.

非金融机构管理 篇1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金融机构 审计

一、政策背景

2015年6月1日,全面实行的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是人民银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时,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定为基准利率1.1倍,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定为0.8倍,存贷款利率均可浮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全面开始。在利率市场化下,利率浮动区间的增大带来了利率波动增大,利率重定价和收益率曲线风险。

二、审计理念的转变

(一)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给中小金融结构带来的变化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适应性风险。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利率的敏感性和风险意识,缺乏抵御利率风险的经验,还未完全掌握一些用来规避利率风险的衍生工具,使得其经营很难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二是经营性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频繁波动会增加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资金的运作风险。如对于以原利率取得的存款,可能由于以后利率大幅度下调,从而带来负债方面的风险;或者可能由于利率的迅速攀升而增大银行资金运用方面的风险。三是收益性风险。利率市场化可能加大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增大对各项收益性资产操作的难度,负债方利率的波动会相应地带来资产方利率的波动,金融机构的总收益取决于负债方与资产方之间的总差异。四是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金融机构间的自由竞争,使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环境。金融机构进入完全市场化的自由竞争后,社会上的资金将流向信誉高、效益好、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而资信低、网点偏远、规模小的中小金融机构,必须以高利率为代价来筹集资金,筹资成本将会大大提高,直接影响到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

(二)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业务也是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分支

作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为中小金融机构服务的,在市场利率化这个大变革下,审计工作要清楚认识到,中小金融机构“重经营轻管理”的时代已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向“深水区”推进,日趋淡化,各种风险凸出,是制约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瓶颈,审计工作的管理也应随经营环境的外部变化而逐步向市场化管理方面转化,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引导企业逐步转轨。

(三)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给审计管理带来的挑战

中小金融机构一直以来,与金融机构一样,是一个区域性的“霸王”主裁者,利率在中央银行法定利率的基础上,有明确的浮动区间,业务检查时,依据可靠,对错明了,而在利率市场化的管理下,是按照中小金融机构的客户来细分利率使用的,不同的客户享受的利率不同,这就不能在业务检查时,只看客户利率的资料信息,更要看客户个人的资信实力、与金融机构的“共赢”关系、客户经理的评价资料等重要信息后,才能够确定客户使用利率的匹配性。因此,审计管理理念应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三、审计导向的转变

(一)由传统的账项审计向风险审计转变

中小金融机构审计工作自诞生以来,就按照《金融企业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账对款平”的业务经营管理的检查,经营外部环境的转变,牵制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发生变化,利率的引擎作用决定金融机构的收益管理,调整结构是中小金融机构目前乃至于今后长期的工作,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两者架构的空间利润中存在的风险,是审计机构审计的主要事项,向风险要效益,向管理要安全是中小金融机构审计的方向。

(二)前移审计关口

受利率市场化制约,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在原有客户的基础上,细分客户群体,通过对评级将客户分类为VIP客户、优质客户、一般客户、普通客户,不同客户享受不同的市场利率,这就要求审计检查时首先要从内部查看不同利率的客户资料,再从外部调查客户信息后核对利率优惠的准确度,从而查看是否存在虚假客户、是否存在评级不实客户等风险,因此,要对机构服务的客户进行全面了解,才能够查找风险点,准确揭示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审计工作前移,将风险在源头进行灭失。

(三)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向“深水区”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隐形”风险日益显现,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家“经济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加快了金融企业的改革,再度将金融企业推向市场,农村金融企业在前几年“粗放”经营的轨道上,转向“稳健”经营,风险凸出,内部审计部门和队伍配置建设凸显重要,较强的审计人员能够通过现象透视本质,为此,审计工作管理也应该从审计队伍抓起,使其正在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四)做好审计鉴证、评估功能

在金融机构日趋市场化的状态下,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产品的层出不穷,如:销售金银、绑定商超、代理理财……,审计工作的衍生功能就得以发挥,即鉴证风险、评估风险,对开办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测评、防控、规范等,提出明确的审计工作建议,为决策者保驾护航,致使审计效能管理得以显现。

四、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检查结果的运用

通过审计工作开展的内外部检查,提出明确的检查意见,结合检查意见,中小金融机构管理者,能够加强薄弱方面的管理,如:贷款期限的不合理、存款的不稳定等,进一步减少损失,夯实日常业务经营的基础。

(二)评价结果的运用

审计评价是对被查对象的内在管理的综合揭示,中小金融机构决策层可以依据评价结果,开展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同时,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润空间紧缩化,对机构规划作出合理的设计,使机构按照不断壮大的轨迹向前发展。

(三)建议的采纳

通过检查,审计能够对中小金融机构经营中存在的客户管理风险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机构管理人员,可以对建议进行分析并采纳,将其运用到日后的管理中。

参考文献

[1]汪柱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金融与经济.2004年09期.

[2]陈玲.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3]陈艺灵.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13).

[4]中国银监会.新资本管理办法[S].巴塞尔新资本管理协议III.2012.

[5]金煜.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D].复旦大学,2007.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研究初探 篇12

2009 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汇管理法规进行全面梳理、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大幅减少,外汇管理理念、管理方式逐步转变。而在外汇管理的个别领域,如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方面,因涉及其他行业监管部门,在法规清理、规范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如何通过审慎界定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重点、改进管理方式是破解当前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断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内在需求日益强烈,所产生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以及跨境收支行为也日益增多,这迫切要求外汇管理部门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通盘考虑相关外汇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对政府部门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的相关要求,促使外汇管理部门在管理理念、方式上发生转变,在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的问题上,则是要体现精简行政审批环节、流程,并通过事后监测分析对主体实施监督管理的理念、方式。

特别是近些年,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涉外汇业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以湖南为例,2010 年以来,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尽管在全辖跨境收支、结售汇等指标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其跨境收支总额、结售汇总额绝对数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个别指标还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对此,外汇局也有必要从制度层面考虑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事后监管问题。

单位:%

注:以上数据根据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2011 年以来,外汇局在打破现行业务条块管理、简化账户管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尝试,特别是推出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政策,这项政策对于作为某些跨国公司主办企业的财务公司来说,无疑是赋予其更多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能。境内外成员企业外汇资金在岸归集、统一调度使用,一方面降低了跨国公司集团内部外汇资金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激增了财务公司外汇业务数量,这迫切要求外汇局要加强对财务公司自身资产负债业务以及外汇资金池业务的监督管理,也有必要从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制度设计上予以充分考虑。

二、现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框架及特点

(一)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框架

通过对现行外汇管理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法规文件的梳理,目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对中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主要包括对中资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它金融公司经营外汇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外汇局具体负责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审批、终止、管理、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重点对证券公司经营外汇业务资格,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即期结售汇业务资格,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利润结汇,外汇营运资金汇兑等实施管理,相关管理规定主要集中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92〕汇业发字第15 号)。

2、外资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涉外汇管理:目前,对外资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涉外汇管理暂无统一管理规定,外汇局重点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资本金账户开立,外汇资本金结汇;外方股东减(撤)资、中方股东受让外汇股权购付汇;中方股东向外方股东转让股权结汇;外方股东利润境内再投资(增资)等进行管理,相关管理规定散现于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以及外汇账户、汇兑、划转管理相关规定。

3、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投资、融资所涉外汇管理:目前,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投资、融资所涉外汇管理暂无统一管理规定,相关管理规定散现于境外直接投资、外债、跨境担保管理以及外汇账户、汇兑、划转管理等相关规定。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特点

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繁多,所开展的外汇业务差异性大,因此,现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有如下特点:

1、管理未形成体系。目前,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包括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地方金融办等多个部门,如融资租赁公司的发起成立方式不同,涉及的主管部门也不尽相同,银监、商务、税务等部门都有可能成为其主管部门。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涉行业主管部门的多样性,归口管理的不统一性等诸多因素,致使外汇局对其外汇业务市场准入、跨境收支等实施管理上,难以形成管理体系。

2、两元监管模式并存。随着我国金融行业逐步对外开放,外资在金融领域的参与程度、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投融资需求等日益增长,伴生的外汇业务种类繁多且不断发生变化,引发外汇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外汇局对于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主体,如对汽车金融公司等的管理理念、方式较为成熟,形成了以主体监管为主线的监管体系;而对于部分主体的特定业务,如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即期结售汇市场准入(退出),融资租赁公司收取外币租金、对外债权登记等,因其所涉外汇业务较为特殊,在对其的管理方式上往往采取以业务行为监管为主线的监管模式。

3、管理覆盖面有限。目前,中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外资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涉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投融资等已纳入现行外汇管理范畴,但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外汇业务市场准入暂未纳入。由地方金融办批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其外汇业务的市场准入、外资参股所涉外汇业务、境外投资融资管理等暂未明确纳入现行外汇管理范畴。

4、管理手段较单一。外汇局除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部分主体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因外资参股所涉外汇业务、境外投融资等须经审批、核准、登记(备案)外,对其经营的外汇业务、外汇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等情况持续监管的手段、措施相对缺乏。

三、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随着银行、证券、保险业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监管职能中分离出来,原来由人民银行制定的,特别是涉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方面的相关管理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实际情况,一些内容有必要进行重新修订或调整。目前,在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点亟待解决:

1、法规清理问题。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相关规定存续时间序列长,如对中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是1992 年制定的,至今未作修订或调整,而后续的一些相关规定随着国家外汇管理形势以及主体业务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完善,但由于一些基本法规制定时涉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此类法规的清理存在较大难度。

2、监管方式问题。从现行的相关管理规定不难看出,外汇局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全方位、全流程的监管,即包括对其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外汇业务处理、内控制度建设等的监督管理。一方面,外汇局在实施上述全流程监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监管效果,因此,一些观点认为从规范业务发展、保一方金融平安的角度实施全方位监管很有必要;另一方面,随着国家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加快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提速,一些观点认为外汇管理应及时转变理念,调整管理思路,通过简化、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把外汇管理一线岗位的同志从行政审批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积极开展事后监测分析与业务核查。监管方式的优化并达成共识,是解决当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问题的关键。

3、监管信息采集问题。近些年来,外汇局一直注重业务系统建设,国际收支申报、结售汇、账户等业务管理系统日臻完善,随着2013 年5 月推出资本项目信息系统,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监管平台。由于制度框架设计问题,业务管理需求不明确,如何通过现有系统采集相关业务信息,实施后续监管是强化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的重要环节。

4、内部协调问题。目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管理,大部分主体管理权限归属于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部门,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归属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部门,而其他一些可能涉及跨业务条线管理的又由综合管理部门牵头,这种多头业务管理模式,无疑在管理层面上,特别是在管理制度的调整、重新设计上将增加协调成本,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完善外汇管理框架的初步设想

按照外汇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调整思路,即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强调事后管理、从重行为管理转变为更加强调主体管理、从“有罪假设”转变到“无罪假设”、从“正面清单”转变到“负面清单”的外汇管理“五个转变”,统筹考虑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问题,在梳理现行外汇业务市场准入、综合头寸管理、汇兑管理等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涵盖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它金融公司的外汇业务、跨境投融资管理等内容的管理框架,统一、规范对中、外资机构的管理。

1、管理原则及目标。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管理应遵循简化前置管理、拓宽管理覆盖面、突出事后监测分析、强化主体监管的原则,以达到以下目标:

(1)简化事前审批管理。主要是将非银行金融机构视同一般企业主体实施外汇管理,取消其外汇资本金账户开立以及账户内资金结汇、补充营运资金购汇、外资参股所涉相关外汇业务的核准等。

(2)实施全面监管。一是将中、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准金融机构等均纳入外汇管理范畴;二是对上述机构所涉外汇业务实施全面监督管理。

(3)开展事后监测分析。通过不断完善现有外汇业务系统功能,充分利用系统数据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指标实施监测分析,并对异常情况进行风险提示。

(4)实施主体监管。打破投资、外债、资本市场等业务条线监管模式,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跨境投融资等行为实施监管,全面分析、掌握监管主体的业务合规性。

2、管理框架初步设想。笔者认为,基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现状,有必要重新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或办法,通过简化、规范相关业务操作,切实提升监管效率。该项规章制度或办法核心内容应该包括:

(1)外汇业务市场准入管理:主要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退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即期结售汇市场准入(退出)等业务办理流程、主体资格以及需提交审核资料等。

(2)外汇业务管理:主要包括外汇业务范围,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账户、汇兑管理,跨境投融资管理等原则及相关要求。

(3) 头寸管理:主要包括结售汇头寸等额度管理、监管要求。

(4)业务数据报送:主要包括通过银行向外汇局报送外汇账户、汇兑、跨境收支、境内划转数据的原则、方式以及要求;定期向外汇局系统报送外汇业务数据、外汇资产负债数据等。

(5)罚则:对违反外汇局相关规定,如擅自开办外汇业务、未实施头寸管理、未向外汇局报送相关数据等行为应明确处罚原则、措施等。

3、实现措施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外汇局应明确牵头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制度、措施的制定工作。

(1)关于外汇业务市场准入问题,一是简化业务申请资料清单,制定统一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要求;二是放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申请即期结售汇业务资格条件中关于“未存在违反外汇管理法规行为”“近两年”的限制性要求。

(2)关于头寸管理问题,一是针对不同主体施行有差别的头寸管理制度。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可根据其外汇业务规模的一定比例测算头寸额度;如信托投资公司等,可按照其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测算头寸额度。二是外汇局定期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头寸实施监督管理。

(3)关于事后监管问题,一是外汇局应督促非银行金融机构按要求定期向外汇局系统报送外汇业务数据以及外汇资产、负债数据;二是对事后监测分析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建议采取风险提示函、约谈相关负责人等方式予以告知;三是通过业务核查,发现的实质性违规问题,按程序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查处。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不断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规模、需求日益增长,面对不同类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局应适时调整对其的管理方式、管理重点,并从有利于投融资便利化的角度考虑对其实施管理的制度设计,切实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涉外经济发展。

关键词:外汇管理,非银行金融机构,主体监管

参考文献

[1]孙鲁军.中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及其发展趋势.中国金融.2011(14)33-35.

[2]李亚新,刘明,徐迎军.实行主体监管制度的路径选择.中国外汇.2011(15)66-67.

[3]周小川.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景和路径.金融研究.2012(1)1-19.

[4]孙鲁军.资本项目可兑换不存在充分条件.中国外汇.2012(9)22-23.

[5]蒙智睦.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外汇主体监管模式构建.区域金融研究.2012(9)25-28.

[6]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法规汇编(2013年版).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编.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7]李虹.外汇管理主体监管模式探索.中国外汇.2014(1)68-69.

[8]易纲.外汇管理方式的历史性转变.中国金融.2014(19)15-18.

[9]王雷,朱国栋,周琛.基于直投业务的主体管理.中国外汇.2015(11)36-39.

[10]管涛.可兑换条件下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中国外汇.201(17)14-16.

上一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下一篇:住房高收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