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情境(精选12篇)
英语教学情境 篇1
一堂成功的课, 良好的情境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 教师除按照大纲要求, 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以外, 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情境, 力求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紧紧地抓住, 用独特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下面, 笔者就谈谈对情境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情境体现教学者的教学原则和思想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时代的特征, 教学原则正是当前时代教学思想的反映。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 从而使它流于形式。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不能单纯以灌输知识为重, 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这种理念是当前最新的教学理念, 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和学生发展的一种创新。它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情境教学, 是现代教学对课堂情境创设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现代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因而, 对当前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情境体现出教学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能体现出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得当的。在课堂的创设中, 教师要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某个典型例子, 通过这一典型实例, 引导学生从美术课堂学习的角度, 运用相关知识自主发现、自主探究问题。这无疑是为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原则、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了科学依据。同时, 教学情境的创设, 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又间接地促进了教学情境的改进和完善。情境教学方法, 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可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 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求知欲, 使情、景、人物在活动之中融为一体, 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三、教学情境的转变体现出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又促进了教学情境的变化
教师在使用这一情境时, 要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大胆提出各种知识上的假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无论是答对了还是答错了, 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学生发言中, 教师要认真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后,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讲解学生最初的假想。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要求, 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进行学习, 这样学习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如学生在课外收集、调查所需资料;自己把作品用相机拍成照片;课堂中进行自由讨论、发言、辩论、作记录;并选派小组代表上台发言等。我们教学中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往往冷落了持有与教学目标不同意见的学生, 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习效率, 这种做法在情境教学中是有害的。这就为我们美术教学中的其他活动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对教学情境的转变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教学情境体现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依赖于教学理念和教师教学方法。布卢姆认为只要有最佳的教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多数学习者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而良好的教学情境则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更离不开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所以, 在现代教学环境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想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实现重大的突破, 教师就要创设出新型的教学情境。首先, 是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 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从而转变到积极探究的学习新观念中来。其次, 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的课堂情境在认识活动中突显出来。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 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 可以增进学生对现代学习方法掌握水平的提高。
五、现代教学情境的创设影响着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又决定着教学情境发展的方向
情境性评价不是呆板地执行预定的评价方案, 而应该是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学生课堂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评价意见, 不仅重视事先预定的评价项目, 而且还应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评价项目。要强调评价的主体性, 这主要指评价不是评价者单方面地对被评价者进行鉴定, 而是要求二者进行广泛的对话与交流, 强调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被评价者的意见和想法。过去对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认定, 因而, 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而现代的教学情境则要求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且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 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 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从而才能使教学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 在关注过程中, 才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如电影、电视、影像、参观、旅游, 甚至故事、游戏、音乐、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 还可以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 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 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 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自己的美术作品, 进行交流。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及社会生活中的资源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丰富学生体验, 激起学生联想, 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为补充, 相互促进, 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达到教师乐于奉献, 学生热爱学习的效果。因此, 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 更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情境!
摘要:一堂成功的课, 良好的情境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 教师除按照大纲要求, 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以外, 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情境, 力求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紧紧地抓住, 用独特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情境教学,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2]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英语教学情境 篇2
准备阶段工作总结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很好的完成了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计划,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2011年3月开始准备并认真做好了实验的开题工作。学习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2、认真学习收集有关研究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专著,做好实验调查研究工作。实验前,我们对全体学生的外语课堂进行分析并了解现状。摸清楚了他们的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寻找有关理论专著进行分析和学习,为进行英语教学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3、广泛收集他人对英语课堂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的优秀成果。教师可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学习相关理论,寻找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优秀课程进行学习。并分析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为课题的实施做好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4、教师按课题方案撰写实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根据总课题方案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实验研究,使教师选准了实验的突破口,也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实验成果
1、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英语故事、趣味英语及英语专题讲座、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使用多媒体等多渠道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通过办英语手抄报、黑板报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通过了解文章故事情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英语课题的境界,也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育人目的。
2、同学们形成了不同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口语和笔头(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加强,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语感。
情境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3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模拟情境
物理教学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实验、挂图、模型、故事、幻灯、多媒体等方式和手段,精心设计的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有趣的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举例说明之。
一、巧设思维障碍,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做法有:
(一)采用生动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材只从理论上研究,学生难以捉摸,常感觉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不明显,因而可先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剪成漏斗形状的可乐瓶内把瓶口堵住,问向瓶中倒水,乒乓球会怎样?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乒乓球会浮起来。实验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乒乓球并未上浮!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创设新旧知识冲突的情境
例如:布置“电动势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预习任务,可暂时不说预习,只出示一硬盒,盒子里事先装一节干电池,两极各引一根导线伸出盒外,问学生盒子里是什么却不打开。然后把盒子与变阻器连接成闭合电路,用演示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盒子外的电压和电流。在这里先用盒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多测量几组电流、电压数据之后,画出图线,发现电流随电压升高反而减小与已学欧姆定律结论截然相反,打开盒子提出电流与电池电压为什么不成正比呢?趁机把新课中心问题明确提出来,却打住不说,告诉学生,想知道就要预习。
(三)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发现问题是优秀的物理思维品质。为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民主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提问,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好问的积极性要得到鼓励和尊重,哪怕是表面的、片面的问题,都不要不屑一顾。如在研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后,我问学生,你对这个实验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至少一个问题。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有的问:既然拉力等于摩擦力,拉力大了,摩擦力也会增大,为什么不说摩擦力大小与拉力大小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没有关系?与速度有没有关系?对学生的问题,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思维,又要筛选出有意义的问题和学生讨论,必要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索,如对学生提出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有没有关系的问题,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时,大部分学生能想到应控制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因而选用一个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做实验来验证。这样让学生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成功。也能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现,乐于探究。
(四)创设符合认知结构的情境
创设情境要有层次,要符合认知的逻辑性。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境,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境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然后再创设第三次情境,非平行光线射入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这样,通过问题层层深入,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既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又能启发学生不断地从自己的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在物理学中主要体现在对实验情境的模拟,物理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情境的模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绪论课时,利用多媒体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将腾飞的火箭、神秘的宇宙、变化多端的大自然、绚丽的激光、原子弹爆炸蘑菇云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生活中最简单物理现象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告诉学生,古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幻想,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变成了现实。短短的一节课使学生置身于变化无穷的美丽大千世界中,生动自然地了解了什么是物理学,以及它研究的对象,同时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创设有效情境深化情境教学 篇4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创设,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新、有创造.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 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原动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 即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
(一) 诱发主动性
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 让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 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 正是课堂情境创设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 我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 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 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 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纷纷议论, 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因此, 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 以知识的讲授替代活动.所以, 课堂上设计提问不论是幽默、还是欣喜, 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
(二) 强化悬念性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即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 通过探索, 消除剧烈矛盾,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 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 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 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被打碎了, 它的一部分没了, 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 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打碎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 于是我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 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 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 即“△ABC中, 若∠B=∠C, 则AB=AC”.这样, 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 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得到新知识.
(三) 着眼发展性
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 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 而是以简化的形体, 暗示的手法, 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 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 以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 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呢?我先启发学生由定理进行一些猜想, 再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 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验证猜想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 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 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 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 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 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 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 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 贯穿实践性
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贯穿实践性, 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 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 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 三角形的概念, 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 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 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 大多数学生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首先, 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大家进行实验———拼图操作,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接着, 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 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 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 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 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 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 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和方法
1. 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点多, 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不少,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64格.”“你真傻, 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 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会有这么多米吗?若满足大臣的要求, 国王的国库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请估算.同学们, 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只要你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方,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故事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2.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激励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问题情境,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例如, 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
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 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 (B点) 为目标, 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 (南岸A点, 插一小旗作标志) , 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 测得∠ACB为30°, 这时, 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问题出来后, 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定式思维, 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 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们很想知道, 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提出问题要注意: (1) 问题必须与讲解的内容相关, 值得学生思考; (2)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 能够基本解答出来, 这犹如摘桃子, 跳一跳, 够得着, 既能让学生得到, 又不能轻取, 这样才能起到启发学生动脑, 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3. 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 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 又丢不开、放不下,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 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 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 观察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 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 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问题, 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又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结尾时, 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 或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或没有实根.它们都与b2-4ac的值有关.同学们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吗?请总结规律.结尾一席话, 激起学生施展才华的欲望, 急于想知道怎样判定.这样就促使学生课后去探索、研究、总结, 为学习根的判别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巩固学习热情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和活动, 学生则感到奇特不已, 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同类根式”时, 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事先准备的配组的同类根式的卡片, 然后让一名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的根式成同类根式的朋友, 找对同类根式的朋友坐在同桌, 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出来再找自己的朋友.又如学习“坐标的概念”, 将两根塑料绳带进教室, 让一名学生做原点, 然后用两绳拉成纵横两根数轴, 并定出方向, 这样, 教室中的每名学生都有坐标.老师说坐标, 让具有此坐标的学生站起来, 也可以指定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的坐标.坐标原点可以变化, 学生的坐标也就随着变化.通过上述实验的操作、演示和讨论, 使学生对概念、定理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鼓励大胆猜想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适时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充分联想, 主动反思, 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 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 自觉实践的氛围.
例如, 在已知锐角三角形ABC的外面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 连接CE, BG, 由此可推出哪些正确结论?
结论: (1) △ABG≌△AEC; (2) BG=CE; (3) ∠AEC=∠ABG; (4) BG⊥CE……
本题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去设定和寻找.学生练习时不仅兴趣浓厚, 而且练习密度大.同时这类题目的练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 从而调动头脑中更多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探究过程, 产生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力, 从而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
总之, 数学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实现了四个转化: (1) 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到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认识结构的形成.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探究兴趣, 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让学生通过观察, 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 为解决问题, 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 (知识的掌握) 到强调学习过程, 即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看成是情境教学的任务. (3) 从教师传授的方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模式, 即从单向信息的传递转向“教学合一”, 重在“学”上.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形式.这种转变的实质是把“教学”的主动性从“教”转到“学”, 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看成是数学情境教学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以问题情境创设为驱动的情境教学, 它所创设的鲜明的形象, 所伴随抒发的真挚的情感, 以及所开拓的深远的意境, 达到寓知识于境, 寓理于情, 情境交融, 情通理达的境界.如何更加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扎实推进情境教学, 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包先强.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情境教学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篇5
2.1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学习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并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学习,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将告别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将得到较大的优化。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愉悦高效的学习,通过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优化了传统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充分的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对于英语教材的理解也更加上升了一个档次,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也更加自如,并不会出现现今高分低能的情况,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2依据心理特点制定教学情境
初中的学生年龄偏小,在学习中并没有较高的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受教师的压力,这样其学习兴趣就无法提高,而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就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内容中,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英语教师就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解决,通常教师都会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情境,初中生处于叛逆的边缘,在这个年龄段不宜过多的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应该通过活跃的气氛来诱导其更好的学习,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气氛中吸收相关的英语知识,这样不仅学生学得更快,而且学习效果更佳牢固,在短时间内不会忘记,学生也会更加喜爱英语的学习。
2.3应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通常与多媒体教学有较密切的联系,情境教学离不开多媒体,因为多媒体可以将英语知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学习一首英文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曲的相关视频,学生就可以根据视频来学习歌曲,这样将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为音乐视频将更加直观,学生也能够较好的理解相关内容,教导其他英语知识也是一样,通过多媒体将知识直观的展现出来将更好的提升其学习效率。
2.4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处于主体性地位,但是现今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的进行学习,丧失了其主体性地位,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将能够更加稳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加积极,学生自身构建教学情境,学生在构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就已经学习到了相关的英语知识。教学质量自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运用情境教学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3.1切合实际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要切合实际,有的英语知识的学习是不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所以要依据相应的知识来进行,不能够盲目采取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3.2要进行相应的引导
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不能够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而是要使其积极的思考相关的知识。
3.3鼓励为主
英语教学情境 篇6
关键词:情境教学;运用;探究
一、情境教学是推动课程活动进程、提高课程实效的途径
教育家李吉林主张:教育是一种人化的情境,是一种创造的情境。“情景”与“情境”含义“大同小异”(古今汉语字典),虽然情境含义本身包含着情景,情境创设也离不开情景的设置,但创设情境决不简单的等同于情景的设立。通过教师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虚构性和趣味性”特点,教学活动更多地是在阶段性、模拟性、局部性的时空中进行的。而情境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通过学生亲自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教学活动更多地是在全程性、真实性、整体性的时空中进行的。因此,情境教学之中蕴含着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情境教学的初级阶段,而情境教学是情景教学的高级阶段。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围绕教材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1]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一种不显露的、创设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心理及行为进行暗示和影响;又将唤起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乃至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上;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2]儿童进入这优化的情境,情境的力度、真切感和美感,影响着暗示、移情作用下的教学效果。为此,运用情境教学原理,结合《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特点,继承与创新教学策略,是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二、情境教學是实现教材编写意图的恰当方式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3]《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特点是: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也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通过行为指导、情境辨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同时,又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活动的设计尽可能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一方面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形成开放的教科书体系。另一方面,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品德与生活》教材特点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与情境教学密切关联,如“生活逻辑”、“情境辨析”、“创设活动情境”、“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课内向课外拓展”。情境教学是实现《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意图的恰当方式。
三、运用情境教学原理,进行《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
《尚书》曰:“形而上者道也,形而下者器也。”“道”指理论、原理,“器”指工具、方法,“道”指导“器”。只有真正理解了情境教学的原理,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教学,摆脱“为情境而情境”的误区。
(一)运用暗示诱导原理,力求使课堂“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情境教学通过优化情境,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优化的情境实际上是将信息、教学内容,镶嵌在特定的情境中,而这些处于焦点的信息又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着的,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的整体,作用于儿童感官,更能强化信号。因此,当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他们很快就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进而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表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并且迅速地对学习焦点的变化作出反应,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就是符合学生生活逻辑的暗示诱导原理。运用好暗示诱导原理,教学策略应具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在集体中成长》的第三个主题《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时,由于是借班、借教室上课,我与学生没有共同的生活,对他们教室的记忆找不到“共同语言”。为此,我根据“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作了如下教学:
1.我在课前赶到学生的班级,用录像机记录了教室的真实状态:桌椅不整齐,扫帚倒在地上,角落有垃圾……当学生看到他们教室的录像,羞愧者有之,惊讶者有之,表情复杂。这时,学生重新认识了“视而不见”的教室,通过“对值日同学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情绪。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切感,因“形真”而“意切”。
2.通过展示“清洁值日”模拟情景剧,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情景,与情景中的人物对话,在情境辨析中“意切”。
3.在教学环节中,我不仅仅展示了学生的班级教室,还从网上收集了“清洁又美丽的教室”图片,激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象“怎么美化教室”,把教材、想象与生活联系起来,意境广远。
4.再接下来,让学生把清洁、美化教室的“金点子”运用于班级教室。这时,学生因心理需要的推动,走向生活,理寓其中。
(二)运用情感驱动原理,让儿童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
儿童进入情境时,首先觉察到客观情境,并引起关注。由于人为优化情境的美感丰富,且富有儿童情趣,这对处于人生早期和感受最敏感时期的儿童来说,即刻感到满意愉悦,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实践证明,儿童在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时,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这时,在教师语言提示、语言描绘的调节支配下,儿童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移入到教材的对象上,在想象的作用下,达到“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境界,在此过程中儿童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随之一步步加深。这样,儿童在情感的驱动下,更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漫”这一连续的情绪发展过程。
(三)运用角色转换原理,实现“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的多重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角色扮演就是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设计角色,让儿童扮演或担当角色,引起儿童进行再现教材角色或相关角色的活动。因为角色的新异性和亲切感,很自然地引发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
情境教育所创设的情境,是儿童曾经经历的熟悉的背景,这样的背景让儿童很快理解角色,促使儿童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顿时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在此情此境中,儿童的身心很自然地移入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中。即使在扮演消极角色与本色角色发生冲突时,也会由于扮演角色,在真切的体验中,自然产生否定性评价,产生美学家们所说的“明朗而高贵的反感”,从而获得对角色的深刻批判。
(四)运用心理场整合原理,构建“情境——教师——学生”多向折射的课堂
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情境都是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它们使儿童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是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儿童进入这种人为优化情境,其力度、其真切感和美感,都足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和体验,潜在智慧和启迪,使儿童得到一种满足。当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很自然地形成另外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
情境教学中无论是暗示、移情的作用,还是角色的效应,都会形成这种推进的“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儿童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情境渲染的氛围更为浓烈。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時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良性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促使儿童情不自禁地用“心眼”去学习,教学便可进入一种沸腾的状态。这种热烈的情绪,真切的感受,促使儿童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因而使不增加负担,不受强制而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能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效,有利于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意义,有利于儿童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M].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5).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3]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4]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5]张德蓉,傅开国.“实践新课程丛书“[M].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9).
[6]刘道溶.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英语教学情境 篇7
一、传统语法教学剖析
传统语法教学以讲解意义、结构、用法等为主要形式。 如学习现在进行时, 教师习惯于讲现在进行时的意义, 强调这个语法的结构, 然后不厌其烦地讲doing的构成, 再给出练习, 训练这一语法的使用。毋庸置疑, 这样的教学我们都亲自实践过, 教学效果不言自明。教师一言堂、教师说了算、学生被动接受和“仓储式”学习, 英语语法课堂成为英语教学最大问题的课堂。
对于将来时的学习, 学生牢记见到将来时间, 应该用“will+动词原形”或 “be going to+ 动词原形”, 而对于事先安排好的即将发生的事情可以用进行时表示将来时的特殊用法不甚了解, 致使使用时出现错误, 导致交际、交流的障碍。
语言的使用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意义, 而景境教学法使语言有了“生存”的价值, 有了生命的体征和迹象。 因此, 情景在语法教学中忽视不得, 值得探讨。
二、情景法的使用策略
1.使用图片, 呈现语言背景。
牛津英语教材的语法, 从教材的体例上看, 都是在单元的卡通对话中通过Eddie和Hobo的对话而有机渗透, 在导入的对话中稍有接触, 也在阅读中出现等,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习得语法知识, 再到语法版块中系统学习, 在以后的几个板块中逐渐消化和使用, 语法呈初步感知———系统学习———拓展运用的趋势。 而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忽略除了语法板块以外的所有新的语法知识外, 对这些内容视而不见, 导致语法教学的低效。
如“过去进行时”是八上Unit8的重点语法项目, 这个时态贯穿reading的始终, 而对于这个时态的学习, 在Grammar板块才正式学习, 通篇这个时态较多, 因此, 给学生阅读造成困扰。如果一句句讲解语法, 难免有冲淡阅读主题之嫌。 借助于图片, 无论是问题“What were they doing? What was Timmy doing?”等的提出, 还是借助图片而直接介绍故事背景, 在语言情境中, 这一新的语法项目, 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避免繁琐的讲解和运用, 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巧妙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更为语法版块的学习埋下伏笔。
2.无意取材, 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情境。
新课改强调双边互动, 在语法课堂上, 多见学生死气沉沉, 沉闷的课堂气氛, 使语法更枯燥, 学生更兴趣全无。
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设计、无意取材, 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情境, 促使他们动起来。
例如祈使句的学习, 开展“respond and touch”活动, 教师发出指令, 学生做动作, 或者一个学生发出指令, 其他学生做动作, 也可以一个学生发出指令, 另一个做动作等, 都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兴趣高涨, 积极投入。 如教师说出:Touch your nose.学生用自己的手指向自己的鼻子;一个学生说:Open your books.其他同学打开课本等。 学习被动语态时, 让一个学生去开门, 门打开后, 问:Is the door opened now? 引导学生完整回答:Yes, it is opened.如此教学, 避免繁琐的讲授和灌输, 学生学得轻松、用得灵活。
三、情景教学中的问题
1.情景过于 “繁华”和 “众多”, 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如现在进行时的学习, 一位老师上课, 一个图片接着一个图片, 如姚明在灌篮、李宇春在演唱、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在热舞、 奥运游泳冠军———宁泽涛在参赛等, 学生注意到“情”和 “景”, 跟着明星转, 目不暇接, 却无暇顾及语言的运用、语法的使用。
2.情景的无效性, 导致语法教学的低效。
有些教师认为, 情境教学就是实物、图片等的运用, 忽视语言情景的作用, 有些情景的提出, 运用图片就多余, 有时也不奏效。 如学习现在完成时, 想表达“李平吃过早饭了”, 呈现早上6:00李平吃饭的画面, 这样的情境与现在完成时脱节, 可谓“画蛇添足”。
语法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而服务, 适当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情景中主动学习和运用, 但方法不当, 情景不适, 会事与愿违, 造成情景的浪费和多余。 因此, 在语法教学中, 情景教学法应注重“实”、“效”, 方能灵动语法, 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英语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语法教学质量, 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作者以实践体会, 以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为例, 简单谈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情境的使用策略, 以期打造灵动的语法课堂。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情景法,灵动课堂
参考文献
[1]姚江元.快乐英语, 快乐课堂——浅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方法[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4 (1) .
英语教学情境 篇8
1.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一般认为,情境是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景。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2]。现代教学理论的“体验”是在实践层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使生命体验不仅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成为课堂生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看,体验又指人与自然环境及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存在状态,也是个体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一种状态[3]。在张志勇主编的《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一书中,作者李秀伟提出了情境体验教学理论。该理论整合了情境教学和体验教学的思想,致力于创设教学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情感,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主动的生命体验。情境体验教学将注重情感场的“情境”和“体验”两个教学领域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凸显学生主体生命性的关注,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这种教学范式从建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以学生的体验和反省为组织依据,实现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感悟。
2.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强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本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创设融入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精神价值的提升,使生命成长的体验更加精致、更加深刻。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创设关注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
2.1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有限性。
由于各种原因,不少高中学生不善于抓紧有限的时间主动参与学习,表现为没有远大的理想,得过且过,浪费青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
案例1:细胞的寿命
教师: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所有细胞的寿命都一样吗?
教师出示细胞寿命的数据表:
学生:细胞的寿命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寿命的结束意味着什么?
学生:生物个体的死亡。
教师: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构成一些重要器官的细胞大量凋亡将导致个体寿命的结束。不同种生物个体的寿命也是不同的。
学生: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
教师:我们对生命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学生:我们应该珍视生命。
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脆弱的、有限的。生命个体的出生、成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要经受生存环境的考验和选择。认识并体味生命的有限性,学生就会更加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努力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生命。
2.2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超越性。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怯懦软弱,经不起挫折,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锻炼他们的毅力,锤炼他们的意志。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要为学生的躯体注入一种精神气质,实现学生的精神超越,不断追求新我,使学生整体生命的发展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案例2:生命的进化历程
教师:地球上一开始就有生命吗?
学生:生命的出现是在地球形成之后。
教师: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而生命是在30多亿年前形成的。
教师演示生物进化历程示意图,学生观察。
教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
学生甲: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学生乙:从水生到陆生。
学生丙:从低等到高等。
……
教师:生命从诞生之后,自身也经历着无限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与环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困难,适应环境。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学生: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超越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时间、空间等条件和环境,以及内部因素的限制,这是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无限的过程,是一个对环境和自身的无限超越和适应的过程。对这个过程有了深刻认识,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空和环境中勇于面对挫折,不断地克服困难,提升生命的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光彩。
2.3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平等性。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裕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生来就有一种优越感,加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骄横高傲、目空一切的性格,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创设生命平等的教学情境,对这些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案例3:细胞的结构
教师: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
教师演示细胞结构模式图。
学生: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教师: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细胞器?
学生: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等。
教师:不同种类的生物,其细胞的结构大体相同,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在组成或结构上的相似性,从而领悟到生命具有共同的久远的祖先,生而平等,尊重其它生命个体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2.4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独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异常自卑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低下、技不如人。由于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此他们处处表现平庸、毫无个性,往往情绪低落、自暴自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对他们进行生命的独特性教育。
案例4:DNA指纹
教师: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几乎没有指纹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所以,指纹可以用来鉴别身份。每个人的DNA也不完全相同,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通过DNA分析,也可以用来鉴别身份。
教师演示人DNA指纹图。
教师: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通过DNA分析来鉴别身份的技术,叫DNA指纹技术。DNA指纹具有完全个体特异的多态性,即每个人的DNA都是独特的。这种具有个体特异性的遗传物质,对每个人具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使每个人表现出各自的个体特点,如天赋、兴趣、爱好……并与各人独特的个性相关。
教师:个人DNA指纹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优厚馈赠,从这点出发,我们对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
学生:应该感到自信和自豪。
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人类作为生命中的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表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质。而对生命和人的独特性在生物学上的认识、认同、体验和欣赏,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情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个性特征。
2.5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和谐性。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多数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学生受到长辈的不当呵护,甚至溺爱娇纵,表现为自私冷漠、心胸狭隘、对他人没有同情心,不善于与他人共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改变这种状况。
案例5:互利共生
教师演示豆科植物的根瘤结构图。
教师: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教师:共同生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即互利共生。这种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有什么启示?
学生: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关爱,互惠双赢,活出精彩美好人生。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体味生命的有序与和谐,理解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使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共处,体现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以获得生存手段,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必须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生命发展需要,完善人的生命性。教师通过高中生物情境体验教学的开展,积极创设关注生命意识体验的情境,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人的生命意义,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以案例的形式, 通过一些的教学片段, 从生物学角度切入,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层面运用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创设关注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 从而形成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关键词:情境体验教学理论,高中生物,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
[2]余文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丛书——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15.
英语教学情境 篇9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情境,探究情境,争论式情境
在教学中, 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门艺术, 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高效思维, 提高学生探究成效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动力功能, 发展功能和育人功能。经过多年实践研究, 笔者体会到,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保证学生有探究的重要条件。在此, 笔者谈谈在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探究成效方面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
1. 情境教学的过程贯穿性和内容多样性
许多老师一说起情境, 往往只是想到情境的引入。的确, 一节数学课的开始, 若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效果就会很好。但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 其实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 情境问题的趣味性与挑战性
数学情境教学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作用的、学生熟悉的、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态度。
3. 教学情境的手段性和特殊性
情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是开端、不是终点。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首先从小学学过的知识入手, 让学生动手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 得到三角形内和是180度。这是从感觉直观入手。这只是手段, 那么从理论上如何说明呢?能否从我们学过的旧知识作平等线, 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证明呢?脑子快点的同学能考虑出如何证明。以情境作为教学工具时, 要引导同学从特殊性过渡到普遍性。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类型及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意识
所谓问题, 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 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 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同化和顺应的欲望, 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教师要善于将那学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且易于接受的问题, 使学生在对于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中品味学习的乐趣。
2. 创设思维情境, 启发创新思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 独立的掌握它们。”可见, 教师不能把学生当做容器, 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应创设思维情境, 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探索和研究。叶圣陶说过:“教者,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所谓教师滔滔讲话, 学生默默聆听;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 卒抵于不待教师讲授之谓也”。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进行正确的“扶”与“放”。“扶”是教师适当点拨, 发挥主导作用, 但不包办代替。“放”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求得之, 不依赖教师。当学生产生困难时, 则“扶”, 可“不为人知”的略加“暗示”, 或转换角度, 搭设阶梯, 以降低问题难度, 着力于思维受阻处进行诱导。当学生“奋其才智”时, 教师则鼓励, 不需再“扶”。
3. 创设探究情境, 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论点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构建有成效的认知结构, 这个结构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研究表明, 大量的题型复制、繁难的习题求解演示和解题术的记忆与重复等活动并不能促进这三种特征的获得, 而功能性较强的思想方法、具有发现意义的思维活动过程和富有条理性的认知策略的开放性问题则对这三种特征的获得具有积极的意义。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能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 正因为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根据具体知识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来创设情境就尤为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情境的创设, 形式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创设, 必须使问题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体现出的是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这项能力的提高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世界, 以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目的,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定能够创设出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 .
[2]潘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途径与方法.科学教育论坛, 2006 (6) .
英语教学情境 篇10
一、“情境教学”的涵义概述
情境教学, 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或氛围, 以引发学生态度体验, 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合理开展情境教学, 不仅可以促进我们英语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 还能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从而为我们中职英语教学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 创设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 只有来源于生活并能运用于生活的英语才是最有价值的,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所学语言应用于交际。因此,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 创设生活化情境, 需要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充分挖掘生活素材, 并能在英语课堂上巧妙使用,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并将学生引入一种与英语话题有关的生活情境中, 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英语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心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学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教电子专业学生时, 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男生, 他们英语基础差、兴趣不高, 所以在教“Fun time”这一单元时, 我先根据现实生活抛出了话题, 以此吸引学生兴趣:
“MybrotherDavid, heisnothappy, sohewantstotakepartinsomeactivities to make himself happy, can you give him some advice? ”学生纷纷答道:“watch movies”“dosomesports”“join clubs”……听完学生意见后, 我让学生用英文表述自己提出这些建议的原因并针对“Entertainment activities”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这样, 我就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Talking about entertainmentactivities.而且, 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进行转变, 同时也为本节课接下来的内容学习作铺垫。
2.利用角色扮演, 创设体验式情境, 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外语教学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演员, 学生要能表演, 要手舞足蹈, 通过手势、动作、表情等去学习语言, 如果只让学生死板地坐在座位上, 这样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所以,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并在角色状态中去体验、去感悟, 有利于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 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好奇、好动、富有新鲜感的性格特点, 他们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 采用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 可以将他们引入到一个妙趣横生、精彩四溢的英语世界中。
例如, 在学习Unit 5 Let’s do some shopping这一单元时, 在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听说部分和掌握了基本的购物用语后, 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表演情境:母亲节将至, Linda想给妈妈买一件漂亮的连衣裙作为礼物, 于是和好朋友Jenny去了购物广场, 并和售货员展开了一系列的英文对话。然后, 我在班里选取了几名学生对这几个人物进行分角色扮演, 对话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 我就将教学阵地———课堂交给了学生, 学生通过和同伴之间的互相协作, 将这个对话演绎得有声有色, 班里其他学生在这几位同学的感染下, 也显得跃跃欲试。这样, 我通过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情境,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和实践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
3.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直观式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今,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始广泛地出现在各学科的教学舞台上———多媒体技术。它集文本、动画、声音、视频、图像等于一身, 对于英语教学而言,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 并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 在中职英语教学课堂上,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合理引进多媒体技术, 让英语教学在直观、逼真的情境中进行,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带入相应的对话情境和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加大课堂容量, 使学生了解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比如, 在学习Unit 1NicePeople, NicePlaces这一单元时, 我并没有一上课就给学生讲解本单元的英语概念和知识要点, 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大量有关世界各国的优美图片和录像资料, 并配上简单的英文解说, 这样学生就用一种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学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名字, 进一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因此, 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拓宽了学生视野, 给学生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 教学效果自然也会达到理想的状态。
4.根据中职学生心理特点, 创设游戏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习惯上还是学习能力上, 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现象, 他们的注意力一般只维持很短一段时间, 大脑会出现阶段性疲劳, 进而进入思维低谷。而利用游戏教学, 则可以减缓学生疲劳期, 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学生会觉得原来学习英语并非一件枯燥、无聊的事情, 而是充满了乐趣, 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比如, 在学习Unit2 What do youdo?这一单元时, 在教给学生基本句型和语法知识后, 我在班里选了五名学生, 让他们拉手围成一个圈, 再选出一名站在圈中间, 并蒙上眼睛, 摸到一位同学就向他提问:“What will youdo after your graduation?”然后, 这名被摸到的学生要站在圈中间对“Talk about my future job”这一论题用英文进行简单的阐述, 阐述完之后, 蒙上眼睛继续游戏。这样, 我们既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了所学知识, 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让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英语知识的学习中来。
综上所述,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实施情境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对英语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印象,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英语课堂。当然, 中职英语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 以上仅是我个人几点简单的描述, 希望广大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以创新研究出更多可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和途径, 并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化特点和英语水平进行合理运用, 从而达到优化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摘要:当前教育体制决定了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差、底子薄, 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的学习, 学生学习起来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英语学科的学习。近年来, 通过调查研究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结构之后, 尝试运用了情境教学法, 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 对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与大家进行详细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中职英语,情境教学,生活化情境,体验式情境,直观式情境,游戏情境
参考文献
[1]马羽.浅析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模式[J].成功:教育, 2013-12-08.
[2]陈华英.中职英语有效教学的尝试:多元情境教学[J].海外英语, 2010-10-15.
小学英语情境教学 篇11
一、创设日常生活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创设日常生活的对话情境,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丰富的日常生活是孩子们永恒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要会听、会说。所以,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激发孩子们说的欲望,同时还要锻炼听的能力。
比如三年级牛津《英语》上册第一单元Unit1 Hello!这部分的对话内容是主要学习打招呼、互相问姓名的句型。而这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结交朋友的必要环节。教师首先可以找班级中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强的学生同他们进行示范对话,然后学生同桌之间对话,或者让几名学生上前进行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分配角色,分成小组进行表演,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力求课堂教学英语化。这样为学生听说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日后就能为进一步学好英语排上用场。另外,课堂上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讲解单词,用英语问候、纠正错误、表扬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机会开口,而且能够使他们自己置身于语言境界之中,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其他学生就会主动要求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可谓是“第一需要”。每个孩子都特别爱听故事,根据时下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人物,创设出一些梦幻虚拟的卡通世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让他们身临其境扮演其中的角色,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融入学习氛围中。
比如二年级牛津《英语》的第八单元,学习了四个短语“get up,go to school,have lunch,go to bed”。很多教师一定会联系到日常生活来创设情境。其实不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能够让学生身心愉悦接受并且都能很好地运用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单一的创设情境也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由于教授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所以,我希望课程设计方面能够新颖有趣,让他们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学习将会收效更大。
于是,我用心创设情境,考虑到整节课是以帮助麦兜救出妈妈为主线。麦兜妈妈被关进了魔法城堡,如果想救出麦兜的妈妈就必须说出四个魔法咒语,借此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四个短语的兴趣。在学习短语之间的导入部分,为了给后面内容做铺垫,我设置了一个认钟以及正确说出上午、下午时间的环节。四个短语的新授过程主要是以播放幻灯片,根据图片来认识五个短语。拓展部分的游戏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因为完成任务就能救出麦兜妈妈了。第一个游戏任务设置的是配对连线就能够将老怪一点一点消灭掉。学生们讨论得如火如荼,特别有劲。第二个任务是根据自己小组手中的时间,如与城堡大门上的时间一致就要说出相应的咒语。学生们反应紧张,回答慎重而又准确。因为他们都已经融入角色,都想帮助麦兜救出妈妈。
三、创设角色,模拟表演
对话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境,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境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样做的话,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其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比如三年级牛律《英语》上册第五单元:Lets eat!这部分的对话内容主要是进行点餐,学习的主要句型是Id like some…,please. Here you are.如果只是一味操练、讲解句型的重难点,那么这堂课必然是沉闷的,对话教学也失去了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为了能给学生们营造一种热闹、真实的教学情境,我在导入课题时,先模拟表演服务员,让他们来我这里点餐。黑板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图片美食,仿佛把学生们带到了快餐店一般。他们兴高采烈,情趣激昂,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从而使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和无限的渴望。随后让他们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表演对话的内容。学生们各出新意,表现得相当出色。◆(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外国语学校九里象湖城分校)
情境教学前的情境材料处理 篇12
进行情境教学当然需要创设情境。提及创设情境, 很多人便会想到怎样开发才能让情境更“情景”;想到怎样花多少精力去挖掘, 去创设;想到 (特别是有人观摩时) 怎样让情境展现得“精彩纷呈”……我的理解是:能够呈现一定内容的某种形式包括:一段视频、一则故事、一篇材料、一道题目、一个实验、一幅漫画、一张投影、一件标本、一个问题、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标点符号、一次时间的分割……都可以是情境, 问题在于怎样创设与呈现情境才能更有实效。
笔者平时经常参与校内外的听课与评课, 一学期要听不少“公开课”。许多参与上课的教师选取的情境素材不错, 教学环节也井然有序, 花了不少心思, 动了不少脑筋, 搞了不少活动, 但是学生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 听完这些课后总觉得颇有些缺憾。于是, 每每之后, 我就会产生许多想法:这么好的“境”为什么激不起应有的“情”?能否将这些上课教师上过的内容、用过的情境材料稍加处理后立即在同年级的某个平行班中进行教学的“实验对照”?教学的情境到底该怎样创设与呈现才能恰到好处?尝试下来, 结果却大相径庭!实验对比和反思后, 笔者觉得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与呈现上可以也应该做些探究与改革。
一、“锣鼓闹台”——给情境展示升点温
我们知道, 上课铃声响后, 从时间上讲, 学生应该进入学习状态, 但事实上, 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马上达到这种状态, 即真正的学习动机还不能立即形成, 如果教师此时马上就将情境匆匆呈现出来, 则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如果展示的情境平庸乏味, 更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新课程要求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期待欲, 让他们对下面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产生期待、琢磨, 从而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而要达到这种状态, 必须进行情境展示前的氛围营造, 我把它比作一场戏开场的前奏——“锣鼓闹台”, 也把它理解为情境的“情景”, 目的是给情境展示升个温。
我对《遗传与进化》中“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教学进行了“实验对照”。
对照组:师生互动, 复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相关问题, 教师设问:“基因的分离定律是 (在同时存在多对相对性状的情况下) 分开、单独考虑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那么如果同时考虑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投影展示情境:“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进入新课。)
实验组:上课铃响过, 教师进行了相关的组织教学后, 教室里依然有些“喧闹”。教师:“同学们,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有一次, 大文豪肖伯纳收到了一个漂亮女演员给他的一封求爱信, 表达年轻漂亮的自己不嫌肖伯纳年迈丑陋, 因为他是个天才;而且说: ‘如果我们俩结婚了, 生下的孩子有你的头脑, 有我的外表, 那该有多好!’萧伯纳立即回信, 只是将语句稍微地做了一点变动, 便巧妙地回绝了她。你知道萧伯纳是怎么回的这封信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同学也许会问‘他们成了没有?’ (学生大笑) 我们要关心的是, 如果他们结合, 结果到底会是怎样呢, 为什么? (学生笑, 掌声) ”投影“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学生在急切的期盼中以高涨的热情进入新课。
教师寥寥数语的描述、生动有趣的“故事”, 以及精心选择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 不但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 而且渗透了对待生活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教育, 训练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供了教学活动的逻辑脉络, 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地展开, 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
寥寥几句, 就让学生的心理在瞬间内发生了急剧变化。这时, 学生的注意力、探究的心向都达到了最佳状态, 再加上“闹台的锣鼓”本身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灵活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因此, 这些信息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 学生的学习激情顿时迸发出来……
教学内容没有变, 教学对象没有变, 教学情境没有变, 仅仅是教学情境出示前多了那段“插曲” (也可以理解为在情境前增加了一个“情境”) , 竟然带来如此变化, 这究竟说明了什么?我们从中又领悟到了什么?
二、略施粉黛——给情境材料“化个妆”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 使师生设身处“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但是, 同样的情境素材以不同的方式引入却有可能收到迥然不同的效果。
我在高三“人类遗传病”一节的复习教学中进行了“实验对照”。
对照组:教师概要复习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然后用投影呈现内容——展示情境:一个 (血友病) 遗传图谱, 还配辅助幻灯片。情境特点:图文并茂, 结合实例, 条理清晰, 详略得当……学生表现:状态一般;心理反应:“地球人都知道!”
实验组: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谁来拯救五岁小男孩》:画面定格——五岁的小男孩梁晨凝望窗外, 渴望“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画面特写:梁晨因反复出血而萎缩的肌肉, 淤青的腿肚, 严重变形的关节;镜头闪切:流血的嘴巴, 带血的枕巾, 青紫的背部、肚皮, 疲惫的轮椅……画外音:“小梁晨患的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即血友病, 也被称为易碎的‘玻璃人’) , 是 (X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还在小梁晨爸妈恋爱的时候, 外公就神情凝重地告诫:‘结婚后要么不生孩子, 要么生女孩!’”镜头特写:声泪俱下的外公 (与小梁晨类似的病症) ;画外音:“考虑到种种因素, 小梁晨爸妈决定, 生孩子但要进行产前诊断。第一胎诊断为带致病基因的男孩, 他们含泪终止了妊娠;好不容易盼来了第二胎 (也就是现在的小梁晨) , 诊断为‘男孩, 正常概率为98%’, 可是……”“ 外公告诉我们, 他自己有四兄妹, 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很早就夭折了, 直到很晚才知道是这个病及有关道理……” 此时的学生:鸦雀无声, 目不转睛, 潸然泪下;心理反应:心灵震撼, 思绪万千, 百感交集, 激情迸发;此时, 老师不失时机地呈现预设的一系列问题……
一堂课下来, “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X-隐性连锁”、“血友病”、“隔代遗传”、“产前诊断及其正确率”等相关概念和知识在学生记忆的里程碑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情境以这样的方式引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课程的初衷——力图促进学习方式和学习意志的转变, 发展高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借助简单而巧妙的“化妆”术, 使原来呆板而沉寂的情境升华为一种整体氛围的渲染, 一种教学需要达到的真情营造的境界, 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融入这种真挚的情感交流和热烈的人文彰显之中, 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品位和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达成了师生间、学生间的融汇、默契与共鸣;回到了自我的灵魂对白;兑现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天衣无缝的互动畅流”;实现了对生命的照亮和启迪。人与自然, 心灵与心灵的契合就在这美妙的情境中油然地舒展。
一定内容的情境总需要一定的形式来展现, 情境呈现形式的选择是否灵活恰当, 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 对内容的把握程度, 对问题的分析思考效果, 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因此, 我们在情境呈现形式选择上, 既要考虑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 (如知识的难易程度、难点与重点的解决、教学目标的要求等) , 又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理解分析能力、认知水平与认知结构等特点。
三、欲擒故纵——给情境呈现加道“槛”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 作为理科性质的生物学, 却有着文科的特点, 这主要是针对要记的东西 (概念、理论、原理) 太多而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常常模棱两可、混淆是非、难衷一是。于是, 为了防止学生犯错误,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会提早向学生来个“友情提醒”——呈现“错误情境”, 就像为了防止学步的孩子摔坏便牵着其手走路一样。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也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说, 错误是正确之母!不能因为怕学生犯错误而取消其犯错误的机会和过程。在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思维的宝贵品质, 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 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 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错误、发现问题, 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 就是创造的过程, 即使偶尔提出不恰当甚至荒唐或更错误的问题, 但只要提出了问题, 就证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 是其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这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力量。这些都符合新课程要求, 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在解答有关问题时, 教师可以通过“误导”或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误入歧途”;在讲授关键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字词时, 教师可以在口头表达 (加重语气) 或板书时故意设置 (本来是学生常犯、易犯的) 错误, 让 (部分) 学生在听课或观察中突然发现, 并加以纠正, 使学生在“顿悟”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 这种方法的教学过程本身, 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很有益的。如把线粒体写成细粒体;把胡萝卜素写成葫罗卜素;极体写成极核;“质壁分离”的概念中, 把与细胞壁分离的原生质层说成是细胞质或原生质;把原生质体说成原生质层, 等等。让学生在“学步中遭遇摔跤”, 可以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 从而在以后避免错误。
这种欲擒故纵的处理, 在学生的入门之前加了一道“槛”, 把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交给了学生, 实际上是故意制造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用另一种方式创设错误情境, 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 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样操作, 不但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极大提高, 而且课堂的思维力度大大加强, 学生能力的提高不言而喻。这不正是新课改所要倡导的吗?
同样的教学内容, 使用同样的情境素材, 不同的是对教学资源的研究、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由此得到的教学效果。
摘要: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 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 并在课堂中制造出一种氛围, 表达出一种情境, 无形中润物细无声, 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融汇, 形成共鸣。情境教学正是将学习者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 以追求教学的整体效益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锣鼓闹台”——给情境展示升点温、“略施粉黛”——给情境材料化个妆、“欲擒故纵”——给情境呈现加道“槛”等手段呈现情境材料, 才能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触“境”生情, 从而情不自禁地融入心灵与心灵的契合。
【英语教学情境】推荐阅读:
英语课堂的情境教学05-13
中学英语情境教学06-12
情境式英语教学论文09-12
小学英语情境法教学06-20
中职英语情境教学法07-22
小学英语情境教学刍议08-24
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策略10-13
小学英语情境化教学10-16
创设情境优化英语教学论文10-26
英语主题式情境教学法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