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2024-10-13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共10篇)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1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摘要】情境教学是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所创设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好的情境教学的创设不仅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习时也能接受更多的知识。对情境教学的研究能够给教育者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关键词】情境教学 教学反思 化学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情与境、情与理、情与辞、情与情为出发点,创设好适宜的情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而创设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及情境教学自身所具有的与新课程理念相契合的特点,使得情境教学法在新课改课堂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师创设一系列的情境,作用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思维和智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情境教学强调利用情境开展教学。情境教学运用新颖的形式、丰富的教学道具和有意义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情境教学的难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紧密相关的情境,不能为了情境而设计,而要让情境服务于教学,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和增强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所以情境教学的创设首先得符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创造环境、情境,并结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来建立。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教学宗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技能与方法,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在高中化学中加强情境创设是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的,那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开展情境教学呢?笔者主要通过化学教学来试着谈谈情境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化学其实源自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见化学的影子,因此,生活就是很好的化学教学素材库,此外,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化学教学要回归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正因为如此,在进行中化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贴近生活,创设好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鼓励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之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例如,在讲述氯气的性质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化工厂氯气泄漏事件的图片和视频播放出来,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此时,即可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氯气泄漏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你们是化工厂的员工,如果发生了泄漏事件,想要正确的逃生,就必须要了解氯气的性质,那么你们能够总结出氯气的性质么?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接收信息时也能贴身体会到化学的意义所在,能够分清物质的特性,有毒还是无毒,怎样防治,甚至还能救人,一个情境的创设就能让他们接收到很多的知识点。在此案例中,教师试图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而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期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真实可感的情境。体现出了情境对教学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通常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往往会设置巧妙的问题,留下悬念,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答案,讨论完成后,有的学生会谈到密度、有的学生会谈到气味和颜色,总之会有各种各样的讨论结果,当然涉及的知识也会有很多,你会发现其实学生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有的时候甚至老师都想不到的知识点,他们会提及。这样,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学生就可以很快的分析出氯气的性质,了解到性质后,就能够提出逃生的方法了。可以看出,创设好生活化的情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用处,从而全面的发挥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具备必需的化学素养”,“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就要特别强调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而有效化学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化学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化学课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是化学有效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十分有效的方法。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古到今,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之中,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化学生的知识体验,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出有效的实践环境,鼓励学生主动的进行实践,深化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将单一的学习转化为实践体验的过程,比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时,先模拟实验,让他们通过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来给出自己的实验结果或结论,然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还有就是历史,化学史料不仅真实记录了化学知识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过程,也体现了科学家优秀的科学品德与科学思维,在教学当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家的事件或者化学历史事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史料为背景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科学家们探究的过程,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他们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与人文精神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他们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进行硝酸的教学中,就可以讲述关于玻尔诺贝尔金质奖章的事件,让学生感受到玻尔的爱国主义精神,去感受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去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在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与也能够帮助其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意义的教学方法。

然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刻意追求形式,要经过仔细思考备课,类似种种非学生熟悉的,不符合实际的或者完全人为的编造的,与所学知识联系不多的,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学生不能正确或者准确理解,导致对教师所讲不知所云,甚至起阻碍作用的应坚决割舍。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怎样设置教学情境才算是成功的呢?笔者认为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情境的速效性。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用哪种形式,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象。因此,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应力求体现速效性,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

2.情境的适度性。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并非教学情境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曾经听过有一位小学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了十多个教学情境。一会儿参观动物园,一会儿参加跳绳比赛,一会儿做游戏„„学生忙,教师更忙。在忙乱中一节课匆匆结束了。在这匆匆忙忙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情境本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其实可能也忘的差不多了。

3.情境的现实性。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及他们所接触到的东西,时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创设的情境才能更好也更容易让学生进入。

4.情境的思考性。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原型。即使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也不等于将生活画面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中来。创设教学情境,不在于情境的华丽生动,不在于气氛的热烈,也不在于问题提出方式的“与众不同”,而在于学生有无对问题作出反应,能否使学生具有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困惑、矛盾等情绪体验;能否真正调动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地方,一个教学情境也许很好,但未必就能让学生理解接受。

情境教学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有促进作用。化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盲目追求新颖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和体验性。要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造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条件,创造最适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只有在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和适当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支撑学生积极学习化学的探究活动,真正帮助他们成为化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真正实现教与学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刘艳.情境·高兴·高效——高中化学教学的情境教学探析[J].科学·自然,2013(23).[2]由佳.主题式情境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9(5).[3]丘伟雄.试论情境教学的创设[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1).[4]孙爱君.如此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8).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2

一、情境再现, 柳暗花明

在这里, 我首先谈这样一个问题:甲、乙两人都是1966年出生的, 甲的生日是三月初八, 乙的生日是三月二十八, 为什么甲一出生就该管乙叫哥哥, 看似较难解释的问题, 可对甲、乙二人的父母来说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因为一九六六年是闰三月, 甲是闰三月的。下面我再谈一个小故事, 这是发生在老北京胡同里的故事。在胡同出口处有一处小吃摊, 每天都卖着烧饼夹肠、夹肉、夹菜等。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非常爱吃烧饼夹肠 (肠是用猪肠子灌的, 用线绳一系, 放在锅里煮熟而成, 俗称灌肠) 。这一天, 小孩想吃烧饼夹肠, 就磨父亲给他钱, 父亲当时比较烦, 就不想给他钱, 于是就想为难一下孩子, 说:“我说个谜, 你猜出来就给你钱。”于是就把他们家几代人都没有想到的谜说了出来:“你猜什么东西用刀砍断后是一段”。孩子略想了想就说:“灌肠”。父亲随口说了一句:“胡说”。但是很快就回想了过来, 可不是么, 于是父亲很高兴, 就问孩子:“你怎么想到的?”孩子说:“我经常去胡同口小摊处去玩儿, 有很多次都看到卖烧饼的伯伯用刀把线绳割断, 就是一节灌肠。”父亲给了孩子钱, 孩子高高兴兴地出去买烧饼夹肠了。而父亲大脑很快就活跃起来, 圆环的东西割断后都是一段。

二、常见的数学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1. 故事性情境。创设故事性情境较适合低年级的教学, 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2. 活动式情境。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中理解和掌握, 而不是单纯地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 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3. 生活式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 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还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问题式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讲究提问艺术, 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 充分体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理念。

三、精心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把课堂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 流连忘返的意境, 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堂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 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性质。作为教师, 我们要努力创设这样的课堂情境, 寓教于乐。

教学中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实践”的过程。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教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的桥梁。如大数学家欧拉在解决“七桥问题”中就把四块陆地抽象为“四个点”从而圆满地解释一次不重复走完“七座桥”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以一道数学题为例简单谈一谈问题情境设计。这道题是:甲、乙二人, 甲对乙说: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你才7岁, 乙对甲说:我到你这样大的时候你已经31岁了。问甲、乙二人的实际年龄。首先让两个年龄相差3岁的学生置身其中, A学生17岁, B学生14岁, 让学生去体会此题中什么永远不变, 学生异口同声“年龄差”。然后和学生一起建立数学模型, 将年龄差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画出来:

7岁到31岁是几个年龄差3个可设年龄差为x, 于是有3x=31-7, x=8年龄差为8, 于是乙的年龄是15岁, 甲的年龄是23岁。接着让学生更换不同的数字, 继续做题, 学生会发现大年龄减去小年龄必须是3的整数倍。再让学生仿题出题, 巩固练习。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3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创设趣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很有乐趣,也只有学生感到乐趣时才会产生学习上的动力。这很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案例1:在学习指示剂遇酸和碱的变色规律时,因为以前在学习分子运动及二氧化碳性质时,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知道指示剂在不同环境中会显示不同的颜色。为了使学生对指示剂有更深入的了解,先给学生变个小魔术:取一张事先用酚酞试液写过字的纸,展示给学生,他们会认为纸上什么也没有,然后向其喷洒一种“神雾”(碱性溶液),则纸上就会显示出红色的事先写好的字。纸上的红字从哪里来的呢?此时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就会带着疑团和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创设易错问题,引导学生思辨。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冲突,还有些知识点和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还有些化学测试题学生一看就懂,但一做就错,这些都极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这些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思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案例2 :预测含杂质的氧化铜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反应),将混合物100克放入试管中通入一氧化碳并加热,充分反应后,测得质量减少了16克,则混合物中氧化铜质量是多少?

学生习惯性认为,质量减少即为有二氧化碳生成,把16克当作二氧化碳来计算,此为易错点,可逐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减少的质量并不是因为生成二氧化碳,而是减少了氧元素,要抓住这个关键来计算。

3.创设热点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变通能力。有關社会热点问题,学生都有一种新鲜感,了解其中的真实情况的欲望比较强,从中选取相关内容创设情境,非常方便,效果也好。

案例3:在学习“温室效应”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可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想想,这几年的冬天你觉得冷吗?在新闻媒体上你听过关于“暖冬”的报道吗?学生会马上行动起来,想立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这样做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提高了学生关心环境的意识。

4.创设目标式教学情境,改组旧知识引进新知识。在教学设计上,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在其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从而形成实质性的知识网络。

案例5: 教师问:“西红柿、苹果、食醋、酸奶的酸碱性一样吗?”学生:“不一样”。“不一样的话,用什么方法确定酸性的强弱呢?”“用酚酞试液,用石蕊试液”。“那好,请同学自己实验,检验酸性的强弱。”当学生用石蕊作完实验时,惊呆了:各试管的颜色几乎差不多,为什么?“看来,我们需要用别的方法来区别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了。”

一连串的问题从生活中来,激发了学生们原有的知识,而当他们用这个知识解决问题时,又遇到了困难,此时引入PH就成为必然。在这样的情境中构建新的知识,更有基础,学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如果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只是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这应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三、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形式上的问题,要让他们感到困惑,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2.创设的问题难易适当,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问题提得太大、太空,学生摸不到边际,无从下手;问题提得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回答,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3.对于某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在创设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辅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应。

4.化学知识和生活生产实践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善于寻找教材和生活生产实践的衔接点,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很实用,很重要,必须学好。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4

摘 要

如何利用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激发兴趣,语言描述情境激发感情,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生活情境,去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如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写生动、写具体、写清楚,会布局谋篇,达到学生‚会写‛作文的目的;如何创设一种讲评和修改作文的情境,培养他们评改自己和同伴的作文,最终达到养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真正做到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

关键词:作文 情境 兴趣 思维

长期以来,一些中小学生怕作文,怕上作文课,一提起作文就会头疼。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长期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创设情境,把孩子带到了永不枯竭的源泉中。在这翻腾着绚丽浪花的源流中,孩子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贮存的词语也一下子变得那么鲜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爱用那些生动的词语去描绘眼前的情境,那是智慧的启迪,也是语言的学习,而且是美的享受——从这里,孩子一步步去认识世界。

一、创设表达情境,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是自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欲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便诞生了。‛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因此,能否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写作指导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快乐作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尝试到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让‚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去写作。

㈠、图画再现情境激趣。

中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东看西望,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情境的出示,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臵身于特定的环境中。这样,客观的情境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能调动儿童的情感参加学习,让学生在其中有目的地观察、体验、思考、想象。

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视写作为乐事。

如:在指导‚大扫除‛的场面描写时,应事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并告诉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课堂上,提问:‚谁干活不怕脏?怎样不怕脏?‛同学们可真是有话可说,但是,抓不住人物的动作要领,普遍存在观察无序的问题。于是,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不过,在表达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观察顺序说,做到言之有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呢?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他先是怎么做的?(放课件1)接着是怎么做的?(放课件2)然后是怎么做的?(放课件3)最后又是怎么做的?(放课件4)在学生依次说出动作:‚握、拖——扛、跑——拧、冲洗——握、拧‛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观察其神态,想象其内心,然后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指导,学生就很快完成了一段话的练习。

又如在指导学生写月季花的形态时,应做的第一步是:先让学生回忆观察时的印象,然后放课件,让学生观察。同学们会自然地说出学过的词:‚含苞未放‛、‚含苞欲放‛、‚绽开‛,而且进行了合理的想象。第二步:让学生观察最引人注目的那一朵——完全绽开的。把一朵含笑怒放的月季花制成特写镜头课件,先把它的花朵、叶、茎分步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想象;再出示这束月季花,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学生不但认识了月季花,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去观察事物——按一定顺序。第三步:抓住月季花形态各异的特点,引导观察各种姿态的花,让学生想象说话。当美丽的图画播放出来时,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说话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这单支独开放的,好像是园中的领头之尊;这两朵齐开的,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孪生姐妹;这三朵开在一起的,一朵大,两朵小,就像是一位年轻的妈妈领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逛公园;这四朵开在一起的,就像美丽的花仙子降临人间,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护花使者,前面还有一个园中向导!这五朵开在一起的,多像一位幼儿园的阿姨在给许多小朋友讲故事;这许多朵堆成一簇的,就像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就像开了锅的水一样,个个抢先发言。这样的场面,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都被当时的情景感动了,情不自禁地向他们竖起大拇指,说:‚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简直一个个都成了想象大师了,将来肯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④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而且发展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㈡、语言描述情境激情。

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创造需要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可以说,作文是中小学生‚想象之树‛蓬勃生长的园地。在这园地上辛勤地耕耘,便会看到喜人的硕果——中小学生的心灵插上了翅膀……

在听了同学们描述月季花的形态后,创设情境:你们的语言真可谓把老师带到了那诗一般的仙境。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一次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放古筝曲,师述):现在,我们就站在美丽的月季花丛跟前,看到这朵朵开放的月季花,就会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去(教师象征性地用鼻子去闻一闻,自言自语道:‚好香哪!‛)……你正凝神地看着,忽然,一阵风吹来,满园的月季花(教师做月季花随风摆动的手势)……小蜜蜂飞来了……花蝴蝶也飞来了……稍停片刻,教师又说:‚好,睁开眼睛,美不美呀?谁能把刚才感受到的美景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我会情不自禁地闻一闻:真香啊!‛

‚一阵风吹来,这里就像花的海洋,满园的月季花,随风摆动,就像是在跳着欢快的舞蹈,又像是在欢迎我们:欢迎你,新世纪的主人!‛

‚我似乎还听到了她们那欢乐的笑声……‛

‚小蜜蜂来到花丛中辛勤地采蜜,说:‘我在很远的地方闻到了你的香味,就赶到这里来了!’‛

‚月季花姐姐,你真美丽!我真敬佩你,月月都能为人们奉献美丽,送去芳香!‛

‚月季花姐姐,你真顽强,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能傲然挺立!‛

‚月季花姐姐,公园里、道路旁、校园里……到处都有你的身影,你为了让人类能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无私奉献!‛ 的确,用李吉林老师的话说就是: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的前面开阔其思路,使学生从审美感受开始到创造美。这样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含蓄地道出了月季花期长和生命力强的特点,从而也是同学们对月季花的喜爱之情的自然流露,不仅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而且打破了传统的作文构段方式,使作文出现了创新。以上的情境创设,也是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教师的语言、眼神对学生又饱含着希望与期待,使教师的情感成为促使学生心理品质变化的心理因素。

再次,采用表演体会情境激语言,让学生快乐作文。

中小学生作文最感苦恼的是‚无米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无‚米‛,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生观察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展示生活的情境,就能把学生直接带入有关生活的现实的情境中去……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兴趣就倍增,也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说写愿望,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写作时犯空洞无物、脱离生活的毛病。

‚擦玻璃‛虽然是同学们常见的现象,但如何把它清楚地写出来,还是个问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在说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地方学生说不到位,就创设情境,当即让学生表演擦玻璃:先怎样擦,再怎样擦,够不着的地方呢?窗户的边框呢?并定势让学生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内心,最后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这样,一个‚擦玻璃‛的片断就完成了。

又如,上课故意迟到,让学生写‚当老师迟到两分钟的时候‛片断;表演因扔纸而发生的意外,让学生写‚由扔纸想到的……‛片断,表演……,写……都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正如李吉林老师说:‚①引导儿童观察情境,在情境中加深体验,写话、作文必然情动辞发,言之有物。‛

二、创设写作情境,培养学生‚会写‛的能力。

学生思想的风帆一旦扬起,老师就得给他们开辟轨道,让其驰聘在万坎碧波之上……学生写作的兴趣有了,但并不表示就能写好,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指导‚怎么去写‛。实际上,中小学生作文除了感到‚没啥可写‛以外,其次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及‚迁移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定格、重放等工具优势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因为,作文训练是一项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需要观察,思维,表达密切配合。只有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当学生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有序、细致地观察,就会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就会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

㈠、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指导写具体。

运用多媒体的定格作用,能有效指导学生观察。因为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粗略,比较笼统,不善于注意事物中的细节。还以习作教学《一场拔河比赛》为例,当在课堂上用录像展示拔河比赛的全过程时,虽然学生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兴趣很浓,注意力很集中,可是,一旦马上让他们下笔成文,也是很难做到的。于是,重放录像,并选择‚拔河‛中有代表性的一些镜头‚定格‛,把

一闪即过的画面‚定‛了下来,让学生认真地,反复地观察。老舍先生说过:‚学生作文写不具体,就是因为对所写事物没有仔细观察,认识模糊,没有清晰的印象。‛当学生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有序、细致地观察就会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就会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比如,同学们看到自己在‚拔河‛中‚拼命‛的镜头,骄傲地说:‚看,我最卖力了,我的手都红了。‛看到别人‚拔‛的样子,指着别人的鼻子才议论呢:‚看,张醒咬紧牙关,脸憋得通红,连眉毛都竖起来了。‛‚不对,眉毛是拧起来了,好像也在使劲。‛‚李增辉的双手拽着赛绳,像拽者脱僵的野马的尾巴,死死不放。‛‚贾盛博的身子倾斜得快要摔倒在地上了。‛听听,这些发自内心的语言不正是我们渴望已旧的‚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吗?这样写出的文章能不具体吗?

㈡、利用多媒体的‚重放‛,指导写清楚。

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命脉,写作顺序清楚了,别人才能读明白。多媒体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帮助同学们回忆当时的情景,也能无限制地重放镜头,使事物在同学们的脑子里反复强化,多次看和听,他们或多或少地就能叙述出个大概。这时,老师再稍加点拨,就能轻松解决有关写作顺序的难题。还以‚一场拔河比赛‛为例子,当放过两遍录像以后,多数同学都能说出写作的顺序是‚赛前——赛中——赛后‛或是‚比赛前的准备——比赛中的激烈——比赛后的喜悦‛。而且,在‚比赛中‛这一主要环节中,也知道要抓住‚队员们拔得特别卖力‛、‚赛绳相持不下‛、‚拉拉队嗓子都喊哑了‛这几部分来写。这就改变了过去只知道笼统地写‚比赛的第一场我们赢了,第二场他们也赢了,第三场特别激烈,我们拽呀拽,使出了吃奶的劲,终于拔过来了。‛那种流水帐似的写法,写出的文章既具体,又清楚了。㈢、利用多媒体的‚再现‛,指导写生动。

多媒体有强大的再现功能,有强大的容量,可以把许多图片和文字复制到一起,帮助学生理解,选择,运用,非常方便、快捷.我们可以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多媒体课件里储存足够多要用的图和字,以便在上课时随时出示。如:在指导学生观察拔河前的准备时,一方面出图,指导观察队员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态,一方面出文字:‚精神抖擞、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摩拳擦掌、充满信心‛、‚身强体壮、膀大腰圆、各个像小牛犊,各个像小老虎‛。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生动地叙述看到的情景,减轻学生学习的坡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这种方法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㈣、利用实物投影,指导学生布局谋篇。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懒笔头。‛‚要趁热打铁。‛情境的创设,学生已经打开了语言的闸门,这不正好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但是,拿起笔来先从何写起,又怎样去写呢?实践告诉我:多媒体又能助我们一臂之力。

在学生有了充分的的准备,心理上跃跃欲试,渴望倾吐的时候,再一次要求学生根据写作目标,围绕文章所确定的中心,对所选材料加以分析、归类,确定按什么顺序表达,什么详写,什么略写,在草稿纸上拟写作提纲,并将其提纲用实物投影放映出来,让全体学生相互评价、鼓励、启发,把头脑中的构思再一次清晰化,避免出现内容无重点,层次不清晰,详略不得当的毛病,让其成稿在腹,能胸有成竹地去写,随心所欲地去布局谋篇,使写作水平进一步升华。

三、创设评改情境,培养学生‚会评‛、‚会改‛作文的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依常规,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小学作文训练总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除了要对当次作文作一次总的回顾和评价外,又要明确今后作文训练的目标。因此,重视作文讲评并提高作文讲评质量对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我们做教师的试想一下,如果在未誊写作文本之前,我们先收起学生的草稿,从语言、选材、结构、中心几个方面粗评出典型的优秀习作,拿到课堂上来欣赏,创设一种赏文的情境,更能让你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体做法是:挑选出好的作品,叫小作者一个个走上讲台,把他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很显然,他们感到这是一种骄傲,一种自豪,便能读得绘声绘色,做到了抑扬顿挫。可以说,这是作者表达感情去朗读的最佳时机——让所有的同学都听他(她)来自读自己的习作;更是同学们赏识文美的最佳方式——亲耳聆听作者倾吐自己的感情,真是两全其美。这个时候,你看吧,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有听得入了神的,有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的,有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有敬佩得竖起大拇指的,还有啧啧称赞、情不自禁地进行议论的……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内心已经在琢磨了:人家怎么写得这么好呢? 噢,原来他……看到这种情景,我就趁机让他们进行评价,果然不出所料:他(她)动脑筋了,选材新颖;他(她)写得是真人真事,表达的是真情实感;他(她)写得生动,做到了详略得当;他(她)敢于展开合理的想象;他(她)语言积累多,词汇丰富……这句句肺

腑之言,不正是我们教师想说的吗?这个时候,再去修改——自改、互改作文,是不是比老师细评,学生根本不看评改情况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习作上要见效得多呢?用我们常听的一句话就是‚知错就改‛、‚就地‘罚办’‛。先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使教师批改的任务减轻,而且对端正学生的习作态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都起着明显作用。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改法。教师尽管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那么,究竟如何改呢?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这一思想同样使用作文修改教学。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实践表明:教师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人美耳,此意学人比不可不知也。‛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能成为千古名句,还不是改了多少次,最后才觉得用‚绿‛字最恰当吗?唐代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这一典故,我们不是常常说起吗?当然,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说,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一种方法是:

当学生通过观察指导和想象,产生‚会写‛的情感时,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片断练习,通过投影在屏幕上显现,在师生都能看到被评习作的情况下,共同进行评议。虽然被评议的作文只是少数,但影响甚远。老师在上面直接批注、修改;全班学生集体评议、修改;同学们自改、互改。学生看着被改的习作,随着教师的点拨,受着伙伴的启发,获得了众多的信息,及时从写作规律上认识自己的 优缺点,当堂予以改正。这样,不仅能增强同学们的写作自信心,增添写作兴趣,又能巩固强化写作知识的迁移,提高评议、修改的能力。

另一种方法是,在我们前面所说的讲评之后进行,也就是对整篇文章的修

改了。在学生欣赏完了优秀习作之后,教师先用电脑出示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一是改语言,就是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帖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布局谋篇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首尾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主体是否突出等;四是改材料,主要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重复累赘的材料,是否有与题目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等;然后,用实物投影出示一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习作,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体评议其优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接着由教师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改策略;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互改,直至等你喜欢欣赏你的文章为止。这种方法以讨论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综合上述,在信息时代,在要求提高教师素质的今天,在作文指导课上,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利用其声、形、色并茂的特殊功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做到‚有话会说‛,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挥,从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学生不但摆脱了怕作文的不良心理,而且积极主动地练习写作,并且有信心写好,形成了作文的良性循环。从课堂效果来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接受的信息量大了,获得的知识面丰富了,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效率提高了。从学生心理来说,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逐步达到‚爱写‛、‚会写‛、‚会改‛的境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我觉得,声像媒体像‚一个台阶‛,他可以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投影媒体像‚一根拐杖‛,它可以 扶着学生‚步入习作的殿堂‛,更是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小学生的作文练习创设了丰富的情境画面,同时还具备文字输入,修改保存的功能。小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边看情境,边练习写作,真可谓乐中写,写中乐。

课堂实践告诉我:创设情境教作文,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是能让学生顺利渡过写作难关的一条成功之路。作文教学是一门艺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篇5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义。”“数学应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便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学好数学的目的便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数学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

一、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精心组织学生提问,进而学生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常用手法。

首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上要尽可能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中设置开放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面对开放性的习题,学生会思考:“怎么条件不够?是不是有多种答案,是不是还有不同的方法?„„”,这样,数学问题就来了,学生就会发展意见,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利用新知识,新问题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提出学生力所能及,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状态,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中集中智慧和意志,通过充分的思维活动去发现、获取知识,发挥、拓展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设置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并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从而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数学教师中应注重情境教学

情境,即情感或心境的氛围,情境理论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情趣也不同,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学情境,以情育人,以情动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认为,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应该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他的亲切、和谐的笑容。课堂上,探寻、鼓励、肯定、赞许的目光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第二、提供感性的、探究性的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数学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数量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辨别、抽象,从而获取新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研究素材,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思考,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作图等程序,探索规律,建立猜想,并进行逻辑验证,从而得到法则、公式等新知识,并且获得一定的探究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调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获得自信,充分发挥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6

【摘要】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材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美术;情境教学

在多年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我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最基本的“讲述法”,此法不仅方便组织教学,而且有利于对课堂时间的掌控,中间穿插着提问、讨论等其他手段,有时也用多媒体和电脑等辅助教学。

按照新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美术鉴赏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尝试使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就是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给学生以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活动。

在高中美术教材中,能用“情境式”教学的作品确实不少,如适合用话剧表演的具象美术作品,其有典型形象、典型环境,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美术作品的完整主题。例如《最后的晚餐》,这是两幅相同名字不同画家画的世界名画,在欣赏这两幅画时我就运用了情境教学法。一走进课堂我就说:“今天我们来试着表演一下最后的.晚餐。”同学们听了都激动万分,踊跃举手要求表演,最后我选了26位同学做准备,其余同学把课桌整理一下,使教室中间留出表演场地。

第一组我选了13个同学,由班长赵强波同学演耶稣,因为他是个具有号召力、沉着、冷静的同学,适合这个角色。犹大选的是吴同学,起初他还不愿意,因为谁愿意演####呢,但经过劝说他同意了。然后按照达芬.奇画的《最后的晚餐》,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的稳定构架,讲台下放一排课桌凳,表演耶稣的同学坐在中间,两边坐着他的门徒,然后我把最后的晚餐故事背景复述一下,让学生理解一下画中的故事: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出卖了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我说开始,耶稣(赵同学)说:“你们中间有人出卖我!”大家反映激烈,都左右看看焦急互问是谁出卖的,只有犹大没有做声,然后犹大看到大家都看他,也装模作样地问是谁。耶稣说:“就是你!”犹大拿起钱袋(铅笔盒)站起身就离开了,即使他没有拿着那只钱袋,我们也能通过达.芬奇的绘画方式,辨别出这个罪恶的敌人犹大。下面同学一起鼓掌。 第二组我重新选了13个同学,由副班长郭同学表演耶稣,犹大叫高亮演,他也不愿意演,下面同学一起哄就把他赶上来了。然后我按照丁托列托画的《最后的晚餐》,把课桌斜放在教室中间,十二使徒坐在长桌旁,耶稣伫立在他们的中间,一个高个子的同学站在郭跃后面用手电筒打光,尽量模仿画中的情景,还有几个同学演仆人们向进餐者端上盘子(书)。我说开始,耶稣(郭同学)说:“你们中间有人出卖我!”大家激动地站起来相互指责是谁出卖的,只有犹大没有激动没有做声,大家一起指向他。耶稣说:“就是你!”犹大拿起钱袋(铅笔盒)站起身就离开了,下面同学又一次鼓掌。

通过这种情境式教学,学生对达.芬奇绘画的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的稳定架构有了具体的认识,对丁托列托绘画的呈对角线倾斜的大趋势及气氛骚乱而激动的特点也有了深刻的把握。

另外,我在上雕塑作品欣赏时,也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如雕塑《大卫》有三个造型分别是多纳泰罗、米开朗基罗和贝尼尼的作品。他们的风格各异,各自相距1的历史。我分别找了三个同学来摆造型,多纳泰罗的《大卫》个头很小,只有126厘米,还是个少年的形象,于是便找个头小的同学来模仿,头上戴着帽子,手里拿着一根木棍代替长剑,面部表现出喜悦和自豪的表情;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由巨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高达260厘米,是一个气魄宏伟的年轻巨人,于是找一个身材高大、眉宇间有着英气的同学来模仿,左手里拿一块石头紧握着搭在肩上,右手自然下垂,头部昂然抬起,目视前方,镇定自若,充满必胜的信心;贝尼尼的《大卫》有一个旋转的动作,便找了一个身材中等的同学手里握着石头作抛物状,头部抬起眼看前方。这三个同学同时站在讲台上作出不同的造型,他们的不同姿势和动态一目了然,效果很不错,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自然把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的独特艺术价值艺术特点深深植于同学们的脑海之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师生换位,即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也是我经常运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成了老师,会积极地准备教学材料,仔细分析教材,多方面认真找资料,在模拟教学时非常投入,对教师备好课也是一种促进,但需要学校在教学硬件上予以大力支持。

浅谈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情境教学提出的背景

1. 初中历史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在这些新观念的指引下, 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教学, 研究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成为势在必行之事。

2. 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提出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 它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 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高效课堂是作为教学理念提出来的, 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这就给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阔的研究空间, 努力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 适合教师自身情况的新的路子, 情境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3. 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

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课程;是培育人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 历史知识的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做到史论结合。因此, 我们应创设适当的情境, 把理论寓于史料之中, 从史料的论述和分析之中看出理论, 使史料和观点统一。

二、情境的设置方式

1. 创设动态情境

创设动态情境的途径很多, 包括运用音乐、图片、模型、表演、影视作品等方法。

(1) 有效地创设音乐

相信音乐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热爱音乐的人必定是情感世界丰富的人, 教师常把音乐带到历史课堂, 利用音乐独特的魅力, 作用于学生的听觉, 让视听结合, 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作用, 将历史溶于音乐享受之中, 不仅给学生美的享受, 还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

(2) 有效地创设模型

学生对于他们看不见听不到的事很难相信, 对于他们思维理解不了的东西更是持怀疑态度。如何让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就显得格外重要, 利用图片和模型就是一个好办法。例如, 在教学《人类的起源》一课时, 教师找来了“北京人”的模型和”山顶洞人”的模型,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比较, 很容易总结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体貌上的差异, 这种认识会牢牢记在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这种利用模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 学生乐学、爱学, 课堂效率很高。

(3) 有效地创设表演和影视剧

现在的孩子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 他们活泼好动, 参与意识极强, 抓住孩子们这一性格特点, 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是提高课堂效率, 活跃课堂, 快乐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历史课堂中偶尔搞一次活动课, 让他们自编自演历史短剧, 效果也非常不错。学生在表演之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熟悉课本内容, 了解基础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自觉地掌握了历史知识, 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现在的影视作品相当丰富, 利用影视作品再现历史, 还原历史面貌, 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效果极佳。影视作品直观生动, 孩子们极易理解, 容易记忆, 他们把这看成是一种享受, 而非负担, 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一部好的历史剧就是一堂好的历史课, 多媒体教学已经进入了课堂, 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现在历史题材的影视片很丰富, 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都有。但是教师有责任告诉学生, 历史与影视作品是有区别的, 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要灵活运用。提高历史课堂活跃度, 也并不是要在课堂上搞专门的娱乐, 要以学习历史知识和提高历史技能为宗旨。

2. 创设悬念情境

思维从疑问开始, 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创设悬念情境恰当质疑, 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悬念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 通过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知识的兴趣。创设情境也可以放在一节课的进行过程中,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关于问题的提出, 既可以由教师提, 也可以由学生提, 可以由教师提给学生, 也可以由学生提给教师, 或学生提给学生。疑问也可以在课的结尾提出, 这样主要是为下节课做准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8

关键词:情境教学 历史教学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要达到如此要求情境教学方法无疑是非常适合的方式之一。

一、何谓情境教学

情境,《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辞海》对情境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可见,无论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就是情境的特质。

心理学中的情境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情境”就是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教学材料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真实、生动、具体、形象、适当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行为体验,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情境思维是当情境所提供的线索对学生而言较陌生,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能完全理解或者解释,造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的一种思维)的客观环境。李吉林给的定义是: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界引入凯洛夫的课堂教学模式“复习知识一导入新课一运用巩固一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在角色地位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内容上强调以教科书为本,精讲多练;教学方法上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记忆、背诵,实现“背多分”。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占据着重要地位。造成历史学习的误区、改变了本应快乐的教学生活、也影响着育人的质量。每每亲朋好友问及我所教的科目,在得知是历史后,便慨叹:“副科”、“你的记忆一定很好”,有的则告知:我对历史很感兴趣,随即跟你大谈,雍正帝有几个老婆。这些都曾经是学过历史的学生,而他们把历史学科的作用要么定位在高考时凑点分;要么定位在能看得懂历史连续剧。中学阶段曾花很大精力背诵过的历史知识早已荡然无存,烟消云散。在本人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一直体验着历史教师的无奈、同情着学生学习历史的痛苦。主要还是老方法教新教材。

三、中学历史课转变以往教学方式、引进情境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内容设置体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课程设计中,体现多样化、开放式原则,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前提。

(一)从功利角度而言高考命题思路的转变。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实现还有相当的差距。“培养目标体现时代的要求”现阶段还仅仅是个理想。面对如此情况为了改变原有重记忆、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作为风向标的高考试题随之发生了变化。中学历史教师要想在高考考核中有所作为,必须认真落实课改思想,吃透课标精神、更改课堂教学习惯。将情境教学引入历史教学课堂是必然趋势。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感知历史的主阵地。高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感知历史的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和知觉(听觉、感知觉、运动觉、思维等)的参与,提高感知的质量,达到“积累”“理解”的目标。

(二)历史学科的特点的决定作用。

“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历史学科是对人类以往的发展进程进行考察和解释的一门学科,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存在加上他们之前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分析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具有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等特点。

历史知识具间接性。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过去了甚至消失了的人类活动,对这些研究的对象已经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接触,也不能借助任何技术和手段使其重演和再现,只能依据遗存的材料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的事物时,一般不是进行直接的原状性的展现,而更多的是借助教学材料和语言,来间接地表达历史的事物;学生要了解和认识过往的历史进程,也不能进行直接的接触和实验,只能借助有关的学习材料进行间接的认识。历史知识的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特点,决定了历史学科、历史知识是庞杂的、复杂的、浩瀚的,给初学者留下的较为普遍的学科印象是:多、繁、难。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普遍的反映是:难背难记、难于理解。新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调整为“重大历史问题”。较之过去,学生学习的负担有所减轻。但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还要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形成“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把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九门功课都要作为主要科目的高中生来讲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创始历史环境无论是从功利角度对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还是从时代要求角度提升学生全面能力都是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这一教学方式值得广泛地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一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刘晓平.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12月。

[3]杨华.感受历史,激发情趣——浅谈情景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12月

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施 篇9

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施

张玉川

荥阳市高级中学,河南荥阳450100

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实施纲要指出:“放大学生内在能动特性: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多样教学情境,促进和提升学生学习探究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高中数学学科教师受高考升学压力影响,往往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忽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将学生看作是仅仅接受知识内容的“工具”和“口袋”。因此,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创设多样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潜能,已经成为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作答、体悟,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2.启发性。设问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在解题回顾中,师生还共同对问题进行了引申、推广及相应证明,从而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信息和勇气,领略了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

3.挑战性。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

通过多媒体的动画设计,学生能更生动真切地感悟到有限与无限、精确与误差、运动与静止的极限过程,从而对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有了深刻的领悟。

4.明确性。设计的问题要小而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可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趣味性。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二、抓住学生内在情感,创设激励性情境

心理学认为,人类从事某项活动,并能够进行深入地推进,其情感基础是重要的保障。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内在情感做“支撑”。孔子日“知学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良好内在情感的形成和树立,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入推进起到促进和助推作用。能够使学生在探究活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有的放矢的改正,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规律,利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设置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内在潜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感知情境、体味情境内容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外延,产生探索实践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树立。

三、抓住问题多样特性,创设问题性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在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要领下进行学习活动,为教师“不教”打下方法基础。教育学指出:“学而得法,事半功倍,学不得法,事倍功半”。问题教学作为数学学科知识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程中展现着重要的作用,占有显著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时,可以抓住数学问题形式多变,解法多样的特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设置具有问题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教学知识开展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反思解法以及辨析总结等活动方式,寻找出进行此类型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为学生开展有效探究问题活动,提供丰富的方法基础。

四、抓住教学评价特性,创设互动性情境

众所周知,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点滴积累、逐步树立的发展过程。而高中生处在学习活动的特殊阶段,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良好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但还没有完全具备,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双边互动交流过程中,通过展示自身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养成。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双向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性,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创设出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式教学探究讨论活动,指明学生探究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身学习活动得到有效检验,其他学生学习方法和效能得到有效指导,促进良好探究习惯的养成。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情境教学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事例,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地理图像、生活场景等直观手段或实验、调查、表演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激情,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究竟怎样在地理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呢?我认为关键是合理创设情境。

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地理的心得,对情境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巧设课堂导入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创设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从而能尽快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之中。当然导入方式很多,可视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进行综合选择。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时,首先播放学生熟知的歌曲宋祖英的《爱我中华》营造气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歌中唱到56朵花是什么含义呢?通过喜闻乐见的歌曲创设情境,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巧提问题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一些问题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解,以辩促思,以辩明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与我们》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类别有哪些?人与自然资源有怎样的关系?怎样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关于这些问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问题一出,学生的积极性就起来了,他们很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有的知道一些,就说起来了,由于不够全面、准确,有的同学就持不同意见,大家相互辩解、讨论、补充。对于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有效的争论辩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真正实现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手段,让真实情境再现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景观图、彩图、漫画、示意图、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难点问题通过画面呈现出来,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观察、阅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地震”的相关内容时,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我国汶川大地震时的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学生就会被眼前的画面震撼、吸引,从而激发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会用心听讲,积极讨论,这样既掌握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又学到了一些地震来时的预防措施和自救自护方法,增强了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和技能。

四、关注身边热点,激发学习热情

人类的生活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若能适时适量科学地联系时事热点、焦点引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水资源》一节时,可结合近年来我们家乡河道干涸,学校井水水位下降,镇自来水公司供水紧张等现象,引导学生感知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养成节水的习惯。

当然,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究竟怎样创设情境,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用心思考,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地理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地理的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

上一篇:新录用公务员实训总结下一篇:涞源县集中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