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情境创设例谈

2024-09-27

小学英语情境创设例谈(精选11篇)

小学英语情境创设例谈 篇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 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结合教学, 进而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有趣的故事情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创设,真实,趣味,思考价值,活动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新课程改革后, 教师都想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几个教学案例谈一谈如果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联系现实生活, 创设情境

如二年级《数学广角》中“早餐问题”教学片断:早晨起床后小芳穿得漂漂亮亮的就要出门了, 可是妈妈说早上要吃早餐, 这样对身体才好。

(1) 妈妈帮小芳准备了丰富的早餐: (出示图片) 饮料有:牛奶、豆浆。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 小芳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 安排两个人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图片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3) 全班交流, 说说你是怎样找出这些搭配方法的。

早餐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每天都在接触的一个问题。利用这一情境, 与生活贴近, 符合学生的生活认知,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感兴趣的故事, 创设情境

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进行教学,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求知欲, 尤其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更能让他们投入到教学中去, 成为课堂的主题。

例如, 六年级“图形与位置”复习课教学中, 通过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要去北京参观奥运场馆, 现在已经来到天安门, 要想快速、准确地找到各个场馆, 除了要知道方向, 还需要知道什么?”以学生关注的奥运话题为切入点, 以确定奥运场馆的位置为主线, 引导学生自觉地对所学的位置知识进行梳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整理和复习两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三、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平均数的涵义”时, 为了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来龙去脉,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体验平均数涵义的活动。教师演示:将一根透明的塑料管对折后变成两根, 用手捏住对折的地方, 然后往塑料管里倒入红色的水, 形成两根高低不同的水柱。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内涵,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演示情境:水从高的地方流到低的地方使两边水位一样高。这个情境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到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及意义, 明白了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来获得求平均数的简单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顺势给学生创设一个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点;即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相关的、新的数学知识。

四、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创设情境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学方法,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用多种感官去体会教学的乐趣, 在乐趣中学会运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 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 并组织讨论、交流, 抽象出角的特征,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

爱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 数学课堂中, 利用学生实际操作创设情境,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 发展思维, 开发智力, 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注意突出数学的特点, 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去观察思考, 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英语情境创设例谈 篇2

【摘要】优质的课堂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愉悦的学习情感、高效的课堂成效都与课堂的情境密切相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每节课的成功做好铺垫极为重要。如何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教学情境,在每节课堂教学中,达到优质的、高效的课堂成效是我们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究”,其教学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起点是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领悟思维策略和方法,并“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探究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在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点化”,使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找到探究方向,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进而实现探究活动的目的。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能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

2.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 1 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教师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案例1在“算法语句”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个问题:编一个程序,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出交换后的值。这是以后我们经常要遇到的重要问题,也就是如何交换A,B的值。 学生1:输入A,输入B,然后A=B,B=A。

教师:这样做行吗?大家再想想这样真的交换了A与B的值了吗? 学生2:不可以,这样输出的都是B或A的值了。

教师:这个问题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两瓶红、黑墨水,你想交换两者,可不可以直接把黑的倒到红的瓶里,再倒回来?

学生2:不对,应先把其中一瓶倒入一个空瓶,再交换。

教师:也就是说要借助空瓶才可实现交换,所以这

里也应该引进一个变量T。首先把红墨水倒入空瓶T中,再把黑墨水倒入原先装有红墨水的瓶中,最后把空瓶 T中的红墨水倒入原先装有黑墨水的瓶中,如图2所示(在黑板上画出图2)。因此上述A与B的交换问题该 如何抽象为数学符号语言?

学生:T=A,A=B,B=T(学生齐声说出了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借助生活中倒墨水的情境自然引导学生引入变量T,实现了抽象、具体再抽象的过程,从上面学生的大声且正确回答中可看出这样的设计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当学习情境来自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现实生活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即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处于学生思维水平“最近发展区”,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育家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案例2在“函数”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在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有一个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迷团。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伸出的步子,一条腿要比另一条腿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为如下的关系:

上述生动和趣味性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复习初中的函数定义,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关系也是一个映射,将函数定义由变量说引向集合、映射说。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乐于学习,有利于信息的贮存和理解。2.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3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图略),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100。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99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99。问题3:图案中,第1层到第n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n。问题4:如数列{an}是等差数列,如何求a1+a2+„+an?

因此,通过四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

2.4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

数学“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对数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数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4在“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一支笔和一个三角板(纸板也行)。

问题1:谁能用一支笔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且能绕教室转一周? 此时,所有同学的兴趣都调动了起来,并开始尝试,但都失败了。问题2:谁能用两支笔可以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吗? 学生尝试,结果还不行。

问题3:那么用三支笔可以吗?通过实验发现,现在可以了。那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通过三个点的平面唯一确定。

问题4: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吗? 教师把三支笔排成一排,发现无法支撑住。

问题5:那么我们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保能撑住呢?

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要添加不共线的条件。

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学生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强给,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强烈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的、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发现、探索之中,符合学生的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2.5创设“数学史”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数学史总归是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以数学史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

案例5在“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以下史情:

美国历史上至今已有42位总统,其中第11任的波尔克和第29任的哈定生日都是11月2日,还有亚当斯、杰斐逊、门罗三位总统都死于7月4日,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很正常的现象呢?

究竟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情境入手,步步深入,自然的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2.6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6在“复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问题:已知,求的值,学生感到很容易,很快计算出,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强化,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观念冲突”,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数学观。

3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3.1问题情境的情感性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在启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教学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面对适当的难度,经受锻炼,尝试成功。借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卷入度的目的。案例

1、案例2和案例5都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数学教学与学生更贴近,减少了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问题情境的适宜性

情境的设计要体现数学的特征,要与学生的智力和水平相适宜,要设计好适宜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案例3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3.3问题情境的探究性

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4通过五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发现规律,体会成功的喜悦。

3.4问题情境的简约性

设计的问题情境表达必须简明扼要,准确清晰;问题是学生内心真实存在的,是他们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案例5与案例6,寥寥几句话就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既指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数学的本质。正应了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3.5问题情境的发展性

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案例

1、案例

3、案例4和案例6都吻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然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本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情境创设例谈 篇3

一、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的三大误区

1.弱化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往往发现很多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却很难将学生再带出来,使他们深陷其中、迷失方向。

案例回放:“8加几”情境教学——“游公园”主题。

师:国庆节,小朋友们到公园去玩。(随后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同学们,大家看,你在公园里发现了什么啊?学生一番观察后,纷纷踊跃举手发言。

生1:我发现公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看他回答的样子似乎很喜欢花)。

生2:我发现花上面有一只蝴蝶(看样子很惊奇)。

……

学生诸如此类的回答与教学设计初衷相去甚远,应该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为什么会这样?笔者分析认为,教师没有教学目标集中反映在情境中任务要求上是根源所在,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过于宽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导向广阔的背景之中,不能有效唤起学生认知冲突和问题意识。其次情境设计过于注重形式,情境不是一幅美丽的画,也不是简单的场景教学。情境应有数学脊梁,不能舍本逐末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

2.脱离现实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也就是说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脱离生活。

案例回放:折线统计图情境教学——某上市公司股市走势图。

师:上午收盘价是多少?今日开盘后它在怎样变化?

生1:老师,红、蓝折线都是什么啦?

生2:老师,它在忽上忽下,我迷迷糊糊地看不明白……

该情境把数学初始条件置于股票走势的生活背景之中,虽然股票在现实生活存在,但对于仅有初步生活体验的小学生而言,花花绿绿的股票走势图和专业化的股票术语是陌生的,根本无从感知这种情境的存在。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主动发生,由于情境中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知识经验不能进行有效“对接”,势必给学生人为设置信息障碍,进而消极影响学生对情境内在数学条件的观察、质疑和思考。

3.情境乏味无趣

情境创设流于形式化、格式化、模式化,问题情境没有动力、活力、魅力都是当前情境创设普遍存在的诟病。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三年级“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个数”教学片段中,教师兴致盎然地给学生呈现一幅游戏式问题情境:一群鸭妈妈不小心把各自生的蛋给搞糊涂了,小朋友们能帮忙分清楚吗?这时便有一些学生在底下窃窃私语:“什么游戏啦,没意思。”笔者认为,像这类童话般游戏式问题情境基本是为刚入学儿童设计的,已经不适合走出懵懂世界的高年段学生了。这一形式的问题情境学生只能简单“看”和“听”,缺乏全员参与的设计,既单一又乏味,老师一味照抄搬用,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三个基本点

1.情境创设要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情境创设要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如在“圆的认识”教学片段中,教师以动画形式展示儿童玩风车的情境,并向学生提出“旋转的风车是什么图形”、“因为什么它们大小不一”等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同色彩和大小的风车在风的吹动下,很奇妙地“变成”色彩斑斓的“圆”。这种动态的视觉效果充满情境的趣味性,给学生提供感知“圆”的基本特征的经验平台。在随后交流与探究中,学生还发现“圆”的大小与风车叶片长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折圆形纸片的实践操作认识“圆”的基本要素,并能简要概括“圆”的基本特征。从案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有效情境创设使课堂更鲜活、更有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乐而不倦地致力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情境创设的重头戏,只有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教学才能真正征服学生。

2.情境创设要以学生知识经验为着眼点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有机部分。”从情境角度讲,情境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情境也是形象的、具体的。因此在情境创设中,题材选取应与学生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情境既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着眼点,创设的情境应当是连接新旧知识的媒介,情境设计的认知冲突要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

3.情境创设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落脚点

情境要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实现教学目标为落脚点。首先,情境由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构成,而“问题意识”则是学生接受背景信息时形成认知冲突的反映,情境与“问题意识”具有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进一步地说,情境应当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由于“问题意识”反映了学生基于内发与主动的求知欲,产生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情境作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动平台,不只是一种宜于学生学习的场景,而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场”。其次,教学目标应集中反映在情境信息背景之中,我们要防止“提出问题”成为一种单纯的数学活动倾向,而应把它视为学生探究数学的一种基本工具。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只是“问题链”中的一个个“结”,两者相互引发。

小学英语情境创设例谈 篇4

一、有效利用实物,不断创设生活情境

英语课堂上,要让培智学生真正走进角色,学会运用英语表达,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其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实物,除教具外,还包括生活中的物品等。实践证明,特校教师只有尽可能挖掘生活素材,才能让整个课堂洋溢着活力,最终生成课堂精彩。

例如,针对pen、pencil、pencil-box这三个单词的教学,虽然有相似部分,但意义却不相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加深记忆,教师可以把钢笔、铅笔以及文具盒三种不同的学习用具先分在一个袋子里,然后学到一个单词,就拿出一种学具,强化学生的辨别能力。为了让学生熟悉运用这三个单词,笔者还积极引入What's this?It's a/an…Is it a/an…?Yes,it is.No,it isn't.等句型。教师从袋子里拿出一种学具,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这过程中,教师可用小红花等进行奖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针对tiger这一单词的教学,可直接呈现玩具老虎与学生进行对话:“Hello!I'm a tiger!”当学生熟悉后,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小老虎展开对话。最后,让全班学生进行同桌对话,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道具,创设英语对话情境,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单词及句型等。教师还需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上使用实物道具,应准确把握使用实物道具的度,不能喧宾夺主。

二、有效依托肢体,不断丰富表演情境

充分利用肢体,即体态语言。特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包括口语及体态。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斯就曾说过:“体态语对教师帮助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以便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肢体语言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尽可能采用丰富的表情以及一些富有节奏的肢体动作,让整个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充满生机,生成精彩。

例如,针对“This is a jacket/coat/map/bag/…”这个句型,教师就可以用手指指自己的衣服或带来的道具;教学“He is not…”这一句型时,则可配合进行摇手;而针对“He is tall.”这一句子,则可以夸张地踮起脚或者用手尽量往高处伸,表示高的意思;对于“She is five.”这一句子,则比较简单,直接伸出5个手指。还有一些简单句子,如“Come here!”直接可以招手;“It's OK!”则可以直接做OK手势。当然,教师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动作可以夸张一点,比如学到“car”这一单词时,则可以做开车的滑稽动作,教“watermelon”则可以手抱西瓜,而教“doll”时,则可以做睡觉的动作等。巧用肢体语言,可以调拨培智学生的神经,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内容。

培智英语课堂上,教师夸张的表情、富有动感的肢体语言,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精彩课堂的生成。

三、有效借势媒质,不断拓展虚拟情境

当今科技日益发达,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特校教师应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借助现代媒体,为学生创设自然的生活情境,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师生对话,甚至人机对话。在对话中不仅可以交流信息,还可以让学生学到原生态的语言,继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语言。

例如,针对动物单词,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动物画面创设情境。Dog:Woo,Woo.I'm a dog.I have four legs.I have two big ears.I can run.I'm your good friend.What am I?这是狗的自我介绍,教师可先让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猜猜,接着呈现动画场景,进而加深记忆。再如,针对“Holiday”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营造一种圣诞节氛围,让学生体验、感知快乐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并且积极投入对话当中。这样不仅让整个课堂有声有色,还可推促生成精彩课堂。

现代科技主要是服务教学,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动性。因而,教师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要尽可能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知识。教师不能为了呈现多媒体,为了让课堂热闹,而忘记主次。否则,课堂再精彩也只是徒有其表。

四、有效开展游戏,不断活跃活动情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为教师要对游戏有正确的认识,把游戏表演积极运用到培智英语课堂上,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途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教师要重视游戏,把游戏表演当作学生学习、理解和熟悉陌生世界的一种方法。在游戏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角色表演,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善于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展现表演技能,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角色定位进行多元对话。

例如,针对熟悉的“寻宝游戏”,教师可先在班级里藏好一个道具,然后让学生找这个道具,其余学生则一起说句型:“Where is the…?”当学生找到道具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话:Where is the…?It’s in the…再如,针对“Food”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小组合作,同一小组中有的扮演服务员,有的扮演顾客等,模拟饭店对话。针对“Birthday”这一内容,教师则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birthday party”,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

培智英语课堂上,充分运用游戏扮演等方式,完全契合培智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能够有效激发兴趣,营造宽松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同时生成课堂精彩。此外,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主导性,把握学生游戏扮演节奏、方向,不放任自流,促成精彩英语课堂。

例谈数学情境的创设 篇5

关键词:创设 教学 情境

牛顿在苹果落地的情境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在开水沸腾的情境中,发明了蒸汽机……正因为一个个这样的情境启迪着人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现行的教育注重學生能力锻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常用的措施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发现,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地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问题的发现与研究之中,是成功教学的良好开端。下面结合本人课堂教学经验,例谈数学情境的创设。

一、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

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创设数学情境,在和谐、自然中使学生投入学习。如在教学打折销售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我在某市区举办的社会福利摸奖活动中,花了数元钱摸得一本英汉词典,考虑到你们现在正用得着,现想把这本标价10元的词典8折出售给你们,你们得到实惠,教师也有60%的利润,有人愿买吗?一个小“广告”作用非凡,全体学生都被吸引。他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在计算售价,有的学生在琢磨教师摸奖钱数,有的学生在考虑成本价、标价、售价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而然进入问题的发现与探索之中。

二、利用对知识的质疑创设情境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例如在进行“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课题学习中,教师在处理完“想一想”之后,单刀直入,用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纸按以上方式制作无盖长方体,当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 时体积最大,你们信吗?这一质疑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跃跃欲试,试图用自己所想象的长方体加以类比,进入了“做一做”的计算过程中,也有些叛逆者打破“议一议”的格局另辟新路。结果是两条思维浮出水面。

三、利用“悬念”创设情境

利用某些知识的规律性,创设具有悬念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对规律的探索,激发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概率问题时,可设置如下情境:“抓阄是先抓好还是后抓好”“如何赢得法拉利”,然后教师通过概率的计算得出改变选择猜中的概率要大。

四、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上设立游戏活动,让同学从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节时,为加深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可先进行一红一白两球的摸球游戏,在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红、白球出现的可能性相同。紧接着再进行第二组游戏,摸三红一白四球游戏。这样再让学生体验到在各球出现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因红球多,所以红球出现的可能性大,然后进一步得出概率公式。

五、利用实物制作,创设数学情境

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书中所提供的情境对知识的发现具有直观性、启发性,是一个绝好的范例,但考虑到制作方面的复杂性,可改为如图所示的实物制作,利用缓慢转动支杆来观察图中的变与不变关系,从而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这样由同学先制作,再通过操作发现总结的过程,得出的知识直接、有趣,以致理解透彻,应用自如。

六、利用试误创设数学情境

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知识点的混淆而犯下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针对这一状况,可创设试误型的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试误的时间与平台,通过反思错误原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在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常常会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为了防微杜渐,课前可创设如下判断题:判断(a+b)2=a2+b2与(a+b)2=a2+b2+2ab的正误,并加以说明。部分同学受到平方差公式的影响,不假思索地得出(a+b)2=a2+b2,并开始借以具体的数加以验证,在验证中发现困惑,在困惑中得到反思。部分同学扩展了自我批判的空间,提高了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七、利用“温故”创设情境

这是一种常用的情境导入方法,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首先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使学生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

数学情境的创设还有许多方法,无论如何设计都应本着从数学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遵循合理性、启发性、探究性、针对性等原则,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才能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情境创设例谈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情境,有效创设

语言学家周育芬说: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情境应是:寓生活于教学情境之中, 帮助学生明确情境意义, 促使其感悟和内化所学语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的语言情境, 使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相辅相成, 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但就英语教学效果而言, 绝非有情境就好, 而是注重教学情境的内在品质。

案例分析:

1.教学内容: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Unit6 At the snack bar Story time.

2.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snack bar, a cup of coffee, aglass of juice, a glass of milk, a hamburger, noodles, a sandwich.

(2) 能听懂、会说、会读, 会说日常用语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What about you? Anything else?

(3) 能正确地理解并朗读对话内容, 并能初步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和日常用语进行点餐。

(4) 学会合理安排饮食。

3.教学过程

(1) 创设直观情境热身复习

[情境内容] 由snack bar的情境让学生感知食物与饮料

[达成目标] 复习、感知熟悉的实物类单词

[过程描述] 通过一幅肯德基的图片引出课题at the snackbar, 进一步引出What can we buy at the snack bar?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句型“I’d like…”说出自己在snack bar想要的食物。

[解析] 教师通过直观图片让学生在感受新授词汇snack bar的同时, 并用已学过的句型“I’d like…”说一说自己想要的食物, 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又让学生感知了新学单词, 为后续的学习作铺垫。学生置身直观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语言, 享受语言学习的快乐。

(2) 创改课文情境呈现新知

[情境内容] 创改课文情境--Mr Green一家在快餐店点餐, 服务员就是我们自己。

[达成目标] 能正确地理解性朗读对话内容, 并能初步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和日常用语进行点餐。

[过程描述]教师承接服务员的角色, 首先向学生介绍自己所在的snack bar, 这时Mr Green一家来吃饭, 顺势预设问题: What would they like? 接着通过Listen and tick , 整体感知他们想要什么食物;再watch、match and answer他们各自想要的食物和饮料, 详细了解, 并通过板书让学生再一次熟悉词句。

整体感知故事之后, 通过师生与课文录音Mr Green的对话, 学生真实感知点餐用语的表达, 既是课文学习的细化, 也为下一步分角色朗读、表演奠定了语言基础。最后在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后, 让学生通过佩戴头饰切身体会他们在快餐店的心情并进行表演。

[解析] 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能将教学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师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snack bar的生活情境, 并根据自己的需要, 将文本中shop assistant的角色替换成学生和自己, 合理地加以改造。创改后的情境更加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感悟中学习新知, 使其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达到优化和统一。

(3) 创编情境对话巩固、拓展新知

[情境内容] 课件呈现3幅生活场景, 分组创编活动对话 (4人一组) 。

[达成目标] 巩固、拓展新知

[过程描述] 课件呈3幅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购物场景 (Fruitshop, Clothes shop, Stationery shop) , 让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 根据图片发挥想象, 分组进行对话创编。

[解析] 围绕购物的主题,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教师设置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购物场景, 让学生在情境中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完全融入情境角色中, 虽然有些单词与句法不准确, 但不影响学生在学中得到的乐趣, 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创编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陶冶了其良好的情操,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情境创设在一节课中应该保持完整, 前后一致, 使教学流程自然、流畅。创设的情境如果是多个, 那也应该围绕一个主题, 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情境。相反, 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创设生动、丰富的情境, 却忽略了对情境的有效组织, 课堂就会成为孤立、分散、跳跃的情境堆砌, 这样散乱的情境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反而会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负担, 导致教学低效。本文所述的案例中, 教师创设的每个情境都是围绕主题——购物展开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 从文本个体情境的实现到主题情境的蜕变, 使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 让学生既能学到语言的形式, 又能理解语言的意义, 做到活学活用, 最终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小学英语情境创设例谈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概述

1.数学问题情境定义

有效的数学教学, 需要选择恰当的数学情境, 关于数学情境的界定, 前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 汪秉彝等人认为问题情境是一种刺激学生学习的背景信号, 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奠定基础;孙晓天认为数学问题情境应该以日常生活为背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

总之,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一定的艺术技巧, 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及教学内容特点, 合理设疑、布局, 循序渐进将学生引入教学主题, 让学生成为问题研讨的主角。如此教师有效助推学生的思维, 学生学习动机得到有效激发, 能主动理解知识,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2.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 结合学生学习心理规律, 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起点, 让学生通过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完成知识的构建, 进行解释与应用。一个巧妙的情境, 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问题意识, 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需求, 明白数学以生活为基础, 生活是问题的起源, 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 教师要有的放矢,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去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所以, 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 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 正是激励学生一种有效学习的教学手段。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通过笔者多年对教材及教学的实践和对小课题的研究发现:小学数学课堂要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必须坚持五个原则。

(1) 有趣性原则。具体要求:①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及规律;②具有一定趣味性;③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

(2) 生活性原则。具体要求:问题情境需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3) 思考性原则。具体要求:①包含数学信息及反映内涵;②具有思考层次性。

(4) 挑战性原则。具体要求:有一定高度,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 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5) 灵活性原则。具体要求:创设情境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不能超越小学生的能力范围。

问题情境的原则很多, 在创设时应注意符合以上原则, 灵活应对。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数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是获取新知识的前奏, 为了给学生营造高效的课堂氛围, 在创设时除了满足基本原则外, 还要掌握常见的创设方法。

1.利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学实践表明, 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 展开合理教学, 对学生掌握、理解更有利。

如:在教“圆的认识”时, 可建立在学生已熟知的生活背景基础之上, 具体分以下几步:第一, 为了总结圆的定义, 让学生认真回忆生活中哪里用到过圆, 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 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新知;第二, 将学生看到的图形进行归类, 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展示,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并进行相应的训练, 强化对圆的理解;第三, 对圆的概念进行外延拓展, 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2.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好奇心是学习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 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巧设悬念来刺激学生, 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

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给学生表演一个小魔术:请三位同学上讲台, 每个人拿好数字卡片0-9, 任意抽取, 组成一个三位数, 老师看一眼就能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顿时就感兴趣了, 测试几次后, 告诉学生老师是有秘诀的, 不信你们还可以跟老师比比看。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 设置问题悬念, 引导学生探索, 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自我总结, 课后练习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利用学习秘诀等问题设置“悬念”来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3.利用故事及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利用数学故事引题, 创设问题的情境, 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一方面, 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 另一方面,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进行“比大小”教学时, 教师利用“猴子聪明比赛”小故事创设情境。首先, 播放一个可爱的画面, 猴妈妈给孩子们分发礼物, 包括苹果、银杏、橘子三种。其次, 猴妈妈提出一个数学游戏, 让孩子们观察猴子个数与水果个数的关系, 并比较大小, 看谁数得对又快。多媒体展示三组图例:3 只猴与3 个苹果, 3 只猴与2 个橘子, 3只猴与4个银杏。容易观察得出3与3相等, 2小于3, 4 大于3。因为比大小学生没有接触过, 直接进行教学效果不会很好, 教师利用学生爱做游戏和听故事的特点, 提出猴子进行比一比的游戏, 同学们进行评判参与、帮助等。教师将学生放于问题情境中, 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间接调动积极性。除了以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外, 还有结合实践活动、游戏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具体看授课内容而定。

四、结论及建议

1.结论

(1) 分析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及原则; (2) 基于创设情境原则, 通过具体教学实例, 给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2.建议

小学生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 问题情境需贴近生活, 最好能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构建。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需要进一步商榷, 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设置尽量生活化, 在创设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例谈数学情境的创设 篇8

一、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

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创设数学情境, 在和谐、自然中使学生投入学习。如在教学打折销售时, 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我在某市区举办的社会福利摸奖活动中, 花了数元钱摸得一本英汉词典, 考虑到你们现在正用得着, 现想把这本标价10元的词典8折出售给你们, 你们得到实惠, 教师也有60%的利润, 有人愿买吗?一个小“广告”作用非凡, 全体学生都被吸引。他们议论纷纷, 有的学生在计算售价, 有的学生在琢磨教师摸奖钱数, 有的学生在考虑成本价、标价、售价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而然进入问题的发现与探索之中。

二、利用对知识的质疑创设情境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例如在进行“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课题学习中, 教师在处理完“想一想”之后, 单刀直入, 用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纸按以上方式制作无盖长方体, 当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260时体积最大, 你们信吗?这一质疑性问题具有挑战性, 学生跃跃欲试, 试图用自己所想象的长方体加以类比, 进入了“做一做”的计算过程中, 也有些叛逆者打破“议一议”的格局另辟新路。结果是两条思维浮出水面。

三、利用“悬念”创设情境

利用某些知识的规律性, 创设具有悬念的教学情境,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诱发学生对规律的探索, 激发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概率问题时, 可设置如下情境:“抓阄是先抓好还是后抓好”“如何赢得法拉利”, 然后教师通过概率的计算得出改变选择猜中的概率要大。

四、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上设立游戏活动, 让同学从游戏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节时, 为加深学生对概率的理解, 可先进行一红一白两球的摸球游戏, 在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红、白球出现的可能性相同。紧接着再进行第二组游戏, 摸三红一白四球游戏。这样再让学生体验到在各球出现的可能性的情况下, 因红球多, 所以红球出现的可能性大, 然后进一步得出概率公式。

五、利用实物制作, 创设数学情境

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 书中所提供的情境对知识的发现具有直观性、启发性, 是一个绝好的范例, 但考虑到制作方面的复杂性, 可改为如图所示的实物制作, 利用缓慢转动支杆来观察图中的变与不变关系, 从而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这样由同学先制作, 再通过操作发现总结的过程, 得出的知识直接、有趣, 以致理解透彻, 应用自如。

六、利用试误创设数学情境

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 常因知识点的混淆而犯下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针对这一状况, 可创设试误型的数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试误的时间与平台, 通过反思错误原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在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常常会出现 (a+b) 2=a2+b2这样的错误。为了防微杜渐, 课前可创设如下判断题:判断 (a+b) 2=a2+b2与 (a+b) 2=a2+b2+2ab的正误, 并加以说明。部分同学受到平方差公式的影响, 不假思索地得出 (a+b) 2=a2+b2, 并开始借以具体的数加以验证, 在验证中发现困惑, 在困惑中得到反思。部分同学扩展了自我批判的空间, 提高了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 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七、利用“温故”创设情境

这是一种常用的情境导入方法, 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 教师可首先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引发学生思维, 为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 使学生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思考, 从而进行类比联系, 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

数学情境的创设还有许多方法, 无论如何设计都应本着从数学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尽量遵循合理性、启发性、探究性、针对性等原则, 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并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才能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情境创设例谈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创设,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要使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想问”。例如,“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在导言中,我首先提出:“有性生殖过程中,两性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是有丝分裂?假若是,以人为例,结果会怎样?”接着,引导学生根据人的生殖发育过程,分析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学生很快发现:若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46条,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则为92条,增加了一倍。这样将会直接导致生物前后代遗传性状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显然,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并不是通过有丝分裂。这个时候,学生也同时发现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此时要抓住时机追问:“要保证子代与亲代保持染色体不变其关键是什么?”学生很容易答出:“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教师及时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把课堂和时间让给学生自主探究,适时给学生一些指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并完善新的知识结构。

二、创设生活情境

如果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的话,生物学科的生活性更强更直接,生活是学生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来源,也是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完整的利用我们生活中的生动具体的事实、问题来呈现教学情景。例如,讲到免疫的时候,我们可以创设儿时去医院打防疫针的情境;讲到病毒的知识,我们可以创设SARS流行时的情境;讲到呼吸作用,我们可以创设运动、减肥等学生比较熟悉又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当然也有些知识,距离学生比较远,对于这些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创设情境。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学生可能很多观点不能理解,那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如果我们班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克隆的自己,你将会怎样看待克隆的自己,怎样看待你周围的人?由于这些现象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所以学生在分析时,特别有兴致。随着一个又一个现象的解释,学生们深感学习生物知识的用处,当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时,又会进一步加深学生探索自然和生活的乐趣,知识与兴趣愿望形成了正反馈。这样的学习才是理想中的学习。

三、创设直观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他们所不理解的知识。通过展示挂图、实物模型以及动植物标本或多媒体课件。再配以生动的语言讲解,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对学习信息的接受效应、运用视觉媒体的形象感觉,使学生感受到许多形象的生物学科知识。

例如,《分子与细胞》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去阐述和分析生命现象。讲述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它们的功能的基础知识,抽象的东西很多。例如,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知识,虽说并不难懂,但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观察到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再加上名词概念多而且集中,造成了学生学习困难。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彩色挂图以及模型或者复合投影片分别加以化解。

四、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既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也是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创设实验教学情境,可以很好的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高中生物课本中,演示实验不多,教师应充分挖掘,精心设计组织一些实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形象、生动、真实感,加强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认可。例如,在“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学会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掌握影响淀粉酶活性的知识及实验的基本技能。

五、结语

有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例谈 篇10

【关键词】 创设情境 体验 具体操作 教学效果

我发现,一些商店或服装精品屋,经营者花费大量的金钱、精力和时间来设计购物环境,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和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教育中,有些教师却没有认真地考虑和坚持这种情境创设的努力。《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营造一种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多样的表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操作方法归纳为以下五种:

一、运用实物演示创设情境

此法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其明白事理,并增进其真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

我在讲授《乡愁》时,我拿出了上学时给家里寄的信,现在通讯发达,千里之外的思念基本手机一键搞定。这些信件对学生来说既可观,也可感。从这些有些发黄的信封上感知思乡情之浓,创设了一种思念的氛围,为理解乡愁奠定基础。

二、借助艺术作品创设情境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各种艺术都是美的,它们借助不同的渠道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其可联系之处,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美术作品展示。如在讲授《绝品》一课时,出示我几年前买的一幅仿摹的《清明上河图》,使学生置身于古典美之中,享受经典文化带来的乐趣,也能增强这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进而深刻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崇高品质。

2.音乐作品渲染。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它激荡心灵,抚慰情绪,对渲染情境而言,确实不可多得。它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在于均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浯言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系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课前运用贝多芬的作品《命运交响曲》做导入,那铿锵有力的节奏,高低起落较大的声响正象征着贝多芬对命运的抗争,给学生以庄重肃穆、崛起反抗的感觉,进而创设了较好的学习氛围。

三、扮演课文角色创设情境

好的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可以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直接进行表演,这样做,学生对于课文的体会、理解就更深刻了。

四、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如在《故乡》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口述秋风萧瑟、树叶簌簌落下的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鲁迅先生景物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心情的烘托作用。

例谈政治试题情境材料的创设 篇11

一、服从立意表达, 突出目的性

试题情境是实现试题立意的材料和介质, 关系着立意表达的程度。试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反映试题立意, 为立意服务, 实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等。因此, 政治试题情境材料的创设要“服从立意表达, 突出目的性”, 即要紧扣试题立意, 根据试题立意的要求选择、裁剪、编辑情境材料, 尽量避免无用信息、减少低效信息。

例1:前段时间, 有媒体曾报道了一则“螃蟹西红柿同食产生砒霜”的消息, 引发热议。认同这一观点的人, 大多认为维生素C能将螃蟹中所含的五价砷, 转化为三价砷, 从而形成与砒霜类似的毒素。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家范志红公开质疑, “如果螃蟹里的砷不是超标几百倍, 就不可能中毒”。她表示, 这个谣言流传已久, “我们花了几年时间来辟谣, 但还是架不住谣言继续”。食品安全专家朱毅也在微博上评论道:“在实验室里, 维生素C有可能使五价砷转变为毒性很强的三价砷, 但在饮食上不容易。”还有人更直白地说, 不是两种元素在一起就能生成第三种元素, 这不是“1+1=2”的化学实验。近日, 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 与相关专家一起, 使用专业仪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 进行了实验。根据实验结果, 我们至少可以判断, 维生素C对于五价砷与三价砷的转化, 几乎是不起作用的, 即使有作用, 也只是抗干扰的掩蔽剂作用。而实验结果显示, 盐酸反而对于砷的转化有很大作用, 酸浓度越大, 转化率越高。但人体胃里的盐酸浓度只有0.3%, 远远达不到转化所需浓度, 在这个浓度下, 转化率也很低。所以, 网络传言中, 维生素C不能和螃蟹同食这种说法, 是不成立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

这是某校一道期末考试题, 试题立意是考查学生实践和认识关系的掌握情况, 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立意较好, 体现新课程理念, 符合期末考试要求, 试题情境材料也比较新颖,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涉及到化学等跨学科知识, 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此题最大的一个问题, 就是情境材料太长, 无用信息太多, 容易产生审题疲劳, 影响审题效果。此题需要根据试题立意, 精简情境材料, 突出考查目的。

二、注意导向作用, 体现价值性

政治试题情境材料的选择和创设要仔细考虑其能力价值、创新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等, 往往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创造活力、弘扬科学精神、社会影响正面、培养健全人格的素材作为政治试题情境材料的来源。

例2:记者2012年10月28日晚从宁波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处获悉, 宁波市经与项目投资方研究决定:坚决不上PX项目;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 再作科学论证。许多群众在听说之后, 纷纷奔走相告, 把消息告诉亲朋好友, 认为这是积极回应群众呼声的决定, 是符合民意的决定, 普遍拥护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 这启示我们的政府 ()

(1)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 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3)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 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 (1) (3) B. (2) (3) C. (1) (4) D. (3) (4)

这是浙江某市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统考中的一道试题, 答案是D。此题情境材料比较新颖———最新发生的事情;创设服从立意———为了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但最大的问题是导向性、价值性上出了问题, 影响了试题的质量。上述事件在当时是个很敏感的问题, 处理不好会影响政局的稳定。PX项目又是个很有争议的项目, 有专家认为, 这的确是一个好项目, 污染、毒害等负面影响其实没有一些民众所说的那么大, 之所以出现上述事件中的问题可能跟沟通、媒体等众多因素有关。不管怎样, 我们恐怕不能简单得个结论———PX项目不好, 政府错了, 人民群众赢了。而此题的答案往往有给人误导之嫌疑, 甚至让学生觉得, 如果再出现类似事件, 也要采用这种极端方式才有效。笔者建议, 更换此题情境材料, 试卷编制中慎用此类材料。

三、符合客观实际, 具有可信性

政治试题情境材料的创设要注意“符合客观实际, 具有可信性”, 即不可以凭空臆造, 其设计要有实际生产、生活的依据, 不能在科学性上经不起推敲。这就要求命题教师深入生活, 把握常识, 了解前沿, 反复检查, 仔细推敲。

例3:“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 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国话》表明 ()

A.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要求

B.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C.汉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这是一道2009年浙江省政治高考试题, 答案是C。此题情境材料选用歌曲《中国话》中的歌词, 形式新颖, 具有吸引力, 既服从“立意表达, 体现目的性”, 又“注意导向作用, 体现价值性”。可是, 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 这首歌的歌词有问题———扁担和板凳到底哪个宽哪个长?很显然, 是“扁担长板凳宽”, 而不是“扁担宽板凳长”。这虽然是个小问题, 也不影响答案的选择, 但这是一道高考试题, 其情境材料如果“符合客观实际, 具有可信性”, 那更完美;反之, 则留下遗憾, 为他人所指责, 也不利于高考试题导向作用的发挥。

四、善于打破常规, 力求新颖性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 培育创新素养, 推进课程改革, 实现考试公平, 体现能力立意, 减轻学业负担, 避免猜题背题, 增强试卷吸引力, 提高试题可读性, 政治试题情境材料的创设一定要“善于打破常规, 力求新颖性”。

例4:工资水平 (W) 是劳动者选择“工作”或“休闲”的关键因素。若工资水平提高, 劳动者最初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 以获得更多收入, 此时, 劳动力供给量 (L) 会增加;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 以至于劳动者认为休闲比收入增长更重要时, 宁愿选择增加休闲而减少工作时间, 致使劳动力供给量 (L) 反而减少。下列能体现这一变化规律的图形是 ()

这是一道2011年重庆市政治高考试题, 答案是B。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情境材料打破常规, 新颖独特, 可以说, 任何人都是无法猜到的, 没有办法死记硬背, 真正体现了公平公正, 做到了能力立意,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是一道优秀的题目, 值得借鉴和推广。

五、立足学生实际, 提高有效性

政治试题情境材料的创设必须做到“立足学生实际, 提高有效性”, 即一定要根据考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来创设情境材料, 避免测试的低效或无效, 提高有效性。这就要求命题者一定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 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状况, 全面把握学生的能力, 并在试题 (卷) 中能够得以体现。

例5:以下说法与漫画《落潮》 (作者刘庆涛) 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

A.恐惧归根到底源自内心的怯懦

B.自信就能超越环境的限制

C.无知则无畏, 真正有知则有畏

D.人往往自己把自己打倒

这是一道2009年浙江省政治高考试题, 答案是D。此题在当年的高考中很具有争议性, 学生得分率很低, 甚至许多老师至今也没弄懂此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此题的情境材料———漫画的创设远远超出了考生的理解程度, 包括超出了许多老师甚至专家的理解程度。此题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这样的情境材料创设是有问题的, 在考试中应避免。

总之, 情境材料是政治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需要科学合理地创设。

参考文献

[1]李金波.让考试更科学:基于命题视角的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2]欧阳芬, 孙菊如.有效教学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试卷编制、分析、讲评指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8.

[3]王国芳.政治非选择题命制中的三个关键词.教学与管理, 2012 (6) .

上一篇:安全劳保用品管理研究下一篇:口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