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诗歌教学

2024-09-23

作文教学诗歌教学(共8篇)

作文教学诗歌教学 篇1

诗歌类周记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大城县第一职业中学贾芳静高妹爽电话:***

诗歌是生活中真善美的幻化,诗歌是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诗歌是情感沙滩上俯拾即是的贝壳,诗歌是文学山巅的顶峰。而中学时代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时代,每一片白云,都是一片纯洁的遐想;每一束阳光,都是一个梦的意境;每一个大胆的年头都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抒情„„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诗歌类周记写作很有必要。通过时间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诗歌优美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创造的艺术境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展现,而这主观情感必然依托于客观事物。我们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自己的爱恨,痛苦与欢乐,希望与追求 1择合适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指承载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象的选择要有三点求:即形象性,即用形象的特殊形式反映生活时所具有的具体而生动的能唤起人们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属性,即用形象来将读者导入诗意的意境;鲜明性:即风格鲜明,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个性和艺术特色来,在诗歌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上生长出一片耀眼的绿色,它生机勃勃;具体性:即与抽象相反,所选意象为完整的可感的事物。因此,诗歌类周记作文训练中要突出对意象的加工提炼:意象应从生活中而来,应有典型性,形象性,并能承载作者的情感。《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如:《天净沙 • 秋思》中所选取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乐记》中说:“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我们可以看词中意象的选取,除第二句外,全是满目凄凉之景,而第二句虽为温馨之景,但却是别人的,只徒增悲伤凄厉而已。由此可见意象的选取在诗歌创造中的巨大作用,它可以营造气氛,烘托情感,突出主题。

2、注入丰富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可见情感在诗歌创造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写作的过程情感的宣泄要恰到好处。如可以做到(1)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河山绕黑山。”通篇无一“怨”字,但句句写怨。(2)有情无理:即情感凸显,盖过理智。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3)情景交融:古人作诗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可以先写景后抒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也可以触景生情,如陆机的《文赋》中写道:“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春芳。”也可以只写景不抒情,如“雨中黄树叶,灯下白头人”。寄情于景,景中含情。

二、提炼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作者要十分讲究含英咀华,使诗歌添色生香。优秀的诗人更注重用凝练的语言体现出形象美,情感美,音乐美。凝练即诗人用极少的文字来展现广阔的生活,以短小的篇幅蕴涵丰富的内容。如孟郊的《游子吟》言简而意丰。好的诗歌还应富有音乐美,秦牧在《语林采英》中写道:“最讲究音乐美的文学作品自然无过于诗歌了,我们在朗读优美的唐诗时,简直有一种参加音乐会一样的快感。”这要求我们再创造诗歌作品是要反复阅读,反复修改,遵循诗歌的韵律。

三、注意积累,提升自我诗歌的深度与力度,体现了诗人心灵积淀的智慧的厚度与重量。诗人的智慧层次决定诗人感悟的深度及诗歌表现的艺术魅力与艺术境界,也就是说,诗人吸纳了多少智慧就会创造出多少诗歌。因此,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积累材料,注意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感性能力训练,即认知者通过感官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的训练;理性能力训练即认知者通过感觉器官对认知对象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后形成的感知认识;还有经验积累等。

总之,周记类诗歌写作过程中还有好多方法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及时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诗歌教学 篇2

关键词:诗歌教学,作文,情趣,立意,结构,细节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从教十多年来, 我越来越感觉到课文的重要性, 并就如何发挥它的“例子”作用进行了实践和反思。

今年, 在诗歌教学时, 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搭建诗歌教学与作文的桥梁, 发挥诗歌在作文方面的“例子”作用。多次的高考作文阅卷经验告诉我, 学生在作文的谋篇布局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客观地讲, 学生也在积极搜求作文技法, 特别是每年高考之后, 会有大量的满分、优秀作文摆上大小书店的书架, 成为广大家长、学生梦想的寄托。然而, 每年的高考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多少优秀作文, 这只是一种舍近而求远的做法。作为中国文学的精髓, 诗歌蕴含着丰富的营养, 它能很好地灌溉、美化作文园地。

诗歌营养一:情趣美

朱光潜先生认为“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1], 在诗歌王国里, 我们可以发现形态各异、异彩纷呈的情趣:在陶潜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里, 能感受到他远离世俗、遁隐山林的高洁;在李白的“相看两不厌, 惟有敬亭山”里, 能感受到他流连于敬亭山的赤诚与世无知音的孤独幽愤;在杜甫的“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里, 能感受到他对朝廷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的血泪控诉与发自肺腑的激愤之情

……

诗人们或关注自然风光, 或关注社会现实, 或关注自我生存与发展状况, 这些暗合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高考阅卷时, 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一种被阅卷专家称之为怪诞的现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怀念已故爷爷、奶奶的文章, 因为爸爸、妈妈要承担抚养的责任, 不能死。这背后隐藏的恰恰就是学生情趣的空乏与单一, 他们缺乏对各种情感的真实而深入的体验, 自然、社会、人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们全力感悟的对象。诗歌能为学生作文的情趣选择提供“例子”:张扬个性, 抒写自我, 关注社会, 构建异样人生。

诗歌营养二:立意美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 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 不少诗歌的立意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例子”。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 诗人想要表达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按照常理应该描摹四季中春天的美景, 但诗人偏偏选择了不被人看好的“春芳歇”的秋季, 在他的眼里秋天的山空寂、清新, 这里的人安然、自得;秋天的山及生活尚且如此美好, 让人留恋, 又何况其他季节呢?

再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遭受贬谪本应悲苦万分, 苏轼也曾借酒消愁, 也会“微冷”, 但旷达的他“山头斜照却相迎”, 即使一生顶笠披蓑出没于烟雨之中, 也不怕, 在他的心里“也无风雨也无晴”。超旷的苏轼写就了非凡的篇章, 也留给了后人写作立意的典型例子。

流传至今的诗作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 语文教师理应引导学生感悟它们的立意美, 并在作文中大胆实践。大体来讲, 诗歌给作文立意的启示:在主题思想正确、鲜明的基础上, 思想要积极向上, 追求新颖、深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高中生的书面表达“感情要真实健康”,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3]

王维、苏轼等诗人不就为学生作文的立意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吗?

诗歌营养三:结构美

文章的结构, 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一般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 如果说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 要明确无误;那么材料就是“血肉”, 要丰富, 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 是谋篇布局的手段, 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诗歌, 特别是绝句、律诗和词的篇幅短小, 但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诗歌的结构是完整的, 甚至不少诗歌的结构令人拍案叫绝。

以张若虚的古体诗《春江花月夜》为例, 全诗紧扣标题中的五个字来写, 又以“月”为重点, “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全诗从月生开始, 继而写月下的江流、芳甸、花林、沙汀, 然后反复抒写月下的思妇, 最后写到月落, 将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主人公的梦境写得美妙绝伦, 将人生哲理演绎得自然而深刻, 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绝句、律诗、词都有自己的结构方式。绝句一般是起承转合式的结构,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 全诗以“床前明月光”作为起句, 描画出诗人不能入眠的情状, “疑是地上霜”则是承接第一句, 借助幻象“霜”渲染凄冷的氛围, “举头望明月”则由写景转入抒情, “低头思故乡”则点明全诗创作的主旨——思念故乡, 起到了“合”的作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基本上对应着“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就不再赘述。至于词, 上阕以泛写为主, 侧重于写景;下阕以专写为主, 侧重于抒情。明白了这种结构模式, 很有利于我们迅速把握住词的主题, 也就明白了上阕写景的功用在于渲染、烘托要抒发的情感。以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为例, 上阕重点描摹“碧云天、黄叶地”之类的秋景, 下阕重点抒发因羁旅在外而引发的思乡之情, 上阕为下阕情感的表达起到了渲染、烘托作用。

诗歌的不同结构足以为学生作文提供“例子”, 何不从中汲取营养呢?

诗歌营养四:细节美

细节是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 能有效地传达主题思想。在中国古代叙事诗当中, 细节描写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琵琶的细节“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凸显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弹奏技艺, 也以此为媒介诉说了琵琶女凄惨的人生遭遇。而全诗结束处的“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洲司马青衫湿”这一细节, 则以“青衫湿”传达出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叹。

乐府诗《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等诗句刻画了少年、耕者、锄者、使君见到秦罗敷后的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 通过这些描写, 从侧面烘托出秦罗敷的美貌。

学生写记叙文, 完全可以以这些诗歌为模板, 发挥它们的“例子”作用。

诗歌营养五:修辞美

从概念上讲, “修辞”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法;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 即锤炼词句;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我们能从诗歌当中获取前两种含义上的营养。

一是修辞手法。古人写诗歌好用修辞,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对偶的效果是语言工整, 音律和谐。以李白的《送友人》为例,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对仗工整, 读来朗朗上口。比喻、比拟、夸张这三种修辞具有相似的特点:想象奇特, 易将抽象的事物或情感表达得具体、形象、生动。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修辞将想要表达的“很多愁”用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诗人巧妙地借助“花溅泪”和“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对时事与国运的感伤之情。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头如刀面如割”、“五花连钱旋作冰”都运用了夸张修辞, 突出了西北边疆自然环境的恶劣。

二是锤炼字词。古人很重视炼字, 在古代诗坛就有着“推敲”的佳话。实际上, 有成就的诗人往往就是锤炼词句的典范。以李白为例, 《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 》中的“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如果将“邀”换成“向”或“对”也能讲得通, 但只能表其“形”, 而不能传其“神”, 诗人的浪漫与凄苦不能有效传达。

从学生作文的现状来看, 他们的语言往往是干涩的, 不知道运用修辞手法, 为文章插上美丽的翅膀;在词语的选择方面, 也往往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很少考虑哪一个词语是最好的, 最能传神。向诗人们学习吧, 他们的诗歌是现成的“例子”。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多少年来, 语文教师和学生们都在苦苦寻求与等待作文指导大师的降临, 但实际上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就是教科书上那一篇篇诗歌的作者, 那些用自己的性灵与生命抒写自我、抒写人生的诗人们。多与他们对话, 多与他们的诗作对话, 我们一定能从他们的“例子”中汲取营养, 使自己的作文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著《诗论》, 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第55页。

⑵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9页。

诗歌教学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篇3

[关键词]诗歌教学;作文教学;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大致在小学二三年级时,语文教材极出现了比较简单的“四绝”,如洛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白居易的《草》。而选入教材的古诗,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真正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

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如果能够把作文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教学中,或者说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这不是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了吗?本文力图寻找出这样一条途径为小学高年级的语言教学提供若干思考。

一、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

(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小学阶段,最初是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但是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就逐步赶上了口头语言,到四年级,书面语言就可以超过口头语言水平。

(二)小学作文的一般发展趋势大致由不切题至切题,由切题至中心突出,由自然的开头结尾至多样化的开头结尾,由不分清段落至逐渐能分清段落,由只会用简单句至会用复杂的复合句,由平铺直叙不善表达思想感情至能够初步的借物抒情。

(三)小学学生存在四种不同水平的过度性言语表达形态:

1.抄录型言语表达形态。这是对外部言语(阅读书报或听讲)的机械抄录,是比较被动的言语,会出现张冠李戴、文不对题的情况。

2.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在其抄录的整段整篇文章中加进一句半句话或者一二个词语。这种表达形态初步经过思考和内部言语的活动,一般不存在“抄录型”的错误。

3.写话型言语表达形态。这是学生内部言语“自白”,缺乏语言逻辑要求,近似口语在对话时的原始的直译,表现为语句的简明及重复。

4.写作型言语表达形态。这是一种合乎语言逻辑要求的书面语言,它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内部语言充分加工完成的。

二、古诗作文化的几种形态

(一)扩写古诗

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使,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扩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二句话或者是一二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度自然就行了。

(二)改写古诗

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多了,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的主题中心。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

1.增加内容

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口。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想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子为主呢,还是想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一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以前者为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姿,甚至是作者身临其境时的感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的布局娓娓道来。

2.改变内容

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种情境,换一种场合。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石头碾断了,然后是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青翠欲滴,风姿依旧。这样改写,还是吻合诗歌的布局,中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这一点在“古诗作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

(三)自然作文

改写多了,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写作模式了。“换了汤也要换药”。自然作文的初期阶段,可以是内容题材相近的两首诗歌的移接转化。如与《草》相同的,学生可以选择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孟夏已临,而于山寺中,春又重来。这种感想转入到《草》中,野火焚尽,生命复还,赞美再生的乐趣,歌颂生命,不是又富有新的意义了吗?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练法,即提出不同的选材要求多次练习写作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处事物间的内部联系,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由点联想到面,由现在联想到过去和将来,由此及彼。转化移接多了,学生可以自己创造“自然作文”,写自己想写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把真实的思想写下来,放胆作文。当然,限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阶段性,教师对他们的“自然作文”不能苛求,只要有新意,语句流畅明白就可以了。

三、结语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初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诗歌作文”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难题,利用小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避咳扬利。或许,“诗歌作文”真的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呢。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小学语文教学漫笔[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文教学诗歌教学 篇4

享受诗歌的“美”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特别的魅力。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抓住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享受审美的乐趣。[关键词]:意境

想象

音乐

诵读

语言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但由于年代久远,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古诗文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发展想象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中的“意境”。而古典诗歌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需要读者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春景,而它表现的就是作者赏春的愉悦之情。这个意境是通过山、水、云、莺、燕、花、草等事物使读者进入诗中的意境来勾画出早春的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画面,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冗务之余的赏春的愉悦。古典诗歌就是这样,通过诗中的物象使学生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如教导《天净沙 秋思》一诗中,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光秃秃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袅袅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反复诵读,感知诗文。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乐感极强。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如教导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先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反复诵读,学生感受到了诗人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抑郁苦闷、沉郁的感情,奔放的语言,使学生领略到了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读准音调和节奏。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奠定了基础。

三、积累诗歌的语言美,陶冶情操。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形象生动,每一个字都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学习诗歌,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且有声,令人拍手叫绝。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用“绿肥红瘦“形容暮春季节,如此精妙含蓄确是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自信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寓意顽强拼搏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必定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把握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于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古诗歌教学策略 篇5

小学古诗词教学思考与建议

王国健(海南省洋浦第一小学 特级教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意境优美的诗词,篇章虽短,意境却大,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背诵优秀古诗文的具体要求。这些古诗词的选目从汉代到清末,时间跨度将近二十个世纪,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精当。所选皆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短小精悍的名篇,其知识点和难度适用于少儿的认知和文化接受水平。同时,“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各种按新课程标准编辑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均以分散的形式按不同学龄段将“新课程”所指定的古诗分别选到各册教材之中,使古诗词的教学成为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较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总体目标,就要明确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的,遵循其教学原则,研究并运用古诗词教学策略,选择对自己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一)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公元前六世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以来,产生过无数的诗人和不朽的诗歌作品,到了唐宋代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巅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推荐的古诗词主要是唐宋时期最为优秀的诗歌(选篇目 70 首占 62 首),这些诗歌篇幅短小,浅显易懂,既是名篇,又是精品,并且易为少年儿童所接受。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古代蒙学教育时期和仅一百年来现代教育时期,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教育的做法一直没有间断过,且一直被人们所重视。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寻根溯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感受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诗的特点是通过形象的艺术概括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情感,情和景的高度融合形成诗的意境。正因如此,语文教学就要通过诗人捕捉的流动多变的形象画面,“披文入情,沿波讨源。”领略诗人美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感悟语言优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力。

古代的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背《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等,除了识字的作用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儿童大量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背诵古诗词的要求,其目的同样是为了增强和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课例《登鹳雀楼》(略)

纵览教材所选的古诗词,很多名句脍炙人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在心口相诵的不断积累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和鉴赏力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说话写文章自然也会逐渐适当运用这些名句,体验美的意蕴和情感,感悟语言的优美与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渴望学习语言的兴趣。

(四)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我们的重要目的。课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的《望庐山瀑布》,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诗词的学习,在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艺术的创造感染与浸润的同时,更要有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原则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词记诵的“过程”。有人总结出诵读“三感”。第一,读出语感。第二,读出情感。第三,读出美感。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古诗词教学必须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的方式进行。首先,首先看看《课标》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

其次,以霍懋征的《望庐山瀑布》教学片段为例,说明由扶到放。

如果不予帮扶,由于字词、句子以及时代背景、写作境遇的障碍,反而影响学生阅读记诵的效率。淡化讲解不等于一点都不讲,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

(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

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教师的指导。而指导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的指导。首先,注意重音。其次,注意语调。第三,注意节奏。

“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细细的体会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才能引领学生“品”出古诗词这一民族独特文化的“味”。

(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还原诗人写作的场景,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和林升的《题临安邸》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能不断超越教材,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

情感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活动。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我们要想感受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要抓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以此为诗眼,激发学生的情感。课例:王崧舟《长相思》教学片断(略)

通过“整合同一主题作品”让学生在“资源链”中体悟不同诗人表达相同主题的魅力。孙双金老师的“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其代表作“送别组诗”教学更是深入人心,广受好评。组诗建议与参考: 1.描写春天:

《春夜喜雨》(唐 杜甫)《春日》(宋 朱熹)《清明》(唐 杜牧)《春晓》(唐 孟浩然)《乡村四月》(宋 翁卷)《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绝句》(迟日江山丽)(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唐 杜甫)惠崇《春江晓景》(宋 苏轼)《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村居》(清 高鼎)2.述情抒怀 静夜思(唐 李白)浪淘沙(唐 刘禹锡)乐游原(唐 李商隐)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长歌行(汉乐府)虞美人(后唐 李煜)3.抒发爱国情怀的古诗词 《春望》(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题临安邸》(宋 林升)《示儿》(宋 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石灰吟》(明 于谦)《己亥杂诗》(清 龚自珍)4.边塞诗

《塞下曲》(唐 卢纶)《凉州词》(唐 王之涣)《出塞》(唐 王昌龄)《从军行》(唐 王昌龄)《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5.写景抒情

《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望天门山》(唐 李白)《书湖阳先生壁》(宋 王安石)《渔歌子》(唐 张志和)《敕勒歌》(北朝民歌)《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小池》(宋 杨万里)《游园不值》(宋 叶绍翁)《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6.咏物抒情 《风》(唐 李峤)《咏柳》(唐 贺知章)《墨梅》(元 王冕)《石灰吟》(明 于谦)《竹石》(清 郑燮)《马诗》(唐 李贺)7.儿童情趣 《村居》(清 高鼎)《所见》(清 袁枚)《池上》(唐 白居易)《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

通过“整合同一诗人作品”,让学生感受诗人借助不同作品抒发不同情感的魅力。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二)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

比如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有人低沉读,读出的是怀才不遇的孤独;高昂陈词,读出的是与友人对酌的快慰和酣畅。“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韦应物)》可以读出春雨中的渡船静静横在江面;也可以读出诗人的一份悠然自得。如果要把这些诗句一字字一句句的肢解了,就会破坏掉诗词独有的美。

面对不同的古诗词,学生可以不求甚解,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首要的还是要诵读到位。语感是读出来的。不读,永远不能触及心灵的深处。

(三)渲染意境,让学生徜徉在情境交融中

所谓意境,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要让学生领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俗话说“情由境生”,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获得审美体验,就要靠教师通过语言、教具、利用多媒体等创设情境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的片段(略)例谈。

有些诗词在表达时作了内容上的简省,形成了“辞断而意属”的特点。这些诗歌在意象上往往有跳跃的特点,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就应该以想象来连接和补充作品在表面上所形成的空白,使作者感情的线索清晰地呈现出来。

在品味诗歌时,应抓住诗的留白处发挥想象创设意境,将诗中的意象罗列组合成一幅色彩鲜明、形象可感的画面。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词,可以抓住诗的色彩、动静、虚实来联想和想象,尤其是色彩在古典诗中是很普遍的,其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

(四)强化语言积累,着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

第一,注意背诵 160 篇的总量要求,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一个学期完成 10-14 篇。

第二,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拓展诵读空间,适度加大诵读的容量。第三,科学检测与评价。一是诵读数量;二是诵读质量;三是名句妙语的积累。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表演背。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恰当的语气和得体的体态语有利于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2.据时背。根据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序列把握古诗词的脉搏,从而达到记忆的延续和流畅。顺着四季走来,一路琅琅童音,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诵记古诗词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境背。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

4.多种形式综合背。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可以采用此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随意却又雅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5.完善评价激励背诵。将所有古诗分为“必背篇目”和“抽测篇目”分别计成绩,最后累计总成绩,让学生相互进行打分,这样也激励了那些没有背熟的同学,同时在检查别人的过程中也加深了自己的印象。

(五)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让古诗词学习生活化。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必须练先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1.要广采博览。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人物经历等有一定的了解。

2.要学会鉴赏。文学是以它具体细微的感性形象来打动人的,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教师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果。

诗歌教学反思 篇6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通过诗歌背景的学习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读。

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在诗歌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学生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小组竞读,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读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注意断句停顿,并结合相对应的轻音乐,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录音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诗歌中所表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尽致。学生耳听录音,神已被录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梦游天姥山呢!所以说朗读,特别是诗歌配乐的录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吸引学生自主地创设情景并走进次情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接着是图文结合。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诗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行人,没有飞鸟,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独处孤舟,默默垂钓的静谧画面。这幅广袤无垠,万籁寂静,大雪纷飞的图画展示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画面,去体验雪后的宁静和老翁的孤独与静谧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和游子,构成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这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诗人无限愁思的情景中去体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最后是讲解描述。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情景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才能使学生进入情景后和领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的情景大多都通过学生的想象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观的讲解描述,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描绘讲解中不知不觉进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朗读和图片展示可能只能领略诗歌的韵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却未能完全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对该诗歌进行必要的讲解描述,使学生理解和领会该诗是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另外,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作文教学诗歌教学 篇7

一、授之以渔, 感受节奏美

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 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 又是并蒂莲、姐妹花, 它们相生相依, 装饰着人类的梦想, 愉悦着我们的心灵。因此, 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像音乐一样。教学现代诗首要任务便是要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感受其优美的韵律。在这一点上, 教师要教给学生把握节奏的方法, 运用方法融入自己的体会, 大部分学生便会有节奏的读诗了。例如, 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给了这样的方法指导:仔细读一读, 体会体会, 在每一句诗中, 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 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 (板书) 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 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 这条线叫“间隔线”。比如第一小节, 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 (师范读) , 投影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 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因为掌握了方法, 学生也想急于运用方法, 学习兴趣极高, 纷纷尝试有节奏的读诗。在接下来的交流朗读中, 学生大部分教能够有节奏有韵味地读诗了, 也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二、感知内容, 体会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每一首诗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情感, 情感美也是诗歌最大的魅力。感知诗歌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节奏美之后,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作, 感知内容并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借助必要的背景介绍, 引导想象联想, 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起情感共鸣, 并以一定的语气、表情朗读表现出来。

例如, 在《有的人》教学中, 我简单介绍了创作背景后, 问学生诗中写了哪两类人, 对这两类人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 又让他们把作者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放在诗句中, 用不同的语气, 不同的表情读出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重点引导朗读“骑”“俯”“不能活”“更好地活”“烂”“青青”“很高很高”等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 “一切尽在无言中”, 无需枯燥的讲解, 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便全融入在朗读中了。

三、巧设问题, 感悟含蓄美

千百年来, 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诗歌语言凝练, 内涵丰富, 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而感悟这一点对于生活经验缺乏、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 是一大难点。如何找到诗歌中与学生认知相符的“突破口”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而引发他们思考, 这需要我们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种人的做法与命运结果, 之后又让他们对照朗读不同做法换来的不同命运结果, 紧接着问:你愿意做怎样的人, 为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之后, 又问他们, 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 可不可以把诗歌中“有的人”换作“鲁迅”, 为什么?经过激烈地讨论, 举例, 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独具匠心, 也感悟到了诗歌丰厚的内涵。

四、方法指导, 享受创作美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 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用诗歌的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 顺势引导学生创作自已的小诗, 会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的人》教学后, 我给出了一组对比鲜明的词语:美丽———丑陋、健全——残疾、伟大——渺小、贫穷——富有。让学生针对身边人的做法, 围绕一组反义词谈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讲到:刘大铭身体是残疾的, 但他的梦想、精神是健全的;有的学生讲到:拾荒老人刘盛兰生活是贫穷的, 但他有那么多的孩子, 他的生活又是富有的。学生充分交流之后, 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创作《有的人》, 要求仿照藏克家的《有的人》, 先写生活中两类人的人生价值, 再写他们不同行为, 最后写他们的命运结果。学生纷纷讨论创作, 小诗创作得是有板有眼。

诗歌的复兴与诗歌写作教学的创新 篇8

[关键词]诗歌的复兴 诗歌写作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45—04

20世纪80年代在对朦胧诗的争论和文化诗歌的探索之后,中国诗歌的主流——现代派诗歌流派林立,山头变幻,各种主义和流派如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校园诗歌、“他们”、“非非”等令人眼花缭乱。[1]但由于越来越疏远社会,其影响如潮水般退却,在90年代终于进入“灰暗而平庸”的十年,其发展几乎陷于绝境。21世纪以来,中国诗歌开始出现回升乃至亢奋的迹象,走向复兴之态明显,余波所及,对其他文化形态也产生了影响。本文拟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诗歌复兴的表现及对大学诗歌写作教学的启示,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复兴主要表现在古典诗歌焕发活力,现代派诗回归现实,电子诗歌异军突起和流行歌词纵深发展等方面,诗歌复兴对诗歌写作教学创新的启示主要表现在古代诗歌、现实诗歌、意象诗歌、电子诗歌和文化诗歌的写作等五个方面。

一、诗歌的复兴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社会大众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文化需求多元化和电子媒介兴起的多重影响下,诗歌的“热度”急剧升温。其复兴迹象呈现为:各种诗歌文体齐头并进,“公刊”、民刊、网刊鼎足而立,诗歌爱好者队伍迅速壮大,各种诗歌奖项不断颁布,社会影响不断蔓延。正如小鱼儿在《2003年华语网络诗歌不完全梳理》中所作的略显夸张的描绘那样:“诗歌热得脱下了短袖衫。”[2]略而言之,21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复兴主要表现在古典诗歌焕发活力,现代派诗回归现实,电子诗歌异军突起以及流行歌词纵深发展等四个方面。

其一,古典诗歌焕发活力。古典诗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体类型,包括诗、词、曲、赋和楹联等多种类型。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沉淀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传神的语言技巧表达,含蓄而透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情感和审美情趣,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和史学价值。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曾经较为沉寂,但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社会大众文化修养的提高、文化多元化的追求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具体表现为古典诗歌刊物众多、人员组成庞大和创作内容丰富。一是古典诗歌刊物众多。据调查,目前全国约有500多种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的古典诗歌刊物,每年发表古代诗歌作品在十万首以上,《诗刊》、《词刊》等一批国家级刊物为古典诗歌创作呼风唤雨,各级出版社、各省市报刊也都大量出版或发表古典诗歌作品,为古典诗歌创作摇旗呐喊;网络上也有几十家古典诗歌论坛,如中华辞赋学术网和联都网分别是赋和楹联的专业论坛。二是人员组成庞大。“中华诗词学会”在全国拥有一万多名会员,已成为中国文坛和诗歌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劲旅,其中有笔耕不辍老当益壮的古代诗歌创作专家,也不乏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年轻俊彦,甚至包括许多在新诗领域颇具知名度的人士。[3]三是创作内容丰富。当代中国社会丰富驳杂,气象万千,当代中国人的古代诗歌创作比起古人来,生活更加丰富,思想更加多元,眼界更加广阔,趣味更加广泛,技巧更加灵活。当代中国人的古代诗歌创作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闻感受,反映了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今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

其二,现代派诗回归现实。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派诗集体从“先锋”退却,向现实回归。徐敬亚在《诗歌回家的六个方向——论新世纪“诗歌回家”》中将现代派诗的回归现实称作“回家”,并认为现代派诗歌“回家”的六个方向是回归闲适、亲情、自然、异化、业余和歌唱。[4]回归闲适使诗歌成为诗人的一把心灵纳凉之扇,它带着一种生存满足的快感,带着健康生命的无聊灵动,带着对青春期的眷恋之情。如先富起来的诗人万夏资助出版诗集,举办“赛诗会”和中国诗人饮酒大赛。回归亲情是向真挚温存的亲情回归,以治愈现代派诗的深刻病,如诗人老桑和路云不想通过诗歌改变经济和地位,也不想进入诗歌文化圈,他们只为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创作,体现了诗歌最基本的意义是与生命的互文性。回归自然如农民诗人张联写了一百多首《傍晚》,他的诗歌呈现中国乡村寂静和安详的乡间景色,还原了中国人对自然景物的宁静体味,也还原了中国式的简洁意象和灵动的直觉,表现出向古代先人回归的味道。回归异化是指打工诗人在进城打工的过程中形成的“复归”倾向,打工诗歌表现了现代社会中罕见的思乡愁绪,表现了试用、监视、繁重和工地等产业劳作的过程,它还表现了古老的不平、不甘和奋斗,同时还是一种对于身份的思考和求证方式。回归业余是指诗人王小妮、严力等设想让写诗成为人类永恒的内心业余生活,写诗不是一个职业,而是处于完全的业余状态。诗人只想从诗那里得到什么,并不想靠写诗取得什么。回归歌唱是借助中国诗歌几千年来的歌唱传统来创新诗歌,由当代诗歌中坚朱大可、北村、李亚伟等先锋诗人和乐评人组成,虽然实际上对诗歌创新并无大用,但毕竟是一种暗中鼓励。

诗歌网站和论坛超过300个,以平均每个站点每天发诗20首推算,全国网络诗歌年产量不低于200万首,其产量是《全唐诗》的40倍,是纸介诗歌年产量的40倍。二是网站论坛各具特色。网站论坛都在全力以赴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可谓争奇斗艳日新月异,比较著名的网站有“诗生活”、“诗通社”、“界线”、“天涯诗会”、“诗歌报网站”等。三是人气旺。如《现代诗歌论坛》2003年2月的点击率为82076次,一大批诗人如桑克、沈浩波、安琪等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页,显得异常热闹;博客诗歌的流行又为网络诗歌添油加火,如天涯的“博客诗歌”已剧增到六百多家。四是奖项多。如“界限诗歌奖”、“华语网络诗歌发展十大功臣”、“野草诗歌奖”、“新诗歌诗奖”、“情人节诗歌奖”、“博客诗歌奖”等奖项名目繁多,仅2004年网上奖项就超过20项。五是网刊选本多。代表性的网刊选本如《中国诗人网络诗歌精选》、《网络诗典》、《中国网络诗人100家》和《2004年首届网络汉诗集团军大展》等,大多数传统诗刊如《星星》、《诗刊》的青年版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接纳网络诗歌。[6]

其四,流行歌词纵深发展。中国流行音乐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自我抒情为主,优美宛转,但浅显直白的抒情已使听众出现审美疲劳。21世纪初以周杰伦、王力宏等为代表的流行演唱歌手将欧美乐坛的RAP、R&B、摇滚音乐等元素融合进中国传统音乐之中,打造了一场“中国风”时尚盛宴。特别是其中的“中国风”歌词引领了“中国风”音乐风潮,满足了中国听众既有新鲜感又带有中国特色的歌词的期待,受到中国听众的狂热追捧。“中国风”歌词通过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打造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营造出优美典雅的意境,表达出对清新含蓄、端庄风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中国风”歌词主要依照中国传统诗词的写法,同时糅合现代元素,通过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而突出一种历史感和文化意蕴。如周杰伦演唱的《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歌词中的“月”、“烛火”、“酒”、“水”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与离别有关的常见意象,但却用现代人的感觉,用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出现代人的离别思念之情,将这种离别思念之情表现得哀婉忧伤缠绵悱恻。再如王力宏演唱的《在梅边》:“在梅边落花似雪纷纷绵绵谁人怜,在柳边风吹悬念生生死死随人愿,千年的等待滋味酸酸楚楚两人怨,牡丹亭上我眷念日日年年未停歇。”通过连用“纷纷绵绵”、“生生死死”、“酸酸楚楚”、“日日年年”等叠字,将明代汤显祖戏剧《牡丹亭》中柳梦梅与杜丽娘两人生死相依的感情阐释得淋漓尽致。

二、诗歌复兴对诗歌写作教学创新的启示

大学诗歌写作教学既要适合大学生的年龄和情感特点,又要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既要进行比较严格的写作训练,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21世纪诗歌写作的复兴为大学生诗歌写作提供了借鉴,为大学生诗歌写作兴趣的提高提供了动力,也为大学诗歌写作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启示。具体来说,诗歌复兴对诗歌写作教学创新的启示主要表现在古代诗歌、现实诗歌、意象诗歌、电子诗歌和文化诗歌的写作等五个方面。

其一,古代诗歌写作。大学生写作古代诗歌,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严谨思维和遣词造句,而且可以于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中国古典诗歌格律严谨,用词精美,意境幽深,给写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甚至令人望而生畏举步维艰。夏永奇在《走改革之路,定能使古典诗词创作再现辉煌》中提出古代诗歌创作的原则应“遵循基本模式,摒弃僵化规则,吸收丰富营养,展示青春活力”,这一原则既遵循古典诗歌的基本模式,又使古代诗歌写作面向现实,是宽严适度得到广泛认可的古代诗歌创作原则。在古代诗歌的写作教学中,可以适当放宽古典诗歌格律的要求,古代诗歌写作只需遵循古典诗歌的基本规则,押韵只要符合普通话的押韵规则,平仄可以不作要求;古代诗歌文体也可自主选择,自由尝试,甚至可以自度新曲。试举几例分析如下,如陈文龙的《春日》:“春日迟迟山河丽,东风款款花草香。绿泥初融飞燕子,白沙欲暖睡鸳鸯。澄江一道因势去,青峰三仞与云长。请君试问东流水,何曾老大空怀伤。”虽模仿痕迹较浓,但基本符合律诗规则,颈联较有气势。再如郭卫帮的《鹧鸪天》:“秋晚寻芳犹未迟,小园正值菊黄时。霜浸明月林间照,露湿归禽草上啼。沽米酒,卧清矶,邀君还欠一盘棋,不来垂尽灯花落,谁与东篱共赋诗?”基本符合填词规则,较有道家文化的悠闲自得意味。

其二,现实诗歌写作。21世纪以来,中国已进入大规模的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复杂,现代人的感情细腻多变。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既受到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的耳濡目染,又对学生生活和情感具有独特细致的感受。大学生写作现实诗歌,不仅要表现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和情感,而且要表达得富有诗情画意,所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如管悦雯的《那些年岁》:“我们趟着时间的河/在岁月里谱一曲青春恣意的歌/台阶上放着没有喝完的可乐/球场上依旧拼得火热/是谁偷偷翘了课/枕着胳膊翘高了脚踝/仰望着天空悠然自得/徐徐的风拂过耳畔/偶尔飞过拍着翅膀的白鸽/哪个教室老师又开始闲扯/想方设法把邻座的女生招惹/看着她气鼓鼓的脸笑呵呵/有些情感何其清澈/像极了初夏的阳光只叫人暖和//更有一种别样的羞涩/悠悠的蹬着单车/张扬是年少独特的风格/绕过街角一个个/点着灯看橱窗里精美的八音盒/多少故事从这里勾勒/好想把这一切装订成册/不让潋滟年华悄然褪色/当我们趟着时间的河/在岁月里谱着这样青春恣意的歌”。这首现实诗歌选择“可乐未喝完”、“球场上拼得火热”、“学生翘课”、“老师闲扯”、“有些情感”“暖和羞涩”、“蹬着单车”“绕过街角”等与中学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片段,充满青春气息和浪漫幻想,既青涩自恋又欢快活泼。

其三,意象诗歌写作。意象是以表达某种哲理或象征意义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意象诗歌通过自出机杼的意象创造,使诗歌既形象生动,又意味深长。美国诗人庞德说:“这个时代需要一个意象,来表现它加速变化的形象。”大学生写作意象诗歌,关键是诗歌的意象创造要独具个性。诗歌意象的独具个性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景物和人物的照搬,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化用,而是寻觅个人理性和感性的瞬间遇合,寻觅个人体验独一无二的意象呈现。如苏月的《爬山虎》:“只是一株爬山虎/只敢在墙角悄悄地生长/悄悄地伸出我的触角/疯狂地挤进墙壁的缝隙/紧紧地贴紧墙壁/仿佛贴近你的身躯/日夜呼吸着和你相同的空气/循着你失落的味道/于是爬了满满的一墙//窗内的人儿你却看不见/卑微的我不敢跨过窗沿/沿着窗台徘徊了一个季节/彷徨中在原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你仍然在那里梳妆/几根青丝随风落在我的藤蔓/深入墙壁的触角不能拔出/新生的手来不及生长/风的速度带走了青丝/也带走了你独特的芳香//萧瑟的秋不怜我的痴心/几阵秋风便击碎我最无力的抵抗/抽走了青春留下满地的落叶/我哭泣呐喊然后死亡/你在紧闭的窗子之内/终没有看见我凋零在窗台/入夜风起叶落/来年再爬一墙再绿一季/再守护一生”。此诗选择“爬山虎”这一意象,借描绘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表现对“窗内的人儿你”的痴情,深情绵密,意味深长。

其四,电子诗歌写作。21世纪大学生对电子媒介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并通过各种电子产品将自己“全副武装”起来。据包卫党在2007年对在杭的七所高校25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96%的人拥有手机,37%的人拥有电脑,27%的人拥有CD,62%的人拥有MP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年的调查资料也显示,21世纪大学生在全国网络用户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在大学生主要娱乐方式的13个选项中,上网排第一位,占25.1%,听音乐排第二位,占21.8%,看电视排第三位,占13.2%。电子媒介特别是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为诗歌写作开辟了新的写作空间,以手机短信诗歌为例,手机短信诗歌可以分为祝贺问候型、友谊情型、搞笑戏谑型和时政民情型等类型,可以运用比喻、排比、双关、谐音、夸张、对偶、借代、拈连、顶针、叠字、对比、仿拟、同字、镶嵌、层递和衬跌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写作祝贺问候型诗歌可以运用比喻:“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着祝福的船,飘着幸福的你,祝新年快乐。”可以运用排比:“敲响的是钟声,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带来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来的是祝福,愿你新年快乐。”可以运用同字:“许个美好的心愿,祝你快乐连连;许个美好的心愿,祝你事业圆圆;许个美好的心愿,祝你爱情甜甜。”可以运用移用:“祝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娃哈哈,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

其五,文化诗歌写作。21世纪中国诗歌的复兴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古典诗歌焕发活力典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现代派诗歌向自然的回归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流行歌曲的“中国风”歌词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文化诗歌的写作可以根据各地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如我校地处江南地区,相当多的学生来自江南,受到中国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江南文化的影响。江南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诗意的文化,刘士林认为“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高彦颐认为江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名字,是一种流行的诗意暗示、想象出的丰富形象、享乐主义和肉欲的美丽”。在文化诗歌的写作中,将江南文化的文化意蕴进行现代性的转换是文化诗歌写作的有效途径,如范文彦的《江南雨》中的一节:“意兴阑珊织帛锦,婉约招摇起/轻敲木门遇后井,井中叶色青/青青子衿悠悠心,雨中候即景/雨色绵绵细品杯中香茗/棂上有云坠雨,雨温柔呼唤你/而我却折一把柳哨音脆若笛/在山水交融雨色里/唯有点点墨色无人应/江南雨声淅沥/人踏遍木屐/雨中依亭弹琴/音调过山林/在昏黄烟雨中勾勒浮华尽/望断天色明”。此诗将江南的自然景色和传统文化相交融,既清新自然又意味隽永,既洒脱浪漫又惆怅宛转。

诗歌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诗歌写作教学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青春。在21世纪诗歌复兴的背景下,大学诗歌写作教学只有开拓诗歌文体的边界,加强诗歌写作教学的创新,才能提高大学生诗歌写作的兴趣,提高诗歌写作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52.

[2] 小鱼儿.2003年华语网络诗歌不完全梳理[OL].诗歌报网站,2004—01—16.

[3] 关海山.古典诗词缘何又热[N].山西日报,2010—02—09.

[4] 徐敬亚.诗歌回家的六个方向——论新世纪“诗歌回家”[J].文艺争鸣,2005,(4).

[5] 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5.

上一篇:如鱼得水成语故事下一篇:家庭医生式服务宣传知晓率及满意度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