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歌教学初探(共8篇)
中学诗歌教学初探 篇1
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意象品诗初探
【摘要】中国古诗之美如何被中学生读懂、欣赏是一个难题。为了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工作,笔者尝试在吸取他人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探索提高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意象成为中学生走进诗歌艺术大门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鉴赏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57-0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诗总能让你能从意境里望见无垠,有音韵和意象之美。然而中国古诗之美如何被中学生读懂、欣赏是一个难题。为了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工作,笔者尝试在吸取他人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探索提高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缜密》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钱钟书在其名著《管锥编》中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为一诗甚且无诗矣”。意象成为中学生走进诗歌艺术大门的一把钥匙。
一、意象是诗歌的生命
本文中所指意象,采用袁行霈先生对意象的定义,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是内在的抽象的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它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进入系统不是随意的拼凑,而是诗人匠心的显现。试以杜甫的名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说,“酒肉臭”与“冻死骨”是两个不同的意象,但它们的并置形成了一个新的意象,表达的是诗人对阶级对立的强烈的愤慨。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遵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的思维流程进行。诗人在运思之中会经历一个过程:第一步,他要为这种情感寻找恰当的“表象”载体。读者欣赏诗歌的过程,恰恰是诗人创作诗歌的逆向过程。因此,如果说情志是诗性生命的本原,那意象就是诗性生命的实体,因亦构成诗歌艺术的审美本体。
二、经典意象的隐喻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古人作诗常常如此,这也恰见前人的含蓄,乃人们常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随着诗词的发展,一些常用的意象就具有了某些隐喻,并屡屡现身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中学生若能积累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和隐含的情感寓意,或能窥见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如: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乌鸦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荒凉、衰败之景,表凄清之情。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枯藤老树昏鸦”。意象常用的寓意多与这个意象的某个特点直接相关。
三、意象之外的意境及情感精髓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如是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歌的美不仅在于诗歌的语感,更在于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惆怅失意;“寒蝉凄切”的凄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衰败,孤寂飘零。以上诗句虽然没有直言喜怒哀乐,然而读者自能感受到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由意象而感知。意象可以引发想象,激发情感,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意象探究是中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它或许能成为孩子们走入诗境,体悟诗人情感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6.3.[2]王金花.鉴赏高中语文教材诗词中的“意象”之美[J].现代语文,2006,1.[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6.
中学诗歌教学初探 篇2
1.读懂题目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春夜”点明了季节和时间,“洛城”点明了地点,“闻笛”是主要事件,这个标题就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还有些诗歌标题中有“送”“别”之类的字词的,往往暗示了诗歌的体裁是送别诗。
2.了解背景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到上了一定的时代印记。从“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容易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旨。因此,学习诗歌,首先应要求学生把握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如曹操的《观沧海》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诵读内容
诗歌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味。诵读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深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开展多形式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学习必由之路,也是古诗文学习的正途。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4.体会意境
意境也称境界,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和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2453页)。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诗中所能描绘的寄托情思的物象,即艺术形象,只是意象。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在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杨柳”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意象,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增加了深厚的离别情意。“月亮”也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意象作为诗歌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对于领悟诗歌的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意象展开想象,从而领悟诗歌的意境。
5.领悟情感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诗歌中的情感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刘禹锡《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都表明了作者的鲜明态度。诗歌中第二种情感表现方式是托物言志,即通过描写外界的自然物象来引发人的情思。这种方式《毛诗序》中称之为“兴”。如《诗经》的开篇《关雎》就是用“兴”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淑女”或者美好事物的渴求之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通过对“雎鸠”这种水鸟的描写,引起内心的感发,联想到鸟可以成双,人何以无侣?这种幽深的情思不是直接诉说的,而是借物起兴,使情意更加幽深。古代诗歌中主要抒发的情感有: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以及坚守节操、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等。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习古代诗歌,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一个古诗词单元。每册书集中一个单元来学习古代诗歌,增加了古代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怎样依据教学大纲搞好古代诗歌教学呢?谈谈我的几点设想。
一、教学目标要清晰
古诗教学单元的总要求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
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3)培养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
二、欣赏过程有思路
1.教学目的决定了思路。在欣赏中,首先立足于理解诗歌内容,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诗的“诗眼”就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抓住这句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琵琶行》一诗,篇幅较长,诗眼就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上,抓住这两句就可以提挈全篇,理解作者感情了。
2.初步鉴赏能力的训练
(1)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国破山河在”之“破”,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
(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2)欣赏艺术特色。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优美诗句是局部感知,欣赏艺术特色则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例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一幅这首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其苍凉意境;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语言来刻画诗人月夜无眠,在月光的清晖中低吟、徘徊,怀人思远的情景和远方的爱人揽镜自怜的相思之苦,从而深刻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刻骨铭心的哀婉气氛。
三、欣赏方法需得当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吟诵应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
1.初读诗歌时,可选择与诗歌感情比较一致的民乐曲,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这就需要在读法上加以指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当然,不必如古人那样各有曲调,只要慢慢读,适当延长某些字的读音,有一点抑扬顿挫的情味就可以了。
3.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4.在训练中,近体诗和词中的小令,可先让学生背下来,然后吟诵;长一点的古体诗和中长调的词则可分层练习吟诵,最后也要能背下来。
中国古诗歌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知识与美学,陶冶人的情操。
中学诗歌教学初探 篇4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宋・李清照)
词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句,词人巧用“倚”、“回”、“嗅”三个动词,刻画出三种动作、神情与姿态,准确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清楚委婉、真切自然、细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细节的运用之妙。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放大和承载着诗人所要表述的情愫和哲理。作为一种凝练的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诗歌在极为有限的篇幅里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深邃的哲理,细节技艺功不可没。
近年来,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欣赏作为夯实中学生传统文化基础,提高中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占有很重的比例,愈来愈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重视。但是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形式之精要,表达内容之丰富,却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也让不少教师煞费苦心。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把诗歌细节鉴赏作为古典诗歌教学的突破口,在细节的表现形式、作用、美感及相应能力培养上着力,取得不少收获。
1要把握古典诗歌细节的表现形式
细节作为诗歌表达的重要手段,在适应诗歌表达的丰富内容的同时呈现许多巧妙的形式。(语文教学论文 )从描写对象看,有以下几种形式:
写景式。诗人抓住典型情景进行逼真描写,体现诗人的情趣或气魄。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句,诗人撷取“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一代表着农村景象的典型生活细节,生动地描绘出归田后所体味到的农村生活情趣。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句,通过描画听众的如痴如醉、江面的寂静无声情景,凸显乐声的动人心魄,以上为小景致。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抒发了边塞诗人的豪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寄寓了诗人无限惜别之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了大江奔流的雄奇,均为恢弘壮阔之景。
场面式。诗人或以如椽大笔,或以细腻笔触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场面。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句,以阔大、迅捷的出猎场面,刻画了出猎神情举止之“狂”。
王维《渭川田家》中“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则舒缓地表达出农村人的恬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闲逸的羡慕之情。
情状式。作者用精当的词语,把诗中人物的表情逼真描绘出来,感染读者。
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句,“卧”字传神,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模样跃然纸上。《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句,“搔首踟蹰”,把小伙子没见情人来时抓耳挠腮、左右徘徊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柳永《雨铃霖》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句,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极具生活意味,震撼读者心灵。
从描写手法上分,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问答式。作者在诗中或有问有答,或只问不答,刻画问答的情景,表达诗人情怀,或者留下空白让读者品味。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夜风雨后,主人问海棠花怎样了,仆人应付回答“海棠依旧”,但主人却从“绿肥红瘦”上体验到了人生易逝的伤感;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均为有问有答。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酒如此之好,火如此之旺,而晚上又要落雪,朋友能来吗,把无尽的遐想留给了读者。此为只问不答。
孟浩然《春晓》中,作者从清晨初醒时的情感片断着笔,但又不铺展开去,而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问句,把读者引向了窗外世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草长莺飞的春天。
铺陈式。作者把某一特定事物或者诗中主人公以铺陈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如杜甫《画鹰》中“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用笔酣畅,把苍鹰耸身抓兔、侧目传神、光彩照人、气雄万夫、严阵以待、跃跃欲试的形象活画出来。
《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采用了赋的描写手法,一连串夸张性的横向铺陈,把兰芝的穿着打扮具体细致地描写出来,美艳动人,表现了刘兰芝在善良和温顺中别具特色的反抗,表现了一个弱者心底升华起来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尊严让生命如此美丽。
比拟式。诗人以拟人、比喻等手法寄托情感。秦观《春日》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
杜牧《赠别二首》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句,以烛喻人,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
晏殊《蝶恋花》中“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把菊兰写得多愁善感,突出了人的离愁别恨;写皎皎明月不知道离人愁苦的滋味,从夜晚到拂晓都明朗地照在朱漆门户之中。这里赋予菊兰、明月以生命,含蓄地写出了离人彻夜未眠的情景。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联,一幅描摹青山绿水的细节,作者把没有人情的景物写成富有人情,使无情者变得有人情,有人意。
对比式。作者通过动与静、虚与实及色彩对比,体现出诗歌细节特有的美感。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呈现两种动静相对的细节,幽草生深涧,一片静谧,黄鹂鸣于深树,愈显静谧;春潮、急雨一片**,足见其静,无人舟自横更加显得寂静,整首诗动静结合。
元稹《行宫》中“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句,诗人选取“白头宫女”这一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实写宫女白头意谓是宫女年纪大,容颜衰老,但是透过老年宫女形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联想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煎熬了一生,她们曾经是多么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而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无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罢了,古井无波,无怨无恨,宫廷之冷漠,宫女身心所受摧残之重让人触目惊心。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从秋雨中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中。
2理会古典诗歌细节在表达上的作用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中“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句,可谓道出诗歌细节的真谛,诗歌细节源自生活,看似寻常,却又是诗人匠心独运、提炼加工而成,耐人寻味,所以在鉴赏时须准确体会诗歌细节在传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
一是让人物留下闪光的瞬间。
典型、真实的细节在人物刻画时往往成为点铁成金的神来之笔。被后人喻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句,诗人又是顾盼妻子,又是收拾诗书,又是纵酒高歌,“喜欲狂”状态全出,诗人只因战乱结束。
白居易《无题》中“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句,一“惊”字,其欣喜之情已然在目,再用“颠倒着衣裳”这一细节,更表现了诗人喜不自禁的.情怀,足见出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深。
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句,“疾”、“轻”二字,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将军形象。
于鹄《江南曲》中,通过一个少妇“暗掷金钱卜远人”的典型细节,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少妇对丈夫的一片深情和深切思念。
二是准确传达作品主题信息。
细微处见精神,杜甫《垂老别》“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忧其寒”句写出老两口生离死别时的凄惨;《新安吏》、《石壕吏》中“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句写出官军征兵时的强横霸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己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写出归家时的境况,均传达了作者对饱受兵燹离乱之苦的黎民百姓的无限同情,对祖国的深挚热爱,对统治者罪行的强烈憎恨。
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句,诗人选用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金昌绪《春怨》中,诗人萃取一位少妇“打起黄莺儿”一个日常生活中意蕴丰富的动作描写,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兵役制下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三是营造撼人心魄的氛围。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细节在营造氛围时往往对读者心灵狠狠一击,让人狂喜让人刺骨疼痛。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为了反映游子思家之情,诗人截取了“抱膝灯前影伴身”的生活细节。静夜中,游子只能抱膝枯坐孤灯前,惟有影子相伴,由此可以感受到气氛之悲凉。
元G《闻乐天左降江洲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中,作者贬谪他乡且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听挚友也蒙冤贬谪,内心更是极度震惊,竟然陡然坐起,万般怨苦、满腹愁思齐涌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白居易在江州读此诗后十分感动,对“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感触尤深,后来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
四是提起读者想象之纲。
“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诗画同理,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留白”作为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表现方法和表现中国画空间感、艺术感的重要手段和技巧,也被诗人不自觉地应用到诗歌创作当中。细节在此往往肩负着引发读者想象的重任。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中,诗人剪取女主人默默数着花朵之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一细节,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或许描写的是女主人沉浸在痛苦中凝神伫立的情态,或许描写的是女主人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蜻蜓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或许描写的是女主人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无知的蜻蜓。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一问一答的细节,“问”什么,师什么模样没有介绍,但读者可以结合个人体验想像师者或攀岩、或采药、或长啸、或抚琴、或对弈。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句,细节极富生活情趣,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说清,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自有读者续说。正所谓“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掌握古典诗歌细节鉴赏的必要技巧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适当教授诗歌细节鉴赏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把握诗歌细节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3.1提高整体认知能力。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考夫卡把艺术作品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该学派认为:任何整体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这是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由于知觉活动的积极组织,所以“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构成它的“部分”意义之和。
也正因为如此,“部分”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却对“部分”的性质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正如特写镜头作为构成电影情节诸多镜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服从人物塑造和情节抒写需要一样,细节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群或者情景组合的重要元素,必须与诗歌整体融为一体,服从诗歌整体,不能唯细节而细节。鉴赏诗歌细节必须做到:
一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
基调主要包括诗作风格、氛围、感情色彩等。要理解杜甫《登岳阳楼记》中“凭轩涕泗流”这一刻画人物的细节,先要求学生逐句理解、整体把握忧愁、悲怆、沉郁苍凉的感情基调,在此氛围中再来理解诗人形象就迎刃而解了。
二要把细节放在诗歌语境中去理解。
杜甫《北征》诗中有“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一句,是描写“小儿女”身上补丁的一个细节,通读全诗后不难发现该细节只有放在“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的气氛里,并且与小儿女“垢腻脚不袜”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力表现杜甫家人生活的艰难,充分显示细节的艺术生命力。
三要学会知人论世。
孟子提出 了“知人论世”这一文学评论原则。“知人”,即要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即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辨明作品的写作时间。“知人论世”,有助于理解作品,批评和鉴赏作品。唐朝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仅通过诗面意思来理解全诗就是描写到洞房花烛夜夫妻恩爱的作品,如果将此诗与唐代的科举考试联系起来就能正确深入了解此诗。因为唐朝士人应试前,往往用自己的诗文“干谒”朝中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赏识,在社会上代为宣扬,一旦成名,登第就有把握。该诗是典型的“干谒”诗,只不过诗人用笔巧妙,比喻新颖,道出真实意图委婉含蓄,其手法之妙令读者叹为观止而已。
3.2提高琢磨推敲能力。
写作与欣赏是互为逆反的过程,“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表现的是诗人写作的艰辛,“沈浸浓郁,含英咀华”则指的是欣赏诗歌要品味,尤其是诗歌细节。
一是要推敲关键字词。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一个“弄”字写出了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之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个“闹”字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之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及江面的平静,给人闲适的感觉。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一个“敲”字传神地表达出等客而客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是推敲作者的情感轨迹。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前两句平平常常,不谈信的内容,亦不谈写信的过程,但第三句峰回路转,“复恐”起变化之势,随机在第四句中呈现出家书即将发出又“开封”的感人细节,化平淡为神奇,显示出诗人对桑梓、亲人思念之切。
刘皂《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通过移居来抒写羁旅之思。十年前,作者初渡桑乾,远赴并州,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过去十年的思乡之情,已成为心中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久客并州十年,并州不知不觉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同样也有了感情,当再渡桑乾,回头望着愈行愈远的并州时,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涌上心头,形成了另外一种沉重的情感负担。整首诗写得宛转曲折,真切自然,回味无穷。
三是推敲诗歌意境的构成元素意象。
意象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景物。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意象主要有: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柳枝,以折柳表惜别;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芳草,喻离恨;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高楼,登高怀远,思念远方之人;梧桐,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梅花,唐宋时期象征高洁人格;杜鹃,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水,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往往由意象或意象群构成。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皆有传统意象入诗。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更是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组意象群入诗,共同勾画出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
3.3提高实践迁移能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内涵深厚的人文精神诞生的圣地。孔子 “不言诗,无以言”、俗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均阐释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对人的教育和熏陶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此,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一是传承精神。一个优秀的诗人就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就是一种又一种精神的积累和薪火相传。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现了诗人以人为本,关心民生的人文情怀。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现了作者心身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巳,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寄托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宇宙观念,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二是鼓励实践。在学生中开展诗词创作讲座、古代诗词朗诵比赛、对联写作大赛、古诗词写作尝试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创作的辛劳,让所学用于所用,巩固所学也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学会将细节赏析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小说、散文的创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是鼓励创新。鼓励学生从报刊、杂志阅读当中寻找名言名句的引用,结合语境体会新的用法,在作文实践中运用,增添亮点;运用古典名句拟题,丰富内涵,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一新;根据细节进行绘画创作,起到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效果;对细节进行扩写、改写,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整体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6月新1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至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8月第1版
[3]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月第1版
[4]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6月第1版
[5]郭绍虞,《中国古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第4版
[6]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1月第1版
[7]清・衡塘退士选编 ,吴兆基编译,《唐诗三百首》,京华出版社,2月
[8]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5年北京第2版
[9]文史知识编辑部,《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中华书局,1986年5月第1版
[10]《名作欣赏》编辑部,《古典诗词欣赏艺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11]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6月第4版
[12]郑孟彤著,《唐宋诗词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2版
[13]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5
我国的儒学大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学、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虽说我国的儒家教育与思想的传播大多数仍以诗歌教育为主,但是从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河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我国的古典诗歌仍是传播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之一。因此,现今的国文教育要想彻底的继承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就必须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古典诗歌,借以最大限度的为我国的教学事业传承文化。
一、现今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探析
面对现今高速发展的教学思想而言,如若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不对自身诗歌的教学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势必会严重影响整个中学诗歌教学的未来发展现状。为此,笔者在这里对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指导思想仍处于不明确的发展阶段
自从我国在1976年文化革命结束之后,我国的中学教育就开始不断的中学的语文课本中不断引入中国的古典诗歌文学,借以来不断让中学生能够更为顺利的继承古典文化。但是由于其每年的中学大纲都会发生不同变化,使得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内容与课程一时陷入了僵局。再加上,我们的中学古典文学的大纲对诗歌的指导思想又不明确使得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一时陷入了僵局。例如:在2000年的教学大纲中对我国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求如下:“诵读古代诗歌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种模糊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的,使得我国中学古典四个教学陷入了僵局。
2.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教学定位问题
对于该问题而言,其主要的产生由于是由于现今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往往都是一些无据可依的文章,虽说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由于现今的中学古典诗歌在教学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没有特有的思想文化背景与现实的历史年代的性,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势必会造就中学的古典诗歌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很大成都府的随意性。这种存在的随意性,就会使得中学古典诗歌在教学的过程中国出现教学定位困难以及会产生教育误区的情况发生。例如:在中学我们学《论语》的过程中,只是在教学中简单的解释了论语的每一句意思之后,就学生进行背诵,这种降低古典文学素养的古典诗歌学习不仅仅不能为学生增加任何的思想提升,还会让学生对其产生深深的延误。这种教学目的与目标的简单化,使得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古文的目的只是简单性的增加一些文学底蕴,让学生只能感觉到现今的学习的古典诗歌教学只是为了应付当今的应试教育,天天背背诵诵就可以了,完全没有把诗歌的意境学到心中,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意境,降低了诗歌的欣赏性。另外,再加上现今世人对古诗育人要求狭隘地理解为政治思想教育,更加使得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承担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之一,这种单一性的传播方式,使得诗歌教学带上太多政治负荷,窒息学生美感体验。
3.现今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仍有欠心意
该问题主要是由于现今的教学方式仍是以老师言而身教为主,使得整个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整个文学课堂私企沉沉,没有任何的的气氛。这种叫法单
一、死气沉沉以及学生没有任何主体性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方式了严重的分离,从而在本质上影响了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
二、提高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解决对策探析
面对如此的现状的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我国的教育管理者以及大纲的编写者势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让我的古典诗歌可易得到顺利的传承。因此,笔者在这里为提高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
1.国家政府要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国中学教学的综合素质水平
对于现今中学的古典诗歌教学而言,中学教师必须具有优厚的古典教学底蕴,不能让没有交过古典教学的教师去传授古典诗歌的思想,从而使得整个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存在漏洞与不足。因此,教师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本身要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如若自身都没有任何的兴趣,势必会导致整个课堂会死气沉沉,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借以来断降低教学中出现的不足错误的发生;再次,教师要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从而使得真个比较沉闷的教学课堂变得“灵活”起来;最后,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要与学生进行沟通,来不断的增加整个中学古典诗歌课堂的气氛。
2.教材大纲的不断完善
该措施主要是针对现今中学教学大纲的模糊不清而言,只有不断的完善了中学的教学教纲,才能在本质上彻底的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提供了真正的启明灯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的让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以及让学生能充分的了解古典诗歌的真正意义。
3.教师在上课古典教学课的时候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对于现今教学中教师的方法而言,其不仅仅是影响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以及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相对比较难于理解、比较沉闷的中学古典教学而言,一个优秀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可以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更好的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中教学方法,来增加中学古典诗歌教学质量。
第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该方法而言,其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来增加课堂的氛围,从而让学生爱上古典诗歌课堂的方法之一。
第二,扩展课文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对于该方法而言,主要是利用课文的文章的历史背景,让枯燥乏味的古典课堂能够具有更高的故事性,从而来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期做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作用。
第三,注重迁移,立足于今。对于这个方法而言,其主要是通过现今的与古代互相联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意义,让学生觉得古典诗歌离我们并不是很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现今的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而言,只有不不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上做到真正的改革与变化,才能在中学的教育中彻底的改变现今教学现状,让中国的古典诗歌文学得以顺利的传承。另外,中学的语文教师也要不断的对课本中的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要让学生能够在诗中找到真正的古人思想意境,让学生可以在古典诗歌中学到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篇6
●
郑尧芳
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其中“写”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这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切忌急于求成,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大量的训练才能达到,临阵磨枪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我在教学中,一直在考虑如何把“写”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日积月累,有所突破。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英语写作训练。
一、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句子的能力
任何语言都有内在联系,英语也不例外,这种联系无非就是:词——词组——句子。许多学生无从下笔,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词组不认识,句子不会译。要攻克这一难点,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记忆单词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单词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激发起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记忆单词的方法,如:阅读记忆法、笔记记忆法、间隔反复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
如何才能把词、词组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句子中呢?汉语中没有时态的复杂变化,只借助于助词“着、了、过”即可;而英语则有复杂的时态和语态变化。因此,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就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瓶颈。词、词组、句子,这三点中由于时态和语态的关系,而不能成为一线。因此,要突破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上的这个瓶颈,必须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时态和语态的用法,做到运用自如。
英语中的时态和语态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以及同各种时态连用的时间状语。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构成时态和语态的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形式。学生只要记住了时态和语态的基本定义、基本形式和标志,再辅之以大量的相关练习,就能随心所欲地运用,造句子的能力也就基本上具备了。
二、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法
许多学生写英语短文,都习惯用汉语去思考。结果写出来的句子,读起来拗口,句意生硬,令人费解,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例如:
l、忽视英语介词远比汉语介词活跃这一特性,用错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一些固定搭配。
例如:Suddenly we caught sight at a car and some men of
2、忽视汉语没有和英语冠词相对应的词语这一特性,常常在使用英语冠词方面缺乏良好的意识和习惯。例如:(1)One does not need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other(the other)(2)Today l visited the Smiths——my first visit to a American family(an)
3、忽视英语中的一致现象。包括动词与其主语的一致、称谓的一致、主从句中时态的一致等。例如:
(1)They each are responsible for his own families。(their)
(2)Both bread and butter was sold out in that grocery(were)
4、忽视英语中的平行结构现象。平行结构中常借助于并列连词and,or等,由于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会有不同。
这些差异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应用得恰到好处,英语写作才能更规范、更标准、更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三、培养学生写作训练的规范化、多样化
l、培养学生写作的规范化在高中起始阶段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书写和文体格式要规范。学生在书面表达中的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和移行规则的使用必须符合要求。另外,卷面的整洁、字迹的美观也是写作训练中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字写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得分。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在改正错词时,要求学生不乱涂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对各种文体特点、格式要讲清楚,使学生熟悉规范的书面表达形式,用正确的标准评析和规范自己的书面表达。
2、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写作训练的多样化。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赖的,说的能力有赖于听的能力,进而有助于写作;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手段。听和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
(1)在Dialogue的教学中,除了听录音、对话,表演和编写相似的对话外,还要求学生把对话改写成一段短文。在改写短文的过程中,要注意时态、语态、人称和前后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写作打下基础。
(2)在Reading教学中,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自己的语言,且人称、时态要做相应的变化,这样既能搞懂本意,又能用同义句表达,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还要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组进行复述,学生复述课文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把握课文中的重点、逻辑关系,又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组织篇章结构、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又提高了语言的精炼度,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快的提高。
(3)在Listening教学中,除了学生听懂听力试题之外,还应让他们在练习的基础上复述听力材料,有时还让他们写在作文本上。
四、抓好指导、批改与讲评三个环节
1、指导是写作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在刚开始训练写作时。
其内容可包括:师生共同分析所给材料应表达的要点,讨论结构层次如何安排;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表达这些要点,选择合适的句型和主要词汇;还要讨论句与句、段与段如何连接,用哪些连词为宜等。
2、自改互改与教师查阅相结合。
学生的初稿往往错误较多,学生对自己写的文章能发现的错误并不多,因此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还可安排学生互改。互改以同桌的两人为宜,批改者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待互相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更正。若有争议的问题,可当场请教老师。最后,要求学生对全文通读几遍,琢磨一下是否符合要求,尽量做到准确无误。如发现错误,可作最后修改,誊写工整,交老师查阅。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均能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支配下进行自改和互改,这一活动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渐渐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批阅后,应该有总批,一方面指出其成功;另一方面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学生有努力的方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对其面批面改,做到边启发、边批改、边解释。这样,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老师也更能把问题讲清、说透,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及时讲评。
抓好习作讲评课,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一不可缺少的环节。讲评的主要内容有:格式、体裁、主题的把握。如书信的格式常会出差错,口头通知与书面通知的格式常会混淆。讲评的形式主要有:分析与讲解教师在批阅过程中记录下来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错误;讨论同一内容要点的多种表达;将一些写得较好的、错误较少的习作张贴出来,或讲评时读给全班学生听,给予鼓励;公布参考答案,供学生作为学习的范文。其中,备好、上好讲评课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
五、培养学生的作文答题技巧
1、仔细审题,弄清大意。
审题是写作的关键所在,仔细审题才能深刻理解题目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不论是汉语提示写作还是看图写作,都要仔细审题,弄清写作内容,如背景、人物、时间、体裁等的要求。
2、编写提纲,拟出要点。
在弄清了题目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后,便可根据主要内容列出提纲,即整理出内容要点。清理要点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短文的脉络,不至于遗漏内容的要点。
3、紧扣要点,扩写成文。
要列出要点后,依据要点扩写成文。可运用想象适度发挥,但切记不可随意乱写,要紧扣画面或汉语提示,适当描述,连贯通顺即可,不能把汉语提示全部译成英语。
4、反复检查,修正错误。
扩写成文后,考生应将扩写后的文章认真读一读,检查是否有错误。在检查时,着重看短文是否扣住了提示或图画的内容,要点是否有遗漏。同时,还要注意有无语法错误,如时态、人称等,是否符合文体特点、格式等等。
5、写作,要注意留够时间,一般需要20分钟。
写作时,最好能先打草稿,这样可以减少错误,书写也比较清晰工整,作文要注意内容要点全面,语言通顺,提倡用小词、小句来写,适当用复杂结构。
总之,英文写作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书面体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训练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在平时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有反馈地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只有这样,到高考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郑尧芳
幼师语文诗歌教学方法初探 篇7
首先是现代诗歌学生难学, 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 学生不能一读就懂, 对诗意把握不准, 不理解意思, 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 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其次是老师难教, 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 学生能流利地读下来, 但读了以后却不理解诗的内涵, 有时老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再者,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是最难把握的。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也会不一样。
幼师生语文水平普遍偏低, 所以, 幼师生的诗歌教学就更不好教了, 那么, 如何指导幼师学生欣赏诗歌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尝试运用以下途径。
一、通过诵读, 品味语言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文章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 诵读是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诵读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就领悟了诗歌的真谛;在诵读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在诵读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 我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听录音、听范读、齐读、分散读、自由读、集体读, 分组读, 个人读, 请朗读好的同学示范读, 男女声轮读……让学生边读边听, 边读边学, 边读边思, 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营造朗读的气氛, 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如余光中的《乡愁》, 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感情是完全可以用一个“读”字去体会;学生在反复诵读后, 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 希望能少些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 让校园多些的琅琅读书声。
在大量的反复地的朗读中, 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气蕴, 从而提高诗词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通过理解, 感悟意象
现代诗歌不比古诗那样难懂, 对于诗歌产生与发展的脉络、风格与流派、作者生活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创作方法等都是有必要讲解的。因为诗歌的用词绝大多数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所以, 对于一些字词没必要一字一句都讲。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诗歌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了解时代背景, 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 在诗歌中, 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所以我们要重视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 分析它的思乡怀人, 离愁别绪, 忧国伤时, 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该如何做呢?就应该有必要抓诗的意象。
比如《我爱这土地》,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 诗人把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只热爱土地的鸟表现出来。因此, 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也就算是把这首诗歌读懂了,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了诗意。
三、通过想象, 体会情感
艾青说, 诗歌“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感悟诗歌的内涵, 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 就是联想和想象。
诗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 有的雄伟壮阔, 有的悲凉凄婉, 有的豪放旷达, 有的含蓄典雅。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卷。如学习《雨巷》一诗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子训练:读一句, 我仿佛看到一幅的景象。当学生想象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 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 学生既读出了画意, 使其在想象中诵读, 在诵读中想象, 并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 从而品味诗意, 走进诗人的意境。
因此, 在诗歌教学中, 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通过想象, 学生才能品味到诗歌的动态美、色彩美、画面美。
四、通过写作, 深化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 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开始可以让学生仿写, 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 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 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幼师生因入学时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她们最大的写作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心, 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应多鼓励少批评。没有前期那些幼稚的作品出现, 恐怕也没有后来的一些相对成熟的作品出现。”
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积蓄, 不吐不快。”积蓄到了, 写作就成了水到成渠。所以教师应按照学生水平的高低, 设置不同形式的诗歌主题活动。比如“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展评班级优秀诗作”、“开展每周一诗活动”“诗歌知识竞赛”、“诗歌手抄报专刊”、“征集原创诗歌校园广播稿”、“开展诗歌园地展览”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增强学生读诗、学诗、写诗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文学给写作带来的精神生活的幸福。
以上是我对诗歌教学的粗浅的尝试, 诗歌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发挥独创精神, 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 使诗歌教学走出困境, 迈向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1]《现当代诗歌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当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7年第10期。
诗歌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诗歌文本鉴赏效率求同存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几乎是每一个学生幼时的启蒙教育内容之一。同时,关于唐宋诗词的鉴赏著作及评论堪称汗牛充栋,简明如《李杜诗》《苏辛词》,还有相对权威性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这些著作学生都不难找到。但如何在这些浩如烟海、众说纷纭的具体诗词的百家解说中,解读出自己的看法和个性,如何从一个高中生的视角,生成对唐宋诗词流变过程中同作家不同作品,抑或同题材不同作家的系统感知和充分理解,是需要每一个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不断发现、探索、总结和创新的。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验和感悟。
一、对比性诗歌鉴赏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诗歌鉴赏性话题,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之更具操作性和规律性,需要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积累。我在《听颍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两首诗的教学中即采用了此法——两篇同时摹写声音的诗文。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音乐——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好的音乐要么余音袅袅而绕梁三日,要么一唱三叹而荡气回肠。而音乐、文学作为艺术是相同的。于是我设计的课题为“且从名诗听妙曲”,让学生从切实的课堂学习中和对比性诗歌鉴赏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文本教学之初,通过复习《琵琶行》让学生重新回忆起一般摹声诗文的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等)和艺术技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形写声、以声写声等)。通过学生对两首诗的反复诵读和具体诗句的分析,生成师生的共同认识:《听颍师弹琴》一诗对正、侧面的描写几乎是平均着墨,并在进行侧面烘托时以沉淀“我”的感受为主。作为正面描写,作者在绘声的同时绘情(“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绘志(“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可谓是“琴韵缤纷”(此处“缤纷”不仅指我们从诗中解读出的颖师音乐调式的丰富生动,亦指其音乐内容的摇曳多姿)。而在《李凭箜篌引》中李贺对李凭音乐的正面描绘可谓“惜墨如金”,只有“空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分别从声、形摹声,其余几乎均为侧面描写,并且在对李凭技艺的高超精湛进行侧面描写时,作者完全不涉及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想象联想、化用神话传说等进行大胆的艺术夸张,可谓是“弦丝玄妙”(此处“玄妙”就对诗人在侧面描写时的艺术表达技巧及由此传达出的李凭技艺的无与伦比而言)。
【板书设计】
二、“形势规律”鉴赏法
在学习李清照的两首词时,我告诉同学们,一般诗词外在形式上的规律应是我们鉴赏的重点和着眼点。引导学生分别指出这两首词形式表现的规律点,即《声声慢》中开篇十四字均为叠音字,《永遇乐》一词上阕前三句均为问句。再引导学生由这种形式上的规律性上升到内容上的层次感,即《声声慢》中情语(“寻寻觅觅”)、景语(“冷冷清清”)、情语(“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景变化。《永遇乐》中每一个问句的前半句为景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后半句为情语(“人在何处”、“春色几许”、“次第岂无风雨”)。最后要求学生将内容上的这种层次感上升为深刻性,即《声声慢》一词结合词人对“雁”“黄花”“梧桐”“细雨”的描写,及“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直抒胸臆,从而明确此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情景交融表现手法的常见方式之一——以哀景写哀情;而《永遇乐》词中的景境是良辰美景,感情却柔肠百结,是诗词中融情于景的另一常用技巧——以乐景写哀情。
此法最大的益处是:教给学生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而让其运用于学习实践中。合理问题的设置,不仅大大节省了课堂讲解时间,还会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教师的问题既是提问,也是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考回答是张弛有度的,师生的问答使整个教学环节紧凑连贯。
三、“情景置换”鉴赏法
在学习王沂孙的《眉妩新月》时,由于同学们对这首词比较陌生,词中望月赏月的句子难读、难懂,也不经典。但学生以前学过很多描写月亮的经典诗词名句、名篇。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的思路就是以“经典意境”置换“非经典意境”。如:“渐新痕柳绿,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用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意境替换,而接下来的“相逢谁在香径”则与“同来望月人何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就使《新月》上阕的意境呼之欲出。而在此过程中,即学习了新词,又复习了旧诗,还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谓是“一石三鸟”。
此外,我在李清照《永遇乐》的教学过程中也运用了此法。此词,上阕“四美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词人的心情寂寂,对此视而不见,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下阕今昔对比话无限凄凉之情——同样的“香车宝马”却是“风鬟霜鬓”,又逢“元宵佳节”却在“听人笑语”,李清照《南歌子》“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便是对此时此地此景的最佳描绘。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唐宋诗词个别篇目挂一漏万式的叙述和讲解,我想真理也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由个别到普遍的嬗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之路“漫漫”,我将用自己的头脑不断“求索”。
【中学诗歌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08-19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09-29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07-25
中学诗歌教学方法08-29
中学诗歌教学中的美育05-13
中学生诗歌朗颂09-10
中学生诗歌朗诵大全10-15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05-18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07-26
中学作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