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读教学(精选12篇)
诗歌朗读教学 篇1
朗读,诗歌鉴赏课的基础
仇鹏鸿
诗歌朗读课的教学,我一直秉承“以学生主体,以教师主导”的理念,以学生朗读为基础,意象分析为辅助,小组活动为架构,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了解文本,体悟诗歌的妙处。同时,注重对鉴赏方法的传授和情感价值观的拓展。现就诗歌鉴赏课中的一些问题思考如下:
1、朗读对于诗歌鉴赏课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我认为,朗读法应作为诗歌鉴赏教学的主要方法,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诗,读出诗味,力求让学生达到“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的效果。
以《雨巷》教学为例,诗中大量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了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把诗歌的音乐美发挥到极致。这样一首诗,单纯讲解无法让学生理解其淡淡的哀愁,而且还会破坏这一唯美的意境,所以,我在处理这一课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诗味。阅读方式以自读为主,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通过“听读——细读——品读——诵读”四环节,学生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品,班里几个朗读好的学生将这首诗读得哀婉低回,韵味十足,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对母校的依恋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诗人用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诗不读不足以怡情,所以在处理这一课时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小型的朗读比赛,从熟读到琅琅上口的朗读,学生经历了一次与“康桥”的约会。
再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柳永与情人离别前的不舍、离别时的伤感、离别后的惆怅在词中环环相扣,感人肺腑,如若只是简单地讲解、分析,学生最后只能了解到全词分三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手法有虚实结合,感情是依依不舍的伤感。这样一来,诗词被分割成了碎片,再无整体的意境美,更难体会柳永心中的“痛”。而且,只是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会在潜意识中产生反感。而若以读代讲,学生会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逐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意象分析对于诗歌鉴赏的辅助作用
如《雨巷》中,诗歌兼用了象征的手法,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凄美的“丁香”意象、现实中悠长寂寥的“雨巷”和期待中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创造性地组接在一起,形成迷离朦胧的意境。“雨巷”象征着漫漫人生路,“我”则是人生的赶路人,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飘渺的希望或理想。通过分析意象含义,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幽渺的美感。
《再别康桥》里,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意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 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巧妙的手法,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再如《雨霖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词,集合了众多送别题材的常见意象,如:寒蝉代表 “忧愁悲苦”;长亭乃送别饯行之地,代指离别;兰舟指离别;暮霭既表离愁的沉重,也指前途渺茫;杨柳表示“留恋”之意;残月代离别、思念、凄凉;清秋季节,万物萧索,代时光易逝,凄凉悲愁之情。通过意象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小组活动让诗歌朗读活起来
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无穷的,诗歌鉴赏需要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还原寥寥数语组成的诗歌内容。为更好完成教学,并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蕴,我采用了以小组为单位“拍电影”的形式,让学生为每一首诗设计一个电影脚本。
小组活动一般分为两部分,一为设计电影脚本的环节,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而这些都必须以体会作者感情为前提。通过脚本的创作,词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的意味,虚实相济的手法都得以呈现。引导学生概括内容及艺术手法,落实教学重点。
二为配乐朗诵,反复吟诵,感怀于心,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作者心灵相通,心心相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美,进而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总之,诗歌的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更应是体悟大语文、感悟人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上好朗读课,应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
诗歌朗读教学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诗歌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浇灌艺术之花的源泉。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常读诗,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中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髓。
朗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也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都牵涉到朗读。朗读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朗读,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了熏陶感染,还锻炼了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而且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搞好了朗读,课会上得轻松愉快,同时还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去谈:
一、朗读中把握内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其实就是对诗歌的解读,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等方面的理解。朗读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尤其对那些名言警句的反复吟诵,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歌咏西湖的七言律诗,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湖东的白沙堤,诗人的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读了这首诗,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迷人的初春图画。首联两句,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春水初涨,在水色天光的天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与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颔联的“几处早莺”,抢着在向阳的暖树上展示它那清脆的歌喉;“谁家新燕”在啄泥衔草、营建新巢?颈联描绘的是绿毯般的嫩草,刚刚没过马蹄,草间点缀着些野花,使人联想到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壮丽景色就要来了。总之,读了这首诗,有如欣赏一幅西湖春郊驰马图一样明丽轻快,目迷神驰。
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较浓,教师要尽量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充分朗读,读熟、读懂、读透诗的内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让他们谈读后的初步印象。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把握诗歌内容的最好方法之一。
二、朗读中领悟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读诗歌时,如果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仔细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会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意境作为一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如诗如画,虚实结合,意蕴丰富,启迪读者联想和想象。在审美活动中,联想和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活动。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情是构成意境的重要要素,有景无情,或有情无景都不可能有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城,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然依旧,可景象大异:碎砖破瓦,遍地乱草。一个“破”字叫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叫人满目凄凉。明为写景,实为写感,这样的情景,连鲜花也为之悲伤溅泪,鸟儿也为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连续几个月战事紧张,与家人音信隔绝,甚是牵挂,在兵荒马乱之中得到一封家信,报告一家老少平安比什么都珍贵,这样一个因忧国思家而白发如霜、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便跃然纸上,真是“言外之意,使人思而得之”。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朗读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从中受到感染,并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从而领悟意境美。如让学生放声朗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想象边塞奇特壮美的沙漠风光,描绘想象中雄浑壮美的画面;又如教学《雨说》一诗,先欣赏配乐朗诵,看是否读出诗味,学生谈听后感觉。有人说,语调轻柔,“雨”就像妈妈,是温柔善良的。再带着这种感觉齐读体会一下,“雨”到底像谁?得出“雨是春天的使者,是爱的化身”这一结论。通过反复吟咏,学生一读一思,一思一得,从而领会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朗读中体味诗情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朗读,就是要学生通过声音表达,体会出诗歌作者的情感。在把握内容、领悟意境、掌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味道,体味诗情。可采用男女生分别朗读的形式、互听、互评,看谁读出了感情。教师点拨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边听边想,做到眼到、心到、口到,一字一句都要见于书,发于心,出于口,这样便于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应重读“如此”、“无数”、“竞”字,同时在“江山”和“引”、“英雄”之后小停一会,这样可突出江山之美,突出为江山之美折服的英雄之多。“惜秦皇汉武”中“惜”字可轻读,应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少文治的惋惜之情。“俱往矣”三个字读得要慢,语调上扬,仿佛大手一挥,风烟俱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用平调,但要读得字字顿挫,坚定有力,显示毛泽东那天之骄子的自信力。如此朗读训练,对学生体味诗情是大有益处的。
四、朗读中品味语言
诗与散文不同,语言凝练、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用词准确生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诗歌时,必须要求学生多读,反复推敲,仔细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才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才能品味到诗歌语言美。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读了《沁园春·雪》上片,先让学生说说哪些词用得好,有何特点,朗读时该如何处理?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如“山舞银蛇”中“舞”应重读,读出美感,既让人感受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出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这样以读促品,读品结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水平。
又如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学生对其不易把握。“城阙辅三秦”写京城气势雄伟,点明繁华的送别之地。“风烟望五津”写遥远缥缈的五个渡口,点明荒凉的宦游之地。此情此景,在友人别离、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把朋友间共鸣的感情写出来了。两人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这是别中之别,所表达的感情真挚诚恳,关心的话语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非常动人。忽然作者笔锋一转,宽慰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乐观豁达的情感,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深切地感动了每一颗年轻而善感的心,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
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这些诗句,对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朗读、背诵,很快受其感染。在指导学生学习诗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法国作家雨果说:“心灵中的诗启发人们的高尚情操、高尚行为以及高尚著作。”让我们给语文教学插上朗读的翅膀,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有品位地朗读,在丰富多彩的诗歌里自由翱翔,丰富精神生活,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参考文献
[1]阎立钦, 倪文锦编.语文教育学引论.
[2]唐诗鉴赏辞典.1986, 2.
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 篇3
1.立足现状,突出小学诗歌教学作用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诗歌素养,或者为了应付考试,将诗歌教学简化,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读写背诵,忽视小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表面上看来,学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实际上学习诗歌的学习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他们可能只记住了词句和老师讲解的译文,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内容,教师这种为了考试而教学方法,将诗歌学习本末倒置,可以说是“买椟还珠”。这种现象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并不少见,甚至大部分的教师仍在采用这些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将影响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朗读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小学生理解课文最有效的途径,诗歌朗读也是如此。朗读诗歌不仅可以从听觉上使小学生产生共鸣,也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他们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及使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力。因此,朗读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诗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注重方式,提升小学诗歌朗读能力
诗歌讲求韵律、节奏,非常适合朗读。小学生在进行诗歌学习时,可以通过诗歌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理解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学习起来自然更加容易。但是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单调的朗读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适当改进朗读方法,提高小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兴趣。
2.1范读
诗歌年代久远,诗歌中某些字可能是多音字或者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读音的不同将会影响小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教师首先应对诗歌进行范读,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以杜甫《春夜喜雨》为例,此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重”应为“zhong”而非“chong”,词句是要表现春雨过后花儿沉甸甸、娇艳欲滴的状态,若是念“chong”则表现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2.2领会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非常强,所以在进行诗歌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节奏。以高适的《别董大》为例,此诗为送别诗,但是却打破了送别诗的悲情,诗歌通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也凸显出作者的豪迈情怀。因此在对此诗进行朗读时,应体现出作者的豪情壮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诗歌节奏的把握,这样一来,小学生在进行诗歌朗读时就更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3理解诗歌的内容
朗读好诗歌的前提是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与内容理解相辅相成,朗读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但是要朗读好,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必不可少。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出塞》是著名的边塞诗,诗歌表现了诗人希望尽早平息战乱,使人们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将平息战乱的希望寄托在有能力、英勇的将军,只要有英勇善战的将军在,就有平息战乱的希望。整首诗悲壮但不凄凉,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进行诗歌朗读。
2.4展现诗歌中表现的艺术美
诗歌是一门艺术,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从语言、意境以及情感上体现诗歌的美,可以体会到诗歌的美,更加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从语言、意境及情感三方面对诗歌的艺术美做出说明。
首先是语言美。诗歌是由语言组成的,简洁、准确、形象是诗歌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多向小学生展示诗歌的语言美,让他们体验诗歌中语言的美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字用的巧妙至极,含义深远,换成其他的词,则表现不出作者想要看的更远的心情,这也正是诗歌语言美的体现。其次是意境美。小学生可以通过对诗歌的理解,想象诗人所展现的意境。不同的诗歌描写的情景不同,小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诗歌,在不同的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之中自由的翱翔。教师进行诗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完整的展现出诗人所描述的情境。最后是情感美。诗歌是诗人抒发情感的产物,是诗人作诗时情感的体现,好的诗歌不仅是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还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将诗歌反复朗读,是小学生领悟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
诗歌朗读教学 篇4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中学阶段学习诗歌,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诗歌教学能够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人文精神,顺应教育改革,解决教学问题。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比,总体看来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诗歌教学方法也存在诸多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中学诗歌教学的误区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学生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新课标确定后,语文教科书作了全面修订,诗歌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被大量的安排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读本上。可见,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然而与语文新课标要求不相协调的是,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诗歌的现象,在现代诗歌教学上也存在一些误区。
周兆燕在《走出误区,走出一片天——初中现代诗歌教学读的研究》中提出诗歌教学存在四个误区:
一、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缺乏个性体验。长期以来,初中诗歌教学就一直局限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模式,根本谈不上对诗歌美的语言的赏析。长此以往,诗歌教学也就裹足不前,走进了死胡同。
二、学生朗读,教师点评,缺乏特色新意。诗歌教学重视读,重要的是教师能指导好学生的读,还要注重学生读后的点评,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提高。
三、机械操作,肢解诗歌,缺乏整体感悟。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的现代手段,肢解了诗歌的各个部件,表妹上色彩斑斓,实则抹杀了诗歌的精髓。
四、重视含义,营造意境,缺乏联想想象。在感悟诗歌的意境时,教师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只是通过推敲语言、琢磨构思、研究修辞手法等来认识诗中所创造的形象的意义及审美价值。这些误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到位同时也阻碍了诗歌教学的发展。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方法
李丽文在《高中诗歌教学初探》中根据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归纳出三点诗歌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必要的背景介绍。诗歌大多短小精悍,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要准确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就必须对写作背景有详细了解。
二、加强诵读。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诗人的情绪;要读懂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
三、仔细揣摩诗歌意境,通过欣赏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运用语言描述诗的内容,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郝海荣在《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四法》中就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总结了四种方法:
一、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为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承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三、仔细把握朗读节奏,精心体验诗歌的音韵美。朗读的节奏包含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产生。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为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
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是同时也会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甚至会出现教师一言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出现,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品读和理解。
三、以学生为主导的诗歌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诗歌教学不能一直由教师主导,还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宋兰今在《关于优化高中诗歌教学手段的探索》提出教师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如探索“互动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优化诗歌教学过程,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悟性和想象力,使学生学习到“诗化”的语言,才能提高交际技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郑先东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研究》中提出了以生为本,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巧引学习方法,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并提出可能的初步解释或假设,然后学生自行设计出简单可行的调查探究方案,亲身实践,收集调查研究的信息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在全班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二是教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之间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进行促进性互动学习,指导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责任,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可以促进他们学业的发展和提高。
舒浩珍在《合作学习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高中诗歌教学浅探》中提出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2-6人为一组。分好组之后,教师开对各个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小组的每个成员负责总任务的一部分,并把自己所学教给其他的组员,并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总结。合作学习主要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知识交流,促进他们的学业的发展。而组员之间的接纳、关怀、鼓励和欣赏,会提高他们的自我观,建立对学习的信心。以学生为主导的诗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能缺失教师的引导。所以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教师和学生的价值。
圣诞的儿童诗歌朗读 篇5
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从伯利恒起首,
你却备尝了人间的艰辛。
你把金字塔抛在后头,
却抛不掉十架的阴影。
你喜爱鸟与花朵,
对人类更是满了慈悲怜悯。
在约旦河里受洗,
你听见天父的声音;
圣灵象鸽子降在你的身上,
你坚定地负起自己的使命。
魔鬼奸诈的试探,
使你更同情人软弱的处境。
你为我们做了美好的榜样,
让我们效法你的得胜。
“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沉溺在罪恶中的人们呵!
快悔改吧!这是救主向我们
诗歌朗读教学 篇6
一、授之以渔, 感受节奏美
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 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 又是并蒂莲、姐妹花, 它们相生相依, 装饰着人类的梦想, 愉悦着我们的心灵。因此, 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像音乐一样。教学现代诗首要任务便是要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感受其优美的韵律。在这一点上, 教师要教给学生把握节奏的方法, 运用方法融入自己的体会, 大部分学生便会有节奏的读诗了。例如, 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给了这样的方法指导:仔细读一读, 体会体会, 在每一句诗中, 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 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 (板书) 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 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 这条线叫“间隔线”。比如第一小节, 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 (师范读) , 投影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 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因为掌握了方法, 学生也想急于运用方法, 学习兴趣极高, 纷纷尝试有节奏的读诗。在接下来的交流朗读中, 学生大部分教能够有节奏有韵味地读诗了, 也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二、感知内容, 体会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每一首诗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情感, 情感美也是诗歌最大的魅力。感知诗歌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节奏美之后,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作, 感知内容并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借助必要的背景介绍, 引导想象联想, 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起情感共鸣, 并以一定的语气、表情朗读表现出来。
例如, 在《有的人》教学中, 我简单介绍了创作背景后, 问学生诗中写了哪两类人, 对这两类人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 又让他们把作者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放在诗句中, 用不同的语气, 不同的表情读出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重点引导朗读“骑”“俯”“不能活”“更好地活”“烂”“青青”“很高很高”等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 “一切尽在无言中”, 无需枯燥的讲解, 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便全融入在朗读中了。
三、巧设问题, 感悟含蓄美
千百年来, 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诗歌语言凝练, 内涵丰富, 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而感悟这一点对于生活经验缺乏、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 是一大难点。如何找到诗歌中与学生认知相符的“突破口”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而引发他们思考, 这需要我们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种人的做法与命运结果, 之后又让他们对照朗读不同做法换来的不同命运结果, 紧接着问:你愿意做怎样的人, 为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之后, 又问他们, 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 可不可以把诗歌中“有的人”换作“鲁迅”, 为什么?经过激烈地讨论, 举例, 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独具匠心, 也感悟到了诗歌丰厚的内涵。
四、方法指导, 享受创作美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 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用诗歌的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 顺势引导学生创作自已的小诗, 会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的人》教学后, 我给出了一组对比鲜明的词语:美丽———丑陋、健全——残疾、伟大——渺小、贫穷——富有。让学生针对身边人的做法, 围绕一组反义词谈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讲到:刘大铭身体是残疾的, 但他的梦想、精神是健全的;有的学生讲到:拾荒老人刘盛兰生活是贫穷的, 但他有那么多的孩子, 他的生活又是富有的。学生充分交流之后, 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创作《有的人》, 要求仿照藏克家的《有的人》, 先写生活中两类人的人生价值, 再写他们不同行为, 最后写他们的命运结果。学生纷纷讨论创作, 小诗创作得是有板有眼。
论中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 篇7
关键词: 诗歌 诵读 作家内容 艺术美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它以高度的凝练性、优美的节奏与韵律被人们广为传颂,我们学习古诗可以提高人的文化底蕴,陶冶人的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等,每首诗都是诗人苦苦创造得来的,正如贾岛所说的“两句三年得,一语泪双流”,选入中小学课本的诗歌更是难得的佳作,经过历史的传颂经久不衰,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朗读教学尤为关键。诗歌本身讲究韵律节奏,非常适合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朗读中可以再现诗歌意境,突出诗中形象,表现诗的内容,单调的朗读对学生而言确实有些枯燥,所以要改进朗读方法。
一、范读
由于诗歌据现代时间比较久远,有些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或多音字的关系,或学生自身的原因,难免读错音。所以范读尤为重要,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间”是个多音字,这里根据诗歌的平仄变化应读“jiàn”四声,不少同学读成“jiān”一声。
二、领会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注意诗歌节奏,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描绘的是与友人惜别时的场面,要用一种轻柔、深情的语气才能表达出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深挚的惜别之情。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一首送别诗,但作者打破以往送别诗的悲情,“满天都是黄云,把太阳变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落下的雪花中向南飞去,好朋友不要害怕你前去的路途中没有知己,凭你的修养和人品谁都会敬仰你的”。既有依依惜别之情,又表达作者开朗豪迈的胸襟。
三、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要想将作品朗读好就必须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林升在杭州的旅店里写的,当时金兵已经侵占北方的大片土地,而南宋集团却在苟且偷生、花天酒地。林升看在眼里,心里又痛又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杭州如此的美,西湖的歌舞何时才能停止?暖洋洋的风使那些权贵们沉醉其中,把杭州当成故都汴州。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看见你的表演,在崔九的堂前也经常欣赏到你那高超的艺术,如今在这美丽的江南,正值落后时节我又遇见了你。通过泛读,学生可以领会这种朋友相遇又悲喜交加的情感,喜的是终于与故人相见,悲的是如今各自的境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景象,如今的国事沧桑,人生飘零,不禁让人感慨时代的沧桑、人生的巨变。
四、展现诗歌中表现的艺术美
诗歌是美的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朗读时让学生从中体会出诗歌的美,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诗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凝练、简洁、准确、生动是其特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爱上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自然景物,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滔滔不绝的黄河向东流去,语言朴素、浅显,画面却高远宽阔,后两句写意,想要看得更远,需登上更高的楼层,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更”字用得最巧妙,耐人寻味。
2.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幅美丽的秋山黄昏图,雨后的秋山,空气是那样清新,皎洁的月光充满了松林,清清的泉水从溪石上流过,竹林深处传来一群少女的欢声笑语,一支小巧玲珑的渔船顺着溪水顺流而下,掀起了一阵阵涟漪,这一切都好像历历在目,让人清晰可见。
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在“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真的呼吸到了雨后的新鲜空气,月光照耀在身上的惬意,溪水的流动,还有诗人希望远离尘世、回归乡土质朴生活的心声,这种清新的、明净的暮秋意境,使人禁不住产生心胸荡涤之感。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朗读时可以从“风急”、“天高”、“猿啸哀”、“沙白”、“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等词语中读出意境苍凉、悲壮,气势宏伟壮观,还有作者长年漂泊、忧国忧民、老病孤苦无依的景象,让人心中无比悲凉。
3.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诗中蕴含的情感是诗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诗歌不会打动任何人,每首诗表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失地,喜极而泣,眼泪沾满了衣裳,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一点忧愁都没有了,收拾诗书和行李,趁着这美好的时节好返回家乡。全诗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喜”字,作者无比兴奋,可以说是情感的迸发,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这首诗不知感染了多少读者。
再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者在孤寂荒凉的农村居住仍然不感到悲哀,每天都想着奔波疆場,保卫国家,夜已经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在迷迷糊糊中梦见自己身披盔甲,骑着战马踏过冰河,出征北方疆场。全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所以,不管是兴奋的还是哀伤的,沉郁还是激昂,都是作者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创造出来的。
通过诗歌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喜欢上诗歌,从而对古代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教学中,诗歌朗读尤为关键,从中可以挖掘诗歌蕴藏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爱上诗歌,爱上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玉琴.浅谈诗歌朗读欣赏中的审美因素[J].嘉兴学院,2001.5.
[2]周昌武.谈谈中小学诗词教学[J].贵阳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2.
[3]李晓明,王喜伶.谈古诗的朗读教学[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2).
小学诗歌精选朗读美文《毕业了》 篇8
那栋五楼高的绿楼依旧耸立;
那棵二人抱的榕树依然直挺。
然而
今年的木棉花提示着,
仅停留六年的我们
即将别离。
一张张旧照片
记录了六年的点点滴滴。
惊险刺激的球场,
曾经摔伤的运动跑道;
弥漫恐惧气氛的健康中心,
或是充满荣耀与自信的司令台,
依稀存在心里。
想着那天,
即将迈向另一段旅程的那晚,
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婆娑面对不舍与感伤。
我会努力
圈上一个完美句点
勇敢得飞向那片蓝色天空。
17、《大山》
山心好
心肠好
动物朋友
最爱就是山
瀑布旁来约会
没有人会想缺席
蓝天白云
美丽非凡
绿色森林是帅气西装
白云送上一条羊毛围巾
蓝天织一顶神奇帽子
大红太阳温暖照耀
山开心的笑开怀
大自然的聚会
人人都陶醉不想离开
只想说
谢谢山
18、《小苹果》
苹果红通通
像个害羞小女孩
看了就想咬一口
好甜好滋味
一口接一口
一颗又一颗
一篮苹果
一下子吃光光
红苹果甜又甜
青苹果酸酸的
都是苹果
口味差真多
难怪
红苹果讨人欢心
也爱吃红苹果
19、《水仙》
你小小深身躯
是纯白色
洁白无瑕
像太阳般的
闪亮着耀眼光辉
总是冷静的绽放
理智是它会做的事
永远做的是只有在一旁
冷静的守候
期盼爱情的它
总是默默的在一旁
付出
纯洁的心灵
是无私的爱着你
天真的长相
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它只是
希望有人陪而已
20、《小老鼠》
小老鼠,全身灰,
街道上,找食物,
看见车,随处窜。
天竺鼠,
颜色美,爱干净,
脏食物,绝不吃,
房子脏,不进去,
长大后,像只兔,
却叫成,荷兰猪。
老师的微笑
老师的微笑
是风中的帆
没有风
哪有起航的船
老师的微笑
是晨曦的露珠
没有露珠
哪有折射出的七彩阳光
老师的微笑
是学生心中的糖
没有糖
哪能尝出口中的甜
老师的微笑
是梦幻中的风筝
没有梦
哪有风筝飞得那么高那么远。
谈谈诗歌的朗读 篇9
一、先整体后局部。
所谓先整体后局部,就是说在读一首诗时,应该先一气读完,从整体着眼得出一个大致的印象,全面把握作品的倾向和意图;然后再从局部入手,去考察作品的结构和层次,通过对诗中一句、一词、一字的分析,进一步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感情的。如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先从整体把握,诗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客愁”,但这种“愁”是用什么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再从局部去寻找。小舟、烟雾、落日、旷野、树木、江水和明月,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自然界景物,为我们绘出一幅不寻常的图景。你看,小船停靠在雾气笼罩的小洲边,原野空旷,只有江中明月伴陪,更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的意境就这样一步一步被推向深入。像这样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最能使我们发现诗中蕴含的真正的美。
二、注意朗读和吟诵。
朗读和吟诵都是阅读诗歌时最常用的方法。朗读,是清晰响亮地高声读,是以声传情;吟诵,是用像唱歌似的音调有节奏地低声读,是以声赏情。朗读和吟诵有机结合,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以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以毛主席的诗《长征》为例,初读以后,你一定会觉得意犹未尽,那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那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像滚动着的颗颗泥丸……所有这些,都不能不使你的情绪受到感染,仿佛不高声读几遍心中就不痛快。通过高声朗读,你会真正体会到红军战士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你也会为红军战士越过雪山而感到无比欢欣。朗读以后,当你的激情稍微平静下来,就可以再把诗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红军战士历尽艰难险阻的场景,会像电影一样在你的脑海里一幕一幕地闪现,在浮想联翩中,你又一次进入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境界。这时你回过头来再去仔细体味每一句诗的内涵,一定会体会到毛主席那宽广博大的胸怀和他那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注意体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是语言艺术中的精品。诗歌的语言不仅极度精练,而且富有音乐性,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因此,我们在把握作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同时,还要注意体味它的语言和音乐美。一是要注意押韵,诗歌中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韵一般总是放在句末,习惯上叫做“韵脚”。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第一、二、四句末的“午”、“土”、“苦”押的就是同一韵“u”。我们在阅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和谐。二是要注意诗的节奏。诗歌的节奏又叫音节,指把声调不同的字词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它们具有间歇,显示出强弱,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诗的内容和用词,给每句诗划出音节。一般情况下五言的可分为两节,七言的可分为三节。如孟浩然的《春晓》可分如下:(句中竖线表示节奏,小三角号表示韵脚)
春眠 |不觉晓, 处处 |闻啼鸟。
夜来 |风雨声, 花落 |知多少。
阅读时,这样分出节奏,反复吟诵,就容易理解诗的内容,进入诗的意境,品味出诗的韵味和音乐美。
注重朗读教学,提高朗读素质 篇10
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入手的, 因为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朗读是运用外部言语进行的。外部言语的特点是张开的、不能忽略的, 它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基本训练方法之一, 是学习语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生动、有感情地朗读会使学生对教材的注意保持稳定, 以利于理解文中的语汇, 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加强对课文的记忆, 从而培养儿童言语表达的流利性, 发展想象力, 增强对文字的鉴赏力与运用能力。良好的朗读是儿童对现有教材已有一定理解的表现, 说明儿童阅读能力已经有了基础。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呢?
正确地读是指用普通话, 发音清楚响亮, 不读错字, 不丢字, 不唱读, 不重复读。流利地读是指不断读, 不读破句。有感情地读是要求重音、停顿恰当, 语调、速度、节奏合适, 表情自然, 感情真切。有感情地朗读能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增强语感。
一、指导学生朗读应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与想象结合。
富有表现力的朗读, 是在对课文的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 并掌握语言的逻辑性与语言的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完成的。因为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 人的意识在人的学习中起支配和调节作用。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涵, 将文字间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身的个体情感体验, 才能主动自觉地朗读。有意识地启发儿童想象, 利用插图或感性经验, 在边读边思中引入“形象环节”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有利于有感情地朗读, 尤其是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比如教学《趵突泉》一文, 指导学生朗读关于大泉的描写:“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 没日没夜地冒, 冒, 冒, 永远那么晶莹, 那么活泼, 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 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 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 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理解词语“没日没夜、永远”体会趵突泉永无止境地涌出的内在力量之伟大。 然后借助插图或录像展现趵突泉的气势, 泉水的晶莹, 以及冬天荡在水藻上又白又轻的热气所形成的如梦如幻的美,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生动的形象;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 略作深呼吸以集中注意力, 边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边想象这段文字描绘的画面。这时, 老师只要略作点播, 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基本朗读技巧, 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
二、教师在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方面起着示范、指导的作用。
首先, 小学儿童模仿能力较强, 分析能力较差。在他们心目中, 教师宛如知识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 (规范的、不规范的) 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榜样。小学阶段是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直接担负着提高学 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繁重任务。其次, 教师的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朗读会造成学生已有朗读水平与模仿老师朗诵的欲望间的内部矛盾, 成为学生学习朗诵的内部动力。而学生学习的动力不在外部, 而在内部。因此, 教师应坚持学习普通话, 学习朗诵技巧, 发挥自身表率作用, 而不是强硬地向学生提出朗读要求, 如:“读快些”、“不要两字一蹦”等。
教师在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方面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指导上。就学习规律而言,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有了教师的指导和传授, 学生的学习才具有快速而高效的特点。朗读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教师对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激发兴趣, 多鼓励, 少批评。
小学生的学习还带有情绪色彩, 对于感兴趣的事物, 他们才愿意留心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朗读的兴趣。1.可以让学生听一些名家的朗诵, 或配乐朗诵。2.表扬班级中朗诵较好的学生, 以树立榜样。3.对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同学应多鼓励, 少批评, 并私下个别辅导。不应在众同学面前强制其个别读, 以免同学讥笑, 使他产生自卑感, 直到他的朗读能跟上大多数同学为止。
(二) 教给学生适当的朗读技巧, 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小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 也是朗读训练的初步开始。首先要发音准确, 没有正确的发音就没有朗诵, 就像没有砖瓦不能建起高楼大厦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字音的阴阳上去、平翘舌、前鼻音、后鼻音等。 并根据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有重点地进行训练。其次,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适度的停顿、轻重、缓急。汉语中的标点符号反映了句子间、词语间的停顿关系。 文章中停顿时间长短如下:段>层>句;句话、问号、感叹号>逗号、分号>顿号。但在实际作品中, 朗读有时会因作品的思想感情冲破这种固定格式。教师应根据作品的不同体裁, 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行不同的指点。
最后, 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应以自由读为主, 尽量减少齐读。在成熟的朗读基础上进行齐读可以造成某种声势, 并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对同一文章的理解有一定差异, 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一定差异, 齐读无法照顾这种差异, 因而自由读可以。学生自由读课文时会投入情感边读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齐读时为了达到整齐划一, 儿童会分散对课文的情感投入, 不利于文章的理解, 不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 因此减少齐读、提倡自由读是指导朗读值得重视的一点。
诗歌朗读教学 篇11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金风送爽,喜迎果实累累;师生欢聚,笑唱祖国山河。今天,我们全班师生齐聚一堂,隆重的举行282班诗歌朗诵会。
在上周,诗歌朗诵比赛的通知一经公布,每个同学热情参与,踊跃报名。摩拳擦掌,积极准备。每天的早自习班里书声琅琅,诵读经典蔚然成风。
现在比赛即将开始,我希望参赛同学积极、认真的投入比赛,做到精神饱满、仪态大方、发音清晰、声情并茂。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最后,预祝参赛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预祝此次朗读比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朗读基本技巧及朗读教学 篇12
一、朗读的气息
1.朗读的气、声、字训练 呼吸姿态
要求气要吸到底 不可提胸与耸肩
注意三个支撑点 前胸脖梗儿和腰眼
腹肌收缩是关键 说话底气在丹田 2.朗读的发声
方法:喉部放松、打牙关、提颧肌、挺软腭 3.朗读的吐字 吐字原理
话说喉腭舌齿唇 相互配合发语音 吐字讲究辙与韵 声母韵母来相拼 字头字腹到字尾 字的动程必须准 气息调整要适当 朗诵乐感声音纯
二、朗读基本技巧
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技巧运用要经过两个阶段:
其一:学习阶段——“刻意雕琢”阶段; 其二:熟练阶段——“回归自然”。
不经过“刻意雕琢”,就不能“回归自然”,因为不敢雕琢,就永远不会雕琢,不学习技巧,就永远不能掌握技巧,也只好停留在自然状态中长期“自然”下去。
下面从重音、停连、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讲一讲朗读的基本技巧。
1.重音——朗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如何表达重音呢?在确定了重音后,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声音把重音表达出来。提到重音的表达,人们往往理解为加重读。其实,这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各种重音都用使劲念、大声读的方法加以突出,不但不能突出重音,也显得单调。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重音表达方法:
(1)加强音量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读得重一些、强一些,而把非重音音节读得轻一些、弱一些。读重音,唇舌要用力;读非重音,唇舌可以稍松弛。这样可以在强弱的对比中突出重音。
(2)增加音高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的读音提高一些,而把非重读音节的读音降低一些。具体来说,在读重读音节时,发音部位推前,声带拉紧;非重读音节,发音部位靠后,声带稍松。通过声音的高低对比突出重音。例如:
(3)增加音长(4)重音轻读(5)语法重音
一般短语的谓语重 动宾结构的宾语重
定语状语和补语重 疑问和指示代词重 列举的并列词语重 比喻句中的喻体重 轻声音节的头音重 人名地名的尾音重(6)逻辑重音
朗读重音可以任意转移 但一定要符合语言逻辑 绝对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必须前后呼应才有道理 语法重音服从逻辑重音 是因为语言环境有差异 逻辑重音要标上着重号 以便于正确地体现语意 2.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这里的“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这里我们先谈谈句中的停连。一般来说,句子越长、内容越丰富,停顿就越多;相反,句子越短、内容越浅显,停顿就越少。感情深沉凝重时,停顿多;感情欢快急切时,停顿少。
(1)一句话、一段话、一篇作品朗读结束了,应该怎样处理停顿?
急收、缓收、强收、弱收
(2)在处理停连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a.在没有标点符号或语法上本不应停顿的地方安排停顿、甚至延长停顿的时间。
b.在有标点符号应该停顿的地方,缩短停顿时间,甚至紧连。例如:
(3)标点停顿
顿号最短逗号次短 分号和冒号比较长
句号问号叹号较长 破折号省略号更长 连接号引括号稍长 书名号着重号也长(4)词语停顿
朗读散文或小说 句子长了易出错 词语之间加停顿 标点之外设间隔 间隔设在主语后 稍加停顿把气托 托气之后偷换气 表达语意更透彻 3.语速
说话速度快和慢 表达心情是手段 急促紧张与慌张 兴奋激动或争辩 以上情绪要快念 以下应该慢一点平静陈述与庄严 沉重思念和伤感 4.语调
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同一句话用不同的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来读,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语气。这里我们主要谈句调。
整句话声音的高低叫句调。声音高叫高句调;声音低叫低句调。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声带拉紧,声音就变高;声带放松,声音就变低。
基本语调:平直调、高声调、降抑调、曲折调、柔和调、舒展调
朗读中常要运用句调的变化表达感情,烘托气氛。5.语气
语气是在一定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就朗读的语句而言,语气里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的变化,这声音的外在形式的变化是由我们说话时气息状态决定的。)
简单说:“语”的声音形式+“气”的声音是形式。语气的声音形式
• 波峰类:语句的句头、句尾较低,中间的地方最高。• 波谷类:语句的句头、句尾较高,而句腰较低。与“波峰类”的运动态势正好相反。
• 起潮类:语句的句子较低,而随后的部分逐渐上行,到句尾达到最高点。可以用步步登山来比喻。
• 落潮类:语句的句头较高,而后顺势下行,到句尾达到最低点,与上山类语势相反。可以用下山来比喻。
• 半起类:一般地像疑问句。有分节号的句子。6.节奏
• 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声不着力,语流中顿挫较少,且时间短暂,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如:《春》
• 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色彩多浓重,语势较平稳,顿挫较多,且时间较长,语速偏慢。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分量较重。如:《草地夜行》
• 低沉型:声音偏暗偏沉,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语速较缓。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高亢型:声多明亮高昂,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语速偏快。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带有昂扬积极的特点。如:《三月桃花水》
• 舒缓型:声多轻松明朗,略高但不着力,语势有跌宕但多轻柔舒展,语速徐缓。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舒展徐缓。如:《桂林山水》
• 紧张型:声音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速快,气较促,顿挫短暂,语言密度大。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较急促、紧张。《生死攸关的烛光》
三、朗读教学
1.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张志公 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朗读教学只是过渡环节。• 朗读教学指导不够。• 朗读教学没有目的。• 朗读教学没有失效。…… ……
学生存在的问题:
• 多字落字
• 唱读(三四年级必须解决:归韵、的、最后字、手势)• 一字一顿 • 速度快
• 字音不准《小学语文课本易读错的字》 2.朗读教学的常用形式:
范读、默读、齐读、小组读、指名读、自由读、开火车读、对读(分角色)、领读等。
范 读
——教师的朗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程度 教师什么时候进行范读好呢? • 激情引趣时范读 • 学生读不到位师范读。
• 范读只能起“师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 一节课中范读不宜过多,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练读。默读
• 四不: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
• 三要:要准确、要有速度(课标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适应(根据问题:通读、摘读、跳读)齐读
• 渲染气氛时宜齐读。• 推波助澜时宜起读。• 避免“滥竽充数” • 避免“唱读”
如: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指名读
• 要保证读书的人数。
• 要有层次指名朗读。
• 例如《母爱》指名读——自由读后指名读——准备后指名读
3.朗读教学的设计 a.文通字顺通畅读
• 适合初读课文。
• 验收检查(于永正老师要求读6遍)
• 正确——流利——有感情:(基本要求——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
• 跳出“有感情”教学“有感情” b.设计问题理解读
• 理解是处理作品的第一要务。• 适合提问后的朗读。c.领会感悟体验读
• 适合重点段落(精选练点)
• 理解句段后再读就要比先前有更深的体会 • “把文章读在脸上。”
• “从你的声音里听出你的理解。” d.传情达意表演读
• 适合童话故事、人物对话等。• 带动作读 • 分角色
• 其他学生当导演。
e.理解内化积累读 • 适合要求背诵的段落。•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f.调换词句对比读 • 适合重点品析的词、句。• 达到训练的目的。• 体会词语的准确。• 体会情感。g.推进情感复沓读
• 适合文章的中心句或情感充沛的句子。• 复沓不应牵强。h.以评促读评导读 • 导读定调
• 适合理解、品析后的朗读 i.奠定基调引导读 • 引读定情。
• 适合人物对话或提示语或修饰性词句。j.感知语言想象读 • 适合画面感很强的句段。k.开扩视界拓展读 • 适合文章的资料补充 l.创设情境配乐读
——朗诵功不够 音乐效果凑
• 一是特定的文章,有自己特定的音乐。• 一是大多文章需要自己选配音乐。
四、几点注意
1.朗读者应该是听者的引路人,内行的向导,他以作品为依据,用具体的思想感情贯穿线表现出作品的思路、文路和言路。凭着朗读目的的指南作用、把听者引进一个新奇、美妙的境地,使听者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
2.朗读者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也有人”即使眼睛主要是看作品,也要偷闲或正式向听者扫视,以猎取某种积极的反映,而任何时候都要“心中有人,”时时处处为听者着想,千方百计地把作品变为有语言传到听者的耳边,送到听者的心田。忘记了朗读的目的,朗读也就茫然无着,不知归宿了。
【诗歌朗读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10-31
教师诗歌朗读比赛材料06-06
我的中国梦诗歌朗读会宣传稿09-01
朗读教学策略05-20
汉语教学朗读06-11
小学朗读教学11-19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10-22
农村职中朗读教学08-01
尴尬的朗读教学08-03
朗读教学读出精彩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