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读出精彩

2024-08-25

朗读教学读出精彩(精选6篇)

朗读教学读出精彩 篇1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 “读”是何等重要, “读”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多年来, 我一直致力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探究,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 就朗读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兴趣, 注重积累

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朗读既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体现, 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创造美, 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 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此种境界, 首先要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 激发学生乐于参与, 是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 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者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 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 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化理解的朗读, 带动其他学生主动参与朗读活动。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积累, 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是学生朗读的基础。因此, 要引导学生朗读古代诗词、浅易的文言文、经典名篇和短小精悍的美文, 从课内到课外, 注重文化积淀, 提高品位, 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

二、以质疑导自读, 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 文质兼美, 很值得品读一番。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感知文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默读或小声读。教师根据重点, 质疑导向, 质疑定标。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疾, 疑则进也。”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 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抓住重点、疑点, 几遍读下来, 仍不知所云。教学中要运用质疑的方法,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使其积极思考, 认真读书, 达到导读的目的。如借助投影出示根据课文重难点设置的问题, 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学生读课文便有了目标, 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应用两步法阅读, 具体步骤是:第一遍默读, 重在速读。即不查字音, 不分层次, 快速浏览全文, 把握文章主旨。第二遍自由读, 重在细读。即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 自己探究, 自己质疑。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会学”。因此, 要重视并培养学生选择重点的、喜欢的段落、句子, 有质疑地读。

三、合作再读, 领悟文本情感

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领悟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朗读是领悟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的最佳途径。作者的情感多渗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比较含蓄, 凭学生一己之力很难领悟到, 需要学生通过相互合作, 才能深刻领悟。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展开合作, 共同领悟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如在教学《背影》时, 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文中的感情基调, 我要求学生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 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 思考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 通过对比朗读, 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 许多学生在朗读时都带着眼泪, 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在小组合作活动中, 小组成员反复朗读,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共同领会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如果小组无法领悟, 可提交全班讨论, 或者由教师作适当点拨。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开展合作, 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共同提高, 共同发展。

四、品读文本妙处, 学会拓展运用

在学生领悟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之后, 要求学生品读文本妙处, 从而学会拓展运用。文本优美的语言、感人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构思、高超的表现手法, 都需要学生在朗读中探究品味。还以教学《背影》为例, 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六段,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探究品味“探”“攀”“缩”“倾”等动词的表现力;去探究品味父亲这一感人形象, 以及作者通过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巧妙构思;去探究品味作者通过父亲的衣着、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塑造父亲形象的方法;去探究品味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带有抒情的特点。在品读文本的妙处之后, 要求学生学会拓展运用, 即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 描写自己记忆中最难忘的背影, 结果学生都写得非常不错。

书声琅琅是语文教学的特点, 在疑中读, 在读中悟, 在悟中品, 在品中用, 以“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我认为重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 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极大的推动。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满勃勃生机, 让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园地里结出累累的硕果。

朗读教学读出精彩 篇2

一、开展朗读活动,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模仿朗读:小学生在学习语言时 , 有很强的语感和模仿能力。但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自控能力相对较低, 无法用心模仿,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8“A camping trip”时, 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Who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等等 , 学生讨论之后 ,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你们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让我们一起认真听录音吧。这时, 学生的认真倾听将为之后的模仿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 教师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模仿朗读, 自然读得十分到位。

2.集体朗读: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多数对自己没有信心 , 而且对所学知识内容容易遗忘, 要让这部分同学融入集体之中, 享受朗读带来的乐趣。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时, 可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或是害怕的情绪;一起朗读时, 即使碰到不会的内容也能在集体的提醒中顺利读完所要朗读的内容;一起朗读时, 他们没有感到来自外界的威胁, 这就给他们信心和勇气把英语读出来。

3.角色朗读 :角色扮演即学生在完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情境, 运用声音和面部表情, 绘声绘色地进行朗读活动。角色朗读由于人数较少, 教师能够关注到大部分学生, 并且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或提醒, 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从而扬长避短, 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6“Colours”时, 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入情入境, 把YangLing在舞台表演魔术的魅力, 她的小伙伴们的兴奋激动之情表现得十分到位, 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 注重朗读指导 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 ,

1.朗读规范的指导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 以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学生,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教师在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且注意观察口形变化。在朗读的过程中, 正确规范的朗读是朗读中最基础的要求,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朗读有一定的要求:声音响亮、发音标准、语速适当;同时要求学生不读错词, 不添加词, 不漏掉词, 不重复词句。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朗读要始终坚持这些要求。

2.朗读语调的指导 :用不同的语调读同一个句子 , 表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 语音语调可以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在5A Unit8的“A camping trip”中, David说“I have a chair. See”时 , 把“chair”读成重音 , 这样使学生明白大卫有一把椅子。如果把“See”读成升调, 表示疑问, 译成中文是“看见了吗? ”, 如果把“See”读成降调, 就变成肯定, 译成中文是”看见了”, 所以不同的语音语调, 就会形成不同的意思。又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的Unit 6时, 在“Look at my skirt. It’s or- ange”中, 把“skirt”和“orange”读成重音, 这样使学生明白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裙子的颜色变化。

3.朗读情感的指导 :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应该是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内容。学生只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 上, 才能把握住课文的情感基调, 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流露真感情。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的Unit6时, YangLing用变魔术的形式呈现了不同的颜色 , 所以在朗读的时候, 感情应该是兴奋和激动的,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Colours make our life more beautiful”。

三、丰富朗读形式,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丰富单词朗读的形式, 夯实基础。

单词的朗读是读好句子的基础。第一次读单词的准确性往往影响一个人对这个单词的永久发音。以教授telescope为例, 教学时我是这样呈现的, 首先整体呈现telescope这个单词, 旁边配上图片, 学生一下子明白telescope的中文意思, 接着用不同颜色来教授这个单词, telescope中, 前半部分tele和tele- phone (telephone学生已经掌握) 的发音一样, 后半部分scope中co和go的发音也一致, 这样用以旧带新的方式 , 学生很容易掌握这种比较难记、难读的单词。

2.丰富句子朗读的形式, 培养语感。

句子的朗读训练首先应以读准重音、升降调, 以及读准完整的句子为目的。在句子朗读的训练中, 可以结合chant进行。chant是指在教学中有意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教学中适当运用chant,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的Unit 5时, 通过教师自己创作的chant, 将本课的四会单词、句子联系在一起进行操练:Skirt, skirt, look at my skirt. Nice, nice, it’s nice, 并且配上音乐进行操练 , 这样 , 学生就在chant中掌握了所学内容。

3.丰富短文朗读的形式, 提高能力。

短文朗读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首先, 对于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流利朗读, 并且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其次, 对于大部分学生, 可以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给短文中的人物进行配音, 然后在班级里评选“最佳配音员”、“最佳模仿秀”等, 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 对于掌握得非常好的学生, 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和课文相关的课外小童谣、小故事, 还可举行班级英语朗读比赛, 以此激励学生, 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 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是英语教师的基本任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 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 坚持不懈地进行英语朗读训练, 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定能得到提高, 英语课堂将收获琅琅书声。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 2002.

[2]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科学出版社, 1999.

朗读教学读出精彩 篇3

一、做好预读课文, 为学新课扫清障碍

每次预读课文时, 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两遍, 并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遍, 把课文读正确。对于不会读的字, 要通过查字典或问别人知道读音。第二遍, 把课文读流利。对于读不通、读不懂的长句进行反复读, 直到读通、读懂为止。然后, 我会告诉学生读完后举手向老师示意, 多余的时间还可以练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优美的段落, 以备展示。在每次预读的过程中, 我总是密切注意学生的动向, 谁拼出了一个词, 谁读通了一句话, 谁读得最响亮……我从不吝于表扬。当那些充满赞誉的表扬传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时, 被表扬的孩子在得意的同时会更加努力地去读书, “精神溜号”的学生也会赶紧拿起书来努力地拼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从不愿意读到自觉读, 从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 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二、重视范读课文,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读书处于初步的学习阶段, 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范读, 能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 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还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例如, 《从现在开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 神气极了, 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 你们都要跟我一样, 白天休息, 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 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 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 动物们都叫苦连天。”让学生朗读时, 我告诉学生应该把猫头鹰的话读得神气十足。可连续指名几个学生进行朗读, 都不令人满意。于是, 我进行了示范朗读, 没想到, 学生竟模仿得惟妙惟肖,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掌握朗读技巧, 真正学会朗读课文

1. 朗读课文先要读准字音, 这是朗读好课文的关键所在

在每学一篇新课文前, 我都注意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将难读字、不易读准音的字, 或请教老师, 或请教同学, 将字音读准, 这样学生才能朗读好课文。

2. 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课文

例如, 课文《清澈的湖水》描写了湖水的清澈与湖面的美丽, 主要体现在文中“湖水像一面镜子, 映出了蓝天、白云, 还有变幻的山峦。”学生知道这句写出了湖水的美, 但却总也读不出美的感觉。于是, 我就请学生闭上眼睛, 一边聆听课文录音, 一边想象看到了什么。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 有的说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有的说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紧接着, 我就让学生带着想象中的这种意境再次读文, 学生就能把赞美湖水清澈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3. 朗读时, 根据文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来指导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

语调是指朗读句子时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朗读时, 如果语调把握得好, 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 听起来便具有了音乐美, 这也能更细致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喂, 小枣树, 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 多漂亮!”从这一语句中, 我们了解到小柳树很骄傲, 看不起小枣树, 因为在春天到来时, 它抽出了嫩叶, 而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在指导这一内容的朗读时, 我先让学生了解到小柳树很骄傲, 接下来在我的范读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喂”字应读高升调并稍微拖长, 表示讥笑;“小枣树”读降抑调;“你怎么不长叶子呀”语调逐渐升高, 并且“不长叶子”读重音;“呀”字升高并拖长;“你看我”语速稍微快些;“多漂亮”语速稍减, 并且语音重而有力。在指名学生读时, 听着他们那动情的声音, 我的心不由一阵激动与暗喜。

四、指导朗读课文, 注重形式的灵活多样

指导朗读, 光在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是不够的, 还要注重形式的灵活多样。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 分角色读

朗读方式要因文而异, 一般来说, 人物对话多的课文, 宜采用分角色读。例如, 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 我让学生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 并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它们的心理、情感。这样学生朗读起来不但饱含着深情, 而且还极富情趣与感染力, 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和谐。

2. 配乐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 如果适当地运用听觉艺术来渲染气氛, 对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文章在音乐的渲染下, 会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永久的鲜明印象。同时, 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喜爱朗读, 自觉朗读, 并能读出感情。如《纸船和风筝》一课, 在朗读时, 我选用了一曲感情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进行配音。音乐响起, 学生那动听的读书声和着舒缓轻盈的乐曲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 极具感染力。此时, 学生不仅品尝到了朗读的无穷乐趣, 而且还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3. 加上动作朗读

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 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如《笋芽儿》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 伸了伸懒腰, 看看四周仍然是一片漆黑, 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学生连读了几遍, 依然是索然无味。见到如此状况, 我进行了范读, 读到动情处, 还情不自禁地加上了“揉眼睛、伸懒腰”的肢体动作。真没想到, 就是这几个动作竟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我再让他们读时, 好多学生竟都兴趣盎然地表演起动作来, 而且读得特别投入, 有滋有味。

4. 借助插图朗读

课文插图的作用是绝不能忽视的, 因为大部分插图都饱含着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例如,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 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上的插图, 然后再说说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个故事情节的体现, 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 并且富有想象力。紧接着, 我让学生读课文, 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 学生读起课文来就很容易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 对朗读课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5. 表演读

小学生好动、爱表演, 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 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 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 边演边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例如, 教学《比尾巴》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 我让学生戴上小猴、小兔、小孔雀的头饰, 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的动作、表情, 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 学生越读越爱读, 越表演越有劲头。不知不觉, 学生在表演中就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适时“创新”课文, 敢于根据理解“改”课文

有些课文, 如果把语言或标点略加改动, 学生读起来就一定能感觉到浓浓的情感。例如, 我在讲《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 学生总也读不出对植物妈妈的敬佩之情来。于是, 我大胆进行了创新, 在课题中加了一个“真”字, 把课题变成《植物妈妈真有办法》, 没想到这么一改, 学生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读得棒极了!

朗读教学读出精彩 篇4

写、译为一体的学科。实践证明,英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都善于朗读,通过朗读记忆词汇、积累词汇并丰富词汇。所以,朗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处于重要位置,我们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加强指导朗读技巧,争取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这样才能聆听到更多精彩的声音。

一、模仿录音,感受原汁原味的发音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方式”,而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师性,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基本功素养,要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范本去模仿。在这信息化高速发展、多媒体迅速普及的年代,我们更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跟着配套光盘里纯正的发音读,久而久之,学生脱口而出的英语就会更加出彩。

1.自读课文,自我尝试

拿到一篇课文,首先通篇浏览,了解大意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试读课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若直接告诉学生,那他们对文章是陌生的概念,不会仔细去感知。等着老师给出指导,自己不动脑筋只会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懒,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学生只会变成朗读的机器,毫无兴趣与激情。这不是我们要的结果,所以教育者要舍得给学生花时间,让他们自主朗读去发现文章的美妙之处。

2.聆听语调,适当标记

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后,播放录音,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并对课文中出现的升降调、重读、连读、停顿等现象进行适当的标记。对于中低年级或者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老师可给予帮助,带领他们一起完成这项任务。对于比较简单的句子,学生可根据录音中的语音语调以及中文意思来进行标记和断句。培养学生做标记的习惯,能让他们根据标记自主识别出课文中语音语调的起伏变化,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从长远角度看,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朗读策略和技巧。

3.跟读录音,逐句感知

在做好标记后,再次播放录音,并指导学生根据所做标记,逐句跟读,并尽可能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从一句到两句、从几句到一段、从几段到一篇课文,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更多地开口说,也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产生信心,从而对英语学习更感兴趣。

例如,新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英语4B Unit 6 Whosedress is this? Story time中有这么一句话:Look at my dress,SuYang. It’s too short.这句话也包含了朗读注意点,如look at需要连读,too需要重读,且要升调。这样的朗读指导,不仅能让学生读出字里行间人物的情感,对课文的含义也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解,又能培养良好的语感。

二、表现文本,演绎生动形象的故事

准确、流畅、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深化学生的思想。新教材中的卡通版块就非常能调动起学生的表演欲望。如,新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英语4A 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中的Cartoon time,Sam对Bobby说:“我也会飞。”但却狠狠地摔在了地上,Bobby对Sam说了句:“Don’t be sad,Bobby. I can’t fly either.”在教授时,笔者就有意地带领学生一起细细揣摩说话人的心情及说话的语调,适当添加表情和动作,表情可以夸张,但不宜过分,这种方式便于加强理解和记忆,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总是非常投入,把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个时候,老师发自内心的一句表扬赞美“Welldone!”“Excellent!”会让学生爱上朗读,爱上声情并茂的朗读!

三、发挥想象,挖掘个性创造的潜能

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听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唤起丰富的感知和想象。在固定的文本上若能加上学生自己的想法,再进行朗读,那效果一定会更加令人称赞!

1.同句异感,读出个性

有时候课文中的一句话,在不同的人眼里,读出来的意思也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在新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英语3B Unit6 What time is it?中有关妈妈催刘涛快点起床的那句话“Wakeup,Liutao.”别看它简单,却可读出不同的感觉:妈妈说话时候,情绪可以是着急的,也可以是温柔的,还可以是生气的。具体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等因素读出不同的感觉。

2.结局留白,读出创意

留白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手法,小学英语教学中也能有幸地使用到这个巧妙的手法。在教材的编写上,有些文章是没有明确的结尾的,这就给学生和读者朋友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比如,新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英语4A Unit 6 At a snack bar卡通版块中的Sam和Bobby去沙漠旅游,遇到了一个可怕的小吃店,里面提供的食物都很可怕,看得他们俩害怕得直哆嗦。笔者先是用上述的朗读步骤让学生感知含义,体验发音并模仿,进而表演出情节丰富的小故事。当然这还不够,我利用了这个有趣的故事,抓住它没有规定结局的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创编不同的结尾。学生在体验了创编故事结尾的成功后,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机会就不会放过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得到锻炼的同时,对英语学习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读出感情≠有感情朗读 篇5

【案例1】

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出王母娘娘非常气愤, 想要破坏牛郎织女幸福、美满的生活?自己边读边画。

生:我是从“暴跳如雷”“发誓”“严厉惩罚”体会到的。

师:“暴跳如雷”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中的意思是:使劲跳脚大喊大叫, 声音像打雷一样。形容暴怒的样子。

师:谁能把王母娘娘暴怒的样子读出来?

(一生读得较平淡)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没有读出王母娘娘暴怒的样子。

生:有几个词语, 他没有重读。

师:你来试试。

(该生读)

师:有点儿感觉了。来, 让我们齐读。

(生齐读, 读得较为平淡)

【案例2】

师: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 气得———

生:暴跳如雷。

师:“暴跳如雷”是什么意思?

生:从字面上看, 就是暴躁地跳着, 声音像打雷。

生:词典中的意思是:使劲跳脚大喊大叫, 声音像打雷一样。形容暴怒的样子。

师:能够联系有关电影画面或生活中的某些人物, 想象出王母娘娘“暴跳如雷”时的动作、神态、语言吗?

生:王母娘娘听到禀报, 一跳三尺高。

生:她猛地一拍桌子, 狠狠地摔碎了茶杯。

生:她本来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水果, 听到织女下嫁人间的消息, 气儿不打一处来, 将满桌的水果统统推到地上, 并用脚使劲地踩着。

生:她脸色铁青, 怒目圆睁, 恨不得一口就把织女给吞了。

生:她一会儿咬牙切齿, 一会儿嗷嗷直叫, 完全忘记了织女是她的外孙女, 忘记了自己贵为王母娘娘。

……

师:透过这个“暴跳如雷”, 你们觉得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生:王母娘娘脾气暴躁。

生:她蛮不讲理, 像一只疯狗。

生:王母娘娘应该是个仁慈善良、值得尊重的人, 没想到她得知自己的外孙女下嫁人间, 与牛郎“两个人辛勤劳动, 日子过得挺美满”, 居然暴跳如雷, 急红了眼, 气昏了头。这说明她不希望别人过上好日子。她是个心胸狭窄、嫉妒他人、令人憎恨的家伙。

生:她不念亲情, 心肠歹毒, 为人奸诈。

师:同学们, 你们没有满足于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 而是根据它展开了丰富合理的想象, 让它活起来, 变成鲜活的画面, 使人物的一举一动出现在眼前, 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才叫真正读懂了课文, 这就叫善于读书!现在, 谁来朗读第8自然段?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案例2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备课手册 (六年级上册) 》]

【反思】

上述两个案例, 教学内容相同, 为何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呢?究其原因, 是两位教者的朗读指导过程存在差异:前者是在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而后者则是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种指导方式, 我们结合案例仔细品味一下, 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

1. 从朗读的目的来看, 前为“止”, 后为“升”。

汪潮先生说过, 有感情朗读引导着读者和听者走向课文内容和思想的更深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表现, 反过来又是对内容理解的深化和提升, 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案例1中, 教者是在为朗读而朗读, 只注重形式, 隔靴搔痒。在这种指导方式下, 学生自然而然只重形式, 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技巧, 不重语言的内涵;看似有感情朗读, 实质只是走走过场, 成了这一教学环节的终止符;学生对王母娘娘形象的感悟只是停留在一个个方块字的表面, 是平面的、呆板的。这也验证了为读而读的朗读指导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学生是不可能走进文本深处的。案例2中的教者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充分领悟“暴跳如雷”内涵的基础上, 再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此时的朗读不仅表现了王母娘娘暴怒的样子, 还表现了她不念亲情、心肠歹毒的形象, 王母娘娘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是立体的、鲜活的,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课文内涵。

2. 从朗读的指导过程来看, 前为“外”, 后为“内”。

感情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 或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阅读中能促使学生产生心理反应和心情变化的外界刺激是什么呢?作用于感官引起心理反应的直接因素不是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或意义, 而是“感情”。众所周知,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 形象性、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 作者是通过描绘意境、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去体会文章的意境, 感受人物的形象, 历经一个产生“感情”的过程, 从而“有感情朗读”, 而非“读出感情”。案例1中, 教者只是带领学生在文章的外围转圈, 游离于课文语言文字、课文形象之外。虽然也抓住“暴跳如雷”“发誓”“严厉惩罚”等词语让学生理解, 但这种理解是浅层的、字面上的, 并没有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呼应。“谁能把王母娘娘暴怒的样子读出来?”成了一个外在的指令, 学生在练读、试读时, 脑海中浮现出的不是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更不是在咀嚼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此举舍弃了有灵性的内在“神似”, 而是追求外表的“形似”, 直接导致了朗读的平淡。而案例2中, 教者紧紧扣住“暴跳如雷”一词, 没有满足其词典中的解释, 而是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电影画面或生活中的某些人物, 想象出王母娘娘‘暴跳如雷’时的动作、神态、语言”。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知识储备, 使其对言语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建构, 产生情感的共鸣, 从而产生朗读的欲望。此时, 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入其心, 一个心胸狭隘、不念亲情、心狠手辣的王母娘娘形象在脑际萦回, 朗读时自然入情入境, 读出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3. 从朗读的后续效果来看, 前为“抑”, 后为“扬”。

由于经历和情感等差异, 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不尽相同。有感情朗读是个体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 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案例1中的教者追求的是整齐划一的朗读效果。哪儿要重读、哪儿要轻读, 哪儿要读得快些、哪儿要读得缓些, 全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学生按照教师的提醒进行体会, 没有被文本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 读出的是同一腔调。语言感悟的个性就在这统一中被抑制了, 主动去感受语言的积极性也在其中被钝化了。案例2的教者在指导过程中, 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及语言习得,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将生活经历、个性理解融入其中, 引导学生以大脑中原有的“旧相似块”去触摸每一个字符、每一个细节, 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凝聚成自身对文本的感情。这样, 学生的朗读便是发自内心、富有个性的真情表达。久而久之,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会大大增强, 朗读能力会明显提高。

重视朗读,读出真情实感 篇6

一、深刻理解, 把握内容, 读出真情实感

一篇感情丰富的文章, 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 体会不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那么即使老师的范读再好, 播放的录音再好, 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 形似而神异。没有“实感”怎么会读出“真情”呢? 《军神》一文中“你是一个真正地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你堪称军神”这句话, 是全文的亮点。在理解课文时, 一个学生说出“您割了七十二刀”后, 我抓住“七十二刀”问:“你们谁有过类似的经历呢? ”一个学生说: “我有一次在家里不小心摔了一跤, 把手摔破了, 缝了三针。”我接着问:“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那位学生说:“有点痛。”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追问:“假如现在我在你手上再割一刀, 你的感觉会怎样呢?”学生纷纷议论:“咬紧牙关, 忍住痛。”“再割第二刀呢? ”“哭出来, 忍不住了。”“再割第三刀呢? ”“要晕过去了。”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 才第三刀就受不住了, 而刘伯承将军承受了七十二刀啊!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体验, 学生读出对刘伯承将军的敬佩、仰慕、赞扬、惊叹等独特的感受。

二、创设情境, 入境入情, 读出真情实感

在练习朗读时,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进入情境, 感情就会油然而生。讲读课文时, 老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 努力再现当时的气氛,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再造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从而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 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读出真情实感。如教《赶海》这篇课文时, 我这样渲染气氛: 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读懂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我”赶海时遇到的四件事 :追浪花、摸海星、捉海蟹、捏海虾 。为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之中, 我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 运用课件播放相关片段。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 我适时用语言点拨。在教摸海星这一片段时, 我适时提问:“这时的海星多吗? 是否就能轻而易举地摸到海星呢?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 这时的海星并非满地都是, 要摸到海星必须小心、仔细、认真。这时, 学生的思维自然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 再朗读时就情不自禁读出“我”摸海星时的那种仔细、认真、小心的场景, 尤其是对动作词“摸呀摸呀”和语气词“嘿”读得逼真、形象。

三、发挥想象, 激发情感, 读出真情实感

想象力的调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源泉,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总是伴随着想象, 通过想象能使文本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 脑海浮现出具体、清晰、鲜明的形象, 从而激发情感, 读出真情实感。我们要运用对文章角色的理解指导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揣摩角色的个性, 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 把课文读出趣味, 读出意味。《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 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 小羊虽然申辩, 但狼最后还是把小羊吃了。课文主要是以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呈现的, 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谁能边读边想象出狼说话的样子来?”在学生读完后, 有的说:“我好像看见狼的眼珠子骨碌一转, 想出了坏主意。”有的说:“狼露出锋利的牙齿, 很凶恶。”有的说:“即使小羊在不停地申辩, 狼也不听, 狼太不讲理了。”……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带着想象, 分角色朗读对话, 读得相当逼真, 小羊的柔弱及狼的盛气凌人被完全表现了出来。

四、掌握语调, 抑扬顿挫, 读出真情实感

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 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朗读前, 我先让学生找出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然后在这几个词语下面做重读标记, 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注意把加点的词语读重一点。学生按这种方法读, 不仅读出荷叶多、绿、大、圆的特点, 而且体会到荷叶长得特别茂盛、充满生机。《狼和小羊》一文中, 狼第二次找碴儿时说:“就算这样吧, 你总是个坏家伙, 我听说你去年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狼第一次找碴儿结果没有得逞, 这里的“我听说”其实是狼在想找什么理由吃掉小羊, 所以要语速放缓, 其余句子要读出狼凶狠的语气。

上一篇:设备维护维修下一篇:目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