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创新设计举例

2024-06-02

朗读教学创新设计举例(共6篇)

朗读教学创新设计举例 篇1

一、设计思想和教材分析

这篇“导数问题中的难点及解决举例”教学设计是以《考试大纲》和《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理科) 》为指导思想、采用问题探究解决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的.

近几年来, 函数导数常作为高考试卷中的压轴题出现, 其解决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难点不一而足, 涉及较多的知识点和较高的技巧, 本教学设计针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法和策略.

二、学情分析

高三复习进入二轮, 学生对导数的认知比较全面, 基本上能利用函数导数解决具体函数的单调性、切线、极值、最值的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相当的一定的类比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这为学生理解本课提供了智力上的准备.

教学中可能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对于导数问题中含有参数的问题可能常规性的也难以解决.

2.学生对于导数问题中含有参数的问题可能掌握了一些常规方法, 但对分类讨论、构造函数求解意识或能力不够.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在导数问题中遇到的几个常见难点的解决方法: (1) 二次求导. (2) 合情推理 (先猜后证) .

2.了解高等数学中的洛必达法则等.

3.领悟:在遇到难点时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掌握解题通法的基础上, 关注题目的“个性”.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理解、掌握导数难题的几种解决方法.

难点是从猜测至证明的过程, 问题的转化过程.

本课拟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内容思维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 通过启发引导, 师生共研, 问题引领, 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探究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遇到难点, 解决难点———归纳小结, 练习巩固———思想指导, 系统认知.

(一) 问题引入

求出下列函数的导函数:f (x) =ex-1-x-ax2, g (x) =

并回顾:导数的作用有哪些?

答:利用导数求瞬时速度、加速度, 求切线斜率, 由导数正负来判断原函数的单调性, 求导数零点来讨论原函数的极值、最值等.

设计意图:作用有两个, 一是投石问路, 看看学生的基础, 同时唤起学生有关导数的知识;二是作为下面的问题必用的过程, 为下面的解题过程节省时间.

师生活动:学生求解, 教师提问, 视情形点拨.

(二) 问题探究

问题: (2010年课标全国卷21题 (Ⅱ) ) 设函数f (x) =ex-1-x-ax2.若当x≥0时f (x) ≥0, 求a的取值范围.

思路一利用导数求最值.

设f (x) =ex- (1+x+ax2) .要使x≥0时f (x) ≥0恒成立, 只要f (x) 的最小值≥0.欲求最值, 先求极值, 欲求极值, 先求f' (x) =0的根, 可是, 怎样解方程ex-1-2ax=0呢?

(难点之一:导数零点不可求)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个矛盾冲突, 也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增长点.若有学生已然自行求得结果, 可顺势求解.

师生活动:师生共研.

解决:深入思考———二次再求导

令h (x) =ex-1-2ax, 我们先来研究h (x) 的性质.

h' (x) =ex-2a, 注意到x≥0, 于是:

(Ⅰ) 当时, 恒有h' (x) ≥0成立, (且仅在x=0且时h' (x) =0, 不影响单调性) h (x) 单调递增, 因为h (0) =0, 所以此时恒有h (x) ≥0.于是f (x) 单调递增, 由于f (0) =0, 所以f (x) ≥0恒成立.

(Ⅱ) 当时, 令h' (x) =0得x=ln2a, 令h' (x) <0, 得到0

综上所述,

师生共同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通过对导函数的求导, 研究导函数的性质, 从而得到原函数的性质.

思路二分离参数.

x=0时, f (0) =0;x>0时, f (x) ≥0等价于

x2, 故只要求出函数的最小值, .有了上面的经验, 我们继续研究g' (x) 的性质, 设k (x) =xex-2ex+x+2,

当x>0时, k″ (x) ≥0, 所以k' (x) 递增, 而k' (0) =0, 因此x>0时, k' (x) >0, 故k (x) 递增, k (0) =0, 故x>0时k (x) >0, 从而g' (x) >0, 所以g (x) 在x>0时递增, 那么x→0时g (x) →什么数呢?

(难点之二:函数极限难判断)

设计意图:暴露了函数极限难求的难点.

解决: (问道高数———洛必达法则)

师生共同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高中导数的知识毕竟占导数体系很小的一部分, 而出卷的大学老师或多或少涉及一点大学知识及思想, 让学生接触一些大学知识对学生的探究热情有所帮助.

思路三比较两个函数的大小常化二为一构造新函数, 那么, 倒过来化一个函数为两个函数考虑是否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呢?

鉴于前面两种方法的高要求和繁琐, 我们可以转化为考虑两个函数的大小问题, 猜出结果再行证明.x≥0时, f (x) =ex-1-x-ax2≥0ex-1-x≥ax2, 设g (x) =ex-1-x, h (x) =ax2, 则知g (0) =h (0) , 怎么样才能恒有g (x) ≥h (x) 呢?

(难点之三:函数大小难决断)

解决: (化一为二比速度, 合情推理先揣度)

类比联想物理中两人赛跑, 初速度一样的话, 那么加速度就成了重要的需要比较的一个量, 于是考虑g' (x) ≥h' (x) 即ex-1>2ax, 初加速度均为0, 再求导比较, 考虑g″ (x) ≥h″ (x) , 即ex≥2a, 此式子恒成立, 应有1≥2a, 于是, 我们猜想, 这就是答案.于是:

解答 (先猜后证) :要使得x≥0, ex≥1+x+ax2, a的取值范围是.

(1) 设.作函数f (x) =ex- (1+x+ax2) , f' (x) =ex- (1+2ax) , [f' (x) ]'=ex-2a≥e0-2a≥0, 故f' (x) 在[0, +∞) 是增函数.又f' (0) =0, x≥0, f' (x) ≥0 (只有在x=0时为零) , 这又表明原函数f (x) 在[0, +∞) 是增函数, 又f (0) =0, 所以x≥0, f (x) ≥0, 即ex≥1+x+ax2.

(2) 设.此时[f' (x) ]'=ex-2a在区间[0, ln (2a) ) 为负, f' (x) 在此区间递减, 但f' (0) =0, 故在区间 (0, ln (2a) ) 内f' (x) <0, 这表明原函数f (x) 在[0, ln (2a) ) 是减函数, 但f (0) =0, 所以当0

综上所述, 要使得x≥0, ex≥1+x+ax2, 当且仅当.

师生共同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思想把高深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生活例子, 体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参考练习:

1.若x≥0, 恒成立, a的取值范围是.由此猜想更一般的结论.

2.若x≥0时, ln (1+x) ≥x-ax2恒成立, 求a的取值范围.

答案1.

设计意图:检验教学成果、学生的掌握情况, 视学生的反应予以针对性的指导.

师生活动: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请一学生板书或口述, 师生共同订正.

(三) 归纳小结

系统认知

1.遇到导数此类难点, 解决方法有什么?

2.本题的解决给我们思维上的启发是什么?

设计意图:归纳学习内容使之系统有条理, 促进学生反思.

师生活动:一名学生讲述, 教师和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四) 作业设计

(2011年浙江卷22) 设函数f (x) = (x-a) 2lnx, a∈R.

(Ⅰ) 若x=e为y=f (x) 的极值点, 求实数a;

(Ⅱ)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使得对任意的x∈ (0, 3e], 恒有f (x) ≤4e2成立.

参考文献

[1]黄高涌 (特级教师) .导数在函数与不等式中的应用.

[2]徐志锋 (台州市) .破解函数压轴题.

[3]李红春.洛必达法则下三道高考压轴题的简解.中学数学杂志, 2012 (1) .

朗读教学创新设计举例 篇2

(一)揭示课题

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录像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再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4、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根据班级情况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相对难认的字。

(三)朗读感悟,背诵课文

1、学生分四人小组自由练读,互相帮助,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比赛读,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适当点拨。

3、再次练读,同桌评议,争取读出向往北京的强烈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练习“我会读”中的句子

(五)复习巩固生字词

(六)指导写字

(七)课外延伸

朗读教学创新设计举例 篇3

在“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一节(苏教版课标教材必修2第1.1.3节)的教学的新课引入环节,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以美术史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实录如下:

师:数学有很多分支学科,比如几何学,而几何学又有许多分支,比如解析几何,当时与解析几何一起还诞生了一门与画图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荷兰著名版画大师毛里茨·科内流斯·埃舍乐尔(Maurits Cornelius Escher,1898-1972),他的作品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是带有数学味道的、精确的理性产物.他所构造出来的世界,每一种形象都是严密计算的结果,其创造过程俨然像一位数学家,然而就画面的美丽程度而言,又毫无疑问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这门几何学中正式诞生于17世纪,但古希腊时期的一些学者就已经敏锐地注意到它了,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透视学的逐步兴起,为这门几何学的产生和成长提供了足够的条件——射影几何学.请再看一张毛里茨的作品.

塔身下部小上部大,画面线条倾斜,人物和建筑对比悬殊,越靠近底部人物越小.

生:这个我们都懂,是我们画画时的透视.

师:对,从美术课上你们早就知道什么是透视了.公路边并排的几根电线,经过透视后,它们越来越靠近,直到在无穷远处交于一点,这就是透视.它也是射影几何学中的概念,射影几何的最早起源是绘画.

生:我们学数学也需要用透视吗?

师:我们当然不是用透视来解题,而是要了解透视的原理,这有助于提高你们的专业水平.

(幻灯片打出如下图片)

有些同学画石膏体,经常被专业老师批评“形不准”,现在可以教你们一个简便易行的办法:像上图一样,手臂伸直,不能弯曲,用笔的一端,移动拇指就可测量物体的长与短、宽与窄等各部分比例.按这样的方法“形”就会准.

生:真的吗?为什么?(追问依据)

师:这种方法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从数学角度来看,则是立体几何中有一些知识,这也就是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节课对于高一美术生来说,进入到三视图的操作层面后,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关键是如何引入到概念,吸引学生学习理论部分的知识.从学生的专业课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美术史入手,再用数学原理帮助他们解决绘画上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大增,有了直观感知,接受后面的一些定义是没有困难的.

苏教版课标教材“1.2.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一节的第二课时是“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教材在定理前有一个引入的问题: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针对这个问题设计出如下的新课引入,教学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大家观察一下,手掌上有什么东西?

生:掌纹.

师:大家知道最主要的那几条叫什么名字吗?

众: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命运线等.

师:(黑板上绘一手掌,大致画出几条掌纹)假如将这几条掌纹都看成直线,左手跟右手掌心相对,两手对称放置,即两手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大家观察一下,左手的感情线跟右手的感情线呈什么位置关系?

生:平行.

师生:再观察,左手的感情线跟右手的生命线又呈什么位置关系呢?

生:异面.

师:那么能不能在右手找到一条掌纹所在直线跟左手内某掌纹所在直线相交呢?

众: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手掌所在的两个平面相互平行,没有公共点,所以这两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也没有公共点.

师:因此,两个平面平行,那么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直线要么平行,要么异面……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篇4

研究性学习课题一

1. 课题名称:古诗鉴赏

2. 课题内容:古诗的特点、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古诗的语言特点、古诗的形象与意境、古诗的思想与感情、古诗的背诵技巧、古诗的鉴赏方法、古诗的答题技巧、古诗的命题趋向

3. 思路提示:(1)研究内容比较多,每组可以自选课题的内容;(2)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搜集相关资料;(3)撰写论文。(4)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5)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研究性学习课题二

1. 课题名称: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

2.课题内容:(1)高中学生上网都做什么?(2)每周花多少时间上网?(3)高中学生上网对学业是否有影响?

3. 思路提示:(1)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2)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3)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4)撰写〈〈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报告。(5)把这次活动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出。(6)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研究性学习课题三

1. 课题名称:名著研究性阅读

2.课题内容:《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母亲〉〉、〈〈红与黑〉〉、〈〈西游记〉〉等中外名著的研究性阅读,探究其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3. 课题目的: 比较深入的接触中外的一些名著,理解某些名著的基本内容,学习我国以及世界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我国以及世界文学的艺术魅力。

朗读教学创新设计举例 篇5

一、激发兴趣, 感受朗读的乐趣

由于小学生其年龄较小, 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较短, 教师要避免单调的枯燥的朗读, 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朗读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 比如给图画配音, 或者在朗读的过程中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 又或者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会下意识地从文章中吸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然后联想到自己的所见所闻,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积累起许多有用的知识信息, 久而久之, 学生的潜在兴趣也被激发出来。这种兴趣也就成为了一种需要, 从心理学上来讲, 需要就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动力。

在具体的朗读教学的过程中, 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让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呢?教师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背景音乐、多媒体动画等来辅助教学。例如,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 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生动的画面,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图画配音。文章中由于对话较多, 而且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因此可以让学生的配音的基础上, 分角色来朗读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 增强了学生间的互动, 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二、重视范读, 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学生进一步分析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十分重视范读这一环节, 由于小学生的语感还未完善, 他们大多数时候要靠模仿, 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就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在不经意的模仿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方法。

小学一二年级这个年龄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 教师在朗读这一重要的环节上, 要下功夫、花时间、有耐心。目前, 很多学校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使用普通话, 课余时间都是用方言进行交流的。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要有耐心地帮助他们纠正那些由于方言的发音习惯而影响到普通话发音的状况。在朗读课文时, 有个别学生还有拖音的习惯, 这样的朗读方式既破坏了课文原有的节奏, 也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鉴于这一现象,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范读一次, 然后让学生跟读一次, 最后再让学生自己朗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而且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三、加强引导, 渗透朗读的技巧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技巧一般比较薄弱, 容易出现发音不准、感情不到位的现象。因此,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积极引导, 注重范读和领读的引读, 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将引导与练习两手抓, 根据不同的课文、学生的不同程度, 采用教师先“导”, 学生后“练”的方式, 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朗读技巧。

比如, 在教学《美丽的小路》过程中, 教师可以范读“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这三个句子。让学生注意聆听, 在听的过程中比较这三个句子的不同点, 体会句号、问号及感叹号在句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接着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模仿、体会、比较。这样长期的练习, 学生将会很好地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最终形成自己的朗读风格。

四、融入感情, 读出课文的韵味

教师的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 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读中感悟, 悟中促读两者相统一。学生在课文中揣摩词句, 头脑中刻画出文中所反映的人、物景象, 内心引起共鸣, 体会到作者行文的目的与心情, 自然而然地能在朗读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也印证了朱熹所说的,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 只有心到, 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入, 才能读出文中的感情。同时, 朗读指导还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人们的情感都源于生活, 当文章的某点内容映射成生活的影子, 将最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感受, 这样朗读起来才更有味道。

朗读教学创新设计举例 篇6

一、“读”占鳌头———充分给予朗读时间

朗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朗读时间,让朗读训练扎实有效,使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的焦点。

以往的语文课堂,讲得多,读得少,以教师的分析替代了学生的朗读。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有如蜻蜓点水。比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再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一两分钟后,就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而学生读了一两遍以后,能流畅自如已经不容易了,怎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可见,要想真正地朗读,教师就必须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一遍遍的朗读中体味、理解。

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后,教师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周密的计划,对什么内容可以让谁读,用什么方法读,在什么时候读,都应心中有数。同时设计好多种方式:初读课文,彻底通读;浅显内容,自读代讲;重点词句,深入细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反复品读;美文佳句,熟读成诵……如此多管齐下,就算教师没有层层推进的导语,没有别出心裁的设计,没有精美绝伦的课件,也能让学生浸入文本,流连其间,细细地品,慢慢地读,做到情在读中生,理在读中悟,法在读中明。

二、“读”具匠心———激发朗读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兴趣”并不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有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了让学生对读书始终保持热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1.范读引路

学生受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有些课文读出感情,确实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去诱发学生心中的情感,用教师的阅读热情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就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教师利用肢体语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绘声绘色,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随着教师动情地朗读,不知不觉地走进文学殿堂,沉浸在佳作的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感染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从而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成功的范读应做到:求准,语音准确规范、清晰流利,准确传情达意;求真,感情真挚,教师应首先动情,融情入境,通过读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求美,用优美悦耳的音质,自然流畅的韵律,使学生获得美的启迪和享受;适时,应把握时机,在初读前范读,帮助学生正音,感知课文;理解重点句段时范读,促进学生深入感悟;学生读得不理想的时候范读,“悱愤”之时及时得“启”,便有立竿见影之效。

2.竞赛促读

竞赛法,重在一个“竞”字上。“竞”就是竞争,竞争就犹如兴奋剂。小学生都有极强的竞争意识,都想在与同伴们的竞争中获得胜利,每次胜利又会获得更强的信心。以竞赛的形式激发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在组织朗读时,我常会运用“向谁挑战”“有谁还能超过他”“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这类的说法,这都是抓住了孩子的好胜心理,激起学生“我一定要读好”的欲望。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行之有效。

竞赛法的关键在于创设竞争情境。如我在组织朗读汇报时,由原来的小组汇报形式改为汇报过程中“竞争上岗”,即一个小组上台汇报时,如果你认为其中哪个角色你会读得更好,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上台替换,或者哪部分你觉得自己会读得更好,你也可以上台替换。这样,站在台上的同学时刻有“下岗”的危机,会努力读好,台下的同学总想展示自己,也会努力做得更好。在这种氛围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了。平时,我还特意为他们设置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并分成不同的小组,如“流利组”“声情并茂组”“表演组”,或竞选“小小播音员”“小倪萍”“小赵忠祥”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喜好选择报名,激励学生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朗读的快乐。

3. 创设情境,读出精彩

在朗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你们看,可爱的小水珠来了。他们在干什么呀?(出示动画课件)

学生:他们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学生:他们在荷叶姐姐怀里做游戏。

教师:你能读出课文中的句子吗?

学生朗读句子。(一位学生摇晃着身体读)

教师:看来,你把自己变成小水珠了,让我们一起变成小水珠吧。

教师引导:小水珠躺在圆圆的荷叶上,一阵风吹来,荷叶轻轻摇晃,小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还调皮地眨着眼睛呢。(课件展示)

教师:小水珠,你们觉得躺在摇篮里怎么样呀?

学生:舒服。

教师:那你就舒舒服服地读一读。(学生读得很舒服)

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了各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的环境与氛围,能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积极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了语感。

三、“读”树一帜———读出个性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应该是多元的,多解的。朗读品味、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使语文课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鼓励他们大胆朗读,允许他们因情自得,才能让学生有独特的体味。只有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他们才会在语文课堂上乐起来、读起来、动起来。如此一来,语文课堂自然便“美”从中生,“趣”从中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便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妙趣横生。比如:在上《夏天》一课时,学生就读出了个性:

1.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雨很(大)?板书(哗!哗!哗!)

2.“哗!哗!哗!”这三个词该怎么读呢?请你来试试,你为什么这么读?(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听到的雨声)

3. 大雨们,你们还有不同的下法吗?

哗———哗———哗———(听雨下得越来越大啦!)

哗———哗!哗!(这雨点儿好像在跳舞呢,多轻快呀!)

哗!哗———哗!(又是一种不同的下法)

哗!哗!哗!(好急的雨呀,一刻也不停)

哗———哗———哗!(好猛的雨呀,还夹着雷声呢!)

小结:看,不一样的停顿,不一样的重音,就读出了那么多的雨声,朗读真奇妙呀!

教学中,在对“哗!哗!哗!”的朗读指导时,教师并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一种读法,而是让学生唤起对生活的感受,来解读文本。这样以体验带动朗读,孩子思维活跃,自然地、有声有色地从音量的大小、音调的高低、音速的快慢、音距的长短等方面读出不同的雨声,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个性也在此大放异彩。

上一篇:西方钢琴作品下一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