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歌教学方法(精选12篇)
中学诗歌教学方法 篇1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诗歌之国。诗歌闪耀着时代的精神, 透露出审美的力量, 感动一批批读者, 影响一代代学子。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 更是一种审美教育。在教学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他们对诗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下面本人谈谈中学诗歌教学的体会。
一、要让学生充分品味诗歌之美
诗学是美学, 诗歌就是运用美的语言, 表现“美”的一种艺术。诗歌的美表现在诸多方面, 它包括形象、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以诗的眼光去发现诗美、品赏诗美。
形象是诗歌的躯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好诗好画, 相辅相成, 给人以一种清新恬淡的美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大漠无垠, 沙丘连绵, 横向展开。燧烟点燃, 袅袅升腾, 纵向直立, 给死寂的沙漠增添了生机, 画面景色活跃。长河似带, 落日降临, 异常浑圆。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 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 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这两句诗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一纵一横, 画面开阔。教学时让学生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画出来, 展示画得好的作品, 并适当地点评, 这样学生能深深地感悟到诗歌的形象美。
语言是诗歌的肌肤。如果没有美的语言, 形象就像一幅干瘪的骨架。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学习语言深层意蕴, 我们就能获得美的感悟。诗歌的语言具有音乐美和节奏美, 含蓄而富有跳跃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朗诵诗歌, 品味到诗歌中不同风格的语言美。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 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 一夜芙蓉红泪多。”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反复朗读这首诗, 品味诗歌中绚丽的语言, 本来是一次生活中常见的离别, 经过诗人那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 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 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朗诵, 品味诗歌中清新秀丽的语言。诗歌舒缓有致的声调, 轻柔委婉的节奏, 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而跳跃, 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轻音乐, 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用独特的方式, 让悲伤、快乐, 沉寂、淡雅, 思念、欢聚, 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 从一个时代走进了另一个时代。每一句诗都是一种心情,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灵魂。在教学中解读诗歌的情感尤为重要, 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诗歌时播放与诗歌内容及情感相适应的乐曲, 就能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你所设置的情境中去, 从而能够更好地感悟诗歌的情韵。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先欣赏邓丽君所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用音乐来渲染气氛, 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词的上片写望月奇思, 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悟与希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 盈亏圆缺, 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 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那豁达的胸怀, 真挚的祝愿让此诗在千年之后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跨越时空, 直达每个读者的心里。
诗歌作为抒情性很强的文字, 要讲究意境。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构成的艺术形象, 与真挚、深厚的情感高度和谐统一, 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之美。在教学时让学生慢慢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如马致远的《秋思》, 全曲十个意象, 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第一组枯藤缠老树, 树上落昏鸦。第二组小桥、流水、水边住人家。第三组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这些自然景象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景物的叠加, 这些词语寄托着诗人的千万思绪的惆怅, 寄托着漂泊者的坎坎坷坷。这样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关于意象的真正含义了。一组组巧妙的结合, 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古画, 萧萧凄凄, 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潸然泪下, 泪悲情亦痛, 勾勒出带着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 孤身漂泊的身影。诗人对事物极其简练的描写勾勒, 创造出一个旨趣深远的意境, 令人回味无穷。
在诗中追求一个“美”字。诗人用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真实的情、美的意境高度统于一体, 目的就是要力求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中的“美”, 是教育的重点和要旨。认识不足, 方向不明, 重点就难以突出, 深度难以体现。这样, 势必影响教诗的效果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诗歌
教师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从主题角度、时代角度、风格角度等方面来比较阅读诗歌。解读诗歌的抒情性, 解读诗歌的意境创造, 解读诗歌的创作风格, 解读诗歌的语言风格, 解读诗歌的结构形式……
把诗人同主题的诗歌比较阅读。比较不同的诗歌而表现一样的情感, 相同的表现技巧。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小时候寄宿学校, 与妈妈通信;长大后赴美留学, 坐轮船回台;后来母亲去世, 永远失去了母爱;最后诗人把感情升华到思念大陆母亲。诗人把无形的乡愁比喻为四种事物, 可见诗人愁思之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诗人的《乡愁四韵》, 这首诗也是选用四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意象, 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的乡愁情结。这两首诗无论在内容上, 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引导学生从这两首诗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 让学生体味诗人在历经半个世纪, 跨过空间带来的乡愁, 让学生感悟诗人心中那颗真的“爱中华之心”。
把不同时期的同主题诗歌比较阅读。比较不同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历史环境, 不同的诗人, 而有着共同主题的诗作。如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可以把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一起来学习。《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凝结着诗人泪水与热血的诗句深沉而凝重, 催人泪下。在《七子之歌》中, 诗人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 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 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这三首诗抒发了不同时期的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 情深意长, 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引导学生从题材、语言、意蕴等方面学习这三首诗,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陶冶学生的情操。
把不同创作风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从不同风格的诗歌艺术中, 品味诗歌的魅力。如学习唐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可以把杜甫的《春望》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诗风豪放、浪漫。《渡荆门送别》描写了诗人在荆门所见两岸的瑰丽景色, 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山随平原尽, 江入大荒流”, 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写得逼真如画。而杜甫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大多是反映人民疾苦和忧国悯时的,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春望》描写战乱中山河残破荒芜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 春城草深, 意境悲凉, 诗风沉郁, 感人至深。
还可以教学生把古代边塞诗与田园诗比较阅读, 把现代诗与古代诗比较阅读, 把国内诗与国外诗比较阅读等多种形式比较学习。可以作“纵向”比较, 也可作“横向”比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诗歌、品味诗歌。
诗歌是美的语言艺术。诗歌形象生动, 语言精练, 情感丰富, 意境深远。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解读诗歌, 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 汲取诗歌的营养, 品味诗歌的芬芳。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珍惜生命, 珍视友谊, 思考时代。
中学诗歌教学方法 篇2
摘要:现代诗歌教学应当把阅读和理解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体会形象,品味情感,领悟个性应当成为唯一的中心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灵和自己的生活参与诗人的创造,让学生在阅读和创造过程中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
关键词:现代诗歌 教学方法 形象 品味
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淹没了现代诗歌的澎湃激情
“假如我们对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感到乏味,那是教育没能在我们的内心开拓理智的以及精神的反映,而这些反映是欣赏万变的生活所必须的。”
多年来,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就陷入了这种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乏味的悲惨境地,面对那些千古绝唱,我们力不从心,没办法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没办法让他们欣赏美好的生活,使得诗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之花在我们苍白生硬的甚至强加于人的讲解之下萎谢凋零。
诗歌是用语言培育的生命,欣赏诗歌要用生命去灌溉每一个灵动的字眼,诗人和读者要有心灵的碰撞。也就是说诗歌是人和人之间建立的一段亲情,是人和人之间建立的一段血缘关系,任何站在这关系之外的居高临下都是装腔作势。
我们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还远远没有触摸到诗歌的本质。
首先,支离破碎的讲解分析断送了诗歌美好的意境。如果说世界上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就是诗歌,把诗歌当作一般意义上的课文来教,就断送诗歌,断送了生活,也断送了学生最美好的想像。一首诗虽然有其特定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和方式,但是仅仅分析段落,明确夸张、比喻、象征、排比等手法对理解诗歌的意境帮助不大。诗是一副完整的画,它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容割裂,甚至一个虚词一个标点也要放到整个意境之中去理解。完整的诗是美的,点点滴滴都会润物无声地渗入读者心里,支离破碎而又无聊乏味的讲解分析蒸发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情趣。
其次,应试技巧的传授和僵死的机械背诵无助于精神世界的审美。毫无疑问,应试教学是现代诗歌教学最残酷的杀手。通常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对考试技巧的研究热情远远超过诗歌本身,宁可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术语,讨论“把握特色,重点突破;推敲诗题,以明意旨;品味语言,披文入境”等应试技巧,也不愿意带领学生阅读感悟。记诵好诗对积累来说非常必要,但是,如果没有感悟,背诵得再多也没有用处。琅琅书声固然动听,但是忽略了诗歌情境,乃是舍本逐末。
最后,专制的课堂扼杀了学生个性情感。诗歌的学习更注重主体感悟,灌输总是无能的。欣赏诗歌依靠阅读者的艺术修养、生活经验、甚至阅读状态,教师的理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的个性感悟。对诗歌的主体感受才是真实的、具体的、感人的,如果我们剥夺了学生的这种权利,也就断送了他们的感情。头脑中传统教育理念使我们看不到诗歌的本质,体会不到诗歌的绚丽多姿,也让学生失掉了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诗歌是感情和语言的艺术,是诗人用极富个性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认识的精神产品,对生活而言诗人的情感触角非常敏感,表达方式颇具个性,现代诗歌尤其关注诗人个体。我认为,现代诗歌教学应当张扬个性,洋溢想像,飞扬审美情趣。因此,现代诗歌教学应当把阅读和理解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体会形象,品味情感,领悟个性应当成为唯一的中心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灵和自己的生活参与诗人的创造,让学生在阅读和创造过程中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
二、现代诗歌特有个性空间,拒绝理性的冷漠
无论教学还是欣赏,现代诗歌需要激情;无论读诗还是写诗,现代诗歌拒绝理性的冷漠,但是,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上的确看到了这种冷漠,这种毫无生命力的冷漠。是什么使我们现代诗歌的教学如此面目可憎?
(一)浮躁的社会环境的制约。我们生命中有一种奇妙的“存在的激情”,这种激情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我们想用这种激情感染别人鼓励自己时,它就是诗歌。有生活就有诗歌,有诗歌,生活才有意义。从根本上说,我们目前社会生活不乏诗歌的因素,要不她怎么那么吸引着我们呢!从质量上说,生活的诗意色彩暗淡,你看,社会是多么浮躁啊:不想创造只要享受,不关心人类自己而更关心金钱和利益;不愿踏踏实实感受,不愿为别人和自己负责;没有多彩的想像,甚至没有更深远的思考,这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教科书上的现代诗歌与其它文章比起来数量不少,高中语文新教材入选的现代诗歌可能更多些,但是由于我们的冷峻,想要用这些诗歌去春风化雨极其困难。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师们对诗歌的价值意义和教育意义没有深入认识。
(二)功利主义使我们屈从世俗。教育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而教师就是美好生活的引导者,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活动还须听命于社会、教育机关的管理者和要求单一(升学)的家长,面对生活和升学的压力,我们只好放弃美好的初衷,屈从世俗。诗歌很美,但我们不得不讨论那些乏味的主题、段落和写作手法,结果可想而知。热情的诗歌和严酷的考试是多么不协调啊!但是,在生动和僵死之间,我们不得不选择后者,虽然这样做牺牲了学生的想像、情感和生活能力,我们也只能流露出忧虑的无可奈何的目光。课堂上那毫无意义的讲析是对诗歌本身的极大背叛,这背叛的直接原因就是升学,功利主义让教育束手无策,让我们的生活黯然失色。
(三)平庸的阅读风气冲淡了鉴赏的意兴。现代高中生精神生活简单,阅读浅薄,在他们的书桌里和床头上摆放着两类书籍,一种是情节简单的连环画,一种是望而生畏的各科高考练习书。第二种书他们深恶痛绝,而第一种他们则爱不释手,他们喜欢这种书是因为读起来不用花费力气。平庸的阅读风气直接导致中学生思想幼稚,情感粗糙,他们根本不读现代诗歌,这真让人不寒而栗。教师的阅读情况会好一些吗?他们的品位应该高一些啊!事实上情况更糟糕,一般来说教师根本不读书,连小说都不读,精炼而含蓄的现代诗歌就更不敢读了。教师职业理应激情澎湃,而我们看到的教师形象往往严肃而冷峻,教师们在调侃生活吗?为什么连读诗的激情都没有呢?短浅的阅读视野看不到现代诗作的万丈光芒!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通俗,意蕴深厚,感人至深,可是,有教师把它当儿歌唱了。学生不懂诗歌是时代的悲哀,教师不懂诗歌是学生三生倒霉。有谁还希望一个不懂诗的教师能把诗歌欣赏得五彩缤纷呢!诗就是生活,读诗就是读生活,不爱生活的人是不会爱诗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存就是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趣味和美的存在的生存。是的,没有生活热情,怎么会有生活的诗意呢。因此,当教师理性而冷漠地读诗的时候,绝对不会有课堂的精彩。张大千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是人们的终生事业,读书越多我们的思想越深刻,感情越丰富,想像越诡异。
三、涵泳体察、读写并举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最好途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把吟诵诗歌当作生活技能来看的,可见读诗的重要。一位现代青年教育家说:对一切古老的智慧不是急风暴雨般的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记诵就能得其真传的,它需要反复咀嚼,再三玩味,需要虚心涵咏,切心体察,才能从微言之中晓其大义。他说的难道不是诗歌吗?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没有走进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的、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考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教育。”一首好诗能够让人血脉喷张,激动不已,只有这时,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美好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把这样的诗当作媒介,诗人与读者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也会产生灵魂的碰撞,实现心灵的沟通。有理由相信,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现代诗歌教学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最能展现个性,解放个性。因为,诗歌是“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探险”,诗歌创作“常常伴随一种死而复生的快感和审美愉悦”。(熊国华《中学诗歌教学与研究》第2页)读诗也要参与诗人的创作,表现读者的本质力量。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涵咏体察、读写兼有的空间,张扬久被压抑的个性,培养鉴赏、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是现代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涵泳体察
高中语文新教材现代诗歌单元选编的几首现代诗,已经足够让中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表现方法了,但是,对于已经激发出欣赏现代诗强烈渴求的诗样年华的少男少女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尤其要学生体味现代诗的个性和激情,这几篇注重文学史地位及其思想性的诗歌,显得稍欠力度。要及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了几首优秀的现代诗歌,强调要涵泳体察想像进入,充分体会这些诗歌的美感。比如:《寻李白》(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多么与众不同的诗句!自称“酒中仙”人称“诗仙”“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那豪放不羁的风格,在月光剑影下飘逸如神仙,一口酒气喷出“半个盛唐”,既具体又概括。夸张的诗句有如重锦叠绣,颇具魅力。
也是余光中的佳作《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朴素而美丽的诗句,含蓄而深厚的情感,简简单单的几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湾”把几十年不同时期抽象的乡愁一层层地形象化。
同样是乡愁,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也很有特色:“卅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乡色也好/你圆/人也圆/卅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诗人用拟人手法,抓住“月上柳梢”的典型情景抒写乡愁。人和月,昔日月望我,今日我望月,互诉衷肠,话沧桑,“你圆/人也圆”“你满/乡愁也满”,其中蕴藉了诗人多少酸甜苦辣呀!
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感情,缘情写物,“抓住景物特点,写出诗人独特感受”。学生从别人诗作的描写之中体察景物的使用,在现实生活之中体察自己的情感,这种锤炼是读诗必不可少的过程。
(二)联想想像
诗歌就是创造一个想像空间,诗人和读者在这个特有的空间进行灵魂交流,没有这个空间将是一首诗歌失败的根源。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诗写诗离不开联想和想像,有了想像能力,生活才会光辉灿烂,学生才能进入诗歌。
比如,鸥外鸥的《初恋女》:“她从来不习惯带钥匙/可是今天她却买了一把/坚固的锁子/把一个贴上邮票的/男人的心/真假难分地/当作了宝贝/锁在衣箱里”读诗,不能忽视诗题,“初恋女”告诉我们“不习惯带钥匙”描写了少女的天真纯洁。但是,她把一个“贴上邮票的男人的心”“锁在衣箱里”时,少女的温馨、甜蜜和羞涩越发敲击着读者同情而悲凉的心。让学生放开想像的翅膀,体会诗的细节表现的情感,他们会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生活。
驾驭语言诗,因精练含蓄而难读难解,但只要找到金钥匙,诗的美丽之锁就能轻而举地打开。这把金钥匙就是诗歌的句子——极具个性的诗化的词语组合。所谓极具个性的诗化的词语组合,就是诗人千锤百炼出来的一个字、一句诗所表现的新奇的意象,亦即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所说“两句三年得,一语双泪流”的境界;通俗地说,就是合情悖理之词,奇思妙想之句。“经过选择、提炼、锻造,诗歌仿如金子般纯粹和沉甸甸。”如: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鸽子
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在一起,穿上它吧
——海子《亚洲铜》
我们惊异于这一奇特的词语“亚洲铜”,它是何等的沉实、雄厚、富有大地和青铜的质量感和色彩感。更奇特的是它的构造,它是一种典型的聚集型词语构造法。它表明中国语言开始向它的传统学习了。它的譬喻:用屈原遣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替代白鸽子,这样一种厚重的文化传承感竟被如此轻巧的比喻给置换,是何等的高明!那么,“让我们——我们和河流在一起,穿上它吧”。我们的诗人,在一种天然的感悟力中,他们懂得怎样构造词语,懂得如何在词语和词语的反衬和同构中取得语言的张力和美感。
(三)读写并举
“诗歌源于灵感,但不等于灵感。灵感是诗歌的一半,随意和惰性无法完成另一半。”“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出灵感,读书出灵感,想像出灵感,情感出灵感。读诗写诗需要想像,需要激情,需要读者、作者将自己的生活凝练成一股精灵之气,融于读写之中,激动地欣赏自己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情感宣泄。诗歌,拒绝强加于人的僵化,排斥固定僵死的答案,因此,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读诗写诗的热情不可遏抑。抓住这些富有个性的词语组合品味诗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心戚戚焉有所动,美感油然而生,读诗的兴趣陡然大增。这时候,任何讲析都苍白无力,我们要求学生默读、朗读,重在体会,心有所悟,然后展开讨论。“涧物细无声”,诗歌魅力尽现。有五六十首诗歌烂熟于心,学生写诗的欲望喷薄欲出。写诗不难,写好诗却不容易。光有欲望不行,重要的是生活、感情、节奏、形象和语言简洁。我们要求:激情奔放、形象具体、多多修改——追求个性化诗歌化的词语组合和丰富的内涵。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广泛交流;现代诗歌教学异彩纷呈。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谈
激情、入情、怡情、动情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谈
赣七中 刘瑷琏
【作者简介】
刘瑷琏:江西省赣州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新课程改革优秀教师。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liuailian2005@163.com
【摘要】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关注班级,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每一个班主任的重要思考内容。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文化建设 文化品味 精神气质
一、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认识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当我们一说到汉语是伟大的、是一种具有高度文明价值的语言时,人们马上会举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为例,甚至不用举例,这些精美的的诗句就会自动浮现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已成为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我们的审美尺度。所以德国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
所以有人称诗歌是文学的骄子,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中有真诚、炽热的感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的本质是抒情。所以不管是诗歌的教还是学都应该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这样看来,诗歌教学就必须是一种知识教育(如知识教学、朗读训练),是一种审美教育(如诗趣培养、增强文化底蕴),是一种情感教育(情志熏陶),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导引的重任。
诗歌教学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活动。一是判读,即运用语言和逻辑识别能力辨别作者说的是什么,是怎么说的。二是对接,即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比如杜甫的“一览众山小”,写的是登上泰山的感受,你没有登过泰山,但是你登上过“东方明珠”或其他的超高层建筑,照样可以体会那种居高望远、万物人胸的境界。三是抒发,即把既有的感情休验换一种形式(例如充满情感的朗涌、吟哦)对外抒发。如果用电脑的工作程序来比喻,第一层好像扫描,第二层好像处理存盘,第三层相当于调用输出。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难
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
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知识层面不宽;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一个是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由于它们的限制,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再者,在文学鉴赏中,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是最难把握的。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之一。
(二)诗歌教学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春秋时期,大圣人孔子就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托尔斯泰说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现在的应试教育只重前者,所以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潭,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缺少理想、缺少想象力的人。一句话,缺少人文素养。进行诗教,就可以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陷。
诗人是语言的建筑师,诗歌就是以最恰当的语言进行的最恰当的形式的排列。青少年正处于敏感多思、爱诗的黄金时代,诗歌教学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虽不能说“不学诗,无以言”,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却是必然的,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陶情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冷落了诗歌,就等于放弃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记忆,就等于淡化了一个民族鲜红的血液,就等于剥夺了我们民族走入一个新的文明进程的权利。
二、对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
语文学科实在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之宫,而诗歌就是这座艺术之宫中耀眼的明珠。要让这只明珠在课堂上璀灿起来,就要使语文课堂具有诱人的魅力,就必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呢?就我个人理解,是指语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思想,经过多元化的思维,在教学课堂中所显示出来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但语文教学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课堂设计的巧匠,使语文课既有情又有趣。而教学的情趣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基说过:“让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情感呢?方法大致有三:
一是教学用语要丰富,内容要充实,语言要生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二是要有幽默风趣的口语。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口语,能行之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特级教师于漪就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老师则明确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三是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除了口头表达的语言外,教师还要通过适当得体的身体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特级教师斯霞就非常讲究用非语言艺术传达感情。
(一)、朗读:文字——形象——声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读,就是诗歌教学最好的“渔”。读,诗歌教学的根本;读,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领悟了诗歌的真谛;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读”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吟唱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所以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
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
(1)通读。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想让学生关照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觉,就得让学生多朗读、通读。
例如,学生在初步接触何其芳的《秋天》时所获得的只是“幽谷”、“镰刀”、“农家小院”、“稻谷”、“渔船”、“摇桨 ”等个别的、分散的、孤立的事物表象,还不是完整的统一的艺术境界。教师此时就要在学生多次通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通读中所感觉到的诸多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等活动,形成生动完整的审美意象。此时,学生闭目凝思,把诗歌文字还原为图片,一幅幅完整的艺术画面便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展现出来。不通读,不感觉,就找不到审美意象,或者把审美意象搞得支离破碎,也就不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觉。情感交流也不可能充分而深刻。
学生读时,教师如能给学生一点指导,那么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余映潮老师上《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一课的指导:
师: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好,现在自由地、大声地,好象自己在感受这首诗的奥秘。大声地读,开始吧!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诵读)
师:注意两个字:“吟诵”,不是念书,再读一下,开始吧!
(生读)
师:这一次呢,有点吟诵的味了。我想这首诗还有另外一种读法。这一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的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那么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因为它是说理的,它就是在说话。
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大家试一下,用说话的方式,互相讲给对方听一下。开始吧。(生试着读)
师:真好。你看,“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下面我们再来尝试另外一种读法。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担不了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那么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用于诗歌朗诵,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勉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试一下,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动我们的心情。试一下。
(生尝试着读)师:有没有点感觉啊?
生:有。
师:有吧,好吧,自由地背。开始。(学生背)
师:好,老师评价你们三个是“很努力”。一起来背一下。这样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假如„„”,背!
(生背)
师:这一次读要分角色,男生第一次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舒缓的,女生:“不要忧伤,不要心急”亮丽的。咱们按照这样的、老师的演示,把它读一遍。我起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你们就接着读下面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男生,第一句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生分角色读)
(2)审读。审读要求教师将学生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唤醒,回归现实,带着理性的思考对诗歌进行认真研究,让学生把“情动”发展成“理悟”。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再如《黄河颂》,全诗以辽阔的“黄河”为背景,由“望”字引出一系列的场景: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由此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激越飞腾,激情澎湃,气势磅礴。从中我们也就体味到了歌词中澎湃激昂的中华民族感情。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来组织这篇课文的审读的: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一说?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师:说得好。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师:好,你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更好。(1、2、3小组的同学读,4组的同学评)
生:我觉得第2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该生读,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生:第3小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那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
“吟诵‘黄河颂’歌”,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探究黄河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使学生在审美判断中,情感走向成熟与理智。
总之,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指语速要慢,不能漏字或加字;再要求读出诗的节奏,分清轻重缓急;然后进一步要求读出诗味,品出诗情,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内含的美。
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学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 让我们将读进行到底,让我们的课堂时时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吧!
(二)、想象、联想 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如教学《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迷离的夜景,闪烁的星星,跃动的街灯,牛郎,织女„„还可以用音乐来营造气氛,渐入佳境后,学生脑海中会出现繁星满天的夜空,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教学完《雨说》后,可让学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诗中的意境表达出来。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啊!不要惊诧,更不要害怕。不要撑起雨伞抗拒我,不要关上门窗放下帘子谢绝我,不要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防备我。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让我亲一亲吧,跟我一起去看一看春天的新世界吧。
那是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星星变奏曲》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首先要找出全诗的意象,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诗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在阅读古诗时,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悲凉凄婉的秋景图,它要表现的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可以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出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分析,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看谁说的最精彩。如学习《归园田居》一诗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竞说题目:读
一句,我仿佛看到一幅的景象。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读中有想,读懂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中有画”,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凝练和集中,诗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我们的想象中才能构成。通过想象,学生才能品味到诗歌的动态美、色彩美、画面美。教学《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引导学生想象一棵棵傲岸挺立的树,顶着风霜冒着雨雪,深情地俯瞰着大地„„想象中,达到了“诗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三)、找切入点 诗歌教学的切入点应是诗歌的言语形式。诗歌语言的主要特质是陌生化,陌生化的形式包括语音层面的陌生化和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形式有名词并置、语序错综、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嵌合等。在诗歌教学中,应从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入手,学习诗人驾驭语言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1、导课——激情
(1)、声情并茂的讲故事法
《纸船》的导入
师: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华山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时,自己却累花了眼苦驼了背。一天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一只千年狐精。一日,两人在湖边散步,姑娘饿了,竟提出要他把他母亲的心捧来给她吃,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应了。儿子跑来,拿起刀,就将睡梦中母亲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飞奔回去。不料在跨过小沟时,竟被杂草绊了一跤,将心摔出老远老远。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儿呀,快起来。摔疼了吗?”说话的是母亲那颗血淋淋的心。如果说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那么下面的报道却是真实的: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同学们,不知你在听到这些故事和报道时,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或一句诗加以表达。
(2)、作者介绍法
《理想》的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17岁,他就成为了诗坛的一颗新星;26岁,历史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被错划为右派,然而他却坚持读诸子百家;35岁,又一个更大的打击降临,他被遣送回乡,然而他却坚持不懈地写作;45岁,“十年浩劫”结束,他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写出了一首给人力量的诗篇。他是谁呢?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篇?
他就是著名诗人流沙河,原名余勋坦,这首诗的题目叫《理想》。
流沙河,这位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诗人,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奋斗写进了《理想》,将自己饱经磨难、面对人生的思索写进了《理想》,将人类的灿烂明天写进了《理想》,那么,《理想》是一首怎样的诗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吧(3)提问——深入浅出
《理想》的导入
自由读课文后,请问,文中使用最多的字词是什么?请找出。(生答:理想、是)找出文中含有这两个词的句子。(生答:理想是——)比较两个“是”字句,由此引出对课文的讲解。《天上的街市》导入
师拿出已准备好的碎纸片,从上往下散开,问学生这象什么?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然后教师对想象和联想作出比较,之后再引出课文内容:街灯——星星。
2、制造教学中的留白
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来自于诗歌的“空白"艺术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读者欣赏到什么评论家没有说,我想只要你继续读下去,新的体会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诗歌作为异常跳脱的文学艺术,其诗意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小说等文学样式,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留白”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1)、对“留白”的理解
“留白”与“空白”均和书画有关。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中国书法讲究布白,讲究计白当黑。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常常闪烁着创作者的辩证思想,虚与实,白与黑,疏朗与紧密,常会被创作者经营得妥妥帖帖,所以,一个著名的书画家必定是一个布白高手。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造,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似。如:《蝈蝈与蛐蛐》一文,抒写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这是满与实;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其实是秋季,所以作者在这首诗里明写冬夏,实为暗示春秋,这是空与白。作者以此来赞颂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唱不绝的规律,赞颂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之美,这种美是永恒的。余光中的《乡愁》中有意象与空间位置的闪现,这是满与实,但省却了诗人与亲人离愁别绪的描述,这是空与白。可见,诗需要用形象思维,诗更讲究跳脱与留白。不然,诗写得与文一样就会显得过于死实,过于刻板,令人无法想象,不需想象,也就会索然无味。
另外,语义的多维呈现也是造成诗歌空白的重要因素。稍有阅读经验的人都会感到,诗歌的词语在解读时常常会飘忽不定,很难用一个意义来规范它。而读者对语义把握的不确定性,又常常会刺激他作持续的探究。“诗无达诂”除了说诗的主题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外,还因了诗歌语言意义的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如《星星变奏曲》中的“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初读,觉得有点“错”,仔细想想,写得确实好,这是用通感的方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声音的隐约,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温馨迷人的美的意境,表现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这种左见就是因了词语语义的多维呈现。正是有了这些疑问,有了独具只眼的看法,才使得阅读诗歌有了多种的体验和多样的收获。
有一位学生这样叙述阅读顾城《远和近》一诗的心路历程:
附:顾城诗歌赏析
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初二时读似乎很明白,那是一种充满绝望的爱情,人在咫尺,心却在天涯;高一时读便很懵懂,这诗中似乎蕴涵着一种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一种非正常的生活,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高二时再读则更加疑惑,诗似乎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比之这自然带给人的亲切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如果假想初二时的老师一下子就把成年人的见解强加给世事未涉的少年,该学生还会有以后再读的体悟与快乐吗?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顾 城(2)、留白贵在补白的尝试
“举一”为了“反三”,使学生掌握解读诗歌的有效方法。补白是留白以后的目标追求,它既需要教师的先期努力破解,又企望学生的后续追寻,乃至终生解读。教师的补白贮存既是应对学生的追问,也是为了调节留白的教学情景。教师的一次补白放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多元求索与补白尝试。如一教师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故意深情提起诗人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的具体情景没作过多描写,需要学生结合诗作情感基调并通过想象作补白尝试。为了作引导,教师率先对“邮票”的情景作想象性描绘:“我们看到一位两鬓斑白的母亲,坐在窗前,看着儿子的来信,眼中泪花闪烁,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学生在课后所作的补白的训练中,想象异常丰富,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恐怕也超出了诗人的意料,留白的收获颇丰。当然除了意象补白外,还可以有情节补白、创作缘由补白等。
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阅读欣赏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 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以艾青的《化石吟》为例: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自由。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生动优美的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它热情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3、激趣
(1)以画激趣。
人们经常将“诗情”与“画意”相提并论,这说明诗歌与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教学诗歌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讲解朗读诗句,调动生活积累。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即复制再创诗句描绘的画面,将其连缀深入意境,悉心感悟。在这具体的描画中,学生不仅有强烈的兴趣,而且他们所显现出来的审美感悟和再创能力也是令人惊讶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而任何形式的艺术和手段从理论上分析都不是纯理性的,甚至必须依靠充沛的情感。
以诗作画给学生们提供可驰骋想象的机会,所以他们感兴趣,有激情,也很认真投入。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又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也强化了诗歌教学的情感因素,还为师生的交流带来了一个新的平台。如:《秋天》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纸船》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雨说》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2)以疑激趣。
所谓质疑,就是提出疑问。爱因斯坦曾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和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更为重要。”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用质疑解疑的方法激活诗歌的意趣,引导学生在疑问中经历一次情感体验。
4、学写诗歌: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读《纸船》后的仿写
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
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其实能寄托“母爱”的又何止“纸船”“乳汁”“枕头”“毛衣”“雨伞”呢?请你结合自身体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试着写一两句诗。上学后,母爱
。
(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开始讨论。)
(评点:师生同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阅读既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又是教师与学生间平等的对话。)
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
深夜里,母爱渗在被子里,盖着它,暖烘烘。(全场掌声。)
饥饿时,母爱浸在饭菜里,嚼着它,美滋滋。干渴时,母爱冲在牛奶里,啜着它,热呼呼。
上学后,母爱聚在唠叨里,品着它,爱切切。(雷鸣般的掌声。)求学时,母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调皮时,母爱藏在巴掌里,挨着它,热辣辣。(一阵笑声,长时间的掌声)
上学后,母爱嵌在灯光下,看着它,心酸酸。
离家后,母爱镶在相框里,望着它,泪潸潸。(很多老师和同学感动得双眼湿润。长时间的掌声。)
这就是诗啊!是啊,只要做有心人、有情人,你就会发现母爱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母爱,每人的体验皆不同。
任何文章,没有阅读者的阅读,只是一个没完成的文章。正如易卜生的一句话: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富有诗意的个性化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读完《理想》后的仿写:
理想是海,掀起惊涛骇浪;
理想是浪,考验万轮千舟; 理想是舟,载着地球村人;
理想是人,开辟宇宙新天。
书籍是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书籍是大门,引领知识的殿堂;
书籍是殿堂,创造人类的财富; 书籍是财富,开创世界的辉煌。
读完《雨说》后的仿写: 桃花见了我笑红了脸啊;
石榴见了我笑破了肚子啊;
小溪见了我笑亮了嗓子啊。
学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写诗:(余映潮)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
生1: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不要迷茫,不要不知所去,翰海大地,苍茫天空,哪里都有你生活的意义
当你的灵魂飞离开这虚伪的世界 用婴儿般纯真的笑容迎接你新的开头。
师:生动,精美!多好的诗!他很快,他大概快于你们两分钟吧,首先就举手。好,谁来?
生2: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骄傲,不要自弃
要让一切恶习不会有生存之地 要让一切优点温暖大地
要热爱一切一切
带来无限欢乐 成为生活的天使。
师:啊,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生3: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要诚实守信
坚强乐观
新的生活需要不断地努力 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更加充实。
师:对,他就是给我们谈心嘛,是不是?谢谢!
生4: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
因为新的生活也是崭新的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用真诚的心去面对 因为新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开拓。
师:多好!她用了反复的手法,两个诗节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生5: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汲取前车之鉴,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要努力去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诚实踏实地过每分每秒
要热情地拥抱它、享有它,要细细地品味它
不要让生活在你的人生中反复重新开头,因为要让自己努力创建一个生活
才是精彩和成功。
师: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不要让你的生活反复地重新开头”。多好!啊,你来。
生6: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不会再哭泣 我要勇敢地前进
我相信生活不再将我抛弃 所以我要更加努力。
生活总要继续 阳光总会来临
拭去眼角的泪
勇敢向前去。
师:啊,你会美丽地长大!
生7: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曾经的我欺骗过生活 于是我得到了生活的真谛
诚实踏实
曾经的我被生活欺骗过 于是我得到了生活的启迪
乐观坚强。
师:啊,这个构思实在是太奇妙了,我真是感叹不已啊!好,还有这一位。生8: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畏缩,不要停留
前进的时光里需要勇气
相信吧,胜利的彼岸已经不久
眼睛永远注视着前方,现在去尝试以往
一切都是暂时 一切都将会变幻
而曾经历过的好好去珍惜。
那将是多么宝贵的美的怀念。
师:多么漂亮的仿写啊!好,还有那一位。
生9: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心灰,不要意冷
黑暗将会隐退,光明将会出现。
面对美好的明天
请大步向前走,不要畏惧一切
快乐将会成为你的终点。
师:大步地、快乐地、勇敢地向前走!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希望,那么展望未来,我们用我们的脚步,用我们的诚实、我们的奋斗,去实现我们的希望。那么,老师也写了四句话,想念给你们听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鼓励一下。
(生鼓掌)
师:我的四句诗是这样的: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新的美景在向我温馨地招手 我欣喜地拥抱我的时光
把两步当作一步走。
中学生多愁善感,情绪易波动,面对青春期莫名的躁动,思想上会出现苦闷压抑的情感。他们惧怕批评厌恶说教。可是用诗歌来宣泄、交流,他们却乐此不疲。诗歌对于喜欢新形式又爱美的中学生而言,尤能激活情趣,扣动心扉。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和仿写,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距离,可以缓解他们思想上的苦闷,释放内心的情感。组织学生仿写或读后写诗,并进行悉心的指导。既净化了他们的灵魂,又能使他们捕捉到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东西。这便是一个感悟升华的过程,一个受到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诗歌便能转化为学生心中雄厚的精神资源。诗便会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通道,这种情感关照,这也是教师通过诗歌教学正确引导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与价值观等的一条渠道。
总之,通过学诗和写诗,可以使学生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可以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世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
5、比较阅读
1、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上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我》时,将它与《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不同点,从中得到不同的教益。
师:看大屏幕,咱们今天学习的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入诗歌学习的序曲。出现字幕之后,同学们一起读起来。开始了,“他是„„”,读。
生:(读大屏幕)
“①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②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③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十九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④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师:初步地了解了作品,然后咱们开始课文的学习。进入课文学习的第一乐章。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呢,我想向大家念几个语言的片段。这是现在的成人、长大了的人,他们童年的时候或者少年的时候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感受,现在回忆起来的感受。有个人这么说了:“十四岁那年,我读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会忘了这首诗,它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位说“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喜欢的普希金的诗句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还有一位说,“这一首诗已陪我度过许多难过的时刻,我喜欢这首诗。”还有人说“这是第一首吸引我的诗,初中时候我读到它,很感动”。那么,咱们今天来学习这首诗,咱们青年、咱们少年来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先把诗歌读起来。
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好,现在自由地、大声地,好象自己在感受这首诗的奥秘。大声地读,开始吧!„„
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给我们的启迪。一起说,应该是什么呀?给我们的启迪,一句话,四个字。两个字,其实是:
生:乐观。师:还有两个字。
师、生:坚强。
看看是不是,告诉我们,坚强。
„„
师:好,咱们再来看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我们来看,这是中国诗人宫玺写的一首短的说理诗,他的诗是这样的:(教师朗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要求学生自由读)
(再次自由地读)
师:好,再一次地静静地、静静地思考,这一首诗里面有哪两个词,它的含义是需要好好地咀嚼、体会的?思考。
(生思考)
师:好,把你思考的结果告诉大家,可以说一个字,可以说两个词。
生1:我觉得是“无憾”和“无愧”,因为我觉得就是,不是说一步一个脚印吗,所以做人要脚踏实地吧,所以做人才无愧。
师:首先是呼喊:付出是值得的,无愧了,收获也是值得的。很好,继续来。你的认为。他有他的认为,你有你的认为。请你来。
生2:我觉得,我就说一个,就是“诚实”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它重复了两遍,而且都非常的深。
师:嗯,你看,他看出来,这个词反复了两遍,因此这个词有力度。“诚实”,“大地”,“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应该说,我们的世界都应该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孩子看世界是纯真的。说得好,还有,那位!
生3:我要说的也是诚实。和他刚才说的一样,因为它重复了两次,并且我觉得只要人是诚实的,他就觉得心安理得,就可以用那种心情来面对付出以及收获,我觉得那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师:诚实应该是人生最重要、最重要的修养之一。生4:我也想说诚实。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就应该是诚实。只有这个人诚实,才能够可信。然后得到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好,继续来。
生5:我觉得是“无憾”和“无愧”。因为你只有“无憾”地付出,然后不欺骗生活,然后付出了,然后你收获的时候才会感觉当之无愧。
师:这首诗,它很紧密地有了关系。好,你来。
生6:我觉得关键的词应该是“付出”和“收获”,因为我觉得付出和收获,如果说你是坦然地去做这件事的话,那么付出和收获一定是成正比的,而且在这里讲如果你是诚实的,不管你是做事还是做人,就会不但人生会脚踏实地,而且得到的结果也是和你的付出成正比的。
师:嗯,很好,她是从一个中心的词语,假设我们说“无憾的付出”,而“无憾的”是个修饰,“付出”是重要的,收获也是“付出”之后的所得。这么理解也可以。
生7:我认为也是诚实。我觉得只有做到了每一个人都是诚实,而且都是真诚的,我觉得就能够做到无憾和无悔。
师:前提是诚实,接着就要付出和收获。大家再看,诗歌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
生8:我觉得应该是“诚实”和“欺骗”。首先,诚实和欺骗是相对的词,当然“欺骗”都知道是贬义的,“诚实”是褒义的。人都需要诚实,才能脚踏实地做人。
师:对,我们不要欺骗生活,这是从否定的方面,我们要诚实地面对生活,去创造生活,这是从正面的。这首短诗里,刚才大家应该说都有自己的体会,都答得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我认为,一个“诚实”,一个“欺骗”,从两个角度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很多词都可以领会,重点领会“欺骗”和“诚实”。很好。
那么,这样两次的品读活动,老师给一个这样的评价:很投入。做得非常好。师:再来看,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这个刚才大家都说了,要怎么样啊? 生:诚实;
师:一步一步地走呢? 师、生:踏实。
师:多好,要诚实、要踏实。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经这样教化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歌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而现在的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本上少诗歌,平时训练不写诗歌,高考作文也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教师缺乏教诗的热情,学生也没有学诗的兴趣。语文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应该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如何搞好中学古代诗歌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韵律美 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71-01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古代优美的词句中体会到诗词的意义,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分析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
古文常识
字形、字音的变化。文化随在历时长流中一路奔波下来,光阴的巨大力量不可避免的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谈到古诗文,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碰到通假字。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阴”就就通假字,通“荫”,取树荫的意思。其实通假字还是比较有规律性的。一般来说,通假字所通的都是其同音字,只要根据诗文意思就可以轻易推断出来。当然,也有不是同音字的。例如“见”就在古诗文中多通“现”,但是像这种情况也就数量不多的几个,完全可以记忆下来。当然不仅是通假字,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上,读音也会发现改变。例如“斜”在古代诗歌中就很少念xie而多读xia.在初中学习阶段,这都只需引导学生整理一下基本上就可以轻松的掌握。
诗人的生平、性格。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多在借景或借自己多描述的事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悦、或悲伤、或高兴、或寂寞、或踌躇满志、或黯然失落。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与性格对诗歌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如李白的诗风就多为豪迈的,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杜甫的诗风就多为忧国忧民的写实主义。再如李贺、陆游就是典型的怀才不遇的例子,所以他们的诗歌多就抒发报国无门的凉苦感慨。又如边塞诗人王昌龄,因为其长期身处边塞,寂寞寒苦,他的诗也就多表现的是自己怀恋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了解了诗人的资料之后,一般即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理解上来即便是有个别字义错误,方向上也不会很大的偏差。
诗人写诗的背景。上述所说的了解诗人的生平多能够先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但是要想更加准确的了解诗文感情基调,还是要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就如李白生涯应当属怀才不遇类型。虽说他的诗歌多豪迈,很少直接抒发悲苦心境,但是也很少抒发踌躇满志之义。而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是抒发一种踌躇满志,怀有大抱负之心。其原因无非就是其写这首诗之时正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入京之时。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也是学习诗歌之所必须的环节。
韵律美
古代诗歌之所以魅力无穷,其美之主要的组成部分就在诗歌的韵律美上。古代诗文多短小精悍,并且都有严格的音律要求以及押韵要求。无论是读还是呤都是朗朗上口。而古诗文多为五言七绝。而五言的音律一般为“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七绝的音律则为“字字/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字字”。而韵脚上就在于第一、第二、第四句,第三则多无要求。同时在对仗上还有其他更为严格的音律要求,例如平仄相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严格的要求才有了古代诗歌这种其它语种诗歌无法超越的美。
意境美
古代诗歌韵味的重头戏还在于其回味无穷的意境美。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完美的意境。它们或者唯美、或者雄壮、或萧索、或悲凉。还有的展现一股生机勃勃之境,当读者能够充分感受这份意境的时候,也就融入了诗中。当然意境的美妙多在于诗人无与伦比的炼字炼句的功夫。就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一字就被万千人捧为经典,首先它是用痛感的修辞手法,将不易传神表现的的听觉转化为视觉,将春风拂过的江南水乡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得淋漓至尽,据说但这个“绿”诗人就炼了十次有余。又如有“孤篇压倒全唐”美誉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就堪称字字珠玑,诗人先是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景,其实恢弘。又一个“生”赐予了皎皎白月与潮水无限的活力。后来再由景转入自己的人生感悟,虽感伤生命,又不颓废绝望。因而全诗“哀而不伤”,堪称绝唱。再回到意境上来,一个意境的生命,都是由全文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赋予的,只有抓住那关键的一点,才能完美的感受那无可挑剔的意境之美。所以说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到那个点,那个突破口。而不是自己给学生点出来,要他们学生的是自己挖掘到那个点,领略到那份美妙的意境。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古代诗歌之妙处,从而真正的喜欢上古代诗歌的学习。
浅谈中学古典诗歌教学 篇4
一、反复吟诵, 品味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
诗歌的韵律美只有在诵读时方能感觉到, 所以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应该是重视诵读。
首先, 要读得准。教师一定要做好标准的朗读示范, 或自读, 或借助媒体的帮助, 保证字正腔圆, 读音准确, 使学生在初步感知时就获得美感。
其次, 要读得抑扬顿挫, 把握节奏和重音。在五言诗中, 一般是一句三顿, 例如,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七言诗中一般是一句四顿, 例如,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此外, 还要根据诗歌的意义把握重音。例如,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句中“悦”与“空”二字要重读, 这样才能突出美好景致产生的效果。又如,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一句中“残”与“旧”二字是表示形状的词语, 应重读。
第三, 要读出感情。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欢喜或悲伤, 不同的情感要求用不同的语速语调来表达。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的《望天门山》) , 这句诗感情基调明快高昂,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由衷赞美, 读的时候就可以抒发高亢、激动的愉悦之感。又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的《枫桥夜泊》) , 这句诗所反映出的情绪消极、沉闷, 诗人的一腔忧愁不言而跃于字里行间, 此时朗读的语速、语调应缓慢低沉。
二、通过联想和想象, 感受诗歌意境
诵读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要“诵”出诗的情性, 即吟出其情其感。在教学中, 教师要想逐步引领学生步入作者的内心, 就要从景与情的关系入手, 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之中。此处可以归纳为两步:1.揣摩语言, 品味意象。2.展开想象, 再现画面。在此, 我将意象和意境进行一下分析: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意境则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 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
如以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为例,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 应让学生紧紧围绕诗题“春行”, 并结合诗歌的上下文, 找出诗人在诗中列举的景物。这样, 学生就会抓住“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 这些都是包含着作家喜悦情感的意象。通过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 在头脑中形成春光明媚、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画面:一个明丽的春日, 诗人信马来到钱塘湖畔, 温暖的春日以及和煦的春风令诗人心旷神怡。诗人看见春雨过后的湖水涨得满满的, 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 这些春天的使者们, 嬉戏追逐, 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 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 西一丛, 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 刚够遮住马蹄。这美丽的景色让诗人流连忘返, 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更是他的最爱。当文字在头脑中转化成画面的时候, 意境美就更加具体形象了, 学生也就能从意境的感知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又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 更应该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 通过联想和想象, 扩大诗中描绘的场景, 这样我们仿佛就能看见: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阵阵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看见缠满枯藤的老树、即将归巢的暮鸦以及溪边的几户人家, 使他的想家之情更加强烈, 不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解读了景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揣摩了情, 我们就和作者达到了心灵的默契, 走进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之中。
三、结合背景, 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要想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除了认真分析作品外, 还需要去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因此, 联系社会现实, 就成为了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捷径。
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有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这三首诗, 因诗歌所写时期不同, 使得诗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截然不同了。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 以读书与壮游为主, 他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这时期所写的《望岳》,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安史之乱”爆发时, 诗人被迫北上避乱, 安置好家眷后, 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 他便只身前往投奔。途中被敌军俘虏解回长安。幸因官职卑小, 未被囚禁。杜甫在长安困居大半年, 后来逃离长安。在离开之前的一个月, 诗人写了《春望》, 表达了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情感。长安收复后, 杜甫携家入京, 可不到两个月, 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被迫离开长安,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 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在这番经历中, 诗人创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真可谓是离乱时世的悲歌。其中, 著名的《石壕吏》流露出诗人矛盾的思想:一方面顾念国家, 希望平息叛乱, 所以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同情人民, 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由此可知, 不同的生活背景使杜甫有了不一样的心情, 我们如能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经历, 就能很容易地体会他微妙的情感变化。所以说, 了解写作背景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篇5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诗歌占据着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由于诗歌时代已经过去,许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兴趣不大,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枯燥,导致诗歌教学成效不高的情况十分普遍。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分析诗歌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提高诗歌教学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诗歌教学
一、诗歌与诗歌教育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声调和韵律要求,运用简单凝练的语言表达自身思想与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诗歌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即抒情诗和叙事诗。诗教,即以诗为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来的,早期的诗歌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教材,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向人们灌输伦理道德观念,控制人们的思想,巩固自身的统治。如今诗歌的教学就是为了将诗歌中暗含的教育精神,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修养。诗歌作品通过对具体事物艺术化来揭示实际生活的本质,帮助人们了解生活,读者阅读诗歌后,往往能获得思想、审美、情操等方面的教育。生活影响着诗人的诗歌创作,诗歌作品能使阅读者获得启发,从而调整好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
二、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语文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诗歌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价值取向偏差
当今时代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诗歌教学出现了严重的价值偏差,过分地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却忽略了诗歌的审美与内涵。对于诗歌的教学,只是从字词句、篇章结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等方面分析,却将诗歌中饱满的情感抛之脑后,导致诗歌教学只是拆分后的部分教学,缺乏对诗歌整体性的把握,忽略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统一。诗歌鉴赏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情智活动,却被教育格式化与标准化。
(二)诗歌素养缺乏
在语文诗歌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缺乏对诗歌作品的正确认识,他们的观点大多是跟不上时代的,基本停留在若干年前诗歌知识的认知层面上,而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诗歌理论也有了新的元素的注入,以前只注重诗歌内容而轻艺术技巧分析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当今的诗歌教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师对诗歌的阅读和写作不重视,导致其诗歌理解能力下降,在备课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这也是导致了学生诗歌学习效果低下的原因。
(三)厚古薄今倾向
教材编写者在诗歌的选择上存在着厚古薄今的倾向,又加之当今社会环境下出现的新诗,缺乏深厚的内涵,学生对新诗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些人为的偏向,不仅影响了诗歌教学,还对学生全面语文素质提高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现在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理论研究和探索,寻找诗歌的教学规律,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诗歌教学的现状,提高我国诗歌教学的效率。
三、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诗歌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诗歌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诗歌韵律性强的特点,开展“课前读一读”的活动,让学生在琅琅上口的诗歌诵读上潜移默化的喜欢上诗歌。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诗歌中的情感感染力,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送杜少府之蜀州》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离别的场景,选择学生分别扮演杜少府和送别的人,通过实际场景中切身的体会,让学生对诗歌内涵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最后,教师要善于利用诗歌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在学习《江南春》这一首诗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展一个“画出你心目中的江南春景”的绘画活动,通过这样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建立诗歌兴趣小组,举办诗歌讲座,从而激起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诗歌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诗歌的主要场所,但在具体语文课堂中,诗歌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等使学生对诗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提高诗歌教学质量,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
1.内容整合
诗歌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与广泛性。诗歌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他们符合学生的需求,都可以运用到教学当中。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正确的选择适合学生的诗歌教材作为学习内容,并指导学生有创造性地使用课内外诗歌教材。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处地方的特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从而是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当地的实际与学生的实际要求,从而提高学生诗歌阅读的能力。
2.诵读指导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般的诗歌诵读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其次,教师要进行正确的示范朗读,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诗歌,从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艺术美和音乐美,使学生受到诗意美与音乐美的熏陶。最后,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符号,指导学生标注出诗歌中该运用的诵读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诵读的节奏,使得诵读展现出韵律美。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诗歌诵读的音频材料,以供学生进行模仿,从而规范自己的诵读。当学生的基础诵读能力得到完善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诵读能力。
(三)注重课外拓展阅读
课堂内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虽然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课外的教学。在诗歌教学中,拓展诗歌的课外阅读是学好诗歌的方法之一。对于教师来说,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歌的阅读,提供给学生课外诗歌阅读的渠道。大量的课外诗歌阅读,才能积攒更多的诗歌知识,巩固学生课内学习到的诗歌知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出课堂的诗歌阅读,还能拓展学生的诗歌视野,丰富学生的诗歌修养。但由于诗歌市场读物的良莠不齐,造成学生选择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课外诗歌作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有内涵的诗歌作品,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水平。
四、结语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搞好诗歌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诗歌修养,从而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浩然.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审美回归[D].江西师范大学.2014(06)
[2]徐丽婷.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型的选择及应用探讨[J].才智.2015(03)
中学诗歌教学法浅析 篇6
一、克服语言困难,弄懂每字每句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即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诗歌教学尤其要遵循这一规律。因为,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其语言极为凝练、言简意丰,加之距离中学生时代久远,所以,阅读古诗常常会先遇到语言障碍。如果不清除这些拦路虎,很难再深入学习下去。因而,学习诗歌第一步是疏通文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学生可以自读,教师也可串讲。不仅要弄懂每一字每一句的确切含义,还要弄懂一些疑难字的读音。这样,文字障碍清除了,学生就会大致感知到诗歌的内容,难度也就有所降低。
现代诗歌的学习也是一样。虽然作者所处时代与学生相距不远,甚至与学生是同时代的人,语言习惯较为接近,但文字障碍依旧存在,疏通文字仍然不可忽略。另外,词义、词的感情色彩在诗歌中也常常发生变化,因此,熟读诗歌,不论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教师必须注重文字的疏通,这是学习诗歌极为关键的一步,千万不可省略。
二、 把握诗歌意象,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
诗歌是通过描摹意象来创造意境、进而抒发感情、表达主旨的。所以,诗的字、句表面含义弄懂之后,就需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了。
意象即作者塑造的具体形象。诗人在创作时,他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以想象为中介融合而成为诗歌形象。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就是借助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来传达的。诗歌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人、物、景。
一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个,但更多的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多个,它们可以是一个种类,也可以是多个种类。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诗中,就塑造了多种多个意象,有人:“独立”江边的抒情主人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有物:高飞的“鹰”、游动的“鱼”、“竞自由”的“万类”;有景:“山”、“林”、“江”、“舸”。这些不同种类的意象共同构成了全诗的内容。由此可见,明确了一首诗中的意象,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一首诗的浅层内容。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所以,学习诗歌的时候,要让学生善于从诗句中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形象摘出来。这是教诗歌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 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意象明了之后,并不能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因为,意象只是一个个不带感情色彩和思想意义的客观事物。只有加入了作者的理解,经过再认识、再创造,才能传达出一个情感和思想。所以,作者笔下的意象究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意象的,为何塑造这一意象?沿着这一思路深入探究下去,就可挖掘到诗歌的深层内涵了。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是由感官传导,在大脑中自行构成想象描摹的情景。与作者创作的先有想法、情感,再托物抒情正好相反。可以说,诗歌中的意象都是饱含了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的典型之物。所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点、揣摩作者如何刻画一个普通的形象,使之染上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
四、 品味诗歌的整体意境,领悟作品的主旨
诗歌的意境,不单纯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一个意象所构成的境界,更主要是指全诗所描写的所有意象,它们因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而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画面,这是诗歌的整体意境。只有深入品味诗歌的整体意境,才能对全诗所流露出的诗人情怀及主旨准确地把握。从语文教学的各种文体看,诗歌常常爱打破人们对人、事、物的一般认知规律,而显其个性化。所以讲诗词,一定要结合诗词中的整体意境去把握其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诗人创一种风格。故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是把握诗作整体意境特点的一个切入点,大有陶渊明遗风的诗人王维,渴望隐居,喜欢远离尘俗。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人所描写的山水诗,其意境一定清幽明丽。《山居秋暝》就是一个证明,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所以,抓住诗中所描写意象的华丽特征,细细品味揣摩,作品的主旨、诗人的情怀就会不言而喻了。
五、 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的相关的人或事。”世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不经思索,就不易发现,只有善于联想和想象,才能够避免孤立地看待事物,才能够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阅读诗歌,如果能展开丰富而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意象、意境与我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去品味,就一定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析 篇7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育功能,教育途径
都说诗歌是文学桂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因此诗歌往往让师生望而生畏。现代诗歌虽然没有唐诗宋词的“风华绝代”, 但歌德、拜伦、雪莱、波德莱尔、海涅、莱辛、普希金、泰戈尔、华兹华斯、惠特曼……这些享誉全球的外国诗人我们不会因他们距离遥远而感到陌生,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卞之琳的《断章》、顾城的《生命幻想曲》、北岛的《回答》、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王宜振的《我和我的祖国》、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以及郭小川、艾青、何其芳、李广田、余光中、纪弦、席慕蓉……这些华人的诗作我们也不会因时代的久远而日渐淡忘。“诗意地栖居”与“精神家园的荒芜”是人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因此, 作为人类文明传播者的中学语文教师, 应从自觉的高度来认真思考和重新审视现代诗歌的教学问题。
一、现代诗歌概念的界定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现代诗”主要指两方面的诗: (1) 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近现代诗。有的外国诗是用古代汉诗的诗体, 如格律体翻译的。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就写了这样的诗:“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它就是用古代汉诗的格律体诗的押韵方式翻译的。我们不把它列入现代诗之列。 (2) 用现代汉语写的诗, 即通常所说的“现代诗”, 也叫“新诗”。新诗的“新”指新语言、新形式 (新诗体) 和新内容 (新观念、新思想) 。近年新诗理论界有一种观点:用“现代汉诗”这一术语取代“新诗”。新诗既强调“新语言”, 也强调“新观念”;同样, “现代汉诗”既指语言上的“现代”, 即用“现代汉语”写的诗, 也指内容上的“现代”, 即有“现代意识”的诗。通过对这种诗歌文体的称谓的辨析, 不难发现中学现代诗教育应该具有“教书”与“育人”两大任务, “教书”指教给学生现代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写法, “育人”指教会学生如何做“现代人”。中学语文教学近年出现“语言工具论”与“人文素质论”两种教育观念的对抗, 完全可以通过现代诗的教学让二者和解。
二、现代诗歌教育功能
诗歌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诗歌教育与智育———利用诗歌教育解决语文课程中现代诗歌教学难的现状。 (2) 诗歌教育与德育———利用诗歌教育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与爱国情感。 (3) 诗歌教育与美育———利用诗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与审美素养。中学生爱美, 要让学生明白现代诗如古典诗词一样可以造就美人。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 以鸟为声, 以月为神, 以柳为态, 以玉为骨, 以冰雪为肤, 以秋水为姿, 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老师一定要让中学生知道现代诗更多是年轻人的专利, 是年轻人的文体, 要告诉他们诗不仅可以培养儒雅气质, 还可以影响形体, 可以健美身体。现代诗的音乐美、形式美及语言美, 会影响人的审美感觉, 会影响环境或心情, 使人的外形发生变化。艺术和生活有一种相互性, 艺术有时候是可以融入生活的, 它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甚至外在美, 它更可以改变人的内在美。 (4) 诗歌教育与语言培养———利用诗歌教育培养学生精致优美含蓄的语言能力。 (5) 诗歌教育与智力开发———利用诗歌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 (6) 诗歌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利用诗歌的抒情功能来宣泄学生青春期压抑的情感。中学现代诗教学一定要注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要让学生通过写诗来减轻青春期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压力, 还要适度强调现代诗的思想性及先锋性。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期, 老师不能把一些极端观点告诉学生, 尤其是在学生心智不成熟的时候, 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语文老师在我一生中的成长中比政治老师重要得多, 大家回忆一下, 给你现在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思想, 尤其是人生观或处世方式、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是谁?可能还不是政治老师。我们身上的责任感、爱心、正直、善良等人性的优点更多的是语文老师的功劳, 或者说是语文教材上面的一些作品教给我们的, 当然也受到课外阅读作品的影响。比如说, 读鲁迅的散文诗让我们学会思考, 冰心的小诗让我们学会了爱, 徐志摩的新格律诗让我们知道了纯形式的美。 (7) 诗歌教育与校园文化———利用校园诗社促进课外活动的开展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现代诗歌教学途径
中学诗歌教育按教育方式可分为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课堂诗歌教育与指导学生文学社团及课外诗歌欣赏写作的课外诗歌教育, 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现代诗教育与古代诗教育, 其中主要是现代诗教育。很多中学生都有写现代诗的冲动, 有的还自发成立了“诗社”。学生想学, 老师却不能教, 长期存在课堂上“教学难”, 在课外校园文化建设中“指导难”现象。随着近年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对人文教育及素质教育的重视, 大量各种风格的现代诗入选教材, 更加剧了这种矛盾。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是人的语言智能的典型范例, 通常是歌颂真善美的抒情艺术, 非常有利于人的全面成长。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诗国, 很早就形成了“诗教”传统。诗歌教育是学校语文课程教育的重要部分, 更是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与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都密切相关,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培养。即良好的、科学的诗歌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和谐建设。特别是对开发人的语言智能,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促进相关文体的欣赏写作和相关学科, 尤其是艺术类学科的学习, 甚至对培养学生做情感丰富、充满爱心和有艺术品位的人, 都很有帮助。教学生读诗写诗实质上成了“寓教于美”的人才教育手段。但是学生过分写诗, 容易让学生自恋, 在性情、人格上出现问题。由于诗歌文体, 特别是现代诗文体的特殊性和写作方式的特殊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文体规范、语言规范的掌握, 甚至会影响其他学科, 特别是数理化等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的学习。所以一些中学生课外写诗入迷, 需要老师正确引导。
四、现代诗歌教学对策
1. 宏观对策:
(1) 更新观念:中学现代诗教育的意义。 (2) 借鉴外国经验:通过对中美中学生现代诗教育的比较, 总结美国中学现代诗教育的经验。 (3) 采取具体措施:教材改革, 师资培养, 校园诗歌活动 (阅读活动、朗诵活动和创作活动) 的具体引导, 如校园读诗会、诗歌朗诵会和诗社的具体组建。 (4) 提供实际支援:把大学现代诗研究成果转化到中学现代诗教学上, 为中学师生撰写可以操作的、实用的现代诗教学研究文章: (1) 中外现代诗教育, 特别是普及教育的先进观念、经验和方法。 (2) 现代诗的基本原理和创作技法。 (3)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每首现代诗的具体导读与导教方法, 直接为中学教师写教案服务。
2. 中学语文老师进行现代诗教育, 要牢记学校教育的两大任务是教书和育人。
具体分解为: (1) 中学现代诗歌教育的三大内容: (1) 诗的语言。 (2) 诗的知识。 (3) 诗的技巧。 (2) 中学现代诗歌教育的八大任务: (1) 全面传授现代诗的基本知识。 (2) 重点介绍现代诗的欣赏方法。 (3) 适当介绍现代诗的常规写法。 (4) 具体讲解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法。 (5) 适当介绍诗人情况和创作背景。 (6) 挖掘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7) 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 (8)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中学现代诗教学方法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整体教育的四大基本原则: (1) 知识大于感悟。学文学知识:诗歌知识、诗体知识、意象知识;重文学感悟:文学语言、文学情感、文学形式。 (2) 形式大于内容:语言技法分析大于思想内容分析。 (3) 微观大于宏观:文本细读、意象、技法。 (4) 重视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诗意课堂, 重视朗诵, 建立“诗场”。 (2) 具体诗作教学的四大内容: (1) 诗作的相关背景介绍:诗人生平、代表作及诗观、诗作创作情况、相关诗歌知识。 (2) 诗作的主题意义分析。 (3) 诗作的语言形式分析。 (4) 诗作的写作方法分析。 (3) 文本分析的两大方面: (1) 诗作的题材和功能 (写什么) :情感、情绪、叙事、哲理、氛围。 (2) 诗作的语言和技法 (怎么写) :语言:字词 (意象) 、句子 (句式) 、诗节 (节式) 、诗篇 (篇式) (结构) 。
五、现代诗歌的教学轴心
中学现代诗教学可以简化为诗的知识和诗的技法教学两点。诗的知识教学重点在诗体教学, 诗的技法教学重点在意象教学。
诗体教学要让学生明白诗体不仅指诗的音乐形式, 即韵律, 还指诗的排列形式。狭义的诗体指任何一首诗都具有的外在形态及表面形体。广义的诗体指在诗家族中按形体特征划分的具体类型, 即非个人化的、具有普遍性的常规诗体。诗体是诗的形体范式, 是诗的体裁属性的具体的显性表现, 是对诗的形式属性制度化后的结果, 即规范化、模式化的诗的语言秩序和语言体式, 具有制定做诗法则的意义。
受新诗是打破了“无韵则非诗”等做诗规则的自由诗观念影响, 很多人认为新诗没有诗体。这个观念是严重错误的, 它是导致新诗无法教学的重要原因。实际新诗是有诗体知识及诗体规范的, 新格律诗、小诗等诗体还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如,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闻一多的《死水》就是他们1926年提出的“新格律诗”诗体理论的具体实践, 讲这样的作品必须讲到诗体知识、诗体历史甚至诗体理论。又如讲卞之琳的《断章》, 应该讲明为什么是两行分节, 这种排列方式是新诗草创期照搬外国诗歌排列方式的结果。又如让学生知道图像诗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利用语言符号的图像象征功能和人的图像思维, 打破诗的常规排列规则, 具有奇特的视觉形式的诗。它又被称为图案诗, 在英语诗歌中还有类似的具象诗 (concrete poetry) 。它的文体特点是形式就是内容甚至形式大于内容。知道了这些诗体知识, 学生就不会认为图像诗是纯粹的文字游戏, 不会认为这种诗体没有价值和学习这种诗没有意义。
给学生讲一些诗体知识和诗体理论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由与法则的最佳关系应该是和解而不是对抗关系, 不仅对他们处理艺术问题有帮助, 对他们处理生活问题也是有益处的。中学生处在青春叛逆期, 喜欢走极端, 不能极端强调没有做诗规则的自由诗。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篇8
一、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诗歌产生兴趣,才能步入诗歌的大门。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呢?
(一)介绍写作背景时适时穿插一些故事、传说。
中学生爱玩、好动,对故事、传说比较感兴趣,而很多诗歌的作者或者诗歌本身就有很动听的故事或者传说。因此,在教学诗歌时,有必要详细介绍写作背景,适时穿插一些故事、传说,以引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带着自我生活体验读诗,激发学习兴趣。
真实是指诗歌的现实性。一首贴近生活、引起共鸣的诗,会让人领略到诗歌不可言传的妙处。我们可以身边的事物为引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进入诗歌。如春天来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让人感受到春天挡不住的生机和热闹;秋天来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又让人领略到秋天的萧索和悲凉。
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接触诗歌的机会。比如开展课前两分钟诗歌欣赏会、诗歌朗诵会、诗歌鉴赏会,组建诗歌爱好社团等活动,让诗歌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在活动中所选诗歌既可以是古诗,又可以是现代诗,还可以搜集一些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打油诗,以及一些名篇佳作更应该拿来欣赏。
二、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是高度浓缩的艺术精品,它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具有节奏美与韵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利于中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诗歌鉴赏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诗歌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二)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中学诗歌鉴赏中的作用最为重要,但却是常常被忽略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1)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这些蕴含哲理的句子;(3)从修辞的角度。重点讲解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有这样一些: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借代、双关、互文。如余光中《乡愁》把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愁分别比喻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把“乡愁”具体化了;(4)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5)从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或对比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托物言志、化用典故比喻象征等。
三、培养学生写诗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诗歌鉴赏能力,并不是终极目的,运用诗歌表达感情才是根本。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诗能力呢?
(一)加强仿写能力的培养。
诗歌是诱人的玫瑰,大家都喜欢,但写诗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语文教师要在丰厚的理论积累的基础上,由易到难地进行系统训练,把学生引上诗歌创作的道路。
如台州一位老师在一节诗歌写作课上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目: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为下面的语句补写一句以上带有诗歌意味的句子。
1. 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处,%%%%%%%%%%%%。
2. 夕阳啊,%%%%%%%%%%%%。
教师先做了示范:1.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处,但耐不住海洋的呼唤,驾着小河,驰着大江,奔腾着奔腾着,投身于海洋的怀抱里。
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学生的写诗兴趣被调动起来,这节课出现了不少佳句。如:“夕阳啊,/消失了今天的光明亮丽,/是为了创造明日的光辉。”“那颗最亮的,/是我童年的回忆;/它一闪一闪犹如摇篮一般,/摇回了我童年的故事。/那颗最远的,金灿灿亮闪闪,/是我期待着的未来。”等。
教师也可以精选(有水平的也可以自创)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片断提供给学生,以作为学生的范例。我相信:通过多次这样的系统训练,学生一定能消除写诗的畏惧心理,提高诗歌的写作能力。
(二)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写诗的信心。
1. 经常鼓励、夸奖学生。
对学生写的诗歌里运用得好的手法或写得好的诗句,要提出表扬;对其中不太好的地方也要找出可取之处,对学生进行鼓励。经常对学生和他们的诗歌进行鼓励、表扬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写诗的信心。
2. 推荐发表。
教师应及时发现、培养诗歌爱好者。在发现他们的优秀作品后,教师可向诗刊、报社推荐,为学生争取发表的机会。试想一下,一个学生的诗歌作品被刊登发表出来,这是对他继续诗歌创作多么大的鼓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实践中体验到学习诗歌的快乐之处,并对学习诗歌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进而激发他们写诗的热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摘要:进入现代,我国诗歌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创造了优秀的新诗文化。中学语文课本收入很多优秀的古诗和新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写诗热情和能力。
中学诗歌教学方法 篇9
一、情景交融———从“如画”到“融情”
诗人情感的表达主要靠景物来表现的, 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的依赖性, 正如艾略特所说的“如画性’, 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把诗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是意境的基础, 诗的意境是靠形象构成的。如果我们能把诗的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引起他们的思索和联想。从画面中解构情感。如:《再别康桥》中绚丽斑斓的绘画美, 诗人非常注重对诗歌的绘画追求, 讲究“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理想境界。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一幅迷人的图画, 如诗的第二节就是一幅康河晚照图, 诗的第五节就是一幅星底泛舟图, 诗人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景象, 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 既写景又写意,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如果在诗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体验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意境, 真正品读出诗味来。
二、虚实相生———感悟意境的内在本质与精神
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更多、更深远的东西中国的诗歌传统, 特别讲究含蓄不露,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然后为至矣。” [欧阳修《六一诗话》] 这就强调“象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诗人在作品中描绘的形象, 不只是要求“形似”, 而且要求“神似”。这种“神似”的形象, 已经不是生活形象的原型, 而是诗人按照自己的美学理想, 对生活现象“去粗取精”之后所创造出来的。因此, 虽然任何一首诗的形象总是有限的, 但它反映出来的生活内容却是无限的。我们在分析诗的形象时,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形象本身, 要开拓和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也就是“诗意的空间”一方面将原有画面在联想中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要伴随着这种联想而产生的情感的体味和感悟。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歌中的乌衣巷是当时金陵东南的一条街。这是个很古老的地名。东晋时江南巨族都居住在朱雀门外, 而当时不可一世的豪门世族王导、谢安的宅邸便在乌衣巷。六朝以前, 石头城一直为六朝古都, 历史上金粉楼台曾极一时之盛, 但这一切均随着六朝的灭亡, 成为过眼云烟, 六朝故地、王谢旧址已是一片荒凉, 诗人自眼前的实景写起, 又经过一系列的联想, 不知不觉便把读者引入对历史的沉思。所以在教学中应更多的让学生看到“象外之旨”、听到“弦外之音”、悟出“言外之意”。
三、生命律动———体悟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
宗白华认为, 意境中“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 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揭示形象中蕴涵的哲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诗歌的重心在抒情言志, 体味到生命节奏, 生命律动便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意境中固然是要描写景物的, 然而“意境是使客观景象作我主观情思的注脚”。诗人心中情思起伏, 波澜变化, 只有用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 云烟明海, 才能表达。“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种将客观景物拟人化的结果使得读者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生命本真的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 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 真所谓以血书者。”他显然主张诗人应当表达最诚挚的情感, 甚至不惜蘸着生命的鲜血而凝为诗情, 这样才能表现生命的律动, 才算有意境, 诗人心中情思起伏, 波澜变化, 只有用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 云烟明晦, 才能表达, 所以景物成为抒情的媒介, 意境作为一个诗意的空间, 不是空旷无物更不是一片死寂的净土, 而是一个充满了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空间, 唯其动态千钟, 方能显示生命的律动, 意境的魅力!“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在诗歌教学中这种化静为动便是意境丰富的重要手法, 颜色无论怎样说都是不动的, 但刘禹锡为了表达苍苔的生命律动, 竟然让它有了“行动”, 有了意念, 增添了“飞动之趣”, 从而把苍绿色的苔藓鲜嫩可爱的生命写活了, 在教学中, 要通过景物化动为静的写法体味作品中活跃着生命律动的审美空间。好的诗歌作品妙在它能够余音袅袅, 这也就是师生要共同品评的“韵味”。“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总之, 意境作为抒情文学的高级形态, 这一点要在诗歌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去体会, 也可以将其用到写作当中, 从而拓展和衍生诗歌的学习空间。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学生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逐步渗透意境的体味方法, 这不仅能提高在诗歌学习中的审美情趣, 也有利于学生体味抒情类散文的主旨与内涵, 扩大视野。
参考文献
[1]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2]皎然.《诗议》.《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4]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学诗歌教学中的意象品味 篇10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它由意与象两个方面构成。所谓“意”,是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所谓“象”,是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观所直接感受、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但二者并非是机械地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融合。比如我们读一首诗,首先接触到的是文字符号,潜藏于这些符号背后的内涵,渐渐地在读者心中逗引出一种审美情感,这种情感的发生正喻示着主客体之间、思想与形象之间、情与景之间的融合,也便是意象的生成过程。体味意象,由意象入手去品味诗歌,必能更好更精确地把握诗歌的底蕴。
一、通过意象的可感性品味诗歌
意象的可感性是指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描摹的直接形象,它带给读者的是诗人感觉中的直接现实。诗人似乎在描摹实境,确是经过诗人改造,“因心造境”而得的虚境与幻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写得极其自然凝练,其意境、其情调是和谐完美的。这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前三句,并列着九个短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把这九个物象一个个地叠加联缀起来,并不让人感到突兀。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因此,我们在欣赏这首词时,让人感觉到的并不是诗人在被动地照抄对象,而是诗人感情被物象渗透,物象直射出诗人的情感。这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交融,从而达到了一种物我同一、不分彼此的新的意境。
读者可以通过诗歌意象的这种可感性,进而领会品味诗歌的独特意境。然而,现行的诗歌教学,往往忽视了意象的可感性,不是带领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意象中去品味,去涵泳,而是往往站在艺术世界以外的实用世界去看待诗歌,或致力于语音、语法、修辞等理性知识的分析,或作繁琐的、过细的考证。其结果是:你不说我倒觉得有味,你一讲我反而觉得索然。这正是现行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误区。作为教师应根据诗歌这一特定的体裁特点,调动学生的审美知觉,唤起储存于学生头脑中的事物表象,与诗歌中的具体物象产生碰撞、交融,进而再造想象,进入到诗歌营构的艺术空间中,体验艺术化了的经验和生活,从而获得独特的美感。
二、通过意象的想象性品味诗歌
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就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任何意象如果仅仅停在感性的描述性的层次上,不能与接受者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便不是真正的审美意象。中国古诗中的许多意象便是借助想象力的作用,使主客体、创作者与接受者发生感情的交流与融合。如杜甫的诗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身世之感受。猿鸣悲哀,飞鸟回旋,树木凋零,长江流逝,诗中的这种种意象,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的描述层次上,而是借助想象,将诗人的多种人生感慨与眼前的景物熔铸在一起了。
三、通过意象的情感性品味诗歌
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艺术家作一幅画,便要体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某种情感;诗人写一首诗,便想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境,这都是需要付出主体情感的。没有情感的意象只能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自然也不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诗歌的意象往往是情感的物化形态。它通过拟物、比兴等手法将抽象的、不可见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通过这些被情感化了的物象更深入地体味诗意,体味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如王之涣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将玉门关外春风不度的苦寒气候与诗人的悲凉心境具象化为“杨柳”这一传统用来赠别的物象上,人生的感慨融会在字里行间。“杨柳”这一已被情感化了的意象便成了读者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桥梁。再如李白的《敬亭独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飞尽了,连孤零零的一抹白云也悠悠然似要到别处去,只有敬亭山解人心意,我看他不厌,他看我也不厌。山本无情感,本无性格,但诗人以他那清高拔俗,悠闲自在的情怀去看山,山似乎与诗人的心灵相通了,具有了情感,也在那里默默无语地欣赏着诗人。这里,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情感,便将情感物化为诗歌中的意象———敬亭山,敬亭山便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透过敬亭山这一意象,我们便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住诗人的心境。
根据意象的情感性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入乎其内”,深入到诗境中进行分析、感受、体验;否则,学生如果停留在断章取义式的分析、化学提纯式的思想概括上,那么教师无论怎样激发,学生也都不会产生情感共鸣。
诗歌,是一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诗歌教学,更是一门讲究艺术的学问。正如作家袁行霈所说:“诗歌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可见,诗歌的教学,应从意象分析入手,让学生作为主体去进行审美感知,去想象画面,进入诗歌营构的艺术空间,去领会感情,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更好更精确地把握诗歌的底蕴。苟能如此,我们的诗歌教学就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摘要:对于诗歌的教学, 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本文针对现行诗歌教学中偏重语言的记忆与分析这一现象, 提出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把体味意象作为论述的切入口, 来探讨分析诗歌的教学方法。意象具有可感性, 读者可以从诗歌中描摹的直接形象来品味诗歌的意境。意象具有想象性, 读者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情感。意象具有情感性, 读者可以借助被情感化了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意象的可感性、想象性、情感性去品味诗歌, 是开启诗歌教学之门的一把钥匙。
美育,中学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篇11
关键词:美育 中国诗歌 教学 内容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39-01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首先阐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陈述在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感知——理解——鉴赏——创造”。学生在直觉中感知审美;在理解中引发与作者情感的融合;在鉴赏中再现拓展审美。然后正确引导学生去审美。同时还要注重运用一系列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当然为教学提供优越的条件,而触发学生审美的情感,让其做到声情并茂也缺一不可,因而朗读这一教学方法是永远不会落后的。
1、“感受-了解-欣赏-创新”是养成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
在美育的教学中,学习的一方在用心感受审美,在思考把自己的感受与作者情感达到融会贯通,在鉴别中再度展现审美,最后在审视美丽的创新中达成理解与情感的升华。
1.1在直觉中感受审美
大家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把感觉事物做为开端。优秀的语文题材是写作者感知人民生活的结果,炫丽多姿的外部世界是作家感受的非间接目标和创作的一大源头。从另一角度看,感觉又是美丽状态的门户。审美一定要有某个对象当作外来刺激,主要借助感受才可以升华出美感。在文学的欣赏和鉴别里,主要个体一定要借助感受与审视对象发生关联,才能制造出美感。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大化把学生的视、听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唤起学生感知审美的能力。讲授《三峡》一文时,因为学生中绝大部分没有去过三峡,所以为了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唤醒其热爱大自然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本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聆听配乐朗读,欣赏三峡风VCD,从听觉和视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境和丰富其感受。并以此为基础,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学生的生活经历,启发他们的想象。
1.2在审美中激发情感共鸣
教育的功能就是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透过感性认识理性,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只用这种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在字里行间里读懂作者的真实情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从事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优美的文字,要把好的文章选择出来,引导大家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比如老舍的文章《济南的冬天》讲课时,笔者就会把文章里面精彩的语言“济南城……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拿出来,慢慢的读给大家听,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文章含义、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2、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常用方法与途径
2.1让学生通过审美教学,最终学会独立审美
独立审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所以,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激励就显得弥足珍贵,教师的讲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自学更是对教学效果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相长说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所有能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学习,基本都是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方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适合合作学习这样的模式,对于学习新知识是如此,对于领悟“美”的真谛也是如此,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统的教学都是简单的“授--受”的转换,教师只管宣扬自己的观念和主张,学生只管被动的接受,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学效果差。
2.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审美情操
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带有很多的科技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和工具层出不穷,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机,认真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在课件制作中,都要充分运用录像机、投影仪、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将声、图、信息以多样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起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增强审美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真正的走入文章深入,去体会作者情感的波澜,愉快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重视自身形象。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处处注重自身修养,从穿戴,到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都要做到模范,板书要书写规范,美观大方,朗读用语规范,带有感情,语言艺术运用充分,风趣幽默,以身示范。尤其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一定要加强,因为一个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势必影响学生观念的形成,教师一定要站在为学生负责的高度,塑造自身,带动群体,以真善美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第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熏陶,也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行良好的课外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涯很漫长也很短暂,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理论是实践结合,美学与文学结合,在文字的激扬当中,更加深刻的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进而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中学诗歌教学方法 篇12
一、抓住现代诗歌的特点开展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现代诗歌有深刻的认识, 对现代诗歌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特别要注重现代诗歌的特点, 要抓住现代诗歌在外形和内在精神上的独特性, 并从这种特点入手, 引导学生深挖诗歌的内涵特质, 让学生在感受现代诗歌形式美和内涵美的基础上实现美的熏陶。现代诗歌特点较多, 在此仅以现代诗歌形式的自由性特点为例来分析思考, 如艾青的 《 我爱这土地》 一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 因为我对 这土地爱 得深沉 … …
教师在讲解该诗时就要让学生抓住该诗自由( 没有固定节律, 不押韵) 的特点,并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目的和好处: 没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的限定, 诗人就可以完全以自 己的情绪 来自由支 配诗行、诗段,并且可以按自己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韵律,让诗歌的每一句都服从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 而学生在充分感受它简短而自由的句子时, 也要尽量去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土地的眷念,对祖国的挚爱。 管中窥豹,在教学中怎样让诗歌的特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以及从现代诗歌特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借鉴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现代诗歌到底怎么教学? 可以借鉴古典诗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毕竟不管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工具, 万变不离其宗, 这是诗歌这种抒情性文学体裁的特点决定的。
(一)“知人论世”的方法
再好的诗歌也是人写的,作者生平背景就是打开一首诗歌的 “ 钥匙”。 我们教学时一定要涉及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流派, 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以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 为例,如果学生对徐志摩的个人思想和经历、与康桥的关系都不清楚, 那么不管教师在这首诗歌本身上怎么努力地教, 学生理解起来也是会像隔了一层朦胧的纱。 其实徐志摩本人就对自己和康桥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阐述,他在《 吸烟与文化》 里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可见康桥经历是作者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栖息, 我们教学就不得脱离诗人与康桥的关系, 不能脱离徐志摩这个个体的成长路线和思想变化以及康桥对他生命的滋养。 不了解徐志摩,不了解康桥, 不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就很难对全诗有多么深刻的理解。
(二)以意逆志的方法
同古典诗歌一样, 现代诗歌也多用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体验, 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把握现代诗歌的意象, 从而让学生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 最后与诗人在情感上达到共鸣,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 实现诗歌教学目标。 下面重点谈一下对现代诗歌意象教学方法的思考: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建立对意象的直观感受
诗歌教学与小说、 散文的教学差异性较大, 诗歌本身表达情感自由,规律性的结构较少,在现代诗歌的发展的前期, 诗人为了突破古代诗歌的严谨往往形式和格律都不太讲究,越往后发展,诗人借鉴古典诗歌, 在音韵和形式上都取得长足进步。 中学语文课文选取的现代诗歌都是成熟作家的成熟作品, 朗诵起来都能朗朗上口,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是诗歌教学最实际和有效的手段。 如在徐志摩的 《 再别康桥》 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即使学生对该诗背景、 作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通过诵读也能对诗歌的情感感知一二。 特别是文中那些精挑细选的意象 “ 金柳 ”、“ 艳影 ”、“ 青荇 ”、“ 彩虹 ”、 “ 云彩 ”、“ 夕阳 ”、“ 青草 ”、“ 星辉 ” 等词语, 在初次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到康桥的美, 对这首诗歌建立起美好的印象, 并能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通过想象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 的康桥会 是一个怎 样的地方。 让学生通过联想进入诗人精神世界的画面里。
2.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通过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意象来感受诗歌文本独特的美。 意象是诗人联系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的桥梁,学生只有通过把握意象, 才能完全理解诗歌的意境, 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要注意全诗意象的布局, 往往现代诗歌的意象不是单一的, 诗人常常借助很多意象来表达情感,正是不同的意象组合成就了诗歌整体意境,学生只有进入意境,入情入境, 才能完全体会诗歌的神奇曼妙。 又如《 再别康桥》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出诗里的意象后, 还得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由这些意象营造的一个爱、 美、自由的意境世界,教师应带着学生逐一分析这些意象的特色, 根据这些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为何如此留恋康桥, 为何如此不舍又不得不舍的惆怅和伤感, 学生由意象的画面进入到诗歌意境的更高层次里, 就能充分体会诗人在眼前 和未来的 杂糅中对 人生美、自然美的眷恋和期盼。
3.引导学生强化意象概念,升华对现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认识
现代诗歌虽然不同于古典诗歌, 但也不能脱离古典诗歌的影响, 在诗歌创造中往往会向古典诗歌一样将自己的情感深埋在一些意象之中,讲求一种含蓄美。由于中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 并不能轻松准确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情感。 我们以余光中《 乡愁》 一诗的教学为例,由于中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 已很难明白乡愁是怎样的一番滋味, 于是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把握“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等四个意象成了教学的突破点。 了解选取这些意象的原因以及它们和诗人的内在联系, 与母亲的生离死别,与新娘的不能相聚,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等等在诗人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教师就从这些意象入手, 不断挖掘这些意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探索理解诗人 心中的乡 愁是怎样 发展的, 最后再尽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诗歌内化为自己情感体验的一部分, 那么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