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诗歌的方法(共12篇)
欣赏诗歌的方法 篇1
英语诗歌的欣赏方法
英诗浩瀚,篇幅长短不一,长至成集,短至仅句。为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诗,特拟此文,从实用角度阐述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
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有关修辞手法可参考相关书籍)。
一、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ˊ”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注;art=are;luve=love???bonnie=beautiful???a`=all???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 The Tyger 3.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foot:?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4.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foot:?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ˊTouch?her?not?/?ˊscornfully, ˊThink?of?her?/?ˊmournfully.--Thomas Hood
5.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 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ˊhush?thee?/?my?ˊbabie?/?thy?ˊsire?was?/?a?knight.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二、诗的押韵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
1.尾韵: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
1.联韵:aabb型。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 2)交叉韵:abab型。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Alfred Tennyson(1809-1892): Crossing the Bar
3)同韵:有的诗押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如下例就共用/i:p/为韵脚。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Robert Frost(1874-196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下例中运用/f/、/b/与/s/头韵生动写出了船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T.S.Coleridge: Rime of the Acient Mariner
3.内韵(同元音):指词与词之间原因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下面一节诗中/i/及/iη/重复照应,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a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Thomas Nashe(1567-1601):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三、诗的体式
有的诗分成几节(stanza),每节由若干诗行组成(每行诗均以大写字母开头);有的诗则不分节。目前我们常见的诗体有:
1.十四行诗(Sonnet),源于中世纪民间抒情短诗,十三、十四世纪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彼特拉克(Petrarch)为代表人物,每行十一个音节,全诗一节八行,加一节六行,韵脚用abba,abba,cdcdcd(cdecde)。前八行提问,后六行回答。
后来,怀亚特(Thomas?Wyatt,1503-1542)将十四行诗引人英国,五音步抑扬 格,全诗三个四行一个二行,前三节提问,后二句结论。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用韵脚?abab,?bcbc,cdcd,ee。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用韵脚abab,cdcd,dfdf,gg,称英国式或莎士比亚式。举 例见本文第四部分。
2.打油诗(Limericks):通常是小笑话甚至是胡诌,一般没有标题也无作者姓名,含有幽默讽刺性,常运用双关,内韵等手法。每首诗五个诗行,押韵为aabba,格律以抑扬格和抑抑扬格为主。
1)There was a young lady of Nigger Who smiled as she rode on a tiger;They returned from the ride With the lady inside, And the smile on the face of the tiger.2)A tutor who taught on the flute Tried to teach two tooters to toot, “Is it harder to toot, or Said the two to the tutor, To tutor two tooters to toot。”
3.无韵体(Blank?Verse):五音步抑扬格,不押韵诗体。Across the watery bale , and shout again, Responsive to his call,--with quivering peals, And long halloos, and screams, and echoes loud.Redoubled and redoubled:concourse wild Of jocund din!…
William Wordsworth: There Was a Boy
4.自由诗(Free?Verse):现代诗中常见的体式,长短不同的诗行存在于同一首诗中,不讲究押韵与格律,只注重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传递的情感。美国诗人Walt?Whitman的《草叶集》(Leaves?of?Grass)中,就采用此格式。例子见第四部分。
四、诗的评判
对一首诗,个人的感受会有不同。节奏流畅,语言精炼,联想新颖的诗可算是好诗。堆砌词藻,一味抒发感情而无实际内容的诗,只能是下乘的诗。
二十世纪英美诗歌大量采用自由诗体,接近口语,可谓大胆创新,大概也是诗歌发展的大势所趋吧。
欣赏诗歌的方法 篇2
诗歌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奇葩。这一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可追溯到人类有了语言的时候。诗歌产生初期就与音乐、舞蹈结为一体, 可谓是一大艺术支流。
先秦时的《诗经》,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道出民间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调;《楚辞》, “沧浪水之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诉说屈原 “美政”的理想;乐府诗中“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折射出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的哲理;郑愁予的现代诗《雨说》“要记着, 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饱含着生命的灵性, 爱的音符。
其实从先秦时代的诗歌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诗歌不仅是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 它更是思想深度与艺术美感的统一。
在初中课文所选的诗歌作品中, 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 而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是有较大差别的, 但它们的美的体现却是相同的, 即都展现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魅力。如何去把握欣赏诗歌美的艺术特点呢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三美”来赏析诗歌。即: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
音乐美。中国语言本身具有声韵调, 中国古典诗歌一开始就是可以吟咏歌唱的声诗。《诗经》的重歌叠唱, 乐府的采诗夜诵, 唐近体诗的平仄格律, 都说明了古典诗歌的音律精神, 而这种精神, 即使与音乐分家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后, 也始终保持并完善着。从而使我们读古典诗歌时琅琅上口, 韵律十足。初二下第五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就有一个主题“声情并茂诵古诗”, 配以喜爱的音乐朗诵, 和“唱”古诗。 “唱”的确是一个很好品味诗歌的形式。在活动中以直观的方式找到诗歌的音乐美。现代诗歌大多也注意了押韵, 朗读时更重在诗歌的音调、节奏、重音、语速上。
现代诗歌特别是散文诗, 要去寻找它的音乐美我们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入手了。如初三上《雨说》:“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埔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学习时要尝试去划分节奏, 寻找重音, 思考用什么样的语调情感来朗读这首诗, 诗歌本身就重诵读, 通过诵读来把握诗歌。通过实践证明, 在没有按节奏重音去朗读这诗是苍白无力的。有了对诗歌节奏、重音、语调的把握, 在朗读中情感流露就自然多了。对诗歌进一步的理解也就奠定了基础。
建筑美。诗歌有着建筑般的美, 不管是高楼大厦还是木楼小屋, 都有着它不同的结构上的美观。我们的诗歌也一样, 不管是五言、七言、长短句、还是散文诗, 体态各殊, 异彩纷呈。就拿初中课本中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来说, 本诗长短句结合, 前面两句四、七字句结合道出心声, 后面三句七字句抒发出自己的感情。有的诗歌句式整齐, 如同钢筋混凝土的高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诗就以五言结构全诗。有的诗歌首尾照应;有的诗歌重章叠句;许多现代诗在结构上也吸收了古典诗歌句式的优点。如余光中的《乡愁》在结构上就很巧妙。
图画美。诗歌是诗人用手中的笔勾画的生活写照。《诗经·关雎》中对劳动人民生活现状的谱写;陶渊明、韦应物等将田园生活、农务操作美化到了极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对良辰美景的描绘, 李白《望庐山瀑布》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众多诗人, 用自己的视角诠释着自己身处的社会与自然。这些诗歌, 有的如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淋漓挥洒, 有的如工笔画, 明丽精致, 都显露出自己独有的美。
中国诗歌反映出的更多的是“诗中有画”的美, 或者说是一种意境美。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与“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壮阔画面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诗经·蒹葭》不是勾勒了一幅风神摇曳、空灵飘渺让人浮想联翩的画面吗《雨说》不是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 谱写了诗人心灵里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吗
欣赏诗歌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古诗歌教学;欣赏训练;策略方法
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折射出我国文学的千年古韵,而且还传达出优美的文学内涵。然而,由于古今习惯用语的演变和转化,诗歌呈现出来的意思与当今的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探寻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
一、诗歌教学的目标
古诗歌教学的大体要求应该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内容和表达的诗歌中心思想感情,培养欣赏优美诗句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明确的目标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内容和诗歌中心思想感情;能够简单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锻炼;养成反复诵读诗歌,背诵诗歌的习惯。其中,理解诗歌是基础,培养简单欣赏的能力是目的,而反复诵读诗歌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
二、诗歌欣赏过程
(一)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的总体思路。在诗歌欣赏过程中,必须先要立足于理解诗歌大体内容,具体方法是:
1.教师对诗歌的有关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必要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大体内容。因为古今文化语言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现代学生感情有一定的距离,这都造成了学生学习理解上的困难。所以,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写作诗歌时的社会背景,将能够缩小高中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诗歌具体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在教学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他们自学的能力。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作适当地补充。
2.文意疏通,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内容。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但部分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给学生作精要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二)简单诗歌鉴赏能力的训练
1.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句。所谓优美的诗句,主要是指诗歌中的名句或着是富有哲理和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佳句最能引发读者思考,回味无穷,往往又在整篇诗歌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时,不能停留于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对诗歌有更进一步的挖掘。首先重点是要分析优美诗句中具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国破山河在”之“破”,这些字,要具体分析在意境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包容性。其次,就是要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那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巧妙组合,这些词语的组合,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教师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和感受。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赏析要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规律。欣赏优美诗句仅仅是局部感知,而欣赏诗歌艺术特色则是从诗歌的整体表达上去把握诗歌重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感情。具体到每一首诗中,主要是从诗歌艺术手法和藝术构思两方面入手,如《诗经·蒹葭》中诗歌的一咏三叹和比兴手法、重章迭句的表达形式;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手法;这些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极好方法,理解了这些诗歌艺术特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情感。
三、诗歌欣赏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吟诵诗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古代诗歌大都具有很强节奏感,语句简练,韵律和谐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去体会。甚至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都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作为一种训练方法,吟诵诗歌应要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的。
(一)刚开始读诗歌时,教师可以选择与诗歌感情相对一致的民乐曲,用配乐诵读,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古代的诗词是有很多可以人入乐的,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词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来感受这首词所包含的内涵。
(二)学生在理解诗歌总体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正确的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包涵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教师应在诗歌的节奏、轻重音等方面为学生作具体示范性指导。当然,没有必要像古人那样各有曲调,只要在诵读的过程中注意轻得缓急,适当可以延长某些字的读音,有一点抑扬顿挫的情味就可以了。
(三)通过多次反复吟诵,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感受,品味诗中独特的意境。对于初学诗歌的人来说来说,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四)在诵读诗歌训练中,近体诗和词中的小令,教师可先让学生背下来,然后再吟诵;较长一点的古体诗和中长调的词则可以让学生分层练习吟诵,最后也要求学生能够背下来。
“源头活水得清渠”,高中古典诗歌的欣赏训练方法的培养与提高有赖于教师课上的点拨引导,有赖于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
诗歌里的变通诗歌欣赏 篇4
那纱,必定是从天上扯下的
柔情似水如虹,在夕阳里泡
那笑,如昙花深水里的鸟
抖动翅膀上的羽毛
惊一次心跳
那个洗浴后的盘子,盛满了温馨与洁净
就象一枚熟透了的红樱桃,在梅子里洗
蓦然,发现在眼前
有冰清玉洁的梨花
结满苹果般的笑
柔情似水的眼神
穿过美丽的赤道线
南北两极都象在插花
白白圆圆的花瓶里
装满了一笑一答
诗情的战场上,有流动清泉的声响
汩汩流动的诗歌,在浪花里跳跃
水罐因为美丽而倾斜
象看到羞怯的少女
倒扛着水罐在梦里沐浴
柔情似水在夜里拉响了响鼻
诗歌就象生息在肉体中的怪兽
用它的气息在吻别
皮囊,玩偶,还有不错的玩具
都成为爱情里的一部分
就象在夜里打开一本书
内容是你的检点和举动
给诗以自由,并为
那被允诺的,从我身体中离去的肋骨和祝福
成为诗歌的拐杖和一棵梦里的枯枝
我不想就此诀别
我热爱诗歌的皮肤
更爱诗歌里的人
世间上的.马和花,鸟和怪兽
都想回到古代中去
可现实的默片
让你有去无还
君子的鄙夷,小人的讥讽
都被毒菌般的花朵吸收
在诗歌的词语造句中
没有这样的变通
足底细小的微尘
黄色沙发里的痕迹
被诗歌的美丽淘洗
梦里搂抱着诗歌
说不出半点犹豫
丘陵和草原,五月里的桂花香
还有那转场的蜜蜂
翩跹而至的花蝴蝶
笙箫吹笛,在弯弯的小桥上
系一弯流水
鸟鸣在日子中撕开了一道缝
细雨淋过那高低不齐的麦穗
散开梦呓的毛孔
把饥渴的液汁允吸
诗歌的帐篷里,走出一个戴面具的人
欣喜的取出那雨后的新蜜呀
欢天喜地的手舞足蹈
就象小孩过家家
拍着手笑
★ 她抒情诗歌
★ 遇见的诗歌
★ 她的眼泪诗歌
★ 不曾遇见放手诗歌
★ 遇见一棵树爱情诗歌
★ 也许诗歌欣赏
★ 画面诗歌欣赏
★ 空白诗歌欣赏
★ 双语诗歌欣赏
现代的诗歌欣赏 篇5
【一地寒光裁翠柳】
一地寒光裁翠柳。
春草醒、露噙霜蹂。
月江隔重山。玉人寂倚朱栏右。
瑶瑟醉、三更后。
恼东风、珠帘叩。
幽梦破、目眸西牖。
惜好景难圆。默祈心许揉纤手。
晓又至、相思纠。
【月临吴楚晚舟迟】
月临吴楚晚舟迟。
柳弄影、津鼓声驰。
十里堤花烟间、雾渐弥。
亭暗处、传琴琵。
凄怆曲。诉愁悲。
断肠弦、风染云随。
莺黯燕惊清梦紫桐离。
孑影待晨曦。
【自从那次违心的告别你之后】
自从那次违心的告别你之后,
亮丽的心情从此蒙上了灰色。
悠悠的思念孤独着我的世界,
无边的悔恨吞噬着我的魅力。
固执的时光黑起脸无情离去,
脆弱的我无法坚强从容面对。
惆怅连连醉碎莲步重游旧地,
传心音千万遍呼唤你的名字。
实指望七夕鹊桥你能来相会,
哪曾想独自失魂落魄断肠回。
明知想你念你只是徒劳无益。
但心底里却不肯就这么放弃。
清晨醒来仍将希望重新燃起,
总相信某一日突然出现奇迹。
到那时我们会携手走到一起,
相依着开心谈起今天的故事。
【冷冷秋霜】
脚步轻缓,和风而来
无影无形,化雨而侵
衣带飘飞中穿胸过肠
在清晨憔损了花容
原来风雨兼程
只为了邂逅那场冷冷秋霜
阳光照得高远
空旷中硬下心肠
晴朗里埋葬季节的希望
凄风扫一地落黄
匆忙里
冻结了露珠上的光芒
轻轻地
挂在雾里云端梦的天堂
闪闪寒光
冷成秋霜的脸庞
心在霜的洗礼下日渐坚强
凄风里
孕育下一个季节的希望
【秋念】
午暖秋高天气爽,
思君久等未归乡。
田中辛苦谁疼爱?
路边休憩心生凉。
离别耳语秋收返,
望断鸿飞泪隐藏。
自知夫婿打工累,
千里相思日月长。
【秋望】
临川视水忆流年,
菊艳枫红霞染颜。
雁过苍梧百鸟和,
烟飘大地千山翩。
一群白鹭飞天去,
两岸绿杨飘叶残。
如梦人生醉几许,
不惊荣辱润心田。
【望月】
风,轻轻地吹着你的秀发,
窗,已被打开,
月,静静的在蓝天上高挂。
星星闪烁着期待的眼睛,
翠竹的清影婆娑在屋檐下。
你孤独的矗立于秋的窗前,
远望着浩渺无涯的天际,
思绪,像缠绕在你玉肩上飘动的.寒纱。
一声飞鸿的悲鸣,
惊落了你久藏心头的泪花。
【最后一次旅行】
多想放下一切
背着行囊,带上斗笠
不被任何人知道
去一次遥远的旅行
多想忘记一切
放下包袱,摘下面具
不被任何人发现
去一次很远的地方
此刻
让我作最后一次旅行吧
没有方向,没有终点
背着沉重的行囊
带着疲惫的身心
迷失于巍巍青山深处
生命已无法承受太多的伤痛
心里的最后防线已倒下
让我作最后一次离别吧
勿管世事,勿管风雨
一个人悄悄地来
一个人默默地走
我热爱大自然
是你给予我生命
是你给予我快乐
让我作一次无归期的旅行吧
一路游山、戏水、听风、淋雨
永无止的前行……
【父亲】
父亲是一弯浅浅的犁铧,
翻阅着硬硬的黄土。
年复一年,
汗水的播撒,
收获着酣梦里甜甜的笑意。
父亲是一坛浓浓的陈酒,
默默地收藏着。
多年的夙愿,
只为那美好的时刻,
飘溢着醉人的芬芳。
父亲是一座大山,
风雨不惧。
泰然矗立,
和大地守望着,
欣赏诗歌的方法 篇6
一.创设活动,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创设一些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 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既让学生消化文言知识, 接受审美鉴赏方法, 也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 使他们徜徉其间, 学会感动和欣赏。
如为了落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我借鉴“开心辞典”节目形式, 组织了几次知识抢答活动。由各小组出题 (题型为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句式判断等) , 然后以组为单位抽签决定主考官和应考者, 最后以组为单位记总分, 胜出者给以奖励。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热情, 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是“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为此, 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诗歌朗诵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诗歌单元中一首或几首诗进行朗诵, 可辅助以其他任何手段来突出朗诵效果, 更充分地表现诗歌情感与意境。结果显示, 学生的创造力超乎我的想象:
第一组选的是《将进酒》, 他们在朗诵中穿插演唱。用《Sand dream》来配乐朗诵, 富有激情;组员们自己依据《将进酒》创作歌词并进行深情地演唱。
第二组选用《虞美人》, 形式是歌曲串烧加小品剧。她们将《虞美人》配上几首流行歌曲的曲调, 并将它们串起来。之后她们还自创了李煜被俘后的小品剧, 再现当年沦为阶下囚的君王的凄苦境地。
第三组选的是《春江花月夜》, 采用诗画结合的形式。由一位同学配乐朗诵, 其他五位组员在要求观众闭上眼睛后开始在黑板上作画。当诗歌朗诵完时, 学生睁开眼睛, 看到的是一幅已经完成的“春江花月夜”粉笔画, 山水相间, 明月当空, 完全将诗中的意境展现出来, 创意非凡, 赢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第四组以配乐朗诵和情景剧的形式为大家重现了《琵琶行》中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识过程, 最出人意料的是扮演琵琶女的女孩用琵琶演奏了《十面埋伏》。他们的配乐与旁白、朗诵、表演搭配得很和谐, 将整个朗诵会推向了高潮。
这样将朗诵与音乐、歌唱、写作、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使学生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 沉浸在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里, 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可谓一举多得, 效果明显。
二.因材施教, 用心取舍
针对这门选修课容量大、课时紧等特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即对教材的处理因“文”制宜, 用心取舍, 做到“详略”得当, 在教学中精心选择适合各单元教学目标及各篇目内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方法。
比如第四单元教学重点在于从形象性入手赏析散文, 而《过小孤山大孤山》虽列为“赏析示例”, 但文章词句障碍不多, 所附赏析清楚, 所以我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充分预习记忆的基础上要学生完成一套课内练习题, 达到“以练代讲”的目的。
而我把《庖丁解牛》列为精讲篇目, 从对庖丁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写及与其他厨师的对比等方面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庖丁的形象特点、他独到的“解牛经”, 从而循循善诱, 让学生明白文本的思想内涵。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鉴赏分析使学生掌握鉴赏散文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项羽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一位历史人物, 再加上这篇古文文字理解上障碍不多, 难度不大, 我便布置了学生自学《项羽之死》。具体过程下文将详述。
这几篇课文的教学安排, 既传授了知识技能, 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突出。选修课教学要更多地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 这是教师备课的策略, 更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三.开设“百家讲坛”, 鼓励个性化解读
本课程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 为此我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形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执教《项羽之死》, 我在班内开设学生“百家讲坛”, 让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 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平台。
我在上课之前先布置预习要求:围绕“项羽形象”这一主题每人写一篇鉴赏文章, 可以就局部的描写做深入赏析, 也可就全文对项羽做全面的分析评价, 篇幅、形式不限,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选出三篇左右在课堂上朗读。在后来的汇报课上, 学生的赏析不仅深入, 而且很多文章感情饱满, 对项羽或褒扬或贬抑或惋惜, 读来很有感染力。异彩纷呈个性鲜明的文章, 使课堂高潮迭起。摘录几段文字如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当漫漫长夜和着四面的楚歌送来末路的讯息, 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吟唱出这首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勇猛无敌的大丈夫面对注定的结局, 面对忠心跟随的江东子弟, 面对最宠爱的女人, 他也会多情善感, 也会潸然泪下。悲壮而又哀婉的《垓下歌》, 为这位曾所向披靡的汉子增添了一份柔情, 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 随着那一剑挥去的悲壮, 融入了乌江之水而流传了百年、千年。
叹英雄末路, 慷慨悲歌, 万丈豪气中星星点点的柔情, 让项羽离我们更近。
———沙诗怡《从〈垓下歌〉透视项羽的性格》
我们用现代人的理性去审视项羽:哈, 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连分析内因外因都不会, 还想在乱世中独占一席?回家洗洗睡吧。诚然, 失败是决策的失误还是天意的捉弄, 答案不言而喻。但我宁愿相信, 他是不愿看清。试想, 曾经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叱咤风云的男人, 会承认如今的落魄吗?他只能把满腔的无奈与痛苦归咎于天, 以保存自己最后一丝骄傲:
你知道么, 虞, 我命不久矣, 我的江山, 我们的承诺, 都将化作尘埃。但我想在最后一刻打一场快战, 横扫千军威震四海。我曾经是英雄, 现在是, 将来也是。只有战场能撑起我卑微的骄傲, 我要让我的敌人在飞扬箭矢中为我折服。天黑了, 我们来打仗。即使我死了, 也要人会记起, 我曾经是王, 是那个英姿勃发、谈笑间灰飞烟灭的王。
——袁小也《天黑了, 我们来打仗》
我想, 他便是这样一个王者, 在生命的最后一缕血色滑入汹涌的乌江之后, 在漫长无止境的黑夜里用仅存的勇气去快战一场的王。
此次尝试的成功, 使“百家讲坛”成为了我教学中常采用的特色课堂形式, 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同的学生极富个性的文本解读时常会给老师意外的惊喜, 给同学以智慧的启迪。
四.转换角色, 学生争当小老师
我的选修课教学大都以学生为主体, 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诗歌单元教学, 放手让学生来讲, 先由学生申报所讲课题, 然后在充分备课反复修改教案的基础上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诗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能力, 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一位同学讲解《旅夜书怀》时写的“教案”, 节选两段如下:
天地间一只不屈的沙鸥
———浅析《旅夜书怀》的人物形象
胡学文
细草微风, 月朗星稀, 诗人漂泊寄居于一叶扁舟之中, 不得安睡。安史之乱未定, 国家时局未稳, 自己又失去依靠, 不得不再次离开安逸的草堂, 顺江漂流。星光低垂, 旷野无边, 江水奔涌, 冷月无声, 面对茫茫宇宙, 诗人归程无处, 悲愤难平。他曾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报国之志, 可是在生命的壮年之时便失去了问鼎功名的机会。即使因诗文超群, 声名远播, 但终不是诗人本意。“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与其说是写“生命的伟大、胸襟的旷远”, 不如说是突出诗人自身的渺小、前程的无依。尾联“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诗人以沙鸥自况, 这只沙鸥曾经有翱翔蓝天的梦想, 然而在这个旷野无边的暗夜里, 沙鸥失群, 漂泊无依, 天地何其大, 沙鸥何其小, 多么悲苦孤寂!可是透过全诗, 我分明看到的是诗人在孤独中的不屈。诗人此时已进入人生的暮年, 可他对自己无辜被黜始终愤难息, 意难平, 这冷嘲热讽中不正透露出诗人虽然被朝廷遗落于江湖但是大济天下的梦想他却从未弄丢过吗?
《旅夜书怀》浓缩了诗人一生悲苦却又时刻不忘梦想的不屈的高大形象。历史虽已远去, 但是因为《旅夜书怀》我看到了一个贫穷但“未敢忘忧国”的杜工部。
这份特别的“教案”足见学生态度之认真, 思考之深入, 见解之独到, 实在难能可贵。他探究思考的精神, 他对一个伟大诗人所倾注的满腔热情, 让人感动。听了胡学文这篇文章后, 其他讲诗的同学纷纷效仿, 使得这项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 教师做好导演的角色, 给学生足够的舞台, 他们就能够演好“老师”这个角色。
欣赏诗歌的方法 篇7
一.创设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创设一些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既让学生消化文言知识,接受审美鉴赏方法,也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使他们徜徉其间,学会感动和欣赏。
如为了落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我借鉴“开心辞典”节目形式,组织了几次知识抢答活动。由各小组出题(题型为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句式判断等),然后以组为单位抽签决定主考官和应考者,最后以组为单位记总分,胜出者给以奖励。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热情,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为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诗歌朗诵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诗歌单元中一首或几首诗进行朗诵,可辅助以其他任何手段来突出朗诵效果,更充分地表现诗歌情感与意境。结果显示,学生的创造力超乎我的想象:
第一组选的是《将进酒》,他们在朗诵中穿插演唱。用《Sand dream》来配乐朗诵,富有激情;组员们自己依据《将进酒》创作歌词并进行深情地演唱。
第二组选用《虞美人》,形式是歌曲串烧加小品剧。她们将《虞美人》配上几首流行歌曲的曲调,并将它们串起来。之后她们还自创了李煜被俘后的小品剧,再现当年沦为阶下囚的君王的凄苦境地。
第三组选的是《春江花月夜》,采用诗画结合的形式。由一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五位组员在要求观众闭上眼睛后开始在黑板上作画。当诗歌朗诵完时,学生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一幅已经完成的“春江花月夜”粉笔画,山水相间,明月当空,完全将诗中的意境展现出来,创意非凡,赢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第四组以配乐朗诵和情景剧的形式为大家重现了《琵琶行》中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识过程,最出人意料的是扮演琵琶女的女孩用琵琶演奏了《十面埋伏》。他们的配乐与旁白、朗诵、表演搭配得很和谐,将整个朗诵会推向了高潮。
这样将朗诵与音乐、歌唱、写作、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沉浸在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里,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可谓一举多得,效果明显。
二.因材施教,用心取舍
针对这门选修课容量大、课时紧等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即对教材的处理因“文”制宜,用心取舍,做到“详略”得当,在教学中精心选择适合各单元教学目标及各篇目内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方法。
比如第四单元教学重点在于从形象性入手赏析散文,而《过小孤山大孤山》虽列为“赏析示例”,但文章词句障碍不多,所附赏析清楚,所以我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充分预习记忆的基础上要学生完成一套课内练习题,达到“以练代讲”的目的。
而我把《庖丁解牛》列为精讲篇目,从对庖丁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写及与其他厨师的对比等方面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庖丁的形象特点、他独到的“解牛经”,从而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文本的思想内涵。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鉴赏分析使学生掌握鉴赏散文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项羽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一位历史人物,再加上这篇古文文字理解上障碍不多,难度不大,我便布置了学生自学《项羽之死》。具体过程下文将详述。
这几篇课文的教学安排,既传授了知识技能,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突出。选修课教学要更多地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是教师备课的策略,更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三.开设“百家讲坛”,鼓励个性化解读
本课程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为此我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执教《项羽之死》,我在班内开设学生“百家讲坛”,让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平台。
我在上课之前先布置预习要求:围绕“项羽形象”这一主题每人写一篇鉴赏文章,可以就局部的描写做深入赏析,也可就全文对项羽做全面的分析评价,篇幅、形式不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选出三篇左右在课堂上朗读。在后来的汇报课上,学生的赏析不仅深入,而且很多文章感情饱满,对项羽或褒扬或贬抑或惋惜,读来很有感染力。异彩纷呈个性鲜明的文章,使课堂高潮迭起。摘录几段文字如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当漫漫长夜和着四面的楚歌送来末路的讯息,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吟唱出这首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勇猛无敌的大丈夫面对注定的结局,面对忠心跟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最宠爱的女人,他也会多情善感,也会潸然泪下。悲壮而又哀婉的《垓下歌》,为这位曾所向披靡的汉子增添了一份柔情,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随着那一剑挥去的悲壮,融入了乌江之水而流传了百年、千年。
叹英雄末路,慷慨悲歌,万丈豪气中星星点点的柔情,让项羽离我们更近。
——沙诗怡《从〈垓下歌〉透视项羽的性格》
我们用现代人的理性去审视项羽:哈,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连分析内因外因都不会,还想在乱世中独占一席?回家洗洗睡吧。诚然,失败是决策的失误还是天意的捉弄,答案不言而喻。但我宁愿相信,他是不愿看清。试想,曾经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叱咤风云的男人,会承认如今的落魄吗?他只能把满腔的无奈与痛苦归咎于天,以保存自己最后一丝骄傲:
你知道么,虞,我命不久矣,我的江山,我们的承诺,都将化作尘埃。但我想在最后一刻打一场快战,横扫千军威震四海。我曾经是英雄,现在是,将来也是。只有战场能撑起我卑微的骄傲,我要让我的敌人在飞扬箭矢中为我折服。天黑了,我们来打仗。即使我死了,也要人会记起,我曾经是王,是那个英姿勃发、谈笑间灰飞烟灭的王。
——袁小也《天黑了,我们来打仗》
我想,他便是这样一个王者,在生命的最后一缕血色滑入汹涌的乌江之后,在漫长无止境的黑夜里用仅存的勇气去快战一场的王。
此次尝试的成功,使“百家讲坛”成为了我教学中常采用的特色课堂形式,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同的学生极富个性的文本解读时常会给老师意外的惊喜,给同学以智慧的启迪。
四.转换角色,学生争当小老师
我的选修课教学大都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诗歌单元教学,放手让学生来讲,先由学生申报所讲课题,然后在充分备课反复修改教案的基础上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诗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一位同学讲解《旅夜书怀》时写的“教案”,节选两段如下:
天地间一只不屈的沙鸥
——浅析《旅夜书怀》的人物形象
胡学文
细草微风,月朗星稀,诗人漂泊寄居于一叶扁舟之中,不得安睡。安史之乱未定,国家时局未稳,自己又失去依靠,不得不再次离开安逸的草堂,顺江漂流。星光低垂,旷野无边,江水奔涌,冷月无声,面对茫茫宇宙,诗人归程无处,悲愤难平。他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报国之志,可是在生命的壮年之时便失去了问鼎功名的机会。即使因诗文超群,声名远播,但终不是诗人本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其说是写“生命的伟大、胸襟的旷远”,不如说是突出诗人自身的渺小、前程的无依。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这只沙鸥曾经有翱翔蓝天的梦想,然而在这个旷野无边的暗夜里,沙鸥失群,漂泊无依,天地何其大,沙鸥何其小,多么悲苦孤寂!可是透过全诗,我分明看到的是诗人在孤独中的不屈。诗人此时已进入人生的暮年,可他对自己无辜被黜始终愤难息,意难平,这冷嘲热讽中不正透露出诗人虽然被朝廷遗落于江湖但是大济天下的梦想他却从未弄丢过吗?
《旅夜书怀》浓缩了诗人一生悲苦却又时刻不忘梦想的不屈的高大形象。历史虽已远去,但是因为《旅夜书怀》我看到了一个贫穷但“未敢忘忧国”的杜工部。
这份特别的“教案”足见学生态度之认真,思考之深入,见解之独到,实在难能可贵。他探究思考的精神,他对一个伟大诗人所倾注的满腔热情,让人感动。听了胡学文这篇文章后,其他讲诗的同学纷纷效仿,使得这项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做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舞台,他们就能够演好“老师”这个角色。
以上这些,只是笔者不成系统的粗浅的一些探索,而选修课是一片等待开垦的沃土,只有大家群策群力,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才能真正迎来课改的春天。期待着选修课在课改之路上能走得更顺利,能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平台。
《秋天》的诗歌欣赏 篇8
《秋天》的诗歌欣赏
走在秋天,
秋天的风更凉更爽;
走在秋天,
秋天的天空更蓝更高。
秋风在公园里玩耍,
秋风在草地上打滚,
秋风洒一地红红的枫叶,
把夏天的`痕迹
悄悄埋掉……
月饼甜了,菊花开了,
又肥又大的螃蟹挥舞着大螯;
桂花糖变成了琥珀的颜色,
餐桌上多了一道道佳肴。
柚子嚷着冷了,
要穿黄袄;
石榴嚷着冷了,
要披红袍。
松鼠?集着坚果,
等待白雪的第一场拥抱;
森林开始沉睡了,
进入一个诗意的冬眠。
秋风好像神奇的画笔,
把公园画得分外娇娆;
秋雨好像仙人的花洒,
飘飘洒洒给大地洗澡。
走在秋天,
身边有凉爽的秋风环绕,
拍一张照片悄悄地珍藏,
秋约 的诗歌欣赏 篇9
因为你的到来,胡杨仙子
秋的时间也好似停止滴漏
飘落的叶虽皱了老树眼角
晚熟些的又绽开林子笑颜
如约纷争纷披的.三角巾或头饰
仿扎个蝴蝶结吧,迟到的游客
为三千年的老妖,沧桑的神树
于眼底、心底扮相,成为知己
遂将片片秋阳与你朵朵欢笑
夹进一棵胡杨的书页或影集
缱绻心中偶像的恋影在字画
像守着那份迟到的爱,暖暖
20xx年10月20日于温馨阁
*胡杨花开*
胡杨花开了
开出金灿灿的胡杨花树
若说你花开有如太阳
高过金菊,夏麦,向日葵
高过蓝蓝天长生的秋草
胡杨结果了
结出黄橙橙的胡杨果树
若说你结果有如满月
胜过金桔,柚子,哈密瓜
胜过四季风灌浆的星星
胡杨凋谢了
纷呈四野斑斓,煮熟叶
若说你凋谢有如宝石
美过绿叶,红花,火烧云
美过回头客匆匆的青春
古代诗歌教学应提高学生欣赏品位 篇10
关键词:教学 ;古代诗歌 ;欣赏品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65-01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成语言世界中的百花园,那么,诗歌就是百花园中最光彩夺目的一朵花。我一直以为,读诗应该读出些美的感觉出来,或着眼全诗,总揽全影风光;或挑脱出几处玲珑,怡心醉意。
教学古代诗歌也应如此,教师应通过努力将一份诗意的美感扩散、浸染,让学生也能醉心徜徉在古代诗歌美的国度。《课标》对学生学习古代诗歌也有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和小学的诗歌教学不同,初中诗歌教学任务不能仅仅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应渐次深入,引领学生得到更多美的熏陶。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古代诗歌语言形式和现代语言不同,容易造成语句理解上的隔阂;另外由于时空差异,学生与作者在身心情境等方面存在巨大悬殊,所以很多教师常常采取朗读正音先行,疏通翻译随后,背诵默写压轴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疏通诗意和积累诗句方面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如果长期如此,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视野日益狭隘、学习取向渐趋功利、人文底蕴难以丰厚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实现古代诗歌教学的突破,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呢?以下就以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还原人事,辨伪求真
《观沧海》的作者曹操是一个具有丰富性格的人物,在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学史上均留下了光辉的印迹,但很多同学对他的评价却是消极的、负面的。因为很多同学对曹操的印象来自《三国演义》或舞台上的白脸。这种片面认识显然会和诗歌表露的广博的胸怀、建功立业的抱负等情志相互抵触、相互消解。因此,教师很有必要补充相关资料,简略还原正史中的曹操,以达到拨乱反正、辩伪存真的效果。只有对曹操的形象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明了写作背景,学生才有可能在情感上亲近他,仰慕他,甚至在读诗的过程中把自己代换成曹操的角色,这样才能读出诗歌中蕴含的积极力量,感受到慷慨的“建安风骨”。所以在教学某些诗歌时,使学生了解关于诗歌的人、事、基本情境、写作背景等,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举象造境,绘形悟情
《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分别描绘了初春西湖图和深秋晚景图。教学这些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择取诗中物景,通过想象和联想构建画面,融入个人感受,选用准确细腻的语言描摹形态,点染色彩使画面鲜明。这样,半面轻匀的早春西湖和冷肃悲愁的行路晚景就形象地浮现在脑海,学生就容易获得集中而饱满的感受。除了这种自然之美给学生带来的熏陶之外,这两首诗歌的妙处更在于即景寓情,寄情于物,把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同无形的抽象的情感有机统一起来了。当诗人把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成了作者情感的触发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在教学这些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画面作生动的描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抒情主体——惬意的游人、揪心的旅人,认识到这世间不仅有慷慨任气的生活,还有尽心尽情的生活。生活的多元状态,才是这个社会丰富的本源。
三、炼意究理,深度开掘
《次北固山下》一诗写景生动,叙事确切,整首诗的艺术特色突出。尤其为人称道的是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以旅者的心态感慨时序交替的不经意和不可逆,虽油然而生羁旅之思,但给予读者却是积极的认识。“日”、“春”、“海”、“江”集天地之大美,汇自然之伟观,使人间呈现出宏大的气象。“生”和“入”二字把人间视为有情化、生命化的大自然。这两句给人以理性的启迪——美好的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并表达出了唐人所感受到的中国文化哲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当时人们评之为“诗人以来罕有此作。”(殷璠《河岳英灵集》)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品词兴象、扩展链接等手段丰富学生对此诗的理解,增加对唐人气象的感知,否则学生读此诗往往读出的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伤,而忽视整首诗的开放、美好、昂扬。
四、多向勾连,丰富认知
教学诗歌要有一个意识,即任何一首诗歌都不是孤立独存的。就题材辨,这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教学时使学生认识到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等生活内容均可作为诗歌内容。诗歌,应该能够与人生相交织,既是诗人生活的反应,也能把美好纳入我们的生活。不然,如果只是诗人自舞自演、自叹自怜,那么它又与我们何干?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追问、去代换,以使这些先行者的生命历程作为间接经验丰盈自我的生命。就体裁看,四首诗歌有乐府诗、五言和七言律诗、曲,这分明就是诗歌发展史的一个片段——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教师可以设计如“从本课或课外找一首律诗,看看诗中有哪些上下对仗工整的诗句,说说是怎样构成对仗的,并对诗句做简要赏析”这样的练习,用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各类诗歌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其血脉相通之处——都是借客观景物抒发主观情感。这样,学生学习诗歌容易置身在诗歌发展的广袤空间和悠久历史中,感知到古代诗歌的一些本质规律。
古典诗歌教学中对美的欣赏 篇11
作为语文教师, 面对诗词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文学样式, 我们有责任让它源远流长, 让它在每一个学子心中激发起美的快感, 让学生在古典诗词中陶冶情操, 净化灵魂, 丰富思想。我认为,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让学生去感受每首诗歌中蕴藏着的无限美。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我们的古人做诗或绘画是非常讲究意境和意趣的。所谓意境, 就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或冷寂、或空灵、或清雅的意境都是美妙而富于理想的, 给人的身心带来美的享受。因此, 学诗首先要掌握诗中的意境美。而意境又是由意象构成的, 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客观物象, 所以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就要先认识诗中的每一个意象或意象群所寄寓的感情, 然后再作整体理解。如:将“颓败”的枯藤、“沧桑”的老树、“萧瑟”的昏鸦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 就构成了一幅“枯藤老树昏鸦”衰败、冷清、幽深的凄美意境。再如:将微小的“孤舟”“蓑笠翁”的意象, 加上宽阔的“独钓寒江雪”的意象, 就构成了空旷而冷寂的深远意境。诗歌由于蕴含着美妙的意境而变得愈加典雅深厚、韵味无穷。因此, 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意象进行解读, 通过意象去整体把握诗歌中的意境美, 从而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意韵。
二、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孔子是把学诗与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认为诗是生命情感的释放。由此, 诗是激情的流露, 情感不丰富的人是不能写诗的, 写出来的诗至多也不过是无病呻吟, 没有强烈的关怀, 也没有一颗赤诚之心。而读诗与写诗一样, 都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对世事、对人生能有真诚的关怀和渴望, 诗歌教学中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我国古代的文人学者无论是做诗, 还是绘画都讲究含蓄隽永, 忌直白。在诗歌中他们常常把感情融于景物和物象中, 这也就是借景 (物) 抒情。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老师在讲这些诗时, 要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思考:诗人为什么把鲜花上的露珠写成“花溅泪”?为什么婉转的鸟鸣会让诗人“惊心”?“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这两个意境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利用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一意象的含义, 还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诗人深藏于心的思想情感。
三、欣赏诗歌的修辞美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除了最为基本的对偶之外, 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也经常出现在诗词中。许多平凡的物象一经诗人修辞的妙手, 便立即变得灵活起来。修辞手法在起到突显、强调作用的同时, 还衍伸出了无限的深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成青丝暮成雪”。前者的夸张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体会到诗人如江水般倾泻的一腔激情;后者的夸张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时光易逝, 体会诗人老大无成的焦急与强烈的悲愤。再如:我们读了“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飞絮, 梅子黄时雨”后, 诗中奇绝的比喻手法, 能让我们一下子领会到诗人的愁思之重、之多、之绵绵不断。由此可知, 修辞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充分体会诗中的修辞美。
四、探究诗歌的字词美
诗歌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是高度精练的语言, 是我们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文学素养的结晶, 每一字每一词无不代表了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是诗人千锤百炼的选择。因此, 在诗词教学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诗中字词的品析、玩味、剖析入手, 领略诗中蕴含的深厚意境与情感, 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整首诗的思想情感。
难以否认, 汉语这一古老的语言是神奇而美好的, 它散发着无限的魅力。王国维是这样评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难道你不认为是这样的吗?正是有了这一“闹”字, 意境才变得热闹与繁盛。至于像“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这样的诗句, 老师只有反复引导学生咀嚼理解了“自”与“空”二词的深意, 学生才会由诗生出“昔人已去, 碧草自春, 鸟儿空自鸣唱”的伤感与失落。可见, 探究字词的美对诗词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上述以外, 老师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的朗读, 来欣赏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 通过丰富的想象来欣赏诗歌的画面美等。只有这样, 一首首杰出的古典诗作才会以更加美好的姿态、更加深厚的情感和更加厚重的思想映照于每一位学生心中。
春天的诗歌欣赏 篇12
在枯涩的枝干上。涌出
一群群赶春的孩子
清新的嫩芽像透明的春梦
轻轻地抹上羞涩的肌肤
思想在轻飘飘的阳光里
滋生出无力宣泄的记忆
鸟雀声里的薄暮渐渐晕黄
血色的夕阳如分娩的孕妇
沉重的影子隐入夜的裙底
牵来惊世骇俗的明天?
【大 风】
一夜大风。树梢掠过清晰的影子
从容的动作像渐渐散开的鸽群
在岁月的歌声里肆意飘荡
我们触摸大风,像牵着阳光的手
呼吸在散漫的等待里开始沉重
相似的只有花朵。我们怀揣季节
慢慢感受大风那摧枯拉朽的力量
飘扬的裙袂在生活的枝头飞沙走石
日子蜷缩在草鞋里像一只过冬的小鸟
春梦里再次体味风平浪静的工作
明天醒来,我会稳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