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论文]“自能作文”教学体会

2024-10-03

[作文教学论文]“自能作文”教学体会(精选8篇)

[作文教学论文]“自能作文”教学体会 篇1

“自能作文”教学体会

[作者] 深圳 黄南

[内容]

深圳市许多学校开展了“自能作文”的教学实验活动,它以“广读――善练――导写”为特色,引入了“一篇带多篇”的新方法,并通过课堂“导读、练笔”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作文能力,使学生有了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的训练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我想,要进一步提高自能作文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去设法加以改进,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克服只重视“堂上导读、练笔”的倾向。尽管“堂上导读、练笔”作为目前自能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细致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等,这些都是“自能作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不能发展丰富的想象能力,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如果缺乏了这些能力,即使他们阅读面再广,词汇再丰富,他们也难以从生活中发现好的写作素材,难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更不能形象、准确地用语言把事物描绘出来。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仅靠“导读”与“练笔”就能培养起来的,还必须靠教师在课堂上指导观察、看图、看录像,朗诵欣赏好词好句,在课堂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接触大自然、旅行参观、观察各种事物等多种形式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其他必要能力协调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作文“自能”的目的!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克服只重视“导读、练笔”的单一性教学倾向。从目前我市的“自能作文”教学现状看,一些教师局限于“导读、练笔”的单一教法上,不能积极大胆地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法,还错误地认为只有“导读、练笔”这样的形式才称得上是有特色的“自能作文”教学,才能区别于“多媒体作文教学”。

这些观点和做法,其实都是忽视了“自能作文”的`多样性,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其实,各种教法都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例如我们在导读、练笔时,一样可以借助幻灯、实物、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作用,让它为“自能作文”服务。这样做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与作文兴趣协调发展。

三、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克服忽视学生生活空间的倾向。作文的“自能”除了思维、观察、语言想象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外,不容忽视的还有学生生活空间对他们作文能力的影响,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灵感常来自于他们的生活。而目前作文教学常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了两个主要问题:1.作文选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2.不注重帮助学生建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针对第一种情况,我想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写他们熟悉的人物、事物,鼓励学生课堂下用日记形式练笔。对于第二种情况,是一个普遍有待于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关注解决的问题,因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功课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活动和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这样的生活怎能让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呢?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均应尽力帮助学生摆脱这种单调的生活,给他们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使他们可以在愉快的心境下去寻找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减轻作文的压力,丢掉作文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包袱,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论文]“自能作文”教学体会 篇2

一、储蓄存库, 积累素材

古人云:“立言之, 要在物。”“物”者, 写作材料。没有大量的材料积累, 就写不出作文。佤族学生满山遍野跑、山上采野花、采野果、放牛, 下河捞鱼、摸虾、游泳, 到地里劳动, 砍柴, 在家里洗衣物、煮饭、挑水、扫地……这些就是他们的生活材料。他们都看到青青的草, 绿绿的树木, 山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 还看到蓝蓝的天, 清清的河水。这时, 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去掉恐惧心理,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大胆地把自己见到的事情, 听到的内容, 书写在作文里, 加上自己见到的, 听到的, 心里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时就要把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书写出来, 这就是写作文。我就是这样, 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练习, 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克服恐惧心理、战胜紧张心态。如一次游戏、一次实践活动的过程真实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作文。鼓励学生不把作文想得那么难, 那么神秘, 作文就是身边的事, 身边的事情就是一篇精彩的作文素材, 只要留心观察, 细心观察, 就不会“愁”作文难写了。同时, 要鼓励学生大胆去写, 去说, 要善于学习, 刻苦练习, 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作文素材。

1. 大量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积词累句。“书籍是帮助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心的滋养料”。面对着汉语言表达能力差, 作文起步晚的佤族学生, 只有大量阅读书刊,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词句, 才能使他们的作文有所提高, 才能使自能作文有着落, 学生们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 将书面语言转化口头语言, 才能够较快、较准地进行汉佤语的转换, 不再让词序颠倒。

2. 制作画册。

让学生在一个小本子里剪、贴或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 并在图画下标出图意。教师不作任何强制, 全靠学生自愿。“小画册”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力和思维想象力, 学生用自己特有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以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生活, 特有的语言表达生活。“小画册”活动不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可以协调课内外互为补充。通过“小画册”活动, 能使学生能力明显提高, 词序不再颠倒了, 还会抒发独特的感情感受, 作文中的结构合理安排, 中心明确。

“小画册”制作也是为自能作文储备材料的好办法。它是开放性、综合性作业, 它给学生架起了一座知识迁移的桥梁, 让学生从读、说达到写、用的彼岸。听、说、读、写同时起步, 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实现语文课标中提到的在语言环境里识字, 在听读环境中说写的目标。“小画册”是自能作文积材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开展活动。

可利用班队会、文体活动时间举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唱比赛、讲笑话、猜谜语、猜字谜;说说认识的历史人物、著名人物、英雄人物、体育明星、歌星;谈谈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广告;打各种球类、赛跑、跳绳、进行其它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 师生融入到了一起, 一起玩, 一起游戏, 一起欢笑, 一起学习, 学生的身心健康了, 学习进步了, 作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游戏中, 看似不带有要求或达到什么程度和目的, 实际上, 在活动中学生已经达到了某个程度和目的。通过活动, 学生个个眉开眼笑, 思维灵活, 与原来他们相比, 简直判若两人。人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不可估量的, 只要引导正确, 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4. 学好每门课程。

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都是学生学词学句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里的古今中外、名人名事;科学课里的天文地理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述说, 也是提高作文的素材;数学课中的数学语言;音乐课里的优美歌词;体育课中的动作操作, 让学生转换为语言表达;美术课上绘画所表达的内容;劳动课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都是积累材料的好场所、好方法。要帮助学生时常观察, 留心注意, 注意积累。

5. 发挥多媒体作用。

佤族学生所在的学校偏远、落后, 没有先进的多媒体课件, 但应尽量使用学校里的课件配备, 使用挂图、投影仪、VCD、DVD、录音机。如难以进行教学的课文, 可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光盘”, 既形象、直观, 又便于学生接受, 同时, 观看光盘, 让学生看看同样是同龄人, 为什么别人能那样做, 我为什么不行呢, 可让学生边看光盘, 边记录光盘里学生的做法。观看后, 还要有观后感、评析。反复的练习、操作, 可促进佤族学生作文的质量。

二、自能成文, 畅所欲言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尤其是自能作文, 综上所述, 就是作前准备 (认识事物) , 表达事物 (作文成文) 以及 (评改文章具备后评改指导) 的过程。在《国文教育的两个根本观点》一文中,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时倾吐, 倾吐能否合法度, 显然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根据的, 要有根据, 就得追问那比较难琢磨的阅读程度。”学生把自身的经历转换成书面形式, 利用在阅读中获取的词汇表达出来, 这就是作文。学生利用原有的基础与积累的材料进行构思, 用语言表达, 写在本子上。

[作文教学论文]“自能作文”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自能作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能习作”就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掌握写作方法,形成独立的作文能力。“自能习作”是培养学生立意、选材、组材的自主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日生活的积累,侧重学生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爱写、会写、善写,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能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自能习作的兴趣。如果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习作是一种负担,就会主动地学习,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兴趣。

在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形成一种学习习惯,对于学好语文,写好习作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如在指导《我爱我家》习作之前,先让学生讲自己家里的事,讲父母对自己的爱,讲家庭的和睦等。话匣子一打开,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讲,讲得生动、真实。这样消除了习作的恐惧,从而产生对这节习作课的兴趣,孩子们最厌烦的动手写变成喜欢动嘴说。这样习作的素材就有了,在学生有兴趣时进行习作指导,这篇习作学生完成很好,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抒发了对自己父母的爱,对家庭的爱,这是离不开兴趣的引导。

二、让学生善于观察是自能作文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小学生由于生活单纯,社会经历少,显得无文可写,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眼睛关注生活,领悟人生,发现身边的点滴精彩瞬间。

在平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从中去捕捉闪光点。

在教学中,也时时渗透“习作来源于观察”。如在讲《春》一课时,不失时机地讲到《春》是人们最常见的题目之一,但朱自清先生的《春》最为人们所喜爱,“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景物,朱自清先生却把这些景物描绘得如诗如画,给我们留下了美的记忆。让学生讨论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能把《春》描绘得这样美,通过讨论,大家明白只要做到细心观察,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才会把景物描绘得这样美。

习作的材料从哪里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从生活中来,这就需要观察并体验生活,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那么,就会找到一个取之不尽的材料宝库。一位哲学家说过,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发现它,提炼它,运用它。

三、让学生勤于动手,为自能作文积累素材

学生养成了观察的良好习惯,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也解决了语言积累的问题,就是积累材料。“写”是一个学生多方面才能集中的表现,是有形可见的东西。叶圣陶说:“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为了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勤于动手,多练笔,为习作积累素材。

(1)抓课文中的训练点练写。在日常教学中,每一篇课文就是范文,从中让学生学结构、写法、语言等。在学习过程中找训练点,让学生来练写,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训练点是给文章写一个结尾,在写前没有给学生限制,怎么想就怎么写,但想象必须合理。学生很有兴趣,在自习课上很快完成。全班41人,没有重样的内容,又利用自习课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们争先恐后讲自己写的内容,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又进行了练笔,收到良好的效果。

(2)让学生自由写。“自由写作”也是课程标准要求的,要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每接一个班都让学生准备一个练笔本,告诉学生你们可以自由写,文章可长可短,文体不限,可叙可议,什么时候有感就可以写下来。由于没有给学生定框框,学生特别喜欢写。我还坚持阅读学生的练笔,从中挖掘出闪光点,随时反馈给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素材的积累。学生练笔的内容不拘一格,采用不同的方式:叙事、抒情、小诗,有的在内容旁配上图画,有的从报纸上剪下图片贴在本上再写。让学生动手练笔,从中收获很大。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积累厚厚一本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源泉。

四、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是非常有必要,善于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一种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进行自改,要教给学生自改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自改中有章可循,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1)让学生掌握自改要求。①格式是否正确;②卷面是否整洁;③错别字有几个;④有几处病句;⑤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用错。

(2)自改的方式。①集体修改:集体修改是老师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参与批改,这种方式,目标清楚,要求明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调动学生的批改积极性,让学生学到批改的真本领。②学生互改:学生愿意看别人的作文,更愿意给别人挑毛病。在讲评课上,抓住学生的特点,每次每人一篇进行修改。每次改的对象不同,改起来有新鲜感,因为自己的作文要给别人看,所以自己就会格外认真,以尽量避免“出丑”。经过多次修改,学生也掌握修改的要求,既提高了发现错误的能力,也培养了自觉修改的习惯。③个人修改:个人改是学生独立完成在集体批改和互改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能根据作文的要求进行认真的批改,找出文章的问题。经过训练,自改能力提高了。

五、小结

在习作教学中,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会观察、勤于练笔、自改习作几个方面探索,学生从恐惧写作到乐于写作,从无话可说到写作流畅,从不会改作文到学会修改作文,这样学生的自能习作能力不断提高。我相信,只要相信学生,善于引导,敢于让学生亲自尝试,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自能作文的水平会产生质的飞跃。

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 篇4

双城市兆麟初级中学语文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作文教学难的困扰,很多时候作文教学方式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切身感受。其实只要冷静思索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将学生的手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紧紧束缚,学生没有写作的自由和自主权,多数作文由老师指定“写什么”、“怎样写”,甚至一些老师为了应考,让学生背各种类型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关。”朱熹也曾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水源头活水来。”叶圣陶老先生特别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而实际的作文教学普通存在着重形式训练,轻内容的指导;重作文技能熟练,轻作文能力与以习惯的培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水,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停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够融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能够自主能动地去表达生活,学生的作文就会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空洞、虚假、没有鲜活的个性,更不用说充满童真童趣的灵性了。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确立了《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科研课题,以“大语文观”为背景,研究探索一种适于教学实践,操作性较强且操作灵活的作文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较高的语文素养基础上,实现学生由“自主作文”向“自能作文”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能力。

关于“自主作文”、“自能作文”的研究省内外都有,我们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许多文章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经验,但发挥作用于实践的不多。本课题旨在转变观念,探求一种让学生实现由“自主作文”向“自能作文”发展的作文教学和学生习作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流程,树立“大语文观”下的“大作文观”。

“自能作文”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就是要建立开放型、发展型、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动性,激励学生想说就说,鼓励学生爱说爱写,帮助学生会说会写,引导学生说好写好。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本课题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关于作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

构建高效的实施习作教学的实践流程,最终实现发展学生“自能”作文能力。

本课题的主要依据: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中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以往的教学的不足指出了明确的改进方向。

(二)、《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也确立了明确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并要求我们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探索有效促进中学

生自能作文的策略,构建中学生自能作文教学的新模式。从七年级开始,通过兴趣的培养与策略的学习,促进学生喜欢作文,善写作文。同时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作文教学教研氛围,寻找更适合提高作文教学的途径。

三、关键词语的界定:激趣、积淀、开放、合作、互阅,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构件一种适合于实践操作的学生“自主——自能”作文发展模式;

(二)、兴趣是自主作文的一种内在动力。本课题致力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能动参与作文过程。

(1)营造氛围:创设良好的习作氛围,激起学生想说想写的欲望。

(2)成功体验:设立竞争机制,让学生进行成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

(3)学科融合:将相关学科引入作文课的教学。

(三)、树立一种“大语文观”下的“大作文观”,形成在一种广泛阅读基础上的习作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并注重书本阅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完成对语言的积累。

(1)课内与课外“双轨阅读”,扩大阅读量。

(2)引导主动、用心地参与生活实践。

(3)发展学生作文个性化。

①创新选材;②开放体裁;③淡化形式;④激发情感。

(四)、对学生习作进行自改自评,互改互评,教师点评有机穿插,获得对成文后的满足和自豪感。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

学情境中解决“怎样促进中学生自能作文?”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初中生自主作文的教学模式。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将会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通过严格的测量评价行动的结果并发现问题,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初中学生自主作文策略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

2、实验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通过实验的研

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说,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和构建小学生自主作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用实验研究法检验行动研究提出的策略。通过设计实验班和控制班并进行前测和后测的控制,比较不同策略的效果。

3、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自主作文”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自

主作文”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的认识,常上凤凰语文网站,参与凤凰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4、调查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写成调查报告,明确调查方法。

5、个案研究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具体措施及方法 :

1、首先,要树立两种思想:一是习作必须建立在广泛而自由的课内

外阅读上,大量的阅读,厚积而薄发,在此基础上的习作教学应该是鲜活而有发展性的,学生有了自主阅读的习惯与能力才能达到“自主作文”、“自能作文”的境界。二是“大作文观”思想,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想通过每学期十来篇作文的教学来实现“自主——自能”作文的目的,那是不可能的,更不能只想着作文而忽略了广泛的积累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其次,要实现“五个转变”,一变“先导后作”为“先作后导”;二变“详细指导”为“独立习作”;三变“课内习作”为“课内外结合”;四变“限制体裁”为“体裁不拘”;五变“少褒多贬”为“多褒少贬”。

2、创设可以促进学生大量阅读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指

导学生用课堂学得的方法、知识去阅读课外书籍,使“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建立学生阅读档案,收入学生如实填写的读书报告单,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活动。

3、加强古诗文背诵,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力,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初一门注重创设情境,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初二年级注重

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积累,写好片段,学习“连段成篇”的方法;初三年级进行自主、自能的“快速作文”训练。“快速”重在快速的思维、快速的表达、快速的修改。

5、课下以写日记、办手抄报等形式的练笔活动要持续而加强,发挥校报在激励学生写作兴趣上的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释放学

生的写作热情。

2、合作性原则:习作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个性的张扬,还体现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

3、创新性原则: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广泛性原则:以课堂、校园向家庭、社区、社会延伸,注重与自

然、生活、社会的融合。

七、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广泛阅读,形成积淀问题。

3、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问题。

4、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学科融合的问题。

5、师生互阅作文评价体系的问题。

八、实施步骤和预期研究成果

(一)、2009.4——2009.6 准备阶段:组建课题组,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起草并拟订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

(二)、2009.7——2010.7 实施阶段:边实验、边总结、边学习、边论证,扎实开展实验,做好过程性材料积累。

(三)、2010.8——2008.12 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提供优秀案例,编辑学生优秀论文集。请有关部门鉴定结题。

预期成果形式:

1、课题组 教师关于“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论文

2、《兆麟初级中学优秀习作选》

3、课题研究报告

4、优秀研究课例

九、完成实验的保障措施

(一)课题负责人李瑛老师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是哈市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曾多次出过公开课、示范课,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并多次撰写过国家级论文。曾参加过哈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该同志具有中学一级职称,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高,教育改革观念强。主研人员中,有两名哈市级骨干教师,五名县级骨干教师,均是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具有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经验。该课题组成员年轻而富于进取精神,可以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研究,保证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群众性,时间充裕,经验丰富。

学校有研究课题的丰富资料,开通了因特网能及时的获取信息。

学校将全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在时间上、设备上、经费上给予保障。并将该课题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由教育科研室进行管理和指导。

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

作文教学点滴体会教学论文 篇5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有机统一,而情感教育又是最为本质的。而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则是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主要途径。(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作文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三)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改版)明确: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贯彻这种精神,我教育学生从现实取材,说真话,写实事,做一个诚实的人。

一、 排难激趣

大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处着手,无事可写。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那样平常,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首次肖像描写时,我首先出现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20的个子,足足有60公斤重。胖胖的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条缝。人家胖,下巴肉有两层,可他足有三层。因为太胖了,所以肚子凸出老远,走路也慢得多。笑起来下巴也随着笑声抖动着。”让学生猜是谁,然后现场素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显现这个人的外貌,趁学生目瞪口呆之际相机问:谁能再写这么好的片断让我画出来呢?堂下顿时举起39双小手。

二、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同时,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使学生敢于主动大胆交谈。学生的劳动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在批阅作文时,应从学生的用词用句,认真批点,指出精华所在及不足之处。好的句段要重点划出,最后再从写作方法上给予总结、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写作方法。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要让学生每日讲一个故事、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平时读书读报,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学习、积累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

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6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阅读一些书籍,对作文教学有一些感受: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在小学的习作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好写、爱写是写作的关键,而且还要懂得激发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爱观察爱写作。

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加以引导来培养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引导”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观察、写作上来。

我们要懂得打破思维定势的常规,培养学生习作的创新意识,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写作教学运用同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总能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

扩大阅读视野,丰富知识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教师可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开读书会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口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能使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写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耳目一新,充满童趣,又透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所以说,只要我们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作能力一定能提高,独特个性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那么他们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学生们常苦于写作文。于是,一篇篇学生习作要么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要么空洞无物,言之无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学不得法也。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作文教学呢?让我们把视线移向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他曾经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时空,以他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深刻把握,透视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阐发有关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叶老早就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我们如果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那样,局限在课堂内教作文,局限在笔头上练作文,那注定会“走进一条死胡同”。倘若“作文成为生活的必须”的话,学生还会怕作文吗?学习、借鉴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我有几点感悟。

一、写作源自生活,需给学生自由生活的空间

1、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多年的教学,我也深刻体会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写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才会有多样的文章。

2、写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作文?对此,叶老有过这样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并没有话而勉强要说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拿来,当作自己的话,都是和写作的本意相违反的。”从写作的目的上来看,写作是因为自己有话要说才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生活中人人都有说话的需要,都有需要倾吐的时刻,“写作就是说话”,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学生就可以把写作看作是稀松平常之事,就不必从心理上去害怕它。这对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叶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达方式都是从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中而来”。“必须整个生活产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与适宜的表达方式”,才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的希望。”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深领悟古人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深刻内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种情感、一点感悟都可写进文章中来,真实的情感是我们写作的灵魂。

因此,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给了孩子多少广阔的生活的空间?整天呆在“象牙塔”里、埋首于“教科书”中,孩子们能产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与适宜的表达方式”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做,实乃难事。叶老说,写作之前,要让孩子“知人知事”,这“人”这“事”,必须使孩子们去亲眼目睹、去亲自体察才行。叶老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表述:要让小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观察事物,丰富见闻,只有生活才能赋予学生具有这样的本领。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开创一片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有自己主宰的时间,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节假日,孩子们可以去郊外踏青、去乡间游玩,亲近生活、走进自然;双休日,孩子们可以去逛街购物、去参观游览;更别忘了让孩子们有自己亲密的小伙伴,那里也有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大”的人际关系。

二、写作基于阅读,需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统一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不明白这一点,会让我们局限于作文训练这个狭隘的圈子里,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事,写作水平是不会提高的。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目前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阅读”这一关没过好。叶老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写作的技能、本领应该是从阅读中来的。但是如何教我们学生阅读,我认为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学生自己感悟。一篇读物的意义,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读者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发现文章所包含的种种意义,也就是说读物的意义并不等于作者写作的本意,读物的意义应该有读者和作者共同来创造。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开放的阅读,这样所获得的文章意义才是积极的意义。有人歌咏向日葵的“目标专一”,有人却鄙视它的“毫无主见”;有人钦佩春蚕的“全心奉献”,有人却讥笑它的“作茧自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证明了“读书解义”并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者所给的意义,而是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过程。学生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应是教师把作者、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己体味,通过眼前所读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积累、调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再现作者笔下的情景、去体现作者的生活感受,至于能体会多少、体会多深,教师大可不必强求到位,即使主观上有这个愿望,客观上也不可能。小学生读柳宗元的《江雪》与中学生、大学生读之所得体会一样吗?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应允许见仁见智,允许创新求异,关键是去悟自己所能体会的“情”、所能感悟的“理”。例如,对于《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永远那么活泼”这句话,有学生读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学生读出了大自然的“伟大”,有学生读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恒”,有学生读出了泉水的顽强生命力,对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因为这是学生切己的体察,这是一种体现主体意识的自我阅读。

二是教学生在读中传情。在学生“读中领悟情、切己体察情”之后,教师还应要求吟诵玩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演绎文章的旨趣。学生如能达到这个程度,就是诵读达到了另一境界──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悟到了情,还要传达出情,这才达到了“读中悟情”的第三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渲染、音乐背景、实物再现等手段,带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情动于中,形之于声。例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通过音乐、语言、画面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园。“你看到了那金灿灿的菜花地了吗?你闻到了菜花的阵阵香味了吗?你听到了孩子们的声声欢笑了吗?”三个问题,伴随着美妙的乐曲调动了学生多种的感官去唤起记忆中的感知,“菜儿黄,蝶儿飞,孩儿戏蝶欢”的场面形象的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时,我就要求学生不要用语言而是通过朗读把你仿佛看到的景、所能体会的“情”表达出来,即“读中传情”。

三是教学生在读中领会知识。课堂上读起来了,课文就活起来了:鲜活的语言形式使学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丰富的语言现象让学生直观而自如地接触了,那么,在老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那些关于语言、语法的一些知识的获得、一些常见的语言运用的规律的掌握将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知识”包含着应该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运用的习惯,也包含篇章结构的知识、写作的知识,这种知识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诉学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自读自得,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三、写作贵在真实,需给学生自由为文的空间

学生为什么要写作呢?叶老说:“那是为生活上有记载知闻,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白出来,这样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由此看来,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需求,是一种内需,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叶老指出:“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叶老曾这样论述作文的认真与不认真:“自己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认真。……反过来,自己没有什么而勉强要写什么,就是不认真。”如何使学生达到叶老所认可的“认真作文”的状态呢?我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要给学生选择写作内容的自由。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于是每个人笔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态。因此,老师应给学生绝对的自由写每个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审视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作为写作的题材。学生写一天的“流水账”,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倾吐”的权利。试想,一个还刚刚七八岁的儿童,就被告知这个不可以写、那个不可以用,那会泯灭他多少情感“表达情意、记载知闻”的需要。长此以往,他还会认为“写作是生活的必须”吗?

二要给学生选择表达情感的自由。由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出发的写作比仅仅从描摹生活的需要出发的写作,来得更为深刻,对写作的意义也了解得更为透彻。因此,教师不适宜给学生出命题作文,更不适宜给学生的作文定中心。学生需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与心绪,那只能出于他个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题作文不可,也应做到叶老说的“题者何?思考之范围也。必以学生所有的东西作范围,或学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为范围。”

三要给学生选择写作时间的自由。每周2节定期作文课的安排,从作文意义的本意出发,也不够科学。叶老说:“咱们学习写作,也要像说话一样养成习惯。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错过需要写作的机会,便是自己对自己的禁遏。一回错过,两回错过,禁遏终于成功;于是,你觉得一支笔有千斤般重,搜尽肚肠你觉得没有东西写的,你不会写作了。”多么透彻的写作心理分析!我们应让学生养成“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的良好的写作习惯,那样才会让学生感到真实,让学生受益无穷。同时我们也要给学生宽裕的时间写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不要总是“今天布置作文,明天立马就交。”

四要给学生选择表达方式的自由。既然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倾吐见闻的需要,可以随便写,可以随时写,那么一切都应该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现、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如泉水“滔滔汨汨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是非常澄清的”。于是写作(非文学创作)似应无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对于小学生作文更应该是如此。叶老多次强调,“写作系技能,……不能空讲知识,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围绕着写作技能的作文训练会让学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学生循格就范,写出“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的作文来。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是“时时写”。“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每有所得即刻写作的记录的好习惯。如当时条件不允许马上写也应养成即刻记录的好习惯。老师可建议学生身边常备一个本子,一点新鲜的事物,一点心灵的感动,随时简约的予以记录。二是“日日记”。叶老提议:“日记最好能天天写,对修养有好处,对写作也有好处。”许多有作为的人,在谈到成功的经验的时候,许多多归功于他们所养成的“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把一天中的要事记下,把白天来不及写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一记录。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日记,不仅培育了情思,锻炼了文笔,积累了材料,更养成了“思考、审视、坚持”等等人生必备的优秀品质。三是“常常作”。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写作是一种能力,“凡能力必须继续不断地磨练,才会越来越精强。”在叶老语文教育理论中,“实践”的思想是一个十分突出的范畴,对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就更大了。一学期8篇的作文练习量是无法培养出“自能作文”的学生来的。“多读书、多写作”是许多人总结的成功经验。大脑同四肢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写作当然也不例外。有了“时时写”、“日日记”的过程,相信“常常作”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样的教学才是叶老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新观点、新方法逐步为广大教师了解、熟悉、认同,小学作文教学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小学作文教学心得。我在小学作文的教学工作中,经过一系列方法改进使学生对作文的态度由“要我学”和“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学”和“我要写”。我对课堂作文教学在实践与探索中感悟甚深。

一堂作文指导课,情境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围,就如鲜花招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使他们在美好的情境中能展开思路,从头脑中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作为题材,写出自己的起初经历和真实感受。我认为,让学生进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从中发现美,感知美,唤起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音乐小品、话剧、编故事、猜谜语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所要表达的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视野和认识能力组织材料,组织故事在脑子里,然后把各类故事由学生组成小组改成话剧表演出来,学生很有兴趣。他们经过讨论,都能根据剧情,塑造自己的角色,因为表演是生动的,又是直观的,再由学生把故事用文字叙述出来,就容易做到有内容,有个性,有文采。通过情境教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练习之中。

另外,如何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俗话说:“学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我认为,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为此,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间接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我指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书报杂志刊载了大量的信息,学生读书读报不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况,还可以学到不少写作知识。

在指导学生读书读报活动中,我还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标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学习、积累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篇好文章,可以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文章精美的语言和作者匠心的构思,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证明,小学生作文应该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生活知识园林中去折枝采叶。只有见识广了,知识丰富了,才能写出一篇篇洋溢着对生活真切感受的精彩力作。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学生们常苦于写作文。于是,一篇篇学生习作要么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要么空洞无物,言之无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学不得法也。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作文教学呢?让我们把视线移向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他曾经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时空,以他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深刻把握,透视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阐发有关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叶老早就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我们如果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那样,局限在课堂内教作文,局限在笔头上练作文,那注定会“走进一条死胡同”。倘若“作文成为生活的必须”的话,学生还会怕作文吗?学习、借鉴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我有几点感悟。

一、写作源自生活,需给学生自由生活的空间

1、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多年的教学,我也深刻体会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写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才会有多样的文章。

2、写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作文?对此,叶老有过这样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并没有话而勉强要说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拿来,当作自己的话,都是和写作的本意相违反的。”从写作的目的上来看,写作是因为自己有话要说才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生活中人人都有说话的需要,都有需要倾吐的时刻,“写作就是说话”,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学生就可以把写作看作是稀松平常之事,就不必从心理上去害怕它。这对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叶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达方式都是从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中而来”。“必须整个生活产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与适宜的表达方式”,才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的希望。”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深领悟古人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深刻内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种情感、一点感悟都可写进文章中来,真实的情感是我们写作的灵魂。

因此,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给了孩子多少广阔的生活的空间?整天呆在“象牙塔”里、埋首于“教科书”中,孩子们能产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与适宜的表达方式”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做,实乃难事。叶老说,写作之前,要让孩子“知人知事”,这“人”这“事”,必须使孩子们去亲眼目睹、去亲自体察才行。叶老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表述:要让小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观察事物,丰富见闻,只有生活才能赋予学生具有这样的本领。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开创一片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有自己主宰的时间,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节假日,孩子们可以去郊外踏青、去乡间游玩,亲近生活、走进自然;双休日,孩子们可以去逛街购物、去参观游览;更别忘了让孩子们有自己亲密的小伙伴,那里也有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大”的人际关系。

二、写作基于阅读,需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统一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不明白这一点,会让我们局限于作文训练这个狭隘的圈子里,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事,写作水平是不会提高的。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目前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阅读”这一关没过好。叶老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写作的技能、本领应该是从阅读中来的。但是如何教我们学生阅读,我认为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学生自己感悟。一篇读物的意义,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读者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发现文章所包含的种种意义,也就是说读物的意义并不等于作者写作的本意,读物的意义应该有读者和作者共同来创造。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开放的阅读,这样所获得的文章意义才是积极的意义。有人歌咏向日葵的“目标专一”,有人却鄙视它的“毫无主见”;有人钦佩春蚕的“全心奉献”,有人却讥笑它的“作茧自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证明了“读书解义”并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者所给的意义,而是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过程。学生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应是教师把作者、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己体味,通过眼前所读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积累、调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再现作者笔下的情景、去体现作者的生活感受,至于能体会多少、体会多深,教师大可不必强求到位,即使主观上有这个愿望,客观上也不可能。小学生读柳宗元的《江雪》与中学生、大学生读之所得体会一样吗?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应允许见仁见智,允许创新求异,关键是去悟自己所能体会的“情”、所能感悟的“理”。例如,对于《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永远那么活泼”这句话,有学生读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学生读出了大自然的“伟大”,有学生读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恒”,有学生读出了泉水的顽强生命力,对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因为这是学生切己的体察,这是一种体现主体意识的自我阅读。

二是教学生在读中传情。在学生“读中领悟情、切己体察情”之后,教师还应要求吟诵玩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演绎文章的旨趣。学生如能达到这个程度,就是诵读达到了另一境界──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悟到了情,还要传达出情,这才达到了“读中悟情”的第三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渲染、音乐背景、实物再现等手段,带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情动于中,形之于声。例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通过音乐、语言、画面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园。“你看到了那金灿灿的菜花地了吗?你闻到了菜花的阵阵香味了吗?你听到了孩子们的声声欢笑了吗?”三个问题,伴随着美妙的乐曲调动了学生多种的感官去唤起记忆中的感知,“菜儿黄,蝶儿飞,孩儿戏蝶欢”的场面形象的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时,我就要求学生不要用语言而是通过朗读把你仿佛看到的景、所能体会的“情”表达出来,即“读中传情”。

三是教学生在读中领会知识。课堂上读起来了,课文就活起来了:鲜活的语言形式使学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丰富的语言现象让学生直观而自如地接触了,那么,在老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那些关于语言、语法的一些知识的获得、一些常见的语言运用的规律的掌握将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知识”包含着应该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运用的习惯,也包含篇章结构的知识、写作的知识,这种知识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诉学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自读自得,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三、写作贵在真实,需给学生自由为文的空间

学生为什么要写作呢?叶老说:“那是为生活上有记载知闻,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白出来,这样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由此看来,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需求,是一种内需,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叶老指出:“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叶老曾这样论述作文的认真与不认真:“自己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认真。……反过来,自己没有什么而勉强要写什么,就是不认真。”如何使学生达到叶老所认可的“认真作文”的状态呢?我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要给学生选择写作内容的自由。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于是每个人笔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态。因此,老师应给学生绝对的自由写每个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审视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作为写作的题材。学生写一天的“流水账”,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倾吐”的权利。试想,一个还刚刚七八岁的儿童,就被告知这个不可以写、那个不可以用,那会泯灭他多少情感“表达情意、记载知闻”的需要。长此以往,他还会认为“写作是生活的必须”吗?

二要给学生选择表达情感的自由。由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出发的写作比仅仅从描摹生活的需要出发的写作,来得更为深刻,对写作的意义也了解得更为透彻。因此,教师不适宜给学生出命题作文,更不适宜给学生的作文定中心。学生需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与心绪,那只能出于他个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题作文不可,也应做到叶老说的“题者何?思考之范围也。必以学生所有的东西作范围,或学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为范围。”

三要给学生选择写作时间的自由。每周2节定期作文课的安排,从作文意义的本意出发,也不够科学。叶老说:“咱们学习写作,也要像说话一样养成习惯。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错过需要写作的机会,便是自己对自己的禁遏。一回错过,两回错过,禁遏终于成功;于是,你觉得一支笔有千斤般重,搜尽肚肠你觉得没有东西写的,你不会写作了。”多么透彻的写作心理分析!我们应让学生养成“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的良好的写作习惯,那样才会让学生感到真实,让学生受益无穷。同时我们也要给学生宽裕的时间写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不要总是“今天布置作文,明天立马就交。”

四要给学生选择表达方式的自由。既然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倾吐见闻的需要,可以随便写,可以随时写,那么一切都应该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现、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如泉水“滔滔汨汨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是非常澄清的”。于是写作(非文学创作)似应无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对于小学生作文更应该是如此。叶老多次强调,“写作系技能,……不能空讲知识,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围绕着写作技能的作文训练会让学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学生循格就范,写出“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的作文来。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是“时时写”。“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每有所得即刻写作的记录的好习惯。如当时条件不允许马上写也应养成即刻记录的好习惯。老师可建议学生身边常备一个本子,一点新鲜的事物,一点心灵的感动,随时简约的予以记录。二是“日日记”。叶老提议:“日记最好能天天写,对修养有好处,对写作也有好处。”许多有作为的人,在谈到成功的经验的时候,许多多归功于他们所养成的“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把一天中的要事记下,把白天来不及写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一记录。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日记,不仅培育了情思,锻炼了文笔,积累了材料,更养成了“思考、审视、坚持”等等人生必备的优秀品质。三是“常常作”。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写作是一种能力,“凡能力必须继续不断地磨练,才会越来越精强。”在叶老语文教育理论中,“实践”的思想是一个十分突出的范畴,对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就更大了。一学期8篇的作文练习量是无法培养出“自能作文”的学生来的。“多读书、多写作”是许多人总结的成功经验。大脑同四肢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写作当然也不例外。有了“时时写”、“日日记”的过程,相信“常常作”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作文教学论文]“自能作文”教学体会 篇7

写作就像建筑!写作人就像建筑师!是用语言文字来构建自己的精神大厦!这个建筑师需要自己勾画蓝图、自己垒砖添瓦、自己涂漆装修……种种繁杂的事务, 更需要我们做好宏观调控与微观把握!

“宏观调控篇”之

一、静心审视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文章所使用的材料、结构安排、遣词造句都是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修改时应先明确本文的中心, 再看此中心是否准确 (即:符合命题的题意) 、积极、新颖、深刻。同时看文章的内容与中心是否相符, 如:记叙文是否围绕一个中心, 议论文是否围绕中心论点等等。如果相去甚远, 则将中心另换之;如果问题甚微, 则修改之。

如:对于半命题“窗外的_________”, 有篇作文填题目为“窗外的美景”。文章文采飞扬, 结构清晰, 材料丰富。但是, 作者只是在文章前半部分写“窗外”, 中间提出:“那么窗内又是怎样的呢”然后过渡到写“窗内”。整篇文章的重点就是写“窗内”。

这属于因随意而部分脱轨。修改时, 要指导学生扭转局面将脱轨的“窗内”部分删掉, 换成“窗外”!从而步入正题。

二、潜心删减材料

中心确定无疑之后, 再看材料的选择!文章所选用的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修改时要看材料的取舍是否恰当, 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能否令人耳目一新!可采用删除法、添加法和换用法, 对材料进行完善!

如:命题作文《被自己感动》, 应重在写自己的优点, 自己的成长。但有的同学却大写特写自己如何想方设法逃学去偷摘别人的桃子, 显然这是与中心不符的。应指导学生运用换用法, 重换与中心有关的材料!

三、清心梳理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写作时思绪的跳跃性, 文章的结构常常是芜杂的, 需要修改者有一颗清净的心, 精心打理。修改者应该首先逐段概括段意, 梳理出习作的结构框架;再结合结构表达上常见的毛病, 如:平铺直叙、缺少变化;段落层次不清晰;过渡生硬;结构不完整;前后、首尾缺乏照应等等对症下药!通过移、换、增、删等方法, 使文章结构合理、脉络分明。

“微观完善篇”之

一、精雕细刻, 让细节鲜活生动

“细节决定高度, 细节决定深度, 细节成就完美!”写作大师们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并用细腻的笔触去表现这些细节, 成为文学园地里一颗颗熠熠闪光的珍珠。指导同学们在习作中精心完善好一至两个细节, 使文章熠熠生辉!可以是动作描写, 也可以是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对话等等。

二、字斟句酌, 让语言文采飞扬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 文章的内容要靠语言来表达。要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就一定要下功夫修改, 反复推敲。如:遣词造句是否规范、连贯、得体, 有无病句, 有无错别字, 有无标点用错的现象等等都是修改的对象。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 也要靠改来扶掖。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方向和要求之后, 以学生自改为主,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综合运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1. 示范修改法

此法较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修改的引导和指点, 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修改意见。这意见既不能是教师包办的修改处方, 更不能是让学生莫名其妙、无从下手的玄乎之词, 应该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点拨之语。

2. 集体评改法

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体评议其优劣, 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改策略。此法以讨论为主,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举一反三,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

3. 换改法

即将学生作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换修改。此法可以在一个或两个班的学生中采用。换改法可使学生完全改变自身角度, 以鉴赏者的姿态, 根据自己的审视标准吸取原作长处, 且大胆地指出原作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换改法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而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水平。

“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不厌百回改”!

相信通过对习作的宏观调控与微观完善, 再加上不同形式反复的修改, 学生的作品肯定会尽善尽美, 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自能作文能力 篇8

关键词:小学作文;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76-0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我校的科研立项课题。下面谈谈自己在校本教研中关于读写结合的一些做法。

一、读写结合以创新为支点

1、读写结合,创新积累

阅读是积累,作文是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小学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图文并妙、文质兼美的范文。文中的重点词句意义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汇报、同学修正等形式来完成。在词语运用方面,引导他们说说生活中曾何处出现,然后联想到这些词句有什么其它用法,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试着说说词语的运用,这样,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历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边读边写的结合。

在阅读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做旁注、写读后感的良好习惯。指导他们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把优美、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其次,把读懂了的内容写下来,把读后的感想随笔记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笔写作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说的正是动笔的重要性。这是由读到写的结合。

同时,结集学生的“作品”集、“读书笔记”等,交流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兴趣、写作兴趣,这是既读又写的结合。

2、读写结合,创新运用

如果说低中年级的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的话,那么,中高年级就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促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

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

如:第10册的《提灯女神》,描写了一位贵族小姐南丁格尔冲破重重阻力,在霍乱横行的贫民窟和臭气熏天的战地医院救护伤病员的故事,体现了巾帼英杰的高贵品质。文章语言质朴,真实感人。按教材要求,应安排仿写你认识的一位伟大的女性。可我没这样出题,心里只想着怎么让学生好写、高兴地写,于是就只提供了一个写作范围,“写一位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人物的品德。 要有真情实感。”写作范围的扩大,使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全班一共写了十几个题目,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学生写的《长途车上》,描写了“深圳——平远”长途汽车司机护送孕妇到医院的动人场面,语言质朴,真情动人。她写道:下午3时,一个孕妇突然痛苦的叫着,一位顾客说“有医生吗,她要生了!”一个20多岁的青年男子走上前,“我是乡村医生,我看看。”检查了一下,对司机说;“情况不太好,快!送医院。”回头走2公里是镇级医院,向前走10多公里是平远县人民医院,客人们也到了终点站,怎么办?救人要紧!司机毅然决然调回车头。在医院门口,一个老太太(乘客)竟然双手合十高呼“阿尼陀佛”。一个平凡的故事,揭示了人性善良的本能。

让孩子们把自己想写的事情,印象深刻的事情描绘出来,为他们独立创新提供平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读写结合以自能为目标

“联系生活学习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应具备现代语文教学理念。把课文教学引伸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让学生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经历来充实课文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灵动而高效。

那么,在这一系列的充实过程中,学生所历练的过程、感受以及收获是最好的习作素材,学生的亲身历练,使他们说真话,抒真情。这才是习作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读写结合的最终目标。下面是学生的一个习作片断:

“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万物成熟,树叶飘落,菊花盛开。满地枯黄的落叶,恬静地睡着;风,不热也不凉,时而轻轻地撩动我不整齐的短发,时而柔柔地给梦中的落叶翻个身。”

“我喜欢收集落叶,在别人看来可能觉得很是无聊,而我却感到他们分外富有诗意。脚轻轻地踩在满地的落叶上,伸手接住飞落的蝴蝶儿,蹲下身去捡拾这些时令的智者,总有一种悠悠然的感觉。凑近鼻子闻一闻,一股淡淡的幽香直入心脾……我把他们小心翼翼地夹在日记里,我要好好珍惜这独属于我的快乐!”

上一篇:今天放学路上作文下一篇:34脱贫攻坚测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