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能作文

2024-07-04

自能作文(通用8篇)

自能作文 篇1

“自能作文”教学体会

[作者] 深圳 黄南

[内容]

深圳市许多学校开展了“自能作文”的教学实验活动,它以“广读――善练――导写”为特色,引入了“一篇带多篇”的新方法,并通过课堂“导读、练笔”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作文能力,使学生有了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的训练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我想,要进一步提高自能作文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去设法加以改进,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克服只重视“堂上导读、练笔”的倾向。尽管“堂上导读、练笔”作为目前自能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细致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等,这些都是“自能作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不能发展丰富的想象能力,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如果缺乏了这些能力,即使他们阅读面再广,词汇再丰富,他们也难以从生活中发现好的写作素材,难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更不能形象、准确地用语言把事物描绘出来。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仅靠“导读”与“练笔”就能培养起来的,还必须靠教师在课堂上指导观察、看图、看录像,朗诵欣赏好词好句,在课堂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接触大自然、旅行参观、观察各种事物等多种形式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其他必要能力协调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作文“自能”的目的!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克服只重视“导读、练笔”的单一性教学倾向。从目前我市的“自能作文”教学现状看,一些教师局限于“导读、练笔”的单一教法上,不能积极大胆地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法,还错误地认为只有“导读、练笔”这样的形式才称得上是有特色的“自能作文”教学,才能区别于“多媒体作文教学”。

这些观点和做法,其实都是忽视了“自能作文”的`多样性,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其实,各种教法都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例如我们在导读、练笔时,一样可以借助幻灯、实物、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作用,让它为“自能作文”服务。这样做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与作文兴趣协调发展。

三、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克服忽视学生生活空间的倾向。作文的“自能”除了思维、观察、语言想象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外,不容忽视的还有学生生活空间对他们作文能力的影响,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灵感常来自于他们的生活。而目前作文教学常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了两个主要问题:1.作文选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2.不注重帮助学生建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针对第一种情况,我想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写他们熟悉的人物、事物,鼓励学生课堂下用日记形式练笔。对于第二种情况,是一个普遍有待于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关注解决的问题,因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功课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活动和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这样的生活怎能让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呢?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均应尽力帮助学生摆脱这种单调的生活,给他们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使他们可以在愉快的心境下去寻找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减轻作文的压力,丢掉作文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包袱,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

自能作文 篇2

一、 引发需要, 乐于作文

语文作文教学中, 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袁浩在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中指出:要减轻学生作文的心理压力, 克服作文的消极心理, 使学生能够把作文看成是一件“愉快的事”。

1.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进入“乐”的境界。现在的小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 希望教师、家长和同学们重视和注意他们。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 让他们能享受自己写作文的快乐, 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 在作文评讲课上, 轮流将本班学生中写得较好的文章在全班朗读, 每次朗读作文时, 我们要尽可能地多挖掘一些学生的优点。有的就是一个词语用得好, 有的就是一个句子写得美, 应该说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闪光点。多让学生的习作得以展示, 展现各种好词佳句, 供大家阅读、欣赏、学习。也给好、中、差三类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 我们会发现当老师念到某一个同学的作文时, 那位同学一定会是两眼放光, 神采飞扬, 那么下次写作文时, 他一定是兴致盎然。这就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让他们发现写作的乐趣。

2.诱发学生写作欲望, 引发倾吐需要。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眼睛靓丽动人, 给人以慈善、和蔼之感, 人就愿意接近。好的作文题可以成为“诱导”儿童打开记忆的大门, 激起写作的欲望。

命题要紧扣学生的生活。小学生的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快乐的家庭生活, 美好的校园生活, 同学间的趣事;科技课上的小实验, 美术课上精美的工艺品;路上的见闻, 城市的变化;清晨的鸟叫, 绵绵的细雨……这些都被学生感知、体验并保存在记忆里。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 就能促进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加工整理, 倾吐并展现出来。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其乐于作文。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小学生想象力活跃, 教师可以让他们自主学习, 大胆想象, 从而提高作文兴趣。例如在看图作文中, 可以先从整体入手, 弄清大意, 然后把图中的事物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解读, 做到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让学生有物可言, 乐于作文。再通过“仿写”、“续写”、“缩写”、“扩写”、“编故事”等作文形式来训练。

二、授之以渔, 感受快乐

当表达成了自觉, 当写作成了需求, 我们就要授之以渔, 让学生跨越心理障碍之线, 感受写作快乐。

1.学会观察, 学会轻松写作。小学生观察事物时比较粗略, 往往是看了之后, 想不起来写啥, 这就需要老师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教授方法时, 老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 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 由表及里, 进行深入观察。例如:观察人物时, 应特别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 并进行细致描写, 使作文“言之有物”。贾志敏老师说过:“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 集中让学生观察描写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设置一定情景, 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时候自觉集中注意力, 进行观察和体验,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描述出观察到的具体情节,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又能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

2.巧用教材, 激发写作愿望。“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要有大量的词句和生活素材的积累。

一是积累来源于课文。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重视文本”的要求, 并在许多课文中提出“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通过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文字优美的课文, 能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材料, 当知识积累到足够多时, 他们在写作时就会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就会激发写作的欲望。

二是要有指导性地让学生学会积累。可以从5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值得积累?课文中哪些写法值得借鉴?课文中的哪些观点和理念值得引鉴?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积极合作和广泛交流, 发掘和积累课文中丰富的写作资源。

三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性、谋篇布局的方式、材料取舍的讲究、过渡呼应的方法以及语言运用的技巧等, 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基本技巧, 并引导学生自觉地在阅读中积累写作资料, 在阅读中锤炼自己的语言。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阅读沉淀, 促进积极写作。小学生年龄小, 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有限, 这是因为学生脑中的词库、句子的积累不足以让他把意思表达清楚, 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针对这一现象, 学校着力于打造“书香校园”, 开展“共读经典名著, 铸就美好心灵”的课题活动, 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书箱漂流”、“好书推荐”、“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活动, 学生阅读的机会多了, 阅读面广了, 潜移默化之间都在浸染、修炼着语文素养,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会快速提升。当“害怕作文”不再占据学生的内心时, 学生积极作文。

三、自改互改, 体验幸福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作文教学评价过程中, 学生不仅是客体, 更应是评价的主体, 是积极的参与者。只有让他们积极地参与作文评改, 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和欲望, 才能让他们有所感受, 有所收获。古人云:“作十篇, 不如改一篇。”虽然说得有点夸张, 却不无道理。学生作文之后如能反复推敲, 剔去瑕疵, 不仅可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提高作文质量, 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修改中悟出作文之道, 学会自我检查、自我评改, 培养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幸福。

培养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能力,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认真自改互改的意识, 明确互改互评的意义。同学之间要学会依据评改要求, 互评互改,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二是让学生逐步掌握评价的标准和修改的方法, 如:中心是否明确, 标题是否恰当, 结构是否合理, 选材是否正确, 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等, 当然每次习作要求各有侧重。学生在完成自我评价后发现问题, 运用“读、找、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修改。评改应坚持以两面性为原则, 大胆评判, 让学生们既可以学习优秀作文的长处, 也可以找出不足之处, 提出修改意见。评改差生作文时, 要让学生们学会寻找“闪光点”。这样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又对后进生起到鼓励作用, 使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三是要持之以恒, 形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在反反复复、� 斟词酌句地修改作文的过程中, 不断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写作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增强了他们自能作文的信心, 体验到作文的快乐和幸福。

通过以上作文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乐于动笔, 勇于探索,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习惯, 逐步形成自能作文能力。既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也让学生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与幸福。

参考文献

[1]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2]袁浩, 戴汝替.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3]唐晓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开放潮 (书香校园) , 2010 (7) .

培养兴趣自能作文 篇3

【关键词】独立作文; 被动学习 ; 主动求知 ; 准备环节; 激发兴趣;主动克服困难; 写法指导

教师教学生写作文,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不需要教而自己会写作文,形成独立作文的能力。《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应当发挥学生的潜力,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三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我的教学体会如下:

一、强化"准备环节",激发兴趣。

作文的难易,往往决定于有无充分的准备环节。

让我先举一个例子:李吉林老师指导学生写《我是一棵蒲公英》。李老师是用观察情景作为准备,教学生写作文的。在命题前,教师带领学生去认识蒲公英,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蒲公英的根、茎、叶、种子,还观察了它的家(小河、田埂),它的家属(小草是兄弟,知名的不知名的野花是姐姐),还摘断它的茎,让它冒出白色的浆液,从而联想到大地是供给它乳汁的妈妈。回到教室,再与学生一起命题:《飞呀,飞呀!》、《蒲公英的一家》、《我是一棵蒲公英》。通过这样充分的准备,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有的甚至到了非写不可的地步。结果,学生作文写得很成功,想象力出奇得丰富。

不是大家都说作文难吗?但在这堂课上,学生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这件事,可以说难,也可以说不难……,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准备功夫够了,要写就写,自然合拍,无所谓难。准备功夫一点没有,或者有一点儿,可是太不到家了,拿起笔来样样都是从头做起,那当然很难了。"

"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充分的准备,才会获得成功。为此,在教学之前,每个学生都对自己所要写的作文内容进行观察、绘图,举行"实物展示"、"作品展示"会,这样一来,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对描写事物的文章必有益处。

现代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具体形象为支柱的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度。根据这一特点,我重视寓写于乐,引发学生兴趣。在作文教学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等形式,使学生能自觉地进入佳境,让他们在切实的"需要"下作文,使他们产生反映身边人、事、物、理、情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将写作视为乐事,乐中求写,写中悟乐。这样,作文教学就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及时发现每个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让学生在精神满足中作文。

二、从动机走向目的。

在充分的准备环节中,不仅让学生蓄积了充足的作文材料,而且创设了诱人的情景,营造了写作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动机。动机一旦激发,教师的命题要求便转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上下句衔接不起来,缺少词语等等,也会努力去克服。

三、教给写法--学生自能作文的钥匙。

作文教学中的写法指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它的实质就是教会学生自能作文。作文写作方法,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它包括命题的方法、审题的方法、选材的方法、构思的方法、个性的方法,等等。在本次作文教学中,我对上述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作了设计,尤其是在作文构思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写作方法:1、物体由来介绍好;2、外形特点很重要;3、功能方面不能少;4、顺序合理详略妙。在教学中,使学生既进行了审题、选材、构思、个性等技能训练,又加强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且懂得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运用,从而使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激励学生自能作文的几种方式 篇4

激励学生自能作文的几种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教学方式的变革,但到目前为止,一提起作文,好多学生不仅仍然害怕,而且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也感到费时低效。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学生对作文心存神秘感;二是一些学生对写好作文缺乏自信心;三是不少教师的作文指导与评改仍然是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和趣味性。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改变这种状况呢?近年来,笔者经过用心的研究和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抄写式

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我这个作家是‘抄’出来的”.细心体会,我从中受到了启发:对于初学写作和作文能力差、且又害怕作文的学生,能否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章或故事让他们抄写,或者是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文或童话故事等抄写呢?经过尝试,效果不错。不过,在运用这种方式时,每次作文要求学生必须抄写两篇以上的范文,或是将一篇范文抄写两遍。笔者认为:这抄写的过程,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抄写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明确作文方法的过程;这抄写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和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这种写作方式虽然是简单的,表层的,但能够消除“作文困难生”的作文畏惧心理。

二、听写式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提倡家长要坚持在孩子睡觉前为其讲故事,这种习惯应一直延续到孩子高中毕业。这是在强调听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设计听写生字,听写生词的教学环节。那么,在作文教学中,能不能来个“听写作文”的尝试呢?于是我结合单元作文训练重点,选择与之相吻合的范文读一两遍,然后要求同学们把它写下来,我把这种写作方式称之为“听写式作文”.

“听写式”比“抄写式”深了一层,它避免了有些学生不愿动脑而抄袭作文的现象,在听后即写的过程中能够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构思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听写式作文不是背诵默写作文,其要求也不宜过高,学生只要能把听的内容大致写下来就行了,当然能写具体的尽量写具体,这样一来,让学生一接触到作文就感到作文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难写。

三、仿写式

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每本都有许多精彩、生动而又感人的课文。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近年来,我尝试了“仿写式”的作文教学方式,即:对那些篇幅较短、结构较为简单且生动形象的课文,讲读完之后,我就要求学生仿写一篇类似的作文。如教学了《第一场雪》,便要求学生仿写《第一场雨》或《第一场雾》什么的;教学了《翠鸟》一文后,就要求学生仿写《喜鹊》、《麻雀》、《燕子》什么的……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可仿写构段方式,也可恰当运用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等等。只要仿写恰当,教师均予以肯定和鼓励。

“仿写式”作文是在“听写式”作文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层,因为它虽然有“抄”或“背”的痕迹,但更多的句段是带有学生的“创作”因素,学生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仿写多了,也就明白了什么样的作文该怎么写了。采取仿写式作文,学生每学期虽然要多写十多篇作文,但他们并不感到负担重许多,况且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多练练笔也是必要的。

四、激励式

大凡教过语文的教师,常常这样抱怨:“学生的每次作文,每篇作文,我都是费尽心血一一精批细改,问题均一一指出,可学生的作文怎么总不见什么长进啊!”分析其原因,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几点外,还有一点就是一些学生只关注分数,并不关注教师的批改及评语,更谈不上去理解它、品味它。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够关注教师的作文批改及评语并发挥其有效性呢?常言说的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我又尝试了“激励式”评语的批阅方式。

1.用叹词激发学生的情。在作文批改中,我一改过去教师那种概括性、抽象性的评语,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晰,语言优美”之类的话为巧用叹词、助词的真情评语,如“嗬,这篇文章真不赖!” “哇噻,这个词语用得真妙哦!”“唉,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有点不妥呢。”“嗯,没想到你原来也这么会写作文啊!”“你这篇作文写得很不错嘛!”“别人说你作文不咋的,老师才不信呢,这不,本次作文比上次作文漂亮多了哟!”……这些带有叹词、助词的评语,不仅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多么关注自己的作文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2.用分数打动学生的心。以前批改作文时我和许多老师一样,多采用五分制或百分制来评价作文质量,有时也采用过增插红旗的方法等,但学生对这些形式已司空见惯,打动不了学生的心。近年来,我将那些老方式改成了千分制。对那些好的作文,第一次我就给他个500分,即使最差的作文,我也给他200分。之后的作文,每次有的加100分,有的加200分,最差的`也加30――50分。这样,他们便都有了努力的目标和激情――向1000分奋斗。尤其是那些平时不爱写作的学生,认为教师并没有歧视他,同样在关注他、重视他,心里也有了作文的动力。

3.用诗歌消除学生的畏惧心。在作文评语中,对作文恐惧心理较重的学生,我时常应用或改变一些贴近儿童语言的诗歌作为评语来鼓励学生。如将《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改成“好作文在哪里呀,好作文在哪里?好作文就在你的脑袋里。这里有好词呀,这里有美句,还有那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并向学生点明:老师改编的这几句话,不仅是一段好作文,而且也是一首好诗。试想,当学生看到这类评语时,怎能不为自己能写好作文而高兴呢?而且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这就是诗歌呀,这也是好作文啊!看来创作诗歌和写好作文并不难嘛!

五、评奖式

笔者记得自己读初中时,一次老师把我的作文当作佳作在班上评讲,从那以后,我不但相信自己有能力写好作文,而且对作文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我在作文教学中,每次作文批改完之后,也非常注重作文评奖。这里的“评”是“评讲”;“奖”是“奖励”.

1.课堂老师多评讲。在作文评讲课上,我尽量多评讲更多学生的作文。评讲时,不求面面俱到,有的评讲一句,有的评讲一段,有的仅仅一个词语用得好,我也来表扬他一番,尽量发挥教师“语言奖励”的作用,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2.课堂师生多赏文。单独的作文课堂教学总是有限的,因而我把每堂语文课前5分钟作为师生共同欣赏本班学生作文的时间。对于好的片段、好的 句子、好的开头、好的结尾、好的过渡语等,或者是教师赏析,或者是学生赏析,或者是作者自我赏析。这样做,既激励了大面积的作者,又启发了其他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赏析作文的能力,现在感到课前5分钟花得真的很值得。

3、平时作文多奖励。对于爱写作和作文有进步的学生,教师随时对他们进行奖励,如颁发“小作家”、“写作能手”、“写作高手”之类便于保存的小奖状,或者奖励笔记本、铅笔等物品,或者给其家长写封短信让学生带回家报喜,或者帮学生把其习作推荐给一些报刊等,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和语言来鼓励学生。

六、数字式

对于平时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我还常采用数字叠加式来激励他们写作。如写日记,开始,仅要求他们写两三句话而已,以后每次只要多写一句话就加100分,多写两句就加200分等。这样,学生习作时,既感到易做,又有一种激情,每次总想多加个几百分,长此以往,最终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

自能作文 篇5

学校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则是课堂,而课堂的焦点是效益。为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进一步落实《罗庄区自能高效课堂实施意见》,加强高效课堂研究,强化“预习引领、先学后教”,“学为主体、以学定教”,“精讲精练、注重实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区教研室建构自能高效课堂精神为指导,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坚持“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真正实施“高效课堂”,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要求

1、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提高教师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教学的能力。

2、努力探索常态教学条件下,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增强全体任课教师对教学新策略的实施与运用的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优质、轻负”的课堂。

4、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共赢。

5.培养一大批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教学程序

1、导入示标。强调教学导入自然、简洁、有效,出示的学习目标要准确,表述要简单明确而又具体,不能大而模糊。

2、阅读自学。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通过看书、查阅课辅资料,或经过简单的思考就能够独立自学完成。具体要求:

(1)自学提纲要有目的性。即必须针对整堂课的内容来设计,不能只涉及局部问题,要起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

(2)自学提纲要有指导性。要让学生看到提纲就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自己做什么、怎么做。

3、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是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提供学生全面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过程。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小组学习的组织和指导上,利用生生互动,相互质疑,相互争论,相互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进行巡回,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及时发现亮点和问题,并加以鼓励和纠正。教学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技能,选择的题目要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问题的设计通过一定情景,能够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生成。

4、精讲点拨(展示点拨):采用多种形式反馈小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给小组充分展示交流的机会,避免回到过去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拔的,教师讲,可以由学生教学生的,让学生教。

5、成果检验阶段(达标测评、拓展提高):

(1)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习题,题不在多而贵精,既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又要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来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发扬,有哪些地方有待改进。

(2)习题设计要有梯度,既要考察知识,又要检测能力,并能分层次要求。要求教师大

量收集、演练各类试题,作到选题准确、典型;在学生练习前,教师先试做完成,做到知量。

(3)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和导学达标阶段,可穿插安排对应小练习,但最后必须要留10-15分钟时间进行整体检测,达到当堂训练的效果;教师在评价时,要把握分寸,既要客观公正,又要适时鼓励,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求知欲。

(4)教师在学生训练时,可随机进行个别辅导和批改作业,尤其是学困生的作业,讲述方法提高作业批改效果。也可安排能力强的学生辅助个别学困生完成训练并批注。课后,教师可将未批改的作业收集,也可另抽查部分学生批注的作业进行课后批改。

四、具体内容:

1、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够细读当前所教年级教材,研读单元教材和每篇文章和章节内容,吃透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教材的联系、知识纵向线索和横向结构、把握知识深度与广度、知识的内涵和教材以外的相关信息,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细致作出对教材处理的构想,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为有效备课打牢基础。

2、规范备课、有效备课。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了解环境、把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两个基本思路(即:要以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要以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线索和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活动训练为线索来设计教学),高质量落实我区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作业的常规要求,做到规范备课。在此基础上,要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备课,让每一节课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结构分明、内容精当,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3、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构建自能高效课堂。一是充分研究学生,要清楚学生“现有发展区”,找准“最近发展区”,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层次,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二是明确教学目标,要树立三维目标整合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适切的课程目标,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三是创新教与学方式,牢固树立“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优化教学策略,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五是坚持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形成自觉审视、反思自己教学的习惯,不断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寻找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4、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明确作业的巩固和检查功能、深化和提高功能、体验和发展功能,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创新作业批改形式,发挥作业批改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师生心灵交流的激励性作用,作业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五、实施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项(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

3、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的使用是否正确;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4、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

自能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策划者、合作者、开发者,加强课堂管理是实现自能高效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编制导学案,让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课中老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再讲解,精讲点拨,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学生要做到当堂问题当堂清。

附:高效课堂的具体要求:

1、课堂要求:①文本挖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刻,是否有自己的认识、观点;②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③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

2、课堂形式:①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学兵,气氛浓厚,人人踊跃;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声音洪亮,无语病;③版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④点评恰当,突出要点,纠错及时;⑤每节课要有总结、反思、测评。

3、课堂流程:①预习交流,确定目标;②分配任务、立体教学;③完成任务,合作探究;④展现拔高,师生互动;⑤穿插巩固,全面掌握;⑥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4、课堂气氛:做到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表现自我,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人人参与、紧张活泼的氛围,使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

六、主要措施

1、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三五×策略及区教研室倡导研究的学科教学策略,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同时要通过专家讲座、骨干示范、同事合作、个人研读等形式,采取培养典型、过程考核、教材教法考试等措施,落实本阶段工作要求。

2、通过加强常规管理,落实集体备课检查制度,设立专门的集体备课室,有分管教干包组督促,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开展备课案例评析研究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3、广泛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组织骨干教师上引路课、示范课,开展全员性自能高效课堂教学评比、青年教师创优课、中老年教

师献艺课等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坚持开展高质量的校本研训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4、通过采取完善常规作业设计要求和评价细则,加强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和量化,开展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

七、实施步骤

1.理论学习阶段

重点是全面系统学习自能高效的相关理论与具体要求,有效提升全体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增强科学运用新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效益的自觉性与紧迫感。并制定个人行之有效的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特别是注重定期召开学科教研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对学习领悟到的认识、体会等交换意见,从内心真正走进新课改。

2.初步尝试阶段

本阶段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对“自能高效”新策略进行初步的尝试运用。首先要规范教案的设计,其设计理念要求体现新策略的目标要求。其次是课堂教学能够体现新策略的指导思想。本阶段的重点与难点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进行认真反思、对照查排、研究对策与实施补救,然后在教研会上进行交流,共同研究,找出合适的方法。

3.学科试点阶段

本阶段是在初步尝试的基础上,以部分学科作为突破口实行课改,对其他的学科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首先由个人申报:教师本人要有强烈的课改意识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较高的课堂教学能力,即可向教导处申报课改之星;同时申报教师确定自己的课改实验班级,教导处要对课改实验班级进行挂牌,并组织教师观摩课堂教学。

4.全面推广阶段

浅议佤族学生自能作文教学 篇6

一、储蓄存库, 积累素材

古人云:“立言之, 要在物。”“物”者, 写作材料。没有大量的材料积累, 就写不出作文。佤族学生满山遍野跑、山上采野花、采野果、放牛, 下河捞鱼、摸虾、游泳, 到地里劳动, 砍柴, 在家里洗衣物、煮饭、挑水、扫地……这些就是他们的生活材料。他们都看到青青的草, 绿绿的树木, 山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 还看到蓝蓝的天, 清清的河水。这时, 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去掉恐惧心理,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大胆地把自己见到的事情, 听到的内容, 书写在作文里, 加上自己见到的, 听到的, 心里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时就要把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书写出来, 这就是写作文。我就是这样, 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练习, 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克服恐惧心理、战胜紧张心态。如一次游戏、一次实践活动的过程真实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作文。鼓励学生不把作文想得那么难, 那么神秘, 作文就是身边的事, 身边的事情就是一篇精彩的作文素材, 只要留心观察, 细心观察, 就不会“愁”作文难写了。同时, 要鼓励学生大胆去写, 去说, 要善于学习, 刻苦练习, 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作文素材。

1. 大量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积词累句。“书籍是帮助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心的滋养料”。面对着汉语言表达能力差, 作文起步晚的佤族学生, 只有大量阅读书刊,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词句, 才能使他们的作文有所提高, 才能使自能作文有着落, 学生们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 将书面语言转化口头语言, 才能够较快、较准地进行汉佤语的转换, 不再让词序颠倒。

2. 制作画册。

让学生在一个小本子里剪、贴或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 并在图画下标出图意。教师不作任何强制, 全靠学生自愿。“小画册”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力和思维想象力, 学生用自己特有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以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生活, 特有的语言表达生活。“小画册”活动不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可以协调课内外互为补充。通过“小画册”活动, 能使学生能力明显提高, 词序不再颠倒了, 还会抒发独特的感情感受, 作文中的结构合理安排, 中心明确。

“小画册”制作也是为自能作文储备材料的好办法。它是开放性、综合性作业, 它给学生架起了一座知识迁移的桥梁, 让学生从读、说达到写、用的彼岸。听、说、读、写同时起步, 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实现语文课标中提到的在语言环境里识字, 在听读环境中说写的目标。“小画册”是自能作文积材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开展活动。

可利用班队会、文体活动时间举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唱比赛、讲笑话、猜谜语、猜字谜;说说认识的历史人物、著名人物、英雄人物、体育明星、歌星;谈谈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广告;打各种球类、赛跑、跳绳、进行其它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 师生融入到了一起, 一起玩, 一起游戏, 一起欢笑, 一起学习, 学生的身心健康了, 学习进步了, 作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游戏中, 看似不带有要求或达到什么程度和目的, 实际上, 在活动中学生已经达到了某个程度和目的。通过活动, 学生个个眉开眼笑, 思维灵活, 与原来他们相比, 简直判若两人。人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不可估量的, 只要引导正确, 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4. 学好每门课程。

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都是学生学词学句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里的古今中外、名人名事;科学课里的天文地理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述说, 也是提高作文的素材;数学课中的数学语言;音乐课里的优美歌词;体育课中的动作操作, 让学生转换为语言表达;美术课上绘画所表达的内容;劳动课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都是积累材料的好场所、好方法。要帮助学生时常观察, 留心注意, 注意积累。

5. 发挥多媒体作用。

佤族学生所在的学校偏远、落后, 没有先进的多媒体课件, 但应尽量使用学校里的课件配备, 使用挂图、投影仪、VCD、DVD、录音机。如难以进行教学的课文, 可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光盘”, 既形象、直观, 又便于学生接受, 同时, 观看光盘, 让学生看看同样是同龄人, 为什么别人能那样做, 我为什么不行呢, 可让学生边看光盘, 边记录光盘里学生的做法。观看后, 还要有观后感、评析。反复的练习、操作, 可促进佤族学生作文的质量。

二、自能成文, 畅所欲言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尤其是自能作文, 综上所述, 就是作前准备 (认识事物) , 表达事物 (作文成文) 以及 (评改文章具备后评改指导) 的过程。在《国文教育的两个根本观点》一文中,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时倾吐, 倾吐能否合法度, 显然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根据的, 要有根据, 就得追问那比较难琢磨的阅读程度。”学生把自身的经历转换成书面形式, 利用在阅读中获取的词汇表达出来, 这就是作文。学生利用原有的基础与积累的材料进行构思, 用语言表达, 写在本子上。

自能作文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自能作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能习作”就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掌握写作方法,形成独立的作文能力。“自能习作”是培养学生立意、选材、组材的自主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日生活的积累,侧重学生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爱写、会写、善写,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能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自能习作的兴趣。如果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习作是一种负担,就会主动地学习,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兴趣。

在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形成一种学习习惯,对于学好语文,写好习作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如在指导《我爱我家》习作之前,先让学生讲自己家里的事,讲父母对自己的爱,讲家庭的和睦等。话匣子一打开,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讲,讲得生动、真实。这样消除了习作的恐惧,从而产生对这节习作课的兴趣,孩子们最厌烦的动手写变成喜欢动嘴说。这样习作的素材就有了,在学生有兴趣时进行习作指导,这篇习作学生完成很好,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抒发了对自己父母的爱,对家庭的爱,这是离不开兴趣的引导。

二、让学生善于观察是自能作文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小学生由于生活单纯,社会经历少,显得无文可写,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眼睛关注生活,领悟人生,发现身边的点滴精彩瞬间。

在平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从中去捕捉闪光点。

在教学中,也时时渗透“习作来源于观察”。如在讲《春》一课时,不失时机地讲到《春》是人们最常见的题目之一,但朱自清先生的《春》最为人们所喜爱,“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景物,朱自清先生却把这些景物描绘得如诗如画,给我们留下了美的记忆。让学生讨论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能把《春》描绘得这样美,通过讨论,大家明白只要做到细心观察,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才会把景物描绘得这样美。

习作的材料从哪里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从生活中来,这就需要观察并体验生活,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那么,就会找到一个取之不尽的材料宝库。一位哲学家说过,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发现它,提炼它,运用它。

三、让学生勤于动手,为自能作文积累素材

学生养成了观察的良好习惯,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也解决了语言积累的问题,就是积累材料。“写”是一个学生多方面才能集中的表现,是有形可见的东西。叶圣陶说:“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为了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勤于动手,多练笔,为习作积累素材。

(1)抓课文中的训练点练写。在日常教学中,每一篇课文就是范文,从中让学生学结构、写法、语言等。在学习过程中找训练点,让学生来练写,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训练点是给文章写一个结尾,在写前没有给学生限制,怎么想就怎么写,但想象必须合理。学生很有兴趣,在自习课上很快完成。全班41人,没有重样的内容,又利用自习课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们争先恐后讲自己写的内容,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又进行了练笔,收到良好的效果。

(2)让学生自由写。“自由写作”也是课程标准要求的,要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每接一个班都让学生准备一个练笔本,告诉学生你们可以自由写,文章可长可短,文体不限,可叙可议,什么时候有感就可以写下来。由于没有给学生定框框,学生特别喜欢写。我还坚持阅读学生的练笔,从中挖掘出闪光点,随时反馈给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素材的积累。学生练笔的内容不拘一格,采用不同的方式:叙事、抒情、小诗,有的在内容旁配上图画,有的从报纸上剪下图片贴在本上再写。让学生动手练笔,从中收获很大。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积累厚厚一本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源泉。

四、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是非常有必要,善于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一种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进行自改,要教给学生自改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自改中有章可循,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1)让学生掌握自改要求。①格式是否正确;②卷面是否整洁;③错别字有几个;④有几处病句;⑤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用错。

(2)自改的方式。①集体修改:集体修改是老师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参与批改,这种方式,目标清楚,要求明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调动学生的批改积极性,让学生学到批改的真本领。②学生互改:学生愿意看别人的作文,更愿意给别人挑毛病。在讲评课上,抓住学生的特点,每次每人一篇进行修改。每次改的对象不同,改起来有新鲜感,因为自己的作文要给别人看,所以自己就会格外认真,以尽量避免“出丑”。经过多次修改,学生也掌握修改的要求,既提高了发现错误的能力,也培养了自觉修改的习惯。③个人修改:个人改是学生独立完成在集体批改和互改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能根据作文的要求进行认真的批改,找出文章的问题。经过训练,自改能力提高了。

五、小结

在习作教学中,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会观察、勤于练笔、自改习作几个方面探索,学生从恐惧写作到乐于写作,从无话可说到写作流畅,从不会改作文到学会修改作文,这样学生的自能习作能力不断提高。我相信,只要相信学生,善于引导,敢于让学生亲自尝试,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自能作文的水平会产生质的飞跃。

自能读书的探索 篇8

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思去问

训练自己能读书,首先要解决学生的主动权。教师要毫不吝惜地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敢于留给学生较为充裕的自学和讨论时间。一篇阅读课的教学,一般应在第一课给学生半节课,有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当然,学生的“学”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所以我们教师在学生自读前要明示读的要求,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培养其提问、回答问题的能力。要培养提问能力,就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养成提问习惯。

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的问题是由教师提出还是让学生去发现,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比如《第一场雪》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学生就提出了质疑,原句这样写的:“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这一自然段主要是写了下雪的景色,作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讲完这段后,就有一个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一段都是讲雪下的大,但是最后一句话中说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就能说与雪下的大有关系吗?因为我们知道,枯枝本身就不结实,就是不下雪,雪不积压在枯枝上,枯枝被风一吹也会断落下来,那么怎能从枯枝的断看出雪下的大呢?”此时,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请全班同学默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在争论中进行引导,让学生注意到两点:一是这句是个什么句?二是注意到句中的“积”字。这句是被动句,说明了枯枝是被雪压断了,不是自断;另一点以“积”字可见,说明了是雪下得多,且是雪下得大,雪才积在枯枝上,把枯枝压断了。而且课文的前面也交待了“刮了一下午的狂风”,一下午的狂风都没能把枯枝吹断,显而易见,如果不是雪大,枯枝能被压断吗?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思维。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课标中指出“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把力和量放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上。我们知道教学的原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试验的自能读书主要是自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而进行的教学,当然,别的教法各有参与应用。其中的讨论是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中心,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普遍动脑、动口,气氛热烈,能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在教学生读书方法方面,可以先组织学生预习或分组讨论,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最好在上课时由教师讲清,有的课文如果时代背景没讲清楚,学生理解课文时就有一定的难度。如《詹天佑》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的历史背景是: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遭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侮,技术上也十分落后,人才缺乏。讲清了这课的历史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就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帝国主义为什么敢要挟清末政府?为什么敢在报纸上极端藐视中国人?这些反映了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以及清末政府的软弱无能,正因为无能,帝国主义才敢要挟。接着细读课文,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弄清文章的脉络,给课文分层,概括层意,掌握重点。然后让学生精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质疑、讨论课文内容,总结中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的学习步骤,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和讨论的习惯,而且使自能读书的风气逐渐形成。

三、教学生批改作业,培养能力

上一篇:麟凤乡中心学校2009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适度拓展教材 构建开放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