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之作文教学论文

2024-07-29

写作文之作文教学论文(共12篇)

写作文之作文教学论文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强调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抒发真情实感的能力, 关注生活, 感悟生活, 以写出有创意、有创见的文章。可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 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 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前途。平时考试, 无论是大考小考, 写人记事的文章又占考试的主体部分。如何把人物写活, 从而把写人记事的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

写人的记叙文离不开人物的外貌描写, 因为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身份、爱好。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呢?下面的几种方法是平时较常见的。

(一) 对人物进行全面描写, 给读者一个整体形象。全面描写, 就是把人物的整体外貌通过对头部、眼睛、嘴巴、高矮、胖瘦等做一个整体描绘, 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人的轮廓。

(二) 对人物的某个部位进行描写。这样的描写方法是对人物外貌描写用得最多的方法。它通过人物的某一突出的外貌特征, 来暗示人物的身份、揭示人物的性格。这样的刻画, 可以着重描写人物的眼睛、头发或者穿着。

(三) 另外, 描写人物外貌, 还可以写出作者的主观 感受, 侧面突出人物的形象。

二、写好人物的动作

如实地写好一个人做事情的动作, 才能够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在教学中, 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好人物的动作呢?我认为要做到两点。

(一) 写出一个人连续的动作。一个人每做一件事都是由很多个动作连接起来才能完成的。如何写出这一连串的动作并且把它写具体呢?指导学生时要引导他们抓住一个最典型的动作, 把这些动作组合起来进行叙述, 叙述的过程中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词, 或者其他能把动作按先后顺序连贯起来的词, 能够做到这点, 这个人物做事情的全过程就好像电影一样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二) 用词要准确。这在写作中很关键, 能否准确运 用动词关系到人物的描写是否生动。教师在教学中多 指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积累、训练, 并且学以致用。动词用得准确, 才能把人物写得更具体生动。

三、进行人物的语言描写

怎样进行语言描写才能使人物形象生动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人物的语言要选与中心有关的来写, 不要面面俱到。那些能够体现人物心情的语言就应写出来。

第二, 所写的语言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人物的年龄不同, 所处的环境不同, 说出的话自然也不一样。一个八岁小孩不可能说出八十岁老人的话, 八岁小孩说的话要体现天真活泼的特点。因此, 写人物的对话时一定要揣摩思考再下笔。

第三, 人物的语言离不开事情的发生, 人物的语言应放到具体的事件中去写。这样的语言显得真实可信, 有时还能反映事情的起因或内容。《羚羊木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篇文章的开头通过“我”与妈妈、爸爸的对话引出了事情的起因, 并且制造了一个悬念。这样的写法值得借鉴。

四、进行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如能准确运用, 人物的形象就能跃然纸上。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 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这是学生最常用的方 法, 也是最简单的。这样的心理描写往往用上这样的 词:我想、我心里想、他 (她) 想、我琢磨着……

(二) 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 能够剖析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例如都德《最后一课》, 当小弗朗士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以后再也不能上法语课时, 他的那段内心独白就真切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自己平时不认真读书, 而以后再也不能学习法语的懊悔心理, 也表达了他对韩麦尔先生的不舍心情和自己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描写方法比上述的描写方法更有深度。

(三) 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如鲁迅《社戏》中“我”和伙伴们撑船去赵庄看戏的一段文字, 作者用沿途景物和船行的速度烘托了自己终于得去看戏的愉快心情和想要尽快看到社戏的迫切心理。

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认识到人物描写的方法不是单方面进行的, 而是综合运用, 这样写出的人物才能鲜活。

写作文之作文教学论文 篇2

互动作文教学新方案之四:学习写通讯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写通讯。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明白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2)了解通讯的种类;

(3)学习人物通讯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写人物通讯。

教学难点:在写通讯时注意写消息的区别。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与练习法综合运用。

教具准备与课前学习

(1)投影机,胶片(或多媒体教室、光盘)

(2)课前选取一个名人充分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

最常用的实用文体应首推消息。其次就是通讯。新人、新事,新发明、新创造、新经验、新问题等不断出现。需要通讯以详细的内容及时反映。通讯反映现实生活给人以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感觉。使人感受到生活丰富的内容与底蕴。

正因为如此,和消息相比,通讯是一种比较详尽地报送重大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通讯。(板书课题:学习写通讯)。

二、学练指导。

(1)巩固复习

师:什么通讯?它与消息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生1:通讯是一种比较详尽地报道重大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同体裁。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用事实说话;都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都讲究时效性。不同点是:通讯比消息更加详尽、具体、形象,可以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方式。具有更强的形式感染力,精神感召力。

生2:她回答得非常好。突出了重点。对于区别,我还有一点补充;从报道的时效性看,通讯不及消息严格,从报道的结构来看,消息一般有稳定而特有的结构形式,通讯的结构形式灵活而多样。

师:这两位同学结合起来就很好的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讨论一下通讯种类。想想看,通讯有些什么种类?

生3:最常见的.就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其他的还有工作通讯、概貌通讯,小通讯等。

(2)写作指导: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人物通讯的写法。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通过人物的活动和典型事情,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创造精神。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写人物通讯,是因为事件都有靠人来完成的。写好事件通讯就容易得多了。

写人物通讯的关健是要在采访搜集材料中掌握大量的细节。再从中筛选出二三个真实的、典型的、最能表现主题思想和人物特

写好中考话题作文之审题技巧 篇3

审题的核心就是通过题目搞清楚写什么和怎么写。在话题作文中,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必须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要通过材料与话题的关系和话题本身所提供给考生的信息来理解;而怎么写则主要在作文的注意事项中,由于注意事项在题目中列得非常清楚,考生只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理解注意事项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审题主要着眼在写什么上,即通过材料与话题的关系和话题本身所提供的信息来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特别是话题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导语,这些导语,或激发想象,或启迪思维,或优美精粹,或含蓄深刻,能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可别小觑这些导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理应对此引起重视。

首先,考生要看“导语”是否暗示了选材范围。如“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它其实为“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一话题指明了选材范围。

其次,考生要看“导语”是否点示了立意角度。如“跨入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家园,享受爱心的阳光,触摸科学与时尚……生活是多么精彩!”导语实则点明了“精彩”的内涵——美丽、奋发、健康等,为考生指明了立意的方向。

最后,考生要看“导语”是否透露了构思方法。

当然以上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割裂的,而是联系的、统一的。这里把它们分开来说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旨在告诉考生审题时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审好题就不会出现不切题和离题的尴尬事。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材料与话题的关系,通过领会材料与话题的关系来理解话题的含义。教师可以把预先准备好的作文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比较材料与话题关系的不同,来理解材料与话题的不同关系。

学生先独立研究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与话题关系的理解来确定作文题材料与话题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将自己的观点与别的同学交流,通过同学的交流求同存异。再通过全班集体交流,每个讨论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将本组的观点与全班同学交流,达到全班认识的一致。最后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教师作总结。在话题作文中,材料与话题的关系主要有四种:材料引出话题;材料解释话题;材料限制话题;材料拓展话题。同时这四种关系并不是单独在起作用,在很多题目中,可能是几种关系同时存在。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对材料与话题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有的时候仅仅根据材料与话题的关系还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还必须考虑到话题本身所提供给的信息,也就是还要根据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话题的含义。

我们来看下面一组话题,(让学生分析话题的共同点)“请把试卷认真读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自然的歌声”“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这组话题的共同点在中心语前都有一些限制性成分,如“认真”“可以”“自然的”“打开的”,也就是状语和定语。这些限制性成分对中心语都起到了很具体的限制,“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可以”明确地告诉考生写这篇文章的前提是记忆能移植,绝对不能写“记忆怎么可能被移植呢?简直是胡说八道”这样的话来。

“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打开的书即意味着我们正在读它,那么我们从书中读到了什么呢?也就是我们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中心语前有限制性词语的话题,限制性词语是话题的关键,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对理解话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种类型的,如:“感悟大自然”“学会共处”“感受生活”三个话题的相同点是结构是动宾结构,这样的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是动词,准确理解了动词的含义便理解了话题。如“感悟大自然”,理解了“感悟”的含义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整个话题的含义就非常清楚了。也就是说,这样的动宾关系的话题中,动词往往是关键词语。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理解话题含义的两个重要的方法:一个是通过材料与话题的关系来理解话题的含义,另一个是抓住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话题。准确审题是考生写好作文的关键,也是使考生在中考作文中得到高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审题时,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是审题的关键,而通过材料与话题的关系和抓住话题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是两个主要的方法。希望考生都能认真做好这一环节。

写作文之作文教学论文 篇4

正如美国人常说的“你可以把一匹马拉到河边, 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作文最好是孩子们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出的劳动成果, 如果没有他们的主动参与, 作文是不可能写好的。因此, 作文教学必须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学生如果能对写作产生兴趣, 自觉自愿写, 那么对他们来说, 作文便不再是一件难事, 而是一件有着憧憬的乐事。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快乐作文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作文兴趣

“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 在作文指导中, 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 使学生大脑受到强烈的刺激, 感到兴奋, 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情境, 一是创设艺术情境,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艺术情境就是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 再现其大脑中存储的文题所需要的生活信息, 用一幅幅日常画面, 扣动学生的心弦。当然教师还可以用图片、画面、音乐等手段制造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对于选材、立意都可以适当由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由、平等地参与讨论, 摆脱学生无话可说, 无情可抒的困境。

学生害怕写作文的根本原因, 在于“无话可说”, 也就是没有写作素材。为了让学生有素材可写、能快乐地作文, 我们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创设快乐的情境, 在学生积极参与、乐意参与的前提下, 让学生感受生活, 体悟生活之乐, 在感性的生活实践基础上快乐地作文。

二、纵横生活, 挖掘文章素材

作文是一种心灵的书画, 是沟通社会的载体。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与学生的思维实际相结合, 要让学生为真情而写作, 为生活而写作, 为快乐而写作。学生们由于身处课堂, 与社会的接触面少, 人生阅历少, 因而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所以常出现一节课过后, 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的情况。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生活联想, 形成生活积淀。

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 笔者不主张学生一定要把日记写得很长。只要把一天中, 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写出来就可, 但不能记成流水帐, 注意运用文辞句法。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他们作文的选材取舍能力, 另外就是使他们的文采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高。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写日记比赛, 看看谁的数量多, 质量高。也有的学生认为学生时代的生活只是简单的重复, 有些单调没有多少新意, 写日记时言之无物, 不好下手。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是有一些, 但过于琐碎, 不值得一写。究其根本, 是因为他们对大事与小事, 有意义与无意义的理解过于狭隘, 认为只有较大影响力的才算是有意义的事。为了消除以上认识误区, 笔者引导学生开始观察生活、体悟生活, 使每一件生活中的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 为作文提供了强大的素材库, 不用为无事可写而发愁了。

笔者经常鼓励学生们在假期里, 放下学习沉重的包袱, 到大自然中感受真切的鸟语花香, 秀美山水。这样一来可以放松自我, 为自己繁重的学习减轻压力, 二来可以践行先贤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教诲。学生们平时较少有机会出去远游, 他们都对旅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这个时候他们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也会对在旅途中碰到的人物与景致留有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写成游记。学生们在如此愉悦的氛围中写作, 而新鲜事物又为其提供了绝好的写作素材, 这个时候便不会言之无物, 甚至超水平发挥, 而写成的游记会成为日后学生们美好的青春记忆。

三、彰显成果, 激发写作动力

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一些学生对作文有厌烦情绪, 那是他们没有体会到自己作文水平的进步。如果自己的习作得到某种程度的肯定, 学生心里必会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 驱使他们向再一次的成功进发, 教师可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一) 多方评价, 唤起写作热情

多方评价, 是指由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习作的评价。首先由老师对学生习作做出评价, 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的作文, 重新感受一下当时的写作过程, 让学生自己指出作文的不足之处。再由学生进行互评, 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受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 同学们对自己的作文通常难以作出中肯的评价, 而对同窗好友的评论可能是“头头是道”。当然这种评价未必能点到要害之处, 但这样做能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批判性思维”, 通对对别的同学作文的条分缕析, 引导自己在作文时更注重句法结构。条件允许的, 还可请学生家长进行评价, 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 也是学习评价的参与者,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际沟通。

老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可采用欣赏评价, 即在对学生习作评价时, 不只与别的同学进行横向比较, 更侧重与本人之前的习作进行纵向比较。对于有进步的习作, 即便还有较多不足之处, 在评分时都要适当加分。写作文评语时, 将表扬肯定的话写在作文后面, 批评的话暂且不写。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委婉地当面对学生指出, 这样学生的自尊得到了满足, 以利于学生在下一篇文章中的自由发挥。正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 多端激励, 感受成功乐趣

1.在教室墙报上展览学生的得意之作。墙报虽然只是一块方寸之地, 但在教室中处于比较显眼的位置。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 自我意识与攀比意识都比较强。当有自己的习作上墙报, 对学生来说一定是一件欣喜的事。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动手写作, 对上墙报文章的题材体裁可以不予限制, 只要有一定新意的或可取之处的即可采用。

2.利用校刊平台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校刊虽说只是一个内部出版物, 但发行对象却是学生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与同学。如果谁的文章发表了, 定会引起其他同学羡慕的眼神。学生的作文发表后, 还可得到一笔稿费。如果单讲金额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但在没有自己赚钱的学生时代通过自我劳动获得的收入。学生们得到稿费后都欣喜万分, 自信心得到了很大地增强, 激励其搜集更多写作素材, 并注重内心体验, 写出更多更好的习作来。

3.鼓励学生结交国内外笔友, 展开书信交流。能在学生时代, 结交到志趣相投的异地异国朋友, 无疑会使他们很有成就感。学生们正当青春年少, 处于人生的叛逆期。他们有着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 尽管他们有的认识可能相当肤浅, 但是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真切感受。同时青年学子对于自己的所思所想需要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结交笔友正是寻求这种释放与印证人生感悟的好渠道。由于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结交到外地朋友, 为了给对方一个好印象, 他们在写信时, 一定会很注重文辞的运用, 从而自觉地搜集与书信相关的素材。学生们通过书信进行着各自人生观的交流, 不同观点经过思想火花的碰撞, 会产生更多更好的观点。不断地进行书信交流, 对于提高学生写作的自觉性与思辨能力, 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四、结语

写中秋之夜作文 篇5

今晚月亮看起来又大又圆。在明亮的月光下,一群群孩子围成一个圈,拍手唱歌。8月15日将是满月。这首歌。

我漫步在公园的林荫大道上,微风吹过家家户户的窗户,带来了新鲜的月饼和水果的香味。我家乡的`月夜很迷人。

满怀怀念,我爬到公园顶,凝视着酒吧旁的运河河;满怀故乡情怀,踏上公园的青石小径此时此刻,思绪跌宕起伏,不禁憧憬着家乡的未来。

崎岖的小路变成了互通的道路;百战百胜的曲江,架起了桥梁;平静的游泳池已经被扩建成一个人工湖,供游客参观

怎样教学生写作文 篇6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资料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培养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平时要养成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积累资料。

(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总之,小学阶段要写好作文必须要加强积累,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

小学生写作文时普遍存在的畏惧心理,原因是小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周围事物,更不愿意去多写周围事物的缘故。很多值得一写的事物,往往是小学生平时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物。由于他们不去注意,也有的则认为是极平常的小事, 不值得一写。因而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所以一碰到作文时,有的面临题目,无从下笔;有的学生则马虎应付,三言两语;有的干脆拿《小学生作文选》中的文章乱抄一通,造成文不对题;还有的怕被老师发觉是抄袭来的作品,则把他人的文章改头换尾,断章断句,随意舍去,使得一篇本来是通顺的文章成了有头无尾或脱节、重复、矛盾重重。往往使老师批改时大费心思,大费精力。 如何使小学生提高作文的兴趣呢?关键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要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习作,更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于生活中,对事物的感受、思维、评价;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大量的习作素材,提高写作的兴趣,就有待老师平时的多方面引导。在感受事物中指导小学生作文。在感受事物中指导小学生作文。小学生的作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谓作文,简单地说,不外是立意、选材、构思、起草等几方面。因为小学生谈的东西不多,加上平时对周围的事物少于观察存忆,头脑单纯。所以对辅导刚刚起步学习作文的小学生,指导作文时,教师可以不必把“中心思想” “选材” “组材”等抽象的名词点明,如不然, 会使小学生感到作文神秘莫测,高不可攀。

三、培养学生写好作文,还必须要说真话

俗语说:“文如其人”见到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见到了文章的作者,一睹作者的精神风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要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作文习惯,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学校乃至全社会都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其次生活本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 也就是说生活就好像一弘泉源,作文时取材于生活,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的习作素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即有。写出来的文章就犹如潺潺溪水,有了生活的依靠,文章才会显得更加明朗,更加有味道,更加个性化,才会生生不息。

写作文之作文教学论文 篇7

一仅就只言片语而简单立意

〖作文题目一〗阅读下面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在“文革”中, 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 等他平反回来, 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 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 当风暴袭来, 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 她以死亡来抗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的学生就根据材料中的“整整七年”立意为“坚持到底才能成功”;就“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立意为“兴趣能创造奇迹”;就“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立意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永不言弃”;就“等待, 让老音乐家获得了重生”立意为“不能像守株待兔似地等待”“学会等待”等。

这些立意都没有考虑材料的主旨来立意, 只是抓住材料中的一个词, 或是一个句子很片面、简单地立意。与题目中的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相去甚远。

二只凭似是而非的直觉轻率立意

比如有的学生就作文题目一, 凭直觉认为两个音乐家身处逆境存在徘徊选择。第一位音乐家选择快乐地活下去, 第二位音乐家为了捍卫心中美好的东西而以死抗争, 就立意为“徘徊对一个人的选择起决定作用”, 简单地就直接谈“选择”。

〖作文题目二〗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两匹马各自都拉着一辆大车。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快, 而后面的一匹马常常停下来。于是主人就把后面一辆车的货挪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货都搬完了, 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 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 流汗吧, 你越是努力干, 人家越是要折磨你。”回到马车店的时候, 主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 我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地喂养一匹, 把另一匹宰掉, 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 (要求同上)

有的学生根据作文题目二中的材料, 立意为“祸从口出, 我们应谨言慎行”。这种立意显然是不能准确理解命题者的意图——赞扬前一匹马的脚踏实地;批评后一匹马的投机取巧。他只是凭直观感觉, 看表面现象, 好像主人杀死这匹马只是因为它多说了话, 或说错了话。

上面所举的立意方式虽然能够全面理解材料, 比第一种仅就只言片语立意考虑得更多, 但这种理解只是误解, 只看到表面现象, 没有把握材料的中心。这种立意也失之偏颇。

三对题目中的材料添油加醋立意

〖作文题目三〗

楚国有个人在郑国做珠宝生意。他用名贵的木兰做了一只装珠宝的盒子, 拿高级香料熏染得馨香扑鼻, 又用美玉和翡翠装饰得珠光宝气的。有个郑国人看到这只盒子, 出高价买了下来, 然后把里面装的珠宝全部还给了这个商人, 只带走了盒子。 (要求同上)

下面是学生根据材料三而写的引出文章论点的几段话:

第一, 郑国人选择了这件华丽的饰品, 而把珍珠还给了商人。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他是犯傻。而我不这样认为, 一个普通的木盒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但是一个用名贵的木兰而且用香料熏染得馨香扑鼻的木盒, 那价值可就与众不同了。所以价值需要发现。

第二, 木兰香, 是种相当名贵的香粉, 而那个楚国人没有眼光, 竟用木兰做成盒子, 且将盒子装饰得珠光宝气,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有点侮辱了木兰。然而, 郑国人就学会了转变, 他花高价买下了这个盒子, 且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就是因为郑国人转变了对盒子的看法, 看到了木兰的价值。因此学会转变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第三, 你知道一块精致圆润的玉是如何雕琢出来的吗?是通过从选玉, 到设计样式, 再到雕琢等一步步复杂的工序;是经过无数工人的双手, 才使玉显现它最完美的一面。因此, 成功的路是遥远的。

上面的三段文字, 习作者对原故事展开联想, 添油加醋, 自己去演绎故事。当然, 如果所演绎的故事是在材料含意的允许范围之内, 那还勉强可行, 但是上面所演绎的故事大大超出了材料含意的范围, 是随心所欲的联想。所以, 这种对材料添油加醋后所进行的立意, 显然是不正确的。他们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来立意。

四无视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粗浅立意

〖作文题目四〗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 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 这里没有对话, 没有微笑, 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一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 他说:“清晨, 空气是那么清新, 洒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 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 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 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 该精神抖擞才对, 可是, 如此美妙的清晨, 人们的表情却如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没有一点惬意的笑容。”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一位叫流少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 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要求同上)

就这则材料学生立意有不少不当的地方, 比如谈“表情”“笑容”等。这些立意没有综合三则材料之间的联系, 失之粗浅。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我们周围笑容缺失, 以“笑容缺失”或“微笑缺失”等立意才是扣住了题意。

造成上面立意不当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材料。把握材料的关键, 就是把握材料的中心。如何全面理解材料, 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呢?

第一, 全面分析材料, 准确概括中心。有些题目中的材料是客观叙述。材料中没有抒情句、议论句、主旨句。针对这种材料作文题目, 应全面分析材料, 如果是多则材料的题目, 更应综合考虑各则材料, 找到它们的聚焦点, 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

第二, 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 更好地把握中心。有些题目中的材料往往会有主观情感态度, 或通过人物的语言, 或通过命题者的议论抒情表现出来。这些就是通常说的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 它们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 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性词句, 就可以把握住中心。如作文题目一, 抓住材料中的人物“笑道”“自杀”等关键词, 把它们对比分析, 就能把握住材料中心。又如作文题目四, 抓住材料中的“ (这里) 没有微笑”“没一点惬意的笑容”“当今社会笑容缺失……”关键句, 材料的中心就显而易见了。

写教学后记之感 篇8

一、教学后记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纠正偏差。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的愿望。然而,无论教师备课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种失误。通过写教后记,不断反思,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取得进步。

第二,有利于学法指导。

成功的学习依赖于正确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发展的理念,要研究学生为何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会适应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并学会独立、科学地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后记,对课内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对症下药,然后让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评价,以便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再产生错误。

第三,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教师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学生涯是漫长的。经过若干年之后,教师很难记起当年的教学情况,只有勤于笔耕,及时捕捉信息,并把它记录下来,宝贵经验才会永久保存。通过写教学后记,把学生问教师的难题及学生的独特发现全部记录下来,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四,有利于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努力把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把教学后记进行提炼升华,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可得到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精心总结的教学后记,可以为写出优秀的作品或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五,有利于教师育人水平的提高。

人性是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上课时,特别是批评学生时,可能会遭到学生的顶撞,教师若处理不当,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严重的是,不当的指责,会毁灭学生远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所以,通过写教学后记,教师可以反思自己课堂的一言一行,理智地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怎样写好教学后记

第一,写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都有成功之处,巧妙的导入,机智的问答、形象的比喻、典型的实例、默契的合作、优美的板书、精辟的概括、完美的结尾,这些宝贵的切身体会,对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写失败之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教学设计多么周到,都有可能出现失误。例如,有时讲解到某问题时遇到难处,教师有可能被“卡壳”或表达不清,令人费解,或电化教学操作不当,甚至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教师应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自己的得失,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教师上完公开课后,一定要及时向其他教师请教,并将宝贵意见记录下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话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写学生困难之处。

教师要写下学生的易错之处,并进行整理分类,找出学生薄弱之处。在后续教学中,利用已有前馈信息,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写教学后记,能缩短成长周期,早日成才。

第四,写学生闪光之处。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在某些方面学生知道的东西未必比教师少。在创造力方面,孩子表现得更出色。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勇于向学生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不愿拜小孩做先生的人,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发现学生闪光点之后,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所在。

第五,写灵感迸发之处。

在教学时,有时师生会共同进入教学情境,师生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但这样的碰撞稍纵即逝,若不及时捕捉,就会空留遗憾。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新鲜问题,这些思维的“火花”会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感。

第六,总结“精彩”之处。

写作文之作文教学论文 篇9

一、关于“写什么”

当前,对于作文教学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很多学生拿到了作文题,往往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脑子里也不清楚这道作文题要自己写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太愿意观察和思考问题,缺少心灵的感受与对话,更不能从生活中捕捉和感悟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

语文课程中的“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写”的活动,先要关注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写什么”中的“写”是课内的指导任务,也就是教师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拥有敏锐的目光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教师在课内要完成的。而“什么”是课外的问题,是学生心理成熟维度的问题,不是语文课程一家的承包地、责任田。影响和制约学生“写什么”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社会生活阅历,二是精神境界、心态与情绪,三是认识社会、提炼生活的立场与方法。

关于高考作文该写什么,阅卷和命题教师通常不作预设。其意义在于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轻易否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有说服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面对高考作文评价“不预设主题”这一标准,怎样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呢?我以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作的真正意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白,自己不是为了写作才去生活,才去丰富生活经验,也不是为了解决写什么,才去追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而是为了生活才写作。

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教师能够唤起学生对作文本质意义的深刻认识,调动学生体悟生活的情感与主动性,指点学生到生活(也包括书本)的广阔原野中去汲取精神营养,能够把这些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学会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善于与自然对话——把自我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不只是身形的接近,更是心灵的融入,用眼去观察它们的形态,用心去倾听它们的声音,用情去呼吸它们的气息;敢于与身边的人对话——多关注别人的成长,体会人生的艰辛,在自我反思和相互碰撞中摆脱“小我”,提升“大我”,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大写的“人”。倘若能够做到,“写什么”的问题就完全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关于“怎么写”

关于“怎么写”的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想清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然后才能做到说清楚和写清楚。以往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时中心要突出,立意要深刻,议论要有针对性和力度,结构要完整,语言要生动等,事实上教师强调的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正确的废话”。谁不想自己的作品生动、完整?但关键是如何写才能做到教师所说的这些要求,我们缺乏具体的有效写作指导,这是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矫正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判断学生审题与立意的对错不仅要看学生“写什么”,更重要的还要看他“怎么写”。立意正确、突出的文章,可能因为学生“怎么写”没写好而变得平淡无奇。立意平平的作文,也会因为学生“怎么写”做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规定学生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确立了“写什么”之后,面对“怎么写”时,不妨设身处地去想:这篇文章要是让我来写,会写成什么样子,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从这样的角度去构思文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特别是从中还能悟出许多作文的道理来。因为,自己写作文,材料、思想等来自自己真实的生活,我们有理由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文内容的写作方法。

三、从指导“写什么”入手指导“怎么写”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着“难教”与“难学”的“两难”现实。一方面,学生普遍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教师对作文教学也存在难教的困惑。学生对写作产生的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可写的题材,不知道“写什么”。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够选择以“写什么”为突破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也解决了教师作文教学难的问题。因此,作文教学应当先从解决“写什么”入手。

“写什么”就是寻找写作的题材,只要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写作就有了基础,基础夯实了,好的作文就会产生。

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要从语文教材入手,通过教学去解决。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既有极高的艺术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在阅读和欣赏范文的同时,教师应当从写作选材的角度去分析,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生活实践去发掘写作的题材。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从背影中反映出的父亲的形象,体会其中所蕴涵的父子深情,结合学生自己对父亲的体会和理解,加深认识,体味真情。背影可以体现父爱,那么,其他有特征、有个性的方面是不是同样可以体现这样的真情与真爱呢?由此可见,只要观察细致,同样会有所收获。

教材中的文章种类繁多,有说理的,有写景的,有抒情的,都值得借鉴。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去寻找相类似的题材,再思考文章的切入点,就可能产生新的立意。如以学生的家乡崇明县为例,古朴的民俗民风、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诱人景致,以及生活环境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找到创作的素材,也就有了“写什么”的基础。

作文教学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还要坚持源于生活写生真情的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实,倾注自己的真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也是丰富而广泛的。波澜壮阔的场景、惊心动魄的事件,虽然都是写作的材料,但它不易被中小学生所能把握,很难在数百字的作文里反映。点点滴滴富于情趣的小事,只要善于抓住其特点,同样能反映生活,凸现主题。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生活更丰富,思考也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些给了学生写作题材更多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有利也有弊,教师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源于生活写真情,并不是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而是要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放飞想象力,而不是去写一些空穴来风、子虚乌有、脱离实际的内容。

怎样在生活、学习的环境里寻找到写作的题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其实,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里,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是很多的,但是学生往往感到生活平平常常,每天好像都差不多,找不到可以写作的素材,也就没有写作的冲动。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就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写作的题材,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自然风光、学校环境、班级里的人和事等结合起来,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逐渐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慢慢培养写作的兴趣,最后达到有写作冲动和写作激情的目标。

作文教学重在“写” 篇10

这便是作文教学的现状。问题严重, 令人堪忧!

愚不才, 在作文教学中走过不少弯路, 教训深刻, 但在长期探索中略有起色。献丑了, 与同仁共斟酌。若能抛砖引玉来, 幸甚!

愚以为, 作文教学无需搞那么多花拳绣腿, 好看不中用。作文教学关键在写, 重点在写。抓住写就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牛鼻子”。古往今来, 中外哪位写作大家不是“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呢?当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若具体到作文教学就是动起笔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写中去猎取渊博知识, 写中去培育盎然兴趣, 写中去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如坚持数月数年, 准让你笔下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说到写, 愚人的具体做法有二:

一、天天练:积累—升华

第一步是起始阶段要循序渐进, 耐心诱导。90后孩子怕吃苦, 一下逼急了会逆反的。从易到难, 一句、一事、一见写起,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完成作业。

第二步是孩子上道了, 则需严格要求, 强化教育。使之持之以恒, 习惯成自然, 无论大人与小孩, 均有一种惰性, 人们常说的鸡公拉屎头节硬。一鼓作气容易, 但热情不被时日淡化消磨, 则要训练恒心。

随训练的坚持, 我发现学生的些许变化:一是读课文认真了, 读课外书多了;二是对身边人和事不再漠不关心, 开始留心搜集素材了;三是日记内容有了升华, 无论深度与宽度皆和起始时不可同日而语了。

二、单元练:设计—组装

单元练也就是正式作文课, 一则有单元提示、引导;二则有几篇课文做范文;三则是有天天练做基础积累的支撑。如果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 现在有了“米粮”, 还有“炊”的示范, 就即便是笨妇也应该做得来“炊”了, 何况巧妇呢!

当然作文不是小儿玩积木, 从设计 (构思) 到组装 (实地写成文) 还是有许多坡坎沟壑的。为摸清学生作文的难度, 我在学生作文前先下水, 探一探深浅, 于是作文指导、评讲就有了发言权, 不再是隔靴搔痒、不痛不痒了。

训练是艰辛的, 投入精力是巨大的。但孩子们的作文积极性有了, 作文教学略有起色, 足以告慰执教者了。意想不到的是对整体语文教学亦是促进带动。

写作文之作文教学论文 篇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许多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感觉写作文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对作文就失去兴趣,当然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我在教学上着重于点燃学生的奇心火花,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增强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把写作变作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惬意的气氛中写出自己心理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创设情境时,老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设计作文的题目。如班级、学校、当地社会上新近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热点话题等等,最理想的是能够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件做出迅速反应。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才能有所感,有所思,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诚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二、体验生活,获取材料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学生写好作文,就要让他们有东西可写。要他们有东西可写,就得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凭自己的头脑思维;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 我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就是四句话:“我手写我事,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情”。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来就会有真情实感。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引发联想,借助已有的生活阅历,关照现实生活进行创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地去接触生活,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通过感悟、体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写观察过的事物,体验过的生活,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这是使作文言之有物的前提。在指导写作文时,要指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身边寻找材料,如上学的路上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正在建成一幢幢小洋房,又如,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有一回,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有几个学生问,怎么写呀?我笑着对他们说:“你们有没有帮爸妈劳动过呢?你们知不知道他们的辛苦呢?”那些学生点了点头,经过我一番话,一位学生就写了《爸爸妈妈真辛苦》。因为亲身经历,有所思有所想,根据自己的回忆,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生动。

三、以读带写,提高水平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语言的积累涉及作文的取材,语言技巧的借鉴涉及作文的写法。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除了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中学语文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结构简单,又通俗易懂的短文,有利于学生模仿,且还能从中搜集到许多的材料,如观点、例子、名言警句等等。单独阅读教材的文章还不够,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如此,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充实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

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周记的形式辅助课内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写周记的同时,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在学期开学初我先做好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数量的命题周记,每两周写一篇。这些命题的周记题目比较小,范围很具体,要求也比较宽松。让他们写起来不感到困难,有不少同学写得挺深刻的。除了让学生周记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周抄写三段认为自己读起来很精彩的文字,这样做,一方面促进学生去大量的阅读,另一方面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材料。通过课内外的大量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激发起来了,大大带动了作文的教学。

四、自我修改,培养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让学生互相修改作文,教师在一边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见效很大。具体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开始让学生感觉写作文批改作文并不难,减轻心理负担;二看卷面是否清洁,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看出来的;三是看错别字有几个,将错字在原处打上示记,并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无形中增长了大家辩别字的能力;四是有无毛病的句子,在下面划一横线并写出错在何处;五看标点有无明显的错误,有明显错误的地方,划出来并订正;六看中心是否明确、集中;七看文章的选材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八看文章的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新,过渡是否自然;九看语言是否精炼。这样批改作文的好处是:经过多次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也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作文能力,给学生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

作文可以这样写——情境教学 篇12

一、引导观察, 感受情感

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社会时, 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 观察生活

确定内容时, 一定要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要有计划地予以安排, 注意循序渐进,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也可以结合参观、访问、娱乐等活动进行。

(二) 教给学生有关知识

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往往受知识面的局限。指导观察时, 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

(三) 设计观察问题

问题的提出一定要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1.要具体。2.要抓住事物的特征。3.要新颖活泼。学生易记, 乐于回答。

(四) 提示实际观察方法

有了以上的准备, 学生对观察内容显得兴致勃勃。然而, 他们的观察活动常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这时, 教师要提示观察方法。由近到远, 由远到近, 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则随具体内容而定。

(五) 回忆观察内容

这一过程将思考与表达有机结合, 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表达事物的明晰性、条理性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为学生写作作好铺垫。在文章结构, 语言运用等予以适当的指导,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 学生普遍感觉原来平凡的生活中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内容, 具有诱人的魅力, 写作文并不难。学生习作篇幅明显加长, 内容也变得新颖, 生动起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先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撰作。”

二、积极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感

“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文是创造性很强的活动, 在创造活动中, 对情感又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发作用。要想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除了把学生引入情境外, 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 自己美化生活情境。这是上述过程的深化。为此, 我在班上动员学生建起生物角, 让学生自己动手培育动植物。开学初, 班上买了金鱼缸, 学生欢呼雀跃, 纷纷将家中金鱼带到班上与同学一起喂养。学生轮流喂养、换水, 对金鱼爱护倍加。通过养金鱼, 学生充分感受了饲养金鱼的乐趣, 对金鱼的形态, 生活习性了如指掌之后, 我又让学生在家里注意观察小猫、小狗等动物。习作题目可以灵活多样, 也可以给它们起名字, 这样写起来自然是活灵活现、出神入化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 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 从生活这块土壤上汲取知识经验, 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写出真情实感, 比如, 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 分别给学生一周时间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并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春游、运动会等活动, 来为学生创设情境, 使作文的源泉变为一潭活水。

三、结合范文, 生发情境

除上述方法外, 还要结合范文创造优美意境、生发情境进行教学, 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是由范文的特点来决定的。因其大部分都选自名家名作, 反映典型事物, 创造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情境。我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范文创造的艺术情境, 在此基础上再循着学生的思路和兴趣因势利导引发情境。这一方法充分利用了学生感情纯真丰富, 富于想象, 易受感染的优势。如《桂林山水》中水、山、洞的排比段结构;《荔枝》中母亲舍不得吃荔枝的细节描写;《第一场雪》中雪中美景的描绘等, 这些情境都可以很好地切入学生的生活, 成为他们作文的好素材。

四、指导表达, 描绘情境

以上三点可以解决学生“有得写”的问题, 而怎么写即如何表达, 则是作文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学生的感受通过表达, 会更为明确, 更为深刻, 这也是写作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指导学生表达, 我认为首先在于指导学生思维, 会想才会写, 想起来就不至于杂乱无章, 是有条有理, 想得丰富, 表达的内容自然鲜活具体。这一切必须在指导下, 密切结合审题、篇章结构的训练进行, 具体的过程是:1.口述内容, 选准中心自拟题目。2.让学生自拟提纲。3.独立习作。4.讲评习作。这一过程是对作文教学活动的总结与提高, 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次评估。对学生的进步, 特别是富于创造性的习作活动要大力表扬, 对不足的则要耐心细致地分析原因, 指出克服的办法。这样, 学生就会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积极性必然会随之大增, 在下轮习作中她们将会更为主动地把情境描绘得更为具体、生动、完美。运用情境教学方法, 带入境界, 仔细地感受情境, 创设情境, 描绘情境。学生必然有所感, 而“有所感”就会“动其情”, “动其情”就会生文。

上一篇:监察思想下一篇:人口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