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点滴体会

2024-10-03

作文教学之点滴体会(共12篇)

作文教学之点滴体会 篇1

一年级新生, 没有上课的概念, 不知道上课该做什么或者根本管不住自己。一个橡皮擦可以入迷地玩上十几分钟;一个文具盒翻过来翻过去地玩;一张小嘴嗡嗡地说个不停;不时有人告状, 一双企盼的小眼睛望着老师, 巴不得老师赶快批评那个同学……要想教好这些小不点儿, 我觉得组织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其实, 只要摸清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再对症下药, 那么上起课来也就轻松多了。现在我就把几年来对低年级有序、有效地组织教学的几点粗浅的经验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制定口号, 抓课堂常规

学生刚入学时, 没有一点规矩, 大喊大叫, 又打又闹, 这时, 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安静下来, 可以制订一些口号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同时也可以在上课时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如:在学生乱说话时, 老师说:“小嘴巴”, 学生接:“不说话”;在学生坐姿不正确时, 老师说:“坐直”, 学生接:“one, two”;想让学生看黑板认真听讲时, 老师说:“手放桌上”, 学生接:“眼看前方”;当发本子时也有歌诀:“传本子, 传本子, 传好本子来写字”;发好本子怎样才使学生很快地安静下来呢?老师立马喊:“一”, 学生接:“拿好本子”, 老师喊“二”, 学生接:“拿好铅笔”, 老师喊“三”, 学生接:“坐端正写”。这样简短的一二三, 不仅规范了学生的写字姿势, 还会养成学生安静写作业的习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较短,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安排课堂中稍作休息, 在休息时可以这样喊:“哆来咪”, 学生接:“我休息”。这样的口号喊起来, 不但班内课堂纪律大有好转, 就连课堂教学效果都有明显提高。

二、树榜样, 抓典型

一年级学生特别希望能听到老师的表扬、称赞和鼓励。老师一句“你真棒”比妈妈买的糖还要甜。所以, 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我就在孩子们表现不好或课上乱说话时, 寻找班内做得最好的同学, 适时地进行表扬, 说:“✕✕同学是我们班表现最好, 最听话的孩子。”话音刚落, 只见同学们就齐刷刷地坐好了, 如果这时还有个别同学没有坐好, 就要抓住典型, 进行批评教育, 让前者与后者形成鲜明对比, 让孩子自己区分好坏,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当某个同学读书的习惯很好时, 我就抓住好机遇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 “瞧, ✕✕同学真会读书, 一手指着书, 眼睛还看着书来读, 做到了心到, 眼到, 口到。”当我表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的孩子时, 其他的同学就会一个比一个声音大, 此刻我感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教学中要尽量挖掘每个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 一旦发现便要毫不吝啬地表扬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表扬。即使学生有错误、有失误, 也要用善意的艺术的方式予以批评, 引导学生改正。

三、先严后宽, 宽严结合

常听有的老师说, 教小孩子, 首先要跟孩子们拉近距离, 和学生成为朋友, 要让他们喜欢你, 正所谓“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话虽如此, 但我却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 孩子其实都是听话的, 只不过自制力比较差, 如果一开始就与他们距离太近, 那么学生喜欢归喜欢, 却少了几分怕劲儿, 以后再想严管就难了。所以我认为, 应该一开始就把学生制住, 让他怕你, 等他们慢慢有了规矩, 再与他们靠近, 拉近距离, 这样学生对老师是既怕又敬。

四、习惯培养

有很多老师都说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没规矩, 上课乱说话, 老师讲课也不听, 该怎么办?其实,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如果第一次上课, 老师在讲, 学生没听或在说话, 老师不加以制止的话, 那他下节课还会说, 慢慢的他会觉得上课说话没事, 就会越说越厉害。而且, 别的同学也会跟着学, 只要有一个同学说话, 老师不制止, 那别的同学看他说话没事也就会跟着说, 慢慢的上课说话的就越来越多, 时间长了, 学生养成坏习惯, 再想改就难了。所以, 我认为, 刚开始, 哪怕上课少讲几道题, 哪怕上课少解决几个问题, 也要培养学生的习惯, 只要有人说话, 就一定要提醒、制止, 等学生养成好习惯, 以后上课就省心多了。上课时还注意哪些方面的习惯培养呢?课前准备:书本怎么放, 文具盒怎么放, 老师要有统一的规定。对没有准备好的学生也是一个警示。师生问好时也要有要求, 学生站得很端正, 很有精神, 整个班级看起来很整齐, 精神饱满。怎么翻书, 怎么读书也要有要求, 左手放哪里, 右手怎么指, 老师要示范, 并在巡视中个别矫正。回答问题时要站直, 两手垂立, 声音要响亮。

总之,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天真又调皮, 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讲故事, 多念儿歌, 多做游戏。他们喜欢老师多变的神情, 动听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 不喜欢老师呆板的教学方式和枯燥的教学语言, 所以要教好小孩子, 老师首先得把自己也变成小孩子, 充满童真和童趣。♪

作文教学之点滴体会 篇2

记作文教学之点滴

小学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忽视生活的真实体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的不良倾向,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仿写练笔的教学策略。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针对这一特点,采取先仿后写的方法,逐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仿写是对经典范文学习借鉴,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再创造的一种创新过程。指导学生根据范文的写作方法,结合训练去创造文章,使学生有路可行,有话可说,能轻松地模仿某篇文章去仿写另外文章。小学阶段仿写练笔应从片断入手。一个片断,从单一性来看,可以说是膨胀之句;从完整性来看,又可以说是浓缩之篇。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读写结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着重进行观察片断作文训练。根据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和特点,把片断作文训练作为突破口。片断训练上接词句的训练,下接篇章训练,是句群的连缀,是篇章的纽带。结构得好片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篇章。由于片断训练记事不求完整,绘物不求全面,无话则短,材料信手拈来,三言两语即可搁笔;有话则长,情之所至洋洋洒洒数百言亦不为多。这种训练不拘形式,不必一开始就为开头、结尾、谋篇布局所困扰,使全部的学生容易动笔,能很快看见自己的成果。片断作文训练最基本的特点是重视段的教学,密切读写关系,扩大生活积累,适用“原型”引路,注重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能力。我在中年级段的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抓住有关课文中写得具体、生动、精彩的典型片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领悟写作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还能使学生在欣赏片断的同时,领悟作者如何把人、物、事、景写具体的,体会写文章时,怎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具体的规律。如在学习《水》时,引导学生体会“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这个片断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从“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在树上不停地叫着”这三个方面,把“八月天多热”写具体的。然后启发学生以“„„多„„”的句式,从几个方面把话说具体。在学习《风筝》时,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放风筝时,准确地用了“托、牵、站、说、跑、喊叫”等动词来描写放风筝的情景。然后,通过开展“吹泡泡”的活动,一边痛快地玩,一边留心观察同学们的动作。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模仿刚刚学习的片断,运用准确的动词把“吹泡泡”的情景写下来。

小学快乐作文教学实践之点滴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作文教学;快乐作文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心理、思维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学生的心理束缚,立足生活,鼓励创新,让学生在自信与激情中放飞思想的翅膀,用心灵和真情实感写作,品味写作的快乐。

一、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欲望是一种原动力,人总是先有心理向往,然后才有动机,才有满足自己需要的行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驰骋的舞台,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广阔空间。一开始,教师可先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全体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一天早上笔者刚到教学楼下,就听到本班教室传来声嘶力竭的吵嚷声,上去一看,原来是李×带来一个新手链,陈×抢着玩,李×不给,陈×又不甘休,这就发生了拉扯推搡的事。晨会课上,笔者就此事,请目击的学生描述事情经过,并对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不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各具风采,且都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李×以《风波骤起》为题讲述事情的起因结果,其他学生则以目击者的身份拟的题目为:《谁对谁错》《有话好好说》……学生积极活跃,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教学效果显著。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现实,走进自然,观察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生活体验,搜寻写作题材。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果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学生去描述、评论,无疑是强人所难,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途径。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让学生有意识地调动各种感官细致地观察事物。在世界环境日,笔者就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每人加一笔”简笔画游戏。笔者先在长长的空白画卷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让学生上来每人画一笔,将自己心中认为跟爱护环境有关的画面画出来,有的画小草,有的画花,有的画溪水,有的画白云……所有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游戏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学生的个性也在游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这样,通过趣味性游戏,学生写作的素材有了,体验有了,情感有了,活动结束后,就让学生记述整个游戏活动的过程及细节,学生不仅有表达的欲望,还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掌握观察的方法。

三、积累写作的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对写文章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师要把增加学生阅读量作为教学重点来抓,除了课堂训练外,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多读书,读好书。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经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还能累积美言佳句,掌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在今后的写作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地使用,而不至于无从下笔,无话可说。若是没有大量阅读作为基础,学生的作文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不能生动地抒发内心情感。当然书也不能乱读,教师要指定一些学生喜欢适合的读物。

四、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

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途径,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可观察、乐于观察的生活资源。这样学生才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才有倾诉的欲望。看到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听百虫啾啾,闻悠悠稻香,钓龙虾,捉螃蟹,捉小鱼……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洗碗大战,减肥日记,与小贩砍价,午睡剪影……还可以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想猪八戒上大学、2030年后的我、神奇旅行等,学生有了新奇、快乐、激动的体验,往往就会有倾诉的愿望。若是教师或者家长能够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所见、所感、所想说出来,用笔记录下来,也就水到渠成了。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为此笔者还精心设计组织了一次“语文生活于作文”的活动,以“今天我当家”为主题。由于是自己身边熟悉的、可观、可感的事,学生写出的文章大都内容充实,感情深挚,还有不少佳作,当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参观访问、街谈巷议的社会活动,这些对学生的发展乃至一辈子都是很有意义的。

作文是一种表达,是人的一种需要,它应该像平时说话一样愉快自然,可以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意识,为让学生快乐生活,写上自己的、自然的作文,享受写作的过程,感受写作的乐趣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文教学之点滴体会 篇4

“澶渊之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重点。而对这一问题,史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认为:它是以宋真宗为首的北宋王朝苟且偷安,屈膝求和的产物;它是“城下之盟”;甚至近几年的教师用书,也把“澶渊之盟”定性为是以真宗为首的北宋朝廷妥协退让之下的产物;它极大地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使宋朝“积贫积弱”的程度大大加深。由于受上述观点的影响,再加上教材关于宋朝政治及其经济状况叙述的偏颇,使得学生要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这一知识点,就显得有些困难。在教学实际中,为了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知识点作了拓展性讲述,以期真正实现上述教学目的。

一、“澶渊之盟”的签订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北宋每年要给辽三十万岁币银绢,这无疑加重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这也是历来被史学界所不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澶渊之盟”的签订,也有其值得肯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它使辽宋人民免受战乱之苦。宋辽长期用兵,两国人民饱罹战患。在此背景之下,北宋朝廷以必要的代价,使人民免遭兵革之苦,换来了宋辽之间难得的和平与安宁,并且使这种局面维系了一百余年的时间,出现了“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事”的太平景象,仅此一例,难道还不能说明“澶渊之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吗?

其次,盟约签订以后,宋辽双方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长期的战乱,人民或从军打仗或背井离乡,四处流亡,正常的生产活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宋辽“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双方人民完全可以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之中从事各行各业的社会生产,这就为医治战争创伤,复苏社会经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时机。北宋朝廷在签约后不久,便下诏:“放河北诸州强壮归农,会有司市耕牛给之……”。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澶渊之盟”的罢兵和好,北宋朝廷哪敢让大批边防士兵解甲归田、恢复生产?

再次,“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的经济交往得到了加强,建立了南北人民的友谊。宋辽之间,边禁大开,双方分别在沿边的雄州、霸州、新城、朔州等地设立榷场。宋向辽输出茶叶、瓷器、漆器、药材、缯帛、书籍等等;辽则向宋输出羊马、骆驼、布匹等。这种只有在和平时期才能出现的互通有无、公平贸易,无疑促进了宋辽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南北双方人民在和平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二、“澶渊之盟”并非“城下之盟”

“澶渊之盟”以后,一味主张投降逃跑的一些大臣摇身一变,换了一幅嘴脸,极力指斥澶渊议和,把“澶渊之盟”说成是“春秋不耻的城下之盟”。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历史论著和教科书,也认为“澶渊之盟”是不光彩的、屈辱的盟约,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加重了北宋老百姓的负担。对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相关的资料告诉学生,上述论点有失偏颇。事实上,“澶渊之盟”并不是屈辱的城下之盟,而是宋、辽之间的和平盟约。

其一,历史实际是以宋真宗为首的北宋王朝并没有为了达成协议而一味的妥协退让,只是在严格把握了和议条件的同时,作了必要的、适当的让步。辽的兴兵犯境,其主要意图乃是要重新夺回曾被异族侵占,在周世宗时业已收复了的关南一带疆土。对此,北宋王朝也了然于胸。故而,赴辽议和的北宋官员,在关南问题上是寸土不让。宋使在赴辽前,真宗告诫:“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宰相冠准则更是疾言厉色地警告赴辽宋使:“……汝所许不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凭公而论,宋使却也未辱使命,早在他临行之前,就立下“若彼狂有所求,臣不敢生还”的誓言。及至辽,果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辽见满足不了在领土方面的要求,又经多方纠缠以后的屡屡遭拒,才不得不同意北宋的条件。最终,北宋以确保领土但给予“岁币”的让步,与辽国政府达成了协议。辽军依约北撤,宋军也班师回朝。

其二,北宋给辽岁币以求通好,是有前朝先例的。西汉建立初期,限于当时的国力,高祖刘邦不仅把大量有絮、缯、酒、大米等物送给匈奴贵族,甚而至于还把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后世即把高祖的这一做法称之为“和亲”政策,为什么“澶渊之盟”就成了屈辱的“城下之盟”了呢?

其三,清朝时期,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康熙皇帝,对周边政权屡屡用兵,并在彻底打败了悍然入侵我国东北地区的沙俄侵略军之后,于1689年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虽然作出了一些比较公允的规定,但在议和与签订条约的过程中,清政府也还是作了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的让步。我们知道,沙俄之于中国,无疑是地地道道的他邦异族,彻头彻尾的外国强盗。能把对真正的外国强盗割让领土说成是“必要的让步”,而为什么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向另一个成员给予“岁币”以求通好竟成了屈辱的行为了呢?康熙和俄国人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的条约”,而为什么宋真宗与契丹缔结的“澶渊之盟”却背上了耻辱的十字架了呢?

三、首先求和者是辽国

纵观整个辽宋议和,首先求和者乃辽国而非北宋。真宗时,辽攻宋,直逼澶州。后双方议和,缔约罢兵。但在结盟之前,是谁首先请求议和?更多的观点认为是宋真宗君臣的一味求和,从而导致了“澶渊之盟”的签订。这种观点的提出,等于明确指出,是北宋朝廷首先请求议和,事实果真如此?

史料告诉我们,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虽起二十万之雄兵,南侵宋境,但战事并未能尽遂辽意。在进攻北宋的威虏、顺安各军被击败后,又转攻北平砦、保州、定州、苛岚军等地,也连连败北。这其间,虽因王钦若、陈尧叟等主和派的煽动蛊惑,宋真宗曾一度信心不足、动摇不定,但在主战派寇准、毕士安等人的激励下,毕竟既未求和,也未退却,而是始终坚持抗辽。相反的是,辽朝朝野在军事上连连失利以后,不免色厉内荏,暗自恐慌起来。在进攻定州于唐河地区被宋军王超所部击退后,辽圣宗便授意降辽,宋将王继忠“致书于莫州石普以讲和”。十月间,辽军在各个战场上仍然屡屡受挫。根据辽国政府的意图,王继忠亲笔写了求和表章,请求莫州都部署石普代呈北宋朝廷。十一月,“王继忠数驰以求和,帝谓宰相:‘继忠言契丹请和,虽许之,然河冰已合,且其情多诈,不可不为之备’”。此后,在辽国的一再请求之下,真宗才诏示石普,让其转告王继忠:同意辽国的议和请求。不久,北宋正式派遣曹利用赴辽,商议议和事宜。

据上述史实,虽然说以真宗为首的北宋王朝,在军事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同意与辽讲和不足为训,同时也就清楚地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首先并且一再请求议和的乃辽,而非北宋。

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张先茂 篇5

大坪镇岩屋小学张先茂

小学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掌握的语文知识运词造句,布段成章来表达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感受和理解。通过作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搞好作文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将会发生重大作用。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学时间,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注重平时积累,为作文做好铺垫。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积累的方法:一是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新编教材中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优美的词语”。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读背是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摘抄可分类抄写,如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色;人的喜怒哀乐的不同心理活动;风云雨雪的不同特点;人物品质的褒贬,以及常用成语、名言、警句等等。如果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了铺垫,能是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如我在教《九寨沟》一课时,让学生积累描写自然景观和动物特点的词语,为以后学生写熟悉的景物打基础。二是让学生练习用词造句,用几个意思相关的词语写一段话,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这样就可达到积累与运用双重目的。三是通过写日记好和周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法,也是小练笔的最好途径,因为日

记的内容广泛,不拘一格,这样就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必有效果。

二、结合生活实际,寻找作文素材。

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农家生活,山村变化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在指导中,就要牢牢抓住让学生有话可写的材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今年指导四年级的作文时,我先设计“介绍我自己”,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性格特点,组织看电影时,有目的地告诉学生要留意影片情节,观后又一“有一本字典想到的”写看了《风雨上海滩》后的感想,由于学生有话可说,虽不尽完美,但能写出真情实感。同时还可结合春种秋收等农忙季节,让学生一方面参加劳动,一方面结合亲身金利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好习惯的养成,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学生观察领悟写作方法。

三、学生的生活环境本身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要让学生评是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摄取写作材料。如景和物、人和事等,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练写“帮妈妈做家务”,“我学会了XX””,“班里的调皮鬼”,“冬天的早晨”,“XX,我想对你说。。。写这类作文,由于学生的参与和有意识的观察,记忆,思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避免了说空话、假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

了兴趣就可以激发灵感。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启发在他们周围发生的事作为素材进行练笔。一是小学生生活中的趣事。如:学炒菜误把碱面当盐,喝水中误把盐当糖,游戏中检点猫的胡须等,让人笑破肚皮的趣事。二是鼓励他们参加征文写作,为班上作文展示平台投稿,这样也可以让学生轻松走进习作之门,是他们想写,爱写,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注重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让学生乐于写作。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发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的情趣。评价时,我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给予不同的评价。在批改作文中,把写的较好的文章让学生走上讲台,全班交流,树立典型。基础差的同学,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如好的开头、结尾,哪怕只是通顺、生动的一句话,一个比较恰当的词,都及时予以表扬,这样就让一些畏难写作的同学得到鼓励,增强信心。

新课标教材教法之点滴体会 篇6

一、注重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中求“获”,教师就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安排好每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灵活地掌握教材,变换角度,引导学生入境。利用挂图、简笔画等进行生動形象的直观教学。或以讲故事、小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我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文,设置悬念:“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第一轮输了,第二轮比赛的地点、参赛的选手和参赛的马都没有变,但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教《太阳的香气》一文时,孩子们在反复阅读之后,对课文的新鲜感已经降低,这样,接下来学习生字肯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于是我设计了发放礼物的形式教学生字。课前我做了很多苹果图片,把生字写在背面,挂在黑板上的苹果树上,在学生阅读完后,我说:“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它藏在了甜甜的苹果里,你们想不想闻闻,闻过之后要告诉大家里面的秘密哦!”。这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来摘苹果,并且兴奋地念出了后面的字。

二、注重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提问,启发引导学生,点拨思路,创设学生质疑问难的情景。例如《小乌鸦和妈妈》一课,主要写了小乌鸦关心很老的妈妈。我向学生质疑:“小乌鸦是怎样对待妈妈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有的学生说“因为小乌鸦小的时候妈妈喂它虫子吃”。有的学生说“小乌鸦生病的时候乌鸦妈妈整天照顾它”。还有的学生说“乌鸦妈妈把小乌鸦生出来再把它喂养大很不容易”等等。学生们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思路大开,思想活跃起来,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注重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要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不断的积累。所以,教师不能把知识生硬地、死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把教学的内容全部移植给学生,强行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学生不但没有积极自学的主观性和独立性,甚至连自读课文的机会都被老师占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自主性,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各方面得以发挥。比如,要给学生讲解课文内容,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通过自读课文,直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不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认真读书,从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认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首先让学生将“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相结合自学课文,接着又给学生提出一个自学目标,把要求提供给学生,自己不必多讲解,只是巡视指导。这样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四、采用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和其快慢直接影响着读写的发展。除了在课本上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巩固汉字外,我还采取了其他形式。如:让学生自我介绍、让学生当小老师把课外认识的字写在黑板上教大家等。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猜字”游戏,找三名学生,一人写字,一人表演,一人猜字。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生字。

初中作文教学体会点滴 篇7

一、注重观察和积累, 厚积才能薄发

首先, 观察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巴金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倾诉, 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事实上作文就是再现生活, 是生活的沉淀。在日常工作中, 我提倡学生多观察周围不同类型的人, 体会生活中的点滴, 把有意义、有趣的事通过日记方式记录下来, 提高学生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例如, 写话题作文“感受”时, 我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春天的痕迹, 告诉他们可以写成类似“感受春天”的写景散文;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同学间的情谊, 启发他们写成“感受友情”的记叙文。其次, 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得多,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写作就会得心应手。

二、注重感情的发掘, 有“情”才能有“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这给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让学生必须了解写出真情实感的重要性, 使他们认识到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感情是作文的血肉。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写真话, 诉真情。

首先, 要利用课堂主阵地, 上好讲评课。实施多元评价, 先组内评析和欣赏, 互相交流构思过程及读后感, 老师再做点评。通过品读、对比, 找出饱含深情的文章, 这个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作文鉴赏能力, 而且能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 要由学生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真正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一方面应多表扬,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我信奉这一点并用于写作评价中。每篇作文后都有鼓励性、欣赏性语言, 这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兴趣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 应尽量使训练题目贴近学生生活, 使他们有东西可写, 有表达、写作的欲望。

总之, 只要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兴趣, 勤于动笔, 学生就会由怕写作文变得爱写作文,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素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就要养成学生观察和积累的习惯, 进行多元化评价, 培养学习兴趣, 使他们真正有感而发。

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8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2. 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

二、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式,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

五、因地制宜地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 引导求异、求新思维

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 拓展观察思考空间

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年级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9

一、收集材料, 让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没有东西可写, 搜肠刮肚也挤不出点东西来, 正如俗话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 一个人头脑中储存的东西少, 生活素材过于单薄, 要写好作文也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学生年纪小、知识面窄这些客观因素的束缚, 促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多想些办法进行教学。

首先, 积累材料, 让学生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撷取, 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园地一, 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在教学中, 我结合综合性学习,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整理自己的房间、学煮面条、和小伙伴捉迷藏、画图画……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 我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做一些喜爱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兴趣的话题记录下来。我就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要求边记录边整理资料, 准备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在玩中学写, 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也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 充实了学生的习作素材, 习作训练充满轻松愉快的气氛, 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带领学生到自然界去观察、感受、体悟, 启迪学生捕捉文思, 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要时常带领学生进入生活的五彩世界, 在亲身体验中有所感受。如三年级下册课文园地一, 写家乡的景物。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是到处存在的, 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在习作前, 我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附近的公园、景区……游玩, 用相机、小册记下自己觉得美的景物。因为有家长的指点, 学生的观察显得有目的性。当然, 作为老师, 我也没闲着, 用相机拍摄、录制景物, 再制作成课件。在习作指导时, 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素材, 又有课件的辅助, 学生进行书面表达就下笔如有神了。这样, 既可避免作文课的单调、枯燥, 又能使学生逐步做到“我手写我口”。既让学生积累了素材, 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发展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二、发挥榜样作用,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现在的小学生,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由于生活阅历较为浅薄, 看问题较为片面, 缺乏深思熟虑, 遇事总是争强好胜, 决不服输, 你好我要比你棒, 于是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树立典型, 设立展示台, 印发优秀习作, 借助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作文教学中, 每一次写完作文, 我都会让学生互相传阅讨论, 组织学生点评, 从中推荐一些作文, 让他们认真抄写并贴在展示台上。由同学先评, 好的作文要写出简单的评语,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看法, 写一写评论, 大多学生从习作者字写得怎么样、语句是否通顺等方面去谈, 但也有些学生涉及其他内容。据此, 我再作详细评讲, 肯定他们的成绩, 于是, 好的作文就这样被学生基本确立了, 习作被选的学生很高兴, 他们看到展示台上有自己的习作, 心里增加了自豪感。没被选上的学生, 先是羡慕, 后来也想上榜, 那种欲望是十分强烈的, 学生都盼望着上作文课。可见,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 这条路径是可取的。

三、参与生活、阅读, 扩大写作空间

学生的生活方式是十分单调的, 几乎是“两点一线”, 生活在这种封闭的圈子里, 是激发不出学生的写作热情的。三年级下册课文园地五, 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在习作教学前, 我就引导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 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还让学生从《智慧背囊》中找出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做好摘录, 让学生把相关的素材读给父母听, 并请父母提出意见。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教学中, 我还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和阅读中接触的相关文章。大部分学生都能把事件有条理、具体地写出来。有的学生还想到爸爸妈妈每天要上班, 回家要做这么多的家务, 还要关心爱护自己, 是多么辛苦啊。表示今后要努力学习, 帮做家务, 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正是从亲身的体验中去获得这一感受的。可见, 引导学生五官开放, 心怀激荡地感受, 在一个情、声、色、味俱全的世界里获取种种形象, 从而来丰富感受, 强化感受,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写作能力。

教写作文就如同教做一道好菜, 必须有充分的材料准备, 对用餐人的喜好和菜色的属性有所了解之后, 再按照各种材料的入锅先后顺序和时间控制, 最后再加以装盘, 才能做出一道精致味美的好菜。总之, 作文教学要积极、有序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材料, 培养他们善于体悟自己天真心灵中激起的波澜和吹皱的涟漪, 捕捉自己稍纵即逝的闪光的跳动, 激发起写作热情。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0

关键词:作文,小学,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而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 则是培养这种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作文时学生选择性、综合性、开拓性地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现实, 表达自身感情的智力活动。它是在思维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倘若要使学生走出“平淡无味、言之无物”的误区, 写出新意浓郁、别具一格的作文来,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创新, 让学生用我的手写我的心。

那么, 如何使小学作文中有新意呢?经过多年的探索,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写即兴作文, 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文的训练时机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 也可以在“计划外”产生。我平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 引导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 在突发事件中, 学生会有感而发, 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感情, 展现出他们激情的一面, 所以, 我善于抓住最佳时机开展即兴作文训练, 极有利于开拓学生写作思路, 培养学生的作文创造力。例如我们这地方夏天经常会下起雷阵雨。在一次语文课上, 狂风乍起, 天空骤然变得一片昏暗, 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 豆大的雨点冲刷而下, 地面瞬间溅起无数带着尘土的雨花, 窗外一片混沌的世界。学生们望着窗外, 表情各异:有的好奇, 有的惊讶, 有的害怕, 思路无法回到课文, 于是我索性让学生放下课本, 走到窗前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 聆听大自然是宏伟的交响乐。其间, 让学生随意交流、议论, 谈谈不同感受。雷雨过后, 我稍作准备, 引导学生进行了口头作文。有的学生生动地描述了雷阵雨的撼人景象, 有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感受, 还有的学生发挥奇思妙想, 述说了心中的一个美丽的童话。由于抓住了最佳训练时机, 学生们情动而辞发, 争相发言, 语言流畅而富有个性。在这个过程中, 描述、抒情、想象结合在一起, 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得以训练。事后, 我再让学生把口头作文整理成《感受暴风雨》的书面作文, 大家普遍完成得很好。又有一次, 离学校附近的山上发生火灾, 当时正巧上课, 火灾时的浓烟弥漫整个天空, 燃烧声、救护声、警车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 学生无心上课, 我让学生走出课堂看眼前发生的一切。大火扑灭了, 同学们走进课堂议论纷纷:有的说这场大火好险呢, 差点我们学校也遭殃了……随后我让学生写书面作文。在今年全市举行的“保护我们绿色家园”征文比赛中, 我班吴建国写的《我不想再看到那一幕》一文荣获市级一等奖, 张东、吴萌希两位同学均获得二等奖。这样的即兴训练既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在不容忽视。

二、知道学生学会观察,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作文

我们知道,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小学生的作文必须建立在“说实话, 写事实”的基础上, 培养学习观察的能力、方法, 习惯特别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 同在生活中, 有的学生有话可说, 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为此, 我把观察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1、观察必须细致入微

除了盲人, 每个人举目都在观察, 但是绝大多数人在一般情况下, 对事物都是一见了之, 不作彻底了解, 小学生更是如此, 表现在作文上, 就是翻来覆去总是几句话, 不具体, 感到无啥可说, 针对这一问题, 我就结合当地果点或各季植物进行命题, 让他们带着任务到实地进行认真仔细观察, 并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比较。如在一次游园活动中, 我着重让学生看公园一角的喷泉, 喷泉的雕塑造型, 水从喷出到落入池中的过程, 都逐一仔细地观察, 并让他们感悟和品尝自己的感受, 这样学生觉得有东西写了。有位同学在《公园一角》一文中写道“……只见花丛旁边喷水池中, 人的倒影个个都在闪动。池中央是造型优美别致的雕塑喷泉, 那一朵盛开的荷花上站着一只仙鹤, 正在仰天长啸, 还不断地从嘴里喷出一股股水柱。直射空中, 到了上空, 水柱就化为无数小珠儿, 又各自敬开成一颗颗珍珠, 从空中撒落下来, 落入池中, 溅起一朵朵浪花……”。这样做, 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有了详细的材料, 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2、使观察在比较中联想、感悟中升华

观察只是感知事物, 启迪智慧的“窗口”, 为了认知事物和写好作文, 还要深入到“室入”也就是在观察的同时要有目的地进行比较、联系、感悟、体味, 是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趣味性和思想性, 有血肉和灵魂。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在长期培养锻炼中逐步形成的, 不能急于求成。我是始终坚持抓这方面的教育指导, 紧抓不放, 现在也初步见到了成效。如不少学生在写《记一位勤劳的人》一文时, 能抓住“勤劳”这一人物特点, 并把它从众多熟悉的人群中抽象出来, 还能联想到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观等, 使所写的人物比较典型。

升华应是无穷尽的, 我曾经告诉同学们,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达到触景生情。

三、创设情境, 让学生快乐地写作

在小学低年级, 培养学生学习写活的兴趣至关重要, 到了高年级增强叙述作文的自信心成立关键。学生若有了写活的兴趣或作文的自信心, 书面表达能力就会快速提高。要实现这个目标, 前提是要让学生在作文时有内容可写, 同时在写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书面表达的乐趣。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发展规律,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采取种种方法, 创造各种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我在指导习作《记一次活动》时, 把游戏引进课堂, 便是一次成功的实践。课前,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十只气球。课堂上, 让学生把气球系在脚上, 然后互相踩别人脚上系着的气球, 踩别人脚上的气球越多越好。在这一过程中, 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 如有顺序, 抓住特点, 主要发展变化等等。学生在写作时, 我不作任何内容上的限制, 放手让他们去写自己喜欢的东西, 结果孩子们的表现特棒!请看:

“比赛开始了, 哇!‘噼里啪啦’比放爆竹还爽呢!我看中了一只蓝气球, 趁着别人不注意用力一踩, 非但没踩炸, 反而撞痛了头, 看来蓝气球可顽皮的了。我心里暗暗说……”

“教师别出心裁, 让我们开展了‘勇者总动员’这个活动, 来试试我们的胆量。刚开始我们还有些害怕, 你看我……”

“……见此情景, 不服输的我马上抖擞精神, 去踩别人的气球。我紧盯一个红色的气球, 快跑几步, 然后用力一踩哦!红气球在我的脚下成了几片花瓣, 我高兴得雀跃起来。”

由此可见, 我们的学生不是不会写文章, 而主要是缺少体验, 一旦有了丰富的感受, 就能写出连教师也惊叹的作文。

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 语文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更是如此, 小学作文力求做到用心感悟, 写出真情, 有所创新让作文教学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沈会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美小学作文教学比较[J].安徽教育, 2007, (01) .

[2]胡笑霄.小学作文教学要重视教材中的细节描写[J].作文教学研究, 2009, (01) .

[3]宋道晔, 李香菊.滨州市滨城区小学快乐作文课题组, 引领学生步入快乐作文的殿堂——滨州市滨城区“‘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教育, 2008, (Z1) .

[4]赵景瑞.小学作文训练课精彩片段评析——《发短信息》教学案例与解读[J].小学教学参考, 2008, (Z1) .

[5]秦霞.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05) .

[6]杜红梅.中美命题作文的比较及其借鉴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4, (07) .

[7]柴国华.改写与比较:优化小说教学的新途径[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02) .

作文教学之点滴体会 篇11

关键词:培养兴趣 激发情感 创设情境 互动愉悦 和谐融洽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学校音乐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综合学力,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为目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可以极大地调动和发挥欣赏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强烈地打动人的感情,使欣赏者情感上得到陶冶,思想上得到启迪,精神上得到升华。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里就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说:“你天天可以为学生上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音乐课是他们期待的课。由于学生是城乡结合,大部分人对音乐的理解就只有一个字——唱,而没有“赏”这个意识,“唱”即唱歌,唱的大多数是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器乐等兴趣不浓,对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去激发和引导。

(一)讲述音乐故事,激发歌唱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其原因是:学生听不懂旋律,感受不到音乐形象。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心理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生动有趣或曲折感人的故事中愉快地学习。如在欣赏古曲《流水》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讲述音乐故事可以是歌曲的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及社会艺术价值。如我在教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时,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因为这首歌当时是由电影《城南往事》而变成家喻户晓的歌曲,我深情地讲述电影中小主人公童年的遭遇,学生们认真用心地聆听,结合故事,再次欣赏歌曲,从电影 里透露的情感去体验歌曲中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学生由最初的那种浅浅悲凉的感觉,逐渐进入到情真意挚,声情并茂地歌唱表演的境界中。

(二)采用卡拉OK形式演唱,产生心灵共鸣

卡拉OK这种演唱形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教师或学生的范唱,更能引起共鸣。我在上高中音乐鉴赏课第三十三节《流行风》时,全班同学分两个组、派不同的代表演唱自己拿手的流行歌曲。当一位女同学声情并茂地演唱《隐形的翅膀》时,同学们都很熟悉并十分喜爱,台上同学的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有的跟着旋律模唱,有的挥起双臂互动,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这首歌表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在电视剧《水浒传》中也有首非常高亢,嘹亮的歌曲《好汉歌》,一位男同学非常踊跃地走上讲台,激情歌唱,台下同学也为之动容,应声合唱。歌曲表达了水浒梁山好汉的豪放、粗犷的性格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在又一次的欣赏歌曲中,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歌声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课堂主题密切相关的歌曲导入新课,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心灵共鸣。

二、创设课堂情境 体验愉悦教学

由于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将情、言、行融为一体,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通过学生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通道的协同活动,借助情境和具体生动的形象,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课堂氛围和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欣赏京剧梅兰芳的代表作时,课前老师在教室张贴生、旦、净、丑的四大行当的剧照,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氛围,请同学猜四大角色,让学生“画脸谱”,并推举代表参加模仿秀比赛。比赛项目有:生、旦角走路和学句学唱,最后为获奖者颁发奖品,每人获脸谱头像一套。学生们兴高采烈激动地说:“如果每一堂音乐课都这样上那该多好啊!”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快乐体验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无论学生的即兴表现效果如何,对于他们的积极表现,老师都给予肯定。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享受表现之乐,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生氛围

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的一个启迪,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在一起,保持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了解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让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教师的衣着要得体,美观大方;教态自然,示范动作有美感,要进行“微笑教学”等等。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式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愉快合作的相互的过程”。

综上所述,是我对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课程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好一堂丰富多彩的优质音乐鉴赏课。

作文教学之点滴体会 篇12

一、注重积累, 夯实写作根基

做好积累是提高作文教学的基础。郭沫若有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多方面涉猎, 写作才能言之有物;多角度积累, 才能厚积薄发;多阅读多思考, 才能妙笔生花。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 积累语言是丰富知识、采撷词汇的主要途径, 具体做法是多读书、勤动脑、会记录、成习惯。写作素材是文章的血肉, 积累素材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渠道, 关注社会, 留心身边小事, 记录多彩生活。情感是文章的生命, 积累情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写作训练要提高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细节, 真实反映生活, 真切抒发情感, 必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如:讲解《与朱元思书》时, 教师用声情并茂、富于文采的语言, 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师生赏析过程中, 强化文章的写作特色, 明确积累方向, 细化积累要点:一方面奇异的山水体现景色美, 写水时由“清”到“急”, 反映了江水的变化, 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写山时通过视觉的角度, 运用神奇的想象力, 巧妙突出群山的静态美、动态美。另一方面工整的句式体现语言美:如在写动态水时用了“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两个整齐的比喻句来形容水的急;在刻画山的特点时更是选用了“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等讲究对仗、声律的句子来写神奇的山峰。品味经典语句, 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实践表明:立足教材, 关注生活, 教师引领学生挖掘美点, 多方面积累, 多角度感悟, 定能文思泉涌。

二、广泛阅读, 拓宽写作视野

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 也是提高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读的发展。广泛阅读是增长知识、启迪思想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能力、熏陶情感的主要途径。读历史, 读名著, 了解文化, 获取丰厚渊博的知识;读杂志, 读时事, 获取信息, 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读焦点, 读世界, 拓宽视野, 增长学生见识, 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真正地提升语文素养。

三、立足教材, 激活写作形式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依课标, 研教材, 赏写法, 妙拓展, 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渠道。教材不同, 文本有别, 写法亦不同。作为教师, 备课并挖掘教材中能进行写作训练的资源, 激活写作形式, 适时地进行有效的训练, 高效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仿写, 巩固写作方法;改写, 提高创造能力;补写, 激发写作兴趣;续写, 培养想象能力。无论哪一种形式, 教师都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尊重文本, 结合自身的阅历及情感体验进行创新, 尽量把作文训练具体化、浅显化、生动化。

四、开展活动, 丰富写作素材

课内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作文教学要开展有益的活动, 活动内容力求生动有趣, 活动形式力求新颖别致, 活动评价准确公正, 以此扩大学生参与面, 调动学生积极性, 积累写作素材, 拓宽写作渠道。

如:课内开展演讲比赛, 办手抄报, 参观访问第二课堂活动小组, 开故事会, 演课本剧等, 充实经历, 活跃生活, 培养各方面语文能力。教师可以时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融入社会, 如游览、郊游、清扫街道、去养老院打扫卫生、搞环保宣传等, 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从旁辅导,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发挥创造精神。把语文教学真正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每次活动目的明确, 记录真实, 交流充分, 感悟深刻。事实表明:积极开展语文活动, 不但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而且还能彰显个人的独特感受, 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集体互评, 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时评价也是对作文教学效果考核的一个环节, 教师通过评价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写作水平。遗憾的是很多学生随意看着批改, 心不在焉地听着讲评, 再加之教师的讲评蜻蜓点水, 故收效甚微。学生集体互改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比如作文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里的学生应该是优差结合的。由成绩佳的学生担任组长, 然后每一次讲评课都会有一篇典型文章, 作为小组成员点评的素材, 发挥学生之间的评价作用, 教师予以必要的引导和指点。待学生批完之后, 每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由小组长代表进行总结陈述, 最后由教师点评各组发言内容。

如:《心声》作文讲评, 师生共同欣赏佳作, 品味细节的妙用。然后向各小组发放问题作文, 组内修改品评, 为中等文添加人物动作、情节、环境上的细节描写, 做到描写生动形象, 语言简洁生动, 巧用修辞, 增强文采。

写作教学是一种具有综合能力要求的教学,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 有系统性地开展作文教学, 巧妙地讲解作文技法, 授之以渔, 多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 多一些润物无声的训练。馥郁芬芳的生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 温情脉脉的文字自然自其笔端流淌。

参考文献

[1]谢小青.初中作文教学生活化初探[J].科教导刊, 2011 (15) .

[2]苏照杰.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六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 (7) .

上一篇:班级帮扶工作下一篇:地方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