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改革之管见(共12篇)
作文教学改革之管见 篇1
一、学会听
1. 学生学会倾听。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现自我,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有些教师误认为对学生提出要求, 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大力提倡自主空间, 任学生尽情张扬。从而使课堂没了规范性, 到处一片“气氛融洽”。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学会倾听, 才能从听的过程中汲取别人言语中所蕴含的优美, 获取语言中所含的信息, 学会不同语言的表达, 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 作文自然不是问题。
2. 教师要学会倾听。
有人说, 中国教师不善于倾听, 究其原因, 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很多教师习惯于自己肆意地言说, 要求孩子只有服从和执行。这样一来, 如何为学生学会倾听做表率呢?因此, 教师应该也必须学会倾听。只有当教师身体前倾, 双眼注视, 侧耳倾听, 我们的学生才会觉得受到尊重, 才会有说的自信, 也才能畅所欲言。学生乐于说, 乐于表达, 不知不觉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从另一方面讲, 只有教师认真倾听, 才能从学生的口中知道其表达的详细内容, 才能准确地辨别、判断、选择。及时捕捉价值的资源, 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正确的评价, 从而使学生改掉缺点, 发扬优点, 为作文打下基础。
二、学会看
1. 在生活实践中学作文。
(1)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首先, 在观察前, 要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目标。只有这样, 学生才不会随意地看, 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其次, 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看。如写人, 就要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观察, 并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观察时, 教师还得做必要的讲解, 点拨学生正确观察。最后, 教师还应进行理性的渗透。单靠观察, 没有理性组织的作文只能是记流水帐。因此, 教师在学生观察后, 应引导学生在观察的素材中加入个人的情感、观点、想象等内容, 使所观察的内容变为有血有肉的作文载体。 (2) 在生活中教会学生观察。在生活中, 每个学生身上发生的事都不同, 有的参加比赛获奖, 有的得到“三好生”称号, 有的游览了名山……这时, 教师就可以在生活中适时引导他们把这些生活经历转化为写作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教会家长, 如何在生活中让学生留意观察事物、事情, 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
2. 在读书实践中学作文。
作文从生活中来, 作文也从书本中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毕竟有限, 而且单纯的生活记录, 只会变成一种纪实, 缺乏文章生动与趣味。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学作文。引导学生品读书本里的人物, 作者的写作方法。如教学《桥》这篇课文时, 笔者就注重学生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简短而有力, 优美而震憾人的特点, 从中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写场面, 写人物。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 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丰富背景知识, 从而更好地为作文服务。
三、学会说
作文, 事实上就是把内心的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一个过程。转化为口头语言是作文的另一种方式。学生随心所欲地“说”, 便于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 有效地将口头语和书面语结合, 便于学生从所想向所写过渡, 便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 积累写作素材, 促进学生快速地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因此, 笔者在课堂语文教学时, 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例如, 每节语文课前, 我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事或看到的书的内容, 讲述给全班同学听。要求讲述者把内容讲清楚, 讲具体, 要流利。倾听者认真听, 听完作出评价, 哪里讲得好, 哪里讲得不好。教师给予讲述者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从而树立学生倾诉的自信。课堂教学过程中, 笔者还注重鼓励学生发言, 给予广大的表现空间。并适时点拨学生, 让学生把内容说完整。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架起了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桥梁。
四、学会写
听、说、读、想的最终目的是写。如何学会写呢?笔者认为这“写”应该渗透在每一节阅读课中。课堂中, 林老师主张一课一训练。当时, 两首古诗学完了, 林老师又出示《送别》这首诗, 引导学生吟诵。之后, 在《送别》音乐声中, 课件出示学校一些建筑画面, 并用言语渲染:“孩子们, 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 我知道你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留给母校, 希望你们也学今天的诗歌, 借一个景或几处景来抒发你的情。”对于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来说, 这样的言语, 这样的音乐, 完全调动了他们的情感。因此, 之后的诗歌展示特别精彩。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林老师很好地运用了这一工具性。不仅学生学会了什么是借景抒情, 还懂得了如何借景抒情。当然, 这样的训练不是每节课泛滥地进行, 应恰当地去体现。
因此, 真正的作文训练不应完全体现在作文课上, 而应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和学习的每个角落。只有“随风潜入夜”, 才能“润物细无声”。
摘要:教育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 心理负担越重。心理负担越重, 学生的作文就愈加失去灵性和创造性。“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高妙的作文之道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来的。因此, 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作文, 潜移默化渗透作文, 不知不觉提升学生作文素养, 使学生不再怕作文。
关键词:倾听,观察,想象,表达
作文教学改革之管见 篇2
作者简介:魏琴(1965.07―),女,河北宣化人,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中学高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摘要:本文针对在教学《七月》中遇到的诗句“九月授衣”“同我妇子”“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七月》诗的作者问题也谈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诗经 教学;诗句理解
《七月》是国风中的精华,也是《诗经》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全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是诗经中最长的一篇,它全面地反映了周朝早期豳地的农业生产情况特别是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农奴充满血泪的艰苦生活,是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劳动人民无休止地劳动,而仍过着衣无着的悲惨生活。暴露了西周初年的社会关系,如实地记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更准确地理解诗所反映的内容,笔者在这里对该诗的部分关键性语句的解释以及该诗的作者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关于几个关键性语句的解释
1.“九月授衣”的.解释
高亨《诗经今注》中说:“授衣,是拿衣服给人穿。农奴的衣服由奴隶主发给”。而朱熹的《诗集注》释为“九月霜降始寒,而蚕绩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御寒也。”此说法和《毛诗》所言“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衣矣”如出一辙,究竟授衣给谁,均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如果是像高亨所言,由奴隶主授衣于农奴,那农奴们为什么还会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之悲叹呢?张启成在《的作者及其思想》一文中这样说:“‘九月授衣’几句,该作这样的理解,九月里该缝制冬衣了,否则冬月北风其凉,腊月寒气刺骨,农夫们无衣无,又怎么度过一冬呢?”这显然是所谓的“家臣说”的观点。实际上,在半奴隶半封建社会里,农奴受着双重压迫,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农奴主是极其残忍的,根本不可能那样设身处地地考虑农奴们的温饱问题。因而这种解释更是近于荒唐。
我们常讲,理解文章中的字句应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按这种办法去理解“九月授衣”,要比其它几家的解释更切合诗的意旨。因此本人认为,比较可取的是余冠英对“授衣”的解释。他认为“授衣,是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 ,所以这里开始做冬衣。”这种解释更符合《七月》第一章的内容实际。
2.“同我妇子”的理解
“同我妇子”一句,历史上,各家的解释也是有所不同的。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农夫出耕的时候, 周君带着妻子到田头上举行v礼,表示给农夫亲自送饭。” 句中的“v礼”指古代君主送饭菜到田头慰问农民的礼仪。这即所谓的“明王说”。此说法显然亦是不合理的。这是由于残酷剥削农奴的农奴主,整日沉醉在酒色之中还嫌不舒服,怎么可能去田野里去慰问农奴呢?根据《周颂・载芟》中“有其v,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可推知,到农田送饭的是农奴的妻儿,而不是周君的妻儿。香甜地吃着黍的是农奴,也不是田。因为《七月》诗所反映的是周朝早期的社会生活,当时,周朝豳地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渡的过程之中,农奴就“享有”奴隶、农民双重身份,虽不像只是作为劳动工具的奴隶那样完全没有人身自由,但也不像拥有自己土地的农民那样自由,所以农奴既有自己的妻室家庭,又必须到农奴主家里干活,没有做与不做的自由。不仅如此,还要在田(田官)监督下劳作。由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诗“妇姑荷箪食,童签证携壶浆,相随响田去,丁壮在南冈”来理解《七月》中的“同我妇子”虽有以今推古之嫌,但也不失为一种最接近原诗原意的理解。
因而,“同我妇子”一句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田看到农奴在田耕作顾不上回家吃饭,而是由其妻儿送饭到田间(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来从事生产劳动)而感到高兴。
3.对“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解释
纵观众家的解释,对“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的理解也是争议颇大。余冠英《诗经选》认为:“女子心里悲伤,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在上古时期,公子可以指男子,也可指女子。而“归”在上古汉语中也没有“回家”之意,而是指“女子出嫁”之意。这里有《诗经・周南・桃之夭夭》中的“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可以为证。再联系上下文意,那“公子”便指“女公子”了。故张启成所谓“桑女们对征夫的思念”就更不那么恰当了。
因而 ,这句应理解为“采桑女心里很伤悲,怕随公子一起嫁出去(一辈子当侍女,而不能嫁给自己心仪之男子)”更为合理。个人认为“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应是桑女们不能主宰自己命运,而是无奈地随嫁给奴隶主,任其糟蹋这种心理活动的客观真实反映。
二、从《七月》内容探讨其作者问题
诗言志,《诗经・七月》自然也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铺叙抒写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的。 要谈《七月》的作者问题,自然得从作品本身出发才能得到接近或者符合真相的答案。
我们先看《七月》第八章:“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饷,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其中的“日”是“日子”之意,“二之日”便是“二月的日子”之意。本章前四句是写农奴们在一年的耕作和打猎之余,要凿冰、要纳冰,为统治者们服役劳动,并跟随大夫们“献羔祭韭”。而本章的后几句则是农奴们要到公堂去为豳公祝寿。试想一想,农奴们一年四季不间歇地耕作,采桑,织布,凿冰……这些劳动,根本不可能自己组织起来去进行劳作,必定有一个人(这个人最起码是属于农奴主所管,而又高于农奴地位的“自由人”)一年四季带领农奴们到田间劳动,分配妇女们缝制衣服,采摘桑叶等活计,再由农奴们集体去干。再者,农奴们从岁寒到年终成年累月无休止地为农奴主耕作,打猎,酿酒,采桑养蚕,纺织,缝裳,凿冰等,劳动成果却都被农奴主剥削殆尽,他们一年四季无休止地劳作,不仅不能有衣避御寒,甚至饭也不能饱食,还得拿瓜壶和叔苴等充饥,而统治者却是丝裳裘袍地喝酒玩乐,温衣饱食。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是天壤之别,在岁寒之时只能无奈地发出“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是农奴们发泄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农奴们怎么可能傻到自行组织起来心甘情愿地祝剥削压榨他们的统治者“万寿无疆”,让他们永远剥削下去呢?此外,在当时,农奴毫无社会地位,统治者怎么会让这些愚民们自行“跻彼公堂”呢?
因而,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田们带领着农奴们前去祝寿,来表示自己对农奴主的效忠之民和讨好之意。并且,我们从其它各章的颂扬语气年,也只能是出自田或者管家之口。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七月》的作者,应该是一位有一定知识水平,又对农奴的悲苦生活寄予无限同情,但又对此无能为力之人。所以说,《七月》的作者既不是农奴集体创作,也不可能是统治都的客观描写,而是由属于“士”这一阶层的管家或者田对当时 社会生活的客观描写。
以上便是笔者个人在教学工作中的对《七月》中几个问题的一点浅见,不妥之处,还望同仁给予批评指正。(作者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资料
[1]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
[2]高亨注《诗经今注》
[3]朱熹《诗集传》
[4]张启成《的作者及其思想》
[5]范文澜《中国通史》
[6]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作文中动作描写的教学之管见 篇3
[关键词]作文 动作描写 作用 方法 训练
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和状态,叫作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动作的传神描绘: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无不幽默风趣、入木三分。正如契诃夫所说的:“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动作描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准确恰当地使用动词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及心理,有很强的实用性。
一、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
在写作文时,如实地写好一个人的动作,才能够把人物写活。描写人物的动作,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学会在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动作,那么人物的形象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的精神世界就能得以充分地展示,形象就能真正站立起来。
二、学会动作描写的方法
成功的动作描写能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学会描写动作,就是学会了用“事实说话”,就可以把内容写具体了。那么如何成功地描写人物动作呢?
(一)抓住特征,准确恰当地运用动词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词。”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写好人物的举止动作,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鲜明个性与思想境界,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
(二)细致观察,细致描写人物的动作
1.写出连贯的动作
在对人物动作进行细致观察后,既要把人物做事情的全过程写清楚,又要把人物活动的每个步骤一步一步地写具体,这样才能够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层次清楚。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进行分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动作,一一进行叙述,那么整篇文章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例如:他把爆竹放到地上,身子离得老远,伸长胳膊,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凑。他手打着哆嗦,还没等点着爆竹芯,吓得扭头就跑。
这个片断中的一连串动作可以分解为三步:(1)把爆竹放在地上;(2)伸长胳膊往前凑;(3)手打哆嗦,扭头就跑。用“放到、伸长、凑、打哆嗦、跑”等五个动词,準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既具体地写出了“他”放爆竹的经过,又生动地表现出“他”胆小、谨慎的性格特点。
2.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
例如:终于下水了,这可不像在岸上,我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口里直喊着“我要回家”。爸爸说:“别害怕,一步一步地学,总是能学会的。”过了一会儿,我才壮着胆,两脚稍微向后伸了一下,觉得没事,接着两脚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几下,好像后半身浮了起来。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用脚游水。这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三、加强动作描写训练
动作描写的范围很广,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生产劳动时的动作,文娱体育中的动作,军事活动时的动作,无所不可。动作描写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训练时,我们必须做到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下面举常用的几种动作描写训练方法。
(一)填动词,训练学生运用动词的准确性
例如“吃西瓜”:小妹妹(抓)起一块西瓜就往嘴里塞,(吮)着、(嚼)着、(咽)着,两腮鼓得像两个乒乓球,鼻子和下巴都沾满了瓜汁。(表现出小妹妹是一个性急的“小馋猫”)
(二)调整句子,训练学生观察的有序性
一般是按照下面的步骤,把颠倒的句子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好,整理成一篇短文。
第一步:看。先看一看这篇短文有几句话,每句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二步:想。要先想想这篇短文说的是什么事,想象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第三步:排。按照想好的顺序,依照每句话的内容,依次把句子排列好。
第四步:验。把排列好的句子读几遍,看看前后句子之间是不是连贯、通畅,如有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
(三)给出中心句或续写,训练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例:依据训练内容提示的中心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动作,把内容写具体。
中心句:小明走出教室,奔向雨中。
示范:小明走出教室,站在走廊里,抬起头,望了望越下越大的雨,猛地缩起胳膊,踮起脚,向雨中奔去。
(四)训练学生描写的综合能力
例如:写一段动作描写,反映出你熟悉的人的性格特点或心理,100字左右。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管见 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小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 不会写作文。具体表现在:
1. 作文时无话可说, 或有话不知从何说起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文字水平有限, 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 或有话可说也不知道从何说起。特别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 把一、二年级的“作文”称为“写话”, 只要求“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到了三年级, 则要求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小学生往往短时间内适应不了, 无从下笔, 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
2. 没有真情实感, 或有情感不知如何表达
目前, 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十分普遍, 抒虚情、写假意, 文章没有真情实感, 甚至编造父母双亡之类的故事来博取老师的同情, 以获得高分。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品质形成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另外, 一些学生平时不注意文字积累, 作文时即使有真情实感也不知道如何表达, 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物、干涩枯燥、缺乏情趣。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 增加阅读量, 为习作积累素材
写作与阅读往往联系在一起。善于阅读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写作的人。然而, 农村小学生阅读范围很狭窄, 课外阅读实践相对城市孩子来说少之又少, 有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而且, 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存在一定问题, 他们只注重卷面上的分数, 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写作水平。加之农村小学大部分投入不多, 设施有限, 很多都没有属于自己学校的图书馆, 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孩子阅读量的狭小。各种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 使农村小学生不能获取足够的益于自己写作的信息, 写作水平也就很难提高。
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首先应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为习作积累素材, 必要时可以摘录阅读中遇到的妙词佳句, 使学生学习“他山之石”, 先借鉴别人的好的成果, 经过再创造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另外, 阅读时教学生写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哪怕是很简单的几句话, 这样不仅能提高其作文水平, 更能使其受益终生。
2. 留心周围事物, 增强习作自信心
作文来源于生活, 没有平时的细心观察和素材积累, 不可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来。农村小学生平时除了学习外, 还要帮助家里做一些家务事, 如做饭、扫地、洗菜等, 但正是这样, 给了小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 他们可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积累写作素材, 并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感觉新鲜有趣的人物或见闻记下来。只要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融合进去, 主题明确, 条理清晰, 就是一篇有个性的好作文。
3. 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笔者认为, 修改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措施。传统的作文修改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 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会让他们有“小老师”的感觉, 从而仔细地查找文章中的错误。
另外, 还可让学生分组交流、修改作文。由于思维定式, 自己的作文学生一般难以看出有什么错误, 在相互修改作文的过程中, 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借鉴别人的优点, 从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摘要: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农村小学生的总体作文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提高其作文水平的几点建议, 旨在与同仁一起探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以期探索出有益的对策, 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阅读,自信心,修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高职日语教学之管见 论文 篇5
摘要: 高职日语教学具有其独特之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 ① 端正专业学习思想 ② 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③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④ 贴近社会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⑤ 以第二课堂营造日语环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今后的教学规划。
关键词:日语教学;创造性思维;;第二课堂;实践
随着越来越多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出现,综合性大学纷纷试办日语类专业,在高职类学校中也掀起了日语学习的热潮,大批的学生加入了日语学习的行列。面对高校日语教学热的出现,各校对日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也在不断作出调整和创新,力图改变日语教育局限在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其他知识面较欠缺,适用教材少,教学内容过于滞后的现象,将单一的语言文字培养,向着既会日语,又有一定知识面,具有较强综合性应用能力的方向转变。使所培养的大学生,不仅会日语,还要了解日本国情,具有日本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有的`高校还利用网络同日本一些名牌大学开展远程教学,使同学们可以学习和掌握日本高校中的教学内容和有关的知识信息情报,便于他们更直接地了解日本。
为实现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过程就变得越发关键,特别是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日语专业教师,则更需要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和办学特点组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们完成角色的转变,尽快让他们形成自主自觉学习的习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岗位职业环境,毕业就能在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对此,不管是日语专业教学还是第二外语教学的形式,概莫能外。根据这几年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现高职类日语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诸方面。
1,端正专业学习思想
在中国,,对日本非常了解的人是少数,特别讨厌和不喜欢日本人的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还不太了解日本。在学日语的学生中,有的可能不是主动报考日语专业,而是命运的安排。但也有更多的人是主动选择学习日语的。因此,掌握学生们学习日语的动机就变得十分必要,调查表明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由:一是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强国,科技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可以学到一定的知识;二是日本是亚洲现代化国家的先进者,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受日本的影响大,比如孙中山,鲁迅等,早年都是从日本学成回国的,因而形成了向日本学习的传统。再有就是从经济上考虑,学日语将来好找工作,到日资企业供职,收入高,待遇好。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日语好学而选择日语。但是,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日本,对日本产生感情,就能较客观地看待日本的人和事,在学习上也就会更有动力。
2,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老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和合理挖掘尤为重要。在处理教材时,只要抓住了教学重点这个关键,对教材内容的增删,内容顺序的调换则并不重要了。其实,在教材当中,有些内容可能只要一笔带过,有些内容可能又需要反复练习。这样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删。例如,在《标准日本语》专业选修课程上,教师应强调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那么,在教学内容上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话部分,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开口说的机会,而语法解说方面相对来说就不那么是重点了。同样,在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许多教学活动,也有不适合学生的,教师只能有选择地利用,切不可盲目照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还应
习作教学策略之管见 篇6
一、 吃颗“定心丸”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习作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和别人分享生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为了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懂得了习作目的,教师还应告诉学生只要写作得法,并不难写出优秀的习作。这样让学生吃颗“定心丸”,从心理上便减轻了学生的写作压力。同时,教者在引导的过程中,还可以用一些激励性语言来调动学生习作的需要,如“你想成为一个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习作高手吗?努力吧!成功一定属于你!”“你们都很聪明,只要下工夫,一定能写出好文章。”语言的魅力,一旦激活学生对习作的渴求心理,他们必将产生内驱力,把“我要写”落实到行动上。
二、 用点“脑轻松”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太低也容易使学生讨厌写作,时间长了,有些学生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此,教者在批改习作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委婉地指出,如“这句话不通顺,换个说法好吗?”“这个细节多想想,你会写得更生动些。”商量鼓励的语气无疑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感受到教师的可亲,从而爱好写作。
三、 输点“兴奋剂”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认真备课,上课时习作题目一出,就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至部分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拼拼凑凑,应付了事。整个习作过程学生要经历一次害怕、发愁的心理过程,能力得不到提高,身心也得不到健康发展。
改变这一心理现象,教师首先要认真设计好每次的习作练习,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浓厚的兴趣不仅会给智能“锦上添花”,还会给智能“雪中送炭”,弥补学生智能的不足。如让学生写《草莓》,就可以每人发几个草莓,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还可以画下来,再尝尝,小组交流感受,最后写下来。教师指导学生看、画、尝、写的过程,是学生一直兴奋不已的活动过程,他们还会觉得无话可说吗?
四、 补点“营养液”
初学写作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层次混乱、内容空洞,语言平淡等毛病。要克服学生有话说不出来,说话“活”不起来的办法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实现“三补”:一是补技巧。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的指导,如布局谋篇的技巧,开头结尾的技巧,详略的技巧,当然还有学生写作列提纲习惯的养成。“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同样,学生在习作前理清思路,然后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才不会误入“歧途”,进入语言的死胡同。二是补积累。“厚积而薄发。”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背诵,多写笔记,多交流。由于学生语言积累参差不齐,即使大脑里有一些好词好句,如果没有被激活,也派不上用场,写出来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为学生准备语言“快餐”,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使用,不仅节约了习作时间,增强了表达效果,同时也间接地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补想象。写作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果有联想和想象的介入则创造力越强。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想象,帮助学生完善想象,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五、 搞点“股份制”
为了帮助习作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在班级里建立助学小组,发扬“你助我助大家助”的合作精神,促进小组成员在习作过程中共同克服困难。助学小组由教师、优等生、后进生组成,根据助学的对象实行“你写我导”“你写我改”“你我共写”“你我共赏”相结合的办法,使小组成员的写作水平共同提高。“你写我导”是导方法,导行文过程,导用词遣句,导细节描写;“你写我改”是让优等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习作进行不定期,不定时地修改;“你我共写”是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篇或多篇习作,你一句,他一句,你一段,他一段,你开头,他结尾,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你我共赏”是要把习作当作游戏一样把玩,让小组成员共同创造,共同付出创作的辛劳,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
文化馆改革之管见 篇7
一、改革要坚持“三个不变”
首先, 文化馆的公益性不能变。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这一点必须清醒和坚定。我国的经济领域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没有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基础, 没有触及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既然经济基础没有变, 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馆事业的实质也不应该变。
其次, 文化馆的社会功能不能变。由于文化馆性质所决定, 文化馆在社会活动中要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改革中, 我们要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 配合党和政府宣传教育群众, 以群众喜闻乐见、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 帮助人民群众提高道德修养, 提高文化素质, 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成长, 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第三, 文化馆的工作任务不能变。改革中的文化馆, 要以高质量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给社会以正确的引导和示范;要以自己出色的组织辅导, 促进基层文化的健康发展;要以自己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形象, 给社会以积极的影响。所以改革中不能偏废工作, 改革中不能放任, 改革中要有所作为, 改革中以自己出色的工作服务于社会。
二、改革的几个方面
1. 改革人事制度
改革要先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 给文化馆人事方面的自主权。改革旧体制下进人上头派, 有用无用都得用的用人办法。文化馆应该按需设岗用人。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也可以从社会上招聘。内部要实行竞争上岗, 双向选择, 还要进行严格考评制度, 实行末位下岗制度。做到人员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 把文化馆这一潭死水, 变为一湾活水。那些不适应工作训学习, 确实无条件留岗的人, 应视为下岗, 另谋出路。只有打碎“铁饭碗”, 取消“终身制”, 才能人人有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2. 改革分配制度
要改革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可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和浮动工资两部分, 扩大奖金比例。依据各岗位的工作难易, 贡献大小合理确定工资标准。要逐步拉开分配差距, 真正实行按劳分配, 按能分配。彻底改变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能力大小一个样, 素质高低一个样, 贡献多少一个样的局面。在分配中要妥善处理好专业人员与经营人员分配关系, 业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关系, 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增强凝聚力。
3. 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在改革进程中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 主要包括馆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监督考核制、奖励惩罚制度等等。馆长负责制不能流于形式, 不能只体现馆长说了算。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 馆长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完成工作任务, 提高工作质量上要有近期和中期目标, 对事业的发展要有规划, 对全馆工作负有计划、组织、指挥的责任。同时在人员聘用、经费使用、业务活动安排、“以文补文”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权力。对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成绩显著的馆长, 上级有关部门不仅应给予精神上的嘉奖, 而且还应给予物质的奖励。当然, 对于没很好完成工作目标, 使用权力不当给工作和事业带来损失的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受到必要的惩罚。对于岗位规范、目标管理、考核监督、奖罚等制度的制定, 都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合理性。不能过高过严, 也不能过低过松。要根据本馆实际, 本地区实际, 本行业实际和文化馆事业的要求, 认真制定和实施。
4. 积极扩大资金渠道, 搞活内部经营体制
中学英语教学之管见 篇8
一、注重绿色教育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所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本领是实施绿色教育的前提。
我深爱着教师这份光荣而平凡的职业。在教学中我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分层施教, 启发诱导, 用爱去滋润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真诚与他们沟通, 孜孜不倦地播撒着知识的种子;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 我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 汲取知识的养分, 虚心向老教师请教, 与同科教师探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中, 并以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说到底, 绿色教育是关爱教育、安全教育、发展教育, 更是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素质教育。因此, 绿色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上, 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同步进行、相互促进, 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和谐教育。只有全民总动员, 才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环境, 才能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才能使我国在世界竞争的浪潮中永立于不败之地。
二、注重结课艺术
比如, 以歌曲结课, 让学生意犹未尽。歌曲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激起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尤其在英语课堂上, 英语歌曲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Grade Seven (上) Unit5是讲解食物的单元, 在学生们学完整单元单词后, 教师可以安排一个活动,
1.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2.What’s your mother’s favourite food?3.What do you cook for your mother on her birth-
day?经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 有的说给母亲做noodles, dumplings, fish and meat.最后, 以一首歌曲“Happy birthday to you”结课, 既起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又使学生在优美的歌曲中受到了情感的洗礼, 可谓一举两得。
三、背诵经典句子, 充实学习内容
我找来在报纸上连载十年的“慧人慧语”, 英汉对照, 上下对仗, 朗朗上口, 语言活泼简洁, 内容广泛, 非常适合学生, 可以让学生熟读、背诵。
“慧人慧语”中, 引导学生读书的:
人生最大的价值不是自利而是利人;
读书最高的目的不是复制而是感悟。
Life′s greatest value is not self-interest but to benefit others;
Study the highest purpose is not copied but sentiment.
让学生立志修心的:
志须如宇宙恢弘, 心要似莲花高洁。
Records shall be such as the grand universe,
Like a lotus noble heart.
教给学生谨慎的:
优点像冰容易化, 缺点像洞容易大。
Advantages of easy like ice,
Disadvantages like hole is easy.
告诉学生不辜负青春的:
人生苦多乐少, 蹉跎笑短悔长。
The life is painstakingly happy few,
I laughed long short regret.
这些句子, 言简意赅, 字字明珠, 学生既丰富了词汇, 又培养了品质, 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教学之管见 篇9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角色情感
许多篇优秀作品并不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蕴含于字词句之中, 让读者充分想象, 从不同角度深度体会内涵, 比如描写神态、情感、语气、动作等词语,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
《美丽的公鸡》一文中, 公鸡三次比美, 三次对话中分别对啄木鸟、小蜜蜂、青蛙的称呼是“长嘴巴的啄木鸟”“鼓眼睛的小蜜蜂”“大肚皮的青蛙”, 这充分体现了大公鸡的傲慢、无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抓住了这点, 让学生思考从公鸡的话中, 看出了什么?继而要追问, 面对公鸡的提问, 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并让学生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来读, 学生读得兴致盎然, 从读中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内心情感。
不仅如此, 老师还请学生上台表演文中人物的动作, 如:大摇大摆等, 更使学生们情绪高涨, 对文章人物加深了理解。
二、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竞争
竞争的学习效果非常良好,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的语文学习内容, 让学生参与竞争, 会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四五六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 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演讲比赛、人物表演、诗歌背诵等等的节目, 让学生参与其中, 激励他们张扬的个性, 促进他们的成长, 让他们的思维登上更高的台阶。
三、多媒体方法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教学灵活生动, 五光十色, 通过它来学习, 小学生们乐此不疲,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 画面流转, 操作简单, 声色俱佳, 十分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教学的时候, 多媒体辅助课改课堂教学能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兼容,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够完成从文字到图表声像的兼容。由于充分的直观性, 学习的趣味性得到增加, 教学的艺术性增强, 让学生们感到学习真真切切, 生活就在身边。寓学习于游戏、观赏等娱乐之中。通过多媒体的教学, 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最好的教学情境, 同样的时间, 教学容量能够最大化, 原本枯燥的教学得到了优化, 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多媒体教学,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也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可以说是收获多多。教学当中, 由于多媒体的介入,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情趣得到了导入, 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拓展了学生的问题导思。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管见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新课标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许多不足,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失落。下面我就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进行探析,并就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这种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时,便会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
可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部分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教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阅读能力很差。
这种现状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
长期以夹,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2. 与考试制度有关。
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扼杀了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二主题、四特点”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出现了“高原现象”。
3. 与学生的生活有关。
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
4. 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教师和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理性的分析代替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就扼杀了师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 语文阅读的积淀太浅。
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去了。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以“人”为主体。
二、新课标审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阅读教学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教师与学生又围绕文本展开对话。在复杂丰富而且生动活泼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 问题式阅读。
“有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体悟式阅读。
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教师应就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
3. 探究式阅读。
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此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引起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周保中.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综合天地,2004.9.
[2]潘涌.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天津教育,2004.7.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管见 篇11
在教学中,我一般把数学概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1)感知概念,形成表象;(2)感悟概念,理解概念;(3)通过实例分析。下面结合《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基本模式的一些思考。
一、感知概念,形成表象
1.提出问题
下周学校举行知识问答比赛。下面是我们班三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的答题情况,请你好好思考一下,你认为派谁去参赛获胜的把握更大呢?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组织讨论
学生将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
A:选李俊林参赛,他答对的次数最多。
B:选张皖渝参赛,他答错的次数最少。
……
你们觉得哪种选择方案更合理?用表示什么?
你能一眼就看出谁大谁小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独立完成分数的大小比较,展示交流。
现在你能一眼看出派谁去参赛获胜的把握更大吗?为什么呢?
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用“17÷20=可以表示什么?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经过交流和思考,学生自然明白不能只看答对的个数,要用答对个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来表示答题情况更合理。接着用“你能一眼看出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再一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通分很有必要,把三个分数都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大小。就这样让学生经历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在实际生活中,用一般的分数形式来表示有时很不方便,于是就选择了分数中的一部分分母为100的分数,从而体会百分数产生的背景和必要性。
二、在现实背景中感悟概念,理解概念
1.在交流中,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在学生体会了百分数的必要性,明白了读写法之后,出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个情境中百分数的意义。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例:中心校的学生中,约有52%是男生。52%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全校学生平均分成100份,男生占其中的52份。
师引导:这位同学是从分数的意义来理解的,看来百分数和分数在这点是相同的,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男生人数占52%。
师追问:男生人数占谁的52%呢?
生:假如全校学生共有100人,有52人是男生。
师追问:那是不是可以说中心校的男生就只有52人?
生:当然不是,每100人中,有男生52人。
师追问:哦?谁还可以说得更具体一点?
生:如果全校学生有200人,有男生2×52=104人。如果有500人,有男生(5×52)人。
想一想,用怎样的一句话说可以简单地说出男生人数和全校人数之间的关系?
像这样,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本质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在比较中,理解百分数的内涵
学生通过交流,基本上可以说出每个百分数的意义,但此时并不等于学生已经牢固掌握、理解了概念,还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
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会思考:“这些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哪些是百分数?”在思考、辨别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想“具有哪些特点的分数才是百分数?”在交流中慢慢体会: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虽然这些分数分母都是100,但它们并不都是百分数。只有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分数,凸显了“百分数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这一内涵。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实际,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并能真正理解概念,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校政治课教学之管见 篇12
关键词:技校政治课教学,教学困境,兴趣
现在的技校生大部分是经过中考“筛选”下来的学生, 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一;有的虽然聪明但学习态度差, 表现懒散。而公共课特别是政治课与学生的技能形成又没有必然的关联, 所以, 在技校的各学科教学中, 政治课遭遇了学生的冷落, 使得教师教得无劲。那么, 如何让政治课教学走出这种尴尬的境地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了一些尝试。
一、以情感为纽带, 营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互相照应的过程, 只有情感交融, 才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而技校生是在初中教育中自尊心曾受过伤害的群体, 他们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 有的还是教师眼中的“双差生”, 往往缺乏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与关爱。因此, 技校教师更应继承和弘扬“有教无类”和“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尊重和热爱他们, 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学生只有意识到被关爱, 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
在课后, 我经常深入各班、各宿舍与学生谈心, 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有时还参加他们的课外活动, 在娱乐中培养师生情。渐渐地, 学生与我不再陌生, 在一起时我们可以从学习聊到人生, 从当下谈到未来。随着师生情感的加深, 我发现,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上原来开小差的学生认真了, 主动回答问题的多了, 学生的成绩提高了。
二、以生为本, 合理调整教材内容
目前我校使用的政治教材是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的《思想政治教程》, 它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 是一本高质量的教材。但我认为还可以依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地调整教材内容, 使授课内容更能贴近学生实际, 更能体现教材的指导性作用, 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例如, 对技校一年级的学生可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法律常识”部分中的宪法、刑法、民法常识讲授, 通过这样的调整, 授课章节将由易到难排列, 学生也易于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新生进行心理上和学习上的指导, 这对加快新生对技校学习生活的了解与适应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学生也会因所学内容既易于理解又实用而感兴趣。
三、以问题情景为依托, 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 可以是教师预先设问, 或是学生预习提出问题, 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发现问题等, 这些方法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拓展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 在讲授“盗窃罪”和“抢劫罪”时, 在引导学生掌握盗窃罪和抢劫罪各自的特点后, 我向学生提问:盗窃罪与抢劫罪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在此基础上, 我又设问:16岁的李某与朋友相聚饮酒, 席间朋友皆醉, 唯李独醒, 走时, 李某拿走张某放在桌上价值2500元的手机据为己有。请问:李某是否犯罪?如果是, 犯了什么罪?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很热烈, 课堂气氛活跃, 当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新知时, 他们很兴奋。
四、以灵活的教学手段, 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
西方教育学家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 而且应该使学生有一种被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但长期以来, 政治课几乎是教师一支粉笔板书, 一张嘴说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突出的是“教”的主导地位, 而忽略了“学”的主体性,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接收器, 完全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因此, 政治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合理点缀乐趣, 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例如,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采用诗歌朗诵、小品、漫画、插图、音乐欣赏等形式, 从而起到先声夺人, 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在讲授“意志”一课前, 我向学生播放歌曲《和自己赛跑的人》, 优美动听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使学生领略歌曲中隐含的人生真谛, 得到音乐的陶冶。又如讲授“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和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为课堂打造声势, 我设置了模拟法庭,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打官司。课堂上又是一阵兴奋性地骚动, 洋溢的是学生的好奇、兴趣和热情。
五、以现代科技为辅助手段, 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在政治课教学中, 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是教师难以凭口舌解释清楚的, 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 如果过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抽象的理论, 将是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头痛和吃力的事情。然而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学, 不仅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信息集于一体, 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 引发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拓展课本知识, 丰富教材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如在讲授“几种错误的人生观”时, 我通过多媒体动态地展示一组场景, 先让学生分析说明哪些是正确的人生观, 哪些是不健康的、颓废的人生观,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观, 最后, 再将其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相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动静结合, 令人易于记忆。又如在讲授“环境污染防治”时, 我通过网络下载一系列环境污染实景, 让学生直观感地认识当前我国防治污染的迫切性及艰巨性。实践证明,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六、以体验成功为催化剂,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心理学认为:“成功使人愉悦, 充满信心。”而技校生尤其需要体验成功, 因为他们在中学时代所体验到的失败往往多于成功, 他们对成功感的需要显得更为强烈。所以, 一方面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完成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多用诸如“你比上次进步多了”、“你能做好”“再试一次吧”等激励性的语言, 让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保护自尊, 找回自信,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燃起成功的希望之火。
七、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授之与鱼, 不如授之与渔”。授人与鱼只够一餐之用;授人与渔, 可用终身。技校生往往文化基础差, 自学能力低, 学习态度不端正, 因此, 要想学生会学、乐学,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特点,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第一, 指导学生坚持预习, 争取学习的主动权。但实践证明, 让学生自觉完成课前预习是很难做到的, 为此, 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提出预习提纲, 指导学生预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并在新课前逐一检查预习情况。第二,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争取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程度是有限的,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应强调重点并指导学生巧做笔记、巧记知识点, 切勿让学生堂上无从下手。第三, 指导学生做好知识归纳, 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每节新课下来, 知识点繁多, 如果不做归纳, 就不利于记忆。所以, 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归纳工作, 从而达到既方便记忆又触类旁通的目的。
毫无疑问, 要改变政治课的教学困境, 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要功在课外, 注重感情投资, 加强沟通, 更要功在课内, 注意以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感悟能力。兴趣不是天生的, 而形成于教师的诱导, 关键在于我们──技校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
【作文教学改革之管见】推荐阅读:
习作教学策略之管见08-18
高职日语教学之管见 论文08-27
大语文教学之管见07-02
个性化作文之管见09-16
作文教学之点滴06-04
作文教学之浅见09-25
作文教学之管窥11-04
写作文之作文教学论文07-29
作文教学之高效课堂06-08
作文教学之点滴体会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