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思想

2024-07-29

监察思想(精选7篇)

监察思想 篇1

南宋叶适说:“规切谏诤, 以人主之得失、国家之大体为己任者, 谏官之职也;明于人臣之忠邪, 以排击奸佞、肃清班列为己任者, 御史之事也。”[1]我国封建监察制度在封建国家管理活动中具有制衡调节、规范法制、惩戒褒扬、沟通信息、预防弥补等职能, 是调节封建国家机器使其得以正常运转的平衡器, 是封建君主实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最有效工具。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表明, 以决策为职能的权力机关和以执行为职能的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司法机关, 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权力不均的矛盾, 当监察机关失去调控制衡效能时, 权力就会出现严重的倾斜和失控, 反之, 当监察机构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时,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就会比较协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就相对巩固。中国封建统治者之所以能在辽阔的疆域内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维持两千多年, 其中有些王朝统治长达数百年, 这与最高统治者充分运用监察力量控制百官臣僚是分不开的。因此, 严密监督、控制百官, 避免国家政令在实施中遇到障碍, 剔除不利于统治的因素, 使国家在安定的环境中得以发展, 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 维护封建统治的延续, 监察制度功不可没。

一、权力的扩张性, 需要建立监察制度来调控

监察作为国家职能的一部分, 和司法制度、军事制度迥然不同。它的职能不是直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和颠覆行动, 而是监察、制衡国家机关及其官员, 是国家管理系统中的一种自我约束机构。《册府元龟·宪官部》在议论监察起因、性质和职能时说:“古之王者建邦立制, 设都鄙官府之治, 分班爵品职之序, 创刑典以洁暴慢, 修礼范而别等威, 百职并分, 万邦承式, 乃设纠督之任以专察之事, 刺检凶愚, 抨正违谬, 然后内外之政允, 厘奸宄之萌自塞者。”商鞅在总结历史上“有法不胜其乱”的原因时指出, 根本上是“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2]所谓“上”就是指统治阶级内部的王公贵戚及官吏。韩非则更明确指出:“乱之所生六也:主母, 后姬, 子姓, 弟兄, 大臣, 显贤。”[3]“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 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4]即使出现了民乱, 也往往是由于吏乱造成的。“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 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 故明主治吏不治民。”[5]如何治吏?韩非提出了“督责之术”, 即通过严加监督和处罚来驾驭百官。朱元璋对监察御史等风宪官谕之曰:“风宪须严明以驭吏, 宽裕以待民, 如有奸贪强暴虐良善者, 尔等就逮其人鞠问审决, 然后以闻。”[6]朱元璋对御史提出的“严明以驭吏, 宽裕以待民”的要求, 可谓道出了监察的调控职能。

监察首先是为了适应统治者长治久安的需要, 它是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它为了维护整个统治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不仅需要调整统治阶级及其领导集团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把阶级冲突限制在“合法形式”的范围内, 防止阶级矛盾激化而把整个社会消灭, 而且需要调整统治阶级及其领导集团的内部关系, 限制个别成员“私人利益”的过分膨胀, 防止“整个自身阶级利益”受到损害。

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监察制度, 其建立正是首先适应了统治者长治久安的需要, 通过以官纠官的形式, 承担了约束统治阶级及其领导集团的内部一些人的特殊利益之职责, 充当了国家整体利益与官吏个别特殊利益、君主与百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以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等诸方面关系的调节器和制衡器, 使之“水火相济, 盐梅相承”, 稳和对立面的冲突。因此, 监察看起来更像代表社会普遍利益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二、皇权的至上性, 需要建立监察制度来维护

监察制度作为封建制度的子系统, 它的政治属性受到母系统的严格制约。考察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 其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君主专制。在这种政治制度下, 君主高高在上, 独裁专制, 统治一切, 所谓朕即国家, “主有专己之威, 臣无百年之柄”[7]。皇帝就是国家的同义语, 国家的一切权力皆源于皇权, 归于皇权。但是, 天下之事, 从行政到司法, 从经济到军事, 仅靠君主一人亲理是无论如何也难于应付的。君主的最高统治权要得以行使, 还需要设置遍及全国的统一官僚机构, 需要依靠庞大的官僚集团来实现。《韩非子·观行》说:“虽有尧之智, 而无众人之助, 大功不立。”同书《难二》又说:“凡五霸, 所以能成功名放天下者, 必君臣俱有力焉。”作为专制君主, 所需要的统治机构应当是既不妨碍君主独裁, 又能积极发挥统治作用的办事机构。

然而, 皇帝防臣如防贼, 大臣伴君如伴虎, 是古代君臣矛盾的生动写照。君主要想驾驭庞大的官僚机构, 需要对内外百官进行严密督察和有效监控。但君主只身一人, 要自行身察百官则力不足, 正如《韩非子·有度》所言:“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 则日不足, 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 上用耳则下饰声, 上用虑则下繁辞。”因此, 自战国起, 历代君王设御史专以监察天下百官, 设谏官以广开言路, 防止用人和施政失误, 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封建监察制度必然是以维护君权宗旨的, 历代统治者都把监察机关视为君主的耳目, 并极力操纵监察机关为维护君权服务。

监察官吏的选定和监察机关的命名鲜明地表现了其御用性。御史一职, 在西周春秋时期, 为国君记事官, 虽属微官, 但因“职居亲近”, 常常受到国君的信任和重用, 逐渐演变成为君主的“耳目”, 被赋予纠察的职能。秦创立监察机构, 以御史府命名, 根本任务就是维护皇权, 是封建帝王操纵的监察工具。秦汉以后的最高统治者都无不将监察官视作自己的心腹、耳目, 并在有关诏赦和法规中明确规定了这一性质。在宋代, 不仅中央御史台直属皇帝, 地方的监司和通判也直隶皇帝。御史是皇帝的耳目之官, 监察对象是朝廷百官, 任务是“举台纲, 肃官邪”, 目的是“以收众智, 以驭辟吏, 百官向方而万事理。”即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清代的《钦定台规》和《都察院则例》两部监察法规中, 清朝皇帝屡屡强调科道官是皇帝的耳目之官。以法规的形式规定, 监察官的考选、差遣、内升以及外转都由皇帝说了算。以上, 均体现了监察制度维护封建君权的性质。

三、官僚的利己性, 需要建立监察制度来规范

中国封建官僚体制是典型的东方专制主义集权制, 这种集权制的官僚机构是宝塔型的, 站在宝塔顶端的是君临天下的皇帝, 而广大的官吏只不过是皇帝的奴仆。皇帝实行专制独裁, 最担心的是人臣“功高震主”和“权重倾主”。正如韩非所言:“万乘之患, 大臣太重;千乘之患, 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历代身居深宫的帝王对臣僚持戒心, 防臣如防贼, 对任何人都难以信任, 即使是自己的耳目监察官也不例外。同时, 在君主专制统治下, 封建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办事拖拉, 不讲效率, 不负责任, 相互推诿, 欺上瞒下。如何保证天子宪令的正确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是封建制度所面对的一大难题。监察机关必须承担起调节国家权力, 对国家决策及政令的制定和实施实行监督的重任。并依据国家的法律、法令, 对各级衙门及官吏的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使政事行为制度化、法制化, 从而使封建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

监察制度以介入司法活动为手段, 维护纲纪、保持官员廉洁, 最终使封建政权得以巩固。朝廷纲纪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均体现为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和法令, 历代皇朝均把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作为监察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御史台 (明清时改为都察院) 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为“三法台”, 即三大司法机构, 而御史也常被称为“法吏”。御史对不法官员进行弹劾, 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之权, 并对审判机构实行监督, 履行“掌律令, 审重狱, 察冤枉”的职责, 加之在监察过程中对朝政存在的弊端向君主实行劝谏, 对朝廷的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

北宋魏了翁在论驳谏诤功能时说:“李唐以降, 又不如古, 然而尚于相维之间, 默寓交儆之意。中书进拟, 门下审覆, 尚书奉行, 而两者之属有给舍谏官, 尚书省之属有长贰郎曹, 一政令之行, 经涉非一, 使之得以选为正救……又使台臣得以纠逖, 侍从得以献纳, 百执事得以封章核对。盖以意思是天下事非宇宙大物, 非一人智力所能独运也。”[8]意思是国家大事非一人的智力可驾驭, 而三省建制暗含着让各部门相互制约监督的用意, 以匡正补救其中可能存在的过失。同时,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严密监督、控制百官, 保证政策的彻底实施, 杜绝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因官员的个人行为而影响到统治阶级的利益, 督促百官尽心守职, 提高行政效率, 并将这些要求在监察法规中明确规定。明侍御史刘真所言:“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至于激浊扬清, 使奸邪屏迹, 善人汇进, 则御史之职尽矣。”[9]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监察机构对官吏进行多方面的监督, 促进吏治清明, 无疑对提高行政效能, 实现勤政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之所以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 是因为它服务于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专制制度充分耦合。历朝历代监察组织机构的设置、监察官员职责功能的变化, 都是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的。封建制度下, 官员的权力均来源于皇帝的授予。皇帝的权威又必须通过各级官员权力的运用才能得以实现。权力的斗争性使得皇帝在授予官吏权力的同时也保持对官吏的高度警觉, 极力避免因官吏权力的过分膨胀而对皇权带来威胁。同时, 封建专制制度的先天不足也使得整个官僚体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腐败、低效、冗拖等一系列问题, 封建社会必须对这种权力体制的缺陷进行补救, 最大限度地保持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治久安, 使官僚系统的权力处于有效监管之下, 避免因为官员权力膨胀或滥用权力对封建制度带来的冲击, 确保皇权的绝对权威和封建制度的稳定, 这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监察制度的宗旨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叶适集》第751页.

[2]《史记》卷68《商君列传》.

[3]《韩非子》卷18《八经》.

[4]《韩非子》卷5《备内》.

[5]《韩非子》卷74《外储说右下》.

[6]《明太祖实录》卷54洪武三年七月.

[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传》.

[8]《历代名臣奏议》卷98《经国》.

[9]《国朝典汇》卷54《御史》.

监察思想 篇2

一、自觉增强履行职责的神圣感。党的事业是神圣而高尚的事业,纪检监察工作是服务、保障党的事业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工作,党和人民人民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寄予了厚望。我们每一位纪检监察干部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神圣使命,严肃认真地对待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对工作的敬仰之心,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一光荣的事业中去。

二、自觉增强反腐倡廉的使命感。纪检监察工作是加强我党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手段,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当中,应当站在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上,以更高的政治觉悟致力于反腐倡廉、维护群众利益、确保政令畅通等工作,时刻不忘肩负的使命。

三、自觉增强贴近群众的归属感。纪检监察干部要坚持贴近群众,培养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亲情,树立源自群众又服务群众的本位思想,树立源自于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的工作动力,以一名普通百姓的心态来看待违纪违法现象,自觉地与腐败现象做斗争、自觉地为人民服务。

四、自觉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感。纪检监察干部应把纪检监察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事,不管遇到什么障碍、什么困难,都要迎难而上,敢于碰硬,善于破解难题,以“钉子”精神对待工作,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干扰,严肃查处违纪问题。

监察思想 篇3

关键词: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思想政治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是国家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克服了人少事多的困局,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个别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在执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责任心不强、为民服务意识欠缺。这与党的十八大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存在差距,为进一步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下面就如何做好此项工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要围绕理想信念,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做文章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执法人员要是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难正确地执行法律法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执法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执法工作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我们的执法工作作出正确的评估,进而选择正确的方法。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凝聚力量。二是要密切联系群众。要时刻把群众利益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时刻牢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权是人民赋予的,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三是要严格廉洁自律。严格廉洁自律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尤其要严格廉洁自律,提高反腐拒变的免疫力,做到见利不争、见钱不贪,切实做到法为民所执。

二、要围绕新形势、新要求,在提高执法能力上下功夫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任务艰巨繁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法能力。

一是要提高业务能力。当前,部分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违法超时加班等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使用童工、强迫劳动等严重违法行为尚未完全杜绝。随着新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劳动保障监察的监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对象和监管事项不断增多,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为重大。这就要求监察执法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二是要增强团队精神。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既要“高手”,更需“联手”。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和团队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推进工作相互搭台,发现疏漏相互补台,取得经验相互交流的良好局面。三是要激发创新活力。发展源于创新,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也是如此,要主动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投身创新实践摇旗呐喊、加油鼓劲,激发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在实际监察工作中的创新热情。

三、要围绕信息社会要求,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动脑筋

面对信息传播大加速、思想文化大激荡、价值观念大混杂,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善于因势利导、求同存异、灵活多样,最大限度地凝聚正能量。

一是要注重平时教育引导。身处信息开放社会,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活动无时无刻不受到现实的影响。要保他们的思想活动和执法行为,符合主流价值和执法法纪要求,防止受到不良社会风气污染,就必须重视做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通过谈心活动经常化、思想汇报制度化、思想分析规范化、教育疏导随机化,时刻把握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实际问题,采取个性问题对口做、共性问题集中抓、敏感问题大家解的办法,把大道理讲实、把小道理讲活、把歪道理驳倒,不断矫正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偏差和行为偏差。二是要注重工作中的成就感。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重视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让他们在严格执法中体会到成就。当前,由于全国各地的劳动监察建制和级别层次不齐,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有的是机关的监察科,有的是机关事业合署办公,干同样的甚至更多的事情,因身份不同,待遇差距太大,挫伤了劳动监察执法人员的工作热情。三要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传承着社会的正能量,雷锋、焦裕禄等之所以受人们敬仰,就因为他们是“正能量”的优秀代表。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善于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感召作用。尤其要在一线执法人员中树立榜样,让大家亲身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从而营造一个人人争当榜样的良好氛围。

总之,做好新时期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灵活性、科学性,才能牢牢把握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强大的组织力量支撑。

孙中山监察思想研究及其时代价值 篇4

孙中山先生监察之思想具体体现在1921年发表的《五权宪法》 演说和1924年发表的《三民主义》系列演讲内容中,一是从宏观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层级结合、官民互动的监察系统,重点体现了监察系统的多元化、立体化;二是从微观的角度论证了“权能区分”的必要性和人民监督在监察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强调了监察系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综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丰富的监察思想体系。

监察即有监督和督察之意,从广义来说“,监察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全面监察和督促”[1]144。从狭义解释“,监察是指专门的国家行政监察机关通过检查、调查和处理等方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2]178。孙中山先生所指之监察应立足广义,主要可从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和权能分治学说当中来梳理监察思想之精髓。

1.监察权内涵地位之思想。孙中山先生主张“权能分开”:所谓 “权”,即民众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力量,由人民行使,人民有此权利,便可直接享有政权,管理国家大事;所谓“能”,即政府通过人民的授权,依靠本身的权威和权力,对各级政府机关进行再授权,赋予其管理国家事务方面周密的组织力和巨大的执行力。同时孙中山主张监察权属于治权的一部分,人民将其神圣的治权,通过契约赋予政府,政府行权必须为人民办事,这便是政府有能,管理国计民生的合法性基础;权能互相制约、最终达到平衡,便不会因政府权力过大而失去控制,民权问题才可以真正得以解决。

2.监察权独立运作之思想。孙中山先生通过对古今中外监察思想详细作了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了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学说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合理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监察权思想,突出了一个核心,即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仔细研究中国古代监察史的基础上,孙中山逐渐认识到“,中国从古以来,本有御史台主持风宪”,有循史弹劾(即古代有专门掌管监察的权力机构为御史台),虽 “古时弹劾之制,不独行之官吏,即君上有过,犯颜谏诤,亦不容丝毫假借”。(即古代有时是敢弹劾皇室成员,直言进谏的),但因监察权没有独立行使,且财政、人事均有君上决定,监察官员便沦落成君主的附庸,君主纳谏于否,全赖自身的胸怀和洞见,监察官员便没有人身财产权利方面的保障,更谈不上法律上的认可。因此,监察制度的独立运作大受影响。通过对外国监察制度的考察,西方宪政各国,都有专门的立法机关兼管监督权限,但不同国体、不同政体的监察权限有强有弱,也没有独立的机构,无法独立行使职权,导致弊病丛生。比如美国议会掌管纠察权,常会擅用权力,以此挟制行政机关,使其俯首听命,故会形成议会专制之势。只有当有雄才大略、权力相对较大的总统,诸如林肯、门罗、罗斯福等,才能达到行政对立目的”[3]81。况且,既然裁判人民是否违法的司法机关已然独立,那么裁判官吏是否违法的监察机关却在立法机关掌控之下,道理上讲不通。故孙中山先生认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和考试权这五权均应当由议会、政府、法院、监察院、考试院来独立行使,达到权力之间相互制约的目的。

3.人民监督思想。孙中山强调“主权在民”,强调人民也有监督政府的权利。“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私也。”[4]20显然,孙中山的监察思想已远远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狭隘眼光,其民主监察之核心是保障人民拥有监督政府,监督官吏的权利。孙中山指出“,主权在民”“,官为民仆”“,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 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5]173。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肯定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因此,人民拥有政权,政府拥有治权,人民有权,政府有能,人民能管理政府、监督政府、监督官吏。依照孙中山之设想,人民拥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个方面的权力,即政权或“民权”;政府拥有相互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个治权。

孙中山极为重视人民管理官吏的权力———选举权和罢免权,他曾这么比喻“:对于政府中的一切官吏,一面可以放出去,一面可以调回来,来去都可以从人民的自由。这好比是新式的机器,一推一拉,都可以由机器的自动。”[6]34孙中山对人民管理国家法律的权力———创制权和复决权论述更为精辟,他说“如果大家看到了一种法律,以为是很有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决定出来,交到政府去执行。关于这种权,叫做创制权。“”若是大家看到了从前的旧法律,以为是很不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去修改,修改好了之后,便要政府执行修改好的新法律,废止从前的旧法律。关于这种权,叫做复决权。”[7]27真正的中华民国,必须保证人民有这四个权,宪法必须具体规定这四种权。人民有了这四个权,才算充分的民权,才算有直接管理政府之权。这是他“直接民权”的体现,反映“主权在民”原则。同时孙中山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又将“治权” 细化分成了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和考试权五项权力,与之对应的由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五个机关来行使。这便是“五权分立”,孙中山先生认为只要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就一定能建立一个民治、民享、民有的政府。

4.监察权受监督思想。孙中山先生对西方代议制和中华民国初期议会政治实践所表现出的种种黑暗行径和弊病深有体察,因此对以代议制为途径的间接民主深表怀疑,认为以“间接民主”为代表的西方代议制度不是真正的民主。唯有当人民通过直接拥有选举、罢免官吏、创制、修改、复决法案之权时才可称之为“全民政治”,才算真正实现了真正的民主。一方面,监察院的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 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这正符合现代我国行政授权的原则。另一方面,监察院所行使的监察权属于治权的范围,必须接受人民之政权的监督。通过设计,县以上的政权是由人民通过国民大会对监察权等进行间接监督;县以下的政权则实行地方自治,人民直接行使四权直接监督政府的监察权等五权,总之,最后通过“直接民权” 和“全民政治”的途径,实现包括监察权在内的国家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保证真正的民主成为现实。

二、孙中山监察思想之时代意义

政府行政权是一种管理领域最广、自由裁量权最大、与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权力,又是最动态、最容易违法或滥用的一项公共权力。因此,如何有效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是当下政府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孙中山先生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一系列民主思想有其局限性,就其理论高度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1.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行政监察机构。从理论上来讲“,任何权力的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的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行政监督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8]57。因此,第一,行政监察机构必须从行政机关中独立出来,保证其在组织上和人事上的独立性, 并建立独立的财务体系,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加强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职权,一方面监督主体所拥有的权力范围要能够涵盖行政权所作用的所有领域,另一方面必须赋予监督主体以足够的权力,不能有明显的实力悬殊,这样,漏监、弱监、虚监的现象才可避免。第三,适度地扩充监察权的范围,比如可以对违犯法纪的公职人员实施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经济处罚等处罚。同时,建立监察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法律保障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保障行政监察人员及其家属在人身安全、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合法权利。

监察思想 篇5

纪检监察干部处在反腐败斗争的第一线,肩负着反腐倡廉的政治责任。反腐倡廉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任何违法违纪行为都是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对的,它必然威胁到执政党的地位和国家政权的稳定。纪检监察干部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纪检监察队伍的战斗力,维护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显得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历来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纪检监察部门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前提。只有把纪检监察工作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动力,才能进一步提升纪检监察部门的地位作用,不断增强服务科学发展、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笔者认为: 一是要加强党性教育和作风建设,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根基。纪检监察干部要强化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和创造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强学习,不断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弘扬勤政为民,切实把清正廉洁,恪尽职守的良好作风转化为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

二是要加强能力建设,切实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能力是干事之本,没有能力,心比天高,力薄如纸,眼高手低,将一事无成。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和学以致用的理念,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实践和创新,努力掌握做好工作必备的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良好形象。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德为万事本”。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结合本单位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着力解决职工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要严厉查处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腐败分子,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又要树立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四是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方法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准确反映职工的思想变化;既要立足于现阶段实际,又要面向未来的不断发展;既要在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又要易于为广大职工所接受。纪检监察干部握有监督权力,可以充分运用组织协调手段调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只有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才能始终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五是要经常更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要在继承和发扬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新鲜经验,充实和完善新的内容。要着眼于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职工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教育引导,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解决职工实际问题,通过满足职工需求从而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六是要完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不断优化自身机制,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要制定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依靠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约束性,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又要结合单位实际,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对传统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有效的将政治导向、思想教育、道德示范和文化陶冶有机结合起来,推进职工的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坚持以手段创新为突破,力求多样化,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方式,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把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单位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

七是要营造优秀文化氛围,努力塑造和培养具有本行业特色的廉洁文化理念。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方针,大力推进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廉洁文化建设,提升廉洁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创新廉洁文化建设的方法途径,通过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将廉洁文化渗透到本行业的各个角落,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行业氛围。

监察思想 篇6

一、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即为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是维护企业的清正廉洁,通过贯彻党的先进思想,维护内部管理,发挥纪检监察工作应有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纪检监察部门的每一项工作都与思想政治工作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相互渗透。从工作任务上而言,纪检监察部门承担着执法的职责,属于监督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确保企业正常的运转,发现问题能够及时上报,而且还要检查企业的党风建设和廉政问题,对违规操作进行严格处理。也可以说,纪检监察部门是一个服务性机构,需要发挥自身的监督功效,严格落实党的政策和方针,保证企业朝着目标前进。一旦纪检监察机构发现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就要对事件展开调查,分析问题的成因,弄清事情的真相,然后再消除知情人的顾虑,做好教育工作,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职工,端正职工的工作态度。

二、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 教育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纪检监察人员开展全面素质培训,经常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渗透党的先进思想,提倡反腐倡廉,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气,树立人员正确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进修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规范,进一步规范纪检监察人员的行为,改变固有的工作态度和不良思想,起到引导行为的教育作用。

2. 桥梁纽带作业

纪检监察部门是企业内部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部门之一,他们在工作中要兼顾两方的利益,需要经常受理群众的来访,与群众进行沟通,能够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变化,掌握群众的心理。在纪检监察深入调查的阶段,又能够走访企业相关负责人、职工,与他们进行深入交谈。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纪检监察机构是企业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发挥好他们的职责,真正体现工作价值,才能在职工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3. 督促作用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内部的管理情况开展监督,这种监督和管理是不定期的活动,且具有严格性、准确性与督促性。在监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强化检查,及时发现企业的问题,找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然后在实际过程中起到警示的作业,督促职工规范自身的行为,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修养。

4. 警示作用

通过调查企业职工的情况,研究他们的问题,深入部门管理工作内部,纪检监察部门能够帮助被举报对象澄清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处理违纪党员干部,既可以教育犯错误本人,还可以对其他党员干部起到警示作用,取得“处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

纪检监察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的主要单位,是维护企业正常运转,减少腐败现象,树立企业形象的关键。为了更好地突出企业的优势,发挥纪检监督部门的职责,企业必须完善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 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实际,做好反腐倡廉教育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企业的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都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要紧紧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不断加大反腐倡廉教育的力度。当前,特别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坚持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原则,从而树立党员干部正确的价值观。

2. 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疏导

受理职工群众的来信来访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职工群众通过来信表达自己对企业领导和生产经营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是完善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民主权利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送上门”来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承办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对这项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对群众来访热情接待,来信认真办理并区别不同情况,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群众主动检举揭发的违纪问题,积极提出批评意见、建议的行为要充分肯定;对个人的要求要根据具体情况,能解决的积极帮助,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3. 提高监督的频率和次数

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工作的开展要保证持续性和连贯性,不能随性而为,管理和监察必须贯彻落实制度体系。具体而言,监督工作的开展可以包括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模式,在按时间段进行调查的同时,穿插不定期抽检,一旦发现其中的问题要立即弄清真相,然后提出通报意见,采取积极的方式处理纠纷,保证企业正常经营。

4. 结合执纪办案,做好犯错误党员干部的教育转化工作

在执纪办案中,纪检监察部门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该处理的一定要处理,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并做好教育工作,避免问题再次出现才是目标。因此,企业要做好教育工作,对犯错误的党员干部要严格处理,让他们正确认识错误,然后通过改进和思想政治培训,使他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为企业生产经营作出新贡献。

总而言之,在党风廉政建设越来越受关注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必须注重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转变固有的传统思想,强化内部的管理和监督,对内部经营和职工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正确认识监察部门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通过思政教育树立纪检监察人员的廉政思想,防止腐败和权钱交易,并完善制度管理的方式,从而做好监管,为企业的腾飞做铺垫。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纪检监察工作和企业的廉政建设,一个文明的、强大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清正廉洁和自律能力强的国度。众所周知,我国企业数量众多,各地区都分布着大量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企业也是解决百姓就业的主要方法。近年来,一些不良思想和逐利风气开始盛行,企业领导和关键部门的主管人存在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现象,导致企业物资外露,受到了不小的损失。纪检监察部门是主要的监督管理体系,是维护企业公平的关键,部门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息息相关,纪检监察人员的素养也直接关系到监督的效力和党风廉政的建设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的纪检监察部门必须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严格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纪检监察部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祥,张锡中.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63.

[2]亓玉华.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63.

[3]李士春,杨彦荣,徐立旭.思想政治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关系探析[J].发展,2014(05):76+107.

[4]裴海涛.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6):83-84.

[5]魏娜.浅谈纪检监察干部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140.

监察思想 篇7

一、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政治工作对于纪检监察干部来说, 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额外负担, 而是自己的职责本分。

首先, 从纪检监察部门所处的地位来看。纪检监察部门处于监督地位, 群众的许多思想认识问题, 往往是在教育与监督过程中产生的, 如在工作任务、指标定额、相互协作、工作条件、劳动报酬以及评比奖惩、提职晋级、评定职称等问题上, 经常出现正常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存在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的矛盾, 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实际不平衡和当事人心理不平衡。作为纪检监察干部, 适时的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更好的完成所负担的工作任务。

其次, 从纪检监察干部的领导方式或者活动方式看。从某种意义上说, 监督就是组织指挥。任何纪检监察干部在进行监督时, 既可以采用强制命令的方式, 也可以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 或者典型示范的方式。所谓强制命令方式, 是指凭借行政职权与权威, 通过口头、信物、书面等方式发挥命令、公告、通知等。说服教育方式, 是指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 运用启发、商讨、建议等方式, 使被领导者心悦城服地接受并贯彻领导意图。典型示范是指纪检监察干部向职工群众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使人们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或从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中, 有时单用某种方式, 很多时候则是这三种方式兼用, 这里本身就包含有思想政治工作。可见, 思想政治工作之外的活动, 而是“纪检监察干部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 从纪检监察干部活动内容来看。监督是一个过程和行为, 是纪检监察者运用影响力来组织或控制社会行为, 而影响力既有来自自身职位所特有的权利强制力, 又有来自纪检监察者社会地位、资历、名望等因素所形成的非权力性影响。非权力性影响是指通过职工群众的信服、认同、效仿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来发挥作用的。这一影响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常见形式, 平时我们所说的身教与言教并重、身教重于言重, 就是这样的情况。

第四, 从纪检监察干部政治领导的职责看。纪检监察干部的主要职是监督做到知人善任。纪检监察者是公道正派, 选贤任能, 知人善任, 搞五湖四海, 还是作风不正, 搞小圈子, 亲疏有别, 这里面学问很大, 包含着思想工作内容。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点

纪检监察干部能如何更快、更容易融合到思想政治工作当中, 必须分析和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1、工作侧重点不同。

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对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行领导, 搞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对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总体规划, 抓好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实行思想政治领导, 通过群众组织抓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2、工作手段不同。

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以耐心细致为特征, 以说服教育为手段, 以达到转变党员或职工群众思想认识为目的。这种手段, 我们可称之为“软手段”。而纪检监察部门则主要采取监督手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 这里包括规章制度、纪律、奖惩、生活保证等, 我们可称之为“硬手段”。这里讲的“软”、“硬”是在弹性大小的意义上讲的。硬手段弹性小, 可以量化的程度较大, 其基本特征是“硬”的规定性。“软”和“硬”也是相对的, 使用“软”手段时也必须坚持原则, 是非分明。使用硬手段, 也必须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3、艺术手法不同。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是指针对各种不同的人及其思想实际, 施以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 以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同科学的严密规范性不同, 艺术的特征就在于灵活性、选择性。党的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多采用个别谈心、家访、感化等启发诱导性的艺术手段。纪检监察部门更多的则采用带有制约性、规范性的方式方法, 如运用政策的、制度的、目标的等。

三、纪检监察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职能

1、纪检监察干部的组织协调职能。

纪检监察干部握有监督权力, 可以充分运用组织协调手段调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们的许多思想问题往往根源于关系不协调。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家庭、人与周围环境都存在一个协调关系问题。

2、纪检监察干部也要强化导向职能。

所谓导向职能, 是指纪检监察干部利用监督手段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一定的方向。经过这种导向, 使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 使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减少到最低限度。如前所述, 政策、规定、制定等等以及必要的组织措施, 对人们思想有巨大影响, 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善于运用这些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 进行科学监督, 在思想教育难以改变某种状态的情况下, 采取恰当的组织措施, 强制改变某种已形成的环境, 从而使某些思想行为得以纠正, 也是必要的。

3、纪检监察干部也要强化示范职能。

所谓示范职能, 这里是指纪检监察干部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引导、带领职工走向一定的目标。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纪检监察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具有相当大的份量, 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很大。所有, 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及形象。只有自身正, 才会有号召力, 说话才灵, 办事效率才会高。

上一篇:听力课堂下一篇:写作文之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