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监察

2024-08-08

执法监察(通用12篇)

执法监察 篇1

1 当前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取得成效

1.1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制度

为了提高执法监察工作效率, 确保巡查及时到位, 市国土资源局将执法监察权下放到各乡、镇 (街) 国土所, 并落实了动态巡查责任, 实行执法、巡查零报告, 做到早发现、早立案、及时查处。同时还要广泛发动群众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在全市乡镇 (街) 各村委会设立了村级土地巡查员, 张贴公示板, 公布该村土地巡查员名单和电话, 方便了群众对违法用地行为进行举报, 大大减少土地案件的发生。

1.2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系统

为确保执法监管到位, 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等手段, 实现动态巡查, 移动办案, 提高了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主动发现能力。加强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文档统一管理, 从立案、查处到结案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督办, 确保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及时结案。

1.3全方位提高执法水平, 确保规范到位

《土地资源行政处罚办法》和《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工作规程》出台后, 市国土局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认真学习, 并对乡镇国土所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 进一步提高了全系统广大干部及职工对土地法律、法规认识, 提高了土地执法监察人员执法水平。

2 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国家出台的《土地管理法》, 是对非法占用土地的处罚是限期拆除或没收非法占地, 对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可以并处罚款。但是对于拆除或没收的方法, 法律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结果就是以罚代法, 收取罚款结案了事。这也是一定强度上使土地违法行为人会产生了只要缴纳罚金就算代替办理合法用地手续的错误观念。

2.2集体土地非法入市, 暗箱操作

按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集体土地一般不得随意进入土地市场流转, 必须经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后才能进入市场流转, 一些地方政府和用地单位, 违规上述规定, 往往与村组经济组织私签协议, 以租代征, 造成集体土地非法入市, 暗流涌动。更令土地执法部门不安的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有关集体土地流转决议颁布以来, 有关政策、法规及细则相对滞后, 给违法者或某些地方政府钻政策空子, 将更加把土地流入市场, 非法交易, 使部土地改变用途, 变为非农业用地, 促使土地管理部门执法人员的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2.3土地执法人员素质低, 业务能力差

执法水平受执法者业务能力素质影响较大。有些乡镇国土资源所人员结构配备不合理, 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偏老, 缺乏国土资源管理和行政执法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 土地执法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 要求执法人员必须要事业心强, 坚持原则, 要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协调能力, 并熟悉相关的业务知识。在处理土地案件时, 定性不准或处罚程序不当, 越权处理, 严重影响了土地执法水平, 不能很好的适应日益繁重的土地执法监察任务的需要。

3 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要切实加强对全民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 特别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 通过宣传, 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法律意识, 树立科学发展观, 增强依法用地, 合理用地, 节约和集约用地意识。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 利用电视、广播讲座, 粘贴标语, 悬挂过街横幅, 发放宣传资料, 利用网络等进行宣传, 采取多样化全方位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达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3.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 市国土资源局及土地管理部门, 每年都利用冬春农闲季节, 对土地执法人员1 ~ 2 次政治、业务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市级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抓好基层执法监察人员的业务培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特别是要加强《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的培训。以达到适应新形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需要, 特别是工作在基层第一线业务人员, 更要精通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等方面的业务, 熟练掌握国土资源的各项法律阿规和政策。从根本上提高国土资源人员的执法监察水平。

3.3 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提高办案效率

要端正土地执法监察人员的思想认识, 摆正自己的位置, 积极借助上级土地执法部门的力量, 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要克服土地执法难的思想, 要以法律为依据, 用法律、经济、行政的3 大手段, 加大对土地案件查处力度, 强化执法手段;要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例, 真正做到查处1 案, 威震1 方;严格土地审批制度,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好土地审批关, 杜绝土地违法人员钻法律空子, 减少土地违法案件发生。

执法监察 篇2

﹡﹡﹡ 镇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工作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纪委监察局执法监察工作的总体部署,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机关效能建设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执法监察工作力度,努力推进优质服务,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经济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保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为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现将2010年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工作总结如下:

一、执法监察工作

1、切实加强镇村公益建设招投标管理。为使镇村公益性建设各项工程严格按制度和程序操作,2010年,我镇重点对镇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和重大工程进行了有效监督,特别加强了项目的招投标管理。从立项、招标对象资质的筛选、标底的确定与保密、招标议标的方法、工程质量的监管、工程资金的拨付、工程质量和事故责任的追究等一系列工作都纳入了纪委监督过程,规范了工程建设行为。

2、继续重视民生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2010年镇纪委、监察室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关系民生工程的污水处理厂和贯穿全镇的主干道通江公路等项目进行了全过程监督检查。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提高了老百姓 的生活质量,更是群众密切的关注的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入70万元,镇纪委从工程选址、规划设计、招标对象资质审查到工程质量的检查和资金的使用,全程参与和监督。目前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此项工程共节约资金2.4万元,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的标准。

通江公路是贯穿全镇的主干道之一,全长 4960米,总造1200万元,路经安帖、新桥、九圣、西城等四个村。为加强对道路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工作效率、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镇纪委从工程立项开始就进行介入和监督,重点在建设资金来源、使用、工程建设质量、协议履行等重要环节进行了监察。目前,该工程已完成1000米路段。

二、效能监察工作

积极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推进依法行政。为进一步推进行政机关效能建设,确保政令畅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继续加大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力度。

1、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

2、强化干部德能勤绩综合考评。利用全局性会议机会,每半年对机关、事业单位全体人员进行一次德能绩综合考

评。围绕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廉洁勤政等方面开展基层满意度测评,从而提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水平。

3、积极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把部门和行业的从政行为、服务行为、管理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行风评议”活动的切实解决行业的不正之风问题,维护群众的利益。

4、认真督查干部作风建设情况。对考勤制度落实不严工作纪律松弛、效能意识不强内部监管不严、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等情况在全镇进行通报,要求各部门、单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查找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

三、今后工作的打算

(一)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开展执法监察,切实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对经济工作的保障作用。

(二)创新执法监察工作方法,充分运用监督和纪律手段。

(三)认真学习和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执法监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积极开展效能监察,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不断拓宽行政效能问题的投诉渠道。

以执法监察长效机制促矿业发展 篇3

关键词:矿业经济;资源整合;长效机制

娄底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百里煤海”、“世界锑都”等美称。如何完善矿产资源执法监察长效机制,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助推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而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化两型”的重中之重。

1 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娄底地处湘中腹地,煤炭和锑矿资源尤为丰富,煤炭资源保有储量10.2亿吨,占全省1/3,是全国19个年产千万吨原煤的地市之一;锑矿资源累计探明储量3238万吨,居全国之首。全市现有各类矿山企业667家,其中煤矿257家、锑矿5家、其他非煤矿山及采石场、砖瓦粘土、硅灰石企业405家。矿业及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相关产业,长期以来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矿业经济约占全市GDP总量的1/4强,有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娄底坚持重典“治乱”,整合“治散”,有效维护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1.1 坚决取缔无证非法采矿

为防止非法矿反弹,全市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巡查监控网络,发现非法采矿行为,24小时内取缔到位,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责任追究。2005年整规工作开展至今,全市共查处无证非法采矿案件177宗,收缴罚没款400多万元,行政拘留10人,移送公安机关7人,非法开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1.2 深入开展越界采矿专项治理

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专业测绘队伍,每年对全市257家煤矿、5家锑矿及部分非煤矿山进行现场控制测量,并结合群众举报、储量动态检测、采矿许可证年检年审,煤炭、安监等相关职能部门反馈的信息,对越界开采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摸排登记造册,分类处置。2010年,娄底组织突击执法行动15次,出动执法人员84人次,检查矿山企业19家,责令停产整顿2家,经济处罚54万元。

1.3 全面推进资源整合

圆满完成了金竹山、斗笠山等8个重点矿区和煤、锑2个重要矿种的资源整合工作,全市减少矿山325个,其中煤矿279个,煤矿数量减少52.1%,但资源利用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70%。

2完善“三项机制”,助推娄底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矿产资源执法监察不能仅靠一个部门被动执法,而是要将执法监察关口前移。对内应落实集体会审制度,加强对探矿、采矿许可证发放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对外应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矿业权跟踪监控,从而构筑起既对形成事实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又着眼于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监管,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全程监察新模式。

2.1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组建矿产执法“联合队”

⑴市领导挂帅、各职能部门参与的市整规办及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成为推动矿产执法的“坚强后盾”。

⑵各职能部门联合执法成为助力矿产执法无坚不摧的“锋利宝剑”。在加强国土资源、煤炭、安监、财政、公安、电力、工商、水利、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的基础上,将纪检监察纳入联动机制,分工协作,及时沟通,互换信息,对突出问题、难点重点问题联合执法,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⑶ “12336”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平台成为举报矿产违法违规行为的“绿色通道”。

⑷ 国土资源部门各科(股)室通力协作筑起矿产执法的“铜墙铁壁”。对探矿权审批、采矿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企业设立等进行集体会审,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凡不符合国家规划、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以及开采回采率低、矿产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破坏环境的,一律不批。

2.2 创新矿产监管机制,编织矿产执法“立体网”

⑴ 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建好“日常监管网”。完善动态巡查、矿山申报、年检年审、群众举报奖励等制度,推进执法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对重点区域、问题矿山重点盯防,不定期突检,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形成严密的动态监控网络,有效防止非法采矿及越界采矿等违法行为的反弹。综合动态巡检、矿山申报和部门反馈信息对采矿许可证进行年检,年检不合格的,责令整改,连续两年年检不合格的,注销采矿许可证。

⑵ 档案为媒,资金作保,织起“守法诚信网”。定期对矿山企业进行实测形成“矿山采掘工程平面图”,并要求采矿权人编绘采掘工程图件,向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报送“井上井下工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等资料,将日常监管中发现的矿业权人违法行为记录在案,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守法诚信档案。同时,建立守界开采保证金制度。

⑶全面公示,阳光操作,拓展“社会监管网”。要求采矿权人必须在开采作业场所的明显位置设立采矿权标识牌和超深越界公示牌,接受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监督。

2.3健全案件查处机制

⑴ 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案件查处负总责,分管副(局)长为主要责任人,执法监察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及案件承办人为案件查处具体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并层层签订责任状。

⑵ 健全案件督办机制。加强对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案件查处工作的检查。将是否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是否依法履行查处职责以及处罚决定落实情况作为检查的重点。对交办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违法案件,跟踪督办。

⑶ 健全重案上报机制。根据矿产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分类规定,对影响国有大矿生产、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及情况严重、影响面大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由市局督办或直接立案查处,要求所辖县市区局每年上报一二宗重大典型案件,情况特别严重或查处执行难度大的,上报省国土资源厅执法监察总队。

⑷ 健全案卷评比机制。要求所辖县市区局每年选报1-2宗优秀案卷,由市局组织评审,提高办案质量。

3 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深入整顿与规范矿业开发秩序

目前,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由于利益驱动与矿界圈定的历史遗留问题,越界采矿、非法采矿仍有反弹,安全生产监管风险责任重大,资源整合任重道远,矿产执法监察任务仍旧十分艰巨,应重点做到“五个强化”。

3.1 强化监管防反弹

进一步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提高矿业违法成本,彻底打消采矿权人的侥幸心里,保证持证、守界开采,扎实做好基础测量工作,从管理层面把住审查关,杜绝因技术等客观原因造成越界,督促矿山企业及时办理年检变更登记,有效防止无证、越界采矿行为反弹。

3.2 强化执法严打击

进一步加大对矿产开采利用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查处力度,重点查办重大典型越界采矿刑事案件,追究一部分人的刑事责任,加强舆论监督。

3.3 强化整合优布局

部分规模不大、开发利用率不高的非煤矿山及采石场、砖瓦粘土、硅灰石企业未进行资源整合,在继续推进煤矿与锑矿整合的同时,重点关闭整合大批采石场,逐步关闭老式砖瓦窑企业,大力主张新办新型环保砖厂,统筹规划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化矿业权布局,推动资源向规模企业、优势企业聚集,促进矿产资源集约利用和规模开采。

3.4 强化整规求规范

开展深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专项行动。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从2011年5月开始至2012年5月,在全省范围内集中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无证无照开采等违法行为,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明显好转,矿山安全事故明显减少,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3.5 强化宣传提认识

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效能建设 篇4

1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效能低下现象分析

1.1 土地违法案件严重泛滥,多与基层政府主体有关

据统计,从1999年到2005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00多万件,实际土地面积500多万亩,一些城市的违法用地少的约在60%,多的高达90%及以上。而令人惊讶的是,严重的土地违法问题几乎都与地方基层政府有关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在2004年,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就透露,我国80%的违法用地是地方政府行为,凡是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政府或相关领导。而现在土地违法案件变化的仅仅是数字:从80%上升到了90%。数字的变化表明地方政府在“以地生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背后是权力与市场的共谋。而违法用地的比例如此之高,也在证明国家对土地加强管理的相关政策成效不明显。

1.2 土地违法案件类型多样,以租代征农用地形式盛行,城市土地隐形交易手段更加隐蔽

2007年9月15日至2008年1月15日,国土资源部在集中开展的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中摸清了三类违规违法用地情况,纠正和查处了三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共查出三类土地违法案件3万多件,涉及土地面积336万亩。这三种主要违法用地的类型,一是“以租代征”,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非法使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所引发的违法问题突出。以某市为例,到去年底,全市乡村企事业用地中由村级组织通过出租、承包等方式非法用地的分别占用地总宗数的77%和用地总面积的67.4%[2]。“以租代征”已成为撬动土地闸门的一股暗流。二是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突破批准开发区四周范围,擅自扩大面积,有的还以各种名义新设立开发区。如中部某市经国家审核保留了3个开发区,但对外一直宣传是22个;西部某市去年以来,以“工业集中区”的名义擅自设立12个开发区,规划用地总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绝大部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是未批先占先用,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就擅自先行征地、供地和施工建设。据清查显示,2008年已上报的26个省(区、市)的325个单独选址建设项目中,已动工建设的229个,均为未批先用违法用地,违法比例高达70.5%。除此之外,在城市土地使用中存在大量的隐形交易。如协议出让取得工业用地,在私下收取他人土地转让费后,到工商部门办理股权更名和法人代表更名的;合作开发形式将土地转让,私下收取款项,风险全部转移给合作方等,这些回避法律,钻法律漏洞的案例层出不穷,执法部门难以巡查和制止。

1.3“亡羊补牢”行为较多,国土执法疲于应对,查处不力负面影响大

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的90个城市图斑初核统计,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新增建设用地图斑中,除重点项目外,未能提供合法用地手续的1.3万宗,涉及土地约24万亩,占新增建设用地的比例分别为51%和22%。这90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违法用地的面积超过了1万亩,其中很多是中等城市;有17个城市违法用地宗数占新增建设用地宗数的80%以上;有8个城市违法用地占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80%以上[3]。这组数据足以说明,土地违法案件仍在增加,土地违法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执法效能依然较低。2005年,某省发现违法用地3 596起,涉及土地面积1 033.69公顷,其中耕地702.94公顷,在立案的2 134起案件中属买卖或非法转让202起,涉及土地面积40公顷,其中耕地18公顷,未经批准用地1 339起,涉及土地面积349.4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1.86公顷。而通过土地执法部门处理的结果并不如人意,该省通过土地执法收回的土地只有118.691公顷,其中耕地只有14.08公顷。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普遍偏轻、不到位,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据统计,2004年11月至2006年8月,中部某省各级国土部门向纪检监察部门提出党政纪处分建议96人,实际落实不到一半;向司法机关移送追究刑事责任32人,实际仅追究7人。沿海某市国土部门2005、2006两年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937件,仅执行了1件。违法处理不到位,违法者反而得到重用或升迁,反而刺激了一些政府和部门违法用地。来源于上级交办、群众举报、媒体披露等诸多案件让土地执法队伍只能疲于被动查处,再没有余力开展动态巡查和案件的跟踪执行。

2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效能低下原因分析

2.1 土地管理体制不统一,国土资源监察不独立

国土资源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土资源监察体制不统一。国土资源部内设执法监察局,而很多省市自治区内部既设立了执法监察局,又设立了执法监察总队[4]。本来,国土资源执法部门初衷是加强国土执法监察力度,但事实上,效果不佳,各地市的执法监察部门常常接到不同的上级部门截然不同的指令或处置意见,难以决断,只好迂回重新协调,耗时耗力,办案效率低下在所难免。另外,自从2005年实行土地半垂直管理以来,很多地市国土执法监察部门更是常常陷于左右为难的尴尬之中。在人事管理上要服从上级执法监察部门领导;在身份上又隶属于地市政府领导下的土地管理部门,吃着该当地政府财政的饭[3]。土地执法监察队伍不独立,执法时难免受制于省市政府领导、国土管理部门领导的干预,案件波折较多,法律不能很好地得到执行,也在公众心中竖起障碍,影响执法监察效能,降低了执法队伍的形象。

2.2 土地法律法规不配套,条款过于笼统,土地执法难以适从

土地违法案件的发案数量呈上升趋势,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违法问题处理难、执行难。土地执法人员能够判断一些土地案件的事实违法,但找不到相关法律认定依据;有些案件有依据判定违法,但如何处置,在法律上又很难找到具体处置条款。如《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的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这里“有权制止”的手段是什么,没有明确。因此如何制止,执法人员难以实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这样的规定太过于笼统,操作性差。土地执法队员(甚至包括国土资源部的法规部门人员)常常面对众多纷繁复杂的案件,无法理出头绪。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普遍偏轻、不到位,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执法对象也得出结论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而且违法者常常得不到法律制裁,这更降低了土地法和土地执法的群众威性。一部法律,一种规章,如果大多数人不遵守,恐怕需要检讨的就不是违法者,而是立法和执法者了。

2.3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队伍力量薄弱

前几年,隶属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相对经济待遇好,福利高,要求进的人员多,而且一部分人员素质偏低,既占用编制,又无法有效完成土地执法任务。在基层,土地执法人员一般为原土地管理所或其他人员转岗进来,既没有执法经验,也没有接受相关培训,加上法律知识不足,在执法中常常勉为其难,办案质量和效率较低。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城运动的加剧,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土地的违规使用,土地违法案件发生范围的增大,而真正的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偏少,交通工具缺乏,执法力量严重不足。以某省会城市为例,该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简称支队)十年前尚有十多人,当时,案件少,多为改变用途的土地违法案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市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进入房地产高温时代。唯利是图的违法开发商和基层政府以招商引资等名义不择手段地违法取得土地,给执法监察带来很多挑战和麻烦。而就在这种形势下,该市陆续成立城区的监察大队,但在总量上没有增加执法队员,仅仅是抽调队员分散管理,而这种分散管理也人员匮乏,往往是队长一人全包形式。还有些队员看到执法工作既辛苦又有风险,索性主动申请调离执法岗位。这种情形并非特例,全国大部分省市存在土地管理人员过剩,而最急需的土地执法人员严重不足现象。

3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效能建设对策

3.1 在体制上,国土执法部门应完全垂直独立,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负责制

政府大力支持国土执法,以保证国土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同时政府审批土地过程应接受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的监督。国家建立独立土地监督体制——完全垂直的国土执法监察部门,这种监督部门可以由现有的国家及地方的土地执法监察机构组建,并与原所属地方政府脱离隶属关系,以避免“政出多门”、“省市领导批条”等干预土地执法监察现象。因为土地执法监察本身的重要性和独特地位,独立性应该是部门的灵魂,缺乏独立,就意味着没有权威性,没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彻底性。笔者认为建立一套自上而下、全国统一、完全垂直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此土地执法监察体系的建立必将能够从源头上保障土地供给,将政府纳入监察对象,避免滥批滥用土地、乱占耕地,低价出让土地,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事实上,国家已经向着这方面努力了。2004年国务院28号文决定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2006年形成组建、实施土地督察制度的方案,在全国设立了九个督察局。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土地执法监察独立机构,因为督查局把工作定位在“宣传、提醒、督促、建议、纠正、整改和责令整改”等方面,并没有进行实质的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等执法行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土执法的独立性问题。但目前上海督查局已决定将政府纳入土地监督对象,这无疑是土地执法监察的一大进步。

3.2 建议修订和完善土地法及相关法规,切实解决土地执法中的法律难题

目前土地执法主要依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进行土地案件梳理和处置,这些法律仅在某些条款提到土地执法依据,但并不全面系统。所以,亟需专门针对目前土地执法中遇到的法律缺失,进行调研,修改完善相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甚至有必要专门制定《土地执法监察法》。我们建议完善土地法及相关法制,切实解决土地执法中的难题,立法部门需要亲自下来调研,而不是仅仅从理论上商讨后就可成文,要考虑法律执行的可操作性和执法监察效能。笔者认为,真正的法律应来自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呼声,反映和解决基层问题,故土地执法方面的法律还是应定期征集各地市执法人员意见,以及收集被执法者和一般群众对执法的看法和意见,不断修改完善。

3.3 运用高新科技装备为土地监察提供硬件保障,多手段整合壮大土地执法队伍力量

结合土地执法监察现状,运用高新科技的监察装备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硬件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应配备具有国土数据信息系统的专用执法巡查车辆、GPS、数码摄像机等,能够极大提高土地执法监察效能。在人员安排上,执法人员应是法律和行政管理专业人员,不是什么人都能胜任的。针对目前土地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采取以考为主以评为辅的形式转岗或分流一部分人员,而保留优秀人员,培养成为执法监察的骨干力量,同时从外部注入新生力量,比如法律和土地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培训上岗。执法队伍人员应充足,不能一个队员带一个驾驶员就把土地案件给查办了。队伍应有分工,为提高效率,执法人员应配有辅助办事员,用来协调一些非执法的工作。下派人员和队伍不应过于庞大,可以采用兼任或划片包干负责模式。另外,对在岗和新聘的土地监察执法人员应长期不断地加强业务培训,增强法制意识和自身素质。

3.4 采取激励机制和人本关怀的管理机制

管理模式上采取激励机制,以办案数量、办案质量、办案效率,结合责任区违法案件发现、制止率等指标对队员进行考核,奖优罚劣,以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和执法效能。同时又要建立保障机制,比如为土地

执法队员购买人身保险等,让队员没有后顾之忧。

摘要:基于国土执法形势更加严峻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倡议从政府体制、法律机制和土地执法内部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建设,增强土地执法监察效能,以保护国土资源,减少滥用耕地,促进并稳定房地产市场。

关键词:国土资源,执法,效能,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徐然林,凌森.宏观调控之新政——土地垂直管理[J].技术经济,2005(9):34-35.

[2]王婷.国土资源部:遏制建设用地“以租代征”行为[EB/OL].(2007-09-18).http://www.lrn.cn/landmarket/landtop-lines/200709/t20070918-149442.ht m.

[3]王立彬.卫星监测显示:我国90个城市违法用地约24万亩[EB/OL].(2007-09-26).http://www.lrn.cn/media/me-diaspecial/200709/t20070926-152939.ht m.

执法监察 篇5

一、负责辖区内国土资源的巡查,建立完备的巡查日志,对每次巡查情况作详实记录。

二、负责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制作案件询问笔录和现场勘测笔录。

三、因查处案件引起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要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事项。

四、参与有关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法律文书的送达工作。

五、负责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综合统计和上报,对统计数据要做到准确、翔实,做好月报、季报、年报、动态巡查日志和动态巡查台帐的填写工作。

六、参与大队协助法院对已判决生效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强制执行工作。

七、负责开展国土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提高群众依法用地,保护耕地的意识。

八、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职责及人员分工

(一)执法监察大队职责

1、监督检查本辖区内单位或个人遵守国家有关土地、矿产资源和测绘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2、监督检查土地、矿产资源、测绘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测绘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3、组织开展对土地规划、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土地资产处置、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和矿产资源、测绘法律、法规的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

4、承办本辖区内的日常巡回执法检查工作,建立动态巡查责任制。

5、依法查处土地、矿产资源和测绘等违法案件。

6、负责整顿和规范国土资源市场秩序工作。

7、协助司法部门依法查处国土资源执法人员因依法执行公务而遭受打击报复的案件。

8、负责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统计和分析。

9、承办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10、负责完成局、大队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职责

大队长:高明

电话:2068035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2、主持大队全盘工作,负责组织大队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工作。

3、抓好大队人员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局、大队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及时了解各分局土地执法动态巡回情况,搞好沟通和服务。

4、负责监督检查本辖区内各单位和个人遵守国家有关土地、矿产资源、测绘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5、依法查处土地、矿产资源和测绘等违法案件。

6、编制大队工作、学习计划,向局领导书面报告半年、全年、专项和阶段性工作情况。

7、监督指导大队内设科室及分局的执法监察业务工作。

8、组织大队人员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进行集体讨论。

9、负责监督检查国土资源信访接待、承办工作。负责向阳、红山分局信访工作。

10、认真完成局党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副大队长职责

副大队长:马国强

电话:2069655

1、协助大队长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

2、协助大队长做好有关土地法律、法规及政策研究工作。

3、协助大队长抓好大队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局、大队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4、督促综合科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5、做好土地执法检查中需和公、检、法、司及其他部门协调工作。

6、负责新城、老街分局信访工作。

7、协调处理大队日常管理工作。

8、认真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副大队长职责

副大队长:杨卫和

电话:2068110

1、协助大队长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

2、协助大队长做好有关土地法律、法规及政策研究工作。

3、配合大队长监督指导各分局执法监察业务工作,及时了解各分局土地执法动态巡回情况,搞好沟通和服务。

4、配合大队长负责监督、检查本辖区内各单位和个人遵守国家有关土地、矿产资源、测绘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5、督促监察科对本辖区内的日常动态巡回检查工作。

6、督促监察科依法查处土地、矿产资源和测绘等违法案件。

7、承办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负责南区、东城分局信访工作。

8、认真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综合科工作职责

科长:杨玲 电话:2068035

1、服从局、大队领导工作安排,完成交办的各项业务工作。

2、负责专项治理工作。

3、负责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季报、年报统计上报工作。

4、负责执法监察制度建设工作。

5、负责执法监察工作资料的归档工作。

6、负责各分局执法监察人员的培训工作。

7、组织执法监察大队日常业务、政治学习。

8、协助监察科工作。

(五)监察科工作职责 科长:李锋 电话:2068062

1、监督检查本辖区内单位或个人遵守国家有关土地、矿产资源和测绘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2、监督检查土地、矿产资源、测绘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测绘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3、组织开展对土地规划、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土地资产处置、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和矿产资源、测绘法律、法规的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

4、承办本辖区内的日常巡回执法检查工作,建立动态巡查责任制。

5、依法查处土地、矿产资源和测绘等违法案件。

6、协助司法部门依法查处国土资源执法人员因依法执行公务而遭受打击报复的案件。

7、承办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8、协助大队综合科工作。(六)监察科执法监察人员职责: 李锋: 电话:2068062

1、认真完成局、大队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2、管理和协调科室各项工作,指导、编写科室学习、工作计划。

3、负责管理科室人员日常巡回检查工作及违法案件的审查,办案质量的监督。

4、负责对辖区分局执法监察情况及动态巡查登记表、巡查台帐登记质量等业务的监督指导。

5、承办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6、认真完成局、大队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及协助大队综合科工作。林永明: 电话:2068067

1、协助科长完成科室的各项工作。

2、负责检查指导分管辖区内日常的巡回检查工作。

3、负责处理科室工作人员在监察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办案及处理工作。

4、承办分管辖区内的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5、负责对分管辖区内执法监察人员的业务指导。

6、配合大队综合科工作。

7、认真完成局、大队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8、分管辖区:玛管处、石总场、147团、148团、149团、150团。新城分局、老街分局。

汪省平: 电话:2068031

1、负责分管辖区内执法巡回检查工作。

2、负责处理分管辖区内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3、配合综合科专项治理工作。

4、承办分管辖区内的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5、负责对分管辖区内执法监察人员的业务指导。

6、完成局、大队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7、分管辖区:南山矿区、141团、142团、143团、144团、152团、巴管处。南区分局、东城分局。

刘校权: 电话:2019232

1、负责分管辖区内执法巡回检查工作。

2、负责处理分管辖区内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3、承办分管辖区内的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4、负责科室内业工作及日常信访工作。

5、负责对分管辖区内执法监察人员的业务指导。

6、配合大队综合科工作.7、完成局、大队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8、分管辖区:121团、133团、134团、136团,向阳分局,红山分局。

王宇新: 电话:2068108

1、负责分管辖区内执法巡回检查工作。

2、负责处理分管辖区内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3、承办分管辖区内的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4、负责对分管辖区内执法监察人员的业务指导。

5、配合大队综合科工作.6、完成局、大队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执法监察 篇6

【关键词】土地调查 应用 土地监察 证据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本文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特指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农村部分,以下简称“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直接作为证据;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直接作为证据。现就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试作分析。

一、土地调查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土地调查包括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

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一般采用传统方式,即利用DOM和已有的调查成果开展全野外调查。由于各地技术条件不同、经济状况又有明显差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未作明确规定。

关于地类的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利用DOM和已有土地调查成果等资料,实地调查地类及其界线现状。地类调查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由于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独立性,农村土地调查时,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特殊用地等按单一图斑调查,在城镇土地调查时进行细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农村土地调查以1:10000比例尺为主。调查底图制作,DOM的平面位置精度要求: 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1:10000比例尺DOM,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5.00米;山地、高山地不得大于7.50米。特殊地區可放宽0.5倍。规定两倍中误差为其限差(其他规定参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二、土地执法监察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监察,是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土地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活动。

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 、处理恰当、手续完备、适用法律、法规准确、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职责权限。土地管理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应当依照受理、立案、调查、处理、送达和执行规定的程序进行。

案件承办人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关系人提出询问,并应当制作询问笔录,承办人在必要时,可以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人员应当邀请有关组织或者人员参加,勘验人员勘验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拍照和测量。

三、对比分析土地执法监察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特点及其相关规定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在城镇郊区及其以外的农村部分,即在农村土地调查的覆盖范围内,查处的重点是擅自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众所周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中,当事人不配合,案件承办人员又不能即时采取有效强制措施,调查取证难度较大,调查取证的过程较长,以致案件无法及时办结,甚至造成案件承办人员工作不力的误解。基于上述情况,为了缩短案件调查时间,快速完成调查,提高案件办结率,案件承办人员认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将违法用地实际位置与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位置对应,直接判定违法占用的地类,并在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标注后作为确定土地违法案件类型的证据。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199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一个显著改变就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不难看出,土地土地违法案件定性的关键点在于是否符合利用总体规划,而不是与土地调查成果是否相符。

另外,从农村土地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调查底图的比例尺,也可以看出,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高,远低于土地勘测定界成果的精度。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时,对违法用地的面积、四至界线要求精确确定。显然,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能满足土地执法监察中对违法用地面积和位置认定的精确要求。

四、结论

执法监察 篇7

一、基层国土资源违法呈现新问题

尽管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整顿国土资源市场相关文件, 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有所提高, 土地市场秩序有所好转, 土地违法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但国土违法案件仍屡禁不止。基层国土资源违法案屡禁不止, 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违法占用耕地案件数量呈现屡屡攀升。

中央惠农政策出台后, 有关国土资源部门的涉农收费 (包括耕地开垦费、耕地复垦费等) 相继取消之后, 农村村民建房只收取少量的工本费、服务费等。许多群众错误的认为, 占用耕地建房收费减少了, 国土资源部门在保护耕地上也放松了。而现行条件下国土资源执法的手段不硬, 农村村民乱占耕地建房的违法成本普遍不高, 导致违法占用耕地案件屡禁不止。

2、乡 (镇) 政府及领导违法、村干部违法比例不断上升。

一些乡 (镇) 党委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 搞政绩工程, 往往以引进项目为由, 直接从农民手里非法征地;有的以租用代替征用, 搞非法的“以租代征”;有的任意处置国有土地资产, 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发展, 不惜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据统计, 近三年来, 在全县发生的土地违法案件中, 除农民建房的违法案件外, 大多数土地违法案件都与乡 (镇) 政府有关。

3、非法转让集体土地违法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 集体土地不得进入土地市场, 不能进行转让, 必须要依法办理征地出让手续成为国有土地后才能转让。而一宗集体办理出让手续, 审批过程相当复杂, 所需办证费用高。为躲避办理出让手续, 违法用地单位往往与集体土地所有者私下签订转让协议, 不到国土部门办理用地手续, 导致非法转让集体土地违法行为发生。

4、违反规划的土地违法案件比例偏高。

从我县的情况来看, 近几年来, 土地违法案件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公路两侧等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段。其中, 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违法案件占到八成以上。

二、当前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中的难点存在以下几方面

1、在执法环境方面

(1) 虽然群众法律意识较以前有了提高, 知道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常有群众通过信访、电话举报等方式检举揭发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2) 一些乡 (镇) 领导不能正确处理好依法办事与发展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注重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认为虽然违反了土地法, 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 功大于过。 (3) 执法容易受人际关系和行政干预的影响, 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往往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在自己熟悉的区域内执法, 熟人朋友很多, 往往一个违法案件刚刚下达处罚告知书, 甚至是在调查取证阶段, 各种“关系”、“招呼”就来了。面对强大的行政干预, 坚持原则只是空谈, 导致行政处罚难以到位。

2、在执法手段方面

(1) 对违法行为制止难。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 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有制止权, 但缺乏实施强制执行的有效手段。 (2) 对违法案件执行难。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法的程序规定, 一般的土地违法案件查处起来少则二、三个月, 多则半年一年才能结案。时间一长, 自然给土地违法案件的执行带来难度, 违法建筑基本上已建成。特别是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 必须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但实际上人民法院对强制执行的案件往往也是久拖不下, 所以强制执行也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 形成“法要违, 房照修”的不利局面。

3、部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部分法律、法规的规定严、疏不一, 严的过于严格, 无法执行, 疏的又难以操作。

三、一点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 提高可操作性。

执法监察 篇8

关键词:环境监察执法,环境保护,执法效率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并且日益突出,目前面临环境保护的形势是十分危急的、严峻的。近几年,我国建立了相关的环境监察保护体系,对调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环境监察是由环境执法和日常监察组成的,其中环境执法也称作生态监察;日常监察则包括现场监察和及时环境监察两个方面,环境执法的核心是日常监察。环境监察和执法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下级监察机构,对辖区内的所有排污单位和个人影响环境的行为进行统一监管。由此可知,将这些监管工作做到位了,在环境监察执法活动中努力提高执法效率,就能够从根本上督促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质量,也能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1 环境监察执法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经济建设的快速腾飞,环境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环境执法依然任务艰巨,执法环境不容乐观。

而不断的进步,水环境监测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好国家能够举行水环境监测工作证的考试,从事水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并将日常的水环境监测工作的结果,算到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实行奖惩制度,以保证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4.3提高工作人员的水环境监测意识

提高工作人员水环境的检测意识[5],以增加人们对于水环境监测的重视,以增加水环境监测的及时性,使得水环境监测的结果更为精确。还可以拍摄水环境监测的公益宣传片,派宣传队伍下去宣传,提高全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让全民加入到水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中来,随着国民对水环境监测的重视,政府就会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到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去,改善水环境监测的工作环境,加快水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

4.4开展岗位竞争责任制

定期对水环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以保证他们自身的素质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并对水环境的工作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机制,以提高工作人员深造和学习的积极性。并把水环境监测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养护工作分配到个人,以保证仪器设备养护工作的跟进。

4.5健全水环境监测的监督机制

为了应对水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健全水环境监测的监督机制,设置多种方式的水环境监测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监测活动,逐渐健全水环境监测的监督机制,

1.1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环境问题,那么保护环境也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两者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例如出现了“三高两多”的现状。“三高两多”中的“三高”是指:单位或个人排放污染物的总量过高、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及期望逐渐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率过高;“两多”是指: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较多、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社会问题增多。

1.2 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环境保护不是单方面的治理工作,而是各个方面的综合防护,需要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协力解决环境问题。作为环境监察部门,在行政、生态和海洋等方面,都要进行妥善细致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环境监察执法的效率,还要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自觉性,做好相关环境保护宣传,从而增强人民的环境意识。

1.3 相关监察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加大监督力度,推动全民参与到水环境监测监督的活动中来,保证水环境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

5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准确的了解水环境的变化情况,就得严格把握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就得对水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后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以保证人们的人身健康。

参考文献

[1]鲁凤仙.浅谈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水利,

[2]王杰,张利华,白玉兰.浅议水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与计量认证[J].内蒙古水利,2008(06).

[3]叶炳效,张佳武,赵文举,孙珂.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措施的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7).

[4]刘元英,王瑞风,吕梅梅.水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技术保证探讨[J].山西水利,2011(01).

[5]杜海波.全国水利系统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中有关计算问题的探讨[J].水文,2009(01).

保工作。

环境监察执法是一门综合知识,专业技术性较强,监察范围又是跨学科、多行业的,执法人员必须充分了解监管企业的生产工艺、能耗、污染治理等各个环节的产污、排污过程,同时熟知相关的法律条款,以应用在执法过程中。然而目前很多执法者却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他们多数不具备专业的环境监察知识,对于相关法律更是知之甚少,在执法过程中无法正确运用,无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环境问题越积越深。

2 环境监察执法效率过低的原因

环境监察执法效率过低的起因有很多,体制的不健全会导致环境问题屡屡发生,单位和个人环境意识的欠缺同样会导致污染排放日益严重。将导致环境问题的因素综合考虑,可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部分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且部分地区政府的行政干预不恰当,这两方面都使得环境监察执法无法深入,环境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2)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稍显淡薄,同时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定不够健全,那么相关的监察执法操作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我国对于环境执法的相关机制不够健全,如缺少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相关监察执法人员在环境监察活动中缺乏安保机制,所以影响了执法效率。

(4)环保监察执法队伍执法手段落后、措施不够,且部分人员素质较低,执法手段粗暴,现场监察不专业,工作作风存在着“漂”和“浮”的现象,日常环境监管不细,调查研究不深,无法很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3 如何大力提高环境监察执法效率

3.1 深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主要有以下三点做法:(1)积极推行创建绿色学校、建造绿色小区、树立环保企业标杆、建设环保教育基地等;(2)多渠道、多形式地将环境科技知识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法制意识;(3)建立健全企业的环境突发事件公告、环境问题的信息速递和环境维护等相关体系,搭建公众参与监督的平台。

3.2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环境知识培训

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在监察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能力和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在监察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排除隐患,防止环境问题的爆发:(1)企业在招聘相关环保管理人员时要做到重点招收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律专业人员,这样就能确保员工团队更加专业化、效率化;(2)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相关监察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执法水平;(3)聘请环境专家对环境现场进行综合监察、评定,在专家的引领下,使监察执法和企业管理人员得到素质和业务的综合提升。

3.3 拒绝贪污腐败,坚持依法行政

全面深化“全心优化发展、用心保护环境、真心服务民生”的环保工作理念,大力推行政务事务公开,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树立环保系统良好形象。按照便民高效和公正廉政的原则,通过制度改革和监管机制创新,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压缩处罚权力空间,减少监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入开展环保行政执法监察工作,杜绝利益的趋势和人情的诱惑,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规范自身的行政作为,严肃查处失职渎职、滥用职权、为环境违法行为充当保护伞等违纪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利益。

3.4 重视环境立法工作,落实环境经济政策

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环境保护法》为契机,针对《环境保护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加强政府环境责任、完善监管制度、推动公众参与和强化法律责任等重点内容,总结地方环保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建议国家在法律层面给予确定。通过上位法的完善,进一步修订和制定环保法规,解决环保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搭建将企业和个人环保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平台,为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支撑手段。将环评和“三同时”信息作为授信的必要条件,将环境违法信息作为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银行业认真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有效地放大了环保执法的效果,客观上起到了督促环境违法企业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的作用。

3.5 加强部门之间的互动合作

(1)对于相关企业夜间的运营和非工作日的排污行为,加大监察力度和频率,争取及时发现并且在最快时间内消除隐患,根除环境威胁,不只是通过环保部门简单的罚款,而应该在监察的同时多方采取有力措施督促企业解决污染问题;(2)针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且屡教不改的企业,相关部门在立案查处的同时,还应及时向执行层和其他部门汇报、沟通,以加强执法的互动性,彻底解决企业的污染问题,也能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是环保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而环境保护则能够保障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得更加完善,不仅仅是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还是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将环境和经济有机结合的最根本理念、最基本的支持力量。除此之外,合理的环境监察执法工作还能全面提升环境管理的水平,将阻碍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的环境问题有力排除,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魏冬.探讨如何提高环境监察执法效率的思考[J].北方环境,2013(01).

[2]王建华,永康.积极开展环境监察网格化精细化管理[J].环境保护,2012(23).

[3]王嵩.浅析沈阳市环境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区域环境执法规范化管理新路[J].环境科学导刊,2012(06).

执法监察 篇9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建设不断升温, 因此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现有城市土地不能满足建设需求, 所以在向城市周边土地扩张, 大量农村耕地被占用, 大量耕地变为非农业用地, 所以耕地问题面临着严重考验。在土地占用过程中不免存在未批先用、非法占地、低出让国有土地等现象, 非法批地和非法转让集体土地现象也时有发生。

2 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成效

2.1 土地法等相关法律宣传卓有成效

近些年, 土地资源的使用和规划得到国家的重视, 各级政府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并且通过印发宣传单和宣传栏等更为直观的形式让广大群众接触到土地相关法律, 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 强化法律知识。这就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 土地执法制度不断健全

国土资源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全面加强执法监督, 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在实践中不断健全一系列的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制度。这让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困难和问题

3.1 违法占地现象屡禁不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给一些工业及房地产业带来了飞速发展的契机, 但是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和躲避。工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大量耕地被占用, 农业结构被破坏。为了个人以及某些团体的利益, 占用和被占用的违法现象越来越多。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这种现象也比较严重, 成为执法监察的盲区和死角。据相关数据显示, 1999—2008年我国违法占地行为多达120多万件, 涉及面积达53.33余hm2。2012年房地产业达到了峰点, 违法用地现象也有所增加。

3.2 部分地方政府的土地执法监察观念存在偏差

有些基层政府只看眼前利益, 注重短期当地城市的发展, 为了满足短期的经济需求, 而不顾长期的发展目标, 对于建设用地的审批没有限制。有些地区甚至铤而走险, 违法占用土地发展经济。更有甚者操纵土地转让占用, 成为土地的使用者, 这种以权谋私现象也有存在。经济要发展耕地也要保护。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容践踏、不容触碰。面对这种局面, 相关部门要规范土地秩序, 严厉查处一些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违法行为。

3.3 土地执法处罚决定难以执行

对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而言, 其有对违法用地的制止权, 但没有赋予其强制执行的权利。所以, 只能依靠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来执行制止, 但其实际效果不佳。即使进行处罚决定, 如果违法人或个人不按照要求执行, 那么只能依靠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但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时间, 这就是失去了最佳执法时间和效果, 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 而最终结果可能是不了了之。

3.4 土地执法监察难以全面展开

对于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执法监察而言, 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其人员有限, 震慑力不够, 因此土地监察不能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土地执法监察的权威性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在实际的执法监察过程中总会出现定性难、处决难、制止难、执法难等问题, 而且有的还暴力抗法。这说明土地执法监察部门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 不能有效地做到执法监察工作。

4 创新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措施

4.1 加强宣传力度

要加大对土地法的宣传, 让群众接触并了解土地法的相关内容。宣传途径要多元化、多渠道进行。与线上媒体合作, 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的视频、声相的形式传递给人民群众;线下要多发传单, 定点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让更多的人认识并认清《土地管理法》, 让他们从法盲中走出来, 营造良好的行政执法环境。

4.2 发挥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土地执法监督中, 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监督需要体制, 要在体制下进行有效监督。避免监督的随意性和排他性, 不能让监督成为执法的绊脚石。把群众监督提到土地管理工作的日程上, 定期进行研究。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城镇的现有土地已经难以满足城市的发展。因此, 城镇周边土地及耕地成为新的用地目标。对于我国而言, 耕地红线不容忽视, 因此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如何满足当代经济的发展, 成为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这种大环境下, 土地执法监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 要创新土地监察工作, 确保土地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让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最小化。

执法监察 篇10

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快速发展, 一种新的导航定位测量技术——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 (CORS, 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ystem) 在各地陆续建立, 该系统是利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在一个区域内根据需求按一定的距离建立一个或多个长年运行的卫星永久参考站, 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将参考站的数据集中处理, 然后将差分信息发布给用户[1], 用户进行野外作业, 只需一台并网接收机, 即可进行高精度的准实时、实时快速定位、事后定位或导航定位。该系统由参考站、数据处理中心、数据通信系统和用户应用系统四部分构成。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精度高、实效性强、覆盖率广等优点, 特别是基于CORS的网络RTK技术改变了传统测量作业模式。结合该系统进行规划执法监察工作, 不仅能够满足精度要求, 同时能改进传统规划执法监察模式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1 规划执法监察工作及传统监察模式

城市建设工程的规划执法监察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关键, 也是城市规划执法监察中工作量最大的和最主要的业务。这项工作具体指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对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位置、标高、体量、体型、朝向、间距、容积率、建筑色彩和风格等进行规划执法监察。

目前, 市规划局进行规划执法监察的方式是采取常规巡查与接受举报相结合的方式, 当发现涉嫌违法的建设项目后, 先查找涉及该项目的档案是否齐全, 搜集该项目的审批文档、已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变更情况记录等资料。资料齐备之后, 进入项目现场对建设工程进行常规调查勘验取证或行政处罚勘验取证。勘验取证工作是规划执法监察工作主要内容, 是获取客观证据判定建设项目是否违法的必要手段。

勘验工作实质是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测量, 将取得的数据与审批通过的资料相比对, 判定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审批条件。

勘验工作主要包括:建设工程获准开工后,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的施工放线进行核准 (核位) , 与设计图和施工图核实无误后, 建筑工程方可正式破土动工;建设过程中, 需对建设工程基础施工阶段、正负零阶段、裙楼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进行跟踪检查;工程竣工后, 需对容积率、建筑色彩和风格等进行竣工验收。

传统的勘验取证方法有两种:

1) 运用全站仪进行测量。这种方式需要先布设控制网。控制网一般是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次级控制网, 然后依据加密的控制网进行测量。该模式存在成本高、工作时间长、人员素质要求高等问题。

2) 通过RTK技术进行测量。这种方式虽然在工作效率上有所提高, 但是需要布设基准站, 同时需要与高等级控制点联测作为检核。存在工作时间长, 需要坐标转换等问题。

2 基于CORS的规划执法监察

以兰州市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 (LZCORS) 为例, 介绍CORS在规划执法监察中的应用。兰州市于2009年建立了LZCORS并投入使用。LZCORS是由7个分布在兰州市区及周边的基准站组成的参考站网, 整个网覆盖兰州地区约13000km2。在“兰州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兰州市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与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式下利用网络RTK进行观测, 其平面精度优于CJJ8-99《城市测量规范》中一级GPS (或一级导线) 测量的精度, 高程精度优于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规划执法监察工作需要满足CJJ8-99《城市测量规范》规定的城市工程测量精度要求。基于LZCORS的网络RTK测量精度高于规划执法监察所需精度, 可以将LZCORS技术应用于规划执法监察工作。

基于CORS的规划执法监察是指利用网络RTK技术取代勘验工作中的传统测量作业模式。该技术可以免去布设控制网及基准站的麻烦, 可以快速高精度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大大提高了勘验工作的效率及精度。

网络RTK技术像传统的RTK技术一样会受到地理环境限制, 如高层建筑遮挡、大功率发射源干扰、多路径效应等, 这些会对网络RTK作业成果产生不良影响。

在地理环境允许的情况下, 可直接应用网络RTK进行勘验工作, 操作时无需布设基准站, 其余操作与传统RTK测量基本相同;在地理环境不允许情况下, 需要使用网络RTK与全站仪配合的方式进行作业。即使用网络RTK布设控制点, 使用全站仪进行碎步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有效观测卫星不应少于5颗, 卫星高度角不应小于15°, 空间位置精度因子 (PDOP) 小于4, 三维精度指标 (3DCQ) 需要收敛至0.050m以下 (平面精度在0.030m以下) 。使用网络RTK布设控制点需注意, 一个项目尽量在一个时间段 (上午、下午、夜晚分别作为一个时段) 内完成, 跨时段观测的相邻控制点, 对其中一点要在两个时段分别观测一次, 两次的观测点位偏差不应超过限差;每点均应独立观测两次, 每次时间不少于10s, 同一个点平面较差需满足限差要求, 取两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控制点成果;控制点布设时除满足需要外, 还应布设一个检核点, 以便全站仪进行检核, 确保成果的正确性。

3 结语

实践证明CORS技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很大的扩展空间。LZCORS的建立为兰州市相关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在规划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改变之前规划执法监察工作中时效性差和效率低的情况。随着测量新技术的发展, 再结合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 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监测动态化和可视化已成为新的趋势。LZCORS在规划执法监察中的应用强化了城市规划管理, 可以及时制止和处理违法建设行为, 保证了城市规划实施的严肃性。

摘要:主要阐述了CORS的原理和构成, 介绍了规划执法监察工作内容, LZCORS的概况及基于LZCORS的网络RTK技术在规划执法监察中的应用。LZCORS系统在规划执法监察中的应用改变了规划执法监察工作时效性差和效率低的缺点。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CORS,规划执法监察,网络RTK

参考文献

[1]郭万里.城市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 (CORS) 应用综述[J].人民珠江, 2008, 19 (1) :65-67.

[2]刘士宁.连续运行参考站 (CORS) 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9, 17 (5) :6-8.

[3]王红闯, 程连柱.CORS技术在城市勘测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 2009, 20 (3) :14-16.

[4]邸国辉.RTK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 2007, 18 (12) :8-9.

[5]米国庆.CORS技术在农村集体土地地籍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20 (6) :184-186.

[6]宋秉红, 杨明光.RTK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 2005, 18 (2) :45-47.

[7]黄俊华, 陈文森.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执法监察 篇11

关键字:暴力执法;暴力抗法;钓鱼执法

笔者认为的暴力执法,不仅仅是指时下热议的行政执法,当然行政执法是暴力执法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但是笔者联想到目前网络上面爆出的各种被羁押人员在看守所监狱中离奇死亡的新闻,像云南躲猫猫事件、某看守所在押犯人喝开水猝死事件、某看守所在押犯人离奇死亡经鉴定其胸口有很多细孔,狱方对外界宣称是抠掉的粉刺等等一系列的事件中,笔者看到了暴力执法的身影。暴力执法从行政暴力执法发展到了看守所监狱狱警暴力执法。暴力执法呈现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想这也是之所以对暴力执法不好下定义的原因。综合了一些材料笔者认为,暴力执法,应该是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使用暴力、威胁的手段危害到公民的合法人身财产安全。尽管这种定义很浅显,但是笔者觉得笔者应该抓住了其中最主要的矛盾--依法执法与暴力执法。

行政中的暴力执法,笔者觉得与暴力抗法有一定的关系,暴力抗法应该是指在执法机关人员执法过程中以非法暴力威胁等手段阻碍执法过程的一种行为。这几年,我国也爆出很多暴力抗法的新闻,有的甚至发展到了群体性事件的程度,像北京一小贩用水果刀将行政人员杀死的案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更多的是同情执法人员遭遇不法侵害。但是笔者觉得在这个事件背后,也有着暴力执法的烙印。在我国,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处于弱势群体,尤其是像前面提到的那种流动小商小贩,这种小商小贩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执法人员之所以会对这种流动的小商贩进行管制目的也是在于保障消费者的权利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市容。笔者觉得中国的百姓还是很中庸的,不被逼到那份上,绝对不会想像那个小商贩一样,用刀了结了行政人员的生命,也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但是事实发生了,除了扼腕叹息,笔者觉得我们应该要从这个现象去审视暴力执法对与这种暴力抗法的催化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老百姓是因为受到太多压制,而且程度很深,才会有这样的过激反应。暴力执法导致了百姓的抵制效果,而这种抵制效果又催化了暴力抗法这种行为。所以,暴力执法也是产生暴力抗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钓鱼执法,顾名思义,就是行政执法人员引诱当事人违法。从法理上来讲,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行政执法中的"钓鱼执法",与刑事侦查中的"诱惑侦查",或者叫"诱惑取证"类似。世界各国执法机关也都使用了类似手段,比如警察扮演瘾君子向毒贩购买毒品。但是这种"诱捕"有着严格的控制要求,第一,诱捕对象是犯罪嫌疑人;第二,已经掌握其部分证据;第三,诱捕时的事实不作为犯罪证据。也就是说,所设之套本身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证据。大陆法系国家对此也有严格限制,日本法律禁止执法者为了取证,诱惑当事人产生违法意图,因为这是国家公权侵犯了当事人的人格自律权。

笔者觉得之所以会出现钓鱼执法,究其根源是执法经济的刺激。正是因为执法经济的利益驱动,才导致了钓鱼执法的愈演愈烈。在执法经济的利益诱惑之下,我们的"钓鱼执法"大有在行政执法和刑事侦查领域泛滥成灾之势。眼前发生的问题,不算最严重的。仅就查处黑车而言,2008年3月上海奉贤区一位"黑车"司机被所谓"女协查员"带入"执法伏击区"之后,当着执法人员的面在车内用刀捅死"女协查员"(2008年3月9日《东方早报》)。个别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怀着极其肮脏的利益目的,用尽手段引诱守法公民"违法",并把所设之套作为守法公民违法犯罪的证据,不仅破坏了法律的严肃与公正,破坏了社会对法治的信仰,而且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撕裂了社会成员间基本的和谐与互信,使社会公德每况愈下,人们的善良、同情、友爱之心被迫穿上了重重自笔者保护的盔甲,使那些社会上的弱者再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同时,还有可能随时随地陷公民于危险和不安、甚至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境地。

2008年10月1日施行的《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此有专门规定。这份颇具开创意义的地方规章第66条规定: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在调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在调查记录中予以记载。行政机关执法人员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的,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有权拒绝接受调查和提供证据;第70条又规定,"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若将以上规定应用于上海这起"钓鱼式执法"事件,其行政处罚显然不成立。

笔者认为,第一,钓鱼执法的行为只能在犯罪分子的违法犯罪的办案过程中采用。第二,钓鱼执法的行为绝不能在管理公民的非法行为时采用。笔者认为钓鱼执法本身就是一种非法行为,以非法治违法可以说得过去,能得到人民的认可;但以非法治非法却行不得。有失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一个是违法犯罪分子,一个是公民的非法行为。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从钓鱼执法的事件来看,钓鱼执法是执法者非法在先,被钓者非法在后,且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也许没有钓鱼执法者非法行为,就没有被钓者非法行为。这完全是一个支使者(钓鱼执法者)和被支使者(被钓者)的关系。从钓鱼执法的事件来看,钓鱼执法者完全就是从完成任务指标的私利出发。根本没有把政府的公信力当作一回事。要知官民矛盾就是从这样的点滴事件积累起来直到激化的。这完全是自己给自己挖掘坟墓的行为。可以说这样的执法者完全是政府部门的害群之马。从湖南出台的《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已经着手开始整治这种不正之风,笔者想我们作为普通民众,需要的是加强舆论压力,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如果有钓鱼或者类似行为,我们作为民众要站出来勇于揭穿其违法行为,各种新闻媒体对于钓鱼执法行为也要加强曝光力度,希望在政府规定与社会舆论的规范下,钓鱼执法这种非法行为能够彻底消失。

参考文献:

[1]湖南省2008年制定实施的《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相关规定;

[2]199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

[3]人民网《京华时报》2009年12月关于唐福珍自焚的新闻报道;

[4]《东方早报》2008年3月关于黑车司机捅死"女协查员"事件相关报道;

[5]浙江省2009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相关规定。

执法监察 篇12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用地需求急剧增长, 导致保护耕地与建设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国家整体利益和地方局部利益的博弈不断激化, 土地管理和土地执法面临的形式十分严峻。如何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健全土地执法监察的长效机制, 实现集约、节约用地, 坚守耕地红线, 已成为摆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增强土地执法监察力度是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然而, 我国执法监察工作目前仍面临着“发现难、处理难、预防更难”的困境, 执法工作大多数往往依赖于群众举报或者上级领导批转。特别是在面对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非法占地、非法批地、耕地破坏严重的问题时, 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土地执法监察效果不甚理想。

首先,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多数国土资源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高度依赖纸质资料 (纸图、纸质档案) , 很难进行主动分析和比对, 即使是具体到一个违法地块, 也由于缺少基础数据的分析和验证, 很难判断纸图和纸质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其次, 对于发现并定性的违法用地, 由于发现过程中定性的流程周期太长、数据协调难度大、技术处理难度高, 真正完全定性为违法用地的时候已经建设差不多了, 错过了最佳的处理时间, 增加了处理和拆迁的难度;再次,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 想要预防违法用地的发生也将更加困难。因此, 亟须建立全辖区完整的“一张图”及基于“一张图”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

现在我国大多数的执法监察过程还是先在内业进行数据资料的准备, 并打印纸质影像图, 然后由执法人员携带纸质影像和资料到现场进行核查填写、拍照。采用这种方式查证图斑位置, 全凭核查人员的工作经验及周边环境的熟悉程度, 一方面操作复杂, 另一方面内业整理准备的工作量极大, 工作效率低。同时由于各地方执法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材料参差不齐, 很多时候国土执法部门拿到的数据并不是最新的基础数据, 这给土地合法性的判别带来了极大不便。

近几年, 3S技术在国土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力度, 国土部门正在逐年加大土地执法行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现在, 从国家到地方土地执法监管部门都已充分重视3S技术遏制和防范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方面不断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寻求更加快捷、灵活、有效的遏制和防范措施, 这些措施在健全土地执法监察制度和巩固土地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3S技术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自2000年以来, 国土资源部每年都在组织实施土地执法检查, 并逐渐扩大检查范围,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逐年实现工作规范化, 在发现、查处和遏制土地违法行为及保护耕地红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摸清全国的土地资源现况, 2007年国土资源部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利用3S技术对全国土地进行全面核查, 在我国第一次实现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全国的全覆盖, 为国家级数据库和“一张图”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 为实现真正的以图管地, 国土资源部提出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进行每年覆盖一次的全国范围内的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变更复核, 并利用该数据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卫片执法和土地督察。2008年年底, 国土资源部建设了“全国一张图数据库”, 第一次实现了全国全覆盖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数据库、遥感监测数据库等内容的建设。2009—2010年, 国土资源部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 建立了国家级数据库 (土地利用) 并建立了逐年更新上报的机制, 第一次实现了土地利用数据上报由“数 (表) ”向“图 (增量包和更新数据库) ”的转变, 为从“以数管地”向“以图管地”的转变打下了重要的基础。2009年, 国家成立国家土地总督察, 下设9大督察局, 由各督察局利用先进的3S技术, 对土地的违法行为进行巡察和督察。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在建局之初就利用3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遥感巡察车进行实地的巡察, 先在巡察3700多千米, 覆盖12个城市, 锁定了6个违法目标。

各地利用3S技术建立土地违法查处系统, 在建立覆盖全域的“基础数据库” (含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等数据) 的基础上, 利用巡查系统和手持机调查取证, 结合土地执法的业务特点, 修改巡查制度, 对一些苗头性的案件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 搭建“一张图”综合执法监管平台

由于没有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机制, 导致历年数据混乱, 缺失遗漏, 这是土地执法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张图”综合执法监管平台的搭建, 将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一个统一数据支撑平台, 实现“以图管地”, 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一张图数据库”是指覆盖全区域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状况、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基础地理等多元信息的集合。近年来, 多家GIS企业在上级部门领导下, 协助各地方国土部门开发并完成了“全国‘一张图’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成, 将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稳定、持续的遥感监测数据, 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状况, 为土地执法监察进行数据挖掘和决策分析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而“一张图”的搭建将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一个数据支撑平台, “一张图”工程建设可以实现多元化数据的统一管理, 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的监察、决策和服务能力。

“一张图”综合应用平台集成了数据库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3S一体化技术, 可实时对土地进行动态监测, 通过历年数据对比分析、多年数据叠加分析等手段对土地执法监察信息进行展示和分析, 有效提高了土地执法人员业务分析水平和补助领导进行整体分析和宏观调控能力, 为领导进行决策支持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一张图’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执法监察数据不全、依据不足和无法定性等问题。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可以在图上进行基本农田非耕地预警分析、新增建设用地预警分析、新增建设用地的趋势分析、新增建设用地的结构分析等, 并可将分析的结果动态生成报表, 然后进行汇总, 生成决策分析报告。此外, 使用“‘一张图’数据库”数据可挖掘得到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 然后将其下派给指定的手持和PDA, 从而使得土地执法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基于“一张图”综合执法监管平台的建设, 是在建立“‘一张图’数据库”的基础上, 利用3S网络技术、车辆集成与改装等技术, 搭建执法监察多级网络指挥中心、车载土地利用遥感执法巡查系统、手持PDA/GPS野外执法调查取证系统、执法监察业务管理与分析应用系统, 并具备与建设用地审批、备案等业务系统的衔接与接口, 真正形成的多级执法监管网络体系。利用该体系, 将真正实现土地执法工作从“被动应对”到“早发现、早制止、早预防”的工作模式的转变。

通过“一张图”综合执法监管平台的应用, 将使违法用地的快速发现、快速定性、快速查处成为可能, 从而确保把违法用地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4 完善土地违法行为发现和查处机制

遏制土地违法比较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土地违法发现机制和查处机制不健全。而利用“‘一张图’综合执法监管平台”, 通过3S技术、语音视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巡查车辆和手持PDA/GPS的实时定位和监控, 可对巡察现场进行主动巡察、实时地查看以及数据挖掘分析, 从而形成“天上看得见、网上查的实、地上管得住”的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机制。利用该机制, 将可以及时的发现违法趋势和违法情况, 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制止。

省、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土地利用和土地违法的形式和特点, 合理划分巡察区域, 有针对性地确定巡察频率和巡察重点并落实责任人, 定时对划分区域进行巡察和分析, 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违法行为。

建立健全向 (镇) 、村执法监察信息员、协管员制度,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积极采取措施, 加强向 (镇) 国土所建设, 落实人员、经费和土地执法必备的设备, 利用执法车辆或手持PDA/GPS, 构建全方位的执法监察网络。

建立网络信息监察制度。结合土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利用、发现规划、执法监察业务系统和“一张图”数据库, 形成统一的执法信息综合监察平台, 实现业务审批与执法监察的信息共享;通过对实时获取的各类执法监察信息进行网络化的统一管理和在线应用, 进行动态监察和及时查处;利用“一张图”综合执法监管平台对用地图斑进行合法性判别确定是否具有疑似违法性质, 一旦确定则开启土地执法巡查业务流程, 进行实地巡察和图斑、照片等信息采集, 进行合法性判定。

建立动态的巡察机制和实时的监控体系, 有利于上级单位在第一时间内获取第一手材料, 从而大大缩短上报和处理的周期。对于难以处理的土地违法违规单位, 能够及时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 并对其案件进行曝光公示, 并将其列入“土地违法记录名单”中, 从而极大的震慑土地违法单位和人员, 从根源上杜绝土地违法现象的发生。

5 结论

上一篇:大学生的求职面试指导下一篇:用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