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模式

2024-08-24

监察模式(通用11篇)

监察模式 篇1

一、统一管理之前派驻机构工作现状

(一)虽然监管体系得到完备,可是监管的措施往往不力。从2005年起,虽然派驻机构的各个部门根据市委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的惩预体系方面的建设,并且对其进行建立与完善了一系列监督管理机制,可是派驻机构由于受到了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在对各个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监督的时候,不敢去大胆的监督,而且对于各个部门的干部职工不敢去进行主动的监督,甚至对于派驻机构所驻部门当中所存在的违反纪律的一些人与事都不没有胆量去积极主动地进行查处,这样下去就会让某些监管措施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虽然工作任务非常的复杂,但是工作的重心却不是非常的明确。大部分市直部门派驻机构在进行统一管理之前就已经把干部学习教育和机关党建等务虚工作所包揽了,所以即使是关于市委和惩防体系建设以及市政府部署的机关效能建设等这些非常重大的工作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派驻机构首当其冲,由于派驻机构兼职比较多与专职不专,这样就使得派驻机构所应尽的监督职能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虽然管理体制非常健全,但是管理机制不顺。在进行统一管理以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管理模式是双重管理,由于双重管理在受监察局与上级纪委管理的同时,还受到了所驻部门的管理,但是往往是比较服从和服务于所驻部门的工作与利益,而对于接受监察局与上级纪委的领导,只是一种程序而已,一般都是应付式地去进行完成所交办的工作,从而被动式地去接受检查。

(四)虽然对自身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是建设能力不够强。派驻机构在许多部门其实不算是权利非常重的部门,因而不会引起所驻部门的高度关注,而且派驻机构的大多数干部也不属于派驻机构所驻部门里能力最为突出与非常得力的干部,并且派驻机构的大多数干部的年龄相对来说偏大,这样就会造成派驻机构多数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是非常的高,这些干部虽然可以参照纪检监察干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可是他们的进取心与事业心不是很强,从而会导致能力建设大打折扣。

二、工作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纪检监察机构职能错位,从而使得职能发挥受到了影响。其中纪检监察机构所应具备的工作职能是进行组织和协调以及监督等。事实上,一些工作事项本来应该是部门或者部门综合科室以及业务科室的工作职能,是由它们进行负责的,就拿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这个事项来说,纪检监察机关本来所需要做的就是进行督促相关科室,并且积极配合相关科室使其得到贯彻落实,可是在日常工作的时候,纪检监察机关所做的工作往往并不是这么的简单,而是把相关科室应该做的工作也都做了,这种“包打天下”的情况在日常工作当中会经常发生,这样就会出现职能错位情况,派驻机构的职能错位还会让派驻机构不能够去进行准确把握自身的工作职能,造成所应该属于纪检监察机构工作职责范围内可以去进行决定的事项却不敢进行决定,多头请示和报告以及多方面平衡,从而使得纪检监察派驻机构不能够去有效地发挥其所应当具备的监督与教育等职能。

(二)纪检监察派驻机构人员的思想认识缺位造成工作活力不是很充足。由于受到了双重领导体制缺陷的影响,所以使得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领导不得不去积极的面对事实,一心去力求派驻机构表面上的融洽。大多数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相关负责人总是一致以为紧抓纪检监察工作会从根本上直接影响到所驻部门中心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反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有所驻部门扛着,根本不需要自己去得罪人或者惹来不必要的争议,派驻机构的干部一心以为单位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了落实,并且逐渐得到了完善,所以出了问题之后,如果领导交办的话,就根据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执行就可以,如果领导不交办的话,就假装不知道,尽量给自己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总而言之,一心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正是由于有这些比较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从没有了努力去倡廉工作的勇气与信心,从而缺乏了对工作进行创新的精神。

(三)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畅,使得工作关系也不够顺畅。由于双重领导的原因,使得大部分派驻机构在进行安排非常重要的工作时候以及进行处理非常大的事项请示汇报的时候,必须先要经过受所驻部门的同意之后,才可以再向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请示汇报,这样就会让不少工作都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有可能贻误时机,从而会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派驻机构的干部与领导在一直不断地被动接受派驻部门所分配的和纪检监察没有关联的其他工作,在许多情况下就会让纪检监察工作变成配角,最终的结果就是主业没有做好,副业却创建了特色,这些因素从根本上就造成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职能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

三、加强派驻机构队伍建设统一管理模式的几点措施

(一)应该加强领导,努力健全机构制度。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就是把监督关口进行前移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换句话来说,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其实就是纪委和监察局在相关单位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与进行反腐败斗争的前提与基础,其中纪委与监察局的战斗力的强弱与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战斗结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而,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在统一管理以后,应当在组织方面上去进行加强对派驻机构的领导,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战斗力。加强对派驻机构工作上的领导,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就是上级纪委领导与监察局领导要时常进行召开集体派驻机构负责人来汇报与其相关的工作,而且还需要时常下到派驻单位去了解相关工作,这样才会让派驻机构的干部在实行统一管理模式以后不会有被别人“冷落”的感觉;其二就是对待派驻机构干部的方式要与对待纪委干部与监察局干部的方式一样,对派驻机构干部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对于比较优秀的干部要给予重任,而对于考核管理不合格的干部,要与他们积极交流,建议他们到非纪检监察岗位工作;其三就是需要去进一步完善派驻机构的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当派驻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得到完善之后,它的本职工作才能够不会受到派驻部门的其他部门工作的影响,从而才可以从真正意义上起到对所驻部门的反腐败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进行教育和进行监督的职业能力,从而能够大大提升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水平的效率。

(二)对派驻机构干部要时刻关爱,给派驻干部营造出一种非常良好的工作环境。派驻机构在实行了统一管理模式之后,其中派驻机构的干部与领导的考核与任用都会去依赖上级纪委与监察局,而且所驻部门也不会与往常一样去进行推荐与培养优秀的干部,而且还有一些部门不会把派驻机构干部的培养工作与推荐工作列入党组工作的内容当中。因此,上级纪委与监察局对派驻干部要时刻加以关心,给派驻干部营造出一种让他们进步的良好的工作环境。那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是需要加强交流力度,派驻机构对于在同一个部门担任职位的时间属于比较长的派驻干部,能够经过进行组织程序交流到同一个部门的其他的相对来说非常重要的岗位或者是其他的部门的派驻机构去担任职位,一些非常优秀的派驻干部能够交流到上级纪委与监察局机关进行相关工作;二是需要加强培养和推荐方面的工作,把派驻机构干部的培养与推荐工作纳入到纪委与监察局统一管理,这样才会从根本上真正的让那些优秀的派驻干部能够从中脱颖而出,去进行担当一些更加重大的任务。当然派驻机构干部在上级组织关爱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去加强自身建设。首要要进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出一流的工作实绩,让自己善于在纪检监察的第一线来开展工作,还需要进行提高业务的工作能力,能够精通与其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而且还要根据所驻部门的实际情况来把这些法律法规与政策贯彻落实好,这样才能够履行好监督职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新形势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统一管理,是反腐倡廉工作纵深推进的必然要求,它的主要核心是强化监督职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工作成效。当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工作其实还面临着许多关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调查研究与改革创新的力度,从而不断促进统一管理工作制度化与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李永忠:《25年纪检体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5)

[2]徐喜林:《论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管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创新》,中州学刊,2013(6)

[3]徐喜林:《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与创新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9)

监察模式 篇2

摘要:由于纪检监察双重领导体制严重制约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监督成效,2004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着手推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体制改革。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造出“点派驻”、“片派驻”和“点面结合”等三种统一管理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其内容特点、体制优劣、实际功效和适用条件,异彩纷呈,不同程度地克服了旧体制的弊端。其中,“点面结合”模式出现最晚,但它既保留了“点派驻”管理模式的长处,又吸纳了“片派驻”管理模式的优点,有可能成为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的新方向。

关键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管理模式;监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体制创新,加强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展开,并向纵深发展,它标志着我国反腐倡廉体制创新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是,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大原则下,各地情况不同,统一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因而展现的监督效果也不同。本文试图在分析改革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对统一管理的实践模式进行比较,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效能强弱及其发展趋势。

一、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的背景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是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到党和国家机关的纪检组、监察局(室),由原来接受纪检监察机关和驻在部门党政机关双重领导,改为由纪检监察机关统一管理。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的直接背景是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双重领导体制存在弊端。1979年3月纪委重建时,各级纪委只受同级党委领导,是党委的内设机构,没有独立地位,更没有自己的派驻组织。1980年2月,中共中央根据“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纪委同志提议”,决定省以下各级纪委,由受同级党委领导改为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①1982年9月,各级地方纪委实行双重领导体制载入十二大党章,纪委在名义上取得相对独立地位和设立派驻机构的资格。十二大党章规定:中央纪委可以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或检查员。1983年3月,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健全党的纪律检查系统,加强纪检队伍建设的暂行规定》,指出“中央纪委派驻各部门的纪律检查组和纪律检查员,在中央纪委直接领导和驻在部门党组指导下进行工作”②,从此确立了派驻机构双重管理模式。1993年中央纪委、监察部正式合署办公,派驻机构及其双重领导体制由党的纪检部门延伸到行政监察部门,业务上以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监察模式 篇3

关键词:纪检监察;管理创新;特征;模式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纪检监察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无论是国内的寻常百姓,还是国外的政府媒体,都对近年来的反腐工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国情的不断变化,以往的反腐倡廉的具体工作方针已经不能够彻底的发挥效应,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内部建设,必须加强我国纪检监察管理的体制变革,寻找创新的管理模式,严格的治理腐败作风,为国家的持久建设做好坚实的基础。

一、纪检监察概述

腐败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自从人类由群居转变为不同的社会制度,腐败问题就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其产生的范围也具有广泛性,各个国家都有此类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管理腐败的严重化,必须运用相应的纪检监察管理机制去制约。

(一)纪检监察管理机制

纪检监察机关是国家进行调查、预防和制约腐败的反腐机构,隶属于国家的重点机关。纪检反腐工作的进展如何主要在于其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和创新的理念,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必须加强纪检监察管理的创新模式,从根本上制约腐败的发生。

(二)纪检监察管理的现状分析

1.优势分析

纪检监察机关是国家纪委和监察部门的合署机构,在实际的工作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在管理效能上,能够发挥出纪委和监察机构的双重职能,通过合署的完美结合,在反腐的监督和执行过程中更加的高效顺利。在机构组成上也为监察流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以往的反腐工作,同一个部门要经过纪委和监察机构的双重办理,既浪费了时间,又造成了巡查的混乱,合署办公后纪检监察工作减少了较多的工作环节,能够对多重职能和身份的领导干部进行一次性巡防。

2.不足分析

纪检监察机关经过重大变革后,虽然有了人事任免等较大的权利,但是双层领导的性质还是没有改变,没有真正的做到独立性,在相关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约束力。在横向隶属上存在着多头的现象,经过细致分析我们发现,国内的很多反腐机构隶属于不同的机构,纪检委、检察机关和检察员反贪机构等属于不同的系统,在执行任务时就出现的重复和分歧,由于从事反贪职能的人数众多,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浪费,解决问题时基层人员去还出现了人手不足的现象。然而在纪检监察的纵向分析上,层级的设立也是较多。同我国政府分为五个等级一样,纪检监察机构也对应着五个等级的确立,在每个登记中,还有较多的派驻机构,这种全面的分布有利于反复的各级监督,但是却削弱了整体的效能力量。另外,在纪检监察的机构中还存在着职能的交叉重复、制度不完善和人员管理不科学等现象。

二、纪检监察管理创新要呈现的几个特征

(一)独立

首先要消除双重领导的束缚,确定一个统一的领导权力,在人事任免上具有独立的权利。还要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财政机构,并不与其他的职能部门进行混淆。还要有独立的调查权力。

(二)权威

纪检监察机关映射的是国家机关的反腐决心和实际行动,其权威性必须要制约各级领导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纪检监察机构独立性越强,其被赋予的权利越大,权威性也就体现的更加明显,为监察办案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廉洁

只有纪检监察内部的廉洁,在查处办案时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保证纪检监察就够的廉洁问题上可以从内部和外部进行双重制约,外部要进行多个监督机构的设立,在内部上重视人事的科学管理,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并且设立激励机制,在保证廉洁的同时自身也能有较大的收获。

(四)专业

纪检监察机构的专业性不仅要体现在人才素质的专业化水平,在机构规模和组织结构上不需进行科学的、专业的划分,保证力量的集中,在横向和纵向上都达到足够的监督职责,不造成人力和财力等浪费,提高办事效率。

三、纪检监察管理创新的模式

(一)整合内设机构。以目前11个室和1个中心为班底,按照教育、惩治、预防这三项职能。如:将宣传教育室单列,补充相关人员和力量,履行教育职能等,明确专业权,确保工资、待遇到位。

(二)落实统一派驻,对派驻机构进行重新定位,突出其监督和查案的职能,教育职能主要由区纪委监察局负责。同时, 派驻人员的编制、工资、待遇由派出机关负责,切实落实派驻机构对派驻机关负责的要求, 使派驻人员摆脱对驻在单位的依赖和依靠, 强化派驻机构对驻在单位的监督, 提升监督的效率和效力。

(三)聚焦查案,以可行过渡的方式部分整合街道、乡镇纪检干部,减轻街道、乡镇纪检工作的负担。街道、乡镇纪委只履行查案和监督的职能,教育和预防的职能由区纪委监察局来履行。在机构设置上不是简单地撤点设片或留点设片,而是注重内部挖潜,整合内部资源和力量。

(四)推行职业化、专业化改革,打造专业技术类序列,拓宽上升通道。设置类似于香港廉政公署的专业技术类岗位,分设不同的级别。职级的提升意味着各方面待遇的提升,满足纪检干部特别是基层纪检干部改善待遇特别是政治待遇的要求。

(五)人员配备整齐。在纪检监察的岗位中有很多工作人员以人身兼多职,在监察腐败的案件时,还要关注党政工作,不能够专心的从事一件工作。这种分管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内部的管理,由于人员配备上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纪检监察工作的展开不能高效的进行。相关机构要做好内部的整改工作,人员上进行专门的工作划分,突出和落实工作的重点。

四、结语

反腐败的工作在近年来取得的较大的成效,反腐工作的顺利展开整合了国建领导队伍,使人民更加的信赖社会主义,使得各项事业都能够长远的发展,但是在纪检监察的管理上仍旧还有较多的不足,相关单位应该借鉴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先进纪检监察的理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研究出一套可行的方案,顺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建设一支纯洁健康的领导队伍,一步步引领我们走向富裕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付勇,宋伟.中国地方纪检监察机关改革模式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4(10).

监察模式 篇4

关键词:克拉申,监察模式,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纷纷崛起,那么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是怎样一个现状呢?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为那些未能实现本科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这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之一。在这样的教育模式、教学理念下,大学英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公共课程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入学门坎低,学生自初中以来打下的英语基础甚为薄弱。而且部分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节英语课听不懂后,便丧失对英语的学习信心,越落越后。再次,在我国,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各阶段的教学模式仍以“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模式为主。以英语教育为例,教师教学侧重于词汇和语法,这固然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它忽视“交流”这个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并且教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但如果学生以考试和过级为其学习动机,就不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显然有悖于我国提倡多年的素质教育。

二、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对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原则与实践》一书中,克拉申提出了五个著名的假设以解释二语习得过程中困难、复杂的性质和过程。这五个假设分别是习得与学习假设、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器假说。其中,习得与学习假设是最基本的。而正如克拉申所说:“可理解的输入和过滤器的强度是二语习得的真正原因或动机。”前者是肯定的,后者是否定的。[1]

那么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对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有怎样的启示呢?我在这里浅谈一些个人的感想和体会。

(一)要按语言规则习得顺序教学

根据克拉申的自然顺序假设,语言规则按一种可预言的顺序被习得。不论是否涉及教育,顺序都是一样的。为自然顺序假设提供证据的主要来源是被人们称为“词素”的研究。英语里至少有11种功能词有着一个常见的、相同的习得顺序。通过测定一个被挑选来接受实验的研究对象在一篇给定的文中正确运用一个词素所占的次数论来查看11个词素在小孩言语中的准确性顺序。这个准确性顺序被设想能反映习得顺序。实验结果表明,词素习得顺序是:代词格、冠词、系动词、进行时、复数形式、助动词;规则过去式、不规则过去式、长复数形式、所有格和第三人称单数。[2]

自然顺序假设的意义在于在无意识的语言习得中没必要发现一个顺序;但是当目标是有意识地学习时,有序的语法结构便是有益且不能避免的。若学生的学习是有意识的,教师就可以借鉴克拉申建议的三点要求向学生描述英语语言规则:首先是可学得的,即应该首先描述能较容易被学会的简单规则;其次是便于记忆的,即应该首先描述容易被学习者长久记住的规则;再次是不被习得的,即只有没有被学习者所习得的规则需要讲授。自然顺序假设对于高职高专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的英语教学有极好的指导作用,只有按照语言规则习得顺序去教学,学生才更容易理解英语语言规则并能长久记忆。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输入假设是克拉申习得模式的核心,是自然顺序假设的补充。输入假设认为,人类习得语言只有通过理解信息,或通过接收才能成为“可理解的输入”。学习者所面对的语言应该正好超出他们当前能力适当远的距离,这样学习者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大部分但仍然具有挑战性。

在克拉申看来,输入假设对教学同样有重要影响:第一,说是习得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动机。言语不能直接教授,而是作为通过可理解的输入最终培养起来的能力的结果而自动出现。第二,如果输入被理解且足够多,那么就会自动提供必要的语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输入可理解呢?第一种方法是使用学习者已知的结构和词汇;第二种方法是从上下文或语言之外的信息中获取帮助;第三种方法是通过会话影响结构的修改。[2]

输入假设尤其是最后建议的这三种做法在日常教学中已有使用。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教学任务重,时间安排紧,为了赶进度,教师无法严格遵照“可理解的输入”教学,常常是部分教学安排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而渐渐对英语丧失兴趣,以致最后放弃。

(三)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

在监察模式中,克拉申指出语言教学的焦点不应该是学习规则,而是交流。当这个概念被应用到外语学习中时,克拉申注意到在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生成中有许多变化性。比如,学习者在和某个重要人物交谈时会注重自己的表达。在随意与朋友聊天时,他们对正谈论的内容更感兴趣。在前一种场合,学习者正监视他们自己的言语,即在他们表达出来之前仔细审铎言语。在后一种场合则没有监视。[2]

目前,由于学生底子薄,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内容更侧重于词汇和语法,而忽视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交流。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开口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气氛的带动下愿意主动开口说。而在说之前,学生势必会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一番组织和自我修改,这对于有意识的语言学习会起作用。

再者,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心情放松,积极性高涨,对英语学习充满浓厚兴趣,学生的情感过滤器“低”,便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众所周知,并不是每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方面都很成功。这该怎样解释呢?克拉申指出,可理解的输入是成功习得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情感因素也在二语习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提出了情感过滤器假设。那些态度不适宜二语习得的人,不仅将倾向于寻求较少的输入,而且有一个高或强的情感过滤器。即使他们理解信息,输入也无法到达大脑中负责语言习得的部分。那些对二语习得来说态度更有益的人,不仅将寻找并得到更多的输入,而且同样有一个低或弱的过滤器。情感过滤器假设暗示教师的目标应该不仅包括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而且包括创造一个鼓励低过滤器的情境。[2]

总之,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启发了我们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一些改革。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课堂教学只有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深化监察理念探索监察方法 篇5

深化监察理念探索监察方法

江西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自成立以来,迄今已8年多.纵观8年来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起步摸索阶段,时间大约在~,主要是自身结合实践进行探索;二是规范完善阶段,时间从至现在.

作 者:李金萍 翁发春 Li Jinping Weng Fachun  作者单位:江西煤矿安全监察局,江西,南昌,330002 刊 名:江西煤炭科技 英文刊名:JIANGXI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X924 关键词: 

监察模式 篇6

【关键词】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建设;企业;发挥;作用

企业效能监察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效率、效果、效益等问题而开展的监察检查活动,是对企业监督的再监督,管理的再管理。效能监察是企业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履行职责、深化监督管理职能的有效手段,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开展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和监督,堵塞漏洞、建章立制,改变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现象,从而达到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和发展,已初步建立了一定的规范化操作程序,但要保证效能监察进一步规范化运作,则必须建立健全促进效能监察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一、影响企业效能监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是思想认识。思想决定行动,没有明确的思想认识,就不可能有强力的行动。虽说效能监察工作在企业中已经运行多年,但部分同志在思想认识上,依然不能摆正对效能监察的认识,总认为效能监察也是监察,你就是找事的,他们还认识不到效能监察是改善管理,促进监督的有效手段。因此,不支持,不相信效能监察工作的事还存在,这将成為建立企业效能监察长效机制的根本阻力。

二是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影响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建设的根本。企业效能监察专业性强,工作内容涉及面广,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有效实施效能监察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效能监察大多数是平行监察,在同级之间进行,效能监察工作人员没有任何特权可言,有的企业主要领导重视不够,不能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导致效能监察流于形式。效能监察没有法律规定,缺乏刚性依据,使领导是否重视,成为做好效能监察工作的关键。如果领导不重视,效能监察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成为纪检部门的“独角戏”,难以取得实际效果,更谈不上完善制度建设了。

三是企业内部监察力量的协调是影响效能监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关键所在。效能监察工作是由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发起,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一步走向规范化运作的有效手段。这就需要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种监督力量,充分调动审计、财务、管理等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效能监察领导体系、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运行机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是奖惩激励机制。任何事情没有奖惩和激励机制的配合,就无法长久,效能监察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使效能监察工作不断创新,长久发展,不断完善。在实践中,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奖惩和激励机制,才能有利于效能监察长效机制的建立。

二、充分发挥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作用,大力开展效能

监察长效机制建设

企业效能监察主要发挥预防、监督、促进和保障作用, 能不断规范企业行为,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从而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我们必须开展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建设,使其溶入制度,形成规范,更好的为企业建设服务。

(一)加强宣传教育,改变思想观念,打牢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建设的思想基础。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用近年来效能监察的成果进行宣教,使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充分认识到效能监察的积极作用和对企业效益的促进。让干部职工认识到效能监察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它能使企业的发展更加健康,从而得到广大干部群众支持,才能建立效能监察长效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效能监察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关系,打牢企业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建设的运行基础。目前在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中,重选题立项,而轻机制建设的情况比较普遍,说到底,还是对效能监察工作不够重视。部分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只是个别人员在做,而且仅仅针对所选项目,项目做完了,这项效能监察工作也就算完成了。而要建立效能监察工作的长效机制,则必须从制度入手,建立全过程的监督监察体系。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由党委直接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实施的领导和运行体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效能监察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建设的关键。在日常效能监察工作中,监察部门紧盯效能监察项目,而不重视制度建设的现象时常存在,这是重结果,轻过程的具体体现。要建立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就必须重视过程监督,通过过程监督,发现漏洞和制度缺陷,不断完善管理和监督制度。通过一个项目,完善一项制度,规范一个流程,从而达到用制度规范监督监管的目的。

(四)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是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建设的有力保障。企业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合的奖惩机制尤为重要,将效能监察与效能奖惩同步结合,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真正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使广大干部员工对效能监察有信心,能够看到实效,有利于效能监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压力才能有动力,通过奖惩,才能给效能监察工作注入活力,使其不断发展。

(五)要建立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必须把效能监察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只有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才能贴近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效能监察工作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无法长久发展。一要与企业负责人综合业绩考核相结合,不断完善综合业绩考核与奖惩制度。二要与国有资产管理相结合,强化监督检查。三要与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相结合,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有效运转。只有抓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效能监察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长远发展。

多年来的效能监察工作实践证明,效能监察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重要方法;是纪检监察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效能监察领导机构,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整合各种监督力量,逐步建立效能监察长效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效能监察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监察模式 篇7

关键词:克拉申监察模式,BTEC原语教学模式,语言障碍,对策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尤其一些高职院校纷纷与国外合作办学,引进西方先进的职教理念与教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加拿大的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以及英国的BTEC模式(Business&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在中国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只要是通过原国的质量监控获取的相应文凭,就有原语教学的必要。作为英国唯一具备颁发学术类考试证书和职业教育资格证书的BTEC机构颁发的BTEC证书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其文凭包括ND和HND,其中拿HND文凭的学生要求用全英文完成16门专业课程中的所有课业,因此,必须实行英文原语教学。

我校从2005年9月开始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引入了爱德思的BTEC HND项目。经过6年的实践,虽然在领会与贯彻落实BTEC“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助学、以做导学”的独特教育理念和BTEC原语教学模式本土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优势,但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中学生的英语水平问题仍是我校提升HND BTEC项目的“瓶颈”,学生的英语语言障碍已成为BTEC原语教学模式更深入推进的最大障碍。因此,深刻反思BTEC (HND)原语教学模式下学生语言障碍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非常必要。

陈清兰、黄学明就本校BTEC (HND)学生语言障碍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了BTEC (HND)原语教学模式下学生英语语言障碍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如设置英语入学考试、对师资进行培训等。根据我们多年的BTEC (HND)原语教学经验以及对国内多个BTEC中心情况的了解,我们认为陈清兰、黄学明提出的BTEC (HND)原语教学模式下学生英语语言障碍成因大部分是客观的,具有普遍性,但我们并不赞同设置英语入学考试、提高入学门槛等对策,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BTEC面向职业化、多层次学生的教育市场基本定位,更不符合BTEC教育理念。同时,陈清兰、黄学明提出的对策也缺乏相应理论支撑。鉴于此,笔者以斯蒂芬·克拉申(S D Krashen)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监察模式理论为指导,结合对BTEC (HND)原语教学模式及其教育理念的领悟和践行经验,提出学生克服语言障碍的对策。

BTEC原语教学模式与克拉申监察模式

(一)克拉申监察模式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广的理论就是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式,它由五个假说构成:(1)“习得-学得假说”。区分“习得”(acquisition)与“学得”(learning)构成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基础。克拉申认为,发展第二语言的首要方法是“习得”,其次才是“学得”。语言习得能力在青春期以后不会消亡,成人依然能够习得语言。(2)自然顺序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学习者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3)监察假说。这个假说认为,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作用各不相同。假说认为人人都有一个语言监察系统,人们在实际口语交际中,如果过多地使用监察手段,不时地纠正自己言语中的错误,说起话来就会出现结结巴巴,影响正常的交际。将监察作为习得的辅助手段来运用是最理想的,有助于提高语言的准确度。(4)语言输入假说。语言输入假说是二语习得的核心部分,它明确告诉我们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所谓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用i+1表示,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5)情感过滤假说。这个假说是指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该假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习者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一般认为,情感过滤包括焦虑、自信心和动机三个方面,动力大、充满自信且焦虑程度小,有利于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

(二)克拉申监察模式下的BTEC原语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外,更加艰巨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根据克拉申监察模式理论,对于BTEC (HND)专业课程教学,在学生语言习得方面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无论有无英语基础,每个BTEC (HND)学生(成人)都有机会通过习得学会使用英语。(2)教学中应该注重旨在交流的英语运用,这种语言应用应该是着重于内容而不是形式。(3)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建立学生习得英语的自然环境。(4)语言学习有其内在规律,提供给学生的英语交流机会必须是学生现有水平可以接受的,只有略高于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的语料才能使学生习得英语。(5)启发和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需求动机是学生习得英语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BTEC原语教学模式下克拉申监察模式的应用分析

BTEC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估等方面。BTEC教学要求教师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常用的学习活动有问答、小组讨论、调查、角色扮演、演讲等。在所有这些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激励参与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以沟通为目的的英语表达来习得英语。

BTEC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本位,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体,重视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是以拥有一个灵活的教学体系为支撑的,BTEC灵活的教学方式是与其面向全球化、多层次学生的教育市场定位密切相关的,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BTEC灵活的教学方式客观上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开展循序渐进教学的机会,这是符合英语习得教学规律的。

BTEC强调以教助学、以做导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BTEC每门课程都是以课业(Assignment)来完成教学考核评估。每个课业都是以实际工作为背景的项目,是以任务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查询和阅读大量与课业相关的英文资料,以书面报告或口头表述等形式,形成相关“成果”作为课业评价的依据。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这种自主学习活动过程都是英语习得者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的过程,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英语习得过程中一个有效的“监控活动”。

BTEC是国际化的教育。在学生录取之初即确定原语教学模式,学生对于采用英语教学的主动性较高,并且报读BTEC的学生大都有出国深造或去外企工作的计划,此类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有实际需求和主动性,从“情意过滤”的角度分析,客观上有助于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克拉申监察模式下的BTEC学生语言障碍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再结合我们多年的BTEC (HND)英语教学经验,提出BTEC学生语言障碍解决对策。

(一)设立语言学习过渡区,对BTEC (HND)学生按英语掌握程度分班,实行分级教学

BTEC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对学生没有优差生之别。我校BTEC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不设门槛,但由于受个体和环境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间英语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目前,我们把英语水平高低相差悬殊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级,忽略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难以开展,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消”的后果,出现“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教学局面。这种分班策略,既不符合BTEC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违背了克拉申监察模式之语言输入假说。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对BTEC新生按其英语水平的高低分级教学,设立语言学习过渡阶段,该阶段不安排专业课程,并根据学生在此期间英语能力水平的进步快慢程度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建立在学生英语实际水平之上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经过语言学习过渡阶段后,确保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能够接受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的程度。

(二)在课堂内外为BTEC (HND)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

在课堂内外都要尽量为学习者创造二语习得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种语言环境中,使其自然习得英语。我们认为,可以采用的做法有:(1)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尽量“游戏化”,尽可能将枯燥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分组讨论、辩论、演讲比赛等交互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将课堂变成一个英语语言环境的小社会,在这种接近英语语言习得的良好语言环境中使学生自然习得语言。(2)在课堂外,开办英语“娱乐场所”,建立“双人聊天屋”和“多人咖啡屋”。笔者去年4月受邀前往香港专业进修学校进行BTEC教学交流考察时,亲身感受了该校为学生设计的一种用玻璃等材料建成的在空间上只能容纳两人、布置温馨而又极具浪漫色彩的半透明“双人聊天屋”。据该校负责人介绍,这种小屋是专门为那些由于害羞而不敢开口表达的学生设计的,这种狭小而独立的环境可降低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焦虑,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克服英语表达的恐惧心理,从多年来的实践看,效果十分显著。同时,该校为BTEC学生建立的“多人咖啡屋”,一间可以容纳5~7人,内设电视机、DVD、投影仪等视频设备,学生可以预约外教或任课教师前往“咖啡屋”,一边惬意地享受着可口咖啡,一起收看英语节目,或者共同欣赏英语影片,或者进行随意性的“聊天”。通过现场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和教师就像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用英语谈论着电视节目中的话题,气氛十分融洽,学生在这种良好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自然习得了语言。(3)建立“游乐英语园区”。在园区内播放英语歌曲,提供各种视听设备及视听材料。在园区建立游戏室,提供英文游戏。在园区设立活动室,供英语俱乐部会员开展各种活动使用。建立阅读室,提供丰富的英语报纸、英语杂志和英语原版专业图书等资料。

(三)为BTEC (HND)学生尽可能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重视“可理解性输入”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可以采用的做法有:(1)在课堂上尽量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如专业课程中在学习某个专业知识点前,教师应先将对学生的理解影响较大的专业词汇或知识背景等材料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在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活动中,应渐进增加这些词的使用频度,与学生交谈时表达尽量简洁易懂,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间、师生间的会话生成可理解性输入;灵活使用黑板,限制过多使用PPT,注意把握课堂节奏,提高输入的可理解性;输入手段多样化,适当使用实物、视听设备及手势语帮助学生理解输入;输入内容兼顾趣味性,从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思维的深处发现兴趣的源头。尽可能将枯燥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工程案例中,使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学习理论知识。(2)以课业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课后多接触英文材料。每门BTEC专业课程英文网站提供与课业相关知识的背景资料,教师可采取将课业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分解,按步骤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相关材料,帮助学生自主分步完成课业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3)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英文学习资源。建设专业课程学习网站,提供与专业课程有关的全英网络课件,建立包括视频节目和娱乐性阅读材料等语料的网络资源库。(4)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在原语教学中,教师是主要的语言输入者,专业课教师不但要对课程知识熟悉,而且还要有过硬的语言技能和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并且懂得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习得的规律。可以采用如老教师带新老师的“传、帮、带”,或按计划轮流派送教师参加英国BTEC相关机构在中国的培训,或轮流派送教师去英国学习等方式。

(四)重视情感因素,激发BTEC (HND)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造一个低情感过滤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我们认为,可以采用的做法有:(1)多关注语言内容,而不是形式。教师不要过分纠正学生的错误,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如允许学生有“语言沉默期”,当学生只能用单词拼凑会话时,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而且在沟通中不要使用“监察”手段。对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自我感觉良好,降低焦虑感,以助于他们的语言习得。(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情感。BTEC是面向国际化的教育,报读BTEC的学生大都有出国深造或去外企工作的计划,他们在学习英语方面有实际的需求和主动性,我们可以根据BTEC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有针对性地开设“IELTS班”、“专升本班”和“出国留学班”等,提供与语言需求相对应的学习支持,这样,他们必定会以积极主动的心理、良好的学习心态参与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4)开展师生联谊活动,增进师生感情。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融洽的情感交流,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结语

在推进BTEC (HND)项目过程中,要解决一直以来我校在英语教学上的困惑,提高教学效果,减少甚至消除学生学习BTEC (HND)专业课程的语言障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按学生英语程度实行“分级教学”,营造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从课堂内外增加“可理解性输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克拉申的监察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关键是我们在实践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以扬弃的态度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这些方法和措施,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诗文.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学习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 2009, 613 (9) :50-52.

[2]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BTEC项目课题组.中国消化BTEC—关于BTEC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36) :14-31.

[3]陈清兰, 黄学明.BTEC (HND) 双语教学模式下学生语言障碍及对策分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6 (1) :26-30.

监察模式 篇8

1989年12月尉健行同志在第二次全国监察工作会议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企业效能监察这一概念, 在这之后, 效能监察工作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逐步开展起来, 效能监察的实践及其相关理论处于积极探索之中。到2005年, 企业效能监察还未形成自己的效能监察理论与体系, 在各中央企业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方法与程序体系, 也没有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系统的方法介绍, 2006年8月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效能监察暂行办法》, 第一次对中央企业效能监察作了比较完善的规定, 但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还未涉及, 企业效能监察在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面具有较大的探索创新空间。

各中央企业开展的效能监察是企业纪检监察机构针对影响企业效能的有关业务事项或活动过程, 以监督检查相关经营管理者履职行为的正确性, 发现管理缺陷, 纠正行为偏差为主要工作过程与核心内容, 这种针对经营管理者履行职责行为的效能监察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难度大, 不易发现管理问题和偏差行为, 同时, 企业效能监察还缺乏比较系统、科学规范的方法体系。因此, 造成了各企业在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中发展不平衡, 工作质量和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影响了效能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

2 模式简介

效能监察是企业内部综合性的监督, 是推进企业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企业纪检监察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和服从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大局, 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一拖公司两级纪检监察机构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深入推进效能监察工作, 为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堵塞管理漏洞、防止腐败问题发生、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较好作用。

近几年来,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一拖公司) 纪检监察机构在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中,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逐步总结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效能监察工作模式, 建立了企业效能监察“三个四”推进方法, 即:做到“四个到位”、注重“四个环节”、实行“四段推进”。该方法不仅是现代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创新点, 也是现代企业效能监察有效、科学的管理模式, 值得固化和推广。

实施过程通过效能监察立项, 以项目实施的运行效果为评审依据, 从制度建设充分性、业务执行符合性、业务执行有效性和制度设计适宜性四方面来进行规范指引, 评价现代企业管理运行的效益、效果、效率和管理水平, 发现存在的问题, 提出监察建议, 整改落实, 并逐项进行跟踪与验证, 促进企业制度流程运行效能不断提升, 体现了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3 具体措施

“三个四”效能监察工作模式正逐步深入生产经营活动领域, 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内容, 为项目管理和制度流程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支撑与保障。其主要做法如下:

3.1 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正确认识效能监察的目的、意义, 明确效能监察工作是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围绕企业发展大局为生产经营服务, 从源头预防腐败, 提高管理效能效率, 保证企业政令畅通的重要手段。

二是工作机制到位。一拖公司效能监察工作已基本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负责, 纪检监察机构组织协调, 职能管理部门参与, 基层单位具体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效能监察工作制度和流程。所属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其中由行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单位有16个, 党委书记、纪委书记任组长的单位有15个。

三是组织协调到位。发挥纪检监察“组织、协调、监督、促进”作用, 以提前介入、全程参与、专项检查等形式进行督导, 形成了纪检监察机构在组织实施中加强指导协调, 业务管理部门在积极参与中认真履责, 基层单位在具体工作中抓项目落实的工作态势。

四是措施保障到位。在确定了全年效能监察工作重点和总体方案后, 制订了《集团公司效能监察优秀项目成效评价标准》, 采取日常随机抽查、重点督导检查跟踪项目进展情况, 通过找问题、抓剖析、定措施、促整改, 落实效能监察“四个监督检查”工作内容 (即监督检查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是否建立完善, 是否可行、有无漏洞, 是否得到认真执行, 是否取得好的效果) 。在验收评比中, 根据前期准备、操作实施、总结归档等评价因素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3.2 注重“四个环节”

一是注重选题立项。效能监察工作以企业发展为中心, 融入企业管理, 在融入中监督, 在监督中服务。效能监察项目已逐步延伸到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 存货、“三包”、财务、清收、合同、质量等。

二是注重典型示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注重以典型示范推广经验, 为各单位搭建工作交流平台, 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先后推广子单位工装效能监察、工业园建设项目采购招标监督等经验, 起到了以点带面, 促进了效能监察工作深入、均衡发展。

三是注重建章立制。建立完善制度流程是效能监察的重要内容, 实现了开展一个项目、规范一类工作、完善一项制度、建立一套流程的目的。

四是注重形成合力。在效能监察工作中, 加强与审计、财务、人事、生产、采购、技术、法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 注重发挥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 形成整体合力。这种联合开展效能监察的工作方式, 既解决了自身人手紧、专业局限的问题, 又促进了纪检监察系统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增强了效能监察的力度和效果。

3.3 实行“四段推进”

一是年初抓启动。制订《年度效能监察工作意见》, 通过召开一拖公司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对年度效能监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一拖公司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认真调查研究, 抓选题立项、抓任务部署、抓项目落实。

二是季度抓推进。每季度召开效能监察工作专项推进会议, 落实项目实施方案, 总结推广基层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 督办工作进展滞后项目。

三是年中抓深化。为使效能监察项目推进工作扎实有效, 采取分项负责、重点督办的方法深入基层检查督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召开采购工作监察项目单位座谈会, 相互交流沟通, 学习借鉴工作方法, 保证项目进度;通过咨询、交流、会商、实地查看的方法, 推广子公司好的做法, 促使一拖公司效能监察工作均衡开展。

四是年底抓评价。按照《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效能监察优秀项目成效评价标准》, 对各项目进行评价验收, 使效能监察项目的实施有部署、有安排、有检查、有评价, 做到善始善终。

4 实施效果

一拖公司坚持把效能监察工作纳入到企业发展整体计划, 与经营活动一起安排部署, 一起检查评价, 一起考核落实。主要领导每年都要抓住生产经营的重点问题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具体交办效能监察事项, 听取效能监察工作汇报, 检查工作进展。纪检监察机构主要领导从选题立项到落实整改措施, 重点环节亲自指导, 明确工作要求, 为效能监察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拖公司在不良债权清理、工装管理专项推进中, 把效能监察作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细化管理过程、理顺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企业管理短板的一个重要管理工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公司领导深感“三个四”效能监察工作模式对项目管理水平的促进具有保障作用。近三年取得的成果如下:

2010年集团公司及各单位完成工装管理、存货管理、债权债务清理等方面的效能监察项目61项。其中, 集团公司层面完成2项, 子单位完成59项。建章立制227个, 提出监察建议48份 (154条) 。经财务部门认定产生经济效益和避免经济损失共计6533万元。

2011年集团公司及各单位完成工资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的效能监察项目49项。其中, 集团公司层面完成3项, 子单位完成46项。建章立制244个, 提出监察建议125份 (304条) 。经财务部门认定产生经济效益和避免经济损失共计1472.9万元。

2012年集团公司及各单位完成财务管理、存货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效能监察项目59项。其中, 集团公司层面完成5项, 子单位完成54项。建章立制347个, 提出监察建议108份 (238条) 。经财务部门认定产生经济效益和避免经济损失共计1506.23万元。

5 推广应用

“三个四”效能监察工作模式, 在2010年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得到了所属企业的普遍认同。创新经验及成果在2011年中国监察学会理论研讨会议上作为效能监察典型创新经验进行推广。该模式还荣获2012年中国机械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省、部级成果) , 同年作为典型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一拖公司效能监察工作已经逐步走向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公司先后制定印发了《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效能监察实施办法》、《年度效能监察工作分析》、《年度效能监察工作意见》。每年公司都根据《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效能监察项目成效评价标准》, 按照经济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和反腐倡廉成效四方面内容采用百分制评审, 评选成效突出的项目有:对供应商管理及降低采购成本的效能监察、加强“三包”件管理、监控“三包”件理赔的效能监察、工业园项目及设备招投标采购过程的效能监察项目共36项, 工装管理项目作为典型经验在国机集团交流, 对异地子公司管控项目作为国机集团的重点实施推进项目并选送国资委。

一拖公司及子单位能够针对生产经营中的难点、重点, 策划效能监察项目推进方案, 比较准确地运用“三个四”效能监察工作模式的程序、内容、方法, 甄别监察点,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效能监察, 提出监察建议和决定, 发现管理中存在的盲区, 抓住薄弱环节, 实现“查漏补缺”、优化提高, 不断提升生产经营运行水平, 从而使效能监察对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持续影响和实效, 验证“三个四”工作模式的科学性。一拖公司效能监察工作逐步深入生产经营核心业务, 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内容, 发挥着项目管理和业务流程精细化的保障与促进作用。

摘要:如何将现代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从被动变主动, 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连, 与企业经营绩效高度相关, 中国一拖纪检监察机构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总结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效能监察工作模式, 建立了企业效能监察“三个四”推进方法, 即:做到“四个到位”、注重“四个环节”、实行“四段推进”。该方法使效能监察工作做到计划、组织、协调工作系统化运行, 为项目管理和制度流程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监察模式 篇9

1 数字化监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必须重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 了解客户的需求, 而用电管理就是企业与客户沟通的门户, 体现了电力企业的形象, 用电管理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关系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社会和谐构建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各行各业对电力需求量逐渐的增多, 在供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主要包括用电合同、客户档案、原始数据、电量计费信息、电力设备台账等等, 信息量相当庞大。如果靠人力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不仅效率非常低, 而且会增大错误发生率。建立数字化监察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 方面对用电信息的管理与操作, 还能增加电力企业内部稽查的透明度, 避免了人工处理与操作失误情况。进行外部稽查过程中, 利用数字化监察技术, 能够缩短稽查周期, 提升电力供电的可靠性能。

由此可见, 用电监察技术的高效性、可靠性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数字化监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1 数字化用电监察技术功能结构分析

数字化用电监察技术, 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 发挥信息系统整体的优势, 对用户用电情况了解、及时处理各种检查业务有很大的作用, 还能够为电力企业领导决策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利用数字化用电监察技术, 能够有效的保证用电检查工作完成有效的管理, 包括相关计划检查、过程监督以及事后统计等全过程。

2.2 数字化监察技术的关键技术

数字化监察平台软件主要由C/S与B/S相结合的方式构成, 一部分系统功能有C/S实现;一部分由B/S实现, 其中系统有一部分功能存在交叉, 能够适应不同使用环境。利用数字化监察平台系统, 实现了即时通信管理, 平台系统能够提供即时的通信, 包括文字、语音、图像等, 还能进行离线文件以及信息的传输。利用数字化监察平台系统, 能够在现场检查中发现窃电等违章情况后, 即时的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相应的记录, 并将相关情况传输到监察平台, 平台就会根据实际的情况, 自动的计算用户违约罚款或者补收电费, 并自动生成电子工单, 传送给相关部门审批。利用数字化监察平台系统, 还能够实现对集抄数据应用管理, 在平台上接入集抄系统的报警装置, 能够帮助检查人员及时的了解用户用电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 还可以实现对重要用电客户的周期性检查管理, 根据用户的用电性质以及电压等级等, 系统会列出重要的客户名单, 并制定客户用电检查的周期与具体计划。

2.3 数字化监察系统网络安全

加强数字化监察系统网络安全管理是电力用电安全的保障。这就需要在建设初期对电力监察系统的安全运行进行整体的评估与设计, 强化对电力运行相关系统的安全评测, 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加固系统, 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电力监察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并明确安全责任。最后, 要加强对电力监察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检查工作, 不断的提升电力运行系统信息安全系数, 完善安全运行机制。

可以在网络出口设置专用的防火墙以及防病毒系统, 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电脑黑客以及病毒的入侵。在相关的网络设备以及服务器中, 可以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如安装补丁程序、启动安全日志、关闭不用端口等等。

3 加强数字化监察设备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法律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窃电等非法用电情况的处理力度, 严肃处理工作人员以电谋私情况。电力企业可以在国家政府的协调下, 配合公安系统, 严厉打击非法分子。定期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防止偷电漏电情况的发生。

3.2 加强用电检查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工作

由于现在电力事业要求工作人员的年轻化, 所以有许多的用电检查人员只是具备了检查的理论知识, 而实际操作能力不够, 这也导致了许多电力设备检查不够严谨, 违规操作也时常发生。这一现象就是要求企业内部有经验的人员要对刚刚上岗人员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 只有在培训合格的情况下方可上岗工作。培训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技术要求和操作实践, 也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用电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行培训。提高用电检查人员的职业素质, 可以减少企业以及用电各户的损失, 保证整个电力实业的快速发展。

4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对电力需求量逐渐的增多, 给电力企业用电管理以及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用电监察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电力发展需求, 在庞大的信息处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数字化监察设备以及监察技术的应用, 能够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提高电力供电的安全性能, 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用电监察技术工程还与国外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在技术层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这一现象, 我国逐渐建立了综合性的用电监察平台, 实现了即时通信, 能够对用户违章、窃电等行为有效的监管, 并且能够满足电力工作人员现场工作的需求, 提升电力检查的效率。本文就对电力系统对数字化监察技术应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探讨数字化监察技术的具体应用, 并提出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数字化,监察设备,电力监察,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志勇, 熊立, 杜志刚.关于数字化用电监察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思考[J].华北电力技术.2011, 36 (9) :115-116

[2]王方云.基于数字化用电监察技术的探讨[J].电力科技.2012, 25 (14) :58-59

[3]施春兰.关于数字化用电监察技术的应用前景[J].学术研究.2013, 15 (2) :414-415

监察模式 篇10

选择性监察是指受主观或客观条件影响, 导致行政监察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有关监察法律、法规、规章依据, 或虽有监察法律、法规、规章依据, 但因具体条文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或内容模糊不明确, 出现失监、漏监、弱监、虚监等选择性监察现象。从主观影响条件看, 存在个人情感选择、行政目标考核、利益价值驱动等因素;从客观影响条件看, 存在体制机制制约、政治政策影响、职业能力不足、部门阻力干扰等因素。选择性监察是监察的非正常现象, 区别于正常行政监察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合法监察, 属于监察乱作为、不作为范畴。选择性监察的“选择性”体现在监察时间、对象、手段、范围、目的、强度、程序、结果等多方面。

2 实践认知:现象的考察

任务式监察。指监察部门不是本着实事求是、有案必查原则, 而是依据上级下达的行政考核指标办案。在具体个案中, 主观上受监察能力不足、个人情感左右、利益诱惑等, 产生为难 (畏难) 情绪, 进而主动选择成本低、阻力小、易完成、好出成绩案件来开展。客观上受地方本位主义、监察政绩、领导意志、部门干扰等影响, 继而积极选择并重视民愤大、上级重视、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如网络曝光的“房叔”、“表叔”等案, 积极投入大量监察资源, 在短时间内进行查处办理。“任务型监察”是扭曲的政绩观在监察领域的再现, 是政客出风头的工具, 其后果易造成冤假错案。

斗争式监察。权利天然具有吸引力, 有权利就离不开争斗。“斗争式监察“表现在, 一是在权力斗争胜败后, 利用监察掩盖非法行为, 二是在权力斗争前或过程中, 假借监察手段实施不法目的, 如挟私报复, 侵害相对人合法权益。如原湖南省郴州市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曾锦春, 假借监察之手, 运用“双规”手段打击地方上不顺从其意见的干部、个体商人。

安抚式监察。集中表现在事后处理上, 在遇到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造成的严重社会负面影响时, 不是考虑从根本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 而是选择采取各种掩耳盗铃手法, 企图蒙混过关敷衍了事来安抚群众的不满情绪, 做出相关领导干部被停职的样子。更有对《行政监察法》第5条进行曲解, 提出“讲政治、顾大局…”处理原则, 一段时间风平浪静后再次启用有关官员, 这已然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安抚民愤常用伎俩。如河南省平顶山市“9·8”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原茂名市委书记罗荫国案。

运动式监察。严重的手段化是当前廉政监察的重要特征, 本质是政治型监察, 时间短, 声势大, 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 虽然短期内能够形成“监察风暴”, 但在处理个案时, 往往为了体现“从重从快”, 极易出现错案, 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不是长效解决机制。

3 现状感触:危害的分析

选择性腐败的泛滥。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所谓“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在法规政策的落实执行上往往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作为被监察对象国家公务人员, 在长期行政工作中尤其擅长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种信息资源, 在面临选择性监察时, 会主动调整有关事项, 进行利益权衡后做出选择, 甚至会有“舍车保帅”安排, 必要时还会动用人际、金钱资源进行“活动”, 以规避监察。在廉政建设方面, 选择性监察势必造成选择性腐败的泛滥。

权力型反腐的继续。纵观国际上清廉度较高国家廉政建设史, 都经历了从“政治型反腐”向“制度型反腐”转变。对我国当前反腐工作, 理论界一般认为还处在“政治型”反腐阶段, 运动式监察是选择性监察的一种, 从廉政建设角度看, 也可以说是运动式反腐, 其本质就是“政治型反腐”。选择性监察存在的危害是政治型反腐的继续, 是行政监察法制化建设的倒退。

交换式腐败的肆虐。当前中国腐败现象蔓延形态呈现腐败从个体向群体甚至向整个组织扩散、从低层级向高层扩散的新变化, 这与选择性监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被监察对象熟知纪检监察办案的一些“所谓潜规则”—领导决定论。因此, 极尽所能将自身嵌入多层多样的腐败网络, 通过各式各样的利益交换拓展腐败网络, 以组成攻守同盟而寻求庇护者, 同化临近者而形成腐败共同体。选择性监察和交换式腐败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选择性监察催生、激励了交换式腐败, 交换式腐败诱变、误导出选择性监察。

4 内幕追击:困境的探究

选择性监察的成因极其复杂, 一是监察体制困境。我国监察实际上是“三重领导制”, 是一种同体监督模式。监察机关在人、财、物上严重缺乏独立性, 监察体制机制极大地限制了监督职能的发挥。二是监察法制困境。监察立法滞后, 监察基本法律不完善, 体系不健全。监察法律法规条文规定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 配套法规规章不系统、层次低、难操作, 造成运行出现选择性, 对实际监察工作的规范指导作用大打折扣。三是监察理念困境。监察制度架构的前提应当是“性恶论”, 需要权力制约、监督, 而我国传统“性善论”影响着中国监察机制设计, 两者存在矛盾, 这已成监察现代化、法制化障碍。笔者本文重点对监察法制困境进行研究, 分析选择性监察的法律法规缺陷。

第一, 立法不完善, 立法层次偏低。以预防为主的常态化立法存在空白, 侧重于惩治性立法而忽视预防性立法, 直接后果是监察预防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 而有限监察资源在社会转型期内, 面临大量廉政监察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如一些地区、部门出现“前腐后继”, 云南省昆明市规划局三任局长李德昭、胡星、曾华先后“落马”, 浙江省药监局连续三任局长周航、郑尚金、黄萌涉贪腐落马。法律条文不明确、不规范, 原则性较强。监察程序明确性、操作性不足, 如《行政监察法》第43条, 仅有移送程序, 没有移送时间等;条文用词模糊, 如大量存在“可以”、“要求’、“建议”等, 监察权威性、效能大打折扣。

第二, 配套法制不健全。“质”的规定多, 而“量”的规定少, 难以操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空白, 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 更新和修订滞后。配套法规不系统、层次低, 急需制定配套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一般以部门规章、办法、通知等方式出现, 普遍存在效力较低, 拘束力不够, 缺乏惩治性功能。此外, 政府习惯性运用规范性文件形式做出相关补充规定。对监察人员激励保障机制缺乏。《行政监察法》第13条从原则上规定了应该保护监察人员, 但缺乏实际详细法律条款, 不少坚持秉公执法的监察人员遭受威胁恐吓、打击报复后, 因害怕被报复而不敢再秉公监察。

第三, 实施运作过程不到位。监察权缺乏有效监督, 制约机制不完善, 监察运行过程、结果处于一种不公开或部分公开的状态, 外界对监察运行程序及其结果知之甚少, 监督不完善极易出现违法操作。监察立法规划不足, 法规清理不及时。监察机关及其人员职权过窄, 工作阻力大。监察机关检查调查权、监察建议权、行政处分权在实践中存有很大问题:一是调查权不充分, 典型表现在对非公务员没有约束力。二是监察建议权刚性不足, 出现以集体名义拒不采纳监察建议。三是监审分离体制不利于监察职权行使。操作程序过于随意, 缺乏严密衔接。如《行政监察法》第44条规定了移送处理的内容, 而对如何移送具体操作过程没有明确解释。

5 迷路指引:防治的归纳

5.1 完善监察法律法规, 提高监察独立性、权威性

第一, 规划监察法律法规建设, 重点是预防性监察立法。制定一个比较科学、长远和完备的立法规划, 对现有监察法规、规章进行及时清理、修改。围绕《行政监察法》为中心, 创建监察法律体系, 全面清理现有的已经过时或者失效的监察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预防性配套法律。第二, 扩大监察机关职权, 完善调查权和调查措施, 赋予一定经济处罚权、充分的行政处罚权, 增加一定的审计权、司法权、监督财产申报权;改变工作中事事向领导汇报现象;赋予相应免责权。第三, 建立监察机关内部体制垂直领导, 提高监察工作独立性、权威性, 减少地方干扰, 实现从“同体监督”向“异体监督”模式转变。第四, 建立健全监察官身份权益保障制度。立法上, 在《监察官法》中明确规定对监察人员各项合法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建立具有强制性的监察官保障制度, 给予其家属、子女必要的安全保障, 建立监察人员办案奖励机制, 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方面。

5.2 细化监察操作规则, 程序上保证执行的有效性

第一, 细化监察操作规则的可操作性, 明确《行政监察法》中监察程序有关规定, 如第11条、第40条的问题。修改和完善《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 对《行政监察法》的原则性规定细化具体操作方法, 如第40条;对《行政监察法》中已提及, 但没有作出明确解释的进一步说明, 如第8条、第16条;对监察法规用词作出明确, 以增强法律严肃性。第二, 规制监察程序, 完善各个环节具体条款规定不足地方, 避免给选择性监察提供条件。完善监察立案初审程序, 明确立案条件, 制定具体立案标准;完善案件移送程序、公开程序,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告知制度、公开监察结果制度。第三, 做好监察法律法规执行检查和反馈, 结合经验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机制, 避免类似河南省固始县许培明案再次出现。

5.3 加强监察机构建设, 提高监察业务水平

第一, 鉴于《行政监察法》和《公务员法》中行政监察对象范围变化, 借鉴美国、瑞典监察制度设计, 我国可设人大监察委员会和人大监察专员制度。第二, 习总书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 对加强监察队伍建设, 提高监察法规执行力有重要指导意义。政治素养、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是队伍选拔的三个重要因素。第三, 完善监察系统内协调沟通机制, 增加交流机会, 加强上下级间沟通协调, 加强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 整合监督合力, 提高监察工作力度, 实现“1+1>2”监察效果。第四, 任何权力都应受到法定的限制, 健全过错追究制度, 主要解决滥监察、乱监察问题。建立失察责任追究制度, 主要解决不善监察、不敢监察问题。明确责任追究主体、程序、标准、形式。

5.4 加强监察网络信息化建设, 推动监察政务公开

第一, 强化监察内部的监督体制, 通过调整权力作用、完善内部分工制度、实行权力分流, 形成以法制权、以权制权、以责制权格局。完善监察外部监督, 主动公开监察政务。第二, 完整的监察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 将监察工作支点前移, 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第三, 建立经常性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相结合机制。明确区分运动式监察与行政监察专项治理, 两者在开展依据、遵照程序、公开透明度、采用手段上不同。第四, 加强监察网络信息化建设, 推动监察政务公开。运用网络技术改进和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提高监察科技含量和有效性。

摘要:“选择性反腐”反映了行政监察工作的变异-“选择性监察”的恣意, 这与行政监察法制化相背离, 分析选择性监察的概念、表现、成因和危害, 探究在法治视野下防治选择性监察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选择性监察,危害,困境,防治

参考文献

[1]杜兴洋.行政监察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浅析清代监察制度 篇11

清代监察制度沿袭明制,但其机构和官员的设置又与明朝有所不同。在中央,仍设都察院,作为唯一最高行政监督机关行使监察权;在地方,设十五道,专门管理弹劾官吏之非违及上奏治务等事。

(一)都察院

都察院设置于崇德元年,设定承政及左右参政,是为定官制之始。顺治元年,改承政为左副都史,参政为左副都御史。清代都察院作为唯一最高行政监督机关,主要负责“监察行政得失、查办官吏邪正、伸张人民冤枉、干与于终审裁判”。[1]

雍正元年,为了加强皇权统治的需要,皇帝以“庭议纷嚣”、“恣情自肆”为由,将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诏以六科隶属都察院,听都御史考核”。[2]自此,我国汉唐以来形成的独立言谏制度宣告结束,监察系统中台、谏并列的局面告终。

(二)十五道

十五道为清代地方监察机构,主要职责是举荐和弹劾官吏,稽核各省刑名案件。十五道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十五道监察御史分掌印监察御史及普通监察御史,基本同六科给事中之例。

二、清代监察机构的职权

(一)都察院

都察院作为清代唯一最高行政监督机关,具有较高的监督权力,对各级官吏行使监督权。但清政府为了防止监察官员权力过大,又规定御史弹劾百官要经过皇帝裁决。

都察院具有主要以下职权:

1. 监督行政事务。

对各级行政机关管理事务的施行和成绩,必须要报告于对于违法乱纪之事得奏陈于皇上,进行矫正。

2. 弹劾官吏。

为了能够发挥都察院监督权的作用,便规定都察院有弹劾官吏的权力。凡是弹劾,不用都察院之名,而用御史之名。

3. 伸张冤枉。

如有因中央或地方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而蒙受冤枉者未能得到及时救济的,可以向都察院告诉,如遇重大事件,都察院要向皇上奏请敕裁,其他的在职权范围内自行处理。

4. 封驳。

都察院行使封驳权,始于顺治初年。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上奏皇上召开御前会议之前,奉谕再移送都察院。如都察院确信该上谕为便于施行,则疏明其理由,封还军机处,谓之封驳。[3]

5. 给发敕书。

凡是下达给各行政机关的敕书,除了密喻以外,由都察院掌管下发之事。具体的执行事务则有六科分别对应完成。

6. 参与终审裁判。作为三法司及九卿之一,对死刑裁判可以认为其实终审裁判机关的一部分。

以上种种是都察院的主要职权,也是其能够作为监察机关对文武百官和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重要原因。

(二)十五道

十五道从属于都察院,与六科合称为“科道”,是清代地方行政监察机构。十五道监察御史是按照行政区划管理相应区域内的裁判事务及对相应的行政机关行使监察权。此外,十五道还分工协管稽察在京各衙门事务,其中,连十五道的主管部门都察院本身也在十五道的监察范围之内,由此可见清朝监察制度的严密。[4]

三、清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一)监察的严密性

从六科隶属于都察院后,以都察院为首,下属六科、十五道及其他监察机构的统一的监察系统形成了。这样既便于监察权的独立行使,加强监察力度,对各级官吏形成有效的制约,又有益于提高封建统治效能,对清朝的统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监察的独立性

督察院作为一个隶属于皇帝的独立机构,其监察事宜皆有专门机构及官员负责,可以避免弹劾官吏时受到其他干涉,从而为其监察效能提供了保证。

(三)监察的有限性

尽管清朝的监察制度相当的严密和完备,其中仍然存在不少的漏洞。例如,为了鼓励监察,清代允许御史风闻言事,即使所奏不实,也不会受惩罚。这样的规定固然能使官吏积极行使监察权,对贪官污吏起到震慑作用,维护国家统治。但难免会出现滥用职权,公报私仇,或者导致满汉争权的事端发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规定的弊端。

清朝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是以前历朝之集大成者,但其毕竟是一个为了加强皇权服务的监察制度。因此,无论清朝监察制度如何的完备,监察系统如何的严密,其目的最终不过是为了皇帝的中央集权服务,要受到皇权的制约,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监察。

参考文献

[1][日]织田万撰.清国行政法[D].李秀清,王沛点校.中国政法大学,2003.

[2]纪昀等.历代职官表[A].王为东.清代六科给事中制度之式微[C].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6).

[3][日]织田万撰.清国行政法[D].李秀清,王沛点校.中国政法大学,2003.

上一篇:意识层面下一篇: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刍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