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历史教学

2024-09-26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共12篇)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 篇1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要求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帮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笔者将本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搜集的体现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五个案例与大家共享。

【案例一】

有一次, 高三 (2) 班范XX同学说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选修) ]——“两汉……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观点不妥。理由是:唐朝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这说明两税法之前 (战国——唐中期) , 赋役制度以人丁为主。笔者觉得有理, 鼓励他向“人教社历史室”质疑。结果他的观点得到了人教社历史室马志斌老师的认可。事后, 笔者在班上对学生说:“范XX同学对‘两汉……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的看法得到了人教社的鼓励和肯定。在这点上, 他超越了课本, 超越了老师, 让我们为他鼓掌!”

掌声过后, 笔者接着说:“范国强同学不迷信课本, 敢向课本挑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范国强同学能够向课本挑战成功, 其他同学行不行呢?我想也一定能行!”当时笔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拔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因为表扬了范XX同学以后, 学生给课本、资料提意见、找问题的人明显增多。

【案例二】

刘XX同学问:“老师, 我认为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选修) ]上的《元朝疆域》图把黄河画错了, 黄河应该流入渤海, 可图上黄河是流入东海的!”

笔者对他说:“XX同学, 教材上的《元朝疆域》图没有错。因为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 在隋朝疆域图上黄河流入了渤海 (现在也是) !而到了元朝, 黄河却流入了黄海。但你不做知识的奴隶, 敢于挑战教材的精神难能可贵!”

【案例三】

姚XX同学问:“周老师, 资料上这样讲: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了红海沿岸, 可教材在讲唐朝时却说, 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只到了波斯湾。唐朝的造船技术和生产力比汉朝要发达, 是不是资料搞错了?”

笔者对她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的地点是印度半岛。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的地点是波斯湾。到了明朝,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时) 最远才到了红海沿岸。确实是资料搞错了!你能发现资料上的错误, 说明你有很强的质疑能力!”

最后, 笔者在历史课堂上号召同学们向姚XX同学学习!学习她不迷信资料, 敢于向资料挑战的精神!

【案例四】

刘X同学问:“老师, 我看到一本资料上讲, 宋朝人口过了亿, 元朝的疆域比宋朝要大得多, 且元朝极盛时, 人口才8000 多万, 是不是资料有问题?”

笔者对他说:“我查了下资料:宋朝积累了隋唐盛世之治的果实, 虽然中间有过兵荒马乱, 但其华夏文明的精髓没有受到足够强烈的冲击, 所以宋朝人口很多, 过了亿。而元朝建立时, 由于经过长期的兵荒马乱, 尤其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受到了足够强烈的冲击, 后来经过恢复 (可以说是在烂摊子的基础上恢复) , 元朝极盛时, 人口达到8000 多万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资料没有问题!但我还是要表扬你, 因为你能从历史对比的角度提出问题, 并且提出的问题很有创意!”

【案例五】

朱X同学问:“老师, 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必修) ]说, 磨砺风霜存骨相, 是洪仁玕的墨迹, 可上面怎又说御赐呢?是不是教材搞错了?”

笔者查了下资料, 资料上的解释是:“所谓‘御赐金笔’乃是天王洪秀全御赐给干王洪仁玕的金笔。‘御赐金笔于王书谕’八字意为干王用天王御赐金笔手书谕文, 而不是天王洪秀全御赐给干王的手书谕文。太平天国制度, 天王文告称诏、称旨, 天王、幼天王以下称谕。综上所述, 教材没搞错!根据你提出的问题, 我觉得你是一个勤学好问, 观察仔细, 善于思考的好学生!”

刘梦伟、姚德贤、刘强、朱磊这些同学都是动了脑筋的, 他们的意见有的对, 有的不对。对的同学 (姚XX同学) , 找出了资料的暇疵, 获得了挑战资料成功的喜悦!不对的同学 (刘XX、刘X、朱X同学) , 笔者给他们作了解释后, 他们略显失望, 但在笔者的鼓励之下, 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思考问题的热情依然没有减弱。笔者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们的质疑精神, 这是在继续播种!

上述活动都较好地实现了发展性评价的价值:

(1) 能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和整体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所学知识的巩固、发展和应用。

(2) 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维、实践、探究和创新。案例一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案例二、三、四、五肯定学生探究的过程, 都体现了发展性评价充满情感而非奖惩的特征, 即承认每个学生独立活动的价值。

(3) 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能使学生的主动活动与愉快、轻松、有序、和谐的教学环境相互作用, 达到预定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为此,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六个方面, 以使得评价起到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功能。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 篇2

篇一:>历史教学反思案例

第一、注重理论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有关教学一般有三个>心理学派:认知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习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当然,每一种教学设计理论都有其优缺点,老师可借鉴各种理论的优点,或者交替使用,使教学方式多样化。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余伟民主编的《历史教育展望》、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白月桥的《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等着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第二、课堂案例分析。课堂案例分析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分析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取长不短;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值得推荐的是,由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

第三、听课。这里的听课不同与传统的听课。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这里说的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每听完一节课,进行诚恳的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真诚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四、课后教学反思札记。

课后教学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灵感往往来自刹那之间,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是莫大的财富。养成书写课后教学反思札记的好习惯,不但对教师笔头工夫是种很好的锻炼,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篇二:历史教学反思案例

在分析了教材之后,我觉得课本在没有介绍英国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就讲君主立宪制是如何确立的,不符合人的认知心理。于是,我把本课的授课思路确定为:是什么(人物、地点、时间)——为什么(原因,形成过程)——怎么样(意义、作用及做法)。首先给学生介绍英国政治制度及机构的运作,如首相是如何选举产生的,一个重大的议题需要经过哪些环节的批准,这中间就涉及了代议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名词了。弄清楚“是什么”后,从练习中英国女王没有实权引出新问题:“英王是不是一开始就没有实权?”,引入课本,讲述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过程。

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重新处理课本后,学生对英国政体有了清晰的认识。

2、与时政相结合,引用了大量的时事材料,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教学为现实服务。

3、授课过程中比较恰当的插入了情感教育的成分,在讲到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将近八百年历史,引导学生不要妄自菲薄,新中国成立才六十周年,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国家与他国的差异,并努力去改善;在分析君主立宪制政体的进步性时,与君主专制进行比较,指出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

二、不足之处:

在对于西方政体中的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内阁制与总统制、单一制与复合制、两党制与多党制介绍的不够清楚,其实这几种分法是交叉的,只是划分标准不同。

总结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把握历史教育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才能设计好教学,才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真正做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水平的提高

篇三:历史教学反思案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请三名学生到讲台有感情地朗诵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门》、《台湾》(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点拨这三首诗的来历,强调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由此导入新课。

【说明:以文学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在欣赏接受文学熏陶的基础上感知统一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以上设计兼顾了历史与文学的整合。】

二、探究历史,讲授新课

1、“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国两制”基本内容可以让学生用一两句话阐释,教师进一步点拨到:“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自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海峡两岸对峙了将近三十年。台湾同胞在与大陆分离的这30年中,尽管已经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意识,但也从未忘记他们是炎黄子孙。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才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播放有关视频)

但“一国两制”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由此引入到第二子目内容。

【说明:学生在政治课学过“一国两制”有关知识,这一概念比较熟悉,因此设计该教学环节时采取了让学生用自己一两句话概括即可】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首先用历史挂图展示香港组成部分(香港岛、新界、九龙),结合挂图,让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穿越时空回顾香港问题产生由来,使其对香港问题有一个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简要的补充,展示有关的图片)

那么,为什么到了80年代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这两个历史遗留问题呢?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还因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问题的解决经历了一个艰难发展的过程: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揭开了两国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谈判一开始,英国提出所谓的用主权换治权,即把香港的主权交给中国政府、英国仍保留对香港的统治权。有人把这比喻为“中国当董事长,英国当总经理”,其实质还是保持殖民统治。邓小平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经过22轮的谈判,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宣布: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紧接着,中葡政府对澳门问题进行谈判,并于1987年4月,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葡萄牙政府宣布将于1999年结束对澳门的统治管辖。

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视频和图片,重温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补充政权交接的一些课外资料,如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离开香港情景等,衬托出香港回归滚滚大潮是不可逆转的。关于香港回归后的发展情况,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一起交流香港回归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教师补充: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的表现,以此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无限生机。关于澳门问题也可按照这一思路来探究。先用多媒体播放或全班学生齐唱歌曲《七子之歌》,通过音乐陶冶感染学生的爱国热情。

【说明: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影片较多,因此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主要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效果,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首先教师让学生讲述宝岛台湾有关情况,(如小学学过的《日月潭》,影片《阿里山的姑娘》等)。补充台湾问题由来,如“金门炮战”及蒋介石“光复大陆”计划,导致建国初期(50——70年代)关系紧张;补充从大陆到台湾的人士“每逢佳节倍思亲”念乡之情,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以此说明两岸人民渴求统一之情。关于台湾与内地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交往,补充台湾商人在大陆>投资设厂情况,如熟悉的六合食品等。

用多媒体展示2003年春节期间在上海的台湾商人包机6架回乡过年等情景,以此说明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也说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指日可待。

但是,在海峡两岸关系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声音,企图阻碍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主要表现在台湾岛内出现了以李登辉、陈水扁等为首的台独分子,他们鼓吹“一中一台”,主张“立法公投”(用投影仪展示有关历史图片)。尽管台独分子变得有些肆无忌惮。然而,统一的历史潮流不会逆转,我们相信,只要两岸人民共同努力,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说明:海峡两岸经历了由对峙到交往的过程,因此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可以用余光中先生诗句《乡愁》来说明两岸人民盼统一的热切,设计用多媒体展示两岸的经济文化交往,效果不错】

<思维发散,拓展延伸>

最后几分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全班学生分成“史海泛舟”和“海阔天空”两个小组讨论一个话题:假如你是一名台湾中学生,你将如何看待祖国统一?同意?还是否定?说出自己的理由!讨论的程序是:首先是小组内讨论,形成统一看法,并推出本小组的辩手,然后是两个小组辩手进行唇枪舌剑,如果其他成员有补充可以进行举手发言,最后获胜的一方为擂主,课下两个小组可以继续辩论。

【说明: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借鉴了中央电视台大学生辩论赛的形式,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是符合课改理念和要求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你以在校中学生的名义给台湾所谓的“总统”、民进党主席陈水扁写一封信,陈述你对祖国统一的企盼和你心中的愿望,以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统一。

【说明:鼓励学生关心历史时事,关心身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学生写信的形式来表示学生的爱国热情】

七、课后反思:

1、本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可以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反映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以及历史挂图等辅助教具,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 高中历史 应用论述

【中图分类号】G633.51

高中历史课程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史实,提高自身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也会导致学生很难进入历史情景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当前最为成功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案例为裁体,教师通过对史料的讲解将学生引入到情景中,之后利用综合的分析方法进行比较与分析等方法让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进一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就当前案例教学法来说有些案例选择的不正确,案例分析过于简单等原因导致案例分析法没哟办法发挥其优势。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来分析案例法在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分析与论述的。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案例选择紧扣课标主题

高中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有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误区之中,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往往会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通常忽视了课标的要求,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课标是案例的核心。就我自身来看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中就应该紧紧扣住课标的要求,提前就构建出本课教学的知识体系,在构建出的体系上来设计案例,这样才会让案例真正的为课标服务。

比如说《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發展》这一节课的课标就是要求学生张掌握英美法德四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确定的过程与其特征。我为了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讲课之前我就设计了李鸿章欧美游记的教学案例。该案例主要就是说明李鸿章在1896年出访欧美的史实,通过李鸿章本人的视角来体会四个政治体制的不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随着李鸿章的步伐走上异国的道路,感受不同的文化气息。在这样案例背景之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之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对设置了问题与情景进行讨论分析,在小组合作下完成对这四个国家代议制特点的学习。最后,我会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总结该节课学习的内容。

2、案例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在选择上不仅要尊重史实,同时也应该要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距离我们时间比较远的内容上,由于这些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因而就应该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对史实的了解。

比如说《罗马人的法律》一节课中就要求学生要了解罗马法的内容与维护罗马帝国统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明显就会感觉到学生的对其理解不是很深。针对于此,我就针对史实设计出一个小故事来,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自己通过教材来完成相对应的任务。这样在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罗马法的理解,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罗马法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3、案例设计语言要生动活泼

在利用文字形式的案例教学时候就应该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其教学效果。教师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要让文字变得生动活泼,这样才会使得案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

比如说《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节课是比较重要的,该课涉及到四个发展时期,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总结这四个时期特点,原因,以及发展的历程。教师在授课的时期应该要采用荣氏的案例,采用其数据,这样就会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在其发展历程上做出稍微的改动,把四个阶段的标题设计新颖,这样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针对四个时期设计出相应的思考题,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实际的开问会有利于学生阅读教材,进行问题分析。

二、应用案例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学生情感价值

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学习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帮助学生吸收历史经验,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案例法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的融入的情景中,这样才会使得学生对历史史实了解的更加透彻。案例教学法是需要营造相关的问题背景,这个也就需要学生应该要更为直接面对历史实际中的问题,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历史本身就是错综复杂的,其中有着很多不断变化的因素,但是历史教材中对历史的说明都是很简单,有些时候也是非常无聊的,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都为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的魅力,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应该要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方式,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积极的研究背后的深刻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着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自己归纳出相应的特点与原因等,并且对这些历史知识有着更为的了解。

三、总结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其思维等方面都比初中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量身打造属于他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应该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活动的热情。而案例教学法就可以很好的搭建起这样的一条道路。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为高中学生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中师生之间互相沟通。让案例教学法在高中课堂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古苏红,论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2014年03月.

【2】、王秋艳,例说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时代教育,2014年12月.

【3】、邹晋,拓展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西南大学,2012年04月.

【4】、彭晶晶,图示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05月.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 篇4

一、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默,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兴趣,没有动力。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而案例教学法则以案例为研究的对象,以案例的讨论和灵活分析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在不断的知识探究、不断的主动参与中逐步建立起对于历史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知识是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涉及到数学、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总的来说,知识点繁杂但又遵循着一定的内在规律。而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都是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以典型的案例来作为探讨研究的对象,进而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取得举一反三、类比论证的效果,能够对学生的历史思维产生重要影响。案例教学比起其它的口头说教要来得更为直观、形象,其典型化的特点也能够对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培养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认同和重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不仅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案例教学法是对这一教学目标的切实满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个典型案例来供学生们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和归纳。在案例中,往往存在两难的处境,教师会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充当一个鼓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选编的原则

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重点就在于案例的编写和选择,适当而典型的案例是成功的案例教学的有力保证。对于每一位历史教师而言,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都应该进行仔细的考量和斟酌,以充分反应教学内容特征和目的的案例作为首选的标准。具体原则如下。

1. 客观真实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经常会体现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案例编写,以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为案例提供原原材料。对于教师而言,在进行案例材料的挑选时,一定要保证所选材料的客观真实,以具有真实性的资料进行教学才能避免给学生以误导。特别是有关历史人物,坊间流传着一些未经验证的野史,有些材料往往以编造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来博得噱头,实际上却漏洞百出毫无根据。因此,教师在进行选择时,应注重案例材料的真实和客观性。

2. 针对典型性原则

案例的选择就像例题的选择一样,要想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就要保证教学案例的针对典型性。在案例选择中,选取的案例既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又应该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呈现。因此,案例的准确选择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和考验。教师要具备敏锐的眼光和渊博的学识,在繁多的资料中寻觅出切合教学需求的典型真实的案例材料。比如说,在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为了让学生对此进行更为深层次的了解,笔者对案例材料进行了精心挑选,以制作精良博得好评的纪录片和已经得到考据证明的史实资料进行案例教学。针对典型性的案例能够为教学的高效做出一定的贡献。

3. 时代特征性原则

社会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历史教学案例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进程,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反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能将社会现实和历史规律进行有机结合,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思维的一代人。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篇5

榆中一中郭子森史地组

【关 键 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内容提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

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1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共同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属于封建势力洋务派,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起来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

【反思】

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于备大纲,备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

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的。

高一的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心理的过渡阶段,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我们老师就能正确的教导的话,我觉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终身他都是受益匪浅的,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优生率,达线率,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扭曲教育的真正内涵,只会摧残学生幼小的心灵。。这方面的教训是数不胜数的。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我也觉得我真正懂得了历史,历史是一部书,更是一部育人题材的书。

误区三: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7-01

历史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基本可以掌握一些历史事件的基本经过和发生背景,还要学生可以基本了解该事件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基本联系或者是对历史进程所带来的一些影响,而对于教师而言,采取一些简单的案例或许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具有这种能力。

一、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对一些历史概念和时间不愿意去记忆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首先需要对一些重要的影响历史发展的时间节点牢牢记住,比如像先秦时期的划分时间段,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的具体时间是那一年等等这些重要是时间都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再比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划分依据主要有哪些因素,这都要学生可以快速去记忆理解,但是对于一些学生而言,这些概念的记忆往往比较枯燥,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有任何意义,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没有把握好切入点,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找到吸引其去学习历史的要点,比如历史的学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明智,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历史的学习还可以让其了解到人类祖先在追求自由与和平的道路上的不易,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去学好历史的理由。

2.无法将历史问题联系起来看待

历史的学习需要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事物的发展,也就说每一次起义或者大事件的爆发都是伴随着人类对某一社会制度和统治者的不满,这就是空间维度,而时间角度则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观念对事物的看法都会产生变化,因为人终究是发展变化的,另外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类的土地和人口以及环境这几者之间的矛盾也会逐步加剧,这都是历史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单一地按照历史教材中的安排去讲解历史,并没有将看似不想干的一些事件串联起来进行分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思路和良好的分析意识,这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显然是非常致命的。

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基本优势和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1.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

首先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有史料教学法和思维导图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一些史料去分析对应的历史问题,比如一些文物、历史图片、历史传记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思维导图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将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发生时间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用平面坐标轴去进行简单的构图。而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去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是在迫不得已生命和生活状态遭受威胁的时候产生的,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当时他们内心的想法,这也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也就是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感知历史意义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2.案例教学法使用中需要注意的基本方向

首先必须选择比较有说服力的案例,比如在讲解18世纪北美殖民地为何独立时,教师可以模拟当时的情景,首先可以模拟一个学生的基本被侵占,并且所创造的财富还要大部分上交,面对这种状况,显然学生是不能接受的,况且当时的北美殖民地还是英国的廉价原料和物资生产基地,面对英国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在18世纪中期北美各大殖民地先后宣布独立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因此教师只需在历史教学中给学生塑造这种教学情境,学生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当时发生殖民地起义的背景和基本过程,随后导致美国独立。

3.教学案例必须围绕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去展开

历史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相符合,比如案例中的教学互动不能缺少,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必须可以让学生透过案例去感知具体的历史规律,比如在分析唐朝初期的盛世时,主要是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的灭亡的教训,并且善于广开言路所导致的,教师可以模拟该情境,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统治环境。

总体来看,在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必须通过对某一件历史事件至于具体的案例中去分析,诸如一些执政政策和朝代更替其实都是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多联系一些与之相关的若干个事件,并且善于将事件的起源、经过、结果串联起来去看待,这样取得的效果必然会更加清晰明了,另外作为学生而言对历史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记忆某些时间和一些大事件就可,而是要明白历史背后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并在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钧.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时代,2014(24).

[2]徐春景.运用案例教学法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 篇7

一、案例讨论开局:提供案例, 热情激励, 引发学生思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讨论的开局是非常重要的, 它关系到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 自然地进入课堂讨论中, 并且能树立起一面旗帜, 启发学生的思考。因此, 在课堂讨论开局之即, 教师应给学生以热情激励, 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欲望, 使之能争先发言, 这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

在这一过程中, 要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教师必须选择符合初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趣味性、真实性、典型性和时代感的案例, 并在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案例, 这是激发学生讨论兴趣、马上进入案例所创设的情境的前提。而以何种方式展示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应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 例如在《百家争鸣》教学中, 让学生表演“孔子与家人的对话”和“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来讨论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在九年级《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课的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展示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以学生所熟悉的案例去设计一系列问题, 由学生去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以合适的方式呈现案例, 能激发起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趣和动机。一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发展为认知, 则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 促使大脑在情感的驱动下去想象、去思考, 急切想说出来。这种想说的冲动和欲望, 是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 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 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 作为一个老师, 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 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 那么无论是记忆, 还是思维, 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作为教师应热爱学生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要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意境, 让学生能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情体验。

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在案例课堂讨论的开场阶段, 教师可以不去就所要讨论的案例说长道短, 而是对案例讨论的功能和作用大加肯定, 说明这是胆量、知识和能力的表现, 是智慧和才能的较量等, 使学生自我实现和表现的欲望陡增, 激起那些“勇敢者”争先恐后发言。对这样的发言者, 其回答不一定要求特别严谨或详尽, 只要能“煽风点火”、制造气氛就够了。一般来说, 在学生开场发言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得给予热情鼓励和巧妙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一点一点地被开启, 逐渐深入, 从而把讨论引向健康有序的轨道。

二、案例讨论展开:捕捉信息, 延伸疏导, 拓展学生思维

案例讨论开场后, 如果案例课堂讨论 (狭义) 能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那将是十分理想和成功的, 但事情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 问题在所难免。通常会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开场之后又冷场, 出现僵局;二是发言热烈, 就事论事, 游离主题。为此, 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和控制整个案例讨论的进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做到明察秋毫, 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 并及时延伸引导,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1. 应适度调控讨论的跑题和冷场

案例课堂讨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 几十个学生一起在思索, 对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 各有各的见解, 在讨论中出现“跑题”, 这也在所难免。作为教师, 必须相机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讨论, 使课堂讨论得以顺利进行,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诱导能力。

案例课堂讨论中经常遇到的另一种现象是学生在讨论中出现“冷场”。当有的学生参与讨论并不积极, 有时甚至整个班 (小组) 讨论的气氛不热烈时, 教师除应立即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过难, 还应及时审度课堂形势, 运用教学机智作及时而有效的调整。课堂中, 当个别学生由于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参与讨论的热情并不高, 教师也应及时介入, 或给他们以提示, 或以胜任的眼光以鼓励, 设法引导这些学生大胆参与讨论。

2. 要善于把握讨论的时间和节奏

一是要把握好讨论的时间。课堂讨论是思维相互碰撞的行为, 各种思想、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 才能实现“能量转换”, 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看法。而足够的讨论时间是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保证。如果讨论的时间过少, 交流就会受到影响, 学生的思维便不能充分地展开;相反, 讨论的时间太长, 学生也会感到厌烦, 到后来讨论会演变为“闲谈”, 讨论的效益就大打折扣。

二是善于调控讨论节奏。热烈活泼的讨论气氛是课堂讨论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在案例课堂讨论中, 教师要根据讨论的不同环节, 善于调控讨论的节奏, 做到张弛有度, 收放自如。案例课堂讨论 (狭义) 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阶段, 它是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广阔思维空间, 其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一次案例课堂讨论的完成与否。

三、案例讨论收尾:积极评价, 明确观点, 优化学生思维

激烈的讨论之后, 教师必须用5-10分钟的时间对案例课堂讨论进行总结评述。总结评述是案例课堂讨论的最后环节, 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刻。教师通过总结肯定成绩, 纠正错误, 升华情感, 引发课后的进一步思考。

由于案例课堂讨论中的阐述、交锋, 乃至争论, 学生情绪比较亢奋, 为此, 教师应以总结的形式, 使学生把激情和理性结合起来, 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总结时要求做到: (1) 总结从整个讨论的情况出发, 对事不对人, 避免对发表某一观点的同学进行分析, 不要把同学的表现和其所反映的观点混同在一起; (2) 对讨论中反映出的观点进行评析, 指明哪些是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 哪些是不正确的或有失偏颇的, 肯定正确, 剖析错误, 使学生对也明白, 错也明白, 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3) 简单归纳一下同学们发言的基本观点, 使同学们对讨论中的情况有一个科学、清晰的整体了解, 掌握讨论的全貌, 把自己溶于整体中; (4) 对讨论中学生疏忽、遗漏或挖掘不深的问题, 逐一指明, 然后结合案例中的情况再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 以明示同学。

总之, 在案例讨论收尾阶段, 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予以积极评价, 肯定学生正确的分析和意见, 剖析错误, 指明不足, 明确观点, 阐述案例中所蕴涵的理论, 升华所授知识的理性, 给学生思维的指向和指导,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翟文宪.案例教学法初探.课程.教材.教法, 1996, (1) .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 篇8

在投影上展示上节知识点, 学生流利地回答完之后, 我鼓动地、充满激情地引领学生:“我们都知道, 春天带给人们的是生机与希望, 一曲优美的春天的故事, 带我们走进了绿意盎然的春天。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曲《春天的故事》。”而后开始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本来设想通过歌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 调动他们的兴趣, 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当我满怀激情地倾听, 沉浸在美妙的音律, 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时候, 却发现下面的同学无动于衷, 没有我所预想的激动与震撼;而且, 有的同学在那窃窃私语, 根本没有欣赏音乐, 一时我感到了茫然并且非常生气。

在听完歌曲后, 我强压心头的火气, 佯装无所谓的就歌曲简单地提出了几个问题:“那么歌词中‘老人’指谁?1979年的‘春天’又喻指什么?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指的是什么呢?”在我提问完以后学生个个茫然的、疑惑的、窃窃私语, 并东张西望, 竟然没有一个人回答, 一时我感到非常生气, 带着怒气语音不觉也提高了几十分贝, 问道:“难道这首歌曲你们没听过吗?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吗?”学生见我生气, 一时课堂变得鸦雀无声, 就连刚才窃窃私语的同学也迷茫地抬起了头, 不知发生了什么, 也不知道该回答什么。

“谁听过这样的歌曲呀, 我们喜欢听的是李宇春、周杰伦、S.H.E、小沈阳等人的流行歌曲, 老师真是的, 太O U T了, 还给我们听这样的歌曲, 还生气, 哼哼……”这时几个平时特调皮的学生用嘲笑的口气在下面小声地嘀咕, 声音传入了我的耳鼓。我站在讲台上, 面对个个神情茫然的学生, 听的是优美的《春天的故事》旋律, 一时无语, 觉得非常窘迫, 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进行。继续和学生发火吗?学生确实没听过这首歌曲, 而且他们又都是“90后”, 那些“尘封的记忆”与他们太遥远, 当时的观念、思维、做法他们没有感觉, 所谓的巨大变化他们感觉不到, 什么翻天覆地, 什么改革开放富起来……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在蜜罐中成长, 吃的是高级营养食物;穿的是李宁、耐克等名牌服装;听的是现代流行歌曲;住的是高楼大厦……想到这些, 我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是的, 细想想, 这帮孩子不是成心捣乱, 他们的年龄、心理和人生经历就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记得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记载:袁腾飞刚当老师时讲甲午海战, 讲到军舰沉了, 邓世昌想殉国, 他养的狗咬着他的发辫往岸上拖, 他把那狗摁到海里, 一块儿死。第一次讲, 学生们也跟袁腾飞一块儿感动, 很“壮怀激烈”的感觉。但等他教书教到1999年左右, 袁腾飞碰上了“新新人类”, 再讲这故事, 孩子们说, “哟, 可惜了那条狗了。”

后来又讲林则徐虎门销烟, 说在海边挖池子, 海水引进来, 投进石灰和鸦片搅拌, 起化学反应后, 残渣排进大海。还没说完, 讲台下就嚷嚷:“老师, 林则徐不环保。”

以后袁腾飞在课堂不再提那条狗了, 说到虎门销烟, 就先抢着说:“林则徐这么做, 现在看来不环保, 是吧?当时还算高明。”这个“环保”在后来的学生看来也成了抖包袱。

是的, 历史是一种过去的历程, 发生后便是事过境迁, 过眼烟云, 它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 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历史教材尤其是史实的东西更少变动, 但是一代一代的学生在变化, 他们的思维、生活环境、观念……都在飞速地发生着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历史必须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他们感受历史。同时教师也必须时刻感受学生的实际和变化, 和这些“90后”的“新新人类”同呼吸, 共命运, 减少代沟, 正如史上最牛的历史教师袁腾飞一样, 不断地使自己适应学生, 走近学生, 真正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流传所说的“中文系酸里酸气, 数学系土里土气, 外语系洋里洋气, 历史系古里古气”的老样子, 史上最牛的历史教师袁腾飞所创设的影响和震撼不再是神话, 不再遥不可及, 以后的你、我、他都能成为最著名的历史教师。

摘要:历史是逝去久远的事件, 这就注定了它与时代的脱节, 而当今的中学生又都是“90后”, 那些“尘封的记忆”与他们太遥远, 当时的观念、思维、做法他们没有感觉, 就连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走进新时代》都不能使其为之震撼、激动。为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让历史更近距离地走进学生。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 篇9

一、理论依据与研究框架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决不允许死记硬背, 也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 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2]因此, 本研究在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立足点上, 着重强调交互式学习, 提倡学生内部的争鸣, 鼓励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 使之真正形成立体式的学习过程。

本研究的立足点是基于杜威的“思维五步骤法”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此外, 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不仅仅可以安排在课堂之上, 还应该充分发挥第三方平台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如下图所示。

二、教学案例

1. A大学《西方史学史》课程。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由于涉及众多史家、流派和方法, 传统课堂讲授难免陷入罗列知识点、灌输式讲授, 学生感到无从记忆, 且容易混淆各个流派和方法。因此, 本课程尝试用Seminar进行教学改革, 将厘清史学发展脉络的任务交由各个小组完成, 这对于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批判性地阅读重要史家是很有必要的。本Semianr的侧重点在于批判式的接受性学习, 因为“批评的态度是学生的特权”[3]。教师的功能则体现在引导性和发散思维层面, 将知识串成体系, 与已有专业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 B大学《外国教育史》课程。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 由于涉及大量的人物或理论, 在传统讲授中, 教师也常常疲于奔命地满堂灌。因此, 本课程改用Seminar模式,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兴趣的历史。学生按照年代顺序, 分成小组, 拣选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家或者教育理论做报告, 并总结时代特点。本Semianr的侧重点在于发现式的交互性学习, 特色在于网络平台的运用。课程淡化“铭记各个时代教育思想和人物”这一目标, 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历史同心感。

3. C大学《英国史专题》课程。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四学生, 有一定史学功底, 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本Semianr的侧重点在于内化式的研究性学习, 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用Seminar改革课程后, 教师主要将研究和写作方法教给学生。报告的形式可以安排个人报告, 这样, 课堂报告实际上就是答辩的预演, 接受其他同学和教师的批评建议, 并且有充分的时间修改润色。

三、实施效果评价

1.“教”与“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的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 历史学习的三个维度可以概括为“经世致用”的工具理性和“后事之师”的价值理性、具体的历史事实与抽象的历史观念、宏观历史叙事与微观个人同心感。以上三种形式的Seminar在教学实施中得到了热烈的反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问题意识提升, 利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首先, 以A大学《西方史学史》Seminar为例, 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去阅读、理解最感兴趣的原著, 并将感想分享给其他同学, 起到了传感效应。在课后与教师讨论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其次, 以B大学的《外国教育史》课程为例, 学生构建起外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 并且在研讨中总结出教育规律:16世纪“发现人”、18世纪“发现儿童”, 19世纪“发现妇女”, 20世纪“发现老人”。在阅读洛克的《教育漫画》中发现了许多今天仍然适用的教育原则。在对裴斯泰洛齐四次教育实验的讨论中, 深刻领略了“教育爱”。在探究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的过程中, 还深入开展了社会调查, 对蒙氏早教中心的原则、方法和问题做出了专业性的评判。最后, 以C大学的《英国史专题》课程为例, 学生原本对论文写作一头雾水, 初稿的题目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叙述层面。通过Seminar的讨论, 尤其是教师有针对性的点评, 学生的问题意识都得到了提高。此外, 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通过Seminar教师在第三方平台发布资源, 学生还学会使用了很多在线学术资源。

2. 问题及适用范围。

(1) 不同类型的Seminar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年级与学校, 本文提到的学习模式———“批判式的接受性学习”、“发现式的交互性学习”和“内化式的研究性学习”, 只有将其与授课对象之间形成对应关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这个对应关系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级因素, 还包括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例如, 本文中的A大学与C大学, 虽同为历史专业, 但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此, 若A运用C的模式, 则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运用一手资料的能力。若C运用A的模式, 则需侧重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 (2) 课堂交流的优势在于信息及时, 沟通有效, 但时间不充分。网络交流的优势在于不受时空限制, 但受在线人数、网速等影响, 出现信息延迟, 表意不畅。因此, 应当将二者有效互补。 (3) Seminar交流受到教室布局的限制。在国外的Seminar上, 师生以“圆桌会议”的方式平等地进行交流。但我国大学的教室基本都是按照教师教授的模式设计的, 是非互动型教室。在Seminar的交流中, 报告人高高在上, 或多或少地损害了提问的积极性。 (4) 检查制度的存在, 使得学生查资料的时间被大大限制。教学督导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自由。“学分制”在实际教学中异化成了“学时制”, 学生常常人在课堂, 心在别处。所以对于改革教学模式, 校方也要从监督管理系统上予以支持。 (5) Seminar模式虽然效果良好, 但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模式, 在应用时还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类型相结合, 根据专业设置、学生来源和上课人数, 合理选择教学方式。 (6) 实际的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意愿及能力, 因为学生需要在课下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为Seminar做准备, 因此, 如果同时开课太多, 学生会疲于应付, 难以达到研讨效果。

四、对策与建议

1. 学校应采取更灵活的课程检查制度, 摒弃僵硬的随堂采样模式, 给予教学更大的自由和空间。

注重效果而非形式, 使学分制落到实处。允许新的考核制度的存在, 不以分数论成败。教室环境创设, 对教室设施进行整改, 使之适应交互式教学。

2. 教师应转换教学思维, 不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 只提供开放性思维的空间, 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应把握好在引导性问题上的量与度, 注重总结评价环节, 不以成绩为导向和目标, 而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能力和科研创新性为目标。运用课下辅助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3. 学生应转变学习习惯, 由“听讲”变为“演讲”, 培养探究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科研, 凸显问题意识, 培养参与精神。死读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只有那些具有竞争力、表现力、分辨力和说服力的新人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人才。

五、总结

通过综合、师范和民族三所大学的历史专业教学, 多元化Seminar的教学模式经过小范围的实验,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学习中接受, 在接受中思索, 提高了教学的研究性和学习的有效性。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使用性也有范围限制, 尚需与我国高校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与其他教学方法取长补短。

摘要:基于多元化Seminar的教学模式以杜威的思维五步骤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 通过传统课堂与第三方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模式,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学习中接受, 在接受中思索。

关键词:多元化Seminar,历史教学,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74-175.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3-4.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 篇10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 在引导学生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强化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中, 教师以文本教材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进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促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上, 综合素质也能够得到相应提升。

二、案例描述

(一) 设定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本课中涉及的生字, 并能够默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主要识字量为12 个。

2.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确文中的天鹅、大虾和梭鱼都是为了拉动大车而努力, 但是由于缺乏合作意识, 彼此之间按照各自的想法拉车, 所以最终大车“未动分毫”,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

(二) 明确教学难点

在学生了解天鹅、大虾和梭鱼都用力拉车但是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大车最终“未动分毫”的基础上, 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理解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具体流程

1.课前导入。

教师先在黑板上贴天鹅、大虾、梭鱼的图片, 结合图片进行教学。

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要向你们展示三种动物, 看图说一说, 你们认为这三种动物都有什么本领?

生:天鹅可以飞。

生:天鹅、梭鱼和大虾都会游泳。

生:大虾会倒着游泳。

生:天鹅也会在地上跑。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片下板书。)

师:现在在天鹅、大虾和梭鱼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 (齐声) 想!

师:下面让我们将书打到第九课《天鹅、大虾和梭鱼》, 这是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的一篇经典寓言故事, 今天我们就对这篇寓言进行学习。

2.课堂教学。

(1) 认识生字, 设置小组挑战。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 我们首先要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生字学习。

(学生学习生字。)

师:结合拼音, 你们是不是已经对本节课的生字进行了初步认识?

生: (齐声) 是!

师:现在, 老师将本节课的生字按照难度划分了几个等级:一星:读出生字的读音;二星:在教师的提醒下可以组词;三星:能够书写汉字;四星:认识生字中的多音字。星级越高, 难度越大, 哪个小组来进行星级挑战?

(学生踊跃挑战, 小组合作情况较好的学生基本完成四星挑战。)

师:我们要对完成四星挑战的小组提出表扬 (鼓掌) , 没有完成的小组也不要灰心, 相信你们已经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进行小组合作, 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老师希望你们也能通过合作, 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 分析课文, 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师:完成生字学习后, 我们来阅读课文, 下面找四位同学分别读不同的小节, 其他学生思考文章讲了什么故事?读第二小节, 你觉得怎样才算拼命?最后板车为什么“未动分毫”? (教师板书问题的关键词。)

(完成朗读后,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生:课文讲了天鹅、大虾和梭鱼三个动物一起拉车的故事。

生:我觉得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才算拼命。

生:拼命应该就是“使出吃奶的劲儿”拉车。

生:三个动物都向不同的方向拉车, 所以车才不动的。

生:它们没有向一个方向拉车, 肯定拉不动车。

……

师:现在你们已经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基本意思, 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刚才合作效果较差的小组这次一定要把握机会。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板书三种合作学习方式:分角色朗读、按故事绘画、分角色扮演, 供小组选择。)

师:小组讨论, 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学习, 讨论板车“未动分毫”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进行热烈讨论, 探究板车“未动分毫”的原因。)

(3) 小组学习汇报。

师:首先请选择第一种方式的小组进行小组学习演示, 说说你们的阅读感受。

生 (小组代表) :在阅读中我们小组发现“拼命”“使劲”“钻”“一心想”这些词说明天鹅、大虾和梭鱼都努力拉车了, 但由于他们“不是一条心”, 所以“白费力气”, 最终导致板车“未动分毫”。

师:选择第一种方式的小组已经说明了他们的看法, 选择第二种方式的小组怎样理解的呢?

生 (小组代表) :通过绘画, 我们发现天鹅想让车向上走、大虾的动作会让车向后, 而梭鱼向水里游则会导致车向水里, 也就是向下的方向走, 它们三个选择的方向不同, 所以车“未动分毫”。

师:下面请选择第三种方式的小组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生 (小组代表) :通过表演, 我们发现按照它们的方式, 用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拉动车, 力气无法集中, 甚至向后退的力量还会阻止车向前走, 所以车“未动分毫”。

师:你们的小组讨论结果都很有道理, 那么怎样才能拉动车呢?你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经过尝试, 发现只有三个人向着同一个方向拉车才能拉动。)

师:通过演示, 可以发现, 只有你们的方向一致、团结合作, 才能拉动大车, 才能共同克服困难。“人心齐、泰山移”, 同学们, 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一定要养成团结合作的习惯, 在互相帮助中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快快乐乐生活。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能够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解决学习问题, 提升学习兴趣, 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基础上, 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在《天鹅、大虾和梭鱼》这一教学案例中,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设置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然后在识字教学、分析课文和学习汇报的过程中以小组学习的方式逐步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使其在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 接受团结合作教育, 最终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案例教学例谈 篇11

【摘 要】当前,历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案例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探究,是一种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教学案例设计和案例教学评析两方面对案例教学进行了阐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案例教学;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应“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可见,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新形势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理念,改变过去多数学生被动学习的陋习,树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实现“要我学”向“我乐学”的转变。

面对新课程带来的全新变化和挑战,探索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案例教学法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教学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把握能力,是一种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必修课“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文教学时,笔者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搜集典型案例材料,实施案例教学,结果师生反映教学效果更好。下面是笔者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教学案例设计

材料一:1895年,张之洞上书《条陈立国自强疏》,文中提到“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并提醒清政府:“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张謇惊叹《马关条约》的内容“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探究1:张謇弃官从商,促使其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考查目的:学生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出张謇思想转变的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当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清末南通是棉产区,棉花质量好、产量高,民间素有“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说法。民间作坊随处可见。南通产的土布盛销全国,甚至出口东南亚等地。

探究2:张謇一生创办的企业众多,尤以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最为著名。张謇为什么选择从办纱厂入手呢?

考查目的:纺织业是国内传统行业,其投资少,技术要求水平低,同时资源丰富,原材料易得,加上当地人口众多,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材料三: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曾发行过股票。股票中载明:“南洋机器纺纱厂……翰林院修撰张(謇)……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

探究3:大生纱厂1897年发行的股票中蕴含着哪些历史信息?作为一个封建土代夫,张謇为什么要采用股份制的方式?大生纱厂是一家什么性质的企业?

考查目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逐层分析材料。清末官员张謇办机器生产的企业是得到清政府认可,该厂资金来源有官股和商股之分,说明它是一家股份制的官商合办企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环境,没有原始积累的条件,民间资本严重缺乏。在众多不利条件下,张謇周旋于洋人、清政府和官商之间,最终使大生纱厂发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发行股票的股份制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一定程度上初步实现了他“实业救国”的梦想。

材料四:1912~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率平均水平高达44.44%,这十年的利润相当于1899~1911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时人都看好大生股票的“绩优股”。

探究4:大生纱厂的快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企业会获得如此迅猛发展,有何特殊原因?

考查目的:从企业的迅猛发展,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了一个“春天”。正是由于“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给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当然,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能够取得如此迅速发展,是综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个人因素作用的结果。

材料五:1922年的大生营业所曾披露:“花纱均属疲滞不振,皆为时局不定,人心不靖,所以致此。”“厥后奉直战事发生——故布疲纱跌,无人问津。积货不得不贬价求售,因此大受打击。”

探究5:为什么喜迎“春天”的大生企业,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却很快衰落下去?

考查目的:大生企业走向衰败的原因较多。“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对华输出商品猛增,这是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的根本原因;此外,军阀混战造成社会动荡,张謇本人热心公益、资金不足,企业技术较薄弱等亦是造成企业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材料六:1925年,张謇的大生企业被上海银团接管,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偿清大部分欠款。日寇侵华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大生企业进行大肆掠夺。民国统治后期,大生企业受到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企业生存再次陷入瘫痪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大生企业获得新生,才迎来了民族工业真正发展的春天。

探究6:综观19世纪中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张謇大生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衰历程可以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考查目的:张謇的一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胡适语),他以创办大生纱厂起家,造福一方,终究未能完成夙愿。张謇及其大生企业的命运正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在旧中国,企业家具有“实业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驱力,但光有爱国热情是不够的,还应该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障碍。因此,只有全体中国人民行动起来,赶走国外反动势力,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统治,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才有真出路,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才能真正来临。

二、案例教学评析

本课教学模式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施教者首先是一名研究者。显然授课教师已阅读了较多的史料,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围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题,抓住张謇的大生纱厂的兴衰这一主线,将史料进行有机串联。教学时,透过设计层层探究,使学生能在教师提供的鲜活史料下,进一步深刻理解“张謇创办的大生企业是近代中国纺织业的活标本,它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通过教学问卷调查,学生多数反映案例教学模式新颖、史料丰富,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角色突出,教学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好得多。

当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难免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史料未标明详细出处,行书不够严谨;部分史料稍嫌冗长,影响课堂教学节奏;个别史料的科学性有待考证等。但瑕不掩瑜,相信今后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只要能够坚持“以典型窥全貌”,并规范引用史料,合理解释史料,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必将得到更多教学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4

[2]科学出版社:《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杜芳,刘汝明主编

[3]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李林川主编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 篇12

1 案例教学法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

1.1 适应成教学员重实际的求学心理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

大都是在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典型事例, 成教学员从生产中来, 大多注重技能学习和实际的能力培养, 对空洞的理论讲解抵触心理一般都较强。

1.2 适应成人学员乐于交流的优势案例教学法多采用双向交

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 学到多少要考试时才见分晓。在案例教学中, 学员先要进行消化, 然后查阅资料, 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 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 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1.3 适应成人学员差异性大的特点差异性是成人教育的一个

显著特点, 他们在年龄、阅历、工作岗位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这给老师的传统的备课教学带来不小的难度, 无论老师怎样尽心尽力, 也很难使学员都满意。而采用案例教学时, 学员们都表现出了少有的兴趣, 积极参与和配合老师授课, 老师从中也受益匪浅, 能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成人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及其作用

2.1 有利于调动成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

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如何激励起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员积极参与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2.2 有利于实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拓

性思维教学法, 在一定案例背景下, 成人学员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案例背景,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选择一些学员熟悉并迫切希望解决的案例, 进行教学意图的对接处理, 学员就会顺其自然,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 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由于成人学员有丰富的实践经

验, 对于有些案例背景、过程熟悉程度可能高于教师。如果教师对案例没有精心的准备, 案例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样, 就会迫使教师花出更多的精力、时间去准备课堂案例, 从而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成人案例教学法中案例选择的原则

3.1 具体性原则由于成教学员大都有具体工作经验, 对于实践

问题非常熟悉, 但若用理论来解释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所以, 教师在选择和加工案例时一定要具体、明确。

3.2 针对性原则案例选择应针对具体课程、具体知识点、具体

对象, 因为对成人学员而言, 一般实践经验丰富而往往结合理论很难, 对没有针对性的案例, 他们就可能没有明晰的思路, 找不到方向, 有的学员就可能将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复述一遍了事, 这就有悖于案例教学的目的。

3.3 熟悉性原则由于案例教学法为各高校、各个层次、各专业

所广泛采用, 因而, 各种各样的案例集也大量被编写, 教师对案例随意选取, 特别是那些大型的、成功企业的案例被广为采用, 学员会感到是空中楼阁, 你我相隔较远, 让他们分析起来也只会人云亦云。所以, 在成人案例教学中, 应选择那些成教学员身边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应用。

4 认真做好教学案例的组织与选择

4.1 要亲手选择尽可能多的本土化案例由于采取案例教学的

主体有不同的层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因而, 教师在选择课堂案例时应尽量立足本土化。在具体选择中应注意放弃那些规模大的、大众化的、离我们较远的案例, 而亲手选择成教学员所在企业的成败案例, 就更会形成明显的个体特色。

4.2 重视案例格式的规范化教师采集选择的案例, 不论是具备

本土化特色的, 还是其他渠道的引用案例, 在进行具体的案例编写时, 都应做到案例格式的规范化。这样可使每一个案例都具备相同的质量水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案例选择的良莠不齐。

4.3 重视对课堂案例分类选择、穿插使用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

内容及进程的需要, 分类选择整理一些不同型式的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 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3.1 专题型案例专题型案例是案例分析的最低层次, 即只针

对某一问题、某一具体方面、某一因素进行剖析。这一类型的案例分析最大优点是目标集中, 涉及的问题具体明确, 有利于学员分析时把握案例重点, 直接入题, 比较适合于初学者。

4.3.2 综合型案例综合型案例所涉及的背景材料、理论问题相

对比较全面系统, 常交叉运用多种理论依据, 反映了完整而多元化的运作顺序。案例来源一般是间接引用, 若是教师自己动手编写, 则难度较多, 可能涉及到一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多门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汇集,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对待, 慎重选择。

4.3.3 讨论型案例这是案例分析的最高层次, 这种案例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学员积极配合, 案例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学术探讨性。

4.4 案例的选择要进行动态更新目前的案例教学法中的教学

案例选择的静态化倾向较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教师在使用案例时, 一般都是采用一些既成事实的静态案例资料。二是有的教师一次选择好某个知识点的案例后, 就用它几年或几届, 一成不变, 内容从不考虑与时俱进, 学员也感觉乏味, 使案例教学黯然失色。因此, 教学案例选择必须经常性的进行动态更新, 使之成为源头活水, 不断焕发应有的光彩。

总之, 成人高等教育案例教学法对成人学员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要最大发挥作用, 体现效果, 很重要的就是要针对成人特点, 认真选择组织有实在价值的教学案例, 并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实施, 唯其如此, 才能真正体现出案例教学魅力, 以期全面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8.

[2]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0) .

上一篇: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下一篇:板簧支架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