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任务教学(共12篇)
案例任务教学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因此, 从客观上对现有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缺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提出了需要改变的要求。
而近年来,由于版画自身特性,即在构思时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制作时要求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多人协作能力,版画教育逐渐被世人认可。版画教育已正式纳入欧美国家的现代美育教育中,同时也被教委引入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当中。但现今的版画教学并未提升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对此问题的出现,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现有版画教学的模式;二是,版画教学适龄者(7~15岁的中小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一、现今版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版画教师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总体到细节的教授方式完成版画教学的。教学过程不会因个别学习者的喜好任意改变,适龄者的学习过程是根据外界制定培养目标来进行的, 是按照一定教育计划来完成所需学习的内容。
因此,可以看出,现今版画教学注重的是对版画整个知识体系的传承。希望在传授具体制作方法,提高学习者手脑协调能力的同时,对版画的历史、适用范围和可以采用的手段加以介绍。就其本意是有利于学生对版画的全面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一周一次的课程,很难让学生在把握版画全局的同时,提高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最终导致“面面俱到,面面都不俱到”的现象。
二、版画教学适龄者的特点
现今版画教学主要的对象是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的学习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对事物的认知都是以一种经验的方式传承,学习具有间接性,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其学习过程是高效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人类几千年积累的丰富知识。但由于年纪的原因,其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实现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协助,教师需要对丰富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取舍。教师需要针对版画教学,寻找出一个合适中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关于版画教学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就是针对版画教学自身的特点、适龄者现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所提出的,它主要是糅合了案例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优点而总结得到的。
案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案例为教学媒介,遵循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的展示和学生的分析探讨,形成教学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活动的样式[1]。其主要过程是:呈现案例程序,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归纳提出相关问题,解决相关问题。目的旨在对知识获取和对能力的培养。
其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事例分析作为主要的形式,学生从实例出发,通过分析问题、资料查询、归纳总结解决问题。通过对学生的思维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版画教学。
任务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 , 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 , 以任务为驱动。所谓任务驱动 , 是指通过完成一项或多项与学科相关的任务来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2]。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作为引导者监控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的全过程,并作出任务情况的反馈评价。
基于上述两个理论的特征,在版画教学中实现“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针对版画多个阶段的目标,将每个阶段目标细分为多个目标;通过对目标分析,拟定多个任务;通过多个案例教学任务达到版画教学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由教师拟定好一系列相关的教学任务;在开展某一任务时,教师通过展示某任务的结果和相关的过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该任务最后的效果和实现过程, 通过对案例的认真研究和模仿,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最后完成该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 而学生除了在教师演示时需集中注意力外,其他时间均可自己安排活动。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有自学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版画教育因为其自身特点,在国内外中小学教育中已广泛开展。本文就现有版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版画教学适龄者的特点提出了版画教学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该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表达、表现和协助等能力。
关键词:版画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任务教学 篇2
案例背景:“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信息技术课中广为使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些尝试,因为笔者教授十个班的信息技术课,所以可以利用一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对普通教学方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对比,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主题:应用普通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对比,检验教学效果 案例事件:笔者有一堂课是教学生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笔者下午一共是两节课,分别是七(2)班七(3)班的。第一节是七(2)班。在第一节给七(2)班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通过多媒体演示软件,向学生进行屏幕广播,也就是我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观看屏幕,我按照教学步骤,打开传神2000虚拟网站,按照申请免费邮箱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讲解,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讲解完毕,学生再自己练习,练习过程中会出现比如“此用户名已存在”、“您输入的用户名不合法”等小问题,这时我就要给每个同学解释,把自己搞得很累,但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到课后只有二十来位同学成功的申请了邮箱并发送了邮件。
因为七(2)班的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给七(3)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因为大家都是新升入初中的学生,为了学好这门课,同学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建议和意见,但是当着我的面可能不太好意思讲,因此可以通过给我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这样一说,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我马上又指出学习的方法,一是可以在课本中找申请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同学间合作探究学习,尝试着如何去申请免费邮箱,并且看谁最早完成,给我的邮箱中发送电子邮件。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成功发送邮件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我已经收到了某某同学发来的邮件了,然后这样我不断的刺激还没有成功发送的学生,此时这些还没有成功申请、发送的学生就迫不及待的询问已经完成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全班基本上都成功的发送了电子邮件,最后我还趁着同学情绪高涨的时候,问他们在申请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样一来,申请邮箱需要注意的地方基本上都涵盖在所发生的问题中了,学生们都记忆深刻。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们还在津津有味的探讨刚才的过程,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案例分析与启示:通过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证实了在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较好,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去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乐趣,只要有了乐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从这个案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到两点: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在上课的导入时,首先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感觉到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注意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激发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任务。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设计好任务
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败就在于任务的设计,好的任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要求,而失败的任务设计只能让学生有一种望而生畏、无力完成的感觉,这样的任务,不管怎样驱动学生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一个好的任务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四点:
1、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不宜将任务设置的过深、过于繁琐,让学生无所适从。
2、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不怕困难的品质,通过完成任务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3、实用性,任务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其感到不是在学习很空洞的知识理论,而是在完成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而已。
案例任务教学 篇3
一、教学案例与点评
【案例1】
1.话题
What does he look like?
2.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新单词、短语及句型,学会描述人并能根据描述画出人像。
(2)能力目标:
①学会谈论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
②能积极思维,运用所学单词、短语及句型,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灵活运用。
③能和合作伙伴互相交流,充分交换信息。
(3)情感目标:学会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好恶,学会为人善良的美德。
【点评1】教学“目标”描述不清:①教学目标中缺一项重要内容,即“语言知识”,通常称为“语言点”或“教学的重点、难点”。②“认知”能力属“能力目标”范畴。③“目标语言”应归属于“语言点”。④“能力目标”项下的“能积极思维”,意思是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意识强,属“情感目标”范畴。⑤“能和合作伙伴互相交流,充分交换信息”属“情感目标”范畴。⑥“运用所学单词、短语及句型,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灵活运用”应归属于“语言(或外语)运用能力”项下。⑦“学会谈论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属“语言运用能力”。
3.任务设计
在本课时设计3个不同的任务活动形式,紧紧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好动、好自我表现的年龄特点,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任务一:猜一猜,学一学。
在本课时的第一步,新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老师的体态语言中复习句型“I have a nose”和“Iam…”,让学生谈论自己的身高和五官,学生自然就进入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与氛围。
【点评2】“任务”描述不清。①应阐明猜什么,学什么;②该任务应与本课讲授的语言点相关;③没有设置情景。设置情景时应设想一下该任务是否在日常生活语言交际中出现。
任务二:谈论好友。
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点后,谈论好友的五官、年龄、爱好、身高。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有话可谈,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点评3】①“任务”描述不具体。结合本课的语言点或教学重点(学会描述人的相貌特征),该任务的名称可以改为“谈论自己好友的相貌特征”。②没有设置情景,应考虑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12-13岁的孩子谈论自己好友的相貌长相。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就违背了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
任务三:说一说。
我设计了一个结合生活实际的开放性任务:“神六”登月成功,假设一个情景,学生在月球上碰见外星人,说说外星人的长相。此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对本课的主题作了升华。
【点评4】①“任务”描述不清,应讲清楚说什么。②情景设置不真实。“学生在月球上碰见外星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试改为“你看了一场有关外星人的电影,现在你对同学描述一下外星人的相貌。注意教师要准备一些外星人图片发给学生。③该任务的设计是一个人描述外星人的相貌,违背了任务设计的“互动性原则”。
二、案例评析
1.优点
(1)该案例恨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中包括能力和情感目标,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案例的设计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外语使用的实践机会。
(4)设计的教学活动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2,不足
(1)教学目标不具体。本案例仅是一节课中就有几个活动或练习,因此目标制订得不要太多、太大。
(2)对“任务”的描述不清。有3个任务,但没有说明本案例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3)“任务一”不是任务,仅是简单的语言操练。该任务的设计还违反了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该任务可以改为1个游戏:“猜一猜他(她)是谁”,让学生分小组操练。1个人描述班上1个同学的相貌特征,让小组其他成员猜。
(4)“任务二”不具体,应设计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情景,这样学生操练起来就比较自然、“真实”,而不是干巴巴的语言操练。
(5)“任务三”描述不清,评述和修改意见参见点评4。
三、任务型教学案例的总体设计示例
任务型教学案例由六部分组成:任务名称、教学目标、适用级别、活动形式、情境设置和操作步骤。操作步骤指教学步骤,分为3个阶段:任务前阶段,包括布置任务和语言提示两项内容;任务实施阶段,即“小组括动”;任务后阶段,包括汇报演示和语言聚焦2项内容。针对案例1的不足,笔者重新设计了一个案例框架,阐释案例各组成部分的内容、作用和设计原理。
【案例2】去火车站接人,为人教版初三Unit 17设计。
【点评5】案例是针对教材某一单元或某一课内容而设计,因此要在案例名称后加一简要说明,如上所示。
1.任务:去火车站接人
【点评6】该任务名称具体、简明。“一项任务”指“一个言语行为”,即在生活中用语言做的一件事情,如”问路”、“约会”等。上述案例1中的任务命名(“猜一猜,学一学”)不具体,可改为“根据相貌描述猜测他(她)是谁”。
2.教学目标
(1)语言点:有关人的相貌特点的英语表达。
(2)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会用英语描述一个人的相貌特征。
(3)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点评7】教学案例是针对教材某一单元或某一课内容而设计,因此任务目标应与该单元或该课的教学目标一致。一般情况下,1个任务仅是课堂教学中的1次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可以在案例中略去。如果设计1个单元的任务型教案,那么就应增设一项“教学目标”。
3.适用级别:5级(相当初中三年级,JEFC Book 3)
【点评8】根据任务的难易度注明适用的教学对象,可参考新课标中制订的英语水平等级(小学1~2级;初中
3-5级;高中6-8级)。
4.活动形式:课上小组活动
【点评9】活动的形式分“课上”、“课外”和“课内外相结合”等。
5.情境设置
你的姑姑从湖南长沙打来电话,说你的堂兄(或堂弟、堂妹)要来北京(根据实际情况,改为学校所在的城市名),请你去火车站接他。你问询有关细节,如车次、相貌等。总之,你要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完成去车站接人的任务。
【点评10】以上情景贴近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此情景中操练口语,学生会感到真实有趣。把握真实性原则的方法是设想一下设置的情景在生活中是否会出现。
6.操作步骤
(1)布置任务(Task 1:Warming up and Brainstorming)【下指令】Your aunt makes a telephone call to youfrom Hunan. She says your cousin Xiao Hua is coming toBeijing by train. She asks you to meet him at the railwaystation. The trouble is that you have never seen him. Nowhere is a question for you to think about carefully anddiscuss in your group: what information do you need tomeet your cousin at the station?
【设计意图】下此指令的目的是让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要成功地完成此任务,应该得到哪些信息。通过操练,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认知目标:认知能力的培养。
【示范1】教师叫1组学生(4~5人)起立演示如何讨论此话题。注意该组的大半学生应思想比较活跃,以保证讨论顺利进行。另外,组内应有1~2位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以便起到示范作用,使全班学生都清楚该怎样做此任务。注意在演示时,教师应控制好:做演示的学生只要说出1~2条必要的信息使大家明白如何讨论即可。
【点评11】学会用语言做事情是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下指令是生活中运用语言的真实例子,因此,要用英语,不要用汉语下指令。下指令时,教师应学会使用交际策略,比如借助手势等体态语言、图片、实物等,或用迂回的说法,如同义词、近义词、解释等。教师下指令时,要注意举例示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懂。另外,布置任务时一定要示范,使每个学生都清楚该做什么、怎么做。
(2)语言提示
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对如下相关信息应给学生提供英文提示:车次、火车离站和到站时间、日期、约定接站时间地点、站台、出站口、手机电话、相貌衣着打扮等。
【点评12】只给学生英文提示,根据情况增删。教师一边下指令或示范,一边给提示,或提前将提示准备好,用投影仪映出,注意不要给汉译。
(3)小组活动:4~5人一组。1人讲,其他人要做记录,最后组内讨论归纳要点,选1人汇报。
(4)汇报演示:小组活动后,教师抽查几个组汇报讨论情况,为全班演示。
(5)语言聚焦:教师将小组汇报情况归纳为几点,即接站应获取的必要信息。
【说明】以上5个操作步骤构成本案例任务设计的第1阶段,即“任务前阶段”(Pre-task)。该阶段也称作Warming-up(热身或准备活动)或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或开动脑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布置任务(Task 2:Dialogue 0n the phone)
【下指令】Let’s do another xercise,but this time,in pairs,One student is your aunt or uncle,The other is you,Now your aunt is calling you,You go and answer the phone,
【示范2】教师叫1位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起演示,使全班学生都清楚该怎样做此练习。
(7)语言提示:就任务实施需的有关英文表达词语,给学生提供英文提示。
(8)小组活动:两人一组,轮流作“aunt”或“uncle”。
【点评13】‘‘小组活动”是任务实施环节。在活动中,教师应在课室内巡视检查指导,并控制好时间,不要拖延,也不要等每个学生都做完。如果教师坚持这样做,学生逐渐会适应,按时完成任务。
【说明】第(6)~(8)操作步骤构成本案例任务设计的第2阶段,即“任务实施阶段”。
(9)汇报演示:小组活动后,教师要抽查几个组为全班演示。
【点评14】“汇报演示”教学环节反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学生表现及其遇到的问题、困难等,为下一教学环节的有效且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客观依据。
(10)语言聚焦:教师对与任务相关的语言点进行归纳解释。给出该任务的1个范例,用投影仪映出,对一些语言点进行解释,然后操练。也可以将课前录制的范例录音放给学生听。
【点评15】“语言聚焦”是教师讲授的环节,讲授本课的语言点,包括重点、难点。重点指本课要讲授的新知识,如语法、词汇等。新知识难易有别,从“小组活动”和“语言聚焦”两个环节中可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据此可重点地讲授新知识、补充练习、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说明】第(9)、(10)操作步骤构成本案例任务设计的第3阶段,即“任务后讲评阶段”。在该阶段,首先抽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设法找出他们的学习困难和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难点,教师讲授本课的语言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典型案例分析 篇4
我所任教的是2年级中专班的同学,全部为男生。大部分同学表现为爱动手不爱思考的这一特点。逻辑思维能力偏弱。所以在学习心理上,较为感兴趣。期待新技能,新能力。在情感认识上,大部分学生认识到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内容是以后的工作内容,目标性强,所以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实践性比较强,符合学生乐于动手的习惯。通过以往的教学我发现,同学们在独立排除一个故障以后,带给心理上的感觉是愉快的、喜悦的,自豪的,这样能够激发起学生排除下一个故障的欲望与信心。本课程通过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在实景化得教学工厂进行。重点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所本案例内容主要采用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感性的动手操作中实现理性知识的升华。并简化理论知识体系,达到实用、够用即可。
二、案例主题
1.案例任务设计的思路
根据职业岗位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确定教什么;寻源而上,就是要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为了适应企业岗位的用人标准,我对教材进行了增删组减的处理,将原先的知识体系的教材解体分析,重新构建成行动体系的教材,完成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完成典型故障的排除,作为任务载体,以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
通过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教学评价的标准,以此来推动和保证教学过程。并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情,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过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2.教学资源的应用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我使用的教材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刁伟琴主编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一书。分析该教材发现有以下两方面的优略点,该教材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清楚,便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更加深入的去学习。但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不能有效满足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思路。
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的处理,有原先理实分开的六个小节的内容,整合为三个以工作任务为形式的教学内容,本次课进行说课的是任务二的第一个子任务,燃油泵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为了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贴近,引入了汽车维修企业必须用到的汽车维修手册,要求学生依据维修手册的要求和指导,来完成工作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利用了以下的一下教学资源:
(1)接近实景化的汽车教学工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
(2)在线网络资源,方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实时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3)汽车维修论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4)三维仿真模拟软件的使用,既能进行模拟训练,也能帮助验证对电路分析的结果。同时也解决没有正式接触过而担心损坏教学设备的心理。
3.确立教学目标
我以岗位所需基本能力为核心,把握教材的主动脉;根据培养标准,合理的确定教材内容;体现企业、行业所需的“四新内容”,尽量让教学与生产实际同步甚至超前;同时,教学内容要涵盖国家职业标准。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通过核心任务的驱动,逐步的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4.确立教学重难点
根据岗位的工作能力要求,以及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我所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燃油泵及控制系统故障排除及修复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针对大部分的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偏弱,所以我设定的教学难点是燃油泵控制系统电路的电路故障原因分析。
三、案例细节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通过对各个环节的设置,逐渐推动学生去探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1.提出任务
课前下发任务书,告诉同学们,教学工厂有4辆教学车辆(卡罗拉和科鲁兹各两台),同时出现了发动机不能启动的现象,请各组同学,每组负责一辆教学车,解决这个故障!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自主的去查找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提的相关学习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看谁找的准,找的好,并给与鼓励。
课前合理分配各组,形成能力互补,选择能力相对突出的同学担任组长,并要求其分工明确,使得学习角色岗位化。按照汽车4S店的维修流程规范的进行故障现象的检查。
2.任务分析
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迫切地想解决这一故障现象。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排除这一故障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四步学习。第一、提醒学生发现并分析发动机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第二、小组讨论,列出排除故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找出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识与技能,突出学习的重点。第三、针对未知的知识和技能,去查阅教师提供的文字、视频、讲义、ppt等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第四、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全班交流补充。教师提醒注意要点,同时实时评价。通过再次讨论与交流,归纳、整理学习的要点,使知识得到巩固与升华。
3.相关知识
在对故障进行分析之后,由于学生确定了学习的范围,明确了各自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掌握燃油泵相关的理论知识,故障车的维修电路原理图,相关元器件的检测与维修。才能够解决这个故障。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主要通过教学任务书的引导,通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书上的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逐步达到学习层次的一步步加深。从而达到渐进式的探索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探看析验几个环节,然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并注意此时可以循环的,每一个循环,都是对技能的加深。环节是所以在此环节,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比如学习任务指导书、教材、汽车维修手册、汽车维修视频,以及在线汽车维修资源网站等。以便于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主要通过学生的查找学习资料,分组讨论,以及三维汽车故障排除模拟软件的模拟训练,去学习知识。当只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和技能不是特别了解时,教师个别辅导。当有大部分的学生不太明白的时候,可以集中讲授。尽量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根据相关的教学资源,相互讨论,获取知识。以培养其自主的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组长的带领作用,让会的同学带动不会的同学,达到共同的进步。为了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整个教学任务的环节,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实景化的教学工厂,为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工作化,提供了硬件的支撑。
调查发现,学生普片逻辑分析能力较弱,所以在应用燃油泵控制原理图进行故障原因分析时,存在较大的困难,或者对自己的分析结果不是特别的肯定。鉴于此,我充分利用三维汽车模拟故障排除的软件,来模拟验证操作各自的分析结果是否正确,帮助同学们分析电路图。例如,在判断燃油泵继电器控制线路的工作状态时,同学们不清楚燃油泵继电器控制线路什么情况通电,什么情况断电。同学们可以通过汽车三维故障排除模拟软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帮助同学们去分析判断结果。当仍有同学不是特别明白的时候,可以通过教师的个别辅导,或是同学们相互帮助,来达到难点的突破。
4.任务实施
通过任务分析,同学们具备了排除故障的知识,形成了各自的维修思路,正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检验的时候,所以此时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各组独立完成故障的检测与修复工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形成技能。操作过程中,组长负责全过程的维修安排,分工明确,模拟汽车4S店工作岗位,组员分别承担工作过程的记录员,汽车主维修技师,汽车维修操作工,扮演顾客对维修结果的进行评价,在反复训练中注意角色互换,确保全组同学都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密切观察,给予需要的同学给予适当的指导,实施分层教学。通过动手实践突出重点,实现做中学。
5.任务总结
同学们分组讨论收获和疑问是什么?各组派出代表交流各自的经验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全班同学都能够相互的学习,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通过对知识的回顾,让学生着重把握学习的侧重点。在此环节,教师注意对学习方法的提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的布置主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1.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与巩固。2.对学习内容的分析理解。3.对教学内容的拓展。4.提醒学生工做事要完整、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案例结果
通过完成燃油泵的故障检测维修的典型任务,达成三维目标,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切实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实现做中学。通过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各组相互讨论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通过此案例,实现了以下成效:
1.通过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2.通过相互合作的学习,使学生善于沟通交流;
3.通过实实在在的反馈,掌握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最终学生全面排除故障。
同时,要想良好的实施工学结合课程,除了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还要不断促成自身向技术专家的转变,只有这样才具有足够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同时要加强5S的质量管理。
摘要: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本文主要通过机油泵的检测与维修这一教学案例,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类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案例 篇5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外研版安徽小学英语Lesson2,Unit6,BookⅦ,单元主题为Our Neighborhood,本节课主要学习谈论自己的四邻,以及如何问路和指路。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There be句型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以及如何回答。(2)方位词的正确使用。(3)如何表述社区有什么。(4)问路和指路。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1)利用What’s in your neighborhood? There’s a。Is there a 句型就某人的四邻进行问答。
(2)利用Where’s the ? It’s 句型对某地所在位置进行问答。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生活中学英语,运用英语。
(2)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培养学生能积极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跟邻居和睦相处,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三、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课内容,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1、TPR教学法
2、游戏教学法
3、情境教学法
4、任务型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一系列的任务如Listen and do, Guess riddles, Test memory, Pair work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习得语言。
四、教学过程 I、Warm-up
1、Free talk: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date today?How’s the weather today?
(设计思路:通过师生问答,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 Listen and do 这个任务环节)
2、Listen and do:Do exercises(设计思路: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复习了以前的方位词,为后面询问地点作铺垫)
3、Guess riddles:Guess some places。For example:If you’re hungry, where can you go?
(设计思路:通过游戏,复习第一课要求掌握的地点名词。II、Introduction and Practice
1、Show a map of Sizhaoyuan Neighborhood.Talk about this neighborhood with Ss。Teach“ What’s in this neighborhood?”
There’s a.Is there a ? Yes,there is.No,there isn’t.Where is it? It’s.(设计思路:创设真实的环境,学生易懂易学,让英语走近身边的生活)
2、Test memory:Ask a student to come to the front,the other Stuelents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map.(设计思路:通过测试记忆力这个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会到了在学中玩,玩中学,又巩固了本课的重点句型)
3、Listening(1)Listen to the tape of Part C with out their books and fill in the missing words.(2)Check answers(3)Read part C(设计思路:学生合上课本,有目的地听,既培养了注意力,又提高了写的能力)
4、Practice Each stuelent takes out theer neighborhood and talk about each Other’s neighborhood in pairs.(设计思路:学生拿出自己所在小区的地图,同位操练,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再一次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案例任务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任务型 阅读活动 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在高中的英语教材编写上也应该着力改善阅读材料选编以及课程的设置。但是就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来说,尽管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益甚少,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阅读能力提升幅度不大。就目前来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前的英语阅读水平已然不能满足高中英语阅读改革的进一步需求。这就要求必须要在新课标提倡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积极探索出一条高中英语阅读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涵义
所谓的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负责在教学过程中辅助以及引导的作用,通过利用情景教学、配合协作、会话提问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充分参与到英语教学阅读课堂当中,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体验中,学生要发挥好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改善。
二、当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再采用传统的“灌注法”教学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的地位。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积极性,能有效避免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现状,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进来,能在阅读的能力方面得以有效率的提高。在课堂阅读当中,教师会设置太多的关于阅读方面的问题,而学生无暇应对如此多的问题,缺乏系统的考虑时间而回答问题的时候会导致课堂效率较低。
三、任务型阅读活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近几年,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型阅读活动课堂教学模式被引进,是在综合评价学生所有学校活动的基础上而进行分类整合的更为科学、全面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任务型阅读活动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任务型阅读活动多元教学目标的权衡、课堂阅读活动任务的设置、阅读活动层次与学习任务的有机组合、任务型阅读活动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反思等四个方面。但是究其教师日常教学的基本流程来说,可以将高中英语任务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分为三部分:读前、读中、读后。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要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创设好英语阅读的情景,将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实际的教学体验来加深对于英语阅读文章以及段落的感受。而且一定要及时搜集学生的相关学习体会和感悟信息,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课程以及教材的设置。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在阅读任务的指导下进行相应内容的学习,在不断地积累中掌握好英语阅读技巧,使得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具体案例分析
1.阅读前。阅读前的阶段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参与到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可以明确教学的任务,并且按照任务的具体内容开展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提出文章相关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全文的阅读,同时也积极提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信息的搜集,除此之外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英语阅读内容的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看图说话、解答疑问等多种能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方式,鼓励学生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课前预习。
2.阅读中。作为阅读过程中的实施阶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带着问题对全文有个大概的阅读及了解。在学生对文章有相对的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结构框架,明白作者的主要意图。在整个英语文章的阅读过程中,特别需要学生运用好平时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以更好地评判英语段落的大意和主要的内涵,从而让学生可以深入把握好文章阅读的不同要求。教师应该发挥好教学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内容采取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重点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3.阅读后。阅读后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验收和检验阶段,其程度把握决定着整个文章的巩固成果。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且学生之间可以将讨论成果进行交流与评估,最终由教师来统一进行总结概括。换句话说,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来宏观把控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旨在通过对学生英语阅读的评价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可以有更高层次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同时还要注重好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在发挥好积极性的前提下,才能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融入更多的学习感受和体验,最终推动新课改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郑秋秋.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活动课堂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33-38.
案例任务教学 篇7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整个教学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1]。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计划对案例进行精心选编, 既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 又要蕴涵课程主要知识点, 同时还要注意彼此间的联系, 以便对知识的系统性学习[2]。任务设计要以案例为基础, 首先将案例作为一个大任务, 然后视具体情况将其逐级分解, 直到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和即将学习的知识解决为止[3]。《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应用课, 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综合性能的培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 依托案例-任务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习动力和创新思维的源泉[4]。《计算机应用》课程主要学习软件的应用, 虽有理论、但重在实践。传统教学法通常是理论和实践分开学习, 课堂讲两学时, 上机练习两学时。此方法因间隔时间较长, 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且与课程特点不符影响学生技能的掌握, 同时因课程涉及操作多而零散, 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丧失学习的兴趣,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案例作为一个大的任务呈现给学生, 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一个任务进行分析, 然后制定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最佳策略。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使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享受成功的乐趣, 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案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且目的性较强, 任务设计满足不同认知能力学生实际需要, 难易适中, 且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逻辑性较强, 抓住了学生好奇心, 使得学习兴趣经久不衰。此外, 因零散且枯燥的知识点均以案例任务的形式展现,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激发了求知欲。在Word学习中, 首次课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图文并茂且包含主要知识点的电子展板案例任务, 展板板报为题材, 学生看后倍感亲切, 禁不住发出“哇, 原来Word功能竟如此强大!”之惊叹, 教师不失时机告诉大家, Word不仅能够完成此项任务, 只要同学认真练习, 开动脑筋, 还能制作出更加精美的展板, 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 如精美的画册、画报、明信片等, 学生学习热情顿时达到高潮。为使学习兴趣永保青春, 后面每一次课案例任务均与其相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进步。
2. 依托案例-任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为重要, 为此, 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核心任务[5]。案例-任务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建情景, 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 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潜心思考、最大限度挖掘其聪明才智, 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因认知能力的不同, 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对于其解决, 教师采用设问、启发引导的方式, 经学生自己思考后得到问题解决的答案, 同时还要鼓励他们采用不同方法尝试解决, 以活跃思维, 增强创新思维意识;师生之间角色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该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员主导地位, 教师通过对案例-任务的设计、呈现、分析、评价和总结的过程,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使其成为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
3. 依托案例-任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信息知识更新换代较快, 仅仅利用课堂时间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需要, 因此,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案例-任务驱动教学发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可自己完成, 也可与同学协作完成。当然, 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任务的困难性, 教师可在任务呈现前, 和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梳理, 然后共同进行任务的分析, 而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告诉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鼓励他们自主探究, 尝试解决。对于个别问题针对性解决, 普遍问题集中解决的方法。学生在与老师交流和与同学写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使自己的思维、观点和方法不断得到调整, 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4. 依托案例-任务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构建理论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同层次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从任务分析着手, 引导他们多个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 然后获取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信息资料, 然后经过加工整理后为“我”所用。通过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完成, 学生体验到成功、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反思, 然后达到理解、掌握、巩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总之,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正确应用,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摘要:《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应用课, 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机结合并正确应用于该课程,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上) [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3) :3-9.
[2]冯帆, 王建华, 王惠萍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士官《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1, (57) :147-148.
[3]冯帆, 王惠萍, 戚红军等.卫生士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8) :82-84.
[4]张向阳, 王颖.C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福建电脑, 2009, (7) :201.
案例任务教学 篇8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案例的设计应该有典型性,是真实可信的、客观生动的、多样化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高职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程设计出了比较典型的案例,如Word模块中的表格式求职简历设计、电子病历设计、板报设计;Excel模块中的学生成绩统计、工资统计表设计等;PowerPoint模块中的主题课件设计;FrontPage模块中的个人主页设计、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理念,它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参与任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和任务驱动相结合来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案例的选取及任务的设计,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下面以Excel模块的教学为例来介绍案例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3.1 案例的设计及任务的提出
Excel模块是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的一个重要组件,是一种以“表格”形式管理和分析数据的常用软件。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选取了“XX班级成绩表的制作与统计”作为典型的教学案例来贯穿本模块的教学,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内容包括学号、姓名、各科成绩、总成绩、平均成绩、名次、等级等条目,任务要求详见表1所示。表1是为本任务设计的6个子任务及分值,表2列出了子任务3“公式函数的应用”的设计内容及分值。
3.2 实施过程
在实施“班级成绩表的制作与统计”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设计表格的格式,合理利用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相应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3.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给学生展示设计好的完整案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比如:总成绩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是手动计算的吗?当修改某科目成绩后,总成绩会不会自动修改?怎么把不及格的学生成绩用不同颜色标识出来的?怎么实现排名次的?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3.2.2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结合表1任务书提出的任务,让学生试着去完成,当遇到问题时主动在教材中寻找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主动、自主地学习来获取新的知识。所以在任务书的设计中,每个子任务最好对应着教材的相应节次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对应的知识点时也比较容易。
3.2.3 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水平较高,理解力较强,可能很快就能完成相应的任务,而有些同学水平较低,对个别任务(如函数的使用等),自己很难去完成,这就需要小组讨论来完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同时培养大家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参与进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启发和引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在后续的讲解中更有针对性。
3.2.4 任务的考核评价
完成相应的任务后,先让学生自己对照每个子任务的要求来评价(见表2),接着在小组内评价,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上讲台来展示本组的作品,如果学生人数太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选取几个小组上讲台来展示,最后教师结合发现的问题来针对性地讲解对应的知识点,这样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学过的知识也不显得那么零散,对自己完成的作品也很有成就感。
4 实践成效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显示95%以上的学生对此教学法更感兴趣,又选取了我校2013针灸1-4班(230人)和2013级护理1-4班(228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以参加山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CCT)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为例,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表可以直观地看出,应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组在两种考试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5 实践体会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内,95%以上的学生不仅取得了计算机的等级证书,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统一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短短的一学期内既要通过全省的统一考试,又能提高大家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采用案例和任务驱动相结合来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案例教学及任务驱动教学
参考文献
[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Excel 2003》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9,(35).
案例任务教学 篇9
Photoshop是一个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图像处理软件, 其内容丰富, 工具繁多, 图片效果丰富多彩。对这门课的教学“好上”, 但“上好”却很不容易。结合本学科特点, 根据Photoshop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 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格有所创新, 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 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案例+任务驱动”模式
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若干具体的任务为中心,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引导他们如何去发现, 如何去思考, 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任务驱动”模式是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结合了两者优点的一种教学法, 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格有所创新, 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二、“案例+任务驱动”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虽然“案例+任务驱动”模式能够适应计算机教学, 但在具体的计算机教学中通过“案例+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
Photoshop的教学目标是使读者学会Photoshop的基本操作, 掌握软件的主要功能, 学会设计常见作品。针对这些目标, 首先进行软件和应用的知识点与技能项的细分, 设计案例和任务来驱动。针对平面设计中所涉及的内容:logo设计, CD封面设计, 海报设计, CM单设计, 报纸广告设计, 售点广告设计, 包装设计等不同应用主题的设计以实例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带领学生完成Photoshop平面设计的全程设计。如“贺卡设计制作”案例, 通过该任务驱动读者学会启动Photoshop, 让学生初步熟悉界面组成, 掌握常用的文件操作, 熟悉移动、前景色/背景色工具的使用, 学会复制、自由变换命令的使用;日积月累, 学生必然会较全面地掌握软件功能, 学会基本的创意和构图技巧, 熟悉平面设计的应用领域等。
在Photoshop教学中, “案例+任务驱动”模式的大致做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 而是从实际的例子入手, 设置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 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适当讲解。“案例+任务驱动”模式的特色是:设计案例和任务, 从案例到理论, 由感性到理性。比如, 我在第一次讲解Photoshop课程时, 按照通常的做法, 第一次课先讲图形图像基础, Photoshop的界面、工具箱等, 其中要涉及许多名词术语。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对这些名词术语闻所未闻, 两节课下来还是一头雾水。而后来我再次讲解Photoshop时则把课程颠倒过来安排, 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作品, 讲解如何完整的制作这个作品, 再让学生具体去操作, 在操作中对部分知识进行点拨, 等操作熟练了, 反过来再讲解矢量图、位图、分辨率等基础知识, 这样学生对名词术语就容易理解了, 并且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兴趣。在最后课程结束时学生还要分别做一个大的作品,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作品通常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因而他们分外投入, 做出来的作品也精美完善, 体现一定的独创性。正是这种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 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具体的授课中, 可考虑由一个个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案例和任务, 而这些案例和任务又呈现阶梯式, 将达到课程目标的全部内容细分为一系列知识点, 通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承前启后”的案例和任务去具体实现, 让学生真正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开始时完成的任务比较简单, 图形图像选题的创意分析和构图很直截了当, 所涉及的技术项目也很少。随着学习的深入, 相关的内容也越来越繁重和深入。如在讲解第四章《路径工具》时, 我先利用路径工具绘制心形, 然后让学生也利用路径工具绘制简单图形, 等学生熟练掌握了路径工具后, 再让学生利用路径工具选取复杂图形图案、绘制复杂的图形图案。教师可先照书上的例子, 操作一遍, 绘制出漂亮的花卉, 学生看了之后会觉得很好奇, 很希望自己也能做出有关“花卉”作品, 这时, 教师利用这个机会, 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 做出自己见过的一些花卉。同学们不仅把见过的实物用图画表达出来, 还可创造性地加进自己的想象, 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案例+任务驱动”模式的思考
1.“案例+任务驱动”模式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Photoshop感兴趣的一些同学, 他们自己可能会根据所学的知识, 自己的爱好, 设计形式多样的作品。但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不知道设计哪类作品, 如果教师先给学生展示案例然后给他们一个明确的任务, 他们将根据教师的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任务。不仅可以使他们巩固以前的操作, 还能学习到新的操作。比如, 在讲授《通道》时, 基本知识点学生掌握了之后, 我让学生制作“泥塑裂纹效果”图像。这个例子既能够把通道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又可以使用绘画工具、编辑工具、滤镜对通道进行编辑制作千变万化的特殊效果的图像, 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学生们将这些技巧, 在相互交流中表现于作品的适宜创作空间中, 真是乐此不疲。在创造的同时, 也会遇到某些技术上的难题, 同学间的切磋、老师的点拨, 都会使得他们豁然开朗。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同学的交流合作、老师的启发引导的良性循环中逐步得到提高。
2. 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独立的获取知识,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 把握好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的空间与时间的尺度
如果说刚接触新软件时, 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案例和任务对学生还有吸引力的话, 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就不再满足于完成那些比葫芦画瓢的模仿性任务了。他们希望探索, 喜欢自己去寻找软件中新的精华, 但却常常不知该怎样入手。此时我们不妨为其设置尝试探索性任务, 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再创造空间, 帮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学会学习。比如:在讲解完《包装设计》这章后, 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包装设计”的作业, “包装设计”对公司产品销售有着直接影响, 学生们一方面为了完成布置的任务, 一方面对“包装”产生浓厚兴趣, 他们会很认真地通过网络, 或到书店、图书馆查询产品“包装”的资料, 根据自己获得的资料和教师的要求, 运用教师所讲的知识, 以及个人的风格, 设计出各不相同的作品。
3. 注意问题
课前案例的精心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任务的设置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中的情感需求。任务不能够太难实现, 那些学生通过努力学习也完成不了的任务, 会严重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那些太过简单的任务, 就会使他们在学习时浮于表面, 对他们的思维发散会产生阻碍, 任务难易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任务还要新颖、有吸引力, 要能够充分包含所讲的知识点。在“案例+任务驱动”模式中, 任务设计的好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设计任务时, 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 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案例。所有案例都应源于实际工作中最常见、最实用的实例,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学生在学习完成案例的操作过程中, 观察到了现象, 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 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升华, 概括出其规律, 实现从现象到本质, 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综上所述, 我认为在Photoshop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运用任务驱动法, 有利于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进而培养了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的教学方法。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案例+任务驱动”模式能体现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更适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具体教学, 以案例为基础, 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例, 探讨了“案例+任务驱动”模式在Photoshop教学中的特点、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任务驱动,Photoshop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案例任务教学 篇10
目前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为首要任务[2]。为提高教学效果,部分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郑永红等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目标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和运用“启发、引导、讨论、辩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3]。韩晓芳等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种“渐进式系统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保积庆等引入“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环评课程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5]。
案例型教学法因其独有的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案例式教学的尝试[6,7,8,9,10],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并被广泛应用在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它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鲜有报道。笔者结合多年来环评课程教学经验和体会,将“案例+任务型”教学法融入环评课堂讲授中,通过实践发现,该法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环境评价课程教学现状
(一)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环境评价工作本身具有实用性、政策性、时效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其对现实社会的需求及学科的变化发展相当快。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应结合环评工作的实践要求,一方面应及时补充和更新法律法规、技术导则和技术方法等;另一方面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教学过程中降低对预测公式的推导,注重预测模型的运用方法。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理解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同时掌握了环境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技术方法。
(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环评课程的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教与学是个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一些不具备环评资质的学校,教师教学囿于教材,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与实际环评工作缺乏衔接;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反映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的能力,易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发生。
(三)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学习环评课程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环境专业多门基础课程,学生对环境评价关注度高,但认识度低,缺少学习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到的知识仅仅是应付课程的结业考试,很难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上,从而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导致教与学处于脱离的状态,也反映出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不科学、培养模式不合理等问题。
二、“案例+任务型”教学法在环评课程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表现形式,其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又是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也需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1]。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因地制宜,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对,激发出它最大的效能[12]。在总结和反思中,我们要寻求适合中国课程改革的理论思维与实践策略[13]。
(一)案例教学
案例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具有目的性、客观真实性和综合性的经典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适时穿插有关项目的总论、工程概况、工程分析、清洁生产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污染物防治措施、产业政策符合性与选址可行性、公众参与、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等全过程的内容。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的选取是来源于实践而不是虚构的。首先要通过案例把一个项目环评报告书的总体框架“输送”给学生。框架就是报告书的章节,就好比是一副骨头,成为支撑身体力量的核心。当然骨头的功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肌肉的填充,如此才能支撑得牢固。围绕骨架给学生讲授骨架下面的小节,这些小节就好比是“肌肉”,通过案例示范骨架下的肌肉是什么,反映什么,怎样来的,一层一层拆解、拼装,在相对枯燥、乏味的环评课上为学生添加“新鲜血液”,使他们体会更多的乐趣。
在案例型教学中,可邀请本学院具有多年环评经验的资深教师来到课堂上。教师结合一些环评报告(最好是近期完成或还在编写的,贴近最新政策)给学生讲解,如“某氯碱有限公司环境影响报告书(2015年)”等。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就报告中某一知识点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归纳整理,在进行下次课程时让学生互相交流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工作思路,学生扎实地掌握环评实践技能。
(二)任务型教学
案例型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方面取得良效,而学生环评实践能力的真正掌握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任务来落实与实施。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把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情作为课堂上所设计的“任务”,其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模拟人们社会中的各项活动,扮演各种角色,使其真正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1. 总体要求。
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后,我们的任务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提供具体的项目,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组合成专题项目小组,如大气组、地表水组、噪声组、生态组等,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现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监测、预测、评价等一系列环节,学生自己动手撰写环评报告。
分工形式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按报告书的章节来分配的,比如A企业某产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涵盖的章节内容给学生分割任务,全班分工合作完成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每周固定时间或不定期在线上或面对面交流。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总还是会有不知道该如何动手的情况,这时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带着问题、带着任务主动地学,结合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真正自己动笔、动手,学习效果显著。
2. 具体要求。
教师提供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提供项目基础数据,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拟址地、占地面积、行业类别及代码、项目总投资、产品方案及产品规模、原辅材料、生产工艺、纳污水体及功能等。
任务要求:最后要统稿汇总,有文档结构图,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定义清晰,字体字号统一,每人负责自己承担任务的汇报工作,分工合作、协助团结。报告书的内容和具体分工参考见表1。
3. 效果评估。
教师组织学生采取模拟环境影响报告审查会的形式,进行角色分组,分别代表建设单位、评价单位、专家组、环保部门和受影响区域的公众代表等,按拟定程序实施模拟。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编制的环评报告的文本和编制过程进行点评、总结,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环评实践的意识和认识。具体任务型的教学,使得原本抽象的环评教材和理论教学变得具体化和实践化,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仅是环评知识与技能理论和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而且学生基本的Office操作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制图工具(Photoshop、CAD等)的运用也更加熟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与企业的联系也愈来愈密切[14]。任务型教学还可通过与环评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选派学生到环评公司去参与环评报告的编写,使学生将其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外,也可在学生中成立环评兴趣小组,让环评兴趣小组直接参与教师手上现有的环评项目实际工作。学生既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和劳务补贴,又能通过工作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案例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结合的意义
案例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是案例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不过单纯地依赖案例教学,仍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案例教学课堂时间有限,资料分析不透彻[15],知识的传授仍为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输送,学生极少反馈接受程度。
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学习效果明显。不过单纯的任务型教学法也存在自身的缺陷,教师直接把任务丢给学生,学生若对环评案例完全没有概念,没有见过案例、示例,容易产生畏难和排斥情绪。
基于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单独设立存在的缺陷,在实际的环评课程教学中,我们推荐采用“案例+任务型”教学法,充分结合案例型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二者的优势,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从案例分析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自动性和自信心。通过“案例+任务型”教学法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的应用,学生的环评实践技能得以提高,达到社会所需环评人才培养的预期效果。
环境评价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穿插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改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以后从事环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任务型教学法力求教与学的互动,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案例任务教学 篇11
[摘要]“案例吸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利用真实事件为基础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设计相关任务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协作等学习方式对案例进行评析、研究和运用,增强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案例吸引,任务驱动” 研究性学习教学
从2013学年开始,学校推行“案例吸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师,我也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浪潮,初探“案例吸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吸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
“案例吸引,任务驱动”模式是以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吸引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并给予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2.“案例吸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案例吸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是在课堂内展开。下面以文本类方法指导课《问卷调查》为例,对其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案例:
本校高一学生课外阅读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是对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一次综合了解,请按你的情况如实回答,把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你喜欢阅读课外书吗?( )
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2.你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为( )
a.1小时以内 b.1-2小时 c.2小时以上 d.没时间
3.你觉得阅读有那些益处?( )
a.扩大知识面 b.提高学习成绩 c.能积累好多优美词句 d.好玩
4.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
a.全是文字的 b.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的
c.图画为主,只有很少的文字的 d.全是图画
5.你阅读最主要的获取方式( )
a.从书店购买 b.网上下载或在线阅读 d.从图书馆借阅或在阅览室阅读
6.你喜欢阅读的有关作文书籍是( )
a.写人记事类 b.写景状物类 c.其他
7.课外阅读对你有什么影响?
谢谢你的合作!
(案例来自上届学生的资料)
2.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前,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如案例的选取和呈现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第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本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了上届师兄师姐所做的调查问卷,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第二.让学生做好相关的理论准备。
2.2呈现案例,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
呈现案例后,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由学生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寻找案例中所涉及的调查问卷相关问题,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3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任务
教师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如对问题(1)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经过思考,得出调查问卷有四个基本结构:标题、卷首语、问卷主体、结束语;根据自己的课题,尝试拟定两个问题的展示过程中,不同小组有不同的问题,教师点评学生所拟定的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问题,一起讨论这三种问题各有什么优点?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启发、讨论,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如对问题(1),学生提出:能不能把调查问卷的卷首语和结束语去掉,只保留标题和问卷主体?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充分肯定,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答案,从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2.4案例的拓展与深化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5教师的小结与点评
案例讨论后,各种见解跃然出现时,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否则案例教学法又会在本质上回归于传统教学法之中,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只有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能力。如对该案例,教师可作以下的简要归纳:
(1)一份调查问卷包括四个基本结构:标题、卷首语、问卷主体、结束语。
(2)问题基本可以分成三类: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
(3)设计问题的方法:根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内容,把调查内容分解成一个个问题,确定问题的选项。
(4)问题注意的事项:问题要围绕调查内容设计。语句要通顺,表达要清晰。选项排列要有层次性。
(5)点评:(略)
2.6适时练习,用新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适时练习,既能检验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评估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案例吸引。任务驱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案例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如在研究性学习的入门课时,可以选择《我在美国遭受的教育》,通过中西教育的不同方式的碰撞,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3.2任务的设置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到实践中去运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有生命力。如果只会机械的背诵概念,记住一些定义、原理和公式,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束手无策,那么所学知识就是毫无疑义的。”
3.3“案例吸引,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案例吸引,任务驱动”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传统教学连贯性强,在一些重要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案例吸引,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案例讨论后的小结,这些在教学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案例任务教学 篇12
随着打击计算机犯罪活动的进一步深入,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电子物证技术人员。近几年来,一些公安院校陆续开设了电子物证检验课程。电子物证检验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是培养学员进行电子物证的获取、分析和鉴定工作的。电子物证检验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学员要在学好理论课程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剖析
近年来,虽然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改变为了“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但是教学方式还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虽然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内容生动、形象逼真、声音动听的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和数据等信息一起传输给学员,但由于信息量的加大,反而使学习更无从下手,学员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可能会束手无策,从而束缚了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电子物证检验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知识点为主线来展开,按照教材的模块顺序授课,先基础、后应用。首先介绍电子物证、计算机司法检验等相关概念,然后提出电子物证检验的基本过程检验前所需掌握的相关知识及准备工作,接着介绍常用电子物证检验工具和Windows、Unix/Linux系统的检验方法,最后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因为电子物证检验课程的知识点的分布是网络型的而不是线性的,并没有严格的学习次序,所以学员对它的知识体系较难把握。
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先进行操作,然后由学员自己练习。尤其是在电子物证检验工具内容的教学中,由于检验工具的操作步骤繁多,针对不同案例的操作组合不同,学员很容易混淆,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时效低,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因此,在电子物证检验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和学员的需要。寻找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知识,轻实践”的矛盾,培养学员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能很好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2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用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案例教学侧重于对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提供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通常是选取完整的实例,较为完整地叙述实例的起因、问题和处理过程。在学员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司法实践中的客观实际提供给学员,提出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让学员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思考、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都可以提出来并进行试验,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从而培养学员的综合运用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员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来达到教学目标。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然后引导学员边学边练,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教学不再以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以任务为线索,其教学内容由多个精心设计的任务来组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员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和学会学习,教师由权威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这种方法适用于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都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员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是呈现案例,由教师分析、讲解案例中的知识点并提示学员对案例进行功能拓展。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选取恰当的案例,同时在案例的讨论中学习和理解相关的知识并由此拓展到新的知识内容中。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员的学习过程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关键是完成任务的动态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以考虑将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相结合,同时汲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形成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在选取和呈现案例程序时遵循案例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充分体现出案例的作用;在学习进行中强调任务的实现过程,在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的同时让学员得到能力的锻炼。
3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1)案例准备
教师要依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案例,选用的案例应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选用的案例能反映同类案例的一般特征,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选用的案例还要有一定难度,使学员有思考的余地。教师要仔细分析案例材料,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讲解案例
给每位学员提供证据文件和相应的背景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案例展示出来并进行适当讲解,讲解案例应用背景,提出问题,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3)分析任务
应重点把握好任务的切分和层次推进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员进行思考,将案例分解并设计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简单的任务,分解的任务在功能上要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且各任务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扩展性,存在一定的先后关系,层层推进。
(4)任务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学员是完成任务的主体,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学员要分析、讨论任务,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同时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要把握总体教学目标,使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根据学员学习层次的不同,教师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学员多一些指导,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基础层的任务,树立自信;对优秀的学员,要鼓励他们去完成更高目标层次的任务,进行“发现性”学习。
(5)总结评价
虽然学员完成了任务,但还不够完善,要帮助学员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建立起已学知识间的联系,完成知识构建。任务评价要注意客观性,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员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4 具体教学实例:走私案件的电子物证检验
(1)案例展示
在2010年2月的打击走私行动中,某海关查获一批手机,调查得知这批货物的主人为一名叫“阿强”的男子,警方随即抓获该男子并查封电脑一台。要求从电脑中查找相关证据。
(2)检验前的准备
为了避免证据的误损坏,在检验前要用磁盘镜像工具获取原始检材的精确备份。镜像工具可以使用如Safe Back、Snap Back、En Case和X-Ways等。为了保全证据的完整性,需要使用数字签名和时间戳技术,以证明从操作开始到取证过程结束证据没有被修改过。保全工具可使用Md5sum、En Case、X-Ways等,并将证据文件的hash值和生成时间等信息记录下来。接下来的任务才是对电子物证检材进行分析。
(3)案例分析
若嫌疑人使用过该电脑,则必然会留下操作痕迹,根据提取的内容可以反映出犯罪嫌疑人的活动情况。电脑中的基本信息是否存在与走私货物相关的信息呢?需要调查哪些基本信息呢?怎么查找被删除文件里面的内容呢?若文件的扩展名被更改了,如何识别这些文件的真实类型呢?在分析此案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一步一步将学员引入到终点,使学员对电子物证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基本过程和使用的工具有进一步理解。
(4)基本信息分析
首先要求学员提取电脑的基本信息,这部分信息包括:操作系统信息、用户操作痕迹、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常用文件等,使用取证大师(Forensic Master)的自动取证功能来提取基本信息比较方便和全面。然后让学员对找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同学们会发现QQ聊天记录中有比较明显的线索,要求学员对聊天记录做进一步分析。
(5)聊天记录分析
聊天记录中与案情相关的内容如表1所示。
从QQ聊天记录中可分析出:嫌疑人把货物清单通过Email进行传送,并可能会使用QQ号或电话号码作为密码。因此,下一个任务是对电子邮件账号进行分析。
(6)电子邮件账号分析
电子邮件账号中与案情相关的信息如表2、表3、表4所示。
从邮件列表信息中可分析出:嫌疑人使用的邮箱为qia119@163.com。因此,下一个任务是对该电子邮件账号进行分析。
(7)账号qia119@163.com分析
因为在完整的邮件文件中未发现相关线索,所以需要对残缺邮件做进一步分析。这部分工作需要使用En Case工具的关键字搜索功能。可通过设置关键字qia119@163.com来查找残缺邮件信息。从未分配簇中发现相关的残缺邮件信息如图1所示。
从邮件碎片中可分析出:嫌疑人使用邮箱qia119@163.com发送了一个文件:table.doc。因此,下一个任务是对table.doc文件进行分析。
(8)文件table.doc分析
通过对table.doc进行过滤,未发现该文件。需要学员用数据恢复软件恢复被删除文件。可以选择Easy Recovery、Final Data等恢复软件,也可以使用En Case、X-Ways等软件中的关键字搜索功能来搜索相关文件碎片。从未分配簇中发现相关信息如图2所示。
从table.doc字符串相关碎片中可分析出:嫌疑人在word中新建了一个.doc文档,经过编辑,先后以文件名table.doc和cvb.doc保存。因此,下一个任务是对文件cvb.doc进行分析。
(9)文件cvb.doc分析
对硬盘中的文件进行过滤,未发现文件cvb.doc,却发现未知文件类型的文件cvb.isd。为了获得该文件的文件类型,需要使用文件签名功能进行验证,得知该文件的类型为Compound Document File,如图3所示,即可能为.doc类型文件。
将cvb.isd复制到检验工作站,重命名为cvb.doc,使用word尝试打开,发现该文件是加密的。下一个任务是对该文件进行密码破解。
(10)文件cvb.doc的密码破解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等Word密码解除软件进行密码破解,但是耗费的时间较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联想到聊天记录中的相关内容可知,该文件可能使用嫌疑人的QQ号码或电话号码作为密码。经试验,成功破解该文件读取到文件内容,如表5所示,内容正是所查获的走私手机的品牌、型号和数量,因此获得了嫌疑人走私手机的有力证据。
(11)任务评价
找到需要的证据后,学员要对获得的证据进行固定并整理资料,写出完整的分析报告。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帮助学员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加深学员对新知识的理解。
5 总结
电子物证检验课程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课程,在利用案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案例、课程任务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组织,确保方法运用得合理。但其教学方式还存在相当大的探索空间,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扩充和完善,如:
(1)案例-任务驱动教学适用于复杂知识、专业知识的教学。简单知识的学习,反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2)案例的形成过程往往花费较大,时间消耗过多。
(3)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学员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教学效率较低。
(4)案例-任务驱动教学一般既要让学员了解过程,更要让他们领会内容,这两者常难以兼顾。
参考文献
[1]宋秀丽,陈龙,邓红耀.计算机取证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
[2]生桂勇.计算机专业案例教学法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