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任务表

2024-07-22

教学任务表(精选12篇)

教学任务表 篇1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李密高超的劝讽艺术。

2.研讨李密内心深沉的哀痛。

二、教学重难点

1.解读作者的复杂情感, 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的陈述层次, 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点拨法、归纳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步骤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陈情表》这篇古文从字词的角度进行了疏通和归纳, 今天我们将从文章的情感表达以及劝讽艺术两个方面来继续学习这篇传世名作。

我们以前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等文章, 都是以臣子和君王面对面对话的方式成功地进行劝讽, 而李密则是以撰写《陈情表》的方式来说服晋武帝使自己得以辞官终养祖母。作为“陈情”的载体, “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又有哪些文体特色, 或者说这种文体对作者的写作会预先产生哪些要求?

(温故知新, 同中见异, 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明确:“表”又称“奏议”, 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等, 常含有诉说心曲之意。既然是臣下对君上的上书, 并且希望得到准许, 那么在书写的内容以及方式上需要满足以下三种要求:1.所陈内容必须真实无误, 不可虚假欺君;2.态度要恭敬, 语气要委婉;3.理由充足, 逻辑性强, 有说服力。

【过渡1】

在把握了“表”的文体特征之后, 我们首先就要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李密对晋武帝都“陈”了什么“情”?是不是真情?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分类分条进行归纳, 并形成发言提纲, 确定主发言人。 (10分钟)

(抓住“表”的文体特征, 由形式到内容顺利实现教学环节间的转换, 富有逻辑性。)

明确: (1) 苦情:文章先以“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营造出凄苦悲凉的感情基调, 接着叙述了自己苦难的身世, 并用“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来刻画自己的孤苦形象, 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同情。 (2) 亲情:文章先写“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体现出祖母对自己的大恩大德, 又写祖母病笃, “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孤单无依, 体现出母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浓浓亲情, 从而引出自己乞求终养祖母的浓浓孝心。 (3) 恩情:自己作为一个“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却“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表达出自己受宠若惊的感激。 (4) 忠情:面对“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恩情, 李密表示将“尽节于陛下”,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用铮铮誓言展现了自己挚诚的忠心。 (5) 为难之情:忠孝如何选择, 确实让李密感到进退两难。

无论是苦情、忠情还是亲情、孝情, 作者都用了充满感情的笔调去书写, 并且毫无虚言, 都是真情。正是因为作者所言都是至性至真之言, 所以才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语文是语言的, 也是人文的, 是实践的, 也是立魂、立人的, 因此语文课须和学生的生命以及灵魂对接。可喜的是, 该教学设计在此处扣住“情感”内核, 调动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寻找有用信息、归纳各种现象的主动性。如果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能够将作者的情感和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一种有效互动, 必将令人耳目一新。)

【过渡2】

然而, 仅用真情动人或许有些冒险, 因为要面对的毕竟是皇帝, 而皇帝更关心的是臣子是否发自内心地忠心事主。“忠臣不事二主”又是古代儒家为官者的基本原则, 李密的辞官举动很可能会引起晋武帝对他并非真心归顺的怀疑, 李密又是通过何种策略来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呢?

(结合陈情对象的身份、立场, 有意识地将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明确: (1) 以理服人:作者紧紧抓住“孝”作为自己的立足点, 援引晋国的治国思想作为自己的理由, 指出自己的做法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如果准许自己去尽孝, 就会带来一定的政治影响, 进而巩固晋国统治。 (2) 直面现实:面对可能存在的怀疑, 李密并不回避。你怀疑我会反对新朝, 我就称其为“圣朝”;你怀疑我心念旧主, 我就称蜀为“伪朝”;你怀疑我“有所希冀”, 我就“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即使是“亡国贱俘”, 也“沐浴清化”。句句都体现自己对新朝的悦纳和热情洋溢的歌颂, 对旧主决绝的忘却和自己甘愿竭忠尽智的拳拳之心。 (3) 化解矛盾: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的现实境况下, 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方案来化解矛盾。 (4) 语言运用:李密在整个文章之中, 用词极其谦敬、恭谨, 充满敬畏之情。通过层层铺垫, 直到最后才提出“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的要求。

总结:纵观全文, 李密正是恰当地运用了“表”这一文体, “陈情”真实、委婉而有说服力, 从而彻底打动了晋武帝。

【过渡3】

孟子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经历、思想以及时代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以及时代环境的基础上, 才能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复杂的思想情感内涵。所以, 在品味过李密的劝说艺术之后,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

(发挥思维的发散性, 由文章内容的分析过渡到李密其人、其世, 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文章的情感内涵。)

(1) 展示背景资料。

公元263年, 蜀汉灭亡。公元265年, 司马炎 (晋武帝) 废魏帝曹奂, 以威逼魏帝“禅让”的方式篡得天下, 建立西晋。然而内部矛盾重重。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 以减少灭吴阻力, 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 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在这种情况下, 李密上《陈情表》, 乞求终养。

吕安以“非汤武而薄周孔”被司马昭所杀。向秀眼见好友被杀, 只得胆战心惊应诏入洛, 连写《思旧赋》也“刚开了个头就匆忙结束”, 而刘伶只好喝酒写酒度日 (只留《酒德颂》一篇传世) 。山涛被拉拢而“非吏非隐”, 刚正直率的嵇康写下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后, 也被司马昭所杀。“竹林七贤”中保全性命者只有阮籍一二人而已。

《晋书》记载李密“后刘终, 服阕, 复以洗马征至洛”。曾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并最终因调动不成而发牢骚, 被司马炎免官而终老于家。

(2) 通过阅读背景资料,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国家政局的高压变动、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以及参考李密本人的最终结局, 思考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透露的更为隐秘的深层情感。

点拨: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 在强权势力面前, 在乱世之中, 想要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是何等的艰难。当我们感叹于《陈情表》高超的写作技巧的时候, 你是否也能触摸到李密写作《陈情表》那颗徘徊于乱世而隐伏着悲痛的心灵呢?

(引导学生感受乱世文人李密的复杂心态, 视角新颖, 能够从常人忽略的地方获得新的发现, 使课堂在有限的时空中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使文章的情感主题得到多维、深层的呈现。)

【结语】

让我们带着复杂的情感, 合上书, 穿越时空, 和李密一起向晋武帝“陈情”吧! (齐背结束)

(整体点评:该教学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 它以富有吸引力、衔接紧密的问题为中心, 思路清晰, 层次深入,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牢固树立“教学服务”意识和“思维引领”意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希望授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自主创新的空间, 激发学习主体的参与意识, 优化学习主体的学习方法, 提升学习主体的协作能力, 对现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修补和完善。)

教学任务表 篇2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陈情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陈情表教学反思1

授完《陈情表》这篇课文后,我在发现授课的成功处时,也发现了不足。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总结: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有话可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大胆地展示自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陈情表教学反思2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我选择教授必修五李密的《陈情表》一课,授课后,我在发现授课的成功处时,也发现了不足。

正如评课老师给我的建议一样,这堂课的前半节有些“闷”,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我以为学生会被作者的那份深情感染,但学生并不如我期待地那样“多情”,相反他们有些“慢热”,所以在分析李密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时,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这一点让我很遗憾。

课堂设计相对成功的设计我认为是在德育目标的突破上,为了激发学生对“孝心”的感悟,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照片:我的姥姥和妈妈,题目为《我最亲爱的》,并在课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与姥姥的深情以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对亲情的感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如何把孝心化为行动?我的抛砖引玉真正地打动了孩子们,使他们对如何尽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的真情流露,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事实证明我的设计是成功的。

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需要精心地设计,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便是这节公开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陈情表教学反思3

学习完《陈情表》这篇课文,回头总结,有成功也有遗憾。

首先我的感觉是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当六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之间讨论热烈,你展示我点评,掌声此起彼伏。而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其次这节课堂教学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任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陈情表》是晋代李密的名作,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本节课在第一课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理解其文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因此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经过反复推敲,我把问题设置成:本文陈了哪几种情?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最后一个环节在抒写孝情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铺垫,因而学生对亲情的抒写便水到渠成,听着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我深为感动,而一部分同学也抹起了眼泪。本节课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再次本节课成功地运用了诵读、点拨与探究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因此诵读贯穿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真情图片,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母爱,抒写孝情,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洗礼与升华。

但感到遗憾的是在第一自然段的引导学习中,分析不够具体深刻,对于学生的讲解我的点评较少。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还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机会。

陈情表教学反思4

我总是寻思:古文怎么教才能吸引学生?许多老师抱怨古文很难教,我也有同感。但我们不能因为难教而“简教”,也不能因为无趣而“怠慢”。

作为农村高二的学生,对文言的积累有一定的量,但由于不记、不熟,所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作为老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积累词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声音,他们才能体会到古人的思想的精髓。学生才有兴趣往下读。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的篇幅又和高考的古文接近。如果不疏通字词的话,就很难读懂内容。因此我要从高考的高频词的角度让学生积累字词。

一、读要有目的

读总体来说可以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消除寂寞,净化心灵、修身养性、休闲娱乐。所以第一次读都要达到目的。

第一次读是培养语感,读准字音,以朗读者的激情感染自己,使自己蕴酿朗读的感情。所以学生在模仿读时能声情并茂。

第二次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生边读边查工具书,对字字词进行对比筛选。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次读是为了深入理解,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李密交流,和作者交流,和自己交流。

二、查要有重点

一篇古文,要查的字词是很多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就要对课文做筛选,加强积累高考高频词,学生才有明确的方向,学生学才有信心。因为高考题考的是课外的内容,但知识点来自于课本。等到学生做习题时,遇到课本上积累的词语,他们心里有多高兴。就能够读懂陌生而浅易的古文了。

三、问要有深度

我认为一篇文章是否读得懂,思得深,就要以能否提出问题为主要。所以学生的思维深度应体现在“巧问”上。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去问题教育”是可怕的。

在课堂上,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所以在这节课里,我改变了往常的做法,全部由学生自主提问,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让我惊喜,想不到学生对课文理解那么深入,思维那么活跃。

四、思要有时间

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些老师有合作交流的环节,但由于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无法交流,无法回答,交流就成了晃子。所以课堂交流时间一定要留足。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才能读得充分,思得深入,问得巧妙,答得顺畅。

五、练要有针对性

在前面的古文教学中,我是先以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大多学生都拿参考资料做答,并不真正去思考。而在此节课中,我打破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动手查字典,真正弄懂字词的意义后才去练习,从练习中观察就可以得知学生是否真正思考和理解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六、结要有余味

课堂小结是重要的。但平时我们的课堂小结大都由老师来完成。但本节课我让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升华文章的感情,觉得余味有余。文中陈了对命运多舛的悲情,对朝庭的忠情,对皇上的感激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对自己的无奈之情。对以上的感情总结,学生都能一一道来,顺理成章,让我欣慰。

在一些古文课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独立讲字词的课型,大多都是以串讲为主,讲得像分析现代文一样。而我此节课中,我把字词独立开来讲解,是否割裂了文与言的关系?

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

陈情表教学反思5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近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习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陈情表教学反思6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 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陈情表教学反思8

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时候,文本内容时代久远生疏或文字深奥难懂,学生理解的难度比较大,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一座桥,引导学生顺利通过,走进教材中去。

青年教师屈保川对《陈情表》一课的处理是比较合理的。李密那个时代的背景学生不清楚,李密为什么不愿去做官学生也不能理解得透彻。屈老师采用了诵读和探疑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的。对于这篇文情并茂的文章,通过诵读来品其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理解感悟的过程,读好了文也就通大半了。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必须重读、多读。本堂课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但有一点遗憾,就是读得情味不够,似乎只是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对诵读做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品其文而感其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齐读、分组读、竞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揣摩,理解感悟也会比较深刻。“情”不能仅指出来,还要去品味。就好比一盘美食,你能说出它的用料它的味道显然不够,亲自品尝才感受得真切。诵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门艺术。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诵读,而代之以繁琐的讲解,以致学生不愿读不会读,读的能力十分低下。如何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陈情表》中所陈之“理”,屈老师引导学生做了分析梳理,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层次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放得不够,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牵引,在探究的主动性方面有所缺失。这是一堂竞赛课,有许多领导同行来听课,讲课者通常会考虑到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对时间的把握要恰好,怕出现冷场或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讲课者要控制好课堂进程,牵引学生思考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话,学生便会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探索型创新型人才。也没有必要课课追求完整性条理性,面面俱到往往流于肤浅。点燃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和琐碎,虽然使得课堂看起来一问一答比较热闹,但对培养学生积极深入思考的习惯也是不利的。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选准了一条合理清晰的主线,进行诵读探疑训练,文言知识的学习也紧紧围绕主线,整节课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好。对于《陈情表》这样的有一定难度的文言,能在一节课之内完成那么多教学内容,确实不太容易把握好。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建了一座桥,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方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适度地放手,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把文章做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会有所提高,当然,这要看我们搭的桥怎么样。

陈情表教学反思9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也是讲“孝”的一篇课文,感人至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写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公元263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灭蜀。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晋武帝)立即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初年,为了安抚蜀汉的士族,同时也为了吸引吴国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减少将来灭吴的阻力,于是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自身赴京城洛阳任职。李密就在征召之列。作者作为亡蜀降臣,如果不应召,会被认为是“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但此时作者卧病在床的祖母已90多岁,作者实难赴任。为了说服晋武帝,作者巧妙地利用当时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写下《陈情表》,推托祖母年岁已高,无人奉养,要求暂缓赴任。晋武帝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以优厚的照顾。苏轼曾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这种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学生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素材,也能达到既教书也育人的目的。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由此可见,在讲解古代散文的时侯,并不是因为时代久远而使学生产生隔阂感,主要是因为教师还未找到一个学生有所感悟和引起他们思考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我们还是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贴近学生的需求。

陈情表教学反思10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朗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掌握各种方法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正是因为作者以“孝”为核心,将诉情与陈理交融一体,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同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李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李之终也。”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因此,针对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我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主要文言字词的处理,注重积累,联系之前的学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注重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走向生活。②本文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对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本节课上得较成功。

本课在分析孤苦之情(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责无旁贷)、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两全之情(尽节日长,尽孝日短) 时,分析得比较到位,但是两难之情分析得不够具体。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朗读课文,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朗读与训练时,要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11

10月19日和10月20日,我利用连排课在高二(4)、(5)班进行了《陈情表》两个课时的教学。本篇课文内容较简单,容易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展示的形式,提前一天给四个组分配了任务,每组负责展示一段。每展示完一段,我利用白板展示出重点词语,让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解释,以检测当时的学习情况。课后我有收获和教训。

学生展示时我有意外的收获,主要来自高二(5)班,有两个组的小组发言人展示得近乎完美。她们除了上齤台根据白板打出的原文进行翻译之外,还能找出本段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在黑板上面边写边展示,一个小组展示的是古今异义词,一个小组展示的是表示时间的词语。这是需要我在四班提醒给学生,让学生改进的。

初中英语“主动表被动”教学探析 篇3

1. 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用来说明主语的性质特征

The door won’t open. 这门打不开。

This paper tears easily. 这种纸一撕就破。

His new book is selling well.他的新书销路很好。

This kind of cloth washes well. 这种布料很耐洗。

很多学生会对于不及物动词能够表示被动意义的问题感到困惑。对此,有些是及物动词的不及物用法,也有的是形式主动,意义被动,是汉语表达习惯与英语表达习惯的一个交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对于有效突破“主动表被动”的教学难点有着很大的好处。同时,这种情况也是英语表达中“主动表被动”的常见案例。

2. 及物动词后面的动名词形式可以表示被动意义

The old bike needs remaining. 那辆自行车需要修理。

We are sorry to tell you that this contract needs amending. 我们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份合同需要修改。

My clothes need washing. 我的衣服需要洗了。

在教学这方面的“主动表被动”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有效地联系动名词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以便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动名词的复习与理解。

3. 某些动词不定式的主动形式可以表示被动意义

Japanese is not difficult to learn. 日语并不难学。

The water is unfit to drink. 这水不适合饮用。

Our customer has many new tenders to issue. 我们的顾客有很多正式提出的建议。

从这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不定式与前面的谓语动词构成了动宾关系,同时还与后面的词语存在着主谓的实质,这时候的不定式就表示出了一定的被动意义。教学中详细地给学生讲授清楚这些知识,对于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4. 某些形容词与后面的动名词与不定式相配合,表示被动意义

The picture is worth reading. 这本画册值得看看。

Such a man as Mr. Smith is not worth helping. 像史密斯先生那样的人是不值得帮助的。

The plan is not worth considering. 这个计划不值得考虑。

这种情况在“主动表被动”的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也不是我们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适当渗透,对于促进学生探究英语知识的兴趣很有好处,同时也可以为他们进入高级阶段的中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5. 某些特殊名词本身具备一定的被动意义

众所周知,名词在英语语法中是没有语态的概念的,但什么都有一个例外。有些名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被动意义,是主动表被动语法现象中特殊的现象。其中,很多以-ee为后缀的名词就具备这个功能。

We have the best quality goods as well as the most excellent employees. 我们既有卓越的雇员,又有最好的商品。

A payee is a person to whom money is or should be paid. 收款人就是收到或应该收到钱款的人。

Please tell the trainees to prepare the copies before the meeting. 请在会议之前让实习生准备好复印材料。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动作的名词,如果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下与其所有格连用,也会产生被动意义。如Contract’s amendment is quite troublesome. 合同的修改非常麻烦。

6. 一些介词在构成表示动作的介宾短语时,可表示被动意义

The house under repair is our classroom building. 正在修建的房屋是我们的教学楼。

The city is already within sight. 可以看见那座城了。

The fire was under control at last. 最后,火势还是被控制了。

Many new types of cars are on show in Beijing. 最新款的汽车正在北京展出。

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由介词和某些表示动作的名词联系在一起,通常就会表达一定的被动意义。这样的表达习惯也可以改成被动语态,但没有运用介词表达显得精炼。这种情况在英语的口语、书面语表达中都很常见,我们需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7. 一些系动词,也常运用主动语态表示被动意义

The flower looks ugly. 这花看起来好丑啊!

The dish smells delicious. 这盘菜闻起来好香啊!

This material feels soft. 这布料摸起来很柔软。

我们知道,系动词是没有被动语态的,但有些系动词兼有实意动词的词性。这种情况下,它们的系动词的形式便可以表示被动意义。除了以上几个句子,还有像taste (吃起来), sound (听起来), prove (证明是)这些词语都有着这样的表达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和学生们讲授清楚。

8. 一些固定短语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主动表被动

The writing is too faint to read. 这笔迹太模糊,看不清。

The film is worth seeing. 这部电影值得去看一看。

以上几个句子也是运用固定短语主动表被动的典型,其中too ... to ..., ... enough to ..., be worth + doing等短语在日常的习惯用语中非常常见,将它们渗入到具体的主动表被动的知识讲解中去,学生们对于这一部分的知识会有更深刻的认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渗透在学生的阅读、写作、交流等教学实践中,不能单纯地为了讲解语法而讲解语法。主动表被动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有效突破这一难点,对于整体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大安. 英语中的主动表被动[J]. 当代教育之窗, 2011(10).

教学任务表 篇4

“触·析·表·悟”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分析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触·析·表·悟”强调学生的“参与”,倡导用情境和问题的创设来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以设问与理答为基本手段,通过教师的导向使学生定向自悟,通过教师的启迪使学生有所体悟。“触·析·表·悟”的目标是体悟,“体悟”的路径是触摸、分析,通过触摸、分析、体悟三者的交互渗透,最终让鲜活的历史渗入学生的灵魂。

二、“触·析·表·悟”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1.“触”。

一节历史课的开头怎样让学生迅速地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情境导入是历史教师的通用做法,但是情境导入的手段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一堂好课,精彩别致的开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继续往下看的欲望。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完成整节课的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是历史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首要课题。无论用何种形式、何种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以打破学生思维混沌的状态,让学生在兴趣的牵引之下开始“触摸历史”。

2.“析”。

厘清历史发展脉络,对学生了解史实,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能力迁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环节设计主要想通过对历史脉络进行完整的梳理,以历史知识作为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能从相关资料的解读中进入历史情境的思考,从而在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事件的脉络中去分析古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以高三复习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例,在本环节我先向学生提出两项学习任务:1.以时间为轴,认清俄国国家名称的变迁;2. 以时间为轴,认清俄国社会形态的变迁。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分析列宁的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

3.“表”。

“历史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现场,进而理解历史是促进学生观点碰撞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虚心听取学生的论说、平等地参与交流与讨论,决不能强行定论。面对争议特别是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时,教师不是以真理的垄断者或者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示”,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

4.“悟”。

高中学生基本完成了人的社会化,准备投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和对自己内部世界较清晰、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个世界间架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这就决定了在历史学习中,高中学生不会满足于故事性的历史情节(相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学习中进行思考,体味思维带来的快乐。

这一环节强调的是学生的“感悟”,倡导用情景和问题的创设来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以设问与理答为基本手段,通过教师的导向使学生定向自悟,通过教师的启迪使学生有所体悟。

三、“触·析·表·悟”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触·析·表·悟”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意识,体现教学民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不足也很明显:问题的设置仍然是教师凭经验提出的,比较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尚未把学生真正置于自主探究的地位,同时,每节课的讨论存在次数偏少、时间较短等问题。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很少,不利于交流。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如何将“触·析·表·悟”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了一个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陈情表教学反思 篇5

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有话可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大胆地展示自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课堂教学中口头表答能力的培养 篇6

一、创设宽松 和谐的说话环境

孩子们刚刚学讲话之时,每当他们吐露出一个新的词汇,大人们均如获珍宝,给予灿烂的笑容、激励的话语、亲昵的爱抚......这一切给了孩子极大的鼓舞。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等。但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有的班级学生活跃欲试、争相发言,有的班级确星星点点。“千呼万唤难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你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作为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对图片、故事、动物、游戏等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说话环境,让每位学生都敢畅所欲言,尽可能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首先要让每个学生学会做个文明的听众,无论发言者发言的内容对错与否,均要耐心听完。其次,对发言者做评价是态度要友好,不可讥笑、讽刺、挖苦等。再次,作为教师更应起表率作用。一个鼓励的目光,一句亲切的话语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应让学生永远保持说话的信心和兴趣。

二、创造尽可能多的说话机会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表达欲望等主观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变化教学形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参与,努力让每位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发言机会。真正做到教育机会均等。其中四至六人的学习小组,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形式。课堂上许多问题都是可先进行小组讨论,再全班探讨。这样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发言机会。而小群体的学习活动,可使个别学生消除胆怯,敢于开口表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然教师应根据学生当前的水平将他们穿插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学习、模仿、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些学生的口语能力大大提高了。

三、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 促进说话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发展也不一样。我们要有大语文的意识,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适当地引入语文课堂,改变语文课堂单一的听、说、读、写的形式。

1画一画。儿童大都爱涂爱花。如学习《月食》,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第6小节的描写,画出月食过程中月亮亮的部分逐渐由大变小,直到最后回复原状。并要求学生根据所画的图将月食过程复述一遍。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读、画、说的过程中,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学完《蜜蜂引路》,请学生画一画列宁寻找养蜂人走的路线,并在适合的地方画上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为了画的正确,学生就会自觉、认真的去理解课文,化被动为主动。特别是那种擅长绘画的学生,借助自己的作品,表达起来更是绘声绘色。

1唱一唱。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不妨将音乐引入课堂。如将根据《小小的船》、《王二小》的课文内容编成的歌曲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唱一唱,学生兴趣勃勃。特别是《王二小》这课,由于有年代隔距,理解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而在韵的烘托下,加上观看该类影视作品,许多学生在歌唱中竟流出眼泪。此时,再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的震撼力是强大的,它有时远远胜于教师的讲解。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适当地、广泛地采取配乐朗诵等,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演一演。孩子们十分喜欢小动物,也爱听童话故事。教材中有不少描写小动物的课文,如《小鹰学飞》、《青蛙看海》、《小动物过冬》等,教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讲一讲、演一演,这样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加浓说话的兴趣。儿童是天生的演员。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喜欢穿戴父母的服饰。爱跟动物、花草聊天。他们常常不自觉的将自己假想成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因此,我们教师要不吝惜时间,选择合适的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细致耐心,大胆表现的精神,更有利于他们的怨言发展。如在教学第三课课文《狐狸和乌鸦》后,我让学生先分角色表演,最后我有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乌鸦有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样呢?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上你的当了,就对狐狸说:‘坏狐狸,随便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上你当了。”此时立即有位“小精灵”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肉就掉下去了,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这些学生恍然大悟,改为:“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还有的说:“乌鸦见到狐狸把肉吃完了,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大哥,肉真香啊,我窝里还有,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得直吹胡子。”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任务表 篇7

一、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存在的问题

1. 划分标准模糊, 划分随意性大。

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保管期限长期以“三分法”为指导, 即保管期限划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类。在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列为永久保管, 在长期内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列为长期保管, 在较短时间内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列为短期保管。“长期利用价值”、“长期内有查考利用价值”、“短期内有查考价值”、“重要的”、“一般的”等抽象笼统的表述, 使保管期限划分界限不明确。即使面对相同的文件档案, 不同的鉴定主体因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从而对其利用价值的取向亦不同, 致使在具体的期限划分操作中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2. 存期跨度大, 定期鉴定滞后。

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个等级。永久保管为无限制地保存下去, 长期保管期限为16—50年, 短期保管期限为15年以下。存期规定的年限跨度大, 忽略了档案价值的动态性和实效性, 致使教学档案鉴定工作滞后, 适应性不强。如作为高校特色的科研类档案, 在科技迅速发展、科技文献老化速度加快的今天, 部分科研档案尚未利用, 已被更新的内容替代而减少或丧失保存价值。这种已基本丧失利用率的档案仍列为永久保管是没有意义的。同时, 档案的价值是多元的, 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意识形态和知识水平的制约下, 人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是相对的,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档案学家和档案工作者要准确预测档案的保存价值都是困难的。用今天的眼光看, 过去利用率高的长期类档案,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人们认识水平的深化, 已经不再具有永久价值, 很大部分只需做短期保存, 甚至有的无需归档, 做资料处理即可。这种在实际工作中保存价值年限远少于50年的档案, 却因初期划归长期保存, 至少需50年后才能再鉴定进行销毁, 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3. 条款设置少, 可操作性低。

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工作需要, 对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编制发布的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进行调整, 然大多数高校制定的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是照抄照套, 其设置条款数量少, 反映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特色的具体条款缺乏, 降低了鉴定工作的可操作性。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保管分期档次少、条款设置少、条款模糊不具体等问题, 必使基层档案人员在教学档案的分期划分中, 难以依据保管期限表对号入座。因此, 制定针对性强、便于操作掌握的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成为迫切需要。

4. 科学性不够, 权威性不高。

在教学档案的鉴定归档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宁多勿少”、“就高不就低”的保险心理, 这使一些本应为短期类的档案上升为长期类, 长期类的划归为永久类, 可归不可归的进入短期类。面对保管期满失去保存价值的教学档案, 因销毁这种不可逆转的行为, 使档案鉴定者在做销毁鉴定时极为谨慎, 甚至出现“定为销毁, 缓期执行”, 最终无限期保存的情形。作为教学档案鉴定依据的保管期限表因其科学性不够, 导致其权威性不足, 从而加大了馆藏压力, 影响档案管理人员对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的管理和开发, 造成资源管理配置的极大浪费。

二、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优化策略

1. 明确保管年限、细化条款, 增强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操作性。

在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制定工作中, 可借鉴发达国家的鉴定经验。首先, 在认识教学档案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由笼统保管期限向具体年限的过渡。在现有“永久”、“长期”、“短期”这种跳跃式的阶段划分上, 结合学校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增设相应的保管期限档次, 并在定期内标出具体年限。在教学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工作中, 要严格控制永久类档案。只有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主要职责活动、中心工作和基本历史面貌的, 对学校工作、国家和社会建设和历史研究有长远利用价值的, 具有凭证作用、文物价值的, 能反映学校工作特色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文件档案才能列为永久保管。对于定期保管的教学档案应增设保管期限档次、明确具体年限。如科研归档材料中的各类项目、各种形式的成果和表彰奖励材料, 可依据项目、成果及奖励的层级性进行不同的保管期限划分。对于公认的具有重要性和珍贵性的档案应做永久保存, 其余则视重要程度进行分层细化, 对于难以确定保管实际年份的, 可在保证学校建设和社会记忆完整性的前提下, 确定一个较低的保管年限, 经实践检验, 确有继续保存价值的, 期满后再延长。需要注意的是, 在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标时细化工作中需顾及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传统管理方式和整理方式, 更要考虑到目前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开放力度不够、开发层次不高等因素制约了人们对档案价值认识深度的实际情况。因此, 在对西方档案保管期限表“标年法”的借鉴过程中, 不可生搬硬套, 应结合工作实际循序渐进。其次, 细化条款, 使设置的保管条款与绝大多数归档文件材料有对应关系。为使条款具有较大的覆盖面, 应提前做好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 其收集材料应包括:教学档案来源涉及各部门近年收发文登记文件材料;近年的归档文件目录或案卷目录;以往销毁的文档销毁清册;各部门职能和任务变化和调整情况的文件材料;学校文件、档案数量和状况登记材料;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本校颁布的档案鉴定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文件;其他同类学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和使用效果材料。条款的表述应详尽而具体, 但避免过于繁琐。对所列出的归档材料应以同一类型为主, 而不是具体到每份文件。

2. 多方参与、动态鉴定, 增强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科学性。

高校教学档案是在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 其形成涉及多个部门, 既包括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财务部门, 又包括各二级教学单位。教学档案较强的专业性及其立体化价值结构决定了, 在编制保管期限时, 需要参考诸多相关专业性因素。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 需要档案部门、教学档案形成部门和教学专家委员会的参与。由三方结合的鉴定小组负责对教学档案进行多层次、多方面价值及量的大小的权衡。教学档案来源涉及部门领导作为鉴定小组成员之一, 是由于其熟悉本部门职能的变化和调整, 作为文件材料的审批者, 更了解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和价值大小。档案部门有关人员的参与, 是因为其在长期面向公众的档案工作中, 最熟悉各类档案的利用率情况, 在档案的编研利用中对教学档案的利用价值体会最深;同时, 应积极邀请同行专家的参与和指导, 以保证该工作程序、方法、实施方案等的科学性。教学专家委员会成员, 对学校教学工作特色和水平有较深认识, 他们的参与更能保证制定的教学保管期限表符合教学活动发展规律, 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 要处理好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稳定和修订的关系。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一旦颁布, 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但由于各部门职能活动内容和范围的变化, 人们对教学档案价值认识的深化, 那些经档案鉴定实践结果证明不合理的条款, 应随文件和档案运动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进行动态鉴定处理。第三, 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科学性可从划分的结果来检验。据ABC管理法则的核心思想“关键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 教学档案的价值分布当是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只能是全部教学档案的小部分。从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划分结果来看, 永久卷、长期卷、短期卷档案较合理的比例结构当是:永久卷占归档教学文件的比例约为10%至20%, 长期卷所占比例约为30%至40%, 短期卷所占比例约为50%至60%。永久卷所占比例过高或过小, 其科学性就值得怀疑。

3. 明确责权, 增强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权威性。

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作为高校开展教学档案鉴定工作和保证其质量的有效工具, 其一旦颁布, 应严格执行, 尽量避免保管期限划分中的主观性、随意性。为加强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权威性, 真正发挥其在鉴定工作中的依据性作用, 首先要加大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审核力度。审定委员会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书面征询意见、座谈研讨、召开协调会、实地调查研究等论证调研方法。其次, 廓清责权, 维护保管期限表权威性。审定者和鉴定者的职权范围条款应与失责行为的制裁条款相对应。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审定委员会需将检查、落实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情况纳入执法检查和业务检查的工作内容之中;而档案工作者依据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进行鉴定工作而出现失误的责任应由审定者承担, 从而消除档案鉴定工作中的后顾之忧。

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迫切需要对现行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进行改革, 以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效益性和科学性。然受档案价值多元性、鉴定主体认识局限性等因素影响, 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尚存诸多不足。我们要在了解其局限性的基础上, 着力探索提高其可操作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方法, 以尽快适应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发展实际, 推进高校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妮.机关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 2013 (2) .

[2]顾珍.高校档案保管期限划分演变及其分析[J].兰台世界, 2013 (10) .

[3]王大青.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研究[J].中国档案, 2013 (6) .

基于教学实践的课堂观察量表开发 篇8

课堂观察量表的开发与使用无疑可以成为我们进行课堂观察的有效手段, 通过量表的开发与使用, 可以使我们更直观深入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观察量表的开发与使用, 带来了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设计上的嬗变。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都可以成为我们进行课堂观察的视角和关注点, 成为设计开发观察量表的切入点。基于我的英语教学实践, 我尝试着从问题入手, 设计开发课堂观察量表。

1 针对教学实践中不重视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的量表开发

孟彦君教授曾在《<课标>理念下的英语课堂观察》一文中指出:“注意文化因素的理念之是否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因素, 活动的设计是否处理好语言与文化联系”。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也是思维的工具, 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与文化相联系, 因此我认为, 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是没有色彩的, 脱离了语言的文化是不鲜活的!

基于这个观点, 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的英语教材,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设计开发了“基于文本图片的教学活动有效性“的观察量表。在小学的英语教材中单纯直接的与文化关联的文本材料还是比较少的, 更多的文化信息是通过文本中的图片表现出来的。对文本图片的正确使用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力、审美力、表达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新标准英语教材》在每一个模块的文本内容都匹配着丰富生动地图片, 这些图片大多数情况下是被教师给忽略了, 也正是由于教师的忽略导致了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就仅仅聚焦在单纯的文字上, 缺失了对于图片的理解和判断, 能读懂文字, 却读不懂图片。如《新标准英语》第十册的Module1 Unit 1中有这样一幅图片[见下图]:通过读文本的句子学生会很容易对问题“Can Lingling play the flute?”做出判断回答:“NO, she can’t.”很多教师认为问题很简单, 学生用理解的很快就一带而过了!其实图片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比文本语言的信息要更丰富:两个外国小朋友捂着耳朵, 皱起眉头;墙上的画都粉碎了;吹出的音符是乱七八糟, 不成样的;沙发和桌角都出现了褶皱, 原来歪着“脖子”的台灯也挺直了……这些信息的传递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对于图片的观察和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 全面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再如:《新标准英语》第七册第八模块Module 8 Unit 1中的三个图片[见下图], 仔细观察文本的图片会发现, 很有趣也很生动, 重点是关注太阳和云朵。一开始两人在读报纸的时候可能还是在早晨比较早些的时间, 太阳和云朵闭着眼睛好像还没有完全睡醒;然后当妈妈读到有个小姑娘得了金杯的时候, 太阳和云朵瞪大了眼睛, 似乎也想听一听新闻报到是如何介绍的;最后, Amy说她也会吹奏笛子时, 太阳和云朵都皱起眉头躲在窗帘后面, 妈妈也捂着耳朵皱着眉头, 说明Amy吹奏的不是很好, 进而引出了妈妈说的那句话——Practise a lot!You will win a competition too.对于图片的阅读会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也会比较自然的使学生体会理解妈妈最后说的话, 从阅读到理解到情感的渗透教育可以一气呵成。

我还还关注到了教学中知识关联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关联, 就是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 有效的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 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有效拓展学生对新知的运用, 为新知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语言知识点是前后关联的, 既关联知识本身, 又关联相关的学科。如《新标准英语》教材中一年级出现了对于颜色的语言学习, 教师就可以很好的与学生的美术学科相关联, 通过三原色之间的调色融合的实践操作, 帮助孩子将语言学科和美术学科相关联。再如, 学生对于巨石阵的学习, 可以很好的与之前学习过的有关于伦敦的景点介绍等地理常识相关联,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2 针对教与学的风格不受重视的量表开发

课堂是有个性、有生命的, 既展现了授课教师教学风格, 也体现了学生参与学习状态。无论什么样的课堂, 都是教与学的动态反映。

在课堂观察中, 我们往往以量表和数据为依据, 重视理性的分析, 忽略了包含教学个性的细节, 比如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个人特征、学生的性格特点等, 使课堂观察显得共性有余而特点不足。

通过听课教师的观察记录, 或者是教师对录像课的课后记录, 都会很直观的反馈出教后在哪些层面上的风格上更突出些, 更有创造力和个性。

我认为, 课堂察量表的设计与开发应当是“自下而上“的课堂观察主题的确立与量表的可开发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后确定自己想要被观察的点, 即观察点的提出;在教研团队中与其他教师研讨, 最终确定观察点;开发设计课堂观察量表;通过具体的课例观察教师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并进行数据的分析, 在调整改进教学的同时, 对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我通过自己的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教学改变时引发的思考和困惑, 进行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使用, 帮助我不断的解决问题, 改进自己的教学。课堂观察的视角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的选择应当是来源于教学, 服务于教学, 要能够通过观察促进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嬗变, 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 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该文通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运用课堂观察的理论, 通过针对具体问题的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更好的以数据说话, 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的改进。

教学任务表 篇9

《C S S样式表》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第五章的内容。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学生如果没能很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就容易形成畏惧心理, 影响后面的学习。为了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 切实地体验样式表的超凡“魔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C S S样式表在网页制作中的功能;初步认识样式表的书写格式及基本含义;会简单应用自定义样式。

过程与方法:掌握C C S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百年恩来”站点的美化, 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C S S样式表的优点, 掌握样式的不同应用方式及其控制范围。

难点:能够分辨嵌入式样式与自定义样式;掌握C S S代码的书写格式。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历了站点的制作及发布过程, 初步认识H T M L基本标签及动态网页的相关概念, 了解了客户端脚本语言的特点并学会输入简单的J a v a s c r i p t代码, 为C S S的学习做了铺垫。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大家是否为自己的博客“换过皮肤”?据我所知部分同学在新建博客时用过这个功能, 下面我为大家演示一下“换肤”的过程。

教师展示博客, 进入博客后台换模板, 更新。再刷新首页, 并浏览分页面。

师:除了博客, “换肤”还应用在哪些地方?

生:论坛、Q Q空间、Q Q、播放器……

师:如何实现“换肤”呢?

教师打开“皮肤”文件夹, 包括主模板与分模板文本文件、图、一个C S S文件。

师:大家知道C S S文件的作用是什么?

生:不知道。

教师进入主模板, 剪切链接代码, 更新, 首页发生变化。之后, 教师把刚才剪切下的代码重新粘贴, 更新, 页面恢复正常。

师:刚才老师剪切下来的这句话, 是不是很重要?它的作用是什么呢?这句话是将C S S文件应用到相应的模板中, 从而控制页面显示效果。那么, C S S是什么?

2. 转入新课

师:相信大家在制作网页时对H T M L早已熟悉。随着I n t e r n e t的发展, H T M L排版和界面效果的局限性日益暴露, C S S解决了这个难题。可以说, H T M L的T a g定义了网页的内容, 而C S S决定网页内容如何显示。C S S有4种方式可以将样式表加入到H T M L文件中, 分别为外联、内联、嵌入和自定义。

3. 第一次任务环节:体验外联样式的应用

师:本节课, 我们以“百年恩来”主题站点为载体来体验样式表。

学生实践:浏览“百年恩来”半成品网站 (如图1, 应用了外联样式) , 手动操作“换肤”。打开文件夹, 用记事本打开名为q.c s s的文件, 把代码中b g 1.jpg改为bg.jpg, 得图2。q.css就是外联样式文件, 先在网站中应用外联样式文件, 之后可以通过修改此文件达到控制全站的目的。

师:本环节我们要学习如何应用外联样式。

教师分发半成品站点 (如图3, 没有应用样式) , 包括现成的C S S文件、4个网页文件及i m a g e和其他素材文件夹 (包括外联、内联、嵌入和自定义样式代码与应用提示) 。操作步骤如下:

(1) 打开i n d e x文件, 浏览相关网页。

(2) 打开名为“外联样式代码”的文件, 复制链接代码, 粘贴到4个网页文件的h e a d区。

(3) 刷新I E, 浏览效果。

师:大家来挑一挑当前页面的不足之处。

生:字太大了, 颜色不协调;首页链接不好看, 周总理的图片更突出些就好了;效果少了。

解决第一个问题, 体验对C S S样式表的简单修改。

师:第一个问题大家一定能解决。简单分析C S S文件的内容 (对b o d y字号大小、颜色控制的代码侧重点拨) 。文件中最后一句有些特别, 它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是一个谜, 到时候我将为大家揭开谜底。首先请大家自行解决第一个问题。

教师分析C S S文件内容, 学生操作, 解决第一个问题。教师利用大屏幕转播某个学生的屏幕, 请他展示改动的代码及效果, 并做最后补充。

设问引入, 解决第二个问题。

师:大家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可以看到, C S S能控制所有应用此样式的页面, 这为网站建设带来了方便。但所有的网页样式相同, 又失去了个性。如果希望个别页面与众不同, 应当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内联样式表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这种样式的应用方式只能控制本页面。打开素材包中名为“内联样式代码”的文本文件, 复制, 然后用记事本打开i n d e x文件, 把代码粘贴到首页的h e a d区, 浏览网页是否有变化?

生:没有。

师:大家想想为什么没变化?原因是H T M L不能识别代码。可以在这段代码的首尾分别加上标签。之后会出现什么效果呢?这个盖头留给大家自己来揭!

4. 第二次任务环节:体验内联样式表的应用

学生复制相应文件中的内联代码, 粘贴到首页h e a d区, 并加标签。

师:大家是否发现外联与内联代码中的问题?

生:对于i m g, 内联与外联全定义了。

师:对于一个标签, 外联和内联样式都定义了, 在应用时哪个会起作用?

生:从现象看是内联在起作用。

师:对, 在应用样式时有个规则就是“就近”, 这个“近”是控制代码离应用标签的远近, 我们对这个问题不展开。

再次设问, 学习嵌入样式的应用, 解决第三个问题。

师:同样的标签如何实现不同的效果?这涉及标签的个性设置, 嵌入式样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打开名为嵌入式样式代码的文本, 分析代码, 将它复制到首页中周总理照片的i m g标签后, 浏览网页。

师:我们再做一个假设, 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功能, 设置了一个样式, 不特定针对哪个标签, 而是哪个标签都可以应用, 就像制作一顶漂亮的帽子, 不为特定的对象, 而是谁想用都可以。

生:……

师:之前在分析外联样式表时, 老师有一句代码没有分析, 说这是一个谜, 现在我为大家揭开谜底, 那就是一个自定义样式。我们再来看这句话, 它的格式与前几句不一样, 它是以点开头的, 如果没应用, 这句话将不会起任何作用。下面我们就要把这顶帽子戴起来, 大家想一想, 要把它戴在哪个标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 在相应的标答后输入c l a s s=x g 1, 大家立刻就能看到很明显的火焰效果 (滤镜) 。

5. 第三次任务:嵌入样式及自定义样式的应用

师:如果只有某一页才能用这顶帽子, 如何做?

生:把代码放到某一页的内联样式中。

师:对, 在分发的素材中还有更多的漂亮帽子, 大家试着去装扮你的网页。

学生操作, 加样式、改参数……

6. 作品评点

学生利用共享功能发布网站。

7. 教师总结

使用C S S不需要编译, 可以直接由浏览器执行。采用C S S技术, 能够有效地针对页面的布局、字体、颜色、背景和其他效果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只要对相应的代码做简单的修改, 就可以改变同一页面的不同部分, 或者不同网页的外观和格式。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想取得预定的效果, 半成品站点以及所给的样式都要经过精心设计。站点不能随意拼凑, 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四个页面, 其中一个为主页面。

本节课不但让学生对C S S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体验了样式应用的过程, 还对总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受到总理人格魅力的熏陶。

教学任务表 篇10

“双主参与式”中的“双主”,特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双主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 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包括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参与意识,交往、互动的参与过程,以及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

要提高这种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加强课堂教学观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设计了一款综合性、针对性较强的“双主参与式”课堂教学观察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观察内容进行确定,即教学理念、教学特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时间分配,以及学生课堂精彩生成与教师课堂特色行为评价等。其中, 观察结果一栏的相应等级项A、B、C分别表示“完全做到”、“基本做到”、“没有做到”。教学特点可选取本节课突出的特点进行评价, 将相符特点前面的序号填在观察结果相应等级项A、B、C中。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可依据观察内容, 在观察结果一栏的相应等级项A、B、C中打“√”。时间分配一栏要求教师将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填在相应序号的右侧,在观察结果一栏填“合理”、“基本合理”、“不合理”。教师课堂特色行为和学生课堂精彩生成两栏, 可根据课堂观察情况填写,没有时不填写。

总之,“双主参与式”教学是全体师生共同创设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课堂观察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 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观察机制,才能提高“双主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任务表 篇11

关键词:银行存款日记账;银行对账单;T形账户

一、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公式

(1)银行存款日记账调节后余额=银行存款日记账现有余额+开户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开户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从企业开户银行角度出发,以银行对账单余额出发,加上企业已收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入账的金额,减去企业已付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入账的金额。(2)开户行银行对账单调节后余额=开户银行对账单现有余额+企业已收开户银行未收款项-企业已付开户银行未付款项。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上述表达式,学生由于没能很好地从本质上理解银行存款调节实质,认为未达账项调整主体只涉及到企业,不能理解公式中为何加上、减去调整项,导致经常记混、记错上述公式。

二、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编制方法的理解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实质是分别从企业和其开户银行两个主体出发,平行考虑,分别以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对账单余额为基础,对已收款、付款并已入账的事项,无需调整,而对对方已收(付)款并已入账、但自身尚未收到收(付)凭证的事项,需进行调整。

三、T型账户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教学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T型账户方式讲授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主要按以下步骤来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以企业和其开户银行为主体,分别设置其银行存款T型账户,并登记余额。其中,企业设置“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T型账户,该账户性质为资产类,将其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记入该T型账户借方,注明“调整前”,因此,该账户性质为负债类,将对账单上余额记入该T型账户贷方,注明“调整前”。然后,分别从企业和其开户银行两个主体出发,根据未达账项性质,按照资产、负债类账户结构要求,分析调整增加、减少前述两T型账户。具体来说,对“企业已收款入账,而开户银行尚未收款入账”事项,由于企业已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不调整“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T型账户,但因开户银行尚未取得收款凭证,因此,应调整增加“开户银行对账单”T型账户,记入其贷方;对“企业已付款入账,而银行尚未付款入账”项目,因企业已登记银行存款日记,所以不需调整“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T型账户,但因开户银行尚未取得付款凭证,因此,应调整减少“开户银行对账单”T型账户,记入其借方。同理,对“银行已收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款入账”项目,由于开户银行已登记入账,已反映在银行对账单中,因此,不需调整“开户银行对账单”T型账户,但因企业尚未收到收款凭证,因此,需调整增加“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T型账户,记入其借方;对“银行已付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款入账”项目,由于开户银行已付款入账,但企业尚未收到付款凭证,因此,应调整减少“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T型账户,记入其贷方。最后,对上述未达账项按前步骤调整后,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开户银行对账单”T型账户,根据账户结构和性质,得出两T型账户未达账项调整后余额,并据此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其中,“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T型账户调整后余额=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T型账户调整前余额,借方)+开户银行已收款并已入账、但企业尚未收到收款凭证事项金额(借方调整额)-开户银行已付款并已入账、但企业尚未收到付款凭证事项金额(贷方调整额);“开户银行对账单”T型账户调整后余额=开户银行对账单余额(T型账户调整前余额,贷方)+企业已收款并已入账、但银行尚未收到收款凭证事项金额(贷方调整额)-企业已付款并已入账、但银行尚未收到付款凭证事项金额(借方调整额)。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上述两T型账户并非《企业会计准则》法定账户,而是根据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教学的需要,所设置的工具性账户,两账户性质和结构须依据会计准则来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教学任务表 篇12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目前距离5月1日,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财税部门行动迅速,已经下达了全面推开营改增任务分解表。

文件要求各省(区、市)税务机关3 月9 日前完成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关项目组成立,3月10日前做好试点计划等工作准备,4 月28 日前完成试点纳税人交接、应用系统及数据准备、税控系统使用、发票管理、税务系统培训、纳税人培训,此外全程做好试点实施后运行保证,并适时宣传。

上一篇:拓展体育训练下一篇:食品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