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载体教学法(精选10篇)
任务载体教学法 篇1
随着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 各职业院校都在大力推进职教改革, 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始终没有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 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电焊工的技能操作技术性和技巧性要求很强, 要熟练掌握其操作要领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焊工, 就要运用焊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独力地完成电弧焊实际操作中的各项课题。2013年以来, 我院焊工实习车间承担了11级焊接班的实习教学, 以及相关专业第二工种培训任务。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
1 工学一体化
“工学一体化”教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为大家普遍认识。为了满足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 适应学习者个性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职业学习, 培养“高素质”、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劳动者, 积极探索科学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和国情实际的新型课程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目前机电专业最适宜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包括教材、大纲、计划的一体化, 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一体化, 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一体化, 多门课程的综合化, 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经验的一体化。我院焊工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 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 这样一来, 枯燥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 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边学边干, 在做中学、学中干, 教学结合实物, 采用任务驱动法, 情景模拟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 实习+生产一体化
学员学习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面, 学员要初步了解和认识其掌握技能的相关知识, 设备的功用及使用方法, 操作过程的变化了解操作动作的难度及要点, 注意事项和安全事项。从指导教师的角度上看, 认知过程包括讲解和演示两个环节, 从学员角度上看则包括观察、记忆、实践三个环节。传统的焊工教学, 实习和产品生产是分开的, 没有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焊工实习消耗非常的巨大, 这也是很多培训学校不愿开设焊接班级的原因, 为了既能够培训好学生, 又能够获得效益, 故而我们采用实习+生产一体化方式来进行学员的培养, 即结合制作学生用高低床制作、放鞋架、花架、垃圾收子等, ?焊接专业在学生进行了钳工、焊工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 引入典型工作任务“学生用高低床”制作。让学生4~6人为一组, 在老师指导下, 利用4周60学时, 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学生从下料、连接件制作 (包括划线、弯曲成型、钻孔等工序) 、折边、焊接、油漆 (参与) , 甚至加橡胶脚套等各环节进行实践, 以期进行最直接的“工学结合”。
从而使学生们在实习中参与了实际产品的生产, 加工制作的产品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整个生产过程从接到订单、制作计划、现场施工、项目验收、工作总结及评价, 把产品加工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充分体现“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设计教学活动
实习+生产一体化为学员的培养确定好了很好的一种方式, 但是仍然是需要相应的实际任务来作为载体, 故而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 来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对学生进行焊接结构生产及焊接工艺教学时我们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下:
工作情景描述:新校学生宿舍投入使用后, 急需大批量的学生用高低床。
结合制作学生用高低床制作, 基本流程为:了解客户的要求→初步设计→与客户沟通确定方案→设计图纸→放样→加工制作→表面处理→涂装→包装→安装。
1) 工作步骤一:明确工作任务
能够根据基本流程确定工时、工作内容、工艺要求, 并在老师指导下分小组进行。
2) 工作步骤二:生产现场布置
熟悉焊机、焊材、切割机、气瓶、气割、焊接辅助工具等, 布置生产现场。
3) 工作步骤三:制作工作计划
各组能根据图纸, 布置施工现场, 制定工作计划, 领取材料, 工具等。
4) 工作步骤四:加工制作
让学生4~6人为一组, 在老师指导下, 利用4周60学时, 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学生从下料、连接件制作 (包括划线、弯曲、钻孔等工序) 、折边、焊接、油漆 (参与) , 甚至加橡胶脚套等各环节进行实践。
5) 工作步骤五:工作项目验收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对床体结构、承重能力, 安装等进行逐项验收, 包括刷漆、所加的橡胶脚套等进行验收, 保证坚固耐用, 美观大方。
6) 工作步骤六:总结与评价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 学会客观评价, 总结自己;通过互评、自评、教师评价, 使学生建立自信, 能够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展现自我。随着“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尽管尚未毕业, 但学生已经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工作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高就业率, 近年来, 学生的取证率一直是100%, 不少学生还获得了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这使他们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几年来,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同类院校的前茅, 去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今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明年才能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已经被用人单位所“预订”。
4 结束语
总之, 我院焊工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 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 这样一来, 枯燥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 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边学边干, 在做中学、学中干, 教学结合实物, 采用任务驱动法, 情景模拟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充分营造了企业工作生产的环境, 紧紧围绕典型任务,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 使学生从学校走出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变电设备异常故障处理办法[M].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9.
[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高级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任务载体教学法 篇2
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倪同亮
【摘 要】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上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及标记基因等,如果目的基因自带启动子,是不是就不需要加启动子呢?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用同一种限制酶酶切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载体是不是最佳选择?文章主要就这两点进行分析归纳,旨在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关键词】基因表达载体;限制酶;黏性末端;平末端;启动子;乳腺生物反应器
新课程实施已逾十年,伴随着教与学、学与考,高中生物课程知识体系及高考的考察重点已趋于明朗化。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卷频繁对选修Ⅲ“基因工程”这一知识点进行考察,尤其对“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这一核心步骤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的考查可谓层出不穷。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应强化以下两点的教学:
一、关于启动子的选择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所以在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上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及标记基因等。一个基因包含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启动子位于编码区上游非编码区序列,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翻译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那么,启动子的选择有要求吗?
我们知道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取、有人工合成:如反转录法(cDNA文库)、PCR、直接合成等。人工合成的目的基因往往不含启动子、终止子等,这就必须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加入启动子,否则转录无法启动。问题是加入的一定是原目的基因中的启动子吗?另外,如果是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的目的基因是含启动子的,那么,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是不是就无需加入启动子呢?
人教版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21页在讲述动物基因工程应用前景时,提到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将药物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通过显微注射等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将受精卵送入母体,使其发育成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进入泌乳期后,可以通过分泌乳汁生产所需要的药品,称为乳腺生物反应器。请注意:基因表达载体上的启动子并不是药用蛋白基因自带的启动子,而是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这也体现了有些启动子具有特异性,如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只会在乳腺细胞中启动基因的转录,从而使得药用蛋白基因能在乳腺细胞中成功特异性表达,以此从乳汁中获得药用蛋白。
二、关于限制酶的选择
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其核心是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而结合是否符合要求,限制酶的选择至关重要。限制酶的作用是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DNA经限制酶酶切产生的DNA片段通常有两种形式――粘性末端和平末端。
人教版选修Ⅲ教科书第11页写到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与载体,因为切割后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末端之间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而形成重组DNA分子,但此方法是最佳选择吗? 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和教学实践,就限制酶选择的优缺点归纳如下:
1.单酶切(用同一种限制酶酶切)的优缺点。如教材所述,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与载体。这是最易操作的一种方法,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与载体在同种限制酶作用下会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这两个黏性末端通过碱基间的互补配对而连接,进而形成重组DNA分子,但存在着明显的缺点:①酶切后的载体与目的基因在DNA连接酶作用下会发生自身环化。原因是酶切后的目的基因和载体的两端各有一个黏性末端,这两个末端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而使目的基因和载体都会发生首尾相连,从而形成环状DNA分子(载体―载体连接和目的基因―目的基因连接),甚至出现多个载体、多个目的基因连接而成的环状DNA分子,这就加大了筛选的工作量。②目的基因与载体的反向连接。目的基因的插入是要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正确表达(转录),如果载体和目的基因的酶切使用的是同一种限制酶,那么,目的基因的插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目的基因的最前端刚好插在启动子下游,这样可以正确表达;另一种刚好相反,目的基因的末端插在启动子的下游(目的基因旋转180度),目的.基因则无法表达或表达错误。这两种重组DNA分子,其中只有一种是我们所需要的,同样也加大了筛选的工作量。
2.多酶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限制酶酶切)的优缺点。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限制酶去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载体,较常见的是用同一组两种限制酶去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载体,两者都会产生具有两种不同的黏性末端的DNA片段,黏性末端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从而形成重组DNA分子。
多酶切的优点是可以克服单酶切的两大缺点:一是多酶切后目的基因与载体的两侧的黏性末端不相同,因此不会发生自身环化(载体―载体连接和目的基因―目的基因连接)现象。二是可实现目的基因与载体的定向连接。如紧靠启动子下游的是EcoRⅠ位点(GAATTC),而BamH1位点(GGATTC)在后面;目的基因的前端是EcoRⅠ位点,末端是BamH1位点,酶切之后插进去,就可以保证目的基因的前端刚好插到紧靠着启动子的下游,且只产生一种重组DNA,目的基因实现定向插入,这样就可以正确表达。
当然,多种酶酶切的缺点同样存在,用多种酶切割,由于每种限制酶的最适作用条件往往不同(如最适温度、pH值等),所以一般不能将两种酶放在同一环境中使用,而是要进行两次操作,需更换培养液,以保证酶的高效性。因此,使用多酶切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较单酶切要复杂得多。
3.慎重选择切割出平末端的限制酶。如果备选的限制酶酶切产生的末端是平末端,则可用相同或不同的限制酶分别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载体,因为即使是两个不同的平末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也可以任意连接。此方法的优点不需要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载体具有相同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减少了对载体的挑选和改造的工作量。但在实践中,极少用平末端,因为平末端的连接效率比较低,且也会出现目的基因―目的基因、载体―载体的自身环化现象及目的基因和载体的反向连接现象。一般只有在找不到合适切成黏性末端的酶切位点而有平末端切口的情况下才使用。
教师的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来自于自身的学习、来自于高考试题的感悟、来自于学生课堂的质疑……我们不可一成不变地照本宣书,而应该做一个发现者、改革者,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1-21.
[2]周荷静。限制酶的多种切割方法及其在高考题中的体现[J].中学教学参考,,(9)。
任务载体教学法 篇3
关键词:政治思想;形势宣传;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促进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在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新常态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把握导向,更好地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发展要求,在承优创新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是各级党组织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这一论述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党务工作者,用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导落实基层工作,把“目标、需求、问题、实绩”四个导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罗盘”,把企业改革稳定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磁力线”,承上启下,履职尽责,合力开展形势任务宣传,不失为找准定位,有所作为,努力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思考和有益做法。
明确目标,增强形势任务宣传的针对性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目标是引领的方向,形势任务宣传服务要“于实处用力”,防止脱离基层工作的实际。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要从企业和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基层的实际工作出发,把公司上下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思想先行,有计划开展形势任务宣传,努力把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工作部署上来,统一到目标任务上来。认清市场竞争和发展变化带来的压力挑战,完成目标任务的艰巨性,树立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认清企业重大改革举措的重要意义,确保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的利益相关性,力求取得能理解接受的效果;认清广大员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变被动解释为主动引导。通过形势任务宣传,认识认同“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更好地服从服务集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中心工作服务,为完成2015年公司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强港梦想不懈努力奋斗。
满足需求,出新出彩确保宣传载体丰富性
针对企业“点多、面广、流动、分散”的特点,以及员工思想需求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注重深入基层倡导新风尚,以实际行动务实“做三员”发挥“三作用”,在365天中,善于抽出时间到最艰苦的作业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聚焦、记录现场员工繁忙辛苦的工作场景,与一线员工打成一片。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服务的“有形产品”升级为“数字产品”,高效推进“编、采、通”,在时间上实现质的飞跃,把原本以“天、周”计时的传递时间,即刻传递给港内外所有单船、四面八方的各个基层部门,100%覆盖到党小组和船(班)组。
解决问题,求真务实注重思想工作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强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此,要坚持把思想工作与凝聚力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春风化雨中,滋润员工的心田。这一体会认识,来自于企业有效纠正单船“双瞭望”不到位、机舱值守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从务虚到务实所发生的“三个改变”:即单船安装视频从反对声多改变为反对声很少、抵触接受改变为平和接受、“两个不到位”问题从比较多改变为非常少,最终增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遵从性的突出事例,说明思想工作的着力点要求真务实深入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确保安全生产。
要围绕重点任务,开展榜攻关示范行动,以发展的力量激励人。以“创新引拖保障技术,提高港口作业效率”为主题,重点围绕洋山港超大型集装箱船双窗口作业、洋山港能见度500米以上船舶通航作业、外高桥港区大型集装箱船反潮水离泊作业及冬季强风季节引拖作业等课题,以及重点难点工作,组织开展揭榜攻关示范行动深化立功竞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攻坚克难,争创佳绩、再立新功。
要立足岗位,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潜在的力量激励人。围绕“改革当先锋、为民作表率”的主题,把“潜力就在岗位上”主题实践活动与“劳动最光荣,一线最精彩”主题宣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你我行动中,如实反映主题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果,在形成上港集团“百佳”实践成果案例的基础上,多角度展示责任担当奋发有为的人文精神,多层次交流严格管理“寻差、补差、纠偏”的典型实例,深入挖掘和宣传身边的闪光点,续写上港故事,共同寻找“身边的感动”,激励员工挖潜增效。
总之,把思想工作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理解人、激励人、培育人,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宣传服务激活员工“精气神”,绽强港建设之花,铸精神文明之魂,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生动诠释创先争优的实际意义,发展企业,成就员工,加油鼓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不断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营造责任担当、成果共享的和谐幸福企业
任务载体教学法 篇4
关键词:对等网络,网络学习,代理,任务载体,设计模型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网络教育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而P2P等新技术的出现也给不断发展中的网络教育带来了新的特点[1]。对等网络(P2P)消除了传统网络教育系统中服务器这一瓶颈,通过系统之间的直接交换实现了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共享,使得网络上的沟通更加容易。研究表明:P2P可应用于网络学习中的资源共享、协作空间构建、资源搜索以及科学研究等诸方面,例如暨南大学研制的教育资源系统PBERS[2],P2P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国内外对P2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拓扑结构和资源搜索算法等方面,这些研究已大大地提高了P2P网络的工作效率,但是在网络带宽、线路利用率、负载平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3],而这些不足也必将制约着网络教育的发展。
人工智能领域中Agent技术的出现正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一方面,Agent具有移动性[4],它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自主地在节点间移动,并且通过与目标节点(相当于提供服务的节点)的本地通信来完成自己的操作,因此,它较少依赖网络传输这一中间环节减少了传输的数据量,降低了系统对网络带宽的依赖。另一方面,Agent可以复制、派遣子Agent到其他节点进行操作并返回结果,因此可以把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派生出的子Agent携带任务到不同的节点上执行,这种方式提高了任务执行的并行性,增加任务完成的速度。同时,Agent技术的出现为教育智能化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Agent是能够自主学习的代理实体[5],它可以通过感知自身和环境中的信息,自主采取行动实现一系列预设学习目标或任务。另一方面,Agent具有协作性,多个Agent可以相互通讯来协调彼此的行动最终实现学习目标[6]。在这里,我们可以把Agent看作是携带有特定学习任务的载体,它通过迁移至远程节点获得任务对应的学习资源并且进行处理。这也就是本文所提出的以Agent为任务载体的P2P网络学习平台设计思想。
基于该思想,本文描述了一个以Agent为任务载体的P2P网络学习平台系统设计模型,该模型除了提供Agent系统定义的基本功能外,还定义了多种Agent来支持整个系统的构成,管理等功能,并且通过分层的思想简化了平台的开发过程。
1 相关知识
1.1 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丰富的和共享的网络化学习资源。
1.2 P2P网络概述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称为对等网或点对点技术。网络中的节点都是对等的(称为对等点),它们可以以任意方式加入或离开网络,具有相同的责任与能力,并协同完成任务。对等点之间通过直接互连,动态共享资源[7]。根据目前P2P的发展,将P2P网络划分为纯分散式P2P网络和混合式P2P网络两大类。纯分散式P2P网络是指所有参与的计算机都是对等点,各对等点之间直接通讯,自始至终完全没有中心服务器对对等点间的信息交换进行控制、协调或处理。而混合式P2P网络则依赖于中心服务器去执行一些功能。[8]SUN公司开发的JXTA作为现在开发P2P的一个标准,用以解决现代分布计算,尤其是P2P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它的核心是一组协议规范,定义了一个网络模型和通信方式。
1.3 Agent概述
Agent是在一定环境下自主运行的软件实体,它具有学习性、知识性、主动性和协作性等特点,agent之间可以相互通信、学习并感知。在多agent系统中,Agent可自主地在异构的网络按照一定的规程移动,寻找合适的计算资源、信息资源、或软件资源,利用与这些资源处于同一主机或网络的优势。就近处理或使用这些资源,代表用户完成特定任务。[9]创建、解释、执行、传送和结束Agent的平台称为Agent系统。Agent系统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系统级功能和语言级功能,前者主要处理Agent的移动、命名及安全,提供Agent执行的运行时系统;后者主要处理Agent编程模型和原语,提供给用户进行自己的Agent程序设计功能。迄今为止,己有约60多种Agent系统存在,例如最早开发的基于Java的移动Agent系统Aglet。
2 以Agent为任务载体的P2P网络学习平台
P2P改变了互联网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因此,P2P使网络上的资源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共享,然后通过这种共享来满足P2P网络中广泛的、复杂的和不可预测性的应用需求。在此,对于P2P中学习者学习请求的响应过程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思路:当某节点的用户提出一个学习请求,其中学习的目的是合适的共享资源的获得,因此,可以将这个大而复杂的学习请求按照一定的策略分解成许多较小较简单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在网络节点中通过调度获取所需资源并且分布处理资源,最后将最优的学习资源返回给学习者。这样,学习请求的完成充分利用了P2P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资源,而且使若干小任务共同分担了学习的责任。
将Agent引入P2P网络中,可以把学习请求分解后的每个任务看做是Agent,即作为任务的载体,它能够携带任务执行的代码以及任务执行的条件、结果等一系列变量,Agent通过迁移至远程节点获得学习任务对应的学习资源并且进行任务处理,这也就是本文所提出的以Agent为任务载体的P2P网络学习平台思想。
2.1 平台设计模型的整体结构
以Agent为任务载体的思想将Agent技术作为P2P网络应用系统逻辑抽象和物理实现的工具,将P2P网络中的学习资源、任务等实体抽象为Agent主体。其运行环境是多个节点连接的P2P网络,它的核心内容是Agent在节点之间的移动过程以及Agent与运行环境之间、Agent和Agent之间、Agent与用户之间的交互过程。本文根据Agent系统和P2P网络系统的各自特点,提出了一个能够满足上述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模型。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1)P2P网络层:现存的P2P系统都有不同的设计和特点,在程序员理解了每个系统协议的细节后,他们可以选择一个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在其上构建Agent应用系统。
2)Agent服务层:分布在P2P网络上各个异构的计算机系统上的Agent服务层构成了Agent支撑环境的基础。在这一层里,必须通过某些系统Agent来提供公共服务。
3)Agent应用层:这是整个系统中最高的层次,它直接负责和学习者的交互。一方面接受学习者的查询请求,另一方面按照学习者的要求提交查询结果,应用层把学习者的请求和参数按照代理层要求组织好,然后把它交给代理层。
4)代理层:是整个系统中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部分。这一层就是按照用户的要求生成学习者的代理对象(Agent)。把代理返回的数据进行提取,加工生成学习者所要求的提交格式,返回给应用层。把生成的代理对象传给Agent服务层。
2.2 节点代理集
节点代理集是指在P2P网络中注册的代理(Agent)的集合。为了满足目前P2P网络广泛的应用领域,以Agent为任务载体的P2P网络学习平台至少需要具备四个功能:处理学习请求;按照请求派生Agent;执行具体任务;管理节点学习资源。而这些功能的完成将依托于节点代理集中的各类Agent的设计。
以Agent为任务载体的P2P网络学习平台中的节点代理集,集成了P2P网络和Agent系统的有关功能。它将Agent技术应用到P2P网络中,P2P网络节点可看成是一种Agent系统的集合,它负责提供节点服务,共同完成学习者请求。每个节点代理集中的A-gent独立异步地进行操作,某些Agent由于特殊的关系要依靠其他的Agent来完成任务。P2P网络中的Agent是对等的关系,每个Agent可以是任务的执行者,也可以是任务的请求者,Agent彼此交互合作完成任务。本文主要描述了组成节点代理集的四类Agent请求Agent、任务Agent、策略分析Agent和资源调度Agent,如图2所示。
1)请求Agent(Request Agent)
学习者的学习请求通过请求Agent来表示。代表学习者或应用程序与目标环境交互完成某种行为,充分发挥Agent的智能性,达到用户的要求。请求代理是学习者访问P2P应用系统的接口,其主要功能为:
接受学习者的请求;
决定是否响应该请求;
按一定格式封装学习者的请求,并传递给策略分析Agent;
将策略分析Agent汇总的结果集返回给学习者。
2)策略分析Agent(Strategy Agent)
按照应用需求针对学习者请求使用不同的任务划分策略;
派生出若干的任务Agent;
决定任务Agent的派遣地址,并通过P2P网络层接口获得该地址;
派遣任务Agent到本地或远程节点执行任务;
汇总任务Agent返回的任务执行结果;
向请求Agent传递结果集。
3)任务Agent(Task Agent)
每个任务在P2P网络中都有任务Agent与之对应,任务Agent通过迁移向一个或多个资源调度Agent获取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的资源类型可能不同,获取的数据类型也不一样。由此可见,任务Agent是实现应用系统的核心。
4)资源调度Agent(Resource Agent)
在任何一个P2P网络学习平台中,学习资源的获得是完成用户请求的必要条件,而真正完成用户请求的是任务Agent,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资源调度Agent统一管理节点中所有的可用学习资源,并实现任务到资源的映射。资源调度Agent的主要功能是:
接收任务Agent的资源请求;
向任务Agent提供使用该学习资源的调用接口。
3 设计模型的初步应用
为了验证以Agent为任务载体的P2P网络学习平台设计模型的可行性,我们以一个基于讨论组的白板工具为例,对其中部分重要技术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是以JXTA和Aglet为核心,围绕着对等点间的发现及Agent的移动进行。
3.1 基于JXTA的P2P网络实现
本文设定,基于讨论组的白板工具是在一个双层结构的P2P网络模型中应用。双层结构的P2P网络模型结合纯粹的和混合的P2P系统各自的特点,并参考传统的C/S结构,将网络划分为M个域,域内节点分为超级节点(Super Peer,简称SP)和普通节点(Common Peer简称CP)。超级节点由域内功能最强的节点承担或自举担任,负责域内所有节点的管理。[10]如图3所示。
在JXTA中,域可以看做一类特殊的对等组,而一种称之为汇聚节点的特殊对等体可以充当域中的SP。网络结构的实现使用了JXTA提供的net.jxta.*类库,该部分的实现主要体现在SP与Peer的构建,以及为这两者提供的底层服务(发现服务、中心点连接服务,管道服务)之上。
在每个节点上都存在着一个名为AgentPeer类,它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并加入一个符合用户请求的对等组,当然,如果该对等组不存在,则每个节点必须准备好去创建对等组,同时还要完成其它节点发现。
1)发现现有的对等组公告。
寻找本地缓存中以前发现的通告:发送PDP请求,以发现通告。在getLocalAdvertisements()方法中使用Discovery.GROUP类型。对等组通告的Name标签字段用来搜索对等组,其中Name标签的值为用户请求加入的讨论组名称,任何本地缓存中的对等组通告若类型、属性/值对匹配,那么将通过此方法返回。
如果在本地缓存中没有找到通告,那么就在NetPeerGroup中通过getRemoteAdvertisements()方法发送发现请求来寻找对等组通告。由于节点ID为空,因此发现请求将被传播到当前子网中的所有节点上。
在发送了发现请求后,要再次去检查缓存,看是否接收到一些响应。当接收到某个响应时,通告会被自动存储到本地缓存中。
2)如果没有找到现有的对等组,就必须创建一个新的对等组。使用PeerGroup类的getAllPurposePeerGroupImplAdvertisement()方法来创建对等组通告。然后就可以把对等组通告传递给NetPeerGroup的newGroup()方法。该方法将创建新的对等组,并把此新对等组的信息发送到JXTA网络(这样其他节点就能够发现这个新创建的组),NewGroup()方法是自动进行发布的。
3)如果发现了一个现有的对等组通告,对等组通告自身用于例示对等组(尽管它仍然调用NetPeerGroup的newGroup()方法)。在这种情况下,newGroup()方法将加入现有的对等组。它不需要发布对等组通告,因为该通告已经发布。
此外,基于JXTA的P2P网络层还需实现汇聚点服务、节点发现等功能,实现方法如下:
1)刚加入对等组的节点通过discoveryGroupRendezVous()方法发现本组的SP。
2)若该组中没有SP,当前节点将自举成为汇聚节点。使用类RdvListener实现了汇聚服务的接口RendexzVousService,PeerGroup类的getRendezVousService()方法返回汇聚服务的实例。获取了汇聚服务的节点就已经连接到了该服务,它可以使用RdvListener中的方法去连接其它的节点。节点通过调用startRendezvous()方法开始充当一个汇聚节点即SP。
3)汇聚节点的AgentPeer类通过方法DiscoveryGroupPeers()来发现对等组的其它节点,发现过程也是通过通告来进行的,通告以XML形式发送。
3.2 基于Aglet的Agent实现
该部分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Aglet运行环境和几类Aglet的建立。
1)每个节点既是网络中的一个实体,同时也是支撑移动Agent运行的环境,因此在系统启动之初首要任务是建立Aglet运行的Context,完成该功能的类名为ServerStart.java,通过以下语句实现对jxta服务的调用:
2)策略Agent的类名为StrategyAglet,任务Agent的类名为TaskAglet,以下给出它们的具体实现:
StrategyAglet.java:该程序运行于每个节点上,它通过getAgletContext.creatAglet()方法创建taskAglet,将StrategyProxy传递给taskAglet,该方法返回taskAgletproxy,StrategyAglet可以使用taskAgletproxy和taskAglet通信;通过taskAgletproxy.dispatch(target)方法,将taskAglet派发到其它节点上,其中的参数target是atp协议的地址。通过方法agletArrived(ContextEvent ev)侦听是否有远程节点的TaskAglet的到达。
taskAglet.java:taskAglet在节点的context下由StrategyAglet创建,并被分配一个唯一的ID,通过StrategyAglet创建taskAglet时传递过来的StrategyAgletProxy,taskAglet可以和StrategyAglet通信,在taskAglet被插入到context中和初始化后,就和驻留在该节点中的StrategyAglet交互,将携带消息传回。由getAgletContext().getAgletProxies()得到在该节点上的所有aglet枚举,nextElement()方法用来得到当前枚举指针的下一个Aglet的Proxy对象,通过hasMoreElements()可以确定当前枚举指针后还有没有aglet。
3.3 运行界面
通过图4程序界面,P2P网络中的节点可自主建立或加入某一讨论组,并且属于同一讨论组的成员节点通过白板界面进行即时交流。
4 小结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模型,P2P消除了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差别,它的概念、内容、涉及到的技术领域不断发展、变化,影响力越来越大,己经被公认为下一代的互联网,因此P2P技术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结合P2P和Agent技术的特点,针对以Agent为任务载体的P2P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研究,提出其设计模型,该模型根据系统设计的功能和特点,把作为载体的Agent分为四种类型:请求Agent、策略分析Agent、任务Agent和资源调度Agent,充分发挥了Agent的自主移动性。同时,通过实例对文章所提出的设计模型进行验证,为今后基于Agent的P2P网络教育系统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但本文的研究只是利用了Agent的自主性和移动性,而没有利用Agent的智能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引入智能系统,从而让Agent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金辉,龚德良,向建国,等.基于JXTA技术的网络教育资源和学习模式的研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6,25(3).
[2]张彦军,姚国祥,周洋.基于P2P的教育资源网络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5).
[3]王先兵.基于对等网络移动Agent技术的Agent-P2P框架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1.
[4]吕玉海,徐学洲.移动Agent技术的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29(3).
[5]Hendler J.Making Sense out of Agents[J].IEEE Intelligent System,1999(2).
[6]Lopez A M,Jr Donlon J.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Educ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1(2).
[7]陈妹,方滨兴,周勇林.P2P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3):20-23.
[8]张联峰,刘乃安,钱秀槟,张玉清.综述:对等网(P2P)技术[J].网络、通信与安全,2003(12).
[9]马晓星.基于移动Agent的远程高性能计算环境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学问论文,1999.
任务载体教学法 篇5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将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导入
出示几幅作品:图收获画像砖
图陶俑
清明上河图
问题:在仔细观察上述作品后,你能理解他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1)让我们知道农耕和射猎仍是较为普遍的生产方式。
2)俑是古代用木和陶制作成的陪葬雕像。从这些俑上我们可以发现,秦代上层社会盛行厚葬之风。规模庞大的军阵反映了秦代军事力量的强大。当时的军人包括多民族的成员,陶艺成就非常高,人物造型注意个性特征。
3)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广阔性和多样性,是12世纪北宋时期中国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社会安定,市场繁荣,经济活动频繁,人员职业多样„„(倒尿壶)4)这些东西具有实用价值吗
教师归纳: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得的。即使文字出现之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能带给我们美感和实使用价值,还可以通过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人们提供许多信息,以便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文化及诸多方面。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板书)
一. 新授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是,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副作品,看看这些作品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文化信息。狩猎——岩画 非洲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问题:从这件岩画作品中,我们能知道当时非洲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 PP:大约在200——3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最初的生产方式是狩猎,以后逐渐发展到种植和养殖。在当时,人们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大家共同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这件作品描绘了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他告诉我们,原始人狩猎的工具极为简陋,只能以集体的力量获得足够的猎物,以此保持人类的生存。
簪花仕女图
唐代
周昉46*18cm
问题:1)从作品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2)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饰和精美的首饰中,你觉得唐代防治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3)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解释:
1)从作品描绘的几个贵族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的情节,让人感到上流社会贵妇虽然物质生活富足,但却精神空虚,百无聊赖。
2)从画中描绘的轻纱蝉翼般的华美一群,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是相当的高超。
3)反映出当时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是丰腴,而非我们当代的苗条。展示其它唐代绘画:
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萱——这件作品描绘了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二姐虢国夫人及其随从们,骑马郊游的行列。整幅画不画背景,华丽的骏马,人物鲜艳明快的服装,是整个队伍如花团锦簇。
捣练图 张萱描绘贵族妇女捣练,熨练,缝制的情景。
内人双陆图
韩滉
这是一幅两人对弈,两人观棋图。人物疏松而紧凑。内人即宫中之人,双陆即在唐代非常流行的一种棋类活动。
比较思考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了那些信息。唐代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通过以上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懂得如何分析作品的文化含义,进一步讨论,将巩固这些方法。
三.学生活动
1. 分组讨论书中作品,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1)服装组的图片讨论 2)北京街道的图片讨论 3)建筑图片的讨论 4)五页工艺品的讨论。
2。解决问题
每组代表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2. 教师学生共同补充归纳总结。(使用课件讲解)1)工艺品的讨论:
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不是,而是辽金游牧民族的皮囊式壶形。这种样式在唐出现,生动形象的反饮料唐代各民族的交往。
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的面目特征看,他们是哪里的人?——骆驼引颈直立,神情悠闲。背上垫着圆毡,毛毯,驼架上有乐舞俑五人:前三人为胡人(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后两位为汉人。胡人所弹奏的乐器是一种波斯式的四弦曲项琵琶。此雕塑表现了不同民族的艺人在一起表演,反映了当时唐代交通发达,社会交往活动频繁。
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的面目特征看,他们是哪里的人?
2)建筑图片的讨论:
教堂和道观共同的作用是供奉各自神灵。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英国教堂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沿用了古希腊的立柱和罗马穹隆顶,高耸的坚定将人的意识倒入天国。
中国道观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来与自然融合的哲学特点。思考与讨论
1、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说一说它们不同的建筑风格。
2、这些建筑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与思想?强调了什么精神?
3、试分析几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楼》山西——佛教是沿着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化。佛教建筑散发着一种现实的、人本的气息。温婉馥郁的庭院,平易近人的体量,更多显现出安详与平和的气氛。
《布达拉宫》(西藏)————藏传佛教建筑,高117米,长360余米,历时50年建成。以雄伟、辉煌、壮丽。粗犷震撼人心。
《白云观》(北京)————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与自然融合的哲学思想。
坐落于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不仅是北京最大的道观,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有“全真第一丛林”之称。
《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英国)——+——教堂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立柱和罗马穹窿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导入“天国”。出人意料的体形。动荡不安的气氛是它的基调。
万神庙》(罗马)————它的顶盖是一个直径四十多米的巨大穹窿顶。在穹窿顶中央,开有一个直径八米多的圆孔,一束强烈的阳光从中直射而下,辉映着神殿的每一个部位。古罗马人认为:这是人与天上交流的通道,充满神秘而神圣的感觉。
语境:词汇教学的有效载体 篇6
一、依托原有文本语境, 帮助理解词汇
文本中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语境, 它的完整性和趣味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言语的意义, 有利于他们根据情节发展和配套的插图, 猜想和推测其中的词汇和句型。而这样的词汇学习, 比独立的词汇学习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实例一:朗文教材3A的Storytime, 是讲述一个有关发型的小故事———A new haircut。其中有一个目标词汇是a cyber-look haircut。当笔者尝试用中文或者简单的英文来解释这个词时, 有些困难。最初设计中, 笔者从网上找出很多发型图片, 并将a cyber-look haircut的发型也添加在其中。在展开故事之前, 和学生进行Free talk.在自由讨论各自最喜欢的发型时, 渗透入目的词汇的教学。但在反复阅读了这个故事后, 笔者作了修改, 尝试在故事语境中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发型。在学生带着问题Who needs a new haircut?看了故事Part 1的e-book后, 学生找到了故事主角Tim。笔者适时地出示了Tim原先的照片, 一个有蘑菇头发型的小男孩。在抛出第二个问题What kind of haircut would Tim like?后, 让学生跟着录音模仿, 同时找出目的词汇———a cyber-look haircut。同时出示Tim的第二张图片———一个类似于僧侣monk的发型。在故事语境中, 结合文本相关的图片比较, 学生对a cyber-look haircut这样的发型了然于心。
故事作为一个完整的情境, 教师不应该去破坏它。而且在一个课时中, 如果添加过多的情境, 容易让学生混淆, 从而模糊了对目标词汇的理解。通过故事本身的图片和语境, 学生完全有能力融入其中, 并获得所有的信息, 不需要借助额外的情境来辅助理解。
二、创设有效的语境, 直观形象地教学词汇
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 将词汇置于特定的语境中, 在创设的语境中讲解单词, 能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实例二:朗文教材3A中的Chapter 4 At the school fair中, Part A有两个目的词汇wallet和purse。
第一次设计:笔者在出示纸币和硬币的图片时, 用英语解释了这两个单词的意思。A wallet is a small flat leather case for holding papers and paper money.A purse is used for carrying both coins and paper money, usually used by a woman。在对照着paper money和coins的图片, 结合wallet和purse的图片, 学生一时似乎理解了单词, 但很快, 短暂性理解消失了。
第二次设计:本课时的语境是, At the school fair, the children are raising money for the homeless.笔者将讲台设成了一个小小的stall, 将各种物品摆放在stall上。笔者要求学生男女搭配成一组, 男同学自制一个wallet, 女同学自制一个purse, 同时准备一些总额100港币的纸钱。在询问了How much is the watch/...please?和How much are the crayons/...后, 用准备好的纸币付钱。在笔者找钱给学生时, 要求学生将钱放入不同的地方:纸币放在男同学的wallet中, 也可以是女同学的purse中, 但硬币要求放在女同学的purse中, 并且恰当地用英语解释wallet和purse的不同。在贯穿于整个课堂大语境中来体会两个目的词汇的不同, 很显然, 更多的学生能了解它们的不同了, 而且不再是短暂性了解。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需要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经验支持, 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认识, 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 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三、捕捉课堂生成新的语境, 巧妙渗透词汇教学
课堂, 我们总是强调预设。但课堂中, 瞬间信息在课堂中无时不在, 根本无法预料。教师若能及时地捕捉和处理教学中稍纵即逝的信息, 并灵动地生成新的语境, 会使课堂产生无法意料的精彩, 还能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上获得最大的收益。
实例三:本册教材中, 基数词和序数词是分量比较重的两个知识点, 而学生总是对十几和几十的表达发生混淆。比如总是将30读成thirteen, 50读成fifteen。笔者尝试设计不同的方式来纠错, 效果甚微。
Chapter 4 At the school fair中学习Part E, 学生正在讨论音乐会的票价。学生又将90读成了19。笔者抓住了这个错误生成, 灵机一动将错误变成了一次很好的语境, 并巧妙地帮学生纠错。对话如下:
S1:When’s the school concert?
S2: It’s on the twenty-third of April.
S1: How much are the tickets?
S2: They’re 30 dollars each.
S1: May I have three tickets, please? Here’s 19dollars.
S2:Here you are. Thank you.
T: Oh, you are a careless boss. 30 by 3 is 19. Youlose a lot of money.
S2: Oh, no. they are 90 dollars.
当“老板”着急地纠正价格的时候, 其他学生都很开心地笑了。如此巧妙的课堂语境, 很好地纠正了学生的发音错误, 这么成功的词汇教学, 比任何一次精心设计更能帮助学生将词汇内化。
在课堂意外中, 机智处理学生的错误信息, 重建正确的语言结构, 需要教师的有效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堂感悟, 注重课堂的信息生成, 因势利导地将错误引向学生实际生活的英语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多关注学生, 并在课后经常进行课堂回顾和总结, 不断积累经验。
四、增加情境多样化的语篇, 提高词汇的复现率
词汇教学不仅要求理解词汇, 还要求学生很好地运用。“对于刚学过的词汇, 加深记忆的最好办法是在表达中运用, 学用结合永远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最佳途径。” (文秋芳, 2003)
教师要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 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有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实例五:朗文教材3A的Chapter 1, 主题是讨论香港四季的天气和相应的季节性活动。文本原有的语境有:Beeno和Ting Ting讨论香港的天气;Mr Wind和Miss Sun讨论时穿插的天气变化;通过说一说各个季节性活动, 讨论各自最喜欢的季节, 同时复习天气特征;调查同学的最爱天气;学习有关天气的歌曲, 并尝试自己编一首新歌。
笔者在此基础上, 在教学过程和复习时增加了更多的语境练习。
a.再现语境, 填入关键词, 让旧知复现不枯燥。
In my country, there are _____ seasons. They’re______, _______, ________ and ________. In ________, it’s ________ and __________. We can ________ and_________. But my favorite season is _________. Be-cause I can ____________.What about you?
b.利用书本原有图片, 整合成一本电子绘本。
文字如下:Beeno and Ting Ting are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in Hong Kong.Look.In spring, it’s warm and foggy.We plant flowers and go to the park.In summer, it’s hot and rainy.We eat ice cream and go swimming at the sea.In autumn.We fly kites and go hiking.In winter, we wear scarves and eat hotpot.And my favorite season is _________.
c.增添相关主题绘本:Four Seasons。在运用现有知识上, 再学习新的词汇。文字如下:
Spring is coming. It’s warm and foggy.Flowers are blooming.Raindrops are falling.“Thank you!Thank you!We are growing!”Goodbye Spring!Summer is coming.Children are swimming.Cicadas are singing.It’s very hot.“Look out!Look out!The ice cream is melting!”Goodbye Summer!Autumn is coming!It’s cool and dry.The corns are smiling.“Watching out!Watch out!The crows are peeking.Goodbye Autumn!Winter is coming!Snowflakes are flying.Children are laughing. It’s cold and windy. “Shhhhhh, animals aresleeping.”
通过一本优美可爱的英语绘本, 以另一种语境出现, 让学生用已学词汇来讨论描述四季画面, 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同时又添入了raindrop, cicada, snowflake等具有季节性强的事物。
通过这些环节, 教师既给了学生更多运用相关词汇的机会, 还渗透了新的语言知识, 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 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
电工技术教学载体的应用 篇7
1 教学载体的选取
教学载体是贮存和携带教学信息并包含完整工作过程的实物。它所传递的是付诸于内在认知反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时往往要跨越直接经验的阶段,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得到间接的知识。不能将教学内容直接投射到感觉系统来掌握知识,要通过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组合而完成。因此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形式各异,利用视觉、语言、肢体等能产生多种感官反射,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载体,是非常必要的。载体不一定复杂庞大,但一定要适合教学目标,并具有连续性,利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传递教学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认知反应,激发学习动力,有效地掌握与职业标准相对应的工作能力和技能要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使教学成为快乐的学习活动。
2 教学载体的实施
每一个教学载体实施前,都应对其包含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实施方案,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进行整合。让学生认识到经过职业教育的学习,他们将掌握未来工作实践技能,预先积累专业经验,这些能力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和实际操作才能逐步形成和提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认识元器件,电工工具,了解其作用,到组成简单电路,再到相对复杂的电路,依据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理论有实践,合理序化教学内容,确定适合的学习载体作为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情景中,通过动用自己的眼、手,亲自触摸,参与体验,协作沟通等活动,自主构建知识,主动学习,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尤其能够为他们未来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1 有明确的学习项目为载体
教学载体使教学内容得以表现和传输,面对具体任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清楚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明确检验标准。例如:
学习项目1:配电箱的安装
学习目标:学生能根据配电箱控制的对象,合理分配箱内元件的摆放,导线的选择,以及箱体的安装。
学习项目2:照明灯的安装
学习目标:安装普通照明灯和双控灯。且配电箱内的照明漏电保护开关能接通与分断照明电路。
学习目的:
1)学生会识别元件,会根据电路原理图合理设计元件摆放,并完成电路的连接;
2)学生会选择相应的工具及仪表,并能正确使用;
3)学生会依具安装要求进行自我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总结。
2.2 有明确的学习步骤可操作
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生以分组形式构成学习团队,集体讨论,分工合作,根据工作任务,制订方案,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网络、参考书等),通过完成某些实际任务,帮助学生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
在学习项目1中要求配电箱能够对照明、插座、三相负载等进行漏电保护控制。就需要了解配电箱的安装要求。绘制安装接线图,选择并识别总断路器、3P和1P漏电保护开关、零线汇流排及接地汇流排等所用电器元件。能合理选择黄、绿、红、蓝、黄绿双色导线,进行配线。正确选择并使用相关电工工具,根据配电箱安装要求,在箱体安装高度,箱体内各电器元件的固定,箱内开孔边缘的绝缘保护,相线、零线、接地保护线的铜芯导线的选择,导线颜色的排序,电器元件的接线等方面,进行操作,遇到问题讨论协商解决,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及时给予指导。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完成学习项目的制作。图1为配电箱接线图,图2为配电箱完成安装图。
学习项目2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以此为载体,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与配电箱的安装做到有序衔接。绘制电路原理图,自主进行整体设计,需要了解电器元件符号的规范画法,灯具与开关的连接关系。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电器元件,双控灯的开关与普通照明灯的开关的区别。学会用万用表判断单刀双掷开关的触点位置,灯具及开关的安装位置要符合规范,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电工工具,按照接线规则进行连线,完成照明灯的安装,会用仪表进行检查。图3为照明灯完成图。
3 学习后的评价总结
学习项目完成后展示各小组的制作成果,进行小组间相互评价,将各自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拿出来分享,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协调配合。有利于在下一个学习项目中,更好地发挥其不同的智能强项。通过通电检验的成功,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使其感到学习可以从枯燥变得有趣,将外部的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操作。
设计选择合适的学习载体,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主人,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为目的,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且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也得到真正的提高。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接近真实工作现场的教学环境,有效承载教学内容的教学载体,全程参与的主动性学习,达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教学载体,电工技术,操作实践
参考文献
以问题为载体实现有效教学 篇8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要想解决问题, 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 并结合身边的具体情境, 以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来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经验, 促使学生主动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为解决问题埋下伏笔.例如: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询问, “能否在直线上截取线段?如果能, 端点应放置在何处?”以此启迪学生, 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学生通过探究得知: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勤于思考的学生就会迅速作出反应, 既然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那么射线是不是直线的一部分?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立即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数学是启迪学生思维的一门学科,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 让他们能在解决问题中自觉地发现其中隐藏的新问题, 使问题意识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策略是通向解决问题的成功桥梁.但是, 策略的产生不能在教师刻意的告知下进行, 而应当是学生在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中自发产生的.教学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例题思考运用什么策略, 并让学生在众多的策略中加以对比, 领会策略背后所蕴藏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是多样的, 主要有:
1. 倒推法
倒推, 顾名思义, 就是在已知数量或事物按照特定的顺序变化后, 来推想它的原始状态.例如“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甲倒入乙40毫升, 现在两杯果汁一样多, 原来各有几毫升?”就适用于倒推法.
2. 画图法
当学生阅读过题意后, 在头脑中无法第一时间看清题意时, 画图法就运用上了.因为它能直观明了地呈现题意,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搞清楚其中隐含的数量关系, 从而成功地解决问题.我们经常遇到的“行程问题”, 很多都是借助画线段图来解决的.
3. 转化法
转化法是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角度和思考方式的转变, 绕过不能直接征服的思维障碍, 把问题转化成一种熟悉的“认知模型”, 使思路顺畅清晰, 并利用知识间的内在某种联系, 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一道习题: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 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 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说说能直接求出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说说感悟, 应先求出1棵大白菜能换几根胡萝卜, 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实际出发的理念, 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知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然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 还依赖于学生的知识经验, 依赖于学生的认知.但是策略本身并无好坏、主次之分, 不是说倒推法和替换法是完美无瑕的.我们对策略的选择应依据问题而定, 有时画图与列举法反而能迅速发现答案.因此我们应让学生首先看清题意, 理解题意, 再来选择策略的运用, 这样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生活中的原型事件入手, 一步步由易到难地引导, 使学生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方略和对策.
三, 重视学生的体验意识
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认知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更依赖于借助具体的操作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新知和第一时间准确掌握新知, 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 联系实际开展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比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为了让学生把握住学习的先机, 可将教室简单布置成超市, 让学生轮流充当售货员与顾客.用买与卖的这样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让学生在取币、找币、付币的实践操作中, 培养他们观察、与人合作、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四、突出学生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主体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的总结、思考与回顾反思是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方法.反思是学生不断前进、思考的必经阶段.课堂的问题解决往往呈现多种方式, 学生们各有千秋的答案需要一个最终的界定, 可是课堂学习时间有限, 怎样实现教学双赢呢?此时学生的反思显得极为重要.学生通过将自己与他人的解题思路的对比, 反思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 知道如何少走弯路, 知道如何从一个小条件着手, 知道如何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反思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使学习成为一件轻松和开心的事, 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
摘要: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几乎每个学年都有解决问题这一单元.可见解决问题对于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重视学生的体验意识、突出学生的反思意识这四个方面阐述如何以问题为载体, 实现有效教学.
导学稿——教学变革的有效载体 篇9
关键词:导学稿,师生,原则,成效,七放手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后宅中学在外出学习江苏东庐中学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使用了导学稿教学模式,即“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生的练三维合一”,提倡课堂教学“精讲多练”“主动学习,有效指导”。学校老师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对讲学稿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经验和困惑同在,亮点和问题并存。笔者就我校推行的导学稿课堂教学模式,谈谈导学稿的编写、使用和功效以及导学稿实施以来的一些体会。
一、导学稿的编写和使用
导学稿,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导”与“学”。“导”指的是引导、指导、辅导,突出的是“导”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学”则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导学稿”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导学稿的实质是:先学后讲,教学合一。
1.导学稿的撰写程序。导学稿撰写按“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完善定稿”四个步骤来实施。提前备课:包括假期备课和日常备课。学期末根据下学期教学实际,由备课组长安排下学期前两周的备课任务,教师在假期撰写导学稿初稿,开学时交备课组长;平时备课要求主备老师提前两周将导学稿初稿完成,以备研讨。轮流主备:通过教研组集体协商,优化组合,成立备课小组(一般是两人,一人主备);参照各组人员特点,分配备课任务,确定每课的主备教师,其他教师协助查找资料,以备研讨。集体研讨: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备课小组内研讨和备课组研讨。依照教学进度安排,主备教师提前两周将导学稿初稿完成,在备课小组内交流,修改初稿。备课组长初审后,下发全组教师,进行集体研讨。研讨时,主备人要进行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说明设计意图,提出困惑和疑问。其他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补充资料,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提出修改意见,主备人再次修改,充实完善。完善定稿:主备人将经过备课组集体研讨修改后的导学稿交备课组长,组长审定后交年级部分管领导签字,再送油印室统一打印,并将导学稿提前两天交任课老师使用。
2.导学稿使用。(1)教师使用导学稿。教师使用导学稿上课前,要进行二次备课,一是要把主备人的教学思想和自己的教学思路融合在一起;二是查阅部分或全部学生预习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完成情况。上课时任课教师根据抽查学生导学稿预习的情况,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同备课组老师以导学稿为蓝本,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但不排斥教师的个性化创新。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手段。课后,教师认真填写“教后记”,以备下次集体研讨时交流。(2)学生使用导学稿。完成预习任务:学生在使用导学稿的过程中要根据导学稿内容认真进行预习,要求所有学生本着自主、独立的原则,自行解决导学稿中的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完成导学稿上的相关内容。如课内时间不够,可作为当日作业完成。总结学习心得:学生课后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导学稿上填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也可对导学稿的编写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整理导学稿:学生对老师批阅过的导学稿要及时认真地进行纠错,每单元(章节)学习结束,学生将各科导学稿分科按顺序进行整理,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之用。(3)认识和操作层面上存在的误区,使用导学稿要注意以下四方面问题:其一,有了导学稿,不能忽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对关键知识点已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课堂的重点是对学生已初步感知的知识进行深化,能力进行拓展。其二,导学稿的精髓在于精讲多练。导学稿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的量要适度,不要让课堂变成一堂作业课。其三,导学稿的使用要环环相扣。导学稿的使用过程主要分成三个环节,即课前的预习,课堂的新课讲授及练习,课后深化巩固,三个环节要落实到位,如果某个脱节会影响整体效果。其四、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单一化。教师在使用导学稿时不要循规蹈矩,不要照搬导学稿,要提倡个性化教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设计。
二、导学稿的批阅
根据各学科特点,可批阅部分或全部导学稿。导学稿批阅要做到“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使每个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导学稿的批阅要有指导性、针对性、及时性。一般地,一节课的导学稿的批阅次数为三次。第一次为预习部分的批阅,第二次为作业和课外拓展延伸部分的批阅。第三次,检查学生对错题的更正情况,避免学生将问题遗留积累,造成知识的负积累而成为“差生”。
三、导学稿实施的成效
导学稿的实施在很大程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促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它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避免了教师备课的形式化,实现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统一。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导学稿使传统的“传授———承受”课堂教学模式变为“导学”,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由原来的表演者、演讲者转变为引导者、服务者,更注重为学生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渴望,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更加重视课堂评价的作用。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活”了。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做到了有的放矢,注意力更集中,听课效果更好,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任务载体教学法 篇10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它的宗旨是把学生的学习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去, 通过对一个具体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 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融合, 达到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 以此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 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 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因此, 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故教学设计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 认真选取项目, 这是开展项目教学的关键。
2. 强调学生主体, 这是实施项目教学的中心。
3. 突出协作学习, 这是完成项目教学的保证。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根据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教学设计理念,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大体可分为如下四步:
1. 设置情景, 示范操作, 为项目教学开展作铺垫。
教师首先选择合适的小项目进行示范操作, 通过创设学生当前所学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近的情景环境, 把学生引入到项目情境中来, 让学生独立思考, 对知识点进行理解, 掌握示范项目的要点, 为解决接下来的项目打下基础。
2. 确定项目, 制订计划, 为项目教学实施作准备。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搜集后, 与教师一起分析探讨, 确定具体的项目内容。学生再根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充分利用搜集的信息制订项目计划, 为顺利完成项目工程充分作好准备。
3. 分工合作, 实施计划, 共同努力完成项目工程。
项目确定后, 学生分小组进行资源整合,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并形成合作关系, 根据计划共同努力完成项目工程。
4. 学习交流, 总结评估, 提高项目教学质量。
在项目教学中, 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自评与互评, 不仅可以使资源得到共享, 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与评估, 发现相互间的差异, 将项目成果总结提炼, 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在电子技能课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步骤, 我在电子技能课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了教学实验研究。下面就以《电子装配工艺》课程中超外差收音机的装配项目为例作简单介绍。
该项目的教学应在学生掌握了电子领域中各种基本元器件知识及装配技能后进行。教师可在此之前开设相关的实验课, 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该项目内容。项目内容确定后, 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 让各组学生自己分工对照收音机套件进行资料采集, 具体分组如下:
1. 超外差收音机组成及工作原理资料采集组。该组负责收集超外差收音机的组成框图, 进行工作原理的简单分析;
2. 超外差收音机特殊元器件资料采集组。这组学生负责查找和整理收音机中一些特殊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主要技术参数等资料。如振荡线圈、中周、变压器、调谐电容、音量电位器等;
3. 超外差收音机装配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资料采集组。他们负责采集装配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求如元件的成型、安装位置、焊接的注意事项等;
4. 超外差收音机的调试方法资料采集组。他们负责制定超外差收音机整机调试的步骤, 为同学们提供正确的调试方法。
在分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以及学生之间的搭配, 每组选出一到两个负责人, 由负责人来具体协调组内人员的分工。对采集的资料先由各组组长进行筛选与汇总, 然后提交给教师审核, 审核通过后由各组推荐学生上台交流并统一整理成文, 让每位同学共享。资料交流结束后, 学生进行装配与调试。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个核心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解决难题, 发现问题, 特别是要启发出现故障的学生去查找原因, 利用现代化工具搜集排除故障的方法, 然后整理成文, 相互交流,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排故解难。
最后全班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对自己的项目进行总结与评估, 根据每个学生在收音机装配项目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进行评价。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 就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剖析。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 找出差异, 让评估的过程成为总结旧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五、项目教学法在实施时须注意的问题
1. 选择项目时要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项目的选择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要给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创新空间, 让他们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另外项目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难度,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 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
2. 提出项目时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项目确定后, 教师应预先实施完成该项目。一方面对项目有个全面的了解, 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 另一方面当项目提出的时候就能拿出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感性认知, 知道实施该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 关键在哪里。
3. 评估项目时教师是关键。
教师的评估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由于受知识的限制, 学生的设计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 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 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 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
可以说, 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