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载体

2024-10-11

重要载体(精选12篇)

重要载体 篇1

一、微专题习作训练的价值

1. 便于激发学生自主表达欲望。

微专题习作训练指向某个专题,使得训练切口度小、有支点,老师指导有针对性、易聚焦,便于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进行个性化表达。

2. 便于提高学生观察积累实效。

因为聚焦某个专题,所以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积累都应是有针对性的定向观察、定向阅读积累。避免了观察、阅读积累的随意性,提高了观察、积累的实效。

二、微专题习作训练的可行性

1. 微专题习作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易接受。

因为微专题习作训练要解决的问题都来源于学生习作中,是学生在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经过有意识地提炼,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帮助其解决疑难,学会表达,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乐于参与练习。

2. 微专题习作容量较小,学生易操作。

由于训练的切口度小,聚焦某个问题,老师课堂指导有时间与空间的保证。作前、作中、作后可全程跟踪指导,作前的情境设置,启发引导;作中的行间巡视,个别辅导;作后的针对性评价,学生当堂修改完善……保证了训练的有效性。

重要载体 篇2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在育人上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优势更为突出,它是医学生实践锻炼的重要平台,能够增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实践经验,发展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更好的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本文从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和特点着手,着重对福建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育人功能实效进行调研,总结了近年来福建省医学院校开展志愿服务的经验,肯定了福建省医学院校志愿服务所取得的成绩,分析福建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从强化医学院校的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医学志愿服务能力、健全医学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打造精品医学志愿服务项目等几个方面来推进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升医学院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1]林中青.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3.

被忽略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篇3

十年抄古碑主要是由鲁迅的兴趣、爱好所决定,如同俞平伯、谭其骧之好昆曲。这当然是他知识结构中的一个要项,但也不必大费周章,把抄古碑想得太玄。在鲁迅研究中这是一个空白,周详、深入的记述不多,但在这方面所作的资料整理还是比较全面的,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藏汉画像》,第一册为南阳汉画像,第二册为山东、江苏、甘肃、四川汉画像。基本上反映了鲁迅的汉画像拓片的收藏。

鲁迅倾其一生精力、财力搜集了大量两汉至隋唐的石刻拓片。书信中、日记中多处记载购拓片的事,尤其一九三六年八月致南阳王正朔函,请其将南阳市北关魏公桥基石刻,“切望于水消后拓出”,这时距先生辞世两个月,可见碑刻拓片的收集在他心里有多重,这种几近痴迷的爱好让人感动不已。据统计,鲁迅搜集拓片保存至今有四千一百多种,包括造像、墓志、碑、砖、瓦、镜、钱、画像等共五千九百余张,其中如龙门石窟全拓,大小一千三百二十枚拓片,可谓壮观。在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一八年,鲁迅抄录古碑七百九十种,多达二千张,其中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草等,十分认真。

重要载体 篇4

关键词:大学教育,孝道文化,文化素质

一、孝道文化之于大学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期间强调: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内核是孝道文化。百善孝为先,作为社会细胞家庭的根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融于我们的骨子里,沉淀为单一个人、社会群体日常生活的行为指南。在现代大学精神重塑过程中,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很直白的。

(一)育人的需求。

《说文解字》解释,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2]“孝”作为子女回报、感恩父母的原始美德,源于人类血缘关系的最真挚表达,源于人性中最本真的自然流露。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它是子女与父母亲情关系道德规范体系维系的纽带,是家庭和睦相处的润滑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人的首位是德,从古代到现代都如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3]其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古代教育、社会教化得以衍生和传承的根源、始点和基本内容。后来曾子将孔子的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由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扩延孝道的涵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与教育方针相关的内容,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因此,把孝道文化传承和我们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实践教育、课堂结合起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是高校育人的内在需求。

(二)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城镇化进程让原有的家庭生活模式、邻里关系发生改变,独生子女现象催生和加剧了代际冲突,信息科技发展改变了青少年思维交流方式,再加上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西方所谓民主自由等思潮的影响,让一些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打骂父母、不赡老人、忤逆长辈等事件、现象时有发生。“扶不扶”、“帮不帮”、“养不养”等道德伦理行为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而这背后折射的实质是人性的缺失、道德的缺养。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截止201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城乡空巢家庭达50%,空巢老人突破1.1亿。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现在子女都不在身边,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人们普遍较重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资金扶持,但在精神慰籍、关心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有的甚至整年都不回家看望父母,物质孝顺很多时候代替了精神孝顺。其实,我们知道,老年人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种精神的陪伴。因而,面对国内外新的形势,在凝聚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维系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方面,传统孝道文化的回归,刻不容缓。在大学生中践行孝道文化,实现孝道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是将崇高的道德品质落实到具体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为家庭、社会、国家减轻负担的重要渠道。无疑,这是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孝道文化之于文化素质教育

我国素质教育的起源要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它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内需。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过程。高校结合文化育人的特性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需用可见、可听、可闻、可感的方式,将孝道文化融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一)深化实践教育。

在恩格斯的自然哲学中揭示人的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人的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毛泽东的《实践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实践教育着重强调体验、感知、引导,有别趋于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是大学育人的重要组分部分。90后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四维空间”里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孝道文化入脑入心,生根发芽就需要借助时尚、情感、艺术的元素,实施“听、看、说、写、行”等能直接感知的“触碰”教育。一是聆听。以寝室、教室、微博、微信等线下、线上载体为依托,聆听《弟子规》、《论语》、《孝经》等经典语录,感受孝道文化的原始韵味,陶冶情操。二是观看。我们能看见的地方,都是光的效应,再没有比光更快的方式了。鼓励同学以孝道文化为题材,自拍、自导、自评、自展DV、微电影,让同学们在观看、参与过程中,提升品质。三是演说。以演讲、演说等形式,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传递正能量。四是书写。例如,以传统家书为载体,在每年新生开学季,号召新生给父母写信,给父母报平安。所谓“家书抵万金”,相信这个效果一定很好。五是孝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如此。孝道文化传承,重在一个行字。在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节假日,发动、组织学生志愿者去敬老院、福利院、学校周边看望老人,让同学们在实践教育中感悟:孝,也许就是陪伴。

(二)内化思想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价值是行为的标准。曾国藩用一生道出“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在思想引领方面,要顺水推舟,让学生感受到孝道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方面,可凝聚高校师资力量,将孝道文化素质教育与科研教学结合,通过课题带动、项目拉动等途径,既匡正了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又让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打成一片”,让孝道文化成为“大众”话题,于无形间,将孝道文化渗透到同学们的心底。另一方面,着眼于社会需求,需要让“大众”话题,成为“自觉行动”,力争在个人行为方面受启迪。“中华孝官”李宝库指出:孝的本质是爱,表达方式是感恩,作用是回报社会。这对孝的定位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阐述。孝道文化的传承,需紧贴感恩教育。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区、乡镇、街道,走进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精神抚慰、文艺汇演、帮扶行动等,用“一袋米,两袋盐”、“一个粽子、两个月饼”、“一碗饺子、两袋面条”的微小善举,激发大学生心中的孝爱之心,从而内化为其生活习惯。诚然,引导同学养成的生活习性应该是正面的,如何评判呢?这就需要一个参考标准,最为直接的就是树立参照物了。创造道德模范是时代的呼唤。高校应高度重视道德典型的选树、培育、宣传、推介工作,以座谈、分享交流等形式,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参照作用,用道德典型的一言一行为身边同学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三)质化文化生命。

哲学家认为,人有两种生命:一是自然生命,一是文化生命。人的自然生命来自自然,而人的文化生命则来自教育。[5]作为生命的精神结构,文化生命是我们知、情、意、爱等人文素质的综合表征,是生命的软件。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重构教育的整体性,从这一点出发,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宏构“生命”的完整性。就像自然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文化生命的孕育离不开普世的文化因子,作为中华文化之根本,孝道文化的熏陶、植入必不可少。其一,注重孝道文化的思想熏陶。文化熏陶的结果,就是加强我们对事物本真的感知。比如开设孝道文化选修课程,以“名家论坛”、“孝行公开课”、“校友论坛”、“孝道沙龙”等各种形式为依托,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引发学生思考,达成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净化,将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精神,孕成教育对象在思想、情感与行动的一种文化自觉。其二,将孝道文化融于文化素质教育课堂。采取学分机制,将孝道等传统文化内容纳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的选修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可明确要求理科学生选择文化传统课程。针对文化素质教育课,可充分挖掘孝道文化资源,拓宽教材内容。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将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意识与思想观念引教学,勇于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学习模式、评估模式,搭建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学习平台,用资源库、智库代替教材、教参,并号召师生一起设计、创建本专业课程体系。其三,形成“化文成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在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面对经济社会、教育理念的双重变革,高校要实现由灌输性特征的教育向具有明确教育目标途径的转变,将“灌输式”告诉学生怎么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通过空巢关爱工程、思想道德提升工程等项目、平台,实现自我能力提升与个人素质锻炼,感受传统文化的实质与精神,让文化去引导、影响人,从而建构一个由育人理念设计到人文知识传播进而人文精神提升与内化的连续、渐进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6]。如此,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生命将变得更有质感。

三、传统文化之于大学素质教育

时至今日,自教育部提出文化素质教育已有20载光阴。我国教育方针也历经的几多皱褶。毫无疑问的是,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素质教育,我们需要立足历史文化积淀,结合时代语境和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交流时,特别强调我们的语文教材里一定要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之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这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教育导向信号。笔者认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守核心价值底线。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势态,当代大学生受各方思潮冲击,正面临价值取向多样化、价值冲突多极化、价值判断模糊化等趋势。有人说,21世纪国与国的较量,已不仅仅是经济与军事的较量,而上升为文化、科学、思想的较量。纪录片《较量无声》认为,“政治转基因”(非农作物转基因)、宪政、基督教等均被西方利益集团有意识地利用并进行单方面阐述,片尾呼吁中国需要独立思考的学者和个人,要求党员干部坚定信念、立场、价值观,以应对西方的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在提倡“价值重估”的氛围,以及“网络化生存”“数据化生存”盛行而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作为大学生文化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主要课堂,要在这方面牢牢把握好价值导向。我们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底线,通过党团建设,指导、服务青年,以志愿公益、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引导青年。我们要用“润雨细无声”的方式,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构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毛泽东在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7]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在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提升人文素质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各个重要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颂扬真善美、贬抑假丑恶,特别是褒善贬恶、为善去恶、求善厌恶、向善背恶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文化、历史、哲学、教育、宗教等领域的核心。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以传统美德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形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向上向善的理念,构建道德之标杆与方向,促使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养成。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封建思潮的浸泡,其本身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因而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以“扬弃”的辩证态度审之,与时俱进,吸其精华,剔其糟粕,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三)创新素质教育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条件,《教育规划纲要》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8],这不仅从主观上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从宏观层面对文化素质教育做了战略定位。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中,要始终把握文化育人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核心主题,创新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载体、形式,以第一课堂教育为手段、以校园品牌活动为载体、以网络教育为媒介,以新媒体为突破口,以人文精神塑造为导向,构建全方位文化育人格局。大学不仅是育人的基地,也是文化传播的机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融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与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贯穿于校园文化之中与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特别要发挥实践性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品质、实践能力,促其全面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境界,将积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人处世之道融合、内化、升华,渗人到学生灵魂的深处,凝结成个体的精、气、神,从而形成有质感的文化生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5-02-17[2015-04-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7/c_1114401712.htm.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38.

[3]孔丘.《孝经》[M].远方出版社,2009:1.

[4]毛泽东.《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

[5]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2.

[6]章兢.人文精神:大学不能没有灵魂[J].光明日报,2009-01-14.

[7]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重要载体 篇5

入心入脑,学出真觉悟。学习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开好组织生活会的必要准备。基层党组织要采取领学宣讲、党课辅导、交流讨论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重点搞清楚、弄明白“八个明确”主要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搞清楚、弄明白党员义务、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等内容,把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上来,统一到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立标对表,查出真缺点。查摆问题,必须敢于解剖自己。要联系思想工作实际,围绕“四个意识”牢不牢、“四个自信”有没有、工作作风实不实、发挥作用好不好、自我要求严不严,深入查摆具体问题。特别是要对照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批示精神,重点查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新表现。要对照党章要求,检查坚持组织生活制度,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方面的问题。

开诚布公,评出真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在进行自我批评、相互批评时,要用具体事例说话,指出问题和不足,要结合工作实际,既细谈问题表现,又深挖思想根源,不能大而化之、不痛不痒,不能对实际问题避而不谈、避重就轻、拈轻怕重,甚至将批评变成了变相的表扬,违背“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初衷。

迅速行动,改出真成效。对于查摆出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党员干部要列出整改事项、作出整改承诺。要抓住最突出的一两个问题马上就改,尽快让党员群众看到变化。对尚需时日解决的,要明确整改时限,让党员群众监督整改。对整改敷衍应付、问题原地打转、党员群众不满意的,党组织要及时批评纠正,必要时采取组织措施。

重要载体 篇6

【摘要】网络对于现代的人们都不陌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工作,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其作用,网络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充分利用和优化网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52-01

1.思想政治教育及载体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信息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个时代是信息泛滥的时代,找到正确的信息才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优点,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去培养“四有”新人,以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1.1思想政治教育

1902年前后,列宁提出“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1934年,斯大林在联共提出“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提出以“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代“政治思想工作”。这一观念的转变,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统一的标准的提法。

1.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住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和网络载体。而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第一、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综合组织形式或具体的活动形式。第二、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枢纽,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

2.网络载体

含义:即“以网络为载体”之意。通过互联网这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互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促进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社会之间,人和国家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2.1特点

(1)信息的海量化和专门性。互联网的信息内容是无限的,传播的信息浩如烟海,几乎涵盖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2)信息传播和更新的快捷性。互联网能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网民能及时。准确的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甚至重大事件。有利于教育者通过网络及时传播健康、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

(3)转播手段的兼容性。互联网具备声音、图像、文字合一的特性,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有效性。

(4)转播方式交互性。互联网媒体将信息传递给网民,网民能随时随地发表见解,这样更有利于事件的和平民主解决。

2.2重要性

(1)以网络为载体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的需要。我国网民有一亿多经常上网,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网民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2)以网络为载体是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的迫切要求。互联网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受众越来越多,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迅速进入网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去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新人。

(3)以网络为载体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时代的要求。网络具有现代社会的时代特色,体现出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网络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双向互动。

3.如何优化网络载体

(1)必须充分运用网络载体,大力传播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政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其他先进文化。利用网络载体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路线和思想,促进人们的思想发展和社会要求相一致。

(2)要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网络是虚拟,但却也是真实存在着,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宝地”。我们应加快步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使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能跟随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3)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革命化”造就一支思想政治过硬的队伍,永葆党的青春活力,促进党的路线民主化,科学化。

(4)要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建设,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且还应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做到法的“人性化”。

(5)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利用网络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党的思想路线、道德观、职业观和家庭观教育。以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结论

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优化和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促进社会和谐。现代大学生都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政治素质、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能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陶德麟,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重要载体 篇7

万钢指出, 要充分认识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的规模化聚集, 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和发源点, 进而形成支撑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

万钢说, 2009年, 我国56个国家高新区总收入超过72 000亿元, 在高新区中产生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0.2%,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20%以上, 新能源汽车、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成为各个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产业正在向国家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迅速地规模化聚集, 形成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和发源点。

重要载体 篇8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意掉队”,两会期间,对于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实体经济的话题,王晓华从企业的角度表明了决心,“实体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模式将进行转变,企业是个载体。”

王晓华认为,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背景下,评价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果的指标不应定位在规模和销售额的增量,重要的是要考察企业发展的质量有没有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是否科学合理。

他认为,资金在流向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要确保投入是科学有效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不能是一哄而上或者是重复建设。这也就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并非是某个企业自己的事,国家应该从行业整体入手,进行全面而整体规划。他认为,国家在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等方面都应该体现出全行业统筹发展的思路。只有这样,也才能够真正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更加科学和规范地对自身进行变革。

王晓华认为,核心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品牌美誉度是考量一个企业竞争力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对于工程机械企业而言,核心技术的掌握情况关系到企业在行业中的真实竞争实力,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善。品牌方面,目前,中国已经有一批具备树立国际品牌实力的工程机械企业,柳工的国际化与品牌国际化也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加大柳工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事关重要。

目前,受到多方因素制约,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形势仍不明朗。而海外市场方面,2011年恢复迅速,尤其是欧洲市场。2012年柳工海外市场的重点是扩大市场占有率,10个海外销售公司都将对当地经销商进行整合,确保售后服务更加及时。柳工2012年的海外市场销售要突破1万台。目前,1—2月的海外销售基本达到企业预期。

柳工与康明斯的合资公司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在2012年3月破土动工,这是柳工又一项重大合资举措。曾几何时,王晓华将柳工与卡特彼勒相比较,当时的柳工与卡特彼勒产品线基本相似,唯独缺少发动机。此次合资举措,可以说是对这种“遗憾”的弥补。

柳工于2012年年初完成并购的波兰HSW,不仅将为柳工提供推土机方面的支持,随后,柳工还将在该工厂布局挖掘机和装载机生产线,这意味着HSW将成为柳工开拓欧洲市场的桥头堡。

重要载体 篇9

一 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按照既定的理论、计划、内容和教学组织方法来进行, 具体形式包括:课堂教学、个别交流、党团活动、主题教育、典型引路、考察学习等。微博则构建了无障碍 (无时间障碍、无空间障碍、无信息障碍) 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机制, 大学生通过微博可随时、随地自由地获得各种信息, 并将自己对事物、现象的感受与评论发布出去与他人共享。在此背景下, 大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 表现为不乐意参加报告会、组织活动, 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 对他人的批评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 消极应付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等。当适合于网络 (包括博客) 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并发挥主导作用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留下了教育的“漏洞”。

2. 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异化

微博的开放性特征, 使得信息监管的有效性下降, 以至于微博中充斥、流动着各种主题、内容的大量信息, 许多信息未经过滤, 不仅片断、零乱、虚假, 传播着误导信号, 而且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落后的意识形态和腐朽的思想观念, 冲击着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迷惑着人们的心灵、动摇着人们的理想、削弱着人们的信念。大学生涉世未深, 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 世界观、人生观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对新生事物和现象缺乏成熟的鉴别和判断能力, 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特别是在许多事物被冠以“创新”、“潮流”、“时尚”时, 大学生无法认清其真实面目, 成为盲目的崇拜者、跟随者, 从而使价值取向产生异化和错乱。所以, 从某种角度讲, 微博就是一种传播“病毒”最快的工具和虚拟世界中的“生物武器”。

3. 思想引导难度的明显提升化

与以说教为特征的单向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相比, 大学生更喜欢微博这种平等自由具有互动性的信息交流方式, 这给预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改进教学设置了障碍。教育者不知道大学生在接收什么内容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会有哪些思考, 会产生何种思想变化与行动反应, 这就使监管变得滞后和缺乏针对性。微博还使舆论主体多元化, 正确与错误、现代与传统、国内与国外、健康与非健康、合法与非法信息碰撞、交融, 而某一种思想 (包括正确的思想) 都难以有绝对的把握对大学生的意识与行为构成牵制, 而大学生自我主义的膨胀、叛逆心理的增强、自以为看破红尘的孤傲, 都使其难以听进他人的劝告和善意的批评,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难度加大且往往是事倍而功半。

4. 思想教育者素质的不适应化

传统的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如果说在“门户网站”时代和“博客”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可, 从而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信息平台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话, 那么微博的出现, 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形象大打折扣。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尽管非常想把工作做好, 但由于掌握微博等网络技术的能力较差, 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去主动发现和了解微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性,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实际行动, 总是喜欢按照传统的方法办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充分认识到危机的存在从而努力使被动状况得到实质性的改观, 那么其地位就会逐步被微博浪潮边缘化。

二 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 微博适应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

微博之所以被称为“个人互联网”, 就在于其为植根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自主性、自为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张扬提供了技术条件。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较快, 凡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思想不容易受到束缚, 具有求新、求变、独立、能动的诉求。但是,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教育者和大学生处于教育与受教育、管制和被管制的不平等地位, 大学生的诉求根本不可能得到充分尊重, 实现起来更是困难。微博则在改变教育者和大学生地位不平等的同时, 为大学生自我成长提供了土壤和自由空间。在微博上, 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畅所欲言, 向世人宣誓自己的观点, 博得大众的关注, 保证了其主体人格。这正是微博作为新的网络技术创新, 被当成“反传统”事物受到大学生认可的原因所在。

2. 微博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早在10年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微博的出现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则为这种指导思想提供了新的注解。微博这个崭新的载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导向、互动、疏通等功能。通过这个载体,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渠道狭窄、注重灌输的局限性, 把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实境教育与虚拟教育、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团体教育和自我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 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立体化、网络化、渗透化、生机化、时效化、开放化。微博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教育等问题的关注度, 提高民主政治意识, 加深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 并在行动上予以配合。

3. 微博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

“越分享越多”的利他性共享精神是微博的魅力所在。可以说, 如果微博失去了信息共享的功能, 也就没有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价值。一方面, 网络上的各种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博客、数据库等都生产、存储、流动着大量信息, 其中不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以为用的信息。另一方面, 微博可以把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微博交流教育得失、探讨学术热点和疑难问题。同时, 微博还可以把教育者和大学生联系起来, 在彼此沟通互动中, 将双方对事物、现象的看法、观点等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为对方所利用,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融通与和谐。

4. 微博有助于跟踪学生思想的变化

微博是大学生自我渲泄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平台, 在微博网络社区里, 微博强大而便捷的自我展示功能, 更激起了极具表现欲的当代大学生们自我展示、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热情, 利用微博这一最新网络社区交流平台, 就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搭建一条快捷的信息渠道。科学、系统、有目的地利用这条渠道, 就能了解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 针对不同情况, 及时给予正向激励或疏导排解,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可通过微博建立大学校园舆情监测分析体系, 以对各项舆情考察点数据的变化来综合判断校园中可能存在的危机苗头和危机前兆, 并向有关领导、部门发布预警信号, 启动相关的危机防范和化解方案, 从而将可能发生的非正常事态消灭在萌芽状态, 保持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5. 微博丰富和优化了教学组织形式

微博克服了传统网络媒介“注重历时传递, 忽视共时传递;注重直接传递, 忽视交互传递;注重垂直传递, 忽视相互传递;注重直接传递, 忽视间接传递”的不足。基于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符号、声音等于一体, 形象、生动、直观, 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程序, 具有人性化、选择性与亲和力、感染力, 并且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自我反省意识。分析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模式, 而是要利用微博对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进行扬弃, 促进其向网络的延展、优化。如把原本固定空间、固定时间、全体学生必须集中起来进行的学习讨论搬到微博平台之后, 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就打破了, 凝重而沉闷的课堂气氛消失了, 积极发言的学生增多了, 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灵动化、娱乐化,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受到了教育。

三 积极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提高对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

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和信息传播工具, 微博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日渐显现。一方面映衬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机制、方法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 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固守既有的程式, 正视挑战, 树立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新的平台上, 去主动研究基于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 挖掘潜力, 不断推陈出新, 永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在这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应抓住机遇, 深入研究, 制定微博应用发展规划, 认真落实, 不走过场, 不搞形式, 收到实效。

2. 打造基于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微博是一种技术实践, 要把微博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技术先行, 作好网络发展规划, 构建基于微博的灵活教学组织形式。如可建立学校官方微博、院系微博、班级微博, 还可以对象为标准建立党员微博、团员微博、学生会委员微博等, 或以内容为标准建立文学微博、英语微博等, 或根据学校特色、社会热点建立特色微博。在微博建设中, 要将学校微博和家庭微博、社会微博, 以及相关网络应用相对接。资源整合对微博平台的质量和效用至关重要, 应通过技术手段对微博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存储, 分门别类地建立相关的资源库, 并提供多途径、便利、人性化的检索界面与入口。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要借助于微博的特点, 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拓展与延伸。如针对重大节日、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活动等, 编发专题性微博;针对大学生思想动态, 开展针对性的深入辅导;利用微博发起专题讨论、时政评论;开展微博撰写、阅读比赛;利用微博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微博课堂”, 等等。通过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动、新、活”。“动”, 就是不死板, 有吸引力;“新”, 就是要独特, 富于新意;“活”, 就是要灵活, 喜闻乐见。从目前情况看, 部分高校的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已经搭建起来并开始运转, 但是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教育活动单调、乏味, 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得不到学生的响应。

4. 要不断提高对微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管有诸多益处, 但也存在着监管不力, 少数人利用微博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引发社会事件等问题时有发生。一方面, 国家要完善立法, 严厉打击利用微博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北京市出台了《微博发展管理若干规定》, 对微博诚信体系建设、运用和服务等提出要求。另一方面, 高等学校内部要健全管理机制, 提高对微博的监管力度。其一, 成立由相关领导、部门和学生组成的微博管理组织, 负责具体事宜。其二, 建立规章制度, 如中南大学制订了《微博平台运作管理办法》、《微博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其三, 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如实施“前台匿名, 后台实名”的有限责任制度。其四, 提高学生的自律性, 发挥学生对微博的自我管理作用。

5. 注重对教师利用微博技术能力的培训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理论上都是有效的, 但具体操作起来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很大关系。因为, 同一种教育方法为不同的教育者所采用, 可能会有不同的教育效果。目前, 正是由于缺乏既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又掌握微博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才使得相关工作得不到落实。所以, 在建构基于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过程中, 要重视教育者利用微博技术能力的提高, 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了解和掌握微博的技术特点和信息传播规律, 以此开展教育研究, 探索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新的方式, 成为引领学生的“微博达人”、“意见领袖”、“魅力潮人”。

参考文献

[1]王静.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法治论丛) , 2012 (2) :127~134

[2]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2) :48~52

[3]陈燕红.微博兴起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53~55

[4]廖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 2011 (16) :276~277

重要载体 篇10

一、与自然共舞, 与游戏同乐———娱乐类假日小队活动创设自主交往的融洽氛围

娱乐类假日小队活动, 主要开展一些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 如野外踏青、烧烤、真人CS等。这样的活动, 特别适合忙碌了一周的小队员们放松自己的心情, 寻找快乐, 同时也为不善交际的儿童创设一个自主交往的融洽氛围。

【策略研究】

环境具有教育功能, 儿童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来认识周围世界, 增长见识的。培养儿童的自主交往能力, 需要给儿童创设一个想交往、敢交往、乐于交往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娱乐类假日小队活动的作用就在于此。

首先, 娱乐类假日小队活动给儿童自主交往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在交往类型中属于慢热型的孩子, 需要给他提供足够的时间适应环境, 让他感受到周边环境和接触的人都是善意的、安全的, 从中产生信任感后, 才会有勇气踏出自主交往的第一步。此外, 只有有充足的时间, 才能给儿童创造大量的交往空间。假日小队活动开展的时间是在周末或节假日, 在时间的安排上有绝对的优势。

其次, 娱乐类假日小队活动为儿童的交往之初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假日小队活动的参与者除了队友之外, 还可以有父母陪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首要对象。孩子对父母天生就有一种依恋关系, 只要有父母在, 儿童就能感受到一种安全感, 从而放松心情。同时, 娱乐类的活动是休闲式的, 以游戏为手段亲近自然、亲近社会。游戏是化育心灵的“隐性手段”。任何一种游戏, 都给儿童创造了大量的交往机会。游戏不仅能吸引儿童的兴趣, 也能激发他们交往的欲望。游戏中的许多活动需要大家合作完成, 在合作中就会产生交往, 而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恰好积累了儿童的交往经验, 无形中提高了儿童的自主交往能力。所以, 娱乐类假日小队的融洽氛围有效促进了小学生的自主交往的主观能动性。

二、给兴趣助威, 给特长呐喊———文体类假日小队活动激发自主交往的信心

文体类假日小队活动, 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展开的活动。如:登山比赛、才艺大比拼、出黑板报等。文体类的假日小队活动, 给儿童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外来的关注和赞扬能大大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能有效激发他们自主交往的信心。

【策略研究】

被动接受外来关注, 不喜欢主动交往的儿童, 从根源上是因为对自身缺乏自信, 认为自己不行, 什么都不如别人, 沉重的自卑感让他们对人际交往望而却步。因此, 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机, 帮助儿童树立信心, 赢得关注和友谊。有效开展文体类假日小队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自主交往的信心。

文体类假日小队活动能发挥儿童的个人优势, 增加交往的自信。任何人只有先认同自己, 然后才能让别人认同你。儿童的交往过程, 其实就是不断寻求他人的认同, 得到他人的关注, 增强自信心的过程。文体类的假日小队活动, 让自卑型的孩子的个人能力有了展示的舞台, 从而得到了同伴的认同感, 给自卑的心灵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并且找到了自尊自爱的人生支点, 使他的自信心失而复得, 重新赢得了珍贵的友谊。

当然, 交往过程中, 要想获得成功, 教会儿童学会理解与宽容, 忍让与克制也非常必要。健康的人际交往应建立在利益相互、互相帮助的基础上, 而不是一方付出、一方获得的基础上。理解和宽容能让同伴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善良, 这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学会的处事准则。

三、让爱心传递, 让生活飞扬———公益类假日小队活动给予自主交往的情感需要

公益类的假日小队活动, 就是一些服务他人, 奉献爱心的活动。如看望孤寡老人、参加社区劳动、植树造林等。它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操,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为自主交往给予了情感的需要。

【策略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 情感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基本需要之一, 是人际交往的原动力。真挚的情感投入、顺畅的情感表达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条件。公益类活动是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一种方式, 是传递爱心、播种文明的过程, 需要服务者具有一颗友爱、宽容和无私的心。因此, 参与这类活动首先给予了参与者自主交往的情感需要。

公益类假日小队活动能帮助儿童树立自主交往意识。自主交往意识是建立积极主动的人际关系所必需的。当孩子自认为自己是强大的, 就会交出交往的主动权, 潜意识里就会将以往习得的外部规范内化为内在道德, 主动做出独立的道德判断:我应该帮助他, 并且迅速付诸行动。心理学研究表明, 对人热情是获取别人好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孩子的真诚付出得到对方的回应和肯定时, 那么无形中就满足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更乐于交往, 进一步体会交往的乐趣。

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能促进交往顺利开展。欧洲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 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 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孩子虽然年幼, 但想拥有快乐童年, 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技巧, 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

四、使课堂拓展, 使知识增长———实践类假日小队活动培养自主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实践类假日小队活动是指与课堂教育相结合,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 提高学生的技能的一种活动。如:参观科技馆、夏令营、围绕一个课题做调查研究等, 实践类假日小队活动开展得好, 能培养儿童自主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策略研究】

儿童的自主交往能力要以足够的交往知识、方法为基础, 缺少知识与技巧, 儿童交往的主动性就不会凭空产生。因此, 家长和教师都不要只是说教, 让孩子们纸上谈兵, 而应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实践, 在交往实践中积累经验, 掌握技巧。

实践类假日小队活动涉及的交际面更广, 正确的礼貌用语、文明的言行是帮助儿童打开交往之门的钥匙。有活动就有交流, 有交流就有互动, 有互动就有交际。要想交往顺利, 必须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做出文明的言行。几句“你好”“欢迎光临”“谢谢”打开了交往的僵局, 能让学生勇敢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 顺利地展开了与顾客的交往。实践类假日小队活动是应用交往语言的有效途径。

实践类活动相较于其他假日活动, 过程更为复杂, 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 但是在解决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却能更好地积累交际经验, 掌握技巧。活动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有矛盾和冲突是很正常的现象。当学生在自己解决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时, 无形中体会到了理解与宽容的重要性, 在以后的交往中就会更加谦让, 懂得合作与分享。一次交往的成功体验, 也会让他们更有信心更有热情地投入到下一次的交往中去。

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从有限的校园中走出来, 让队员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生活,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既培养了队员的主人翁精神、独立意识与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它的活动形式还有很多, 只要开展得当, 对培养儿童的自主交往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 要想组织好假日小队活动, 更好地为培养儿童自主交往能力, 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家长和教师必须是活动的全员赞助人和支持者;2.活动的开展必须面向小队里的每一位成员;3.活动的形式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灵活多变;4.活动的次数必须有间隔性。

重要载体 篇11

关键词:手机载体;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69-02

在新时期,要在推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要做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具有时代性、针对性、传播要坚持多样性”[1]。如今,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手机已经正式以文化的形态表现出来,我们惯以称之为“拇指文化”。手机在广大高校的发展势头是非常的迅猛,不管是在高校的树林小道中,还是在图书馆、教室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正在感受“拇指文化”的“拇指一族”们的身影。如何利用好手机载体推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一、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在高校中的普及

在当前的新媒体中,手机占有着十分明显的地位。根据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经突破10亿户大关”[2]。手机已经从最初简单的语音通讯工具转向了综合性的传播媒体。整体上而言,手机作为新媒体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自媒体性

自媒体的定义由美国的著名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主要是指自主化和平民化的传播者使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向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传递正式或非正式信息的总称。比如当前的手机就是典型的自媒体,像手机微博、手机QQ、手机论坛就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数字化的时代里,人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专业技术对信息传播的束缚,可以在现场通过拍照、录制视频或者是编辑文字等方式利用手机这个平台发布即时信息。一旦信息发送出去,接收者可以实现身临其境的感知。

(二)实时性

手机媒体的传播可以跨越地域的界限,因此具有实时性。不管身在何地,只要有手机信号,信息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传播出去。加上现在手机与网络的进一步融合,手机已经可以基于网络实现即时性的传播。比如我们手机通话中就已经植入了3G视频通话,还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观看视频直播,等等。通过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不仅在使用过程中给人的感受是新颖的,更是实时的。

(三)收发多样性

手机作为新媒体,其传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流媒体都是其传播形式。手机媒体可以灵活实现其中的一种和多种形式的综合传播,因为手机媒体的收发具有多样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多种手机软件和服务的开发,手机如何装饰,安装何种应用程序等选择已经越来越多样化。手机在使用过程中的信息收发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贴近广大用户的需求。

(四)移动性

手机媒体的传播具有移动性是指手机用户不管身在何处,只要有通讯信号都能够加入到信息传播和接收过程中,并且这种信息活动对于手机使用者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性。手机携带方便就更增了其移动性,使得其传播更不受到地域的限制,手机既能够增加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传播过程中的阻力。因此,手机媒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手机媒体因为其自媒体性、实时性、收发多样性、移动性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的高校师生。进入3G时代,伴随着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广播等传播形式的出现,手机逐渐演进成重要的文化、娱乐、传媒平台,成为传播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最为便捷的大众媒体之一。手机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方式。

二、手机载体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带来机遇

(一)手机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提供了新载体

传统意义上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主要是依靠课堂和会议等形式进行,这种教育的形式已经与当前新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不符合。手机作为一种媒体,其兴起和迅速普及使其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载体。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需求,使用好手机这个新的载体,随时随地的使用这个平台,时刻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手机载体丰富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

移动通讯技术在现代已经日趋成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之间的不断的融合,这最终都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思考,不断的推动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已经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手机是一个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的科技产品,每一个更新换代对于手机的个性化而言都是一次进步。现在的手机作为一种媒体已经融合了广播、报纸、电视和网络的功能。因此,手机作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较传统载体而言,其手段更加的综合和多样化。

(三)手机载体提高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率

在传统形式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工作中,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一直处于主导位置,对于受教育者的接受度考虑得较少,加之是单向交流,工作效率都比较低下。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受教育者有所顾虑,因而不能敞开心扉的畅谈。但是手机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点,无论是利用手机本身带有的短信彩信,还是手机网络等新方式,都能够使得双方以朋友的角色进行互动。在这场交流中,隔阂减少,距离缩短,避免了盲目,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效率。

三、手机载体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带来挑战

(一)传播的去中心化给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带来挑战

新媒体的显著特征就是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这种新的传播模式改变传统上自上而下的传播格局。因此,去中心化的传播使得传播者已经不再在传播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实质则是在一个特定的虚拟空间中宣扬自我、否认核心。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自然也属于去中心化的传播媒体。手机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载体,加上高校中的人群都相对比较有主见和有想法,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去中心化的挑战,

(二)垃圾信息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趋向复杂

手机媒体境遇下的虚拟空间,其传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自由性。这其中不仅会存在一个渗透性质的西方思想文化,还存在一些不良的手机传播信息,这些垃圾信息的存在对于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当前比较常见的新殖民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等。高校人群又以一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群为主,面对着在手机媒体中暗含的垃圾信息,不断的滋扰和破坏着整个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三)手机通讯技术狂飙式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带来挑战

手机载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着和传统的环境不同的环境。手机载体发展不断的革新,各式各样的应用方式不断涌现,其中的技术理念和灵活的手段都在考验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能够适应手机载体,能否在其中实现自我创新。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队伍建设存在滞后,面对手机媒体的政工队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过程中应接不暇,其专业素质、应用能力和思维方式都存在着与手机载体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模式需要创新。手机传播具有自媒体性、实时性、收发多样性、移动性的特点,对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而迫切要创新教育模式。否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就会寸步难行。

四、利用手机载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一)探索利用手机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艺术

科学的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理论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因此,在运用手机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时,也是遵循着这一点。高校人群对于信息的接受也要经历“提供的讯息一可接受的讯息一接受的讯息一注意到的讯息一内化讯息”的过程”[3]。在这一过程,如何加强高校人群对信息的兴趣,进一步内化为自己对于信息的认知结构,除了信息内容本身要有实用性之外,信息传播的艺术和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机载体的传播语言要进一步的联系传统和现实,增强语言应有的说服力。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让高校人群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其实不是一系列高高在上的理论,要让马克思主义化思想转化成大众化的话语。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中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不仅不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带来负面影响,还能够更加生动和全面的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积极的开发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手机服务产品

手机是一种传播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域下,手机则是一个重要载体。将手机的两种角色结合起来,积极的开发手机服务产品是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手机中的手机信息、手机新闻、手机视频、手机小说、手机博客等都是重要的手机产品,这些都能够很好地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所用。比如,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时的推出手机报,然后发送到学生手机中。手机报是一个新型的阅读产品,这对于高校人群来说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照片征集活动,让学生以手机彩信的形式参与到征文活动等等。手机服务产品的开发,是着眼学生兴趣,引导和激发创造火花,紧跟时代节奏,探索兴趣满足点,最终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一支专业的以手机为载体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队伍是在手机载体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帮助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树立起全新的传播理念,要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手机这个新媒体,树立起全球化传播、分众传播和以人为本的新型传播思维,这样才能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要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的掌控能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是指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水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样才能真正的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工作中使接收者得到感染和信服。最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取得效果,就必须要关注受教育人群的实际需求,注重因材施教。

五、结束语

手机载体的兴起给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学习,提供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正确地对待这一新的教育载体,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而不断的奋斗。

参考文献:

[1]彭颜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2]腾讯财经.工信部:中国手机用户突破10亿[EB/OL].http://finance.qq.com/,2012.

重要载体 篇12

关键词:中关村,联盟,科技创新

一、产业技术联盟概述

所谓产业技术联盟, 是指在政府主导下, 以共性技术和重要标准等为纽带, 以大中型骨干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 高校、院所、中介等市场主体积极参加, 建立在具有法律效力契约基础上, 通过各种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 共同攻克关系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技术的利益共同体。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 产业技术联盟开始在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自1985年以来,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技术联盟年增长率高达25%。在美国, 85%的电子工业企业都已结成了各类战略产业技术联盟, 而最大的1000家企业年收入中有16%是来自于各种产业技术联盟。

产业技术联盟开始在我国兴起是2 0世纪90年代末。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已先后成立了40余家产业技术联盟, 在这些联盟中, 63.4%属于高新技术领域。作为一种集合创新力量的新型组织, 产业技术联盟正逐渐成为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作为科技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区域, 中关村在我国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带头示范作用。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背景下, 中关村在全国创新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产业联盟是中关村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提升区内企业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带动全国创新的重要实现手段。这种新型的组织能够整合产学研各方创新力量, 在短时间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提高创新效率,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同时也有助于政府与市场联手, 形成有效的创新政策和创新环境, 是中关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在国内最早开展产业技术联盟实践的中关村, 经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 目前已形成一批以高技术企业为主导, 产学研合作, 着力助推中关村全球创新中心建设的产业技术联盟, 并以此为主线, 从单个企业独立创新转向联合创新, 并走向创新集群, 这对于中关村产业升级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自2002年第一个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 到目前为止, 中关村已有各类产业技术联盟30多个, 联盟成员千余家, 覆盖了电子信息 (如T D-SCDMA联盟、长风软件联盟) 、生物医药 (如中关村CRO联盟、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联盟) 、新材料 (如中关村新材料产业联盟) 、先进制造 (如中关村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联盟) 、新能源 (如中关村新能源技术 (热泵) 应用联盟) 、环境保护 (如中关村清新空气联盟、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 、其他高技术 (如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 等几乎全部高新技术领域。

目前中关村的产业技术联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度的创新性。

闪联、AVS、移动多媒体等联盟制定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闪联工作组通过联盟内部合理分工与紧密协作, 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了IGRS (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 标准协议, 成为我国3C协同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 并于2008年成功晋级全球首个3C协同领域的国际标准, 填补了我国信息产业在ISO/IEC领域的空白。

2、广泛的代表性。

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大多聚集了产业内最具代表性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创新主体。刚刚成立的中关村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联盟, 就是在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科委等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下, 由北京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测试机构, 包括利亚德、四通智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物理所及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上下游二十余家相关单位共同组建的。

3、增长势头明显, 联盟类型丰富。

据初步了解, 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 在全国都处于领先。短短7年, 中关村各类产业技术联盟已达3 0余个, 参与单位上千家, 增长势头明显, 并覆盖了软件、集成电路、通讯、互联网、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环境保护等多个产业领域, 包含了研发合作、技术标准、产业链合作、市场合作和社会规则等5种类型。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 随着市场需求和企业参与联盟愿望的增强, 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环境时期。

4、引领中关村从产品、技术创新转向标准创新, 并走向世界。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联盟主导创建了国家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 (DTMB标准) , 同时还在拉美地区进行的第二次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对比测试中, 技术水平大幅领先日本标准, 全面领先欧洲标准, 有望带动园区数字电视领域的成套设备、芯片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成功走向国际市场。

三、推动产业技术联盟发展, 增强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技术联盟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其组织形式、运作方式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对此,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不断提升联盟的自我发展和专业服务能力, 推动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发展, 增强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

1、引导和加强联盟规范治理。

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还处于发育期, 很多运作并不规范, 对联盟的管理还在探索中。支持联盟健康发展, 关键是要引导和加强联盟规范运作。政府应实行联盟登记备案制, 对联盟的设立和运作情况有充分了解;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在组织管理、税费等方面填补法律法规空白;加强联盟队伍建设, 提高联盟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建立完整评价体系, 从联盟形成、运作、发展等各阶段予以规范, 构建一个适合非盈利组织的、合理的联盟治理结构。

2、加大联盟政策扶持力度。

过去几年, 中关村各级政府在政策上为联盟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和便利。2006年,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质量监督局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四单位联合发布了《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实施办法》, 对产业技术联盟的扶持做出了详细说明。未来应继续做好这些工作, 为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提供更多、更实际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如在资金上, 可从研发资金配套投入、标准推广、产业链配套、提高联盟企业能力等环节给予资助, 并对这些资金的使用给予更大授权空间, 重点支持解决产业技术联盟当前发展的焦点问题。

3、依托特色产业培育优势联盟。

中关村在软件、集成电路、网络、通讯等产业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这些产业具有明显的网络特性, 需走联合创新道路。中关村可围绕这些特色产业, 发挥中关村的科研优势, 大力支持研发合作、技术标准和产业链合作等重点产业联盟的发展。此外, 中关村的产业技术联盟还应着眼于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和结构调整, 着眼于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 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建设计算机与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等支柱型产业和能源、环保、新材料及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技术联盟。

4、结合国家重大项目, 建立研发合作产业技术联盟。

中关村拥有丰富的国家创新资源, 应以“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为契机, 全力做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工作, 进一步集成区内创新资源, 重点建设一批研发合作产业联盟, 并在规划、土地使用等方面优先审批, 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扶持, 重点支持这些产业技术联盟优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参与政府采购试点、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以提升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对全国相关领域的支撑作用和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5、积极鼓励联盟进行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

积极鼓励产业技术联盟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开展各类创新活动, 通过学术会议、工作会议、学术论坛甚至聚餐等各种方式, 建立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 将具有共同创新目标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聚集在一起, 有效促进产业技术和信息的交流, 提高联盟的创新效率。此外, 还要进一步加强联盟的对外开放, 积极吸纳世界各国成员单位参加, 加强联盟同其他国际组织与相关机构的科技交流和合作, 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工程和项目的联合研发, 开展技术人员交流活动, 扩大联盟国际影响,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增强联盟及成员单位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有力促进联盟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杨文利、李壮:《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合纵连横”时代》[J],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7.1.22。

[2]、冯海红:《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现状及其政策目标建议》[J], 中国高新区, 2007年第10期

[3]、袁东明:《力促中关村产业联盟健康发展》[J], 新经济导刊, 2007年第10期

【重要载体】推荐阅读:

原核载体07-15

服务载体07-22

手机载体05-23

故事载体06-05

载体形式06-19

良好载体06-30

载体选择07-03

传播载体07-13

陶瓷载体07-26

广告载体08-04

上一篇:不能公开的秘密下一篇:高中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