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载体

2024-11-18

课程载体(共12篇)

课程载体 篇1

2013年7月,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正式建立“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基地”,以全面培育学生的现代素养为宗旨,以“雅心慧思”为教育理念。“雅心”,即学生应该具有规范、高尚、从容、娴雅的气质;“慧思”即学生应具备的智慧、聪慧、慧心、慧眼。我校组织高校专家、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代表共同研讨现代女性素养的基本构成,确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具体涉及道德与品格、家庭与幸福、语言与交流、艺术与审美、科学与创新、体育与健康六大领域;确立了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即:将课程基地建设成教学改革实验中心、课程资源建设中心、教师成长专业舞台、学生发展活动中心,并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逐步凸显育人功能。

一、建设基地,推动学校特色课程发展

根据课程基地建设目标与课程基地六大领域的格局特点,学校组建了“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促进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六大领域与各学科相结合,开发课程内容,架构现代女性素养课程的内容体系。具体如下:

1. 道德与品格

该领域课程内容建设由德育处和政治学科组负责。必修课程为“女生生涯规划”,该课程是江苏省内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首次尝试。选修课程主要有“女子国学”“女中大讲堂”等。其中,“女中大讲堂”已开设几十场次,中科院杨芙清院士、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等数十位各界精英来校为学生开设讲座。校自主选修课为“女生心理”。校本教材计划:编写并出版《女生生涯规划》(已出版)和《女子国学》等教学用书。

2. 家庭与幸福

该领域课程内容建设由德育处和历史学科组负责。必修课程为“国际文化与礼仪”。选修课程主要有“家庭与婚姻”“家庭理财”“烹饪与营养”“中医养生”“女红”等,并聘请南京中医药大学、东林锡绣传习所等专家授课。校自主选修课程包括“中医养生”“中医美容”“布艺工坊”。校本教材计划:编写并出版《中医养生》、《中医美容》(已出版)和《国际文化与礼仪》等教学用书。

3. 语言与交流

该领域课程内容建设由语文和外语学科组负责。必修课程为“语言规范与创新”“英语口语”,由学校语文教师和外教执教。选修课程“小语种选修”(含日语、德语、法语等)由江南大学语言系教师执教,“播音与主持”“朗诵与口才”由无锡广播电台资深播音员执教,“名著赏析”由本校语文老师执教。校自主选修课程包括日语、德语、法语、韩语,以及“跟美剧学英语”“英语听说”“英语悦读”“演讲与口才”“名著欣赏”等。校本教材计划:编写并出版《播音与主持》教学用书。

4. 艺术与审美

该领域课程内容建设由艺术学科组负责。必修课程为“审美与表现”和“形体舞蹈”。选修课程主要有“女生合唱”“器乐”“女子管乐”等。校自主选修课程包括乐器、舞蹈、“审美与表现”、书法、“影视创作与表演”、摄影、管乐等。校本教材计划:编写并出版《审美与表现》(已出版)教学用书。

5. 科学与创新

该领域课程内容建设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信息技术学科组负责。结合学校“卓越女生培养计划”和“初高中衔接教育”等内容与要求,开设“数学思维品质”和“科学实验”两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为“卓越创新合作课程”和“国际课程浸润”,通过名师引领和学生短期留学等途径,让学生感受科学之美,培养科学之智。校自主选修课程包括“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人工智能机器人”“图像处理”“思维训练”等。校本教材计划:编写并出版《数学思维品质》教学用书。

6. 体育与健康

该领域课程内容建设由体育学科组负责。必修课程为“女子健美操”,通过改革阳光体育活动,增设校园集体舞、健身操等项目,塑造学生健康体态,培养阳光女孩。选修课程主要有“女子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同时实施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生自主选课制度,探索基于女生兴趣的体育运动俱乐部制。校自主选修课程包括健美操、篮球、网球、芭蕾、体育舞蹈和“健康你我他”。校本教材计划:编写并出版《女子健美操》教学用书。

二、依托基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四年多来,我们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使课程基地真正成为学生体验学习的平台,成为教师教学变革的试验场。

1. 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我校位于城中心,校园面积较小,但学校周围的人文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于是,我们积极开发周边资源并加以利用,使课程基地的教学场域不断从学校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并不断走向世界。如,2015年春节期间,我校20多名学生在美国芝加哥高地中学短期游学,学生得体优雅的言谈举止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住家的一致好评,这正是得益于平时学生在“语言与交流”课程模块中的扎实学习。教学空间的拓展,促使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讲授式、传授式向体验式、浸润式、参与式转变,以增强学生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完善教学内容,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基地不断突破原有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量身定制校本课程。如,在“道德与品格”课程模块中,学校以“美丽女孩”为主线,以“四礼四节”(入学礼、青春礼、成人礼、毕业礼;女儿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为主题,构建系列活动,保证德育活动的连续性。又如,在“家庭与幸福”课程模块中,学校利用餐厅空间改建了烘焙教室,让学生可以在此烘焙西点、中国传统糕点,烘焙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女校“最有味道”的一门选修课。再如,在“艺术与审美”课程模块中,学校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深度合作,建成“爱越基地”,邀请演员定期来校上课;此外,锡剧、无锡说唱也相继走进了我校的艺术课堂。

3. 运用先进技术,变革教学方式

学校积极尝试将先进技术手段运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学校信息技术组积极做好教学技术服务工作,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我们将smart白板技术应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图像放大、视频慢放,满足学生的直观感受。此外,课程基地还引进了“极课系统”,这在教学评价中发挥了很好的诊断作用。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教师能更精确地掌握学情,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课程基地的建设,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是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有益探索。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实现课程基地建设理念、方法、路径的融合,切实培养学生的现代素养。

课程载体 篇2

关键词:多智能载体;课程群;学业导师

引 言

课程载体 篇3

学校的一切行为都属于大课程范畴。特色学科校本实验资源只有与学科三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才可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特殊的教育教学功能和价值才可能得以实现。莘庄中学DIY科技学园创建五年来,特别是人选上海市首批中小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以来,基于DIY科技学园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教育校本课程框架构建已完成,并初步形成了以DIY科技学园为基地的学科实验教学校本课程体系。

一、DIY科技学园校本课程建设

1.基于DIY科技学园的校本课程特点

基于DIY科技学园的校本课程,力图体现《中学科技课程标准》理念的以下特点:课程体系构建重视基础性、自主性和创新性;课程内容设置体现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教学实施注重引导自主学习,倡导探究方式的多样化。

丰富的“DO”的课程内涵:学生在DIY科技学园的体验和探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以及“头脑风暴和灵感”启发下的创意和实验制作;学生参与DIY科技学园的管理和常态运作,全方位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中的主人翁地位。

2.基于DIY科技学园的校本课程构建

基础型校本课程。创新实验的DIY制作。根据自然学科学习内容提供实验器材零配件,利用DIY科技分园各学科实验室平台,为学生自行设计、制作和组装科技作品提供平台。这些科技作品的原理与学生所学知识相关联,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于是,学科知识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得到接受和理解,并在制作和展示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运用,学生也在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感受。

支撑基础型学科课程实验教学。针对自然学科基础型课程的目标和要求,DIY科技学园结合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新增的活动栏目(自主活动、“STS”等栏目)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体验提供机会。这种动手做一做、问题想一想的体验式学习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内容,改善了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拓展型校本课程。DIY科技学园的“观光体验”之旅。每年高一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便是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参观DIY科技学园,接受科学普及教育。神奇的科学实验给每一位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唤起了他们对科学真理的向往。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在科技教师组织下,带着预设的学习任务,利用拓展型课程进入DIY科技学园。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实验项目撰写科技小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交流和评价。

充实拓展型课程实验教学。各学科拓展型课程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阵地。部分学有专长的学生在学科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表现出对相关学科学习较为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望。DIY科技学园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定期开设《有趣的电磁:感应系列实验》、《静电的利与弊》、《生活中的水污染》等系列讲座,通过妙趣横生、喜闻乐见的实验,展示科学的神奇,诠释科学的奥秘,引领学生走进精妙的科学天地。

科技节更是全体学生的体验节和展示秀。基于DIY科技学园的科技节主题下的赛事名目繁多,为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各类平台。

研究型校本课程。DIY科技学园里的一个个实验,既立足于物理教材,又对教材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开发。在带给每一位参与者新奇感受和体验的同时,一个个富有想象的科学研究课题的萌芽悄然而生。于是,一些学有专长的学生再次带着问题进入DIY科技分园,进行问题研究的深度之旅。

开放的DIY科技学园。作为科技教育的新生事物,DrY科技学园兼容并蓄,依托社会各方资源,合理吸纳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构建了开放式、多元化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形成良好的青少年科普教育社会环境和氛围。2014年4月24日-25日,我校科技精英在教师的组织下,将DIY科技学园学生的科技创作精品,搬到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吸引了众多观众、参展商以及媒体的关注。

3.基于DIY科技学园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DIY科技学园文化建设。早在DIY科技学园初创阶段,我们就为每一项自主实验量身定做了一套规范化的铭牌。铭牌内容包括:该实验操作步骤、实验原理以及该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中的要求定位,为每一位探究者提供规范的操作程序提示和科学理论知识的支撑。

如今,走进DIY科技学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频频出现在新教材中,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著名科学家的画像。科学家们潜心于研究、专注于实验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每一位进入DIY科技分园的参与者都会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教育;而悬挂在另一侧墙壁上的照片,则展示着走出DIY科技学园、走向科技竞赛大舞台的学校的科技精英们在赛场上的英姿,又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科技爱好者走进充满乐趣的DIY科技学园,走向神圣而庄严的科学殿堂。

目前,包括阳光罐原理与制作、磁控制电路、可控光系列化学反应、微生物菌趣味图案培养等涉及中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以及劳动技术等自然学科的DIY项目已超过五十余项,这些既凸显学科的特点,又体现学校特色的DIY制作项目分别隶属于DIY科技分园下辖的物理DIY创新实验室、化学DIY创新实验室、生命科学DIY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意与工作室以及空气质量监测站等相关学科实验室,成为DIY科技分园重要的教育资源。

学生走进DIY科技学园,已从原来的参观者、体验者逐渐转变为研究者、实践者和建设者;实验的设备也由常规实验走向现代数字信息实验;而参与的形式,也由单一的体验式活动转变为动手完成一件作品的实践和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经过师生共同整理、评价并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意,或提升到课题层面进行科学实验的研究和探索,或修改后作为中学生发明创意进行专利申报,或制作成科技作品充实到DIY科技学园中,促进了DIY科技学园研究型课程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DIY科技学园校本课程实施成效

DIY科技学园成为实施科学素质普及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全校每一位学生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科技社团、科技节、自主研究型课程活动、课题研究等方式来到DIY科技学园。目前,“自己动手做”已经成为许多学生进入DIY科技学园的一种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

DIY科技学园成为科技爱好者的乐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DIY科技学园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实验、科学课题研究提供物质条件的保证;另一方面通过开放DIY科技学园,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提供实践的平台和空间,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实验、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论走向实践,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基于DIY科技学园的校本课程经过层层选拔,被上海市教委推荐成为科技部、教育部“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课题优秀项目试验学校。经过两年的理论专题培训、教学实践改革、参观交流学习,2013年3月,我校承担的校本课程子课题顺利结题,受到教育部总课题组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DIY科技学园校本课程为“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课题提供了—个成功的案例,打造了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成功试验样本。

DIY科技学园成为学校特色展示的窗口。DIY科技学园自创建之初便成为业界同仁和各级领导瞩目的焦点,前来学校参观、指导的兄弟学校、各级领导、外地参观交流团队乃至国际教育专家络绎不绝,学校先后接待参观访问多达上百余次,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也曾先后两次在我校组织召开学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DIY科技分园还承担了上海市新农村培训者培训,徐汇区、浦东新区、长宁区等实验教学研讨主题活动。每一位来宾对DIY科技分园的各种构思巧妙、效果神奇、发人深省的校本实验莫不啧啧称奇,而来自同行们的真知灼见、创意灵感的交锋撞击往往令与会人员产生认知的共鸣。区域间成功的教研活动,不仅增进了经验的交流,提高了专业技能,还扩大了莘庄中学DIY科技学园校本课程特色的知名度,也将对莘庄中学物理实验特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DIY科技学园的未来发展构思

一是扩大辐射面,实现项目学校价值的最大化。五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莘庄中学DIY科技学园以知识为载体、以校本课程为支撑、以学生动手体验为立足点,取得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效果,提升了一批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获得了上级领导和业界专家、同仁的充分肯定。DIY科技学园的贴近生活、紧扣教材、面向大众、因地制宜、成本低廉等特点,使其不仅具有旺盛和鲜活的生命力,还具有可借鉴、可复制的功能。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为区域性、乃至上海市学科实验教学和科技教育的满园风光增添一抹色彩。

二是进一步加强DIY科技学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今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面对微课程、反转课堂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动态,DIY科技学园的建设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传统的动手与现代信息技术兼容并蓄、互为补充,赋予DIY科技学园新的形式、注入新鲜血液。因此,怎样建立起DIY科技分园的网络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平台,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搭建起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平台,是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三是建立高中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机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指导思想之一是“推动创新,率先实现教育体制和发展模式创新,形成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教育新模式”。我们迫切地期待与相关的科研院所、高校等进行合作,引进他们的智力、创意、技术和设备,共同设计开发适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立足学科基础、具有创新教育功能的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开创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新机制,探索一条共同开发、相互促进的成功合作之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高起点的资源平台。

四是探索与国际友好学校共同开展创新项目合作与交流的新途径。随着上海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作为上海市华文教育基地的莘庄中学,DIY科技学园已经成功地成为华文教育课程交流与互动、体验与动手实践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与我校学生之间产生的智慧碰撞、激发出来的灵感、创作出来的成果。我们需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一条国际化发展的特色之路,为培养懂得本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以学案为载体推进历史新课程教学 篇4

以历史学科为例, 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从结构和教材角度看, “模块+专题”的呈现形式比较注重知识结构和教材结构的完整性, 教材注重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梳理、归纳、分析, 对许多基本史实却淡化处理, 这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课时少而内容多增加了教学难度, 必修教材的内容深, 难度偏大, 有许多课文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每周2课时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机会相对有限。这些情况都给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 该怎么办呢?

笔者认为以学案为载体推进历史新课程教学可以解决诸多困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的知识经验、掌握的知识程度编制学案, 以学案为载体帮助学生搭建展现才华的舞台, 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 学生能想的让学生自己想, 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学会发展, 学会生存。这样能很好地体现和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 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现就历史学案的设计结构及设计思路一一进行分析说明。

一是“专题 (单元) 梳理”。运用学案在每一专题学习之前帮助学生分析该专题的知识结构、内在知识联系, 让学生在还未进入新课学习之前先了解将要学习的专题知识内容, 大概知道有几个课时, 各个课时的内容是什么, 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 (单元) 知识梳理相对降低了教材难度和学生学习难度。

二是“课标定位”。针对目前教材多元化的情况, 教材已不是课程知识的权威, 考试命题不会只依据一个版本,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灵活处理课文, 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 让学生明确学习和考试的方向, 即明确“考什么”, 从而做到学习上的有的放矢。

三是“课前充电”。学案编写过程中依据课标要求,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并设置成问题, 实现课标内容问题化, 基础知识精细化, 将每一课时内容的各个子目分解、设置成一个个的问题, 将教材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 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这体现了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课改理念得到深入贯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只针对学生不懂、不会的部分进行分析说明。这既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又体现课改的先学后教, 学生会的不教, 学生是学习主体, 教师是主导的精神, 符合新课标的学习基本效果, 即注重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而非强调结果。

四是“重难点剖析”。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强调打破思维定式, 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在每一课时的学案编写过程中针对课文重难点知识设计一些开放性较强、思维量较大的探究问题,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多角度分析并讨论问题, 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研究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是“课后闯关”。立足教材, 利用教材, 在学案编写过程中创设新情景, 设计一些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 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学以致用。在闯关练习题的选择上适当注意练习的层次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闯关练习题中适当设置一些以能力为立意的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 目的是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 获取和解读信息, 运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六是“单元知识框架”。运用学案在每一专题 (单元) 学习结束后专门留出一定空白区域给学生完善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根据自己对本专题 (单元) 的学习心得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学习过程是使学习者自我领悟和建构的过程, 是学生对知识信息进行认识、批判、接受和重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课程载体 篇5

近年来,兴国县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科学灵活选取载体,把民生建设与项目建设、党建活动、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推动科学发展与着力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不就保民生而抓民生,而是以民生促发展,以发展提民生,实现民生与发展的“双赢”;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改善民生上求实效,全县实施民生工程的规模和质量迈上了新台阶,得到了广大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极大提升了各级干部做群众工作、加强基层党建的能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保民生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的“三保一弘扬”的三保之一。民生建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必须把民生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把民生建设记在心里、抓在手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一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紧密结合群众需求,高标准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近年,兴国县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民生项目为推手,形成“民之所想即为工作重点,民之所盼即为工作任务,民之所需即为工作目标”的共识,全面加快城市建设,围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竭尽全力为百姓创造宜人的生产生活环境,重点实施了涉及市民出行、安居、休闲、生态、及绿化五个方面的13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在城市规划、绿化、管理等方面做文章,仅去年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是近十年来推进城市化进程最快的一年。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城市。兴国县转变思路,以人为本,紧扣民生所需加快城市建设,向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领域拓展和延伸,无论是主干道、公园广场建设,还是旧城小巷改造,每一个项目都举行专家论证会,并在政府网、电视上公示,请全县人民为城市建设献“金点子”。该县还组织干部深入街区,征询群众的意见,倾听百姓的心声,创立城市建设的“民生标准 ”。近年来共投入资金11.5亿元,新建了一批高档次住宅小区和专业市场;新建了城市防洪堤12公里,对澄塘片区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对长1.5公里的筲箕河进行整治,修建了6座公厕和6个垃圾中转站;392套廉租房、96套新市民公寓已完成主体工程,并为城区514户住房困难户发放了住房租赁补贴,解决了城市中低收入和困难群众住房难;建设中的“一江两岸”、禾睦片区、湿地公园、文体中心建设,使兴国县城格局分布更加合理,功能配套更加齐全;城市公共交通开通7条公交线路,建设了14个公交候车亭,新增6辆无人售票公交车和13条城市公交线路,拥有大小公交车40余辆,出租车发展到60余辆,交通秩序得到优化,群众出行更加便捷、灵活。

构建“城在林中、楼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绿化格局。城市绿化工程成为该县近年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的一大亮点。兴国县按照“规模造绿、环城拓绿、沿河建绿”的措施做活绿色文章,建设突出了生态城市理念,积极探索管理机制多渠道筹措城市绿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将城市开发与绿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捐建等形式,发动全社会参与。近年来,先后投入3600万元对潋江河清淤整治,拆除沿河建筑,一河两岸建设立体彩色绿化带,拓展绿地10万平方米;投资300万元对小春河实施规模拓绿;按照“浓密、粗犷、厚实、多彩”的道路绿化方针,选择香樟等树种为行道树,建成了绿树成荫的“绿色通道”,并在路口和道路交叉的转盘处,拓建大型绿地,以“大规模、造景观、创精品”的思路广植花草绿化公园广场。我县还重视城市绿化,重点建设江滨路绿地、兴国大道绿化带,对将军园、烈士陵园等的绿地进行补植及改造,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6万余平方米。

小处着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兴国县以创建园林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为目标,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围绕治脏、治乱、治破、治暗,以城区道路、城区亮化、交通秩序、市

场服务为重点,加大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永福街的硬化和亮化,让百姓告别了坑坑坑洼洼和摸黑回家;市政施工、环卫清扫实行了市场化作业;出租车经营权和公交线路经营权、管道燃气经营权、广场公园经营管理权建立了市政公用行业的特许经营制度;扩建和新建了洪门和第二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由原来的0.5万吨增至2万吨,该县还投资120万元,实施城区自来水扩容,改造城区供水设施,对旧城的自来水管网进行了修复改造,先后完成了氟化工小区、平川大道主管网铺设,新增供水管网6.2公里,改造水井一座,县城供水量日增1万吨,供水普及率达93%;加强了管道天然气铺设,完成了22公里主管铺设,新增供气量1.5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达87%;实行垃圾定点投放、完善公共厕所等,强化了城市功能,方便了百姓生活。安装了全城的燃气主管网,天然气日供气可达2.5万立方米,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坚持以党建活动为载体,注重解难帮困,积极探索为民办实事新举措。

兴国县在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努力将组织建设与民生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勇于创新,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子,搭建党群连心桥,努力促成党建与民生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多为群众办排忧解难的实事。

活用载体创新举。兴国县在去年开展了“千名干部进万家交朋友”活动,要求全县县级、科级、乡村(居)干部进村入户听万家言、知万家情、解万家难,帮助村组和千家万户理思路、办实事、谋发展。通过上门调查、电话了解等方式,重点了解在群众中有影响、有威信、信息灵通且支持党委和政府工作的人员,以及困难较大、问题较多且具有典型性的人员等为结交对象。根据对象所在乡村和职业,分别安排党员干部与之结对交朋友,并建立结对联系档案和活动联系卡,规定每一名结交干部每月至少两次通过走访、电话、信函、网络等方式与结交对象进行沟通联系,掌握结交对象的思想动态、困难和诉求。同时,该县建立了联系登记、督查反馈、信息月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联系和帮扶落到实处。活动开展以来,该县6569名县、乡、村党员干部共结交群众朋友11626名,基本覆盖了全县各行业、各领域、各村落(社区)。为结交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6267余件,有效化解纠纷1200起,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丰富党建活动内涵。以“打造魅力„两新‟组织”为主题,在“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中设计开展了“我是„两新‟组织党员”、“党员奉献日”和志愿服务等三项活动,引导“两新”组织党组织、党员、“两新”组织积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树立起了兴国“两新”组织的良好形象。兴国县第二医院党支部将“党员奉献日”活动与医院开展的义诊活动结合起来,2009年,全院19名党员共为316名患者免费就诊,捐助困难患者23160元,捐助困难学生19000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医院董事会2009年共减免贫困群众就医费用53万余元,赢得群众的好口碑。产业结对帮扶致富贫困群众。为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兴国县以“321”结对帮扶作平台,该县规定每名党政干部要联系3户农户,其中要有2户贫困户。近年来,按照“山上种甜橙、脐橙、油茶,田里烟叶和制种,栏里养猪和灰鹅”的产业发展思路及工业园的用工需求,针对帮扶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进行帮扶,通过“321”产业结对帮扶相结合,促进了全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目前,通过结对帮扶,完成新造油茶林0.6万亩,落实制种面积1.1万亩,完成销售花卉120万盆、园林绿化苗木4.3万株,肉兔出笼30.2万只,灰鹅出笼201.2万羽,生猪出栏22.1万头,1.1万亩烟叶,参加培训的贫困群众有2630人在县工业园就业。三是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力求实效,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突出问题上。

近年来,兴国县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以民生工程为重点,征对农村垃圾处理难问题,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如今,该县有212个试点村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垃圾收集达到9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积极探索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一方面,对农村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即菜叶、菜根等有机垃圾采取进沼气池和入果园、菜园的办法;建筑垃圾采取集中堆放用于

村庄修路填坪;废旧塑料品、废旧针织等非有机垃圾进入垃圾桶由保洁员分类处理,对不可回收的垃圾清运至垃圾填埋场填埋或垃圾焚烧炉焚烧;对可回收的垃圾在村内实行回收。另一方面,对农村垃圾采取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模式,即圩镇、平原村庄等区域的垃圾由各乡镇统一清运处理,其他边远山区自然村的垃圾由各自然村或农户按垃圾类型分类自行处理。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确保清洁工程落到实处,该县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330万元,各乡镇自筹170万元,用于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在各试点村内统一配备农户专用垃圾桶、手推式垃圾箱、封闭式手推垃圾车和垃圾清运专用车等垃圾处理设备。目前,通过政府采购,全县配置农户专用垃圾桶1万只,手推式垃圾箱1000只,封闭式手推垃圾车200辆,垃圾清运专用车25辆;并在圩镇、公路沿线的村庄兴建垃圾中转站48处,还建立乡级垃圾处理填埋场25处,村级小型垃圾处理填埋场60处,承载垃圾处理总能力日产约3100吨。建立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该县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把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考核内容,县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与各乡镇、各乡镇与村、村与组理事会签订垃圾处理责任状,村组理事会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从而形成县、乡、村、组理事会、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五级联动”工作责任制。同时,每个圩镇、农村中小学、医疗单位都聘请了专门的保洁员,保洁员实行登记造册,工资采取“户集、村筹、乡(镇)贴、县补”的原则筹集,确保保洁员工资每人每月在200元以上,保洁员与村小组或理事会签订《卫生保洁协议书》,切实维护、保持好村庄卫生整洁。目前,全县共聘请卫生保洁员388人。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基层党委,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频繁、沟通也最直接。实践证明,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便利,才能凝心聚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归属感,方能把改善民生、关爱民生落到实处,方能激发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方能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的永恒动力。

民生建设要十分重视解决突出问题,力求实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问题已不仅是“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改善民生必须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兴国县致力于为群众创造宜居宜业、生态环保的优美生产生活环境,绝不满足于刷标语、喊口号、造声势,而真正付诸行动,着力解决城乡环境突出问题,找准切入点,通过高标准、大手笔的城市建设,大大增强了城市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了城市档次和品位,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解决了农村垃圾“老大难”问题,还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村庄,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贴身的实惠。

民生建设一定要抓住发展经济这个根本。发展是硬道理,是“民生工程”的核心和根本。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富裕了,就是最好的改善了民生。兴国县在实施民生工程过程中,始终突出“富民强县”这个中心环节,扎实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在全县形成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热潮,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夯实了民生工程基础。兴国县城被授予“全省文明卫生县城”称号;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现了县城到每个乡镇通水泥路或油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移动电话。2009年,我县财政收入完成64.8亿元,与前一年相比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0元,为机关和乡镇干部、教师发放了规范性津补贴,广大干部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以童话剧为载体建设园本游戏课程 篇6

一、年级组集体研讨确定适合各年龄阶段的童话剧

我们幼儿园分为小、中、大共15个班级,开学初由年级组长牵头带领全组教师共同筛选童话剧剧本,进行创编加工,最终确定每个年级组一个大的童话剧表演游戏,每个月一个小的童话剧表演游戏,在特色课和园本课程实践中实施,在对童话剧故事进行创编的同时,教师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为童话剧编配歌曲、歌词,编对白,设计舞台道具,制作头饰等等。例如《新龟兔赛跑》,根据伊索寓言《龟兔赛跑》改编而成,主角“金龟龟”和“银兔兔”在比赛中互帮互助,都获得了第一名。当拿到《新龟兔赛跑》剧本的时候,小演员们进行了激烈的PK。惊奇地发现,平时比较内向的幼儿,主动竞争主角,并最终用出色的表演,赢得了担任主角的机会,并在演出当天大放异彩。从平时在班里不爱讲话、内向的孩子,到舞台上充满自信、大放光彩的孩子,是童话剧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表现舞台。

二、创设童话氛围走进童话天地

1.童话式的主题环境

开学初,我们认真布置活动室与童话主题墙,主题墙上会展出幼儿平时表演的剧照、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对童话故事创编的内容等,并且注意材料、色彩及图案的选择和搭配。在童话文化环境中,让墙壁说话,每个墙壁就是一个童话,让幼儿在童话的世界里成长。

2.针对式的特色环境

(1)角色区:角色区的装扮与假想游戏,可以使幼儿将童话剧中的情景、事物富于创造地模仿和再现。在这里他们装扮自己熟悉的童话剧里的角色形象,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这些角色所表现的行为和他们之间交往的关系,体验多彩的人生。如在《小红帽》这个童话剧剧本中,有幼儿熟悉并喜欢的小红帽、勇敢的猎人,还有狡猾的大灰狼等角色形象,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同伴间相互关心的体验,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孩子们在忙得不亦乐乎的同时,获得了很多童话剧中相关的生活经验。

(2)美工区:根据童话主题内容,在区角游戏时幼儿制作童话故事中的头饰,做好的头饰投放到表演区,供幼儿表演时佩戴,充分发挥孩子游戏、学习中的自主性。

(3)故事阅读区:收集了大量的童话故事书,设立了图书阅读角,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及看书、爱护、整理书本的好习惯。我们还邀请家长一起利用假日活动时间,根据主题内容制作童话大图书《小红帽》《龟兔赛跑》等布置在班上童话主题墙里,引发孩子在反复观察中理解、体验故事内涵。

(4)倾听童话故事:安排幼儿在每天午餐前、午睡前集体倾听故事。反复的倾听有助于幼儿记忆故事内容,为复述、表演打下了基础,并且养成了幼儿良好的倾听、用餐、睡眠等习惯。

三、调动幼儿表演游戏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

《纲要》中指出,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应保持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快乐的情绪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从让幼儿欣赏表演入手,我先让能力强的幼儿与我配合,分配好角色,表演要生动、有趣,很快引起了幼儿的共鸣。幼儿看得很认真,也激发起了他们的兴趣和表演的愿望。

如在表演游戏《猴子学样》中,当我与配合的幼儿表演完后,幼儿都要求自己也表演一下。这时,我就按组为一集体,给他们时间进行讨论,自己选择所喜欢的角色,然后分组表演。每组表演后,我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的语言更加丰富,表情更加生动了。虽然刚开始有点难度,但孩子们都非常投入,兴趣很高。平时不爱发言、举手的幼儿也主动要求参与表演,在语言、动作、表情上也显得不那么生硬了。

在孩子表演的时候,教师要面带微笑,以好奇、鼓励、肯定、赞赏的眼神注视着每个幼儿,让每个幼儿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在表演游戏结束后,老师与孩子一起进行评价,如哪些小朋友在游戏中想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语言、语气,不同的动作表情;哪些小朋友合作的好。通过教师和幼儿的讲评,以表扬、挖掘幼儿的闪光点为主,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四、创设童话剧场景为幼儿表演游戏提供机会

《纲要》中提出,要创设合适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全园15个班级都为幼儿创设了故事表演区域,供幼儿在晨间活动和区角活动时使用。例如《龟兔赛跑》里的森林场景和各种小动物的头饰都是家长和幼儿制作而成的,为整个童话剧营造出氛围,从而让幼儿愿意去进行表演游戏。

当一个童话剧在班级小舞台逐渐表演成熟后,幼儿就会走出班级去“演出”,我们提供了班级间相互演出、全园演出的机会,每个班级每个小组都能报名参加演出。不同于平常的汇报演出,孩子们的童话剧节目并不是一个个的精品,每个都非常原生态。简单的道具,口语化的对白、朴素的情节,表演者一副自娱自乐的陶醉样,我们看到的是童真童趣,这是孩子们的成果锤炼、班级团队的凝聚。

目前,全园各个班级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孩子的表演表现能力也有很大的进步。孩子们大方、活泼,爱说爱笑,走到哪个班级,都会看到以前被孩子们冷落的故事表演区现在已成为班级的亮点,孩子们争着要去的热点。我们希望以故事表演游戏为载体,通过童话剧故事表演游戏提高幼儿的能力。今后我们会继续探索研究,让每个幼儿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我们不仅要教给幼儿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更要教给幼儿一双会发现快乐的眼睛,快乐处处存在,快乐无处不在。拥有快乐的眼睛就会拥有快乐的心灵,就会拥有快乐的人生。

课程载体 篇7

刚接手这个女生排球班时, 每节课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女生不是不动, 就是被迫性地应付教师。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是这些不动的女生之所以在选项报名时选排球, 是因为其他项目让别的学生报完了, 她们抱着反正不爱活动, 报什么项目也一样的想法报了排球;二是这部分女生本身运动天赋较差, 加之在初中时就没有学会什么运动技能, 所以对所选的排球项目因不会而不爱, 因不爱而不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首先教她们最基本的排球技术, 如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正面下手发球技术等, 而且对她们掌握这些技术的要求不高, 如正面双手垫球只要求她们垫过网就可以, 正面下手发球只要求她们能在离中线6米远处发过网就可以。刚开始的几节课, 学生还不是很积极, 需要教师的不断督促, 等到她们能按教师较低的要求完成垫球和发球时, 她们有了成功感, 感觉打排球挺有意思, 积极性从此被调动起来了, 全班52个女生都主动参与排球练习, 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自创了“打靶”、“升级”等游戏, 并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教学中运动参与的目标终于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载体被实现了。

学生愿意练习了, 笔者因势利导加大了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让练习强度逐步增加。如在排球垫球教学中, 原来四个学生用一个球练习垫球, 到后来两个学生用一个球练习垫球, 练习密度明显增加了, 再到后来, 让一个学生抛不到位的球, 另一个学生在移动中垫球, 运动负荷也加大了, 从而实现了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达成身体健康目标的目的。

在学习排球运动技能时, 尽管学生还学得不好, 但只要和自己以前相比有进步, 笔者就肯定学生的进步, 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如在排球正面下手发球学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尽管在发球区完不成发球, 但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 能在离端线3米远处, 将排球发过网, 这与自己以前连在这个位置也发不过网相比, 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 自主设置学习目标, 并让每个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 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个学生在和同伴学习排球技能的过程中发生冲突时, 要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并帮助同伴学会调控情绪;鼓励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有顽强的意志。这样, 通过排球运动技能的学习, 心理健康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在技能学习过程中, 笔者鼓励每个学生和同伴友好合作, 和睦相处, 使她们学会原谅他人的失误与过错, 共同承担责任;同时让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是自己的权利, 树立体育与健康行为就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 引导学生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排球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之间也要在学习排球运动技能时相互信任、鼓励、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都要对班级负责, 对他人负责, 从而形成对社会负责的良好意识, 实现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

以游戏为载体的围棋园本课程开发 篇8

一、以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围棋教材开发

为了使幼儿围棋课程在目标、内容以及教学策略上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基于两年多来的实践, 我园开发了一套以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围棋教材:《聪聪羊与黑大狼的围棋童话》。

(一) 提炼幼儿围棋课程理念

1. 以“幼儿”为主体

幼儿是独立发展着的个体, 有着独立的人格和权利、价值和尊严。幼儿围棋课程《聪聪羊与黑大狼的围棋童话》的设计与实施遵循幼儿发展规律与特点, 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提供给他们的围棋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健全个性, 启迪智慧, 培育品德。

2. 以“游戏”为载体

游戏是幼儿成长的“精神植被”, 更是激活兴趣的源泉。《聪聪羊与黑大狼的围棋童话》幼儿围棋课程的渗透生动的故事、儿歌、趣味游戏等内容, 将枯燥、抽象、深奥难懂的围棋知识转化为生动、浅显、幼儿喜欢的游戏内容, 以游戏化的方式组织并实施的围棋教学活动。

3. 以“养性”为核心

以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围棋课程开发, 积极倡导“养性、启智、育德”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其中“养性”是核心理念, 其理念贯穿于围棋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幼儿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4. 以“整合”为路径

以游戏为载体的围棋课程开发与实施, 以围棋为教学主线, 通过具体的围棋材料构建起与其他教学以及幼儿园其他游戏有效整合与渗透。同时在幼儿园区域活动、日常活动甚至家庭游戏活动中有效渗透。

(二) 确立幼儿围棋课程原则, 制订《幼儿围棋课程标准》

1. 确立幼儿围棋课程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幼儿围棋课程要把课程组织成教师主动引导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教学过程。二是教育性原则。幼儿围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其目的在于通过以游戏为载体的围棋学习过程, 玩中乐学, 实现“养性、启智、育德”多方面的教育目标。三趣味性原则。《聪聪羊与黑大狼的围棋童话》幼儿围棋课程渗透生动的故事、儿歌、趣味游戏等内容, 以游戏化的方式组织并实施的围棋教学活动。四是系统性原则。首先努力做好了围棋目标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其次, 在围棋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做到了系统性, 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 童话故事的编排、游戏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性。

2. 制定《幼儿围棋课程标准》。

幼儿园立足幼儿的年龄特点, 制订了《幼儿园游戏化围棋课程标准》, 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块。本《标准》确定了围棋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围棋教学的开展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例如在《标准》中, 我们根据5~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 有效确定了幼儿园游戏化围棋教学中幼儿的发展目标体系, 包括围棋活动中幼儿智力因素发展目标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目标。

(三) 建设幼儿围棋教材

1. 幼儿围棋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围棋课程设计了浅显易懂、易受孩子欢迎的围棋教学内容, 分别有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的12个课时和针对大班幼儿的12个课时, 针对每一个教学内容, 我们都确定了富有童趣的吸引孩子游戏兴趣的教学主题。在每一册中, 12个课时连成了一个长长的童话故事, 书中每一课都还设有小童话故事、围棋童谣、围棋小游戏等, 让幼儿在情境性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围棋知识。

2. 幼儿围棋材料的设计

在围棋教学的开发中, 我们突破传统的围棋材料, 从大小、颜色、图案入手, 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围棋游戏的兴趣。一是根据年龄层次, 改变棋盘大小。不仅有适合大班孩子游戏的19路大棋盘, 还专门为小、中班的孩子开发了9路小棋盘, 小巧的棋盘还非常适用于游戏中的棋谱练习。其次是适当增加棋具色彩, 设计可爱的围棋棋子形象。结合幼儿的视觉特点, 突破传统的围棋学具的颜色, 设计成淡雅的绿色棋盘以及在黑白棋子上增添一点点彩色, 来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其次我们结合《聪聪羊与黑大狼的围棋童话》教材, 将黑棋设计成“黑大狼”形象, 将白棋设计成“聪聪羊”的形象, 让孩子仿佛置身于围棋童话世界。

四、以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围棋课程实施

1.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幼儿围棋教案

基于《幼儿围棋课程标准》, 结合幼儿园围棋教学幼儿发展目标, 我们课题组围绕中班和大班共24课时的围棋内容点进行了精心地教学设计, 每一个教学方案基本部分均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游戏化学习过程”三个基本部分, 在教案的后面则附有相应的《聪聪羊与黑大狼的围棋童话》故事、围棋童谣以及围棋小游戏。每一个教学方案都为教师实施教学方案作了很好的导向, 为教师有效实施游戏化围棋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

2.以游戏为载体探索幼儿围棋课程实施路径

(1) 专门性的围棋游戏与辅助性的围棋游戏

一是专门性的围棋游戏。这一类游戏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学习围棋中的某一内容而专门创编或改编的游戏活动。二是辅助性的围棋游戏。这类游戏往往穿插在幼儿的操作活动过程中, 对幼儿掌握教学内容起辅助的作用。这些游戏一般情节都比较简单, 作为围棋教学的辅助游戏来进行。

(2) 创造性的围棋游戏与规则性的围棋游戏

经过实践, 我们的围棋教学主要以以下几类游戏为载体:一是以创造性游戏中的“角色游戏”为载体, 将角色游戏渗透在围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在《聪聪羊与黑大狼的围棋童话》幼儿围棋课程实施中, 教师经常会结合某一些知识点, 让幼儿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 融入情境, 切身感受, 从而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并更好地理解围棋知识。二是以创造性游戏中的“结构游戏”为载体。根据千变万化的棋谱, 我们引导孩子在棋盘上根据上、下、左、右的方位摆放棋谱, 像搭积木一样创造出无数奇妙的棋形。三是以规则性游戏中的“体育游戏”为载体。在《聪聪羊与黑大狼的围棋童话》幼儿围棋课程实施中, 我们将围棋的学习过程与体育游戏相结合, 开拓学习围棋的空间, 以孩子的身体运动来巩固对围棋的学习, 拓展围棋学习的路径。四是以规则性游戏中的“智力游戏”为载体, 有效渗透在围棋教学实施中。我们积极将围棋知识设计成许多好玩的智力游戏, 有结合围棋的基本知识点设计的智力小游戏, 还有课余进行的拓展性智力游戏。

3.遵循幼儿天性探索围棋教学策略

传统的棋弈教学之所以没有得到更多孩子的欢迎, 正是因为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 因此, 我们基于传统围棋教学的进程, 遵循儿童游戏天性, 通过各种方式激活幼儿对围棋活动的兴趣, 一是“故事解读”策略, 二是“童谣巩固”策略, 三是“情境体验”策略, 四是“游戏贯穿”策略, 五是“运动感知”策略。

4.把握教育契机优化教师指导模式

在围棋活动的具体实践中, 教师的有效指导推动幼儿有效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主要采取的教师指导模式有个案跟踪过程中个别化指导、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对于儿童出现的疑难点给予随机性点拨、为了让幼儿系统地学习围棋活动技能而以自主的组合方式、民主的围棋规则设置等进行灵活化推动, 以及在围棋活动结束环节进行的评价性引导模式等, 实现玩、学、教合一。

5.开发空间潜能营造围棋游戏环境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积极遵循环境与目标一致、童趣与适宜相融、开放与自主同步的环境创设的原则, 充分开发各个空间的潜能, 营造浓厚的围棋活动氛围。

(1) 棋弈环境区域化———利用区域活动开展围棋活动。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活动形式。我们为孩子营造了富有童趣和智慧色彩的棋弈活动区, 投放大量的游戏棋, 并根据幼儿需要不断更新游戏棋, 成为我园区域活动一大亮点。

(2) 棋弈环境立体化———利用墙面开展围棋活动。墙面棋的设计, 不仅是空间上的拓展, 更重要的是为了方便解决下棋中幼儿碰到的一些难题。墙面棋不受空间的约束, 幼儿游戏的时间比较灵活, 如两个集体教学活动之间自由游戏时, 饭后游戏时间等等。

(3) 棋弈环境动态化———利用地面开展围棋活动。地面棋是让围棋活动动态化的有效形式, 在地面棋中, 幼儿的身体常常变成了会动的棋子, 集运动与智慧为一身, 完全让围棋活动动起来了, 全身置于迷宫般的神秘世界里游戏。

(4) 棋弈环境专用化———利用特色棋室开展围棋活动。基于幼儿对围棋活动的浓厚兴趣, 我们专门为幼儿设立了专用棋弈室, 设计了象棋背景墙, 多功能围棋活动桌, 还有各种玩法多样的游戏棋盘, 保证了幼儿稳定的游戏场所和游戏时间, 营造了充满智慧色彩的棋弈海洋。

五、研究成效

(一) 形成围棋活动特色课程和围棋活动学具

通过多年的实践, 编制了游戏化的围棋教材《聪聪羊与黑大狼的围棋童话》第一册、第二册, 在此套教材中, 渗透童话故事、儿歌、趣味小游戏等,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目前市场上的围棋教材大多以围棋技术内容居多, 文字、画面抽象, 教学方法生硬的现状, 目前已在教学中使用。

其次, 开发了富有童趣色彩的围棋活动学具, 其学具曾获浙江省教玩具比赛二、三等奖, 现已投放于班级区域活动、幼儿园公共活动区、幼儿棋弈活动室等, 有效辅助教学活动, 拓展幼儿园游戏种类, 创新学习方式, 并逐渐形成办学特色。

(二) 促进了幼儿发展

1. 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

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围棋活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价值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了积极的情绪愿望;二是培养了必要的规则感。三是学会了相互的合作协商。四是提高了面临失败的抗挫力。

2. 启迪了幼儿智慧。

游戏化的围棋和园本游戏棋的开发与实施, 更大限度地挖掘了围棋活动的智力开发功能。我们对幼儿在围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注意力、记忆力进行相关测试和记录比较, 发现游戏化围棋和园本游戏棋的实施, 主要在以下方面促进了幼儿智力因素的发展:一是注意力的集中;二是洞察力的提高;三是思维力的发展;

(三) 丰富了教师智慧

1. 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教师在开展围棋活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 对游戏实施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当今幼儿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不断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了自觉主动的转变。

2. 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提高。

课程载体 篇9

高职实践教学载体的研究思路

实践教学载体是储存、携带实践教学信息的载体, 是教师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导下, 为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设计、编制的教学内容的组合形式和形态。教学载体的合理设计和顺利实施, 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立体把握, 可以设计出高效精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实践教学载体, 该教学载体的实施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产生最佳的认知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为根本目标。

“电路基础”课程是我校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与医用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多年来, 通过对“电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载体的研究和设计, 顺利完成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规律, 提高了学生在医用电子产品的生产、调试、维修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职业能力。“电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载体的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 准确定位。通过对“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深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立体剖析, 突出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准确定位, 总结、提炼和概括出能够涵盖教学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第二, 精准设计。通过对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分析和整理, 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适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的实践教学载体, 并能够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活动。

第三, 反馈考评。建立科学、完善的跟踪、反馈和评价体系, 可以有效评价实践教学载体的有效性, 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教学效果;同时, 可进一步促进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准确定位, 凝练实践教学的特色。

实践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专业素质为目标, 以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够用为度, 以能力本位为原则, 以有利于实践教学载体设计的准确定位为落脚点。

对电路教学内容的精心梳理、归类、筛选和整合, 总结、提炼出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三维立体知识结构网络, 立足于三个坐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管齐下集中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后续课程及参加实际工作积累必要的电路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践教学载体设计应首先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门课程能够独立存在, 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 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通过对“电路基础”课程的分析, 精准概括、总结了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4个模块以及对应知识点, 这也是培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所需的教学实践载体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重要依据, 如表1所示。

将方法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 方法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教学实践载体设计要涵盖、兼顾两种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求, 两种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电路基础”课程的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 如表2所示。

将社会能力融入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社会能力是指在社会工作、学习中与他人交往联系及合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 又是基本发展能力, 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特别是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实践教学载体设计所兼顾的社会能力培养, 特指限于电类相关专业领域的狭义的社会能力培养要求, 如表3所示。

实践教学载体的设计

实践教学载体设计的基本方法, 是把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从传统的教室转移到实验实训基地, 把学习过程通过实践环节逐步展开, 实践教学任务的实施和考核贯穿全部教学活动。

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载体, 完成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个“任务”, 即通过给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按照步骤操作, 分解任务涉及的具体知识点, 一步一步完成学习任务。载体设计应突出强调基本的方法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调试基本电路及初步的故障处理能力, 增加EDA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环节和比重。

开发出适应于工作过程导向和项目 化教学的高质量的实验、实训项目电路基础理论的掌握, 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训项目,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将行业的岗位标准、技能要求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开发出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养成的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实训项目。实验实训项目的载体, 主要在实验箱、通用电路板上进行, 适当借助电脑仿真软件。知识、能力的传授和提高, 改变了传统的干巴巴枯燥的说教, 通过置身于真实的实训环境中, 通过所见即所得的项目化教学, 现身说法, 由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到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逐步展开和深入。为保证有效的教学学时, 应主要针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重点分析掌握, 可删除一些不适用于高职学生的繁琐的公式证明和求证及偏重于理论的纯技巧性练习。此外, 我们淘汰了传统的模块化实验结构的实验台 (箱) , 采用了自行设计、开发的实验装置。新的实验装置包括电源区、元件区和自由布线区, 采用了灵活可靠的手动IC卡座、丰富的各种类型的基本元件和多种外部接口, 以方便连接外部仪器, 可以在实验箱上灵活、自由地搭接各种电路,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设计能力。经过验证的实验 (实训) 项目也可以把电路移植、焊接到通用电路板上, 通过布局、焊接、调试等环节, 进一步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电路仿真软件引入实践教学项目中 EDA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的引入是“电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EDA的使用是电子设计人才高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课程引入了流行的EWB (Electronics Workbench) 软件, 该软件几乎能对“电路基础”课程中所有的基本定律进行仿真及演示, 并且具有操作方便、简单易学、元器件种类齐全、分析方法多等优点, 非常适合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和实验, 可为后续Protel等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可以通过EWB软件高效快速地完成一些来不及在实验箱上完成的项目, 完成一些对实验条件要求比较苛刻的实验, 有效解决效益和资源的矛盾。比如电路实验中的三相交流电路, 电压高达380V, 这类实验项目对实验设备以及参加实验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实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还有一些实验对实验的精度要求很高, 配套试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大并且利用效率不高。由于这类实验不具有代表性和通用性, 使用EDA仿真完成这类实验,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网络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入课程教学中 使用网络教学手段包括使用局域网络和广域网络 (Internet) 。局域网络主要使用在EDA教学中, 通过教师机 (主控机) 对终端发指令组织教学、演示并和学生通过网络互动;广域网络即使用Internet网络, 通过网络发布通知、资源共享、布置提交作业和组织答疑等。使用广域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课程教学从课上拓展、延伸到课外, 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 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完善和丰富。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刻板的说教和“填鸭式”教学, 采用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影音、视频、Flash和PPT资料, 以科普知识的形式导入基本概念和规律,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在轻松愉悦和喜闻乐见的氛围中将学生带入奥妙的电路原理中,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学环境是在有实验台、实验仪器、互联网络和多媒体的现代化的实验室, 这样的环境有良好的条件, 可随时验证新认识的电路理论中的概念和方法,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想象力。在使用网络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辅助, 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 提出问题和任务,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然后引导和激发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控制和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方向, 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充分实现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自发学习的理想教学目标。

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评价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任何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 看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建立完善的教学信息反馈和质量评价体系, 可以有效促进课程建设的准确定位, 理清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指导思想, 凝练课程教学的特色。

教学信息的反馈 通过教学主管部门在学生中选出代表, 召开关于课程建设的座谈会, 从侧面了解、征询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要求和教改意见, 并实时反馈给参与教改的任课教师。在每学期一次的学生代表座谈会上, 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 围绕教学改革、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学管理、教师人格魅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以及学生如何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等方面踊跃发言, 献言献策。通过这种近距离的有效沟通, 教师和学生可从教与学的角度进行充分交流, 形成一定的共识。

开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还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所用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安排、师生教与学的情况, 以及作业答疑、复习考试、实验实训、教学支持技术平台等情况, 既围绕教师的教学行为, 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调查, 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感受, 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限制教学有效性的原因等, 也可向广大学生征求推进有效教学的意见, 如怎样的教学更能取得实效、教师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等等。通过问卷调查, 可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了解课程计划和实际达到的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 总结课程教学的得与失, 查缺补漏, 不断改进、逐步凝练课程教学的特色, 保证课程建设的准确定位。

教学实践的成果及效果

2010年底, 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我校建成了国家级电子实训基地;通过与江苏绿杨电子集团合作, 开发、研制了集实训、实验、设计和仿真为一体的多功能集成电子电路实验实训平台;同时, 还合作开发、设计了能完成基础电路实验, 并且能自由搭配、自行设计、自由定制的通用电路基础实验箱。

此外,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围绕教学目标, 设计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评测体系。对近年来参加教学实验改革学生的跟踪、调查和考评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 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 达到了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

教学实践的效果和总结表明:教学载体的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 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能力目标, 准确分类, 精确把握, 遵循由浅入深, 从简单到复杂, 由验证、设计到创新的教学规律。同时在实践教学中, 适时引入EDA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成功的最终评价标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萧铭.论作为教学要素的教学载体[J].上海教育研究, 2000 (12) :39-4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 [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5-10.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自我学习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5]王民权, 梅晓妍.高等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0) :88-89.

课程载体 篇10

一、《供水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供水工程》的课程内容主要由泵和泵站教学两部分组成。泵的教学部分主要介绍了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性能特性等;泵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泵站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设计规划。作为水利学科专业, 将来所应对的问题更多是如何设计一项供水工程, 而不是水泵的设计和制造。因而, 通过实践研究, 可在掌握工作点确定、型谱图的前提下, 对于关于水泵基本构造、性能等的章节可适当缩减教学时间, 将重点偏向泵站的设计规划。但这与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存在着一定矛盾, 在教材中, 水泵的基础理论所占篇幅较大, 而我们所强调的, 与水力学课息息相关的有关水泵站的设计范例、水泵站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内容等的介绍却过于简洁概括。

2. 理论与实践时间分配不合理。

通过对广大学生的调研, 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的教学部分过于冗长, 而课程实践却过于简短, 主要反映在: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间隔较长, 而且内容相对独立。 (2) 理论教学时间过长, 而课程的设计实践过程则相对过短。

3. 多课程之间的合作衔接有待提高。

水利学科各课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供水工程设计初期需要考虑到气象水文等资料来说, 可以考虑将工程水文学相关知识内容穿插入供水工程的课程中来, 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各个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有机完整体系,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后续的深造、工作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4. 学生成绩构成比例不合理。

现行的课程成绩评定主要以卷面成绩为主, 兼顾平时的学习情况, 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较小。在当前大的教育方式背景下, 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自我要求逐渐降低, 加之授课方式或课时安排不当等问题的存在, 更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甚至于越来越不注重平时对知识的积累、理解与思考, 而是仅凭考前死记硬背, 谋求所谓的高分成绩。

5. 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

当前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严重削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在学术上日益缺乏严谨的求学态度与刻苦的钻研精神, 缺乏对知识的整体、系统的思考, 长此以往, 将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日益低下, 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同时, 课程多, 学时缩水也成为高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显然, 填鸭式教育早已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 对教育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6. 课程设计内容单一、综合要求偏低。

水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的内容编写步骤过于详细,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过于狭窄, 而设计内容中对各学科的综合考查均较少涉猎, 仅局限于《供水工程》课程内容上。课程设计的要求缺乏对学生word、excel、ppt、cad等基本技能运用的考查, 在校期间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锻炼, 以便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二、供水工程课程学改革措施

1. 合理分配各章节教学时间、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对于水泵结构的认识, 我们鼓励学生多走上讲台, 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制作动画、模型等方式, 扎实掌握学科知识。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1) 减少教师备课的工作量, 可将更多的时间投身于学术研究中。 (2) 调动学生积极性, 加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其严谨的求学态度。 (3) 精炼授课时间,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 能够为重点、难点的章节预留出充足的教学时间。当前的课本编写内容注定不能适应当前教学课改的要求, 建议教师授课时可以考虑大胆缩减对课本的依赖, 以讲解项目工程实例的形式授课, 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也为将来工作储备经验, 提供思路模式。同时, 学生在编写自己课程设计时也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抄袭、套用等现象,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2. 科学合理制定成绩考核内容及其分值比例。

对于学生的考查应趋于多元化, 不能单凭试卷分数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应将学生的成绩分割成三部分, 即平时成绩、卷面成绩、课程设计成绩。在此, 课程设计的考查应作为《供水工程》课程考查的一部分, 而不应是独立成一门课来进行。首先, 这门课程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泵站设计能力, 所以课程设计的成绩应占较大比例。考查内容以及形式也应多元化, 在考查范围中, 完成好课程设计任务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学生的文档编辑能力、计算机辅助绘图等方面的技能。课程设计的提交形式应考虑利用ppt进行汇报,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课程设计的抄袭现象,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知识整体性、系统性, 另外这样的汇报形式也更加接近于将来的工作实际, 为适应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基础。其次, 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在最后成绩的比重中应平分秋色, 这样学生会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是考前突击, 考后遗忘。平时成绩的考查内容应包括课程理论知识、课堂讨论发言、课堂教学等模块, 全面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3. 加强理论、实践联系, 巩固实践成果。

平时教学中实习模块规模相对较小且时间分散, 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应尽可能深入到一些具体工程现场, 系统性地实习, 并在实习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加强巩固实习成果。

4. 增设课程实验, 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供水工程》在学生实验这一模块仍旧处于空白阶段, 应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增设适当的学生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 完成实验报告, 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拓宽学生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问题上, 学生发展问题、社会市场用人问题、国家和政府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等诸多问题, 是当今中国各高校面临的难题。现阶段取得的成果还较为粗浅, 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我们愿与各高校一道努力, 共同深化教育改革, 使我们的学生成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栋梁之才。

摘要:本文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结合《供水工程》课程教学特点、以及课程教学实践经验, 在体现国家教学主导方向的前提下, 通过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课程载体 篇11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 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 信息素养

智能机器人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的智能机器人校本课程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自2001年9月始,每年都有接近上百人报名参加,但受器材、场地的限制,只能选取一部分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但即使如此,我校在各种比赛中仍获佳绩:创意比赛、足球比赛获得广东省智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常规比赛获得区科技节、市智能机器人比赛一等奖。

一、创造条件,在实践中提高

对绝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来说,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带领学生开展机器人活动,设计和操控智能机器人,都是一项挑战。我认为,现在市场上机器人图形化的编程环境较为普遍,尤其是大部分机器人器材都可以使用C语言来编程,机器人编程入门已经较为简单,就此,利用给机器人编程的机会,教师可以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水平。

二、合理规划,有限经费最优化

机器人活动需要特定硬件环境:活动教室要安装遮光窗帘,尽量使用日光灯、节能灯等冷光源照明,需要配备电脑用于调试编写机器人程序。我校特意将综合楼六楼作为科技楼,专门设立一间教室,虽相对于开展各种机器人活动这样的场地需求而言还不够大,但合理规划,一个场地做多个活动用,做到空间共享。这样既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当然,机器人的搭建组装和程序编写调试尽量放在同一个地方,方便学生及时根据现场调试程序。

选购开展机器人教学活动的器材也相当重要。现在机器人教学的器材品种特别多,质量与价格,使用的方便性与性能的可靠性相差也比较大,因此,购买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多询问兄弟学校和相关的主管部门。在使用过程中,我的总结是没有最好的机器人器材,只有最合适的机器人器材。

三、细心筛选,协调好各方关系

机器人是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要求活动小组成员有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同时具有较好的动手实践和合作能力。因此,组员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素质,还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建议学校开展信息技术等比赛使参赛者对程序设计及问题处理学会把握,继而对机械硬件问题的处置进行强化训练。对于参加机器人竞赛的选手,校方、带队教师还必须耐心沟通,最大限度得到家长的支持。

四、认真反思,得出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体,教师辅导

机器人比赛是学生的比赛,在各级各类的竞赛中,教师是不能进入竞赛场地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全凭学生自己解决。因此,机器人教学中各种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搭建机器人到设计程序以及调试,都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协助或指导学生完成。学生只有亲手去设计制作,才能知道机器人的真正原理,进而根据活动现场调试完成各种机器人任务。

(二)分工合作,相互交流

机器人活动的开展,尽量以小组为单位,四个学生为一组,比如,机器人足球比赛项目,两人做进攻机器人,两人做防守机器人,其中分别是一人负责搭建机器人,一人负责编写程序。整个活动任务的完成,需要所有小组成员分工与配合,达到默契的程度。每个小组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人的参加,需组内每个学生合力,大家的相互交流和帮助。

(三)利用网络,获得帮助

通过网络可以查找小组的创意有无前例,也可解决在机器人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例如,学生通过QQ找机器人器材厂家的专家在线给予帮助和指导。

(四)任务驱动,由易到难

各种机器人活动的开展,都应该由易到难,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分解任务,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渐完成任务。如灭火机器人活动的开展,这个任务可以分解成很多小的任务,例如,左手走机器人、右手走机器人、寻光机器人、灭火机器人等小任务,再引导学生先完成单一1号房的灭火任务、1号和2号房灭火任务,直到学生完成整个任务。学生在逐步增加难度的过程中,逐步编写出完整的灭火程序,熟悉机器人灭火的过程和细节。最后不断改进、调试机器人。

(五)做好各种准备

程序是智能机器人的大脑,魂不附体机器人就只是“僵尸”。目前,机器人设备最大的问题是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不高,2006年10月,我校参加机器人打保龄球大赛中,我校派出三个代表队,只有一个代表队获得第一名,而另外两个队一个因为选手的机器人受场地光线的影响以及机器人电池电能的影响,导致机器人没有完成任务而中途退场,一个队由于外界场地的变化影响了比赛成绩。

各种机器人活动结束后,无论是参加的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总结经验与不足,写出自己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这些宝贵财富的积累,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也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告诉学生,各种机器人活动,无论他们小组成功或失败,都不要轻易放弃、勇于拼搏。

参考文献:

[1]王小根,胡兵华,何少莎.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机器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10(6).

[2]刘海兰.打造永不消逝的数学童年——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内容开发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3]吴滨,江树勇,刘思嘉,王利民.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导论课程视野下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

[4]顾子龙,刘娟.我国机器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4).

[5]秦健,崔鑫治,李晓刚.我国机器人教育研究现状与我校校本课程建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8).

课程载体 篇12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1.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探究式学习课程是按照时代的特点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教学中调整学习的内容、充实新的学习方式, 是对体育与健康学习的一种补充。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种变化着的、还未知晓其基本内容或规律特点的情景中, 主动设问和探究, 从中发现规律, 获取知识和各种体验, 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学会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能应对急剧变化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解决了传统教育忽视对信息的获取、知识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的弊端, 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2. 课程的构建是现代学习者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各种不同层次的人群之中,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每一个学生不论其知识多寡、能力大小都会对健康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每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 从天真无暇的童年到历经沧桑的老年对健康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感受。把“体育与健康”作为课题研究的载体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通过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 从文化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经验, 让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践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确保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教师、同学一起开发或创新课程, 对学生实施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的教育。课程目标的选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允许每一位学生沿着自己的内在目的指引而发展,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构建新的认知。

该课程鼓励学生综合运用中学所学跨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对“体育”、“健康”进行完整认识和研究,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认识和构建新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改变了传统体育理论课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把学生与社会分离, 把学习与人的发展分离, 学生被动的、零散的、僵硬的学习有关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的做法。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这样, 既保证了向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科学知识教育的需要, 又体现了知识性、科学性, 着重解决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差的矛盾, 体现了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1. 总体目标。

以体育与健康主题研究为立足点, 以德育教育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通过以体育与健康主题的专题研究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研究、学会发展、学会协作、学会创造,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基础性学历和创造性学力水平, 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

2. 具体目标。

(1) 让学生知道研究性学习的性质、方法和原则, 知道“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 知道健康的科学定义和保持健康的一般方法。

(2) 让学生理解探究式学习与传统学习的不同之处, 理解它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评价原则。学会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参观、访问、调查、人际交流等获取、分析、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通过亲身实践构建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

(3) 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选题、搜集资料、设计问卷、调查访问、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或进行科学健身设计。初步学会常见的几种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等。

(4) 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和体会, 使学生养成自主、创新、“大胆求异, 细心论证”的科学研究良好习惯, 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不断完善学生的品质与人格。

(5) 让学生通过研究专题的选择、实践, 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拓学生视野, 让学生关注科学, 关注生命, 使学生懂得健身, 学会健身,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三、课程建设的内容

以人的健康发展必须与教育、家庭、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人的营养和体育锻炼保持协调的发展为理论, 提供“健康与教育”、“健康与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青春期心理健康”、“毒品与健康”、“健康与营养”、“人的生活习惯与健康”、“体育与人文”、“体育与生活”、“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体育运动欣赏”等背景材料, 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实验研究、文献材料分析等开放的主体体验实践, 让学生思考、分析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现状与未来, 从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尝试对问题价值作出判断。

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 一般分成四个层次要求学生分别对待。这四个层次是:认知、理解、掌握、运用。

认知———对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现象或方法形成初步认识。

理解———能说明和解释、科学知识、研究方法、获取信息的方法及其以及能运用其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原理和锻炼方法。

掌握———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探究式的主题活动来说明、解释或论证未知的体育与健康的一般理论、知识和方法。

运用———能在独立或与他人 (包括教师) 协作的情况下, 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实验研究、文献材料分析等开放的主体体验实践分析体育与健康的一般问题。

四、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 课程的实施。

探究式课程的实施一般包含:课题的产生, 课题组的组成, 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课题研究的结题等几个方面, 我们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采用了如下做法:

(1) 学生研究课题的产生:通过讲座、介绍经验等使学生了解选题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师生之间的座谈、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从生活或学习中发现课题;通过搜集资料、访问专家、实践调查、观察研究获得课题;深入实际, 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提炼研究课题。

例如, 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入手, 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设计了“生活习惯与健康”;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广泛的调查后发现:富裕后的人们为了保持健康, 只注重服用营养品进行药补, 而很少关心体育锻炼或环境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学生们设计了“环境与健康”、“营养品与健康”等课题。

(2) 学生课题组的组成。根据小组化、自主化和民主化相结合的原则,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自己探究的课题在班中自主选择同一课题的研究者, 组成2~6人的课题研究小组。

(3) 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小组成立后,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专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分析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步骤, 制定好详细的研究方案, 并制定“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探究学习课题研究计划”。

(4) 结题。结题要求学生除了有相应的论文, 还要有相应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时学生还要组织论文报告会或答辩会, 或进行探究究过程的总结。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 还可以激发继学生续研究、继续学习的热情。

2. 课程的学习评价。

(1) 评价的信息:探究式学习不考试, 评价的信息由平时积累而来。重在过程, 参考结果。我们制定了“探究性学习实录”和“探究性学习手册”, 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记载。同时每一个课题组都有实验方案、研究计划、调查报告, 每个学生都有研究总结、学习心得, 都要参加研究报告的答辩。这些就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2) 评价方法:A、基础性评价, 对研究性学习中的经常性指标, 如实验方案、研究计划、研究报告进行评价。B、发展性评价, 通过“探究性学习实录”和“探究性学习手册”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发展点、有创新的地方进行评价。C、激励性评价, 奖励优秀研究成果, 对有思想、有内容、有创新的课题研究组进行表扬、鼓励, 或把他们的研究论文推荐给校报和其他报纸杂志。

(3) 评价的结果:建立学分制, 把研究性学习评价纳入校本课程统一管理, 定为限选课。每周一节, 一学期为一个学段, 学完一学期经考评获2个学分。

3. 课程的组织管理。

(1) 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构建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探究式学习课程领导小组。设立专职教师。教师定岗定位, 责任到人。

(2)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1) 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研究的课题在按课题的方向自由组成2~6人的课题研究小组。各个小组独立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的活动。 (2) 教师安排:同学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发邀请书, 邀请校内外教师、专家、家长或学者参与指导。 (3) 课时安排:每周一节, 安排在校本课程时间内。

(3) 课程的学习形式:学生以体现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通过搜集资料、访问专家、分组讨论、听讲座、实践调查、观察研究、实验分析、调查分析等获取信息。

五、课程实施的体会与思考

【课程载体】推荐阅读:

原核载体07-15

服务载体07-22

创新载体10-16

设计载体10-17

手机载体05-23

故事载体06-05

载体形式06-19

良好载体06-30

载体选择07-03

传播载体07-13

上一篇:创新连接下一篇:Wnt信号传导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