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建设

2024-11-08

载体建设(精选12篇)

载体建设 篇1

“国以才立, 政以才治, 业以才兴”。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如何有效地开发人才资源, 促进人才干事创业, 继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使第一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第一要务, 这是人事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的迫切要求, 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围绕促进人才干事创业, 笔者认为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大平台载体建设。

一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提升人才资源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科技发展日新月益, 知识更新不断加快, 要促使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必须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强化人才的继续教育。因此, 要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实际需要出发, 建立各具特色的分层、分类培养机制, 促进各类人才不断更新知识, 提升能力。对于党政人才, 要在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和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要通过建立市场化、外向型的培养机制, 着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对于专业技术人才, 要围绕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质, 着重提高他们的科研、学术水平;对于技能型人才, 要围绕满足社会需求, 重点培养敬业精神和心理素质, 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对于农村实用型人才, 要围绕普及化战略, 重点加强农业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致富本领和创业能力。在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上, 要不断探索创新, 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短期培训与职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搭建人才选拔平台,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安心创业, 关键要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有一个可以不断提升的空间。要遵循新老更替的客观规律和优胜劣汰的客观要求, 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 确立不重年龄重水平, 不重学历重经历, 不重资历重实绩, 不重照顾重需要的新观念,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在人才创业竞赛场上选准人才, 用好人才。在机关大力推行“凡进必考”和公开考选制度, 引入竞争淘汰机制, 完善辞职辞退制度, 严把“入口”, 规范“出口”;在事业单位, 要按照专业岗位和管理职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要求, 大力推行全员聘用制, 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开竞争的办法, 努力实现人才使用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在企业, 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 把市场和出资人的认可, 作为人才使用的重要依据, 坚持上岗凭本事, 竞争靠实力, 收入看贡献, 真正让优秀人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创造人才涌现的机制和环境, 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 推动人才在竞争中接受选拔, 在选拔中接受锻炼和成长。

三是搭建人才流动平台, 促进人才的市场化配置。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 而资源的高效利用则取决于能否得到合理的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 也必须通过合理的配置, 才能确保作用的最大发挥。因此, 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渠道, 不断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强化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首先, 要打破人才条块分割、单位所有等“壁垒”, 破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性障碍, 使人才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获得流动的自主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促使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其次, 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引进和使用观念, 打破户籍和身份、地区和部门的界限, 按照“不求所有所在, 但求所用所得”和“因事择人、借智治事”的原则, 采取不迁户口、不转入人事行政关系等方式, 加快人才的柔性流动, 使人才流动渠道更加畅通, 人才交流更加频繁, 使人才在流动的过程中, 选择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岗位;第三, 要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引导、中介服务相结合, 有针对性地打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 鼓励党政人才向企事业单位流动, 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 促进专业人才向现代服务业流动, 支持有农业技术特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 推动人才产业、行业、城乡和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 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四是搭建人才激励平台, 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人才干事创业是以经济利益的获取、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承认为综合前提的, 因此, 要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 必须加快转变观念,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价值规律要求, 建立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激励机制。首先, 要强化物质吸引。把经济利益和待遇作为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驱动因素,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积极探索产权激励机制, 鼓励技术、专利、品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其次, 要突出精神激励。切实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选拔和专家管理, 全面开展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活动, 加大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功臣表彰奖励, 对各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都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宣传, 做到广播里有声, 报纸上有名, 电视上有影, 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第三, 要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向他们展示明晰的事业前景, 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设施方面的条件, 让人才因创业舞台的感召而心动;第四, 要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好包括户籍、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各个方面服务, 解决好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努力做到用丰厚的物质吸引人才, 用伟大的事业凝聚人才, 用崇高的精神鼓励人才, 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 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载体建设 篇2

推进统一优秀企业文化建设

2010年,山东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党组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学习贯彻《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手册(2010年版)》为契机,创新活动载体,扎实开展“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推进了“三大工程”的实施,促进了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建设。

按照公司政工部关于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工作安排和有关要求,山东公司组织所属各单位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中,我们注重了学习、宣传、实践和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学习方面。提出企业文化全员培训的理念和要求,将企业文化培训纳入公司全年培训体系,提高干部员工对统一优秀企业文化的认知认同。一是以学习《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手册(2010年版)》为重点,对干部员工进行公司基本理念的培训。在去年举办的50多期各级、各类培训班中,都把企业文化作为培训重点内容。加强对新入职员工、当年新招聘的大学生、新招聘的95598员工进行企业文化、优质服务管理实践等专题培训。二是指导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手册》学习活动。有的单位编写了《企业文化应知应会手册》,组织员工学习,进行全员普调考,确保“四统一”优秀企业文化相关知识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学习培训,确保了无论是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普遍接受了一次企业文化培训。三是创新学习方式方法,组织举办了“践行公司核心价值观”青工诗文朗诵会、“我是国家电网人”文化引领青年先行知识竞赛、企业文化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员工加深对公司基本价值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四是加强企业文化课题研究。2006年,我们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对企业文化建设方向性、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先后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同业对标、企业文化绩效评价体系等课题研究。去年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评价体系构建》课题研究任务,结合促进统一优秀企业文化落地,开展了《“四统一”企业文化落地课题研究》,加快成果转化,促进了山东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宣传方面。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对员工认知认同基本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依照《企业文化手册》,对网站中的企业文化内容进行更新。在门户网站建立企业文化专栏,刊登公司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及基层单位开展“四统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加强交流,促进落实。二是以鲁能体育实现“大满贯”为契机,在企业内部,利用“一报两刊一网”,加强“国家电网”品牌的宣传,用鲁能体育诠释“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开展学习鲁能体育精神大讨论,在讨论中统一认识,员工对“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企业外部,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媒体资源,加强对公司文化的宣传。省内外多家媒体以《以最佳表现诠释国家电网企业精神——鲁能乒乓球十年铸就辉煌“双冠”纪实》,对公司企业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山东电视台体育频道全程直播“山东鲁能体育大满贯庆功表彰大会”,进一步扩大了公司企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利用省运会、世界太阳城大会、国际航空体育节等,积极宣传“国家电网”品牌,提升“国家电网”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

实践方面。加强载体建设是确保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载体建设,运用典型引导,促进企业文化落地。一是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了“我爱国家电网”手机彩铃作品征集、司徽佩带等活动,增强了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对促进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落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二是以推行统一的基本价值理念为核心,开展了以典型管理实践、典型载体实践、典型文化产品和典型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典型案例建设,进一步丰富了企业文化创新实践活动。三是开展企业文化评价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构建了企业文化评价体系,把企业文化评价纳入企业业绩考核体系,企业文化建设在业绩考核中的比重达到4%。四是加强企业文化环境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品牌标识推广应

用手册》,规范“国家电网”标识标准化建设。把公司基本价值理念作为班组标准化建设的元素,加强班组企业文化氛围建设,推进了员工对基本理念的认知认同。

创新方面。建设统一优秀的企业文化,关键在于创新活动载体,把“四统一”的要求,把公司的基本价值理念融入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行为,建设一流的员工队伍,不断提高企业素质。按照公司政工部要求,在有序、有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结合企业实际创新开展了载体实践活动,提高员工的参与度。一是树立精品意识,打造企业文化建设精品工程。我们实施了企业文化建设引领工程,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创先争优系列工程,确立了:员工对公司基本价值理念体系认同率100%,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标准应用覆盖率100%,公司行为准则贯彻落实覆盖率100%,在国家电网公司业绩考核中,企业文化建设完成率100%,全面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三大工程”,争当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目标。广泛开展了企业文化宣传教育、企业文化环境建设、企业文化评价等工作。开展“三走出”活动,解放思想,变革理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内涵。荣获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卓越贡献奖”。二是坚持企业文化建设横到边纵到底,推进县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对县供电企业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符合“四统一”要求的项目提出整改意见,加强考核。

开展了县供电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最佳实践”评选活动,评选结果与班子业绩考核挂勾,调动了县供电企业加强“四统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四统一”企业文化在县供电企业的传播。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实践示范点建设。开展了企业文化安全管理实践示范点建设,把公司文化管理实践的要求和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要求体现到示范点建设中。

特色载体建设 培育良好企业文化 篇3

关键词:特色载体;企业文化;适合;员工参与;创新

抚顺石化公司腈纶化工厂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是我国第一套以技贸结合方式引进美国杜邦公司和BP公司先进技术的大型化工化纤联合生产企业,企业可年产丙烯腈、硫铵、丙酮氰醇等各类化工产品12.6万吨。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和最标准的企业文化,只有最适合企业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自2002年起,针对主要进口装置生产流程长、自动化程度高、工艺条件苛刻及厂内青年员工比例大、思想活跃的特点。该厂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以画喻事、以画抒情、以画言志的“腈纶人的画与话”活动,让广大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针对生产经营、日常管理、干群关系等一系列关系企业改革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用简笔漫画的形式来直抒胸意、宣泄疑虑,反映对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意见、建议和诉求,活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干部员工的热烈欢迎,仅仅一周,全厂征集上来的漫画就多达300多幅。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该厂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宣传部牵头定期组织召开“腈纶人画与话”专题研讨会,不仅激励了广大员工的创作热情,提高了绘画水平,而且还壮大了漫画作者队伍,到目前为止,员工的参与率达90%以上。活动的开展使企业的精神、理念、目标由抽象的语言演绎成通俗易懂的漫画,得到了广大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全厂上下形成了“你画我画大家画”,人人关心企业、人人参与管理的浓厚氛围。给排水车间的一名员工针对本部门个别职工工作时穿高跟鞋的不安全现象画了一幅题为“唉哟,我的妈呀!”的漫画,让人一看就是画中的女工脚崴了,并将这幅漫画改编成讽刺小品搬上了舞台,使员工们在笑声中受到触动和启迪。员工们说,漫画就在我们工作岗位和巡检路线上,随时提醒我们注意安全,有的漫画画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要是成了讽刺画中的人,那多丢人啊。聚合车间季红班组员工通过漫画提出了解决滤布运转周期短等合理化建议,经采纳实施后,使头道滤布的运转周期由原来的不到 20 天延长到 30 天,一年累计节约丙烯腈 10 余吨,价值 20 多万元。

截至目前,全厂干部员工已创作漫画9000多幅,编辑出版漫画集30册。其中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漫画”936幅,为厂节约资金3000多万元。先后制作了《精品漫画集》、画与话漫画扑克牌、漫画拉画笔等文化产品5000多套。组织了“漫画技法讲座”、“精品漫画巡回展览”、有奖“安全漫画”征集30多次。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参与的文化,需要每名员工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了让每一名员工都能“高高兴兴上班、快快乐乐回家、努力积极工作每一天”,我们在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员工中不稳定因素,为企业和谐、安稳发展增加正能量。

为了及时了解员工心理动态,除了利用好传统的走访、座谈、单独谈话网络、特色载体“腈纶人的画与话”等形式与特色载体外,该厂在车间设立了“员工情绪揭示板”,每天早上员工可以将表示自己心情的哭脸、笑脸等表情,挂在相应的位置上,用最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每天的情绪,使得企业党组织能够及时掌控员工情绪变化。然后将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的梳理分析,把着力点放在干部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力争从苗头上发现潜在的思想问题,从渐变过程中预测到突发的可能性。由于信息沟通渠道顺畅,诸如一线员工收入偏低,夜班饭菜花样单一、通勤客车发车太晚、浴池水龙头不能满足要求等不同时期员工反响强烈的热点问题,总是第一时间反映到厂党委,并得到很好的沟通与解决。为使员工不良情绪及时得到宣泄,我们还在丙烯腈车间建立了“心理放松室”,配备了放松椅、专业音响、暴力发泄器具等硬件设施,让员工的情绪得到发泄,并据此对员工个体动态情绪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取面对面,有侧重、有针对、有目的的交流谈心疏导。

企业文化需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每名员工都要不断学习

该厂党委紧密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在全厂党员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知识型党员”和“腈纶人的书与话”活动,采取“党委购买一些,党员捐助一些、网络下载一些、员工交流一些”的方式,不断扩充园地的藏书种类和数目。相关部门牵头成立了书友会,引导员工的读书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各基层党支部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读书学习活动。后纺车间党支部制定的“先创品牌,汇聚人才,打造精品,活跃基层”活动实施步骤,使读书活动成为党支部长期性工作;质检站将读书活动与分析技术比武相融合,开展了“读书有收获操作知识竞赛”,用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极大调动了全站员工的读书热情。通过“日读书、月书评、季交流、季评比”的方式,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力、执行力和领导力不断加强,有效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目前,全厂已有7个车间党支部获评“学习型党支部”,8个单位14次获得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22人荣获知识型党员,122人次荣获优秀作品奖或纪念奖。领导干部及员工撰写的661篇、70余万字的优秀读书心得被收录在编印的十本《书话、书评、书札》中,党员干部自觉读书之风已悄然兴起。

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员工积极参与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兴趣高涨,专业技能水平不断在提高。丙烯腈车间员工田军是中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他将个人多年积累的上万字操作技能材料交给车间,通过收集、整理丙烯腈装置以往发生过的大小故障并汇编成册,供大家学习参阅并多次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质检站分析工关卉在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大公司联合组织的全国分析工化验大赛中,在140多名竞赛选手中过关斩将,摘得了全国分析工化验大赛的银牌,这是抚顺石化公司选派的6名选手中的最高奖项。

载体建设 篇4

近年来, 中建一局先后设立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多媒体展厅“建筑视界”, 摄制了《蓝色幻想》、《建筑向往》、《建筑中国》等三部企业宣传片, 用以讲解企业发展历史, 宣传企业文化理念, 展示企业改革建设成就, 在对外形象展示和对内教育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1954年, 中建一局就创办了内部信息传播工具《建设快报》。198年, 又创办了《建设者报》, 确立了“宣传政策、反映动态、传递信息、介绍经验、普及常识、丰富生活、探讨问题、培养人才”的办报宗旨。1993年, 《建设者报》转为正式报纸, 成为宣传企业的重要阵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199年, 中建一局创办了局政研会会刊, 1992年改为内部发行的双月刊, 定名为《征途》。后来几经改版, 更加深入反映集团各项工作, 更贴近职工群众, 更具人文内涵, 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得到了集团上下的高度评价。同时, 中建一局各单位还分别创建了自己的内刊和项目小报。尤其是项目小报, 不仅成为了项目信息发布的载体, 而且成为了项目员工个人表达的平台, 在传播企业文化理念、激励员工士气、引导员工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成为了工程建设、团队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大亮点。

为了满足新时期员工的新需求, 近年来中建一局不断创新和完善企业文化载体, 创建了《建设者》电子报, 开通了《征途》博客, 并指导各单位及基层项目开通博客, 形成了中建一局集团博客文化圈, 加强了集团各单位文化交流。2011年, 主题为“铁军风采”的中建一局企业文化平台网站正式上线试运行。网站整合中建一局文化元素, 介绍中建一局的历史文化, 播报中建一局新闻, 开展网络调查和建议征集活动, 成为了员工了解企业、表达意愿、抒发情感、展示才艺的平台。

中建一局十分重视传承企业优秀的历史文化, 2011年编印了企业文化案例集《一局记忆》,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一幅幅生动的图片, 形象地展现了中建一局60年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编印了《中建一局发展简史》, 为教育员工、宣传企业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编印了《岁月如歌——中建一局老领导访谈录》, 讲述了铁军文化的渊源, 为深入研讨集团企业文化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另外, 中建一局还制作了反映企业建设奥运工程的专题宣传片《责任》, 反映企业参加抗震救灾的专题图册《力量》和《希望》。

载体建设 篇5

发展替代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林场党政领导班子及时转变观念,好范文原创审时度事,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将职工自营经济做为兴场富民的产业来抓,以绿色种植发展,实行规模推进,重点扶持。作为一个经营规模小,地处偏僻的小林场,怎样把职工群众引向致富的道路一直是我们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的一件大事,去年我们创新了载体建设,制定了切合林场实际的“三导向”工程。引导、指导、领导带头示范发展自营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正面引导,首先在更新观念上动脑筋,通过研究分析,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就业观念根深蒂固,都想千方百计端上“铁饭碗”,有些青年宁肯在家呆着,靠父母养活;也不愿从事自营经济。特别是固定职工的传统观念更强,认为只有到单位上班才是就业,视自谋职业为无工作,针对这部分人择业观念,我们便大张旗鼓地宣传职工师惠丽从养一头牛起家发展到现在40余头的典型事迹。宣传林业所面临的形势和只要合法挣钱干什么都是工作的经营理念,引导人们更新观念,从事自营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其次,引好致富路,通过对困难职工的研究,我们还认识到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全场职工“齐啃大木头”,离了木材就玩不转,因而导致了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和思想上的消极涣散。我们便在调节产业结构上做文章,把资源优势作为兴场富民的启动点,把发展替代产业作为兴场富民的结合点,利用山上剩余多,草场面积大且草质好的有利条件,在自营经济发展立项上,将重点在有发展潜力的袋栽木耳栽培和养殖业上加大引导力度,另外在发展林下资源采集的产品、种地等项目给予引导,通过这一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条思路是符合我场实际的。

二、服务指导林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至今没安装上程控电话,更别说配备电脑了。职工信息闭塞,生产什么,往哪里销售都成了问题,针对职工选项难、销售难、缺乏技术指导等问题。林场成立了自营经济发展协会,由支部书记为会长,由一名副场长和工会主席主抓此项工作。为其提供致富信息、选择项目、技术指导提供优惠政策。协会人员不定期地深入居民区调查了解情况,建档立册,做好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一)在扶持职工上为民谋。为了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针对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初期阶段缺乏资金,对发展自营经济的职工都给予全方位的扶持。党政领导向上争取政策、协调关系,对发展养殖业的职工免收一切费用,在林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无偿提供山上剩余物粉碎锯沫子,无偿提供小材小料建房舍,无偿提供摆放地点,盘清闲置厂房,优惠为其提供房屋;尤其对困难职工,虽然把他们引到了致富路,但苦于没有能力发展,只能靠为别人打工,脱贫太慢。我们在为其提供锯沫子,小材小料,联系菌种的同时,还免费提供房舍,鼓励先起步的大户为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变给别人打工转为自己生产,加快致富步伐,林场职工王义贵是单职工,妻子去年又患上了脑出血,不仅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2万元的外债,我们听说他想种袋栽木耳却没菌房,便主动将闲置的厂房免费给他提供使用。

(二)在科技服务上为民助。为了引导职工科学种植,科学饲养,林场共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学习班2期,观看了食用菌,绒山羊及袋栽木耳栽培技术科教片,利用阴雨天等休息日组织种养户互相观模传授经验,既直观通俗易懂又实用。去年冬季,袋栽木耳种养植户不同程度地生长了“红毛菌”,这种杂菌危害极大且传染快、防治难、种植户为此伤透了脑筋,为解决这一难题,发展协会立即将县袋栽木耳办公室的技术人员请林场观场办公做技术指导,做了有效防治。养牛大户李宪星,去年冬季,牛相继死了好几头,林场听说后马上同他一起到县城请来兽医,原来他家牛舍太小,冬季粪便清理的不及时,导致了牛受凉,加上饮水不及时,致使牛受病,场领导当即答应再给他家提供点木料扩大牛舍,减少损失并请兽医为养殖户提供了技术指导。

(三)在加快致富速度上为民急。为了加快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步伐,对姜军、张辉胜等种植10万袋以上的大户,林场给予优先考虑提供场房设备。外来人口赵喜丰是林场第一个发展袋栽木耳的大户,今年又种了30余万袋,他经验丰富,技术精湛,林场给予他同职工一样的优惠政策,影响带动职工扩大种养规模,并聘请他为顾问,为职工传授经验,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带动整个自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在销售产品上为民想。为了使生产出的产品,采集的山野菜等卖上好价钱,场领导多方联系客户,使生产与市场有效对节,减少营销环节,以保证职工的利益。

(五)在产品质量上为发忧。为了创出自己的品牌,林场号召种养户宁可降低产量,暂时少收入,也不要使用“壮菌灵”、“保耳灵”等速生药物,不喂带添加剂的饲料,以质量、诚信、取信、打绿色品牌,为自己创造更广扩的商机和市场。

三、发挥领导示范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了使自营经济这块蛋糕做大,上档次,上层次,成为林场的支柱产业,结合保持共

载体建设 篇6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在长期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它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其中环境文化建设表现为最直观的一个方面,形成企业的第一印象,有着形象工程、面子工作、窗口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环境文化,是影响制约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内、外部环境中所渗透的文化因素。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和人文社会环境文化。企业文化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包括表层的、有形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具体的,既有视听环境:厂房、道路、厂容厂貌、园林绿化;嗅觉环境、机器设备、生产作业现场、职工住宅区的生活服务、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娱乐设施、社会舆论、口碑等,其现实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人文社会环境文化建设是深层次的、无形的、内在的、抽象的,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干部作风、优良传统、民主氛围、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它的状况如何,将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价值观的最直接体现。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对本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指导企业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和精神追求的观念体系。它在长期的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表现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定局。由于企业价值观其自身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依托于某种有形的载体予以表达和展现。环境建设就是最直观载体之一,而且是企业文化建设最直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展现手段,表现为最普遍、最直接的做法,是将企业的宗旨、理念、口号写成标语广为张贴悬挂,以绿化点缀、拼图、造型的形式展现,或者以板报宣传栏的形式进行宣染。企业价值观在管理思想上的表现,就是以物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员工在企业的地位,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应该根据职工群众的需要,为其创建良好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比如对我们企业在注重做好节能减排、优化生产工艺、杜绝跑冒滴漏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现场治理,绿化美化环境,科学发展,达到生产设备净、齐、美,物流有序,厂区天蓝、树绿、景美,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青,创建优美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杜绝空气污浊、损害健康、环境恶劣的不良印象。企业价值观在经营宗旨上的表现,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孰先孰后的问题。任何一个生产企业,特别是央企、国企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社会义务,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所以企业的环境建设,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保持生态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少是不污染社会环境为出发点,这本身就是向社会传达企业强烈而鲜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企业内部环境十分地好,却一味地追求利润,甚至污染环境,损人利己,那么,人们会据此断言这个企业毫无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受到社会的谴责,人门的唾弃。

其次,环境文化建设是企业凝聚力的直接体现。凝聚力,在理论上讲是一种综合的内聚力,向心力,是使全体员工在思想情感上、价值取向上、行为操守上都保持高度一致的内能,是一种团队精神。凝聚力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即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员工与员工彼此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凝聚力的强弱与环境特别是社会人文环境关系密切。整洁、融洽、和谐、向上、充满活力的企业环境,可使员工心旷神怡,安居乐业,形成企盛我荣,企哀我耻,企业与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同心同德。反之,则人心思“走”,离心力膨胀,离心离德,企业岂不衰败。所以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必须基于员工的凝聚力。比如在职工住宅区有限的活动范围内,种植草坪绿化,布置一些桌椅板凳,安装一些文化娱乐设施,职工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可以在此放松聊天,缓解释放工作、生活方面的精神压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再次,生态环境文化建设是企业形象的直接体现。所谓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综合认识和总体评价。它是一个组合的系统,影响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而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影响因素,而且有着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作用。从一定意义来讲,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好坏,自然环境作为企业的“窗口”、“脸面”,最先映入眼帘,形成难以抹去的第一印象。所以,现代企业人多数讲究企业的外观,重视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建设。还有,优秀的企业环境文化,是生态自然环境下人文社会环境的统一。企业在生态自然环境文化建设方面,都应十分的讲究。比如厂区开阔恢弘,空气清新,交通方便,布局合理,整齐洁净,绿化美化,生机盎然。特别是我们中航工业,把环境文化建设置于重要的地位。在人文环境文化建设方面,正确处理效益目标和责任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干部和工人之间,工人和工人之间提倡平等互助、互相关心、互相信任,加强道德沟通,营造一种家庭式气氛,形成一种民主氛围,倡导一种团队精神。形成领导关心职工群众,上级关怀下级,让职工感到一种亲情、依托、归属感,优越感、自豪感从而将自己与企业融为一体。倡导员工之间的文明竞争,开展多种形式、针对性强、利于操作、有群众基础的竞赛活动,鼓励立足岗位成才。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板报、墙报等多种形式,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反映职工的精神面貌,宣传好人好事,定期评比,形成有声有色的企业文化,职工们上班心情舒畅,热爱企业,这也正是企业文化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不管是生态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社会环境建设都是企业文化建设别无取代的最直观、最有效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我公司有着重视环境建设的优良传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来我公司视察时就对我公司环境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公司资产重组后,承担环境板块建设的物业管理部更加注重“窗口”和“面子”形象,管理不断创新,处处以斩新的面貌展示着中航工业电源的精神风貌。2012年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6S铜牌验收中,我公司环境板块以满分的优异成绩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师德建设内涵和载体创新研究 篇7

1 师德的科学内涵

所谓师德, 即教师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它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念、情操和品质, 是调节教师与学生、与同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师德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行为作风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师德作为一种的职业道德, 有很强的社会性、他律性和规范性。但通过不断的强化, 也可以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需求, 成为教师个人品德的一部分, 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由于教师职业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共同性, 不同时代的教师都负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后代的责任, 因此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职业道德, 也有其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2 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 大多数高校教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继续传承师德, 应对挑战, 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敬重, 但是不可否认,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所以在肯定高校师德建设所取得成绩之时, 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在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 个别教师身上还存在着一些“师德失范”现象。

2.1 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高效一少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存在着问题, 表现为平时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 不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疾苦, 缺少对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的了解, 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信心等。还有些教师片面的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专业教育、学术科研, 又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 与政治没有关系。

2.2 职业价值观模糊

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职业理想, 是人民教师成就事业的精神动力。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多种经济体制和分配方式决定人们的利益多元化, 价值多元化, 高新教师曾经追求的理想信念受到冲击。有些教师放松或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敬业乐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淡漠了。部分教师把从事教师职业只是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 而不是当作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 取而代之的是拜金主义的浮躁。

2.3 育人意识淡薄

教书和育人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单靠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耐心细致的教学工作是不够的,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求实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给学生以思想和品德上的熏陶。然而有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 忽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4 突显学术功利倾向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特别是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 学校对成果与人才过度量化, 在管理上, 重数量、轻质量, 不恰当的制定了将项目、论文等与物质利益直接、密切挂钩的分配制度, 导致了学术价值和科学评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失衡。有些教师认为学术成果是教师获得名利双收的重要途径, 所以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重业务, 轻理论, 重科研成果, 轻学术道德等倾向。

2.5 敬业精神不强

敬业, 是衡量教师行为和品质的最基本标准。在教学实践中, 有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热爱不够, 不认真备课, 教案老一套, 不更新授课内容。个别教师甚至没有教案, 教学纪律观念淡薄, 误课、缺课、随意调课现象严重。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 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 一些教师淡忘了自身的本职要求, 缺乏事业心、责任感。他们事业心、责任感较差, 纪律松散, 对教学工作不投入, 抱应付态度, 对教学内容不认真钻研, 对教学方法不认真研究。

2.6 合作精神欠缺

大科学时代, 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绝非某一位教师可以单独完成的, 需要教师群体的协作配合、共同努力, 才能完成。但是一些教师被功利主义占据了头脑, 热衷于单打独拼, 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在教学科研工作中, 不能正确的处理同事间的关系, 不能做到互相尊重, 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3 师德内涵建设载体创新的主要途径

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与教师职业和时代特点相适应的师德体系, 使教师明确师德的方向、师德的核心及师德所具有的责任性、知识性、先进性、创造性、典范性、民主性、自律性。加强师德修养, 就是把他律的道德原则及规范转变为教师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 激发高校教师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事业心。

3.1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教育是提高教师思想品质素质的有力手段, 是搞好师德建设的基础。主要应通过大力宣传教育, 加强对师德修养理论和有关师德的法律、法规的学习, 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无论是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的复兴都要求广大教师牢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形成知荣辱、立师德、铸师魂的良好师德局面。

3.2 制定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在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学习,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制定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教师行为。依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 制定出以依法治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协作为主要内容的, 适合各自高校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3.3 建立科学的教师业绩考评机制

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长期性工作。建立符合校情的师德考核制度、评价标准、奖惩制度、聘任制度、监督机制等一整套管理办法, 对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以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

3.4 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机制

师德评价是教师评价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是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的开展高校师德评价活动, 能够推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全面促进校风和学风以有及校园文化建设。

3.5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提升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是通过激发与鼓励, 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使其自觉遵循职业道德, 而且自觉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并在些基础之上积极推进师德建设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改善高校师德建设, 还有许多的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需要理论工作者与高等学校管理工作者以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才可能将这一问题逐步推进。

摘要: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等7个加强师德内涵建设的创新载体途径, 对高校师德内涵建设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专业为载体的学风建设研究 篇8

高职院校多从中职升格而来, 从学校规格上看是升格了, 但是从生源质量上来看却是明升实降。生源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导致学风不振: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者有之;进入大学就没有了目标、浑浑噩噩混日子者有之;毕业时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学会、怨天尤人者有之。

现阶段的学风建设内容重点在于学习纪律的强调, 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学风建设的主体以班主任、辅导员的监督管理为主,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学风建设的形式以活动、会议等短期行为为主, 缺乏具有持续作用的学风载体;学风建设的对象重两头, 轻中间, 将优等生和学困生作为学风工作的重点, 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

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 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 我认为学风建设要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和专业特点开展。

一、根据专业发展, 树立学习目标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 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 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些什么等问题。学习目标就像一座灯塔, 为迷途的学子指引方向, 为每个人的人生导航。学风建设要从树立学习目标开始, 将长期、中期、短期目标有机结合, 为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提供航标。

1. 入学教育, 为学生做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系部定期请酒店老总、部门总监, 以及优秀的实习生和毕业生来校与学生交流。他们多是从餐厅服务员、行李员等一线基层员工做起,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间断地学习, 一步步做到了领班、主管、部门经理、总监、总经理的位置, 他们现身说法, 为学生介绍酒店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 也帮助大一的学生重拾信心, 不再“沉睡”, 开始兴奋, 开始对自己、对专业充满期待, 以一种昂扬的激情投入到新生活中去。

2. 班主任工作, 分阶段的建立中学习目标。

哈佛幸福课专家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提道:“有目标的人成功率要比没有目标的人大得多。具有挑战性的明确的目标 (设定了时限和具体的成果) 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设定目标就是用语言给自己一种承诺, 而承诺本身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

高职院校都配有专职的班主任, 指导学生的学习。班主任在每个学期之初都为学生制定一个明确的中期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比如第一学期通过英语AB级, 第二学期通过计算机二级和普通话考试, 第三学期通过英语四级和餐饮、客房服务员 (中级) 考证, 第四学期通过餐饮、客房服务师 (高级) 考证。

3. 结合专业课程, 为学生明确短期学习目标。

高职院校教师的周课时较多, 和学生的接触颇为频繁。专业教师作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应结合自己的课程, 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短期目标, 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如《酒店礼仪》课程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变得彬彬有礼, 举止得体。这一目标的确立既符合专业要求, 又符合学生的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酒店营销实务》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顾客导向的营销意识、培养营销策划的基本能力和创业思维, 这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使学生树立自信。

4. 目标管理, 自我激励、自我管理。

每个学期之初, 班主任指导学生写一份简单的学习计划, 将自己要做的事情一一列举、排序;学期末再写一份总结, 回顾自己本学期的进步与遗憾。对照计划与总结, 看看哪一些实现了, 哪一些没有实现, 总结得失, 以此明确下学期的努力方向。

二、根据专业需要, 拓展学习内容

学风不良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常规的学风建设就是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却关注甚少。

1. 充分利用晨读时间, 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三五成群在教室里、花园边大声地练习脱口秀, 这是高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晨读氛围不够浓郁。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生的短板就在于英语水平较差, 通过英语四级的人屈指可数。晨读对于口语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班主任、辅导员或者英语老师倡导学生每天早上上课提前20分钟进入教学区, 开口说英语, 提高口语水平。

2. 晚自习不能发呆, 要思考。

大一新生刚入校时, 虽然有高中时的学习习惯, 但是没有明确的学校目标。多数院校安排有晚自习, 不少学生却不知晚自习该干什么, 不带书坐在教室里发呆的不在少数。专业教师通过布置学生预习、复习所学内容, 加大自学板块的比例,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 课余时间, 推荐书目, 丰富学习内容。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甚至游泳池的休息室里都放着书。他的读书精神堪为我辈楷模。不爱读书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偏低, 不利于管理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充分利用图书资源, 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的有效途径。

班主任要每个学期为学生开列一个简单的推荐书单, 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每月一定要精读一本书, 励志类书籍如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 职业生涯类书籍如《方法总比问题多》, 专业类书籍如《如家一样的饭店》, 等等。

三、根据专业特点,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职学生由于学习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学生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来看, 纪律、制度、奖惩措施是促成良好学风的保健因素, 而学得其法、学有成效是学风形成的激励因素。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 只依靠制度只能保证学生不犯错, 是一种负强化, 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义有限, 而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 成就感会让学生更爱学习, 这种正强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正是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

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是相辅相成, 协调一致的。要想学生学得其法,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化动手能力。

职业教育来源于实践, 应用于实践。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 增加实践环节的指导和提炼,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颇有益处。在“服务环境设计”专题中, 要求学生课下走访服务企业, 获取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 形成对服务环境的初步认识。课上教师讲解, 设置典型问题吸引学生参与讨论,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 讲授与研讨相结合, 培养思维能力。

职业院校的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 而在于学生真正掌握多少。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服务理念”专题中, 教师可通过举办辩论赛的形式, 在思辨过程中,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个人与团队相结合, 取长补短。

教学改革中, 一些项目要求学生个体完成, 一些项目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创意摆台”就是强调配合的活动项目, 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 头脑风暴, 激发创意, 取长补短, 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台面布置。

四、了解职业纪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纪律

现在各高校学风建设的重点是抓违纪现象, 如果对这些同学的行为不究原因, 不析后果, 一概而论, 就会陷入对学生“只教不育”的恶性循环。教师应根据学生对专业的热情, 通过专业纪律和学习纪律的对比和迁移, 培养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

1. 增强时间观念, 杜绝迟到现象。

针对学生迟到较为频繁的现象, 班级召开主题班会, 将“实习生工作时间迟到3分钟, 酒店罚款50元”的例子作为学生学风教育的素材, 引导学生增加时间观念。

2. 旷课罢工, 危害无穷。

针对学生旷课的现象, 我将实习生罢工的案例作为学生学风研讨的切入点, 通过对罢工给酒店带来的不便, 给客人带来的不便, 给学校带来的不良影响, 以及给个人带来的处罚进行深入讨论, 达成共识:罢工是不理智的行为, 无故旷课也是不明智的举动。这次讨论也让学生养成了遇事和老师商量、不故意违纪的良好习惯。

3. 恪守准则, 诚信考试。

针对考试作弊的行为, 在《酒店法规》教学中, 以《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立法原则”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为契机, 展开讲解, 明确商业社会的基本原则是“诚信”, 进而告诉学生可以不及格, 但是不能作弊。

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高职院校需要统一思想, 开拓思路, 以学生为本, 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的不同, 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 开展切实有效的活动, 营造爱学、好学、主动学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毛尚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5, (11) 下.

[2]陈士山.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教风和学风的建设[J].江苏高教, 2004, (3) .

[3]蒋岚.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途径[J].教育评论, 2006, (3) .

试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建设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载体,载体建设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虚到实、从点到面、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各高职院校通过丰富和搭建创业教育载体和平台,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但在载体建设中也出现了主次不清、顺序颠倒、重复建设等现象。为进一步发挥创业教育对高职教育教学与就业工作的提升效应、促进效应、倍增效应和溢出效应, 积极构建“层次合理、运行有效、特色鲜明”的高职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1) , 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创业教育的载体与平台进行梳理、创新、优化和再造。

一、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的基础载体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载体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机构、制度政策、创业教育经费与创业实践场地等基础性软硬件条件。

1. 建立工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包括工作机构和政策制度。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要求、彰显时代特色、需要长期坚持的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工程, 学校要落实“一把手”工程, 成立由教务、学工、科研、设备、财务、团委、就业等职能部门参与的校级组织协调机构。各部门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建立协调机制, 共同推动创业教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 成立创业创新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负责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业咨询、创业基金管理以及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入住项目的审批, 并在各二级院 (系) 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出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配套系列文件制度。创新管理, 探索运用项目管理、目标管理、信息平台管理等手段方法, 加强创业教育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

2. 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职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 高职院校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 跨院系、跨专业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 制订创业工作人员培训规划, 组织创业教育教师参加国内外研修、培训, 鼓励教师持有“KAB创业讲师”“SYB创业培训讲师”“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等证书。以丰富教师实践经验为重点, 有计划地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

实施“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工程, 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青年创业英才、创业成功的校友、风险投资家、专家学者等联合组建教学团队, 提高授课水平。同时, 通过校、行、企之间的人员交流, 给教师提供实习实践的工作机会, 以及用于案例研究的公司项目来促进教师的持续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3. 落实经费与基地

创业实践基地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训练和创业实战演练提供了强大平台。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创业园等校内资源以及校外社会资源, 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 开设一批使有志创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实践项目, 促进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实训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 单独列支创业教育工作年度预算资金, 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和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 用于扶持重点创业项目。免费配备网络、电话等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或设备, 支持学生创业实践。拓展创业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功能, 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创业培训、成功创业案例等信息。整合校内外资源, 充分利用产学研基地以及学院工程研发中心、实验室、实训中心等现有条件, 帮助学生开展创新研究。遵循校企共建原则, 突出专业特色, 建设结合教学、创业和专业实训的创业实践基地。

二、分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

创新创业教育要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应根据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规律, 为具有不同需求及发展潜力的学生搭建不同类别的立体化载体和平台。

1.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环节和主渠道[1]。高职院校要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明确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 对所有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置于与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精英式创业教育, 设立KAB、SYB、GYB等创业课程培训班, 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商务礼仪、投资理财等公共选修课。

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或创业学院, 统筹协调和组织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专门教学计划, 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教学内容, 建立教学资源库, 提供有力教学保障。加强教学研究,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引入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开发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课程体系与就创业信息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的相互支撑。

2. 举办创新创业大赛

创业大赛在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竞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创业相关大赛包括省市级以上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就业创业知识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科技创业大赛等。高职院校要制定大学生参加大赛的管理办法, 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系列竞赛活动, 以竞赛促教学, 以教学带竞赛, 使大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通过竞赛遴选创业项目, 并给予重点扶持;让大学生在竞赛中增加创业体验, 熟悉社会环境, 增进社会交往, 为学生今后真正投身创业实践积累宝贵经验。

合理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教学活动, 使创业大赛惠及到每一位学生。课程教学围绕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团队项目研讨、撰写《创业计划书》为主题展开, 课程考核主要为两方面:一是创业团队成员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创业项目的陈述和答辩;二是创业团队递交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通过这种教学安排, 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创业竞赛, 在此基础上, 推荐参加院 (系) 、学校、市、省、国家举办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3. 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专业技能大赛是加快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的最有效途径。由于各级大赛都要经过层层选拔, 大赛惠及的不仅仅是少数参赛的学生、教师, 大赛同时为更多的学生、教师展示和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舞台。高职院校要倾心为学生打造各种展示技能技艺的平台, 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武和技能大赛。

积极探索创新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模式, 以技能大赛为舞台, 突出职业技能导向, 全面展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推动学院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 积极开展各种人文知识竞赛、艺术汇演、创意作品展示、体育比赛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身技艺的舞台, 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社会交往沟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对参加大赛的同学, 从课程、学生选课、考试、成果认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

4. 组织创业模拟培训

自行或委托开发大学生创业实训系统, 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 真实再现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通过模拟大学生创业较为集中的初创型企业的经营环境, 为有创业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并富有实战效果的学习和训练的平台, 为日后真实创业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

创业实训系统可设计为创业前期准备、创业能力塑造、创立我的企业、经营我的企业等板块。系统从了解创业、培养创业能力、体验创业, 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训, 循序渐进的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并通过大量实训让大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 训练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的经营管理能力, 培养大学生具备成功创业者的素质。

大学生创业实训系统体现了“自主学习”和“体验式”的教学设计理念,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需要而针对性学习和训练的平台, 使学生可以把原有所学的各种创业相关知识渗透到创业实训环节, 成为继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的培训教学模式。

5. 完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体系

创新是创业的源头, 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基础。“十二五”期间, 教育部和各省将继续组织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 大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核心、以兴趣为驱动, 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做好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落实。健全组织机构, 制订配套政策, 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加强研讨交流和成果展示。认真组织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规范实施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加大院级、系级创新计划项目支持力度, 使得多数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一次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为加强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效性, 使创新训练计划惠及更多的学生, 扩大影响面, 各专业要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着力推动项目化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方法。建设和开放创新实验室, 引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支持高职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努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6. 加强创业项目的申报与运营管理

组织力量加强创业项目的搜集与研究, 采取学校开发、社会资助、申请加盟、征集推荐等多种方式, 建立与学科专业背景相互映衬的优质创业项目库, 为大学生参与高层次创业实践提供帮助。在遴选入住创业基地的项目时, 注重项目负责人专业背景与项目的契合度, 着力提升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将大学生文化节、科技节以及各类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作品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重要来源, 使得大学生的创业不仅是基础销售型, 而更多的是产品开发型和技术服务型等高质量创业类型。

规范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与审批程序。申请入驻创业基地的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 由创业者提出申请, 经所在院系初审同意后向创业指导中心申报, 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创业项目评审委员会对入驻项目的申报资料进行评估审核, 择优确定入驻项目。实行创业项目业绩季度统计、年度评估制度, 对入驻企业进行考核, 满期限的企业或经营不佳的企业, 按要求离开校创业园地。

搭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落实全程递进的创业扶持。协助入驻创业项目 (企业) 免费使用学院各级研究实验室 (平台) 从事研发活动, 为创业项目提供法律、会计、专利、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一站式咨询服务, 帮助创业大学生落实税费减免、创业补贴、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补贴等政府创业优惠扶持政策。对创业基地学生, 通过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外出学习参观、免费开设创业技能专题培训, 提升创业大学生综合能力。

三、优化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端载体

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端载体是引领、优化、整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平台, 高端载体将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 促进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结合, 促进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

1. 促进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 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创业教育, 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有促进、强化的作用。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专业教育, 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要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 与专业教育要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 包括教育理念的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考核方案的融合等。专业课程教学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各高职院校要立足专业教育实际, 探索将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的新途径, 鼓励广大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内容, 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激发创业灵感, 在专业知识背景下寻找创业途径和机会。

2. 促进创业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积淀, 是学校学风、教风、校风、作风的集中反映, 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对广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当今时代, 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的元素, 才能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产生更加深远而卓著的影响。各高职院校要广泛开展关于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调研和讨论, 引导广大师生共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理念;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渗透尊重科学、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增强自信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2]。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 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 重点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论坛、创业人生访谈、网上创业、创业社团等工作, 营造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建设KAB创业俱乐部、淘宝协会、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等创业社团, 做好创业社团的支持服务工作, 对社团活动给予支持, 扩大社团的影响, 发挥创业社团在创业教育中的一线服务作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民营企业家和成功创业的校友, 围绕创业教育的重要热点课题与师生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结合办学特点和专业优势, 举办科技节、文化节等活动, 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扩大活动影响,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3. 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

做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 要积极构建政府、高职院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与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依托社会、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目前, 全社会已形成了鼓励创业、扶持创业的良好氛围, 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纷纷出台, 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孵化基地不断建立, 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兼备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内外优势。

整合校内资源。高职院校要统筹教育教学、基地建设、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依托大学科技园、各种科研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充分调动发挥二级院 (系) 参与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完善教师承担创业教育责任的机制;促进师生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学生创业项目。

整合政府资源。积极宣传各级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安排专门人员指导帮助大学生落实和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与政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等, 拓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各级创业园、创业实习基地等项目申报, 争取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投入。

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吸引企业在校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和创业竞赛奖励基金;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充实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合专业特点、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发挥行业协会优势,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推荐和创业咨询服务;开辟社会经济组织对毕业生创业的扶持渠道, 帮扶毕业生创业等。

4. 研究与激励考核引领

秉持“创业教育要发展, 研究开发要先行”的理念[3], 发挥研究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成立创业教育研究室,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特别是创业教育具体经验的设计研究, 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整合相关专业和创业中心等专业研究队伍, 集中攻关, 切实推进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课程开发, 推出适合学院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高质量研究系列成果。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研究, 积极申报各级课题, 发表研究论文。

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 建立创业数据库, 把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 反馈指导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制定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的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以及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管理制度, 探索出台弹性学习制度和替代学分制度, 调整和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训练的教学制度及大学生先进评比激励办法等, 将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管理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马林.试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1) :112-115.

[2]崔艳丽.构建创业文化:大学提高质量与塑造个性的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5) :41-44.

载体建设 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指出:“第二条高等学校档案 (以下简称高校档案) , 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第三条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学校应当加强管理, 将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由此决定了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与档案资源体系的多样性[1]。

高校档案从其载体上划分, 有普通档案和特殊载体档案, 普通档案一般指纸质载体档案, 特殊载体档案通常指除纸质载体以外的其它载体的档案, 如照片、胶片、磁盘、磁带、光盘、软盘及实物。高校常见的特殊载体档案主要有:照片档案、视频档案、声像档案、光盘档案、口述档案、实物档案等。它是高校档案资源体系不可缺或的组成部分。

特殊载体档案是高校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同样具有原始记录性这一档案的本质属性。它具有客观、形象和真实的特点, 能生动、具体地再现学校教学、科研及各方面工作成果, 真实记录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面貌, 具有重要的查证作用和历史参考价值。然而目前, 包括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许多高校, 对普通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及数字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对于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非常薄弱, 如四川建院, 对此基本上没有涉及。因此, 必须进行照片档案、视频档案、声像档案、光盘档案、口述档案、实物档案等特殊载体档案的收集、整理, 加工, 建立各类特殊载体档案数据库, 才能使学院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得以完善。由于档案的原始属性、收集归档的及时性、资源建设的全面性、连续性与完整性, 确定了特殊载体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2 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目标与原则

2.1 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目标

通过对各类特殊载体档案的征集、整理, 加工, 著录, 建立起六个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视频档案数据库;声像档案数据库;光盘档案数据库;口述档案数据库;实物档案数据库。

2.2 合法性规范性原则

首先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 必须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其次, 行为规范, 要有标准可依。如, 中化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档案行业标准、本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制定的技术规范及管理实施细则等, 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特殊载体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各种特殊载体的档案严格按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业务规范标准进行规范管理, 如, 国家标准: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GB/T 11821-2002代替GBT11821-1989)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GB/T18894—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1995、档案缩微品保管规范DA/T 21-1999, 确保档案质量。使档案资源建设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进行。

2.3 主动性开发原则

照片档案、视频档案、声像档案、光盘档案、口述档案、实物档案这些特殊载体档案, 在高校各系部的年度归档中往往被忽视, 兼职档案员不会主动将其移交到档案馆, 这类档案依靠接收是不够的, 主要还是靠征集, 这就需要档案馆主动到系部去收集归档范围的特殊载体档案, 到离退休老同志住所去征集历史照片、实物档案等, 甚至是拍摄照片、录音、录像。

2.4 类型多样性原则

一个重大事件如学院新系的成立, 建院大庆活动, 学院历届党代会的召开, 有影响的教学、科研成果的嘉奖、教学、科研基地的挂牌, 等等, 其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远远不止传统的纸质档案, 还包括了各种载体的特殊档案, 如实物、照片、视频、光盘等。口述档案在弥补校史档案空白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2.5 系统化原则

只有能全面反映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 才是系统化的档案资源, 才能够在若干年后, 真实地还原当时的事件。试想, 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 过眼云烟, 斯人已去, 靠什么来还原当年的事件, 当然是这些完整准确, 系统化的档案了。

2.6 安全维护原则

特殊载体档案要有特殊的保护环境, 如磁性载体档案要进入防磁柜, 要进行检测和维护, 实物档案需要养护维修等, 要严格执行各类载体的保管条件, 凡不能备份的档案, 都是“孤本”, 一旦人为或自然损毁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2.7 效益性原则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选择最优化的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方案, 包括选择最优的工作流程、最科学的技术手段、最规范的整理加工行为和最合理的设施设备等。

3 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内容

3.1 制定技术规范

为了规范、科学、合理、与时俱进地进行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馆要结合本馆实际, 参照国家标准或档案行业标准, 制订出本单位档案馆的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或管理办法。如,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特殊载体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档案管理实施办法》。

3.2 配备必需的设施设备

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必备的软件、硬件设备是其前提条件。软件主要包括网络、电脑等自动化、网络化的操作系统软件、防毒、杀毒软件、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磁性档案检测软件等;必备的硬件主要包括:服务器、工作站、数字化档案存储设备、照片扫描仪器、照相仪器、摄像仪器、打印仪器等。如: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的档案管理系统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计算机、磁盘、移动硬盘、平板彩色高速扫描仪, 录音笔、高清数码摄像机、高清数码照相机、彩色打印机等, 保障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和数据库的正常运行[2]。

3.3 基本内容与流程

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的内容与主要工作环节有: (1) 照片档案的征收、拍摄制作、修复、翻拍、整理、扫描、加工、录入数据、构建数据库。 (2) 视频档案的征收、摄像制作、检测、整理、加工、录入数据、构建数据库。 (3) 声像档案的征收、检测、整理、加工、录入数据、构建数据库。 (4) 光盘档案的收集、检测、整理、加工、录入数据、构建数据库。 (5) 口述档案的录制、收集、检测、整理、加工、录入数据、构建数据库。 (6) 实物档案的征收、修复、仿品制作、整理、加工、录入数据、构建数据库。

4 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阶段划分与进度

4.1 第一阶段

调研、设备购置阶段。是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包括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必须的软件、硬件设施设备的调研和采购, 要落到实处, 按采购程序和规章办事,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完成期限。

4.2 第二阶段

调研、征集阶段。是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的难点, 实地调查研究, 接收、征集、制作照片档案、视频档案、声像档案、光盘档案、口述档案、实物档案等特殊载体档案资源。由于这类档案学院现存的极少, 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与征收, 甚至通过拍照 (如基建档案) 、摄影 (如重大活动档案) 、录制 (如口述档案) 来获取档案资源。接收、征集, 是特殊载体资源建设的一个长期、日常性的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阶段性的完成期限。

4.3 第三阶段

加工整理阶段。是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的主要环节和任务。主要是修复 (如破旧的实物档案) 、翻拍 (如模糊的老照片) 、制作赝品 (如需珍藏的实物档案) 以及对磁性载体档案即电子照片、视频档案、声像档案、光盘档案进行检测, 认证其是否达到归档要求。然后归类整理归档。

4.4 第四阶段

构建数据库阶段。从特殊载体档案的分类整理, 录入信息、目录建库, 数据挂接、建立索引、入库验收到检索利用, 各个环节落实到人头, 专人负责, 分工协作, 行为规范, 遵守技术规则, 保证数据的数量与质量符合要求。人头管理, 规定完成的数量、质量与时间。

4.5 第五阶段

数据库数据核查、验收阶段, 是特殊载体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对数据的录入、著录、挂接、关联等进行认真仔细的校对、检查和验收、审核, 层层把关, 对不合格的数据进行修改、补充或重录, 确保纸质档案与数字化档案的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关联性、合法性、规范性、安全性。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完成期限。

4.6 第六阶段

资源建设成果管理、利用阶段, 加强系统化的特殊载体档案的维护和管理, 经验收合格的完整数据及时进行多套备份, 异地保存。确保特殊载体实体和数据的安全、完整和长期可用;特殊载体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是其资源系统建设的目的, 也是高效利用及档案信息服务的起点。

摘要:特殊载体档案是高校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客观、形象的特点, 能生动、具体地再现学校教学、科研及各方面工作成果, 真实记录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面貌, 具有重要的查证作用和历史参考价值。对高校常见的照片档案、视频档案、声像档案、光盘档案、口述档案、实物档案资源建设的必要性、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 阶段划分等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档案,特殊载体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策略,数据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档案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2008.8.20

载体建设 篇11

近年来,红塔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积极创建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力图用企业文化推动红塔集团跨越式发展。目前“5211”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红塔集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调整转型阶段。新形势下,作为红塔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体工作,如何形成红塔战略的内在驱动力,保证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我们需要探讨与思考的课题之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質文化是基础,管理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是灵魂。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广大员工的价值追求、精神信仰和道德修养中,其中就包括多姿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它不仅反映着员工的精神面貌、思想品德,同时也反映着企业团队的凝聚力和推动力,是建立在可靠的物质基础和科学的管理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灵魂。

在企业和谐发展的历史轨迹中,离不开企业的文化建设,而企业的文化建设更离不开企业的文体工作。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体工作是企业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体现,在促进员工对企业的感情、改善人文关系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多年来,红塔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发展观,把致力于提高广大职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需求作为红塔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职工的文体工作,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各种有效的文体工作这一载体,着力增强了职工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团队凝聚意识,丰富了红塔文化建设的内涵,增强了红塔软实力,有效地促进了集团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和谐地发展,努力践行着“山高人为峰”的企业精神。

一、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在工会工作中的地位

1、文体活动是宣传企业和谐发展的良好形式。

红塔集团工会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为职工强身健体和思想情感交流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符合集团和谐发展的先进文化氛围,为和谐红塔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凝聚力,是生产经营的有力保障。由此可见,文体活动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体活动能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宣传和体现,更能深入人心。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展示,例如:集团工会组织一年一次的所属四厂及各中心参加的“‘红塔和谐杯’网球、羽毛球比赛”“大型中秋文艺晚会”等活动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参与人数众多,影响深远,且印象深刻,使职工对企业的亲切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2、文体活动是培养职工团结和谐、促进团队建设的良好途径。

纵观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驾驭潮流的成功企业,无不在团队建设上精耕细作。文体活动以团体竞赛为载体,以职工普遍参与为重点,营造了团结奋进的氛围,增强了职工的团队意识,提高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如集团内部的运动会或外出比赛,多数是以团队形式参与到活动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团队才能获得好成绩。以文化建设为内涵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文体活动来培育和推广,为动员和鼓励职工把在比赛中争取好成绩的精神带到实际工作中去,红塔集团在开展职工文体活动过程中,始终围绕集团的改革发展目,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职工团队的综合素质上,不断增强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体现了集团所需、职工所求、党政所谋、工会所能,达到了提高职工健康素质与促进集团职工团队建设的多赢目标。

3、文体活动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良好载体。

职工在参加文体活动时,最容易表现出内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而比赛的规则、精神文明规范都制约着活动按照规则进行,这在无形中对参赛人员和观众都是有效的教育,而且这种没有教员的教育过程极为自然,是在生动活泼的赛事过程中进行的,其教育效果显而易见。在各种大小赛事中,员工们互帮互促、互尊互爱的场面比比皆是,使我们从比赛小事到集团和谐发展大事,综合素质达到了由外到内的质的提升。

4、文体活动是职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必要手段。

随着集团的发展,科研、销售和生产任务逐渐加剧,员工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感到身心疲惫。而且很多企业员工面对着烟机设备进行室内工作,每天工作都和机械、电脑、资料等设备打交道,久坐必将带来颈椎、腰椎、眼睛综合症以及身体综合素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文体活动的健身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运动量不足、体能下降的缺憾,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开阔人的心胸,愉悦身心。文体活动还可以释放生理、心理的压力,化解生理、心理的矛盾。使广大职工在文体活动的平台上展示各自的风采,让情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文体活动显现了可喜的效果。

文体活动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红塔集团工会和各厂级工会组织结合实际情况,顺应时代要求,认真研究职工文体活动的新思路,不断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把增强职工体质放在工会工作的突出位置。广大职工积极、自觉、持续地参加健身锻炼,在全集团逐渐形成了健身热潮。无论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还是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在红塔集团各个文体中心等许多体育健身场所都能见到职工的身影。近年来,职工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许多职工原来整天沉迷于电子游戏、麻将或无所事事,现在,运动场上经常能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把他们从赌场吸引到了运动场。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已经惠及广大职工,发展后劲显现出可喜的效果。同时,集团开展的一系列文体活动也为集团顺利完成全年卷烟生产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职工身体健康了,工作有干劲了,家庭和社会和谐了,工会工作的价值也从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二、文体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凝聚人心、合力奋进。通过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特别是在文体活动的群众性和广泛参与性上做出的积极努力,使得全体员工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体会到了成功与欢乐,增进了员工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从而形成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交流、沟通更为顺畅,合作更为融洽,进一步培养了团队精神。同时,开展文体活动还可以增强素质、振奋精神、启迪智慧、激荡心灵,激发员工们工作上力争上游、勇攀高峰的斗志。健美操、舞蹈、乒乓球、篮球、网球等系列活动,使广大员工从劳累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缓解了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再者,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塑造人、凝聚人,使企业成为了一个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精诚团结的整体。近年来,红塔企业文化建设一直保持着动力和活力,这与工会开展的系列文体活动是分不开的。从而使文体活动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管理创新,不断迈向新领域、新台阶。

三、对文体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目前, 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因素, 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文体工作的开展。

1、企业文化和文体工作的定位。

几十年来,企业管理完成了从人治到法治再到以文化效应为最大特点的文化管理的过渡,使企业文化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 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主导, 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时代潮流。秉承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企业、推动企业进步、教育职工和提高职工素质的企业文体工作,从根本上和企业文化建设保持一致,企业文化和文体工作都在企业的文化建设大框架之内,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2、企业文化和文体工作的关系。

之所以要理清企业文化和文体工作的脉络及关系,是因为把握文体工作的特点和工作方式极为重要。尽管文体工作的开展从形式上大体是传统的,但工作内容不应因为文体工作的开展与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存在着交集而与企业文化相混淆。通常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是狭义的企业文化,而文体工作则与狭义的企业文化一起构成广义的企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行政主导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和工会主导的文体工作者都是文化的传播者,都在企业中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但企业文化和文体工作各有其特点,企业行政主导的企业文化重心在于以企业独有的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工会主导的文体工作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更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重心在于职工,涵盖文化、知识、艺术、体育、各项技能等多方面、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概括地说,一是致力于职工文化素养的提高,二是致力于职工各项文体技能的提高。企业文化和文体工作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推动,形成企业大文化建设的格局。

四、企业文体工作的实践方向和需要重视的方面

为顺应集团一体化要求,企业文体活动工作已作为工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长期以来,红塔集团工会和各级基层工会及文体工作者为提高广大职工文化体育素质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体工作与各级文体协会(或兴趣爱好小组)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双翼,文学、美术、舞蹈、声乐、摄影、体育等活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艺术节、运动会、书画展等组织各类活动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以集团工会和各级文体协会(或兴趣爱好小组)为支撑,培养了一大批文体骨干,形成了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长期以来,企业文体工作给部分人一种只是搞一些文体活动的错觉,其实不然,如上所述,文体工作者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艺术的、体育的技能都应该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体育通过文化传播,文化通过体育丰富,文化和体育是分不开的,也不可能分开,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企业文体工作承载着通过文化传播推动企业发展和职工發展的双重重任。就目前现状而言,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推动红塔企业文化建设,个人认为应注重以下方面:

1、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深入研究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规划,逐步完善群众文化体育生态圈,建立相应有效的机制,建立建全人才库。

近年来企业新进职工多为生产类专业,对文体人才的引进重视程度不够,使文化、文体人才补充失去了源头。因此一方面企业需要宣传自己,凝心聚力,另一方面实施起来却捉襟见肘,难以应对,往往采用的权宜之计就是聘请社会文艺团体,但这样做一是费用较高;二是由于双方角度不同,在节目的创意和表现上很难做到统一和协调。

2、建立并发挥各文体协会和各级职工文体组织的作用,使之成为集团培养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平台。

3、加强文化、文体工作者和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展各类讲座和培训。

每位文体干部应一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加强交流,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文化、文体工作者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文化修养,提高文化体育整体工作水平; 大力普及文体活动知识。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使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在各项文体实践中积极参与、从而感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文化内涵,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4、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文体实践活动。

文化、文体实践活动一方面要结合企业实际,抓住企业的薄弱环节和需要加强方面,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另一方面要提高实践活动的文化含量,培养和锻炼人才。随着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推陈出新,提高文化实践活动的质量。

5、加大对文体工作的投入,安排专项资金投入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职工群众娱乐有去处、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的问题。个别厂对文体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文体工作的健康发展。企业文化体育设施十分简陋和难以满足需求。 由于场地受限,有心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但苦于没有基础设施和设备,最终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体人才失去了展现的舞台,没有了用武之地,文化、文体人才深感失落。竭力避免文体人才过早告别舞台或放弃专长是企业体育工作应该把握的重中之重。

6、当前企业生产和经营压力大,企业领导均以安全生产和经营效益为重中之重,部分企业领导对企业的文体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无心或无暇关注文体活动。转变领导干部对文体工作的认识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方面。

7、正确处理好文体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

红塔集团作为一个卷烟生产企业,卷烟生产是第一生命线,在重视卷烟生产的同时,文体工作的开展也不能忽视;同时,文体工作的开展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避免开展文体工作的时间与生产经营发生较大冲突或文体活动频繁给生产经营造成压力。

提高集团职工的文化修养是建设和谐红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职工文化修养的途径之一,就是卓有成效地开展文体工作,要动员更多的职工投身到文化、文体活动中来,鼓励职工掌握一门以上的技能并触类旁通,使广大职工在文体活动参与过程中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文化的陶冶中使思想道德境界和艺术修养不断升华,成为有益于集团发展的人,有知识、有文化涵养的人,从而实现集团和职工的共同发展。

总之,让文体工作这一载体,推动红塔文化建设。让红塔文化成为向消费者传递红塔集团的文化品牌,让文化建设赋予品牌灵魂,确保红塔集团“5211”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努力打造世界领先品牌而共同奋斗。

载体建设 篇12

1 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的意义

高校党日活动是高校党支部围绕一定主题开展的党员主题教育活动, 党日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党员意识、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而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在高校党日活动中更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首先, 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支部党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为支部党员的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伴随着高校的较大规模扩招, 教师、学生党员队伍都不断壮大, 因此党员发展任务重, 虽然党员发展的程序严谨、步骤规范、合理, 但是还有很多隐性的内在评价并不是能够单靠步骤、程序就可以完全的体现出来的。所以出现了部分入党动机不端正, 只是注重在组织上尽快入党, 而不考虑在思想上入党的行为。而且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入党条件尚还不够完全成熟, 还不能很好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他们入党后反而会有损党的形象。通过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 可以使党员在发展的时候一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另一方面注重在专业方面的模范作用, 从而带动自身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真正做好带头作用。

其次, 通过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能够有效地改变师生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问题。近三十年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党内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享乐主义等作风也逐渐滋生, 在一定程度上较大地影响了青年师生对党的认识。与此同时, 高校内广大师生也不断地受到多元文化的较强冲击, 有些师生党员在加入党的组织以后, 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受到当前师生党建中普遍存在着入党前的教育比较重视, 入党后的再教育比较轻视的现象的影响, 有些师生党员有了一种一旦从组织上入党以后, 就进入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从而使本人的思想信念发生了一定的偏差。通过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这一有效的载体, 可以加强对师生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问题, 从而使师生党员身体力行地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不能懈怠的重要性, 从而不仅在组织上入党, 而且在思想上、行动上紧紧跟党走。

最后, 通过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可以不断改进支部工作、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一个有质量的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的党日活动, 需要有构思、有过程、有总结, 从而要求支部的广大师生党员搞好课程学习、搞好专业建设, 分工合作, 集思广益, 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支部委员会少数几个师生党员参加了。通过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可以较大程度的发扬党内民主, 广泛听取支部党员的建议、意见, 不断改进支部工作。与此同时, 一个成功的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可以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优秀教研室老师和专业学生加入党组织, 不断壮大党组织。

2 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最基层的组织, 也是高等学校开展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党支部的建设质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关系到是否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高等学校党支部是在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 担负着党在高等学校直接团结广大师生、引导广大师生、联系广大师生、组织广大师生, 把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等落实到广大师生中的重要责任和任务。加强高等学校党支部建设, 是保障党对高校坚强领导的重要举措, 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维护高等学校稳定、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保障, 是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及保持广大师生党员先进性的迫切要求。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作为高等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载体, 在加强党员教育、创新组织活动方式、增强组织凝聚功能、丰富组织活动内容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党支部的建立也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其成效, 如何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体现马列主义重要思想在高校党支部的建设过程中所起的根本性指导作用成为了关键。以实践为根据的亲自体验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因此, 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的优势性措施也得到了较强的体现。新的形势下党建工作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新情况, 高等学校需不断地丰富党日活动内容, 创新党日活动的方法和方式, 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才能更加有力地推动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在党组织内部的建设过程中也显现了极其显著的作用, 其生动鲜活的实际行动也是宣传发扬党的思想的强有力的方式。通过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 以实际内容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现党的宗旨, 提高广大师生党员的自身素质, 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为平台, 将广大党员紧紧的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 发挥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党日活动的作用

首先, 需要精心设计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党日活动, 持续增强党支部的感召力。党支部在设计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党日活动时, 一定要坚持把参加活动的师生党员能否得到锻炼、受到教育、有所收获作为设计党日活动的重要标准。一定要挖掘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学习成长成才和党在现阶段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等作为党日活动的最好结合点, 将师生的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专业学习等紧密结合, 精心设计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党日活动, 持续增强党支部的感召力。

其次, 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 持续增强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党日活动的有效性。党支部需要引导广大师生自觉走专业课程建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高校党支部要组织领导广大师生党员, 深入红色教育基地、企业和社区等, 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优势, 开展到基层去科技服务、锻炼、社会调查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 服务人民和社会, 传播先进理念, 深化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情、国情的认识, 增强他们的先进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实践中锻炼党性。与此同时, 也会有助于支部更加深入地全面地了解他们在实际活动中的表现, 从而使活动更富有感染力, 更加贴近实际。

再次, 要找准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党日活动与广大师生成才成长的结合点, 持续增强党支部活动的吸引力。结合在校学习、课程建设、实践锻炼等教育, 正确引导广大师生正确处理好个人追求和祖国需要之间的关系, 鼓励广大师生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建功立业。

最后, 开展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党日活动需要增强党日活动的实践性和时代感。传统意义上的党日活动, 内容往往限制在理想信念的教育和灌输, 缺乏时代感和实践性。社会发展到如今, 矛盾也很多, 这就需要广大是师生党员尤其是广大学生党员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社会的变革, 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所以党支部活动的领域也应该放大, 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也更加需要增加活动的实践环节。可以尝试根据高等学校所处的社区、地域等的情况及特色进行一系列活动, 期中也包括结合周围人员和社区的特点开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的党日活动。这样的紧密结合的活动也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极大地提高广大师生自身的水平起到积极的增进作用, 更好地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广大师生党员作为高等学校中的优秀群体, 他们生活在高等学校, 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为主, 要使广大师生党员理论能够联系实际, 组织广大师生真正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 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无数的实践反复证明, 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党日活动, 增强了广大师生党员的自身能力, 增强了广大师生党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在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党日活动中, 广大师生党员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探索社会,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问题, 乃至解决问题, 加深了广大师生党员对当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认同和理解, 也有力地增强了他们在广大师生中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海洲.高校学生主题党日活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130-132, 136.

上一篇:供电所配电柜故障处理下一篇:软岩巷道底鼓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