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廉洁文化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

2024-05-23

以廉洁文化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精选9篇)

以廉洁文化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 篇1

以廉洁文化为载体

建塑“四好”领导班子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许厂煤矿在探索和实践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纪委廉洁文化进班子建设的要求,把廉洁文化进班子作为创建“四好”班子的重要环节,着力打造“执行力强、领导力强、创新力强、亲和力强”的矿队两级领导班子,使两级班子一直保持了风清气正、勤廉从业的良好局面,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突出“三力”,筑牢班子成员思想防线

运用“重在教育引导,突出视觉冲击,贵在净化心灵”的工作思路,创新廉洁文化教育载体,强化措施、营造氛围、务求实效,努力增强创新力、渗透力和感染力,让廉洁成为战斗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开发廉洁文化产品,增强创新力。为了运用廉洁文化的力量,让大家接受教育,受到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矿纪委自行编印了《廉洁文化手册》并发放到班子成员手中。《手册》分为廉洁愿景篇、廉洁理念篇、廉洁价值观篇、格言警句篇、运行措施篇、反腐艺苑篇六部分,内容紧凑,简要明确,图文生动有趣,在版式编排上注入了新颖的设计理念,莲花、青竹的插图配以清新典雅的色调,增强了手册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使读者在图文共赏中受到廉洁文化思想的熏陶,1 筑牢班子成员的思想道德防线,营造了“崇尚廉洁”的新风尚。

二是培育廉洁从业理念,增强渗透力。为加强对矿队班子成员的日常教育,矿纪委打破常规出新招,为班子成员每人赠送了4副“廉政文化扑克”,还每人赠送了一本物美价廉的廉政小“台历”。54张“廉政文化扑克”,张张说廉洁,图文并茂、寓意深刻,使班子成员在日常生活同职工娱乐过程中不忘廉洁、不忘勤政,让职工在娱乐中不忘崇廉;廉政台历上配有插图、释义,图文并茂的条条廉政格言、廉政警言、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倡廉、醒廉提示,又成为一份进行廉洁自律教育的好教材。一张张廉洁文化扑克和一页页廉政台历犹如一张张廉洁教育卡片,54张扑克和12页台历又分别汇成了风格各异的《廉洁文化手册》,让班子成员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精神食粮,接受廉洁教育,强化廉政意识。

三是过好“权力关”大讨论,增强“免疫力”。矿队两级班子成员能不能过好权力关,是检验党性强弱的试金石,是衡量威信大小的秤盘星。权力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堕落,如果带着捞一把的心态做官,做官的背后可能就是坐牢。我矿积极组织开展过好“权力关”大讨论,让班子成员在讨论中论出一分权力、十分责任,做到时常告诫自己保持公仆之心,事事出于公心,时时心放正,水端平,挺直腰杆,牢记责任,增强“免疫力”。

二、强化“三建”,规范班子成员权力运行

廉洁制度是廉洁文化的物化形态,是与廉洁文化相融合的管理制度、廉洁准则、自律规定、从业道德规范的综合,是廉洁文化进班子的保障和重点。

一是围绕反腐倡廉要求建制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近年来,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领导干部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谈话和诫勉制度》、《党员及管理人员警示诫勉制度(试行)》、《关于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公约》等各项管理规定和办法,为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考核更加完善、科学,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量化考核细则》,形成了“横向到边,覆盖到位”的内控管理体系,廉洁文化内容体现其间。

二是围绕重大事项决策建制度。重大事项决策是权力运作的核心,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为尽量减少决策的失误,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现重大事项决策上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许厂煤矿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制定了《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事项的决策,都由集体讨论决定,特别是涉及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以及关系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召开班子会议讨论研究确定,杜绝了“一言堂”现象。

三是围绕班子成员职责落实建制度。先后制定了《分管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工作落实反馈制度》等制度,以保证矿队两级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制的落实。并对每个班子成员所承担的工作、履行的义务以及执行生产经营、安全管理、党风建设各项规定中的事务,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进行责任追究,把责任落实到每个班子成员身上,把板子打到责任人身上,提高了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和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自觉性。

三、推出“四措”,筑牢班子成员家庭防线

家庭是反腐倡廉的重要阵地,是廉洁文化进班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厂矿积极开展了系列家庭助廉活动,使班子成员与其亲人家属共守廉洁自律关口。

一是举办廉政座谈会。每年春节前夕都举办一次有两级班子成员和配偶共同参加的廉政座谈会。会前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力争引导与会家属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亮出自己当好“廉内助”的“法宝”,使与会家属在会议的互动过程中提高认识,树立起“丈夫廉不廉、家属想周全”,“丈夫净不净、家属当明镜”的思想,从而筑牢家属“第二道防线”。

二是观看警示电教片。经常组织班子成员和配偶共同观看警示教育片,让他们了解到贪官们蜕变的过程和深深的悔恨,联想到锒铛入狱后的可悲下场,引起勤廉保家的警觉,让班子成员及家属在思想上有震撼,在认识上有提高,尤其让班子成员家属坚定当好“廉内助”的决心。

三是发放助廉倡议信。每年“双节”期间,都以不同的内容向班子成员家属发放一封助廉倡议书。如今年春节,向 班子成员发放了题为《守住家庭幸福,筑牢勤廉防线——致班子成员配偶及家属的一封信》。信中从干部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支持说起,鼓励她们常吹家庭“廉洁风”,常念家庭“廉洁经”,勤算家庭“廉政账”,当好“贤内助”、“廉内助”,与丈夫一起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

四是签订联防协议书。俗话说“妻贤夫祸少”、“知夫莫若妻”。

许厂矿注重发挥班子成员家属“守门员”的作用,坚持每年同她们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家庭协建公约》。要求班子成员家属在廉洁上多一份把关,少一份奢求,为丈夫当好后勤,让家成为温暖幸福的港湾,成为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后方保障。嘱托家属们把好家门、看好后院。

四、实施“五上”,促进班子成员廉洁从业

实践证明,构建廉洁文化的有效载体,是使廉洁文化向纵深发展并形成强势廉洁文化的物质条件和有力支撑。为此,在廉洁文化进班子的过程中,大力实施“五上”,进行全面渗透,充分发挥了廉洁文化对两级班子思想和行为的导向、激励、约束和凝聚功能。

一是上桌面。在矿队两级班子成员办公室的桌面显眼位置,都放置了两个进行廉洁勤政教育的“警示编钟”。一个是廉洁文化理念桌牌;另一个是廉政记事周历。通过强化桌面文化建设,使班子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廉洁自律的“营养”。

二是上网络。在矿内部网站上开辟了“廉政建设”专栏,将诸如《领导干部要谨防“节日腐败”》、《 行贿人紧盯着官员的嗜好》等廉教材料,及时摘录、不断更新,作为廉洁教育系列文章传送到矿内网上供班子成员随机学习。还将《淄矿集团廉洁文化手册》、《许厂煤矿廉洁文化手册》、《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量化考核自检的通知》等阶段性、指导性文件和资料发送到矿内网上,使班子成员能随时掌握信息、接受教育,及时了解党风建设和倡廉兴企的工作动态。

三是上电视。以矿电视站为依托,在矿有线电视开辟廉洁文化专题,充分利用电视直观、快捷、感染力强的优势,及时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的经验、成果和廉洁文化创建的信息等。仅今年以来矿电视站就重点播放了《廉洁是一种力量》、《育廉篇》、《廉吏篇》等10多部“扬正气、促和谐”的廉政影视作品。

四是上手机。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的高效快捷性能,每年春节前都向矿队两级班子成员发送廉洁短信。如2013年春节前发送的是 “中共许厂煤矿纪委、监察科牛年到来之际给您拜年,请您在新的一年里:要学梅花雪舞长天迎风绽;要学兰花素雅高洁香清远;要学青竹一生到朽节不毁;要学菊花秋冬严寒挺傲骨。梅兰竹菊人称颂,廉政奉公品德高!”藉此提醒各级班子成员洁身自好,严格约束自己,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五是上灯箱。一改过去靠文件强化灌输廉洁行为的方式为借文化耳濡目染渗透廉洁理念的方法,注重以环境熏陶法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在矿区工业广场上安设了十二块“律己笃行,塑造自我”、“两袖清风民心可鉴,一身正气众口皆碑”等反映廉洁内容的灯箱,以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将廉洁教育形式由“会场推动”搬到“广场互动”,使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群众在耳闻目染中接受熏陶,增长廉洁知识,达到人人思廉、人人倡廉、人人崇廉的教育效果。

实践证明,廉洁文化进班子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就能够更加有力地提高两级班子成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并影响和带动各级干

部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可以说,廉洁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助推器”,是营造矿区风清气正良好环境的有效途径。

以廉洁文化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 篇2

一、深刻认识亲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加快发展凸显了文化价值的作用,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必然是没有未来的企业。集团确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建设一个更安全、更便捷、更和谐的现代化交运系统的企业愿景;制定了“地区道路资源一体化,城乡客运公汽化”的长远战略规划和巩固创城成果进一步提升安全服务管理水平,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乘车条件的短期发展目标,有效地保证了安全运营、严细管理,进一步地擦亮客运服务窗口,提升了营口的城市形象。

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用文化管理企业。为使企业文化落地,集团开展“突出三项规范,强化现场管理”活动,建立健全工作标准,通过开展培训与考核确保责任落实与追究。为加快软环境建设,设立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采取明查暗访、定期和不定期等多种形式强化软环境建设工作,并与绩效考评和现场管理紧密结合。通过开展“五零”、星级服务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完善的汽车驾驶员安全操作规程等安全、服务方面管理的规章制度,运用完备的制度文化,体现企业文化的根本思想。

强化企业文化的效力,首先要坚持以德兴企,强化三项教育,在树立企业共同价值观上下功夫;其次要坚持选准目标,把握三项重点,在弘扬企业精神上下功夫;再次要坚持抓好三个环节,在促进企业发展上下功夫,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聘请国内知名的企业管理专业咨询单位,结合企业实际,科学诊断;科学调整和制定职能机构、工作流程;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四大中心、八大核心管理职能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扁平式管理合理的组织结构;加强了管理沟通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所有公交车上印有“亲情公交车,文明大家庭”、“热情营口,亲情客运”标语;在客运站候车大厅悬挂横幅、张贴特色标语;在走廊、办公室悬挂企业文化标识;在客运车辆和员工统一服装上喷绘公司标识;在《营口客运企业文化手册》上印制企业组织机构图、文化标志、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歌曲;在企业显要位置升挂国旗、公司旗和企业文化旗,充分营造浓厚的企业亲情文化氛围。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组织的各个方面,有序、有为、有情的管理方式,擦亮了客运服务窗口。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在严峻的市场竞争包围圈中,用勇气和智慧闯开了一条新路。

二、亲情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企业动荡发展的历程中,集团领导班子及全体职工思想统一、达成共识,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获新生,要科学地管理企业,使客运服务为社会最大多数用户满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激发出企业员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做大做强企业,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企业文化,我们要运用文化的力量和手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核心价值观。

(一)企业十分注重学习型组织和团队建设,从不同层面和业务角度演绎企业文化,以思想内涵和文化外延为基础打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因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思维、观念和环境的统一。集团党委坚持以文化人,在会议室张贴管理组织机构图,中心位置放置国旗和企业桌旗;各部门办公室悬挂门牌,张贴岗位职责;阅览室、活动室等设施齐全规范;职工食堂悬挂卫生制度,张贴就餐礼仪,生熟炊具、食品分放标明,卫生达标;企业规划整齐,绿化、美化环境;设置了多个宣传橱窗、企务公开栏、板报及企业平面图;员工统一服装,挂牌上岗,举止文明,爱岗敬业;珍爱自然,公交车采用CNG双燃料绿色上街,创建绿色和谐企业,形成一个文明与文化厚重的内部环境。明确服务就是客运生命线的企业核心理念,实施企业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公交“星级服务管理”、客运站“五零服务管理”工作,并形成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集团步入了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二)为弘扬企业文化,实现客运行业的服务创新和行风创新,集团提出了“亲情公交,流动家庭”的服务理念,用亲情理念打造客运企业的服务型窗口

为发挥开放城市功能,给市民出行提供方便,实施了“有路就有公交车”,“线路怎么走,市民说了算”的经营发展战略。在精神文明创建中,把企业的特色文化提炼为企业品牌意识和品牌效应,创建了“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服务品牌。结合创建特色企业文化,确立“客运无小事”为员工的工作标准。确立了“市民的需求就是客运人永远的追求”的服务标准,努力为乘客提供更满意、更优质的服务。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奉乘客为“上帝”,树立了“乘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把乘客视为客运人的衣食父母。企业员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员工间相处和睦融洽。

客运公交的车间在道路上,公交人的作业是在车轮上。车行万里路,出行保平安,体现客运行业的高危性。集团十分重视建设安全文化,把安全工作作为决定企业效益的第一要务来抓。企业投资300余万元实施GPS监控系统和车载录像等科技手段,强化营运车辆动态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管理精细。为百姓提供温馨、祥和的乘车条件。

(三)通过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培训,营造了全员积极学习企业文化、深刻理解、主动认同、自觉融入的良好氛围

结合新形势新任务,集团举办了“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暨庆七一党的知识、安全知识竞赛”。公汽公司、客运站分别举办了“三项规范”和岗位练兵比武竞赛活动。职工聆听了全市道德模范巡回报告演讲。开展道德讲堂、“红诗营口”、“红诗客运”活动。机关全体党员下基层服务,巩固创城成果,保障安全驾驶、文明服务,担当宣传员、安全员、信息员、服务员,一对一帮扶重点驾驶员,提高驾驶技术,提高文明服务水平。员工风貌良好、心态积极,并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企业荣誉感。

企业还为每名职工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安全便利的工作环境。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汇演、球类比赛、长跑等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营造健康快乐、祥和活泼的内部环境。

(四)集团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性长效性建设,形成立体宣传网络,不断宣传推进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价值需要通过管理实践来体现和放大。集团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机构,设定宣传部为职能部门,配有专职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贯彻企业文化精神,以企业文化为根本指导思想。在全体职工中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擦亮创城客运窗口,争创全国文明单位”系列活动;在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开展“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服务百姓创先争优”系列活动,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

集团领导十分注重企业外部信息的反馈,及时准确的掌握外部信息,并能做出合理调整和演绎。定期通过营口交运、民心网等网站了解乘客意见,虚心聆听百姓言论,并在集团内部设立客服中心解答百姓问询、及时回复乘客建议。企业领导定期参加市政府纠风办在电台设立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每周定期在电台交通文艺频道与市民互动,征求意见,同时提供客运信息,使市民出行早知道。充分利用企业各种宣传载体和媒体,运用企业文化的手段和平台,形成立体宣传网络,鼓舞士气、展示企业及员工的精神风貌,不断宣传推进企业文化。

以廉洁文化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 篇3

关键词:集体主义班级文化途径

班集体是学生发展的空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重要驿站。社会是个集体,那么怎么才能以集体主义为载体,寻得班级文化建设最有效的途径?

一、“公共财产是大家的。”——用集体常规管理建设班级文化

一个班级虽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公共财产是大家的。”这是某个班级墙报上的一句话。这一句话由班主任提出,随时用这一句话来规范并激励学生日常行为,在这种班级文化的影响下,全班同学无时无刻不坚持以集体利益为先,大家都认为班级里的每一财产都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在毕业时每一物件都一一完整。

反思我们班级文化建设,许多班集体建设缺乏一种有效的建设途径,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一个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一个班级的文化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反过来又对它的创设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建设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可以营造班集体良好的氛围,用集体常规管理建设班级文化。如对公共财产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学校和班级中有许多的公物:桌子、椅子、劳动工具、电视、投影仪、电灯及开关等。有些男同学好动,手是一刻都闲不住,喜欢用手敲开关,用手撕东西,让这些学生有种“损失归于集体,同样归于自己”,培养一种爱护集体财产的良好习惯;按时关灯,即使关窗,看似小事情,但让每个学生重视起来,对于班集体来说无疑是一笔财富,对于国家和社会也是大事情了。

强化班集体常规管理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懂得珍惜班级的每一样东西,不乱扔垃圾,不踢坏垃圾桶,甚至不乱浪费一支粉笔。

二、“我荣班荣,我辱班辱”——用集体意识引领班级文化

高中生是一群急于展示自己个性的年轻人,自我意识强,往往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在处理与集体关系时经常表现为狭隘、自私。因而,营造一个具有和谐、团结、融洽的班集体,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 团体心理辅导加强集体意识

班集体的整体心理气氛将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班集体的建设。健康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

能使班级成员强烈地体验到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和责任感,容易接受集体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情绪,激发学习的动机;反之,让班级产生隔阂或敌视情绪。在班级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应的团体辅导,比如感恩团体辅导,“我想有个家”“手拉手”等班会团体体验,加强班集体的沟通与协作。

2、 平衡个性尊严与集体主义

年轻人都讲求个性与面子,荣与辱观念绝大部分都来自自身。如果自己心爱的东西被人损坏,他宁愿拼了命与别人计较也要挣足面子。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平衡个性尊严与集体主义,让个人与集体和谐共发展,来促进班级文化更好的发展。首先,发扬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并不是不承认个人利益,更不是抹杀个性,而是在一群人利益乃个人最大利益的前提下,所强调的个人服从集体。其次,在集体中慎用惩罚。无论是哪个学生都需要尊严,惩罚是消极的而被动的,会导致被惩罚的学生行为退缩,会对集体失去信任,会丧失班集体的荣辱观,会逃避承担班级的责任。因此,在班级与个人出现问题时,采取积极的激励,适度的教育和引导,协调个人与班级的利益。

3、 及时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正确的舆论一旦形成,就会对班集体的建设和全体同学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极大的影响力量。一树立群体龙头思想,每个学生心中,总有一人是学生最佩服的人,每个人为其行其言其成就而深感自豪,与学生谈这些人的成就,鼓励学生以他为奋斗目标,让别人也尊敬自己。在学生自卑时,就鼓励其努力奋斗,总有一天,会超过别人的成就,因而要相信他所在的班级就是他奋斗的基础和保障。二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而优良舆论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支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巩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树立崇高的理想。制定班级的发展目标,规范班级的发展计划,制定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积极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三、放下架子——用集体包容构建班级文化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充满凝聚力,大家和谐包容,犹如一个整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的最高境界,他的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于一个凝聚力不强的班级,班主任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喜欢班级的理由。

班主任在处理班级问题时,用智慧点燃了学生的“心灯”,给学生宽容,而不会借机打击、讽刺、挖苦学生,维护学生的尊严,从而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更好地为班级的文化建设而努力。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是学生心灵的指向灯。班主任爱学生,学生才会爱班级,才会更加团结一心地投入班集体的怀抱,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把心拧成一根绳,为了班级努力。因而,一个班主任放下老师的架子,不是纵容学生,而是用集体的包容心,与学生团结一心,共溶于集体,用热情、真诚、信任的态度加强班级管理,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让真正的集体主义观念注入学生的心里。

四、开展丰富有效的活动——用集体动力推进班级文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开展丰富有效的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在的这种需求,激发学生改变自我的动机和潜在能力,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丰富有效的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要推进班级文化,也需要具备一些特点。

1、 活动要适合学生心理特点。通过集体活动能够把全体同学团结和凝聚在班级里,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影响、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活动应该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各个年级段的特点,如高一的学生多开展适应生活的活动,高二学生多开展珍惜与拥有的活动,高三学生多开展社会与责任的活动。

2、 活动能给每个同学表现特长的机会。青少年学生都有表现欲,要使他们团结在班集体周围,让他们的特长体现出来,他们就更愿意加入班级,为班级做事。

3、 活动要积极健康向上。要让集体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就应该使班级活动充满生机、活力、兴趣和温暖。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更能促进班级发展。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要以集体主义为载体,通过常规管理、学生意识、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和班级组织活动的各方位协调,班主任应该放远目光,不断创新与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坚持集体主义,并结合现代竞争思想,鼓励学生,注重学生发展,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涵 《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中国高等教育 2008(2)

[2]石红 《团体心理辅导在德育课中的应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1(3)

[3]《中小学教育管理》

以廉洁文化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 篇4

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探索学科课程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怀;打造优美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校园风气,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美育;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

一、构建“以美养德”的德育模式,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一)以“德育美学观”的理论为指导

“德育美学观”的实质就是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

(二)从美的视角切入,以欣赏型德育活动为抓手

一是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从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将做人的道德规范分解为不同阶段目标,让学生每学期自选目标自己养成,学校政教系统督促、指导、帮助,重点抓“三带、五好、五不”行为习惯养成和搞好组织建设、活动建设、特色建设。三带:把孝敬带给师长,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善良带给同学;五好: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五不:怪发不进校,杂物不乱扔,楼道无喧哗,出言无脏话,玩耍无损伤。搞好组织建设:召开好少代会、团代会、学生会竞选会,加强团队和学生会干部的培养等。搞好活动建设: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结合各种节庆日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美的团队活动。加强特色建设:打造学校团队活动特色,为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建设添砖加瓦、增光溢彩。

二是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重点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开展“感受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学习书法,感受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性情;精心设计,开展每学年评选校园美育之星、评选校园感动人物等活动,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中汲取美的食粮。可通过专题节庆活动,通过仪式(入学式、毕业式)教育活动,有机融入爱国情感、历史文化和基础道德等教育内容;通过礼仪教育,学会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三)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构建全方位德育课程体系

把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年级会、校会等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着重探讨实践其内容美和形式美;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融于德育课程之中。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铸造美的育人之师

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开展评选“美丽班主任”活动,使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二、加强学校课程美育因素的开发建设,倾力建造美的课堂,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着力推进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挖掘美育特色项目,扩大美育特色项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作用,使学校美育特色项目逐步转化为学校特色课程;优化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拓展型课程与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与团队、学生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合作竞争的多彩舞台。

(二)深化教学研究,构建美的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优化课堂为目标,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美育观的指导下,探讨研究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开展构建美的课堂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三)多种激励,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以教师发展为着力点,引导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积极参加省市区及学校的各类教学研讨、课堂竞赛等活动,推进骨干教师奖励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自培特色教师。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的育人环境

1.精神文化建设。倡导“务实、善导”的优良教风;培育“勤学、好问”的良好学风,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优良校风,熔铸学校师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2.环境文化建设。按照“绿色、高雅、美丽、和谐”的原则,建设优美的环境文化,创造有利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教师节、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以及学生入学、毕业等重要时机,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主旋律。

4.注重景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整体布局要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校园板报的内容、教室的布置、艺术作品的悬挂、校训、校风等景观布置,都要体现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以廉洁文化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 篇5

关键词: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社区文化建设 功能分析

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各地区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加大,省、市、县都准备了相应的建设资金,采取就地改造、异地重建等多种形式建设规范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硬件设施的改善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立足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与运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文化工作,放大文化品牌效应,发挥文化工作对深化群众思想教育、丰富业余生活等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强化社区文化工作的路径、成效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一、以强化社区文化建设为出发点,多渠道筹资建设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基层两委更好地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以及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等多功能载体。当前,许多地区推行的“六室一超市”功能载体,就较好地兼顾了社区发展实际状况,通过设置阅览室、活动室、文化娱乐室、民事调解室、科普宣传室、流动人员服务室及惠民便民科技超市这样的载体,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满足文化工作需求,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上应当高标准规划建设,社区可以通过三个途径筹措资金,建设规范化的服务中心。

1.上级部门争取一点。文化工作条件改善也是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社区应当分条块地向上级文化部门积极争取,以文化补助经费、文化工作实施专项资金等形式,为基层社区争取服务中心建设资金,以及相关优惠政策。

2.社区自己筹集一点。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应当承担绝大多数资金,可以通过对原有办公场所进行拍卖、租赁的形式筹集资金,也可以对现有社区资产进行增值拍卖,以及依靠社区长期积累的集体资金,为服务中心建设提供财力支持。

3.能人大户赞助一点。社区两委要对本辖区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主、经营大户,以及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动员,争取他们的帮助,通过赞助资金的形式,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出力。许多社区在这一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为能人大户创造了回馈家乡、反哺群众的机会,也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

二、以满足社区文化需求为着力点,科学地规划布置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两委要将文化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规划与功能,在场地功能划分上专门考虑,同时还要结合社区文化工作需求,添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和活动器材,保证文化工作有序地进行。还要强化软件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的文化板块的工作有序开展起来。

1.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在社区文化中心里,哪些楼层设置文化建设功能场所,哪些房间及具体的位置,都要在中心规划与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样的科学划分能够通过预留位置、划区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的硬件水平,并且社区文化建设对场所的需求相对较高,如人流密度、隔音效果等,这些方面都要在规划与建设中进行科学划分,以满足文化建设实际需求。

2.添置各类活动器材。在确定了场所之后,还要添置相对应的活动器材,满足文化建设需求。一方面,要针对群众阅读、上网等方面的需求添置图书,接通网络,购置上网终端设备等。另一方面,要结合体育、文艺等活动需求,添置一些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娱乐设施、乐器服装等,并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文化建设全方面开展的后勤保障需要。

3.制订活动规章制度。有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作为基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还要制定和完善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台账齐备,重要制度还要上墙,让文化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开展。通过这样的科学规划与合理调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划与建设工作和文化建设实际需求能够实现吻合目标,并且立足长远、超前谋划,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放大社区文化效应为拓展点,有效地组织运用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在社区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后,文化工作者要进一步放大这一基地平台的辐射作用,利用良好的硬件设施,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类活动,并将其功能发挥出来,使活动中心成为群众业余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1.定期组织文化专题活动。当前,农村迷信风气、赌博风气相对有所抬头,这些现象与社区文化匮乏有关。社区工作者应当利用好综合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定期组织文化专题活动,如邀请上级艺术团体到社区开展大篷车下乡演出活动,在社区演出大厅或礼堂进行公开演出,为群众送上一道视觉大餐,再比如邀请上级部门医疗卫生方面专家到社区开办养生知识讲座、向群众灌输科学的饮食习惯、讲述预防疾病的常识等,通过这样的文化专题活动,让群众接触到更高层次的内容,对群众的生活习惯、生活意识等方面产生悄然的影响。

2.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团队。有了综合服务中心这样良好的硬件条件,社区可以将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团体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活动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使他们的活动实现有场所、有器材、有计划、有成果,并以这些活动团队为引领,吸纳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康向上的业余活动中,营造社区良好的风气。

3.发挥居民休闲场所的作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里面设有多个功能性文化场所,如阅览室可以向群众提供各种书刊杂志,活动室可以向群众提供象棋,小小电影院也可以播放精彩的影视作品。这些场所在规定时间向群众开放,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和提高服务群众意识的具体表现。这些场所的开放,能够让群众具有休闲的好去处,也能够成为丰富社区群众业余生活的良好载体。

以廉洁文化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 篇6

贵州省在全力推进省属高校新校区建设的背景下, 涌现出一批新建校区, 这些校区都是在城市边缘地带选址新建, 缺乏老校区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和长期塑造的校园精神。贵州师范学院新校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于2006年动工修建到2009进驻。作为个案对新校区校园载体的命名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 就如何在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中创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传承老校区办学精神, 为贵州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议, 在当前显得非常重要。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是青年学子成长的摇篮, 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校园道路和建筑物又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要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 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1]新校园楼宇、道路、景观的命名对于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校园特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为学校精神的有机载体。根据校园总体规划, 系统设计和规范校园道路、建筑物和生活社区名称, 并设置标志, 可增强校园人文底蕴, 优化育人环境, 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 以期形成个性特色的育人氛围, 影响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

2. 校园载体的命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多数高校新校区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文化沙漠地带”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校园文化的匮乏。[2]贵州师范学院新校区的选址也存在这种情况, 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选址而建, 缺乏校园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校园物质形态 (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 为基础的, 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 以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作为新建校区, 贵州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当前尤其重要, 特别是校园载体的命名, 能彰显学校的办学定位, 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然而, 校园载体的名称是精神文化结晶方式的实体存在, 属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 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格调高雅, 富有文化内涵, 能彰显办学理念的校园载体命名具有激励学生成才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 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1 传承优秀的传统校园文化, 培养人文精神, 增强文化认同感。

优秀的传统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都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 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校园文化的认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 认同是一种对社会影响的反击, 做出这种反应, 是由于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3]

贵州师范学院就是以“厚德树人, 言传身教;立志勤学, 知行合一”为校风学风的校园核心文化建设, 确立了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文化内涵, 在校大门的两条主干道命名为“育英大道、育才大道”, 给校园塑造了别开生面的人文风景, 传达了学校办学理念, 增强了师生们的文化认同感。通过校园环境教化育人, 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 传承贵州师范学院特有的校园文化。

2.2 彰显地方特色, 传承民族文化, 增强地域文化归属感。

高校的教育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文化活力, 就必须在把握先进文化方向的同时, 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资源,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传承民族文化, 增强学校文化力, 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在校园载体的命名中使用地方文化元素,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培养师生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这与“构筑贵州历史性跨越的精神高地”研讨会中的专家提出的“要培育地域自信。自信, 源于对贵州文化的自信和认同”的观点是一致的。

贵州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景观———文化廊桥, 以“聚贤”命名, 其形似贵州侗族的风雨桥, 廊桥两边是从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贵州收集来的奇石, 石上刻写反映贵州民族风情的诗歌、典故, 形成了一道别开生面的人文风景。当省内学子抚摸到来自家乡的山石, 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省外学子看到古朴壮观的山石遍布在校园内, 会被贵州神奇自然风光和多彩民俗文化深深吸引和眷念。从名称中也传达了汇聚贵州本土绮丽的风光, 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之意, 这不难体会到当初命名所要表达的丰富含义, 也反映了贵州本土高校传播地方民族文化所做的努力。

2.3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凸显大学文化的个性魅力。

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通过校园载体显现, 而建筑物及公共空间的命名能对校园文化进行概括和加以引导, 能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对校园空间建筑、道路、楼道的命名, 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感受到它的影响, 能在其中清晰地体会到高校的文化气息、人文精神, 乃至价值诉求, 在这样的环境里, 有形的建筑空间等校园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氛围时刻感染着你, 这就是大学独特的文化魅力。

贵州师范学院的教学楼的命名“明德楼”出自《大学》的核心思想“明德至善”, 追求光明正大、至善至美的高尚境界, “宁静楼”、“致远楼”出自“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使人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安下心来静静的做学问, 教学楼按学科性质命名为文韬苑、知行苑和求真苑三部分, 这样的命名既有空间感和秩序感, 又很好地诠释了师院的办学定位, 既是教学性的本科院校, 又是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的专业学科定位, 不仅使师生在校园里感受到师院文化的个性魅力, 而且使得每一个走进校园的观者感受到师院文化的浓烈氛围。

3. 新校区校园载体命名文化建设的探索

当前, 在省大力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的背景下, 贵州高校新校区校园载体的命名文化研究也迫在眉睫, 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和学生作为意义的建构者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处于人文环境之中。通过校园重要载体的命名, 把民族传统、地域人文资源、学校优良传统融入校园的物质载体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 通过心理暗示, 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3.1 校园载体命名应蕴涵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人们在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大学的理性认识, 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4]具体地讲, 是学校对为什么而存在、应当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 体现着学校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及对办学过程中教与学、发展与改革、理想与现实等基本关系的价值信念。但由于办学环境、面临的问题、办学经验及信念等差异, 办学理念也往往不同, 甚至表现出学校的鲜明个性特点。校园道路、建筑物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显现部分, 能起到传播推广、寻求价值认同的作用。校园载体的命名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校园文化的建设行为, 校园道路及建筑物的命名首先要考虑的如何体现办学理念, 彰显校训, 体现办学理念的价值诉求。

3.2 校园载体命名应赋予独特的人文精神。

校园载体的命名不仅要反映出地理环境自然景观的种种特点, 而且要反映人文精神形象的种种特点, 折射出师生们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校园建筑及道路命名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代表了高校的形象品牌、精神气质、文化品位和价值取向, 表现出多种文化内涵, 只有塑造出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形象, 升华学校形象, 彰显大学文化个性魅力, 折射出大学发展潜力和愿景, 才能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 提升核心竞争力。

3.3 校园载体命名应呼应地形, 顺应自然。

校园建筑及公共空间构成了校园环境, 是大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校园的自然景观主要指校园内的山、湖、河、滩等。校园载体的命名与这些自然景观呼应, 结合地形, 能营造一种富有诗意的意境, 通过建筑空间、道路的命名让人沉浸在优美的自然景观之中, 通过这些名称细细品味, 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和优美校园的魅力。再则, 校园的自然景观具有标志性特征, 结合自然景观来命名建筑空间、道路, 能增强辨别性和定位性, 便于人们识记和定位。

3.4 校园载体命名应体现地方特色。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模式, 既包容社会总文化, 显示出与其他文化模式的共性, 又受区域文化的影响显示自身的鲜明个性。[5]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 就是将地方文化中具有标志性、影响力、教育性的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道路与建筑物是校园建设重要精神载体, 通过校园建筑物与道路的命名, 融入地方文化中具有典型的文化元素, 以此体现校园文化中的地方特色, 彰显校园文化的个性魅力, 提升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随着贵州部分高校新校区的陆续投入使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载体的命名愈发受到重视。以贵州师范学校学院作为个案来探讨贵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建筑空间及道路等载体的命名, 以此来促进学风、教风的创建, 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新校区的可塑性,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大学精神。但同时新校区校园载体的命名也要结合时代, 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在更高层次上不断丰富与发展, 使得校园文化更显张力, 更具活力。

摘要:校园载体的命名能彰显学校的办学定位,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校园载体命名为例, 阐述校园载体命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并结合贵州实情, 提出新校区校园载体的命名应蕴涵办学理念, 赋予独特的人文精神, 同时要呼应地形、顺应自然, 体现地方特色的观点, 拟对新校区载体命名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校园载体,命名,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2004]16号) [Z].

[2]何小忠.文化生态视野下大学校区的校园文化现状和建设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1) .

[3]Jenkins Richard、Social Identity[M].London:Rout-ledge Publishing Group, 1996.

[4]黄爱斌.浅议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三位一体[J].思想教育研究, 2001, (2) 54.

以廉洁文化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 篇7

【关键词】文化素质 第二课堂 素质教育体系

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质,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仅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还应该包括其他综合素质,如严密的逻辑思维、清晰的表达、流畅的文字、感知并且适应社会、广博的知识与传播、积极的心理素质、组织和协调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借以在学校中的学习与互动,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第二课堂在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堂融学生的思想修养、知识训练、学术探讨、文化娱乐等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课堂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自由的选题内容、以小组或团队为核心的学习小组,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有效激发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课堂活动适应大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活跃好动等特点,比任何行政命令、纪律约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力。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新体系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启发心智、涵养人格的教育,这就要求大学除智力、科学方法教育外,还需要培养他们的伦理修养、人生智慧、文化能力、健康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敏捷的思路、严密的逻辑及人文关怀。在这样的思想、理论引导下,我们认为当前大学生呈“2+6+2”的态势。即20%的学生为精英学生。他们进入大学后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并能够出色的完成大学学业。另外20%则是学习能力稍有欠缺或者是始终对学生活动没有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中间60%的大群体,他们需要机会学习、需要平台锻炼、成长。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他们能够蜕变成菁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从大学生关爱成长心理援助计划、层次性学习指导计划、全方位能力拓展计划以及引导成才职业规划几个方面出发,形成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三、当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现状与不足

(一)第二课堂活动呈现出无序的状态

目前,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组织者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总体上都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与此同时,就每一具体学生而言,由于参加某一活动的不连贯,其所受到的教育与影响也就十分的有限。

(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的兴趣性充分,但系统性不强,自主性不足。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情绪体验,认识也常常停留于感性阶段,应参加哪一项第二课堂活动,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检查衡量的标尺。

四、加强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一)改变第二课堂的无序状况,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

在坚持第二课堂活动已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基础之上,引入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 将每一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明晰每一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通过活动课程建设,使之成为对学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

当然,实践中必须坚持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完全自主、自发参与,以具体实践体验为特征,以课余校内外组合时空为特征,还应大量利用网络时空来实施。

(二)建立和完善评价及监督体系,强化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

第二课堂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反映大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同时强化社会认同。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认定都是建立在大学生诚信的基础上,以写实为主,认定为辅。评价体系也应由学生自评开始,学生互评、班团组织内公示和评价后由院系认定。这种评价和认定过程是一次很好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增强其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学分认定工作能够随时接受院系主管部门及广大学生的监督,如为学分认定小组成员、学分认定委员会成员建立诚信档案等。

(三)改变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的状态,整体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第一课堂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而作为具有第一课堂补充功能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与第一课堂的对接,更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则相对较少且不系统。因此,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调整、设计和整合,不仅能促进第二课堂子系统实现局部优化,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达到有效的延伸和补充,而且通过实现第一课堂子系统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能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杨斌. 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2]陈恩. 新形势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

[3]熊红斌. 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方法探究[J]. 教学与管理,2012,5(2).

以廉洁文化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 篇8

[关键词]常态课研究;课堂观察;教师校本研修;科组合作文化

一、以常态课研究为载体的

科组合作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合作文化研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理论保障。国内关于“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和论述,始于1985年,兴于2001年,盛于2006年,至今,仍然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在关于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中,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将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形态——个人主义文化、派别式文化、自然的合作文化、人为的合作文化[1]。李特(Little)则区分了教师之间四种不同的同事关系:观察与叙事,帮助,分享,联合工作[2],相关研究都是以“学校教师群体”为对象,并非以“科组教师群体”为对象。近几年,沈毅、崔允漷等学者通过实践“大学—中小学伙伴关系”模式,提出了新的教育科研合作方式。娄英华则把课例研究作为建立教师合作共同体的载体。但“大学—中小学伙伴关系”合作模式受各方面客观因素制约,难以普及。“课例研究”如果不能成为常态,“合作”只能是机制而非文化。

“常态课”是教师平常状态下所展示的自然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假如以学科教研组及学科备课组为主体,合理迁移课堂观察的方法,降低“课例研究”的门槛,以课堂观察为主要方式,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内容,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常态课作为实施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的载体,将更符合教师提高日常教学质量的愿望,并有力推动科组教师群体的合作文化建设,从而实现从个人主义文化、派别式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发展到自然合作文化的状态。

这样的科组合作文化建设,将有助于深化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构建目标一致、主体突出、行动具体、特色鲜明、双向服务、互惠互利的学科教师伙伴关系(见表1)。

二、构建“三基五维循环”校本研修模式,

推动科组人为合作文化建设

以常态课研究为载体的科组合作文化建设,是以人为合作文化建设为起点,以自然合作文化为目标的教师合作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为合作主要体现在科组教师合作研修上,是在学校教师研修制度引领之下的,有具体内容、要求、评价、行为模式、行为准则的,有具体业务技能支撑的教师行动。旨在教师之间激起合作愿景和信念,增强合作意识,建立互动的水平组织关系,形成开放的校本研修氛围,推动协同教学的指导体制,保障持续有效的合作动力[5]。构建基于“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和科组”的“三基五维循环”校本研修模式(见图1),有助于引导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进行合作学习和对话,达成对教学相对一致的看法,同时也可验证自己原有想法,发展有差异的观念,促进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特色,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1.合作学——问题式导学

以常态课研究为载体的科组教师合作研修,以课堂观察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教师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而问题产生于:科组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观察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执教者说课时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均可转化为观察点。在课前会议,科组教师交流前置学习心得,个体学变成了合作学;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记录并思考,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获得启发,合作学又转化为个体学;在课后反馈中,执教者课后反思,观察者反馈观察结果与思考,教师通过互动对话产生共识,或触动个体更深层的思考,个体学再次转化为合作学(见图2)。

合作学的目的,一是从教师合作层面自觉构建教师文化,包括树立新的教育观,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确立实践、生成的课程意识,进行课程创生;树立开放的文化心态,从单干走向合作。二是从学校层面构建教师合作文化,包括创新思维方式,张扬教师个性;创建诚信共生的价值体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倡导自然合作;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引进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

2.合作教——助教式观课

以常态课研究为载体的科组教师合作研修,要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学生的学习包括:怎样学;学得怎样。观察者要结合分布在各学习小组中的观察点,收集学生“怎样学”和“学得怎样”的情况,为执教者提供参考依据;发挥助教作用,适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收集学生的普遍错例,找到科组、年段教学的共性问题,并在后续课例研究中共同研究解决办法。这既是学科组重新认识“学生学习和合作”的过程,也是教师重新认识“教师教学”的过程。

合作教促进科组教师对学生及同事的理解、关怀与认同,是合作价值的凝聚与提升,是教师对“分层教学”意义的准确把握,也是科组合作文化自我完善与建构中的衍生价值。它从文化关怀的角度出发,从教学认同、教学期待、学生差异与教学障碍中体认教学的不完美和改进。

3.合作评——对话式评价

以常态课研究为载体的科组教师合作研修,观察者与执教者主要以对话式诊断进行评价,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关于课堂真实情境的对话。作为执教者,感知到教学设计在实施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与观察者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作为观察者,通过数据、小视频、照片呈现有代表性的课堂情境,告诉执教者还发生了什么变化,共同反思为什么会这样。由此,一起诊断“教得怎样、怎样教更好、有什么可以共享的经验或思考”。其二,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对话。执教者会对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形成结论,而观察者因角色分工的缘故能够更集中关注部分学生的情况,反馈更详实的数据和具体的描述,因此能够与执教者更深入、全面地探讨如何兼顾全面和分层教学的问题。其三,关于目标达成的对话。通常执教者在课后反思中会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但仅是模糊诊断;观察者通过对学生的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提供有数据支持的诊断结论和教学建议,帮助执教者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合作评关注如何评价和前后对比评价,是科组教师关于学习评价的合作研修,也是关于抽样研究方法的合作研修,更是教师关于课堂评价体系的合作研修。它引导教师以开放的态度进行评价或面对各种评价,培养客观精神和自省意识,是面向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合作研——交互式研究

以常态课研究为载体的科组教师合作研修,要求同时关注量表研发与课题研究。在量表研发中,既要设计自己的观察量表供别人使用,也要应用别人的观察量表以验证其功能,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科组教师交互开发研究工具的研修过程。在教师小课题研究中,若课题负责人为执教者,则应向观察者强调自己期望关注的重点和数据收集的要点,以确保观察量表成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成果;若课题组成员观察课堂,应使用相关的观察量表,通过持续观察同一问题实现深化研究。

合作研的交互式研究,一方面强调教师个人主体性的弘扬,另一方面倡导合作文化的多元渗透,同时主张合作研究生态的意义建构和合作研修的生命追求。它是个人主义价值的弘扬,是主体性的发展和超越,是科组合作文化中体现专业个性生存权利的部分,它使教师的独立个性在合作研修过程中充满自由和反思;它帮助教师互相认识和理解彼此的研究,在对话沟通中形成一种多元渗透、交互主体的合作文化。

5.合作写——辅助式写作

以常态课研究为载体的教师合作研修,应该指向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以文字输出的方式实现理论性实践到实践性理论的转化,是一线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一线教师最容易出现“恐高症”的“临界点”。

辅助式写作课例研究报告模版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执教者将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过程性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包括:课前会议记录;课后观课教师的反馈信息;观察量表及数据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问题撰写教学体悟,就可以形成详实的课例研究报告。

三、推动科组人为合作文化

向自然合作文化转化的实践策略

在“三基五维循环”校本研修模式的持续作用下,教师合作行动成为科组校本研修常态。由于每次合作都落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因此,教师之间呈现出互动的水平组织关系,科组内形成了开放的研修氛围,协同教学落到实处,合作动力持续有效,科组人为合作文化形成了积淀。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策略的持续催化,可使科组人为合作文化向自然合作文化逐步转化。

1.在“合·同·通”的管理格局中搭建科组教师合作研修支架

要让科组教师达到“行合趋同,千里相从”的合作境界,一是管理上要“合”,二是目标上要“同”,三是路径上要“通”。具体实践策略是:把教学、科研、校本培训三项工作归并给同一个行政主管,确保“同一个脑袋”指挥这三件事,通过“职能合并”促进“人心和”,通过“目标趋同”促进“意志和”,通过“路径相通”促进“思想和”。实践证明,“合·同·通”的管理格局,可以让教师坚定地“站好队”,专注地“做好事”,最终“合作好,好合作”。

2.在“序列化”的专题培训中推动科组教师“同步导学”式研修

常态课研究涉及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给予教师相应的培训是研究顺利推进的首要前提,而“逐个击破”是上策,“学一点、习一点、得一点”是最能推动教师持续前行的研修节奏。由此,“序列化”的教师校本培训是值得推广的做法。

首先,在培训的初始阶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困惑及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形成“问题单”。其次,借助“问题单”,对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所涉及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进行纵深的开掘,构建“序列化”的课程框架(见表2)。最后,根据行动研究的实施计划,采用“同步导学”的方式安排相匹配的校本培训课程:一是并列式。同一个培训专题的研修活动同时分散在教学、教研、科研活动中,但“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二是串珠式。把耗时长、内容多的大研修专题拆分成序列化的年度性校本培训课程,确保在经历序列化的“局部深度研修”后,达成“整体深度研修”;三是交互式。教师按课题组、年级组、学科组形成研修小组团,但组团之间的人员、活动会根据需求呈现交互状态。

3.“研·用·改”的量表研发中构建专业成长“合伙人”关系

在以常态课研究为载体的科组合作文化建设中,课堂观察量表引领教师走进更专业的听评课,以更科学的方式记录课堂,为课题研究积累真实的佐证材料。更重要的是,“研·用·改”的课堂观察量表研发过程,促成了学科组、年级组教师更紧密的合作。教师基于研究需要,共同专注于量表研发、应用、改进,便建立了双向选择、优势组合、需求相契的专业发展“合伙人”的研修关系。各学科抓住学科特征和科组实际,在量表“研·用·改”过程中,着力做好“一课一表”“一题一表”“一科一表”的深度研发工作,科组合作文化便得以逐渐形成。

4.在“适·细·实”的课例研究中营造“兼容并包,相互信任”的氛围

通常,教师的专业自尊使他们习惯于依靠自己解决教学问题,并且不干涉别人的课堂和教学。但这样也就使校本教研活动失去了实质意义。以常态课研究为载体的科组合作文化建设着意避免对教师自尊的伤害,杜绝把教师当成“靶子”或“标杆”,侧重关注共性问题,把重心放在课堂教学的合作改进,以“适·细·实”作为课例研究有效性的指标,营造了“兼容并包,相互信任”的氛围。适,即课例适切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学习适切研究的进度;细,即研究的问题要细,研究的记录要细,研究的过程要细;实,即在行动研究中说实话,做实事,写实情,得实效。

“适·细·实”的课例研究使科组教师跨越了年龄、资历、教学风格等各种差异,生成了一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信赖的同事关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教师超越了狭窄的个人反思,直面不足与失败,分享成果与经验,给予理解与宽容,获得了更多专业发展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学校文化[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文静.教师合作文化研究的盘点与思考[J]. 基础教育研究,2009(5):23-25.

[3]王嘉岭,程岭,安迪.哈格里夫斯的教师观与教学观[J].全球教育展望,2011(8).

[4]朱志平.关于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江苏省常州市教育教研室.2007.

[5]熊梅,马玉宾.校本课程整合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成[J].教育研究,2005(10).

[6]唐美玲.从适应型教师文化走向创生型教师文化——论新课程成背景下的教师文化重建[J].基础教育参考,2006(8).

[7]陈力.前喻型教师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

[8]娄英华.我们的课堂——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以廉洁文化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 篇9

1 领导重视, 机构健全, 为竞赛活动提供组织保证

公司根据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的要求。

一是建立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 安全生产副经理、工会主席为副组长, 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安康杯”竞赛工作领导小组, 并且制定了目标责任制, 明确了共同职责, 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重点抓, 工会、安全监察部门具体抓, 职工群众一齐抓的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把“安康杯”竞赛活动纳入公司目标考核和重点工作议事日程, 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标准检查考核细则》, 优奖劣罚, 一票否决, 有力地促进了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是建立切实可行方案。该公司始终把“安康杯”竞赛活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载体来抓, 并将此列入重点, 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逐年进行修订和完善, 明确提出安全工作“谁抓都不越位, 怎么管都不过分”, 要求有关人员“发现问题嘴不短, 制止违章手不软”。确保安全生产周期和电网建设取得新成就。

2 突出理念, 创新载体, 为安全文化创建培土育苗

“安康杯”竞赛是一项长期性、群众性的活动, 需要广大员工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公司通过宣传、培训等各种形式, 不断强化广大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意识, 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安康杯”竞赛活动的自觉性, 积极营造“安康杯”竞赛活动氛围。

2.1 开展“安全示范班组”创建活动。

安全的基础在班组, 班组安全工作做得扎实, 生产稳定运行才能保障。公司开展创建“安全示范班组”活动, 利用班组建设平台, 自觉推动班组安全自身管理的建设。建立班组安全责任制。每个班组设置班组安全员, 班组成员与车间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 将班组安全目标进行明确, 建立激励与考核机制, 激励班组完成安全目标。积极发挥监督员作用。监督员每天对各单位现场进行巡检, 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扎实开展班组安全培训。以班组为单位, 每月进行一次班组安全培训活动。班组环境持续改善, 劳保着装规范整齐。利用合理化建议“金点子”、“银点子”奖励机制, 挖掘班组潜力。安全管理台帐规范完整, 班组安全业绩突出。班组均建立了安全规章制度, 单位每季度评选“安全示范班组”激励表彰。

2.2 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合理化建议激励, 提高员工参与程度。公司专门制定《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 对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100—300元不等的奖励。

2.3 组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的法律意识, 组织各部门人员参加新《安全生产法》宣贯培训, 熟悉新《安全生产法》对安全工作的新要求, 使员工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

2.4 实施安全风险金管理办法

为了能促进全员参与安全管理, 公司每年投入资金, 实施安全风险金管理办法, 通过以重奖的激励方式来使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安全风险紧密联系起来, 全面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真正使安全工作形成了风险同担、利益共享、全员共管的局面。

2.5 组织各类活动激励员工

各单位通过班前、班后会讲评安全, 开展自查安全, 实施安全巡检标兵、安全之星班组、工人先锋、优秀安全监护人评比等活动。

2.6 以人为本, 开展“查隐患, 大家行”有奖查找隐患活动

深入基层、排扰解难、在人文关怀上促安康。自“安康杯”竞赛活动开展以来, 公司始终把“安康杯”竞赛活动作为重要载体抓实抓好, 深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活动, 帮助基层单位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千方百计投入资金, 建成了职工之家, 气排球、乒乓球、台球、跑步机、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

通过公司实施了“安康杯”竞赛的主题“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保障稳定、促进发展、我要安全、我懂安全、从我做起、保证安全”与“平安工程”活动的主题“关爱、平安、和谐、发展”与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体现以人为本, 保证人的生命健康,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结合“安全月”活动宣传。通过把“安康杯”竞赛和“安全月”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重点在生产单位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除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漫画、安全警句征集外, 公司还经常深入到一线进行悬挂安全标语口号、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 使公司一线职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企业的“命根子”, 是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安康杯”竞赛活动中, 公司从小处着眼, 关心一线员工身体健康, 扎实开展“送安全、送健康、送清凉、促和谐”为主题的“三送一促”迎峰度夏慰问活动。公司领导冒着高温酷暑, 分组带着防暑降温物品深入到生产一线单位和施工现场, 看望和慰问高温下坚守岗位一线职工, 向他们送去了各类清凉饮料和防暑降温用品。每到一处, 公司领导和都与一线职工亲切交谈, 了解工作现场生产、生活情况, 叮嘱员工在工作中要注意防暑降温, 合理安排生产工作, 尽量避开高温时段, 特别在面对高温露天作业时, 要切实做好劳动保护。每当家人团聚, 万家灯火的节日, 每当严寒酷暑, 攻坚克难的时刻, 无论一线员工是在现场作业, 还是在岗位坚守, 大到改善作业环境, 小到安全措施是否完备, 急救药品是否配备, 一日三餐是否按时, 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始终被放在了第一位。

3 结语

公司将继续开展和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 坚持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载体,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 使得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 加大对在竞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力度,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创新工作思路, 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智慧, 为促进企业安全稳定、发展而努力。

摘要:国网河南上蔡县供电公司“安康杯”竞赛活动为载体, 在实际工作中构筑了一整套科学严密的组织保障体系、思想文化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和员工关爱体系, 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确保了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和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

上一篇:游苗寨心得600字下一篇:食品安全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