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载体

2024-10-24

语言载体(精选6篇)

语言载体 篇1

我们知道,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更喜欢玩耍。我们幼儿园教师应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采用适合幼儿喜欢接受的教学方式, 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兴趣, 让幼儿在语言训练中提高实践技能, 其中, 语言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很好的方法。我们幼儿教师要广开门路, 集思广益, 设计尽可能多的、不同形式的活动, 刺激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活动教学, 让幼儿成为语言活动的主体。通过幼儿语言活动这个载体, 让幼儿体验语言知识的内涵, 感悟语言学习的快乐, 从而丰富幼儿的语言素养。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 例谈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语言素养的策略。

一、通过讲故事比赛丰富幼儿的语言知识视野, 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表现欲很强, 喜欢在小朋友们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 给幼儿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很多幼儿都是在听故事中长大的, 到幼儿园, 教师要改变这一习惯, 反过来让幼儿讲故事。因为讲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讲故事可以提高幼儿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幼儿要想把故事讲好, 就必须先进行自主阅读和聆听, 加之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强化记忆, 形成自己的语言故事材料, 在教师预设的活动平台进行自我展示, 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比如, 在进行“小小影视评论员”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幼儿喜欢讲故事的特点进行语言活动的教学设计。熟悉幼儿教育的人都知道, 很多幼儿都喜欢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教师利用课上时间让幼儿讲讲自己喜欢的关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幼儿积极发言, 有的讲述了喜羊羊的故事, 说自己很喜欢喜羊羊, 因为喜羊羊长得很漂亮;有的幼儿说自己很喜欢海底世界, 因为那里有很多没看见过的动物……就这样,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语言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载体, 将语言教学任务融入到活动之中, 提高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利用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培养幼儿合作学习和感悟语言的能力

游戏活动一直是幼儿的挚爱。我们幼儿语言教师理应把握好这一教学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 启迪幼儿积极思维, 通过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指引下, 幼儿语言教师应倡导合作学习的方法, 培养幼儿在合作中进行语言训练, 在不自觉地进行了合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合作学习中, 提高了幼儿的语言感知能力, 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进行“歇后语”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八仙过海》的动画视频, 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八个神仙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本事过海, 那谁能说出八仙过海的后半句?很多幼儿猜出了答案是“各显其能”。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歇后语的语言结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看到幼儿掌握了这一语言结构, 教师趁机设计游戏教学环节, 将幼儿分成五个小组, 看哪个小组说得对、说得多。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几幅彩图, 让幼儿自由讨论, 过一段时间之后,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如有的小组说出了:虎口拔牙———胆子大, 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小组说出了:猫哭耗子———假慈悲,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很多幼儿能够在图册的引导下, 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准确的答案。通过这一游戏活动, 有效调动了幼儿语言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课件欣赏启迪幼儿的语言灵感, 大大提高了语言教学效果。

三、借助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实践技能, 综合提高幼儿的语言素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提出:“幼儿教育也需要实践活动, 让幼儿参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让幼儿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知识的本质, 学会在社会中生存的本领, 尽早让幼儿适应社会, 提高幼儿在社会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幼儿语言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幼儿真正走进社区, 走进生活,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语言知识的价值, 从而培养幼儿牢固树立学好语言知识的自信心, 并在实践体验中掌握语言的应用技巧, 综合提高幼儿的语言素养。

比如, 在进行“超市购物”的教学中,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内容, 采用的是实践教学法。在本节课之前, 教师安排幼儿参加一次真实的购物活动, 在父母的带领下, 自己当回小主人, 亲自体验购物过程, 在超市了解商品的种类、数量、价格、生产日期、质量等信息。课上组织幼儿分组交流, 很多幼儿能够准确地说出超市的位置, 自己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说出自己买到的玩具或者是用具等。还有的幼儿说出了很多描写超市的形容词, 如干干净净、香喷喷、整整齐齐等, 极大丰富了幼儿的语言知识视野。这一教学方法, 不仅仅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语言交流, 掌握了很多生活常识, 为幼儿尽早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从而综合提高幼儿的语言素养, 全面落实幼儿的语言教学目标。

总之, 幼儿语言教学教无定法, 我们幼儿教师要群策群力, 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课题的研究、示范课的观摩、思路课的探索, 集中各方面的优势力量, 加大语言教学改革, 逐步探索出适合城镇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新模式, 使幼儿语言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让幼儿成为语言教学的最大受益者, 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对幼儿语言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幼儿教师要科学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通过各种活动平台让幼儿参与语言学习和训练, 通过活动载体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认知、组织、表达和实践运用等能力, 综合提高幼儿的语言学科素养。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载体,语言素养,能力,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罗双兰, 于红卫, 张舒予.幼儿视觉素养与语言素养的整合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6) .

[2]夏红霞.如何利用活动区促进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J].考试周刊, 2011 (69) .

[3]毛惠剑.以民间童谣为载体, 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J].快乐阅读:上旬刊, 2012 (7) .

[4]齐晓燕.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提升[J].新疆教育, 2012 (15) .

[5]曹蓉.以陶艺活动为载体发展幼儿语言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 (2) .

[6]于银双.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J].家教世界, 2013 (10) .

语言载体 篇2

【摘要】绘本包含的不仅仅只有图画,其中还有深厚的内涵,读懂绘本,有助于孩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但父母的导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视界,而要读好绘本,在家庭中父母的指导少不了,依据绘本整体性的本质特性,笔者通过各种教学资源,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探索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锻炼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绘本

阅读能力培养

导读

语言表达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在《我的绘本论》中说:“绘本不是让孩子读,而是由大人读给孩子听的。”我的孩子现在才读小班,此时,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是非常弱的,需通过家长的导读才能真正发挥绘本的作用。仔细观察现阶段绘本导读的状态,呈现出什么特点呢?

【透视】现阶段绘本导读问题及绘本本质

绘本导读目标——重视觉,轻文学

幼儿期的孩子对于视觉感是非常强烈的,家长和孩子都追着图画进行描述和解释,定格在有限的视觉范畴:“谁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你看懂了什么?”过度集中对内容的认知和理解,阅读方法的学习,语言的习得,情感的共鸣等,文学性能力关注很少。

家长导读策略——重单位,略整体

很多绘本中,家长对图画书的导读多以“页”为单位,讲述“页”的情 1

节,发现“页”的细节,关注整个故事,将内容进行整合提升的意识较弱。例如:爸爸妈妈在讲读时经常会这样说:“你自己来读读这页的故事?”“最后一页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孩子阅读思维——重列举,拙联系

幼儿时期的孩子“列举”思维强,特别能将自己喜欢的形象从整体画面中“点认”出来,然后细细品味,但是,在各事物之间进行有机联系的能力却很弱。例如在阅读《我爸爸》“爸爸连大野狼都不怕”一页中能发现隐藏着小红帽和三只小猪。但是,对为什么画上小红帽和小猪却不清楚。

就内容上讲,绘本具有叙事性。绘本的本质内涵在于讲述一个事件,短短的几十页之内,形成一个连续的视觉影像,推进故事,将读者带入情节发展中。例如日本家喻户晓的《第一次上街买东西》中,小惠第一次购物的经历就像一部小电影,省掉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把第一次的不易描述出来。曼拉兹认为:“把图画书画面分开来呈现时,意义将会缺损。”所以家长的导读不能只作“页”上的停留,应作“线”的延展,每页的细节解读也应该放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发挥其固有的意义。

就形式而言,绘本具有综合性。绘本主要通过将图画和文字两种不同的媒介完美地结合来表现故事内容。绘本的导读既是视觉艺术的讲读,也是文学性质的讲读,图画书的故事、主题、文字表达仍然是绘本导读的重点。所以,家长导读的过程不应局限于认知和理解,应让孩子“看”(观察),“想”(想象),“琢磨”(探究),学会阅读方法,感受语言魅力,培养阅读能力。

【实施】基于阅读能力培养的绘本导读策略

绘本的导读要充分尊重绘本的本质特点,从文字和主题的辩证关系出发,基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加强页与页之间的连接整合,实施整体性讲读策略,才能实现对图画书深刻、本质、真正意义的阅读。

策略一:“预测”阅读

台湾赖玉莲老师曾提出“可预测性绘本”的概念。这类绘本的情节起伏,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我们可以在紧要关键处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前到后展开预测和联想,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想象力,这也是促进孩子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破解“悬念”

悬念作为推进故事发展的内部力量,是提升图画书魅力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悬念的设计经常出乎意料,呈现着广阔的探究空间,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爷爷用那块蓝色布料做的所有东西都失去之后,第27页中约瑟却这样写:“这些材料还够……”“东西都丢了,怎么还有材料呢?”孩子会努力猜想破解,兴趣盎然:可能是爷爷留下的另一块布料,可能是妹妹的小毯子。等爸爸妈妈出示“……写成一个奇妙的故事”,出乎意料的答案使孩子又在瞬间高度关注悬念本身,有效地体会到了作者独运的匠心。《三个强盗》、《狼大叔的红焖鸡》,《100万只猫》等很多“可预测绘本”都可以利用破解悬念的过程不断激发孩子对故事的探究兴趣,与绘本融为一体。

(二)填补“留白”

留白既是一种绘画技巧,又是绘本里常见的表现手段,话尽但言不 3

止,将文字内容做了新的拓展,留给孩子更多思索的空间,是一把启发孩子想象力的金钥匙。《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结尾是妈妈抱着婴儿在小巷口拉着小惠的小手回家。那么回到家又怎么样呢?我就抓住了这个留白点让孩子延伸再创造:

回到家,妈妈表扬小惠第一次上街就买到了牛奶,亲了她一下,还会问小惠脚上的伤口还疼吗?。

妈妈给弟弟泡好牛奶,然后还会省一点给小惠,小惠就开心地喝牛奶!

翻开封底,果然温馨又动人:婴儿在喝小惠新买来的牛奶,小惠也在喝牛奶,她的一条腿搁在妈妈的腿上,两个膝盖上都贴上了创口贴。这样的“留白”基于故事情节的延续,一般“不出所料”,既完成了情节的补充,还体会到了内藏的意蕴,真是“无声胜有声”。

策略二:发展“反思”阅读

绘本的阅读一般是“从前往后式”的顺读,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后往前”进行回读,可使孩子阅读的反馈内容从“简单识别”发展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详尽深入地阅读”。

(一)寻找“蛛丝马迹”,培养观察力

绘本故事通常会有一些直观具体的标志来传达时空信息,不过,孩子通常会视而不见。阅读中要引导孩子把书往前翻“回读”画面,发现人物表情、动作、背景提供的信息,凸显时空标志,培养孩子全面、细致、深刻的观察能力。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约瑟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生活,孩子的注意力一直在一家五口幸福的生活上。可是在第11

页中,妈妈突然抱了一个小宝宝,这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

妈妈(作惊讶状):呀?这幅图上妈妈的怀里抱了个小宝宝,她什么时候有了小宝宝了?故事里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把书往前翻)

孩子:第7页中,在街上买衣服的妈妈的肚子大了,肚子里有了小宝宝。

(第8页中,第一层楼画着奶奶在织毛衣,她的毛衣是为小宝宝准

备的。第二层楼的爸爸是一个鞋匠,他做了双小鞋子,也是为小宝宝准备的。)

妈妈:这些都告诉我们,妈妈又要生小宝宝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呀。图画书里的图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仔细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呀!

这个故事是以“妈妈生孩子”为具体的时间标志,引导孩子抓住这个标志进行观察能让孩子领悟到:时间在普通的生活场景中消逝,妈妈生了小宝宝,小约瑟一天天长大,背心自然旧了,而爷爷就在这平凡的生活中用这块普通的布抒发着生活的慧心。有了这样的体验,相信孩子在今后的阅读中也会敏锐观察,发现图画故事中的时空标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构建完整的故事。

(二)出示“真凭实据”,提升理解力

除了为凸显具体的时空标志进行回读,家长还可以创设机会用结果去对照前面预设的目标进行反思阅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例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中就可以引导孩子就任务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价。

妈妈:小惠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你觉得妈妈交给小惠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对照第3页出门前妈妈叮嘱她的要求来评一评。

孩子:她完成得很好。妈妈说要注意车子,还要把钱找回来。她都做到了。当一辆自行车很快骑来的时候,她马上躲到了路边。

幼儿时期的孩子可以“通过提问、回答问题以及评论的方式,表现自己对图书的理解能力。”根据妈妈“当心车子,把钱找回来”的要求回读对照评论,孩子的焦点又重新放在了上街的过程中,但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根据自己的构建进行了整合与深化,理解自然就深刻多了。

幼儿时期的孩子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留出一些时间,做一些停顿,咀嚼回味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还会怎样?喜欢谁?……在页与页之间进行连接整合,进行整体性导读,能使孩子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更善于从不同类型的图画书中提取意义,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梅子涵老先生说:“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播种。”希望我们能立足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以点带面,从页到本,进行整体性导读,给孩子呈现一个完整的绘本世界,这样的播种会陪伴孩子走得更远。

【发展】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有效策略

阅读是一种媒介,它可以让孩子从各种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3——6岁)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口语能力的提升,对以后正常的交流活动以及智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除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家长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

人,家庭又是每个孩子生命的摇篮,是孩子们最温暖、最安全、最自由、最快乐的港湾。因此,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很有必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综上所述,在生活中,通过绘本的阅读,引导孩子进行语言的表述,很好的为孩子的语言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但个人认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尽全力做好以下几点:

1.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倾听。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都是通过模仿别人的语言来得到提升,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由于孩子的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常常不能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为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诉说,善于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把握孩子的思想脉络,理解孩子的意图,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说不明白而嫌孩子罗嗦,甚至严厉斥责孩子。有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刚刚一开口说话,没等孩子把意思表达充分,就简单地用“啊”、“哦”去敷衍,或用“知道了”等方式去打断孩子的话。似乎孩子的话不值得认真对待,长此下去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遏制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孩子若长期生活在紧张压抑的语言环境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形成口吃。所以要引导孩子学会认真倾听,首先家长就要耐心听别人(包括孩子)讲话。和孩子交流时,语言一定要简洁、规范,要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切忌讲很复杂的话,更不能讲脏话。

2.家长要创设环境,激励孩子敢于说。

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创

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可指导孩子看图书讲述、续编故事等,从而达到激励孩子敢于说的作用。比如陪孩子一起看看漫画书,让孩子在观察那些形象突出、色彩鲜艳的图画,引导孩子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如:“图画中有什么?”“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呀?”“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样不但启发孩子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记忆,还能使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讲话,比如,左邻右舍有小孩的,可以让他们一起玩搭积木,贴贴画,完成后让他们说说“你搭得是什么呀?为什么这样搭呀?”或者背儿歌等。这些都既能增加生活情趣,又能锻炼幼儿的口语。在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可用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大家听。孩子为了让大家明白就会很努力把话说清楚,这样就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连贯讲述的能力。

3.家长要耐心帮助,养成语言行为习惯。

现在有很多孩子性格很孤僻,不擅于与人交流,遇到长辈时也不打招呼,见了客人也不是很有礼貌,有的孩子甚至还讲脏话骂人,这是由于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所造成的。所以作为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平时自己要以身作则,和孩子讲话时要蹲下来,眼睛平视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大喊大叫,不说脏话、粗话;家长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醒孩子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比如见了长辈时要打招呼,见了客人要有礼貌,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声“谢谢”,不小心做了错事要说“对不起”。有时当孩子没有反应过来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你该叫他什么呀?”“这位是妈妈的同学,叫阿姨”。通过家

长的耐心帮助,孩子一定能养成文明的语言行为习惯,从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4.家长要丰富生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的语言是在交往活动和游戏中,以表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事物给予儿童的表象愈丰富,形象思维愈发展,其语言就愈发展。丰富的生活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源泉,家长应有意识的丰富幼儿的课余生活,积极引导孩子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积累经验。通过让孩子多观察各种事物,扩大孩子的眼界,增长知识,从而丰富孩子说话的内容,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平时让孩子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娱乐场所玩耍或到风景名胜地观光旅游等。又如在一个晴空的夜晚和孩子一起散步,问问孩子,你觉得今天的月亮像什么呀?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对于孩子的表达,给予积极地评价,可以是“你想象力真丰富!”长此以往,不仅能促进亲子间的情感,更能能加深孩子事物的认识,丰富想象力,从而对幼儿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幼儿语言及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与引导过程,所以家庭与幼教机构要共同配合,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

资料参考:

绘本载体引领,激发幼儿语言发展 篇3

一、“以观带训”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要促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给予孩子们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更多语言表达实践训练。这也正是语言学习实用理念所倡导的“语言学习关键在于长期的实践锻炼”观点。因此,幼儿老师引领孩子进行绘本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他们在观察中产生认知思维和语言跟读冲动,促使孩子们相互之间产生交流语言,并由此展开语言训练。例如,可以引入“数狮子”“看电视”“数星星”等一些“绕口令”或“顺口溜”绘本,让孩子们在反复训练中有效纠正各类错误性发音行为,让他们感知“平舌声”与“翘舌声”“前鼻音”与“后鼻音”之间的发音区别。又比如,教师可以积极发挥绘本所具有的“并列式语句特点”,教师可能采取示范性的“说读”开始部分内容,然后引导孩子们对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语句进行创造性的会话,加深他们对某些核心词汇理解的同时,强化朗读训练,从而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二、“以观带演”提升幼儿语言综合素养

促进幼儿语言综合素养提升,又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欣赏阅读绘本过程中,将孩子们天生爱表演的积极因素加以利用,组织他们以绘本故事情节为蓝本开展表演活动。例如,可以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选择一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剧情发展稍微曲折但不复杂、人物与事物形象鲜明的绘本,组织孩子们以小组形式或者是集体形式进行表演活动,引领孩子们在“表演”中感受绘本所描述的社会生活与各类情感,体验绘本中的文本内涵,将绘本文字转化为表演语言,促使孩子们进一步将表演语言转化为独具童音的个性化语言,由此促进他们对绘本故事情节与逻辑的理解,增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丰富他们内心深处的“爱、恨、情、仇”与“喜、怒、哀、乐”等感情,由此提升他们将书面语言转化为独具个性的口头语言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语言综合素养,同时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以问促言”催逼幼儿语言能力跃升

幼儿教师在组织孩子们进行绘本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绘本教学当作简单的看图阅读,也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或看图讲故事,而应切实将绘本教学的所有积极功能发挥出来,其中引领孩子们对语言的精妙有所感知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功能。不仅要设计引导孩子们对绘本图片进行讲解,引导幼儿的思维沿着绘本故事情节顺利延伸,让他们的语言思维得以启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敢于突破,引入更为开放的教学形式,紧贴绘本内容创新地设计出一些开放性问题,使孩子们开动脑筋,打开语言表达“开关”,从而更加有效地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展开思维活动,促使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全面跃升。例如,在“小熊请客”的绘本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孩子们问:“小熊请了几个朋友吃饭呀?”“小熊给朋友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呀?”“小熊请的朋友分别是谁呀?”“小狐狸是不是小熊的朋友?”“小狐狸为什么没有朋友?”“你们从小熊请客的故事中想到了什么?”这些开放性问题,很快启迪了孩子们的思维,也快速地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同时还引发孩子们之间对问题答案的交流与争论,使教学氛围变得非常热烈,有效地促进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

语言载体 篇4

1.1 C 语言教学现状

C语言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 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征, 是许多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 对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编程风格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实验课时不足, 实训内容过于简单, 课本内容过于繁琐, 概念比较抽象等原因, 往往使学生望而却步, 逐渐失去学习C语言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何改进C语言的教学, 从而改进教学效果, 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1.2 NCRE 现状

NCRE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英文简称, 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全国范围内用于考查应试 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的考试。由于它能够提供最权威的资质证明, 计算机等级证书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为增加考试的规范性, 教育部考试中心确定, 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 国家二级考试中包括C语言在内的6个科目实施无纸化考试, 考生须在120分钟内完成40道单选题和3个操作题目, 并且没有补考机会。显然, 无纸化考试对应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内容分配来看, 无纸化考式更强调考查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其通过率是衡量一门课程教学效果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 纵观各高校及培训机构, 相对于其他二级考试科目而言, C语言二级考试的通过率一直持续低迷。

分析以上两种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思考, 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若能有效地依托C语言二级考试进行C语言教学, 将是提高其质量的有效途径。

2 以考促教的教学理念

若要依托C语言二级考试进行C语言教学以取得成效, 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国家二级考试大纲, 并以此来指导C语言教学。

经过多年来C语言教学和二级培训经验, 作者对二级C语言考试有了明确的认识。无纸化二级C语言试卷由40道单项选择题和3道操作题 (程序填空、程序改错和程序设计) 构成, 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单选题中设有10道公共基础知识题, 主要考查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工程、数据库设计4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另外30分主要考查C语言技术基础, 如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约占5分, 选择和循环基本结构程序约占7分, 数组、函数和指针约占10分, C语言基础知识、基本语句 (输入和输出) 以及结构体、链表、位运算等约占8分。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国家二级C语言考试涉及的知识面广泛、知识点细腻。与以往相比, 无纸化考试更强调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学生通过二级C语言考试, 能够充分地证明C语言的教学效果, 也能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NCER是用人单位录用和考核员工的重要标准, 为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在C语言教学中及时、全面的渗透二级考试题型及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进而灵活应用。

3 围绕考试大纲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1 理论教学过程中渗透二级考试内容

C语言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知识比较抽象。若在课堂上泛泛地讲每个知识点, 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若是以计算机二级为目标, 则会事半功倍。例如, 标识符的命名、运算符和表达式、编译预处理、 变量的存储类别等知识在二级考试新大纲的选择题里都是必考知识点, 而且题目简单, 只要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 学生便会很容易得分。对于这样的知识, 教师应以历年真题为例进行讲解, 并选用同类型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效果会更好。在讲授算术运算符时, 需要特别强调% (求模运算符) 和/(除法运算符) 的使用, 因为它们在操作题中的出题概率极高, 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可以选用典型真题作为课堂实例详细讲解; 在讲解逻辑运算符时, 要特别强调 && 和||运算符的特性 (只要能确定表达式的值, 就不再继续运算下去)。如此下去, 日积月累, 学生便可将许多二级考试中零散的重点知识理解、熟记, 并能灵活应用了。教师通过认真钻研二级考试大纲和真题, 课前精心准备, 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对二级C语言基础知识的全覆盖将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3.2 重视上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为重点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 国二C操作题的分值占总成绩的60%。调试程序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运行和调试程序的综合操作能力, 在实验课上帮助学生总结调试程序过程中遇到的错误现象及解决方法。

学生在完成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后, 教师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的安排学生进行等级考试真题的练习。权威部门出版的二级C语言考试的实操试题库具有量大, 题目规律性强, 类型丰富等特点, 非常适合日常教学。在完成每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后, 教师可使用分类教学法对同类试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练习, 这样既便于学生了解二级考试题目, 也便于掌握知识点的运用,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逐步渗透相关知识, 螺旋上升难度系数, 不断地丰富分类知识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合理的分类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以分类思想还是需要教师主动引导。在上课前, 教师要做到认真分析题目, 合理分类。在教学中进行分类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概括、总结规律, 从而加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缜密性。

为了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 教师必须加强实验过程及结果的检查, 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过程及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认识到C语言程序设计在实际专业领域方面的实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4 解题技巧

国二C无纸化考试时间是120分钟, 题量较大。

考生应如何在规定时间完成所有试题并提高正确率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实很多二级试题题目都有解题捷径, 只要考生在答题时能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讲解不同题型的规律和答题技巧。

有些题目是有解题捷径的, 例如, 以下程序:

本题考查循环语句的嵌套使用以及条件的判断问题。在程序中, 内层循环判断条件为" j<=i", 而j的初值为3, 故当i的值为1和2时 , 内层循环体都不会被执行。只有当i和j都等于3时才会执行一次。m的值为55对3取模, 计算结果为1。

二级考题中, 有很多迷惑考生的“陷阱”考生一不小心就会掉入题目所设定的 “陷阱”。

如, 以下程序段中的变量已正确定义:

for ( i=0; i<4; i++,i++ )

for ( k=1; k<3;k++ ); printf (" *" );

程序段的输出结果是 ()。

A)**B)****C)*D)********

此题考生很可能会把printf (" *" ); 当成是内循环语句, 但是内层循环for ( k=1; k<3; k++) 后面直接跟了空语句";" 所以在循环内部不做何操作, 跳出外层循环后执行打印语句, 即打印了一个" *"。

程序修改题的规律在于: 所有错误都分布在“********* **found*********”的下一行 ; 程序填空题可以根据源程序的逻辑思路、语法等方面填充给出的空缺, 并删除下划线, 等等。

5 结语

语言载体 篇5

1 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观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的性质和意义进行诠释, 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套社会符号系统, 一个可供人们选择用来制造意义的资源[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的实用目的, 主张“以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的意义潜势为目标, 根据学生的需要, 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意义、词汇、语法和音位三个层次上同时发展”。[2]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的是语言的功能而不是结构。它认为社会文化是一个行为系统, 由一系列行为模式组成。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知识”方式。语言是“意义潜势”, 是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系统网络, 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 即在目标文化语中用语言表达意义,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意义潜势”不仅包括交际能力, 还包括文化、认知方式和语用因素等。因此,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出发, 语言教学要把语言作为一种行动或者行动系统来对待, 考虑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和情景语境。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指的是我们讲的和写的语言将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Halliday认为语域是一个意义概念, 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 其中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语言的能力。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是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系统存在于所有语言层次, 如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 都由各自的系统表示本层次的语义潜势。语言运用实际就是从语言的意义潜势中, 即从系统网络中进行选择。基于这一理论基础, 语言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把所讲授的项目或主题与之所属的系统联系起来, 形成体系, 建立语义网络, 让学生能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在各语言层级、各情境之间进行自由的选择和组合, 完成语意表达, 实现沟通交流。[3]

2 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载体的现存问题

笔者选择目前市场出版发行的14种商务英语口语教材进行了对比, 同时在68名不同年级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就口语课堂教学情况开展了调研, 从教材和教学两个角度探求现存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载体存在的问题。

对比发现, 商务英语口语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普遍采用语音—词汇—句型—对话演示—对话模仿—角色扮演—讨论等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线性结构进行安排。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 所关注的是语言的每一个细节。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依次学会每一个音素、单词、词组、分句到整句, 最后完整表达一段语篇内容。[4]换句话说, 自下而上模式把语言学习理解为一个直线性的语音向语义转化的过程。这种模式需要学生在开口表达自己观点之前要先拥有一定的语言系统知识 (如语音、语法及词汇) , 而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通常, 这种模式被认为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认知模式。

在比较商务英语口语教材中, 笔者发现多数教材教学载体的设计呈现的是对语言知识技能的训练, 而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如几乎所有教材通过听力填空的形式进行词汇教学, 而这一形式主要培养的是辨音能力和语法及语意推断能力, 并不能直接锻炼学生词汇的口语运用。另外, 在所选择的教材中有51.8%采用笔译的形式练习口语句段表达, 虽然通过这一形式学生可以学会准确应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知识和句式, 但是却忽视了口头交际的双向沟通的特性。除此之外, 在所有教材中普遍采用情境模拟, 这一教学载体在缺乏商务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可以为语言学习创设情境, 有效地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特定的模拟环境和主题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但是有部分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模式、任务单一, 缺乏多变性、开放性, 仅仅练习了所学的语言知识结构, 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解决问题。总体而言, 目前多数商务英语口语教材中所体现出的教学载体偏向于语言知识技能的训练, 侧重记忆、模仿, 缺少对学习者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 因此学习者语言的迁移能力不足, 在情境变换的情况下, 不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 表现为口头交流能力不足。

通过对68名商英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 笔者总结学生普遍反映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教学形式单一。目前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了以上所述的自下而上的线性教学组织形式, 而练习形式大多只是通过按照文字所描述的情境编对话、角色扮演或者讨论三种形式, 久了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课堂气氛沉闷。其二, 话题/情境设计多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机械模仿, 开放性不足。学生都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 很少有空间表达个人观点, 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真正的调动。其三, 教室传统的布置形式不能帮助学生进入到商务情境中。这虽然看似和教学直接关系不是很大, 但是受调查的学生中, 有61.8%的学生表示利用教室的布置形式创建商务环境, 会有一种带入感, 有助于提升商务口语学习的兴趣。

3 系统-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载体设计设想

通过对商务英语口语教材和课堂教学的研究, 笔者发现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商务情境下自由表达交流的能力, 必须要拓展现有载体的维度, 多角度、立体化、分层次建立语义网络, 把主题与之所属的系统联系起来, 形成体系, 同时兼顾语言社会的、文化的和交际的功能。

首先, 教学载体的设计要有更加宏观的视角, 要综合语言的、文化的、社会的、国际的和交际的全方面因素。交流的核心意义在于缩短文化距离, 同时理解对象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 使对话双方能在同一个交流平台上互动。在这一过程中, 语言仅仅是形式上的一个载体, 忽视其文化、社会和交际因素的交流, 就只是浅层次的交流, 常常会造成误会, 仅仅语言结构的学习并不能促成沟通交流能力的习得, 所以在进行载体设计的时候, 要把目标语言文化及社会因素嵌入进去, 给学生描绘的情境应该包括任务实现的文化社会背景, 要帮助学生学会除了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外, 还要从其他文化社会的视角看问题。而且, 教学载体一定要制造一个文化、社会的缺口, 学生必须用语言才能弥补、沟通、从而搭建解决问题的桥梁。面对缺口, 语言的运用水到渠成。

其次, 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载体应该是复合技能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并非单纯地听、说, 而是一种综合了听话能力、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教学载体的设计中突出对学生重点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渗透全面性。全面性的实施, 从纵向即整个学段的教学载体部署, 横向即每一堂课的安排与设计来说, 都需要一以贯之, 兼顾多个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强调双向互动和在动态中发展学生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口语能力, 以及言谈举止、表情达意、临场应变、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旨在实现马丁·布伯曾说过的“我与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往来, 而且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那么, 体现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载体设计上, 就是要融合各项技能, 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通过语言来交际, 而非课堂作秀。

另外,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技能训练的复杂程度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搭建载体, 不应该一概而论, 载体的设计要体现知识和能力的递进。对于日常单一业务商务活动, 可以通过文字, 媒体画面、语音材料等情境载体引导学生进人预设商务环境。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涉及综合业务的商务活动, 配合以上手段, 可以通过教室硬件设施、功能分区以及人员配置上高度仿真模拟商务活动现场, 把传统教室单一乏味、适于理论教学的授课环境创建成直观形象的商务环境,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引发起学生体验情绪。除了校内的模拟商务情境载体, 还可以利用北京真实丰富的公众性商务活动, 如外贸公司的日常活动, 商品交易会和房产交易会的现场等, 帮助学生了解商务活动日程和规范, 实践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另外, 虽说商务英语口语具有高度实践性, 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对于一些需要更加宏观商务背景知识、旨在理论或知识的学习, 就可以以案例作为载体开展教学, 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知识的漏洞, 边弥补边运用。以上载体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可以配合运用, 搭建成一个覆盖语言知识、商务理论、实际操作和非语言表达的立体化、多层次、网络状的复合教学载体, 建立语义网络, 促进学生“意义潜势”的发展。

最后, 载体应跨情境设置任务, 同时突出任务的开放性。随着工作岗位的升级, 商务工作环境通常不会是单一任务的, 往往跨不同的商务情境, 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所以在情境载体的设计之初, 应该根据真实、复杂的商务环境和工作内容, 明确教学知识、技能的多元切入点, 在此基础上创建整合互动的多元情境[5]。跨情境教学载体克服了单一情境载体对知识、技能单一培养的不足, 更利于学生商务综合技能的形成。另外, 多元情境能够避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翻译式问答形式和追求统一结果的方向。多元情境教学载体设计时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让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挑战和探索习得知识和技能, 从而实现Candlin[6]所强调的, 学习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要体现个体认知性、社会合作性、语言交际性、社会情境性和问题关联性等。任务载体设计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任务形式开放。开放性的任务载体可以是各种活动如探究活动、合作活动、讨论活动、反思活动、理解活动、评价活动和思维训练活动的有效整合。第二, 任务方式开放。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要在调控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 能够给予学生足以习得知识和技能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自由性意味着学生可以按照自主或者合作、视觉或者听觉等方式, 开展学习活动, 任务结果开放, 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自主性意味着学生学习行为不受教学任务过多控制与干预, 教学任务仅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商务背景和情境, 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 采取有效路径, 习得知识和技能, 在各语言层级、各情境之间进行自由的选择和组合, 完成语意表达, 实现沟通交流。

摘要:该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 通过选择目前出版发行的14本不同的商务英语口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同时在68名不同年级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就口语课堂教学情况开展了调研, 从教材和教学两个角度探求现存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载体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四个方面对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载体的设计开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载体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Arnold, 1978.

[2]胡壮麟, 朱永胜,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3]张德禄, 苗兴伟, 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Third Edition.Malaysia: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

[5]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0-93.

语言载体 篇6

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文化是一种长期的沉淀, 是对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以及处事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等的积淀。文化是在一个大的群体中通过一代代人努力而获得的, 主要以语言模式和行为方式表现。跨文化交流是无处不在的, 由于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环境差异, 因此, 跨文化交流就具有不可避免性。

1. 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性

人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随着社会化的不断推进, 人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交流能力, 这种交流能力同时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就使每种文化形成了特有的价值系统。在同一类的文化交流中, 具有统一的价值观, 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维系中逐渐得到加强。由此可见, 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是文化群体中文化意识的核心, 也是凝聚文化群体的重要因素。

2. 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人们的思维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通过思维, 人们对大自然、社会进行了认知, 进而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促进社会积极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 就会在他所习惯的方式中去思维, 并逐渐指导其行为。因此, 长期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 久而久之, 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生活习性, 在思维模式上也逐渐出现多样性。

3. 风俗习惯的差异性

风俗习惯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积淀, 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炼的原生态的文化, 突出表现为朴素和生动的本色。风俗习惯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逐渐“习惯成自然”。

4. 个人素质的差异性

个人素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年龄、性别、学历、社会地位和性格等方面, 这些个人素质之间的差异, 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重要方面, 并且这些因素不是单独分裂的, 而是形成交叉作用, 与此同时, 由于文化背景的每个方面有所不同, 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5. 传通代码的差异性

传通代码主要包括语言代码和非语言代码两种方式, 目前我们使用的, 主要是口头形式的语言, 叫言语语言; 没有言语词汇的语言, 就被称为非言语语言, 这就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行为举止、空间运用及时间取向等。与此同时, 任何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都是通过符号来进行表现, 并对个体的、各种具体和抽象的部分进行象征。另外, 这些符号又具备一定规则的约束, 这些约束教会了我们使用各种符号, 正是这种不同代码的成员交流, 形成了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二、国际旅游与跨文化交流传播

旅游是人们暂时离开常住地, 前往异地并不会在异地长期居留的活动。随着物资流、信息流、文化流和经济流的不断发展, 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逐渐发生着物质的、信息的、文化的相互作用。旅游属于文化交流传播的范畴, 旅游的最大动因就是实现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伴随着旅游空间的流动而发生着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这种文化传播在国际旅游中得到更明显、更突出的表现, 而这种国际文化传播就体现在:

1. 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对当地文化带来触动

在国际旅游中, 由于这种长距离、大空间的移动, 使得两地在文化氛围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后进行游览和活动, 一方面, 对目的地的经济文化形成一定的认知。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各种消费活动带动了当地的经济, 但旅游者在当地的无意识性或示范效应则对当地文化引起触动, 旅游者在目的地传播客源地文化的行为一般是无意识的, 但旅游者能够从目的地感受到鲜明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 如果旅游者来自于文化强势的地区, 他的旅游目的地是文化相对弱势的地区, 那么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方式就对当地人们形成了一定示范效应。与此同时, 随着当地居民从最初对旅游者的欢迎逐渐变成不满, 甚至不完全接受和理解旅游者的文化, 这种就是跨文化传播障碍的深刻表现。

2. 旅游目的地文化对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

人们之所以旅游, 很大部分就是因为地域和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 相对于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而言, 旅游者到旅游地旅游, 把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及所见所闻带回到客源地,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古代, 唐僧西天取经, 马可波罗行纪等都是对跨国文化进行传播的典型例子。旅游者回到常住地后, 向周围的人讲起自己在目的地的所见所闻, 这种行为也是有意识的文化传播, 但这种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的局限性, 旅游者眼中对目的地的感官及评价不一定是准确的, 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大多数旅游者通常是按照旅游指南或旅游团的方式去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再加上不同旅游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体验和判断差异, 这就使得旅游者在真正了解当地文化方面会产生较大的跨文化交流障碍。

三、国际旅游中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传播中的应用

在发展国际旅游业务中, 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语言在国际旅游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基础性角色随处可见, 下面就以泰国旅游业为例进行阐述。

泰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在国际旅游行业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泰国旅游业之所以能如此繁荣, 除了其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艺术之外, 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语言在泰国旅游市场中的细致体现

进入泰国, 如果你会一口流利的英语, 就可以实现在泰国轻松自由行, 无须导游, 无论是吃住还有游购, 对你来说不会有任何困难; 同时, 对旅游、文化之类的研究和考察都比较方便。因为, 在泰国, 各家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学校等都积极使用英语, 在英语学习、宣传方面随处可见, 杂志、地图册、名片、旅游宣传促销等非常全面, 到位。即使是在一些大型的表演或歌舞表演场所, 都会有相应的口译。泰国整体的语言能力较强, 英语在泰国的熟练运用, 在发展本国旅游业, 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意义重大, 意识强烈, 耐人寻味。

2. 语言在泰国旅游及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在泰国, 所到之处, 各种人员基本上都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无论是在泰国什么地方, 都能给人一种全民英语素质基础较好的感觉, 普遍反映出泰国百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 与此同时, 在泰国, 无论是电视频道, 还是综艺节目, 英语类的节目比较多; 在很多公众场合, 广告牌、指示牌都是双语解释; 在著名的景点中, 日语、汉语、泰语等宣传册、资料册都有免费提供。由此可见, 在泰国, 对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十分重视, 泰国民众在语言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强。

3. 泰国对语言文化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发展国际旅游与实现跨文化传播相辅相成, 广泛的文化交流是世界性发展大势, 多元文化交流的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 积极重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才能让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潮流中。从泰国在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中, 我们可以看到泰国各校将语言教学放在首位, 泰国民众在语言方面的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水平方面已逐渐与其国民、国家的生存相互关联, 并逐渐达成普遍共识。

四、国际旅游中实现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传播的建议

1. 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

发展国际旅游, 旅游者是活动的参与者, 在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目的地三方中, 都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 在面对异域文化人员时, 才能从容应对。随着世界交流的日益紧密, 人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 逐渐形成跨文化的意识, 但这种意识并不充分。因此, 在发展国际旅游中, 应该充分具备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2. 积极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首先, 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资料信息, 多看多听, 多渠道地学习, 积累更多直接或间接经验。其次, 在接触和了解异域文化的同时, 还要更好地认识自己, 了解自身的文化, 尽量做到“移情”思维。不管是来自强势文化区域还是来自弱势文化区域的人, 在面对异质文化的时候都不应该迷失了自己的文化, 只有从异质文化中反观自己的文化, 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对异质文化进行“移情”思维。最后, 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跨文化的实践中进行。一旦到一个新的环境旅游, 首先就要学会客观地看待新的事物, 跨文化交流就是对异域文化的适应过程, 并且促使自己加快适应异质文化的步伐。

3. 加强对文化冲击的调整

在对不同文化进行体验时, 存在一种文化冲击, 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一种新文化环境中无法适应或应对而造成, 此时, 应该积极加强对自身应对文化冲击的心理调整, 克服自我的种族中心主义, 使文化相对主义产生积极的作用, 进而达到在文化异质方面的理解和宽容。在文化传播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 主动理解异域文化, 积极适应新环境,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国际旅游者”。

参考文献

[1]孙洪波.旅游:人际符号互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05) :32—35.

[2] (德) 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潘亚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9—10.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340—341.

上一篇: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下一篇:国有出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