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出资人

2024-10-24

国有出资人(通用4篇)

国有出资人 篇1

国有资本出资人财务监督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其实质就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监督, 是从出资人的目标出发, 以企业中的国有资本运动及其体现的企业行为为客体实施的监督, 是国资监管链条中最基本、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环节。

于长春, 伍中信提出为了弥补国企出资人缺位所导致的财务监督弱化, 政府推行了会计人员委派制、财务总监制或稽察特派员制。比较分析这三种财务监督的方式可见, 会计人员委派制适用于非企业单位和机关;财务总监制适用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稽察特派员制改为外派监事会制, 不仅是把政府行为转变为代表国有资本所有者的企业行为, 而且更适用于对重点国有企业的监督。也有学者认为, 对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治理结构中财权的分配与监督进行改进, 是出资者实现对经营者监督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许多情况下, 由于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 企业的财权更多地给予了经营者, 企业的理财行为也更多地表达了经营者的意图。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国有资本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会计监督

会计监管既是国有资本出资人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 也是出资人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公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股东会有权“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因此, 会计监督应该包括财务预算管理、财务决算管理、利润分配、重大财务事项监管、会计制度等基础内容, 会计监管的范围就是出资人财务监管对象, 是出资人财务监管的基础。

1. 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为总揽, 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 规范会计信息披露, 真实全面反映企业资产财务及现金流量状况。

2. 以推行全面财务预算为龙头, 实施出资人财务预算核准制度。

3. 健全重大财务事项报备、核准及审批制度, 规范企业财务行为, 防范财务风险。

4. 加强企业国有资本监督管理, 做好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工作, 防范资本减值风险。

二、审计监督

《公司法》第一百七十条明确规定“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 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审计监督既是《公司法》赋予出资人的一项重要权利, 也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重要手段, 在具体实践中, 审计监督又分为财务决算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专项审计调查等具体工作内容。

1. 以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旋律, 重点关注和评价决策失误、管理不善、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防范财务风险解决国有企业问题尚需要深入触动微观机制中最为本质的问题, 即企业的控制问题。

三、综合评价

评价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重要工作方法。一是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需要从总体的角度对所出资监管的企业运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二是以出资人身份对监管企业进行的绩效评价, 以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进行分析对比,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出资人决策能力, 也有助于促进企业与同行业国内外先进水平对标。

另外, 加强境外企业资产财务监督, 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合法权益, 保障境外国有资产的安全与保值增值。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提高认识, 切实履行所投资境外企业的出资人职责, 认真落实境外企业的资产财务监督管理责任。充分发挥董事会作用, 强化董事会监督。通过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制度, 把所出资企业塑造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 为理顺和规范国资委与所出资企业关系, 实现出资人代表到位、权利到位、义务到位、责任到位、监督到位, 奠定体制基础。建立事会制度以后, 国资委对所出资企业主要从建立监管制度、选派股权代表和董事、对董事会进行业绩考核等方面履行出资人职责。

参考文献

[1]于长春伍中信:2000.弥补国有企业出资人财务监督缺位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 6:2 ̄7

[2]刘浩孙铮:2004.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研究.会计研究, 9:31 ̄35

[3]谢志华:1997.出资者财务论.会计研究, 5:24 ̄29

[4]宋文阁:简论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会计之友, 2007年第一期上

[5]黄小花涂光华:1999.出资者财务监督与国企资本化管理.企业改革与管理, 12:12 ̄13

[6]董淑和:2005.加快国资体制改革, 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奠定体制基础.经济研究参考, 87:12 ̄13

国有出资人 篇2

资企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龙政办〔2011〕33号

龙岩工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龙岩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龙岩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龙岩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所出资企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龙岩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所出资企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规范企业的投资活动,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有效防范投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参照中央、省企业投资监督管理的有关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龙岩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简称所出资企业)以及全资、控股子企业(以下将所出资企业以及全资、控股子企业统称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投资主要包括企业用货币资金、实物、股权、有价证券或无形资产等实施的投资活动。

(一)对外投资(含设立全资企业、控股参股企业、合资合作、收购兼并、对出资企业增加注册资本等)。

(二)固定资产投资(含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

(三)金融投资(含投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证券投资、期货投资、委托理财等)。

(四)其它形式的投资活动。

第四条

市国资委依法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职责如下:

(一)组织研究国有资本投资导向,提出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二)评审投资计划,监督、检查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

(三)对投资项目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四)组织开展投资分析活动,必要时对重要投资项目和金融投资项目组织实施稽查、审计、后评估等动态监督管理。企业的投资计划执行及项目实施情况,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五)调动和保护企业投资积极性,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投资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的其他法定职责。

本办法所称的重要投资项目是指按规定需要报国家和省政府、市政府投资管理部门(以下简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单项投资额度6000万元(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00万元,指人民币,下同)以上的项目;资产负债率达到70%(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到80%)继续投资的项目。

第五条

企业是投资活动的责任主体,企业必须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规范科学的投资决策和资本运作程序;必须依据本办法并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和完善投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投资风险控制和投资失误责任追究等管理制度,并报市国资委备案。

第六条

所出资企业监事会负责对企业执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向市国资委报告有关情况。

第七条

企业投资活动和市国资委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龙岩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国有资产布局结构调整方向。

(二)符合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

(三)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四)突出主业,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非主业投资应当符合企业结构调整、改革改组方向,不影响主业的发展。

(六)符合企业投资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

(七)投资规模应当与企业资产经营规模、资产负债水平和实际筹资能力相适应。

(八)充分进行科学论证,预期投资收益应不明显低于国内同行业同期平均水平。

本办法所称的主业是指由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的并经市国资委确认公布的主要经营业务;非主业是指主业以外的其他经营业务。

第八条

企业应当依据其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投资计划,投资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与构成。

(二)主业与非主业投资规模。

(三)投资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内容、投资额、资金构成、投资预期收益、实施年限、续建项目上一的计划执行情况等)。

(四)投资计划项目汇总表。

(五)项目出资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六)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企业投资计划中的投资项目是按照企业投资管理制度规定由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的投资项目(包括子企业的投资项目)。

第九条

企业投资计划的编制和管理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企业应于每年1月底前报送投资计划方案。

(二)市国资委对企业投资计划方案进行评审,并自收到齐全合规材料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反馈评审意见;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评审意见的,最多可以延长5个工作日,并及时通知企业,说明延期理由。

(三)企业根据市国资委的评审意见,组织修改完善投资计划方案,提交董事会或相应决策机构审议并决定后,将决定的投资计划报送市国资委备案。

第十条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投资计划。

企业如遇特殊情况需调整投资计划的,应当充分说明原因及调整内容,由企业于每年7月10日前报送市国资委备案,并按规定程序申报预算调整计划。

第十一条

市国资委对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分类监管

(一)需向市国资委报告的项目:

1.已列入经市国资委评审的企业发展规划内的主业,单项投资额3000万元(含3000万元)(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000万元)以内的投资;

2.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性设备的日常更新改造项目,由所出资企业负责管理。但应在报送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时将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投资情况一并纳入分析报告报送市国资委。

3.市政府指定的项目(包括代建项目)。

以上投资项目由所出资企业按其规定的决策程序决定,直接纳入投资计划;所出资企业应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前向市国资委报告,其中,需要报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投资项目,所出资企业应在上报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时,抄报市国资委,并将行政主管部门的核准意见向市国资委反馈。

(二)需报市国资委备案的项目:

已列入经市国资委评审的企业发展规划内的主业,单项投资额在3000万元—6000万元(不含6000万元)的项目(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额在6000万元以上,10000万元以下的项目)。

(三)需报市国资委审核或核准的项目:

1.已列入经市国资委评审的企业发展规划内的主业,单项投资额在6000万元(含6000万元)以上,9000万元以下(含9000万元)的项目(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单项投资额在10000万元以上,1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

2.未列入国资委评审的企业发展规划内的主业项目;

3.企业投向省外、境外、非主业、非控股、非经营性的投资项目;

4.投资商业银行、典当、期货、股票及基金等金融投资项目;

5.拟从市级国有资本收益中申请安排资本性支出的投资项目;

6.资产负债率达70%继续投资的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放宽至80%);

7.企业增加注册资本和新设子企业;

8.企业认为应报市国资委核准的项目;

9.市国资委另有规定要求核准的项目。

其中,企业投向省外、境外及投资额在9000万元(不含9000万元)(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额1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和资产负债率达70%继续投资的项目(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放宽至80%),市国资委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

所出资企业应严格控制第三层级及其以下子企业的对外投资,要通过管理制度和相关程序使第三层级及其以下子企业原则上不再具有投资功能。

本办法所称的企业层级,以所出资企业为第一层级,以所出资企业直接投资设立的子公司为第二层级企业,以第二层级企业直接投资设立的子公司为第三层级企业,以此类推。

第十二条

企业申报投资项目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书面报告。

(二)项目建议书或项目申请报告(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董事会或相应决策机构决议。

(四)按市国资委规定需提供的项目法律意见。

(五)企业近期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六)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十三条

企业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的,应当重新履行投资决策程序,并由所出资企业将决策意见及时书面报告市国资委:

(一)对投资额、资金来源及构成进行重大调整,致使企业负债过高,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或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

(二)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企业控制权转移的。

(三)投资合作方严重违约,损害出资人利益的。

第十四条

市国资委建立企业投资分析报告制度,所出资企业应当按照市国资委的要求报送企业投资分析报告。

(一)所出资企业应当在每月5日前向市国资委报送上月度投资分析报告,次年1月底前报送上投资分析报告。

(二)所出资企业的投资分析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国有资本结构调整情况、投资计划执行情况、金融投资情况、项目投资收益情况等。主要内容包括:

1.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包括文字说明及投资计划完成情况表。

2.在建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包括本计划目标完成情况、工程形象进度、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的对策措施以及需要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等)及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表。

3.重要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第十五条

在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后,企业应组织投资项目的后评估工作。重要投资项目的后评估报告,由所出资企业报市国资委备案。市国资委将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开展项目稽查、审计和后评估。

(一)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企业财务决算完成后,根据企业财务决算报告有关情况将企业投资完成情况和分析材料报送市国资委。

(二)投资项目完成(竣工)一年后,企业应当组织投资决策后评估工作,重要投资评估报告应及时上报市国资委备案。

第十六条

企业投资事项出现以下行为的,要及时查明原因,情节严重、致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企业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按规定上报核准的;

(二)未按规定要求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集体研究进行决策,擅自决定重大投资事项的;

(三)对明确规定不得投资的项目进行投资的;

(四)对应备案和报告的事项未及时备案和报告的;

(五)上报时谎报、隐瞒重要情况的;

(六)与投资合作方恶意串通或进行不规范的关联交易的;

(七)通过漏报、瞒报、“化整为零”等方式故意逃避核准(审批)的;

(八)干预中介机构独立执业并发表意见的;

(九)因投资事项涉及的合同实施不当造成重大损失的;

(十)经国资委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估,企业各项目投资实施整体效果差的。

(十一)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事故的;

(十二)损害国有出资人权益其他行为的。

市国资委相关责任人员监管不力的,市国资委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处理。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报告工作规程 附件:

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报告工作规程

根据《龙岩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所出资企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制定本工作规程。

一、申报

企业上报核准、备案项目时,所出资企业应履行其内部决策程序,由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为总经理办公会)审定并做出决议后,向市国资委提出申请,并按照《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提供相关材料。其中:备案项目还需填报《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表》一式五份。

企业函告报告项目时,所出资企业应按照《暂行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向市国资委提供相关材料。

二、受理

市国资委对所出资企业提交的核准、备案、报告材料进行审查,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所出资企业补齐。

三、审核

(一)核准。市国资委在受理后的20个工作日内向所出资企业提出审核意见。

需报市政府批准的项目,市政府批准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上述规定期限内。

(二)备案。市国资委在受理后的15个工作日内向所出资企业出具备案意见。

因特殊情况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完成核准、备案审核工作的,市国资委应向所出资企业说明原因。

(三)报告。市国资委对报告事项一般不予函复;如对报告事项有异议,应在受理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所出资企业反馈意见。

四、其它

所出资企业应将其审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准项目或主业内的重要投资项目的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论证工作安排事前告知市国资委,市国资委视情参与相关工作。

所出资企业应对所有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企业以拆分项目、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核准、备案文件的,市国资委有权撤销对该项目的核准和备案,并对有关人员按照《暂行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国有出资人 篇3

委托代理理论是分析既定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激励相容和激励不相容问题的经典理论。詹森和麦克林将委托-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 在这种契约下, 一个人或更多的人 (委托人) 聘用另一个人 (代理人) 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 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他们认为, 委托-代理关系广泛存在于一切组织中, 一切合作性活动中, 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级上。

委托人首先必须是资产所有者, 在成为委托人之前, 就应该拥有对其资产的完整产权, 即对资产享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自由的转让权以及经济活动所追求的收益权。而代理人则是通过代理人市场的竞争, 最终由委托人决定任用, 获得占有权、使用权和经过协议的收益权。完善的市场经济需要有代理人市场, 这就能够使委托人在选择代理人时有较大的余地, 找到能力较强的代理人;同时, 也给代理人形成一种竞争压力, 督促他积极代理, 避免被解雇的厄运。代理人为了达到委托人的目标, 必须要获得委托人转让的部分权力, 而一旦委托, 委托人不得随意收回和干扰, 要制约也必须通过特定的组织和法规程序进行。

委托-代理关系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是代理人问题, 实际上, 通常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问题就直接等同于代理人问题。所谓代理人问题, 是指由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 具有自我利益取向的代理人的行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 而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 委托人又难以观察到这种偏离, 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 从而出现代理人行为背离委托人利益的现象。代理人问题通常集中体现在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契约不完善和激励不相容等几个方面。这几方面的问题往往同时存在、相互关联, 共同制约着委托-代理的成本, 并共同导致委托-代理风险的产生。解决代理人问题, 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建立合理而完善的激励机制, 即解决代理人为委托人谋取最大利益的积极性问题;另一方面要构建一种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机制, 以有效降低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合法权益行为发生的概率。

二、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

我国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关系有其特殊性。有研究认为, 我国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虽然在现象上更多地表现为经营者对 (国家) 所有者利益的侵蚀, 但究其深层次原因, 主要是出在所有者方面, 正是由于委托人的道德风险才使得代理人既有可能又有条件低成本地去侵蚀国有资产。委托人的道德风险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耍赖”。委托人应根据代理人的业绩支付其报酬, 如果观测到的产出高, 就应该支付给代理人高额报酬, 但是委托人可能谎称产出不高而逃避履约责任, 从而把本该支付给代理人的收入据为己有。

第二, “偷懒”。委托人努力监督代理人败德行为的动力源于其拥有剩余索取权。在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中, 代表国家具体行使委托人职能的政府官员不是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 他们缺乏监督代理人的激励, 导致监督过程中的偷懒问题。

第三, “政治创租”和“抽租”。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保证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尽可能相对应, 即拥有控制权的人应当承担风险, 否则控制权就会成为“廉价投票权”。政府官员往往利用手中的“廉价投票权”, 与代理人共同截留或侵占本应归属国家的剩余。

针对我国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关系, 解决委托人的问题是解决代理人问题的前提, 因此, 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三、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

国有出资人制度是围绕国有资产的有效经营而构建的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制度、监管制度、公司治理制度、激励与约束制度、收益分配和投资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等制度安排的有机结合体。国有出资人制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国有产权制度构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经营与运作的效率。

(一) 我国国有产权制度的缺陷。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我国国有产权代表的虚拟性衍生的产权激励不足和风险责任缺位是国有产权制度不能切实到位的根本原因。按宪法和现有法律规定, 国有资产归全国人民所有, 但全国人民作为抽象体无法直接行使产权, 故抽象性地委托给人大, 人大再委托给政府, 所以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实际上是以国务院为首的各级政府, 政府再委托给企业去直接经营。由于这种代理关系选择的非市场化, 国有产权代表缺乏私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和实施产权转让获取收益的权力, 也缺乏形成有效的企业风险责任连带机制的物质基础。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下国有资产按照行政关系由高到低实行逐级委托, 同时所有权又被分解委托给不同党政职能机构多头行使, 导致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关系呈现多层次横向拓展的特征。过长和过于分散的委托-代理链条便极易导致国有产权过高的代理成本和过低的营运效率。

(二) 加强国有出资人制度建设。

加强国有出资人制度建设, 必须弥补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关系的虚拟性缺陷, 通过收缩国有产权委托-代理链条, 促进国有产权代表的权责和收益对等, 强化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及外部监督机制予以实现。

第一, 通过委托-代理关系落实国有资产的责任主体, 明确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 并按公司法人制度保证所有者真实到位。

第二, 以企业法人财产权为核心形成法人治理结构, 并在法人治理的框架内组织运作。

第三,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契约化。以契约的形式确定各行为主体的财务责任, 包括政府出资人代表在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经营层在经营国有资产中的资产与财务责任;企业对投入国有资本在资产与财务方面的责任。

第四, 建立与财务责任相应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明确具体的考核办法, 使其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

第五,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产权变动及其财务情况, 推动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 建立国有资本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同时, 建立有效的外部财务监督机制, 包括向所出资企业派驻财务总监或董事, 发挥中介机构和媒体的作用, 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 反映资产保值增值状况。

第六, 规范国有资产收益处置。探索财政部的社会公共预算与国资委的国有资产预算相分离的模式, 加强预算管理, 规范收益分配, 促进国有资本在优化结构和合作战略投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框架设计

加强国有出资人制度建设, 必须将理论探讨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具体步骤, 落实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框架设计上。

(一) 三级监管。

三级监管, 即中央和省、市 (地) 分别组建国资监管机构, 分别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2003年3月24日, 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 专门负责监管原中央企业工委管理143家大型中央企业和中央组织部管理的53家特大型中央企业。2003年5月27日, 国务院发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明确规定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代表国家对所监管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 履行出资人的三项职能。至今, 全国31个省 (区、市) 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设立了国资委。全国有237个市 (地) 单独设立了国资委, 没有单独设立国资委的也采取多种形式明确了国资监管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师级单位都单独组建了国资委。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有107个行政县 (市) 单独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 许多县 (市) 进行了以资产经营公司作为监管机构的探索,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在看来, 中央、省与市 (地) 三级国资委基本组建到位, 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二) 双层经营。

所谓双层经营, 一是由国资监管机构直接授权或组建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 以资本运营或股权经营为主进行国有资产的经营与运作。二是所投资企业, 包括国有独资、控股和参股企业, 在企业的具体经营中实现国有资产的各项权益。在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就有关于国资监管体系是“三层构架”还是“两层构架”的争论, 李荣融曾表示“将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成立资产经营公司”, 他还曾设想, 当央企大户的公司治理机构完善了, 成立了董事会, 国有资产将交由他们负责。留下的一部分中小型企业, 两亿资产、几百个人, 将来要成立个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负责重组、兼并或者是卖掉、买进, 国资委也不再管了。

国有出资人 篇4

1 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发展历程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而不断发展演变的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企业业绩考核制度, 国有企业以实物量为考核指标, 这种考核制度只注重生产总量, 而不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 国有企业业绩考核以《企业财务通则》出台后的八项指标综合考核制度为主, 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评定企业经营业绩, 使国有企业业绩考核进一步完善。但是, 此阶段的企业业绩考核制度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如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销售利税率等指标。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时期。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思路, 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 这套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 对原有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了大幅修订, 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 但是只片面强调短期财务指标, 而缺少考核企业成长性的指标。

第四阶段:为国有资本金业绩考核体系时期。财政部等四部委于1999年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业绩考核规则》及《国有资本金业绩考核操作细则》, 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这一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营发展状况, 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整合, 标志着新型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和理论在我国的初步确立。2002年, 财政部等部委在总结考核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颁布了《企业业绩考核操作细则》, 对《国有资本金业绩考核规则》第2层次的修正指标进行了一定的增减, 而且还对评议指标以及各指标权重进行了修正, 提高了对企业偿债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考核。但这套业绩考核体系是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 “以工商类竞争性企业为考核对象设计的”, 不免具有一定局限性。

现阶段: 是以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为主流代表的企业领导人考核激励办法。自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设立以来, 国资委按照职责规定, 开展对中央直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2003年11月25日正式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国资委2号令) , 并于2004年正式实施。2006年12月30日, 国资委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国资委17号令) , 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是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为指导基础, 以《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框架设计而成的考核体系, 其特点是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统一、业绩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 遵循“依法考核、分类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原则。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发展历程见表1。

2 当前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2.1 如何确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

目前大多数采用的是目标考核办法, 考核目标值主要是根据企业现有的业绩基础, 结合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加以确定的, 重在纵向比较。企业的业绩主要是看企业超额完成考核目标值的程度, 容易导致企业在上报考核目标建议值时留有较大的余地。在确定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时, 总体上要求企业“自树目标, 自加压力”, 上报的目标值原则上要符合不低于前三年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 不低于上一年实际完成值。大多数企业上报的目标值能够满足上述条件, 但是如果企业由于整个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较好或恶化, 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或下滑之后, 按照上述原则来确定考核目标值的难度都在增大。如何与监管企业博弈确定合理的考核目标值, 是一项十分艰巨、困难的工作。

2.2 如何更多关注企业价值创造

目前, 对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 都比较注重利润指标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考核, 大都使用了两项基本指标, 即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应当说, 在现阶段强调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很重要,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 利润指标并非至善至美, 也存在一些缺陷。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财务专家和企业管理专家认为, 在传统会计制度下利润为正的企业并不一定真正创造价值, 换句话说, 利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资本经营的效率和价值创造。如国务院国资委在2007年组织了一个EVA专门小组, 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对全部央企2006年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测算。结果发现, 在测算的149家中央企业中净利润为正的企业有141家, 亏损的有8家, 但EVA为正的企业只有49家, 为负的企业占到100家。

2.3 经营业绩考核与战略规划如何有机衔接

考核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 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了避免企业负责人短期行为的产生, 要在实施年度考核的同时, 更要实施任期考核, 把企业战略规划和任期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但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 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省属企业, 战略管理都相对薄弱。以中央企业为例, 在2006年之前, 约有1/3的企业有较为完整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有1/3的企业根本没有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其余1/3的企业介于这二者之间。

2.4 中长期激励约束制度还不健全

从经营业绩考核实践看, 目前考核的激励手段主要偏重于短期激励, 中长期激励措施还未真正实施。只有少数省份在这方面研究了一些制度和办法, 大多数还处于前期学习和调研阶段。

2.5 考核方式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应相衔接

这几年地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绝大部分已改制为多元化持股企业, 集团公司本部的改革改制也在不断加快。如何适应这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依照《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有关规定, 合理做好国有控股及参股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对企业业绩考核的职权划分, 研究出台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的考核办法, 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2.6 如何正确对待经营业绩考核结果

一是正确认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的关系。由于国有企业行业分布宽, 规模大小不一, 基础条件不一, 要切实引导企业负责人树立正确业绩观, 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结果固然重要, 正确对待和运用考核结果更为重要。年度考核是任期考核的重要基础, 但又不是决定性的。年度业绩考核结果如果没有达到预期, 那就要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任期考核目标。

二是要正确对待兄弟企业的考核结果。国有企业大都分布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 不同行业, 行业内部客观上也有较大差异, 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标杆企业的对标, 多看、多学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切实提高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创造更加良好的业绩。

三要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差距。业绩考核制度的建立, 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更高的业绩目标和工作要求。要求处理好纵向比和横向比的关系, 进一步开阔视野, 着眼于国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查找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差距, 深入开展对标挖潜, 取长补短, 不断做强做大,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3 创新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对策思路

基于当前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和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和《企业业绩考核操作细则》的具体分析, 对现行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行优化。

3.1 用经济增加值考核企业财务效益状况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5年《哈佛商业评价》撰文指出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润, 即留存用以回报股权的那部分金额, 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如果一家企业未能获得超出资本成本的利润, 那么它就处于亏损状态。交纳税款看似产生了真正的利润, 但其实这一点毫无意义, 企业的回报仍然少于资源消耗, 这并不是创造价值, 而是损害价值。”企业真实的盈利应当是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以后的数值, 因此, 只有符合这一条件的业绩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盈利能力。EVA (Economic Value Added, 经济增加值) 指标正是基于“只有企业创造的利润超过所有成本, 包括股权和债务成本后的结余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这一逻辑前提而出现的。它是税后净利润经过一定的调整, 再扣除所有的资本成本之后得到的经济利润值。由于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 EVA比任何传统指标都更能体现国家出资人的利益。采用EVA作为核心财务指标考核国有资本经营业绩, 不仅可以克服现行基本财务指标的缺陷, 反映企业经营所创造的真实业绩, 而且能将国有股东利益与经营者的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助于经营者从国有股东角度进行经营决策, 促使经营者以EVA为奋斗目标, 努力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不断地创造企业价值, 符合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最基本的经营目标, 也体现了资本保全与增值理论。

3.2 增设现金流量指标, 更好地反映企业的收益质量

由于现金流量能够综合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而且能够准确地揭示企业盈利的质量, 加之现金流量指标几乎不受经营者主观歪曲的影响, 因此仅有的两项现金流量指标不足以体现这类指标的重要性。应在指标体系中加大现金流量指标的应用数量, 将会计收益与现金流量相结合以弥补“权责发生制”会计在实际绩效评价中应用的局限性, 较好地反映企业盈余质量。

3.3 增设有关资本市场价值与市场效率方面的指标, 强化业绩考核的市场基础

基于前述现行业绩考核指标仅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价的缺陷, 有必要在指标体系中增加能够反映资本市场价值与市场效率方面的指标, 以反映市场对于企业业绩的评价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估计。这也能制约经营者的利润操纵行为, 并引导他们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用于评价企业市场价值及效率的指标主要是市盈率与市净率。现行指标体系中, 这些指标之所以受到限制,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财务界的一致性批评, 即股价的高低受市场投机行为以及诸多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而既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预期潜力, 也不利于客观地考核企业经营业绩。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以市价为基础的指标在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方面的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 以及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日益理性化, 以庄家为主体的投机行为将随之减少, 市场运作最终将会符合其内在规律。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股价与其发展潜力的相关性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对股价的影响通常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发展潜力无直接关系, 它具有系统性和同步性的特点, 无论投资于哪家公司的股票, 均无法排除这种影响, 因此, 这种影响并不改变企业业绩考核的可比基础, 也就不影响企业业绩考核的相对客观性。

3.4 增设能够反映国有资本控制力、调控效率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指标

(1) 控制力与调控效率指标。

国有资本控制力与调控效率是指国有资本配置在控制社会资本的流向和流量, 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并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向宏观运行目标所要求的轨迹运行的能力和功效。由于在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当代经济环境下, 国有资本的调控作用主要借助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由国有资本对非国有资本的相对比例所决定的, 即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者对非国有资本的法定控制权;二是由国有企业的产业关联度所决定的。国有企业决策行为对其他相关企业的影响或牵制。因此, 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调控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 一是国有资本与其所控制的非国有资本的相对比例的大小;二是国有企业产业关联度的高低, 可以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衡量。

(2) 社会效益考核指标。

国有资本社会效益是说明国有资本经营对社会贡献的经济范畴。从性质上看, 大致可以划分为财务性贡献和非财务性贡献两个方面。其中, 财务性贡献就是与企业财务业绩相关的, 并能根据企业的财务核算资料予以反映和考核的贡献。非财务性贡献则是不能通过财务核算资料反映, 只能以定性方式进行评价的贡献。

从财务方面看, 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社会贡献一是体现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二是体现在对国家利税的贡献。因此, 可以设置社会贡献率和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指标。对于非财务性质的社会贡献来说, 可以设置以下统计指标或定性指标予以评价:国有企业就业率的变化情况、节能减排情况、环境保护情况、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情况等。

4 推进创新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4.1 积极稳妥处理好几个关系, 提高经营业绩考核的质量

提高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质量, 核心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为指导,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企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要求国有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 至少要保持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水平。二是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要求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既积极实现当前的考核目标, 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处理好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经济效益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没有利润的增加, 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除利润的增加外, 还包括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资源占有和配置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等更为丰富的内容。四是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国有企业所处的地位决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 都要做出积极贡献。

4.2 加快创新考核体系, 切实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

围绕落实十七届全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要求, 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组织体系、方法体系、激励约束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具体为完善“五个体系”, 实现“五个结合”。一是抓紧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把坚持完善基本指标与优化改进分类指标相结合。要牢牢把握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 抓住主要矛盾, 突出关键绩效指标, 抓住国家出资人最关心、对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 下功夫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强战略管理, 改善薄弱环节, 加大科技投入, 注重资源节约, 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二是抓紧完善考核组织体系, 把业绩考核与强化经营责任制相结合。要自上而下层层建立业绩考核的组织机构, 健全工作制度, 形成自上而下的“目标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激励层层链接”的组织体系, 形成国资监管机构→被监管企业→下属企业→基层岗位的责任链条, 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层层传递好、落实好。三是抓紧完善考核方法体系, 把继承完善与借鉴创新相结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 企业内部的情况也很不一致。四是抓紧完善考核激励约束体系, 把业绩考核与奖惩任免相结合。重点在规范, 关键在考核。五是抓紧完善考核信息管理体系, 把业绩考核与动态监控相结合。

4.3 创新业绩考核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业绩考核工作的监督制度

一是要扎实做好年度和任期考核目标值的确定和报送工作。当前, 国家出资企业要围绕“十一五”规划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 也是第二个任期考核期间。要求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建立“三个三”的业绩考核工作体系, 即在考核主体上建立决策、咨询、操作三层架构, 在考核目标确定上抓好事前摸底、指标选择、目标值确定三个环节, 在执行过程中坚持季度分析、情况通报和跟踪督导三项制度, 把业绩考核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是要切实加强业绩考核动态监控。搞好动态监控, 对确保企业圆满完成年度和任期考核目标都至关重要。要把经济运行监测和业绩考核动态监控结合起来, 注重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紧密结合, 切实加强对企业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的跟踪, 及时总结经验, 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指导、督促企业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和任期考核目标。

三是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工作。要深入总结推广业绩考核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边实践, 边总结, 深交流, 广借鉴, 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业绩考核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第二个任期考核时, 紧密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完善目标确定机制、分类考核机制、价值创造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引导国有企业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工作机制。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国家建立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考核制度, 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当对其任命的企业管理者进行年度和任期考核, 并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对企业管理者的奖惩, 并确定其任命的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薪酬标准”以及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规定, 从国有资本的本质属性出发, 创新包括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调控效率和社会贡献等全方位的考核体系, 提高业绩考核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效益。

摘要: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是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必然措施。文章回顾了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的发展历程, 揭示了当前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结合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的创新发展, 创新现行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以期对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进行多方位的、全面的考核。

关键词:国有资本,国家出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创新

参考文献

[1]COOKE TERRY, TIPPETT MARK.Doub le Eentry Bookkeep ing, Structural Dynam ics And The Value O f The F irm[J].B 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00 (32) :261-288.

[2]LEBAS M ICHEL J.Performance m easurem ent and performance man-agem 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 ics.1995 (41) :23-35.

[3]WALLACE J S.Adopting residual incom e-based compensation plan:do you getwhat you pay for?[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 24 (3) :275-300.

[4]李维安, 等.现代企业活力理论与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133-147.

[5]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78-97.

[6]潘瑛, 程小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主成份评价方法[J].会计研究, 2000 (1) :31-35.

上一篇:语言载体下一篇:微机五防装置